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王品、85度C搶賣淨利5%火鍋秘密

2013-02-04  TCW
 
 

 

火鍋,已經成為台灣餐飲業競爭最激烈的戰場不稀奇,但是,當市場已經極度擁擠時,大型餐飲集團為何還會爭相的湧入,他們看到了什麼?

接下來,火鍋產業又要增加新兵。燒肉界老大哥乾杯,繼去年和日方合作,引進一風堂拉麵後,現在還要自創品牌跨足火鍋領域,最快今年四月就可開出第一家店。

不僅賣燒肉的。去年底專賣咖啡、蛋糕的85度C(美食達人子公司)進軍火鍋業,成立「這一鍋」,董事長吳政學特地請來統一超前營運長謝健南,負責管理原事業,自己就是要專心衝刺新事業火鍋。目前一家店單月營收已可達八百五十萬元,預計一年約可創造一億元的營業額,五年要在台灣開出二十家店。

此外,國內第一家餐飲上市櫃公司新天地集團,也於去年七月在知名貴婦百貨BELLAVITA(寶麗廣塲)開設火鍋店「合鍋物」,旗下有麻布茶房、元定食等十個品牌的展圓國際集團,也創設「Me狀元」養生無米麻辣鴛鴦鍋。就連專賣高檔日本料理的三井餐飲事業集團也賣起火鍋。

根據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統計資料顯示,火鍋店是所有餐廳連鎖店當中,品牌和店數最多者,一共有五十六個品牌,總店數達九百八十一家,排名第二的日、韓餐廳只有六百二十六家。

另外,和前一年相比,全數餐廳總和淨減少六十五家,顯示多數的餐飲業種店數都在減少,增加的只有東南亞餐廳八家、牛排館兩家,以及火鍋店的淨增店數為六十九家,是增加最多的餐廳業種。

標準化容易免廚師,工廠做好湯頭就行

為什麼餐飲集團都紛紛進軍競爭激烈的火鍋市場?

「因為這是最容易標準化、最快可以複製的業種。」國立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教授孫瑜華點出關鍵。

以王品集團的平價火鍋品牌石二鍋為例,四年來一共開出三十一家店,而目前集團十一個品牌中,店數最多的西堤有三十七家,卻是花十二年才達成。王品集團副董事長王國雄表示,火鍋店是最容易標準化的,「對業者來說,幾乎都是前置作業而已,管理上最簡單。」

過去,廚師養成一直是餐館經營難以快速複製的關鍵。以泰國菜餐廳瓦城為例,要養成一個廚師,需要「十一級廚務臂章制度」,從基本、燜炸、控菜、涼拌、站爐,新人得從最基礎的洗米、洗菜開始,每一站都要通過學科和術科考試,才可晉級。因此,成立二十三年的瓦城,前十年只開了十家店,但,火鍋店幾乎不需要這種漫長的蹲馬步時期。

全球餐飲發展有限公司執行長岳家青說,每一家餐廳最難標準化的就是廚師。但是,火鍋店則沒有這個問題,因為經營火鍋店根本不需要廚師,客人自己會把料放在鍋裡煮,若煮得不好吃,也多半不會怪罪餐廳。

現在,各家業者差異化關鍵,就在湯頭,而這只需要中央工廠統一處理,就可以確保各店品質與口味一致,基本的食材也由公司統一採購。剩下的現場工作變得簡單,操作容易,也更適合標準化。如此一來,便為大型餐飲集團介入,營造了規模化經營的利基點。

開店成本低籌備期短,省時三分之一

大型餐飲集團還看中,其較低的營業費用。

「這一鍋」營業經理簡朝立說,一般餐廳的學徒至少要訓練半年到一年才能上場,但是火鍋店的小師傅只要經過兩、三個月的訓練期,就可以獨當一面,前場人員也不需要繁複的桌邊服務,培訓速度比一般餐廳快一倍以上。

這讓火鍋店的人力成本也比一般餐廳低,例如以一間中型規模的店來說,只需要二十二到二十四人,而同樣規模的一般餐廳,則是需要至少二十八到三十人。「小師傅」的薪資也只要一般大廚、二廚的一半不到。

除了人力成本,設備費用也較一般低。以石二鍋為例,開一家店的投資金額為數百萬元,是王品開一家西堤牛排餐廳的三分之一。而且,平均開一家「石二鍋」的籌備時間只要二十八天,比集團其他品牌需四十五天,省去三分之一。既然跨入門檻極低,大型餐飲集團自然爭相湧入,以發揮其採購原料的規模經濟。

規模發展快台灣練兵,適合進軍中國

王國雄說,集團切入平價火鍋店,不但有採購優勢,還有其他資源整合優勢,例如裝潢、人力訓練等,即使淨利只有四%到五%,還撐得下去。一旦規格做大,就會墊起競爭門檻。

「之前大家是有吃到肉就好,之後會越來越講究……,青菜要新鮮、用餐環境要乾淨整潔。」王國雄估計,未來兩、三年之內市場淘汰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他比喻,就像當年超商剛成立時,一開始或許不會帶來太大影響,但長期下來,傳統的雜貨店逐漸消失。

最終,餐飲集團看上的,還是中國市場。因為火鍋易於標準化複製、大規模發展的特性,適合其跨足中國。「石二鍋」在中國第一家店已於一月底開幕,「這一鍋」、鼎王集團等也都有西進中國計畫,台灣成為這些品牌的最佳練兵場。

【延伸閱讀】大咖賣火鍋,主攻中高價位!

餐飲集團:王品集團時間(年):2009火鍋品牌:石二鍋類型:套餐式價位:198元

餐飲集團:展圓國際時間(年):2012火鍋品牌:me狀元類型:單點吃到飽價位:399元至499元

餐飲集團:美食達人(85度C母公司)時間(年):2012火鍋品牌:這一鍋類型:單點式價位:500元至600元

餐飲集團:乾杯時間(年):2013火鍋品牌:乾杯系列(店名未定)類型:單點式價位:500元至700元

餐飲集團:三井餐飲集團時間(年):2012火鍋品牌:樂烹火鍋類型:套餐式,另可單點食材價位:480元至1,280元

餐飲集團:新天地集團時間(年):2012火鍋品牌:合鍋物類型:有單點與套餐組合價位:1,000元至2,500元

資料來源:各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38

股王大立光、和碩、明基材料匍匐前進電子業搶賣隱形眼鏡 禍福難測

2013-09-30  TWM
 
 

 

在精華光學成功擠進全球拋棄式隱形眼鏡第五名後,加上F-金可在中國已站穩腳步,更吸引眾多電子業投入這個行業;不過,隱形眼鏡市場水很深、戰線很長,讓包括大立光、和碩及明基材料等公司,都還在努力苦撐待變。

撰文‧林宏文

在國內隱形眼鏡生產廠商中,精華光學是歷史最久、規模最大,而且是競爭力最難以被取代的一家,此外,F-金可掌握了大中華地區的通路及品牌,也具備了相當大的競爭優勢。但對於其他前仆後繼的新加入者,尤其是眾多來自電子業的挑戰者,醫材與電子兩個產業生態截然不同,將是難以跨越的障礙。

全球拋棄式隱形眼鏡的市場,主要以嬌生(Johnson & Johnson)、視康(Ciba Vision)、酷柏(Cooper Vision)、博士倫(Bausch & Lomb)四大國際品牌為主,四大品牌在二○一一年全球市占率總和高達九五%,至於第五名,就是精華,雖然市占率只有二%,但已是全球五強中唯一來自亞洲的公司。

消費者服務是品牌投資重點至於近年來在中國市場快速崛起的F-金可,主要產品線是在長戴型隱形眼鏡,以及長戴型所需的護理藥水為主,在日拋及月拋等產品比重不高,因此在市占率的計算上仍低。但金可透過中國寶島眼鏡的千家據點,以及綿密的銷售通路策略,讓金可在中國的隱形眼鏡市占率達二八%、護理液市占率四一%,雙居中國市場的第一。

精華與金可兩家公司的成功,也吸引許多公司投入這個行業,從大立光投資的星歐光學、和碩與景碩投資的晶碩、明基材料投資的視陽,以及台灣光罩投資的昱嘉等,而且投入時間短則四年,長則十二年,學習曲線都非常長。

精華光學董事長陳明賢說,精華光學與日本三大隱形眼鏡品牌有很深很久的合作關係,雖然合作模式稱為「代工」,但事實上,此「代工」與電子業的代工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國內五大筆電代工廠,由於大家做的產品都很像,惠普、戴爾、聯想等大廠來台灣尋找代工對象時,可以因為價格及條件不同,很輕易就把合作對象換掉;但是,隱形眼鏡屬於「侵入人體」的產品,對品質的要求都須達到醫療級的層次,而且,每家公司的產品規格與特性都不同,生產線也幾乎是量身訂做的設計,不太可能輕易就更換。

因此,對於代工業者來說,品牌業者與代工廠商間的合作程度很深,而且不像電子業品牌大廠往往會分散訂單,將產品分給兩到三家公司做代工。

此外,在品牌經營上也有相當大的挑戰。由於隱形眼鏡在屈度、柔軟度只能容許極微誤差,稍有不舒服的感覺,就可能釀成消費者訴訟,因此,從包裝到行銷廣告,不僅必須符合衛生法令的規定,消費者服務更是品牌投資的重點。而且這項產業生態是前四強占有九五%市場,都是規模大上千百倍的對手,新進者要打入市場相當不容易,這些挑戰也都是傳統電子業不熟悉也不專精的部分。

由於隱形眼鏡市場的這些特性,讓進入這個市場的許多競爭者,目前都嘗到「水很深、戰線很長」的挑戰。當然,各家公司也都有因應之道,只是目前都還沒有突出的成績,能否成功有待時間證明。

能否成功有待時間證明

目前居台股股王的大立光,雖然在光學鏡頭是龍頭老大,但切入隱形眼鏡也花了許多時間與精力。今年六月,原本帶領大立光的董事長林耀英,把大光立執行長位置交出來,就是因為很清楚隱形眼鏡的進入障礙很高,因此把已經步上軌道的大立光交給兒子林恩平,自己則負責大立光孫公司、已投資九年的星歐光學,要讓以相機鏡頭為主的大立光,能夠在隱形眼鏡市場再下一城。

星歐光學目前的商業模式以製造代工為主,走的路線與大立光的光學鏡頭模式很接近。至於和碩與景碩所投資的晶碩,在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的主導下,則是採取雙管齊下的策略,除代工生產,也在台灣經營自有品牌,並以建立自家銷售通路為主。

晶碩的品牌直營店大多設在北部,目前有三十六個,包含中部及南部各兩個,北部據點很多選擇在捷運地下街等人潮較多之處,並搭配會員半價制度,試圖走出自己的路。目前累積會員數目已突破八萬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表現算是很突出。

其實,今年初的尾牙,童子賢就曾與和碩大批主管,每人都戴著時髦流行的瞳孔放大片,變身型男靚女,不僅逗得員工開懷大笑,更為自家隱形眼鏡品牌晶碩大打廣告。此外,晶碩執行長郭明棟也透露,晶碩今年全年有機會轉虧為盈,後續將規畫申請上興櫃,一五年再朝上市櫃邁進。

另外,明基材料於○九年轉投資的視陽光學,目前已推出名為美若康的隱形眼鏡品牌,採用技術以矽水膠為主,這種產品的透氧性優於傳統軟式鏡片六倍,目前矽水膠產品在歐美市場已漸成主流,台灣則仍以水膠產品為主。美若康產品已在今年三月底陸續出貨,並布局國內各大眼鏡通路,但目前銷售情況還有待努力。

至於,台灣光罩轉投資的昱嘉,正式成立至今已十二年,但若計算更早的研發時期則已經有十八年歷史,號稱是全世界第二家推出角膜變色片拋棄式鏡片的公司。昱嘉推出的彩韻與英若華品牌,在台灣也已有一定的歷史,而且早從多年前就已開始獲利,算是具有一定實力的公司,去年淨利達二九一七萬元,EPS達○.六三元。

國內隱形眼鏡產業一覽

公司 品 牌 大股東 股本(億元) 業績精華光學 帝 康 陳明賢 5.04 去年EPS23.88元,今年上半年14.87元F-金可 海 昌 寶島科 9.05去年EPS12.09元,今年上半年6.95元星歐光學 星 歐 大立光 7.00 目前仍虧損晶碩光學 水滋氧 和碩、景碩 4.20預計2013年轉虧為盈視 陽 美若康 明基材料 4.19 目前仍虧損昱 嘉 英若華 台灣光罩 4.58 已連續多年獲利

資料來源: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67

搶賣穿戴裝置 三星、索尼急什麼?

2014-05-19  TCW
 
 

 

近一個月來,消費性電子大廠三星(Samsung)與索尼通訊(Sony Mobile),分別推出了新一代的智慧型穿戴裝置「Gear」系列與「SmartBand」,比始終「只聞樓梯響」的蘋果iWatch搶先一步,也預告了穿戴裝置市場大戰即將開始。

所謂穿戴裝置,是一種可穿戴在身上,具備運算能力,並能連上網路、執行各種軟體的電子產品,目前在市場上的主流以手錶和手環為主。

其實無論三星、索尼、樂金(LG)或台灣不少國產品牌,之前都曾推出智慧型穿戴裝置,只是過去並沒有掀起市場浪潮。和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動輒百萬、千萬支相比,目前穿戴裝置銷量最多僅有數十萬台,佔各大廠的營收比重極低。

然而儘管如此,這些廠商們依舊高規格的為穿戴裝置打廣告、辦活動。例如三星,不管在電視、網路甚至計程車內的播放系統,都可以看到最新的代言人「都教授」金秀賢戴著智慧型手環,穿梭於城市之中。

原因一:彌補智慧型手機成長趨緩

這些原本以智慧型手機為主力的大廠,為何積極進軍穿戴裝置?第一個原因是,智慧型手機的成長將明顯趨緩,廠商要尋找下一個成長動力。

根據研調機構IDC今年針對智慧型手機出貨預估的報告,二○一七年時,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成長率將降到個位數。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去年接受本刊專訪時也表示,二○一六年之後,行動裝置的成長將會「慢下來」。智慧型手機為品牌廠與供應鏈帶來高成長的景象,恐將一去不返。

相對於智慧型手機的成長趨緩,工研院產經中心預估,全球穿戴裝置四年後的出貨量將近兩億台,是目前的十倍,因此各大廠搶進穿戴裝置市場,為營收尋找新動能,可說勢在必行。

原因二:爭奪全套生態系統建立權

另一個進軍穿戴裝置市場的重要原因,就是卡位。「現在先卡位市場,未來才有機會建立起自己的一套ecosystem(生態系統)。」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楊勝帆認為,目前各大廠積極切入穿戴裝置,除了尋找新的成長動能,更期待未來建立起一套包含電子商務、醫療健康服務、數位內容、金流與物流的生態系統,與智慧型手機時代的霸主Google和蘋果(Apple)互別苗頭。

在這些廠商心目中,未來理想的穿戴裝置,除了記錄生活,更可以結合電子錢包、電子門鎖、通訊與心跳、血壓、血糖等健康偵測功能,背後所能衍生的商機,其想像空間比智慧型手機還大。

索尼行動通訊台灣總經理林志遠便坦言:「穿戴裝置的硬體門檻相對較低,但各家廠商都對未來的ecosystem有願景,因此想卡位。」

楊勝帆則認為,就像智慧型手機市場成熟後,硬體毛利不斷下滑一樣,未來在穿戴裝置盛行的年代,消費性電子品牌想要單靠銷售裝置獲利,將會越來越困難,他們必須串聯起背後一整套的商業生態系統,才能夠賺到錢。「就像是亞馬遜(Amazon)賠本賣電子閱讀器一樣,目的是為了要賣內容。」楊勝帆比喻。

但要建立起這套系統,得先培養出一群使用者,品牌廠才有籌碼跟不同領域的公司合作,拉攏到跨界的盟友,因此各品牌急於卡位,建立起自家在穿戴市場的使用者基礎。林志遠表示,穿戴裝置的進入門檻不高,各家廠商都可以做,難度在於如何差異化。「服務」將是勝出關鍵。

決勝關鍵:重服務輕硬體

這套「重服務、輕硬體」的邏輯,也解釋了為何曾推出「FuelBand」運動手環,並獲好評的耐吉(Nike),其穿戴裝置部門日前卻大幅裁員,跡象顯示耐吉有可能將退出穿戴裝置硬體製造。由於耐吉專長並不在消費性電子硬體製造,未來只要與其他穿戴裝置品牌合作,成為健康管理的軟體服務商即可,就算不自己賣手環,依舊能在穿戴裝置時代有一席之地。

不過,雖然穿戴裝置的大戰即將開打,但工研院產經中心專案經理侯鈞元認為,現在穿戴裝置其實還在起步階段,多數廠商並不確定未來會如何發展,目前都還沒出現「殺手級」的應用功能,「就像當年智慧型手機的雛形PDA剛出來,大家其實都還在摸索。」

楊勝帆也認為,目前的穿戴裝置,都還在「Nice to have」(有了會更好)的階段,但要到達「Must to have」(人人必備)的程度,才會真正普及,讓民眾享受到背後那套商業生態系統為生活帶來的明顯改變。

iPhone的出現,為智慧型手機立下標準;Android系統的成熟,則讓智慧型手機快速普及。如雨後春筍般開始勃發的穿戴裝置市場,似乎還在等待指標性的系統、與殺手級的「Must to have」產品誕生,使市場快速壯大,並讓消費者爽快的掏錢埋單。

【延伸閱讀】智慧型手機、穿戴裝置,此消彼長──兩者功能、年複合成長率預估值比較1.穿戴式裝置照相與記錄:可隱密而機動的拍照,但畫素較差通訊:可查看訊息或擴音通話,但無法輸入文字辦公:文件處理功能薄弱健康管理:可偵測心跳、睡眠狀況等生理特徵,隨身記錄運動狀況休閒與遊戲:相關功能較少2014-2018年銷售額年複合成長率:78.4%2.智慧型手機照相與記錄:照相或錄影效果較好通訊:通話品質較好、回覆訊息速度快辦公:文書作業能力較佳健康管理:僅能靠健康管理軟體記錄身體狀況休閒與遊戲:休閒軟體與遊戲較豐富2014-2018年銷售額年複合成長率:11.5%整理: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