📖 ZKIZ Archives


人可以這麼「活」! 金惟純

2011-4-25  TWM




「大多數早晨,我都在海裡;如果天氣不好,我就在溪裡……,」這個人每週至少四、五天在釣魚,每週通常辦兩次家庭音樂會,每天必做的功課是拉琴、畫畫、讀書,但一禮拜工作不超過五小時。

這個人活出的樣子,大家一定都覺得「很過分」,更別說他是個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了。他不是退休後才這樣活,他幾十年前就一直這樣活。他是許文龍,奇美集團創辦人,一個曾經締造過許多世界第一的人。

我認識許文龍近二十年,一直知道他是個活得「很過分」的人,但讀到他新出的自傳《零與無限大》,仍然感受甚深:原來人是可以這麼想的!原來只要真的這麼想,就不難這麼做,最後就能活成這樣子!要活得很過分,先要想得很過分。

許文龍就是個想得很過分的人:

-他可以在公司很小的時候就想做世界第一,也可以在公司很大的時候,想事業失敗了沒關係,了不起去菜市場賣魚。

-他可以為了讓員工幸福,堅持不上市;也可以向銀行借了上千億,想頂多公司老闆換人而已。

-員工若是工作表現不好,他就當作家裡出了一個比較不聰明的小孩一樣,沒辦法改變。他相信,企業與員工之間,是一種緣。

-他相信財產不必留給後代,做企業也會中毒。

-他相信孫子兵法中最好的,就是第三十六計。

許 文龍活出的樣子比別人精彩,根源就在他想的「空間」比別人大-從零到無限大。而且他還「倒著想」,先想事情最後變成什麼樣,再決定今天要怎麼做。他的思維 有點像巴菲特:「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從貪婪到恐懼既然都可以,自然也不難「不貪不懼」,只活在當下。

從許文龍,想到我 見過的無數企業家,更覺得他不簡單。能在事業上開創一番局面的豪傑之士,多數都有「苦天仇深」的人生經歷,個性超強幾屬必然。這樣的人,在事業上能有「善 終」,已經難能可貴,論及人生圓滿,則如緣木求魚。像許文龍這樣提得起、放得下、想得開、惜得福者,我想不起第二個。

許文龍這本書,讓我看到「想」的力量,他的幸福和帶給其他人的幸福,就是這麼「想」出來的。你也想幸福嗎?那你又是怎麼想的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8

價值鏈分析: 「新三板」為什麼這麼火?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9/5MMDAwMDIzNzA5MQ.html

最近有某國內PE界大佬告訴我,他們非常關注「新三板」的進程,已經安排系統地去各個園區掃蕩那些新三板擬上市企業了。還是他們一貫的 打法,從後往前做,即先看資本市場會上哪些企業,再去向這些企業投資。傳統的做法是從前往後做,即先找到有成長價值的企業去投資,成長到一定程度再送去資 本市場。

於是我又找我熟悉的兩個園區的朋友聊了聊,發現他們也都一樣激動而忙碌著。這兩家園區已經是首批試點園區裡的了,現在忙活的主要是 篩選新三板候選企業名單,爭取首批新三板企業裡能多上幾家。於是看在老朋友的份上,他們又介紹我去看了兩家候選名單裡的企業,企業老闆也儼然馬上要上市的 樣子,私募股權融資開出來的價格比那些真正Pre-IPO項目的P/E倍數還要高(因為利潤太低了嘛)。

於是我又四處找相關人員打聽了一下,發現一起忙活這事兒的好像還有各地地方證監局、政府、券商等等。總之,一片熱鬧非凡的樣子。後來又聽說,這事兒去年年底就開始熱起來了,我這已經算後知後覺的了,真得趕快「覺醒」了。

於是,我又找了點資料來研究,試圖瞭解一下這所謂「新三板」到底與「老三板」有哪些不同,使得「三板」這個原來沒什麼人關注的市場一下子變得火熱了?我嘗試著從兩個方面來看看新三板:新三板價值鏈和新三板的規則體系。

值鏈上各關聯方利益分析

新三板價值鏈上有大政府(證監會)、小政府(地方政府和園區)、企業、PE/VC、券商、三板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和個人散戶投資)。

看一下新三板價值鏈上的關聯方,就不難發現為什麼新三板還沒正式推出就那麼火爆了。新三板價值鏈上有大政府(證監會)、小政府(地方政府和園區)、企業、PE/VC、券商、三板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和個人散戶投資),讓我們一個一個來看看。

首 先,大政府,本來想把創業板打造成中國NASDAQ,沒想到最終成了小小板,一堆做銅做鐵的阿貓阿狗公司通過各種各樣的「運作」,成功登陸「創業板」,然 後就開始出現業績下滑、虧損、高管離職套現等等,這樣的「創業板」自然不能讓群眾滿意地接受為中國NASDAQ。那麼,多層次資本市場始終差一塊呀,於是 「三板」就被用來重新梳妝打扮了,可見,是政績驅動的。

小政府呢,一方面也是政績驅動,主要來自於自己轄區內的上市公司數量這個指標,似乎 越多上市就表示經濟抓得越好。另一方面可能真的是為轄區內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困難著想,認為上新三板就可以融到資了。其實,上了新三板是不是嚴格意義上的 「上市」還很難說,而且,如果三板沒「新」好,還會跟老三板一樣,能否融到資就更不好保證了。

企業可能也是抱著和小政府類似的想法,把新三板前景想得很樂觀。另外,很多企業還可以利用自己的「新三板Pre-IPO企業」的新身份先融一大筆PE資本,要沒有新三板,哪會有投資者青睞啊,即使有人肯投,也出不了現在這個價啊。

PE/VC就更不用說了,本來就為那些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的Pre-IPO項目打得頭破血流呢,往早期一點投吧,上市週期太長,基金投資人(LP)等不及啊。正為剛募的幾十億基金犯愁呢,一下子有了新的投資標的和退出通路,自然不遺餘力地添柴加火了。

券商也面臨和PE類似的競爭,從投行的角度來說,新三板也是增加了一塊新的業務,而且,聽說還要券商承擔做市商的角色,那就更有賺錢的想像空間了。

最 後到三板的投資者,就要分兩類了,一種是主動型的炒家,他們其實非常明白這場遊戲其中的奧妙,但是既然有這麼多利益方推動和熱捧,又頂著「中國 NASDAQ」的光環,那未來的新三板一定比創業板還火爆啊,而且盤子更小更容易炒,那就跟著起鬨吧。另一種是被動性的散戶(或者叫非專業)投資者,他們 是真的以為新三板將來會上一批高成長的好企業,投資他們可以分享到業績飛速增長帶來的高回報,他們滿懷期待。

可以看出,整個新三板的價值鏈 上大部分都是確定受益者。政府,無論大小,只要任期內開板成功並不爆裂,政績就立馬體現出來了。至於以後有問題,那就是下一屆去擦屁股的事了;企業,能圈 到錢;PE,本來就是做差價的,只要上市成功了就行;券商投行,收服務費的,只賺不賠;專業炒家,也是做差價,肯定有辦法不做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最後為 新三板的不成熟不完善買單的就只有那些散戶投資者,但他們又滿懷期待。因此, 新三板之所以在還沒開甚至連細則都沒出來的情況下就如此火爆,就是因為它價值鏈上所有的相關方都堅定地相信新三板將是一塊新的造富板,並且相信自己能在此 過程中搶到一塊或幾塊金。他們大多數人在創業板的過程中已經搶過一遍了,並且已經搶到金子了,無非是想按同樣的路數去新三板再搶一遍。

但是,真的是人人都能搶到金子嗎?看看開板才兩年的創業板吧,從剛開始的火爆和天價發行到今天的新股破發和指數下挫,總得有人買單吧?

當心「三板」成了「舢板」!

新三板推得好,可以成為一條承載期望的大船;推得不好,也許會成為資本大浪中顛簸的舢板。

新三板備受期待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傳說主管部門要對老三板的規則做大幅度的改進,從而會吸引更加多的優秀企業和資本。因為細則還沒正式發佈,所以也不敢妄加評論。但就媒體上的一些報導來看,還是始終有一些疑惑和憂慮。

首先,關於上市流程,到底是審核制還是備案制? 如果是審核制,那會不會又搞成一個「微微板」?如果是備案制,到底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發行節奏?對中小板和創業板會產生怎樣的衝擊?怎麼來控制?

其次,怎樣設置投資者的門檻?中國的現狀就是如果只有機構參與,市場就不會活躍。如果允許散戶參與,散戶又會成為炒家的魚肉。怎麼去規範和監管市場?特別是針對那些作為做市商的券商,某些券商在資本市場發展初期的做莊惡行還歷歷在目,可別讓「做市」變成了「做莊」。

還有,據說吸引優秀企業的一個重要規則是在新三板掛牌後達到一定要求可以直接轉創業板或中小板。那麼,如果備案制上的新三板企業最後轉板了,是不是就會讓審核週期漫長而且不確定的創業板失去了對企業的吸引力呢?

最後的疑問,除了規則本身之外,還是要回歸到對規則的執行上,即監管部門對市場和市場參與者的監管上。創業板出現的一系列監管缺位和權力尋租問題,怎樣避免在新三板上再一次開演?

新 三板應該是個美好的東西,寄託了真正的創業家對中國NASDAQ的期望,也寄託了百姓投資者對分享中國經濟轉型所帶來成長的期望。但是,期望不是狂熱,也 不要用期望來包裝狂熱,更不能在狂熱中趁亂攫取。新三板的時機是否成熟?規則是否合理?體制是否到位?新三板推得好,可以成為一條承載期望的大船;推得不 好,也許會成為資本大浪中顛簸的舢板。

有句古話:水能載舟,亦能覆之。別讓「三板」成了「舢板」。

(作者係資深PE投資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7

fatlone’s view: 為何有這麼多博客持有數碼通(#315)?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2/03/09/fatlones-view-%E7%82%BA%E4%BD%95%E6%9C%89%E9%80%99%E9%BA%BC%E5%A4%9A%E5%8D%9A%E5%AE%A2%E6%8C%81%E6%9C%89%E6%95%B8%E7%A2%BC%E9%80%9A315/

先插一下中國休閒食品的隊, 我數日前只是link駁link地看過數個股票博客的網站, 發現數碼通(#315)是其中一隻出現最多在博客的持倉組合的股票

希望這篇文不會引起任何人的不滿吧…

我看到這個現象, 真的似曾相識, 在某一段時間博客們總會有一些股票同時擁有, 而印象中多數出現這個現象的時候就是該股票的高位, 之後就會下跌, 又或者很難再有大作為繼續數以倍計地向上狂衝

我沒有作過統計, 以上只是我印象中出現過, 要我舉例子我暫時只能想到中國聯塑(#2128), 你可以在我的tag cloud查看, 最多人看的應是斬掉#2128的那篇, 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出文的時間, 對比其他博客在同一時段的持倉是否都有#2128。我沒有真的去這樣做, 如果有人做了歡迎留言告知大家。請留意我那篇文是去年2月中寫的, 對比出文之時的最後收市價5.21, 仍有一段距離呢

我個人是沒有對數碼通做過任何研究, 但是, 我作為一個smartphone用家來說幾句本地電訊市場的看法, 我不是專業人士, 我的言論從來都不用太上心 (亦不會有人上心吧:-P)

現在智能手機已接近人手一部, 連家父家母也投向android的陣營中, 智能手機的穿透率已相當高。(我要強調, 我的言論只限香港, 這一點很重要) 而令到ARPU急升的原因是有大量用戶開始使用智能手機, 所以他們從收費低廉的純語音通話計劃轉移到數據服務計劃。這個轉移的速度是和智能手機的市場穿透率成反比的, 簡單點來說就是市場已開始飽和, ARPU上升的動力就自然下降。我不是說從這一刻開始就沒有任何空間增長, 只不過, 最有機會使用智能手機的人口有很大部份已經正在使用, 而當中大部份都已經上了data plan, 我暫時沒有認識一個iphone/galaxy s2 or note的用家是純粹用手機講電話。

餘下還未用智能手機的人口, 有很大部份是根本不會用, 又或者即使會用都不會用data plan, 亦即使他們會用data plan, 都會是用最低用量的計劃。我的理據是, 最少人用智能手機的人口是老年人, 其次是小孩, 這兩部份已佔百多萬人口, 如果不計算他們市場已經相當飽和。雖說香港平均每個人擁有超過1個流動電話號碼, 但我不太相信有很多人會願意「供養」2個data plan… 又不是沒有可能的… 除非tablet更加普及, 促使客戶為其平板電腦再額外買data吧… 如果可以解答這一點, ARPU的確可以再提升

以上是從收入角度去看, 如果以成本計算, 我認為下降空間不大, 科技的更新換代不會停, 支出永不能大幅下降, 不要大增就已算成功, 更重要的是…我根本不會算電信公司的帳 :-P 所以就無謂再多講了。

香港市場太小, 很快飽和, 增長的故事很快便沒戲唱, 所以我這刻不會視#315是一隻所謂的「十年/十倍股」, 即使你能夠4元買入, 我看不到一間在香港和澳門營運的數碼通有升上40元的理由。至少兩三年內應該不會去到這個水平。

如果你說「OK, fatlone, 我只是短炒」這倒我沒有意見。

我在去年與友人談論濠賭股, 質疑賭場股的成長是否已快到極限, 因為我見澳門已迫滿大陸客, 城市的容量幾乎已到了極限, 還可以再多擠幾十%的人嗎? 結果我是看錯了, 股價真的可以繼續升。所以今回數碼通的評論我亦有可能看得很錯。

歡迎大家交流, 多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68

有這麼兩個小朋友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65d.html
 

小朋友H專科畢業,她家庭經濟條件在當地(遼寧北漂)屬於中偏下,家裡費盡錢財,才給她弄進了某個政府部門做臨時辦事員。

    幾年來,她整天無所事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混日子。據她說,單位裡人人如此。這話究竟是否屬實在此暫且不論。

    H一直不安心工作,兩次考公務員落榜,但她決定還要再去考!她又一直想要轉正,但轉正大多是要靠關係背景或出錢「買」的(起碼要花個10多萬元)!然H既 無背景又無錢,於是,她想快速掙錢來買個轉正並致富。她呢,一會兒想做生意,一會兒又想開幾個外語補習班,一會兒想開網店......有次,差點兒要去做 傳銷吶!平時,工資、獎金花個精光。

    今天,她突然從QQ上發來一個網址,是「中國文聯出版社」急招打字員一事。她說自己平時工作很閒,正好可做兼職打字員,收入又高,這樣賺錢就可很快了!

    「你腦子有沒有?怎麼連個最最起碼的辨別是非的能力都沒了?!」我掃了那個網頁一眼,遂即痛罵H起來,「你想,按照這個招聘書上所說,報酬是1000元/萬字,並且要求每天打字不得少於1萬字(估計只需大約2個小時)。那就是說,你只要做到最低要求,一個月也就能得到3萬元,一年可得36萬元!要知道,這麼高的收入連大多數名作家都難以達到的啊,而你這個業餘打字員敲敲鍵盤就能輕輕鬆鬆地拿到?你頭腦發昏了?!」

    我接著罵道:「你再看看,招聘書要你先寄100元快遞費;還要簽署入會協議;還聲稱先支付你50%的報酬;而整個網站沒有一個固定電話,只有聯繫人的手機 號碼和QQ號;各類欄目裡隨便塞了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等等、等等。你以為天上掉餡餅了啊!這不是打著『中國文聯出版社』什麼什麼的幌子行騙, 還會是什麼?!」

    「還有,你要是真能賺得到大錢,那還用得著再去買什麼轉正呢?到時,他們巴結你都來不及呢!你看你,做人的邏輯混不混亂?!」我最後罵道,「我看啊,你是想錢想得靈魂出竅了!」

 

    小朋友T本科畢業,她家庭貧窮,是靠助學貸款才完成學業的,為了照顧家裡和有病的母親,就近擇業。她懷著試試看的心態,去當地(重慶秀山)某個政府部門應聘臨時辦事員,沒想到被錄用了!

    她十分珍惜這份工作!儘管許多正式幹部都遊手好閒,把日常事務工作都扔給他們這些「臨時工」做,但T一聲不響,任勞任怨,吃苦耐勞,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幾乎每天加班加點,幾年如一日!平時生活依然艱苦樸素!她一直得到領導和同事們的讚揚和好評!

    今天,我罵完H後,遂發QQ問T轉正的情況怎樣。她說,這事要等到8月份才定,然從目前情況看,轉正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我深感欣慰!

    T接著說:「其實能不能轉正,這都沒什麼關係,我都已做好準備了!重要的是,在這裡我學到了不少東西,經歷了必要的社會實踐,得到了一點鍛鍊!屆時,我可以考調到其他地方去的;哪怕轉正了,我可能也還會去考調的,要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兩個小朋友,性別一樣,都是女孩,年齡相仿,處在差不多的崗位上,然而思想和素質的差距竟然如此巨大!

    事後,我沉默許久,感慨萬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96

百度為什麼這麼軟?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74
股市有時候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它可以告訴你一些群體意識,比如奇虎宣佈做搜索之後,很多投資者顯然都相信百度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自從8月16日奇虎推出搜索之後,兩週內百度的股價已經從133.66美元跌到了111.44美元,累計下跌了16.6%。在這兩週時間內,資本市場並沒有明顯的宏觀因素影響,投資者顯然是真的擔憂百度。


  如果回憶一下歷史,你會在股市上發現一些更有趣的事情。2009年6月3日,財大氣粗的微軟推出了搜索引擎Bing,但一週之內Google的股價也 只是從431.65美元跌到415.16美元,跌幅僅為3.8%。2009年7月29日,微軟公佈了一個更轟動的交易,與雅虎簽署一份為期十年的搜索合作 協議,雅虎被授權使用Bing搜索的核心技術,但在當週Google的股價從436.24美元漲到了458.58美元。


  投資者對Google的反應似乎更正常一些?—從行業週期來看,搜索引擎是個很成熟的業務,領先者幾乎很難被同類的新競爭者動搖。與Google面對 新挑戰者的市場表現相比,百度顯然是一個軟柿子。不僅是股價,從搜索流量的市場份額來看,百度也受到明顯衝擊。Hitwise的數據顯示,在奇虎推出搜索 的一週內,百度的搜索流量份額從64.9%下滑到55.1%。問題是,百度為什麼會這麼軟呢?


  產品 從搜索引擎最基本最核心的搜索質量來看,百度並沒有做得很好。再加上百度搜索結果中摻入了太多廣告,其用戶體驗並不足以粘住用戶,也沒有形成太高的競爭門檻。這使得百度從來沒有形成公信力和用戶信任感,如果有其他選擇,用戶很容易更換搜索引擎。


  渠道 正因為產品本身的缺陷,百度過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渠道。比如很多的二三線城市的用戶來自於網吧、各種網站聯盟以及奇虎360這種客戶端的捆綁。而奇 虎恰好就擁有一個強大的渠道,基於手中的安全衛士、瀏覽器等終端性軟件,奇虎可以很容易把這群二三線城市用戶「轉移」到新搜索上。重要的是,奇虎對自己的 渠道是壟斷性的,而百度對很多渠道並沒有這種絕對的掌控力。


  戰略 除了搜索之外,你很難找到百度有什麼成功的戰略性的產品。早期貼吧、空間這些吸引年輕用戶的產品已經逐漸被微博這樣的產品取代。在關係到廣告未來的視頻和 社交網絡上,百度都不是主要的玩家。而在移動領域,百度也沒有讓人信服的戰略和表現。百度戰略上的問題在於,過去幾年並沒有拉近與用戶的距離,而是越來越 遠。


  雖然不一定是樣板,但Google過去幾年卻清楚地展現了自己的戰略—拉近用戶。不論是YouTube、Gmail、Google+、Android還是Chrome,Google都成功佔據了重要的位置,而且通過統一的帳號將用戶綁定在自己的各種產品中。


  百度過去幾年的問題是錯過了一些重要的戰略性的機會,比如視頻和社交網絡。百度並非沒有參與,而是沒有足夠的決心去佔據重要位置:在視頻領域,百度只 是推出了愛奇藝這個正版為主的網站,而更大的市場份額則被優酷佔據。至於社交網絡方面,百度甚至從來沒有做過重要的嘗試。以百度的現金儲備和行業地位,無 論是自己做還是收購、參股,都不應該錯過這種機會。


  百度現在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也是過去幾年缺少有力競爭者的結果。自Google退出中國後,百度享受了一個「帶薪」的悠長假期。360的競爭長遠來看顯 然有助於百度做出一些好的改變,甚至做出一些真正的創新。用戶都很聰明,他們不會被綁架或者矇蔽太長時間,沒有更好的服務就很難留住他們。正如傳奇的美國 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蘭代斯所言,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那麼競爭也是最好的創新力。少了競爭對手的百度反倒喪失了兩年讓自己強大起來的機會。商業就是 這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27

俞敏洪回首創業:後悔把公司做這麼大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055.html

時至今日,俞敏洪再也不用在學校電線杆上貼招生廣告了。作為新東方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他幫助了很多懷揣「留學夢」的學生實現了夢想。

然而時過境遷,當年的「窮小子」面對的煩惱卻依然不少。受擴張成本拖累而上漲的公司成本,抵消了收入增長、學員人數增加給業績帶來的提振作用,給新東方帶來了一份「憂心忡忡」的二季度財報成績單。與此同時,公司的千人裁員計劃也正在進行中。

 千人裁員計劃嚴控成本

「今年5月之前,公司還將關閉15至25個盈利能力不佳的教學中心,預計裁員1000至1500人。平均遣散成本為6000至10000美元/人。」在近日的一次電話會議上,新東方總裁兼C FO謝東螢這樣表示,由於過去四個季度新東方擴張大大高於預期,因此,未來新東方將考慮啟動裁員計劃。並且未來3至5年內,將嚴格控制新增學校和教學中心。

近年來,新東方的快速擴張也使其成本不斷的攀升,而過去一年的快速擴張下,新東方的成本費用激增而出現淨利潤虧損。新東方方面,將淨利潤虧損總結為人力成本高、行業淡季以及收割政策等,而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新東方長期以來的擴張策略帶來了高昂的人力成本負擔,制約了其盈利能力。隨著培訓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招生越來越難,在擴張教學網點後,招生狀況依然沒有改善,最終導致運營成本越來越高。

裁員是降低成本的最直接方式。公司最新發佈的財報顯示,二季度裁員扭轉了公司連續三個季度員工環比均增加的趨勢。在此前的一季度,新東方營收同比增長25.8%,員工人數也同比增長40%。不過,財報同時顯示,新東方二季度行政管理費用同比增加62 .1%,營收佔比激增至46.86%.

「雖然通過擴張我們佔領了市場,並達到了預期目標。但是,在過去的四個季度我們開設了238家學習中心,這實在太多了!此前,新東方計劃一年開設80至100個學習中心。而實際上我們一年的時間開設了238個學習中心,這顯然嚴重影響利潤。」謝東螢在此前電話會議中如是說。

因此,新東方在未來為了提高利潤將做出一系列舉動,包括走訪、評估教學中心盈利水平;削減800至1500名員工;關閉15至25個無利可圖的教學中心。這一消息已經得到新東方相關負責人證實,他表示,為了不使影響擴大,因此不會進行得太快。主要裁減的是行政人員,以北京教學中心為首。而對於關閉教學中心,該負責人稱,由於盲目擴張,有些教學中心的招生不滿,資源利用率比較低。對這樣的教學中心,將考慮關閉。

本次裁員總數是新東方歷史上最大規模裁員。新東方的新聞發言人孔建龍對此解釋稱,這是因為目前總人數增多的原因,其實這次和往年年終考核的裁員比例類似。根據新東方的績效管理體系和評估調整機制,每年各機構都會有5%至10%的員工考核結果為C。對於考核結果為C的人員,將降薪、調崗或解聘。

孔建龍進一步說明稱,「新東方2013財年第二財季出現了虧損,所以我們加大了淘汰不合格的行政支持員工的力度,以更好地、更大程度地激勵優秀骨幹教師。目前新東方全國的行政支持人員有15000人左右,按照5%至10%的比例,就是800人至1500人。我們會在科學合理的範圍內,不斷對於員工尤其是行政支持人員進行有序精簡和結構優化。」

根據美國投資公司T .H .C apital發佈的研究報告稱,預計由於冬季入學明顯乏力,新東方2013財年第三財季預期可能不佳。寒假季通常是從1月初開始到2月末結束,基於該研究報告截至1月23日對其在線報名的追蹤,報名已經滿班的冬季課程佔總課程比例只有約35%。作為新東方主要來源的重點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武漢)仍然有大量可供報名的課程。

激進擴張時隔4年首現虧損

成本費用的上升背後,投資者看到的是新東方近年來的「激進擴張」,而公司本身也表示承認。

1月29日,新東方公佈了截至2012年11月30日的2013財年第二季度財報。根據財報顯示,二季度淨虧損1580萬美元,這距離上次財報出現虧損時隔4年。

新東方上一次季度淨利虧損還是在2007財年的第四財季。對於為何5年後出現1580萬美元的虧損,新東方董事會主席兼C E O俞敏洪表示:「在過去的四個季度中,我們淨增加教學中心超過200個,而在2011年11月30日之前的四個季度我們只增加了80個,這給我們的成本費用帶來重大壓力。」他還表示,本季度虧損中也有部分是由於SE C調查使得新東方在內部調查和監管程序上發生的費用。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新東方本季度虧損的主要原因是企業最賺錢的業務及地區疲軟,而增長快的區域(二、三線城市)和業務盈利能力相對較弱。作為新東方最賺錢的學校,京滬兩地二季度表現繼續疲弱。俞敏洪指出,該季度京滬兩地營收增長只有20%,淨利潤下降超過50%,留學業務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根據市場的需要,我們不斷減少班組容量。二季度留學業務學員人次同比減少7%,營收同比增長22%.」

快速擴張的背後,來自於投資人的壓力也不無關係。市場人士指出,一味追求投資高回報和教育自身有著漸進規律的矛盾顯得不相容。如何滿足投資人的高要求,簡單的方式就是快速擴張,但現在的培訓市場僅靠擴張並不能保證生源的正比例增長。於是,新東方陷入了越虧損越擴張,越擴張越虧損的怪圈。

新東方的問題在投資人的壓力下,在各地分校開始表現出來。一位成都新東方離職高層就表示,在他眼中他認為新東方衰落先是頻繁更換校長。此前成都市場份額從兩千多萬元做到過億元,而總部似乎並不滿意,一再更換校長。而新校長的管理,讓員工並不太適應,一些高管相繼離開。一離職者坦承,領導者對經營和市場運作不太懂行,這也是很多優秀人才流失的原因。

在新東方上市後,俞敏洪曾在多個場合中流露出悔意。作為一家上市的教育機構,在保持業績持續增長的同時,還要保證教學質量,這讓俞敏洪壓力頗大。為了投資人的短期利益,新東方不得不走上以品牌支撐擴張,以擴張支撐市盈率,以高市盈率強化品牌的道路。「但教育不是規格化的產品,屬於用戶體驗度較高的特殊長線商品,優秀師資是核心競爭力,而非營銷擴張。儘管『俞老師』深知教學質量的重要性,但在投資人的壓力下,走上這條道路必然是量與質無法兩全,因此才讓他感覺很疲憊。」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除了本身的原因,教育培訓行業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來自高校國際辦學項目和一批新東方離職老師組成的小型留學培訓班團體,已經開始對新東方的核心業務造成威脅。謝東螢表示,「來自國際班和小型同業競爭者的確對公司的留學業務造成負面影響。但截至上週末的入學人數同比增加15%,現金收入同比增長37%,所以我認為利潤能夠保持健康增長。」「中國學生參加留學考試人次的數據是放緩的,根據教育部統計去年約有39萬人留學,環比增長僅15%,然而在過去幾年這個增長都是超過20%的。所以我認為這些都是我們在留學業務面臨的挑戰。」

資料顯示,目前送孩子出國讀書的潮流從大學快速向中小學蔓延,從整個市場來看,海外留學諮詢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0%至80%。按理說,這有利於新東方業務擴張,但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實際上競爭對手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新東方的市場。公立學校紛紛在週末或者晚上推出國際班課程來與新東方相關業務競爭。這以新東方上海地區的表現尤為嚴重。為此,新東方已經更換了上海校長和管理層,但此問題並非一兩個季度就能夠解決。

此外,新東方還面臨著網絡教育的衝擊。新東方相關負責人表示,該企業也早已加入線上的競爭,在2000年成立新東方在線。在線上教育方面過去幾年來一直在增加投入,尤其是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而在中國二、三線城市,由於網絡覆蓋等多種原因,未來幾年還將持續以線下發展為主。目前,新東方在全國49個城市擁有58個分部和700多個教學中心。

事實上,教育類另一家中概股公司學而思也放緩了其擴張計劃,並關閉了一些教學中心。截至2012年11月30日,學而思運營中心數量259家,較2012年8月31日的257家運營中心數量增長僅兩家,但仍低於2011年11月30日的275家數值高峰。

  渾水「攪局」海外上市非坦途

除了擴張影響外,俞敏洪指出,本季度虧損中也有部分是由於被渾水公司做空而導致的SE C調查,使得公司在內部調查和監管程序上發生的費用。

對此,謝東螢則強調,「截至8月31日與此相關的費用累計超過500萬美元,預計全部完成將會介於800萬-1000萬美元,這還不包括任何集體訴訟。我認為二季度的營業利潤率會受到影響,因為涉及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費用和其他支出」.

凡遭遇渾水做空的中國在美上市公司十有八九會損失慘重,而相反渾水機構會滿載而歸,新東方不例外。

2012年7月18日,渾水機構向美國紐交所所有的註冊讀者發佈了一份有關新東方的調研報告。渾水公司在長達90多頁的報告中,詳細講述了渾水的調查過程,質疑相當「有料」。從偽裝成投資者與新東方的工作人員對話希望加盟,到各種財務數據和對比報表,甚至與新東方C FO在美國的對話細節,甚至一些「花邊」和「八卦」新聞,都被收羅詳盡。

最大的指責是關於「欺詐」,渾水聲稱新東方過去報告的毛利潤率超過60%有造假嫌疑,因其與其他非上市公司探討,毛利潤率會在20%至30%左右,新東方的數據卻遠遠高於此。同時渾水還聲稱新東方經營的學校設施屬於國家資產,對於合併資產表示懷疑。

渾水報告中稱謝東螢在2012年6月在被問及其是否存在加盟夥伴時否認並表示「公司650所教學中心全部是100%全資擁有的資產」。但是渾水6個月調查發現新東方在加盟方面向股東撒謊,有證據顯示新東方的特許經營涉及幾十個城市,但是公司卻一直沒有透露任何有關特許經營的信息。此外,新東方聲稱2011財年營收2.077億美元,但是企業營業稅為零,渾水認為新東方稅收減免不合理。

渾水報告認為新東方將加盟店業績當作直營店對待粉飾報表、認為新東方利潤率遠高於同行,高得不正常等等。並稱新東方的問題遠比一個不穩定的V IE結構嚴重。在發佈這份報告的同時,渾水將一段於2012年6月與新東方C FO通話錄音上傳至其網站,作為支撐報告結論的證據。

報告發出後,不少機構投資者和個人第一時間拋售股票,掀起了國外投資者拋售新東方股票的狂潮。僅兩個交易日,新東方累計跌幅高達57.32%,股價創下5年新低,市值蒸發近20億美元(約合127億元人民幣),股價降至9 .5美元。受其影響,在美上市中概股大多跟隨暴跌,聯游網絡跌幅超過30%,賽諾國際跌幅也有18%.

選擇了海外上市,就要有充分的準備面對諸如渾水、香櫞這樣的做空公司,而這條路也注定是坎坷的。根據斯坦福大學C harles Lee等教授的最新研究,通過反向收購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已經佔所有在美反向收購上市公司總數的34%,佔反向收購上市外國公司的85%。利用其中的監管漏洞,許多中國公司在存在諸多問題的情況下也得以順利借殼上市。中概股的退市公司中,大多是此類公司。

 暴富後的煩惱

2006年9月7日晚9點25分,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在紐交所敲響了股市鐘。帶著「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這樣口號的俞敏洪終於踏上了自己創辦的新東方的上市之路。新東方上市刷新了中國教育業在美國上市的零紀錄。從1993年註冊成立的一個小學校到融資過億的上市公司,新東方這條「尋找希望」之路走得並不容易。而掛牌當日開盤價報22美元,較發行價上漲46.7%,也令持有公司31.18%股權的董事長俞敏洪資產超過18億元人民幣。現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的俞敏洪,1962年生,江蘇江陰人,北京大學西語系畢業,1993年創辦北京新東方學校,2003年成立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

回首過去的十幾年創業,俞敏洪表示首先想到的是後悔把新東方做這麼大。他說當初可以在北大做成年收入一兩百萬的精品機構,把精華人物都集中到那裡,有限制地發展。小範圍內也能實現理想,無論轉型還是放棄,也比較容易。「我給自己做了一個籠子,無法往外鑽,否則籠子一收緊,我就被吊死了。」他曾這樣自嘲地表示。

在講述自己的創業歷程時,俞敏洪自己曾坦言:「當時野心太大了,現在留給我的是難以承受之重。當你發現自己給自己制定一個難以承受之重的目標後,煎熬和痛苦便呼嘯而至。做得特別累的時候,我很想關掉新東方,都沒有做到,因為我發現要為4000員工負責,為股東負責,為自己負責。新東方是一條不歸路,讓我不得不走下去。」

很多人都在問:新東方不缺錢,也無須圈錢。為什麼還要上市?按照俞敏洪所說,他希望用嚴厲的美國上市公司管理規則來規範內部,以制度說話,避免前面出現的人情和利益糾葛,從而實現自身的救贖,讓企業順利發展。「在新東方,骨幹們很容易越過規矩談感情。上市之後,外部規矩比內部規矩更強大、更有力。」

不過,上市後的俞敏洪,似乎又新增了很多煩惱。他曾指出,作為一家好的上市公司,要做到收入增長多少,利潤增長多少,以及人數增長多少。但對於一個教育機構來說,它最大的可持續性發展的保障,在於它的教學質量,並不在於每年學生增加了多少,這就是矛盾,而且還難以平衡。「我本人比較喜歡悠閒地去做一件事。這點,被上市給破壞了。上市之後,我的狀態也一直不太對,不是我想要的那種狀態。我其實是個隨心所欲的人,但現在為了別人的利益,必須要去做很多事情,自己的空間越來越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62

兩罐奶粉,26天火速修法 香港從未這麼急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599

從提出到正式修法,僅26天,公眾諮詢為期12天,其中7天屬於公眾假期。

新規被指可能違反基本法,立法會議員方剛打算連同另兩名議員提議廢除這條規例。

一條關於奶粉的出口限制令2013年3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離境人士所攜帶出境的奶粉每人不得超過1.8公斤(相當於900克包裝的兩罐),違例者最高可被罰款50萬港元及監禁兩年。

這是香港第一個針對非違法違禁品、非法定儲備物資的出口禁令。

此次修法,罕見地採取了行政會議直接通過、先生效再交由立法會審議的方式,從提出到修法,只用了26天。

高速立法所應對的,是香港自2008年以來所面對的最嚴重的一次「奶粉荒」。政府在採取促請商家進貨、設立熱線電話、考慮集體供應等措施之後,判斷供應鏈失效,選擇了直接干預。

這樣的反應讓許多人感到意外。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說,香港人和內地同胞,「關起門都是一家人」,香港人應該對內地同胞多加包容;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胡漢清在北京表示,新規不符合基本法115條有關保障自由貿易的條款。

2012年5月19日,針對限制內地人在港購買房產的提議,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在立法會表示:「香港是一個開放市場,打開門做生意,如果對外來人士作出限制,必須小心研究,對於議員的建議,相信要到『絕境』,才會作出考慮。」

是什麼改變了香港?

「政府被迫一定要介入」

2013年1月開始,香港部分邊境地區開始出現購買不到奶粉的情況。代表批發與零售界的立法會功能界別議員方剛當時便和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說:「這是小事情,局長你最好不要管,這個問題我們年年都見,就是供應鏈出了一點問題。」

從2008年開始,每年臨近春節,香港都曾出現不同程度的奶粉短缺。方剛始終認為「這是小問題」,可以通過完善供應鏈解決,而「政府一插手麻煩就大了」。

多年以來,港府也一直是這種態度。2011年春節前夕,關於「奶粉荒」的報導大量出現,有議員提議針對奶粉進行「離港徵稅」,時任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的回應是,「香港一直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並以簡單稅制馳名……我們認為無需就奶粉的出口徵收離境稅」,「個別品牌在部分零售點」的短缺「基本上是一個供求問題」。

在2013年1月25日會見新聞界時,高永文堅持「政府的角色是協調供應商」,針對媒體提出的限制水貨客奶粉購買數量的建議,他說:「我認為某些措施越嚴厲,可能會引致其它反效果。」

當時,政府主要通過與供應商、零售商溝通確保供應,並敦促供應商利用「商業制裁」打擊藥房、超市對水貨客的幫助,但同時他也強調,部分水貨客的活動「未至違法」,「我們不可用執法的方式處理」。

從1月起,方剛和香港零售業管理協會每天在各個零售點巡查奶粉的供應情況,同時與港九藥房總商會保持聯絡督查供貨情況。他們發現在搶購行為之外,局部短缺還有別的原因。

2月4日的立法會討論上,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劉愛國質問兩個暢銷品牌的奶粉商:為什麼它們每個星期只給藥房一次供貨,並且要求把暢銷奶粉和不暢銷的奶粉捆綁進貨?一份提交立法會的匿名意見書中亦指出,兩個最暢銷的奶粉品牌的經銷商甚至在農曆新年之前「玩失蹤」——以便於年後加價。

然而,第二天,政府撐不住了。2月5日,高永文對媒體表示:「我們以耐性、循序漸進地在兩星期內給予他們改善的機會……但改善的程度不足以緩和市面上個別零售商的斷貨情況……因此,政府被迫,一定要介入,完全是因為這原因。」

儘管方剛多次與高永文保證,只要再給一段時間,就一定能「與供應商、零售商談攏」,政府還是作出了更為嚴重的判斷。

3月5日,高永文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解釋,政府的判斷是:香港整體供應是足夠的,局部地方零售點有問題;但水貨已經活躍到了「某一個程度」,「我們不相信他們在短期真的能夠完善供應鏈,所以出台了這個法例」。

高永文坦言,由於水貨難以統計,政府並未掌握具體的數據。但無論是媒體,還是政府官員,都親眼看到了奶粉短缺蔓延的現象。即使往年延續下來的各種做法層層加碼,奶粉荒非但未得到整體性改善,反而從北部邊境發展到九龍市區甚至抵達港島東區。

從1月起,香港詩人廖偉棠就目睹了短缺一天天升級,「我認識的人裡一個月都買不到奶粉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人要去深圳買水貨客從香港背過去的奶粉。」

Facebook群組「北區水貨客關注組」的二十多個組員每天輪崗在上水、粉嶺地鐵站執勤,時常見到的景像是:上水地鐵站一邊的空地上的水貨客能夠200人一列排出三列整齊的隊列等待進站,被當地居民稱為「巡航坑」;而另一邊的隊列可以從上水地鐵站一直排到粉嶺地鐵站。

港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民意壓力。在1月28日到2月5日期間,高永文四次會見新聞界,不斷被問及政府「是否會採取更主動的措施」;2月1日,政府開通針對奶粉的熱線電話,兩日之內便接到超過3800宗電話。

由於行政會議記錄並不對外公開,南方週末記者未能查詢到港府改變決策的內幕。

「現在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快」

從1月28日3位立法會議員提出建議,將奶粉列為儲備商品、限制出口數量,到2月22日政府在憲報刊登新規,宣佈修法,僅僅經過了26天。

1月28日,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提出建議,可以通過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修訂《儲備商品條例》,管制奶粉在香港的售賣或購買,規管最高價格,限制出口。她對媒體提出的理由是:此條例的草擬工作相對簡單,只要政府有決心,制定規例的工作可以很快完成。

在同一天,立法會議員范國威亦在同天上午舉行的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上提出同時修訂《進出口條例》(第60章)及《儲備商品條例》(第296章),禁止從香港出口配方奶產品,以解決水貨活動所引致的嬰兒配方奶粉短缺問題。

在兩個修法建議中,政府最終選擇了修改更為容易的《進出口條例》(第60章)。范國威認為:「從阻遏力和嚴謹程度上來說,當然是商品儲備條例的修改更加有效,但是這樣的條例不是說改就能改的。所以就作了現在的選擇。」

政府在立法過程中並非沒有考慮過其他建議:如離港徵稅制,建立邊境免稅區集中供應奶粉等等。

范國威認為離港徵稅制可以在懲戒違規者的同時,補償海關增加的人手和經費,減少對納稅人公帑的耗費,但相比之下,還是修改進出口條例相對快,成本也可承受,效果比較好。「技術官僚評判基本也是這樣幾條,現在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快。」他說。

高永文認為邊境免稅區是可以考慮的安排,但是這些安排,要涉及地權、法律、規劃,涉及兩地政府更長時間的規劃,「我們不能等」。

1月30日,高永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仍稱政府應對奶粉問題的政策方案「未成熟至可向大家詳細描述」,僅僅4天之後,他向媒體承認:「在整體奶粉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因為水貨客搶購造成衝擊,而令我們零售供應鏈失效」,並提出建議修訂《進出口(一般)(附屬)規例》。儘管反應如此迅速,他仍說:媒體和民意認為我們太慢了。

「象徵性地徵詢一下」

能夠在26天之內迅速出台,是因為這條新規走了一條「立法高速通道」——在香港的法律體系中,這條規例屬於附屬法例。也就是說,規例只要在行政會議討論通過後便可在憲報刊登生效,生效後才由立法會進行審議。

通常附屬法例修訂的是一些爭議單一、性質不複雜的行政決定,例如天橋收費的上漲。立法會議員何秀蘭認為,如果僅僅狹隘地從字面上理解,關於奶粉的規定的確是一個數量和品種的限制,「但它畢竟是香港第一個針對非危險物品、非高科技物品的禁止出口,實在是應該慢慢審議,然後再立法。我實在很不喜歡現任政府鑽空子的行為。」

2月7日到2月18日的農曆新年期間,政府進行了為期12天的公眾諮詢,其中有7天屬於公眾假期。在此期間,共收到了50份意見書。在個人意見書中,贊成與反對的比例大致一半一半,而在對業界的諮詢中,港九藥房總商會建議延長諮詢期,但並未得到採納。在何秀蘭議員看來,這樣短的諮詢期「根本不叫公眾諮詢」。

3月5日高永文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明白這個諮詢其實不長」,但是考慮到春節後水貨活動可能捲土重來,必須從速立法。范國威議員則說,「很多香港人都希望政府可以不經過諮詢就立法。但是有些奶粉商打電話說來不能不諮詢,所以政府就像征性地諮詢一下。」

12天的諮詢期間,政府收到了來自商界一邊倒的反對。其中,零售業管理協會指出,規例對零售業帶來的影響,可能近港幣89億元的產業規模,和近10萬名僱員及其家庭的生計。同時提出質疑該法案可能與基本法115條相牴觸,後者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保障貨物、無形財產和資本的流動自由。

「香港百年基業都是做貿易,哪個地方沒有的東西,我們就買回來再轉賣給他,請大家想通些,這是個大好商機。香港為什麼不做奶粉港?」志宏進出口貿易公司的反對態度更加強烈,認為此法一修,香港變死港。

站在自由貿易這邊的商界意見,在打擊水貨的呼聲面前,顯得非常微弱。

立法會議員何秀蘭認為,「這個政策改變實在不算不重大,香港以前是個自由港,以前沒有非違法物品的出口限制,大家理解的違法,是毒品、軍火、槍械,乳品很難理解為違法。」

何秀蘭認為,對於經濟的損失反屬次要,關鍵在於行政干預對司法體系的破壞:「政府這種高速反應是很危險的,一個毛病馬上立法,不經過社會討論諮詢,行政慢慢主導,香港的立法程序就會慢慢崩潰。所有的討論都沒有涉及一個關鍵的問題:香港還是不是一個自由港,這條規例是一系列立法的開始,還是一個唯一的例外。」

被奶粉改變的香港

規例的短期效用立竿見影,經過了一個春節的緊張對抗,「北區水貨客關注組」的成員們和水貨客同時清閒了下來。上水地鐵站旁一個月前還蔚為壯觀的「巡航坑」如今已是空空蕩蕩。新康街上,2012年奶粉最緊俏時新開張的十幾家藥房也門庭冷落。

方剛所估計的「三輸」局面(零售商輸、供應商輸、政府輸)也已部分出現:據他從業界得到的估計,「藥房的收入這兩天下降了六成」。

3月8日,立法會將召開針對這個規例的第一次小組委員會——這也是香港的立法機關第一次對這個規例進行討論。立法會最多只有49天的時間,針對奶粉限制出口的條例進行審議,也就是說,要在4月17日之前,決定它的去留。

方剛打算連同另外兩名議員提議廢除這條規例。他們需要在立法會的功能界別和直選兩個組中都獲得多數投票通過,才能夠予以廢除。認為該法例有可能違反基本法115條的政協委員胡漢清指出:如果香港立法會通過這條修訂條例,有機會受到法律挑戰。

儘管對待這條規例的態度有所不同,南方週末記者所接觸到的受訪者大多承認一點:規例並未觸及引發「奶粉荒」的長期問題。

范國威議員認為在現有的出口限制之外,港府必須檢討自由行政策為香港帶來的巨大影響。據他的判斷,正是在2009年自由行政策開放「一簽多行」之後,香港的水貨客活動才日益嚴重起來。

長期在上水、粉嶺一帶觀察的「北區水貨客關注組」發言人梁金成亦贊同這個說法。一個可以參照的數據是,2012年香港接待的4800萬旅客中,已經有73%來自中國內地,其中有一半都沒有在香港過夜。

然而他們也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根據香港入境事務處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1月16日期間在上水進行的4次打擊水貨活動的行動抽樣得到的數據,參與水貨活動的,有六成是本港永久居民。

詩人廖偉棠是在網絡上最先撰文力挺香港政府新規的人士之一,他的微博引起了內地網民2.6萬次的轉發和許多人的痛罵。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水貨客來香港是因為對自己的奶粉質量不放心。一個人口大國,自己有產奶的能力,卻要依賴外國的進口。我當然也希望內地的小朋友能喝到健康奶,但同時也希望有一個良好的機制使得內地朋友能直接從奶粉商那裡買到奶粉,而不要讓香港成為兩者的磨心。」

「香港人過去從來不覺得水貨客是問題,當年香港人水貨走四方,天下聞名。」前港府中央政策組顧問練乙錚認為,水貨客只是自由市場中的理性人。「一個經濟問題變成政治問題,我感到很痛心。」

「水貨也好,自由行也好,內地朋友來到香港,把直觀感受帶回內地,增進兩地的交流,這是一件好事情。這當中香港也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怎麼樣放開,怎麼樣交流,實在應該慢慢地修訂法規,一點一點地放開。越是有巨大利益的事情,恐怕越應該『戒急用忍』。」練乙錚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20

比特幣為什麼這麼值錢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4/2622904.html

2010年,佛羅里達程序員Laszlo Hanyecz花1萬比特幣(Bitcoin)在「棒約翰」買了兩塊比薩,現在(2013年4月8日)1萬比特幣價值186.5萬美元。

比特幣系統是一個網名為中本聰的人在2009年創立的。簡單說,比特幣是一種數字化的黃金。類似開採金礦,比特幣也是從網絡中開採而來—用戶通過電腦解決一個特定數學問題,便能得到50個比特幣,其匯率則是由Mt.Gox這樣的比特幣交易所確定。

從一個想法變成金融品,比特幣得益於其本身的規則和技術帶來的基本信用:這個系統本身不受任何政府、機構和個人的控制,密碼學技術和P2P分佈式網絡管理保證交易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同時核心規則限定比特幣的貨幣總量為2100萬個。

2010年上半年,1比特幣的價值低於14美分,現在是1比特幣兌換186.5美元。目前流通的比特幣大概是1000多萬個,價值接近20億美元。今年3月基於比特幣的交易量約為2.5億美元,本月可能將達到7.5億美元,年交易量將在30億至90億美元。

從1990年代的Beenz和Flooz,到後來出現Second Life林登幣、《魔獸世界》金幣等,這些虛擬貨幣都沒有比特幣這麼值錢。當然,比特幣價值飆升的原因還是其稀缺性—由於規則限制,現在開採比特幣越來越難。稀缺的另一面則是比特幣比其他虛擬貨幣更受歡迎。

差異性 比特幣比目前所有的貨幣具有更好的便捷性和覆蓋範圍。只要在電腦上下載一個客戶端,任何兩個人都可以像發郵件一樣進行交易,而且沒有任何手續費,不需要通過任何第三方機構。同時比特幣交易有極好的私密性,只要交易者不主動透露信息,就很難被追蹤到。目前比特幣已經可以和世界上的絕大多數貨幣直接兌換。其他虛擬貨幣很難達到這種極端的便捷性和覆蓋範圍,比如PayPal也僅僅覆蓋60多個國家。

技術圈 比特幣最先在技術圈流行起來,這證明了其技術上的可信度。由於比特幣全部是個人通過電腦的運算能力免費獲得,這讓技術愛好者成為最早受益的群體,他們「挖掘」比特幣的熱情也推動了比特幣的成長。

黑市交易 在推動比特幣規模化交易方面,各種地下交易起到了難以忽視的作用。比如著名的網上黑市絲綢之路(Silk Road)唯一的交易貨幣就是比特幣,其年交易量達到數千萬美元。另外,還有一些黑客組織(如維基解密)和洗錢機構也促進了比特幣的使用。

隨著WordPress、Expensify、Mega這樣的網站接受比特幣的支付方式,比特幣開始從技術圈擴大到更大的範圍。現在全球已經有超過1000個商家接受比特幣。

在中本聰的理想中,比特幣是要用來修正現存貨幣的錯誤。「傳統貨幣面臨的根本的問題是—信任。央行必須讓人相信它不會讓貨幣貶值,但事實上貶值的結果經常出現。」

比特幣不存在隨意放貸問題,但作為貨幣其規模還很小,而且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安全性。此前一名黑客入侵了Mt. Gox,這個網站擁有全球90%的比特幣交易量。另外,比特幣雖然總體處於漲勢,但期間匯率經常有巨大浮動,這也使得比特幣有了更多的投機性。

比特幣更重要的是如何融入現有的金融體系,而不是以完全顛覆的姿態繼續發展下去,比如監管和稅收的問題。即使是一個顛覆性的貨幣,比特幣最終的目的也不應該是打亂整個社會的秩序,而是要讓其運轉更有效率。商業是這樣,貨幣也是如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25

蘭亭集勢商業模式篇(二):營銷費用為何這麼高? 李妍

http://xueqiu.com/8689584849/23673111
承接上篇《蘭亭集勢商業模式篇(一):獨特的供應鏈管理》從供應鏈的角度解讀了蘭亭集勢高毛利、高庫存周轉的秘密,本篇將繼續挖掘這家公司是通過什麼手段給網站帶來流量,將商品推給海外消費者,以及,電商致力追求的高重複購買率,身為外貿B2C的蘭亭是否有能力實現?

首先來看一組數據,2010、2011、2012年$蘭亭集勢(LITB)$ 的銷售及市場費用(或營銷費用)分別為2260萬、3846萬、5341萬美元,同期佔淨營收的比重分別為38.5%、33.1%和26.7%。對比做本土電商為主的網站,亞馬遜2012年營銷費用佔比為3.9%,唯品會為4.7%,蘭亭集勢的營銷費用高的有點嚇人,這麼一來,蘭亭的毛利率再怎麼高,整體來看也「不顯高」了!這也是蘭亭近幾年營收規模爆髮式增長、毛利率大幅提升,但未能實現盈利的原因。2012年 ,蘭亭集勢歸屬股東的淨虧損為420萬美元,第四季度單季度扭虧,淨盈利111萬美元。

電子商務的邏輯是要通過新增用戶和重複購買,實現規模化運營,從而在規模化的基礎上降低可變成本,產生持續性的現金流,支撐再投入,形成生態循環圈。以亞馬遜為例,之所以營銷費用佔比僅為3.9%,是因為亞馬遜通過不斷改進的用戶體驗,已經獲得了大量忠實的用戶群。亞馬遜在1999年就已經實現了73%的重複購買率,目前,國內的電商網站唯品會也實現了70%以上的重複購買率。由於在消費者當中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具備比較強的用戶黏性,他們不需要再為獲取新的流量或訂單量,匹配同等比例的營銷支出。

跟這些做本土電商為核心的公司比起來,蘭亭集勢在營銷方面確實比較另類,一方面花錢做營銷「毫不吝嗇」,另一方面用戶粘性「不見起色」!蘭亭集勢的營銷費用究竟花在了哪兒?

蘭亭集勢主要通過搜索引擎、展示廣告、聯盟廣告、郵件營銷,以及社會化營銷的方式進行推廣。可以說,蘭亭集勢近幾年的爆髮式增長,主要得益於團隊擅長互聯網營銷。有意思的是,蘭亭的營銷手法和國內另一家「重營銷」的電商網站凡客大為不同,凡客更多的在於品牌營銷,提升渠道本身的品牌認知度和影響力,而蘭亭熱衷的是那些對拉動銷售能起到直接作用的營銷手段,比如搜索營銷,能直接帶來流量和訂單,相反對建立渠道品牌並不熱情。具體來看:

搜索----CPC付費

以美國的電商網站整體情況為例,來自搜索引擎的流量高達40%,當中又有大約一半來自SEO,即自然搜索,另一半則是付費營銷帶來的流量。同樣,搜索引擎是蘭亭集勢的第一大流量入口,據Hitwise數據統計,2013年3月,www.linghtinthebox.com北美地區的訪問當中,有超過45%的流量來自谷歌,其次是社交網站Facebook約為其帶去了3%的流量,其他包括eBay、Yahoo!Search、Bing、Ask、Yahoo!Mail、亞馬遜等網站為其帶去2%左右的流量。

查看原圖

針對搜索引擎的投放,蘭亭按照CPC付費,即按照每點擊成本付費,當用戶使用特定的關鍵字搜索時,在搜索結果中點擊了蘭亭集勢的廣告時,或者當用戶瀏覽網頁時點擊了搜索引擎匹配的上下文廣告時,蘭亭將按照每次點擊,支付給搜索引擎或聯盟網站固定的費用。據招股書披露,目前,蘭亭在谷歌等搜索引擎上以17種語言至少投放了數百萬的關鍵字。

聯盟分銷----按銷售付費

蘭亭集勢建立了聯盟營銷方案,並向合作夥伴提供吸引用戶訪問的內容和工具,當用戶通過蘭亭的聯盟網站訪問並購買了蘭亭集勢的商品時,蘭亭集勢則按照一定比例支付銷售佣金給聯盟網站。參考:LightInTheBox affiliate program 介紹

社會化營銷----

同時 ,蘭亭集勢還有專門的營銷團隊在Facebook等社交網絡平台上進行社會化營銷,提高品牌和曝光。Facebook成功為蘭亭帶去不小的流量,美國地區約3%的流量來自Facebook網站。

查看原圖

Lightinthebox.com在Facebook上有23萬的「贊」,有3.5萬人參與討論該專頁;MinInthebox有13.8萬「贊」;但還只是亞馬遜的零頭,amazon.com在facebook上的「贊」多達1800萬個,參與討論人數有14.5萬。

此外,展示廣告和郵件營銷也是蘭亭集勢的主要營收手段,蘭亭已在超過10萬家媒體網站上投放了展示廣告。

查看原圖

2010、2011、2012年,蘭亭集勢的營銷費用分別為2260萬、3846萬、5341萬美元;其中主要花費是在營銷方案上,同期佔淨營收的比重分別為31.9%、24.6%、22%;營銷人員上的開支佔比不超過10%,2012年下降至4.7%。

事實上,營銷費用高的,不單是蘭亭集勢一家,中國外貿B2C網站大部分營銷開支都比較高。拿2006年上線外貿B2C網站DealExtreme.com來說,這家公司2010年被「易寶(港股08086)」收購上市,而且是易寶目前的主要營收來源。易寶公司截至2012年6月30日的2012年財年收入14.16億港元,(其中電商業務DealExtreme貢獻12.84億)毛利潤為6.13億港元,毛利率為43.3%;營銷費用為3.79億港元,佔營收比重為26.7%;2012年盈利1.31億港元,淨利率為9.3%。

外貿電商網站的營銷費用「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難以形成用戶粘性,實現高比例的重複購買?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越來越發達,包括搜索引擎、社交網絡等互聯網營銷手段越來越多,物流越來越方便快捷,網絡支付越來越安全可靠,將低成本的中國製造商品銷往海外C端消費者的鏈條逐漸縮短。當蘭亭集勢、DX、大龍網、米蘭等最先打開了這個市場,有大量的小額外貿公司崛起,並且追隨他們的營銷模式,通過在谷歌購買關鍵字、搜索引擎優化、社會化營銷、郵件營銷等手段,將中國的「山寨貨」賣到老外手中。然而,這些極具價格優勢的3C、服飾、配件等產品,多半是「仿品」、「山寨貨」,它們價格低廉,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品牌,產品質量和服務也很難保證。蘭亭集勢、DX這些外貿B2C的目標用戶,大多並非主流的電商用戶群體,而是相對「屌絲」一些,他們對價格敏感度極高,對品牌、質量和服務沒有太大要求,哪兒有便宜貨,他們就上哪兒買。而且,隨著外貿B2C參與者越來越多,總是有人能提供比你更低的價格,很難讓這個用戶群體對某個網站產生強大依賴。

所以,造成蘭亭等外貿網站營銷費用高,重複消費率低的第一個原因是,他們選擇的市場決定了他們的用戶群普遍價格敏感度極高,往往因「低價」而轉移。第二,參與者多了,而且將商品推向海外市場,普遍用的是搜索引擎營銷這一套,參與競價的多了,關鍵字價格自然要漲。第三,主營的婚紗、3C、配件,這些品類本身的消費頻次就不高。

由於缺乏自有用戶,蘭亭的增長嚴重依賴流量購買。蘭亭集勢招股書並未披露其重複購買率和訂單量這些數據,只提供了用戶總數、重複購買用戶貢獻營收、新增用戶購買營收這些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可知,重複購買營收佔總營收的比重在逐漸上升,2010、2011、2012年分別為14.91%、17.97%、24.69%,但整體來看,重複購買佔比仍比較低。其次,我們保守的假設重複購買的用戶一年只消費兩次,可以大致推斷出蘭亭集勢的客單價,2010、2011、2012年分別約為117.8美元、111.6美元、70.7美元,客單價明顯下降。

查看原圖
好的跡象的是,蘭亭的重複購買營收佔比正在上升,而且營銷支出增速已經明顯低於營收增速了。如下圖,蘭亭集勢從2011年Q1到2012年Q4,營銷費用佔營收比重整體呈下降趨勢,2012年Q4已降至24%。

查看原圖

蘭亭集勢之所以在眾多外貿B2C網站中脫穎而出,一方面因為它比較早發現並挖掘這塊市場,另一方面與創始人團隊精通搜索引擎營銷關係密切。蘭亭團隊相當重視利用互聯網手段挖掘商業價值,他們捨得花錢買關鍵字,並且有自己開發一套算法來發現和調整關鍵字組合,從而帶來儘可能高的投資回報ROI。他們在SEO搜索引擎優化上的優勢也是別人羨慕不來的。

蘭亭集勢近期營銷費用佔比下降趨勢相當明顯,是重複購買營收佔比上升以及營銷效率提升的雙重作用,但這種趨勢能否繼續保持下去,有多大的下降空間,仍然是個疑問。畢竟,這家外貿電商公司目前的市場定位和成長方式,構成了它培育用戶粘性的難度,業績增長嚴重依賴流量購買,營銷費開支的比例很難大幅下降。(i美股李妍 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16

為何離開投行這麼難? 張化橋

http://xueqiu.com/4035610190/23728110
在全球投行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人長年累月地說,真想早點退休,或者換個輕鬆點的工作。雖然另外的人不在嘴上念叨這件事,不過,他們也經常幻想退休。但是,要做到這一點,要真正退休,可不容易。而且很多人退休了,或者轉行了,又再回頭。

1994年,我從澳大利亞來香港投行工作時,有兩個來往較多的香港同事。一個是中國研究部主管,一個是股票銷售部主管。前者跟我同齡,當時31歲。後者32歲。雖然我很「高齡」才進入投行,但是他們倆從大學本科畢業(22∼23歲)就一直在投行干。這10年下來,他們已經是老油條了,也有了不少的積蓄。當我對投行還一無所知,浮想聯翩的時候,經常聽到他們的嘮叨,要退休,要轉行。可是,前者在10年後才終於去了一家汽車公司當董事,後者則在10多年後才創辦了一家對沖基金。要是講壓力,對沖基金的壓力比投行更大了。

為什麼投行的人們想離開投行這麼難呢?

巨大的報酬差距是主要原因。比如,一個在香港投行工作了10年的人,可能年薪已經達到300萬∼800萬港元,而他的大學同學如果進了一家商業銀行,年薪可能只有50萬∼70萬港元。如果進了其他工商企業,年薪可能更低。這還不算醫療保險、會所、出差時的飛機艙位和酒店等待遇、頭銜、社會上的虛名、在豪華的中環辦公室辦公,等等。不要說這都是虛的,人是社會動物,實在的東西和虛的東西都要。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投行員工雖然抱怨壓力大,但是如果突然讓他們放慢節奏,做政府的工作或者普通工商企業的工作,他們多少有些不習慣,也許沒有足夠的刺激,沒有「翻云覆雨」的滿足感,沒有做成事的成就感。

我的薪酬太高

我在香港住了18年,其中15年在投資銀行工作,這其中11年在瑞士銀行。2006年,我離開瑞士銀行分析師的職位,到深圳市政府下屬的上市公司深圳控股(0604.HK)當首席運營官。2008年,我應召回到瑞士銀行做投行業務。可是3年不到,我又離開了。這次是到廣州做小額貸款。如果說,去深圳控股時,我受到了股票期權(stockoptions) 和企業管理的誘惑,那麼,到廣州做小額貸款可完全把賺錢的念頭暫時放到了一邊。

1.02  投資的信仰危機

吉姆·沃克(Jim Walker),人稱 Dr. Jim是我在里昂證券的頂頭上司。他是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我負責大中華的宏觀經濟學研究。他多年被基金經理們評選為最佳經濟師。我也很欣賞他的勤勉和水平。10多年來,跟競爭者一樣,他堅持每個季度寫一本亞洲地區的宏觀經濟報告。其中對每個國家每個月的匯率和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以下簡稱CPI)也要做出預測。我對這種預測毫無興趣,也確實不知道怎麼做預測。不過,所有投行都做這樣一件自欺欺人的事,並且堂而皇之地出版和推介。我真的不明白買方的投資者們為什麼願意花時間聽這種預測。

今天回頭看,我當時的那種看法也許對,也許錯。誰知道呢?不過,我鐵了心要轉行做股票研究。

捅馬蜂窩被辭職

1998年底,我在匯豐銀行做中國研究部主管才半年,突然被開除了(其實,準確地說是被辭職)。在那前面的幾年,我一直有一個理論,並且寫過很多報告。我認為,中國當時的外匯儲備已經太多(不是太少),人民幣被低估,而不是高估。我認為當時的亞洲金融危機對人民幣沒有什麼影響。1998年,中國財政部宣佈發行20億美元的揚基債券(Yankee Bonds)。我認為當時的官方藉口完全沒有道理。他們說,中國需要一個利率曲線,以便日後中國政府和企業到國外市場發行債券時作為基礎利率的參照系。其實,當時的真實原因是,外國投行不斷遊說中國財政部發債(畢竟外國投行需要佣金收入)。有人說,我們的財政部官員也想乘機出國旅行(美其名曰「路演」)。是否就這麼簡單?我不得而知。

預測股價如擲硬幣

這次回到瑞士銀行,我老老實實工作了7年。從完全不懂股票,到稍微有點明白。雖然我5次被《機構投資者》雜誌評為中國分析師第一名,但是,我知道我實際上知之甚少。我獲獎靠的是嗓門大,而不是專業知識。很快,更大的問題又來了。我開始發現,我根本不能為客戶增值。雖然我對個股、行業和股市的評論(報告)很多,但是,我明顯感到,基金客戶對分析師應接不暇。投行界有個說法,基金客戶至多只看了他們收到的分析師的研究報告的10%。在很多情況下,他們接待來訪的分析師只是出於應付,或者禮貌,或者維護良好關係。我假想,如果我兩個月或者三個月不寫研究報告,不拜訪基金,不打電話,會不會有客戶覺得缺少了什麼?當然不會。我覺得,這份工作不能做了。

摘自《避開股市的地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