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互联网头牌”破产记:中华网并购之路未能走通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879

作为中国第一家赴美上市的“红色互联网公司”,中华网曾风光一时,但是它那仅仅依靠并购驱动的商业模式,终于走到了尽头。它的兴起与没落,值得当下互联网公司玩味。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10月5日,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一家代码为“CHINA”的中国概念股半日内市值缩水超过一半,股价暴跌至0.42美元,遭遇停牌。此前,这家公司向亚特兰大破产法庭申请了破产保护。

消息传至,中国互联网界一片哗然。

这家全称为“中华网投资集团”的公司早已从业界视野中淡出多年,但人们似乎并未忘记,12年前其前身“中华网”作为中国互联网海外上市第一股,受到资本市场狂热追捧。登陆纳斯达克次年,股价飙升至220.3美元,市值超过50亿美元。

仍然梦想着东山再起的中华网投资集团显然早已力不从心。缺乏自主造血功能、几乎完全依靠并购驱动的商业模式,最终将这家公司逼向穷途末路。

最后一根稻草

5年前的一张“对赌协议”成为压垮中华网投资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6年11月,中华网投资集团向12家机构投资者发债融资用于收购一系列软件、游戏公司,代价是承诺旗下子公司中华网软件及中华网游戏于2009年11月13日前完成IPO。

这一次,中华网投资集团 CEO叶克勇失算了——中华网软件于2009年8月登陆纳斯达克,而中华网游戏最终上市未果。

法院裁定中华网投资集团必须偿还美国一家对冲基金6540万美元债款。而中华网投资集团财报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中华网投资集团所持现金约为9180万美元,上半年净亏损2.39亿美元。

六千多万美元索赔金额最终将中华网投资集团押向破产悬崖。叶克勇也许从未想过,这家由自己一手打造、一路收购狂飙突进的明星公司,最后会倒在资本运作的泡沫里。

“很有钱”的急先锋

1995年,新华社在香港的控股公司中国国际网络传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IC”),模仿当时“瀛海威”模式办了一家与因特网不同的“大网”——国中网,提供互联网接入和内容服务。

市场惨淡,已拿到先期投资的CIC酝酿网站转型。1997年,CIC在开曼群岛注册中华网公司。两年之后,CIC在深圳推出China.com。

网站推出次月,这个被精心包装的资本故事由雷曼兄弟承销,急不可耐地登陆纳斯达克,开启了“市场想象力的匣子”。尽管亏损上市,CNNIC排名只有39位的中华网在那一年顶着稀有的中国概念、CHINA的金字招牌赚得盆满钵满,上市之初就融资近1亿美元。

那一年,正是资本疯狂涌向互联网的年代。当时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异常单纯:建立网站,赢得风险投资,然后包装上市。

“叶克勇很有钱的时候,王志东、丁磊、张朝阳们还在创业阶段,还在苦苦寻找风险投资。”互联网分析师葛甲说。

“一哥”中华网上市近一年后,新浪、网易、搜狐才陆续登陆纳斯达克。

后来的事实证明,毕业于沃顿商学院、自己开过系统集成公司的香港商人叶克勇此时正站在事业的顶峰,他再也没能像当时那样如鱼得水。

2000年1月通过股票拆分,中华网又获得近3亿美元资金。3月,分拆旗下香港网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获得近2亿美元资金支持。加上上市前CIC注资和私募资金,2000年3月时,中华网持有现金超过5.5亿美元。

此时,拥有官方新华社背景的中华网手握大量现金。多年后,很多业界人士对当年中华网的印象仍然是“很有钱”。

一位曾任中华网中层的陈姓人士回忆,2004年选择加盟中华网,因为这家公司所提供的薪金“比新浪网丰厚不少”。事实上,当时的中华网已处在下降通道。

资本掮客叶克勇

2001年开始,互联网泡沫出现破灭迹象,互联网概念股大跌。各家网站苦苦寻找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模式,经历阵痛。

直到2003年非典时期,用户近距离接触受限,电信增值服务迎来春天。三大门户相继传出盈利消息,而唯独中华网仍然在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网络广告连锁代理业务上苦苦挣扎。曾经股价最高的中华网已跌至低位。

早已落后的中华网幡然醒悟,终于掷出杀手锏。子公司香港网宣布收购国内排名前五位的短信服务商掌中万维。而此时,三大门户网站的无线业务季度盈利已达八九百万元。

“收购之后效果并没有那么好,因为已经过了增长点。互联网资本是追求高增值,而不是高市值。传统行业现金流增长最好的时期很可能是中后期,但是互联网行业则是在从无到有的阶段。”上述陈姓人士说。

他加盟中华网后,负责业务创新,直接向公司执行副总裁汇报。他当时在业界最早倡导将无线和有线结合起来的模式,并将中华网首页升级为2.0版,“不同人看到的首页不一样。过去的展示性广告就可以变成效率更高的关联性广告”。

但中华网高层显然对这种技术创新并不感冒。“公司在自己公司新业务上的支持度远不如在外面买公司那么有兴趣。”

在朋友眼中,叶克勇政商通吃,人脉甚广。葛甲了解到的叶克勇“很少跟互联网业内人士打交道,热心结交高官”。在陈氏眼中,叶克勇则是个不折不扣的“资本掮客”,“他只是扮演资本交换的角色,没有做到资源整合”。

2006年,陈氏离开这家“更多考虑资本运作而非创新业务”的公司,加盟新浪网。对他来说,国内互联网行业虽然都缺乏主动创新能力,但至少还有被动创新意识。三大门户网站至少都暂时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中华网除去人气颇旺、经常上传独家揭秘图片的军事社区,几乎一无所有了。

疯狂的收购

2005年,为了弱化门户概念,将重心移至软件业务,中华网成立中华网投资集团,设中华网软件、中华网游戏、中华网全球服务、中华网科技四家子公司。中华网和香港网并入中华网科技公司。中华网在美上市的代码“CHINA”不变,公司主体已变更为中华网的母公司。

叶克勇亲自出任软件公司CEO,其收购野心终于在软件公司上得到满足。中华网软件在收购铂金公司后成立,而后仅公司网站上列出的并购公司就达18家,其中多数为海外并购。

叶克勇是个收购狂人。早在创立中华网伊始,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收购计划。夏鼎资本创始合伙人叶锋回忆,当年很多朋友通过把各种小公司卖给他致富,包括 一些小的搜索引擎、交友社区网站。“因为他买的都不是行业最好的公司,一买来,小公司老板就拿了钱自己创业去了,几乎没有做成的。”

叶锋在美国纽约大学主攻并购研究。“从我们统计的结果来看,并购成功的几率非常小。并购之后文化、团队的整合,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真正优秀的企业还是自身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事实上,中华网软件大跃进式的扩张,对利润增长实在杯水车薪。

公开资料显示,中华网软件2009财年营收约2亿美元,较上一财年下滑4000万美元。中华网软件2009财年净利润为2320万美元,而国内用友软件2009年净利润则达到中华网软件的25倍之多。

但叶克勇不以为然,他对“中华网软件公司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收购史”这一点非常自豪。叶在2006年喊出的口号是“用3-5年的时间,把目前位居全球企业软件排名第22位的CDC软件带进前十强”。

叶克勇的逻辑是——“去年我们的收入超过了2亿美元,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来成长,要取得这样一个业绩,至少得花20年时间,但软件产业没有20年时间来等待你去成长。”

“就怕你既有野心,又没能力,还看不清方向。”葛甲告诉记者。

错失“大鱼”陈天桥

中华网曾放走了一条大鱼。

1999年末,刚成立盛大不久的陈天桥找上门来,希望为自己的图形化虚拟社区stame.com争取投资。合作谈妥,中华网承诺注资300万美元。

两年之后,试图转型的陈天桥请示中华网,希望使用中华网未到账注资100万美元运营韩国网游《传奇》。中华网并不看好网游,双方告吹。陈天桥拿回公司所有股份,并用少30万美元拿到《传奇》代理权。

后来的故事是,陈天桥凭借这款游戏成为国内游戏界的龙头老大。

后悔莫及的叶克勇2003年成立中华网游戏公司。面对媒体,叶克勇表现出对资本的狂热膜拜,“中华网要用100倍的资金追赶陈天桥”。

叶克勇收购驱动的商业模式,几乎不需要任何游戏专业人才储备,省去大量自主研发的时间,无疑是赶超陈天桥最速成的方法。叶克勇的目标是,“投资3亿美元,通过收购策略做大游戏业务,并计划在2008年2季度使中华网游戏公司上市”。

高调加盟中华网的女强人陈晓薇后任中华网游戏集团总裁,外界分析此举用意实为安排陈主推游戏公司上市。她完全认同这种资本驱动的商业模式,她曾告诉 媒体,“我们走了和新浪等门户网站不同的道路,从现在来看,我们的路并没有走错。”她所说的不同道路,就是指上市募集的资金用于再投资。

2007年,主要资产包括收购而来的17game(一起玩科技)、光通网游事业部以及韩国Mgame部分股份的中华网游戏,递交了分拆上市计划。

没想到,中华网游戏上市未果。2008年2月,陈晓薇从中华网全身而退。

而这场失败的上市计划,最终将中华网集团拖入破产困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9

20億起家 凱翼的“傳統汽車+互聯網”模式能走通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943.html

“如果按照之前的思路來做,估計只有死路一條。”凱翼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兆瑞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憶道。

對於“新人輩出”的汽車行業來說,凱翼的誕生並未引起太多波瀾,更多人開始並不看好凱翼。2013年,奇瑞江北項目(凱翼汽車的前身)成立時,業內一致認為凱翼只是奇瑞剝離不良資產的產物,彼時,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在談到凱翼的成立時,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他們想嘗試一下,就給了20個億元讓他們去試試”。

2013年底,凱翼汽車最終由安徽省江北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奇瑞商用車(安徽)有限公司和蕪湖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投資成立。

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凱翼選擇以“傳統汽車+互聯網”的思路,用代工的模式來發展。事實證明,凱翼的代工模式成效顯現,去年實現銷量2.5萬輛。

從SUV切入

對於汽車行業動輒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投資金額來說,凱翼的20億元在業內看來只夠勉強建立“四大工藝”(沖壓、焊接、塗裝、總裝)。當時,國內已經有大大小小上百個汽車品牌,新生兒凱翼要怎樣才能長大?

“堅強地活著,比‘還需要一個新的汽車品牌嗎?’這樣矯情的吶喊,更重要。”6月20日,凱翼汽車旗下首款智能互聯SUV車型X3正式上市,有媒體人如此評價道。

凱翼將自己定位為“面向年輕人的下一代智能互聯汽車品牌”。由於目前國內SUV市場的火爆以及“二胎”政策的放開,因此,在車型上凱翼選擇從SUV切入,並專註於這一市場,推出5座、7座SUV以MPV車型。“我們的產品規劃非常的清晰,未來將會形成5+1的矩陣。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新能源產品。”鄭兆瑞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如果單純是尊重市場,凱翼只是走了一條企業應該走的正確道路,和北汽幻速以及一個多月前成立的漢騰汽車一樣,談不上行業創新。尹同躍在X3的上市發布會上說,凱翼是“一款有里程碑意義的車”。凱翼從誕生至今,確實給傳統汽車行業帶來一些新的思路和模式創新。

首先是輕資產模式,凱翼並沒有自己的廠房和車間,制造業務全部交由奇瑞來完成,在制造上以“代工和租賃”為主要模式,能租的絕對不買,選取成熟優質的零部件作為供應商,以保證產品質量;而在設計和研發上則采取“眾包”的方式,讓全民參與,並最終票選出消費者最喜歡的產品;在最後的定價上,也采取了消費者定價的模式。凱翼X3的最終6.66萬~9.69萬元的價格就是綜合考慮消費者8萬~10萬元的價格而確定的。

鄭兆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當初選擇這樣的模式確實有節約成本考慮,但更多的是希望以“傳統汽車+互聯網”的玩法,希望探索出一條新的思路。

“真正了解消費者的痛點,去打造適合他們的產品。”鄭兆瑞說,凱翼面對的下一代消費者是網絡原住民,對車載互聯和智能化要求非常高。因此,在傳統的制造和生產上凱翼選擇輕資產模式,而在消費者需求最大化的智能互聯領域,凱翼將作為重點進行投入。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凱翼汽車已經在上海建立了智能互聯研究院,主要從事智能互聯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凱翼將在此進一步投入30億元,增強研發實力。

代工模式之難

“一開始大家對我們不太看好,但到現在我們覺得發展還是令人滿意的。”鄭兆瑞告訴記者,在去年只有兩款車的背景下,凱翼品牌實現了2.5萬輛的銷量,經銷商數量超過200家。今年凱翼的目標銷量在6萬輛左右,新上市的X3將承擔重要任務。

去年凱翼取得的銷量成績,不單是數字意義上的成就,更是對“代工+租賃”模式的一種驗證。當下,隨著互聯網公司以及資本的大舉進入,越來越多的新玩家想要分食汽車市場的巨大蛋糕。這些沒有經驗的互聯網公司,更多是希望用“代工”的模式來實現生產制造的落地,以“互聯網+”的方式撬動市場。

在IT行業,代工已經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生產制造方式,那麽,汽車行業代工模式也能如手機等電子設備一樣,輕松實現代工嗎?智車優行CEO沈海寅曾公開表示,目前國內汽車行業的制造水平已經有很大提升,加之中國的零部件配套都非常完善,因此汽車代工模式完全可行。蔚來汽車早在前兩月就已經和江淮簽訂了包括代工合作在內的合作協議。

凱翼之所以能夠以代工的模式進行生產制造,一方面,凱翼的員工此前基本上都有汽車行業經驗,很多已經在奇瑞工作了十余年,對汽車制造的流程和品質把控等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代工其實並沒有那麽簡單。”鄭兆瑞認為,奇瑞之於凱翼並不是單純的代工方,而是“同門兄弟”同屬一個集團,前者不僅能夠為後者提供技術支持,在矛盾發生時,還有“家長”可以仲裁。

對於普通的代工雙方,需要磨合的東西太多太多。首先是代工模式的協定,是資金方僅出資金,生產方負責所有模具以及生產設備,還是資金方提供設備,生產方只負責生產?在這兩種不同的生產模式下,產品質量問題的責任如何厘清?不同的模式之下,成本如何攤銷?更何況,攤銷成本有可見和不可見成本,如何分辨?另外,在生產規劃上,如何規劃以及如果不能實現規劃,在成本追加和分攤上如何設定?以上種種只是冰山一角。

鄭兆瑞認為。汽車代工不僅需要行業經驗,更需要時間積澱,即便在互聯網時代也不可速成。現階段高舉高打的互聯網造車項目,在逐漸遭遇現實問題後,會不會有偃旗息鼓的情況出現,都很難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16

互聯網醫療的三條線下之道:第三方醫療服務中心最難走通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26/157672.shtml

互聯網醫療的三條線下之道:第三方醫療服務中心最難走通
聯基金 聯基金

互聯網醫療的三條線下之道:第三方醫療服務中心最難走通

其核心困難,主要在於政策放開程度和付費問題。

文|聯基金

我們認為,國內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會分為三個階段:

1)連接的醫療:互聯網醫療的第一步是利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連接功能,跨越傳統方式下的物理阻隔,將醫療體系內各個參與方高效、低成本連接起來。其典型代表是掛號網、就醫160的醫院-患者連接,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的網上輕問診模式的醫生-患者連接,丁香園、誠醫的醫生社區模式的醫生-醫生連接,抗癌衛士的患-患連接,遠程醫療的醫院-醫院連接。

其核心醫療價值是醫學知識的生產和傳播。這一階段互聯網醫療公司並不直接對服務質量負責,平臺信息的公信力來源於醫學研究及醫生執照。

2)優質的醫療:如果說第一步還只是在醫療的周邊做文章,互聯網醫療的第二步則直接瞄準醫療質量的提升,也即提升線下醫療服務質量。表面發展邏輯是第一步通過連接醫療獲得醫生資源和醫學知識,第二步再將其線下變現。

現實是這一邏輯大規模實現的前提需要醫生自由執業(或多點執業),不過目前國內政策還處於各方博弈階段,推進難度很大。但是這一發展方向飽受攻擊的原因其實更在於互聯網對醫療質量提升的根本性懷疑:網上掛個號、問幾個簡單問題的互聯網醫療怎麽能提高醫療質量了?

我們需要看的更廣和更遠。

拓寬來看,互聯網連接使得分級診療可以大規模開展,提高整體醫療效率;連接優質醫療資源到基層,提高基層診療能力;在某些自動化程度高的細分領域,如全域醫療的精準雲放療,更是可以提高醫療質量標準、降低醫療風險。

長遠來看,互聯網連接產生的大數據挖掘會在兩個方面直接提高醫療質量:醫學研究的大數據挖據和醫療人工智能輔助甚至部分替代醫生。

3)可控的醫療:前兩階段更多是解決國內醫療資源匱乏和質量水平低下的問題,跨越過後的問題便如發達國家一樣,面臨老年化社會帶來的嚴峻的醫療控費問題。這一階段的互聯網醫療會更多的與保險深度結合,更多的參與到前端的健康維護。

目前的互聯網醫療行業正在第二階段負重前行,其典型模式包括互聯網醫院、全科診所、第三方醫療服務中心等。

1)互聯網醫院:自2015年12月微醫的烏鎮互聯網醫院開始,各個互聯網醫療公司開始跑馬圈地:好大夫在銀川上線互聯網醫院,七樂康與廣州市荔灣區中心醫院合作共建荔灣七樂康互聯網醫院,阿里健康網絡醫院落戶金昌市為近300家線下門店將接入阿里健康網絡醫院的“一分鐘診所”。

法規角度來看,目前的互聯網醫院並非真正的醫院,因為不依托於實體的物理場所。回歸到上述“優質的醫療”,互聯網醫院在疾病的複診和診後管理將會提供最大價值(當然在某些疾病領域,如皮膚病,互聯網醫院在首診也可發揮作用),其突破口必將是慢性疾病的治療和管理,商業價值釋放點是處方的線上流動。

對於患者來說,長期更重要的一個價值更有可能是醫療數據的去分散化,而互聯網醫院的用戶全病程周期醫療數據也會逐漸釋放其商業價值。

不可忽略的是,互聯網醫院也會直接面臨傳統醫院的互聯網化的競爭,例如三甲醫院主導的醫聯體。如何發展出真正有價值、有口碑、有差異化競爭力的醫療服務是現階段互聯網醫院必須盡快探索的方向。

2)全科/專科診所:丁香園的丁香診所是互聯網醫療全科診所的典型代表,目前已經有4家門店,開始標準化複制。互聯網專科診所在各個細分專科領域內都有探索,如中醫領域的看中醫、糖尿病領域的微糖、生殖領域的愛丁醫生等。

與上述互聯網醫院不同,全科/專科診所更偏向於在傳統公立醫院外做增量,而且瞄準的是消費升級過程中的中高端醫療,形成差異化定位。同時全科/專科診所非常依賴於線下實體的服務體驗,其對互聯網醫療團隊的醫生資源和醫學知識要求更高。

商業價值上,線下診所不可避免會受限於輻射半徑,而中高端醫療定位又會提高精準獲客成本,這兩個弊端能否利用互聯網線上獲客方式加以改善還需進一步觀察。

3)第三方醫療服務中心:全域醫療的精準雲放療中心和一脈陽光的第三方影像中心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這個方向相對來說信息化技術直接就是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壁壘很高。

由於該領域前期設備投資大、專業化要求高,基層醫療機構一般無法提供,所以其核心目標市場為基層的空白市場,面臨的傳統醫療機構競爭也是互聯網醫療線下三條道路里最少的。其核心困難主要在於政策放開程度和付費問題。

互聯網醫療 全科診所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092

網購假貨後的艱難維權路:舉報至平臺廠家都難走通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11/1115954.html

近些年,隨著電子商務和網絡支付的發展,對於很多人而言,網購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網絡零售交易額達5.1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2%。

就在大家享受網購便利的同時,各種網購陷阱也隨之頻現。網店售賣的那些“專櫃正品”都可靠嗎?買到假貨要維權,有那麽容易嗎?

“雙十一”買到假剃須刀 網店老板拒不承認

在陜西西安經營手機店的姜先生,在去年“雙十一”網購狂歡的熱潮下,上淘寶網買了一把促銷的飛利浦剃須刀。 在使用一個多月後,姜先生新買的剃須刀壞了,當他去飛利浦維修中心維修時才發現是假貨。

網購前,商家再三向他確保這款飛利浦剃須刀是“專櫃正品”,商家的保證全部保留在淘寶旺旺的聊天記錄,但是他沒想到,在證據面前商家不僅不認賬,還反咬一口,認為姜先生拿了假貨來騙錢。

姜先生和商家各執一詞,記者專程在淘寶上找到了這家“電動剃須刀正品專櫃”的網店,並將店內正在出售的兩款剃須刀全部買入。商品到貨後,記者帶著未開封的快遞,找到了北京飛利浦維修服務中心。經過鑒定,飛利浦的維修人員確認這兩款剃須刀均為假貨。但在事實和證據面前,網店老板依然反複強調,他發出的就是正品,從未賣過假貨。 

舉報假貨得有“假貨證明” 你有可能拿到嗎?

因和商家多次溝通無果,姜先生便向淘寶進行了舉報,希望淘寶平臺的介入能還自己一個說法。

由於超過了7天無理由退換貨的時限,淘寶客服人員通過電話告訴姜先生,需要他提供四類憑證說明所購商品為假貨之後才能幫他進行維權:

一、出具賣家承認自己售假的聊天記錄;

二、由品牌方、廠家出具鑒定真假的官方憑證;

三、質檢部門出具的質檢報告;

四、工商部門出具的行政處罰決定書。

聽到這樣四個並列條件時,姜先生認為想要證明所購剃須刀是假貨並不難,即便賣家不承認售賣假貨,還有另外三條路徑可以選擇。可現實卻讓姜先生萬萬沒想到——

官方維修店:不對消費者個人出具鑒定報告

原因:不會對消費者個人出具官方的鑒定報告,主要是因為沒有第三方封存證據,品牌方難以對後續進行監管。一旦消費者個人對鑒定商品進行調包,將會給後續維權帶來更多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公司不對任何個人出具官方書面憑證。 

質監部門:只負責線下生產領域的問題

原因:質監部門只負責處理線下生產領域的問題,比如打擊轄區內的制假工廠或者黑窩點,而市場流通領域的相關事情應該歸工商局管。此外,消費者自掏腰包是可以送檢的,但產品檢驗是有嚴格的規定,要求未拆包裝,並有相關的證據。姜先生使用過的這款剃須刀屬於舊物,不符合送檢標準。

工商部門:要找網店或網站所在地區的工商部門維權電話舉報立案後無進展

原因:工商部門一直遵循著區域性的屬地管理原則,姜先生只能去找淘寶網所在的余杭區工商分局進行維權。通過余杭工商局的12315電話,姜先生對這款商品進行了投訴,電話打出去一周之後,他收到了余杭工商部門已經立案的回複,但時至今日,立案之後並沒有新的進展。

姜先生認為,兩地工商部門的互相推諉讓他很是絕望,對此西安的工商部門也感到委屈。目前各地工商部門在面對網絡商家時都面臨著難以查找的難題,網絡商家無需工商登記,更沒有法規的強制性,工商部門往往難以處罰。

淘寶提供的四種維權路徑,無一成功,到底應該如何維權?姜先生陷入困局。

淘寶已關停售假網站 

記者帶著自己在淘寶網上購買的那兩款假飛利浦剃須刀,專程來到了淘寶位於杭州的總部,找到了負責售後的淘寶客服,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淘寶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他們也很為難,因為他們只是第三方平臺,並沒有鑒定假貨的資質,只能要求消費者提供假貨憑證。 

因記者提供了這兩款剃須刀被飛利浦官方認證為假貨的完整視頻,在記者采訪當天,淘寶就將這家售賣假冒飛利浦剃須刀的網店關閉了。當記者進一步提出希望可以查看這家商鋪的相關信息時,遭到了淘寶的婉拒,淘寶表示他們有責任保護商家和消費者雙方的隱私。

誰在制假?誰在售假?記者千里追蹤困難重重

一場維權之路,不僅步履艱難,而且根本無法看到任何可能被推動的跡象。那麽,這款給姜先生帶來如此多困擾的飛利浦剃須刀到底是誰在生產?誰在售賣?這家網店是如何運營的?

退貨地址人去樓空

首先,按照商家給出的退貨地址,記者專程來到了江蘇省泰州興化市船廠路32號,試圖找尋那位叫王健的收件人。然而,來到船廠路32號後記者找到的只是一個空調已經銹蝕的空出租屋,周圍的鄰居也沒人能說清楚這間出租屋里,曾經住著誰,做的是什麽買賣。

發貨地址查無此人

隨後,記者通過快遞單上依稀可見的發貨地址:興化市南亭路255號,試圖找尋這兩把假剃須刀的發件人王麗。但到達目的地後,記者了解得知,興化市南亭路255號是一家經營不銹鋼生意的老店,在這里既沒有叫王麗的人,也沒有飛利浦剃須刀的蹤影。

快遞員表示說不清

為了進一步找尋王麗和王健,記者通過圓通快遞找到了收取這份包裹的快遞員高強,但高強表示,他從未上門收過快遞,所以他也說不清楚王麗和王健到底是誰,家在何處。

平臺組建2000人打假隊伍 卻治標不治本

鄭俊芳兩年前被任命為阿里巴巴首席平臺治理部負責人。兩年間,鄭俊芳帶領著一支2000人的打假隊伍,在阿里平臺上全力與假貨“死磕”,但她認為光在線上糾察,再努力都只治標不治本。因為線上只能關店,線下的制假窩點如果不能得到控制,那線上一切的努力都是無效努力。

僅2016一年,阿里巴巴共排查制售假線索4495條,案值均高於目前刑法所規定的5萬元起刑標準。

截至目前確認有刑事判決的僅33例,制假售假所受到刑事處罰的比例不足1%。

2016年,淘寶自行查封關閉的店鋪有18萬家。

法律法規滯後 打假仍依據24年前出臺的《產品質量法》

在鄭俊芳看來,中國的假貨產業鏈之所以屢禁不止,原因之一便是社會經濟在高速發展,中國早已成為全球電子商務的第一大市場,但與之匹配的法律法規卻嚴重滯後。例如,我們現在適用的依然是1993年出臺的《產品質量法》,罰款的標準依舊停留在24年前。 

其實,盡快出臺一部能夠適用於今天突飛猛進的電子商務時代的法律法規已成為各界共識。2016年12月19日,我國電商領域的第一部綜合性法律《電子商務法》草案首次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一部分專家認為,目前除了把線上的數據和線下的監管聯動起來,達到社會共治之外,想要鏟除制假售假的根源,需要逐步建立一套全社會通行的信用體系。

目前《電子商務法(草案)》一審已經結束,向全國公開征求意見。

姜先生最終未能在60天期限內得到杭州工商部門的回複。經淘寶調解,他更換了一款新的飛利浦剃須刀,如今他依然對其真假存疑。

(來源: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原標題:網購買到假貨為何難維權?看完央視的調查就全明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8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