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書<<值博率煉金術>>經已出版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211
歷盡數牛數熊、看過無數書 籍、聽過無數講座,為甚麼大部份人,仍是沒法透過股票發達?拙作《值博率煉金術》,希望幫助大家改良選股哲學,改善投資心理

葛拉罕(Benjamin Graham)信徒,一直循循善誘,勸人別買高估值股票。主要理由,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高估值所隱含的盈利預期,一般極高,稍有 差池,容易由天堂打回地獄,股價影都無埋。聽起來道理十足,安全起見,先用三大神兵利器:市盈率(Price/Earnings ratio, PE)、市帳率(Price/Book ratio, PB)、股息率(Dividend yield),為個股作體檢。一輪嚴格篩選,問題來了,怎麼所有「抽爆機」的大牛股,一隻不留,無一入選?
PB為例,定義是市價除帳面值。只因低PB買入股票,最大破綻,是帳面值沒有考慮無形 資產,如品牌價值,與人力資產(human capital)。在產出與有形資產成正比的公司,如需大量 設備的重工業,依重PB,無可厚非。但隨着知識型經濟成熟,公司要壯 大,不一定要錢銀、器材、土地和廠房,反而廣納人才、打造品牌,更為重要。套用比爾蓋茨的話:「抽走微軟(Microsoft, MSFT)廿五個骨幹,我們與其它公司別無二致。」21世紀,決勝在人才,能組成屢創佳績的團隊,「空手套白狼」,無中生有,利用腦力,方能賺取常人難以想像的巨大盈利。這 些百中無一的公司,應該用另一種PB - Price/Brainpower ratio(價格腦力比率),來衡量價值。只可惜,證券界中人,還未發 明類似的估值工具。買入資產淨值大幅折讓、PB極低的股票,除非有本事將其煎皮拆骨,變賣資產套現,否則等「價值釋放」,可以等到頸都長。況且深度折讓,等於市場間 接告訴你,情願自己出本,落手落腳搞間新公司,好過買間現成。很多人的思維,是迷信價格終必向價值靠攏,而沒有反過來諗吓,管理層帶來的「負價值」,可以 是何等驚人。以一家以資產折讓,和私有化失敗的聞名的本地地產股為例,1990-2009的連股息回報,竟然為-8%,同時期的恒指,升了六倍!在1990年,買入任何本地住宅、商業物業,除非不幸 變成兇宅,或被火焚毀,價升一倍已是極保守估計。行文至此,久久不能自語。謹奉上一言:貪「便宜」, 要三思。散戶也需要改良心態。心理 上為求安穩,散戶總會在大量利好證據出現時,才敢大注出手。世事常變,散戶永遠姍姍來遲一步(Nothing stands still. The public play is always one race behind the form)─永遠在發達方程式改變了後,才瞓身一搏。我們將這種現象戲稱為「蠱惑的槍周期」。學會破解「蠱 惑的槍周期」,才能避免高追低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25

新书《他们比你更焦虑》即将出版 东方愚

http://www.zhanghua.org/?p=4155

这本书的前身是最近两年我在《南方周末》上的财经人物报道。这两年我大约做了40篇人物报道。我从中挑选了20多位,按照德国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Fritz Riemann)的人格模型,将他们同样分为四类:忧郁、分裂、强迫和歇斯底里。然后分析他们为何会如此。

本书我新写的文字有6万余字,主要是在每一个人物后面,加上了一篇采访前后有趣或雷人的花絮,或者站在现在的时点上进行的重新思考。这种重新思考是 很神奇的。我有时会觉得自己当初是那么幼稚,但是,就像我笔下的人物一样,谁没有个成长过程呢,最重要的是,我会坚持写,坚持思考。

这本书会在12月初出版。由蓝狮子操刀,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一过程颇费周折,原先的书名曾被新闻出版局枪毙过。幸好内容没有做大量删减。

序言:大佬为何焦虑

文/马克

端午小长假,交替着看两样东西,世界杯足球赛和《他们比你更焦虑》书稿,虽然后者的一些篇目曾在《南方周末》财富版出版前的大样上看过,但经张华 (东方愚)回炉再造,尤其是加上了交代采访经过的心得和感想之后,重读时便有了慢镜头——多角度回放进球的感觉。中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制度变迁 和经济崛起,财经记者的本分,就是从不同侧面,原汁原味地记录这其中的经典画面。这本书中的20余幅人物素描,连缀起来,正是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历程中的一 幅经典画卷。

经历了30余年改革开放,中国已从世界上最大的商业沙漠,突变成世界第二大商业森林、全世界商人趋之若骛的淘金宝地。而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家,亦从边缘走到舞台中心,无论个人财富,还是社会影响力。

与此同时,中国的商业环境始终保持着独特性。首先是政商关系。在西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清楚,“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商人与政府打交道, 规则与内容基本上是简单透明的。在中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模糊,政府往往同时扮演裁判员与运动员的角色,并且掌握无比丰富的商业资源,对商人而言,这是巨 大的馅饼,也是巨大的陷阱。

其次是守法与犯规的关系。这里的法与规是泛指,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各级红头文件。谁都知道,中国改革是在邓小平的“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 就是好猫)和“灯论”(绿灯快步走、黄灯跑步走、红灯绕道走)指导下启动的。在一个变化剧烈的转轨国家经商,循规蹈矩意味着死路一条。但是,犯什么规、什 么时候犯规,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回望三十年,因犯规而功成名就的人,数量也许只是因犯规而锒铛入狱甚至丢掉性命的人的一个零头。

第三是财富与社会的关系。对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财富也许是最现实的信仰,因此,公众崇拜财富。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富不仁”的说法渊远流 长,并在当代被一个又一个落马首富所印证,而落马首富多大程度上是自身作孽,多大程度上是制度牺牲品,公众又没有耐心辨识。于是,夹在强势政府与感性舆论 中间的中国企业家,处境颇为微妙。

第四是产权关系。经过三十年改革,国有资本仍然主导中国经济,这几年还有国进民退的趋势,这就注定了产权这个困扰过楮时健、潘宁和倪润峰的问题,还 将继续困扰下一代国企经理人。当然,受产权问题困扰的不仅是国企经理人,民营企业,尤其是早年由多人共同创业的民营企业,产权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决定着 企业进一步成长的前景。

张华在本书中写到的20余个财经人物,焦虑者大都与处理上述四个关系有关。一句话,在中国营商,只掌握西式商业技能或只懂得中式处事之道都远远不够,只有那些将西方技能与本土智慧融会贯通的企业家,才有基业长青的可能性。

张华是一个自律到苛刻的人,他在后记中称“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任何一篇人物报道满意过。受到较大好评的几篇,我始终认为完全是自己幸运,采访到了核 心的人物,讲出了核心的过程,而我又恰好做出了核心的判断。”这话绝不是矫情,他跟我说看迈克尔•杰克逊的纪录片《This is it》时曾热泪盈眶,我有些不解,问哪个场面让他这样,他说,是迈克尔反复校正一个前奏音符那个场面,他为迈克尔的精益求精而感动。

其实,对一名记者而言,采到核心人物、讲出核心过程、做出核心判断,有这“三核”,工作就堪称完美了。

共事一年半,张华“雷”住我不止一次,我还记得2009年7月他写的一篇业务讨论文章,其中讲到“无论采访还是写作,内心格局要大,始终把自己作为 商业世界中的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同时对笔下的财经人物应有敬畏心,这样做不一定是为了采访和写作本身,更是为了我们对商业世界的真实感知和思考。”

一个27岁的年轻人,能有如此认知,不禁令人感慨。

德隆前高管王世渝希望媒体和企业“既不相互冲突,也不相互勾结,也不老死不相往来。企业应善待媒体,尊重媒体。同样,媒体也应该善待企业。这样的企业才会健康,这样的媒体才会赢得更多读者。”对此,我深以为然。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虚心若愚),这是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大病初愈后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演讲的名言,也许正是这种心态,他才能把苹果公司重新带上巅峰。

就用这句话,与张华,与诸位读者共勉吧。

 

 

马克

2010年6月16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11

引用 檢舉 新書選讀(1)──3.1 香港樓市的周期(2010/12/16)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8034

買樓之所以要留意時機,因為樓市的周期性十分明顯,一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 咁你可能會問:是不是真的有辦法捉到高低點?不過更多的人,根本就沒有察覺到樓市周期性的存在,好市時佢地會話薪金永遠追唔到樓價升幅,跌市時佢地會話樓 市一如無底洞,送首期比佢地都唔想供,話怕左變負資產。 

前面介紹過1965年至2009年的樓價,現在將佢劃成圖。由於早期數字很細,相對上金額波動較細,為反映相同的升跌幅度,下圖用了半對數表(semi-log graph),例如樓價由$100升到$1,000係十倍,由$1,000升到$10,000又係十倍,用相同的長度表示:


李四叔自傳附錄最早的數據是1965年,當年發生銀行擠提潮,連恆生銀行都被擠,因而引發樓價暴跌,到1967年內地文革波及香港,引發暴動,結束了這一回樓市周期。港島區樓價兩年由$51下跌到$41,大約兩成。

1969年遠東交易所成立,打破香港交易所的獨市,大量資金擁入股市,目前香港各主要地產發展商大都是這時上市,然後在1973年因假股票引發股票暴跌。港島區樓價在六年間由$41升到$220,大約上升五倍;然後用一年時間由$220跌到$176,大約下跌兩成。

樓市之後漸漸恢復,1976年結束文革,1978年中國開放改革,均令到樓市鼓舞起來,股市上出現爭相收購擁有土地公司的熱潮,資金流入樓市造成地產價格上升,卻在1982年出現香港前途問題引發樓價暴跌。港島區樓價七年間由$220升到$,1049,大約上升六倍;然後用三年時間由$1,049下跌到$698,跌幅達三成多。

隨著中英簽署協議,樓價由極低估值回升,雖然經過87股災、89六四事件、91波斯灣戰爭等,樓價均略為下降再創新高,直到97回歸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再加上特區政府大量拋售土地及公營房屋,樓市暴跌,直到03年沙士後見底。港島區樓價在十三年內由$698升到$7,729,升幅達十一倍;然後用了六年時間由$7,729跌到$2,834,下跌六成多。

目前運行的樓市周期,由2003年開始,以2009年計,已運行了六年多,雖經08年金融海嘯的沖撃,仍能在2010年升破高位,向1997年的高點進發。暫時計算是用了七年由$2,834上升到2010年中的$8,078,上升接近三倍。

筆者總結到幾個共通點:

1.     上升的時間長,下跌的時間短:大部份的跌市,都係兩三年內搞掂,除左1997-2003果次,長達五年。不過之前個升浪係十三年,之後的升浪到今日為止已經行左七年。即係可以話,如果跌市係五年,見底之後五年之內其實都係安全期。

2.     上升的幅度大,下跌的幅度細:每一次樓市大升市,升幅都係以倍計,就以2003年至今的升浪,中原指數由最低31.77,升到而家接近90點,差唔多都有三倍。至於以前的大茶飯時代,五倍六倍十一倍都試過。跌幅呢?最甘果次建華八年,樓價下跌達六幾,即係跌剩一半都無,其餘多數都係兩三成。順帶一提,大升市中會有一d小調整,跌幅都係咁上下,例子有89六四事件、波斯灣戰爭、金融海嘯等,都係跌兩三成就收工。

3.     升 市在金融及信心危機下結束:每一次當行到玩串左個金融體系,再加上人們信心崩潰,升市就收工,例如銀行擠提、股市暴跌、香港前途問題、亞洲金融風暴之類。 即使金融海嘯咁大劑野,點解都殺唔死升市呢?筆者認為,當政府有辦法救得生經濟同金融體系,而人們信心未失時,基本因素尚好時,升市仍然行落去;如果基本 因素又唔掂,金融危機解決唔到,信心又唔掂,咁就會玩,科網潮時樓市都曾經升過兩成幾,由於後來證實科網熱潮係流野,政府又大把把咁掟地同掟居屋,咁個跌 市咪繼續囉!

4.     跌 市由極端事件結束:所謂「血濺街頭係入市時機」,聽落去真係好刻薄,命仔都保唔住,仲講乜野入市丫?每次樓市見底,都有震撼人心的事件發生,例如暴動、燈 火管制、移民潮、傳染絕症之類。當人們覺得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脅時,為求自保股票樓掟得就掟,個市就會見底。如果遇到呢類事件,機會就在眼前,不 過人類行為自然會令我地背道而馳,我地到時亦未必有實力入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8

新书《他们比你更焦虑》后记:写作的幸福与酸楚 东方愚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92924862.html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最初萌生出版《他们比你更焦虑:中国富豪们的隐秘忧伤》一书的想法是2009年10月底,我到台北出差。一天晚上突然问自己:你一直以来所坚持做财经人物报道,横向来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为什么选择的是这些人而不是其他。

简单而言,这里面有热点人物的原因,有《南方周末》风格的原因,但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我关注的这些民营富豪,大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便是焦虑(Anguish)二字——无论这种焦虑是生性使然,还是遭遇不幸,抑或乐极生悲。

虽然本书近半文章的前身是我在《南方周末》的财经人物报道,但这并非一本单薄的作品集。我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按照“焦虑”的主题筛选出来20多个人 物和群像后,将他们分成为4个类型(忧郁、分裂、强迫和歇斯底里),每个类型前面以一个小故事开头,引申、延展及当章的主题。而在每篇文章之后,我附上了 一篇千字左右的“马后炮”,里面多是采访前后的花絮,或与当事人共吃的一顿酒,或其豪华别墅一隅,或是他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报道后的激烈反应。这些细节是 凸现一个人性格的重要素材,我逐一写来,并有意无意向读者再“爆点新料”,以使本书更厚实也更有趣。

《南方周末》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一点是精益求精。从2008年5月至今的两年间,我在《南方周末》写了几十位财经人物,收获甚大。当然呈现在纸上的文字只是一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启发和思考最重要。

这种认真和坚持不是没有负作用,那便是有时给自己的压力太大,反而使思维和表达打了折扣。我想这可能和我自己的经历有关。

一般而言,先做记者,再做编辑,然后至专栏作者,是一个媒体人比较正常的演进路线。但对我来说,这一路线正好是反过来的。我大学和研究生时所学专业 都是财经,研二时有天写了一篇经济评论,向当时刚创刊、号称要“做中国第一新闻周报”的《新周报》投稿,没想到被用作了社论。这无异是莫大的鼓舞。我也一 发不可收拾,向更多的媒体投稿撰写经济评论,曾有一段时间每月稿费过万,我被同学们取绰号为“学生首富”;不过激情过后,我仅选择《上海证券报》等两三家 媒体固定写专栏,因为我知道自己会从事媒体这一行当的工作,质比量重要,羽毛比收入重要。

毕业后我在《南方日报》做了两年的财经编辑,同时继续做着专栏作者。因为是一家之言,如果逻辑得体,文字又干净,文章整体还是有质感的,最关键的是 下笔也是轻快的。我收获最大的便是在《上海证券报》上的“商业PK堂”专栏,记得《风光尤努斯,寂寞李允成》一文发表后,金融学界的不少朋友与我取得联 系,社科院世经所的何帆博士一度以为我是一位“小老头”;而《徐文荣和吴英:同乡不同命的财富寓言》使得横店集团邀请我到横店一叙,我起初以为是鸿门宴; 最有趣的是《悠哉贝克尔,痛乎吴敬琏》一文,吴敬琏老先生在飞机上看到后,向人打听到我的手机号,有天晚上我正在上班,电话那头传来听起来并不算老道的问 好声,随即称“我是吴敬琏”,我一时摸不着头脑,以为是有朋友涮我,差点回一句“我是厉以宁”……

絮叨这些并不是为了显摆,而是对逝去的那段轻快写作时光的怀念。那个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思考和写作者。每天都在读书,看一些资料和报告,灵感 来得很多很快,而我几乎悉数做了记录,并写下心得,有的成了日记,有的则发表出去。离开《南方日报》前后,我和胡润合作著写《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 年》一书,延续了写专栏的那种风格,下笔同样轻快、流畅,有时会天马行空,但整体不失严谨。

一切的改变从进入《南方周末》开始。之所以加盟《南方周末》,是有一天怀疑自己是在“闭门造车”——判断力和价值观固然重要,但你毕竟没到过现场,没与自己笔下的企业或人物接触过,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遗憾。

进入《南方周末》后,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完全改变,以前那种规律的写作被打断,要不断出差,不断采访,不断探究事实的真相和背后的故事。专栏也几乎 要停下来了。我不是一个木讷之人,所以浸淫其中,积极出动,每次都是收获颇丰,不亦乐乎。但一个问题随之出现了:财经事件大都是没有现场的,面对你眼前的 人物和事件,你每向前一步,隐约觉得真相反而退后了两步,旧的疑团解开,新的疑团就出现了。这种探索过程对记者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但问题是,采访和调 查完毕后,打开电脑,开始写作,却不知从何写起、如何表达,甚至提纲也列好了,逻辑也梳理清楚了,却还是在电脑前面一坐就是一宿。

整理本书的初稿时,我仿佛又看到一个又一个通宵达旦的星期二(《南方周末》最晚交稿时间是星期三早上),自己的困顿和落寞。当然,我极少放编辑的鸽 子,而文章质量还比较稳定且不乏所谓的佳作,但是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任何一篇人物报道满意过。受到较大好评的几篇,我始终认为是自己完全是幸运,采访到了 核心的人物,说出了核心的过程,而我又恰好做出了核心的判断。

这种对自己的近乎苛求和对写作那种莫名的敬畏有时会被人视为一种造作,我也会嘲笑自己有些神经质。但是我还是很难释然。有人问我是不是《南方周末》 这一平台的无形压力,我说不是。因为我始终认为我首先是在为自己而写作,只是最后把产品“卖”给了报纸而已,所以要爱惜自己的文字。

当然也有时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比较糟糕,你去采访,发现所有的门都向你关上了。有时候,你知道里面有官商勾结,但苦于找不到证据;也有时候,你 只想了解当事人的商业模式,而他恰对媒体心存戒备。这些情况都令人沮丧。不过尽管有时报道做不出来,但我仍会写不少心得在日记里。我喜欢写作并非因为我是 记者。我喜欢杜拉斯的一句话“写作就是触知”,更欢斯蒂芬·金在其《论写作》一书结尾处的一句话:“有些时候,写作对我来说好比是一种信念坚持的行动,是 面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

有些跑题了,回到本书上来。现在呈现出来的每一篇东西我都花了很大的心血。但在读者看来,未必全是上乘的。庆幸我是一名记者,以后可以继续通过《南方周末》与读者交流,以改进和勉励自己。

再一次感谢《南方周末》给我的这一平台。感谢我曾经的同事、前《南方周末》经济新闻中心总监马克(现任《财经》副主编),正是当初与他一家快餐店相 谈甚欢,使得我有机会加盟《南方周末》。也感谢我的两位编辑吴传震和顾策,他们是我在《南方周末》原始报道的第一读者和指正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断给予我帮 助和支持。同时感谢我的部门同事肖华等人,一个不断碰撞和互相学习的团队对一位记者和写作者来说尤其重要。

感谢胡润。正是2008年和他合作出版的《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一书,进一步催发出我对财经人物报道和写作的激情和兴趣,也使得我在《南方周末》的产品一脉相承。

感谢《上海证券报》《周末画报》《商界评论》等提供给我一亩三分的专栏,使得我敦促自己不断积极思考和写作。感谢这三家媒体的专栏编辑沈飞昊、朱曦、胡浩等老师和朋友。

感谢赵代波、周为筠、唐松风、陆新之、张红霞、洁尘、朱芳文、张桓、李浔阳、程涛、叶檀、廉洁等在写作路上给过我帮助和启发的朋友。一路蹒跚走来,有众多良师益友的指点,我的步子正变得轻快。

更要感谢我的出版人吴晓波和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的编辑王留全。是他们当初对我的厚爱,使我的文字能够以图书的形式出版。王留全是我处女作《胡润百富 榜:中国富豪这十年》的编辑,也是本书的编辑。他的严谨和务实令我钦佩。我做了记者后浮躁了不少,他就像一个如影随形的好友,鞭策我踏实一些,并畅快表达 自己的观点,写出更好的文字。

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太太湘湘。每一次出差采访,都是她为我打点好行囊;每一次深夜写作,她总忘不了沏上一杯茶放在我书桌旁;有几次因为太投入、我晚上说梦话都是笔下的财经人物,而她被惊醒后从未曾打断我的美梦。她的理解和体贴,鞭策和鼓励是我写作路上最大的财富与慰藉。

                                                                       张华(东方愚)

                                                                2010年5月9日于广州家中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46

為什麼中國少有蓋茨式夫婦——新書《荷爾蒙經濟學》前言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707

 

《荷爾蒙經濟學:中國企業家擇偶與婚姻的秘密》,東方愚 著,2012年2月出版,磨鐵圖書出品

 

本書通過對100對企業家夫婦的調查和研究,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將其分為七大類型,又分別從每一類當中挑選了四個不同風格的樣本,儘可能還原不同類型的中國企業家們擇偶與婚姻之「大片」,從更立體的層面瞭解企業家,探尋婚姻對於企業家個人成長、性格塑造的影響。

 


 65折搶購:

          

(一)

比爾·蓋茨和喬布斯有什麼共同點?

你可能會脫口而出:第一,他們是同齡人,均於1955年出生; 第二,他們都創建了一個龐大的IT產業帝國,比爾·蓋茨憑藉微軟曾長期「霸佔」著「世界首富」之寶座,而喬布斯的蘋果公司現在是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第三,他們都在不到60歲的時候退休了。

你瞧,還有一個對兩人來說都至關重要的共同點給忽略了,那就是——他們都找了一個好老婆。

2011年蓋茨來中國訪問時,楊瀾問了他一個問題,你一生中最聰明的決定是創建了微軟,還是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慈善家?

比爾·蓋茨的回答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覺得有些意外:「兩者都不是,找到了合適的人結婚才是!」

蓋茨不是在哄妻子梅琳達開心,這是真情流露,內心的聲音。

對於喬布斯來說,和勞倫娜的結婚是他完成性格嬗變過程中的潤滑劑。他創業的前十年,性格狂躁甚至有些暴戾,對創業夥伴的不仁不義,在對自己的親人上 亦如是——不接受自己的私生女,甚至以自己沒有生育能力為幌子,和前女友劃清界限。這種作法令人髮指;而喬布斯也遭到了「報應」,被驅逐出了蘋果公司。 1991年,即喬布斯二次創業六年後,也是他重回蘋果公司的六年前,他和勞倫娜結為連理。他終於明白,親人是是永遠不能割捨的牽掛,家庭才是最樸實無華的 心靈棲息地。

「軍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把蓋茨和喬布斯的成功歸功於女人的力量顯然不妥,但是可以說,從女性荷爾蒙中的獲益良多,促使他們告別性格或人格缺陷,從而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蓋茨夫婦很早就常常出雙入對,而一向「金屋藏嬌」的喬布斯在幾年前的蘋果公司新品發佈會上,破天荒地把太太給帶來了。

事實上,並不是因為蓋茨和喬布斯成為巨富、全球知名的企業家了,我們推開他的家門,「驚訝」地發現擁有一位「賢內助」是多麼重要的成功元素;恰恰相 反,他們和普羅大眾一樣,沒有三頭六臂,或者退一步來說,他們是生物族群中普通的一分子,雌雄之間的感應與吸引、幫助與促進是應有之義。

對中國企業家們更是如此。

(二)

中國的商業文明是斷裂的,1956年的時候,私營經濟在整個中國一夜之間消失了,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才重新破土。對於第一批掘金的商人們來說, 他們沒有什麼可以傳承,甚至身邊沒有任何榜樣可以借鑑,所謂摸著石頭過河,一對小夫妻,一個小作坊,生意跌跌撞撞就開始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家文 化」原本就舉足輕重。國學大師錢穆說,「中國文化,全部都是在家庭文化上築起的。」

當這些商人經過30年或20年,在中國商業舞台皆具有一席之地,成為明星企業家或經理人時,如果我們僅僅從商業本身去追溯其成功基因,而沒有關注或很少關注「家文化」,我認為這同樣是一種「斷裂」。

劉永好兄弟當年從賣鵪鶉蛋開始創業時,妻子李巍的能力在他之上,如果把其家族企業成立時,夫人們被「勸退回家」理解為中國文化中男耕女織之傳統觀念 使然的話,當李巍後來按捺不住自己創業的衝動,並創辦了一系列企業時,她這種脾性會讓劉永好內心產生什麼樣的潛移默化的變化,這種變化又會如何影響劉永好 的脾性,從而使得他在新希望的永續經營和金融投資上有條不紊,且不時以退為進?

再如,「學歷門」事件的發生,使得唐駿被人們重新認識——儘管他的能力甚佳,但其實從日本留學到美國創業,再到進入微軟,不久後回到中國,直至加盟 盛大,最後又轉戰新華都,他的每一次轉身都是因為遭遇了不快,然而他習慣性把這些轉身渲染的很是華麗。那麼,他的這一自戀般的性格之源泉來自哪裡呢?或與 自小出身貧寒、時有自卑有關,但想一想,他的妻子孫春藍也是很出眾,且每一次都會給唐駿一些忠告,為什麼唐駿無一聽得進去呢?與他們結婚20年,但因「錯 位」分居兩地就超過10年的情形有無關聯呢?

聽起來有些八卦?其實,剛開始醞釀《荷爾蒙經濟學》這一選題時,我是這樣定位的:雖然我在本書中會寫到許多富豪夫妻之間的故事,甚至有一些是獨家披 露,但我的初衷絕非僅僅去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和偷窺欲。我想做的,是從女性荷爾蒙的角度,來觀察一個群體誕生、生長和興衰的生態當中的那些個規律——特別是 足以顛覆我們先前觀念與邏輯的規律。
(三)

我曾對 「婚姻經濟學」這一概念有點厭惡,因為經濟學上有一個「理性經濟人」的基本前提,即假設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一切行為的目標,都是希望實現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我們怎能以如此功利的眼光來看待婚姻呢?

那個時候我還很年輕,覺得「愛情至上」。直到後來我讀到美國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Cary Becker)《家庭論》(A Treatise on The Family)一書,開始改變看法。

貝克爾的這本書其實應該叫做《家庭經濟學》或者《婚姻經濟學》,他把婚姻關係視為一種市場關係,運用經濟學工具,對戀愛、結婚生子、離婚等行為一一做出分析和解釋。

他說,從戀愛到婚姻的過程,就是一個尋找目標市場、考察對方需求、溝通商品交換條件和簽訂契約的過程,而婚姻的本義,也可以理解為人們為了降低交易費用、實現規模經濟的一種組合形式;他同時還用經濟學模型分析了家庭中男女分工、對孩子的不同需求甚至一夫多妻等話題。

我在2006年讀完貝克爾這本書後就成了「貝粉」。老貝是個「大嘴巴」,在美國惹的爭議不少。他放言「對石油企業征暴利稅是愚蠢之舉」,還曾說「微軟的低價競爭策略是其提高消費者剩餘的良心體現」,後又稱「夫妻都有工作影響婚姻價值」,言外之意是娶職業女性要當心!

但我喜歡貝克爾的特立獨行,因為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和分析方法,你聽了之後會覺得無從反駁,甚至被他說服。當然,加速我認同貝克爾「婚姻經濟家」理 論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大中城市的房價,開始像脫韁的野馬一樣瘋狂起來。我周圍許多要結婚的人的行為和表情、模式與路線,幾乎完全像 貝克爾在《家庭論》描述的那樣。我不知道應該佩服老貝的「先見之明」,還是感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背後整個社會正在失去和變異的一些情愫。

現在我發現,5年來我那些結婚的朋友們,個個都成為了理財專家,而離婚的朋友們當中,有幾個轉行做了企業兼併和重組顧問的工作。
(四)

這幾年我在《南方週末》任職,專注於財富現象研究和企業家報導。2009年打算寫《荷爾蒙經濟學》一書後,在接下來的每一次採訪中,面對眼前的企業 家,我總會不失時機、不失禮貌地問一些關於其婚姻的問題:妻子的角色、性格,兩個的相處之道,子女的教育方法等。一個人在政商關係方面可以陽奉陰違,但在 夫妻關係上不至於常戴面具;一位商人,如果他的家庭破碎了,或遭遇過婚姻變故,同樣會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在商業上的風格。

採訪張茵時,她以強調與現任丈夫劉名中在生活和事業上的「黃金搭檔」,來回答我對她第一次婚姻的好奇;採訪曹德旺時,他直言因為感情出軌而覺得對妻子陳風英有所歉疚,於是一度將福耀玻璃的法人代表改為妻子;採訪李東生時,他與現任妻子魏雪的恩愛就在眼前。。。。。。

當然,並不是每位企業家都願意「打開窗戶說亮話」,同樣,並非我感興趣的每個樣本我都能採訪到。所以更多的工作,其實是外圍的採訪,企業家的朋友、 同學、下屬,或是其妻子或丈夫的朋友等,這個過程——或許可以稱之為「旅程」——是非常有趣的,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些外圍的朋友們,等於與我 一道,在做企業家與其內人的樣本研究:史玉柱為什麼會與董春蘭離婚?尹明善夫人外交有著怎樣的故事?吳亞軍為什麼讓蔡奎辭去龍湖地產副董事長一職?潘石屹 與張欣的婚姻兩度幾近破裂分別事出何因?李兆會到底是如何認識車曉的?

當樣本積累的越來越多時(本書的樣本共100對夫婦,見本書末的附表),我發現或許可以東施效顰一把,也用經濟學的方法,來做些分析了。

舉兩個不盡恰當的例子。如果一位商人在事業小有所成後才考慮婚嫁,那麼他在選擇對象的時候,就可能形成一個「不完全競爭市場」,因為大方的買家會影響「市場價格」,當然即使如此他也未必能找到最好的「產品」。

一位商人在多元化過程中投資興建了一所民辦高校,從此學校裡有姿色的女學生就成為了這位商人和朋友們緊盯的獵物,那麼,如果女學生們樂意,他的朋友們便是經濟學上的「搭便車」者,因為產生了正向的「外部性」……

顯然,與貝克爾不同的是,我採集這些的婚姻樣本全是富人樣本,而且是中國富人,所以它從一開始有著濃厚的東方文化的味道,同時在讀者看來更具「功利」色彩。

(五)

根據企業家的不同類型,我把這些樣本分為了七大類、明星企業家及妻子、特立獨行的夫婦、青年才俊與佳麗、職業經理人與夫人、「女主外、男主內」型、 危局時的夫妻檔,以及離婚與再婚者們,然後我又分別從每一類當中挑選了四個不同風格的樣本,儘可能還原不同類型的中國企業家們擇偶與婚姻之「大片」。

這七類樣本,分別對應了七條經濟學原理,它們構成了「荷爾蒙經濟學」的分析體系:

 

1、帕累托最優原則

「帕累托最優」是博弈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以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的名字命名,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狀態:在不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情況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得更好。說白了就是「心滿意足」了——你還能怎麼樣?!

 

2、風險偏好理論

風險偏好是指為了實現目標,投資者在承擔不確定的風險時所持的態度。風險愛好者喜歡刺激,主動追求風險,「收益率」雖然時高時低,但認為給自己帶來 的效用是最大的;風險迴避者在預期「收益率」相同時,喜歡低風險的資產,而對於具有同樣風險的資產,則偏愛具有高預期收益率的資產;風險中立者既不迴避風 險,也不主動追求,他們只管走自己的路,不管風險大小如何。

 

 3、凡勃倫效應

一種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走俏。美國制度經濟學家凡勃倫最先注意到這一現象,它反映了人們進行炫耀性消費的心理願望。

 

4、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單位資源投入對產品產出的效用是不斷遞減的;簡單來說,投資做一項事情,開始的時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後來,收益值就越小。

 

5、 比較優勢論

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低於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

 

6、蝴蝶效應

蝴蝶在熱帶搧動一下翅膀,就可能引起異邦的一場颶風。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和「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7、囚徒困境

兩個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雖然彼此合作雙雙說謊可為全體帶來最佳利益(無罪開釋),但在被分開和信息不明的情形下,他們往往彼此出賣,只選擇自認為對自己最有利的作法。

(六)

  在日本企業裡面,如果一個男人處理不好家庭問題的話,基本上難有陞遷的機會。松下幸之助在企業管理對這一點就看重,他認為,「小家」搞不好的人,很難搞好「大家」。

  在美國,十多年前,一位名叫托馬斯的社會學家在調研了1300多位富豪後,寫成了名為《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他的研究表明,婚姻和事業是正相關的,80%的事業成功的人從沒有離過婚,而那些離婚後開創個人事業的,第二次婚姻也平均維持了十年以上。

  對於本書研究過程中的100對中國樣本,婚姻和事業正相關自然也是成立的。但是離過婚,或有私生子,或婚姻名存實亡的,佔到了40%的比例。結過兩次到三次婚的人亦大有人在。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一來,如我在第一章寫到的近「企業家婚姻三段論」一樣,中國始終處在一個社會劇變期,每一次的社會運動,都會引起人們婚戀觀的變 化。二來,中國人雖然注重「家文化」,但是財富的驟增,使得整個社會在衝破傳統倫理上越來越大膽,階層的分化與固化更是加速了這一趨勢。

但不要就此認為《荷爾蒙經濟學》是中國企業家婚姻的「大敗局」,畢竟我的樣本數量有限,更多能夠同時將婚姻和企業經營得有聲有色,但規模並不夠大 ——「小即是美」的中小企業被我們忽略了;另一方面,中國政經形勢混沌和民間仇富現象的愈演愈烈,使得那些能夠原本有著陽光化意願的知名企業家們打消了主 意,又將另一半給「藏」了起來。

更多的原因和花絮不能一一列舉。一言以蔽之,這是一本探討中國商人群體如何令事業和婚姻相得益彰的作品,一部回答為什麼中國少有比爾·蓋茨式夫婦的案例集,沏上一杯茶,且慢慢讀,慢慢批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92

細閱陸東新書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07.html#comment-form

很多人都知道陸東是城內知名的投資基金經理, 現為資產管理者, 自己做老闆, 他出名的地方是對市場的分析獨到, 雖然我不認為有人對未來預測的命中率能夠百分百, 但我欣賞他預測大市時背後的分析, 很多時都與投資銀行出的報告背道而馳, 而陸東的理據亦較合理及可取。

好像恆指市盈率為11-12倍, 加上內地增長, 人民幣走出去的條件, 香港股市在此水平確實便宜之極。同樣的分析, 情況不變的話, 問多少年都是這個答案, 簡單直接。但投資銀行報告在期間不知轉了多少次風, 評級又調高、又調低, 總是找藉口要散戶又買又賣才安落。

在書店找精神食糧時, 很少會買入一些被包裝袋包著的書, 陸東這本「繼續傲行」是第二本, 第一本是九把刀的「那些年」, 買時真心想看看陸東會講什麼。

現在看了大半本, 對他更加欣賞, 因為他的思路比想像中更合理及直接, 而且很有效率, 例如強拍問題、八十後、內地跟香港問題、地產問題、甚至感情問題, 對錯鮮明, 講多無謂, 好像所有問題都是數學, 計過是正數, 有著數就做, 負數就停, 討論都是浪費時間。

有時工作上遇到的人和事都一樣, 對判頭又好, 對下屬又好, 我都喜歡效率, 懂就懂, 不懂就不懂, 不要在我面前「吹水」,  只是對事不對人, 不要浪費大家時間。近期極不喜歡某特首後選人, 答個問題要由屯門轉彎轉到去上水都未答到, 有就有, 無就無, 講幾十句廢話做麼。

另一方面, 陸東對某些傳媒都很是不滿, 看看以下這段節錄自書中的文章。

「正如在09年有一次, 一份在港銷量數一數二、反共立場非常鮮明的報章, 在完全無訪問無接觸之下, 將我擺上財經版頭版, 聲稱我論述了對股市及個別版塊的幾點看法。見到後我震怒, 致電該報的投訴版, 輾轉駁到負責該報導的主編。對方只是支吾以對, 雖然沒有狡辯, 但也沒有道歉, 並謂該番說話真是出自我口, 乃我四、五個月前所說! 這還成世界乎? 經濟、股市環境幾個月間變化可以很大, 若這理由也能成立, 豈非可以將我十年前所說再搬出來?

投訴不得要領, 我再打電話給該傳媒集團的高層, 直指對方口口聲聲指摘共產黨滿口謊言, 其實自己才是滿口謊言; 無日無之批評特區政府不是問責, 其實自己才是沒有問責。他們的風格和手法簡直是騎劫了言論自由; 他們的所謂崇高理想, 高尚情操和道德高地也只是建立在浮沙之上。我實在氣憤難平, 至今仍未能釋然, 對於此等打著紅旗反紅旗的無品傳媒, 真箇徹底得失望。」

實在離譜之極, 不只陸東說, 在我工作崗位及身邊朋友亦對某傳媒有一定瞭解, 為交功課, 早已經到「做新聞」、「作新聞」的地步, 又是這個問題 :「到底是香港人跟她的新聞路線走, 還是她的新聞路線跟香港人走呢?」

相信陸東不會介意我節錄他的文章, 當是替他的書做宣傳, 祝他的書能大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95

新書出版倒計時(一) 水晶蒼蠅拍

http://xueqiu.com/1449612549/27396248
聖誕節附近發佈了倒計時(三),元旦附近發佈了(二),春節怎麼能不發佈(一)呢?

不過首先很遺憾,原來預期的春節前上架由於節前幹線的物流早早就停止了,以及排版設計上的一些細節修改而不得不延後了,對於等待的朋友只好說聲抱歉。但也有好消息。比如經過上次網友對於本書名稱的意見反饋,經過與出版社的溝通和策劃編輯的努力,終於「一個散戶的自我修養」將以副標題的形式出現(股市進階之道:一個散戶的自我修養),這裡的功勞有一半是熱心的網友們的,感謝。

此外,根據上述的節假日發佈定律,聰明的網友應該已經能推測出本書正式上市的日期大概在什麼時候了。我可不希望拖到3月8日或者4月2日。對於朋友們詢問的購買渠道問題,屆時將給出具體的購買鏈接。其實就是主流的流通渠道,噹噹蘇寧亞馬遜京東+新華書店等實體店都可以購買到,此外也應一部分網友要求有專門提供少量簽名版的淘寶店(本人強烈建議購買網上書店有折扣的版本,內容包裝完全一樣,因此只準備100本左右的簽名版)。

作為上市前最後一次的相關內容披露,本次將為大家帶來本書的序言。這次非常榮幸的邀請到深圳徐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張東偉先生為本書作序,張總作為a股20年發展的親歷者,其深厚的投資思想影響了眾多的投資人,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也再次感謝張總在百忙之中的支持和幫助。



股票投資如果是一個「職業」,那麼這個職業有一個最突出的現象:從業人的教育背景各種各樣,且進入這一行業時基本也不做系統的學習和培訓。還有一些人覺著這門行當似乎屬於某個專業的專利:比如學經濟的、財務的、金融的……以為股票投資只不過是其一個分支。但事實卻是,在股票市場上,還沒有跡象顯示某個學科教育背景的人在投資上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另外,還可以看到,這一行中,「哲學」、「方法」等這樣的詞彙又比任何其他行業中都多,「投資哲學」、「投資方法」、投資偶像或所謂的「股神」滿天飛,但真正能成為市場上長期贏家的卻很少。

這些現象充分表明,投資並非是某個學科、某個專業的「分支」。常識也告訴我們,一個沒有理論的行業是不能存在的。因此,如果對投資沒有系統的思考和學習,沒有能上升到理論高度的認識,那麼,一個投資者將長期處於個性化經驗的不斷總結- 推翻的循環之中,投資業績也將大起大落而難以真正進步。

對於一個投資者來說,究竟如何去學習、思考投資呢?

本書著者李傑先生把投資的學習歸結為三個方面:第一,建立正確的投資價值觀;第二,掌握企業價值分析的方法論;第三,理解市場定價的內在特質和規律。這樣的總結,讓我想起了巴菲特所講的投資主要「學好兩門課」,即「一是學會給公司估值,二是要瞭解市場如何定價並利用市場」。相比較,著者首先強調了「投資價值觀」的重要。從我和徐星投資公司長期的投資研究和實踐體會,我非常贊同這一點。投資的價值觀,其實是投資者投資根據的底線和根基。例如,信奉股票收益由「莊家」決定的投資者,不可能對價值分析有多少信心,更不會認同股價受內在價值決定的觀點;相信能預測股價走勢的人,自然對公司價值不會太感興趣;迷信內幕消息的人,也不可能去認識公司價值的決定因素和市場股價的長期趨勢;而認定中國不會產生高價值企業的人,更不會相信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在投資價值觀還不清晰之前,是難以學好分析企業價值和理解市場定價這「兩門課」的,因為價值觀決定了投資方法和對如何理解看待市場。因此可以說,這三個方面,正是投資者欲進入投資世界的「自由王國」時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由此,我想起自己進入股市投資以來的兩點深刻感受:
(一)市場看似詭異複雜,但背後卻有神力似的定價「機制」——公司的經營價值。在剛開始接觸股市的1994年時,我發現當時市場上最流行的是三大投資方法:一是「技術分析」;二是「莊家分析」;三是聽內幕消息。但我發現在這些方面自己要麼沒經驗和感覺,要麼完全沒有那些資源。股市上我這樣的人就不可能賺到錢?一天,一位當時很流行的股市雜誌的編輯朋友向我約稿,說你所做的「無形資產評估」也應該可以分析股票,我很吃驚,難道我也能成為業內的「專家」?從此我嘗試著以資產評估的觀念方法來看待股票。我逐漸地發現,以基本的經營分析和評判價值的方法,我能理解的公司定價大都「基本合理」,如果發現有明顯的業績增長的因素,這類股票稍不留意通常都會很快地漲上去了,不管在什麼市道中。例如1995年,儘管市場極度低迷,看起來只有偶爾的各種概念股、莊股行情,但上海股市卻出現了四川長虹、深圳股市出現川老窖、蘇常柴、深中集等獨立的小盤績優成長股的行情,而這些股票的把握,僅依據基本的公開信息的經營分析再加耐心的等待即可,完全不需要內幕、莊家等等的幫助。……在我的印象裡,我沒覺得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還被稱為「賭場、莊家市、政策市、消息市」的A股市場,與現今的股市,以及國際上所謂的「成熟股市」在定價機制上有多大的不同。此外,回顧歷史,正因為我一直身在市場的最低層,完全不知道機構、「莊家」、管理層的內幕和各種貓膩,僅憑對自己能把握的一家家公司的分析(當然有不明白的公司和價格,不去管它就是了),也沒覺著這一行當多麼「黑暗」,反而覺著市場定價的單純、投資的正當和滿足。

(二)「獨門絕技」可靠嗎?在我剛入市時我正在做無形資產評估工作。有一天,我們接受了一個軟件公司委託評估其一項軟件的價值——他們的獨門的選股和選時的軟件。對股票感興趣的我當然也對之很好奇。在我對之做盡職調查的時候,我發現,他們的這些「絕招」就是將一些近期股價波動的經驗(所謂的發現了股市的「絕招」,例如自編的技術指標組合、機構大戶的進出數量、K線圖的特徵等等)編成了軟件,在解釋當時股價並在運用時確實有一定的作用,但純粹是經驗的歸納而在道理上並無可信的根據。後來還陸續接到過類似的軟件項目評估的委託。我發現,這類「獨門絕技」式的股市軟件在市場上流行週期最多1-2年,然後就消失匿跡了,而沉迷於此的投資者,最終都擺脫不了虧損而放棄的命運。而這類軟件商,從我瞭解的來看,從未有靠這樣的「投資訣竅」軟件能持續做下去的。市場似乎是這樣的一台機器:專門用來毀壞那些能短期立即獲利的「獨門絕技」,而「放過」那些長期能升值的方法。
……

我自己近20年的投資和研究經歷,其實都印證了著者所提出的投資要解決的三大課題。面對市場上的各種現象上,雖然有著各種不同角度的認識和解釋,有宏觀形勢、政策、心理博弈、機構(莊家)行為、內幕信息、股價走勢圖的,但是,真正能長期起作用且是最終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以公司價值為依據的方法。不過,即使從公司價值上去認識投資,市場中也有各種表述和理解。應該說,其中機械、表面和片面的看待價值投資的佔了大多數。本書中,著者對市場上流行的多種觀念和方法提出了很多獨到而精闢的分析,相信讀者讀到後會有切身的感受。此外,投資需要的是對公司的系統分析及對市場定價的理解,而不是偏執於某個專門的技巧和知識,這也是本書一再強調的。

投資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成功的投資分析本身是優美邏輯和思維的體現,讓人高屋建瓴地認識投資和市場上林林總總的現象。這是投資給人帶來快樂的另一方面。沒有這種分析之美,投資事業也很難有快樂和持續性可言。而本書的另一大特點正是,著者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出發進行學術式的論述,而是以常見的投資和市場現象的剖析出發,案例式地引出價值觀、價值分析和市場定價的問題。這樣的敘述方式,更易為讀者理解。由於本書是通過投資中一個個需要搞清楚的投資問題、如何通過學習使投資水平進步展開敘述的,而不是去介紹某個投資分析上的「獨門絕技」,正因為如此,這種書的生命力才會更強。我相信,本書的出版,是初入市場及那些對投資倍感困惑的投資者的福音!

張東偉(深圳市徐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4-1-1 深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233

新書出版倒計時(一)

來源: http://xueqiu.com/1449612549/27396248

聖誕節附近發布了倒計時(三),元旦附近發布了(二),春節怎麽能不發布(一)呢?不過首先很遺憾,原來預期的春節前上架由於節前幹線的物流早早就停止了,以及排版設計上的一些細節修改而不得不延後了,對於等待的朋友只好說聲抱歉。但也有好消息。比如經過上次網友對於本書名稱的意見反饋,經過與出版社的溝通和策劃編輯的努力,終於“一個散戶的自我修養”將以副標題的形式出現(股市進階之道:一個散戶的自我修養),這里的功勞有一半是熱心的網友們的,感謝。此外,根據上述的節假日發布定律,聰明的網友應該已經能推測出本書正式上市的日期大概在什麽時候了。我可不希望拖到3月8日或者4月2日。對於朋友們詢問的購買渠道問題,屆時將給出具體的購買鏈接。其實就是主流的流通渠道,當當蘇寧亞馬遜京東+新華書店等實體店都可以購買到,此外也應一部分網友要求有專門提供少量簽名版的淘寶店(本人強烈建議購買網上書店有折扣的版本,內容包裝完全一樣,因此只準備100本左右的簽名版)。作為上市前最後一次的相關內容披露,本次將為大家帶來本書的序言。這次非常榮幸的邀請到深圳徐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張東偉先生為本書作序,張總作為a股20年發展的親歷者,其深厚的投資思想影響了眾多的投資人,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也再次感謝張總在百忙之中的支持和幫助。序股票投資如果是一個“職業”,那麽這個職業有一個最突出的現象:從業人的教育背景各種各樣,且進入這一行業時基本也不做系統的學習和培訓。還有一些人覺著這門行當似乎屬於某個專業的專利:比如學經濟的、財務的、金融的……以為股票投資只不過是其一個分支。但事實卻是,在股票市場上,還沒有跡象顯示某個學科教育背景的人在投資上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另外,還可以看到,這一行中,“哲學”、“方法”等這樣的詞匯又比任何其他行業中都多,“投資哲學”、“投資方法”、投資偶像或所謂的“股神”滿天飛,但真正能成為市場上長期贏家的卻很少。這些現象充分表明,投資並非是某個學科、某個專業的“分支”。常識也告訴我們,一個沒有理論的行業是不能存在的。因此,如果對投資沒有系統的思考和學習,沒有能上升到理論高度的認識,那麽,一個投資者將長期處於個性化經驗的不斷總結- 推翻的循環之中,投資業績也將大起大落而難以真正進步。對於一個投資者來說,究竟如何去學習、思考投資呢?本書著者李傑先生把投資的學習歸結為三個方面:第一,建立正確的投資價值觀;第二,掌握企業價值分析的方法論;第三,理解市場定價的內在特質和規律。這樣的總結,讓我想起了巴菲特所講的投資主要“學好兩門課”,即“一是學會給公司估值,二是要了解市場如何定價並利用市場”。相比較,著者首先強調了“投資價值觀”的重要。從我和徐星投資公司長期的投資研究和實踐體會,我非常贊同這一點。投資的價值觀,其實是投資者投資根據的底線和根基。例如,信奉股票收益由“莊家”決定的投資者,不可能對價值分析有多少信心,更不會認同股價受內在價值決定的觀點;相信能預測股價走勢的人,自然對公司價值不會太感興趣;迷信內幕消息的人,也不可能去認識公司價值的決定因素和市場股價的長期趨勢;而認定中國不會產生高價值企業的人,更不會相信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在投資價值觀還不清晰之前,是難以學好分析企業價值和理解市場定價這“兩門課”的,因為價值觀決定了投資方法和對如何理解看待市場。因此可以說,這三個方面,正是投資者欲進入投資世界的“自由王國”時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由此,我想起自己進入股市投資以來的兩點深刻感受:(一)市場看似詭異複雜,但背後卻有神力似的定價“機制”——公司的經營價值。在剛開始接觸股市的1994年時,我發現當時市場上最流行的是三大投資方法:一是“技術分析”;二是“莊家分析”;三是聽內幕消息。但我發現在這些方面自己要麽沒經驗和感覺,要麽完全沒有那些資源。股市上我這樣的人就不可能賺到錢?一天,一位當時很流行的股市雜誌的編輯朋友向我約稿,說你所做的“無形資產評估”也應該可以分析股票,我很吃驚,難道我也能成為業內的“專家”?從此我嘗試著以資產評估的觀念方法來看待股票。我逐漸地發現,以基本的經營分析和評判價值的方法,我能理解的公司定價大都“基本合理”,如果發現有明顯的業績增長的因素,這類股票稍不留意通常都會很快地漲上去了,不管在什麽市道中。例如1995年,盡管市場極度低迷,看起來只有偶爾的各種概念股、莊股行情,但上海股市卻出現了四川長虹、深圳股市出現川老窖、蘇常柴、深中集等獨立的小盤績優成長股的行情,而這些股票的把握,僅依據基本的公開信息的經營分析再加耐心的等待即可,完全不需要內幕、莊家等等的幫助。……在我的印象里,我沒覺得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還被稱為“賭場、莊家市、政策市、消息市”的A股市場,與現今的股市,以及國際上所謂的“成熟股市”在定價機制上有多大的不同。此外,回顧歷史,正因為我一直身在市場的最低層,完全不知道機構、“莊家”、管理層的內幕和各種貓膩,僅憑對自己能把握的一家家公司的分析(當然有不明白的公司和價格,不去管它就是了),也沒覺著這一行當多麽“黑暗”,反而覺著市場定價的單純、投資的正當和滿足。(二)“獨門絕技”可靠嗎?在我剛入市時我正在做無形資產評估工作。有一天,我們接受了一個軟件公司委托評估其一項軟件的價值——他們的獨門的選股和選時的軟件。對股票感興趣的我當然也對之很好奇。在我對之做盡職調查的時候,我發現,他們的這些“絕招”就是將一些近期股價波動的經驗(所謂的發現了股市的“絕招”,例如自編的技術指標組合、機構大戶的進出數量、K線圖的特征等等)編成了軟件,在解釋當時股價並在運用時確實有一定的作用,但純粹是經驗的歸納而在道理上並無可信的根據。後來還陸續接到過類似的軟件項目評估的委托。我發現,這類“獨門絕技”式的股市軟件在市場上流行周期最多1-2年,然後就消失匿跡了,而沈迷於此的投資者,最終都擺脫不了虧損而放棄的命運。而這類軟件商,從我了解的來看,從未有靠這樣的“投資訣竅”軟件能持續做下去的。市場似乎是這樣的一臺機器:專門用來毀壞那些能短期立即獲利的“獨門絕技”,而“放過”那些長期能升值的方法。……我自己近20年的投資和研究經歷,其實都印證了著者所提出的投資要解決的三大課題。面對市場上的各種現象上,雖然有著各種不同角度的認識和解釋,有宏觀形勢、政策、心理博弈、機構(莊家)行為、內幕信息、股價走勢圖的,但是,真正能長期起作用且是最終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以公司價值為依據的方法。不過,即使從公司價值上去認識投資,市場中也有各種表述和理解。應該說,其中機械、表面和片面的看待價值投資的占了大多數。本書中,著者對市場上流行的多種觀念和方法提出了很多獨到而精辟的分析,相信讀者讀到後會有切身的感受。此外,投資需要的是對公司的系統分析及對市場定價的理解,而不是偏執於某個專門的技巧和知識,這也是本書一再強調的。投資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成功的投資分析本身是優美邏輯和思維的體現,讓人高屋建瓴地認識投資和市場上林林總總的現象。這是投資給人帶來快樂的另一方面。沒有這種分析之美,投資事業也很難有快樂和持續性可言。而本書的另一大特點正是,著者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出發進行學術式的論述,而是以常見的投資和市場現象的剖析出發,案例式地引出價值觀、價值分析和市場定價的問題。這樣的敘述方式,更易為讀者理解。由於本書是通過投資中一個個需要搞清楚的投資問題、如何通過學習使投資水平進步展開敘述的,而不是去介紹某個投資分析上的“獨門絕技”,正因為如此,這種書的生命力才會更強。我相信,本書的出版,是初入市場及那些對投資倍感困惑的投資者的福音!張東偉(深圳市徐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2014-1-1 深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49

格林斯潘新書《地圖與疆域》,經濟學是地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090

在格林斯潘最近出版的新書中,這位美聯儲歷史上履職時間最長的主席指出,經典經濟學理論中的理性人假設不足以描述人類行為,大而不能倒的銀行確實是太過龐大。格林斯潘在書中還提到,美國政府在社保和醫療上的支出,以及老年人醫療項目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商業投資。他還直言不諱的指出,經濟預測非常困難,雖然有人可能會認為他這是在為自己曾經在美聯儲犯下的錯誤開脫。 這本書可能顯得有些枯燥,但標題卻相當有意思,叫《地圖與疆域》,這個名字聽起來是一本地理方面的書籍,和書中的內容一點兒都沾不上邊,格林斯潘自己出版的書中也沒有提到相關的東西,其他的經濟和金融領域的論文也沒有類似的故事,但聰明的格林斯潘先生絕對不會隨意為自己的書寫這樣一個名字,他肯定有自己的用意。 然而格林斯潘的這點兒“小聰明”還是被發現了,《地圖與疆域》與一本法國小說同名,這部小說於2010年獲得了法國最負盛名的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地圖與領土》延續了Michel Houellebecq以往憤世嫉俗、直言不諱的風格,對藝術、愛情、金錢、政治等元素進行了尖銳的剖析。這部小說卻受到法國評論界一致好評,在2010年龔古爾文學獎評選中更是首輪勝出。然而這與格林斯潘新書所講的內容還是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事實上,格林斯潘與Houellebecq都不能否認一件事,那就是地圖與疆域這個奇怪的名詞組合來自於Alfred Korzybski,Korzybski是上個世紀初波蘭的一位哲學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人類是通過簡化和抽象來認識世界的,人們不應該因為抽象與事實有差距而懷疑抽象的價值。對於同樣一塊土地,我們可能有幾十張不同的地圖來刻畫,每一張地圖都有自己的視角,都是在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那張對整塊土地原模原樣複制的地圖是沒有實際價值的。 Korzybski的思想對經濟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沒有任何經濟模型能夠完全真實的反映這個社會的經濟運行狀況,它們都只是一定的時期內對特定經濟環境的逼近。 正因為這一點,經濟學家一直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鄙視,物理學家們認為他們創造出的物理模型能夠精確的反應真實世界的運行。這些物理學家堅持認為,經濟學的結論只有獨立於空間和時間而絕對存在時,經濟學才能夠稱得上是一門科學。 格林斯潘在書中直言不諱的指出,構建像物理學家所要求的經濟學模型的努力註定是徒勞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經濟學研究是毫無用處的,經濟學理論是對社會本質屬性的洞察和抽象,有效的經濟政策的制定必須依賴這些基本的理論。 咋看之下,兩位《地圖與疆域》的作者所講述的內容沒有什麽交集,但兩位作者都有對自己的職業和思想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勇氣,他們相信簡單是對複雜的另一種表達。但有一件事是非常明顯的,美聯儲的主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力顯然要比獲得龔古爾獎的作者的影響力要大得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98

《魔球》作者新書 揭露高頻交易「插隊有理」內幕 百萬分之一秒閃電搶單 掀華爾街風暴

2014-04-28  TWM
 
 

 

一本新書、一場辯論,讓過去七年華爾街不說卻默默在做的高頻交易,成為熱門話題;一夕之間,美國展開調查,歐盟擬立法嚴控,而限制華爾街玩家大賺黑箱錢的代價,恐怕則是成交量的巨幅萎縮。

撰文‧乾隆來

四月一日下午一點半,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的交易突然停止了!

這次暫停交易的原因很奇特,不是天災,不是人禍,不是電腦當機,更沒有出現重大違約事件,而是所有在NYSE的場內交易員,以及遍佈紐約、芝加哥、倫敦、香港、東京交易室的炒手們,同時被一場難以置信的電視辯論所吸引。

在NYSE的交易場內,財經電視網《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找來三位貴賓,以殺到見骨的言詞,舌戰熱門的高頻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HFT)是否為新形態的「內線交易」,少數使用先進電腦進行高頻交易的證券公司,是否佔盡便宜、吃掉一般投資大眾的利潤。

CNBC把攝影棚搬到紐約證交所場內,電視螢幕上有三位辯論者,正方是貝茲全球交易所(BATS Global Market)總裁歐布萊恩,貝茲是新崛起的電子證券交易所,二○○五年才成立,卻靠著高頻交易在短短八年內晉身為僅次於NYSE與那斯達克的全美第三大證券交易所。反方則是暢銷書《魔球》的作者麥可路易斯(Michael Lewis),他剛剛出版踢爆高頻交易內幕的新書《閃男孩—華爾街的造反》(Flash Boys : A Wall Street revolt),另一位反方代表,則是書中男主角日裔加拿大交易員勝山(Brad Katsuyama)。

激辯二十三分鐘

全球金融交易瞬間停擺

前後二十三分鐘的辯論,由歐布萊恩怒斥麥可路易斯「不要臉」(Shame on you)點燃戰火,接著他又炮轟勝山,勝山也毫不猶豫地當著全球觀眾的面前反擊:「你真的要對幹?那就來吧!」勝山指著歐布萊恩的鼻子說:「我相信市場被(高頻交易)操控了……」,「而你,就是操縱者之一(you're part of the rigging)!」操縱(rig)雖然只有短短三個字母,卻是一個嚴厲的用語,使用在證券市場時,指涉違法內線交易,使用在政治領域,則是選舉舞弊、操控的代名詞。指控對方「rig」,無疑就是要把對方送進大牢。

分秒相扣毫無冷場,讓全世界的交易員們直盯著電視螢幕觀看這場辯論,同時忙著發送推特呼朋引伴討論高頻交易的生死鬥,一時之間,全球的金融交易突然就停擺了。

高頻交易是過去十年在超級電腦上發展出來的交易模式,傳統的交易所電腦撮合,每秒鐘可以完成一千筆交易,已經是一般投資人難以想像的巨大數量,但是在高速電腦技術發展下,證券公司交易部門發展出可以達到百萬分之一秒,甚至更快速的電腦撮合,尤其是進入交易所原本就開放的「委託買賣資料庫」中,高頻交易可以在某一支個股即將有大單買進或賣出之前,光速般的下單「插隊」;也可偵測到同一家上市公司在不同交易所交易價格的微小差距,進行百萬分之一秒的價差套利。

為了爭取這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差,許多進行高頻交易的證券商,將自己的主機放到與證券交易所同一棟大樓內,即使資訊傳遞是以「光速」在進行,高頻交易商也要從「加州到紐約」與「紐約到紐約」的光速傳遞差距中,賺取利潤。

百戰百勝的聚寶盆

一二三八個交易日幾乎都賺高頻交易有多好賺,從原定在今年四月新股上市的古玩證券公司(Virtu Financial),在提交美國證監會的公開說明書中,可以窺見端倪。

古玩證券公開說明書中強調:「從公司成立到一三年底,長達五年的期間內,我們只有一天出現交易虧損。」也就是說,在一二三八個交易日中,古玩證券交易勝率幾乎是一○○%,這種百發百中的勝率,讓人難以置信。而這家成立五年的新公司,預計公司作價三億美元(約新台幣九十億元),藉著發行新股要募集約新台幣三十億元的資金,而且新股東沒有投票權,公司控制權還是牢牢掌握在創辦人的手中。

古玩證券公司只是數以百計的高頻交易商之一,估算現今美國每日證券市場的成交中,有超過六○%的交易可以歸類為高頻交易;不僅高盛、摩根士丹利在內的跨國投資銀行紛紛成立高頻交易部門,許多原本在大券商嘗到甜頭的交易員與電腦程式專家,也跳槽成立專門進行高頻交易的專業券商;完全不判斷投資前景,只靠電腦從每筆交易中刮出一小塊油水的高頻交易,已是現今證券交易的主流了!

然而,這個神祕的賺錢神器,卻被麥可路易斯拿大鎯頭硬生生砸爛。

麥可路易斯是當今全球最知名、專門撰寫華爾街光怪陸離故事的作家。他在一九八九年出版《老千騙局》,大爆華爾街債券交易圈內幕;後來又出了以棒球為主角的《魔球》、以美式足球為主角的《攻其不備》,○八年金融海嘯後,再寫《大空頭》(THE BIG SHORT)。麥可路易斯能夠用生動的筆觸描繪複雜的華爾街,而且每本都跟浪漫小說同登暢銷書排行榜,還獲得好萊塢青睞,出巨資買他的電影版權。

○九年,交易員勝山透過管道找到麥可路易斯;勝山當時是加拿大皇家銀行的交易室主管,配備最尖端的電腦設備進行程式交易,但是勝山卻發現,他的委託單子經常被莫名其妙地「插隊」,尤其是必須橫跨幾個交易所的大買單,總是有人搶在他的前面進貨,然後以些微的高價賣回給他。

勝山知道,這是高頻交易搞的鬼,但交易所內的委買委賣資訊是透明的,而且證券交易所為搶生意,對於巨量交易一向給予低廉的手續費優惠,現行的法律與制度沒辦法約束高頻交易「插隊」行為。他把這個現象告訴了麥可路易斯,路易斯很快就瞭解,高頻交易在○九年已高達美國證券市場每天成交量的六○%到七三%,而且在超級電腦的運作下,各種高頻交易的程式日新月異,市場佈滿了插隊的大戶,散戶以及長期投資人被矇在鼓裡。

挑動最敏感神經

《閃男孩》一週狂賣十三萬冊除了勝山,麥可路易斯還注意到一名俄裔駭客艾雷尼可夫(Sergey Aleynikov),他因為被高盛證券告進法院而曝光。艾雷尼可夫是俄羅斯移民,九○年移民美國,一直在科技業發展開放程式,高盛證券在○七年以年薪四十萬美元(約一二○○萬元新台幣)挖角他,發展高頻程式交易。兩年後艾雷尼可夫跳槽至專門從事高頻交易的德薩科技公司,年薪翻轉三倍至一百二十萬美元。

「一家小證券公司,竟然用高盛三倍的薪水挖角,顯然艾雷尼可夫身懷特殊的賺錢密技!」麥可路易斯敏感的嗅覺告訴他其中必有故事,他翻閱聯邦調查局拘捕艾雷尼可夫的資料,高盛指稱他「破壞電腦安全系統、不當複製交易原始碼、竊取高頻、巨量交易程式」。從高盛罕見的大動作向聯邦調查局與檢察官舉報,顯然艾雷尼可夫涉及了龐大的利益。

麥可路易斯於是用勝山與艾雷尼可夫的故事做主軸,寫了《閃男孩》這本描述高頻交易的書,書本在三月三十一日上架,隔日CNBC就爆發戲劇化辯論,再加上高頻交易早成為金融圈內人人關注的焦點,贊成的人獲利豐碩,反對者則認為高頻交易必然導致災難。瞬間,《閃男孩》引爆了華爾街最敏感、最熱門的話題,新書才上架,第一個禮拜就銷售十三萬冊,成了最夯的新書。

《閃男孩》引爆的不是單一炸彈,而是一連串猶如骨牌一般的連珠炮。四月十一日,三位交易員向芝加哥地區法院遞狀,稱美國最大的期貨交易所: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CME)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從○七年起就提供給高頻交易者不公平的買賣資訊,造成一般投資者的損害。

四月十五日,歐盟傳出擬立法嚴控高頻交易的消息,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則在盤中瞬間湧出高達五億美元的黃金期貨賣單,讓黃金價格跌破二○○日均線與一三○○美元整數關卡,由於賣單瞬間爆量,還導致交易所停止交易十秒鐘。市場人士認為,這又是高頻交易惹的禍。

同時,高盛證券突然傳出,將要關閉代號為Sigma X的「黑池交易平台」。黑池(Dark Pool)的名稱極為貼切,就是高盛進行高頻交易的平台,所有訊息包括買賣交易對象、價格、數量、損益都無法公開,一整池黑漆漆的交易,全都是電腦程式的結果,絕對的黑箱作業!

黑池交易並不是高盛獨有,包括摩根士丹利、花旗銀行等龍頭金融機構在內,各個都有自己的黑池交易平台,估計各家公司的黑池交易,佔目前每日證券交易成交量高達二○%,而且是各家公司的重要獲利來源。

高盛關閉黑池交易平台,當然不是突然明心見佛,而是因為檢察官的傳票已經送到家門口。四月十八日,紐約州檢察總長施耐德曼向六家高頻交易商發出傳票,要求調閱資料,以調查某些「與黑池有關的交易」是否在資訊上享有不公平的優勢。不只是檢察官,聯邦調查局、證監會、期貨交易委員會幾乎同步啟動調查,施耐德曼甚至指高頻交易是「內線交易2.0版」。

如今,歐布萊恩一定非常後悔,如果他在四月一日低調一點,在CNBC的直播裡措辭稍微模糊一點,沒搞出二十三分鐘、讓全球交易員停止交易的論戰,或許《閃男孩》就不會大賣,或許檢察總長、聯邦調查局就不會大動作來調查。

內線交易進階版?

聯邦調查局、檢察總長要查高頻交易已經存在七、八年,偷偷摸摸賺了超過百億美元的利潤,如今黑盒子被迫打開,一透明,就啥錢也賺不到了,而且還有麻煩的官司要面對。四月中旬,古玩證券被迫無限期停止上市,三億美元的鈔票不翼而飛;已經上市的高頻交易公司KCG控股,股價狂跌一三%,CME交易所股價跌六%,Nasdaq OMX股價跌掉五%。

這些還只是表面的損失,高頻交易現在仍然佔美國股市五○%的成交量,一旦被套上重重限制,將來市場成交量下跌,整個金融產業又將要面臨一次緊縮,事情就大條了!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高頻交易

指透過極高速的超級電腦,在極短時間內進行大量交易指令,一方面可搶先一般投資者下單,亦可於下單後不到一秒的時間便撤銷交易指令,從而試探市場反應或擾亂市場資訊。

高頻交易潮將在台股蔓延?

高頻交易有沒有機會在台灣上演?以現行制度而言,似乎時候還未到。原因是目前台股採「集合競價制」,是將一段時間內累積的委託單集中交易,和國外股市隨時掛單、隨時撮合的逐筆競價制度,大不相同。

證交所指出,2013年7月1日起,集合競價的撮合秒數從20秒縮短為15秒,今年2月縮短為10秒,預定在今年12月減為5秒。雖然撮合秒數減少、競價次數增加,但每個時段僅有一個成交價,因此不會出現價位快速、不規則跳動的情形,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