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說好的“不搞大水漫灌”呢? ——降準背後的故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992

本文作者中信證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首席分析師鄧海清

2015年2月4日,央行決定自2月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同時對小微、三農占比達到標準的城商行、農商行額外降低準備金率0.5%,並額外降低農發行準備金率4%。這是2014年11月22日全面降息後的又一重磅總量寬松政策。

僅僅在兩周前,李克強總理在冬季達沃斯論壇上明確表示:“我們將繼續保持戰略定力,不會搞大水漫灌”,周小川亦表示“央行希望貨幣政策保持穩定,而不追求經濟中有過多流動性”。降準是否違背了“不搞大水漫灌”的承諾,央行的“定力”是否已經丟了? 此次降準時點超市場預期,那麽降準之前究竟有沒有蛛絲馬跡?降準之後的債券市場將走向何方?下面我們將回答這些問題。

一、央行的“定力”是否已經丟了?

 首先必須解釋什麽叫“不搞大水漫灌”,這是李克強談及貨幣政策時的常用語。用周小川在達沃斯論壇上實際已經做出了解釋:“如果央行看到經濟增長和就業創造出現周期性變化,毫無疑問會進行逆周期的政策回應——做出政策調整。這並不意味著央行是有意的幹預市場。”換句話說,在最終目標(增長、通脹、就業、國際收支)偏離目標值時,采用相應的貨幣政策都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而不是“大水漫灌”。我們認為,諸如2012年的降準、降息等都並非“大水漫灌”,“大水漫灌”的案例只有“四萬億”。

      對於本次降準,我們認為與2014年11月22日的降息一脈相承。我們認為,本輪降準、降息的原因,按照重要性排序:第一是通貨膨脹大幅下滑,需要貨幣寬松降低實際利率水平;第二是在外匯占款大量流出,新的基礎貨幣投放渠道不成熟的情況下,需要提高貨幣乘數來實現廣義貨幣供應量目標。在後面我們會分析為什麽除這兩點之外,其他原因都並非主要原因。

1、通貨膨脹大幅下滑,需要貨幣寬松降低實際利率水平。除金融危機等特殊時期之外,通脹在央行四大最終目標之中的權重總是最大的,從歷史上看,通脹對於解釋央行總量貨幣政策(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力度總是最強的,兩者從未出現過背離。實現通貨膨脹目標,“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既包含抗通脹,也包含抗通縮。對於本次降準、降息,首先是2014年9月之後CPI維持在2%之下,其次2015年1月更是有跌破1%,創金融危機之後最低值的可能性,距離2014年CPI政府目標3.5%相去甚遠,通縮壓力大大增加。

QQ圖片20150205083245

2、廣義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貨幣乘數,在外匯占款大量流出,新的基礎貨幣投放渠道不成熟的情況下,需要提高貨幣乘數來實現廣義貨幣供應量目標。2014年11月之後,人民幣兌美元明顯貶值,12月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大幅流出近1300億,為有數據以來最大幅度流出。在外匯占款大量流出時,央行有必要采取對沖措施。從歷史上看,降準周期均發生在外匯占款下降時期,本次外匯占款下降時期央行降準並不意外。

QQ圖片20150205083303

更為重要的是,央行目前缺乏有效的基礎貨幣投放工具替代外匯占款。央行此前采用的MLF等工具不透明、不公平,即基礎貨幣在不同銀行之間如何分配難以解決。在外匯占款投放時期,銀行主要通過吸收存款(居民和企業兌換外匯形成的基礎貨幣)獲得增量基礎貨幣,不同銀行通過競爭占有市場份額,這是市場化的行為;而MLF則由央行直接指定投放對象,在外匯占款投放渠道消失,基礎貨幣投放缺口巨大時,MLF不透明、不公平的特點將極為突出,獲得MLF的銀行將獲得極大的比較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央行最佳措施是通過降準——提高貨幣乘數來實現廣義貨幣供應量目標,這是一個對所有銀行都較為公平的措施。當然,對於小微、三農等國家支持部門給予額外優惠也是結構調整時期的應有之義。

市場對於此次降準還有很多解釋:例如經濟增長延續弱勢、銀行偏好變化、股票市場暫時被抑制、貨幣市場利率過高、應對春節的現金需求等,我們認為這些因素與降準不矛盾,但是並非降準的核心原因:

(1)在政府大概率下調經濟增長目標的情況下,政府對於經濟下滑的容忍度提高,在GDP距離7%仍有空間的情況下,央行沒必要為保增長而提早寬松。

(2)銀行壞賬率從2014年一季度就開始明顯提高,而且全年趨勢非常明顯,央行若真的在意壞賬率,沒有必要等到2015年才采取措施。

(3)股票市場可能是央行寬松的制約因素,即在存在明顯股市泡沫時,央行不可能大寬松;但是如果認為股票市場不好是央行放松的原因,顯然不符合中國央行的思維。

(4)貨幣市場利率在2014年12月達到峰值,當時央行並未采取總量寬松措施,表明貨幣市場利率的高低本身可能並非央行關註的核心變量;在下面我們將看到,貨幣市場利率與央行目標利率之差可能才是關鍵。

(5)應對春節的現金需求看似有理,實則似是而非:因為春節因素是季節性因素,節後現金會回流銀行,難不成央行等春節之後再提準回收流動性?回顧過去也可以發現,央行並未有過春節前降準的先例,而只會通過逆回購應對春節效應這一短期因素。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通貨膨脹大幅下降、外匯占款流出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不足,才是降準、降息的核心,央行進行正常的逆周期調控並不屬於“大水漫灌”,央行也沒有丟掉“定力”。未來需要重點關註通貨膨脹高頻數據、外匯占款與人民幣匯率、基礎貨幣投放工具變化等因素,當然如果經濟增長出現明顯變化也將成為關註重點。

二、降準之前有沒有蛛絲馬跡?

對於此次降準,市場普遍表示,“力度符合預期,時點超出預期”。那麽央行在降準之前是否有信號呢?

首先回顧2014年11月的降息,在降息之前的三個月,央行兩次下調正回購利率,這被認為是央行態度變化的明確信號;而2015年降準之前,央行始終維持3.85%的7天逆回購利率和4.8%的28天正回購利率,這使得市場對於央行寬松的預期大大降低,再加上李克強和周小川容易讓人誤解的講話,央行此次降準成為了一場“突襲”。

回過頭去看,上述判斷並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實際仍有一些蛛絲馬跡,可以用來預判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我們一直認為,央行進行貨幣政策操作是從“輕武器”到“重武器”,即先進行MLF、逆回購、SLO、國庫定存、再貸款等輕量級貨幣政策工具,如果效果不佳,則將加重力度,直至目標實現。

我們回顧央行正逆回購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水平的關系,可以發現,降準和降息的時點都是“輕武器效果不佳”的時點。降息的時點是,央行維持14天正回購利率3.4%將近一個月後,市場14天正回購利率持續上升至4%附近,大幅脫離了正回購利率。降準的時點是,央行維持7天逆回購利率3.85%、28天逆回購利率4.8%兩周後,市場7天利率上升至4.5%,28天利率上升至6%,也大幅脫離了相應期限的逆回購利率。因此,可以預期,未來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基本就是央行的目標利率,若市場利率偏離過多,則央行采取措施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即貨幣市場利率本身盡管很重要,但是偏離央行目標程度可能更為重要。

QQ圖片20150205083336

需要指出一點,2014年12月是個奇特的月份,央行沒有進行任何公開市場操作,也因此沒有公布貨幣市場的目標利率,這導致不存在“偏離央行貨幣市場利率目標”的問題。可能是因為12月金融市場情況極為複雜:第一,12月“委托+信托”貸款為代表的“非標”大幅增加至歷史最高值6600億,創有數據以來最高值;第二,12月中國股票市場“瘋漲”,12月大盤漲幅達20%;第三,12月外匯占款流出-1300億創歷史最高;第四,12月貨幣市場利率飆升,1個月回購利率高達7.5%,資金緊張程度已經堪比2013年下半年。12月資本市場出現的各種極端現象可能使得央行無所適從,央行需要時間明確其貨幣市場目標究竟如何設定,僅僅通過SLO來維持基本流動性需求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臨時性方案。

三、降準之後的債券市場將走向何方?

首先,重申我們的“修正的泰勒法則”分析框架,即長期利率債收益率取決於:經濟增長缺口(GDP與政府預期GDP之差)、通貨膨脹缺口(CPI與政府預期CPI之差)、風險偏好。

我們將現在與2012年中期進行對標分析,以判斷十年期國債的目標位置。

(1)經濟增長缺口,2012年GDP目標是7.5%,當時的GDP同比在7.3-7.4%,2015年GDP目標大概率在7-7.5%之間,市場普遍預期GDP同比將在7.0-7.3附近,GDP缺口相差不多;

(2)通貨膨脹缺口,2012年CPI目標是4%,2012年中期CPI同比2%,通脹目標假設延續2014年的3.5%,1月CPI大概率僅為1%,目前的CPI缺口略高於2012年中期;

(3)風險偏好,第一,銀行壞賬率遠高於2012年,因此銀行風險偏好較低,第二,當前股市漲幅遠超過2012年,全社會風險偏好更高,第三,房地產市場兩個時期差異不大,第四,海外資金低風險偏好資金進入中國力度可能超過2012年,因此總體而言風險偏好方面難分伯仲,但存在低於2012年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由於通脹缺口的原因,加上銀行配置行為變化,再疊加海外低風險偏好資金進入中國債市,2015年十年期國債存在突破2012年低點3.25%的可能性。

其次,我們認為降準會改變近期的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利率的倒掛。近期的貨幣市場與債券市場嚴重倒掛,7天回購利率高達4.5%,而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僅為3.5%。這與2013年“錢荒”時期有很高的相似度,但是結果可能不同。貨幣市場與債券市場倒掛表明市場對於短期資金預期和長期資金預期存在顯著差異,即認為資金面走高是短期現象,而長期必將下降。但是,2013年下半年倒掛的結束是通過債券市場利率提高結束,而現在則有望出現貨幣市場利率下降結束倒掛。從歷史上看,降準之後貨幣市場利率大概率明顯下降,我們認為此次降準也將出現同樣的效果。

QQ圖片20150205083359

最後,提示2015年債券市場的主要風險。第一,原油價格近期大漲,目前尚無法判斷這是否形成趨勢,如果原油價格趨勢性回升,則可能導致中國通脹迅速上升,基於低通脹的一系列判斷可能都難以實現,這是2015年債市的最大潛在風險。第二,2014年12月的“非標”突增,這表明“非標”存在死灰複燃的可能性,2013年下半年貨幣市場利率被動大幅提高,導致債券熊市的歷史無法徹底排除重演的可能。第三,房地產價格1月結束環比下降,若出現房地產回暖,進而再度出現房地產泡沫,則幾乎必然導致債券牛市結束。第四,地方政府融資沖動難以確認是否真正消除,可能通過擴大融資規模提高市場利率、基建回暖拉動等途徑影響債券市場。

綜合起來,2015年債券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很多,操作難度遠超過2014年。我們維持年度策略報告提出的2015年十年期國債3-4%區間的判斷,上半場是利率債和高等級的機會,下半場逐漸過渡到低等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08

中國版“量化寬松”會對股市形成大水漫灌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42

中國版“量化寬松”會對股市形成大水漫灌嗎?
作者:李映宏


為了應對經濟的下行,境外的多家媒體,如《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等,近期開始傳出中國將推出“中國版量寬”(QE)的消息,借以支持疲弱的經濟。

路透社日前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呼之欲出,人民銀行將通過直接購買商業銀行資產的方式投放基礎貨幣。報道引述消息指出,財政部與人行已經基本達成協議,推出的時間及力度會超乎外界想象。而《華爾街日報》也引述消息稱,中國央行考慮在規模達到萬億的人民幣地方債務置換過程中,讓銀行把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抵押給人行,從而向銀行註入資金,做法類似歐洲央行的長期再融資操作。

境內媒體也開始關註這一話題。事實上,由人行通過直接購買商業銀行資產的方式,投放基礎貨幣,可以以此撬動信用投放、拉低全社會的長期資金融資成本,減緩通縮壓力、推動經濟增長,是中國版QE的核心目的。

我們的核心觀點是,中國即將實行的“大水漫灌”似的量化寬松政策,會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的影響,甚至是福禍難料。我們把自己的觀點簡要總結如下:

1、量化寬松已經成為了目前世界各國應對經濟危機的首選手法——無論是2008年之後美國的數輪QE,還是今年前段時間歐洲推出的量化寬松,抑或是日本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中最關鍵的一支箭,各國無不利用“大水漫灌”式的量化寬松政策,通過央行購買國債、地方債或者是銀行負債資產等方式來實施。量寬發行的都是基礎貨幣,通過貨幣乘數的效應,往往會帶來更多的貨幣的投放。

2、目前來看,實行了量化寬松的國家,只有美國是基本成功的。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的資本市場極為成熟和發達,持續的QE的實施,直接導致了其股票市場的持續多年(7年以上)的上漲,使得眾多的包括創業公司在內的企業實現了大規模的上市融資,促進了創新、創造和創業,但又不增加負債率(加杠桿)。而且,由於美國是世界貨幣,它的大量發行,會通過各種渠道流到其境外,不會導致其國內的通貨膨脹(事實上,美國在整個QE期間,CPI保持了較為溫和的上漲)。通過持續多年的量寬,美國是目前全球經濟體中唯一一個實現了經濟複蘇並初步走上正軌的國家。我們還認為,美國實行的數輪QE,取得了損人利己的效果。從目前美聯儲即將加息的信號來看,美國的QE已經完成了其使命。

3、日本過去幾年實行的貨幣大放水,最大的效果是促成了日本股市的牛市,日經指數因此而叠創新高。與美國股市的情況一樣,日本股市走的也是“經濟差,股市牛”的走勢。但是,日本經濟卻沒有美國經濟那麽幸運,沒有因為貨幣大放水而走出低谷。日本經濟的問題,是人口嚴重老齡化的問題,除非日本人願意多生,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改變人口結構、重塑人口紅利,否則,日本經濟無論采用什麽驚世駭俗的理論和辦法,都無可改變其經濟的頹勢。換句話來說,日本經濟已經是無藥可救了!

4、歐洲今年實行的歐版量寬,出現了完全預想不到的結果,即歐洲本身的流動性不但沒有寬松,反而在歐元因量寬而貶值的預期下,導致美元升值,全球流動性向美國湧入,從而使得全球資產價格出現了暴跌——包括以人民幣標價的A股股價的大幅下跌。
我們認為,歐版量寬也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原因有三:一是歐洲同樣面臨嚴重老齡化的問題,沒有了人的因素,其經濟是無法實現強勁回升的,至少是中短期內是這樣;二是,歐洲在整體上負債率奇高,去杠桿的壓力極大,從而抑制了經濟的活力;第三,歐洲是嚴重的福利社會,是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社會,人已經失去了創新、創造、創業的活力與沖動。歐洲已經老了,從整體上而言,歐洲的世紀已經過去了。除了德國之外,歐洲與日本一樣,無可救藥了。

那麽,中國如果推出自己版本的量化寬松,將會帶來什麽樣的影響呢?

1、它首先說明,中國的宏觀經濟很差,下行壓力很大,以至於到了必須要動用量化寬松這樣極端的方式,來配合其他諸多的組合工具來綜合化解的嚴重地步。我們認為,迫使中國可能退出由央行來購買地方政府債務、銀行信貸資產甚至是大型國企負債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的整體的負債率過高,過去加杠桿的行為,已經把中國帶到了隨時可能爆發債務危機的地步。

我們認為,從人類應對經濟危機的歷史來看,單純通過大量發行基礎貨幣(量寬的本質就是發行基礎貨幣)來化解,實在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大家都通過拼命地發行天量基礎貨幣來應對金融和經濟危機,其後果是紙幣將被沒節操地濫發,人類好不容易建立的現代貨幣信用體系,遲早會有一天趨於崩潰。國際信用貨幣體系趨於崩潰甚至是崩潰,會有什麽後果?那就是,所有人,至少是大部分人的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將變為泡影。那麽,迎接人類的,將是戰爭、災難和毀滅。

中國的貨幣量,以M2來衡量的話,已經是極為嚴重地超發了(由2008年的25萬億,僅僅通過了4年的時間,到2012年就達到了100萬億),這在人類貨幣史上可能是空前,也很可能是絕後。在此條件下,如果中國真的實行量寬,將會繼續導致貨幣的超發;要逆流而動,只能說明,中國經濟目前是“救亡”勝過了“啟蒙”——事實上,地方政府債務的確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危機一觸即發的關頭了。據我們了解,早就有部分地方融資平臺連利息都要通過P2P平臺借高利貸來償還了。

國家只能先解燃眉之急,方能考慮更加長遠的改革。

2、如果由中央銀行發行基礎貨幣來買債,而非由財政部發行長期國債或者是拿中央政府的財政資金來買債,是一種什麽行為?說白了,就是由中央銀行直接印鈔票來替地方政府和銀行壞賬來買單;再說的明白一點,就是國家在賴賬——這在金本位制度下,是如何也不可能發生的。

如果是由中央財政或者地方財政拿財政資金來“買債”,那才叫做還錢。

由於各國實行量寬是逐漸的展開的,所以一時還產生不了明顯的或者惡劣的通脹;甚至,在美、歐、日紛紛推出天量量化資金來買債(賴賬)後,各國反而還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通縮——這個現象,以我們的智慧,比如我們掌握的弗里德曼的貨幣供給學派的理論,恕我們暫時無法回答,我們暫時稱之為“龍門之謎”吧——但是,巨量的基礎貨幣在我國的發放,肯定會在不久的將來引致較大的通貨膨脹的。

我們應該視未來國家可能的量寬的數字,來進行評估。但是,如果地方債務和銀行貸款等資產,都由中央銀行來購買(而不是由財政部來償還)的話,那絕對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俗話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我們當年為了應對2008年的金融、經濟危機,而采取的通過加杠桿來實施大規模低效和重複投資的、以拉動經濟增長的措施,的確已經到了要付出代價的時候了——這個代價,學名叫做“量化寬松”,英文名叫做“QE”,實質上,是由我們每一個人來承擔的名字叫做“賴賬”的玩藝兒。

以我們的有限的智慧,我們無法理解,全國人民艱苦奮鬥了10多年,最後留下的不是財富而是債務。但可以肯定的是,從一開始,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處理戰略與方法,就錯誤了。也或許,只要是危機,尤其是類似2008年這樣的大危機,地球人都是躲不過的。

並非是我們悲觀。如果我國實行量寬,我們無法確保我們在未來不會發生大的通貨膨脹。

3、說回到股市。如果我國實行大規模的買債行為,A股市場將在目前牛市的基礎上,出現更加瘋狂的上漲,泡沫將不斷被吹大。具體會有多大?我們也預測不出來。


4、但是,借鑒歐洲的教訓,中國如果實行大規模的量寬,出現人民幣貶值的概率會很大。
一旦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形成,熱錢撤離中國的可能性會加大。如此,會有兩種可能:一是,以人民幣標價的資產會貶值——那麽,A股票會跌嗎?二是,人民幣貶值的預期一旦形成,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必將受到阻礙——會嗎?

作為國家戰略,股市和“量寬”將互相作用、互相促進。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福禍難料”,且行且看吧。

(來自和訊網)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58

李克強:不會再通過“強刺激”“大水漫灌”投資來擴大內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36847.html

李克強:不會再通過“強刺激”“大水漫灌”投資來擴大內需

中國政府網 儲思琮 2016-01-10 19:45:00

此次座談會陣容可謂“少見”: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國務委員楊晶,以及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工信部、國土資源部、人社部、住建部、國資委、安監會、能源局、稅務總局、海關總署、質檢總局、人行、銀監會等15部委負責人親臨會議,山西、河北、內蒙古、山東4個產能過剩省份負責人,全國24家鋼鐵、煤炭行業龍頭企業負責人悉數到會。

2016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李克強總理是在山西度過的,重點是部署“去產能”。

兩周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去產能”被列為2016年五大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之首。李克強總理1月4日下午便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座談會。此次座談會陣容可謂“少見”: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國務委員楊晶,以及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工信部、國土資源部、人社部、住建部、國資委、安監會、能源局、稅務總局、海關總署、質檢總局、人行、銀監會等15部委負責人親臨會議,山西、河北、內蒙古、山東4個產能過剩省份負責人,全國24家鋼鐵、煤炭行業龍頭企業負責人悉數到會。

李克強會上指出,化解過剩產能,要以“壯士斷腕”精神,與深化改革、企業重組、優化升級相結合。“必須牢牢堅持改革觀念,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發揮企業的主體精神,要更加註重運用市場化辦法化解過剩產能。”

1月4日,李克強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座談會。

我們不會再通過“強刺激”、“大水漫灌”的投資來擴大內需

當前產能過剩最突出的兩個行業,一是鋼鐵,一是煤炭。“中國曾經以鋼為綱、一鋼帶百業。在能源體系中70%以上是煤炭。很多鋼鐵廠、煤礦的老工人,多年來為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成就做出了巨大貢獻、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應該充分肯定。”李克強說,“但當前世界經濟形勢複雜多變、國內長期疊加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指標日益提高,這些變化都要求我們必須下決心化解過剩產能。”

總理說,當前鋼鐵、煤炭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並不是單純的“產業周期”問題,必須增強緊迫感,立足全局通盤考慮,以“硬措施”化解過剩產能。

“我們不會再通過‘強刺激’、‘大水漫灌’的投資來擴大內需,而要繼續大力推動簡政放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盡可能培育新動能、發展新業態。”他說,“這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也是為化解過剩產能創造條件。”

化解過剩產能要充分發揮市場倒逼機制作用

河北省負責人在匯報中介紹了當地去產能的“成績單”:“十二五”期間,河北省累計關停拆除高爐87座、轉爐及電爐94座,累計壓減煉鐵產能3391萬噸、煉鋼產能4106萬噸。

為什麽今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部署“去產能”?李克強說:“我們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讓企業發揮自我競爭、自我淘汰的積極意識。同時,也要先充分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河北鋼鐵集團負責人在發言中說,面對鋼鐵價格下跌的困境,他們計劃以創造新崗位等方式自主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扭虧增盈。李克強對此表示肯定。他強調,化解過剩產能要充分發揮市場倒逼機制作用,能用市場辦法解決的,就要用市場辦法解決。

“當然,政府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總理說,“一方面是從全局部署推動,堅決淘汰落後產能,消化一部分過剩產能;另一方面要統籌解決所需資金、人員安置和債務處理等問題,幫助企業在調整結構中實現扭虧脫困增盈、走上發展新路,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1月4日,李克強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座談會。

抓好三項任務:嚴控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存量

如何化解過剩產能?李克強明確提出抓好三項任務:嚴控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存量。

“化解過剩產能,首先不能再新建產量,尤其不能以技術改造為名擴大產能!”總理說,“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認真論證並合理確定未來三年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目標。根據市場需求,設定鋼鐵和煤炭全國總量‘天花板’。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新增產能技術改造和煤礦生產能力核增項目。”

他明令有關部門要用監控遙感衛星數據,嚴查各地產能擴建情況。“國家2013年以來已經停止備案新增產能的鋼鐵項目,必須加強督查落實,嚴格問責!”

對於現有產能,李克強要求,要實行“減量置換”,對環保、能耗、安全生產達不到標準和生產不合格或淘汰類鋼鐵產能,要依法依規有序關停退出。在此過程中,要處置一批僵屍企業和扭虧無望的虧損企業。

在化解過剩產能同時,也要優化存量產能。“去年,我們在鋼鐵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李克強說,“我們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這都需要調整結構。”

他強調,企業要在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把“量”減下來,把“質”提上去,促進企業產品升級,加快向高端、智能、綠色方面轉型轉產。

解決好三個關鍵問題:錢、債、人

在部署三項任務同時,李克強強調,去產能過程中要突出解決好“錢”、“債”、“人”這三個關鍵問題。

“化解過剩產能要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綜合施策’。”他說,“要加大財稅支持,妥善解決企業辦社會職能和歷史遺留問題;要加強金融扶持,用市場化方法及時處置企業債務和不良資產,防範金融風險;要妥善安置職工,兜牢民生保障底線,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同時還要加強監督考核,將落後產能退出納入地方考核指標體系,加強社會監督,防止清理取消的過剩產能‘死灰複燃’。”

李克強指出,要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把化解過剩產能、企業重組和優化結合起來。

“同類型的企業,各方面條件差不多,為什麽有的能盈利,有的卻大幅虧損?說到底還是個體制機制問題。”總理說,“要轉變思想觀念,加大改革力度,按照市場化的辦法,推動產業重組和經濟轉型升級。”

1月4日,李克強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座談會。

過度依賴自然資源,有資源反而成為包袱

“你們都是資源大省,按道理,有資源肯定比沒資源要好,怎麽對有些省來說,有資源反而成為包袱了呢?說到底還是因為過度依賴自然資源。”李克強語重心長地說。

他強調,中國仍然處於工業化進程中,不可能“不要鋼鐵”、“不要煤炭”,但必須明確,不能再“靠”在這些行業上。“不能再過度依賴自然資源,而要轉變為更多依賴人力資源,走符合市場需求的道路,走創新的道路。”

總理說,現在不同省份出現的分化現象很嚴重,一些傳統計劃經濟思維根深蒂固的地方困難很大,但一些創新發展的省份,依托“互聯網+”,出現了想象不到的新業態、新模式,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大動力。

“目前我國鋼鐵、煤炭裝備很多都處在世界先進水平,企業生產經營之所以困難,最根本的因素是富余人員過多。”李克強說,“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不能只盯著老產業,更要註重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等新動能,打造‘雙引擎’,為傳統產業減少富余人員、拓展新的就業創造條件,通過開拓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煥發新的生機。”

充分遵循市場規律,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

座談會當天上午,李克強在太原專程考察了晉商博物館。

“晉商精神最核心的是能‘無中生有’。他們並不依靠本地資源,而是依靠頭腦,把南方的茶葉、絲綢等販賣到北方,同時又開創了‘票號’這一全新的經營模式。這種創業進取的晉商精神,是華商精神的精髓之一。”在4日下午的座談會上,李克強說,“在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中央會予以支持,地方政府要負總責,但最重要的,還是充分遵循市場規律,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

總理說,很多因煤而生、因鋼而興的地區,歷史上作出過巨大貢獻,現在也要積極謀求轉型,要從內心深處徹底轉變計劃經濟的思維觀念。

“30多年前,我們在廣大農村通過推廣承包制,讓大家‘自己幹’,一下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今天我們仍然要堅持改革創新,特別要尊重地方的探索和創造精神,共度難關。”李克強說,“中國人有智慧、有辦法,只要把市場範圍劃好、監管標準明確,13億中國人就會創造出想象不到的奇跡!”

編輯:羅懿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41

“45萬億來了!” 發改委回應: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

3月1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有關情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樸民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都有,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因此,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不能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

《華夏時報》近期爆出“大消息”—根據各省公布的數據進行統計,至今中國已有23個省公布了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累計投資超過40萬億元,如加上尚未公布的省份,今年投資不少於45萬億。

李樸民表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投資刺激計劃”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投資刺激計劃”不是一回事,不具有可比性。所謂“投資刺激計劃”,是在特殊時期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主動增加政府投資的規模,來拉動內需、穩定增長。

以下為文字實錄:

央視財經記者:

我的問題是,近一段時間以來,有23個省份發布了固定資產投資額度,總的加起來有45萬億,很多網友也評論,和2008年的4萬億進行比較,對此您怎麽看?是否會是一輪新的投資計劃呢?謝謝。

李樸民:

謝謝你的提問。近日我們也註意到這方面的報道。事實上,這種說法混淆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投資刺激計劃”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投資刺激計劃”不是一回事,不具有可比性。

報道中提出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是全社會以貨幣表現的制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以及與此有關的費用,“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既包括政府投資,也包括民間投資,還有外商投資等其它投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這個概念跟GDP是一樣的,是一個總量的概念,不是一個增量的概念。結合實際說一下,前幾天國家統計局發布數字,2016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65萬億元,同比增長7.9%。如按照這一速度,2017年全國32個省級單位(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會達到65萬億左右,與一些媒體報道的23個省份今年的投資可能達到45萬億是基本匹配的。

所謂“投資刺激計劃”,是在特殊時期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主動增加政府投資的規模,來拉動內需、穩定增長。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都有,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因此,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不能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必須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加大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補短板的工作力度。要切實從滿足需求出發,從嚴重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著手,從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著手,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增效有效供給,堅決防止形成新的過剩產能和盲目重複建設。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718

貨幣政策轉向結構性寬松,並非“大水漫灌”

央行本周一(7月23日)再次大手筆超預期投放5020億元中長期流動性,從6月至今已通過MLF(中期借貸便利)累計凈投放超過9000億元。市場認為,在“緊信貸”的背景下,需要配合寬貨幣來支持實體經濟保持合理增長水平。而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所釋放的信息,對這一操作再次給以支撐。

此次國常會定調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落實好已出臺的各項措施。

分析人士稱,這意味著寬貨幣的基調進一步得到確認,接下來央行會繼續通過降準和MLF等方式,呵護市場流動性。

不過,這並非意味著央行會重走“大水漫灌”的強刺激,而是註重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

恒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恒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認為,概括來講,就是貨幣、金融、財稅政策應從全面收緊向結構性寬松轉變,兼顧穩增長和調結構。

方向進一步確認

7月24日(周二)央行發布公告,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較高水平,可吸收央行逆回購到期等因素的影響,不開展公開市場操作。當日凈回籠700億元,而前一日央行超預期開展5020億元1年期MLF操作,維持利率3.3%,公開市場凈投放3320億元。

本周二,shibor利率全期限下降,隔夜shibor報2.353%,下降0.9個基點,7天shibor報2.655%,下降0.3個基點。3個月shibor報3.47505&,下降2.8個基點。

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上周央行開展的MLF是為了對沖月中時點繳稅繳準等季節性因素對流動性的潛在影響,那麽此次在流動性已經偏寬松的情況下,央行再次大手筆投放中長期流動性,稍顯意外。

中信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明明指出,年初以來,貨幣政策邊際放松在流動性緊張局面的逐步紓解過程中不斷確認,本次央行大額超預期新作MLF再次確認貨幣政策寬松。

23日的國常會指出,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力服務宏觀大局。

值得註意的是,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定調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落實好已出臺的各項措施。

而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今年的貨幣政策要求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回顧年初至今,央行一改去年的風格,通過多種手段,處處呵護流動性,兌現“合理充裕”。

年初至今共有三次定向降準,並配合MLF實現流動性投放。今年6月以來,央行繼續增加中長期流動性投放的力度。6月6日超額續作2035億元MLF,19日新作2000億元1年期MLF,7月13日完全對沖MLF操作,23日再次超預期大額新作5020億元MLF。6月截至目前,通過MLF累計凈投放9055億元。MLF存量達到歷史峰值4.92萬億。

瑞銀亞洲經濟聯席主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近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是緊信貸,那麽應該配合寬貨幣。央行數據亦顯示,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已經從過去的12%左右,截至6月末下降至9.8%。“我們把地方政府債券計入社融調整,去年的信貸增速是13.6%,現在是11%,下行幅度較大,信貸收緊,這種情況下,貨幣應該略微寬松做一個補充,流動性上可以繼續給予更多。”汪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汪濤預計,今年年底之前央行還將再降準150個基點。此外,央行還會通過MLF和其他流動性管理工具增加對市場的流動性投放,從而保持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充裕、市場利率平穩。

明明認為,此次央行在銀行資金面整體偏松的環境下開展大額投放,對長期流動性環境的呵護意圖料高於短期資金面的維穩考慮,後續流動性環境寬松可期。“本次MLF放量操作進一步提升MLF存量,為下一次降準置換打開空間。預計三季度有可能再次降準。”他說。

穩杠桿繼續,貨幣財政政策協同發力

繼續寬貨幣,是否意味著政策又重新回到了放水的老路?分析人士認為,並非如此。

招商宏觀分析師張一平認為,此次貨幣政策尤為值得關註的兩點提法。一是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二是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

他表示,根據上周五“一行兩會”先後下發了資管新規的執行細則和理財新規所透露出的政策取向,下半年表外融資對社融增速的拖累將有所減緩。劇烈去杠桿的風險下降,結構性去杠桿依然是當前去杠桿工作的指導方針。

另一方面,張一平表示,下半年貨幣政策的主要矛盾焦點不是還有幾次定向降準,而是如何提高政策傳導機制。“改變當前寬貨幣緊信用的割裂局面需要財政政策、結構性改革措施的配合,貨幣政策孤軍奮戰難以解決此種困境。這正是本次國常會提出‘更好發揮財政金融政策作用’的意義所在。”張一平分析稱。

更進一步而言,貨幣和財政政策均向更積極的方向調整,並不意味著去杠桿步伐停滯。明明表示,從政策信號來看,去杠桿向穩杠桿過渡。

通過2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內容看,更側重的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同發力。“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具體體現在,進一步提高對企業的減稅的力度,加快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和使用進度,督促地方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等。

汪濤認為,對經濟而言,更重要的政策支持將來自放松準財政約束和偏緊的信貸政策,包括加快基建項目的審批和建設,並增加對其他的資金支持。此外,強化金融監管和去杠桿的政策執行步伐應會更為循序漸進,再加上保持流動性穩定,相關企業的融資壓力可能會有所緩解。

任澤平建議,貨幣、金融、財稅三大政策應做好協調配合:貨幣政策應從收緊轉向實質穩健中性,金融監管政策應從“一刀切”式收緊轉向結構性有松有緊,財政政策應從全面收緊轉向在減稅和基建上更加積極。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楊小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490

加大信貸投放 應避免基礎設施建設“大水漫灌”

11日,銀保監會在官網上發布消息,要求加強監管引領、打通貨幣傳導機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其中提到,要“指導銀行保險機構準確把握促進經濟增長與防控風險的關系,正確理解監管政策意圖,充分利用當前流動性充裕、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的有利條件,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擴大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

“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這一表述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下一步金融信貸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寬松狀態。

銀保監會此時發出這一重要信號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與金融的良性循環。其中的背景是,國內結構性去杠桿取得了一定成效,進入穩定期,而一些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一些企業因為信貸緊縮的影響,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難。這在民企和小微企業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同時,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也促使必須采用包括金融在內的手段來保持和促進國內經濟的充分活力。

在此需要註意的是,加大信貸投放在保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順利進行的同時,也要防止出現“大水漫灌”現象。加大信貸投放更應多為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融資提供方便。

首先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大會帶來“虹吸效應”。銀保監會表示,要“指導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在建項目融資需求,加大對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金融支持”。這其中有這麽幾個關鍵詞——市場化原則、在建項目、補短板。數據表明,7月份新增基礎設施行業貸款1724億元,較6月多增了469億元。這是應有之舉。因為資金問題導致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尤其是在建項目停擺,造成的影響將比一些企業停擺更大。

近期,一些地方在修訂中長期鐵路規劃,新增了部分鐵路項目,有的項目甚至提前動工,媒體報道稱2018年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額將重返8000億元以上。這其中很多是地方政府出於經濟增長要求推動所致。但這些項目是不是銀保監會所說的 “補短板”呢?如果真是補短板,我們當然是支持,否則就要當心“尾大不掉”,不能為了經濟增長就去出臺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事實上,國家層面上對此現象已經有所註意。上個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這個《意見》將很多超前建設地鐵項目的城市拒之門外。

其次,“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應更多惠及民營企業。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六穩”指導方針,其中第一條就是“穩就業”,而民營企業在“穩就業”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民營企業更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民營企業融資門檻高、融資成本貴的現象還普遍存在,遇到風吹草動首先面臨抽貸的也是民營企業。在“加大信貸投放力度”的大環境下,對符合條件要求的民營企業增大信貸數量,顯得十分迫切,“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要重要得多。

再次,小微企業需要重點扶持。銀保監會的公告對此非常明確:“優化小微金融服務監管考核辦法,加強貸款成本和貸款投放監測考核,落實無還本續貸、盡職免責等監管政策,提高小微企業貸款不良容忍度”。

在今年4月份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曾提出,要確保今年實現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的目標。具體來說就是,今年要確保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小微企業貸款戶數不低於上年同期戶數、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的“三個不低於”。銀保監會上述信息正是對這一目標的落實,這對小微企業是進一步的利好。今年前7個月,銀行業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增加1.6萬億元,增速持續高於同期全部貸款增速。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鄒臻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1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