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一個月來,消費性電子大廠三星(Samsung)與索尼通訊(Sony Mobile),分別推出了新一代的智慧型穿戴裝置「Gear」系列與「SmartBand」,比始終「只聞樓梯響」的蘋果iWatch搶先一步,也預告了穿戴裝置市場大戰即將開始。 所謂穿戴裝置,是一種可穿戴在身上,具備運算能力,並能連上網路、執行各種軟體的電子產品,目前在市場上的主流以手錶和手環為主。 其實無論三星、索尼、樂金(LG)或台灣不少國產品牌,之前都曾推出智慧型穿戴裝置,只是過去並沒有掀起市場浪潮。和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動輒百萬、千萬支相比,目前穿戴裝置銷量最多僅有數十萬台,佔各大廠的營收比重極低。 然而儘管如此,這些廠商們依舊高規格的為穿戴裝置打廣告、辦活動。例如三星,不管在電視、網路甚至計程車內的播放系統,都可以看到最新的代言人「都教授」金秀賢戴著智慧型手環,穿梭於城市之中。 原因一:彌補智慧型手機成長趨緩 這些原本以智慧型手機為主力的大廠,為何積極進軍穿戴裝置?第一個原因是,智慧型手機的成長將明顯趨緩,廠商要尋找下一個成長動力。 根據研調機構IDC今年針對智慧型手機出貨預估的報告,二○一七年時,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成長率將降到個位數。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去年接受本刊專訪時也表示,二○一六年之後,行動裝置的成長將會「慢下來」。智慧型手機為品牌廠與供應鏈帶來高成長的景象,恐將一去不返。 相對於智慧型手機的成長趨緩,工研院產經中心預估,全球穿戴裝置四年後的出貨量將近兩億台,是目前的十倍,因此各大廠搶進穿戴裝置市場,為營收尋找新動能,可說勢在必行。 原因二:爭奪全套生態系統建立權 另一個進軍穿戴裝置市場的重要原因,就是卡位。「現在先卡位市場,未來才有機會建立起自己的一套ecosystem(生態系統)。」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楊勝帆認為,目前各大廠積極切入穿戴裝置,除了尋找新的成長動能,更期待未來建立起一套包含電子商務、醫療健康服務、數位內容、金流與物流的生態系統,與智慧型手機時代的霸主Google和蘋果(Apple)互別苗頭。 在這些廠商心目中,未來理想的穿戴裝置,除了記錄生活,更可以結合電子錢包、電子門鎖、通訊與心跳、血壓、血糖等健康偵測功能,背後所能衍生的商機,其想像空間比智慧型手機還大。 索尼行動通訊台灣總經理林志遠便坦言:「穿戴裝置的硬體門檻相對較低,但各家廠商都對未來的ecosystem有願景,因此想卡位。」 楊勝帆則認為,就像智慧型手機市場成熟後,硬體毛利不斷下滑一樣,未來在穿戴裝置盛行的年代,消費性電子品牌想要單靠銷售裝置獲利,將會越來越困難,他們必須串聯起背後一整套的商業生態系統,才能夠賺到錢。「就像是亞馬遜(Amazon)賠本賣電子閱讀器一樣,目的是為了要賣內容。」楊勝帆比喻。 但要建立起這套系統,得先培養出一群使用者,品牌廠才有籌碼跟不同領域的公司合作,拉攏到跨界的盟友,因此各品牌急於卡位,建立起自家在穿戴市場的使用者基礎。林志遠表示,穿戴裝置的進入門檻不高,各家廠商都可以做,難度在於如何差異化。「服務」將是勝出關鍵。 決勝關鍵:重服務輕硬體 這套「重服務、輕硬體」的邏輯,也解釋了為何曾推出「FuelBand」運動手環,並獲好評的耐吉(Nike),其穿戴裝置部門日前卻大幅裁員,跡象顯示耐吉有可能將退出穿戴裝置硬體製造。由於耐吉專長並不在消費性電子硬體製造,未來只要與其他穿戴裝置品牌合作,成為健康管理的軟體服務商即可,就算不自己賣手環,依舊能在穿戴裝置時代有一席之地。 不過,雖然穿戴裝置的大戰即將開打,但工研院產經中心專案經理侯鈞元認為,現在穿戴裝置其實還在起步階段,多數廠商並不確定未來會如何發展,目前都還沒出現「殺手級」的應用功能,「就像當年智慧型手機的雛形PDA剛出來,大家其實都還在摸索。」 楊勝帆也認為,目前的穿戴裝置,都還在「Nice to have」(有了會更好)的階段,但要到達「Must to have」(人人必備)的程度,才會真正普及,讓民眾享受到背後那套商業生態系統為生活帶來的明顯改變。 iPhone的出現,為智慧型手機立下標準;Android系統的成熟,則讓智慧型手機快速普及。如雨後春筍般開始勃發的穿戴裝置市場,似乎還在等待指標性的系統、與殺手級的「Must to have」產品誕生,使市場快速壯大,並讓消費者爽快的掏錢埋單。 【延伸閱讀】智慧型手機、穿戴裝置,此消彼長──兩者功能、年複合成長率預估值比較1.穿戴式裝置照相與記錄:可隱密而機動的拍照,但畫素較差通訊:可查看訊息或擴音通話,但無法輸入文字辦公:文件處理功能薄弱健康管理:可偵測心跳、睡眠狀況等生理特徵,隨身記錄運動狀況休閒與遊戲:相關功能較少2014-2018年銷售額年複合成長率:78.4%2.智慧型手機照相與記錄:照相或錄影效果較好通訊:通話品質較好、回覆訊息速度快辦公:文書作業能力較佳健康管理:僅能靠健康管理軟體記錄身體狀況休閒與遊戲:休閒軟體與遊戲較豐富2014-2018年銷售額年複合成長率:11.5%整理:吳中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