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銀聯為香港保險“設卡”,難阻內地客“打飛的”買單

記者 楊倩雯 發自上海

“這兩天忙死了。”一名香港大型保險公司代理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10月28日,上周五的晚間,原本應該下班的香港保險公司內仍然人頭攢動。這些人來自內地,都是聽到一則“消息”之後,蜂擁前往香港保險公司趕“末班車”。

這則消息就是從10月29日零時起,境內銀聯卡無法再用來支付香港人壽險的保費了。銀聯國際在當天深夜23時20分發表聲明“辟謠”,稱並未停止境外保險類商戶的銀聯卡支付服務,但按照監管政策要求,境內發行的銀聯卡僅可進行個人旅遊、消費類支付,不得用於資本和金融項目交易。一句話,就是對投資險和壽險等“設卡”。銀聯國際還表示,這只是重申之前的監管規定。

盡管如此,即便錯過了28日晚間的“末班車”,本著對今後監管可能繼續趨嚴的擔憂,剛剛過去的周六和周日,仍然有大批內地投保人“打飛的”前往香港,聚在幾家著名保險公司內排隊投保。“這當中還有從上海、北京等地特地飛來購買香港保險的內地客戶。”

“他們普遍擔心未來監管政策會進一步收緊——現在雖不能用銀聯卡,還能用其他方式來付款,以後就難說了。” 另一名香港保險公司代理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大批廣東客戶趕“末班車”

28日下午,一則消息在香港保險圈流傳開來:中國銀聯將於10月29日淩晨0點起,全面暫停以銀聯為支付渠道繳納香港保險保費。

經本報與香港多家保險公司確認,證實10月29日開始銀聯卡支付保費確實被暫停。“首次投保和續期保費都不能用銀聯卡來刷卡了。”上述香港保險代理人稱。

事實上,消息傳出當天,香港保險公司已經被聞風而至的內地投保者擠得滿滿當當。

“我們公司28日營業至晚上12點。客戶們說29日就刷不了銀聯卡了,得趕在之前買掉。這些第一時間來公司排隊買保險的一些是廣東地區的客戶,還有一些是已經抵港但本來準備29日或30日再來簽單的客戶。”上述香港保險代理人表示。

10月29日,銀聯國際發出正式聲明,表示這是重申之前的規定。“近期,我們通過商戶交易監測發現,部分境外保險類商戶存在單卡單商戶多筆交易量激增的情況。為進一步規範境外保險類商戶受理境內銀聯卡,近日,我們發布《境外保險類商戶受理境內銀聯卡合規指引》(下稱《指引》),重申相關監管要求及業務規則,保證境內銀聯卡在境外的合規使用。我們將繼續在監管政策框架內提供境外保險類商戶的銀聯卡支付服務。”

據了解,《指引》目前在香港地區試行。其中規定,境內居民在境外購買與意外、疾病等旅遊消費相關的經常項目保險時,可以使用銀聯卡支付;其他保險項目嚴禁使用銀聯卡支付。且嚴格落實外匯政策規定的境外保險類商戶單筆交易不超過5000美元或其他等值外幣的消費金額限制。

《第一財經日報》了解到,很少有內地投保人會在香港購買意外、短期疾病等險種,而被內地投保者所青睞的分紅型重疾險、教育金等理財型保險,則將跟銀聯卡“說再見”。

也有內地投保人對記者表示:“本來考慮買香港保險的,但現在政策風險尚不明朗,可能要再觀察一段時間。”

步步收緊:還有什麽“漏洞”

事實上,從今年年初開始,針對內地赴港投保的支付渠道已多次收緊,多個原來暢通的渠道受限或關閉。

2月初,中國銀聯及外管局重申了對境外保險類商戶單筆刷卡限額5000美元的政策。隨後,記者了解到,部分保險公司通過銀聯刷卡甚至有5萬美元這一“天花板限制”;3月,被一些香港保險公司使用的用來繞開銀聯對於大額保單限制的第三方支付通道也被暫停。而這些限制也被市場解讀為監管層對購買香港大額保單造成資本外流的收緊措施。

不過,在之前的5000美元限制條件下,部分保險公司仍然允許投保人采用多卡、分單刷卡的方式,以規避監管。而現在,這一“漏洞”也被嚴加管制。

“這對我們保險中介及香港保險公司的內地業務確實會有影響,尤其是限制了那些使用銀聯來‘粗暴’轉移資產的。”一名香港保險中介對記者表示。

在層層的支付限制下,未投保的還能“用腳投票”,那麽已經購買香港保險的內地投保人就面臨續保問題。畢竟,在購買保單之後的前幾年如果要退保,損失巨大。

“得知消息我就擔心我的續保問題,第一時間咨詢了自己的代理人。”一名已購買了香港保險的內地投保人李想(化名)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根據記者多方采訪,發現這些限制對於大額保單影響較大,但一般中產階層購買的重疾險等,除了銀聯通道外,還有多種方法可以繳納保費。

例如,攜帶現金赴港繳費,或者在香港開設個人銀行戶口之後進行匯款,攜帶支票,使用維薩(Visa)或萬事達卡(Mastercard)進行支付,以及轉賬至代理人處進行代繳費,都能解決繳費問題,不過在金額上都需遵守相關外匯限額規定。

但值得註意的是,轉賬至代理人處進行繳費,道德風險較高。

而關於現在是否可以用Visa或Mastercard支付,也還沒有統一的口徑。有香港保險中介告訴記者,目前還可以用上述兩個發卡機構的卡付款,但需要支付1.5%左右的手續費;也有香港保險公司代理人表示,目前還不清楚是否可用。

而對於大額保單的續費,上述香港保險中介表示,可以將保費分批轉賬至香港,如突破換匯限制,則可嘗試借用他人換匯額度。但據記者了解,內地銀行在借用他人換匯額度等方面早已加強監管。

切勿盲目跟風

從2月初至今,內地赴香港購買保險的限制逐步加碼,不過似乎並未減弱內地投保人赴港投保的熱情。

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內地客戶在香港貢獻的新單保費收入為301億港元,占全港815億港元的個人業務新單保費比例為37%,額度和比例雙雙再創新高。

一名香港保險精算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在人民幣貶值的態勢下,內地客戶配置美元資產的熱情高漲無可厚非。但同時,每次一有限制消息出來,一些香港保險公司的代理人就會進行一番“炒作”,推漲內地投保客赴港投保熱情,造成“人滿為患”的現象。

香港保單在近期頗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是人民幣貶值預期。一方面,一些投保人開始主動選擇配置外幣資產;另一方面,大額保單層出不窮,也和部分人利用香港保單這一途徑進行資產轉移有關。同時,香港保單還有避債避稅的功能,因此受到不少高凈值人群歡迎。

不可否認的是,熱潮之下一些投保人“盲目跟風”,並沒有清楚了解風險。對此,保監會在4月末發出《關於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提示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存在匯率風險和外匯政策風險,以及保單收益存在不確定性等多項風險。

針對赴港投保熱潮,保監會前副主席周延禮在近期接受采訪時表示,匯率波動是短期因素,而壽險產品則是幾十年的,在投保期間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