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明言對多邊貿易機制不感興趣時,歐盟該怎麽辦?
歐盟智庫布勒哲爾國際經濟研究所(Bruegel)在最新的一期報告中指出,考慮到“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看起來都無太大可能性時,歐盟應加速與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關系,“在TTIP缺席的情況下,歐盟同中國維持更緊密的經濟關系可能是唯一的選項了。”
“關註內政、不穩定或強勢的特朗普政府,可能是歐盟和中國之間迅速增加信任的催化劑。”這份名為《特朗普可以給中歐關系以新動力》的報告還指出,“擱淺的TPP將令美國出口商在亞洲市場上處於嚴重的不利地位,就更別提美國失去的在亞洲推行規則和價值觀的機會了。”
美國出口商優勢不再
報告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孤立主義可能導致美國離開亞洲。“根據特朗普迄今為止的聲明,從他不欣賞TPP的態度到他對中國貨物征收大量進口關稅的威脅,都似乎表明,他想要撤消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的政策。”報告寫道。
然而,種種跡象顯示,美國脫離同亞洲的貿易將有助於中國,一旦美國在與中國的雙邊關系中采取更強勢的態度,有可能會危及美國自身的利益。具體而言,在此情況下,中國將有可能同亞洲合作夥伴達成自己的區域貿易協定,比如進一步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談判。
報告提出,如果美國擱置TPP,但RCEP的談判仍繼續,那麽“美國出口商將處於嚴重的不利地位”。除此之外,更別提嚴格的勞動、環境和知識產權保護標準等,這些美國力推的價值觀。與成功實施TPP相比,這樣的“制度赤字”將使美國公司在亞洲市場上更得不到保護。
此前,美國國會下屬顧問機構“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援引數據稱,如果TPP失敗而RCEP生效,這將使中國獲益880億美元;如果TPP與RCEP同時生效,那麽中國可獲利720億美元;在TPP生效而RCEP未能生效的情況下,中國將損失220億美元。
工業重返美國不太可能
上述報告指出,美國單邊增加對華關稅將幹擾全球生產制造鏈。“在兩國目前已經深度融合在供給鏈之中,任何一方產生的震蕩都將令另一方產生同樣的痛感。”報告寫道。
在當選後拜會美國媒體時,特朗普曾表示,將在未來幾個月同那些把成千上萬工作崗位轉移到海外的公司CEO談話。但報告認為,考慮到亞洲在RCEP談判下進一步整合,特朗普力推的“美國制造業回歸”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就業有可能仍要留在一個區域更加融合且經濟更由消費主導的亞洲”。
考慮到亞洲在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口兩方面的規模,很難相信美國眼睜睜看著中國在亞洲取而代之。該報告指出,一個更加實際的可能是,在特朗普政府下,與中國在東亞進行合作,不過中國可能喪失一些美國的市場,而中國在鞏固其在亞洲地位的同時,可以在其他區域彌補這項損失,比如歐洲。
中歐貿易迎來契機
報告認為,未來最有可能的情況是,特朗普政府擱置TTP或者TTIP,同時因害怕回彈效應,也不能對中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此時中方獲得了貿易優先權。
此前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包道格(Douglas Paal)表示,TPP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其他國家可以進入美國市場,但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前景堪憂,“然而這也許會給中國帶來機會,讓中國成為太平洋沿岸利益攸關方的領導者。”
報告得出的結論是,對於歐洲而言,如果TTIP擱淺,與中國發展更緊密的經濟關系將是所剩無幾的選項。
具體而言,考慮到RCEP中國家占歐盟對外貿易的30%,如果歐盟無法同東盟達成良好的貿易協定,歐盟企業也將在該區域面臨更少的市場準入。事實上,歐盟在2007年就開啟同東盟進行貿易談判的計劃,不過進展緩慢。直到現在,在10個東盟國家中,歐盟僅僅同新加坡和越南完成了自由貿易談判,且均未生效。
因此,報告認為,考慮到亞太國家正朝著貿易和投資一體化整合的方向邁進,現在是歐盟加速並反思其策略的時候了,中國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不過報告中也提醒,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在中歐之間提高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