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的生意經 沒事偷著樂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urd.html

對於我自己的身份,我一直認為自己算是半個商人半個讀書人。雖然目前這兩者做得都不專業,但並不妨礙偶「上下而求索」,自得其樂。

 
  今天就侃侃俺的生意經。

 
  俺對於做生意的認識,總結起來大概有這麼幾句話:

 
  第一句:永遠是懂的人賺不懂的人的錢。
 
  
 
  我想把豆芽菜100塊錢一斤賣給你你肯定不干,因為你知道豆芽菜值不了那麼多錢,我想以100塊錢一斤賣給你那是我一廂情願,但是如果你想買筆記本,想買 車,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話對不起你就只能聽我忽悠了!我自己曾花過6000塊買過傻瓜照相機(這名兒起得真他媽貼切!),也曾花4000元買過無繩電話,花 二十多萬買過所謂的SUV,花5萬買過所謂的內部股,別人也沒拿槍指著我逼著我買,都是自願的,之所以買虧,是因為不懂。同樣我也曾以5美元的單價忽悠別 人買和弦芯片(也不知道現在賣是一毛還是5分),也曾以4萬美元的單價賣別人一套軟件(現在估計也就幾千人民幣吧)。之所以能賣出去,那是因為我比別人 懂。
 
  
 
  總結一下,也就是說,你只有比別人懂,你才可能真正賺到錢。一個生意想要成功,你必須成為這個領域內的專家,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日照鋼鐵的杜雙華,雖然只有小學畢業,但是他通過自己持續的學習和鑽研,現在已經是我國鋼鐵領域內頂尖的專家。這樣的人賺到錢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如果你不懂,就很難逃脫被宰或者失敗的命運。想想當中國人不會造手機的時候,一台摩托羅拉可以要價幾萬塊錢,現在中國人不會造飛機,價格基本上也只能波音 空客說了算,能不比別人貴就燒高香。市場換技術我認為基本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偷,或者搶,或者以我的A技術換你同等的B技術,否則只有等著挨宰!
 

 
  我只見過不懂行的人虧錢,沒見過不懂行的人賺錢。所以想做生意賺錢一定要先問問自己:我熟悉這個行業的競爭態勢嗎?我對進貨渠道,成本,售價,銷售渠道這些瞭如指掌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妨先打打工,積累積累經驗,有一定認識之後再創業也不遲。

 
第二句:上門來的都不叫生意,真正的生意一定是自己找的。
 

 
前不久有個朋友打電話問我有個生意能不能做,我問他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他說是他的一個朋友介紹的,我說如果這個項目真的像他的朋友說的那樣風險很小又很掙錢的話,那他的那個朋友為什麼自己不做?
 

 
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真正的生意機會都是自己發現的,內生的,是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觀察以及獨立思考之後產生的,這樣的生意成功幾率大,主動找上門來的項目粗粗一聽往往覺得很吸引人,但深入瞭解以後,往往就會發現各種潛在的問題和風險,要特別謹慎。

 
第三句:做生意主觀上一定要為自己掙錢,客觀上要為客戶帶來價值。
 

 
  買東西的時候只要是聽別人說這個東西他不掙錢,我就肯定不會買了,你不掙錢你這麼辛苦幹什麼?那不是有病嗎?你可以不告訴我你掙多少,但就是別說你虧本, 我個人認為世界上沒有虧本賣東西的傻瓜,免費的東西是這個世界上價格最昂貴的東西(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實際上是非常昂貴的,這個話題以後再講)。
 
 
 
   我自己是把這句話當作我做生意的原則,主觀上一定要賺取利潤,商人無利不早起,客觀上我絕對不賣假貨,不以次充好,這是底線。

 
第四句:只有從陌生人那裡賺到的錢才是真正的利潤
 
 
 
    往往有這樣的情況,很多人的第一單都是朋友照顧,以為這就算創業成功,賺到錢了,實際上這是個假象。創業之初得到以前的熟客或者朋友幫助無疑是非常幸運 的,但是朋友的這種善舉只是幫你練習一下,測試一下各個環節是否能正常運轉,相當於是機器的一個試運行,真正的考驗是看你能否從陌生人那裡拿到訂單,只有 走完了這個循環,生意才算真正做起來。

 
都是大白話,上不了正席,但都是我自己獨立思考所得,代表了我現階段的認知水平,作文以記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00

危機 沒事偷著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vxp.html

老祖宗聰明,造詞水平一流。

 
   危機危機,有危有機,先危後機。作為一個有逆向情節的投資者,偶一向很關注那些出現危機的倒霉蛋。偶認為,讓人感覺最甜美的投資收益往往來自於投資標的的 戲劇性反轉(反面教材是最大的虧損也往往是來自於投資標的的戲劇性反轉,和前面的收益鏡像對稱),在出現危機,眾投資者紛紛出逃的時候,你可以用很低的價 格收集到很多籌碼,但想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首先你必須對你的投資標的非常瞭解,你不是賭他反轉而是判斷他反轉,再其次你還要和人類固有的恐懼本性做鬥 爭,股票可能會繼續下跌,壞消息說不定不止一個,幾年股價都有可能死水一潭,企業剛走出困境說不定股票會被私有化,或者最後倒閉從而讓你的希望全部打水 漂,自信心遭受無情打擊........但老天爺也是公平的,如果你真能克服這一起困難,並且事實如你所料,老天爺會用大金條來獎賞你,會用加倍的成就感 和滿足感來回饋你。

整理一下最近有哪幾個碰到危機的倒霉蛋:

一:高鐵股
 
這無疑是近期最大的倒霉蛋群體,空前的信任危機,事情過去差不多已經兩個多月,目前還沒有公佈調查結果。估計年底之前結果會出來,因為後面緊接著就是春運,通常要在春運之前公佈調查結果。
 
目前看來這場危機還沒有結束,劉跨越一案還沒有宣判,事故調查原因還沒有公佈,估計屆時公佈的時候民怨還會進一步發酵升溫。股票可能還有進一步下跌的空間。
 
高鐵股會不會反轉呢?我認為很有可能,中國很有可能在高鐵領域孕育出現一家像韓國三星那樣的巨無霸公司,我本來是希望能出現像美國波音,歐洲空客那樣的公 司,但這些公司都是民營的,起碼表面上是,而中國更容易搞成功的可能是國家資本主義類型的那種公司,類似於韓國三星。如果真能這樣現在投資將來就賺大發 了。判斷高鐵股是否反轉,作為一個散戶我們無法借助於財務數據(我們拿到的不僅比機構晚,而且經過粉飾),但是也不用怕,我們的優勢是貼近客戶(乘坐高鐵 我們自己本身就是客戶),上心(自己的錢當然上心),今年的春運是一個觀察的好機會,如果有出差坐高鐵的朋友也可以多問問。

二:中海油
 
渤海漏油,昨天一下中海油就差不多跌去了10%,對於大部份依靠在海上採油的中海油來講,無疑是場危機。事實真相我們誰都搞不清 楚,我關心的是:這次事故到底會給中海油造成多大損失?中海油需要很多賠償款嗎?目前看來,輿論的火力都被吸引到了康菲身上,中海油不敢說毫髮無傷,至少 不會像BP在墨西哥灣那樣被美國政府口誅筆伐,躲過這場危機可能是大概率事件。是否能夠反轉我覺得主要看兩個指標:1)涉事油田何時能夠重新開始生產,如 果不幸被無限期停產,相當於中海油最肥的現金牛被宰了,那就不好玩咯!2)賠償金額有多大。這個目前無法可依,主要要看政府的態度。

三:比亞迪
 
   近來比亞迪的股價翻著跟頭往下跌,不由得叫人想起李清照的那首著名的【聲聲慢】: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慼戚。
 
   比亞迪的情況最複雜,汽車銷售不振,手機代工受客戶影響更不振,盈利大幅下滑,成千的裁人。
 
   因為想和比亞迪做生意,去過幾次,對比亞迪有些感性認識。比亞迪給我的感覺像極了當年的夏新,都是靠一款明星產品打天下(夏新靠A8,比亞迪靠F3),都 有一個注重研發隊伍建設的老闆(李曉忠和王傳福都是工程師出身,我個人對他們的人品極為欣賞,但還是堅持認為在目前中國經濟所處的階段投入太多在研發環節 上屬於看似優雅理性的自殺性行為),都有強烈的民族品牌情節,都是在殘酷競爭行業打天下,都是在明星產品推出以後上台階階段經營出問題,如今夏新已經是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比亞迪也是在風雨中飄搖。

 
   市場之所以給比亞迪高溢價,主要是在它的汽車業務,而不是手機零部件代工業務,汽車業務能否東山再起對此我完全沒有把握,只能觀察,我個人認為比亞迪能否 反轉主要看它能否推出新一代的經典車型,目前據說有一個防雷克薩斯SUV的S6賣得還不錯,但很遺憾我很少在深圳的大街上看到,對此只能將信將疑。觀察觀 察再觀察,觀察電視裡看不看得到比亞迪的廣告,觀察大街上比亞迪的車多不多,看好了,就出手,看不好,就看著。
 

 
 
到底最後這幾隻股票是烏雞變鳳凰還是烏雞變死雞?It's a questi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61

餡兒餅還是陷阱? 沒事偷著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xtd.html

一般不太愿意在博客里讨论具体的股票,今天破个例,原因是我不太认为我这辈子会碰到某股票市值跌破该企业持有的现金的情况,这需要非常非常极端的市场情况之下才会出现,但是真有可能会出现,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应该博一把?

 
   先把它记录下来。

 
   股票代号:03818HK  中国动向
 
   今天市值:71.58亿港币

 
  按照中国动向中期年报披露的内容,中国动向持有现金48.2亿人民币,约合57.84亿港币,如果股价再跌个20%,跌到股价1元港币市值就跌破企业持有的现金了,

 
  市值跌破净资产,这个不足奇,好多制造型企业资产账面价值都很高,但实际是堆破铜烂铁,我完全没有兴趣,但如果某公司毛利率超过60%,资产中大部分都是现金,基本没有负债,并且市值已经快跌破现金,这个股票你说有没有投资价值?

 
  有购入的想法,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个馅儿饼还是陷阱?

 
 
纠结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40

操盤手坑殺勞退金 離職就沒事?

2013-10-28  TCW
 
 

 

投信代操出包又一例!十月十六日,特偵組以背信罪及違反證券交易法等罪名,起訴日盛投信前投資長陳平、寶來投信前協理瞿乃正兩名政府基金代操經理人,違法獲利約七千萬元,卻造成委託他們代操的勞保與勞退基金因此虧損逾八億元。

若以勞退月領平均五千元估算,投信代操造成勞退基金等逾八億的虧損,等於吃掉十六萬名退休勞工的一個月退休金。這個虧損數字,還不包括去年底安泰ING投信前基金經理人謝青良涉嫌炒作盈正豫順股票,竟讓勞保、勞退基金在短短一個月內慘賠超過兩億元。

過去一年,投信代操政府基金接二連三爆發炒股弊案,經理人透過炒股與收受回扣方式中飽私囊,卻導致政府退休基金賠錢,財務困境雪上加霜,更引發民眾擔憂退休金不保。

「寧願少領也要先領」,自去年十月勞保基金傳財務危機來,許多民眾寧可減額,也要提早請領勞保年金,截至七月底最新數據,減額請領人數十個月內暴增一倍,明顯對政府管理退休基金投出不信任票。

荒謬一:炒股定罪難一拖三年,仍在偵查中

目前國內投信替政府基金代操資金部位,約四千七百六十億元,然而一旦發生炒股弊案,造成勞工權益大受影響,基金經理人卻往往只被解職,無須負起司法責任,更無須賠償等三大荒謬現象。

炒股案第一個荒謬現象是,在現行法規下,涉案的基金經理人往往難以起訴或定罪。以盈正案主角謝青良為例,炒股案在二○一○年九月就發生,二○一二年被列為被告,但遲遲未偵結或起訴,一拖就三年。

至於陳平等人的案子,竟出動了最高偵查單位的特偵組來偵辦,起訴書洋洋灑灑五百多頁,罪名為背信罪及違反證券交易法,但投信界卻認為,從起訴書來看,違反證交法等罪名恐難以定罪。

事實上,昔日投信界天王級人物、群益投信前董事長葉志勇,在一九九七年曾被查出他母親的帳戶裡,持有與群益基金相同的股票,形成利益輸送疑案,最終葉志勇辭掉所有職務,當時的證期會對葉志勇祭出最嚴厲處分,也僅是禁止執行證券相關業務五年。

按現有規定,主管機關的金管會只能透過行政處分,勒令基金經理人解職,三年內不准任職投信業,對基金經理人約束有限。至於涉及投信,也僅罰款約六十萬至一百二十萬元了事,相較於造成政府基金或投資人的虧損,顯然不成比例。

荒謬二:全民埋單代操賠錢,國庫補足缺口

投信炒股弊案帶來的第二個荒謬現象是,投信出包,全民埋單。退撫基金監理會前委員吳忠泰指出,投信代操的資金部位,一旦賠錢,政府基金也只能摸摸鼻子認了,收回並交由其他投信操作,未來基金若出現財務缺口,則由國庫撥補。

即使發生炒股弊案,政府基金只能禁止涉及投信在五年內不得再爭取代操業務,向投信求償的機率也不高,因為代操經理人雖違法被起訴,但要等三審定讞、賠償損失,也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雖然投信業者對旗下經理人設下層層防弊關卡,但每次弊案爆發,投信只能逼迫出事經理人離職,然後發表聲明,指涉案經理人的違法行為屬於「個人行為、與公司無關」。金管會除了罰錢,頂多是禁止投信在一或兩年不得發行新基金。

相較下,花旗集團台灣分析師張凱偉在出具研究報告前,先將內容透露給客戶,結果花旗遭美國麻州政府重罰三千萬美元(約新台幣九億元),事後張凱偉遭花旗開除,無論個人或金融機構,都付出慘痛代價。

荒謬三:劣幣逐良幣虧不得賺要多,人才求去

投信炒股弊案衍生的第三個怪象,就是引發優秀的代操經理人離職,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代操基金的操盤人,幾乎就是明星基金經理人,因為投信要爭取政府基金委託案,必須端出過往的投資績效。然而,受到弊案打擊,許多經理人士氣低落,加上政府委外代操或私募代操等金額變少,基金經理人收入和風險不成正比,造成許多優秀經理人紛紛離職。

此外,政府基金委外代操的制度設計不良,也讓優秀經理人寧可放棄代操工作。曾在一年多時間就替政府基金賺到二八%報酬率的經理人指出,代操既要達到政府基金規定約八%至九%報酬率,又要超越其他代操經理人的績效,「壓力太大了!」

從成績單來看,勞保基金委託投信代操績效大部分優於大盤,以去年七月發放的一百億元委託案為例,至今年八月底的報酬率約一四%,同期大盤漲幅為九.二一%。

代操基金經理人無奈的透露,政府基金由公務員監督績效,對於虧損不能容忍,賺少也不能接受,然而,每當行情不好或發生股災時,代操經理人又銜命護盤,一旦被套牢,卻面臨部位被收回的窘境,讓經理人大嘆難為,寧可求去。

「就算把『謝青良們』都抓光了,最後只會出現很多平庸的操盤人。」吳忠泰指出,主管機關為了防弊,設下更多操盤限制,卻也壓縮了經理人的操作空間。

而這三大現象不改善,無法遏止代操基金經理人藉由老鼠倉牟利,一個基金經理人為了圖求他一家的財富,侵蝕了十六萬個勞工家庭的生計與幸福,類似的案例還會再發生。

【延伸閱讀】代操弊案偵辦進度慢、索賠難

時間/事件:2012/11盈正案虧損金額:逾2億元涉案經理人:安泰ING投信前副總謝青良、德盛安聯投信前經理人、凱基投信前經理人司法進度:台北地檢署將謝青良列為背信罪的他字案被告,目前仍在偵查中

時間/事件:2013/3普格案虧損金額:約2,000萬元涉案經理人:第一金投信前經理人喬仁傑、許弘政、許訓誠司法進度:台北地檢署依違反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等罪起訴

時間/事件:2013/10代操弊案虧損金額:逾8億元涉案經理人:日盛投信前投資長陳平、寶來投信前協理瞿乃正司法進度:特偵組依違反證券交易法以及背信罪起訴

註:*為共同基金,其餘為政府基金資料來源:金管會、特偵組、台北地檢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34

沒事看BAT的金融大戰 江南憤青

http://xueqiu.com/5564897980/25970535
由於金融的本質在於資金融通,金融機構的核心是在資金融通的過程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存在,這個成本和效率是資金轉移過程中的總成本和效率,包含了從借出到回收的過程,所以,金融機構的核心是扮演了提供專業性的風險定價的專業性機構,只有在風險定價上展現了優越性,才能闡述他中介角色的重要性和生存的價值和意義。

互聯網金融從屬於金融,也必然要遵循金融邏輯,所以,互聯網要取代傳統金融中介機構,也必然要解答這個命題,從目前所有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來看,除了阿里外,暫時都未能在這個命題上進行有效解答,如果跟傳統金融中介一樣,都要依賴特許經營權的牌照來進行規避風險,則互聯網的意義大打折扣。

在BAT大戰的過程中,阿里由於具備極大的生態優勢,因此產生了一定的排他性的基礎風控優勢,才真正解答了前面所提的風控問題,因而能介入了實質性的金融領域,主要是阿里小貸,阿里擔保,而百度和騰訊,其實都尚未進入真正的金融領域,百度的百發,更多是金融產品的銷售服務行為,扮演的是銷售渠道角色,而騰訊則主要還是體現在支付領域,只是由於有了微信之後,財付通跟微信捆綁,從預期來看,會形成極大的便捷性優勢,從而在支付領域對銀行的支付結算,乃至對支付寶的衝擊都會非常的明顯。但是都不符合金融定義。

三者在金融領域的大戰,極為的不對稱,基本可以說不具備可比較性,阿里由於立足於電商領域,而這個領域跟金融具有很大的關聯性,因此形成金融模式更自然和貼切,交易產生金融機會,金融反過來也會促進交易,所以阿里的金融格局,非常穩定也體系龐大。阿里金融即包括了前面論述的真正的金融業態,即阿里小貸,阿里擔保,也包括了很多金融的輔助性業態,支付寶、餘額寶、基金超市等。

阿里的整個金融邏輯其實是很清晰的,我感覺整個阿里金融,核心從來不是跟銀行去打戰,阿里跟銀行估計一百年來也不太會有正面的競爭,因為兩個機構是不在一個市場裡搶客戶,銀行永遠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進入阿里的體系裡,跟阿里搶飯吃,而阿里也一樣具備不了銀行所有的優勢,去跟銀行搶飯碗吃,都進入不了對方的核心領域中去。

阿里金融的市場在體系內,他的核心是利用金融這個工具和手段,更好的優化阿里的生態體系,促進阿里體系的穩定。金融只是阿里為他體系內的客戶提供眾多增值服務的一種工具而已。阿里金融的核心是搭便車,利用淘寶、天貓等基礎客戶龐大的優勢,為這些群體提供他們想要的東西,提供他們更好的體驗,只有這樣阿里金融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有低成本,以及高效率;離開了這個基礎,阿里金融的難度就很大,就如同本來在網吧裡賣方便麵很好賣,說要走出去成為一個賣方便麵專業戶,那就難度大很多。

而事實上,阿里只要把自己的生態體系做的更好,能給提供給社會更多更便宜的商品,給用戶更便捷的物流,讓大量商戶能真正實現盈利,一方面必然會增加金融的機會,另外一方面對社會的意義,比單獨和純粹的做金融更有意義,他改變的已然是人類生活,這種改變,比單純去運作金融是更功德無量的事情,而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金融與阿里的這個現實意義相比,則只是很小的一盤菜而已了。

同樣的道理去看騰訊和百度,事實上,兩者跟阿里也談不上金融大戰,除了微信支付跟支付寶,會有一場大戰外,其他的對抗可能性基本沒有,因為他們的固有商業模式,也決定了他們不可能跟阿里一樣做這麼多的金融模式,做了也意義不大,第一做不過阿里,第二沒必要,對他們固有業態沒有好處,也很產生性的盈利增長點,弄不好反倒是爛資產,誰做誰傻逼而已,典型的捨本逐末。

我自己感覺,騰訊立足社交,立足於微信工具,提供給人們更好體驗,更為便捷的支付方式,讓中國所有人都能改變過去的銀行櫃檯式排隊的劃款取款等模式,就已經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了,做好自己的基礎底層架構,就是給中國金融做最大的貢獻了,金融只是他這個生態裡衍生出來第一種簡單應用而已,除此之外,微信能提供的東西還有很多,例如基於微信的公司客服,基於微信的各種應用,包括媒體、包括自助式服務,基於微信的電商,物流等等,騰訊如果非要無視這些,然後脫離出來做微信支付,那真是傻蛋了。

百度也一樣,如果能把搜索做的更好,讓人們更清晰,更便捷的篩選各種產品和服務,提供更為全面的比價服務,而金融產品包括貸款產品,理財產品,投資產品的比價服務,只是他眾多產品比價的一種,他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搜索能力做到極致,事實上就是做了金融,就是給中國的用戶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務了,幹什麼非得脫離出來,跟阿里一樣幹個小貸或者做個百發,才叫金融?只會意義縮小,空間更小,因為金融在人類生活中的相對需求和供給更小,單獨去做,意義不大。總的來看,底層生態不一樣,決定了各種切入點必然是不同的。脫離自身底層生態基礎,非要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明顯扯淡,而且不靠譜的事情。

從BAT的金融路徑來看,互聯網金融對金融最大的影響,是一大堆具備用戶和流量的互聯網公司立足於自身優勢,給他們的客戶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金融產品或者金融服務和體驗,因此,從表現形式來看,未來的互聯網金融,會出現微型化和瀰散性的特徵,為什麼會是微型化,那是因為單一的互聯網公司介入金融都是立足於自身客戶基礎出發的,是屬於因需而生的概念,所以他解決的都是體系內的需求,所以必然是受限制於自身的基礎性優勢,所以,普遍規模都不會特別大,哪怕龐大如阿里金融,過去一萬多億的交易額的市場,最終信貸規模也差不多就是目前四五十億的信貸餘額,而且壞賬率也很難保持穩定,尚不如一家普通銀行網點的規模,任何事情其實都是一體兩面的,優勢是體系,劣勢必然也是體系,所以微型化是必然的。但是因為大量的互聯網公司都會介入,而且也具備優勢,都能形成一定的市場,所以,瀰散性也是必然的。從而造成總量會很大,對金融業的影響,從格局上來看,也是明顯的,分化和瓦解金融機構的整體份額,是幾乎未來幾年看得到的趨勢。我以前說,美國通過證券化來瓦解銀行業一枝獨大的趨勢,中國可能會通過網絡化來實現。大量的具備金融屬性的非金融業態利用互聯網不斷的擠入金融,讓金融跟非金融的界限日趨模糊,跨界融合越來越明顯,最終的是助推了我國的金融改革的加快來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54

解讀安倍內閣財政預算草案:沒錢?沒事!有央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796

當人們都忙著過聖誕節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他的小夥伴們(內閣部長和自己的盟友)悄悄的敲定了將於明年4月1日開始的2014財年的財政支出預算草案。自由投資人Wolf Richter表示,日本政府的2014預算草案表面上看比上一年小,實則不然,日本政府可以通過補充預算來增加開支,還可以今年舉債明年花。為這場花錢狂歡付錢的是日本央行,他們不僅在貨幣化當前的財政赤字,還在將累積了多年的政府債務貨幣化。安倍經濟學正在加速,財政赤字將繼續瘋狂增長。 2013財年的財政支出已高達95.9萬億日元,別急,以後還會更高!因人口老齡化導致的社會保險支出增長了4.8%;通過炒作與中國在領土問題上的爭端,軍費開支增長了2.9%;通過四處大興土木(修無用的橋和河堤),再加上還有些價值的東京奧運會項目,公共支出飆升了12.9%,達到6萬億日元。 這些低效率的政府支出並沒有讓已經低迷了20年的日本經濟重獲新生,但也沒有停止的必要,因為這是送給日本國內企業及其政治盟友的禮物。 政府大張旗鼓的宣稱,他們只需要發行41.25萬億日元的新債券,其實只彌補了43%的財政開支,而2013財年發行的債券彌補了46%的財政支出。如果您對這些數字看著沒有什麽感覺,那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日本的財政預算制度吧。 每個財年里,政府都會審議通過1到4個“補充預算”,或者叫“經濟刺激計劃”。例如在2013財年,最初的預算為92.6萬億日元,後來又通過了10.3萬億補充預算,所以當前財年的預算為102.9萬億日元。 當然,2014財年也不會例外,預算草案中已經包含了一項5.5萬億日元的補充預算,這項補充預算是用來對沖明年4月份生效的消費稅的提高。上次的消費稅調高觸發了搶購風潮和其後的長期衰退,而這一次的增稅則會從一臉不情願的日本國民口袋中掏走4.5萬億日元。4.5萬億日元,外加1萬億日元,剛好夠支付5.5萬億的刺激計劃,何必要幹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事?安倍其實玩的是糊弄人的遊戲,5.5萬億的刺激計劃將由2013財年發行的債券來為其融資,如此一來,這5.5萬億對於2014財年來說就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2014年財政支出預算高達101.4萬億日元,稅收收入預計為50萬億日元,這已經是自2007年以來最高的稅收收入了,但也只能彌補其中的49.3%,剩下的50.7%都將通過發行債券所籌集的資金來彌補,不知道安倍政府所宣稱的43%的債券融資計劃是怎麽算的?     如此高額的財政赤字該怎麽辦?不用擔心,日本央行幫助您! 早在這份敗家的財政預算草案浮出水面之前,日本央行就已經承諾在每年印制60—70萬億日元來讓貨幣存量在兩年內翻倍,與此同時,日本央行還無恥的重申,他們不是在將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僅僅是在執行貨幣政策而已。 日本央行真是把全世界的人都當傻子了。他們不僅在貨幣化當前的財政赤字,還在將累積了多年的政府債務貨幣化,這種讓債務緩慢貶值的作法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債務違約。而這種辦法的好處就是讓人們手中的債權不知不覺的貶值,而所有持有日元和日元債權的人都將受損。 估計許多人都已經知道,日本政府在通過借錢來維系了十幾年之後依然沒有找到解決日本經濟問題的辦法,而伴隨著貨幣好幾倍的擴張,日本國民的養老金、銀行資產和債券卻會因貨幣的註水而大幅貶值。如果說,QE是日本精英階層向美國學來的高招,那麽日本的工薪階層是否會心甘情願的為QE帶來的通貨膨脹買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18

鬍鬚張小漲被罵 王品大漲卻沒事?

2014-01-13  TCW
 
 

 

一年四個月前,鬍鬚張一碗魯肉飯漲兩元被罵翻,二○一四年一到,王品宣布旗下六個品牌、共一百七十三家店自一月三十一日聯袂漲價,漲幅最高達一○%,不僅順利漲價成功,還帶動王品股價、業績雙雙成長,股價挑戰五百元大關。

這一次,台北市西餐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法樂琪餐廳主廚兼營運長張振民第一個跳出來發聲:「王品年營收超過百億元,EPS(每股稅後淨利)超過十元,獲利表現這麼好,說漲價是因為食材成本壓力,實在說不過去。」

但張振民也不得不佩服王品讓消費者能夠接受的漲價手法。原來這門「漲價學」,闖關成功的背後隱含五大心法。

時間回到二○一二年九月,鬍鬚張宣布小碗魯肉飯從三十三元到三十五元,才漲兩元就引來各界撻伐,甚至連台北市政府都出面干涉,最後鬍鬚張董事長張永昌禁不起輿論壓力,出面公開道歉並降回原價。

對比漲幅與影響範圍,台灣餐飲龍頭王品一百七十三家門市齊漲,影響消費者高達千萬人次,且漲價最高金額達五十元,是鬍鬚張的二十五倍,卻能「順利」闖關,雖然台灣是自由競爭市場,店家本來就能自行決定價格,但一樣是漲價,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

心法一:先掂掂自己定位

第一個要學的是抓對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學,「一個是消費者常吃的庶民小吃,一個是偶爾上門享受服務與用餐氛圍、裝潢等的餐廳,兩者當然不同。」台師大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教授孫瑜華指出,主要來自產品定位的不同,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也完全不同。

一樣賣餐飲,吃飽跟吃巧不同命,有本事讓餐飲服務加值,漲價的阻力相對比較小。

「他切入的時間點非常漂亮,這點我很佩服,」張振民指出,王品訂一月三十一日開始調價,正好是農曆大年初一,因為是過年節慶期間,對於比平常高一點的價格,消費者較能接受。

王品內部高層指出選在農曆年初一,的確考慮到消費者心理感受與反應,「過去我們也盡量都挑在這時候調整價格。」

心法二:景氣差別喊漲

這是第二個心法,漲價也要看「黃道吉日」,對比鬍鬚張上一次漲價事件,踩到的地雷之一就是選錯時機,多位餐飲業者直指,雖然餐飲業皆因油電、原物料上漲壓縮利潤,但,在景氣接連亮出十個藍燈、基本工資緩漲等消息瀰漫時,「除非萬不得已,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湊熱鬧!」

心法三:提前喊話緩情緒

第三個漲價心法是預防勝過治療。雖然,王品並沒有直接公開宣布漲價訊息,但餐廳在一個月前即開放訂位,而訂位時就會告知客人即將漲價訊息,等於是提早一個月告知,孫瑜華分析,「消費者現在會覺得還很遙遠,到時候情緒又已經被吸收,淡化反應效果。」

心法四:漲幅別超過五%

此外,漲價幅度也有心法,學問是要讓消費者有感卻不痛。王品這次實際漲價幅度為二.九%到一○.一%,除了石二鍋從一百九十八元漲到兩百一十八元,漲幅達一○.一%,其他都在五%以下。孫瑜華說,消費者對價格認定通常是在一個範圍之內,對於五%以下的價格變動敏感度較低。

王品集團品牌副總經理高端訓表示,這次漲價的六個品牌當中,夏慕尼鐵板燒成立至今八年沒漲過價,西堤牛排與陶板屋也有五年沒調價。

心法五:不偷漲也不常漲

最後,要漲就要做到誠實才是上策,王品這次六個品牌一起漲,雖更加引人注意,但王品高層透露,這件議題在內部也經過一番討論,因為去年集團旗下已有兩個品牌調漲過,如果再一個個漲價下去,加上現在資訊流通發達、網路傳播效應,不可能「偷偷漲而不被發現」,反而讓人有「怎麼王品一直在漲價」的印象,因此最後才決議把幾個獲利率低於水準的品牌一起調高售價。

政大企管系教授洪順慶指出,雖然一般說來,消費者不會替企業或店家考量成本問題,但去年的食安風暴,讓消費者提高意識,對於過低的價格抱持懷疑,認知到「低價所產生的高成本(代價),因此不再一味追求低價至上。」

以王品來說,食材成本約占總營收二六%,但去年食材比重僅較前年提升一個百分點,因此食材上漲並非主因。其實,王品最大成本來自人事費用,包括全台員工薪水、獎金、勞健保支出等,約占營收四成。今年因應基本工資調漲,基層員工將加薪一.五%到四.五%,換算下來一年約多兩億元人力成本。

攤開王品財務報表,去年前三季營收雖然成長,但營業利益率較前年下滑一個百分點、稅後淨利率為七.九%,也比前一年降低○.八三個百分點。

所以王品確實面臨了壓力,但這次漲價成功,顯示王品除了會做品牌與服務,原來還有一門獨門漲價工夫,讓人看到企業在對的時機、好的說法與誠懇的態度,想漲價真的不難。

【延伸閱讀】這樣漲,消費者不反感 ——餐飲業常用漲價術

1. 選對時機別和油、電一起漲,最好選節慶期間,消費者對微幅漲價較可以忍受

2. 掌握比例原則漲價幅度控制在5%以下,較不會影響消費者消費意願

3. 一次漲足盡量避免分階段或分批漲價,否則給人持續不斷在漲價的印象

4. 預先告知提早告知或宣布漲價訊息,給消費者心理緩衝期

5. 提升價值漲價時最好更新菜單、產品組合、裝潢,讓消費者有相對價值提升感

整理:黃玉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16

週末沒事,整理了一下98年以來的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守時乘勢

來源: http://xueqiu.com/8410542293/32314023

周末沒事,整理了一下98年以來的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發現不過剩的行業已經很少見了;好幾個行業的產量萎縮都持續幾年了,對應到市場,如果做工業股的話,或許做困境反轉比做正向成長的可靠性更高。因為增量的空間的確不大了,那只好去守那些在困境中持續時間長,去化完成的差不多的行業;
一個是機床業,按說雖然下遊機械制造業差,但汽車行業卻很不錯,而機床業卻在困境中好幾年了,完全沒有享受到汽車業繁榮帶來的好處,估計主因還是行業集中度太低,加上地方保護主義,不過又看了一下按收入排名數據,從集團層面看,沈陽機床在全球是以28億刀排第一,不過看了一下上市公司,似乎13年的數據才73億人刀,貌似數據差距很大。
一個是化肥產業,需求端基本穩定,生產端似乎這幾年一直都是小年,不過化肥的增量空間似乎很小,氮磷鉀折純從1998年的2900萬噸直到2012年最高也才7400萬噸,這個空間相比較其他工業品的增量,實在是太小了,因此化肥的邏輯應該主要在供需價格上。
增量最熊的估計是原油開采業,產量從1998年的1.6億噸到2013年的2.08億噸,十幾年基本在原地打滾。
手提電動工具,從08年開始就沒好過,大概是生產方式的提高,半人工方式的工具都被自動工具替代了。
船舶業,產量從314萬增加到2011年的9200萬載重噸,增幅巨大;2012年以來開始萎縮,至今沒能緩過來。不過個股卻在朦朧的題材中漲幅不小。靠軍工的畫餅能撐起來麽?真正要起來還得等航運吧?
發電設備,產量從1400萬千瓦到2008年的1.33億千瓦,增幅不小,不過從2009年開始就沒好過,2014年產量增幅似乎不錯,是否熬過冬天了?畢竟用電量一直都在增加啊,缺點就是大型成套設備的更新周期實在太長了,等到黃花菜都涼了。

鐵路機車業,低迷了2年,今年下半年開始狂奔,不過鐵路機車業的特點就是不持久,通常跑兩年就要歇兩年。但願這次能打破。
汽車,從171萬輛增加到2387萬輛,增幅巨大,不過增速已經下來了。
軟飲料,從958萬噸增加到1.49億噸,這個增量是非常可觀的; 現在人均年消費100升,相比較一些國家似乎還有很大空間,不過考慮飲食習慣,以及去掉農村的一大塊人口,大概人均150升,還有25%的差距。
布的產量,從179億米到現在683億米,增量也不大,人均4.1米;就算不考慮出口縮減,空間也基本沒了。
耐用消費品中的家電幾大件,這幾年似乎都飽和了,沒啥增量了。
最牛X的莫過於移動手機,從2000年的5200萬部增加到2013年的15.41億部,增量30倍,太恐怖了,按全球70億人,也不用幾年就普及了。開始還納悶於這麽大量居然都不過剩,後來逛了逛論壇才知道是自己out了,原來別人都是半年一換手機,用我這種用到廢的觀點實在是沒法理解。老實說,實在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
---------------------------------------------------------------------------------------
合成洗滌劑,產量從380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1029萬噸,增幅也不大;分為工業用和民用,按2012年的數據,廣東的產量占全國28.45%,其次是安徽、四川和浙江,分別占10.06%,9.65%,8.47%; 雖然確切的人均消費量數據還沒有,不過似乎空間還不小,缺點是精細化工似乎都被外資壟斷了,這塊如果能實現國產替代,空間似乎不小,當然也應該有條件實現國產替代。
化纖產量從516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4133萬噸,增幅不小,最近兩年以個位數整長,空間似乎也不大了,除非找到其他用途。
塑料制品從843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6188萬噸,2012年,2013年個位數增長,不過今年似乎增速又恢複了二位數增長,由於塑料的用途太廣,可替代的地方也多,不容易分析。
交流電動機的產量從4300萬千瓦增加到2.79億千瓦,這一塊如果技術上能突破,其實國產替代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發動機的產量從1.6億千瓦增加到17.7億千瓦,受益於汽車業的繁榮,增速一直不錯。
汽車和轎車,汽車產量從171萬輛增加到2387萬輛,增幅巨大,8月數據增幅低於3%了,轎車產量從57萬輛增加到1330萬輛,不過8月份數據似乎出現了輕微負增長。是否意味著汽車業暫時到達了一個頂峰,需要適當調整呢?

最後來看看跟房地產產業鏈的相關的產業:
由於房地產今年的投資增速持續回落,而新開工面積從2012年就曾經出現了負增長,2013年的增速也不高,今年則是大幅的負增長;因此可以說其實從2012年,房地產的新增投入已經出現了拐點;
相關的產業中:
水泥的產量從5.1億噸增加到24.1億噸,近幾年增速雖然不高,不過所幸還是正整長。大概是由於農村的危房改造和大規模的鐵路建設補償了部分房地產減少的需求吧?
平板玻璃的產量從1.7億箱增加到7.79億箱,2012年增速-3.21%,2013年增速9.08%,今年到目前為止增速6.55%;
粗鋼產量從1.14億噸增加到7.79億噸, 這幾年增速一直保持個位數,而生鐵產量今年增速已經明顯低於粗鋼增速。而上遊的鐵礦石的產量增速卻比生鐵的產量增速高出許多,另外鐵礦石的產量從2.05億噸增加到14.51億噸。
銅材產量從123萬噸增加到1498萬噸,仍然保持兩位數增速;
鋁材產量從147萬噸增加到4437萬噸,仍然保持兩位數增速,氧化鋁的產量今年則只有個位數增速,遺憾的還需要補充鋁錠的產量才能總體判斷。

最後再看看發電量,從1.13萬億千瓦時增加到5.24萬億千瓦時; 按2013年分類用電數據看,一產是1014億千瓦時,二產是39143億千瓦時,三產是6273億千瓦時;居民用電是6793億千瓦時,合人均430度左右。
再看看美國的數據:居民用電:1.39萬億,這個人均就厲害了,差不多4600度; 商業用電:1,34萬億,工業用電: 9547億,交通用電: 75億。直供電:1394億,合計用電: 3.83萬億千瓦時。而且美國的用電量也持續在下降,可媒體卻說美國經濟在複蘇?拿什麽複蘇呢?其中工業用電更是從2007年以來持續下降,至少說明美國的實體經濟在繼續空心化。不以用電量增加的複蘇都是耍流氓。另外也看出難怪美國人憂心忡忡,要是14億人按美國的人均4600度,那光居民就得用掉6.44萬億,比目前國內的發電總和還多。
--------------------------------------------------------------------------------------------
經諸多網友指正,特意查看了美國全部能源消耗
數據2013年的數據是: (單位是Trillion Btu)
居民消耗: 21287,其中初級能源是6831; 商業是18047,其中初級能源4138; 工業是31154,其中初級能源21233;交通27147,其中初級能源27068;的確如網友所說,美國工業能源消耗中,初級能源消耗占2/3的樣子,近幾年也在持續增長,不過總量仍然沒能超過2007年,估計2014年能超過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685

沒事常吃飯,有事打電話

2015-07-27  TCW


像我這種以事導向的人,在人際互動是生澀。再直白說,是價值觀的不偏好,懶得交新朋友,有些人際取捨的偏執。然而,人畢竟不是孤島,有諸多人際網絡的必要。最近與中影前總經理江奉琪同桌時,聽他教導晚輩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句話,挺有意思:「沒事常吃飯,有事打電話。」

沒事、有事,這句話說得傳神,重點在前半句,它強調平常沒事要花心思經營交情,累積人脈存摺。關係若夠深,有事的時候一通電話就能搞定,商場上尤其如此。但,經營很費神,很多人的時間是反過來分配,平常不燒香,急時抱佛腳。

這 讓我想起《商業周刊》曾經製作的封面故事「人脈存摺」,這是第一篇點出人脈競爭力重要的報導。它引述史丹佛研究一份調查:「一個人賺得錢一二?五%來自知 識,八七?五%來自關係。」驚人的數據,全然脫離我們的既有認知。然而,何謂人脈競爭力?這篇報導的定義是:一個人脈競爭力強的人,他擁有的人脈資源較他 人更廣且深。在平時,這可以讓他比別人更快速的獲取有用資訊,轉換成財富或升遷機會。在危急時,可以轉危為安,發揮臨門一腳的功能。

德勤顧 問公司前總經理顏漏有很有層次的提出三階段論:職場的第一個十年是培養專業,讓自己擁有與他人對話的能力與知識。此時,人脈經營不是重點;第二個十年是專 業與人脈並重,可以發展工作與其人的社交圈;第三個十年,人脈關係優於專業,因為專業部分可以由下屬完成。人脈能為過去累積的專業發揮加值。

職場不同階段,各有不同風景。懂得也願意適時調整自己,路會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73

《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不過是在講鬼故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26/157658.shtml

《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不過是在講鬼故事
蘭軍 蘭軍

《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不過是在講鬼故事

《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居然會刷屏,或許因為很雞血,或許是很多創業者聊以自慰的強心劑。

猜猜封面是哪兒拍的照片,文章最後告訴你,這也是一種創業。

這篇文章,《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居然會刷屏,或許因為很雞血,或許是很多創業者聊以自慰的強心劑。

BLUES看完文章,只能一笑而過,作者或許沒有做過創業公司,或許不到40歲吧,甚至還不到30歲吧,畢業幾年而已,經歷還不夠多,以為創業就是他想的那樣,甚至大多數人,都以為創業就是作者寫的那樣。

作者看到的,只是他臆想的創業,就是那種有一個點子,然後拉起一幫無所畏懼的人,而且是頭一次創業的那種,開始所謂的all in,然後怎麽掛掉的都搞不清楚,只知道努力。

或許,他們也知道,不能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但是,如何在戰略上勤奮,卻也搞不明白,反正就是all in,然後有著堅強的內心,自以為快速成長,然後,每天睡前都在擔心生死,每天醒來,都是躊躇滿誌。

就事論事吧,《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文章的幾個主要觀點是如下:

1. 不能All in 的不要來創業公司

2. 玻璃心的不要來創業公司。

3. 沒有快速成長能力的不要來創業公司

BLUES結合自己十年前30歲創業,和現在40歲再創業的感受一起聊聊這三個觀點。

all in,是賭徒心態,妄想創業就拼命贏一把。

640-10

作者理解的all in,“ 平日和周末沒有差別,上班和下班沒有界線。”

這是表面的all in,浮在表面的勤奮,就算7*24小時加班,也沒啥好炫耀的,現在的創業,比拼的已經不再是勞動時間。

所以不要拿什麽沒有周末,沒有下班來證明自己創業的勤奮。我寧可創業合作夥伴,周末好好陪家人,做好計劃,忙完早點下班,第二天早點起床,早點上班,也不要搞什麽天天熬夜,中午才起床,這是病態的勤奮。

All in這種狀態,是一種興奮狀態,是充滿激情的沖動甚至亢奮,就像賭徒,all in一把,妄想翻盤,其實更多是僥幸心理。

創業,確實需要傾情投入,BLUES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創業和生活,無法平衡,只有階段性的選擇重點,我們是需要all in,但不可能每天all in,創業者首先是人,是人,就會疲憊,就需要停下來思考,不可能一直亢奮的all in。

“在創業公司,工作就是生活,要不然你幹嗎來創業公司啊。” 的確,創業公司很多時候是需要趕進度,趕項目,是需要有加班,但一定不是天天加班,如果沒有休息概念,是沒有工作效率的,加班也是流於形式。工作就是工作,該生活就去生活,休息好了,才有更好的精力,效率才能更高。

我們目前做的梅沙科技,不會要求大家以加班為榮,我們有自己的工作規劃,有版本發布計劃,每周需求評審,每周一次版本發布。只要按照既定計劃往前跑,工作之外就是生活。

現在的創業,別再夢想什麽all in,一夜暴富,那些一個好點子就融資千萬的背後,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創業,也是積累過程,是智商、情商、經驗、資源等多種因素的綜合發酵過程,做好長期創業的準備吧。

創業是一種心態,BLUES在33歲經歷第二家創業公司的失敗,即使後來進入所謂的互聯網大公司騰訊,也一直以創業心態對待工作,也是all in狀態,後來到YY語音、到迅雷,也是同樣的創業心態去主動探索,尋求新的突破,但同樣,也力求工作之外有生活,生活中照顧家庭。

玻璃心的不要來創業公司,是不會培養人才。

640-11

作者引用了一個微博名人杜紹斐的話:

BLUES百度了一下“杜紹斐”,看到虎嗅網的一篇文章《爆款文章300萬閱讀的杜紹斐,要怎麽拯救“聽起來像個笑話”的直男時尚?》(作者:楊繼雲)。

原來杜紹斐是一位內容創業者,做直男時尚,里面有一段話:

而對於杜紹斐和他的團隊來說,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則在於如何持續性地產出優質內容並且吸引更多的粉絲,這也是內容創業者繞不過的坎。目前公號中的文章都是杜紹斐來寫,團隊的幾個人也會幫忙整理些素材、做前期收集,他們經常為下一個選題而發愁,且單篇爆款帶來的粉絲轉化率並沒有很高。

其實,自媒體創業,有蠻大難度的,難怪他會說出這句話:

“每一個自媒體人或者說正在創業的人,都在這樣的狀態下反複,每晚睡前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馬上要完蛋了,第二天早上又覺得自己太牛逼了,世界都是我的了。”

其實,這是一個創業的產品定位問題,定位於給直男做時尚,這其實還是一個產品的原型階段,難怪有如此不安的感想。

創業公司,不要想象為一片聖土,不要以為創業者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奮鬥者。

我們目前的創業團隊,就是按照市場規律進行員工招募,遇到比較不錯的值得培養的人,寧可給出高於市場價格的薪酬,即便如此,其實還是很難招人。

這篇文章《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被刷屏後,估計更多人對創業公司心生畏懼,以為創業公司只有鋼鐵俠和金剛狼才能混下去。

其實,只是因為不少創業公司沒法培養人,因為創始團隊本身能力不足,因為資金有限,時間不等人,只能靠招聘到特別厲害可以獨擋一面的人來合作。

然而,事實是,你越不懂的方面,例如技術短板,就越難找到合適的人,即使以為找到了,也是不靠譜的,因為,你不懂,你找來的所謂技術大牛,其實也是自以為是大牛。還有,對於創業公司開出高薪挖人,甚至有冒充大公司職場經歷的人來攪個渾水。

所以,創業團隊,千萬別因為創始人有個點子,融了一筆錢,就想著拿錢湊個團隊開始幹。很多條件是需要積累的,例如初始團隊,最好是有過工作合作經驗的同伴,彼此互相了解,也能形成互補,而且創始團隊本身可以進行人才培養。

因為創業招人,真的很難,一定要有人才培養意識,要有人才成長機制,有人才培養方法。

沒有快速成長能力的不要來創業公司,其實是創始人不懂培養團隊。

640-12

BLUES目前的創業團隊,我是70後,技術合夥人Martin是80後,其余小夥伴都是90後。

雖然是創業團隊,我們已經建立起規範的產品研發制度,每周需求評審,每周一個產品版本發布,每天上午晨會,檢查產品進度,快速溝通合作問題。

BLUES和Martin在騰訊工作時候所用到的人才職級制度、研發規範、產品方法、培訓體系,根據創業公司實際情況進行修訂後應用,並靈活高效的進行優化,誰說創業公司比較亂,我們就不相信,憑啥說創業公司都很亂。

文章中說,創業團隊,又要站臺、又要畫餅,又要處理後勤、財務一堆瑣事,其實是創業初期正常現象,我們用2個月建立團隊,明確分工,建立制度,目前已經按部就班的快速奔跑。

BLUES在產品團隊進行產品規劃、產品設計、運營規劃與執行、用戶研究、可用性測試等多方面,都會進行培訓和實踐中的工作優化調整,即使產品經理年輕,一樣獲得快速成長,即使你原來不知道如何成長,我們的團隊一樣會培養你共同進步。

文章中又說:

而且話又說回來,創業並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把事情做到極致的態度,一種哪怕全世界都嘲笑,只篤定自己的信仰。這兩點做到了,你就是在創業。

確實,我們必須追求極致,但產品有完善過程,第一個版本,通常是簡單的,不會盡善盡美,如果產品真的受到全世界嘲笑,那一定有問題,別固執己見,還是從用戶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吧,開放的心態比盲目自信好的多。

文章最後說:

創業時常是一個人的夜路,膽小者勿入。

這句話,看得出來,作者Spenser缺乏創業經歷,只是在臆想,以為創業就是一個人,而且是走夜路。

只會一個人走夜路的創業者,其實是盲目的創業,而且沒有找到真心同行的合作夥伴,才會一路忐忑,一路自己嚇自己。

或許吧,Spenser也是在創業,至少也是一個人寫自媒體,剛剛開始,是有這種感覺的,Blues在三年前寫自媒體,也是覺得一個在戰鬥,不同階段,不同心態。

別再用自己的臆想去嚇唬年輕人了,正如你在講鬼故事,雖然你沒有見過鬼,但能講得惟妙惟肖,因為很多人也沒有見過鬼,所以就相信你。

所以,別鬼扯了,創業公司,沒那麽可怕。

即使失敗了,又何妨,人生不過就是一種行走的體驗,走不同的路,看不同的風景,交不同的朋友,喝不同的酒,做不同的夢。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BLUES找了一下Spenser以往的熱門文章,發現其實很多都是雞湯,都是生活感悟,這類文章,可以看看,但不要相信太多,因為作者本來經歷不多,本來就是個人的一些感悟,每個人生活環境不同,感受不同,看看就好,別照著做,不然,自己毀了自己的生活。

640-13

其實,也是說自己,BLUES的文章,比較值得收藏的,是以前寫的產品經理的工作方法,現在寫的,也偏主觀了,反正,我有有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或許說的都是錯的,僅供參考。

好了,BLUES又是好幾天沒更新,大家懂的,創業嘛,又要兼顧生活,自媒體就寫的少了。

今天是忍不住,看了這篇文章,實在是不敢茍同,如此這般,就更加沒人敢來創業公司了,真心期待看到本文的朋友,好好告訴大家,創業,不是鬼故事那樣可怕,找到一家有發展的創業公司,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成長。

來看看這幾天我們的梅沙教育團隊在三亞舉辦的潛水夏令營,BLUES也帶著4歲的小米豆在陽光海邊愉快玩耍。

640-15

640-16

640-14

640-19

640-17

640-18

最後,揭曉答案,封面照片,是Blues現在,正在寫文章的地方,酒店的廁所,因為小米豆已經睡了,不想吵到他。

白天,帶著小朋友夏令營,陪自己的小朋友玩耍,晚上,整理照片,發給營地小朋友的父母,再等小米豆睡覺,12點之後,才有時間寫點東西,這也是一種創業吧,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其實沒有那麽苦的。

現在,淩晨2點30分,明天又要7點起床,晚安,朋友們。

創業者 創業公司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0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