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千亿市场诱惑 船企集体转身海工装备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7/HTML_79PTQ4SS7OF7.html


海上找油,那一片未知的“蓝海”被危机中期待寻找出路的船企视为转机,但平静的海平面之下,究竟是什么?

7月10日,以生产石油钻机成套设备为主的四川宏华(0916.hk)向外界宣布,公司携3亿美元正式进入海工装备领域,公司已与启东市政府签订海洋油气装备基地项目投资协议书。

“去年我们上市招股书里已经说明,所募集的资金中有60%将用于进军海工装备领域。”7月13日,四川宏华董秘办洪主任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在上海的研发团队已经招募完成。”

一直觊觎海工装备市场的四川宏华终于如愿以偿。按照协议,基地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将达30亿美元。而该公司意欲成为世界级的海洋钻井装备制造基地。

比四川宏华制造更早一步,振华重工、中远船务已涉足海工领域。而江苏熔盛重工也于近日表示,公司有意进入海工领域。

每年500亿投资机会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做大做强我国船舶工业的重要任务和战略重点。”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在“2009中国海洋工程国际峰会”上如是说。

6月23日,国家工信部在颁布《2009-2011船舶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中,海洋工程位列五大科研开发重点领域,而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位列四大技术改造重点领域。更于早间,工信部发布了海工装备项目指南。

国家政策的扶持、行业协会的倡导,海工装备日渐升温的背后是其市场容量。

据王锦连介绍,我国海洋石油2015年远景规划中,未来5年,我国将有30多个油田待开发,需建造70多座平台,新建和改造10多艘FPSO,其中中海油需建造55座海洋平台,6艘FPSO,4个陆地终端、铺设海底管线1000多公里,投资总量每年将以百亿元以上递增。

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海上原油发现量仅为18.5%,天然气发现率仅为9.2%。

“现在新增的原油储量中有70%是来自海上,中国如此,世界亦是如此。”TSC海洋集团(0206.hk)CEO张梦桂如是告诉记者,“陆地找油找了上百年,新增储量将三分之二来源于海上。”

这家自1997年就进入中国海工装备领域的企业,原为美国国民油井华高NOV公司代理商。TSC海洋集团通过并购,将英国GME公司及国内两家专业公司收入囊中,形成了具备提供各类钻井平台设备能力的制造商和总包商。

“包括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三大石油公司每年投入海上石油产能建设的资金达1000亿元。”7月13日,中石化胜利油田钻井院总工程师孙东昌如是告诉记者。

而世界范围内,这一数字更为惊人。王锦连表示:2002-2007年世界海洋油气开发年均投资总量在1000亿美元以上,最高年份达1250亿美元。

多家企业规划海工蓝图

在海工领域,早已有了一批先入者。

据孙东昌介绍,根据石油开采的流程,海工装备主要包括钻井平台、采油平台、然后将油输送到陆地上的管线。

目前我国涉足钻井平台的企业有5-6家,包括大连船舶重工、上海外高桥、青岛北海重工以及烟台莱佛士(目前该公司18.9%股权被中集集团收购)。而提供钻井平台成套装备的能力集中在三家国际性企业,“美国国民油井公司、挪威MH公司、TSC海洋集团”。

“在钻井平台这一块,90米以下的钻井平台,我国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全部由国外引进;而50米以下的国内具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一般而言,国内的企业多是以制造船体为多。”孙东昌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际上的90米以下的钻井平台大约售价为1.9亿美元,120米以下售价为2.3亿-2.5亿美元,200米约为50亿至60亿人民币。

记者了解到,振华重工以及熔盛重工目前还是以制造铺管船为切入。

对 于未来海工领域的发展,振华重工总裁管彤贤表示,公司将目标放在发展海洋工程船、采油或勘探平台和高技术海工配件上。“公司计划从2006年至2010年 5年内,投资150亿进军海工装备市场。振华重工的海工装备短期目标是,2-3年内的海工市场产品占公司总产值50%以上,相应板块的营业收入突破40亿 美元。而3-5年后,海工业务占到公司产值的80%以上。”

近日获得4.59亿美元订单的熔盛重工总裁陈强透露:熔盛重工在进军高端海工装备领域,熔盛的目标是来自海工装备部分的收入要占到企业产值的40%左右。

不确定因素依然制约

对于进入海工装备领域的企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提醒:“海工装备不同于船舶批量生产。对于进入者而言,门槛相对高很多。企业不该盲目进入,以免再步船舶工业的后尘。”

“我比较担心这些进入海工装备领域的企业,他们有没有认识到这块市场。”大连船舶重工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殷学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实际上,直接制约海工装备发展有两大因素。“海工装备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石油公司的海上探油开发力度。”孙东昌告诉记者,“还有油价的涨跌。”

殷学林分析认为,2003年至今,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所有的钻井平台才12座。而目前的经济很难恢复到过去的程度。从中国这个局部来看,应该说需求量不会太大。“就算出现船市火爆的情形,我一家都能干完这些订单。在钻井平台这一块,市场容量是不大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世界范围内有600至800座平台。现役的钻井平台中大多设计寿命为20年至30年,但是30年还在用的平台比比皆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24

虎的转身:郭台铭、柳传志和施振荣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4/HTML_C0RKLA58I1P9.html


接到可以采访郭台铭先生的电话时,还是蛮意外的。这位全球“代工之王”似乎并不愿意正面在媒体面前曝光,更几乎没有接受过大陆媒体的采访。

2008、 2009年对于郭台铭而言,是段“多事之秋”,人生的新惊喜和生意上的意外几乎都在这一年多不断出现,逃税传闻、接班人、股价下跌等一系列问题,让鸿海系 几度被打上问号。而信奉“英雄都是死在战场上的,而不是回来拿勋章的”郭台铭,更是取消了2008年提前退休的计划,重新站岗,回到每天工作15小时的鸿 海系掌门人的位置。

“不仅仅是喜欢,更是责任”,郭台铭用此来回应,并声称“成功是要有毅力的”。

50分钟的采访,“亲和”是我们对郭台铭的一致评价,其回答问题语速平缓,从其回答问题的灵巧和幽默度,足见应对媒体的经验丰富,但一说到和公司、生意、富士康相关的关键点的时候,肃穆、霸气和决断之威刹那般地在其脸上飞闪过。

但在我们的观察和理解中,我们更认为,郭台铭自身也在寻求转型。

此次投资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是郭台铭在投资领域的又一尝试,对移动互联、电子商务和云计算,郭台铭表示“很看好”,且操作的方式很有社会意义,是大力以资金支持,并表态期许很高。

我 们观察认为,郭台铭尚处在“转身”的过程之中,其是否转型做投资、以及怎样做,至少目前还未看到系统性的策略,尚是零散的表现,或许我们可以大胆猜想的 是,这位“全球代工之王”其实在心底已经认真考虑此事了,但是正如他一贯的风格,在真正下定决心、认定时机成熟之前,他是不会大肆张扬的;但以“专注”著 称的郭台铭先生一旦做出决策,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是会很漂亮精彩。

采访郭台铭的第二天,正好是联想控股的新战略发布会,对柳传志先生我们做了今年的第三次采访。

和郭台铭相比,柳传志的转身路径就更为成型,同样是从“贸工技”起家的联想PC,已经让柳传志培养的新生代的领军人接替,虽然二次出任联想集团董事长,但柳传志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在其人生第二阶段的创业:联想控股。

从联想投资,到弘毅投资,再到今天的联想控股,这条路上,一步一试,最终走出了一条有新联想特色的投资道路。

通过投资的方式,可进可退。进,则增资使之为核心资产、主业资产;退,则可卖出股权,至少可以保证财务上的获利;再退一步,即使有失败的投资案例,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毕竟,任何一个投资基金,哪怕是国际知名的投资机构,都会有不成功的案例。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柳传志等一批创业经验丰富的第一代企业管理者,可以将自身多年积累的做好中国公司的经验教训,延续和传授给有需要的企业,以资金和智力注入的方式,帮助企业做大。从这一点来讲,智力和经验延续的意义,比资金投资的意义更大。

柳传志先生的这种做法,使我不自然想起另外一位台湾企业界的前辈:宏基创始人施振荣先生。

大约在一个多月之前,我们采访了施振荣先生。施先生在台湾被称为IT黄埔军校的校长,宏基系为台湾的IT界培养了一代人才,退休后的施振荣先生开启了被称为“智慧银行”的智融极端,同时也转身做投资,是智基创投的最早LP。

施振荣先生转身做投资的风格,和之前做企业的风格很相像:小碎步前进。纵观其投资的几期基金,都是单笔投资额不大、但投资密度和频率较大;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施振荣注重对细节的关注和尽可能的亲力其为的参与。

如果要我还是用一些比喻来形容这三位长者,郭台铭依然是“虎与狐”的结合,坚韧中淬入灵巧;柳传志先生更像是位横刀跨马的将军,大气、自信、磅礴,不用说话也有语言;施振荣先生如瘦金体书法,精致、细密、含蓄,柔中带刚。

有 意思的是,柳传志、施振荣、郭台铭,都有着“二度出山”的经历。柳传志在今年再度出任联想集团董事长时,用“只要联想需要我,赴汤蹈火我都要走下去 ”;2000年宏基内外毛肚交集,业绩走到谷底,已经退休的施振荣“面临比原先大十倍的挑战”也要再度走到前台,再造宏基;这次鸿海系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等外部挑战,原本计划在2008年找到“第二春”并可以退休享受人生的郭台铭再次站到战场上。

顺 便八卦一下,碰到了一位与郭台铭熟稔的中国企业家,这位企业家笑言,“这次见到郭台铭,发现他越活越年轻,连白头发都少了”,我们几位采访郭台铭的记者, 也都一致认为,郭先生的气场,一点不见年龄的痕迹;65岁的柳传志在接受采访时笑称,高尔夫进步到100杆,是其心愿;施振荣的高尔夫怎样?下周有幸见到 施振荣先生,应该顺便问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4

上影分镜头:一个文化国企的转身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8/HTML_I02LI5H8A4YR.html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影集团),一个与共和国几乎同龄的企业,身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后一个方阵“文化产业”,度过了有限的阵痛后,正在重新出发。

衡量其改制的成功,记者获得的两组数据可资比较:2008年,行业两大巨头之一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称中影)利润0.15亿元、主营收入7亿多;上影集团利润2.16亿元、主营收入15.18亿元。

“我们税前利润增长了一百多倍。”,回首“空降”上影的五年,上影集团现任总裁任仲伦基本没有遗憾。

转企改制

2003年年末,任仲伦踏上美国取经的旅程。这时,任刚刚赴任上影集团总裁一职半年。而他面对的是年年亏损的上影,以及国产片与进口片总票房不过10亿的中国电影市场。

“电影业靠什么赚钱?”任仲伦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环球影视、华纳兄弟、迪士尼等7家大牌影视企业。

他在那里发现,美国大的影视企业,都不是单独的制片公司,它们都是集产业、院线放映、技术制作、媒体等相关经营为一体的,产业链和产品层次都非常完整。

回到上海不久,2004年年初,任仲伦正式提出了改革目标——“产业链完整,多片种发展,中国一流、有世界重要影响的大型影业集团”。

而在这年,政府有关部门正式提出,“倡导电影产业化”。同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长春也在到上海调研时明确提出:“上影要转企改制”。

当年年底,《上影集团整体改革发展方案》与“人员分流”方案亮相,在上影143名职工代表的投票中,前者全票通过,后者也以94.4%高票通过。

根据上述方案,上影集团旗下主要的企业、包括上海电影制片厂在内的11家事业单位全都转为企业,其中的2545人员全部转换成企业身份。

“ 转企”完成后,接下来的故事开始顺理成章。上影与华纳兄弟建设了中国第一家合资影院、与加拿大IMAX合建了中国首部超大型银幕、投资了首部外资片(非“ 合拍片”)《蓝莓之夜》、在合拍片《伯爵夫人》中尝试了中国电影企业的“海外分成”、还将“对外合作”由单片层面发展至公司层面,与香港娱乐大亨杨受成、 林建岳分别合资成立了上影英皇、上影寰宇。

“当时的内地电影行业,完全不是外向型经济,什么都缺。有资金、资源、人才的,我们都大胆尝试合作。”任仲伦回忆说,这种“大胆”正是基于当时中央精神和政策的鼓励。

影片多元化

一切企业改革,最终的体现在于经营效益。

以记者获得的两组数据对比,上影的答案不言而喻:2003年到2008年,上影主营业务收入从8.3亿元增至15.18亿元,净资产从7.9亿元增至15.15亿元,利润总额209万元增至2.16亿元,负债率则从61.36%降至38.16%。

任仲伦受美国同行启发而大力拓展的“院线运营”,亦成效斐然:上影旗下联和院线的票房,从2003年的1.42亿元起步,飙升至2008年的4.95亿元,2009年则有望突破6亿元。

而当年导致了“人员分流方案”与整体改革方案得票率差异的重要因素——“职工月收入平均下降1000元”,也随着上影整体效益的好转而变。改制4年后,上影职工收入平均上涨一倍。

这样的“经济效益”,或许正来源于上影人的“务实”电影思路。

2009年上海电影节上,任仲伦做了如下发言:“北京人韩三平(中影集团董事长)讲,十年以后350亿票房,上海人任仲伦在想“第一个100亿在哪 里”,我们上海人可能会看得比较近一点。当我们用票房衡量一个影片价值时,作为企业经营者会想,票房和我实际得到的利润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我更 期望是实实在在的利润。”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任仲伦亦强调,两个企业很难说谁高谁低。“上影按照自己的企业发展逻辑发展”,把企业发展基础打好。

在任仲伦看来,商业大片、主旋律影片、艺术影片在上影应是三分天下,而三者也各有意义。“企业不是盯着每个产品(单片)的盈利,即使未来上市,股东不会关心单个产品,而是公司整体效益。文化企业的产品更要多元化。”

“商业大片不用说了;现在主旋律影片越来越市场化运作,加上政府补贴,一般会小有盈利;艺术影片还是要支持,比如《三峡好人》,在全球五大洲都得奖,相当于企业的广告,商业上也没亏损。”

“贾樟柯(《三峡好人》导演)有个很大的好处,对出品方极端负责。虽然他拍地下电影出身,又获奖累累,但他一直根据每部影片的需要控制拍摄成本,拍的片子在欧洲又卖得很好,从未亏损过。”

任仲伦表示,和贾樟柯合作的意义在于,探索了艺术电影的商业价值,实现了上影电影产品线的完善。而在这次成功的尝试后,上影也开始接触其他艺术片导演,希望推广这种合作模式,早日突破中国电影“中等投资”的失败定律。

筹备上市

放眼未来时,任仲伦用到了“合作与开发”两个词。

2004 年,合资建设影院过程中,华纳兄弟突然提出,挂上其LOGO在影院外,需收取票房千分之三的品牌使用费。上影和其反复沟通,对方仍坚持这是公司章程规定不 能更改,这时上影谈判人士灵机一动:“我们是50多年的老品牌了,也得收取品牌使用费。”谈判对象请示公司法务部回复,这样是可以的。

“结果因为我们是51%股权,收取的品牌使用费还略多些。”回忆起向海外同行看齐的过程里,任仲伦强调,支持上影发展的一大动力,正是“合作”中的学习态度。

在他看来,上影甚至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至今,“开发”显得日益重要。“中国电影行业5-10年内,可能会出现其他行业一样的超大型企业。但现有的电影企业都不足以支撑这个重任”

“文化产业过去没开门;一开门,很多熟悉企业管理、资本、市场的人都会进来了。我们既要普通的财务投资者,更要寻找有资源的投资者,与他们结成战略共同 体。”任仲伦表示,中国电影行业以前是行政性区域管理,大家都没有想变成全国性企业;企业当家人多是搞电影产品出身,对企业的产业认识弱,现在的“文化体 制改革”正是各种资源、人才结合的良机。

在这种“合作与开发”的过程里,上影有3个具体突破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多元产权、现代影业集团。

如果说2004年的“转企改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开始,产业链、产品线建设是现代影业集团的开始,“筹备上市”正是现代多元化产权的开始。

自上影2008年年初公开上市意向,已有一年多。

今年9月,任仲伦向本报记者透露,上影目前有2个上市方案,一个是将包括制片在内的全部经营性资产,进行整体上市;一个是将影院投资管理公司、联和院线、东方影视发行和直属影院、东方电影频道广告经营权等“市场资源”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1

「日本的龜毛要求,正是我們進步的原動力」 求品質 土番薯華麗轉身 冰烤熱銷美日

2011-8-15  TWM





邱木城所創立的全台第一個地瓜品牌「瓜瓜園」,不但讓沒落的地瓜產業再度重生,還使農民收入增加三倍。在農業轉型的危機下,他是如何開闢新方向?

撰文‧燕珍宜

紅遍大街小巷的冰烤地瓜,連7-ELEVEN、全家便利商店都加入販售行列。這幾年,養生風風靡各界,地瓜從窮人家的主食,搖身一變成了養生聖品,甚至連科技大老闆出國都要帶上地瓜。

冰烤地瓜其實出自台南新化的「瓜瓜園」。來到新化,大老遠就看到身材渾厚、個性像番薯一樣憨厚的瓜瓜園總經理邱木城。邱木城有著農民淳樸樂天的真性情,談 起地瓜,他興奮地介紹著:「台灣有三一九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有各自的特產,新化的特產就是地瓜,在鼎盛時期,它曾經是全台最大的地瓜粉產地。」眼前這位親 切的阿伯,其實大有來歷,他不但是神農獎的得主,也是新化沒落的地瓜事業起死回生的靈魂人物!

從薯條發想 創地瓜新吃法七○年代台南新化所生產的地瓜,專門供給澱粉工廠加工製造成地瓜粉,鼎盛時期,有三十多家地瓜粉工廠。但因為澱粉工廠是高汙染產業,再加上台灣的人工成本昂貴,因而逐漸外移。工廠外移,地瓜也就無處可銷,農民也頓時失去依靠。

原先賣地瓜的邱木城,看到地瓜農的困境,也同時看到麥當勞等速食店的薯條正當紅,他靈機一動,成立地瓜產銷班,將地瓜變薯條,推介到香雞城、頂呱呱等本土速食店,成功開拓地瓜的新吃法。「當時香雞城計畫展店五百家,所有的地瓜薯條就是由我們供應。」邱木城回憶道。

此外,邱木城還參加了農委會與外貿協會的品牌形象建立專案,推出「瓜瓜園」,成為全台第一個專業的地瓜品牌。深諳農業要有新出路,就必須升級和創新的邱木城,每年都堅持至少三%以上的研發經費,數十年如一日,不斷進行產品研發與採收研發。

關於地瓜產品的研發,邱木城透露,冰烤地瓜的前身,其實是「微波烤薯」,「因為當時大家的想法都一直局限在番薯就是要吃熱的」,邱木城表示,但是這個商品策略其實是失敗的,因為八○年代,微波爐還不是很盛行,因此未能成為明星商品。

而瓜瓜園的明星商品「冰烤番薯」,邱木城則表示,「冰烤番薯的誕生,其實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當日本學者的研究報告指出,抗腫瘤的前十大食品,第一名是地 瓜,第二名是地瓜葉;地瓜於是從「窮人食物」搖身變為「養生聖品」。也讓當時正在參加世貿食品展的瓜瓜園的地瓜,大受歡迎。當時因為人潮太多,微波加熱不 及,工作人員只好直接將冰番薯切片販賣,結果,沒想到口感出奇地好。

獲日本訂單 是進步的動力邱木城乘勝追擊,花了一年的時間,研發如何保存冰烤番薯的甜度、香氣。最後才正式推出「冰烤番薯」,這個明星產品甚至還接到日本訂單,冰烤番薯的新吃法於是傳進日本。

接到日本訂單,也是讓瓜瓜園「功力倍增」的重要關鍵!邱木城解釋,日本方面可以為了一筆訂單,從種植、管理、採收、加工過程、出貨,每個階段都要親自來台 灣探視,整個流程是嚴密管控,以監督衛生條件、農藥殘留等是否符合標準。更重要的是,日本客戶還傳授瓜瓜園許多加工、包裝等多方面的技術。

「日本的龜毛要求,正好是讓我們進步的原動力,鞭策我們往上提升,所以我們冰烤番薯的品質才能愈來愈好。」邱木城心存感激地表示。也因為拜日本市場所賜,冰烤番薯現在已經成功外銷美國、加拿大、韓國、大陸等地。

如今「瓜瓜園」的地瓜產品琳琅滿目,地瓜酥、地瓜冰、地瓜蜜餞等,邱木城甚至開發出地瓜茶、地瓜酒等附加價值更高的產品,並設立全台第一家地瓜專賣店。

抱持著「窮則變,變則通」的精神,邱木城自信地表示,「農業永遠不怕沒有新出路」。瓜瓜園地瓜產銷班,從一開始只有十個人、十公頃的面積,到現在擴大到二 ○○人、一五○公頃的規模。農民收入,比起澱粉地瓜時期,增加了三倍,也比種稻米增加一‧五倍。而且瓜瓜園是計畫性產銷,從需求去控制生產,因此農民不再 有產銷失衡、瓜賤傷農的情形出現。

目前,瓜瓜園遇到的另一個挑戰則是農業缺工的問題。「登報找工人,一個月來不到三人。」對台灣農業缺工情形的嚴重程度,邱木城表示,農工缺少的速度,如果以前有十個工人,現在只剩下五個,三年後,將只剩下三個。「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邱木城憂心忡忡地強調。

為了克服缺工這結構性的大問題,瓜瓜園很早就開始「半自動化採收」,一千斤的地瓜,過去要六個人採收,現在只要一個人,產能還提高。「以後的目標是『全自 動化』」,邱木城表示。「地瓜全自動化最大的困難點在於後半段的採收,因為地瓜很怕受損,這部分我們還在想辦法突破、克服。」農業要做到從上游到下游,生 產、製造、儲存、銷售全都包,成功案例很少,瓜瓜園是唯一的一家。被認為是沒落農業的地瓜,卻在邱木城的手中起死回生,更難得的是,他更成功地讓兒子邱裕 翔加入行列,有了年輕一代的接棒,台灣農業的新方向將更充滿希望。

邱木城

出生:1956年

現職:新化鎮農會食用甘藷產銷班班長經歷:台北生鮮甘藷供應中心負責人學歷:嘉義農專食品工業科、成功大學企管EMBA

比一比

轉型前:每季收入

14萬元

轉型後:每季收入

4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54

光合作用重組:傳統書店轉身電子出版商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1/wNMDcyXzM5MDIwNA.html

歷經2個月時間,號稱「擁有全國最大連鎖渠道」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書房(簡稱「光合作用」)獲得業務重組。

12月21日,光合作用以及重組團隊,在經歷被供應商堵門討要貨款、門店暫時關張等風波後,首次公開面對媒體。據在場人士透露,當天光合董事長孫池在廈門舉行的媒體見面會發言中,幾度哽咽,並稱當地政府的支持,令其「震撼」。

光合作用新商業模式設計方、開銳創富相關負責人張寧透露,未來,光合作用的商業模式,將開闢線上和線下「兩條腿走路」的路線,而光合重啟的首期資金需1500萬,已有3-5企業進入第二輪談判,若談妥光合作用標誌性門店將從2012年4月起陸續開業。

新商業模式

光合作用的身份將成為電子出版商,並出版電子作品

根據重組計劃,光合作用將實現「兩條腿走路」的模式。

具體而言,光合作用的線下書店,將從傳統的定位即「你的第二書房」,升級為「悅讀者的城市客廳」。對於這種轉變,孫池稱,「這代表著光合作用將不再是私人書房型的私密空間,而是更推崇交流的客廳式共享空間」。

在提供的產品層面,光合作用將以「雜誌+咖啡」為主,拋棄小百貨銷售;同時,光合作用還將實現網上銷售,並推出數字閱讀,而光合作用的身份將成為電子出版商,並出版電子作品。

對 於向線上部分的拓展,孫池表示,「無論是線上或是線下銷售,實體書都無法迴避電子書對市場的衝擊。跳出現有的競爭範疇,從實體書行業與電子書行業間的競爭 看,電商與傳統書店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現在國內電子書市場尚未形成穩定格局,光合作用有機會成為數字閱讀時代的風格化閱讀內容提供者」。

此外,孫池表示,購書卡、購書券,包括讀者手中的會員卡,仍將可以在新的光合作用門店裡使用。而光合作用原有的債務清理工作已接近尾聲,預計在2012年4月,光合作用將陸續重啟其具有標誌性的門店。

「光合作用的此次風波也許是件好事,重生讓它有了新的經營模式」。孫池說。

艱難重組路

這種輕資產的書店,在與投資方的談判中並沒有太多的主動權

在光合作用提出新的商業模式身後,其重組工作也進入實際性階段。

據本報記者瞭解,過去近2個月,在廈門文化(創意)產業協會主導的「光合作用企業重組協調小組」指導下,光合作用與意向重組方已經進行了兩輪談判,進入談判範疇的企業多達30餘家。其中,第一輪談判有十餘家企業入圍,最終,有3-5家企業進入了第二輪談判。

志鴻教育集團董事長、中國書刊發行協會非公有書業工作委員會主任任志鴻曾對本報記者表示,早在幾年前,光合作用就存在一定的資金困境,而企業主(孫池)以及相關團隊,都是很有理想的,一直在努力克服。

10月28日,由於被爆出資金鏈斷裂,光合作用位於大望路和五道口的兩家門店,遭遇部分民營供應商哄搶。對於這家擁有31家門店的民營書店運營商而言,噩夢彷彿在一夜之間發生。

光合作用方面稱,光合作用「重生」的優勢在於三個方面,包括光合作用品牌與讀者號召力、新的商業模式有成長性並且可以實現、孫池以及光合作用核心團隊擁有的16年專業知識和資源。

但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這種輕資產的書店,一般不擁有物業,在與投資方的談判中,並沒有太多的主動權。並且,這種重組並非完全在原有業務基礎上實現的,而是需要去開拓一個新的電子商務業務。我相信,這也是為何談了這麼久,還需要等到明年4月才開業的原因。」

書店業之困

在圖書出版乃至發行領域,國營和民營企業享受的是不同的待遇

光合作用「並不華麗」的轉身,非民營書店中的孤例。

今年7月,擁有17年歷史的北京著名獨立書店風入松貼出了停業通知;7月底,上海季風園書店也傳來關閉的消息; 9月22日,廣州僅餘的兩家三聯書店也宣佈結業。

在光合作用暫時關張之時,孫池曾對外透露,在扣除物流、人力、房租的成本之後,圖書銷售的淨利潤率約在3%。為了提升盈利能力,光合作用在門店內引進其他相關的文化產品,包括CD、雜誌、文化用品等。但近年來,物業成本大幅上升,而圖書銷量下滑40%。

任志鴻稱,雖然中國目前在大力推薦文化產業的發展,但在圖書出版乃至發行領域,國營和民營企業享受的是不同的待遇。在國外眾多國家,圖書行業都是低稅或者免稅的,而在中國,國營圖書企業才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這從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營企業的發展負擔。

本報記者瞭解,民營書店每年除13%的增值稅,盈利後還要繳納25%的所得稅。反之,國有的新華書店在稅收上可享免收增值稅的優惠,同時還免徵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及房產稅等大稅種。

電子商務也衝擊書店業的發展。從2008年以來,通過電商渠道銷售的圖書年均增幅達100%。易觀國際發佈的《2011年第二季度中國網上零售市場季度監測》數據顯示,網絡圖書銷售同比增長84.5%,網絡圖書銷售也成為眾多B2C網站吸引流量、做大規模的「金餑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23

SOHO中國急轉身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87
SOHO中國一貫以散售模式出名—從2006年起他們就一直這麼幹,儘管歷經非議,他們仍然覺得這是最好的模式。但是在8月16日,公司的兩位聯席主席—潘石屹和張欣夫婦,分別向媒體和投資者宣告了他們的最新角色:包租公與包租婆。


  在銷售額下滑同時租金又明顯上漲的市場環境下,SOHO中國及時地告別原來的散售模式,轉為持有旗下項目。未來3年公司開發的150萬平方米物業,只有少量住宅可供出售。估計5年後,這些物業每年將會帶來至少40億元的租金。


  潘石屹告訴《第一財經週刊》:「公司現在的策略是越來越多地持有商業項目。」執行總裁閆岩表示:「這5個項目只有前門大街的全部完成了,其他都在施工狀態,大概都需要兩三年時間完工。」


  過去半年,市場變化讓SOHO中國的利潤驟降65%,潘石屹在5月第一次主動加大自持物業比例,當時的目標是佔到未來三年開發總量的43%,涉及到5個項目中的64萬平方米。但是,整家公司此時仍然在為2010年年中規劃的以設計及資產投融資的輕資產公司模式努?力。


  直到7月23日,潘石屹仍然如此打算。當天有人在上海問他為什麼不乾脆全部持有?他稱,「公司不能如此急轉彎」;如果持有太多的量,會降低公司原有的優勢—比如建築設計水平和造型獨特的優勢。而這些正是支撐他們輕資產公司夢想的基礎。


  可是,在26天之後,潘石屹還是決定順應市場變化。這一轉變也將讓SOHO中國成為一個典型的重資產公司。


  在SOHO中國急轉身的26天時間裡,潘石屹跟往常一樣旅遊、跑步、發微博、視察項目。唯一不同的是,他開始為8月中旬的年中報告做準備。他在這26天裡見了大量投資者。


  自SOHO中國2007年上市以來,投資者對SOHO中國的要求一直未變,那就是多賺錢、多分紅。大多數時候,SOHO中國都做到了。除了剛剛過去的 一年半時間裡。2011年,SOHO中國的年銷售額還未達到預定銷售目標的一半。今年的前6個月情況更糟糕,連盈利也開始大幅下滑。


  可以想像投資者有多麼失望。尤其在年初,SOHO中國為他們勾勒了美好的前景。那時候,潘石屹和張欣樂觀地將全年銷售目標定為230億,是2011年銷售額的兩倍。但是6個月後,他們尷尬地發現銷售陷入停滯狀態。


  SOHO中國長期以來依靠的購買群體在2011年同時失了靈。這些人主要是鄂爾多斯富商、山西煤礦業主和溫州客。2011年實體經濟的不景氣讓他們大 傷元氣。潘石屹意識到這一點之後,開始將目標群體鎖定為中國新一代中產階層上。他們有高學歷背景、懂投資,最重要的是他們手中也擁有財富。


  為了迎合這部分群體,SOHO中國在2011年打散舊有的銷售團隊,在今年3月重新招兵買馬組織新的銷售團隊。他們中的許多人相比過去擁有更好的學識 與眼界,也少了一些狼性;而過去的銷售招術—跑到深山野礦中打動潛在買家的野路數現在也行不通了。SOHO中國的樓盤銷售就此陷入了僵局。


  與此同時,整個租務市場卻在持續強勁。SOHO中國分析了旗下新近竣工的4個寫字樓,發現租金在過去6個月上漲率超過70%。到處都是滿租的寫字樓, 張欣說,以她從業17年的經驗,她從來沒有看到過如此低的空置率。如果這些寫字樓當初不出售,現在可以為她帶回14%的租金回報率,遠遠高於現在6%的回 報率。


  以前,商業地產是有相當高門檻的資本遊戲。如果不採取散售模式,又沒有廣拉戰線的資金能力,像SOHO中國這種初涉商業地產的小公司很難快速資金回籠。現在SOHO中國則具備了選擇商業模式的資格,他們握有150萬平方米的商業物業,僅上海就有11個項目。


  租金上漲讓轉型後的公司可以獲得穩定的盈利,承擔較輕的稅負。還有一點好處是,資本市場對公司的估值會更準確。潘石屹說,較之散售模式,基於創造租金 收入的模式更容易被資本市場理解。過去,出於對散售模式的不理解和擔憂,SOHO中國的市值相較淨資產出現60%的折讓。


  儘管潘石屹宣稱公司為轉型做了一些準備,比如,在三年前收購了一家物業管理公司,並在兩個半月前跟盈石合資成立了商業管理公司,但外界仍然認為此次轉型太過倉促,充滿不確定性。


  花旗8月17日發佈的報告稱,SOHO中國需要拿出更具體的租金收入增長方案,同時平衡好銷售和自持物業的比例,以確保在租金收入全面增長前的利潤。花旗對SOHO中國股票的投資評級仍為中性。


  出於對SOHO中國物業經營能力的擔心,8月17日,SOHO中國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價格下跌了8.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92

港資進駐、台商搶灘、建商華麗轉身 借殼題材紅火 轉型、套利 三路人馬各顯神通

2012-11-05  TWM




由於明年起證所稅規定IPO要課徵15%的稅率,引發市場揣測未來有意回台掛牌的資金將直接找「殼」上市,同時也讓原本已借殼的個股出現飆漲行情,雖然不少公司在新勢力入主後出現新的面貌,但投資人也應留意未來業績是否能夠跟上股價水準。

撰文.張弘昌、周岐原

再過不到三個月,證所稅就要開始實施,面對新的遊戲規則,台股結構已經開始出現微妙變化。最顯著的就是平均成交量維持在七百億元左右,動能明顯減少,另外就是借殼和易主的股票交易特別活絡。

過去台股成為全民運動時,單日成交量可以衝到三千億元以上,未來在證所稅的陰影下,這樣的場面恐怕很難再看到,最大原因就是大戶和金主們的熱情不再。近日 在投信圈就傳出,有一位大戶提前終止和三、四家投信的委外代操,且每筆代操金額在二至三億元,換算這位大戶從市場「抽回」的資金就將近十億元。

購併熱絡程度將遠超過IPO不過證所稅新制,卻意外造就新的上漲族群|| 低價且具借殼價值的個股,由於明年開始IPO(初次上市櫃)必須按一五%稅率核實課徵證所稅,不少有意進入資本市場的老闆,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提前在今年 第四季掛牌,像證交所預計今年新股上市的家數將有二十三家,其中光是第四季就有十三家;而來不及掛牌的,則直接走捷徑,選擇找個乾淨的殼(公司)入主。

「現在台灣的『整合經濟』前景超過『新創經濟』。」台灣購併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指出,在海外企業及TDR(台灣存託憑證)對台灣市場觀望之下,未來企業購併、藉此進入資本市場的熱絡程度遠超過IPO,因此出現的借殼、私募案例將持續增加,而且「會愈來愈多」。

在想像空間下,九月台股出現和過去截然不同的漲升結構。上市櫃公司漲幅前二十名中,有十三家與借殼題材有關,包括祥裕、川飛、力廣、松上、中福、秋雨、力 特等等。其中,力廣原本擬辦理七千萬股私募,由房地產代銷龍頭海悅廣告董事長黃希文等人吃下八二%股權,不過後來因為股價被有心人操弄,從○.八元直奔 三.二三元,海悅廣告已經對外下封口令,面對記者詢問都不願表示任何意見。

另外,股價上漲近一倍的秋雨,市場點名三組人馬有可能借殼。一是精湛建設董事長陳志聲,目前個人持有秋雨近六%股權,同時也掛名董事;另一個是聯聚建設董事長江韋侖;最後則是之前曾經買過秋雨辦公大樓、且一度持有九千張股票的晶華酒店董事長潘思亮的哥哥潘思源。

對於市場傳言,秋雨發言體系表示,如果有借殼或經營權異動的情況,公司一定會依照正規程序辦理,「近期沒有特別召開董事會的情事」;至於潘思源,目前合作 關係只有︽TOGO︾和︽國家地理︾等雜誌的印刷業務往來。不過由於秋雨過去幾年賺少賠多,且每股淨值只剩六.六六元,未來如果經營者想要有所突破,引進 外部勢力並帶進新業務,恐怕是要選擇的一條路。

裕豐、中福、云辰等也是近期市場關注的熱門標的。裕豐在紡織業務逐漸淡化後,轉為土地開發合建,雖然公司七至九月營收掛零,但因帳上現金加短投擁有三.三 億元,足以支應短期營運所需,據聞如果有人願意每股出價十五元,公司高層不排除將「殼」賣掉,但由於價位遠高於市價,迄今沒有傳出任何好消息。至於中福和 云辰,除了借殼題材外,分別在桃園中壢有二萬多坪土地和轉投資生技股基亞一一%股權,股價上演噴出戲碼。

香港也掀起一波借殼潮

事實上,不止台股的借殼潮風起雲湧,香港也同樣驚喜連連。八月時,由中國第一大地產商萬科借殼的南聯地產,因為市場憧憬萬科將藉由南聯走出去,擴展海外市 場,股價在消息宣布復牌後狂飆六五%。而由中糧地產借殼的僑福,則在同日大漲三一%,顯示只要借殼的新經營者擁有足夠實力,即使還沒繳出亮眼成績,市場也 絕對會買單、先買再說。

另外,中國第一大豬肉加工生產商雨潤食品,因為「糖王」郭鶴年旗下的嘉里集團增持股份超過必須公告的五%門檻,股價一度暴漲一九%。嘉里集團本身從事物流 倉儲、運輸貿易以及油糧加工,中國最大的食用油品牌「金龍魚」就是嘉里經營,嘉里趁雨潤股價低迷大買也毫不稀奇,由此可見只要標的本身仍有一定價值,受到 覬覦的想像空間就足夠讓股價狂飆一段。

細數台股過去幾年的借殼股飆漲情形,確實也符合「新經營者擁有足夠實力」或「標的本身具有一定價值」兩大原則,而在新經營者方面,最常見的就是港資、台商和建商等三大勢力。

其中港資多半想複製過去紅籌股買殼上市的成功經驗;台商以海外經營有成、有意鮭魚返鄉的公司為主,其餘則是原有經營者賣給既有的上市櫃公司,如勁永賣給正崴、正道賣給朋程;至於建商因掛牌限制較多、手續較繁雜,借殼成為節省時間和成本的最佳途徑。

在海外台商回流部分,今年以來最引起市場話題的,就是去年十月訊康股東臨時會董監改選所引進的桂盟企業。桂盟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車鏈條生產商,市占率高達七成,巨大、美利達均是其客戶,後來又切入機車、汽車、工業用的鏈條,在日本和大陸市場都有所斬獲。

目前集團總部在台南,最大的事業體在大陸,分別在深圳、太倉和重慶有工廠,其他包括越南、泰國、印尼等也有布局。外界推算集團一年營收將近二千億元,和國內的台塑、南亞相去不遠,略低於中鋼,不過由於公司不願說明得太清楚,數字也僅止於估算。

現在桂盟(舊名為訊康)的董事長吳盈進和總經理吳瑞章是兄弟,屬於第二代經營者,去年底在吳家勢力正式入主後,訊康立刻出現明顯買盤,股價從二十多元直奔 六十一元高價,讓投資人一陣錯愕。不過由於吳家一向低調,連家族在台南經營的知名酒店桂田,當地人都不知道是吳家所有,因此桂盟集團究竟會帶給訊康多少業 績,在股價飆漲時也無人可以知曉。

桂盟、中美實為經典案例

六月二十一日公司舉辦股東會,將近十位法人和專業投資人特地前往現場,想要一探究竟,結果一聽到公司表示今年只會「灌進」台灣和越南兩地的業績後,盤中立 刻引發失望性賣壓,最後打到跌停板。在法人眼中,集團最肥的部分在大陸的事業體,如果只有台灣和越南,以兩地營收分別八億元、一○%淨利率計算,一年的 EPS︵每股稅後純益︶頂多一.六元,本益比已經太高。

就參與股東會的法人表示,吳家雖已借殼成功,但現在的態度顯然只願意按部就班進行,待磨合期過後才願意進一步發展,公司也明確表達這樣的立場。

因此,未來桂盟的營運,必須觀察大陸廠何時挹注進來,由於想像空間仍在,目前股價仍在五十元上下進行遊走。

在眾多借殼股中,化工業者中美實的轉型規畫幅度較大,由於公司大股東的操盤手是中國知名百貨商王恒,若能順利調整體質,不排除因業務重心轉往中國,在評價時以中國收成股的水準衡量。

一九六四年成立的中美實,原生產紡織用染料及胡蘿蔔素添加劑,由於競爭激烈,過去十七個年度公司只有三年賺錢,因此在一一年四月進行私募時,由香港上市的金鷹商貿取得四九%股權,六月補選董監事後正式納入金鷹集團旗下。

應留意業績是否跟上股價水準當時幕後買家身分曝光,中美實股價便曾大漲一波,一度觸及三十元,但直到近期,中美實才逐漸揭露轉型規畫。

公司在私募案資料中指出,未來除維持染料業務,也會透過金鷹在中國的布局,發展與百貨相關的美食商場、主題餐廳及個人流行飾品業務。但美食商場的內容及執行進度究竟如何,公司態度頗為低調,似乎暗示對外說明的時機未到。

市值規模幾乎達遠百三倍的金鷹,在大本營江蘇、安徽省等地經營十七家分店,是中國內需股標準成員。未來公司計畫先以江蘇省的金鷹百貨為試點,透過合資引進 知名餐飲及個人飾品,再逐漸朝自有品牌發展。打個比方,未來金鷹百貨中一樓以上的專櫃可能將由金鷹自行經營,至於地下一、二樓的美食街、超市等零售通路, 便可能由中美實主導。

由於金鷹董事長王恒先投資地產、再興建百貨的發展模式頗為成功,未來中美實除了搶攻中國內需市場,也不排除有取得部分資產產權的可能;此次私募案中,胡定吾旗下的定利開發及富邦蔡家兄弟成立的國基投資都參與其中,可以看出不少商界大亨都關注其轉型效應。

惟截至上半年為止,中美實仍小虧,要見到公司脫胎換骨,須等待一段觀察期。投資人追逐熱門借殼股之餘,也應同步留意業績是否能夠跟上股價水準。

證所稅IPO課稅規定

將衝擊新股掛牌

按照今年7月立法院通過的證所稅法案,從明年(2013年)起,投資股東在初次上市櫃前取得的股票,除了因承銷取得數量在10張以下外,其餘在上市櫃後出售時,就必須課徵證所稅,稅率為15%,持股滿一年者,可以半數課稅,繼續持有滿3年者,則按四分之一課稅。

由於今年3月王品掛牌

後股價大漲至600元,大股東和抽籤獲得的投資人獲利豐厚卻不必繳納所得稅,引發外界不同的聲音,因此又被稱為「王品條款」。然而此舉卻可能造成準備來台掛牌的企業因賦稅考量而打退堂鼓,或者轉往其他證券市場掛牌。

新經營者若有足夠實力 借殼股的業績可望出現轉機—— 港資、建商、台商三大勢力掀起的借殼風潮新經營者類別 股票代號 公司名稱 舊名稱 入主勢力 入主時間 股本

(億元) 每股淨值

(元,2Q)* 1H稅後EPS(元)*港資 5457 宣 德 宣 德 達擎投資及立康企管 2012.06 23.36 5.35 -0.74 2425 承 啟 承 啟 億城投資 2012.01 6.18 8.60 0.22 4529 雷 風 力 武 中南創發集團 2011.06 5.23 10.95 -0.53 4702 中美實 中美實 香港金鷹集團 2011.06 7.64 7.37 -0.06 建商 1436 福 益 福 益 華友聯建設 2012.10 6.00 33.67 -0.74 2348 力 廣 力 廣 海悅廣告 未定 3.87 0.07 -6.56 5206 坤 悅 經 緯 聚合發建設 2011.06 7.66 6.65 1.44 1808 潤 隆 國賓大 興富發建設 2010.06 14.37 18.23 3.48 6264 德士通 德士通 國礎建設 2010.03 13.76 7.40 -0.08 6219 富 旺 視 達 昌運建設 2008.11 15.66 8.77 0.58 3056 總 太 駿 億 總太地產 2007.05 13.35 15.57 1.26 3266 昇陽開 弘如洋 昇陽建設 2007.12 12.32 13.10 0.17 台商 2496 卓越成功 卓越光纖 陳安之、黑馬資產 2012.05 3.61 1.30 -0.36 6276 安鈦克 名 鐘 ANTEC 2012.05 3.96 11.49 1.42 4703 揚 華 金美克能 氮晶 2012.03 6.84 7.58 1.82 5306 桂 盟 訊 康 桂盟 2011.10 10.30 8.68 0.32 3171 新 洲 天 馳 炎洲 2011.05 4.92 9.61 -0.17 6156 松 上 科 橋 松上電子 2011.02 8.27 7.56 0.48 1506 正 道 正 道 朋程 2010.11 7.23 10.18 0.07 6145 勁 永 勁 永 正崴 2010.07 22.25 5.80 0.16 6195 詩 肯 旭 展 詩肯 2009.06 3.99 9.47 2.07 6240 松 崗 統一元氣 國寶集團 2009.06 6.27 1.61 0.10 具借殼價值 1435 中 福 中 福 N/A N/A 13.98 7.74 0.11 1438 裕 豐 裕 豐 N/A N/A 10.24 4.90 0.07 2390 云 辰 云 辰 N/A N/A 21.53 11.07 -0.36 9929 秋 雨 秋 雨 N/A N/A 14.92 6.66 -0.21 註:入主時間係指更換董事長或改選董監事(*)藍色字體表示每股淨值低於10元;紅色字體表示上半年EPS虧損。

投資借殼股的三大風險

風險一:「殼」乾不乾淨?

「『借殼』不是正規的上市方式,無論是對借殼者、或者小股東,都有一定的風險。」國泰證券董事長朱士廷表示。IPO有一定的財務審核標準,包括公司必須連 續三年獲利等,如此可以保護小股東。如果走「借殼」管道,誰能確保被入主公司有沒有藏汙納垢?這層風險沒有法規規範,借殼者和小股東必須自行承受。

風險二:小股東權益容易被減資犧牲掉「IPO就像走正常交流道上高速公路,號誌標示都清楚,但『借殼』就像路邊自己開條小徑,歪歪斜斜也硬開上去,會發生 什麼事很難預料。」一位前大型券商總經理形容。而且在入主的過程中,常會發生減資、再增資等稀釋舊有股權等方法,在股權結構重新調整的過程中,小股東的股 東權益一不小心就被犧牲掉。

風險三:借殼股變成有心人的炒作工具借殼原本該是中性的,新入主的勢力也不乏經營有成的優等生,但因為缺乏法令的嚴格規範,讓借殼容易成為有心人士操弄股價的題材,甚至爆發掏空公司的情事,因此投資人宜留意借殼者的形象和過去的口碑。

(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83

低調轉身:蒂森克虜伯加速退出鋼鐵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674

對於德國人而言,蒂森克虜伯就等於鋼鐵的代名詞。可對企業經理來說,鋼鐵等於債務的代名詞。現在蒂森克虜伯正進行大重組,朝領先的科技企業方向轉變。

52歲的Heinrich Hiesinger擔任蒂森克虜伯的CEO已經一年多了。上週四,在公司總部舉行的高管會議上,Heinrich Hiesinger提出蒂森克虜伯的鋼鐵業務應只保留30%。公司應當轉型為一個高科技企業,所涉足的領域應當是:電梯、煉油廠、船舶、機械和汽車行業。「在未來,我們將會更多的『思考』,少幹體力活。」他說道。

從理性思考上講,所有高管都能理解這種轉變對公司來說是必須的,但感情上仍然難以接受。去年,蒂森克虜伯的鋼鐵部門虧損為18億歐元,在公司60億歐元總債務中所佔比重很高。

蒂森克虜伯的前任CEO,Ekkehard Schulz分別在巴西和美國建立了兩個新的鋼鐵廠,以期將蒂森克虜伯帶入世界最大鋼鐵生產商的名錄中。但是,這最終成為了公司近年來最失敗的投資,最後兩家鋼廠被迫出售。

蒂森克虜伯的不鏽鋼部門也被出售給了芬蘭的奧托昆普集團,但由於歐盟對這樁27億歐元的交易提起反壟斷申訴,因此交易陷入擱置。

蒂森克虜伯目前的形勢嚴峻。要想讓公司從鋼鐵行業脫身不易,同時,蒂森克虜伯也沒有足夠的資金來購買新公司和擴展業務範圍。

造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作為一個身價數十億的企業,卻仍舊按照一個中型家族企業的模式來運營。公司的重要決定僅僅出自三個人之手:99歲的Berthold Beitz——代表克虜伯基金會,握有公司四分之一還多的股份;69歲的Gerhard Cromme——蒂森克虜伯監事會主席;還有71歲的Schulz——他在2011年之前一直擔任蒂森克虜伯的CEO。

這樣的運作體系並不那麼透明和規範。只要克虜伯基金會仍能拿到股息,一切似乎都很好。但隨著多年的發展,小問題最終惡化演變成威脅到公司存亡的大危機。

而新上任的Hiesinger則希望公司有所改變。他希望用完全商業的思維來運作這個企業。

比如說,今年二月,該公司的鋼鐵企業所需的焦煤出現供應問題。德國嚴寒導致運輸不暢。在這種情況下,之前蒂森克虜伯的標準做法是用木屑作為備用燃料。這些木屑價格昂貴,會導致公司的季度利潤大幅下挫。Hiesinger下令在嚴寒期間直接關閉煉鋼爐。儘管這也會造成不菲的損失,但還是要比用木屑繼續維持生產要便宜。

一位蒂森克虜伯的經理回憶道,在Hiesinger上任之前,蒂森克虜伯都沒有比較同一領域競爭對手的機制。如果說有比較的話,那也僅只是在企業內部。比如鋼鐵部門的頭兒會與設備製造或電梯製造部門對比利潤。

在這種對比之下, 電梯製造部門經常成為無冕之王。10%的利潤空間將其他部門甩在後面。而當與同領域的其他競爭對手相比,克虜伯的電梯製造部門實際上遠落後於通力、迅達和奧蒂斯。

蒂森克虜伯的另一個問題是人事任命。多年以來,公司任命方式一直是自上而下的內部任命方式。這會導致人事任命不當。比如 Hans-Ulrich Lindenberg,長期擔任公司高管之一,在負責巴西數十億歐元的項目期間,項目經常出現事故。而在任命之前,公司內部文件已經顯示Lindenberg(的管理方式)「落伍」了。

而目前人事任命的規則已經改變,候選人必須至少由兩名董事會成員面試,然後再在董事會上做陳述。這也給Hiesinger帶來了額外的好處:他可以將更多的外部候選人帶入董事會,然後在他們的幫助下進行更快地變革。

蒂森克虜伯的另一個重大轉變是:上週,公司的造船部門與設備製造部門合併。如果美國和巴西的鋼廠都賣出,不鏽鋼部門也成功賣掉,那公司的業務範圍將由八個縮減到五個。而且,這些決定將由蒂森克虜伯的工會同意後才得以進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86

白富美投資人緣何轉身做女性020媒體?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902.html

已經做了近10年媒體和投資的蘇娟,選擇在微信垂直內容平台方向試水創業。她和幾位對此感興趣的「閨蜜」一起創辦了「她生活」。在微信上專做女性的情感營銷,打造以原創互動內容為主的微信女刊。

「很多機會轉身即逝。不是沒有看到,而是你太聰明了。」蘇娟說。

在2009年微博剛剛註冊新浪微博的第20天,她曾經計劃基於微博創業,做帳號營銷。策劃寫了,也找了兩個做媒體的閨蜜一起合計,帳號都申請了,但最終誰也沒有動作。

後來蘇娟去了360做移動互聯網戰略投資和嘗試公司內部的社區項目創業。

直到2011年夏天在車庫咖啡看項目路演,一個看上去其貌不揚的女孩大聲向服務生要面。聲音很大,濃重的川普。一問,是酒紅冰藍。值時她已確立在微博營銷領域的江湖地位。「她比我當初的想法晚了至少一年,也完全不具備我當初的資源條件,她只是去做了而已。比很多看上去更聰明的人簡單果斷。」蘇娟說。

錯過了微博,也不算太遺憾。去年微信的暴增漲,讓蘇娟嗅到了一個新的機會。她留心到:人們在手機上的時間,開始從微博迅速分配到微信。此外不管是用戶基數,還是社交關係鏈,很難有一個新的平台有比微信更加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幾乎成為了移動互聯網初創業必須要借助的一個先發平台。

因此在接到消息——微信已經和財富通、支付寶等支付機構聯合準備好支付平台時,她暗下決心必須要做個嘗試,就從360裸辭了。

和一般的自媒體不同,「她生活」主要不提供內容,而是一個運營自媒體的垂直小平台,邀請天涯、豆瓣上的達人打造與粉絲的互動專欄,也邀請日常生活裡的「專家」來分享生活意見。其中,開創內容即營銷的先河,比如讓甜品店老闆來寫甜品,紋身師講紋身的故事。「我們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我們負責內容運營和適配性的編輯。」蘇娟說。

「過去的種種經驗讓我始終很淡定。當所有人都在抬頭看天的時候,我就埋頭走路好了。我自己覺得,不被看好的事情才更有創業機會。」蘇娟認為。

 

第一個坐火車過來看她的天津粉絲

 

當蘇娟在北京南站戰戰兢兢地等待迎接「她生活」第一個熱情粉絲時,她感到自己在體會一種全新的生活。

不是作為社會公器將自己投射到各個跨國公司CEO面前,看上去很酷很來勁。也不是面對對一份又一份動則「要改變世界」的商業計劃書,內心空虛。而是實實在在體會著一點一滴,來自尋常生活的正能量。

「『她生活』裡沒有意見領袖,也沒有輿論導向,就是平凡而富有民間智慧的生活。彙集每一個微小的力量,相信他們有一天會帶來核聚變。」她說。

蘇娟在360做投資時,主要關注的領域是社交和健康。因著女性的天然優勢,她把所有的女性以及偏女性化的軟件都看了一遍。在覽盡女性移動互聯網應用後,蘇娟發現,儘管大家都覺得女性市場很誘惑,但不管是美容或者是健康類應用,真正去打動並喚醒用戶,並引導下載APP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單獨做女性手機應用,機會越來越小。

在評估投資案例期間,媒體出身的蘇娟有了另一番體悟。她發現,附加在產品上媒體屬性很重要,做用戶導向,做用戶黏性具有天然優勢,而這些優勢都是單純的產品思維所無法觸達的。

她選擇了回歸媒體,選擇了微信上的女性領域,她發現中國的情感營銷大多浮於表面,她認為應該更強調接地氣和有情感屬性的內容。於是她生活定位與「做你一生中最有價值的閨蜜」,但也不排斥男性參與,因為她的生活,有他的意見,才會活色生香。

基於以上的種種,她做了「她生活」,並希望這份微信女刊成為人們一生中最有價值的閨蜜,是另一個永不離分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並通過《360度拆解大叔》和《正能量女子》等欄目,讓自己的微信平台有了自己的「特別」。

「我們在不端不裝中做生活的正能量引導。用專業的嚴謹來做八卦新聞,對閨蜜們提供最有價值的指導意見,比如讓近似大叔親自來為姑娘們拆解大叔。這裡有的是精緻的惡趣味,和切實存在的人間正能量。」蘇娟說。

作為有著媒體經歷的投資人,董江勇有另一番視角。

他認為,圍繞著微信的產品本身以及微信技術平台有很多機會,但目前微信的開放平台尚未完全開放,圍繞著技術平台本身創業的過程很長,媒體平台則是比較容易操作的領域。

「媒體無非是內容、呈現方式和渠道,最重要的是人。」在他看來,以往困擾媒體人的一些問題在微信上已經不見了。他說,微信的傳達方式已經降低渠道的門檻,加上既有的內容影響力,以及公眾平台的優勢,微信內容比以往更容易傳播。

同樣的這番視角下,也湧現了一批媒體賬號,比如「移動吐槽」、「微信FM」、「科技觀察」等,運營這些賬號的大多是來自第一財經日報、21世紀報導等財經媒體的記者,於工作之餘,表達自己在既有工作的媒體上無法表達或不適合呈現的東西。

 

內容重要, 產品思路更重要

 

儘管是媒體出身,蘇娟一直強調自己不做內容,而是在運營內容。她不是一個單純的寫手,而是在一個微信賬號下發現和整合。

「我運營的是微信的原創優質內容。每一個社交平台的出現,都一定會有新的達人,也有老達人的遷移,有新達人的湧現。我希望去找到這些散落到民間的金子,讓生活裡的大家來主持生活。」

人最樸素的一些需求和表達欲和分享欲是存在的。需要一個合適的空間來傳達、承載。她生活恰恰給予普通人這樣的機會,傳遞正能量,卻不浮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17

【大買家系列之】浙報傳媒:32億成本的新媒體轉身大計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590.html

導讀:傳統媒體在互聯網語境下重構商業模式非常困難,浙報傳媒的抉擇是重金收購盛大旗下遊戲公司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

文/《創業家》雜誌記者 胡采蘋

32億!浙報傳媒以震撼業界的併購價,拿下了盛大的子公司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過去一年中,其併購總金額甚至領先騰訊,以國企求變之姿躋身《創業家》大買家排行榜,與阿里巴巴、百度同列大買家前三甲。

2013年4月底,這樁全額收購案交割完成。而一年前浙報傳媒傳出以20倍市盈率,併購兩家總利潤1.6億元的電玩遊戲公司消息(邊鋒產品包括著名的三國殺),業界一片跌破眼鏡,不明白一家老媒體為什麼要收購遊戲公司。交易宣佈十日內,浙報傳媒股價下跌接近兩成。

浙報傳媒舉辦多次路演,對外界說明自己的「新媒體轉身大計」。2013年4月,浙報傳媒以每股13.9元完成非公開定向增發新股,認購金額22.85億,認購者除了匯添富、融通等基金管理公司,還包括人民網及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旗下國廣控股,其股價也一路漲破18元價位。

外界有聲音質疑浙報傳媒併購價太高。不過,以浙報傳媒2012年每股收益0.52元計算,定增投資人給出了近27倍市盈率;市場股價則漲至35倍市盈率,說明投資人願意為這樁20倍市盈率的收購案買單。而且,盛大與浙報傳媒簽有對賭協議:2013年至2015年度的預測淨利潤合計為2.54億元、3.21億元、3.79億元,若未能完成利潤目標,補償金上限為9.6億元。

浙報傳媒董事長、浙報集團社長高海浩是一個具有民營企業家開創精神的老國資領導,曾擔任浙江省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而浙報集團這幾年活躍於新媒體收購市場,光是浙報集團旗下,就有從事天使投資的傳媒夢工廠與從事PE投資的新幹線基金兩大機構。

浙報傳媒則是浙報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以東方星空創投作為投資主體。東方星空在投資圈內頗有名氣,一位券商人士曾告訴《創業家》記者,國企傳媒集團中最活躍的投資人就是東方星空。東方星空資產組合中,已經上市或借殼上市的項目包括宋城股份、華數傳媒。

目前浙報傳媒和東方星空的投資團隊都由浙報傳媒董秘李慶負責,共有12名投資經理。李慶曾經任職浙江證券六年,後來加入橫店的一家民企投資團隊,2006年加盟浙報集團的新幹線投資公司; 2011年隨任浙報傳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國興(現任浙報傳媒董事兼總經理)借殼ST白貓,調任浙報傳媒董秘,現在兼任東方星空總經理。

決定收購邊鋒、浩方,浙報傳媒似乎在「佈一個很大的局」。李慶表示,由於紙類媒體這兩年廣告量收入增速下滑,浙報雖然還能保持成長,但相對互聯網新媒體公司成長率明顯趨緩。2011年,浙報傳媒完成上市後即制定以用戶為核心的全媒體發展戰略,希望能幫助浙報這塊老牌子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套轉身計劃包括開發新的內容產品、佈局新的媒體渠道;邊鋒、浩方收購項目則和前者相關。

「可能只剩下五年了,或者連五年都不保。」李慶說,報業是傳統媒體中受互聯網衝擊最大的板塊,中國報業因為有牌照保護,加上城市化的滲透不如歐美,報紙可能還有五到十年的發展時間,浙報的危機感很強,因此這幾年銳意求新。除了浙報,許多老報業集團也感受到相同危機,包括博瑞傳媒、華聞傳媒、南方報業集團等,也積極在新媒體與新內容方面嘗試突破。

以浙報的老媒體體質,想要自己培養互聯網用戶、一腳踏進移動互聯網時代顯然不切實際,高海浩提出「找一片實驗田」的思路,希望通過浙報傳媒收購一個已經成熟的互聯網用戶平台,收集這些用戶的閱聽習慣數據,並且基於浙報的舊有基礎,研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產品,之後溫和漸進地在這些用戶身上推行、觀察,然後進一步向大眾用戶發送。高海浩給了收購方略後,蔣國興牽頭負責併購計劃,找尋高海浩所說的「實驗田」。

李慶透露,因為「用戶」是最主要的攫取目標,當時其實考慮過視頻網站、社區媒體、電子商務平台等,具有多元化用戶群眾的收購對象;但是視頻網站目前還很難獲利,社區媒體除了騰訊以外都不賺錢,財務上會對上市公司造成壓力,因此比較傾向於合作,而在入股方面保持謹慎;電子商務則涉及支付、物流等非浙報核心能力的業務,戰場鋪得太開,對自身反而不利,因此並未選擇。

最後敲定收購遊戲公司,是因為電玩遊戲也有媒體屬性,用戶從遊戲的內容中可以獲得一定滿足程度,和浙報的內容提供商屬性較為相近;加上遊戲公司獲利能力較佳,浙報於是在一群遊戲公司中,選擇了年齡跨度較大、用戶群眾較為多元、遊戲品種較為廣泛的棋牌遊戲公司邊鋒,以及大學生族群為主的電子競技平台浩方。

併購交易宣佈時,部分券商報告批評浙報不該高價收購兩家已經沒有成長潛力的成熟公司,事實上浙報所設定的收購對象,偏偏是一個比較成熟發展的用戶平台,和一般「買利潤」為主的收購思維不同;邊鋒讓浙報得以接觸到一批多元化的互聯網用戶,浩方則代表了年輕族群。

「我們和阿里、騰訊都有很多年的合作(例如和阿里合資淘寶天下,和騰訊合資大浙網),但是都看不到後台的數據,這對我們調整產品設計很困難。」李慶說,目前浙報已經針對遊戲平台進行大數據收集,並且開始將內部的老媒體編輯能力,逐步向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編輯能力移動,未來將研發新的內容分發平台,包括浙報自己的App應用、以及不限於浙報本身內容的發送平台等。高海浩的企圖心很強,立志要讓浙報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樞紐媒體」。

目前浙報傳媒還準備入股中國奧委會、國家體育總局官網「華奧星空」。華奧星空已獲得國家體育總局批准承辦2013年全國電子競技大賽,而浙報傳媒將作為聯合承辦商,並確定浩方為本次大賽的線上比賽和技術平台。

在邊鋒方面,浙報傳媒則希望強化其媒體屬性,因此聯絡多個廣電渠道,準備將邊鋒受歡迎的電視棋牌比賽與廣電公司結合,共同組建全國化電視聯盟棋牌賽。此外,邊鋒與浩方並將加速各自的移動互聯網佈局。李慶說,未來浙報傳媒將不再收購大型遊戲公司,只進行完善現有項目的投資,但是對於手機遊戲公司仍然保持高度興趣。

浙報從邊鋒、浩方收購項目中獲得了互聯網用戶基礎,邊鋒、浩方則可從浙報方面獲得線下擴張。李慶認為,相對於網絡媒體,報業媒體有較強的地面活動能力,例如浙報傳媒有舉辦大型活動的經驗,和地方關係較深,既有的物理髮行網點也頗為密集。現在有了新興媒體,上述資源都出現新的利用機會;過去的報刊發行網點,現在可以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廣宣中心,為電子競技大賽、全國電視棋牌賽舉辦大型造勢活動。

除了協助報業鍛鍊新媒體的產品能力,浙報傳媒也開始在新渠道方面展開佈局,目前準備收購或投資互聯網電視的內容集成應用產品,例如應用商店、移動應用數據分析工具,以及現在流行的「盒子」產品;這方面投資主要通過東方星空之下的「新未來基金」運作,可望針對「三網融合」概念投入約2.5億元。

儘管目前互聯網電視的相關應用僅有數千個,無法和蘋果商店、谷歌商店的數十萬應用大軍相提並論,但是李慶認為,現在各種屏幕產品最終只會剩下兩塊,亦即手機屏幕與家庭娛樂屏幕,兩塊屏幕遲早要打通,因此個人移動端、家庭娛樂移動端是收購的兩大重點。此外,由於浙報傳媒傳統三大塊業務之一即是影視投資,東方星空也負責相關領域,李慶表示現在仍然在持續觀察視頻網站中。

熟悉TMT行業的券商人士表示,目前傳媒公司如果要並進同類型公司,由於業務雷同,收購方的條件會相對嚴苛。比如一家電影製作公司要賣給其他電影公司,因為業務綜效上有限,市場給予的估值想像不高,同業公司又對競爭對手的業務「門兒清」,因此不會獲得很好的併購待遇。反而老傳媒集團很需要新媒體轉身,資源又充足,能幫助公司發展,是較理想的併購主,「不過東方星空看得多、買得少,也是業界出名。」前述人士點評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