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利率市场化影响几何?--我思故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nyfn.html

息差—利率市场化影响几何

 

当前,支撑中国银行业高盈利的核心因素是政策性利差;未来,基准利率的放开和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净息差究竟影响如何?看看国外。

1960年代,美国通胀率不断提高,推动了市场利率的明显上升;证券市场高速发展,直接融资市场越来越发达。而银行业受到Q条款的限制,在竞争中越来越处 于不利的地位,大量的银行经营出现了问题,全社会的信贷供给量减少。在此背景下,废除Q条款和实现利率市场化被提上日程。

1970年,美国取消金额10万元以上、期限3个月以内的定期存款的利率限制,拉开了其长达16年的利率市场化之路的大幕。

初期,银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息差水平明显下降:1970年至1974年的5年间,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下降了74个基点,降幅达到了19%。但在随后的10多年间,净息差并没有继续下降,而是进入了一个持续上升通道,开始稳步反弹至利率市场化前的水平。

总体来看,在1984年利率市场化过程结束时,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为3.77%,相比于1969年3.79%的净息差水平仅仅下降了两个基点,净息差的走势是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

理论上,利率管制的取消将不可避免的引起存款成本率的上升,从而导致银行存贷利差的收窄,进而引起净息差的下降。从美国的经验看,这句话只说对了前半句:利率市场化本身确实会引起存款成本率的上升,但是存款成本率的上升却未必会导致存贷利差的收窄。

美国银行业1983年的存贷利差为3.53%,1970年为3.41%,存贷利差不降反升了12个基点。主要原因是在存款成本率提高的同时,贷款收益率也有相应的提高,而且增加的幅度超过了成本上升的幅度。

但贷款收益率的提高并非没有代价,与贷款收益率持续提升相伴的是银行业信用成本率的不断攀升。整个6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平均信用成本为0.17%,而 1970至1984年间的这一数值急剧升高到了0.49%。尽管信用成本率的上升一部分是因为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7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滞胀,但也有一 部分是由于银行为了追求高的收益率,主动选择了高风险的经营模式,增加了对于杠杆的使用和高风险类贷款的投放,从而加大了贷款的整体风险。

扣除信用成本之后的拨备后净息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更加客观指标。观察美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引起了拨备后净息差的显著下降:从1970年的3.71%下降到1984年的2.84%,降幅23%。

在利率市场化漫长进程中,日本银行业净息差的走势与美国类似,呈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V”型:最初的几年,净息差水平显著下降,从1982年的2.2%下 降到1987年的1.6%,降幅达到27%;之后,净息差水平开始稳步反弹,到1990年已经重新达到1.95%的水平;1990年之后受金融危机的影 响,日本银行业的息差水平再次下降。

不考虑90年代开始的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银行业的信用成本在利率市场化期间尽管有波动,但一直维持在0.2%以下的水平。同样考察拨备后净息差指标:日 本银行业的拨备后净息差从1982年的2%降低到了1990年的1.9%,降幅仅仅为5%。相比于美国,日本银行业在整个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受到的冲击更 小,这主要得益于其一直维持在低位的信用成本。

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看,在利率市场化开始的3到5年内,银行业的净息差会明显下降,降幅在20%左右。主要原因是利率管制的放开会导致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 成本大大提高,而此时商业银行尚未来得及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或者是模式的调整效果尚未完全显现,收益率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普遍徘徊在75%的红线左右,随着监管当局对于存贷比指标的再监管,商业银行对于存款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因此,对于存款利率 的管制一旦放开,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率将会显著上升,从而引起存贷利差的收窄,净息差的水平也会相应降低。也就是说,与美、日一样,在利率市场化的最初几 年,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将不可避免地下降。

如果将利率市场化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会发现利率市场化并不会必然导致银行业净息差的大幅下降:美国利率市场化后3年(1985-1987)的净 息差均值为3.79%,高于利率市场化前3年(1967-1969)的均值3.41%;日本银行业净息差在整个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仅仅下降了5%。内在原因 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会主动调整自身的业务模式,努力开发新的业务来提高资产收益率水平,以抵消计息负债成本率上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但是,如果考察扣除了信用成本的拨备后净息差,利率市场化还是造成了美国银行业息差水平将近17%的下降。所以,决定利率自由化对于银行息差水平总体影响 的核心因素应该是银行自身业务模式的调整:如果银行能有效地调整自身经营模式,在良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现生息资产收益率的持续提升,那么其净息差水平不 仅不会下降,反而可能上升。

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正积极探索转型,而利率市场化将会加速这一过程。美国和日本银行业的应对措施值得借鉴:1.转型是必须的,只有通过转型来提高收益率水 平才能有效缓解成本上升的压力;2.风险的控制至关重要,如果伴随高收益率的是高信用成本,那么银行的转型只能事倍功半,实际净利润的减少仍然不可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4

女子180萬元購理財產品虧成1萬元 我思故在

http://www.jztzp.com/a/51039.html

中廣網北京9月23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導,物價上漲,儲蓄貶值。近些年,為了不讓口袋裡的錢長毛,越來越多的居民都選擇把銀行的錢取出來,去進行投資。但是放眼望去, 我們也投資的項目並不多:樓市遭遇限購,股市又無比低迷,唯一讓人眼前一亮的就是黃金了。大量的資金都湧入到炒金上面。但是,就跟其他的投資品一樣,黃金 也不會只漲不跌。不經意間,風險不期而至。

去年4月21日,青島的王女士去平安銀行青島分行南京路支行去諮詢理財方面的信息。由於王女士是這家支行的VIP客戶,所以她享受到理財經理薛某,負責對接的一對一理財服務。在薛某熱情推薦下,王女士購買了一款據稱是保本保息、年收益最低5%的投資黃金的理財產品。

當天雙方簽署了一份委託理財協議,王女士把180萬元人民幣交由薛某管理,進行黃金T+D交易,合同期限為一年。但是不久後,王女士通過賬戶查詢發現資金逐漸變少。到了9月份,交易賬戶竟然只剩下1萬餘元了。王女士急忙聯繫薛某,發現已聯繫不上。而當她到平安銀行反映此事時,銀行方面則稱薛某已辭職,並稱王女士的交易屬於薛某個人行為,與深發展無關。

無奈之下,王女士一紙訴狀,將平安銀行告上法庭。但是,遺憾的是,案件已經審理了兩回,仍舊沒有任何判決。

不過,王女士的遭遇引起了媒體的關注。不少報紙、網站都對此進行了跟蹤報導,《中國經濟網》記者毛宇舟從案件發生就開始關注此事,多次採訪事件雙方。下面毛宇舟帶來事件雙方的觀點和事態的介紹。

毛宇舟:王女士在簽約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的投資是有很大風險的,因為她之前也多次跟薛姓的理財經理表示自己是不能承擔任何風險的,基金、證券一類的理財 產品她都不能夠接受的,所以更不要提黃金這種,這麼如此高風險的理財產品了,但是這個薛姓的理財經理一再強調說是沒有風險,並且是百分之百保本,並且在這 之上他還誇大了收益,承諾了很高的收益,也可以說是欺騙與隱瞞的情況,下王女士與他簽訂了合同,並且投入了巨資,所以說在簽約的過程中是在欺騙的情況下她 簽約的,這樣的情況。

當王女士的賬戶資金出現大幅度虧損的時候,她有沒有接到相關的提示。從王女士把錢匯入到指定的賬戶中以後,實際上這個賬戶就已經是由薛某在實際上操縱了, 但是我們從法律來講,這都是不被允許的。但是實際情況上,從180萬打到賬戶裡到王女士發現自己賬戶裡已經巨虧的時候,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王女士完全沒 有收到銀行的反饋信息,因為如果知道自己賬戶裡少錢了,她肯定會直接去聯繫薛某了,但是這些情況銀行完全都沒有反饋給王女士,等於說王女士一直被蒙在鼓 裡,直到她發現她只剩到一萬塊錢,而實際操作人也變成了薛某。

平安銀行現在認為王女士是與薛某簽的合同,她的所有的損失與責任都應該由薛某個人承擔,雖然他曾經是銀行的從業人員,但是他已經離職了,所以誰簽的約,去 找誰賠償,銀行不負有責任,這是平安銀行在法庭上的主張。王女士認為,首先是在正當的工作時間是在平安銀行大堂之內,時間、地點包括人,她與當時簽訂的薛 某是平安人員的工作人員,在大堂裡簽約,銀行應該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它不可能完全推卸掉。並且當時在法庭上,王女士希望平安銀行能出示當時的監控錄像,大 廳的監控錄像作為證供,但是平安銀行以錄像只能保存三個月為由,拒絕了這個要求,所以王女士認為它也是負有一定責任的。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王女士並沒有將自己的賬戶的密碼告訴薛某或者是其他的銀行的工作人員,但是銀行在沒有通知王女士的情況下,短信轉出都沒有通知王女士, 這個銀行肯定是涉嫌到違規操作了,沒有知道密碼怎麼可能操作賬戶呢?所以銀行對這方面肯定是違規了,它應該負有責任。所以銀行應該給予一定的賠償。

天下公司也聯繫到了平安銀行的品牌部相關負責人白女士,就此次事件相關熱點問題與她進行了溝通。

白女士:她辦理的是黃金T+D的業務,就是我們銀行作為這種黃金交易所的會員,為客戶提供的只是一個交易平台,我們不替客戶進行操作的。作為我們銀行來 講,我們沒有跟客戶簽訂任何的協議,所以就是說客戶,只有客戶才掌握自己的賬戶和密碼,但是她委託給了誰,我們銀行是並不太知情的。

記者:她委託給誰您這邊不是很知情,這位當時給她辦理的理財經理,他有沒有把這個事情跟王女士說清楚呢?包括風險。

白女士:客戶表示都說了的,所以現在這個事情進入了司法程序,所以我們也期待著法律有一個公正的判決。

記者:這位經理現在還在嗎?

白女士:他已經離職了。

記者:他是因為什麼原因離職的呢?

白女士:他個人原因,自己提出了辭職。

記者:與這件事情有關係嗎?

白女士:這個我不是很清楚。

2011年深發展的年報顯示,它全年理財產品累計發行規模為4200億元,同比增長463%;實現理財產品手續費收入1.89億元,同比增長237%,為同業增幅最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