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加薪制造成本难题 部分企业酝酿“以机器替代工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623/886563.shtml


 每经实习记者 赵冰峰 发自上海
随着用工成本上升,有部分制造企业选择转移工厂,也有企业开始提高自动化水平,这将对代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的就业有何影响?其他企业是否会效仿?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表示,这个很正常,“什么便宜用什么”。
工资上涨已成为趋 势
经历了多起员工 “跳楼”事件后,2010年6月2日,富士康宣布深圳厂区一线作业员6月1日起获得加薪,幅度超过30%,从900元/月提升至人民币1200元/月。随 后,富士康再度宣布加薪,若考评合格,深圳厂区一线作业员薪水将由1200元/月提升到2000元/月。
据媒体报道,广东本田制锁公司经历了 三次停工后,于6月18日宣布员工底薪从939元增加到约1200元,加薪幅度接近30%。
此外,最近多省市地方政府宣布较大幅度上调最低工 资标准,具体幅度从5%到27%不等。北京宣布自7月1日起将最低工资标准从现行的每月800元上调至960元,上涨幅度达20%。调整后,上海的最低工 资标准为1120元/月,广州、深圳为1100元/月。市场普遍预期部分其他省市也将很快宣布上调计划。近日,人保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在接受媒体采访 时表示,中国已基本具备条件,实现“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5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业内专家认为,劳动力成本上涨 已经成为趋势,未来工资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还会提高,廉价劳动力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对于这种情况,有些原本利润率就不高的代工、制造企业开始把目标转 向东南亚或者其他地区,有的甚至准备把工厂从沿海地区迁走。
欲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
据媒体报道,有些企业计划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来应对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富士康、日产汽车中国合资企业和伟易达表示,正在投资增加机械设备,以降低对人工的依赖。
为AT&T生产无绳电话 的伟易达(00303,HK)在内地雇佣近2万名工人,伟易达财务总监唐嘉红透露,该公司上月将工人的工资提高约20%,有研报认为,这将可能导致其净利 润减少5%。
唐嘉红表示,随着销售上升,该公司预计今年雇员人数将增加,但公司将在生产线上使用更多机器,以控制人工数量增长。唐嘉红说: “我们正在努力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生产流程对人工的依赖,对于需要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自动化有助提高效率。”据悉,伟易达计划安装更多表面贴装技术 设备,每台设备价值逾100万港元(12.85万美元)。该公司还将要求工程设计师设计拧螺丝的机器。
日本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日产汽车表示,随 着成本上升,该公司希望提高生产率。日产汽车发言人MitsuruYonekawa表示,该合资公司正斥资50亿元人民币(7.32亿美元)在广州建设一 座汽车厂,该厂定于2012年投产,其自动化率会更高。该合资公司旗下主要生产运动型多功能车的郑州日产,投资大约10亿元新建了第二条生产线,采用的都 是最新型设备。记者联系到郑州日产的相关人士,咨询该厂对于人力成本上升的对策,该人士称由于所涉内容较多,不方便在电话里沟通。
随后,记者 采访了国内最大的打火机出口企业新海股份(002120,SZ)的董秘孙宁薇,她表示,“我们不会跟随其他公司加薪的,因为我们公司的工资水平处于我们市 的中上游水平。”如果人力成本大幅上升,公司会采取什么措施?孙宁薇回答道,“真到那一天,我们会借鉴其他优秀的企业对这个事情的经验。当然,提高自动化 水平也是我们的一个选择。”
网上关于是否已加薪的调查显示,约70%的受调查网民选择“没有加薪”,20%选择“听说了,翘首以盼”。
易宪容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提高自动化水平的事情很正常,不要太政治化。他们一定会选择最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贵了就用机器。记者又问富士 康加薪的影响,易宪容指出,不会有多大影响的,虽然宣布加工资了,但它可以把工厂迁走。至于员工,目前还没到招不到的地步。
相关新闻
武汉 富士康大招工底薪超最低工资标准
每经记者 刘晓杰 发自武汉
昨日(6月2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武汉市劳动部门获悉,因新项 目投产,武汉富士康已成功和4317名应聘者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在这愿意进入富士康服务的4317人中,有3200余名为武汉市内41所中专、技校的应届 毕业生。
本月初,武汉富士康公司顶着巨大舆论压力,在湖北发出公告表示,2010年内将需要2.8万名普工,其中仅6月就需要6000名新员 工从事生产线操作。为此,公司在湖北省内13家劳动力市场展开大规模集中招聘。本轮进入武汉富士康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液晶显示器、打印机和电脑等产品的代 工制造,3000万台打印机的生产将是该批员工的主要任务。
据当地劳动部门人士介绍,此次进入武汉富士康公司的员工,在试用期内的底薪为每月 950元,转正后保底工资为1000元。每月有伙食补贴240元,提供免费住宿。每天加班时间不超过2小时,每周至少休息一天。这一试用期工资,比现在执 行的武汉市中心城区的最低工资标准高出50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48

郭台銘、朱鎔基爭相取經的機器人龍頭企業 稻葉清右衛門:當第一,就不怕升值

2011-1-10  TWM




為了保護台灣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央行不得不捍衛匯價;但是日本發那科公司因為做到「工具機界微軟」,全球地位獨一無二,因此無懼日本泡沫經濟及日圓升值,依舊屹立不搖。它是如何做到的?郭台銘可以向它學什麼?

撰文‧孫蓉萍

台 幣升值趨勢強勁,台灣科技業廠商哀鴻遍野,連「 代工皇帝」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都吃不消,近來頻頻造訪日本,就是要學習日本企業在失落的二十年,熬過長期不景氣、日圓劇烈升值的生存祕訣。據了解,郭台 銘拜訪的日本企業中,有一家世界第一的黑手企業,它不僅提供生產iPhone手機必備的機械設備,還是全球高科技業倚賴的供應商,它有何生存之道,值得郭 台銘學習?

在日本富士山下,錯落著數十幢大小不一的廠房,參觀者都對其整齊一致的鮮黃色留下深刻印象。這家廠商就是世界第一的數位控制系統 及機器人製造商─發那科(FANUC),從iPhone手機、TOYOTA汽車、波音噴射機的機翼到美軍戰車,都需要發那科的自動化設備。「對一般人來 說,發那科沒沒無聞,其實他們是工具機業界的微軟;如果富士山爆發摧毀發那科,全球都會跟著停止運作!?」東京巴黎銀行分析師佛斯特說。

除了購買自動化設備外,發那科還有什麼值得郭台銘取經?

發 那科生產包括機器人、智慧機械等各種工廠自動化設備,是全球最大工具機用數控系統廠商。相較於總市值一兆一千三百億餘元、集團總員工數八十餘萬人的鴻海; 發那科總市值二兆九八六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兆元),集團員工數僅五千餘人。而且儘管二○一○年日圓兌美元大幅升值約一二%,堅持留在日本製造生產的發 那科,股價仍大漲四五%,淨利依然成長?這就是郭台銘最想學的祕密。

領先同業 時鐘撥快十倍這家傳奇公司的創辦人是現年八十六歲的稻葉清右衛門。原為富士通內部企業的發那科,在東京大學工學博士稻葉清右衛門的領導下,專心研發工具機 等數控機器,一九五六年生產出日本第一個數控裝置,七二年公司獨立出來,七六年股票上市,中國前總理朱鎔基二○○○年造訪日本時,也曾經特別親自參觀過發 那科。

近來iPhone等智慧型手機需求大爆發,台灣代工廠商接到手機大廠訂單,需要採購大量工具機。能夠符合快速交貨、精密度高、價錢合 理等嚴苛要求的,全球只有發那科一家廠商,它所生產的機床Robodrill兼具鑽孔、銑削等多項功能,讓代工廠商不必使用模具,就能製造出角度完美的機 殼。發那科能夠快速提出解決方案,背後的推動者就是稻葉清右衛門。

進入富士山麓發那科研究大樓的大門,立刻可以看到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大時 鐘,因為它的速度比一般時鐘快了十倍,正常的一分鐘它只要六秒鐘就會走完。稻葉掛這個時鐘的用意是希望提醒所有員工,研發工作需要追求速度。稻葉的名言 是:「技術有歷史,但是技術人員沒有過去,只有創造。」他讓所有的員工充滿危機感。

為了在速度上領先,他將研究所分成兩個:一個是基礎開發研究所、一個是商品研究所。基礎研究專攻五年、十年之後市場需要的產品;商品化目標一旦確立,就移交到商品研究所,這個研究所由發那科的精銳部隊組成,規定在一年內交出成果,整個大樓內充滿戰鬥氣息。

為了快速研發,領先全球業界,發那科延攬人才不手軟,例如,它的基礎研究所需要有學問的專才,因此稻葉立下一個「三不原則」:不問國籍、不問年齡、不問性別,但要求必須是學識淵博、教授以上的專家。

稻 葉清右衛門屬於獨裁型的經營者,他擔任社長時,業務員要便宜一萬日圓給客戶,或要錄用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都要由他拍板定案才算數。為了把事情做到盡善盡 美,永遠保持全速前進。他說:「我一直全力投球,所以我要求部屬也做到這一點。」軍事化管理 更勝郭台銘當時他一年有一百天在國外出差,早上八點五十分上班,沒有一天在晚上九點前離開,一個月還有好幾天會工作到半夜。因此如果員工不像他一樣認真, 他就會大聲斥責。

從創業開始,稻葉就把「嚴謹」視為基本原則。稻葉之子、現任發那科社長的稻葉善治說:「父親的恩師池邊洋在指導父親寫論文的時候,要求論文一定要非常嚴謹。」不只是寫論文,稻葉知道,推動事業永續經營,所有過程也都要非常周密。

稻 葉要求員工放棄「自我」,強迫員工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徹底實現「黃色」企業也是一例。造訪發那科的網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鮮明的黃色。發那科從東京日野 搬到富士山麓的山梨縣忍野,占地四十五萬坪的土地上,所有建物都漆成黃色,從空中鳥瞰,一眼就能分辨出發那科,企業識別做得非常徹底。

社長 以下所有員工都穿黃色制服,工廠的機器人、卡車都是黃色。這個黃色軍團不但讓人印象深刻,也的確創下傲人的佳績。曾經參觀發那科的師大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 所副教授朱文增說:「除了黃色,這家公司還給人樸實、保守的印象。它的科技含量很高,員工待遇、福利都不錯,離職率很低,是日本理工科系嚮往的工作單 位。」雖然二十年來,日本經過數場泡沫危機、國際金融危機,日圓升值幅度達四成以上,但是唯有發那科沒被打倒,在成本大幅升高之際,如何還能保有競爭力? 很簡單,就是做到世界第一,做到別人無法沒有你。?

徹底自動化 生產不外移儘管日圓升值,迫使製造業者紛紛將生產基地遷移到國外,稻葉清右衛門仍堅持所有產品都在日本國內開發、生產,而且發那科堅持在工廠及「總部」集 中研發,除了加快新商品的開發速度,並降低製造成本外,最重要的是增加客戶的信任度,信任made in Japan的品質。發那科自認是資本財廠商,不像消費財一樣需要大量生產,分散生產反而會降低效率,因此以後也沒有移到國外生產的計畫。

同 時,稻葉致力設計用最少的零件製造商品,「讓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是他的生存哲學。不僅在日本,在人事費用高漲的中國,也是一大考驗,現在發那科的工廠也 徹底自動化,工廠裡至少有一千部機器人,另外機械加工和組裝工程也積極投入智慧型機器人,不但能提升效率,還能節省人事費用,彈性因應產量的增減,工廠就 為自家產品做了最好的示範。

接班人稻葉善治被問到「為什麼發那科這麼有創造力?」除了鎖定目標、沒有本位主義之外,他說:「領導力強的八十六歲創業者依舊健在。」雖然稻葉已經交棒,但是在關鍵時刻,他還是發揮穩定發那科的力量。

例 如,○八年發生金融海嘯後,全球生產活動萎縮,發那科當然也未能倖免於難,業績遭受嚴重衝擊。榮譽會長稻葉清右衛門特地發出通告:「本公司因應全球同時不 景氣的對策」,內容規定之嚴格,在當時引起話題。例如出差禁止坐指定席(榮譽會長和社長也不例外)、原則上禁止外國的出差、原則上禁止坐計程車等。不過通 告中也提到,不會減薪,以安定人心。創辦人在緊要關頭出面坐鎮指揮,順利帶領公司擺脫不景氣,而且呈V字型復甦。

一○年度上半年,發那科的營業額為二○九二億日圓,是前一年度同期的二.四倍,營業利益則達到八九○億日圓,更是前一年度同期的七倍,營業利益率達四二.六%,創歷史新高。而且最近幾個月,亞洲代工廠的訂單持續增加。

世界第一黑手稻葉清右衛門無懼升值、產業外移、競爭對手低價搶單、金融危機的打擊,成為全球第一的企業,靠的就是十倍速的效率及做到最好的專注力。如果台灣高科技業老闆不再靠規模經濟、低價搶單,學習稻葉全力投球精神,一定可以化危機為轉機,再創高峰。

採訪側記

發那科非常重視商品開發的速度,因此在研究所掛著轉速快十倍的時鐘,藉此時時刻刻提醒研究員要加快研發腳步,提高效率。

稻葉清右衛門

出生:1925年

現職:日本發那科榮譽會長學歷:東京大學第二工學部精密工學科畢業經歷:發那科社長、富士通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3

新三板再啟造富機器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35755&time=2011-03-12&cl=115&page=all

新三板全面擴容即將啟動,是否會重現新一輪的監管腐敗、PE腐敗、券商腐敗?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范軍利

 

  被稱為2011年中國資本市場「1號工程」的新三板市場,全國「兩會」後將正式啟動。

  3月7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期間表示,新三板市場的相關制度已經到位,將擇機推出,退出機制改革也將逐步推出。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國務院九部委已經就新三板相關規則文件會簽完畢,新規則有望在「兩會」之後正式公佈,新三板將按新規正式開始運行。

  市場預熱再次被啟動。最樂觀的預測是,「兩會」後新三板將在原有中關村科技園區試點的基礎上,向全國84家高新科技園區推廣。「估計試點期間,能有百家高新企業掛牌新三板,兩三批後,這一數量很快會漲至1000家。」西部證券新三板業務部總經理程曉明說。

  新三板擴容槍響,二級市場新三板板塊開始「搶跑」。2月23日,開發區板塊高舉高打,板塊平均上漲8.36%,海泰發展 (600082.SH)、東湖高新(600133.SH)、張江高科(600895.SH)、蘇州高新(600736.SH)強勢漲停,南京高科 (600064.SH)、中炬高新(600872.SH)分別大漲6.50%和6.34%,排名板塊末尾的大港股份(002077.SZ)漲幅也達 5.68%。

  毫無疑問,新三板概念股已成為2011年A股第一概念板塊。2月份開市至今,開發區板塊累計平均漲幅28.73%,成為A股最牛板塊。

  業界期待的是,新三板制度層面的三大突破即將成行:將對具備一定條件的個人投資者開放;發行上市將採用註冊制;引進做市商制度。

  不過,此「註冊制」有名無實,實際仍由證監會發出「備案函」,和審批制並無二致;而向個人投資者開放則必將「活躍市場」,帶來如創業板一樣的風險與「機會」。做市商制度是券商的「福音」,但同時也是對監管體系的巨大考驗。

  另有消息稱,北京市有關方面已提交關於設立新三板證券交易所的報告。未來新三板交易有望從深圳中小板獨立至北京,與此同時,天津、重慶等地亦希望將新三板交易所設在各自地盤。

  「這是一個場外市場,也是pre創業板的市場,更是風險最高的市場。」某券商投行人士說,「所有制度設計都應長遠考慮,不能只考慮眼前的問題。」

  新的造富機器即將啟動,各路英豪磨刀霍霍。新的監管體制能否真正捨棄審批大權?新三板造富過程中,會否出現新一輪的監管腐敗、PE腐敗、券商腐敗等市場痼疾?新三板,將會許資本市場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擴容槍響

  三板有老三板和新三板之分。歷史上曾被清理的原法人股交易系統STAQ、NET的掛牌公司和退市公司的股份報價轉讓俗稱「老三板」;2006年 起,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報價轉讓試點,俗稱「新三板」。新三板主要採取協商配對的方式進行成交。

  截至目前,有81家中關村科技園區公司在代辦系統掛牌報價轉讓,共有44家主辦券商參與新三板。

  在中關村試點近五年來,新三板一直存在許多問題,如公司質量難以提升、審批效率不高、交投清淡、融資功能形同虛設等。大部分參與新三板業務的證券公司始終未能獲得盈利,大型證券公司參與熱情不高。

  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吉林證監局局長江連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三板擴容正穩妥推進,規則制度設計已初步完成,將在報經國務院批准後正式發佈實施。

  財新《新世紀》記者獲悉,目前九部委已經就新三板相關制度安排會簽完畢,推出時點尚未最後敲定。

  數位券商業人士透露,新三板的擴容籌備工作已於去年底基本完成,目前各方條件均已比較成熟。多數市場人士預計「兩會」後可能正式推出。

  南京證券北京投行總部總經理尚文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新三板制度出台後,將由各園區正式上報擬掛牌企業申報材料,開始遴選園區。「如一切順利,首批擴容企業有望於下半年正式登陸新三板市場。」

  據透露,三板擴大試點工作正在加速啟動,試點範圍將從中關村高新技術園區分批擴大到全國84個高新技術園區。首批可能納入5家-15家園區。每家園區掛牌企業或在10家左右。

  1月13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部署2011年證券期貨監管重點工作時表示,今年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抓緊啟動中關村試點範圍擴大工作,加快建立統一監管的全國性場外市場。此後,以蘇州高新、中關村(000931.SZ)為首的概念股紛紛坐上直升機。

  二級市場之外,新三板增資潮亦悄然推進。來自深交所披露的關於新三板相關信息顯示,包括凱英信業(430032.OC)、諾思蘭德 (430047.OC)、中海陽(430065.OC)等7家新三板公司相繼發佈定向增資方案。而據Wind統計,從2006年新三板開板到2010年 底,五年之內,僅有11家掛牌公司完成增發。

  新的利益版圖正在鋪就,一場造富神話亟待開幕。

放行個人投資

  從目前業界透露出的信息來看,新三板在制度上有突破。其中,新三板最小交易單位將由原先的3萬股降至1000股,為中小投資者的參與降低門檻。 業界人士分析,新三板市場對個人投資者會實施適當性管理的標準,可能會借鑑創業板、股指期貨的合格投資者標準,參照「股齡不低於2年,資金不少於50萬 元」擬定。

  對此,證監會相關官員回覆財新《新世紀》記者有關問題時表示,「投資者可以進,但遵循什麼適當性制度,尚未確定。」

  在國外成熟市場,與中國新三板市場類同的是場外櫃檯市場,這類市場的投資主體是熟悉當地企業的中小投資者,因為國外的櫃檯交易是分散在各個地區的,並非一個全國性的市場,同時掛牌轉讓的公司,普遍規模也較小,業績平淡,因此大型機構並不參與交易。

  由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性」,不可能在各地設立大量櫃檯交易市場,新三板市場也將集中交易。

  根據2009年7月《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報價轉讓試點辦法》,新三板市場只允許機構投資者參與,除了原已在代辦系統持有股份的投資者可以繼續買賣所持品種,不允許新的個人投資者加入。

  從法律上講,非上市公眾公司的股東人數不能超過200人,因此新三板試點五年來,在非上市公眾公司問題上沒有任何突破,目前是股東達到199人就停牌。這是影響新三板交易活躍的一個硬傷。天津股權交易所更是乾脆將一手設定為掛牌公司股權的1/200。

  西南證券場外交易市場部總經理周到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證券業協會多次與券商、基金等機構進行溝通和討論。目前,管理層和市場各方已經取得共識,三板市場將向合格的個人投資者開閘放行。

  「最終可能會在國務院批覆的新三板整體方案中特別說明一下,把超過200人的問題解決。」尚文彥說。

註冊制虛實

  用註冊制取代備案制,被認為是新三板擴容改革中最重要的突破。

  所謂的註冊制,實際是一種發行證券公司的強制財務公開制度。該制度以美國證券法為代表,要求發行證券的公司提供關於證券發行本身以及同證券發行有關的一切信息,統一公佈在招股說明書中,向社會公眾公開。

  北京市道可特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光超律師表示,註冊制的好處顯而易見,可以讓企業不必經過核准就能較為便捷地進入市場,同時由市場而不是監管部門承擔企業資質的風險。

  目前新三板掛牌實行的是備案制,即由主辦券商進行盡職調查和推薦,中國證券業協會實施自律性管理。

  光大證券創新融資部副總馬建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券業協會對新三板公司進行備案管理,顯然缺乏法律依據。」他認為,將新三板的發行審 核權上收到中國證監會是比較合理的安排,而且實行註冊制可以為中小型高科技企業提供股權融資的准入便利,也可為將來的主板和創業板實行註冊制積累經驗。

  不過,業內人士並不看好新三板未來的註冊制監管。

  根據目前規則,在新三板掛牌交易的企業,無需經過中國證監會審批,只需通過主辦券商向中國證券業協會備案,即可掛牌交易。

  即便如此,獲得「備案函」仍非易事。2010年下半年,某家券商上報的所有新三板企業,均未獲得備案函。「相當於全被斃掉了。」一位券商場外業務部人士透露。

  由此,多位接受採訪的券業人士對未來的註冊制放鬆審核並不抱期待。根據新三板制度框架,未來的備案權將由中國證券業協會轉至中國證監會。「備案也好,註冊也好。由證監會管,只會更嚴,不會更鬆。」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無論是三板市場還是創業板市場,穩定還是第一位的,不能因為公司質量問題引發社會問題,因此證監會必然嚴格審查。「不管誰坐到這個位子上,都會選擇嚴管。」這位人士強調。

  備受監管層呵護的創業板和中小板市場,已經讓人們看到了嚴格審批的惡果——巨大的市場投機與炒作、大量腐敗行為、投資者絲毫沒有風險意識。市場有識之士早就提出要廢除審批制,實行真正的註冊制。

  如果未來新三板的上市審批工作仍然遵循舊例,由監管層為投資者把關,這個市場將重現創業板、中小板開板之初的畸形景象。

爭奪審核權

  既然是有名無實的註冊制,必將帶來巨大的權力。目前證監會內部到底由哪個部門來牽頭管理新三板的註冊審批工作尚未明確,各部門明爭暗鬥,話題異常敏感。包括非上市公眾公司部(下稱非公部)和市場監管部都在積極參與,但究竟誰掌進門卡仍難定奪。

  證監會非上市公眾公司部於2008年設立。根據中編辦的批覆,非上市公眾公司部將主要承擔以下職責:擬定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不上市股票的規 則、實施細則;審核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不上市股票的申報材料並監管其發行活動;核准以公開募集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請;擬定公開發行不上市股份有限 公司的信息披露規則、實施細則並對信息披露情況進行監管;負責非法發行證券和非法證券經營活動的認定、查處及相關組織協調工作等。

  2009年,為準備即將推出的創業板,證監會非上市公眾公司部將工作重點從以打擊非法證券活動為主轉到以創業板、場外交易市場建設為主上。

  當年4月,情況陡然生變。隨著創業板相關政策出台完畢,證監會成立「創業板發行審核辦公室」(下稱創業板發審辦),該部門並行於發行部、非公部 等,作為獨立的業務部門,專司創業板企業的發審。此舉意味著長期以來業內認定的創業板監管審核由非公部負責的監管架構已經轉移。

  此番新三板審核權是否重蹈當年創業板之路,仍不得而知。

  上海一位券商負責人介紹,目前所輔導的新三板公司需經過兩道關口方可進入掛牌程序。「監管方面,在經過地方有權部門出具的試點函之後。我們還要反饋兩次,即協會一審之後,再通過證監會非公部的二審才可以。」

  不過,接近證監會的知情人士透露,未來新三板審核有望歸於市場部。

  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證監會上市部副主任歐陽澤華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即將推出的場外市場將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巨大平 台。民營企業應充分利用社會資金,做大做強,使自身逐步具備進入資本市場的條件。歐陽澤華於2010年由市場部轉任上市部。「我們相信國家將在政策和產業 方面放寬對民營企業的准入條件。特別是在相關稅收配套等方面。」歐陽澤華透露。

做市商利弊

  對於券商而言,做市商制度的推出讓新三板充滿了誘惑。

  中國證券業協會在有關研究報告中指出,做市商制度的功能實際上就是融合了場外交易和場內交易優點。通俗地說,做市商承擔做市所需資金,可以隨時 應付任何買賣,並活躍市場。買賣雙方不必等到對方出現,只要由做市商出面,承擔另一方責任,交易即可進行。因此,做市商保證了市場進行不間斷的交易活動, 即使市場處於低谷也一樣。

  根據規則,「新三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後,每家掛牌公司可以選定兩家以上有做市資格的主辦券商擔任做市商。做市商將向市場提供雙向報價,投資者根據報價選擇是否與做市商成交,投資者委託不直接配對成交,報價最小單位也將被拆分為1000股/手。

  根據證券業協會和證監會草擬的《關於場外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實施方案》,擬放行先期參與新三板市場的21家券商進入首批做市商。

  這份指引對做市商的制度設計相當細化。據財新《新世紀》記者多方瞭解,參考台灣經驗和場外市場公司的股本規模的情況,做市商初始須取得一部分股 份作為庫存,這部分股份可來自於掛牌前股東的協議轉讓,在豁免禁售義務前提下,還可以來自於定向增發。初始取得的股份不得少於掛牌公司股份的1%或50萬 股。開始兩年內做市商每月月均庫存不低於3萬股。做市商可以進行T+0回轉交易,而投資者則不允許。做市商買賣價差不得超過10%。如公司退市或者破產, 主辦券商要遭受一定懲罰。

  做市商制度最大受益者是券商。以美國經驗看,做市商業務的利潤一般佔券商全部業務利潤的40%-60%。因此,新三板市場實行做市商制度以後, 做市商業務將成為券商新的盈利點。基於此,各券商近期緊急備戰,搶人才、挖客戶、跑園區,紛紛成立場外市場業務部,搶佔新三板蛋糕。

  招商證券分析師羅毅在其研究報告中測算,僅做市商制度就能為券商行業帶來100億元左右的價差收入。報告甚至認為隨著「新三板」業務和融資融券等創新業務的逐漸鬆綁,飽受「佣金戰」拖累的券商板塊投資價值已經顯現,今年有望跑贏大市。

  不過,做市商制度最明顯的漏洞和缺陷也在於,如何避免做市商大量囤積股票「坐莊」獲利?如何避免做市商本身、或做市商之間因各種原因,做出既損害買方利益又損害賣方利益,最終破壞新三板市場發展的行為發生?

  「券商持倉限額從3%到10%,當天可以超過,第二天必須恢復。這樣設計使做市商不敢隨便拉高或壓低股價。我拉高之後,大家都來找我賣出,我第 二天還原到10%的時候誰來接盤?這樣損失就大了。」程曉明說,「做市商的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引導估值的合理,像創業板那樣的泡沫是不可持續的。」

  程曉明預計,今後規模較大的公司還可能會增加做市商的家數,而做市商的增加會顯著縮小價差。

  南京證券尚文彥表示,新三板擴容初期,做市商制度的風險相對比較大,主要在於,掛牌公司的質量及券商自身的監管體系。「券商是否能承擔報價風險,券商和很多公司之間做市,如何避免聯手報價而對散戶利益造成侵害。」

嚴格轉板審查

  對於創業企業來說,選擇直接排隊上市抑或是先登陸新三板,後者的誘惑更大,因為可能存在的快速轉板機制將大幅加快登陸主板或創業板的速度。

  中關村股份報價轉讓系統掛牌公司轉板情況統計顯示,目前從新三板公司成功轉板的企業已經有世紀瑞爾(300150.SZ)、北陸藥業(300016.SZ)、久其軟件(002279.SZ)三家,還有13家公司已經明確表示準備轉板。

  根據當下規則,從股份轉讓系統轉到中小板或創業板上市,視同新股上市,也要經歷嚴格的審查程序,惟一的便利就是排隊上可能有所照顧。

  「轉板審查一定要嚴格,這個原則一定要堅持。」一位券商投行人士說,「一旦轉板成功,原三板公司的所有股東,都將作為原始股東分享IPO盛宴,其投資將會產生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巨額回報。」

  業內人士表示,「新三板」是中小板、創業板的上市資源「孵化器」與「蓄水池」,一些公司之所以選擇到「新三板」掛牌,就是希望有機會到滬深A股上市,尤其是到創業板上市。

  誘惑的背後,轉板渠道不暢,也是無法繞開的難題。這也是多數新三板企業對轉板既垂涎又生畏之處。

  目前新三板企業只能通過IPO的方式首次公開發行並在場內市場上市,IPO的條件不但與其他企業無異,且法律上,比普通公司上市多一道摘牌程序。此間風險令多數公司慎對轉板。

  「也就是說,這邊已經摘了,那邊沒有通過發審委審核。未來有可能兩邊落空。」一位券商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90

清淨機廠 演出打掃機器人復活記

2011-9-12  TCW




鴻海要建百萬機器人大軍」。七月 底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一句話,讓機器人成為台灣科技業最夯話題。

當其他人還在研發高難度的工業用機器人,等著搶食市場,但在家用清潔機器人領域,卻有一家台灣公司已擊敗三星(Samsung)、樂金(LG),拿下全球 市占率第二名的寶座。

清潔用機器人是目前少數受歡迎的家用機器人,不但能自動避開障礙物清掃整個房間,電力降低時還能回到充電座自動充電。上述兩者,是設計清潔機器人的重要技 術。

根據美國Wintergreen research市調公司報告,此領域第一名是美國的iRobot公司,全球市占率五三%,團隊來自MIT,除了做掃地用機器人,還做拆炸彈的軍用機器 人。

第二名是台灣的松騰實業,全球市占率九%,特別的是,它原是做空氣清淨機、酒精測試器的中小企業,員工不到三十個人。但最新報告指出,松騰的市占率還上升 一個百分點,侵蝕iRobot的市占率。

從空氣清淨機代工廠轉型為機器人公司,背後是一家小公司的求生轉型故事。

被大客戶拋棄轉型賭機器人商機求生

二○○二年是松騰轉折的關鍵年,當年松騰的大客戶——美國Honeywell公司宣布賣掉家庭環境事業部,新東家決定不跟松騰續約,七成營收就此消失。

為求生存,松騰尋找替代產品,當時一位工程師上門兜售程式,「他說『我能寫出掃地機器人』的程式,」只要松騰會設計硬體,就能做出掃地機器人,松騰董事長 燕成祥回憶。

燕成祥到對方工作室參觀,兩台被拆解的掃地機器人完整的攤在地上展示,他發現生產掃地機器人並不如想像困難,決定把資源賭在機器人上。

生產不難,難的是手上沒有專利,又無品牌,要怎麼打開市場?

觸犯龍頭專利八個月設計只能全丟掉

沒有MIT畢業的研發團隊和大筆資金,燕成祥和副總陳炳伸兩人,在不到十坪的辦公室裡,用他們經營家電業十幾年的經驗,重新設計掃地機器人。陳炳伸懂電 子,設計過卡拉OK機,燕成祥學的是工業設計,瞭解硬體構造,設計八個月,二○○三年底,他們推出第一台掃地機器人。沒想到iRobot同時公布新專利, 松騰的機器人觸犯部分iRobot專利,「所有模具丟掉,從頭再來。」

第二次進攻,松騰步步為營,,燕成祥砸下超過新台幣一千萬,請美國律師檢查松騰的專利布局。他的策略是,用最簡單、最便宜的「低科技」降低成本,對決 MIT的高科技,繞過iRobot的專利搶市場。

像引導機器人自動回充電站的技術, iRobot引導機器人的方式,是從充電站發射一條看不見的強力光線,只要機器人通過這道光線,就會自動沿著光線回頭,找到充電站的位置。

這是iRobot的專利,要避開專利,燕成祥花了幾個月,設計一種「瞎子摸象」方法,讓掃地機器人沿著牆邊前進,到充電站附近,只要充電站上的紅外線照到 機器人,機器人就會自動進充電站裡。

專攻低價市場用廁所感應器原理壓成本

繞過專利不難,用更便宜的技術繞過專利才是挑戰。像感應障礙物,iRobot是用超音波,一組偵測器成本要十美元,裝上超音波感測器,機器人可近到貼著牆 邊兩公分行走。

松騰卻用廁所裡自動感應沖水的紅外線感應器原理,裝在機器人上,花對手四分之一的價錢,同樣能讓機器人貼著牆邊兩公分清掃。每個新設計,他都申請專利,現 在手上已有五個美國的掃地機器人專利。

松騰設計出全世界最便宜的掃地機器人,iRobot的機器人一個要價新台幣兩萬元,松騰卻能設計出成本只要一千元的掃地機器人。

「別人都搶著學iRobot,做最複雜、最貴的機器人,」燕成祥說,他的經驗卻是,買過掃地機器人的客戶,會回頭來買便宜的機器人產品,這個金字塔底層的 市場,才是個沒有人競爭的大市場。

現在,松騰八成營收來自售價兩千元以下的掃地機器人,在此市場,他們幾乎沒有對手。今年松騰營收上看五億元,平均一個員工產值達一千六百萬元。

「松騰掌控成本的能力強,和大廠相比,他們的反應速度更快。」研究服務型機器人多年的工研院機械所鍾享年博士觀察。三星和LG則生產無塵室用的清潔機器 人,不和松騰競爭超低價市場。

Wintergreen research研究報告指出,清潔用機器人市場正快速成長,今年該市場產值只有七億美元,但到二○一六年將成長兩倍,達二十億美元。 松騰的成績,證明機器人商機不再是幻想,憑著專利策略和控制成本的能力,機器人將是台灣科技業下一個機會。

【延伸閱讀】全球第一大廠iRobot,宏?眴I後出資

iRobot會進入掃地機器人領域,是因為一九九七年宏?离晪UMIT活氧(Oxygen)計畫,現任智融美洲公司董事長莊人川,因此認識MIT電腦與人 工智慧實驗室(CSAIL)主持教授,現任iRobot技術長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

機器人結合人工智慧的潛力,當時iRobot剛創立不久,一九九八年,宏?硈虴謔足假臚@家投資iRobot的創投基金,iRobot將這 筆資金用來開發家用機器人,二○○五年iRobot上市後,這筆投資創造超過十倍的投資報酬率,到現在,莊人川仍是iRobot的董事會成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36

三一重工如何成為造富機器

http://www.infzm.com/content/64319

如果回溯到八年前,三一重工初登A股市場之時,公司淨資產近6億元,淨利潤近2億元。而上市兩年後,股權分置改革之前,三一重工總市值已達約40億 元。但這僅僅是剛剛起步,隨後只用了六年時間,這家公司的市值就增長超過33倍,達到了1370億元(截至2011年6月30日)。

市值的劇增,不僅將持有上市公司30%以上股權的梁穩根一舉推上了「中國首富」的寶座,而且在持有股權的公司管理團隊中造就了一大批億萬富翁。

在市場制度規範遠未完善的中國股市,大股東的「暴富」背後,似乎總是跟隨著無數的流言與黑幕。這一次也不例外,梁穩根成為新科首富之後,諸多質疑也隨之而生——三一重工的市值是如何爆炸性增長的?

在調查梳理了三一重工2005年以來的財務資料後,南方週末記者發現,這一系列「財富效應」的發端,似乎正起源於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

「紅股模式」

縱覽三一重工市值劇增的過程,一個頗為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公司市值規模的增長,與其股份流通規模的擴張之間,總是保持著某種微妙的平衡,從而使得公司股價與市盈率維繫在一個對投資者具備吸引力的合理位置。

對於像三一重工這樣業績高速成長的公司而言,一個重要的管理手段,就是在每年公司分紅時向全體股東贈送紅股以取代現金分紅:紅股的分配一方面可以大 大減少公司為分紅而支付的現金,降低公司經營的負債比率;另一方面因股份規模擴大而下跌的股價,在公司業績高速增長的支撐下,很快會回升至符合市場預期的 合理價位。

實際上在上市後的2004年,三一重工就以資本公積金10股轉增10股的送股模式,將公司股份規模擴大到了4.8億股。

但在股權分置結構限制下,這一「紅股模式」面臨著難以踰越的障礙:由於大股東股權無法流通,因此雖然獲得同等比例配股,但卻無法分享相應股權下的流通收益——這意味著流通股東獲得了豐厚收益的同時,大股東卻只收到了一張遙遙無期的兌換支票。

在這一制度約束下,上市企業控股股東要麼以高額現金分紅獲取收益;要麼幹脆不分紅,再以關聯交易等方式將公司利潤甚至資產轉移。而這兩者都將令上市公司未來的持續競爭力受到極大損害。

正是這一現實的利益考量,使得身為民營企業的三一重工,卻在為國企「量身訂做」的股權分置改革中,不惜付出巨大代價來換取「全流通第一股」的桂冠。

在打通了「全流通」的制度阻礙之後,上市公司的「送股擴張」模式終於得以暢通無阻: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的2006年底,公司再度以10送10的模式將流通股份擴張到9.6億股。

此時淨資產50億元的三一重工,按2007年的股價高位70元計算,公司市值已達670億元之巨。

此後三年時間裡,三一重工再度以分紅配股、定向增發等模式,將股份規模擴張至24億股;2010年9月底,公司再度以10送11的比例大手筆配送紅股,將流通股份規模一舉推至50億股,公司市值隨即突破千億元大關。

而在2011年中報中,公司又以10送5的方案,將股份規模推至76億股。而公司董事長梁穩根更在此前表示,公司的年度目標之一,是讓三一重工市值達到2000億元。

對此有投資者調侃道,只要年底再來一次「10送5」或者「10送10」,「區區2000億不在話下」。

但是對於作為上市公司的三一重工而言,「區區2000億」卻遠非推出一個送股方案那麼簡單,而是需要實實在在的經營業績來做支撐。

在這一點上,三一重工過去數年表現不俗:在流通股規模增加了30多倍的同時,三一重工的市盈率卻長期維持在30倍以下,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市盈率區間分別為8-20倍和11-15倍。

市盈率的穩定,意味著公司在大手筆分紅帶來流通股規模增加的同時,公司的銷售收入與淨利潤也在以相近的比率高速增長。正是這一真實的利潤增長,將三一重工的分紅模式與市場上某些通過股票的拆分合併以達到「圈錢」目的的市場操縱手法區分開來。

「大股東做莊」

早在股權分置改革階段,三一重工就曾公告大股東購入公司股票:在2005年6月至2006年10月期間,三一重工兩次公告大股東三一集團分別投入不超過2億元資金增持公司流通股權。在此期間,三一集團及其關聯公司累計從二級市場增持約2400萬股流通股,佔總股本的5%。

對控股股東而言,此舉或許是為了穩定投資者情緒、並顯示大股東「與公司共命運」的決心。然而卻隨即引發了市場的多方質疑:有媒體在查詢公司資料後指出,公司在第二次公告增持股權的同時,卻在高位悄然減持第一次增持的股權並獲利,有大股東利用信息「做莊炒股」的嫌疑。

而當時正利用個人博客「攪局」凱雷收購徐工案的公司執行總裁向文波,更因一句「大股東做莊是個好東西」的冒失之辭而引發了諸多媒體的口誅筆伐,最終不得不公開道歉。

時隔數年之後回顧這段插曲,有研究者指出,向文波當時所說的「做莊」,其實就是今天證券市場中流行的「市值管理」,只是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以「做莊」一詞來表達引起了諸多誤解。

在成熟資本市場中,市值管理理論早在多年以前便已經形成了一門專業學科,其理論核心正在於如何利用公開信息發佈,對市場投資者進行合理的「預期引導」。

但在2005年中國股權分置改革尚未完成的市場背景下,上市公司股東利益被人為地劃分成了「非流通股東」(控股股東)和「流通股東」兩大收益模式截 然不同的團體。在這一市場結構下,非流通股東借助信息優勢炒作上市公司股票,惡意侵吞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事件層出不窮,「做莊」也成了中國股市多年難愈的制 度腫瘤之一。

在這一背景下,剛剛完成全流通改革的三一重工大股東便公然入市「炒作」自身股價,自然引發了諸多質疑。而公司「低進高出」滾動炒作的手法和足以影響市場供需變化的5%增持比例,也確實難以避免「炒股謀利」和「操縱股價」的嫌疑。

該上市公司還曾一度「誤入歧途」:在2006年至2007年期間,公司投入近3億元,進入二級市場炒作其他公司股票,儘管在2007年股價高峰期為公司帶來數億元的賬面盈利,但到2008年金融風暴中,卻成為了數億元投資虧損的源頭。

好在上市公司管理層「迷途知返」,在2007年年報中承諾,將於2008年8月底前退出二級市場股票投資,而上市公司至今為止確實也再未涉足股票二級市場投資。

分批註入資產

過去10年中,三一重工以混凝土機械業務起步,在積聚資本和核心競爭力的同時,逐步拉長戰線,時至今日,已經發展成為集混凝土、挖掘、起重機械業務於一體的綜合業務製造商。

而這一相關多元化戰略,在上市後的證券市場中,被演繹為數次大規模的資產和業務注入,在為控股股東帶來豐厚收益的同時,也為上市公司業績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強大的後續動力。

據中投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在2003年公司上市之際,正是三一重工營業收入增速高達104%的第一個增長高峰期,而在上市兩年後,由於市場競爭加劇與房地產調控的影響,營業收入增長率急劇下降至2005年的-4.47%。

在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上市公司的履帶式起重機等新產品陸續上市,將公司業績增長帶入了另一個營業收入增速高達80%的增長高峰,而公司於2007年注入的旋挖鑽機等業務,亦緩解了單一業務業績下滑的過程,令公司直至2009年依然保持著20%的收入增長率。

而到了2010年,公司再度大規模注入挖掘機、汽車起重機等新業務,將上市公司業績再度推至近80%的營收增長高峰,並在2011年上半年保持著同樣的增速。

據公司公告顯示,數次資產注入,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帶來了不低於50億元的現金收入。值得一提的是,控股股東藉以注入資產的載體公司三一重機與三一 汽車,在被收購前即與上市公司有著大量關聯交易,由於信息披露有限,外部投資者很難判斷大股東是否利用交易向這些關聯公司輸送利益,在關聯公司成長至具備 足夠市場價值後,再以市場價格轉手「倒賣」給上市公司。

面對投資者的這一疑慮,控股股東三一集團在2011年半年報中再度做出承諾:在分步驟將現有工程機械產品和業務整合進入上市公司後,三一集團不再開發、研製新的工程機械產品,未來的全部產品將由上市公司自身培育、孵化,並進行產業化。

按照這一承諾,未來的上市公司雖然可能面對新業務開發失敗的風險,卻大大減少了大股東利用關聯交易輸送利益的可能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32

富士康百万机器人战略:是豪赌也是无奈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28112441825/

借着摩擦出来的火花,在刺耳的摩擦声中依稀可以看到一排排装满螺丝的机械手将一个个金属框摩擦得闪着寒光。金属框作为iPhone4外壳的一部分,正通过流水线组装成成品从深圳龙华富士康运往世界各地。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都以低廉的人工取胜,代工巨头
比亚迪就 是以人工替代机器工作而成功。现在,富士康作为中国制造的标杆企业,正通过配备机器人来提高资金和劳动力的组合配置比例,向西方工业生产模式靠拢。以人工 替代机器的时代正在过去,现在是用更多的机器来武装人。这些不需要灯光和空气,没有感情,最重要的是可以无限复制的机械手臂正被郭台铭作为跨越中国制造的赌注。作为富士康的总裁,他管理着全球最为庞大的代工队伍,刚刚通过内迁完成了中国制造的大陆布局,但在劳动力短缺和工人成本上涨等压力下,这次他被迫通过机器人来实现提前从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制造的代工日不落帝国,在短期内弥补用工空缺并逐渐摆脱对不可持续的廉价劳动力的依赖,而实现全球交货的代工版图。

100万台机器人

11月19日,染着时尚黄色头发的郭台铭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2012年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提高公司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这是郭台铭首次明确了富士康的机器人战略目标,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26个园区的几十万名员工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尽管三个月前,郭台铭就已声称未来3年投资至少1000亿元,引入100万台“机器人”,但当时更多人觉得这是个玩笑。

作为代工的主要成本,人力资本的剧烈消耗让富士康产生了用机器来替代人的冲动。在过去的10年间,富士康充分利用了中国从高收入国家取得高质量设计然后将其转变为廉价量产品的能力,通过120多万人的代工队伍将富士康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商,其中仅中国大陆就有超过100万的工人。

事实上,富士康早已为机器人计划有过准备。公开信息显示,富士康的SHZBG鸿超准产品事业群已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产品处,近两年也在全国各地招聘机器人应用工程师。

“和一年前的两次大幅加薪一样,这次郭总发布的机器人计划我们内部完全不知情。不过郭总所指的机器人,应该绝大部分是机械臂和少部分的低智能化机器人”,富士康内部人士称,目前富士康在应用的1万台机器人绝大部分也是机械臂

如果说一年前富士康的大规模内迁是为了应对跳楼事件和加薪的影响,借机完成了在中国大陆的布局,这次富士康的机器人计划被认为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制造的新跨越,同时也是新挑战。

“如果机器人计划实施成功,富士康将突破对人工需求的天花板而实现全球化布局”,富士康一位具有国际经验的台籍人士表示,物流是代工企业另外的一块重要成本,全球化布局能大幅降低富士康的成本,富士康这次大额投资巴西就是为了压缩到美国的物流成本

被迫推到台前

在富士康内部,机器人计划并不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甚至连富士康的员工在巨大的机器人声势下也没有感受到机器人带来的失业威胁。“我觉得这更像是郭总激情爆发的演讲,我看不到处于产业前沿的富士康发展机器人的内发动力在哪里。”富士康一位内部人士如此评价。

富士康目前使用的机械臂每个成本在十万元人民币以上,机器人的成本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简单地看,机械臂能够24小时连续工作,其工作时间是工人的三倍。机械臂的成本相当于雇用三个普通工人一年的成本(目前富士康普通工人的年薪约为3万~4万元),这样一个机械臂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第二年就可以创造大量的利润了。

不过,这些不需要灯光和空气,也不需要感情的机器人,实际性价比可能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不管是机器人还是机械臂,维护成本非常高,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到按周来计算和对精密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完一个产品后原生产线上的机械臂和机器人需要重新调试,基本就等于报废了。机器人取得成本和技术的突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短期内根本不现实”,富士康的一位台籍中层称,机器人只能用于生产线上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后端的组装,机器人实际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比如说iPhone4上组装的螺丝,机器人很难保持这么高的精度,只要没对准,iPhone4和机器人都将报废。”

相比富士康的经济成本问题,富士康的上述内部人士认为,机器人引起的失业社会问题是一个更大的难题。“富士康如果一裁员必然引发劳工组织的关注而重新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郭台铭,从一个生产黑白电视机的旋钮的小厂老板做到代工行业老大,被认为是站在制造业前沿最具智慧的人。

“100万台机器人战略肯定是豪赌,但可能也是无奈。”富士康内部人士称,富士康在内地开出了非常有竞争力的工资,但在郑州等地的工厂都出现招不到人的现象。现在的90后大都认为,反正都是打工为什么不去沿海。

富士康在郑州目前仅有5万人,远低于其产能规划,在成都等地情况也大幅低于预期。而规模一直是代工企业在低利润环境下生存的重要推动力量。

上述富士康台籍人士称,富士康深圳的工人成本比美国人力成本最低的州只便宜了40%左右,工资在一般消费电子的成本中占比约为30%,再考虑到物流成本,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只有不到10%。关键是,中国的劳动力工资还在不断上涨

富士康宣布120亿美元投资巴西也是为了大幅压缩到美国本土的物流成本,这一投资额接近富士康过去一年多内迁投资额的总和

推出机器人计划这个决定之前,富士康已经感受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寒意。“富士康成本控制已经远远超过2008年,严控出差,而且很多地方只能坐火车。”富士康内部人士表示。

富士康2010年员工成本总计5.65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16.5%,2010年净亏损达2.183亿美元。即使受益于近年来苹果产品的井喷,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富士康仍然没有摆脱亏损的局面。

成本均衡年代

为了应对一年前的跳楼事件的批评,富士康提高了工资并向内地搬迁来抵消成本。富士康准备推出机器人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这更像西方工业的生产模式。

士顿咨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考虑到人民币的升值因素和美国工人相对价高的劳动生产率,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的净劳动力成本将与美国相当

作为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人力成本升高后,已面临两难境地:采用自动化生产线,与西方相比没有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不采用则只能眼看着代工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印度和东南亚等国转移。

富士康内部人士称,在人力成本的推动下,中国以代工为代表的制造业已经进入成本均衡年代,利润已降无可降。“以前来料加工(EMS)的单子,你出一毛我出九分,现在大家都不降价了,只能拼技术保障。”

富士康只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中国制造目前的困境是实业空心化,大量游离实业的游资推高了原材料价格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推动了人力成本的上涨,人力成本上涨后更多的企业没有利润将导致更多的资金从实业中撤离。”太和投资负责人王亮称。

作为与机器人自动化生存出路对应另外一极,更多的中国制造的重心流失到了人力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和南美等地。

目 前郭台铭正在加速全球化布局。在郭台铭11月19日明确了机器人计划的同时,也再次明确了巴西12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而在越南和印度的工厂富士康早已开 始布局。在此之前,笔记本代工第二大巨头台湾仁宝在巴西工厂早已开始运作,另外一位代工巨头台湾胜华科技等也早已开始了在越南等地的部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99

珠三角製造業掀機器人風潮 1台頂10工人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9/1ONDIwXzU1OTE1OA.html

你會五金沖壓、銲接、注塑、噴塗、打磨或者拋光,沒有3000 元-4000 元的月薪就不願意幹,還在待價而沽或騎驢找馬? 可是,有企業已經「僱傭」機器人取代你了。

1個機器人大約可以替代10 個產業工人,為了擺脫「用工荒」的陰影,規避一路高漲的用工成本,一場由機器人替代工人的風潮,正在珠三角興起。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將助力珠三角製造業輕型升級。

不過, 在機器人領域國內尚處起步階段,關鍵部位的技術開發應用尚難與發達國家匹敵,穩定性也不為市場所信任,未來要「攻城略地」顯得步履艱辛。

11月3日上午,記者走進東莞鉅升塑膠電子製品有限公司的模具生產車間,一眼望去,偌大的車間只有兩個工人在擺弄待加工的工件, 「難道沒有訂單,剩餘的工人休假了? 」

研發工程師劉雄飛解釋說,今年7 月3 日,他們啟用了一條3 米長的智能化精密模具柔性製造生產線,生產線包括了1 個機器人、7 台數控加工中心、1 條軌道,機器人會從容地把一個個待加工的工件搬運、放置到加工中心自動加工,工件加工完畢,它就抓起來放好。如果採用傳統生產方式,要讓鉅升公司的7 台數控加工中心24 小時運作,至少需要10 個工人,現在只需要1 個機器人就行了。

鉅升公司成立於上世紀80 年代中期,與當地很多模具製造企業一樣,直到2008 年初還是一家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加工企業, 人手多達3000 人,啟動智能生產線後,現在只有1700 人左右。

「機器人可以24 小時不停工作,不像人那樣偶爾會倦怠或有點小情緒。機器人加工工件可以精確到3 至5 微米,誤差比頭髮絲還小。更讓人驚喜的是,啟用機器人的生產線,其產能是一般車間的3 倍。」鉅升公司管理者計劃將智能化生產線延長至10 米。

大企業喜「僱傭」機器人

業內人士說, 早在90 年代就曾嘗試向企業介紹機器人,很多企業也知道機器人的好處,但那時還有廉價勞動力可用,企業用機器人代替工人的迫切性不強。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在漲、租金在漲、稅費在漲、勞工成本也在漲。大大小小的老闆們絞盡腦汁,想來想去,似乎只有人工可以通過替代品來節省。於是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進入珠三角製造企業。

大企業已經掀起「僱傭」 機器人的風潮。2009年, 比亞迪公司耗資數億元引進了13 台ABB 噴塗機器人, 可全自動完成整個車身的油漆噴塗工作,油漆膜厚誤差控制在2 微米以內,塗料的用量可減少30%左右;去年7 月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透露:富士康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以完成簡單重複的工作,2012 年達30 萬台,2014 年達100 萬台;華為、中興通訊、廣州光寶也在使用工業機器人。

小企業「嘗鮮」訂單不斷

在佛山南海、順德, 眼下一些小企業也開始嘗試使用機器人。

「樂從一家生產家具配件的鈔文五金店,一年前購進一台機器人後,省下了一半工人。」佛山市龍甲機器人銲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昕春告訴記者。

11 月5 日上午,記者來到龍甲機器人公司辦公處,見李昕春正跟一個年輕人告別,李昕春說那是南海平洲一個子承父業的小企業主,想買機器人進行生產,由於訂單一個接一個,李昕春說自己有點顧不上他了。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有一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投入機器人作業,除了一些尖端技術之外,數量較多的是銲接機器人、噴塗機器人和搬運機器人,此外裝配、切割、拋光、塗膠機器人等也很常見。

單台機器人一般不超20萬元

一些企業雖然希望使用工業機器人,但存在一些障礙,關鍵的是資金問題。

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一台機器人替代10個工人, 每個工人的年薪在2-4 萬元左右,如果機器人售價太高, 將抑制企業更換新設備轉型升級的衝動。因而,從事「二次研發」的珠三角機器人供應商,一般將單台機器人定價在20 萬元以下,一個機器人系統售價則在200-300 萬元。


智能機器醒獅,動作惟妙惟肖

【掘金要快手】 飛赴歐洲找技術 二次研發早卡位

市場需求剛現,深圳佛山就冒出數十家機器人「製造」企業

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商人逐利的身影。機器人市場需求剛現端倪,不少人就做起了機器人生意。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介紹,早在2009 年3 月,深圳便在國內率先成立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目前,協會擁有從事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研發生產的企事業會員單位63 家,據估算,63 家會員單位2011 年產值在160 億元左右,企業業績平均每年遞增50%至60%。

在佛山,據不完全統計,企業工商登記中經營範圍列有「機器人裝備」的企業有20 家左右。

搶佔機器人行業先機的企業中, 就有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霍錦添此前長期從事不鏽鋼加工和銷售, 他發現很多金屬材料製造廠、家具廠和建陶廠用人成本不斷攀升。2008 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 歐洲部分掌握先進自動化技術的企業急盼有償轉讓技術。霍錦添立即飛往歐洲,經過一番溝通, 他和意大利INTEC 機器人系統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從此開始成為一家機器人生產商。

經濟「寒冬」冷意未消,但利迅達公司則忙碌異常。11 月7 日,記者在該公司的調試車間看到,一排排機器人正在接受出廠前的最後一道調試。利迅達公司的做法是, 從國外著名生產商或者國內規模較大的生產商處購買通用機器人, 公司研發人員根據訂購企業的需求開發相關系統,進行「二次研發」。

佛山市龍甲機器人銲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昕春1983 年大學畢業後到日本留學,之後留在松下公司,從事與機器人有關的工作。1996 年,李昕春回到國內向高校和企業介紹機器人,但直到2009 年之後,他才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的公司從日本進口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等機器人關鍵部位,進行「二次研發」和裝配。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 業務已經拓展到豐田、美的、華帝、富士康、東風雪鐵龍等知名大企業。

【蛋糕很誘人】 業績一年翻幾倍,按需定製生意火

與國外公司差異化競爭,珠三角機器人生產企業找到商機

國內以及珠三角的機器人市場到底有多大?

對此問題,尚未有權威數據能夠準確描述。有企業說, 國內有150 億美元的市場;有企業說,單單就五金沖壓,佛山的市場容量就達1 萬台。

雖然眾說紛紜, 但這並不妨礙機器人生產企業對未來前景的樂觀。利迅達公司介紹,去年公司產值1000 萬元,今年將達到6000 萬元, 明年預計有1.5 億元,到2015 年估計能達5 億元。龍甲公司的目標產值則是2 億元。

在國外, 設備基本都是整套設計的。但國內的很多企業並不喜歡進行全套設備更新,因為這意味著要將原有生產線推倒重來,成本太高。這為珠三角剛剛成立的機器人生產企業帶來了機會。他們採取「分步走」策略,根據客戶需求,針對某一局部或單一環節進行自動化系統研發,可以用機器運作的部分就先用機器人去替代。

另外,企業由於各自工藝不同,總要對機器人進行一些小修改, 國外企業基本很少會願意幫企業去做這項工作, 珠三角的機器人企業在這塊也找到了商機。

珠三角機器人生產企業還致力於「拼服務」。為避免客戶操作不當產生損害,他們會給客戶配備幾位經驗豐富的熟練工人到企業服務。為說服企業放棄從國外進口機器人的想法, 霍錦添常常這樣自我宣傳: 「我們的售後服務2 個小時就可以到,而他們要兩天,來回費用也要算在內。」

【技術仍落後】 不掌握核心技術,僅靠裝配太乏力

雖然工業機器人產業不斷進步,但和國際同行相比差距明顯,核心部件依賴老外。

由於電機、驅動器、減速器、控制器等依靠進口, 目前國產機器人的製造成本甚至比國外整機的價格還高,而且由於技術封鎖, 國內採購到的零部件性能永遠落後於國外產品。

由於依賴國外控制器和驅動器,國產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無法靈活地結合工藝需求進行軟件的編制。此外,高性能的控制器一直被國外壟斷, 因此即使開發出了高性能的計算機算法, 沒有硬件和實時操作系統的支持,仍然無法達到預期的高性能。

開始研發關鍵技術

珠三角雖然並非國內最早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地區, 但眼下已經有企業在探索研發電機、控制器、驅動器、減速器等機器人關鍵部位的技術。

2008年底廣州數控攜自主研發生產的工業機器人首次亮相某展會反響強烈。其實早在2005 年, 廣州數控就悄悄搞起了機器人研發,其主掌者認為,如果只是將數控、驅動等買來再組裝成機器人生產線出售,成本太高,沒有競爭力。據悉,目前利迅達公司也會購進廣州數控的機器人進行「二次開發」。

穩定性差距難踰越

「不知道怎麼的,國產機器人的穩定性就是沒有外國的機器人的好,國外的機器人可能一年都不會出現一次問題,但國產機器人可能幾天就會出現問題。機器人構造看起來沒有什麼,但從國外進口一台機器人,將它的齒輪拆下來,然後再裝回去,其精度就降低了。不知道外國人究竟是怎麼弄的。」佛山市金天皓科技有限公司帶頭人、哈工大博士後秦磊點出了目前國內機器人與國外機器人之間難以踰越的差距。

研發機器人 關鍵靠人才

11月7 日, 廣東省副省長陳云賢到佛山調研, 實地考察了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及中科院工業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在陳云賢看來,機器人企業發展是有空間的,但目前其瓶頸在於人才。「要突破關鍵技術,要實現大規模的產業化,主要解決人才問題。」

利迅達公司目前有50 多人,其中研發人員佔了40 多人, 但是這些人多是專科、本科畢業,少有研究生、博士,研發力量尚難與國外競爭。

陳云賢在調研中提出了一條路徑:實現產學研資各方面的集成聯合。他認為,目前順德已經探索出了這樣一條路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26

三年花70萬 連機器人比賽也要補

2012-12-16  TCW
 
 

 

十二月八日下午,大雨加上攝氏十三度低溫,但新北市的華夏技術學院體育館卻擠進近三百多人,包含來自菲律賓和中國十四隊學生,更多的是家長、補習班老師帶著孩子從苗栗、新竹趕場,就為參加國內公辦規模最大機器人比賽。

業者推特色班招生寒假班一開百人名額就滿

「從一九八九年第一屆開始,參加隊伍不到五十隊,今年暴增到一千零五十八隊,還要分三天、三個學校比賽才比得完。」長期觀察台灣機器人教育以及主辦比賽者、現任東南科技大學機電科技系教授謝澄漢認為,大學甄試比例提高以及十二年國教招生,有推波助瀾之效。

相同熱潮,也出現在台北市精華地段的補習班。夜晚,預售屋每坪售價百萬元起跳的台北市仁愛路四段,新搬遷的補習班人員忙招呼來參加國中升學制度重大變革座談會的家長。

搬遷不到一週,五場座談會有四場額滿,會中家長最關心的,莫過於基北區特色高中招生考試將採類似PISA(見小辭典)模式。據業者表示,PISA特色招生剛開班,一學期學費約二萬五千元,縱使比許多大學畢業生月薪高,寒假班百人名額卻已額滿。

十二年國教二○一四年上路,除了原先就已補得熱呼呼的學科外,補習新顯學亦應運而生,其中尤以更優化「學習履歷」的科學展覽(即科學實驗課)、機器人比賽,以及因應明星高中特色招生的「仿PISA考試」補習最夯。

父母寧願先補再說學科外也要拚漂亮成績單

翻開教育部統計資料,全台補習班數從二○○三年的七千六百七十三家,今年暴增到一萬九千多家,九年成長達一四八%,根據補習班說法:「教育部的政策,就是我們最好的『推手』。根本不用宣傳,家長還主動要求增加英語聽力課程比重。」

點閱十二年國教政策說明,其特色包括「挑戰精熟」及「邁向特色」,前者是指會考國、英、數、自、社五科都要達精熟程度,後者則為特色招生。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以及面對不確定的入學指標,父母在恐懼下先補先贏,也讓國中小升學補習班在少子化中反而異軍突起。

若以一個國中生為例,補習學科外,加上參加科展或其他比賽補習以及英聽、機器人檢定,寒假還要充實課堂外的經驗,提供未來在甄試時,能夠舉出學習不忘娛樂的「證明」。

這是場昂貴的教育軍備競賽,家有國中生的父母,若要孩子有漂亮「學科外成績單」,保守估計,三年須支付補習費達七十三萬元!假設第一屆十二年國教適用國中生約二十七萬人,其中兩成採上述方式補習,補習班的國教商機就逼近四百億元。

學生四處參加比賽為推甄認真「集點」獎牌

這波補習新顯學的推力有二。推力一、各式獎項成了學習履歷上重要標章。在機器人比賽現場,一位早上六點就起床,從苗栗搭火車北上參加比賽的私立國中學生即表示,「老師說有入選佳作就可寫在學習履歷中,對甄試有幫助。」

這位同學坦言,只要有機器人比賽活動,不管大小他一定不缺席,甚至還參加今年第一屆舉辦的機器人能力認證考試。這麼認真「集點」獎狀和獎牌,無不就是為了在推薦甄試申請入學時,脫穎而出。

各區特色招生,是新顯學另一項推力。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馮清皇表示,二○一四年基北區特色招生將模擬PISA評量,要考閱讀理解素養及數學素養,明年五月底將公布題型,現在國二生是試行第一屆。「希望以PISA考題帶動教學活化,但與過去傳統口試教學和測驗不同,恐慌下家長選擇先補再說,」北政國中前國文老師梁虹瑩觀察。

十二年國教上路,四百億商機可期,新顯學陸續出籠,其中隱含許多迷思。「不管是實驗或PISA,強調推理和判斷力訓練,補習仿題學到的是招數而沒有教內功心法,」擁有二十年補教經驗的簡杰說得坦白。

此外,師資也是問題。「PISA教學是一種合作教學法,光閱讀素養教導從理解到評論就分六個層次,並不好教。更何況連體制內學校教師都還在培訓中,補習班哪來的師資教?」早在十多年前即投入合作式教學的台藝大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謝如山提出他的疑問。

不管是科展、機器人比賽,或者PISA推動,其立意莫不希望下一代所受教育更好、教學現場也可以不再僵化。

然而,從一言堂到師生教學合作共同體的突破,政策的推動需要配套與方向,匆促上路恐怕只會更肥了補習班業者,而父母與孩子過著「集點」和補習趕場的人生,卻無益實質教育競爭力的提升。

【延伸閱讀】12年國教意外帶來近400億商機!1. 5項主科:補習費=5科 x 2,400元(註1)x 3年 x 12個月 = 43萬2,000元2. 主科之外:科學展覽、機器人、PISA等補習費(含比賽報名費與檢定報名費),擇一補習3年 = 取最低值約25萬3. 寒暑假營隊:取平均約8,000元x6個學期(3年)= 4萬8,000元

1 + 2 + 3 = 1人國中3年補習費 = 73萬12年國教商機= 73萬 x 27萬人(註2)x 20%(註3)= 394.2億元

註1:5科為國英數自社,每科平均月補習費2,400元註2:目前國二生(12年國教實施第一屆)入學人口數為27萬人註3:全台15區特色招生比率不一,取2成比率為最低值資料來源:補習業者、教育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46

證券機器交易系統能夠獲利嗎 二元思考

http://xueqiu.com/5395815496/22833960
在證券市場中,計算機數學模型自動交易系統獲利是很多跨界數學家、物理學家、經濟學家一直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標。直至今天,很多華爾街的天才依然相信這條路是通向羅馬的,而且是快速的。

是否可為,先看看所羅門兄弟、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兩個巴菲特拯救過的'華爾街之王"均致力於這樣的計算機數學模型自動交易系統的實踐。

所羅門兄弟公司,熟悉華爾街歷史或是琢磨過巴菲特歷史的人都會記得這個公司,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華爾街之王」。它借助通過計算機自動交易系統賺取了巨額利潤並差點毀掉了華爾街。

1981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出現於1970年代的資產證券化(securitization)特別是房地產資產證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得到了極大的催生和發展空間,美國出現了資產證券化的高潮,房地產證券市場規模迅速膨脹,規模超過了美國股票市場而成為世界最大的證券市場。

華爾街大多數公司對於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準備得並不充分,而所羅門公司卻憑著對市場敏感的嗅覺,以「市場上的同質產品最終將價格趨同」的數學模型,即當同質的金融產品價格背離時,在高估的產品上做空,在低估的產品上做多的策略通過計算機交易系統自動套利

所羅門公司的套利系統的負責人麥瑞威瑟(Meriwether)是美國名校芝加哥大學的MBA。他痴迷於數學、計算機與當代金融學在投資學中的應用,捕捉微小的價格差異,通過衍生產品等金融槓桿工具放大頭寸,以巨大的成交量來獲得可觀的利潤。特立獨行的麥瑞威瑟從年輕的美國學術精英里挑選合作夥伴,他的套利部門成員都只有30歲左右,卻幾乎全擁有數學、物理學或者經濟學博士學位。這些天才們以全新而獨特的眼光觀察市場,用與眾不同的交易策略獲取了巨額的利潤。八十年代中期,計算機數學模型自動交易系統越來越龐大。

1985年所羅門稅前利潤達到7.6億美元(63億元人民幣),1987年所羅門資本金達到34億美元(281億元人民幣),擁有6000 名僱員,在全球的主要金融中心都有分支機構。

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市暴跌。一天之內,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跌去23%。很多人懷疑這預示著一場新的大蕭條即將到來。《紐約時報》也在頭版大標題中問到:」1987相當於1929嗎?「情況並非如此。經濟衰退在兩年多之後才出現,性質還算溫和。

罪魁禍首是計算機自動交易系統,是所謂的「投資組合保險」。它是一個金融產品,用股票指數期貨和期權為機構投資者對衝風險,讓他們不必為市場價格高得離譜而擔心。如果市場價格開始下跌,投資組合保險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他們的損失。他們只需出售數量不斷增加的期貨合約即可。這個過程被稱為動態對沖。淡倉期貨合約會抵消股價下跌給他們帶來的損失。

計算機自動交易系統沒有造成股票拋售,但是它讓這個過程變得很難控制。隨著計算機發出指令,產生越來越多的期貨賣單,這些期貨的買家不僅堅持以遠遠更低的價格交易,而且也通過賣出標的股票來對衝自己的倉位,從而推動價格的進一步下跌,並讓計算機產生更多的賣單。當崩盤出現時,幾乎沒有人瞭解發生了什麼事,只明白這種事情以前從未見過,所有的交易跟隨著賣出!崩潰就這樣發生了!盛極必衰,所羅門兄弟九十年代初被巴菲特拯救,後被旅行者集團併購,歸入花旗集團。

麥瑞威瑟,這個數學、計算機與當代金融學的天才,沒有從計算機交易系統中汲取什麼教訓,他認為這只是建立模型時的誤差。他繼續著與巴菲特的故事。

1994年,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MC)成立。LTMC將金融市場的歷史資料、相關理論學術報告及研究資料和市場信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通過計算機進行大量數據的處理,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計算機數學自動交易系統模型,以不同市場證券間不合理價差生滅自然性為基礎,制定了通過計算機精密計算,發現不正常市場價格差,資金槓桿放大,入市圖利的策略建立起龐大的債券及衍生產品的投資組合,進行投資套利活動,LTMC憑藉這個優勢,在市場上一路高歌。它與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歐米伽基金一起被稱為國際四大"對沖基金"。

LTCM的掌門人就是麥瑞威瑟,被譽為能"點石成金"的華爾街債務套利之父。他聚集了華爾街一批證券交易的精英加盟,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默頓(Robert Merton)和舒爾茨(Myron Scholes),他們因期權定價公式榮獲桂冠;前財政部副部長及聯儲副主席莫里斯(David Mullis);前所羅門兄弟債券交易部主管羅森菲爾德(Rosenfeld)。 這個精英團隊內薈萃職業巨星、公關明星、學術巨人,被稱之為"十六人夢幻組合 "。

在1994--1997年間,LTCM業績輝煌驕人。成立之初,資產淨值為12.5億美元,到1997年末,上升為48億美元,淨增長2.84倍。每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為:1994年28.5%、1995年42.8%、1996年40.8%、1997年17%。

LTCM萬萬沒有料到,俄羅斯金融風暴引發了全球的金融動盪,結果它所沽空的德國債券價格上漲,它所做多的意大利債券等證券價格下跌,它所期望的正相關變為負相關,結果兩頭虧損。它的計算機自動投資系統面對這種原本忽略不計的小概率事件,錯誤地不斷放大金融衍生產品的運作規模。LTCM利用投資者那兒籌來的 22億美元作資本抵押,買入價值3250億美元的證券,槓桿比率高達60倍。由此造成該公司的巨額虧損。它從5月俄羅斯金融風暴到9月全面潰敗,短短的150天資產淨值下降90%,出現43億美元巨額虧損,僅餘5億美元,已走到破產邊緣。

事後有人總結這套計算機數學自動投資模型的致命之處在於模型假設前提和計算結果都是在歷史統計基礎上得出的,但歷史統計永不可能完全涵蓋未來現象,並試圖改正。但歷史總是不斷地重複,2010年5月6日又出現了計算機系統導致的「閃電崩盤」。

LTCM的麥瑞威瑟、羅森菲爾德、默頓、舒爾茨、莫里斯,這都是巴菲特自嘲不如的頂尖人士,「為什麼聰明人淨干蠢事」,巴菲特如是說。

再看看成功的案例大獎章基金(Medallion),這是由兩位美國著名的數學家創辦的。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和埃克斯,他們分別於1967年和1976年獲得學界最高榮譽,美國數學學會5年一度的偉布倫獎,這是大獎章基金名稱的由來。

復興科技公司創立於1982年成立於紐約。其公司董事,總裁和首席執行官三職為一身的就是該公司的創始人——詹姆斯-西蒙斯。作為一傢俬人對沖基金管理公司,復興科技公司擁有275名僱員。旗下三個基金管理著150美元億資產。從1989年期起,大獎章基金的年回報率平均高達35%。

大獎章基金之所以可稱之為成功的計算機數學模型自動交易系統,在於從2002年底至2005年底,規模為50億美元的大獎章基金已經為投資者支付了60多億美元的回報。1990年大獎章的淨回報為55.9%;翌年39.4%;之後的兩年分別是34%和39.1%。1994年,美聯儲連續6次加息,而大獎章基金淨賺了71%;2000年,科技股股災,標普指數下跌了10%,大獎章基金更是大獲豐收,淨回報98.5%;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各類資產價格下滑,大部分對沖基金都虧損,而大獎章賺了80%。

實證確實不能歸納什麼,但可以是前車之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09

王建宙:人、數據與機器的對話

2013-06-03  NCW  
 

 

生產方式正在發生繼工業革命後的大變革,也會因之出現明星級的新企業

【對話背景】

5月28日,當財新記者來到位於北京金融街的中國移動集團辦公大樓專訪中國移動前董事長王建宙時,仍是一幅白襯衣、黑西褲“職業裝束”的他,開門迎接的第一句話就是: “只要一想到人、數據與機器之間的關係正在發生的變遷我就很興奮。 ”與王建宙一樣,許多企業領袖都看到了互聯網正在超越消費互聯網的階段帶來生產方式的新革命。正如GE 董事長兼CEO伊梅爾特在談到工業互聯網概念時所說: “一個開放、全球化的網絡,將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工業互聯網的目標是升級那些關鍵的工業領域。 ”從2009年開始,王建宙幾乎每逢重要場合必說這場正在發生的生產方式革命。連續三年,他的“兩會”提案都涉及這一主題。

他還在2010年9月國際電信聯盟(ITU)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舉辦的寬帶數字發展委員會上,舉手十幾次申請發言,力主將相關內容補充到寬帶發展議題中, 終獲主辦方採納。2012年3月已經退休的王建宙仍在積極擔任著這場 革命的推動者角色。

這場革命的起步,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ITU提出物聯網概念,指通過二維碼識讀設備、 射頻識別(RFID) 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和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到今天,這場革命早已脫離概念,切實提高著企業的生產效率,改造生產方式。如伊梅爾特所說 : “如今在全世界有數百萬種機器設備,從簡單的電動摩托到高尖端的 MRI(核磁共振成像)機器。有數萬種複雜機械的集群,從發電的電廠到運輸的飛機。有上千種複雜的機器網絡,從供電網到鐵路系統,這些網絡把機器和它們的集群聯繫起來。

這是一個龐大的物理世界,由機器、設備、集群和網絡組成,能夠在更深的層面和連接能力、大數據、數字分析相結合。這就是工業互聯網革命。 ”我們與王建宙對話,解讀這 場革命。

【對話摘登】

財新記者: 在這場超越消費互聯網,直接改造生產方式的革命中,中國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

王建宙:互聯網從人與人的溝通擴大到人與物,物與物的溝通。這不再是一個概念,在中國也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我印象最深的是看到它在農業方面的應用,可以用革命兩個字來形容。新疆石河子正運用這類技術進行農業滴灌,給每一株莊稼配備滴管,你可以控制什麼時候給莊稼滴水、滴多少水。如果改成人工,簡直難以想象,但現在可以做到,這種滴灌技術可以節約50% 的水資源。

中國移動曾親身參與這個項目。

財新記者:這類應用令人印象深刻,但似乎並未被廣泛使用?

問題在哪裡?

王建宙 :確實如

此。展覽時展

示的這類應用

很多,但真正

應用的規模還

比較小,仍停留在千萬元級別。

規模化運用要解決三個問題。一要從思想變成行動,現有技術、網絡發展的條件都已具備 ;二是必須解決規範、標準問題 ;三是解決安全問題。比如,一旦我的設備聯網,如何防止別人也可以指揮我的設備?沒有安全保障,怎麼敢用?

物聯網這套技術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感知層,即通過傳感器就可以知道物體的溫度、濕度、速度、震動等特性 ;二是傳輸層,即感知的數據要傳送到網絡 ;三是應用層,指經過智能處理的數據,可通過新的方式加以運用。經過多年積累,這三層的基礎條件都已具備。

工信部還給每個運營商分配了專用號段。

大規模應用的障礙中,成本是一個,但不是主要障礙。整體來講,新技術的發展反而會降低成本。

財新記者 :怎麼看大數據與此的關係?

王建宙 :近年來IT 領域出現的新技術,如4G、雲計算、3D 打印、大數據等,都是推動互聯網與新工業革命相結合的發展基礎。

跟大數據結合起來,可以把數據的使用面擴大好幾個數量級。可以通過傳 感器與計算智能的結合,把發生在機器、建築物、道路甚至動植物上的速度、位置、溫度、濕度等各種數據進行提取、傳輸和集成。大數據的整體性、實時性及通過集成和分析產生價值的特性,有明顯助推作用。整體性,即通過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對現實中發生的數據全面調查,而非抽樣調查。比如可以通過對司機隨身攜帶的手機與基站切換,算出每輛車的行駛速度,而不用抽樣調查取平均值。實時性,則是指大數據可以利用強大的計算能力對各種數據進行實時處理。

通過集成和分析提升價值,就是對無處不在、無時不發生的數據進行集成和分析後,可以挖掘提煉出新的數據源,使之成為類似資金、礦石、石油那樣有實際價值的新資源。

財新記者 :這種全新的生產變革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王建宙:未來的變化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生產方式會發生繼工業革命後的再次大變。當所有機器和裝置都裝上傳感器和傳輸模塊後, “人與機器的對話” “機器與機器之間的對話”就可以變成現實,遠程控制、實時管理、自動操作都不再是想象,這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節省了資源 ; 另一方面,現代生活方式也將延續變化。比如說,當我們乘坐電梯突遇事故時,不需按緊急呼救鍵求救,電梯會自動檢測出問題並主動安慰你 : “請不要動,保持鎮靜,我們立刻來修。 ”實際上,這場新的革命,實質就是將智能賦予物體。當物體有了智能後,可以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對話。

我覺得首要目標是,讓這個網絡跟手機網絡一樣大。

財新記者 :工信部和財政部一直通過專 項資金推動這場變革,各地政府也出台了扶持政策,但執行中有問題,你認為 應該政府主導還是市場主導?

王建宙:政府的支持與協同、市場的驅動這兩種力量都很重要,但總要有個過程。現在各級政府非常支持,企業積極性也很高。

財新記者 :主要市場參與者都有哪些?

王建宙:應從感知層、傳輸層、應用層三個方面來看。在傳輸層,電信運營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主要是依靠電信運營商的無線網絡 ;感知層需要依靠各類IT企業。

在這個領域,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可以發揮更多作用;應用層主要是軟件開發商,它們利用現有的數據開發出很多應用。

財新記者:這對電信運營商來說意味著什麼?

王建宙:這對於電信行業來說不是簡單 的增值業務,它完全是一個新的市場。

從電報到固定電話再到移動電話,在計算普及率時會採用每百人擁有數。大體上,當每個辦公室或家庭都擁有電話時,固定電話數量接近飽和 ;當每百人有100部手機的時候,移動電話也接近飽和 ;但這張新網絡的使用普及率可能達到每百人1000個接入。這對電信行業的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財新記者 :誰會主導新的產業鏈?

王建宙: 前兩個層次是硬件,還是網絡。

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還是開發出應用來。整體來說,這三個層面都是為用戶服務的,用戶才是主導者。我說的用戶不是具體的個人,而是廠商,比如說車聯網,現在就是汽車製造廠商在主導。

確實,目前這個領域還沒有看到品牌企業。但是,未來這個行業一定會出現明星級的企業、規模化的應用。隨著大數據的深入推廣,我預計在相關產業里可能會產生一批專門做數據分析的新公司,這些數據分析公司可以像管理咨詢公司一樣為企業、為用戶服務,使其數據體現出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