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泰國第一家族 陳智思鋪路北伐

2011-11-10  NM

泰國有不少華人聚居,部分更已落地生根,成為當地財閥,當中尤以盤谷銀行創辦人陳弼臣家族最為顯赫,公認為泰國最富有的華人家族,沾手生意五花八門,銀行、保險、酒店、房地產、醫院及零售亦有參與,保守估計,生意王國規模逾千億港元。
身為陳弼臣家族第三代的陳智思,有「公職王」之稱,一直在香港發展,近年積極與泰國的叔伯兄弟拉關係,藉着人大的身份,擔當中國盲公竹,齊齊北望神州搵真銀。


泰國發生世紀水災,洪水直達曼谷,民眾水浸眼眉外,當地設廠的公司亦大受影響;在香港有「公職王」之稱的陳智思亦相當關注,皆因其家族的生意王國以泰國為基地。
當地人為怕車輛長期浸水,一窩蜂將車停泊在高層停車場,行車通道亦泊滿車,車輛全被塞死,早前陳智思到曼谷開會,他的私人司機為未能以其專車接送他而道歉。
陳智思反過來安慰對方,「曼谷平日交通擠塞非常嚴重,等閒在馬路塞一兩小時,現時交通相當暢通。」

旗艦在泰國
每 個月皆到曼谷的陳智思,會說簡單泰文,「家族的根在泰國,堂兄弟更視自己為泰國人,泰國才是家族生意旗艦。」他說時展示自己的卡片,中文泰文兩面對照,並 乘機透露家族的泰國姓氏Sophonpanich,是泰王御賜給祖父陳弼臣,泰文意思解作「好生意」。 陳智思所言非虛,其家族確實在泰國百足咁多爪,而且全屬行業龍頭,包括全泰國最大的盤谷銀行,以及分別專攻人壽和產險的盤谷人壽和等;單計這幾間 金融上市公司,市值便超逾一千億港元。 除染指金融業,香港人熟悉的曼谷購物商場Emporium,以至私家醫院、酒店和國際學校亦有份,甚至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綠寶橙汁,亦屬陳家擁有。有移居曼 谷多年的港商指:「盤谷銀行陳家在泰國極有影響力,是泰國兩大最富有華人家族(另外一位是雞肉大王謝國民家族的CP集團),在泰國政界很吃得開。」

泰式分家產
不單生意王國龐大,第一代話事人陳弼臣兒孫滿堂,兩名妻子合共誕下六子一女,單就如何分身家已是很大學 問。陳弼臣在家鄉潮州所娶的元配劉桂英,誕下長子有慶,二十多歲陳有慶便被父親派來香港,「當年我在紐約銀行實習,完成之後,父親便叫我到香港睇吓做什麼 生意。」陳有慶說。 而由泰國土生華僑姚文莉誕下的子女,全部紮根當地,負責管理綠寶果汁及貨倉生意的四子陳永建說:「父親很早已將各門生意,按照他的意思,交予各人打理,每 人一瓣很清楚。父親過身後,順理成章由當事人接手。」 各兄弟對自己管理的該門生意,擁有較多股份,其他族人則做小股東,例如陳有慶的香港上市公司亞洲金融(662),他持有五成股份,盤谷銀行亦有約一成股 份,「我哋彼此互控,亞洲金融都係盤谷銀行小股東。」現時負責替亞洲金融打骰的陳智思說。 陳家第二代之中,以次子有漢名氣最響,今年七十七歲的他是家族旗艦盤谷銀行的董事長,更曾任泰國國會議員。陳有漢還私人創辦「城市發展」,並交棒次子智 淦。城市發展業務多多,包括引入英國老牌學校Shrewsbury到曼谷開分校,並在泰國買地興建酒店及住宅,五間酒店統一以Chatrium為名,取自 陳有漢的泰文名Chatri而來。 「陳有漢近年已半退休,但在泰國仲有好大勢力,與親他信的政府相當老友。」認識陳有漢的泰國華僑表示,像陳氏般顯赫家族,政治必定「買兩邊」,「近年泰國 政局混亂,經常政黨輪替,押注一邊隨時輸得好慘。」事實上,陳智思的四嫂龍宛虹,是泰國民主黨前總理阿披實的政府內閣成員,曾擔任科技局局長,就連陳智思 也指家庭聚會中,絕少談論政治,「可能怕鬧交。」

陳智思刻意拉關係
陳智思多番強調家族在香港的生意規模很小,「香港好似家族的offshore(離岸機構),彼此有 關係,但很少合作。」 直至○三年,陳智思上場,擔任亞洲金融總裁,立即作出大幅改動,率先將阿爺創立的亞洲商業銀行賣盤予大眾銀行,他直言事前向父親做了不少心理輔導,「老人 家肯定對祖業有感情,但我們的銀行全港規模包尾(只計上市的銀行),俾你好叻,爬過尾二嘅創興銀行又點?倒不如趁好價賣盤,轉做其他有潛質的生意。你睇雷 曼爆煲後,銀行生意幾咁艱難。」 套現四十五億元後,陳智思刻意與泰國的叔伯兄弟搞距離,「我們呢房留在香港,以前每年只會三兩次去泰國團聚,關係雖然唔錯,但家族成員愈來愈多,慢慢都分 不到各人做什麼生意。」 他努力尋根,更在曼谷置業,「大家多咗往來,關係密切好多。」陳智思指家族成員已逾一百人,並非全部在族中工作,「有些是專業人士,都有啲能力麻麻,沒參 與管理公司,但肯定冇佗衰家嘅二世祖,有嘅話我一定知!」 陳智思在老家精挑細選有錢途生意,「阿爺嗰套現時未必再啱,以前我們香泰米業是全港最大稻米入口商,但自從取消quota制,呢門生意唔再sexy,好難 做。」 惟他強調與家族合作,必定選址泰國以外,「他們已經是地頭龍,為何仍要預我一份?我不要施捨,想長期合作,一定大家各有所長。兩年前我同堂兄合作搞上海住 宅項目盤古天地,他們有起樓經驗,但沒國內人際網絡,我哋認識官場文化,於是合作興建泰式社區,整個項目有太古城咁大。」

進軍香港醫療
另一項合作,是替曼谷最大規模的康民醫院衝出海外,陳智思已事先張揚,睇中香港仔即將投標的醫院地皮,希望在香港私家醫院市場分一杯羮。
陳智思與香港政府關係密切,惟說到醫療卻不敢苟同。「特首早幾年話要搞旺醫療旅遊,希望吸引海外病人,我覺得嘥氣,香港政府想私家醫院實施套餐制,都被業內大力反對,何況搞醫療旅遊難度更高?」
康民現時逾半生意,依靠海外旅客,其實是誤打誤撞得來,「當年我的姑丈是醫生,向阿爺提議搞私家醫院,結果管理不善年年蝕錢,後來姑姐姑丈離婚,交由五叔接管。」
可惜醫院生意仍未有改善,直到九八年泰國捲入亞洲金融風暴,竟給醫院找到生存之道。「當年泰銖匯率大跌,外國人發現嚟做手術及檢測,較在自己國家慳好多。」康民醫院乘勢大搞,發展旅遊醫療套餐,「連酒店入住兼進行手術檢測,幾日之內完成。」
就記者所見,醫院更似酒店,內有十多間以各國菜式為主題的餐廳招待旅客,兒童輪候睇症的地方更像兒童樂園,陳智思乘勢賣花讚花香,「我哋似五星級酒店多啲,好多香港朋友嚟打高爾夫球兼做檢測。」
但他表示香港人不是其大客,「香港醫療水平高,只會順道嚟檢測,相反中東人有錢,但當地醫療技術落後,自從九一一之後,佢哋去歐美受到歧視,寧願 來泰國睇病,自此成為第一大客。」康民踏上醫療旅遊這條路之後,鄰近的醫院也跟隨,「我們靠迎合市場生存,絕非靠政府規劃出來。」他笑指盤谷人壽介紹了不 少病人來睇症,「家族各門生意都做到互補。」

陳弼臣窮小子起家
這個覆蓋網極廣的生意王國,一切源自陳弼臣白手興家。一九一○年,祖籍廣東潮陽縣的陳弼臣 父母,因生活清貧移居泰國謀生,並在當地誕下陳弼臣,五歲便送兒子回潮州接受教育。 陳弼臣十七歲返泰國,據其長子陳有慶說:「爸爸當年很窮,什麼工都做,大廚、拉車及會計,佢打算盤公認第一,外號鐵算盤。」最初陳弼臣經營罐頭及大米等生 意,直到一九四○年與潮州鄉里,合資四百萬泰銖,開創盤谷銀行。 盤銀初期雖然規模細小,但卻心雄,過度放貸給地產商,導致財政不穩,兩次出現擠提,部分股東遂打退堂鼓。陳弼臣選擇力撐,買入合夥人的股份,五十年代中 期,他向相熟的軍方高層獻計,成功游說泰國政府買入六成股份。有政府撐腰,市民遂對盤銀有信心,盤銀逐漸發展成東南亞大型銀行,主力向華僑放貸,「嘉里郭 鶴年、信和創辦人黃廷芳當年創業,都有搵盤谷銀行幫手,佢哋見到我,依然同我講阿爺的事。」陳智思笑說。 為了加快發展,盤銀不斷向股東伸手供股,惟泰國政府每次都要經國會的財務小組批准才成事,政府決定停止供股,陳弼臣才逐漸取代,進身成為盤銀大股東。雖然 泰國政府淡出,但未有降低陳弼臣在國內的影響力,據其女兒陳鳳翎表示,經常有官商找父親商討大事,「他們喜歡在夜總會傾談,由於當時我年紀小,父親會帶我 一起去,坐在他大腿上聽。」 八八年,陳弼臣在曼谷病逝,子孫紛紛從各地歸來,參加喪禮人數達一萬人,陳家後人特意印製了一本厚達三百多頁的書籍,以泰文撰寫父親生平。而陳家亦在泰國 成立慈善基金,交由陳鳳翎打理,「家族基金持有很多盤谷銀行、盤谷人壽的股票,單靠派息,每年捐款數以千萬港元計。」陳鳳翎說。

綠寶由何善衡創辦
陳 氏家族在泰國瓣數眾多,最入屋的卻非盤谷銀行,而是綠寶橙汁。 泰國的綠寶經營權,最初是由恒生銀行創辦人何善衡等人投資,後來善伯等人認為泰國衞生不佳,尤其蚊蟲太多,遂賣盤予認識多時的陳弼臣,接手後交予四子陳永 建打理。 接手綠寶後,陳家還發展豆奶類飲品,名為「Vitamilk」,現時仍是泰國豆奶類飲品的一哥,但因名稱與香港維他奶「Vitasoy」太似,維他奶一直 控告綠寶,案件至今仍未結束。而陳家更見原來持有綠寶專營權的美國總公司經營不善,反過來收購對方,變身成為綠寶品牌的全球持有人。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80

《憫農》----悲情中的經濟學 有智思有財

http://xueqiu.com/6895797166/21914704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是一件體現文人墨客悲世情懷的經典作品。至今廣為傳頌,並為士人引為警句。然而,作為現實 社會中所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除了它的文學價值外,如果不能挖掘出它的根源,甚至連邏輯關係都是錯亂的,又如何能避免這一悲劇的發生呢?最終不過只是「少 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罷了。

  

如果真的對這一經濟現象深挖與擴展研究,足以揭穿誅多經濟學謊言,顛覆一部分經濟學史話。

  

耕 作,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生產活動,這一活動在缺少了土地或勞動力這兩個生產要素中的任何一個,都是無法完成的。這就決定了,這一生產過程本身便是一個土地與 勞動力兩要素匹配的過程。而土地與勞動力要素的這種結合,便產生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效果。效果產生了,產品如何分配呢?亞當·斯密告訴我們,這 個不用我們擔心,市場會用「一隻看不見的手」完成這一切的。那這只看不見的手,又是如何完成分配的呢?原則很簡單,生產活動依要素配比而進行,產出品依稀 缺而分配。

  

勞動力與土地兩個要素,在匹配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其中之一用盡,另一個剩餘的現象,這就使得相對稀缺的要素處於 分配的主動地位,可以獲得超額收益,而相對過剩的要素,將面臨被選擇的命運。如果相對過剩的是勞動力,部分勞動力最終將因無法獲得與之相匹配的土地要素而 被閒置,閒置勞動力的下場自然可想而知,其它的勞動力為了避免被閒置的命運,只好聽任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利的分配地位上。故,到了「四海無閒田」的程度,農 夫不餓死才怪! 因而,「四海無閒田」,農夫不是「猶餓死」,而是「必餓死」! 

 

相反,如果相對過剩的要素是土地,部分土 地最終將無法獲得與之相匹配的勞動力要素而被閒置,這時地主的下場便自然可想而知了。如果真的會出現這種情況,只怕這首詩要改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 子;四海無閒人,地主猶餓死。」了。當然,地主那麼可恨,餓死就餓死吧,詩人是沒空兒去同情他們的。 

 

然而,現實卻是殘酷 的。勞動力要素的提供者是分散的,土地卻是集中的。試想,地主們會不會允許「四海無閒人,地主猶餓死」的那一天到來呢?當然不會! 那他們會怎麼辦?當然 是減少土地供應量 ! 當地主把土地供應減少到使農夫再次過剩、再次閒置、再次猶餓死,詩人再次賦詩的時候,他的目的便達到了。此時儘管有閒田,只不過, 那些被地主放入「池子」中的閒田,對農夫而言,「象天上的月亮一樣」(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重譯本)》242頁,高鴻業譯 商務印書館1999 年4月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未雨綢繆,地主們會事先把土地供應,控制在足以造成「農夫猶餓死」的水平上。 

 

那農夫們會心甘情願嗎?他們不會反抗嗎?有辦法。 

 

地主們可以製造一種理論,去給農夫講一個鬼故事,嚇得農夫再也不會要求地主釋放被閒置的土地,這個鬼故事的名字,叫作「通地膨脹」! 

 

「通地膨脹」究竟是什麼?就像故事裡的「鬼」一樣,沒有人見過,但是看地主們講故事時的神色,想必是一種極為可怕的東西。

  

儘 管沒有人見過這個「通地膨脹」,但是地主們卻可以給它加入許多和它無關的內容,把它講得繪聲繪色,使這個「鬼」豐滿起來。這個「鬼」的主題便是,田,不能 給多了,多了就會使耕者有其田,會使農夫手裡的「田」貶值,造成土地租金下降,到時候,你們種的糧食便也會不值錢了! 當你們每個人都可以盡自己最大所能 得到足夠的土地時,糧食就會「超發」。你們將不得不看著那些比你們弱小的農夫同樣可以收穫糧食,看著那些比你們強壯的農夫收穫比你們多得多的糧食 ! 你 們願意看到原本依靠耕地供應不足只能與你們獲得相同收成的強壯農夫,一旦耕地充足了,收穫一下子膨脹起來嗎?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你們除了吃糧食外,就不吃 點兒別的嗎?如果我把土地給足了,那樣一來,儘管你收穫的糧食總量可以換取更多的魚蝦,但是,每斤糧食所能換到的魚蝦數量卻是減少了許多! 許多! 站在 你們的立場上為你們著想,憑什麼同樣的一斤糧食今年換回的魚蝦要比去年少! 這不是「通地膨脹稅」嗎?寧可少打糧食,也不能接受呀! 

 

農夫朋友們,想一想,多麼可怕 ! 這就是「通地膨脹」呀! 

 

減 少土地供應儘管會造成你們中的一部分的因土地不足而閒置,但,也不一定就是你嗎 !  況且,土地普遍的供應不足使強壯的農夫無法人盡其才,這樣便會減少 你與更強壯的農夫間的貧富差距,這不正是你們想要的嗎?至於說土地租金的升高,糧食不也因此可以換到更多的魚蝦了嗎?簡直是皆大歡喜的事情嗎 ! 

 

想一想,一群土地供應者的代言人向一群勞動力的供應者講述土地供應過量從而會使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可怕!這個場景太可笑了! 

 

讀到這裡,讀者們一定會說,這太荒謬了! 天底下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 這一切不過是作者編出來的! 

 

不錯,這個「通地膨脹」的確是我編出來的,但它的邏輯卻並不是我的原創。我在這裡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把「通地膨脹」改一個字為「通貨膨脹」後,它的荒謬,絲毫也不會減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41

格雷厄姆的「投票機」和「稱重機」究竟是在說什麼?是在說誰?----回覆雪球 renjunjie 有智思有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b8a7e01015ku6.html
   renjunjie :

回覆@有智思有財:
的確,100年後市場還是個投票機,但你似乎忽略了股市中的「水長船高」現象。

我們就以有財兄喜愛的茅台為例來嘗試說明這一現象:
茅台2011年每股收益8.44元,2012年增長40%已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我們假定2012年的每股收益是11.81元。按昨日243.56元的收盤價,動態市盈率為20.62倍。

現在假設茅台2012-2022年的每股收益年複合增長率為20%(根據綜合情況估計,這一增長率也應是大概率事件)——增速為過去10年每股收益增速(38.29%)的52.23%,這樣,2022年茅台的每股收益就是73.12元。

10年後,市場仍是一個投票機,但即使如此,它的定價也總得有個範圍,我們假設是:市場給予這個優秀上市公司(10年後茅台不是優秀上市公司是小概率事件)的市盈率在20倍與7倍之間浮動。那麼茅台10年後的回報(未考慮股息)將分別為:

當PE為20倍時:243.56(1+A)10=73.12× 20 A=19.62%
當PE為15倍時:243.56(1+A)10=73.12×15 A=16.23%
當PE為10倍時:243.56(1+A)10=73.12×10 A=11.61%
當PE為07倍時:243.56(1+A)10=73.12×07 A= 7.70%

儘管我們不知道10年後的市場會怎樣「投票」,但由於「水」已「長」,因此,即使在很差的情況下,我們仍有望獲得高於通脹的回報。

有財兄對茅台的瞭解至少在我10倍以上,只是覺得你在「投票機」問題上似乎存在一些盲點。也許我誤讀了你,那就請見諒了 。

    06-21 09:30

 

 

    有智思有財:
    回覆@renjunjie: 原本不想說什麼了,不過既然你說到茅台,就說明我們之間不是完全沒有共同語言,完全無法溝通。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

    我對茅台的估算比這個要複雜得多,而且作為一個非價值投資者,我是不敢以「水漲」作為假設前提的(這是巴與索的核心差異,過去幾十年裡,巴勝,索敗,但今後幾十年裡如何,未知)。但這些都不重要,這些是「術」而不是「道」。我之所以說了這麼多在許多人看來是廢話的話,是因為大道的一翻話觸動了我。

    幾年前,在一次酒桌兒上,有一個自稱長期持有茅台的人,居然不知道巴菲特是誰,這使我們大為驚訝。我不禁去問,「那你是怎麼想起來買這個股票的呢?」他的回答竟然是「茅台酒好喝」,我再問「那這麼貴了,為什麼還不賣呢?」回答竟是「茅台酒足夠好喝」。當時自認為對茅台研究已經精深的我,直接就崩潰了。唯一的想法,就是把我自己建立的遠超高等數學,甚至是奧數N倍的數學模型全部撕掉。但最終我沒有這麼做,為什麼?因為我清醒地認識到,那個境界,是我永遠達不到的!!!

    06-21 13:02

 

 

    renjunjie :

回覆@有智思有財:
其實,我們之間沒有大的距離。我持有茅台儘管時間不長,但算起來也有7年了,你說,我們能「完全無法溝通」嗎?

聽了你的描述,我很佩服你的那位朋友——僅憑口味就可以長期持有一隻股票(我則是受到了巴菲特投資思想的啟發後才買入並長期持有的——境界差一大截啊!)。其實所謂「企業投資」(我避免使用價值投資這個概念)的思想是簡單的,股票投資的原生態而已。只是人類太聰明了,最終把一個簡單的東西搞得過於複雜了。

在「茅台酒足夠好喝」這一點上,你的朋友和你我這樣的企業投資者們達到了高度一致。巴菲特所偏愛(你看,我又提巴菲特了,唉!)的「消費獨佔」,其特徵無非就是三點:被需要、難以替代、有定價權。想一想,茅台是否三者都具備了?「好喝」就是被需要,「足夠好喝」就是難以替代,你的朋友如果再說出(他也許只是沒有說而已)茅台可以自由定價,那我就不只是汗顏了,而是汗流浹背了!

我這麼多年的體會是,在你做足功課(這個前提很重要)的基礎上,做一個企業投資者並不是一件多麼難的事,但也絕不容易。具體的我就不多說了。當我說這似乎不是一個工具選擇那樣簡單時,它到底是什麼,我也沒有想清楚。只是我覺得,一件價值100元的東西,你在價格50元時買了,然後在100或120元時賣掉了,這也許不涉及什麼道道;但如果和一間你信任的上市公司主動陪伴10年、20年、甚至30年和40年(期間需要頂住各種誘惑和壓力),似乎就不是一種工具選擇那樣簡單了。當然,那是什麼,我沒有認真想過。

前不久我在雪球發了一個「荒島挑戰」的帖子,其實我最開始是想寫茅台來著,後來覺得還是找一個有爭議的吧,於是就把招商銀行放上去了。儘管如此,那並不影響我繼續長期持有茅台……

06-21 14:13

 

 

    有智思有財:

回覆@renjunjie: 從我的角度,我倒是很願意求同存異的。因為「稱重」的活,一個人幹起來的確很累。這些年主要精力是研究大蕭條和90年代的日本經濟崩潰(就是我說的,研究明天大家口袋兒裡的錢),股票研究少了。對巴菲特的關注也少了。正常情況下,持股時間長點兒都沒什麼,我講的,其實是經濟危機下應該如何操作(遊戲的第二種情況)。格雷厄姆的許多話其實都是以大蕭條為背景的,現在大家都拋開當初的這個背景去談問題,使我很困惑。有件事一直沒明白,巴菲特是真的不在意經濟波動,還是對經濟危機早有打算,只是不對外講?我覺得,無論他怎麼打算,像我這樣的普通人,還是多做準備,沒壞處。

06-21 20:53

 

 

    renjunjie :

回覆@有智思有財: 談點個人學習體會,不一定對。

1、「稱重」的活兒是不需要自己幹的,交給市場就行了,只是不要急,時間跨度是以「年」或「N年」為單位的。(所謂自己稱重,是指對持有股票的估值(價格高了好賣掉),但那活兒不好幹,還是小心為妙。)

2、正是因為「以大蕭條為背景」(這點你看得很準),格雷厄姆才提出所謂的「煙蒂」式投資和「分散式」投資。巴菲特後來改弦易轍,將「煙蒂」改為「超級明星」,將「分散」改為「集中」,將「短期」改為「長期」(第二個「背叛」其實很早就開始了)是因為受到了多重影響(思想框架還是格老的),包括費雪、芒格和後來的多項投資實踐。

3、巴菲特是否在意經濟波動?我的觀察:不是很在意。這點從他自己以及芒格的大量公開講話中可以一見端倪,伯克希爾過去幾十年股票倉位與市值的變化似乎也支持這一觀察。

4、不少人說美國可以自下而上,而我國不行。這至少是對美國情況的誤讀(以前說了許多了,不再重複)。至於我國是否需要自上而下,需要事先搞清楚兩個問題:A、系統風險只是時間(再次強調:它以年或N年為計算單位)的函數;B、假設不是,但接下來的問題是:你看得清、測得準嗎?

如果對中國長期經濟前景沒有信心,不投就是了。想一邊「測」著,一邊「做」著,這事兒不僅累,而且:玄!

06-22 10:06

 

 

 

 

 

    回覆renjunjie :

 

 

格雷老的「投票機」和「稱重機」究竟是在說什麼?是在說誰?

 

首先講,真佩服您的敬業,過節也不休息。倒讓我不敢偷懶了。呵呵!

 

和各位大俠相比,我就是一個小散,沒上過什麼學,不懂洋文,也沒有你們讀的書多,打字速度慢,所以寫點兒東西要好幾天。

 

我對「價值投資」沒有太多的瞭解,那東西太複雜,搞不懂,既然你們都說我理解的不對,那就算我不對吧。所以我只就您所說的這幾點中最淺顯的部分,也是大家常常掛在嘴邊兒上的一些東西,就我有限的所知,談自己一點最粗淺的看法,只當是博大家一笑吧。

 

1、「投票機」的說法。

 

眾所周知,格雷老最初「投票」的說法是「市場並非一個能精確衡量價值的『稱重計』,相反,它是一個『投票機』,不計其數的人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理性和感情的混合物,很多時候,這些抉擇和理性的價值評判相去甚遠。」 那麼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這個「股市從短期來看是投票機,從長期來看則是稱重機。」

 

第一個說法並不是格雷厄姆的原創,它來自於大家所熟知的凱恩斯的「選美理論」:

 

在凱恩斯的年代,有個「選美會」,定期在報上刊出參選美女的相片,然後由讀者投票以決定何人當選。猜中者,會有大獎。於是「報紙上刊出一百張相片,由參與者從中選出6名大家認為最漂亮的美女;誰投的票最接近6名勝出美女的,就是得獎者。結果,在這種情形下,每名競猜者都不會把票投給他自己認為最漂亮的人,而會選他設想的其它參與者所要投票的人。每個投票者都持此想法,於是都不投給他們本身認為最美豔者,甚至不會投給一般人認為最美麗者,而是運用智力,推測參與投票者認為其它投票者會投給誰……。」

 

於是,凱恩斯把投資比喻成了這個「選美遊戲」,顯然,他是一個「萬惡的投機分子」。

 

這就是二十多年前,我們這撥兒人開始做股票時的啟蒙教材。誰都能看出來,所謂「投票」就是指買賣股票了。所以對「投票」這個概念,已經是再熟悉不過了,以至於幾年後看到格雷老的那第二句話時,感覺就像是上下句兒。

 

凱恩斯類似的話很早就出現了,當時只限於是一種投資理念,但後來他又把這個寫入了《通論》作為對自由市場經濟有效理論的誹謗,卻是經濟學家們所無法容忍的。所以應該講,這個「投票」的概念最早是來自於凱恩斯的,而且格雷老似乎也曾經比較認同凱恩斯的觀點。這一點也不奇怪。凱恩斯當年被粉的程度,看一下與他同時期的人(包括格雷老)提到他時的語氣,就知道了。但是有一點,現在的人其實是沒有關注過的,他之所以被粉,並不在於他的經濟學成果,因為沒有人能看懂他寫的是什麼,甚至沒有人關注他寫的是什麼。大家粉他的原因,其一是他出自名門,其二是他的股票,炒得確實好。所以,他的這個「投票」的說法,在粉絲中廣為流傳。而格雷老的「市場並非一個能精確衡量價值的『稱重計』,相反,它是一個『投票機』,不計其數的人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理性和感情的混合物,很多時候,這些抉擇和理性的價值評判相去甚遠。」正是借用了凱恩斯投票的這個概念,告訴大家,市場究竟是什麼。所以說,他與凱恩斯的分歧只在「稱重」,而他在「投票機」這個問題上,與凱恩斯是沒有分歧的。

 

我對「投票機」這個概念,沒有什麼深刻認識,所以只是「尊重原著」,是不是有「盲點」,我就不清楚了。

 

那麼格雷老的第二句話又怎麼理解呢?其實看一下格雷老對凱恩斯幾篇文章的評論以及每次提到凱恩斯時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原本明明是相同的觀點,都要爭出個什麼來,更何況「投票」這麼大的事兒呢?分歧的焦點,「稱重」又是什麼?它是如何實現的?

 

2、我所理解的「稱重」,就是對價值的判定,是需要對企業做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的。稱重的工作只能由我個人來完成,因為任何「買賣」,都是「投票」的過程,那才是市場的工作。市場是不會替我做稱重的。市場這東西,儘管遊戲的名字叫作「選美」,然而其最初的設計原理便僅僅是「投票」,所以誰也無法阻止它的與稱重無關,它的唯一職能,只是「投票」。對此,格雷老的第一句話已經講得很明白了。這就決定了,即使這個市場中,所有的人都是根據稱重去投票,它仍舊無法變成一台稱重機。

 

所謂「市場的稱重」就是現在所謂的「價值回歸」,是指投票選出的恰好是最漂亮的6位超級女生的情況。亞當•斯密的信徒堅信市場是有效率的,在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這種情況是必然結果。這就是「價格必然圍繞價值波動」為主題詞的市場有效性理論。但無論投出來的效果如何,它都不能因為選出來的確實是最漂亮的而去否認,是「投票」選出來的這一事實,所以,這兩者本身並不矛盾。但,市場自出生以來,便用它的全部生命在證明,即使價格瞬間接近了價值,接下來的,也不是回家的感覺,而是向著另一個方向,狂奔而去。證明,所謂的「價值回歸」其實,不過是「路過」。格雷老不也不得不承認,「這些抉擇和理性的價值評判相去甚遠。」是「很多的時候」嗎?所以,自己去稱重,和相信市場也會稱重,完全是兩回事。而自己不稱重,即使你相信市場會稱重,又能有什麼用呢?

 

投票產生價格,稱重稱出價值,價格與價值相等時,它就不再是價格?我理解不了。我更理解不了的是,為什麼會在這樣基本的問題上,幾百年來,會有這麼大的分歧?

 

所以我只投資價格,不投資價值,儘管我的收益看似來自「價值回歸」,但我並不領市場這個「稱重機」的情。

 

如前所述,我所說的「我個人的稱重工作」,是指單純的企業研究,只不過,我在稱重之後,要剔除一些,由於各種原因,永遠無法得到投票的大美女,比如說「空氣類」:100人中,94人是絕世美女,但是都長一個模樣,另6個是醜女,如果你交給自由市場去做這件事,投票結果,一定是這6個醜女勝出,因為你投那94個人中的任一個,你就沒道理不投另外那93個,可你只有6票,這種投法,就輸定了(只有在股市中浸淫很久的人,能明白我在說什麼),所以,許多人會賭這6個人。換句話說,這年頭兒,美女,不稀缺。這種情況下,我或許不會參與投票(不缺這倆錢兒),但除非投票權升到每人94票,有94人可以勝出,否則我絕不會把手中寶貴的6票,隨機地投在那94個人中之六的。不是美女或許我不投,但不稀缺的美女,我也不投。在我看來,既然每次「稱重」,也都只能依靠「投票」來完成,那麼如果以「稱重」是自己投票的唯一標準,那些明顯投不出稱重效果的投票我當然不想參與,所以「投票」一定是我要研究的重要問題,不適合投的時候,寧可不投。所以我說,「在我看來,儘管「稱重」很重要, 但「投票」很必要。如果讓我選擇投資顧問,在格雷老與格林老之間,我選擇後者。」

 

這裡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我和絕大多數投資者不同,「茅台」不是我的股票,是我的「結算貨幣」,阿堵物標價的市值並不重要,賺不到茅台,就是虧錢。所以我極認同「茅台是可以給貨幣定價的東西」這句話。幾年來,我是滿倉加透支地持有茅台一隻股票,而在我看來,這就是我的「空倉加估空的方式」。

 

順便說一下,那個「價格必然圍繞價值波動」理論不馬克思的原創,是馬克思繼承的「古典學派」的理論,「價格必然圍繞價值波動」是與「看不見的手」、「亞當•斯密水與鑽石的價值悖論」(如果有人不知道這個東西,可以上網搜一下這個令亞當•斯密死不瞑目的課題,因為這足以動搖斯密先生的信仰,而他的門徒們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保留信仰,選擇性地遺忘這個悖論」)捆綁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它是帶著與生俱來的缺陷被自由市場主義者們所接受的。當然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不想在這裡討論。

 

凱恩斯後來乾脆把這個「選美理論」寫入了《通論》,簡直就是對市場有效理論的戲弄!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麼明顯的立場的差異,只怕格雷老是不可能不予以反駁的。而當時主流對凱恩斯的這種對有效市場理論的挑釁,最有力的反擊就是「短期即使無效,但長期一定還是有效的」。這就是信念的力量。而凱恩斯的回答,就是那句著名的「長期,唯一可以確定的一件事,就是,我們都死了」。簡直就是調戲。從格雷老的《儲備與穩定》以及其它一些文章中可以明顯看出的與凱恩斯的針鋒相對來看,格雷老當時,確實是參與了古典學派陣營同凱恩斯的大辯論的。一段公案而矣,掀過去。

 

我們回過頭來,還是講「投票遊戲」

 

以上這些,這還並不是最不能讓人容忍的,最無法讓人接受的是,投票遊戲進入《通論》時,後面又被加上了一段:

 

「讀者也許會提出非難:假如一個人運用自己的才能,不受這種盛行遊戲的干擾,根據自己所作的真正長期預期繼續進行投資,則在長時期中,此人必能從其他參加遊戲者手中獲得大量利潤。對於這種非難,我們作答如下:的確有如此態度慎重的人,而且如果他們的力量真能超過其它從事遊戲者,投資市場必大為改觀,但我們須補充一句,在現代投資市場上,有幾個因素使得這種人永遠不能佔優勢。根據真正的長期預期而作投資,實在太難,幾乎不可能。凡是試圖這樣做的人,肯定要比那些試圖以超過其它人的精確度來猜測群眾行為的人花費更多的精力,而且還要冒更大的風險。在智力相同的情況下,前者可能要犯較多災難性錯誤。從經驗中,還沒有充分資料可以證明,對社會有利的投資也是利潤最大的投資。戰勝時間和消除我們對未來的無知所需要的智慧要超過「起跑在槍響之前」所需要的智慧。而且人的壽命有限,人性總是喜歡速效,所以人們對迅速致富有著特殊的興趣,而一般人對將來所能得到的總要打許多折扣才能使它變為現在的價值。對於那些完全沒有賭博本領的人來說,玩這種職業投資者所玩的把戲,會使他們感到討厭,甚至會使他緊張到無法忍耐的程度,然而那些樂於此道的人卻願意為它付出應有的代價。還有,不甚重視市場近期波動的投資者為了安全起見,必須擁有大量資金,並且不能用全部借來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投資。這是為什麼智力相等、資金相等的二個人,從事消遣遊戲的人反而可以得到更多報酬的又一個理由。最後,在投資基金由人數眾多的委員會、董事會或銀行管理的情況下,在現實中,招人品評最多的人恰是那些最能提供社會利益的長期投資者。因為他的行為在一般人眼裡,一定是偏執的、不合潮流、又過分魯莽。如果他有幸成功,得到肯定的也只能是人們對他的魯莽的評語。在短期中,如果他遭受很可能會有的失敗,那麼,他不會得到多少同情與憐憫。世俗的智慧教育我們:『對於我們的名聲來說,遵循傳統慣例而失敗要好過違背傳統慣例而成功。』」。。。。。。

 

最初看到這段話時,便感覺顯然是有所指的,如果你繼續向下看的話,會直至你噴飯。是什麼人膽敢「非難」凱恩斯?而為什麼這些「非難」,看似這麼眼熟呢?這些,如果出現在現在,毫無疑問,所有人都會認為是針對我們的巴股神而來的,但它出現在1936年,那年巴菲特只有6歲,而且其中有些內容是被我們的股神師從了的。所以,他的目標必然另有其人。究竟是什麼東西值得凱恩斯在他那本原本就不厚的經濟名著中大篇幅地加入了這些東西的呢?我讀過的書太少,對價值投資瞭解得也很少,於是我找了一本《證券分析》看了一眼它最早的發表時間。

 

於是,我又看了一遍《證券分析》,確定了凱股神反駁的觀點確實出在那上面。而我不禁奇怪,如果這些,都被凱股神看作是「非難」,會不會是我們的凱股神,把自己定位太高了呢?

 

3、你說到「分散」與「集中」, 巴菲特總是強調的馬克•吐溫的那句,「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小心地看好它。」然而,在格雷老的時期,集中投資叫得最響的人,卻正是那位凱恩斯爵士。

巴菲特在1991年致股東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足以令他老師不爽話: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作為一個投資實踐者的卓越智慧完全可以和他在思想上的卓越智慧相媲美。他曾在1934年8月15日給他生意上的合夥人F. C.斯考特( F. C. Scott)寫過一封信,道出了集中投資的理由:『隨著從事投資的年限增長,我越來越堅信,正確的投資方法是將相當大比例的資金投入到他個人認為自己非常瞭解而且管理也完全值得信任的企業上。而投資人如果認為,通過將資金分散投資到大量他幾乎一無所知並且沒有任何理由予以特別信任的企業,就可以據此限制自己的投資風險,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絕對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給定的期限裡,我個人認為能夠得到我百分之百的信心去投資的企業數量,很少會有超過二家或三家以上。』」(大家注意一下這個時間,1934年,而《通論》出版的時間是1936年,也就是說,至少在這個時點上,凱恩斯仍舊惡習不改地扮演著他投機者的角色。但這絲毫也不妨礙他與巴菲特有著相同的投資方法。只是搞不清兩位股神是誰跟誰學的。)

這真的是,不是冤家不聚頭。格雷老的觀點跟凱恩斯又是正好相反。其實也不奇怪,當年的凱恩斯的風頭,可比今天的巴菲特強勁多了。但畢竟那個時期,是美英爭奪經濟話語權的時期,碰撞是必然的。經濟學上壓不過你,可以在投資學上找補。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從格雷老《儲備與穩定》、《世界商品與世界貨幣》兩本兒書的水平看,多處已經明顯超過凱恩斯了,但是沒辦法,不要說是「佈雷頓森林會議」期間及之前,直至今日,它們的名頭兒跟《通論》比,就是一天一地。而事實上,美國在二戰後所執行的政策,並不是凱恩斯主義,而恰恰是這個「儲備與穩定」。這就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區別。英國人得名,美國人得利,挺好。

 

在格雷老的那個時代,凱恩斯(還有以前的大衛李)都可以因為股票炒得好而被稱之為「經濟學家」,而格雷老在經濟學上的造詣再深,也不過只是一個炒股票的。為什麼?因為經濟學家,從來是要原產地證明的。離開了那塊地,那個空氣,便產不出經濟學家來?

 

所以說,這不是個人恩怨的事情。我覺得主要根源還是在大蕭條之下經濟理論的裂變。在大蕭條之下,一群信仰「自由市場經濟無所不能」的人們,開始動搖,凱恩斯是繼馬克思之後,第二個挑戰薩伊定律的人,但它與馬克思不同,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對不同信仰者馬克思的聲音置若罔聞,或是直接拿來鄙夷就好了,但來自陣營內部的凱恩斯發出的對「看不見的手」的挑戰,卻是大家無法容忍的。說白了,「我們美國所有學校經濟學教科書都是你們英國人編的,你個馬歇爾的學生,攻擊自由市場效率?你讓我們情何以堪呀?」所以說,格雷老是值得尊重的,至少他看重的是凱恩斯說的是什麼,而不僅僅是,「這些話是誰說的」。但是你從《儲備與穩定》中,許多地方都可以明顯看到凱恩斯的影子。不! 那其實是大蕭條的影子,正是它動搖了當時幾乎是所有人的信念。

 

4、是否真的堅定相信「看不見的手」?我覺得,這個只有經過大蕭條的洗禮,才能看出來。我還是說格雷老的《儲備與穩定》,那種對「看的見的手」,最急切的呼喚,以及對「不知道怎麼伸手,就不要伸」的怒斥,哪裡還看得出一點對自由市場經濟自我調節能力的篤信? 全書不僅邏輯上,在許多用詞上,受凱恩斯的影響都很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格雷老即使是在反駁凱恩斯時,也忍不住使用了這樣的表述:

 

「如果情況確實如此,事實將勝過任何雄辯。這就意味著我們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一條分界線,適用於過去的思考習慣和行為準則將不再具有任何價值或相關指導意義。乍一看,這似乎意味著極大地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已經勝券在握,我們無須花費太大精神力氣就能夠實現這一目標。仔細分析後發現,利用我們豐富生產能力這一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在現實中卻充滿著極大的困難和風險。它可能要求政治經濟組織最大限度地包容我們的傳統和個人傾向。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每一步的推進都將爆發關於利潤成本孰大孰小這個極其痛苦,可能也是極為劇烈的論戰。與愉快的遊覽希望之島不同,希望島上陽光明媚,牛奶蜂蜜橫溢;而我們的命運卻可能是要在充滿疑慮和意見分歧的漫無邊際的荒原中探索整整40年,或者更多時間。」(反駁認為經濟危機僅僅是過剩現象)

 

每看一遍《儲備與穩定》,我都要把這段話,看許多遍,說他已經超過了凱恩斯,不是在於它的理論,而是在於,格雷老更明白,經濟危機,根本不是辯論究竟是「相對生產過剩」還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當然那段話幾乎每個詞都有所指,如果不瞭解馬克思與凱恩斯理論的人可能完全是不知所云)。推翻一個東西容易,建立起一個新東西,太難了,如果等到辯論明白政府再幹預,什麼都晚了。你凱恩斯給羅斯福拍了那麼大一通馬屁,最終談過之後,不也只能是撂下一句「就沒見到這麼不懂經濟學的國家領導人」,可你不想想,你當初又何嘗不是這樣評價邱吉爾的?況且,這根本就不是辯論的事,當初用市場去調整各階層利益,是大家已經一致接受了的,現在改為用辯論去調整,誰服誰呀?事實上,一個哈耶克就可以搞得你凱恩斯心煩意亂,你那套誰也看不懂的東西,或者說,你根本不敢讓別人看懂的東西,能有什麼用呢?一旦「長期」了,留下來的只是你的名字,而不會是你的理論;相反格雷老留下了他的理論,卻把他的名字,留在了另一個地方。

 

在大蕭條中,想活過來,必須堅守一點兒什麼,儘管格雷老自己也已經不確信它的正確性(書中多次提到薩伊定律顯然是錯的,但也再三強調,修一下,應該還能用),但他相信「自我暗示」的力量,如果大家都堅信市場長期是要稱重的,那麼它稱重的一天,或許還真能到來,這就是信仰的作用。它與那些僅僅是在看到這種投資方式可以帶來利益時,便蜂擁而上的人所不同的是,一旦處於逆境,他們會鳥獸散的。然而,僅憑信仰,市場就真的會自動稱重了嗎?《儲備與穩定》、《世界商品與世界貨幣》兩本兒書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至於書中對「不知道該怎麼幹預,就不要干預」觀點的反覆反駁,我就不多說了,這本兒書,可以多看幾遍。看起來,格雷老很明白,有時信仰故然重要,拉票卻很必要。

 

這裡有一個有意思的東西,這段話寫於1937年,格雷老定量了一個「長期」的概念,「整整40年」,竟然與凱恩斯的定義如此神似,怎不令我等後輩,頂禮膜拜 !

 

另一個歷史的巧合,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的那一年,美國人發表了《獨立宣言》,發表宣言的那一天,被稱為「獨立日」。這或許就是美國人的宿命?

 

大蕭條,是全球性的,不是一句「對美國長期經濟前景沒有信心,不投就是了」可以解決的。當年因對美國經濟沒信心而大量買入黃金的人,是什麼下場,我前面的貼子裡提到過。好像弗裡德曼的《美國貨幣史》裡有,當年看過,記不清了。

 

至於你說到,經濟前景看不看得準的問題,在牛頓看來,炒股票是比物理學難上萬倍的東西,在我這個不會炒股票的人眼中,都沒覺得經濟學有何難?各位大俠,連炒股票都會了,經濟學算什麼?

 

歷史原因,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濟學都是《資本論》開的蒙,我的西方經濟學是以凱恩斯的《通論》 開蒙,結果發現,其中不少馬克思的影子,因為馬克思經濟學,才是真正的「蕭條經濟學原理」。後來因為炒股票,看過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格雷老的《儲備與穩定》。看過這些書後,再看那些所謂經濟學家的著作,方才發現,他們,其實什麼都不是,無論拿下多少的什麼諾獎的名頭兒,都掩飾不了,其垃圾的本質 ! 然而正是這些垃圾經濟學家掌握著經濟理論話語權的至高點,因而在每個時點,只要判斷一下,怎樣做是錯的,就可以預測到經濟政策。而這些經濟政策的後果,學會格雷厄姆之後,並不難判斷。

 

至於你說的「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的問題,請恕我直言,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上,哈耶克對凱恩斯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讓我選一位教授自上而下的老師,我選格雷厄姆;而如果讓我選一位自下而上的老師,我選,凱恩斯。

 

    我就是這樣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因為「沒有信仰」就是我的信仰。在這裡,我再次對抱有格雷老那樣信仰的朋友表示我的敬意。但對於我這個從來沒有相信過「自由市場經濟效率理論」的人,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放棄自己原有的信仰。對於信仰,我相信那個寓言:兄弟三人各拿到一塊祖上傳下來的寶玉,據說三塊中,只有一塊是真的,但是沒有人能分辨出哪一塊才是真的。於是,兄弟三人陷入了無休止的爭吵。其實只要想一下,既然沒有人能分辨,何不各自把自己手中的這塊,就當作是真的,一代代的傳下去就好了。你拿出一塊玉,我也拿出一塊,談觀點,做比較,討論。求同存異,有什麼不好呢?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價值投資者?)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看來只是個酒鬼)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還崇尚腐敗)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酒是可以給貨幣定價的東西)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阿堵物是五花馬、千金裘的貨幣價格,酒是五花馬、千金裘的非貨幣價格)

 

 

 

 

 

附:資料

摘自 珍妮特·洛爾《本傑明·格雷厄姆論價值投資 》

 

 

格雷厄姆蒐集了大量的資料並於1937 年出版了第三部著作,《儲備與穩定性:現代穀倉常滿理論》。出版商麥克格雷-希爾公司對書的銷售潛力感到懷疑,但是它們仍然很願意為暢銷書《證券分析》的作者服務。時任羅斯福總統顧問的伯納德·巴魯得到一本樣書,隨即交給了總統本人。
對凱恩斯的影響
雖然銷量從來沒達到前兩本書的水平,《儲備與穩定性》仍然引起了許多著名經濟學家的注意,包括戰後世界經濟結構的主要設計者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一篇關於商品政策的論文中,他以腳註的形式提到了《儲備與穩定性》。凱恩斯在文中指出了他和本在計算商品儲備成本時的方法區別。
這是一種很有禮貌的學術爭論,但是他們後來發生了誤會,突然中止了這種爭論。
1943 年12 月31 日,凱恩斯從英格蘭給本寫來一封信:
「親愛的格雷厄姆先生:
您本人和(應該是弗蘭克·敦斯通)格雷厄姆教授的文章給我一個感覺:如果一個人整天忙於辦公室的工作,只能在沒經過全面考慮的情況下對某一問題作出簡要的說明,無法公佈自己實際在幕後對這一問題的更詳細的研究成果,那麼他寫書出版就是一件大錯特錯的事了,因為正如您的論文顯示的那樣,它的結果只能導致讀者對作者觀點的嚴重歪曲。公眾對作者沒有說過、並不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這是最無聊的事情。」
凱恩斯繼續寫道,他否認自己曾經認為任何旨在穩定價格的措施都不會產生理想的效果,或者當貨幣工資上漲速度高於工作效率時會實現完全就業。
「在以緩衝存貨作為穩定短期商品價格的手段問題上,您和我都是積極的擁護者、意見一致,因此就不必再進行彼此誤解的爭論了。
您忠實的」
最後是一個大寫字母「K」 (多納德·莫格里奇主編《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選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23

中國為什麼沒有好企業 有智思有財

http://xueqiu.com/6895797166/23081148
有一句話,叫「怪事多了,常為怪」。如果一個資本家,規定工人工資不可以低於多少,否則工人將受到處罰,大家一定會覺得怪怪的。而如果資本家因為這個規定,受到處罰,那簡直就是天大的怪事了。

一位網友發給我一個電商的地址,我估計他是想說,茅台又降價了。我於是問他,「那個電商的酒,是自己釀的嗎?」結果他就又給我發了一次那個地址,並再三保證,確實有這個地址存在。我真的無語了。

「那個電商的酒,是自己釀的嗎?」這麼簡單的問題,竟然回答不上來,我還能說什麼呢?

不過,誰又能回答得上來呢?

我只好按「是」,和「不是」兩種可能性,分別討論一下,這種現象。

如果那個酒,是那家電商自己釀的,那麼它的確會對茅台構成衝擊,但這個衝擊的力度,取決於它標的那個價格,比茅台819的出廠價,低多少。如果比819還高50%?談對茅台的衝擊?瘋了?

如果那個酒,不是它自己釀的,而是從茅台買的,那它不過就是一個給茅台酒廠打工的。819是茅台酒廠的收入,是與我們這些不管是大還是小的投資人的權益掛鉤的。超出的部分,是打工者們的工資。有人寧可減工資,也非要去接受茅台酒廠,或者說是我們這些大大小小投資人的剝削?難道說,其它廠家,給的工資,更低?我沒有去瞭解過。反正,我感覺,是我們這些投資人,吃虧了!!!

據說在那些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工人們會組成一個叫「工會」的組織,從而把那些打算隨意降低自己工資的就業者,排斥在外,並要求資方,不可以僱傭這些非工會的成員。從而保證工人們的工資,不會被削減。而這一行為,如果放在中國,很可能會被某個部門,當作「壟斷」而處罰吧?必需的。

顯然,茅台的經銷商們如果降低批發和零售價格,所直接損害的,是他們自己的利益,他們仍舊要照常向茅台繳付被稱之為「出廠價」的東西,所以,他們會盡其所能,在自己的配額,能賣得出去的前提條件下,保證零售價格不出現下降,只有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工資」。但,他們如何抗拒「低工資」訴求的競爭對手,搶去屬於自己的份額呢?是否需要一個類似於「工會」的組織,向茅台施加壓力,以杜絕打工者們之間的惡性競爭呢?而「工會」的這種「高工資」的訴求,必然引起茅台對自己銷量的擔心,能否得到茅台的支持呢?而我們這些微型投資人憑什麼要容忍我們的利益,被這些打工者們所侵佔呢?

所以,這就需要一個「勞資雙方」多年合作,所建立起的互信,作為支撐了。那些老資格的茅台經銷商,與那些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兒,有利就賣,虧了就甩的打零工的經銷商不同,他們經營這個品牌多年,不想把市場搞亂,甚至不想去賺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錢。如果真正引發行業無序競爭,大家利潤縮減的背後,就是質量和服務的縮水,最終廠家、經銷商、消費者都將是輸家。作為經銷商而言,為了一時的資金周轉,或擴大銷售而砸掉自己的金飯碗?不值。但,你不砸,別人就不會來砸嗎?819的出廠價,賣到1000都是高工資了,人家就是個打零工的,而且同時不知道在給多少家老闆打零工,你管得了嗎?所以,那些優秀產品的長期經銷商們,一般都會集體要求廠家約束個別經銷商,任意降價。

當年我在碼頭上做苦力時,一個老闆,對我們苦力這行兒的收入,算得比我們還清楚,真是多一個子兒,都不想讓我們多賺。但,報價太低的那些同行兒,往往一件兒貨都拿不到。後來混熟了,有一次大家一起喝酒,都喝高了,我就問老闆,問什麼不給他們貨?老闆說:

「那個價格,報出來,就是沒打算長做,或許就是這兩天太閒,或許是急用錢。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在使用某種高風險的手法,降低成本。如果是前兩種情況,我把貨給了他們,過了這段兒,他們不閒了,不急用錢了,也就不再理我了。那時,我再回過頭兒來找你們,你們或許也在忙別的了。而如果是第三種情況,那麼,他們所提高的風險,最終全都會轉嫁給我。」

看起來,要想讓別人,死心塌地的給你打工,不在你的貨上踢兩腳,就不能把別人的工資,搞得太苦?不得不歎服,要不,人家是老闆呢!  可這樣的老闆,在中國,能有幾個呢?如果真有這樣的老闆,不被中國人群起而攻之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86

挑戰、危機與首要任務 — 陳智思專訪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6%8C%91%E6%88%B0-%E5%8D%B1%E6%A9%9F%E8%88%87%E9%A6%96%E8%A6%81%E4%BB%BB%E5%8B%99-%E9%99%B3%E6%99%BA%E6%80%9D%E5%B0%88%E8%A8%AA/

經常有人評論富二代、富三代,你怎麼看?
我肯定是第三代。我是在泰國的第四代華僑。但第一代很艱苦,到爺爺時才把生意做成功,到我這裡為之第三代,我兒子是第四代。我用了十幾年時間,擺脫陳有慶這個名字,在香港,大家會先看我陳智思,再看我父親陳有慶。但在大陸還是相反。

第一代相當艱苦做出來,第二代是延續第一代,他的壓力是如何做得好過第一代。但到第三代卻面對很大挑戰,所謂「富不過三代」,因為企業到這一代時至少已有四五十年歷史,經歴了這麼久這個企業模式還有無延續下去的價值呢?市場的需求轉變迫使企業要轉型,但這方面的人材能否配合得到呢。第三代面對的不但是挑戰更是危機。

你作為富三代有無面對這樣的危機?
絕對是正在面對,所以說要轉型。我們原本強項是金融,但環境轉變我們不轉型會被淘汰,再過一個週期,十年二十年後公司能否還存在,不知道。我在2006年賣掉銀行,原因正在此。銀行自30年代成立已有數十年,這種商業模式是可行的,但當我接手時發現它長遠會式微。因為在香港進一步與國家融洽的大環境下我們將失去優勢,所以決心要轉型。 保險我們會繼續做,但長遠我看中醫療,因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所以把資金轉而投放在醫院上,也就是現在的泰國醫院 。大陸開放下,有兩樣最重要,醫療和教育,我們都會發展。與父親那個年代不同,我不期望子女回來幫忙,不清楚他們回來能做些什麼。

為何父輩有這麼強的自信可令你們回來幫忙,但到你們這一代反而失去這種自信?
這一代的商業週期快了許多,以前一個商業模式可以幾十年不變而不會被挑戰。現在一年出一部手機,這個週期這麼快,我們也要跟著它轉型。

這會否使你想選擇一些可長遠發展的商業模式?
第一長遠發展,第二是對社會有貢獻。泰國醫院經營初期開始有起色時,突然一場金融風暴使它破產。不過因為泰銖貶值治療費用對外國人來講相當便宜,突然間有很多外國人專門飛過來做手術,使這間醫院成了泰國醫療旅遊的鼻祖。原本是一場危機,突然間變成了品牌,到今天市值20億美元。價值這麼高正因投資者看好將來。正因如此,想把這個品牌放到中國大陸發展。國家需求大但醫療改革卻剛起步,這個機會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教育也是,一孩政策下父母會投放很多資源在這裡。相反金融業已飽和加上競爭激烈,難以發展下去。

是什麼培養出你這種觀點?
我經常說壞的經歷是好的開始。我的病是其中一個因素。18歲時病得很厲害,差點不行,每半年病發一次。所以當你處境壞的時候你會盡最大能力找最好的出路,但這不是直線的,我用了九至十年時間才得到這個啟示。病的時候,先經過逃避階段,再到埋怨階段,最後是接受。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地跨越到第三階段,有些人永遠停留在第二甚至是第一階段。但我很幸運可以走出來。當我接受了自己的病時,開始思索要用怎樣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這是轉捩點。當擁有積極的心態︰我的deadline快過你許多時,就會產生去做些事的動力。就像龜兔賽跑,你覺得路還很遠不會想那麼多,但我很早已開始想了。

當你保持積極心態時,很奇妙,事情就會沒想像中那麼差。每次當我有一個低潮,但奇妙地就會跟隨著出現另一個高峰,當然自己的心態一定要正面。像早幾年,公司有人「走路」導致我們被銀監會調查,那次事件較自己患病還要艱難。這也成為我日後要賣掉銀行的原因之一,原來除競爭因素外,監管會令業務風險增加許多。現在回頭看幸虧賣了出去,否則雷曼事件可能又會把我們拖進去,實在太幸運了。每當遇到低潮時,我就會說服自己︰不用擔心,這只是一個考驗,克服了這個就成功了。每次這麼想都起作用。這類經驗有五、六次。每次跨越後就到了另一層次,現在已不再怕出現這類低潮了。

你有這樣經歷,但你下一代呢?會否擔心他們染上富二代、三代的公主、少爺病?
有,所以太太重視品德教育。當家中兩個外傭要續約時我們不再與她們續,目的是要全家人一起做家務。我們想讓子女知道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雖然較難,因為他們知道本身環境與一般人不同,但我們不斷提醒他們沒有一件事是必然的。我經常說︰這間公司、我的工作將來是否還在呢,沒人知道,你不可以以為自己一定能擁有這間公司,你要隨時具備這種能力而且要有危機感。

這種能力包含了什麼?
你有無能力管理這間公司。我這間公司90多名股東都是親戚,在第一、二代時,他們還當你是親戚,但到這一代他們與一般小股東沒分別,你有能力才承認你。我經常告訴兒子你要有能力才行,沒人會買你人情的。有時家族股東更挑惕、壓力更大,閒言閒語更多。第一、二代時人數較少相對簡單,但第三、四代開始人多複雜很多。我有90多個親戚股東,我的工作就是每天面向這些人,這已不是純粹的商業因素,更多涉及到許多人事的問題。

你現在是名商人兼政治人,是否會想在政治上更上一層樓?
未來10至15年,不但香港、全世界都是,將面對很嚴重的接班潮挑戰,家族、企業、NGO、政黨甚至政府等各行業的人材都欠缺。我面臨的挑戰相當巨大,如何令整個家族業務可以一代代傳下去,這是我目前首要任務,如果連自己的事都做不來還談什麼其他的?

受訪者簡介:亞洲金融集團、亞洲保險有限公司總裁

文:唐朝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35

陳智思$1000擸地 搞國際學校無申報

2015-09-04  NM

新學年下週開課,家長帶着仔女準備競逐名校入場券,爭崩頭的頭號目標,是全港五十間英文行頭的國際 學校。政府三個月前,宣布新一輪以象徵式一千元批地加建國際學校,以應付源源不絕的需求。本刊發現,其中一個獲批地的辦學團體,屬於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 但他非常神秘,不單沒有申報利益,以往亦從無公開提及會孖住英國名校辦學。除了陳智思,永隆銀行創辦人家族第三代,仿效邱德根兒子邱達強以特許經營方式、 引入哈羅國際學校的做法,與另一英國名校合作,同樣獲得近乎免費地皮。香港颳起的名校風,引來權貴紛紛搞教育,背後揭示他們所得的土地、金錢、地產、人脈 利益。不單辦國際學校着數多多,本刊調查多間富貴幼稚園的創辦人,發現他們各自坐擁億元豐厚物業資產,搵銀的起跑線由playgroup(遊戲班)開始一 條龍直上,辦學如掘金礦。

教育局今年五月廿九日宣布,批出三塊地皮發展國際學校,其中一塊面積達七萬呎鄰近將軍澳堆填區、在長實樓盤峻瀅旁邊。峻瀅位於「鋼鐵大王」、捷和神鋼鄭翼 之家族地皮,李嘉誠和鄭翼之都是潮州人,鄭翼之四十年代已是香港顯赫家族,○一年他逝世時,李嘉誠親自到靈堂致哀。如今峻瀅加入了第三個「家己冷」——陳 智思,他是今次獲批地搞國際學校的主角。陳智思家族跟英國有四百多年歷史的Shrewsbury老校合作,早在○三年,陳智思的堂兄、泰國城市地產集團主 席陳智淦,率先引入Shrewsbury,在曼谷市中心為該校興建英國以外首間國際學校,毗鄰城市地產的Bangkok Garden Apartment,學校成為樓盤賣點。

沒向行會申報

Shrewsbury今次來港辦學,預計二○一八年起,會為五至十一歲的學童提供八百五十個學額,同樣由城市地產牽頭,但在港註冊公司,就由陳智思領軍。 翻查記錄,今年二月,Shrewsbury International School Hong Kong Limited成立,中文名為修仕培勵國際學校,當時董事及秘書包括:吳騰輝、劉志德等人,兩人都是陳智思的亞洲金融高層。這間新公司成立僅三個月後,就 獲得政府批地。直至七月底,董事加入了陳智思、盤谷銀行資深副總裁孔令成。香港分校的管理小組主席,由英倫銀行理事會前主席Sir David Lees出任,他也是Shrewsbury泰國分校的校委會成員。陳智思的公司獲政府批地搞國際學校,但他未有向行政會議申報利益,只提及是一間叫修仕培 勵香港有限公司的董事,業務屬「控股投資」。記者發現該公司早於二○一○年成立,一一年休止活動,大股東是Shrewsbury泰國國際學校,另一股東是 陳智思的亞洲金融子公司,他的堂兄陳智淦亦是該公司董事,可見陳家其實早已部署在港搞教育。不過,陳智思卻非常神秘,幾乎從無公開談及,作風跟他以往高調 指有意投地建私家醫院,明顯不同。今次他獲批地,從中可見他的家族人脈網在官場的影響力。

堆填區樓價升

五十歲的陳智思,曾被視為下屆特首黑馬,但他今年三月已表明不會跑。雖然有健康隱憂多年,但回歸後至今他都是「公職王」,三月獲委任做非常頂癮的「降低食 物中鹽和糖委員會」主席,一直維持曝光率。形象健康的陳智思,早在四年前,和太太楊碧鈴,在北角渣華道一個商廈單位,開辦培生學校,標榜着重小班及基督徒 品德教育,陳的兩名兒子也曾在該校就讀,如今收三十個學生,每年學費約六萬元,「美魔女」張慧儀患有先天心臟病的養子,也是該校學生。翻查培生的賬目,發 現過去兩年,每年錄得近六十萬元利潤,小班也有睇頭,今次泊住英國名牌,想必大有作為。陳智思沒有回覆本刊查詢。早前爆出梁振英欲於將軍澳堆填區建住宅, 近月該區建國際學校消息傳出後,堆填區隨即「升呢」。利嘉閣助理分區經理鄭健沐稱,峻瀅及日出康城兩盤的呎價受帶動升穿一萬元,預料學校落成後會再升。不 過,附近居民卻有感建國際學校與平民區格格不入,擔心拉高生活指數,並要解決車位配套不足問題。

永隆第三代出擊

除了陳智思家族的Shrewsbury,港府批出另一幅、位於大埔科學園附近地皮予另一英國名校Malvern College,校方一樣孖住本地老牌家族,由永隆銀行創辦人伍宜孫的孫兒伍尚修,以特許經營方式引入。他先在一二年替校方在中國青島開設全球首間國際學 校,今年再有成都分校,香港分校將於一八年落成,料可提供九百六十個學額。伍尚修獲港府批地的Malvern College Hong Kong Limited,一二年成立。年約三十五歲的伍尚修曾是永隆銀行企業傳訊部主管,○八年招商銀行(3968)高價收購永隆,兩年後他便離職,之後打理家族 房地產業務,並在哈佛大學進修教育。伍尚修透過公關回應,指香港分校正進行前期規劃,現階段未有入學安排等資料。

哈羅爭議延續

陳智思及伍尚修,兩人引入英國名校來港,跟一一年邱德根兒子邱達強引入哈羅的做法近似。邱達強在曼谷、北京、香港等地開設的哈羅國際學校,是透過他出任董 事的「哈羅國際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營運,學校要向邱達強的公司繳付管理費。哈羅在曾蔭權年代獲批屯門黃金海岸附近靚地,又獲准兜售高達三百萬元的入學債券 (Debenture),更獲得政府高達二億七千萬元的免息貸款,種種優惠引來明益質疑。哈羅一四年的賬目顯示,其手持債券的金額高達七億元,其中一項 「欠創辦人」的金額為二千四百萬元。今次政府再批地予老牌家族搞國際學校,證明多年來的「哈羅爭議」不單沒有平息,政府縱容國際學校更有延續跡象。世界各 地的國際學校,幾乎都無賣債券優先取學位的做法,唯獨香港政府送地又任由校方賣百萬債券無王管,令學校一律獅子開大口,債券金額更年年增加,近年最誇張的 賣到一千萬元(啟歷學校的基金債券),部分學校更不會發還債券本金。

六十億龐大市場

此外,國際學校的學費亦有增無減,其中弘立書院高中學費要近廿萬一年。以國際學校每年提供中小學共四萬個學額推算,香港國際學校是一個超過六十億元學費收 入(未計債券)的龐大市場。難怪外國辦學團體,希望借有頭有面的人脈搭線。香港的商賈跟外國名校合作,能得到一班達官貴人捧場,例如哈羅就有恒基李家傑人 工受孕的三胞胎入讀。學校成功招攬首富家長,就如取得政商界的人脈金鎖匙,加上近年有不少紅色商家的下一代來港定居,如被他們睇中,辦學者分分鐘可搭線直 通天庭,難怪着重人脈資產的富商,近年都紛紛搞教育,例如已故船王包玉剛長女包陪慶,為本港國際學校「龍頭」漢基的創辦人,其子蘇文駿近年就在上海辦包玉 剛實驗學校。 不過,政府偏幫國際學校卻加劇貧富不均,窮學生難以取得豐厚教育資源,極不公平。剛退休的鮮魚行學校前校長梁紀昌批評,國際學校賬目不清:「你發債券,啲 錢去咗邊度?你查佢唔到。就算查,佢有好多藉口。」梁紀昌建議政府加強監管學校賬目,並考慮向牟取暴利的辦學團體徵稅。

名人幼稚園掘金

不單國際學校,搞幼稚園同樣有價有市,當中也可見名人足跡。位於旺角界限街、恒基樓盤曉珀地鋪的德萃幼稚園,今年十月開校,每月學費近六千元,創辦人是年 僅三十歲的徐潤容,他是男拔舊生,在學時因田徑成績出眾,被時任校長張灼祥,從觀塘官立中學提拔入校。如今張灼祥變成德萃校監,還有前基督堂幼稚園校長 Gae Fielding出任榮譽校長兼課程總監,兩人與拔萃的關係,加上德萃的名字,未開學也令人有名校聯想。公司註冊處「德萃教育機構」的記錄,除了大股東徐 潤容,還有風采中學前校長曹啟樂、眼科醫生龐朝輝。

屋邨仔搭上名人

徐潤容本是屋邨仔一名,他在男拔畢業後,曾當全職田徑運動員,退役後在男女拔萃、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等多間名校當田徑教練,建立上流社會人脈後,開設恩 格斯兒童體育會,開始涉足幼兒教育界,大搞收費兒童朗誦、繪畫、田徑比賽,今年三月又開新公司,專門生產獎盃、獎牌、證書等,如今再搞幼稚園,網絡愈擴愈 大。徐潤容以自由黨員身份,曾參選上屆西貢區議會選舉落敗,當時他申報只讀到中學,但他如今在德萃網頁稱畢業於Business University of Costa Rica,擁有工商管理學士學位。這間名不見經傳的拉丁美洲哥斯達黎加私立大學,國際權威商學院認證機構都沒有它的記錄,《金融時報》及《泰晤士高等教 育》的大學排名榜上,亦不見其蹤影,學校網頁稱成立於一九九二年,提供遙距課程,講明「All learning takes place online(所有學習在網上進行)」,高中畢業或年滿十八歲持有高中文憑同等學歷者,即可報讀學士課程。徐潤容向本刊直認,學位是「用咗年幾」讀的遙距 課程,當年因有意考政治助理才報讀。他說只在男拔讀了兩年,會考後升讀專業教育學院(IVE),被問到會考分數,他指:「要check番先,我諗唔高 分。」

男拔前校長出山

徐潤容的拍檔、二○一二年退下男拔校長一職的張灼祥,離任前向傳媒說過「肯定不會再擔任其他學校校長」,即使日後有新工作,相信亦不會與教育及政治有關。 但去年他的妻子范玲開辦「卓翔兒童語言傳意教育」搞playgroup,張灼祥以「拔萃男書院前校長」名銜舉辦面試講座,其中「面對面家長顧問諮詢服務」 每四十五分鐘就收一千八百元,卓翔與徐潤容的公司,亦有合辦中文課程。徐說,張灼祥因對教育仍有熱誠,過往做過中小學但未做過幼稚園管理層,所以才會「出 山」,但他強調德萃與任何小學都無關係。徐潤容的富貴人脈網不斷擴大,去年夥拍名媛趙曾學韞開辦樂沛兒幼稚園。趙曾學韞是另一間被喻為全城最貴的栢基國際 幼稚園的股東及董事,其他股東包括女星羅霖前夫劉坤銘及其胞妹劉懿翎。栢基最誇張是幼兒班已賣高達六萬元的債券,聲言會在學生畢業時發還金額。

丁毓珠子開playgroup

教育的起跑線,如今早在BB出世一刻便要報讀的playgroup開始,家長圈一直流傳,它們跟某些名幼稚園掛鈎,本刊調查證實原來確有 關連。其中家長爭崩頭、由賭王四太閨中密友,今年七十五歲的丁毓珠創辦的維多利亞幼稚園,現有九間分校,李嘉誠孫女李燕寧、劉鑾雄和甘比所生的女兒劉秀樺 都是校友。維多利亞二○○一年開始搞playgroup,現僅在鰂魚涌康怡分校有堂上,該處職員對記者說,BB最細八個月就可參加,但輪候時間長達一年以 上,「通常家長都會(小朋友)一出世、有出世紙就開始排。」收費由每月千餘至五千餘元不等。記者以家長身份問入了維多利亞的playgroup,是否能一 條龍直入幼稚園,職員指,playgroup學生會較為熟習面試,「Interview形式同(playgroup)上堂其實一樣,只不過將時間縮短。」 她說,幼稚園會派老師到playgroup觀察學生表現,觀課記錄有機會取代第一輪面試。記者追問學生獲幼稚園取錄的比例,職員只說:「都有聽到好多家長 講番會入,但一定收唔晒。」正當記者抱怨playgroup輪候時間長,提及另一間叫Arts Plus的中心,職員指:「我哋兩邊其實係一樣嘅,如果你嗰邊收咗,喺嗰邊讀冇問題。」Arts Plus的董事,原來就是丁毓珠的兒子孔慶暘。孔慶暘與孔美琪(丁毓珠女兒、維多利亞總校長),兩姊弟去年一同成立「香港維多利亞教育投資集團有限公 司」,似要在教育界大展拳腳。

夥伴關係互惠互利

記者到Arts Plus尖沙咀分校了解,職員說與維多利亞並非同一個集團,只屬「partnership關係」,但承認部分Arts Plus導師曾於維多利亞任教,亦有維多利亞的現職老師,在Arts Plus教一歲班的普通話課。至於Arts Plus學生若報讀維多利亞幼稚園,亦會獲安排觀課,情況與維多利亞職員的講法相似。Arts Plus在尖沙咀及黃竹坑設校舍,每堂收費四百五十元,比維多利亞的貴百多元,課時卻少半小時至四十五分鐘。維多利亞回應本刊指,九八年起已跟Arts Plus前身公司合作,但未有回應playgroup學生可會獲優先取錄。

地產商辦學

記者估算,若是入讀維多利亞幼稚園,由幼兒八個月大起便密集式上Arts Plus 的playgroup,大約要花十四萬元。假若兩歲起每年付六至八萬元學費,估計每個小孩零至六歲之間,便要向維多利亞「進貢」超過三十萬元。假設維多利 亞每間分校每年有一百個學生、每人全年學費八萬元,以此估算校方九間分校每年總營業額超過七千萬元。維多利亞這所名校,有兩個特點。首先,它同樣有地產商 撐腰,九十年代,新世界鄭裕彤入股,目前鄭家純、杜惠愷(鄭家純妹夫)、鄭錦標(鄭家純堂弟),與丁毓珠母女,同為維多利亞教育機構等多間相關公司的董 事。丁毓珠泊得財雄勢大的鄭家碼頭,○二年維多利亞和滬江大學香港同學會,獲政府批出深灣道靚地皮,開辦滬江維多利亞學校辦中小學,連接幼稚園一條龍。學 校由鄭家純出任校監,地契登記地址為新世界集團。學校開辦之後,亦如其他國際學校一樣兜售入學債券,由五十萬元至二百五十萬元不等。

學券幼稚園減少

不單只維多利亞,其他名校都有一條龍貴價playgroup。耀中國際學校開辦的嬰幼兒學習課程(ITLP),對象是六個月至兩歲幼童,全年學費由六萬至 十萬元不等。耀中職員指,入讀ITLP後,學生就可以「直升」耀中的兩歲、三歲及四歲課程。此外,約克幼稚園亦有為十五個月以上幼童開設 playgroup,職員指,playgroup生報約克幼稚園必獲加分,因為形式、活動內容都與幼稚園相似,「唔可以100%答一定收,但好大機會都收 番讀過York啲小朋友。」此外,playgroup亦會向幼稚園呈交學生的記錄,「如果面試嗰個人想知道小朋友上堂情況係點、乖唔乖嗰啲,我哋都可以有 老師講番俾佢知個情況。」Playgroup由於不屬正規教育,現時並無法例監管,以往曾發生濫收費及教室安全爭議。但辦學團體卻利用法例真空,將 playgroup變成名校入場券,有錢有書讀的姿態,反而引來怪獸家長垂涎三尺。天價幼稚園愈開愈多,反之平民學校就不斷萎縮,根據教育局的數字,全港 接受學券的非牟利幼稚園,由二○一○至一一學年的七百五十七間,跌至二○一四至一五學年的七百二十四間,可見在港搞教育,就好似Tree根話齋,「確實係 幾好嘅生意。」

七大搵銀幼稚園

維多利亞幼稚園創辦人︰丁毓珠,何鴻展三太、「四太」梁安琪好友(1965年創辦)手持物業#︰$2.3億(1間西貢獨立屋、4個單位連6個車位)每年學費︰$63,252至$97,372名人校友︰李嘉誠孫女李燕寧、劉鑾雄和甘比之女兒劉秀樺

啟思幼稚園創辦人︰陸趙鈞鴻(1984年創辦)手持物業︰$3.5億(1間渣甸臺獨立屋、1幅九龍塘地皮)每年學費︰$23,000至$51,980 +名人校友︰《信報》創辦人林山木、行會成員羅范椒芬等的子女

創辦人︰陳保琼 ^,前特首董建華特別顧問葉國華妻子(1932年創辦)手持物業︰$10.3億(3幅九龍塘地皮、1間西貢獨立屋、9個單位連2個車位)每年學費︰$60,665至$172,370名人校友︰王菲女兒竇靖童

約克幼稚園創辦人︰馮禮城和譚淑賢(1979年創辦)手持物業*︰$16億(5幅九龍塘地皮**、3個鋪位、2個單位連2個車位)每年學費︰$55,000至$87,996名人校友︰前「豪宅大王」秦錦釗兒子

栢基國際幼稚園創辦人︰趙曾學韞和劉懿翎,劉坤銘胞妹(1988年創辦)趙手持物業︰$11.4億(1個歌賦山道獨立屋、中環嘉軒廣場寫字樓單位、另有2 個單位)劉手持物業︰$9,390萬(灣仔2層商鋪、3個單位連1個車位)每年學費︰$29,690至$90,000+名人校友︰鄭中基女兒

寶山幼兒園創辦人︰呂楊俊婷,「米業大王」呂明才孫兒、建築師呂元祥的妻子(1979年創辦)手持物業︰$5.2億(1間舂磡角獨立屋、11個單位連7個 車位)每年學費︰$87,600 名人校友︰前律政司長黃仁龍女兒、前財政司長梁錦松女兒梁司渝、前民政事務局長何志平女兒何淦璇

St. Catherine's 國際英文幼稚園創辦人︰陳劉淑瑜,同性戀富商劉定成(劉公子)胞姊(1970年創辦)手持物業︰$8.2億(3幅九龍塘地皮、2個單位)每年學費︰$46,640至$65,758名人校友︰前財政司長唐英年、陳慧琳等的子女

註︰手持物業包括以個人名義和擔任董事之公司名義持有;學費為2014-15年數字# 包括丁毓珠、女兒孔美琪和兒子孔慶暘的物業;其中1個南區華景園的單位由海外公司買入,由孔美琪和孔慶暘簽署買賣合約* 只計算馮禮城和譚淑賢共同擔任董事或股東之公司的物業**其中2塊地皮為約道14號和金巴倫道51號由海外公司買入,分別由譚淑賢和其子馮鎮邦簽署買賣合 約^ 陳繼承母親曾楚珩創辦的耀中教育機構+ 部分分校參加學券計劃

撰文:吳婉英、關冠麒、盧曼思攝影、攝錄:李育明、胡智堅資料、鄭詠欣、陳雅欣插圖:朱桂葉、陳振成[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064

陳智思當特首 機會極微 周顯

1 : GS(14)@2014-10-16 10:36:07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那天同朋友聊天,他問我,究竟陳智思會不會是當特首的黑馬呢?


我的回答是﹕「這個問題已經傳了很久,但這是完全不懂得政治的人的胡亂臆測,我告訴你,這是不可能的事。」

陳智思形象乾淨,但是事業上並沒有很大的成就,卻能夠當過立法會議員,行政會議成員,2008年起,開始當人大委員,這自然是得力於其家族。

其父親是陳有慶,亞洲金融的老闆,在2006年,它把旗下的亞洲商業銀行連同上市地位,編號是「662」,一起賣給「大眾金融」(0626)。

有關這個故事,有一個有趣的注腳,就是在它傳出收購的當時,董事局曾經一而再、再而三的作出否認,股壇前輩貓叔的評語是﹕「潮州佬咁孤寒,一定不會咁易給你賺錢,這單交易一定成功,你放心買這股票吧!」

結果,老江湖即是老江湖,這一間「亞洲金融662」(以別於現時陳氏家族持有、只經營保險業務的「亞洲金融」)終於賣殼成功,令我賺到了幾成利潤。

泰國第一家族怎作香港代理?

但是,亞洲金融的在港業務規模也不大,只是十幾億貨仔,憑什令陳智思在香港的政壇這麼吃得開呢?要知道,政治是非常現實的事,中央政府在香港的策略,也是非常現實,如果沒有江湖地位,是不可能做到全國人大的。

情就是,陳氏家族的地位,來自陳智思的已故祖父陳弼臣,是泰國首富,盤谷銀行的創辦人。換言之,陳智思的政治地位,是中央政府為了統戰這個泰國第一家族,因而獲得的。

但大家想想,一個泰國第一家族在香港的代理人,能否去當上行政長官?有腦子的,都知這是不可能的吧。由此也可以見得,香港的許多政治記者,是多麼的無腦。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066

陳智思﹕港勿步泰國後塵

1 : GS(14)@2014-10-20 12:56:4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020/news/ea_eaa1.htm



【明報專訊】「佔中」行動已經維時超過三個星期,本港泰國商會主席兼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稱,曾經歷過紅、黃衫軍對陣,鬥得你死我活的泰國人,目賭香港的情,笑言「香港抄我」。他認為,即使「佔中」行動現時對社會的影響只屬暫時性,未至要向外發出「警報」階段,但他提醒港人,不要重蹈泰國過往出現衝突後軍方介入的覆轍。他認為,「佔中」發展至今,各方如何落台變得比過往複雜,問題難解。


本身是泰國華僑之後的陳智思指出,相比曾見證過多次紅、黃衫軍衝突的泰國,堵塞曼谷交通長達半年,香港的情相比起來無疑有分別。但是他提醒,港人勿忘記,泰國最終引來軍方介入,才能平息局面。香港現時的佔領行動演變到最後結果如何,尚未知道,但是經過二十多日的發展,問題變得更複雜,令各方如何落台,變成難題。

港運動缺領袖 難平息

有別於泰國紅、黃衫軍各有統御的領袖,可以直接談判解決問題,陳智思認為,香港佔中行動變成無人可以發司號令,難從中找到領袖直接平息局面。他更提醒港人留意,在政改很多部分,最終都要由中央決定,不是香港可以自行決定。宗主國是中國,中央在已有決定的情下,不可能收回成命。事件發展到現階段,「最傷心的是有一段時間,內地覺得(佔中行動)對他們而來」。他提議,若大家都不想流血,又擬繼續示威爭取理想的市民,可以不要阻住路面,改轉到公園繼續爭取。

中港矛盾持續 將衍生更多問題

在佔中行動繼續發酵之際,陳智思認為,市民看待事件不能只看顧自己,經過「奶粉」、「驅蝗」等事件後,內地人與港人之間的關係早已經出現縫隙。內地人已經毋須如過往般依靠香港支持,中、港雙方關係變成雙向往來,內地人從近期事態發展中,感覺到港人什麼要求都要很盡,對港人很有意見。他恐怕事態發展下去,將衍生更多社會問題。

年輕人不願外闖 錯失機會

同時比起過往,陳智思覺得年輕一代港人,擺在眼前很多外闖機會,例如到東南亞國家柬埔寨的新業務出任高層,也不願意去。他認為在當前香港爭取自由貿易的世代,港人會因此變得很輸蝕,機會很多時平白流失,讓其他東盟國家如新加坡、泰國及馬來西亞的華僑及人才填上。

明報記者 陳偉燊
2 : GS(14)@2014-10-20 12:58:5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020/news/ea_eaa2.htm



港應更主動結交東盟


2014年10月20日





【明報專訊】香港與東盟國家關係,多年來獲當地老一代華僑支持,將子女送港就學及就業,建立了緊密人際及商業網絡,增加兩地商機往來。但泰國商會主席陳智思不諱言,擔心前述在港的穩固基礎及商業網絡慢慢褪色,甚至斷絕。 他認為香港若要繼續於東盟及中國大陸之間發揮角色,便要借助早年流往東南亞發展的香港人才,提供支援服務。香港亦要改變被動的態度,積極爭取和東盟結盟及創造條件,否則他恐怕內地企業遲早會繞過香港南下。


華僑子女改留學歐美 港漸褪色

陳智思說,香港的企業到東盟地區發展的情不多,過往香港與東盟國家往來密切,無非是靠1950年代起老一代華僑來到香港落地生根,並且送子女到港就學就業,結成緊密的商業網絡,營造了商機所致。反之近10至20年隨內地經濟日益發展,兼享低成本、開放政策及語言相對簡單的優勢,港商到東盟國家投資個案更少。隨內地崛起,內地企業經香港往東南亞投資走出去開始增加,例如中國移動(0941)入股泰國電訊商True Corporation,工商銀行(1398)收購泰國ACL銀行,便是例子。另外內地遊客亦湧到泰國旅遊。

隨老一代華僑逐步退下火線,新一代華僑多送子女到歐美留學及生活,陳智思憂慮,在港固有的人際及商業網絡會逐步褪色及斷絕。同時香港早年在大機構如港鐵(0066)工作的人才,更有不少轉到泰國發展,成功興建BTS鐵路系統,反之政府今日在東九龍擬興建單軌鐵路,要轉到泰國取經。他相信,香港的優點在於和中國及東盟有雙向的關係,但是在當前環境下更需要借助香港的專業人才支持。隨各自由貿易區締結起來,他認為本身是自由港的香港起步較慢,又缺乏東西和人家交換,便要改變過往被動的態度,不是需要人時才和人家洽談。

多外國品牌以泰星作跳板

東盟迎來內地資金投資同時,亦重視外國著名品牌。他指不少知名國際學校率先在泰國及新加坡設校,建立名聲及基礎。加上當地引入美國醫療管理人才,在泰國提供相對外國廉宜的醫療及手術服務,因此他相信,家族透過香港上市公司亞洲金融(0662)旗下醫療及擬開發業務,正好配合對教育及醫療渴求的內地市場需要。
3 : GS(14)@2014-10-20 12:59:1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020/news/ea_eab2.htm



沙特科威特合營油田 「環境問題」停產


2014年10月20日





【明報專訊】據彭博社報道, 一個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合營的油田上周因環境問題被叫停,該舉有望緩解全球供應過剩及油價暴跌的問題。


哈吉夫油田(Khafji)為於兩國交界的自然帶上,日產量達30萬桶。一位接近沙特阿拉伯石油政策的人士上周透露,該油田因「環境問題」而被叫停。一份有哈吉夫油田公司主席Abdullah al-Helal簽名的內部備忘錄顯示, 該油田自本月16日開始已逐步削減產量,且將會在符合沙特國家氣象及環境中心頒布的排放標準後重新開放。

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本地石油供應增加,對中東石油需求減少,全球油價年初至今已下跌25%,沙特阿拉伯及其他產油國均面臨減產壓力。休斯頓石油諮詢公司Lipow Oil Associates主席Andy Lipow評論,面對中東產油國石油利潤下跌的現狀,該油田關閉得正是時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179

一男子站台陳智思:陣容2.3揭盅

1 : GS(14)@2017-01-18 07:57:16

【本報訊】林鄭月娥在國務院批准其辭去政務司司長一職後的3小時,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會見傳媒,正式宣佈參選。記者會上只有一男子為她站台,正是出任其競選辦主任的行會成員陳智思,競選辦主席團成員夏佳理以及林鄭的丈夫及兩個兒子均沒有現身。她在開場發言時形容家人是低調的人,希望傳媒尊重他們的私人空間。


林鄭家人無現身

林鄭在開場時主動提及家人:「我必須感謝我嘅先生同兩個兒子,喺過去短短一個月,佢哋3個都要從期望同我多啲時間相聚嘅心態轉變過嚟。」她自言是一個重視家庭的人,但自從2006年從倫敦回港後,與丈夫及兒子就聚少離多,故曾經對丈夫說過,完成本屆任期就是時候退休;最終決定參選,幸而家人由擔心其體力是否支持到而嘗試勸退,到後來成為背後支持他參選的最大動力。林鄭月娥宣佈參選記者會的佈置十分簡約,佈景板及講台只貼上維港景色,以藍色為主調,沒有任何競選口號或標誌,連其名字及參選記者會等字眼也欠奉。林鄭穿上素色衣服會見傳媒,料因記招後出席費明儀的喪禮,而其競選辦主任陳智思則打上淺藍色領帶。陳智思自爆1月4日才獲邀加入林鄭月娥的競選團隊,成為其競選辦主任,但他在1月5日被問是否知林鄭辭職時稱「我暫時未聽到」。他大讚林鄭30多年來的公務經驗不單止證明做事能幹、對香港有承擔,更相信她能守護香港的核心價值,團結香港人。他承認林鄭競選工作起步較遲,未來工作「都幾艱巨」,競選辦將分別成立主席團和顧問團,亦準備逐一接觸選委,再整合成為草擬政綱的一部份,會留待2月3日造勢大會時才一次過公佈競選班底。據悉當日不會公佈正式政綱。■記者陳雪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17/1989959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850

陳智思胞兄1.75億 購中保大廈4樓

1 : GS(14)@2017-01-19 07:56:08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841&issue=20170119


【明報專訊】商廈氣氛向好,惟市場仍有部分蝕讓成交。亞洲金融(0662)有關人士以1.75億元購入中環中保集團大廈一全層戶,呎價約1.2萬元,原業主帳面蝕逾千萬元。土地註冊處顯示,中環德輔道中中保集團大廈4樓全層,本月初以1.75億元成交,新買家為公司董事包括陳智文及王覺豪,二人均為亞洲金融集團高層。

據了解,上址面積約14,505方呎,呎價約1.2萬元,原業主2013 年初以1.857億元購入,持貨近4 年,單計帳面已蝕1066.4萬元或5.7%。

1年內斥7000萬掃峻瀅13伙

資料顯示,陳智文為行政會議成員、並擔任林鄭月娥競選辦主任陳智思的胞兄。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陳智文與有關人士組成財團,於2015年至2016年間曾先後購入將軍澳峻瀅一期共約13伙,總成交額約7000萬元。

「物流張」放售彌敦道726號20樓

此外,土地註冊處資料亦顯示,由資深投資者「物流張」等持有的旺角彌敦道726號20樓,面積2200方呎,最新以月租75,450元租出,呎租34.3元,租期僅兩年至明年年底。是次呎租較該廈21樓早前錄得以6.7萬元、呎租30元租出的最低紀錄僅相差約4元。

資料顯示,業主於2014年以5280萬元購入,租金回報1.7厘。據悉,業主現時仍放售該物業,意向價約5900萬元,意向呎價2.68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1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