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月三起私有化:中資醫藥股離美返國之痛(非常有意思的一篇報導) lslo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01d980101gs61.html

繼2月初三生製藥(SSRX:NASDAQ)宣佈納斯達克退市私有化和上週先聲藥業(SCR.NYSE)突然曝出私有化決定後,3月20日,又有一隻出身中國的美股——尚華醫藥(SHP:NYSE)宣佈股東大會通過了私有化收購方案。

  2010年10月19日才風光登陸紐交所的尚華醫藥,不足兩年半的時間內便收手退出,背後觸動點為業界所關注。

  「無論是國內領先的CRO(醫藥研發外包)企業尚華醫藥,還是重回仿製藥的先聲藥業,資金池都比較充裕,短期內在資金鏈方面擔憂較小,自然也給了其退市的底氣。」一位醫藥行業資深投資人士向記者表示,「美股投資市場嚴苛的信息披露和監管給這些中概股,尤其是本欲快速擴張的醫藥企業帶來了麻煩,在國內好使的一些手段在海外就必須打折扣。」(註:可類推國內醫藥企業可能存在同樣問題,但不會被揭露和處理)

  然而,赴美淘金後急流勇退的做法並非毫無風險。據悉,羅森律師事務所正在調查有關尚華醫藥的證券欺詐,認為其為私有化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的用於徵求股東代理意見的股東須知涉嫌發佈誤導性和不完整聲明。同時,知名美股律師郝俊波也表示,其正在蒐集相關股民材料,部分投資者認為該價格偏低,侵犯了小股東的權利,或提起集體訴訟。

  冷卻的盛宴

  SEC頻頻辣手整治違規中概股,使得醫藥行業赴美上市的熱情迅速降溫

  進入2010年前後,國內醫藥、生物科技企業赴美上市進入高潮期。據不完全統計,包括江波製藥(JGBO:NASDAQ)、三生製藥(SSRX:NASDAQ)、同濟堂(TCM:NYSE)、先聲藥業(SCR.NYSE)、藥明康德(WX:NYSE)、尚華醫藥(SHP.NYSE)都已成功登陸美股,醫藥行業出海淘金似乎陷入了「狂歡的盛宴」。

  只是短短三年內,美國資本市場就給樂觀的中資醫藥企業上了嚴肅的一課,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頻頻辣手整治違規中概股,也使得醫藥行業赴美上市的熱情迅速降溫,過山車式的變化也打亂了很多醫藥公司本身的計劃。

  其中,估值過低撤回IPO的凱賽生物(CBIO:NASDAQ)和2011年8月遭勒令退市的江波製藥便是典型的赴美「失意者」,類似的例子還有原料及中間體合成製造商康鵬化學(CPC:NYSE)和同濟堂。

  旗下擁有包括上海睿智化學研究有限公司、上海開拓者化學研究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開拓者醫藥發展有限公司等數家CRO業務控股子公司的尚華醫藥,已是國內同行業中的巨頭。彼時作為第11家在美上市的中國生物製藥企業,尚華醫藥一舉募得8700萬美元,若以發行價計算,其市盈率超過23倍。

  早在去年7月,尚華醫藥就已宣佈公司董事會收到董事長兼CEO惠欣以及私募基金TPG StarCharisma Limited的無約束性邀約,計劃以每股9美元/ADS的價格收購其不持有的所有流通股。時至當年12月,尚華醫藥與尚華醫藥控股公司、尚華醫藥母公司以及尚華醫藥合併公司(ShangPharma Merger Sub Limited)達成最終收購協議。

  「尚華醫藥母公司將以每普通股0.5美元,或每股美國存托股票(ADS)9美元的價格收購尚華醫藥。」該價格較要約前最後一個交易日(2012年7月5日收盤價)相比,溢價達30.8%。

  對於私有化的誘因及細節,記者多次致電尚華醫藥,截至發稿時尚未取得回應。

  私有化紅與黑

  「私有化後擇機重新在A股或H股上市慢慢成為共識」

  事實上,近兩個月內三家中資醫藥美股紛紛私有化讓業內讀出了微妙的信號。「私有化後擇機重新在A股或H股上市慢慢成為共識(備註:這個市場對賣家更有利,反向推理,對買家更不利)。」前述投資人士表示。

  「中概股的熱度隨著公司自身誠信危機頻出和做空機構的連環出擊,估值受到嚴重打壓。難以適應如此嚴苛監管環境的中企選擇『回國再戰』也是無奈的現實之舉。」前述投資人士繼續表示。

  此前有接近先聲藥業的知情者曾對外表示:「想要籌集到新資金已經越來越難,而且美國證監會的嚴格監管對企業的壓力也是一個現實問題。」

  「江波製藥在美遭退市處理的案例,便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本身業績發展較好,然而因為一些在國內使慣了的『手段』被美國監管機構盯上,而不得不選擇退出。」前述投資人士指出,「這也可以說是『水土不服』的一種。美國資本市場對於IPO公司而言,可以說是『前松後緊』,會給輕鬆過會的中資醫藥企業一種監管寬鬆的假象,實際並不然。」

  2011年底,中國醫療技術有限公司(CMED: NASDAQ)遭到財務造假指控,一度引發中概股在美的誠信危機,最終公司在去年2月遭到摘牌處理。

  「剩者」的日子也並不輕鬆。目前仍在美股兩市公開發行的中資醫藥股包括:深圳邁瑞(NYSE:MR)、康輝醫療(NYSE:KH)、科興生物(NASDAQ:SVA)、諾康生物(NASDAQ:NKBP)、中國臍帶血(NYSE:CO)等,總體市值及股價與眾公司IPO時的豪言似乎已不可同日而語。

  如今擺在先聲藥業、三生製藥、尚華醫藥面前的私有化道路,實則也並不是坦途一條,股東與接手方之間關於要約價格的博弈便是其中一大困難。正積極推進私有化進程的三生製藥,收購方Decade Sunshine Ltd提出的每股美國存通股票(ADS)支付15.40美元方案便遭遇了多個基金股東的抵抗,稱其作價過低。

  郝俊波指出,在美國投資者是絕對的上帝,只要中小股東認為價格偏低就可以委託律師提起訴訟。美股上市公司在選擇私有化的同時,如何穩妥透明的處理投資者關係也直接關乎公司後續是否會擔負法律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34

業績滑坡疊加估值新低,券商股離反彈還有多遠?

券業的中報披露還未正式開始,但不難嗅到仍在蔓延的寒氣。截至7月24日,A股共有6家上市券商發布了業績快報及預告。除中信證券外,其它券商盈利均出現大幅下滑,上半年凈利潤遭“腰斬”。這並非偶然。根據分析師測算以及經營月報統計,A股超過30家上市券商里,上半年能實現凈利正增長的券商或不超過5家。

伴隨業績下滑,券商板塊估值也不斷探底,一度創下歷史新低。進入6月後,個股更是接連“破凈”。行業分析邏輯已無太多新意,除不斷強調堅守龍頭股之外,多數觀點仍以板塊估值見底、安全邊際高等為主要邏輯。但寒冬之下,慣用的“估值修複論”也開始失靈。有分析師就強調,券商股的估值中樞在下降,市場對券商業績預期和對股權質押等風險擔憂仍未消除,反彈還需要等待更多因素的催化。

券商中報佳音難盼

業績快報顯示,中信證券上半年未經審計營業收入為199.76億元,同比增長6.68%;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55.86億元,同比增長13.38%。這是截至目前,兩市公布的業績快報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券商。

其它幾家券商,則集體出現了盈利大幅下滑。海通證券業績快報顯示,上半年預計實現營收109.62億元,同比下降14.4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30.32億元,同比下滑24.64%。長江證券業績業績快報顯示,預計上半年營業收入23.46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3.78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5.12%、62.02%。

凈利遭遇腰斬的,還有國元證券、國海證券、第一創業。業績快報顯示,上述參加券商上半年凈利潤預計將分別下滑54.9%、69%至75%、60%至70%。

盡管已有充分預期,券商板塊的中報前瞻仍難言樂觀。多位行業分析師預計,A上市券商上半年凈利潤將出現同比下滑,幅度則集中在-15%至25%之間。而根據分析師測算以及經營月報統計,上半年凈利潤能實現正增長的上市券商或僅有2至3家。

 

 

 

 

 

對於業績下滑,多數券商均提及行情波動與信用違約的影響。以長江證券為例,其表示,上半年受市場行情下行、投行發行放緩、違約風險增加、資管新規沖擊等影響,公司權益類自營、信用業務、債券承銷、資管業務收入同比下降。此外,受前期業務布局與改革成本投入增量影響,公司當期成本開支仍同比有所增長。

而回顧上半年A股整體情況,除了低迷行情、IPO審核變化等常規因素之外,股權質押風險成為今年券商業績新的隱憂。

統計顯示,2018年上半年A股日均交易額4679億元,同比基本持平;平均每周新增投資者26.50萬人,同比下滑24%。低迷的交易,除影響經紀業務收入之外,更加劇了券商自營業務的浮虧壓力。“券商自營的業績彈性,主要來自權益投資。若下半年股市收益率低迷,可能令券商利潤同比明顯下滑”,安信證券行業分析師趙湘懷表示道。

投行業務收入波動,也是影響上半年券商業績的重要因素。統計顯示,IPO發行數量顯著減緩,累計發行新股63家,募資規模達923億元;月平均發行數量約10家,相比去年平均每月的40家IPO的發行大幅減少。而同期的被否率達為39.29%,較2017年的17.95%顯著提升。再融資規模繼續收縮。2018年上半年,增發募集資金3678億元,同比減少近45%。同期債券發行規模有所回升,尤其公司債、短融中票、ABS等品種規模提升。

上述基本面對業績的影響,已經在當前的業績快報中得到證實。國元證券在公告就明確表示,雖然損失率小於市場平均跌幅,但公司自營權益投資仍發生一定金額的損失;發行審核趨嚴、經紀業務市場競爭激烈,導致投行和交易傭金等收入減少。第一創業、國海證券等也都提到投行、自營等收入下滑對業績的影響。

值得註意的是,曾經被一度被視為新增長點的股權質押業務,成為上半年券商板塊最大的風險點。

在行情和新規影響下,券商股權質押業務增速明顯放緩。截至上半年末,券商股權質押待回購余額約1.92萬億元,較 2017 年末增長2%,增速減弱。尤其進入6月以來,行情加速下行,信用違約事件不斷爆出。市場對券商質押業務的擔憂漸起。

對此,有分析師表示,股權質押觸及平倉線到實際虧損仍有一定空間,即便造成虧損後也將按一定壞賬比例進行計提,而非全部極為壞賬;整體來看,當前股權質押業務風險對行業沖擊可控,但利潤表的資產減值損失會有明顯上升。安信證券還測算,假設券商低於平倉線以下股票質押中有10%需要計提減值準備,計提比例為60%;按此中性假設測算,計提減值規模占行業收入比重約5%,占凈資本的1.2%。

券業的“黑天鵝”事件依然不容忽視。7月23日,中原證券就公告稱,因在此前擔任某並購事項的財務顧問中涉嫌未勤勉盡責,證監會對中原證券和項目主辦人進行了不同金額處罰。在全面從嚴監管的當前,處罰結果對於券商的業務開展、分類評級等都有重要影響。

估值修複論失靈

萎靡的行情、緊繃的流動性、悲觀的情緒,重創著券商板塊。上半年,券商板塊估值一度創下歷史新低。進入6月後,個股更是接連“破凈”。但即便估值逐漸觸底,市場對券商板塊整體仍謹慎有余。

截至7月24日收盤,仍有海通證券、國元證券、東北證券、東吳證券“破凈”,市凈率分別為0.963倍、0.98倍、0.984倍、0.993倍。除此之外,興業證券、光大證券、國泰君安等個股也接近“破凈”,市凈率不足1.1倍。

當前的行業分析邏輯,並無太多新意。除不斷強調堅守龍頭股之外,多數觀點仍以板塊估值見底、安全邊際高等為主要邏輯。尤其是伴隨業績快報的披露,多項業務的集中度趨勢還在持續,而中信證券等龍頭股業績表現更為穩定。“市場估值已顯示出底部特征、積極布局龍頭券商”成為上半年最常見的邏輯和觀點。

但在估值繼續下行、基本面尚無好轉的當前,即便是看似如此安全的邏輯,分歧已不可避免。

“不能憑借歷史估值經驗簡單推斷出估值修複的邏輯”,趙湘懷在此之前就表示,券商股的估值中樞已經在下降,板塊和個股估值在風險持續暴露中仍有下降可能。目前當前估值和“破凈潮”,其認為,正反映了市場對券商的業績預期和對股權質押風險的擔憂。

是否反彈,並未僅僅從估值水平判斷,券商股的反彈還需要等待催化。市場交易量的變化和質押風險暴露及處置進展都是重要影響因素。

趙湘懷表示,未來用於回購增持的產業資本、放開境外資金投資A股額度而帶來的增量資金、遞延養老險保險入市資金,將有助於改善的市場流動性。除此之外,當前資本市場的表現屬於金融去杠桿大背景下必然要經歷的陣痛,但監管層對於維護資本市場穩定而出臺的措施,也將會成為市場轉暖、板塊反彈的重要催化劑。

作為年內重要的風險因素,信用違約風險的進展對於券商板塊也影響深遠。趙湘懷稱,市場避險情緒主要來源於信用違約風險,從債市傳導至股市,還將制約增量資金入市的作用和監管部門政策措施的效果。如果信用違約風險充分暴露或得到有效控制,市場擔憂情緒得到緩解,券商股也將具備反彈的基礎和可能。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陳天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4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