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利率市场化影响几何?--我思故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nyfn.html

息差—利率市场化影响几何

 

当前,支撑中国银行业高盈利的核心因素是政策性利差;未来,基准利率的放开和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净息差究竟影响如何?看看国外。

1960年代,美国通胀率不断提高,推动了市场利率的明显上升;证券市场高速发展,直接融资市场越来越发达。而银行业受到Q条款的限制,在竞争中越来越处 于不利的地位,大量的银行经营出现了问题,全社会的信贷供给量减少。在此背景下,废除Q条款和实现利率市场化被提上日程。

1970年,美国取消金额10万元以上、期限3个月以内的定期存款的利率限制,拉开了其长达16年的利率市场化之路的大幕。

初期,银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息差水平明显下降:1970年至1974年的5年间,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下降了74个基点,降幅达到了19%。但在随后的10多年间,净息差并没有继续下降,而是进入了一个持续上升通道,开始稳步反弹至利率市场化前的水平。

总体来看,在1984年利率市场化过程结束时,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为3.77%,相比于1969年3.79%的净息差水平仅仅下降了两个基点,净息差的走势是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

理论上,利率管制的取消将不可避免的引起存款成本率的上升,从而导致银行存贷利差的收窄,进而引起净息差的下降。从美国的经验看,这句话只说对了前半句:利率市场化本身确实会引起存款成本率的上升,但是存款成本率的上升却未必会导致存贷利差的收窄。

美国银行业1983年的存贷利差为3.53%,1970年为3.41%,存贷利差不降反升了12个基点。主要原因是在存款成本率提高的同时,贷款收益率也有相应的提高,而且增加的幅度超过了成本上升的幅度。

但贷款收益率的提高并非没有代价,与贷款收益率持续提升相伴的是银行业信用成本率的不断攀升。整个6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平均信用成本为0.17%,而 1970至1984年间的这一数值急剧升高到了0.49%。尽管信用成本率的上升一部分是因为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7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滞胀,但也有一 部分是由于银行为了追求高的收益率,主动选择了高风险的经营模式,增加了对于杠杆的使用和高风险类贷款的投放,从而加大了贷款的整体风险。

扣除信用成本之后的拨备后净息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更加客观指标。观察美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引起了拨备后净息差的显著下降:从1970年的3.71%下降到1984年的2.84%,降幅23%。

在利率市场化漫长进程中,日本银行业净息差的走势与美国类似,呈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V”型:最初的几年,净息差水平显著下降,从1982年的2.2%下 降到1987年的1.6%,降幅达到27%;之后,净息差水平开始稳步反弹,到1990年已经重新达到1.95%的水平;1990年之后受金融危机的影 响,日本银行业的息差水平再次下降。

不考虑90年代开始的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银行业的信用成本在利率市场化期间尽管有波动,但一直维持在0.2%以下的水平。同样考察拨备后净息差指标:日 本银行业的拨备后净息差从1982年的2%降低到了1990年的1.9%,降幅仅仅为5%。相比于美国,日本银行业在整个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受到的冲击更 小,这主要得益于其一直维持在低位的信用成本。

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看,在利率市场化开始的3到5年内,银行业的净息差会明显下降,降幅在20%左右。主要原因是利率管制的放开会导致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 成本大大提高,而此时商业银行尚未来得及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或者是模式的调整效果尚未完全显现,收益率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普遍徘徊在75%的红线左右,随着监管当局对于存贷比指标的再监管,商业银行对于存款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因此,对于存款利率 的管制一旦放开,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率将会显著上升,从而引起存贷利差的收窄,净息差的水平也会相应降低。也就是说,与美、日一样,在利率市场化的最初几 年,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将不可避免地下降。

如果将利率市场化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会发现利率市场化并不会必然导致银行业净息差的大幅下降:美国利率市场化后3年(1985-1987)的净 息差均值为3.79%,高于利率市场化前3年(1967-1969)的均值3.41%;日本银行业净息差在整个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仅仅下降了5%。内在原因 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会主动调整自身的业务模式,努力开发新的业务来提高资产收益率水平,以抵消计息负债成本率上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但是,如果考察扣除了信用成本的拨备后净息差,利率市场化还是造成了美国银行业息差水平将近17%的下降。所以,决定利率自由化对于银行息差水平总体影响 的核心因素应该是银行自身业务模式的调整:如果银行能有效地调整自身经营模式,在良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现生息资产收益率的持续提升,那么其净息差水平不 仅不会下降,反而可能上升。

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正积极探索转型,而利率市场化将会加速这一过程。美国和日本银行业的应对措施值得借鉴:1.转型是必须的,只有通过转型来提高收益率水 平才能有效缓解成本上升的压力;2.风险的控制至关重要,如果伴随高收益率的是高信用成本,那么银行的转型只能事倍功半,实际净利润的减少仍然不可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