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豪門故事多 左丁山

>2008-05-19 Appledaily

上 星期報紙以大篇幅報道新地郭氏兄弟鬥法之事,好睇過花燈,尤其係《信報》竟然喺大半晚之內,將大郭入稟狀譯成中文,實在努力之至,喜歡睇全文之讀者,冇法 子唔讚。老友醫生C便睇得津津有味,上午開始診症之前,閱畢全文。

問佢為何睇報紙睇得如此深入,醫生C話:「我幾年來一直買入新地股票,至今未賣出過,係 忠心股東嚟o架!故此特別關心新地管理層之變動。」原來如此,佢唔係專門等開股東大會就去食番一餐,埋怨點心唔夠熱,生果唔夠多之類嘅老股東,真係用心機 留意公司一切嘅。

既然係醫生,佢對大郭精神健康之事特別敏感,比較相信本地醫學名家(麥列菲菲、胡健維等)之診斷,因為麥列菲菲資格夠晒老,幾乎有資格做 佢老師,唔會空口講白話。至於《信報》與《明報》披露另有一位李誠與麥列菲菲唱反調,醫生C話佢唔會評論。淨係講醫生都有排講,你話豪門家事,公司事嘅劇 情幾咁豐富呢。中午飲茶時份,未行到陸羽啫,就碰到另一位醫生N,佢話睇到《明報》(B2)版講「雙方醫學專家互相指摘」,覺得好有娛樂性,娛樂來源就係 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反駁」麥列菲菲等人嘅報告(按:四位教授、醫生報告話大郭冇事),因為原來李誠根本冇見過大郭,如何可以判斷大郭有事 呢?

醫生N話:「畀我就唔敢未見過病人就寫診斷評估報告咯,講笑咩,麥列菲菲指李誠報告只係paper exercise,可圈可點。此外,嗰位史丹福Dr. Maldonado,睇佢嘅簡介就似乎幾勁,但係即使佢攞到諾貝爾醫學獎都好,嚟到香港,可唔可以診斷郭炳湘呀,照計就唔得,會涉及本港法例問題。」

上到 茶樓,本想捉住律師W問一問,點知律師W另外有約,冇嚟到,飲完茶後,行到返公司已接到編輯T報訊,話好多朋友正努力搜尋神秘人身份,懷疑呢位以報紙遮 頭,坐在郭炳聯身邊之人就係前高官(照片見五月十六日《星島日報》A2版),哎吔,一幅圖片又會揭露案中有案?聽到自己都暈暈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1

亚视豪门恩怨 内地开发商、李泽楷均有意介入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23/20100126/000000146913.shtml



查懋声 插图/苏益


CBN记者 郭兴艳 舒时 

近两三个月来,香港亚洲电视(下称“亚视”)两大股东之间龃龉不断,近日终于爆发公开的口水仗。

20日,香港查氏家族掌门人查懋声召开记者会,亲自向媒体披露了与台湾旺旺集团(00151.HK)主席蔡衍明之间的股权争议。次日,蔡衍明也向香港媒体公开一份声明,力驳查家的言论。

十多年来,亚视股权纷争不断,老板换了一拨又一拨,在无线电视(TVB)的竞争下无法抬头。如今,香港特区政府正在考虑扩大免费电视牌照申请,对亚视是个巨大的利空消息。内外交困的亚视将何去何从?

两家族入股亚视始末

现年66岁的查懋声是香港名流查济民的长子,其本人为全国政协委员,也是香港国际主题乐园有限公司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同时还是香港兴业国际集团(00480.HK)主席。

1月20日,近年来备受胰腺癌困扰的查懋声不顾体弱,罕有地召开了记者会。

在长达2个小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查懋声详述入主亚视原因、蔡衍明加入前后以及未来计划。会后,查懋声更向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传媒提供长达12页的声明,将他所讲内容形成文字,可见查懋声对此次记者会非常谨慎认真。

据查懋声披露,2007年受荷兰银行邀约,他和弟弟查懋德通过一家全资控股公司Panfair 控股公司,投资约2.5亿港元持有亚视约10.8%股 权;然后再通过另一家全资控股公司Alnery No.112 Limited,与荷兰银行及另一投资者合作,由荷兰银行投资约11.25亿港元,共同持 有亚视约47.6%股权。

但在金融危机后的2008年11月,荷兰银行被苏格兰皇家银行并购,决定出售全部亚视投资。查懋声称:“2008年8月,蔡衍明通过胡兢英的先生徐敏辉接触我,表示有意投资亚视。”

2009年2月,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下称“香港广管局”)批准亚视股权及拥有权结构的变动。是次变动,由Antenna投资公司(下称 “Antenna”)全数收购亚视现有股东Alnery所持有亚视47.58%的控制权股份,成为亚视的新股东。其中,蔡衍明全资拥有的神旺媒体控股有限 公司占Antenna 股权的49%,查氏兄弟则拥有Antenna 51%的股权。

“蔡先生同荷兰银行一样,不能控股,亚视一定要香港人控股。我们两兄弟当时向蔡衍明表示:5年内,只要蔡先生遵守广播条例取得香港广管局的批准,具有表决控制权资格后,我们会以既定价格,将已定数量的亚视股份及Antenna表决控制权转让给蔡衍明。” 查懋声说。

根据《香港广播条例》的规定,公共电视的表决控制权,必须由“符合资格”人士持有。其中一个资格要求是该人士必须是常居于香港,且不少于7年连续居港并已获得永久居民身份。蔡衍明父子均非香港永久居民。

蔡衍明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随后事情的发展令查懋声不快。他在记者会上指出,蔡衍明在投入1.5亿港元后,表示不愿独自向亚视注资。“2009年9月,亚视董事会第4次请求注资,蔡先生拒绝,又提出新的股东贷款方案,主要是提供贷款,年息为30%,并且以广告收入来抵息。”

查懋声表示,亚视大部分董事对上述方案表示不能接受,而在亚视继续入不敷支的情况下,董事会决定按照蔡氏入股时的0.28港元换股价,向所有股东配股。

“我们不是去刻意摊薄任何人的股份。”查懋声说,“蔡先生一日未向香港广管局提出申请和取得批准,我们也无法把前述亚视及Antenna的股权转让给他。”

对于查懋声的这番言论,蔡衍明次日即通过声明反驳。

蔡衍明称,当初的合约规定,蔡有权要求查懋声把股权转让给由他所提议的合资格人士,而并非一定是他或蔡绍中。

对于蔡衍明所指上述约定,本报向Panfair 控股公司公关进行查询,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复。

而查懋声欲将亚视出手的想法更是刺激了蔡衍明。查懋声坦承,已经有投资者正在与他接触入股亚视事宜。

蔡衍明针锋相对地指出,查懋声在亚视的投资,“应该已经获利出场”。香港媒体猜测,蔡衍明的声明,矛头直指查懋声与神秘内地地产开发商王征,已就出售亚 视股份达成交易。据本报了解,生于1963年7月的王征是深圳上市公司荣丰控股(000668.SZ)董事长。据报道,王征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来港工作 赚得“第一桶金”,并已成为香港居民及持有香港身份证,符合香港广管局对公共电视控股人的资格要求。

本报昨天向荣丰控股查询王征购买亚视股份事宜,其发言人表示:“这是董事长个人的事情,我们上市公司并不清楚。”

查懋声方面则承认,的确在与王征接触,“现在仍在谈之中”。

内忧未平外患又起

事实上,对于亚视来说,目前正面临的不仅是大股东之间的股权内斗忧患,还存在严峻的外部竞争压力。在香港特区政府打算扩大免费电视牌照申请的决策之下, 目前已经有多家媒体打算加入竞争,瓜分这块市场。最新的消息是,李泽楷旗下的电讯盈科(00008.HK)将会紧随城市电讯(01137.HK)及香港有 线宽频(01097.HK)的步伐,向监管层申请免费电视牌照。

昨日,电讯盈科的发言人对本报记者确认了上述消息。电盈的发言人透露,有关申请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一旦有进展将会进行公告。

目前尚不知道,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之下,如果以查氏为代表的大股东不准备出让控制权,是否还能吸引到类似蔡衍明这样的财务投资者。香港前工商及科技局 长王永平就亚视股权纠纷撰文称,表面看来,香港应该可以容纳两家赚钱的免费电视台。但在资讯多元化及网络化的大趋势下,使积弱多年的亚视恢复生机,比开办 一家新电视台困难得多。

对于多家竞争对手向香港广管局申请免费公共电视牌照,查懋声直言对亚视不利。“对观众来说,多竞争多选择是好事,可是对亚视来说十分不好。”他说,“竞争也要看是恶性还是良性,香港传媒的路应怎样走要重新思考。”

遗憾的是,亚视在解决自身的大股东内斗之前,可能还没有精力考虑香港传媒的整体发展道路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84

浙商结盟抗衡国企豪门并购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2/1NMDAwMDE3MTM1Ng.html


新医改推进,医药流通变局加速。

自2009年新医改政策和基本药物招标等文件相继出台,及今年1月商务部高调宣布接管医药物流以来, 医药商业变革急风骤雨。减少医药商业流通环节,及提高行业集中度成为了政府意志。1.6万家医药商业企业面临着“大洗牌”。

救赎行动沿着不 同路径展开。国药集团、上海医药等医药商业“大鳄”,谋求版图扩大,其背后多见政府行政推力。而市场色彩比较浓厚的浙江,医药流通企业正在谋求企业间自主 联盟,应对政策调整要求。

争夺配送权

3月29日,浙江社区医药服务共同体与浙江英特药业达成战 略合作协议。该协议的目标是,“从高端医院到第三终端、零售各个环节,共同体网络要遍布浙江省各个城乡医疗机构。”

2009年11月10 日,由上海汇药通投资咨询公司发起,联合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成立“浙江社区医药服务共同体”(下称“浙江共同体”)。浙江省内医药经营企业本着 自愿原则加入,在共同体章程约定范围内开展相关事务性活动。

2008年浙江省药品消费市场约为400多亿元,按全国每年15%的平均增长率 来看,2009年有望达到460亿到480亿之间。浙江省药品消费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浙江市场不容忽视。

目前,浙江社区医药服务共同体 成员已达14家,营销规模约90亿。而英特药业营销规模约60亿,二者的联合营销超过150亿,占浙江医药流通市场三分之一份额。按照协议,共同体内成员 地位平等、一个区域只选择一家地区性商业龙头企业,并按照协议划定不同的配送区域。

竞争对手为何选择结盟?

基本药物政策核心 之一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药价,要求重塑中国医药流通体系。医药商业企业由招标主体转为配送商,并要求全省配送到位——配送权的争夺,成为医药流通企业首要 命题。

浙江大型医药流通企业虽然药品配送范围覆盖90%的浙江县级以上医院,但“触角”未及县以下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这也 是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的重点市场。

到2010年2月底,全国有28个省份在本省内3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国 31个省份均已经确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地区,覆盖1020个县,包括县级市和市辖区,占全国总数的35.7%。

“绍兴100个乡镇,我们基 本上能够做到全覆盖配送。” 浙江共同体成员、绍兴县华通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木水称,全覆盖范围包括县级三甲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单体个体药店等。

共同体 成员、浙江嘉兴市嘉信医药商业公司总经理张陟荣表示,因为目前没有一个大型商业企业能够有配送全省的能力,政府招标配送商时还会选择终端覆盖强公司,规模 大才有竞争力。浙江遴选配送企业已于2月揭晓,年销售额在3000万以上的160多家企业入选,但显然他们面临今后三年医药流通整合的巨大压力。

除了应对政府基本药物配送权遴选,“抱团”企业们更看重增值效益,如共同体内在产品配送权和价格上有较多的话语权,可以和委托配送的药品生产企业 “讲价”,甚至“返点”。

常州市武进药业加入了江苏社区医药共同体,其副总经理王宏伟提醒,共同体中有一个关键点,即采用电子信息平台,搭 建医药第三方经营、结算、信用担保机制(杭州银行目前已加入)。

此外,共同体构想者们还认为,该模式能给政府监管带来便利。“美国FDA要 求所有批发和零售商必须保存完整的交易记录,当某一个药品质量有问题时,可以即时地追根寻源。”

并购扩展疆土

医 药商业豪门已借助资本力量及政府推力,迈开了并购步伐。

2010年,央企国药集团重构整合步伐加速。1月16日,国药集团旗下国药控股宣 布,该公司与甘肃医药企业实施联合重组,国药控股计划投资1.5亿元,在兰州建立覆盖甘宁青藏四省区的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

1月25日,国 药控股旗下一致药业以7147.79万元收购南宁医药有限责任公司药品经营业务,在广西绝对优势得以确立。

3月2日下午,国药集团与甘肃省 签署合作协议;此后又和江西和沈阳相谈合作事宜。

3月11日,国药集团和成都市政府签订了产业化项目、中医药现代化、医药流通体系、会展品 牌四项战略合作协议,并且通过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达成合作目标。

上海国资委旗下上海医药动作也不小。今年1月,由上海医药、中西药业和 上实医药换股吸收合并后形成的“新上药”,一边进行重组,一边开始跨地区并购,拟收购并控股地处山东济南、江苏常州和广东广州等地的四家地方性医药分销龙 头企业。

谁能跑赢“淘汰赛”?

并购还是结盟?谁能跑赢淘汰赛?

一位接近国药集团知情人士称, “医药流通体系”是国药集团布局成都重点,国药希望“拿下”成都医院管理局掌管的15家医院药品采购权。

除流通外,国药还谋求“涉医”更 深。“还想收购或参股地方公立医院。”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国药在论证可能性。

尽管医药商业豪门有充足资金,但扩展版图也绝非易事。

“目 前国药步伐,背后多展现地方政府身影。”一位医药流通专家分析,如国药集团合作协议谈判方多为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考虑是多维的,如国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 同时兼任中国建材董事长,“有中国建材下属企业的地方政府,和国药谈合作相对比较容易些,反之则不易。”

浙江医药商业企业有三个选择:其一 是并购其他企业做大做强;其二卖个好价钱;其三是“抱团取暖”。这样,“非产权的医药流通集团”成为浙江部分医药商业企业的选择。

“如果共同体联盟成功,其他大型医药企业就进不来了。”一位浙江共同体人士称,浙江是市场要素比较浓厚的地区,浙江医药商业想通过基于市场的“抱团 出击”来应对流通大变局。

尽管如此,浙江共同体缺乏资金纽带合作,还是存在着可持续问题。如一旦会员间出现矛盾时,谁来判决?“之前有联盟 政策得不到执行的艰难局面。”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副教授常峰称,2006年成立的四川医药物流协作联盟,面临着成员间责、权、利不明确等问题。 “包括高效裁决机制等在内的、更细节化机制需要完善。”

有浙江共同体人士分析,“磨合期是6个月,2个月后成败可见分晓”,要么失败,要么 探出一条新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9

新光集團小王子走出豪門恩怨 帶領新纖翻揚 吳東昇:



2010-4-26  今周刊



人生每個階段,只要做好 一件事從政治、金融再跨製造的人生三階段,新纖董事長吳東昇認為自己很幸運,因為是在家排行老么可以任性,他告訴自己,人生每個階段,只要做好一件事情, 因為人的能力有限,留點時間給自己!

撰文‧張惠清

桃園縣平鎮市延平路上的新纖中壢廠,是當年新光創辦人吳火獅發跡的起源地。踏入工廠大門,兩旁是利用回收寶特瓶作為容器的簡單盆栽,稱不上有什麼匠心獨具 的美感,但總還顯得綠意盎然,除了空間寬廣一些之外,這簡簡單單的綠意,頗讓人有走入尋常百姓家的錯覺。

好久不見的新光集團吳家老四,也是現任新纖董事長吳東昇,過去五年來,把時間精力全栽進了這個「家」。

財報佳

新纖轉型五年,終於開花結果五年前,吳東昇與三哥吳東亮之間的分家爭議鬧得沸沸揚揚,如今,在這集團發跡的「老家」裡再看吳東昇,王子該有的傲氣淡了不 少,言談舉止之間流露的,是更多的貼近與真實。

真實,大概就是吳東昇這五年來所學到的重要一課。

一改過往西裝筆挺的形象,他身穿灰色夾克外套,手抱一整疊的公文,三步併兩步地從會議室走了出來。開場的話題,就帶著一些反璞歸真的味道:「當年,爸爸 (吳火獅)忙於創業,沒有時間陪小孩,最大的娛樂就是帶著我和三位哥哥在這座工廠裡,一邊巡廠一邊聊天。」歷經四十三年的光景,老工廠看來仍然生氣勃勃, 不但門面有綠意,往上一看,大樓中庭原來也搭起竹架,種起了有機番茄,這正是吳東昇的點子。

順手摘下一顆番茄,吳東昇笑著說,這番茄園今年最旺!生命力茂盛的果園,正如同吳東昇投入新纖五年來的變化轉型,而今開花結果。

翻開財報,新纖本業的瓶用酯粒、化纖等部門開始獲利,法人預估二○○九全年EPS可以上看○.五元,是近五年來獲利最好的一年,去年吳東昇更針對一般基層 的員工發出三到四個月不等的年終獎金,這也是新纖近五年來,發出最多獎金的一年。

此外,由吳東昇親自操盤運籌的轉投資關鍵戰役,投資近六十億元的電子材料面板事業今年更已撥雲見日出現獲利,生產偏光膜的友輝光電前三季獲利二.二七億 元,專攻TAC膜(三醋酸纖維素膜)的達輝,也正開始走上坡。

截至四月十六日,新纖總市值來到一九六億元,對照吳東昇接掌之初,也就是○四年的新纖,曾經來到七十五億元的市值相比,五年下來,市值成長近一.六倍。當 年意氣風發的小王子,如今雙鬢有了白髮,他笑著說:「本來六十歲想退休,不過金融風暴一來,我看我還得要繼續再拚幾年。」對多數人來說,認識吳東昇,多半 在他擔任立委的階段。他曾當選過國民黨立委、台聯不分區立委。吳東昇頓了口氣說,生長在企業家庭,終究是要從政治回歸企業,他表示:「我除了法學博士,還 有個企管碩士,只是企業沒有做好,我都不敢拿出來跟人家說。」語畢,他豪爽地笑了起來。

回顧政治生涯,吳東昇說:「我能去選舉,是因為我是家裡的老么,可以任性,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很感激上面有哥哥頂著,這就是當老么的好處。」可以任性, 所以可以從政,從政過程卻讓吳東昇第一次「發現真實」。他坦言,在沒有參與選舉前,自己的生活圈是陽明山住家、大飯店以及到公司上班三個地方,但因選舉, 他親自拜訪新光同仁的家庭,「走進他們的房子,看到一般家庭的日常生活、家人相處,這對當時的我有很大的衝擊。」發現「真實」是一回事,五年前,吳東昇在 分家戲碼中「分得」新纖之後,他才開始「體驗真實」。○四年下半年,吳東昇一手創立的台証證遭到吳東亮主導的母公司台新金控撤換董事,一夕之間掃盡吳東昇 在台証證的人馬,隨後並發生新纖董座鬧雙包事件,兄弟分家爭議燒至沸點。直到母親吳桂蘭出面協調,才一舉底定四兄弟各自版圖。

踏實賺

「分得」新纖,對製造業有新體認塵埃落定,確定的不只是吳東昇接下當時問題不少的新纖,大概也讓一輩子被兄長捧在手心的吳東昇,第一次有了「接下來,一切 必須靠自己」的體悟。

不願再掀當年兄弟鬩牆的傷口,但吳東昇還是直率地說,當時外界愛做文章,「說我吃不到肉只吃到西瓜子,但我要說的是,父親留給我們的西瓜夠大,大家分得都 夠,沒有什麼好抱怨,如果我生在這樣的家族還抱怨,真正就要被雷公劈(台語)!」他還笑咪咪地反問,「你覺得我分到新纖不好嗎?其實,我覺得還好,沒那麼 糟!」他接著說,當年看過老爸做製造業,心裡覺得實在很辛苦,所以曾經有那麼一個念頭,如果可以,最好不要去搞生產事業,因為製造業有庫存、有存貨,「放 在倉庫的布萬一泡了水,拖都拖不動。」不過,這五年的淬鍊,吳東昇卻有全然不同的體認。他表情認真地開始分析:「生產事業是摸得到、看得到的產業,不像金 融業賣的是虛的產品,搞不好連辦公大廈都是租來的,生產事業只要走對方向就有爆發力。你看我們的工廠,二十四小時都在跑,跑出來的產品就能換成鈔票,這樣 賺錢是很踏實的。」接下製造業的吳東昇明白,這是他人生關鍵的一戰,沒有退路,他必須放下身段,從頭開始。從接掌之初,吳東昇幾乎沒有經過什麼「調適 期」,就率性地脫下西裝穿上工廠制服,跟著員工一起吃便當開會。

新光證券董事長詹炳發是吳東昇在事業上相交近二十年的好友,詹炳發說,吳東昇這五年來過的是沒有下班時間的生活,常常看他的會議是一個接著一個開,便當都 在車上吃,為的就是趕下一個行程,工作到晚上十點多還不休息。

彎下腰

換上工廠制服,一切從頭學起詹炳發說,吳東昇從金融踏入製造算是半路出家,「新纖賣的是棉、塑膠,這些他以前從來也沒接觸過,剛進去什麼都不懂,但他願意 放下公子哥兒身段,跟著同仁們從頭學、從頭問,甚至還會親自到台北市迪化街跑業務。」歷經吳東亮等多任董事長的新纖總經理何賢忠則說,吳東昇與之前幾任董 事長的共同特色就是要求嚴格,不同的是,吳東昇顯得更加謹慎。除了口頭要求,還會天天盯看報表,只要沒有跟上業績,他就會主動詢問發生什麼問題,需要什麼 協助。

何賢忠說,吳東昇一進來就要員工將過去生產績效取最好的三個月平均值當目標,希望員工都可以挑戰自己,以數字的標竿管理帶動老企業的成長!

讓何賢忠記憶深刻的是今年在晶華酒店的春酒「交心時刻」。他說,每一場春酒晚宴,北中南三區吳東昇不僅場場出席,且都待到晚宴最後送走客戶與供應商之後才 離開,而且宴會過程,他還會親自拿著酒杯,到不同桌次主動彎腰與客戶們問候寒暄。

「我是願意接受挑戰的人,也不會往回看,不管是失敗或是小成就,那都是過去,過去了,就不要回頭看!」吳東昇開始為自己的過去五年下注解:「我的人生每個 階段只做一件事情,把它做到完美就很好,人的能力畢竟有限,也該留點時間給自己。」走過豪門恩怨,學會放下身段、彎腰做事,也體悟到能力有限的現實,分家 爭議五年後,吳東昇除了在事業上繳出一張不錯的成績單之外,說到體驗真實人生的這層修鍊,反璞歸真的小王子顯然也學了不少。

吳東昇仍未忘情金融

投入製造業的吳東昇,對金融業仍未忘情!1988年,他一手創立台証證券,後來被併入台新金控體系,但這五年來他還透過新纖轉投資大台北銀行(前身為台北 一信)與新光證券。吳東昇有意推動兩家公司上市櫃,建立自己的金融小王國。吳東昇說,自己只碰生產製造,金融部分他只當大股東,經營交給專業經理人。

事實上,新光證在台灣券商市占率不到1%,但卻是第一家推出免費iPhone手機看盤下單軟體,且打出網路下單1.8折超低促銷價的業者。從當年倒數的市 占率萬分之三,如今躍升到千分之6.8,新光證董事長詹炳發表示,新光證今年預估每股獲利可達1.45元,「沒讓股東賠錢!」至於大台北銀行,在台北有 22個據點,吳東昇說,這在台北據點穿透率高,但他有些抱怨政府政策不准設置簡易分行,否則他的想法就是讓大台北銀行變成日本7-11銀行,專攻市民服 務,肯定會有商機!

吳東昇

出生: 1953年

現職: 新光合纖董事長

學歷: 台大法律系學士

哈佛企管碩士

哈佛法學博士

經歷: 台証證券創辦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64

豪門世交 因財反目


2005-6-9  NM




近年因炒鋪賺大錢的大鴻輝董事總 經理梁紹鴻,原來憑藉父親為怡和買辦的關係,繼承了不少富豪人脈網絡,九一年就邀得一班世交,包括新地副主席郭炳江、老牌地產商方潤華及律師世家黃乾亨家 族夾錢投資,大炒外匯,結果輸清光。其中律師世家的黃乾亨家族就損手二百萬美元,雖然事隔十四年,黃家仍深深不忿,入稟向梁紹鴻窮追到底。案件揭露了一班 有錢佬夾錢投資損手,最終導致反目成仇的故事,亦抖出了案中怡和買辦梁顯利家族及黃笏南家族兩大豪門的顯赫背景。這宗豪門錢債案的兩大主角,分別是代表家 族公司的原告,律師黃乾亨之子黃英豪,及近年活躍於炒賣鋪位的大鴻輝興業揸弗人被告梁紹 鴻。雙方各自派出資深大律師馮華健及沙惜時(Charles Sussex)作控辯雙方律師,案件審了八日,終於上週五審結,待三個月後才有結果。事發於十四年前,黃、梁兩家還是世交好友。黃英豪的父親黃乾亨,曾任 期交所獨立董事,與曾任期交所副主席的梁紹鴻大哥梁紹榮同為律師,彼此稔熟。梁紹鴻亦由於父親梁顯利及大哥梁紹榮的關係,結識不少富豪。八五年黃英豪從英 國回港,梁透過一次由協成行老闆方潤華搞的午餐會,結識了黃英豪,而黃亦坦言:「我係八六至九○年,同佢(梁紹鴻)好熟。」當中梁紹鴻跟新地副主席郭炳江 亦關係密切,早於八十年代後期,二人已經相識,彼此經常分享投資心得。「Thomas(郭之洋名)曾替大鴻輝在滙豐銀行做私人擔保,我則將加拿大的商場抵 押給他。」梁紹鴻作供時說。到九二年,梁紹鴻邀請郭炳江、方潤華及黃英豪,投資一個外匯投資基金,基金目標是籌夠一千萬美元,如業績良好,更會向聯交所申 請上市

炒外匯叻過渣打黃英豪在庭上說:「梁紹鴻曾揚言自己在外匯方面賺取九位數字(億元計),甚至聲稱九一年的投資利潤,比渣打銀行財資部門所賺的還要多。」「我信佢個人,唔係間公司。」他知道郭炳江和方潤華將分別注資一百七十七萬美金和五十萬美元到該基金,黃英豪遂透過家族公司, 投資二百萬美元。據黃英豪在庭上稱,梁紹鴻曾作出口頭協議會以基金經理身份,親自運作該基金,並會將每週檢討及每日交易詳情,定期向郭炳江、方潤華及黃英 豪三人匯報,梁則可獲純利三成作為佣金。這個由梁紹鴻打骰的富豪外匯基金,曾炒賣日圓、馬克、美元等外幣,在九一至九二年間錄得巨額虧損,黃家的二百萬美 元,在三個月內蝕清光,而方潤華的五十萬美元,亦在兩個月內蝕到渣都無。而郭炳江在九一年十月注資的一百七十七萬美元,就恍如及時雨,一度挽救了該基金。 奈何,梁最終亦將郭的資金蝕掉。

投資損手富豪反面基金出現虧損時,投資者卻一無所知,皆因梁所提交的六份報告中,頭五份聲稱基金有利潤,到 九二年一月第六份報告時,才首次披露基金出現八百四十萬美元的嚴重虧損,而投資的槓桿比率一度高達二千倍。而梁紹鴻說九一年十二月時,外匯基金曾有斬獲, 當時助手叫他離場歡度聖誕,但梁因看淡美元疲弱而加大投資,結果翌年一月美元強勁反覆,導致基金虧損嚴重。基金爆煲後,眾人在郭炳江位於加列山道五十一號 的大宅開會,當時梁指基金急需三百五十萬美元補倉,希望三人再注資渡過難關。黃英豪作供時指郭炳江及方潤華開會時十分扯火,郭怒斥「即使新地也從未經歷如 此冒險投資」,而方亦大罵梁紹鴻「拿我們的錢去賭博,並非投資,令我感覺受騙」,二人更表明不會再注資。時至今日,家底豐厚的郭炳江已與梁私下和解,不予 追究,而黃梁兩家則因「傾唔掂數」而要對簿公堂。黃英豪接受訪問時說,「九七年已經開始訴訟,不過案件一直拖延,曾試過終止聆訊。我哋已盡了力想達成和 解,就算排了期審判都冇放棄過,希望私下解決,不幸最終都要訴訟。」

長輩好言相勸至今尚未表態會否向梁紹鴻追究的方潤華,對記者提及黃乾 亨,他笑言「大家係好朋友」,但一提到梁紹鴻,便即時耍手擰頭及登車離去。及後方潤華傳真親筆信予記者,一語道出他對後輩的勸勉與仁慈:「對於青年人勸 勉,升自我反省、檢討,防止出大錯,『涵養怒中氣,提防順口言,留心忙裡錯,珍惜時、友、緣。』」據知,方對梁已消了怒氣,事件「當係一個小小教訓」。而 事件中的主角,五十三歲的梁紹鴻,近年因勁炒商鋪而更被地產經紀比喻為「曉印銀紙」。過去七年,他狂花超過廿億掃入超過七十個鋪位,估計每年租金收入高達 一億多。梁紹鴻名下持有一百三十多間公司,根據公司註冊處紀錄,梁紹鴻及母親陳鳳儀持大鴻輝興業一成股權,持有另外九成股權的,則是一間於巴拿馬註冊的海外公司,股東可能另有其他富豪。事實上,大鴻輝今年就趁市好出貨,他沽出的其中六個旺鋪,已賺逾四億元。其中銅鑼灣羅素街五十六號鋪位,今年三月以二億一千多萬元售出,比起二千年時七千萬的買入價,五年間勁賺一億四千萬!梁紹鴻豬籠入水,黃氏卻未能追回當年的二百萬美元本金。

未成為炒鋪天王之前,梁紹鴻一直籍籍無名,家族最為人識的,是他的父親——怡和買辦梁顯利。而梁父五二年以二百四十萬,購入中環雪廠街十號興建的新顯利大 廈,現時市值七億,梁紹鴻佔一成股權。由於梁紹鴻是庶出,因此與其他四位同父異母兄弟關係甚為疏離。梁家專業精英輩出,兄弟多為律師、醫生。至於梁紹鴻, 則於七四年在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電腦系畢業回港,曾在加拿大做股票經紀,為免被族人睇唔起,遂於七七年創辦大鴻輝,專職地產、股票、外匯等投 資。這次為錢而與多位家族世交決裂,鬧上法庭,難免令他與族中成員的分歧擴大。這次與梁紹鴻對簿公堂的黃英豪,其家族背景亦十分顯赫,他是本港富商黃笏南 的孫兒,與父親黃乾亨在金鐘海富中心,合夥開設黃乾亨黃英豪律師事務所,全家皆為律政精英。今年七十三歲的父親黃乾亨,是本港最老資歷的律師之一,五九年 已在港執業,六一年創辦自己的律師行。

家族投資瓣數多「香港早期識英文及法律的人不多,所以有唔少大公司搵爸爸合作,投資酒店、地產等。」信人不如信自己,黃英豪的弟弟黃英傑,如今主力為家族公司投 資債券、藍籌股及打理香港、國內及美國加州、羅省、三藩市等地的地產發展項目。黃英豪曾透露,九一年家族基金給梁紹鴻投資的二百萬美金,只佔整個家族基金 的百分之一至二,換言之,黃家當時的家族基金,總共有一至二億美元資產(約八至十六億港元)。黃英豪八五年由英國根德大學唸畢法律回港,加入父親的律師事 務所,近年則積極從政,擔任全國政協委員。黃英豪的姊姊黃英琦,本身亦是律師,現為灣仔區議會主席,其丈夫周德熙,則是前工商局局長。黃家之所以踏上律師 世家之路,原來是族中長老黃笏南的意思。「哥哥唸大學前曾在音專選修鋼琴,但老豆知道後反對,要他專攻法律。」黃笏南女兒,現居於洛杉磯Santa Monica的畫家黃瑞瑤在電話中向本刊說。這個對子女要求嚴格的父親黃笏南,其實是本港三十至七十年代的知名富商,現時位於九龍塘牛津道的東華三院黃笏 南中學,正是七一年黃乾亨首次擔任東華主席時,由黃笏南捐資五十萬改名而成。而位於九龍塘德雲道的大屋,正是黃笏南生前的住所。祖籍台山三合鎮的黃笏南, 出生於一八八七年,中學時在廣州讀書,原在家鄉執教鞭,後到加拿大維多利亞的華僑公學任教八年,並利用業餘時間修讀美加兩國之銀行、保險、投資及工商管理 課程,為日後營商打下了基礎。到三十年代,黃笏南舉家遷往香港做生意。「阿爺初初來港,先找鄉里做小作坊,生產手巾仔、睡衣等,再繼而做地產及金融業。」 黃英豪說。三二年,黃笏南與台山鄉里在北角七姊妹道創辦首家華資油漆廠——國民製漆廠,生產各類飛機、汽車、樓宇、船務及皮革用油漆,其生產的駱駝漆至今 仍廣為人知。如今,駱駝漆最大股東為甄氏家族,而黃家仍持有駱駝漆小量股權。

返港做押業大王黃笏南還涉足地產,創辦愛群置業,三十年代在中 環德輔道中,興建愛群行;而三七年在廣州建成,樓高十五層的愛群大廈酒店,是當時南中國最高之建築物,更有美加進口的暖氣、浴室設備和奧的斯牌 (OTIS)電梯。「四八年,大家姐瑞屏結婚都在愛群大廈擺酒,一班小孩在電梯內上上落落,激死嘅人。後來阿爸將愛群好平賣冲出去,被人話佢咁好嘅生 意都唔做落去。後來共產黨沒收該幢大廈,該個業主只係收得幾十蚊!」黃瑞瑤說。據黃瑞瑤回憶,五、六十年代乃黃笏南商業上最風光的時期,是當時名聲顯赫的 「二叔公」——當鋪老闆,全港約有十幾廿間當鋪。「當時香港並不流行財務公司,一般市民等錢用,就唯有去當鋪。當時香港有幾個家族都係行內對手,包括裕泰興的羅肇唐及高可寧家族,大家至今都係世交。」黃英豪說。

對 二房最嚴苛黃笏南有兩個老婆,元配李秋貴乃鄉間髮妻,為他誕下二子三女,其中兩子一女,在他七九年去世時已不在人世;而庶室許麗娟,因其父爛賭欠債,十八 歲時將她嫁給黃笏南,二人年齡相距廿五載。許麗娟為黃家生下二子二女,包括乾亨、乾利、瑞霞及瑞瑤。其中今年七十歲的黃乾利,六四年創辦利民實業,公司在八四年上市公司主 要持有觀塘道利民商業大廈物業,並生產小型家電,及持有設於四川的捲煙紙廠。由於許麗娟是庶室,夾在家婆及大房之間,地位十分卑微,黃瑞瑤從親友口中得知 母親當年生下哥哥乾亨後次日,便要拖着疲弱的身體打理家務。「以前覺得這樣對媽媽好唔公平,因為大媽成日蝦我媽媽,爸爸從來不會買珠寶俾媽媽,大媽就自己 成日去當鋪拿(珠寶)。大媽過世後數年,父親把母親扶正了,這是在哥哥乾亨的堅持下父親才答應的。」黃瑞瑤記得,黃笏南為人十分嚴苛,一次母親介紹舅舅在 當鋪工作,結果舅舅在店內偷錢,不管母親如何求情,黃笏南也堅持將他送入牢房,殺一儆百。黃笏南對子女,亦要求他們自力更生。「爸爸六一年想在干諾道中大 昌大廈買間寫字樓開設律師行,爺爺反對,結果要由嫲嫲幫忙籌措資金。」黃英豪說。在庭上,黃英豪指自己家族投資向來保守,原來是祖訓教落:「爺爺為人好節 儉,漿糊都要屋企工人煮,喺地下見到有條橡筋都會執起。佢做生意要求有好強嘅現金流,有一蚊會放五毫係屋企,另外五毫用來做生意,無gearing(槓桿 比率)㗎。」「我自己冇買賣股票,過去十五年利民嘅股票亦只有買,冇賣,物業亦係buy and hold,自己及家族都係好保守嘅投資者。八五年返香港時,爸爸已經同我講保本嘅重要。」難怪黃家誓要向梁紹鴻討回區區二百萬美金,原來除了為一口氣,也 要向祖先作出交代。

梁顯利家族圖A怡和買辦,六一年去世,終年70歲2律師,曾任房協主席及期交所副主席,現為梁顯利興業有限公司主席3曾任中國婦女會會長4西醫5曾開設貿易公司6大律師,六六年去世7大鴻輝興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8百老匯戲院及安樂影片創辦人9曾任怡和國際汽車董事J地鐵財務總監K太平地氈董事L現時百老匯戲院及安樂影片負責人

 

黃 笏南家族圖A三十至七十年代富商,為駱駝漆創辦人之一。2律師,曾任香港期貨交易所獨立董事3李曾超群之表妹4利民實業主席5畫家6工程師7律師,全國政 協委員8會計師9建築師J Tiffany & Co之市場經理K利民實業執行董事L律師,灣仔區議會主席M前工商局局長N利民實業執行董事

@請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97

廖鎮漢赤裸告白豪門接班人生

2011-11-14  TCW

 


這是企業家第二代在身分框架與做 自我間找出路的故事。故事主角,是微風實業執行常務董事廖鎮漢。

今年,微風廣場成立屆滿十週年,整體營業額將突破百億元,年初以來,微風先是買下網購名品阿舍乾麵八成股權,再宣布進軍百貨一級戰區的台北信義計畫區;緊 接著,更拿下義大利時尚服飾品牌Giuliano Fujiwara六成股權;十一月,微風台北車站一樓與地下一樓商場即將開幕。

微風廣場,不但不再只是一家精品百貨,更跳脫出傳統百貨業的框架,「微風的確有很多創新做法,走出自己定位,是別人學不來的,」在百貨業界有超過二十年經 驗的京站時尚廣場總經理柯愫吟說。

微風不按常理出牌的背後,靈魂人物,就是廖鎮漢。「不是只掛個頭銜的第二代,比一般專業經理人還投入,」柯愫吟說。喜事國際時尚集團執行長馮亞敏也說: 「他過了當年開創微風遭受抵制的這一關,真的很拚、也很敢衝。」

坦白說,廖鎮漢給公眾的感覺有時候會很跳tone。當其他大老闆在尾牙裡,都是正經八百的宣示明年目標時,他出現在媒體鏡頭上的畫面,常是滿臉醉意,「我 這一天就是要娛樂員工,為何還要裝個樣子?做什麼要像什麼。」

聽來很我行我素。就像他幾次接受媒體訪問,常回答的一段話:「別人覺得我做得好,我就真的做得好嗎?別人覺得我做得不好,我就真的做得不好嗎?」「我本來 就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自己有沒有看對比較重要。」「我做事是要做給自己看,不是要做給別人看。」

廖鎮漢「忠於自我」的性格,是他領導微風時必須的特質,畢竟,微風一開始做精品百貨的定位就很創新。他一手主導VIP封館的微風之夜,前一、兩年舉辦都遭 到批評聲浪,第三年甚至停辦。但若沒有他堅持繼續再辦,今年不會有一晚新台幣十二億元的驚人業績。

他的出生,是富家少爺享最多資源,卻也背負上一代框架

這也與他年少就看遍眾人質疑的眼光有關。他一直記得十六年前的一幕:當年,他,二十四歲。有一次,陳水扁當台北市長期間,在市政府召開都市計畫的圓桌會 議,但當他到台北市政府要參加會議,才走到會議室門口,就被警衛擋住,原來,警衛看太年輕,認為他走錯路。

「很多人、很多事情,只看表面!」

但廖鎮漢堅持做自己,你可能認為,那是因為他身為企業家第二代,擁有最多資源才能如此,但答案可能正好相反。

名書法家的兒女有兩種,一種是賣上一代的作品賺錢,一輩子就可以吃喝不盡;另一種則是,不想活在父母的庇蔭之下,離開家族事業,進入另外一個領域。「但其 實,還有一種:跟父母學書法,讓自己也變成名書法家,」廖鎮漢說。

廖鎮漢的父親廖偉志出生於基隆的望族,他自行創業,從事五金製造和進出口貿易,累積了雄厚財力,個性作風強勢。二○○四年,廖偉志接受《商業周刊》訪問時 表示,自己是築夢、兒子廖鎮漢負責圓夢。但如果遇到父子意見相左?當時廖偉志霸氣的回答:「當然我說了算,他哪敢不聽我的!」「我是微風唯一的發言人!」

有時候,對一個企業家第二代而言,父親做事的方式,也是個牢不可破的框架。因為父親成功過,所以,很容易想把他的成功模式,套在自己身上。

「以前老一輩的,習慣用霸氣、強迫的方式,我覺得沒有不好,他們也是因此而成功。」而父親與廖鎮漢的互動,也是操控性強,接近軍令式的管理。

他的成長,活在軍令下就算在談生意,父親找也要馬上到

一次,廖鎮漢和朋友在打高爾夫球,才打到第二洞,廖偉志一通電話來,就說要立刻見他。「可是這(球局)是我call的,而且和生意有關,」廖鎮漢回答。 「那你生意可以不要做!」這是廖偉志回他的話。

又一次,廖鎮漢約朋友吃飯,父親來電,「我馬上說:『我當主人。』」結果仍是一句:「我不管,你現在給我過來!」廖鎮漢只好硬著頭皮離開,「所以我後來就 很少約朋友吃飯。」

但廖鎮漢的選擇,不是直接承襲父親江山,也不是完全脫離父親事業,就像郭台銘的兒子郭守正,就選擇去做文化創意事業。廖鎮漢回憶,十八年前,父親要他接手 大陸已經營三十年、有三千多位員工的工廠,但他拒絕:「沒有必要因為我姓廖,是他的小孩,就幫我卡一個位置在那邊。」 他選擇第三條路,用家族的資源,自我實現夢想。

一九九五年,廖偉志與黑松公司合組三僑實業,共同開發微風廣場,跨入百貨業,「這是一個從頭開始的事業,做得起來、做不起來都不知道。」廖鎮漢說。但他要 的,是一種成就感。「如果我的能力可以爬到喜馬拉雅山,但是我只爬到玉山,就不爬了,我以後就會遺憾,我就是不要遺憾這件事。」

與父親共事不易,廖鎮漢常「身不由己」。舉例來說,幾年前,有次廖偉志帶朋友在自家百貨內某精品品牌買領帶,因為店面人員服務不周,朋友很生氣,讓他感覺 很沒面子,於是把廖鎮漢和一群幹部叫來罵一頓,然後請品牌經理離職,並發下指令,要該品牌撤櫃,廖鎮漢心裡明知這做法不恰當,他和父親溝通許久,但「他很 tough(強硬),這件事他已成決策,沒有人可以改變。」

不過廖鎮漢並非順著照辦,後來,他另外再找個位置給該品牌,幫對方找台階下。他若完全妥協,接受指令,最後,對微風管理其他品牌,將會造成很大影響。

對廖鎮漢來說,身分框架似乎變得是中性的,他接受好處與壞處,但面對可以迴旋的地方,他從不放棄做出改變。逐漸的,他獲得父親的信任與更多的放手。

最明顯的例子,是「微風台北車站」,廖鎮漢認為,自己和父親的關係產生改變,應該是從這裡開始。

他的突破,取得父親信任入主台北車站賣場,加碼一倍招商

當時,他看到國外很多成功改造火車站的案例,於是標下台北車站二樓占地三千坪的賣場經營權,著手改造。起初,廖偉志不贊成,「我一直跟他說,這是未來趨 勢,並不是說別人做不起來,我們就不能做。後來他就決定讓我去磨練一下。」

結果,一開始招商不順,只有三成,甚至比當年微風廣場更慘。「我有算過,若不加碼投資,失敗機率七○%,如果加一倍,成功機率有七○%,剛好相反。」於 是,在他的堅持下,整體預算從二億五千萬元追加到五億元,「在家族事業就是一次的機會,火車站若沒做好,大概我的事業就停在這裡,直到把它做好為止。」

廖鎮漢坦承,當時的確有一點像是賭注,父親到最後才點頭支持,「可能是他也對我稍微比較放心了。」

如今,「微風台北車站」一年貢獻約十億元營業額,獲得業界正面評價,微風也因此再拿下一樓與地下一樓經營權。現在,廖鎮漢也不會再接到像當年那樣有如軍令 般的來電,「這其實都是過程,」他說。

慢慢的,廖鎮漢把自己的成績單做出來,城邦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在他自己的專欄裡曾經這樣形容廖鎮漢:「這是個有想法,也有執行力的人,和我認識的許多富 二代、富三代大不相同。我喜歡他『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信念,我更欽佩他勇於一試的膽識……,因此他永遠要與既有的經驗對抗。」

「與其花時間抱怨,不如努力想辦法改變。」這是廖鎮漢的人生觀,他說,自己不會讓自己沉浸在負面的情緒當中太久,「針對哀怨這件事,有人花一星期,我可能 只有兩分鐘,因為再哀怨下去,狀況也不會變好,重要的是,要去想怎麼變好。」

廖鎮漢還有很多夢想要實現,明年將整合旗下的微風股份(掌管與代理時尚、服飾品牌)以及微風國際(自營美食品牌),為興櫃做準備,接著,微風更將進軍中國 市場。廖鎮漢說,如果中期的微風是「挑戰不可能」,那麼,現在的微風,「整個舞台出來了,可以大膽一點,做自己。」「其實以前就要做自己,但要顧慮比較 多,公司內外的看法、金融機構……。」

他的未來,找到完美平衡在實現自我想法中,不忘父親意見

當然,廖鎮漢也仍繼續努力在父親期許與自我實現間,找到更完美的平衡方式。 有一段問答很有趣。我們問廖鎮漢,「『別人覺得我做得不好,我就真的做得不好嗎?』這段話裡的『別人』,有沒有包括父親?」廖鎮漢沉默了五秒,「這很難回 答……,」在記者不斷追問下,終於擠出一句話:「父親的意見很重要……。」

或許,他最常說的「做自己」,有時候也是在面對父親不同意見時,最想提醒自己的事。但,廖鎮漢從沒放棄實現自我的想法。起碼至今,這位富二代真的交出漂亮 的事業成績單:微風每年的營收成長率都有兩位數成長,第十年就創造出上百億元年營收,每股稅後盈餘達五元。

做自己確實不容易,但面對限制,就算當下無法立刻打破,但也不是無條件妥協,只要動念改變,新的路就會在眼前展開。這,就是廖鎮漢告訴我們的故事。

【延伸閱讀】

「世上邁步向前的人,都是那些積極尋找適當環境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們就自己創造。」──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蕭伯納「如果我們沒有勇氣去嘗試,人生會變成什 麼樣子?」──荷蘭畫家梵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26

鐵皮屋小廠閃嫁豪門 賺品牌財

2012-03-26  TCW



這是一個台灣鄉下姑娘,閃婚嫁入 日本豪門的真實故事,只是主角由人換成了兩家企業。一個是台灣專攻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的金科,另一個是日本世界級的相機和醫療內視鏡大廠。

全台有將近三百家企業投入RFID技術,金科,一個在台中大里鄉下、資本額只有新台幣二千五百萬元的小公司,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資本額超過一百五十億元 的日本光學大廠一眼就看上?

因為金科的RFID技術結合顯示卡功能,將是日本集團未來要推出從生產到消費、金流和物流一條龍服務的終極武器。日本光學大廠派駐在金科的董事長岸本保 說,「(併金科)這是發展未來這項業務的必要條件。」

挾供應鏈優勢,踢走瑞士大廠

五年前就開始投入RFID顯示卡研發的金科,一百坪的鐵皮屋廠房,坐落在台中大里的農田間,二○一○年底為了投入顯示卡自動化設備,增資八千萬的需求,透 過供應商介紹認識了日本光學大廠,沒想到,就此促成了這門親事。成為日本集團新事業部門第三十家的子公司後,金科立刻麻雀變鳳凰,接連通過經濟部和國科會 審核,進駐中科三百坪廠房,和鴻海專做機器人的子公司當鄰居。

事實上,這門親事,就連當時金科董事長、購併後的金科總經理林武旭自己也很意外。

也的確是該意外,因為,相較於以往,日商在台灣直接投資擴廠或合作入股的模式,日商這次發動購併,買下金科幾近一○○%股權,讓負責招商的經濟部工業局長 杜紫軍也說,這是日商來台投資新的里程碑。

而且,當時這家日本光學大廠,其實已經跟瑞士一家RFID智慧卡大廠相親了三個月,但金科一出現,立刻讓對方出局。而作風謹慎的日商,過去評估投資案,動 輒要花一至兩年時間,這次兩家公司從初次見面,含律師和會計師查核的時間 ,總共只花不到半年就簽約定案。

能讓日本光學大廠一見鍾情,除了金科擁有用冷貼合技術開發出RFID顯示卡及自動化設備,更重要的是,它善用台灣科技業供應鏈完整的優勢,從寫入RFID 的晶片(聯電集團的聯笙)、顯示用的電子紙(元太)和驅動晶片(天晶),以及軟板(台郡)和薄膜覆晶製程(旭德),加上金科自己封卡的技術,一張RFID 顯示卡,從上游到下游幾乎一○○%都可以在台灣完工。

「日本沒有技術整合,台灣有優勢。跟PC(個人電腦)一樣,整個在台灣都可以找到供應鏈,台灣條件很好。RFID軟體日本也能做,但跟硬體結合,日本要做 的話肯定成本要貴好幾倍,」早年待過上海的岸本保用相當流利的中文回答我們。

日本生產成本高,加上日圓升值,日商對外採購能力增強,在海外製造生產再回銷到日本,才符合經營成本邏輯。而且,顯示卡這種客製化程度高的新產品,開發過 程中,需要和晶片設計業者緊密互動溝通,負責技術研發的林武旭經常一星期至少有一天要北上跟供應商開會,遠在瑞士和日本的RFID業者,在當地都缺乏跟台 灣一樣完整的供應鏈,無法配合客戶的要求靈活生產製造,因此根本就無法和金科競爭。

衝三倍產能,攻銀行和醫院市場

現在日本已經開始應用類似的顯示卡,像是小鋼珠遊樂場業者,就發給顧客用來顯示點數和餘額。但日本光學大廠的野心,可比這個大得多。從金融、醫療、零售甚 至交通,從後台系統到終端顯示卡商機,它全都要吃下。包括銀行帳戶管理後台、醫療設備結合病歷管理的後台系統,還有零售服飾業等製造管銷平台,他們已經另 外成立兩個公司,全力投入開發。

未來搭配銀行帳戶,推出的RFID顯示型動態密碼卡,每次網路交易,卡片上都會產生新的密碼,帳戶安全更有保障;而到醫院去,一張RFID顯示型健保卡, 可以讓你所有做過的檢查結果都可以帶著走,不用到處調病歷;甚至零售服飾業,以後自行發行的會員卡,也可以有儲值或積點功能顯示在卡片上面。

為了這些未來的商機,日本光學大廠初期投資兩億元,預計明年之前要將金科的產能,由目前每個月三十萬張卡片,擴充到一百萬張卡,是原來的三倍,以每張卡片 目前售價十美元計算,未來每年可以創造新台幣近三十六億元的商機。

獲品牌加持,在歐日更吃得開

而且,有了日本光學大廠的品牌加持,金科現在回攻封閉的日本市場,更是有如神助。過去金科接觸不到的日本大型信用卡製卡公司,下個月就要來台灣和他們談訂 單。

但,這個日本品牌的光環,也不是平白得來的。被日商購併之後,「改變真的是一時也說不完,」林武旭略帶感嘆的說。

從卡片的材料,到裁切和測試的設備,日本人一來就全都改掉。原本PVC材質的卡片,為了更環保,硬度更好,全部改成PET。而且裁切機器更是全部換新,因 為日本品管人員會把卡片的切割面拿到放大鏡下去看,如果切割面粗糙代表可能會刮傷手,而舊的機器切割出來的卡片大多不合格,就全面淘汰。

同時,為了要確保卡片在各種溫度環境都能正常使用,以前台灣金科把卡片送檢測,在五十度C和負二十度C的環境當中,大多檢測五到六個小時,日本人一來,就 砸四百萬元買一套不會帶來任何營收的檢測設備,而且檢測一次就長達十天的時間。

還有像卡片彎折的次數,也由原本標準一千次,提升到八千次才合格;硬度也要送測,才能有數據回報日本母公司和未來的客戶。日商對細節執著追求的態度,在經 營管理上也同樣展露無遺。

「日本什麼都要有書面報告,很詳細,台灣是業務有成交才有報告,日本光是拜訪客戶就要寫報告,沒有成交也要寫報告,寫為什麼沒有成交,」總是穿著整齊服貼 的西裝、派駐來台灣不到一年的岸本保,顯然還有許多觀念要持續灌輸到台灣的員工身上。

儘管還需要調適磨合,但日本光學大廠的光環確實好用,已經先幫金科打開更多市場,就連在歐洲也更吃得開。像一家歐洲製卡大廠,因為只有做RFID卡,沒有 結合顯示卡的生產能力,現在也回頭找金科代工。

一張顯示卡,雖然只有十美元,但代工產量一旦放大,營運週轉資金需求隨時都可能攀升,有了日本大集團當金雞母,「可以談的生意就不一樣了,因為小企業資金 不雄厚,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倒,現在覺得是大企業,(客戶對你)有信心。」林武旭說。日本母公司政策是「不向銀行貸款,不公開發行,」全力金援當靠山,林武 旭從此可以專注在產品開發生產,不用再為增資傷腦筋。

全球RFID去年一年產值五十八億美元,未來複合成長率高達二一%。同樣做RFID,金科懂得運用台灣現成的晶片、印刷電路板和電子紙供應鏈優勢,發展出 新的應用,讓新技術和舊產業鏈產生加值催化的功能,讓日商看到,下一步也會讓世界看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39

香港大亨換代潮 四大豪門交棒進行時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29/yMNDA2XzQ0MjQyMQ.html

在上週五「超人」李嘉誠公佈資產分配方案之後,香港現四大家族除恆地(00012.HK)李兆基家族外,均已經完成或公佈了家族傳承計劃。

而近年來不斷上演的豪門「爭產」風暴,使得李嘉誠所稱兩個兒子「都開心,大家都不會麻煩」的財產分配方案顯得有些「別樣」。

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系教授、經濟金融研究所所長范博宏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港澳地區大亨們開始陸續面對家族交棒問題,特別是過去兩三年來,包括新鴻 基、澳門賭王何鴻燊和周大福鄭裕彤家族都在進行交接,但其中問題不斷,交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李嘉誠是否能順利交接仍需觀察。

現年83歲的李兆基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便稱:「兒女多很麻煩,香港富豪中有3個兒子以上的多數不行,兩個就好很多。」「四叔」表示,他的兩個兒子目前同為集團副主席,但兩人負責不同業務,分工清晰,其中長子李家傑主管集團內地業務,幼子李家誠則主管香港業務。

李嘉誠公佈資產分配當日,長實股價一度回軟但仍以上升收報。當被問及股價由高位回落是否反映市場對「交接」安排不看好時,李嘉誠笑稱,他每天都看著李澤鉅,對其認識多於外界,若市場不看好則是錯了。

長實與和黃昨日收報92.5港元和66.95港元,微升1%和0.6%。被允諾獲得李嘉誠資金支持併購的李澤楷旗下公司,則全線上升,其中電訊盈科上升3.9%收報2.93港元。

李嘉誠分家產

「本來這件事不準備講,既然問到了我就講,因為這遲早都不是秘密。」今年84歲仍精神矍鑠的「超人」李嘉誠,近日令人意外地公開談起了分家產的事。

雖然李嘉誠強調「我至今仍沒想過退休」、「現在還未將資產分配予兒子,只是將來會給予他們」,但是外界仍將這標誌性的舉動解讀為:或許意味著大亨們的時代正在終結,「二代」們的接班過程將提速進行。

李嘉誠與已去世多年的夫人莊月明共育二子,即現年48歲的李澤鉅和46歲的李澤楷,暱稱分別為「小超人」和「小小超」。

對於資產分配安排,李嘉誠承認思考安排已久。

而 實際上,這樣的安排可能與初期有所調整。和黃年報顯示,李嘉誠原本設有最少4只信託基金,持有其在和黃的部分股權,由李澤鉅及其家人和李澤楷作為受益人。 信託基金的最終控制人是Unity Holdco(Li Ka–Shing Unity Holdings Limited,李嘉誠聯合控股有限公司),由李嘉誠、李澤鉅和李澤楷各持有三分之一的股本。

將家族財產注入信託基金,讓家族成員成為受益共同體的做法在香港富豪家族中一直相當普遍。范博宏向記者表示,在研究100多個這樣的信託後,發現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有很大問題——家族成員被信託綁在了一起。「若是不和諧的家庭,加上家族信託,等於企業價值的毀滅。」他說。

實 際上,近年來處在「爭產」風暴眼中的新鴻基郭氏家族、霍英東家族,均是通過信託方式鎖定家族成員。由於永久信託難以解散,令家族成員無法解套。以郭氏三兄 弟為例,大哥郭炳湘無法與其餘兩兄弟達成賠償,並被剔除信託基金受益人身份,從而將爭產擴大到廉政公署介入的官商勾結風暴。

范博宏稱,李嘉誠只有一部分資產是通過信託管理,主要控股股權仍在他個人手中,從而可以自由轉移股權。

10年前已現端倪

范博宏分析,李嘉誠的分產方向其實10年前便現出端倪。「長子留公司,小兒子在外面發展,這樣的安排並不意外。」

「長和系的資產將由Victor(李澤鉅)管理,將來Victor會持有多於40%的長江股份、百分之三十五點多的Husky(赫斯基能源)股份。」系藍色領帶、著黑色西裝白襯衣的李嘉誠在5月25日的股東大會之後召開的記者會上如是說。

「Richard(李澤楷)有自己很喜歡的事業,我會全力幫助他,現在他正在接洽收購幾間相當有規模的公司,所涉及的資產會比他現有資產(多)以倍數計。」李嘉誠認為,李澤楷將會有很好的事業,接洽業務與長和系沒有衝突,兩兄弟在事業和財產上都沒有衝突。

這樣的安排意味著,長子李澤鉅將成為長江集團萬億王國的掌舵人,次子李澤楷則將在父親資金支持下,建造屬於自己的王國。

1940 年來到香港的李嘉誠白手起家成為香港首富,創下龐大的長江實業集團,長和系包括長實(00001.HK)、和黃(00013.HK)、電能實業 (00006.HK)和長江基建(01038.HK),此外長江集團還擁有和電香港(00215.HK)、長江生命科技(00775.HK)和TOM集團 (02383.HK),業務遍及房地產與酒店、電訊、基建、港口、零售、能源和科技等。截至今年5月底,總市值近9000億港元。

根據2012年香港富豪排行榜,李嘉誠身家為220億美元(約1708億港元),李澤鉅並未上榜,擁有電訊盈科(00008.HK)的次子李澤楷則以12億美元(約93億港元)身家排名33。

以長和系昨日市值約4956億港元、加拿大上市赫斯基能源1722億港元市值計算,李澤鉅身家可達2671億港元,華人新首富即將誕生。

曾就讀斯坦福電腦工程系的李澤楷則出去闖另一片天地。2000年他舉債930億港元收購香港電訊的「蛇吞象」舉動令市場詫異,隨後公司市值大縮水、私有化未遂並惹來「種票」疑雲。

李澤楷現有電訊盈科、香港電訊(06823.HK)和盈大地產(00423.HK)三家上市公司,以昨日收市價計算市值約619億港元。李澤楷與前女友梁洛施育有三子。

李澤楷一直熱衷於媒體和電訊行業,曾創辦Star TV並轉賣給新聞集團獲利。李澤楷現是信報大股東,並積極開拓廣播電視業務。李嘉誠稱,將以資金支持他收購一些傳統和長遠的新業務。「若收購不成事,也會預備該筆款項讓他發展新事業。」

李 嘉誠自稱還有「第三個兒子」,就是1980年創立、已注入他三分之一財產的李嘉誠慈善基金會。退休後李嘉誠將把更多時間用在基金會上。此前4.5億美元投 資Facebook的股票和過去兩年增持的長和系股份,都歸入李嘉誠慈善基金會,以後該基金會由兩兄弟共同管理,李澤鉅擔任主席。

為長子樹威信

李澤鉅20歲便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獲得土木工程學士學位和結構工程碩士學位,隨後進入長江集團工作27年,現擔任長江集團副主席、長實董事總經理、和黃副主席、長江基建和長江生命科技主席、電能實業執行董事和赫斯基能源聯席主席等重要職位。

李澤鉅為人低調謹慎,已婚並育有三女一子,每逢記者會他總是坐於父親右手邊,鮮有主動回答問題,除非「超人」令其補充發言。而坐在李嘉誠左手邊的,是被稱為「大管家」的霍建寧。

現年60歲的霍建寧是香港「打工皇帝」,去年他的薪酬加花紅共1.7億港元,李澤鉅薪酬加花紅則不足霍建寧六成。除霍建寧外,「開山」元老級別的叔父輩們還有甘慶寧、葉德銓、趙國雄等人。對李澤鉅來說,他們可能既是重要幫手也可能是無形壓力。

有金融界人士向記者透露,在一次大型基金和公司董事的會議中,李澤鉅的某提議被某董事駁回並讓他回去問問父親,令現場氣氛頗為尷尬。

在今年3月的年度業績記者會上,當有記者問及長實留住「老臣子」的秘訣是不是高薪時,向來拘謹的李澤鉅居然開起了玩笑:「你慘了,敢說他們人工高。」

在宣佈資產分配計劃當日,李嘉誠重申至今仍沒想過退休,並表示集團有一班很好的管理人員與他工作了多年。「如果明天我想外游兩個月,(雖然)我一生都沒試過,我相信Victor和一班同事合作,一定管理得好、一定沒有問題。」

范博宏認為,李嘉誠選擇在公開場合正式宣佈資產分配方案:一是其家大業大,企業地位顯赫;二是他年事已高,對投資者來說有不確定性;三是公開聲明定調後,讓不同關係人心裡有數,包括他的職業團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74

日月光內線案 扯出鋼鐵豪門情仇

2012-6-25  TCW




一場獲利兩千萬元的內線交易案,竟牽出背後身價至少三十億元的家族爭產和利益分配風波!

上市公司、老字號螺絲廠春雨董事長甘建福家族,涉入日月光併環電內線交易案。六月十二日,台北地方法院裁定甘建福小兒子、日月光財務經理甘智文收押禁見;目前,人在國外的「主嫌」甘建福未到案,兒媳婦吳盈慧、親家吳秋樺和長子甘錦地等在內,大半家族成員都在押。

甘建福,是東光鋼鐵、台灣製鋼創辦人甘南清之子。台灣企業界曾有「北甘南侯」稱號,「北甘」,指的便是和「南侯」台南幫大老侯雨利齊名的甘南清。擁有大筆 土地的甘家,加總南港舊鋼廠與林森北路前東光百貨等,在台北共有超過兩萬坪土地,甘南清死後,甘建福除繼承部分土地資產,挾著大筆資金與會計專業進軍股市 的他,燁隆、中鋼、春雨和味王等標的都有他的身影。

這位股市聞人來頭不小,坐擁不少土地與股票資產,身價高達數十億元。此內線交易案躍上新聞版面,又因其中有不少疑點,更引人關注。

首先,這件三年前的購併舊案,卻在近期才遭檢舉。

「購併案是不是真的?」早在二○○九年十一月,全球最大半導體封測廠日月光宣布購併環電前,市場傳聞不斷,甘建福一家人便在家族聚會時,詢問任職日月光的 甘智文。家族成員聽到他「不予評論」答案,研判代表利多,因而下單,正式宣布購併前一日與當天,環電爆出十六萬張大量、股價連兩天漲停,甘家因此約獲利兩 千萬元。

其次,這筆獲利金額,和甘家的身價不成比例,「(甘建福在)股市投入十幾億,兩千萬連零頭都不到,賺半天就有,」一位熟識甘建福的鋼鐵業人士認為。再來,這次檢舉的對象除以甘家為主,人頭戶等帳戶資料,甚至家族聚會場景都十分明確,頗不尋常。

是誰爆的料?親家與人結怨或家族內鬥

熟悉甘家的友人推估,這起內線交易案起因有兩種可能,一是甘智文老丈人吳秋樺,與朋友合夥投資股票利益擺不平,遭人檢舉。另外,則直指甘建福已逝兄長、東光鋼鐵前董事長甘建成家族。

甘建福家族長年以台北市為據點,但這宗內線交易案是由調查局中機組發動搜索,從地緣關係來看,合理懷疑檢舉者主要的檢舉對象,是家住台中的吳秋樺。吳秋樺 從事營建業,已經把事業交給第二代經營,偶爾會投資股票、打發時間。因此市場推測,吳秋樺可能與朋友合夥買賣環電,利益分配不均、起了衝突,才捅出簍子。

家族紛爭多!兄長過世後,三度對簿公堂

另一可能,則來自兩個甘家的不和睦,特別是二○一○年甘建成辭世後,更趨明顯。攤開台北地院判決書,光是近兩年,甘家叔侄與堂兄弟同為東光鋼鐵董事、股東 的家族成員,就曾因東光鋼鐵股權、選派檢查人查核帳目爭議、董事會決議無效等理念不一致,一狀告上法院,至今已有三起官司宣判。

依據判決書內容,一方曾指控對方「不當掏空」,另一方則反擊對方「純屬騷擾、抒發怨氣」;在另一起案件中甘建福、甘智全父子,甚至主張甘錦祥(甘建成長子)在二○一○年東光鋼鐵發新股時,以董事長之姿,自己洽購甘建成死後拋棄認股,與原始股東甘南清的增資股無效……。

而甘建成的五名子女,也曾因和父親同居超過十二年的王妍儒,展開近三十億元的遺產爭奪大戲。相較五名繼承人各得一份遺產,王妍儒向法院要求取得○.五份,換算約二億六千多萬元,最後僅判得不到五百萬元。

這幾起官司,除把甘家家族成員間的股權與公司治理爭執等「家務事」全數搬上檯面,又因爭產事件,讓甘建成子女在這起內線交易案,有瓜田李下之嫌。

東光鋼鐵只是台灣眾多家族企業的一個縮影,企業家族如何防範,只要財產持有人過世後可能會出現的爭產風暴?替企業主規畫個人遺產與贈與等稅務超過十年、勤 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會計師莊瑜敏指出,現階段較常見的方式是透過遺囑、生前信託等制度,事前達到財產集中管理與分配目的。成立基金會則只有股權 集中效果,繼承人無法繼承遺產。

姑且不談這起內線交易起因是家族爭產、失和或利益分配不均。卻提醒了身分上有機會掌握影響股價重大消息者,應有所警覺,訊息內容能賺再多錢都要忍,一旦事情曝光,仍要為當時的行為付出代價。

甘氏家族就因為輕忽內線交易威力,讓低調的富豪家族成為新聞焦點。這一堂二千萬元的課,付出的代價真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64

豪門內衣闖大陸 軟硬策略打天下


2012-11-05  TCW
 
 

 

一條蠶絲男用內褲,定價人民幣五百六十元(約合新台幣二千六百元)、一套純羊絨衛生衣,人民幣七千五百元(約合新台幣三萬五千元),號稱中國最頂級的金.安德森內衣,今年甫推出即引起震撼,背後操盤手,就是以「小YG」、「豪門子彈內褲」、「BVD」等品牌稱霸台灣的內衣大王許利雄。

目前許利雄在台灣男用內衣市場擁有一五%市占率,在大中國龐大紛雜的內衣(含Bra,即女性胸衣)產業也占有一%市占率,兩岸總營收約新台幣二十五億元(以出廠價計算),稅後淨利率近三○%,比一些電子代工大廠高出十倍。

「不轉內銷,就趕快『下車』逃命,」這是中國台商目前的處境。然而,別人的死穴卻是許利雄的致勝利器;這可是他一九九二年進軍中國,摸索二十年才換來的。

多品牌策略:從平價到高檔市場都通吃

「中國人崇洋,要用國際品牌搭配自有品牌,更要講究定位,區隔清楚,」許利雄說。

目前許利雄的青島大統紡織旗下有四大品牌,「豪門」雖是他最愛的「親生子」,但他的關注重心卻在另三大搖錢樹身上:走大眾路線的美國「盛大保羅」(Santa Babara Polo)、走雅痞風的法國「皮爾卡登」(Pierre Cardin),和強調貴族品味的英國「金.安德森」(Kinloch Anderson);「豪門」(Proman)躋身其中,也沾染「國際」色彩,一條夏季內褲人民幣一百元起跳,比走量販市場的中興紡織「宜而爽」高四倍。

自創品牌難,拿品牌做代理,同樣步步驚心。

今年六月,許利雄飛法國,和高齡八十三歲設計師皮爾‧卡登簽下四十九年長約;吃下這顆定心丸,他可高枕無憂一陣子。

「拿品牌好像結婚,一旦離婚,一定兩敗俱傷。」許利雄指出,從台灣代理開始,他和皮爾‧卡登三十多年來合作愉快,目前皮爾卡登品牌占他中國營收的三分之二,他無論如何不能放手。

「老先生年紀大了,不趕快敲定,很難說會有什麼變化,」許利雄以一千多萬美元買下皮爾卡登男女內衣系列(含基本款、Bra和睡衣等)的大中華區代理權,他不做的Bra還可轉授權給別人,十分划算。

金字塔策略:專攻十三億人口尖端五%

至於今年中才正式推出的金.安德森,又是另一個故事。因為中國市場太大,不管推出什麼高價品,永遠會有顧客問,「有沒有更高檔的?」因此他才下定決心,要朝金字塔尖端客層再走一步。

「十三億人口的五%尖端,就是六千五百萬人,是台灣的二.八倍。」他說,台灣市場太小,各品牌打成一片,很難維持定位區隔,中國卻給了他一個試身手的機會。二○一一年拿下金.安德森「十加一」長約(第一年屬開發期,不必付權利金)後,他花一年時間研究市場定位,直到最近才在二十二家一級城市的一級商場推出,力拚同屬頂端的三大品牌:德國舒雅、中國愛慕和英國百富。

「投資品牌要有魄力,許董在這方面真的很『敢』,」陸委會「大陸台商張老師」創始者、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表示。

從一九九二年開始,許利雄每年花人民幣五千萬元在公車車體上打廣告,如今車體廣告暴漲六十倍,後進者幾乎玩不起。今年為了金.安德森,許利雄又以人民幣一千五百萬元打造一百個形象櫃,為經銷商鋪路。

軟硬兩手策略:讓利經銷商,但不能退貨

在中國做內銷,「通路」是最大關卡,「光是你先出貨還是他先付錢,就吵不完,」深圳台商協會榮譽會長莊世良表示,許多台商為催收貨款鬧上法院,然而中國司法採「屬地主義」,打官司勝算渺茫,只能認栽。

對許利雄來說,「品牌」在手,一開始姿態就比別人高,品牌夠硬,這些問題相對單純。

「每年三月春夏內衣換季上市,前一年十月我們就開始辦內衣走秀,邀請全國一百五十家經銷商前來選貨,」許利雄說,他們沒有直營店,全部放給經銷商,四個品牌四種經銷體系,分四天走秀,經銷商莫不全神貫注仔細看,「看上眼先付三○%訂金,剩下的必須在出貨前匯款結清。」

一旦付了錢,就不能退貨,不夠忠誠者(還同時代理其他內衣品牌)還得忍受「限款」(某些優勢款暫不供貨)對待。而且經銷合約一年一簽,每年固定調高業績目標一五%,達到者退二%貨款,連續三年未達到則有被淘汰之虞。

一手執鞭,另一手當然要給胡蘿蔔:許多強勢品牌給經銷商的折扣是四折,經銷商是賺是賠他們不管;許利雄卻深諳「有錢要靠大家賺」的道理,出廠價是建議售價的二.五折,而且允許經銷商自行定價。像大西北地區,有錢人多而國際品牌少,經銷商常以出廠價四到五倍為定價,「買一千萬賺一千萬,」稀鬆平常。

「以前從新疆坐火車到青島要兩星期,腿都坐腫了,」許利雄笑說,現在經銷商個個賺大錢,都搭飛機來看秀。

最近,許利雄經常往返兩岸,為中小企業台商傳授「內銷心法」。「救一個是一個,」他說,中國是好市場,只要有好產品加好膽識,儘管放馬過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