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手游創業必過的四道生死關!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317.html

【導讀】做手游不是做好開發就可以,上下游任何一個環節有閃失,都會招來滅頂之災。而這其中包括立項、競品分析、「討好」渠道和選代運營公司四個環節。

第一關:立項

立項是確定遊戲目標用戶的關鍵步驟,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遊戲能不能賺錢。

首先要確定題材和風格,題材和風格又決定了產品和市場。歐美市場有強烈的文化特徵,與國內文化差異較大。如果是三國題材,只能在國內或者日韓、東南亞地區發力,歐美用戶不太能接受。

韓國市場仍有巨大空間。從近期Google Play排名來看,韓國用戶更傾向於休閒遊戲,重度遊戲也有抬頭趨勢。此外,港澳台市場增長較快,以中國台灣玩家為例,他們對遊戲品質的鑑賞能力更高,付費比例也更高,這對開發者是利好消息。中小開發者不妨從這些市場切入,如果能很好地判別港澳台用戶口味,一款遊戲也有可能做到上千萬元的收入。

遊戲的玩法及終端定位也很重要,開發者要事先想清楚自己擅長做哪種類型的遊戲,適配終端有哪些。假設開發者要做一款3D遊戲,那麼首先要考慮誰是目標用戶,3D產品通常要求Wi-Fi覆蓋,如果是中低端人群,他們可能更多使用2G或3G網絡,因此就不是目標用戶。

開發者應該儘量匹配一些高品質機型,除普通版外,也可以開發高清HD版,同時單獨做一些測試。如果掌握這幾點,做遊戲開發時會少走很多彎路,不用每次都把整個遊戲包換掉。

第二關:競品分析

如果開發者前期不做足市場調研,僅僅為了追求短期利益,進行快速複製和抄襲,最終只有步入墳墓。

2010年前後,一款名叫《傲視天地》的產品非常火爆。這是一款戰略遊戲,在一個格子裡,玩家的若干兵將可以對打。「我當時覺得,既然若干兵將可以對打,為什麼不把兵將換成人物呢?所以就想做一個這種類型的遊戲,大概做了兩三個星期,我的主策劃跑來說,有一個產品跟你描述的基本一樣,它叫《神仙道》。」一位開發者回憶道,還好當時發現及時,沒有在項目上過多投入。

上海美峰數碼的《君王2》也曾有類似經歷。在《君王2》的研發過程中,恰逢《忘仙》火爆。作為同質產品,美峰團隊發覺預先規劃的遊戲設定、美術策劃都落後於主流產品。儘管當時已經投入了200多萬元,但美峰數碼還是決定打破所有、重新來過,定位於更高端的產品。最終,《君王2》上線11天開服10組。這款遊戲的ARPU極高,月流水已突破4500萬元,在收入上已經趕超《忘仙》。

眼下的手游產品在題材和風格上都呈扎堆趨勢。今年上半年,伴隨《我叫MT》的火爆,一時間湧出幾十款《我叫MT》的複製品。如果開發者前期不做足市場調研,僅僅為了追求短期利益,進行快速複製和抄襲,最終只有步入墳墓。

第三關:「討好」渠道

對於中小開發者來說,產品能做到什麼程度,很依賴渠道。想得到用戶的青睞必須先得到渠道的青睞。渠道的強勢在今年開始顯現。

一位產品月流水過千萬的開發者對《創業家》記者抱怨,「遊戲渠道商每時每刻都有人找我們,要潛規則我們。」這位創始人拒絕了「潛規則」,於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他的產品被這家渠道商排至50名開外。

以前做產品推廣,只要數據好,留存率高,開發者們甚至覺得渠道推不推也無所謂,大不了自己花錢推。而不久之後的局面可能是,即使開發者想自己推,但連廣告都沒地方買了,因為所有的廣告量已經被渠道買斷。一位開發者表示,渠道有時不看產品,反倒看人。如果你過去和渠道有過交情,渠道還會比較相信你的產品,但如果是嶄新的團隊研發的產品,渠道會天然地不想合作。

但渠道對產品的辨別能力有時又非常有限,不同渠道對於產品的喜好、要求也不一樣。目前在國內市場,除蘋果iOS外,越獄渠道比較大的是91助手和同步推;其次是遊戲的垂直門戶,如九游、當樂等;再接下來是應用商店,以應用匯、豌豆莢為代表;最後是運營商渠道。以91和同步推為例,這兩家用戶屬性很接近,基本上是比較高端的用戶,他們更喜歡如《我叫MT》、《大掌門》這種簡單、易操作的遊戲。而九游、當樂等渠道積累了大批從Java時代過來的玩家,他們喜愛重度遊戲,因此卡牌類遊戲在這種渠道的推廣效果較差。

一款產品想做好推廣,接入不同渠道往往就要花費一到兩個月。這個時間小公司基本上耗不起,所以若想獲得更好的推廣效果,有必要和渠道搞好關係,提前摸清渠道的喜好。

第四關:慎選代運營公司

很多運營公司都要求獨家代理權,嘗試了一些推廣發現不行後,會馬上將產品束之高閣。對於中小開發者來說,這是致命打擊。

如果開發者自己運營產品,會面臨巨量的推廣渠道和各種市場。一個產品如果想在上線前覆蓋全平台及所有市場的話,光平台的SDK(賬號與支付系統)接入,可能就需要長達半年的時間。不單是創業公司,連有資源積累的公司也叫苦不迭。

許多開發者會選擇同代運營公司合作,但很多業內人士對《創業家》記者表示,手游公司如果把產品獨家交給某個運營公司,很容易被坑死。運營公司通常沒有耐心,產品數據不好,會立刻打入冷宮,沒有修改的機會。

一家代運營公司坦承,如果他們看好一款中小團隊研發的遊戲,會先收對方一部分保底資金。「我們也很苦惱啊,知名遊戲的發行權搶不到,中小團隊的遊戲又存在風險,我們要跟渠道去證明這是個好遊戲,還要保證開發者掙到錢,這確實比較困難。」

由於渠道的推廣位置有限,對產品的嚴格要求使得代運營公司壓力陡增。很多運營公司都要求獨家代理權,嘗試了一些推廣發現不行後,會馬上將產品放到一邊。對於中小開發者來說,這是致命打擊,並且很可能成為未來一兩年大量手游公司死掉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96

家庭醫生的四道必答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052

2015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和綜合醫改試點省份開展分級診療試點 (CFP/圖)

2015年9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0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要求遵循醫學科學規律,按照以人為本、群眾自願、統籌城鄉、創新機制的原則,以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分級診療為突破口,完善服務網絡、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沈,形成科學合理就醫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一時間“分級診療”再次成為大家關註的熱點話題。根據《指導意見》附件《分級診療試點工作考核評價標準》,到2017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不少於65%,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那麽多患者分流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能扛得住嗎?有專家主張強推分級診療,但也有專家主張應緩行,觀點截然對立。但是不管怎樣落實這一制度,筆者認為其基本的前提條件是建立成熟的家庭醫生制度,推行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否則可能會事與願違。

家庭醫生能提供什麽樣的服務?

家庭醫生也被稱作全科醫生,是指對服務對象實行全面的、連續的、有效的、及時的和個性化的醫療保健服務和健康照顧的醫生。

目前國內對家庭醫生的定位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學人才,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複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雖然2009年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以來,政府一直在大力培訓家庭醫生,但真正家庭醫生的服務模式尚未建立起來。

目前,不僅二級及以上大醫院是專科醫生的集合體,而且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甚至村衛生室,所推行的醫療服務基本上還是專科醫療的服務模式,並沒有對病人進行持續性的、全程式的健康照顧。一次看病一次檢查,一次看病一次診斷,患者每次就醫基本上都是孤立的、互不連貫的信息點,不僅不同的醫療機構不能針對患者實施全程式的、持續性的健康照顧,既便是選擇同一家醫療機構,都沒有對患者提供家庭醫生式的醫療及健康照顧。所以,目前從村衛生室到城市的三甲醫院,醫療服務模式仍然是專科醫療服務模式。

而家庭醫生卻不是這樣。

以加拿大為例,家庭醫生是患者看病的第一道程序,如果沒有自己的家庭醫生,生病後自己選擇去一家陌生的診所,除了長時間的等待和每日診療人次限制之外,每次都需要向醫生詳細介紹一遍自己的健康狀況和病史。主動選擇簽約一名家庭醫生後,如果是感冒咳嗽之類的小毛病,可直接給家庭醫生打電話,有時電話里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情況家庭醫生是能夠幫你搞定的,當然如果是比較複雜的疾病,家庭醫生處理不了,你的家庭醫生會將你的動態的健康檔案資料以及他的初步判斷及時通過網絡信息系統傳送到相關的專科醫生那里,並協助預約看病時間。家庭醫生不僅能對你的疾病狀態發揮診療作用,而且他還有責任根據你個人健康狀況每年安排例行的個性化體檢,並及時向你提出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意見,指出不良習慣,宣傳和幫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這種類似於國內保健醫生式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融洽了醫患關系,合理利用了醫療資源,基本貫徹了預防為主的原則,大大滿足了居民的健康需求。目前,加拿大人平均健康壽命高達84歲。

國家政策是否支持?

對居民缺乏持續的健康照顧,每次健康體檢及看病的信息不能實現共享,造成目前我國醫療中的浪費現象十分嚴重。

不同醫療機構之間檢查結果不能全面互認,是目前患者及家屬的普遍感受。缺乏完善的健康信息,患者每一次看病時,醫院都會對其進行較為“全面”的體檢,這不僅僅是浪費醫療資源,而且直接增加了患者負擔。

同時,家庭醫生的缺乏也使得以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得不到真正落實,目前病人看病還是以“救火”為主,沒病時一般還是諱疾忌醫。

缺乏家庭醫生的服務模式帶來的另一嚴重的問題,就是大醫院永遠是人滿為患,基層醫院與城市醫院沒有形成差異化的服務模式,而基層醫院往往限於人才、設備、藥品等各方面條件,根本無法與大醫院相競爭。所以,人們習慣去所謂好的地方——城市大醫院——看病,也就不足為怪了。

鑒於此,近年來政府連續發文,大力推進家庭醫生制度建設。2010年,國家發改委、原衛生部等六部門聯合出臺《關於印發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的通知》,同年開始在中西部地區鄉鎮衛生院定向招錄全科醫學方向的本科醫學生,學生在校期間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即免除學費,免繳住宿費,補助生活費;同時,國家財政立項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東部發達地區借助新醫改的東風,開始招錄本科以上層次醫學畢業生接受全科醫生的規範化培訓。至此,多策並舉全面培養家庭醫生的格局初步形成。

2011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標誌著建立家庭醫生制度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2年,原衛生部、教育部印發《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標準(試行)》、《助理全科醫生培訓標準(試行)》及《全科醫學師資培訓實施意見(試行)》,進一步明確了全科醫生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培養內容、能力要求等。

2013年底,國務院有關部門啟動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試點項目,首先在安徽、湖南、四川、雲南4個省份開展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試點工作。中央財政按每年人均3萬元的標準補助,各地方財政也需要配套相應的經費,希望通過提高待遇,吸引和鼓勵家庭醫生在基層服務。

2014年及2015年,連續兩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及加強全科醫生培養,今年9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剛出臺的《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也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尤其是要通過多渠道培養全科醫生,到2020年每萬名城鄉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

綜上所述,在我國推行家庭醫生並不缺乏政策支持。

為何無法兌現?

一邊是政府在大力推進,一邊卻是家庭醫生遭遇招生難。

通過“5+3”(5年本科加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或3年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培養全科醫生專業方向是政府培養全科醫生的主要途徑。有報道稱,2014年擬招錄1萬名全科醫生專業方向,但實際報名招錄僅5000余人。

據統計數據顯示,國內目前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累計有17.3萬,但真正註冊者也僅6萬余人,高達2/3的可註冊全科醫生者並沒有將執業範圍變更為全科醫學專業,不願意做全科醫生,如此少的全科醫生數量,遠遠不能夠為分級診療打好基礎。而在加拿大家庭醫生占醫生群體的50%,比利時為46%,法國為54%,英國為42%,美國約30%。

調查發現,國內基層醫生不願做家庭醫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家庭醫生模式未建立。河南省鶴壁市淇縣黃洞鄉衛生院嶽秀文醫生說,即便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培訓並考核合格,他也不願意做全科醫生。因為目前基層還沒有建立與全科醫療相適應的機制,鄉鎮衛生院現有的診療環境和模式也不適合全科醫生的發展。比如,“培訓前我在內科工作,培訓結束後還是回到內科,工作環境和模式沒有任何變化,我覺得自己目前沒有必要做全科醫生”。

該省封丘縣陳橋鎮司莊衛生院崔瑞鋒醫生稱,全科醫生與醫院內其他專科醫生在臨床上發揮的作用沒有什麽不同。目前培訓結束後還是沿用原來的專科模式,所接診的疾病還是以前自己熟悉的類型,所以沒必要變更。加之信息支持系統沒有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病歷及有關醫療救治信息沒有實現互聯互通,基層醫生做了大量健康檔案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因為日常工作中要填報很多表格,很多基層醫生戲稱自己為“表哥”“表姐”,但“表哥”“表姐”們的汗水卻白流了不少,因為這些健康檔案並沒有真正用起來。

二是家庭醫生崗位和待遇沒有吸引力。河南省新鄉市牧野區牧野鄉衛生院楊小翠醫生表示,如果做全科醫生好處多,他當然會主動選擇將執業範圍變更為全科醫學專業。鄭州市建華街社區衛生服務站賀艷閣醫生告訴筆者,從醫近20年,他一直在普外科工作,對一般的損傷處理有一定經驗,平時病號也不少。只有在保留原來執業範圍不變的情況下再加註全科,既擴大了診療範圍,又可以體現專業技術特長,這樣他才會選擇做一名有專業特長的全科醫生。

三是對家庭醫生概念有誤解。河南省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社區醫生說:“我所理解的全科醫生,是將大量時間用於對服務對象的健康管理,而不是去治病,所以我擔心做全科醫生會影響自己的收入,也不認同全科醫療服務模式”。一位2010級招錄的定向委培醫學生表示,上課聽老師講全科醫學,感覺太難了,面太寬,什麽都得學,不如學某一專科,壓力小一些。如果畢業後參加規範化培訓,我寧願選擇專科,而不是全科。其實家庭醫生中的知識全面只是其中之一,對居民全程式、持續性、個體化的服務模式才是家庭醫生最核心的理念。

除大量基層醫生不願意做家庭醫生外,國內醫改試點地區在推行家庭醫生服務時,發現基層居民不認可及簽約率過低的問題也十分突出,自願簽約率普遍達不到20%。這一方面說明居民對家庭醫生缺乏信任,另一方面也說明家庭醫生的服務能力亟待提高。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 (CFP/圖)

該如何推進?

家庭醫生制度的建立,不僅僅是培養出更多的家庭醫生,而應多策並舉,從待遇、基層醫療服務模式轉變、信息化建設、制度和機制創新等方面整體推進:

一是提高家庭醫生的服務能力及待遇非常關鍵。目前,雖然政府在逐步擴大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但範圍仍然很小,吸引力還很不夠。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還應切實增強家庭崗位吸引力,“趨高性”是人才流動的基本規律,當基層家庭醫生的收入達到或超過專科醫生時,才會有更多優秀的醫生願意從事家庭醫療服務。英國、澳大利亞家庭醫生的收入是社會平均收入的3-4倍,美國家庭醫生的收入也是社會平均水平的3.3-3.7倍。

二是真正按家庭醫生服務模式設置基層醫療機構。大力推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堅持家庭醫生首診制(而非“基層首診”),真正使家庭醫生對居民實行全程的、連續的、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和照顧。這不僅有利於居民健康,而且還有利於和諧醫患關系,甚至是和諧社會的建設。當每位居民都擁有了自己的“保健醫生”時,居民幸福指數自然也會增加。

三是加快信息化系統建設。利用“互聯網+”的政策機遇,抓緊實現基層醫療機構與上級醫院病人健康及醫療信息的互享互通,研究出臺檢查結果大範圍互認的辦法和制度,減少不必要的重複檢查,節約有限的衛生資源。

四是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家庭醫生健康及醫療服務。由於政府對公民健康權的實現應承擔基本的責任,所以,應根據私人家庭醫生提供健康及醫療服務的內容、數量及質量,由政府出資或醫療健康保險機構支付的方式購買服務,發揮政府及社會兩方面的積極性,共同助力家庭醫生走向千家萬戶。

(作者單位:河南省衛生計生委科教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34

“兩大需求+四道紅線”驅動 券商PB業務新打法頻現

私募行業近兩三年來的快速崛起,以及2015年起掀起的場外配資清理,使得為機構提供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的券商主經紀商(PB)業務崛起,迅速成為券業藍海。然而,伴隨市場結構和風格發生劇變,傳統PB業務中的很多模塊也迎來挑戰:現有交易模式難以滿足機構的定制化需求;靠產品銷售驅動的資金服務業務,在低迷行情中舉步維艱。此外,業務同質化嚴重、托管費每況日下等也困擾行業已久。

升級PB的業務模式,已在券業啟動,發力交易系統、產品及管理人優選、整體服務比拼,都成為了當前的新玩法。這背後,是交易和資金兩大核心訴求、以及從未放松的交易合規底線的共同驅動。

兩大需求和四道紅線

券商PB業務,是指為機構客戶提供的托管清算、後臺運營、研究支持、杠桿融資、資金對接等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這項業務的崛起,與前兩年私募行業的崛起密不可分。伴隨私募機構數量的激增,券商除了提供基礎的托管外包等服務之外,資金募集、杠桿融資等功能都為券商帶來了收入增長點。

而另一個重要的發展契機,源於自2015年起對場外配資的清理,第三方外部接口被要求轉移至券商PB系統,而此前盛行的券商出讓交易通道、機構以投顧身份直接下單的“密道”被嚴令禁止。多重發展契機的推動下,PB業務成為券業近兩年大力推進的創新業務。

“通過前期與機構客戶的溝通,機構經紀業務存在一些困惑。”中泰證券2017年私募FOF峰會近日召開,中泰證券金融市場部總經理陳華良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市場結構和風格發生劇變時,傳統PB業務中的很多模塊都迎來挑戰;這在機構對交易和資金兩大核心訴求上,體現得最為直接。

以交易服務為例,券商PB業務在這一業務上的同質化較為嚴重,並且普遍存在定制化需求反應較慢的現象。尤其是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在市場結構和風格發生較大轉變時,私募機構對股票交易提出了更多需求,這對PB業務都是新的挑戰。

券商PB業務中的資本服務,是機構客戶最關註的功能之一。但在當前,該業務也承受多重壓力。陳華良表示,券商傳統的PB業務是以產品銷售作為驅動,但銷售這把雙刃劍在低迷市場行情中受沖擊明顯,“在熊市里,私募產品銷售舉步維艱”。

與此同時,當前資管行業監管收緊、去通道化趨勢明確、投資者適當性全面啟動,原有的募資渠道也隨之生變。此外,從去年下半年去杠桿的監管趨勢不斷強化,資管業務和產品的杠桿比例都出現大幅收縮;分級模式被叫停後,券商之前承擔夾層的種子資金業務也受阻。這些都讓券商PB業務創新受到影響。

就在今年4月末,招商證券因違規被處以暫停新開PB賬戶三個月的處罰,也引發市場和業內的關註。根據深圳證監局公布的行政監管決定書,招商證券PB系統相關業務在現場檢查中,被發現有賬戶曾開展過股票配資業務,但躲過了券商的盡職調查;另有兩個賬戶則被查出涉嫌賬戶出借。一時間,對於券商PB業務將迎來整頓的預期高漲。

陳華良對此指出,針對券商PB業務的監管方向和力度,在2015年後始終沒有放松過。保證產品杠桿結構、賬戶管理、下單模式的合規和禁止違規配資,一直是券商PB業務監管的四道紅線。具體而言,就包括不得涉及場外配資、禁止機構以投顧身份直接下單、加強對高頻交易等策略的監管等。

在實際的業務操作中,出於方便交易、提升效率等考慮,券商也會出現疏忽麻痹。以合規交易為例,目前券商PB系統內部分產品仍是采用投顧模式,機構下單需要通過一套合規方案來實現;但為了解決投顧下單的便捷性,也會出現讓投顧直接下單的情況,而這類操作是嚴令禁止的。

新打法頻現:拼系統、玩優化

需求驅動和合規約束之下,券商PB業務的轉型已經啟動。圍繞著機構對交易、資金的兩大核心訴求,大力投入交易系統建設、提升交易體驗是券商PB業務升級的主流模式。而近年來,券商PB業務更進入到模式升級的新階段:對產品和管理人做優化和篩選、提供整體的系統方案、提高資金募集效率等專業服務能力的比拼,也是當前激烈競爭的焦點。

“之前很多私募是靠券商和銀行的傳統銷售發展起來,但這種模式未來能不能繼續得打了個問號。還有,傳統證券交易員能否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常規交易下單模式是否能夠實現私募的交易支持需求。”陳華良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私募管理人對券商PB業務目前最大的關註點,在於資金募集和專業服務能力。

資金維度上,如何為機構提供系統的募資方案,將成為券商機構業務的核心競爭力。陳華良表示,這一趨勢要求券商從產品源頭設計抓起,包括杠桿方案、渠道來源、資金價格、資金規模及期限撮合等均要加強。“如果現在還停留在銷售驅動,對私募管理人來說,壓力是很大的。從券商層面,必須整合銀行、信托、基金子公司這些通道資源,形成提供整體的方案。這才能幫私募管理人快速將產品落地。”

而在專業服務能力層面,私募管理人的需求一方面聚焦於效率,如托管外包是否足夠快、價格是不是足夠合理。另一方面,創新業務的吸引力也開始逐漸突顯,包括種子資金等業務能不能為私募管理人提供有效支持、孵化、增信等功能。

在更為細化的服務能力比拼中,交易功能仍是重中之重。陳華良強調,當前私募管理人對交易環節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券商PB交易模式被打破;未來交易中需要加大新工具、新技術的運用。尤其在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演變中,機器學習、算法使用、模型和場景運用,都會帶來券商PB業務整體的轉型升級。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276

湖南高規格金融會議對隱性債務出狠招:停緩調撤嚴把四道關

為了防範化解隱性債務,近期湖南省召開了罕見高規格金融工作會議,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強調,要堅持守土負責、主動作為,采取強有力舉措嚴密防範和化解政府債務風險。

湖南采取“停建一批、緩建一批、調減一批、撤銷一批”來化解存量債務,嚴控債務增量。並通過嚴把土地供應、項目管理、企業債券發行和平臺公司整改四大關口來防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隱性債務成因全解析

防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被中央提至新高度後,一些地方違法違規舉債案例被中央部委通報,其中湖南省內的部分地區多次被點名。

其中,在審計署公開的案例中,湖南省邵陽市變相舉債涉及隱性債務資金高達72.33億元。更早的2016年6月,審計署在重點審計部分省市縣政府債務時也發現湖南省出現隱性債務,主要是在委托代建項目中,約定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支付建設資金。在基礎設施建設籌集的資金中,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對社會資本兜底回購、固化收益等承諾。

第一財經註意到,為了打好防風險戰役,理清風險點和發力點,近日湖南日報一篇《打好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主動仗》文章稱,湖南全省政府性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各級黨委政府風險意識不斷增強,過度舉債的投資沖動有所下降,一些地方已經著手整治違規舉債突出問題。但同時也要清醒看到,全省政府性債務總量仍然不小,特別是隱性債務形式多、增速快,積累的局部風險不容忽視。

根據湖南省財政廳數據,截至2017年底,湖南省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約7756億元,較2016年增長較快。政府或有債務約2452億元,較2016年有所減少。

中債資信對湖南省2018年政府專項債券信用評級報告稱,湖南省政府未披露債務率情況,截至2017年末湖南省政府債務余額/2017年全省政府綜合財力為1.05倍,整體債務風險可控,債務期限結構較合理。

上述文章詳細分析了湖南省隱性債務形成情況:一是融資平臺公司成為隱性債務主要載體。一些地方融資平臺公司數量過多,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層級複雜,管理混亂,違規擔保、隨意拆借資金現象嚴重,大部分舉債遊離於財政部門監管之外。平臺公司盈利能力較差,難以通過自身經營收益償還債務。

二是一些地方政府通過PPP、政府購買服務變相舉債。沒有收入來源,無具體運營內容,異化為變相舉債的工具。不少地方將市政道路、管網建設等工程,假借政府購買服務名義進行融資。

三是融資形式日趨多元,風險隱患交織複雜。除常規的銀行貸款外,融資租賃、企業債券、PPN、信托融資、中期票據、基金融資等多種融資方式相互交織,既拉高了融資成本,又加大了監管難度。

此次審計署披露的邵陽市變相舉債案例正好切合上述情況,即融資平臺公司成為舉債主要載體,而且融資形式多元。

2017年8月至11月,邵陽市融資平臺公司邵陽市城市建設投資經營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利用政府道路管網等公益性資產開展融資租賃、發行中期票據等方式,從銀行、信托投資公司和融資租賃公司等機構舉債72.33億元,主要用於償還到期債務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其實中央和湖南省三番五次重申地方不得違法違規舉債債務,為何湖南個別地方仍存在變相舉債問題?

上述文章分析,政府性債務問題,說到底是發展理念和政績觀的問題,反映出一些地方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仍然存在路徑依賴和思維定勢,習慣於走靠高負債拉動增長的老路。

在4月16日的湖南省金融工作會議上,杜家豪強調,要堅決摒棄依靠基建投資拉動增長、通過高負債保增長的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

化解債務出狠招

為了強化地方政府債務監管,今年中共湖南省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於嚴控政府性債務增長切實實施防範債務風險若幹意見》,推出了全面清理核實債務情況,切實加強債務風險管控,堅決制止各種違規舉債融資行為,清理整頓融資平臺公司,規範適合市場運作的公益性項目融資,強化組織領導,責任追究具體舉措。

為真正讓化解債務存量和嚴控債務增量落地,湖南省推出了“四個一批”。即停建一批:對不屬於中央重點項目和省委、省政府明確的民生實事項目及重點項目,且本地債務已超過警戒線的未開工項目,予以停建。緩建一批:對已開工建設的城市景觀等項目,債務成本高、風險大的,暫緩建設。調減一批:對投資規模大、標準脫離實際的,壓減投資規模。撤銷一批:對違反中央規定頂風違規舉債的,堅決予以撤銷。

這項舉措立竿見影。比如上述被點名變相舉債的邵陽市政府公開消息稱,通過一個月努力,邵陽市本級停緩調撤項目投資193.6億元,減少可能的新增債務220億元以上。

為了進一步封堵地方違法違規舉債通道,湖南還嚴把“四道關口”。

第一關是土地供應關。加強對土地儲備、招拍掛的監管;土地儲備嚴格按相關規定運作,明確各類平臺公司不得再承擔政府土地儲備職能。二是項目管理關。規範PPP項目,嚴格執行負面清單管理,對不合規項目在甄別後予以分類處置。三是企業債券發行關。從嚴審核把關各級政府平臺公司的發債申請,支持有效益的實體企業發債。四是平臺整改關。嚴格按要求推進融資平臺公司改革轉型,撤銷“空殼類”、整合“相近類”、轉型“實體類”,對平臺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和重大融資行為加強監管和考核。

比如,邵陽將市本級現有7家平臺公司撤並成3家。明確各縣平臺公司不得超過2家,並於10月份提前完成整合。整合後的平臺公司,不做任何一個無收益的項目,不再承擔政府投資職能。

湖南還提出強化“四個約束”。一是除政府債券外,不得新增系統外需要財政資金償還的債務。二是列入債務風險紅色警告的縣市區不得新增地方債務。三是鎖定隱性債務規模,並將化債成效納入黨政領導班子考核和績效考核。四是實行化解存量債務與新增債券額度安排、財政轉移支付分配掛鉤。

湖南省政府性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將風險由高到低分為紅色警告、橙色預警、黃色提示和綠色安全四個等級。邵陽市政府稱自己屬於紅色警告等級,將實行政府債務“零增長”、新投資項目“零上馬”、“兩公”經費“零支出”,新進人員“零招錄”,補貼政策“零出臺”來化解債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1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