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的未來,中國將像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樣,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民用海洋核動力船舶。核動力是利用可控核反應來獲取能量而得到動力。這種動力之強大和持久,使得其他動力在其面前都會黯然失色。
中船重工最新公布的一則消息顯示,該公司申報的國家能源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海洋核動力平臺示範工程項目已經得到國家發改委的同意。這為實現中國海洋核動力平臺“零”的突破奠定基礎。
“這是個研究性質的項目。”一位對項目有了解的核動力研究人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國內尚無先例
海洋核動力平臺,是海上移動式小型核電站,是小型核反應堆與船舶工程的有機結合,可為海洋石油開采和偏遠島嶼提供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給,也可用於大功率船舶和海水淡化領域。
官方資料顯示,海洋核動力平臺屬國內首創,平臺技術可填補中國在民用核動力船舶領域的技術空白,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對中國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全球能源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根據湖北省發改委官網此前發布的消息,早在2014年,中船重工七一九研究所就掛牌成立了國家能源海洋核動力平臺技術研發中心,從而成為國內首個國家級海洋核動力平臺技術研發機構。該研發中心由位於湖北的中船重工七一九研究所發起,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總院等單位共同組建。
《中國海洋報》在2014年曾援用中船重工七一九所所長楊金成的話介紹,從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蘇聯、日本、德國等國家就利用其成熟的核動力艦船技術,開展民用核動力船舶的研究,分別建造了多艘核動力商船和核動力破冰船。目前,俄羅斯擬建造8座海上浮動核電站,為其濱海城市的供電、供熱和海水淡化工程等提供能源。
報道說,中國核動力平臺的研發已有近50年歷史,雖然已擁有多艘核動力艦船,但民用核動力船舶建造尚無先例。
核動力的一大屬性是“強大和持久”。美國人曾在半個世紀前做過一個狂野的試驗——把核動力用到宇宙飛船身上。理論上,一艘配備核動力的超級飛船的飛行速度能夠達到光速的1/10。這個狂野的試驗因為會實際應用中危及人類的生命而被叫停。
國外在半個世紀以前就有了核動力民用船舶
相對於傳統的潛艇,核動力潛艇在水下的工作時間可以持續高達數月。通過核裂變,反應堆釋放出來的高壓蒸汽直接推動汽輪機帶動螺旋槳來推動航船前進。
美國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於1954年開始服役,並在1958年完成了一個非常大的實在令人想不都敢的壯舉——在北極和極地冰蓋下面穿行了1400英里。除了某些時刻被困在巨大冰蓋和淺層海底之間外,它的行程基本沒有中斷。當它返回美國時,“鸚鵡螺號”當艦長被邀請進了白宮。
也是在1954年,前蘇聯制造出了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這艘命名為“列寧號”的核動力破冰船的動力心臟是一個壓水式核反應堆。如果核動力破冰船帶上10千克鈾,就相當於帶上25000噸標準煤。根據公開資料梳理可發現,俄羅斯迄今至少共建成了9艘這樣的破冰船。
俄羅斯2013年11月5日舉行了北極號的開工儀式,其造價估計將達到600億盧布,約合人民幣112億元。它將安裝兩個新一代核反應堆,可破三米厚的冰層。按照設計,無論是北冰洋的淺水區還是深水區,北極號將都能暢通無阻。它能保障載重達10萬噸的船只通行,延長俄羅斯“北方航道”的運輸期限,甚至實現全年通航的目標。
中國急需發展
2014年3月17日,中核集團公布的一則名為“中核集團積極推動破冰船項目研發”的消息稱,隨著海洋戰略的實施,極地考察工作越來越重要,而破冰船作為極地考察不可缺少的工具,急需發展。中核集團將全力以赴推動破冰船研發項目。
官方資料顯示,目前,中國重工七一九所已完成了海洋核動力平臺的兩種技術方案。一種為浮動式核電站,即將核電站布置於浮動式平臺上;另一種為可潛式核電站,除滿足浮動式核電站性能要求外,還可滿足在惡劣海況下,平臺下潛至水下工作的需求。
中國需要多長時間才打造出自己的核動力船舶?用核動力破冰船的例子來說,有關專家曾向本報記者分析,破冰船本身的結構與潛艇和航母都不一樣,究竟需要多長時間很斷定。
國家發改委在複函中同意中船重工設立海洋核動力平臺示範工程項目時表示,根據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精神和中國海洋經濟發展需要,按照《國家能源科技重大示範工程管理辦法》要求,支持中船重工申報的海洋核動力平臺示範工程項目列為國家能源重大科技創新工程。
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還“請中船重工集團與相關單位加強合作,在原有船舶核動力技術基礎上,結合當前工業化水平和民用核電技術要求……盡早實現我國海洋核動力平臺‘零’突破”。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