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然气价改”渐进:终端提价潮将起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17/zNMDAwMDE4MjIzNA.html

核心提示:能源专家林伯强称,随着天然气 出厂价提高,天然气价格改革很快将有实质性进展。未来的天然气价格改革方向将是,与国际气价接轨,同时价改很快将会从上游传导到终端。

 


“在国家6月1日将天然气出厂价上调0.23元/立方米之后,现在,川气东送到达上海门站的价格,已经接近我们的销售价了,加上运营成本,我们几乎 是在做亏本生意。”6月12日,上海申能燃气集团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称,“虽然公司购进的上游气源价格已涨,但我们的销售价如何调整,还在等物价部门的文 件。具体如何操作,将按照政府规定的程序走。”

此前的6月10日,北京燃气表示,将向北京市有关部门提交天然气提价方案,将非居民用户气价 上调0.23元/立方米,经批准后估计一个月内即可实行。而居民用气的提价,尚需经过听证会批准。

“随着天然气出厂价提高,天然气价格改革 很快将有实质性进展。”能源专家林伯强称,未来的天然气价格改革方向将是,与国际气价接轨,同时价改很快将会从上游传导到终端。“今后,国内居民用天然气 的价格,也将像车用天然气一样与石油价格联动。”

提价呼声日盛

显然,北京燃气酝酿提价,只是一 个开端。

“此前的天然气出厂价上调10%,只是解决了上游三家巨头的一些问题,但对于下游运营商来说,能否顺利实现成本转移,还是一个疑 问。因为居民燃气价格上调必须走听证程序,过程比较复杂,2008年时就有几个城市的燃气价格调整在听证后夭折了,因此,现在城市燃气运营商可以说是在夹 缝中生存。”湘财证券分析师王强说,“目前,天然气下游燃气运营商要求尽快进行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呼声很高。”

我国天然气产业包括上游生产、 中游输送及下游分销三个环节。其中,勘探、生产主要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手中,中游的长输管网也主要由上述三大央企占据。而下游城市及工业燃气的 输配业务,则是国有和私营公司共存,主要由各城市燃气公司运营。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根据规定,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管道燃气价格必须进行听 证,由市物价局组织,听证会举行前应向社会公告。“因此,估计大多数城市将在未来1至4个月内陆续调整天然气终端价格。”

不过,在5月31 日调整天然气出厂价的通知中,发改委特别提出,要从紧控制销售价格提价幅度。“发改委的表述意味着,终端价格的调整一般不得超过0.23元/立方米,也就 是说终端涨价幅度会维持在10%左右。”上述人士说。

“我们希望能建立起合理的上下游联动机制。”6月12日,前述申能燃气人士说。

在 他看来,“如果城市燃气价格将与上游资源价格涨跌联动调整,在保障用户合理消费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实行差别化、季节性和阶梯式城市燃气价格机制。那样的 话,城市燃气企业负担将减小,小用户与大用户、冬季与夏季、批发与零售,民用与工业之间的差价会比较明显,城市燃气企业的运营风险也将减小。”

进 口气价待改

城市燃气公司的提价预期,源于上游天然气资源价格的上涨,而这一过程仍未结束。

“6月1日 起,国家对国产天然气出厂价上调了10%,但对于大家都非常关心的进口天然气的定价问题,则采取了搁置的态度。对于目前的状况,我们比较迷茫,希望国家能 尽快有定论。”一位中石油西气东输公司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国家发改委5月31日发布的天然气提价通知中明确指出,“鉴于2010年进口中亚 天然气数量较少,进口中亚天然气价格暂按国产天然气供同类用户价格执行。”

但在这位人士看来,进口气正面临巨大提价压力。“西气东输二线的 中亚气源,到中国口岸价含税超过2元/方,与西气东输一线的新疆天然气相比,高出一倍不止。现在,即使按照国内气的最高出厂定价来算,也还有巨大的缺口, 这些亏损全部都要由中石油来背。”

而据国信证券分析师严蓓娜测算,“即使按照价格最高的‘其他油田’中的工业用气1.6元/方再上浮 10%,中石油也有0.3元/方的损失。而在实际操作中,根本不可能按照最高的工业用气来算,亏损远远不止这个数。”。

“很明显,以中亚气 源为代表的进口气价格的上调,已是一个必然事件。在明年西气东输二线全线贯通前,一定会通过天然气价格改革等政策的调整,来理顺价格倒挂的难题。”严蓓娜 称。

“天然气价改和电价改革,是国内资源价改中的最后两个堡垒,而天然气价改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华南理工大学天然气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华贲 说。

在华贲看来,“天然气和电不一样。电不可能从国外大量进口,国内外电价定价可以毫无关系,但国内天然气和国际天然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尽 管目前国内天然气对外依存度20%不到,但未来有可能增加到30%,以广东为例,现在基本上全部是进口天然气,所以,天然气价格改革措施已经势在必行。”





苹果参与竞购成都汉森 或为对抗富士康提价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6/2MMDAwMDE4NzI2MQ.html


在富士康收购国内游戏公司成都汉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汉森)的消息被鸿海集团否认后,近日再次传出成都汉森跟美国苹果电脑公司(以下简称苹果) 收购或合作的绯闻。有消息说,苹果已跟成都汉森接洽。

16日,富士康人士对此表示,此前富士康洽购成都汉森的消息可能并非空穴来风,但是主 体是富士康而不是传闻中的富士康国际。

就此事件,本报记者试图联系苹果,但其新闻发言人电话一直无人接听。而成都汉森的一位员工向本报透 露,该公司近期确实在和一家外资巨头进行洽谈,结果将很快揭晓。

市场人士分析,苹果目前正在通过软件收费的方式来获得持续的收入,售价最高 可达上千美元。但是作为最有市场潜力的地区,苹果的中国客户对苹果的欧美市场软件水土不服,为了应对其封闭式环境的弊端,苹果迫切需要更本地化的服务软件 来快速填充内容从而吸引和锁定用户。而成都汉森和苹果的绯闻也正缘如此。

据成都汉森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该公司拥有全球顶尖的全Java的 RIA高端应用引擎-JGnet,能够让魔兽等大型客户端游戏在网页上实现同步效果运行,在2009年初与美国SUN公司在苏州成立了中国第一家面向 RIA领域技术的高级实验室。2009年中期,汉森获得了松禾资本的5000万元的风险投资。

另一方面,在郭台铭宣布富士康10月全面加薪 以来,一直有消息称,为提高富士康生产线工人工资,苹果将补贴富士康2%代工费,用以提高工人待遇。然而,近日富士康一位高层人士对此表示,苹果补贴富士 康2%代工费纯属子虚乌有。

来自富士康的最新消息显示,目前还没有听说有客户同意提高定价。

分析人士称,苹果通过直接洽购成 都汉森还能够直接对抗富士康的提价。他认为,苹果的iPhone和iPad等产品中嵌入了部分富士康的软体专利,但是这些都不是核心技术,富士康迫切需要 一个核心技术来挟持苹果的订单。

富士康的一位高层说,因为没有加薪,台湾广达和比亚迪相对更具有成本优势,他们也对苹果的订单虎视眈眈,富 士康希望能够通过提高定价来缓解部分因加薪而导致的成本压力。

富士康转嫁工资成本正与客户商谈提价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723/1184367.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富士康(02038,HK)究竟能不能将工资上调的成本转嫁给客户,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总财务长黄秋莲日前表示,公司正与客户沟通提高产品价格,上调的幅度将因客户和产品而异,但最终方案尚未成型。
此前,富士康宣布大幅上调部分大陆工厂一线工人工资。
日前,黄秋莲表示,公司将要与客户讨论提高产品价格的可能性,以抵消员工工资上调所产生的影响。她还指出,价格上调的幅度将因客户和产品而异,因工资上调要到10月份才生效,公司尚未拿出最终方案。至于客户的意愿,她仅表示,正努力沟通中。
富士康随后发布发声明称,将在第三季度完成与客户的价格谈判,以减轻工资上调的影响。
鸿海代工的客户包括苹果、戴尔和惠普等知名电子品牌。本来就利润微薄的代工行业,如何来应对人力成本的上升?黄秋莲表示:“大陆成本增加是必然趋势,是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除了薪水,富士康员工的居住环境也一直备受外界争议。黄秋莲当日表示,当初为了安定员工,解决员工食宿问题,才设立员工宿舍;但社会环境变迁,宿舍反而让员工与外界社会脱节,加上深圳龙华厂员工人数太过密集,集团已经决定将员工宿舍进行剥离。
其中,深圳龙华厂自有宿舍会在7月先完成剥离,8月进行龙华厂外租宿舍剥离,预定9月整个富士康集团宿舍完全剥离,交由物业公司代为管理,公司仅负责监督,让富士康员工可以较容易融入社会,对社会是有正面效应的。
在宿舍管理制度改变部分,黄秋莲表示,“这可让员工融入社会,生活层面也会更宽广。”
黄秋莲还表示,郭台铭将暂缓鸿海在台湾的相关投资计划,重新进行评估。不过,黄秋莲并未明确点出暂缓的包括哪些计划。据了解,鸿海集团目前进行中的重要 台湾投资,包括2008年郭台铭承诺的高雄软件园区,兴建研发大楼及云端数据中心,以及在高雄打造 “亚洲运筹中心”。今年初,郭台铭曾透露要宣布加码投资苗栗。之后一度传出台湾地区有关部门协助鸿海集团取得卓兰镇白布帆地区的25公顷地皮,鸿海集团拟 投资上百亿元,投入硅晶圆太阳能电池与模块厂的投资案。


“瘦身”后康师傅方便面率先提价10%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02/2036929.shtml

  《每日经济新闻》获悉,康师傅方便面已于昨日(11月1日)率先完成提价,涨幅10%,零售价由原来的每包2.0元调整到2.2元。公司称涨价是因原 料价格大幅上涨所致。此前,康师傅、统一已将部分方便面的净重减少了5克至10克不等。业内人士指出,康师傅此次率先高调提价,或将引起其他方便面品牌跟 涨。
康师傅方面表示,该公司用于制造方便面的主要材料如面粉、棕榈油、淀粉及其他调味原料(如:葱、姜、蒜等)的价格,自今年起累计涨幅已达15%~100%不等,经营成本的上升,已达到临界成本的边缘。
“原物价格上涨对企业的经营确实是一个压力,我们尽量通过成本内控来缓解。目前价格暂时没有调整。”统一企业昨日向记者表示。
上月,康师傅、统一等品牌已将部分产品的面饼重量缩减,大部分企业将“瘦身”归结为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的压力。


兩岸三地:後市看好提價有理 因念


2010-12-03  AD




 

過去兩周真精采,國內國外新聞特別多,應驗多事之「秋」!看官在股海裏拼搏之時,有否一葉知秋,避過這個小浪的冲刷?2010年將盡,放心開船,平安回家過節。

香 港回歸13年,名字越來越貼題─中國香港,就是中國的香港,所以官方行為、習慣和面對的問題,不知不覺已跟足北大人。就以最近官員執行政策的態度,簡直如 出一轍。教育局局長孫明揚,賴皮說「沒有牙力」,香港學生從自家領導人中又學會一招。跟發改委從11月20至26日,連續5天發出9個管控物價的相關檔, 就是「通知、通知、再通知」相似乎?

兩地面對的經濟問題,也是同病相憐─通貨膨脹、資產價格堅挺、熱錢衝擊等,「負責任」的政府紛紛出手, 壓制人為價格暴漲。香港增加短期轉賣印花稅,國務院則發佈《關於穩定消費價格總水準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等9個物價調控組合拳,連帶召開煤炭、棉花和 化肥行業會議,要求行業不得盲目漲價。更對化肥實施嚴格出口限制措施,把二胺的離岸徵稅基準價,從目前每噸4000元(人民幣.下同)下調至3400元, 一胺每噸3700元下調至2900元,迫使化肥行業把出口轉回內銷,讓國內價格因供求而受控。

消息市考驗投資者定力

投資市場 上,政府出手前後,永遠就是「政策市」以外,令大小投資者既愛且恨的「消息市」。當有任何風吹草動,市場反應往往偏離正常範圍,考驗投資者定力和膽量。從 根本經濟範疇看,這一輪價格上升,正如筆者之前提過,於中國複雜的人口經濟層面來說,不一定全是壞事。正如內地報道,2010年對大部份內地企業,都是利 潤增長的一年。對於2011年,雖然面對成本上升,但如果社會共識「提價有理」,企業要保持發展速度,不是不可能的事。就連國資委也打算提高央企國有資本 收益收取比例,證明國家對往後的日子,信心十足。

因念



家电升级曲折 OEM提价遭遇订单流失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7/zMMDAwMDIxMTEzMQ.html

在整个出口11月出现34.9%的大幅增长的情况,虽然借助圣诞销售旺季国产家电产品出口也从10月开始扭转了9月的突然下滑的趋势,但是身处其中的家电巨头对于2011年的出口形势似乎并不乐观。

今年11月电子电器产品出口同比增幅为31%,而此前两个月则分别只有18%和21%,然而这一数据其实包括了手机、IT等产业的出口值,其中外资企业贡献率超过2/3,其实国产家电的增速则只有20%左右,而业界推测12月后家电行业出口增速将大幅下降。

格兰仕集团新闻发言人陆麒烈告诉记者,“不仅是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压缩了利润空间,欧洲、北美等主要市场依然存在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加上人民币升值的潜在压力,今年9月开始即便有大额定单我们也不太敢接。”

在广交会期间将微波炉出口价格提升10%的微波炉两巨头格兰仕、美的,已经感受到了升价后定单减少带来的压力,根据调查机构产业在线和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联合发布的调研报告,三季度微波炉的出口增速依然保持在15%,但是四季度预计只有1%。

而2011年的情况更加难以推测,不确定因素正在极大影响着中国家电出口的信心系数。

艰难的提价

“虽然增速放缓与微波炉的季节性有关,但是两大巨头的提价的确也失去了部分追求最低成本的订单。”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副会长高级商务专员于治璞表示。

虽然美的和格兰仕两大巨头占了中国微波炉出口比例近60%,而“十一五”期间中国小家电在全球出口市场保持60%左右份额,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小家电生产基地。

但是面对品牌商的压价,很多年中两大巨头都以更低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美的微波电器公司总裁朱凤涛告诉本报记者,“我们陷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先投资扩大产能来降低价格,之后为了利润再投资扩大产能再降价,最后继续扩大产能的怪圈。”

2010 年美的微波炉的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1800万台,而其总产能在多次扩张后也达到了3600万台,“我们必须要提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来提升利润。”美的价格 在1000元以上的蒸立方微波炉2010年的销售突破100万台,而2011年美的计划将这一比例提升到1/3,来改变微波炉出口价格长期徘徊在 35-50美元之间的被动局面。

然而要迈出这一步依然很难,因为依然存在着大量以出口为主的小家电企业,这些企业往往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产 品,比如说东菱凯琴、德豪润达、灿坤在西式厨房小家电的布局,龙的在电水壶,中山奥马在小型电冰箱领域都有一定的优势。大量分散的小公司往往用专业化的手 段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如果美的等大公司贸然提高出口价格,一些品牌商很可能将定单转向这些小公司。

美的小家电所在的美的日用家电集团2010年的整体规模将突破300亿元,这一数字已经与法国的SEB,日本的松下和荷兰的飞利浦非常接近,但是其出口的产品中85%以上是OEM代工产品,这意味着其依然在为其他品牌商打工赚取微薄的利润。

小 家电OEM出口的毛利率相对较高在15%左右,彩电OEM业务的毛利率甚至只有7%,这意味着只要成本上涨其就面临没有利润甚至亏损的可能。产业在线的报 告也预测,虽然2010年大部分家电出口规模将创历史新高,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高位的对外贸易规模,2011年出口规模在今年基础上增速有明显放 缓,而且不确定因素增加。

转型之路

面对“三座大山”式的成本上升,国产彩电巨头创维干脆将原来独立运作的海外事业部并入到中国营销中心,将两者的研发等后台进行了统一来降低成本,对于出口业务占比只有9%的创维来说,这一变革相对容易。

但是对于2010年出口额超过50亿美元的美的集团,以及出口占比超过60%的格兰仕,以及珠三角众多的几乎全部做出口的OEM企业来说,这样的模式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其面临的局面空前严峻。

产业在线的研究报告指出,今年三季度以来景气指数的具体指标中,制造成本景气度最低,改善乏力,而出口价格、自有品牌比例以及盈利状况都在一般偏差区间徘徊。

于治璞表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家电出口企业影响非常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低国内出口企业产品价格竞争力,企业因此可能会丢掉一些市场与客户。

“今年人工成本增加了26%左右,对我们压力还是挺大的。”美的电饭煲公司副总经理李家勋认为,为了应对人工、原料成本的上升,美的还做一些套期保值的措施,“至少可以使成本相对稳定。”

事实上,出口定价权基本掌握在海外采购商手里,经销商在最初订货的时候就已经考虑了汇率波动对价格影响的层面。创维数码刚刚公布的半年 报显示其今年4-9月获得了7600万港元的汇兑收益,然而这是人民币新一轮升值前获得的,在今年10月新一轮汇改以来,更多的企业在汇兑方面承受的是损 失。

也有不少企业选择了以自有品牌来冲击海外市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海尔、海信以及TCL等,虽然海尔集团去年的海外销售占比也达到了 28%,但是与靠OEM为主的美的集团相比,海尔的海外规模已经落后了,而且在日本、美国等主要市场即便高代价进入了沃尔玛等主流渠道,其产品依然是边缘 化的低价产品。

罗清启表示,“海外市场自有品牌开拓前期投入很大,在OEM依然可以获得利润情况下,没有主动发展自有品牌的冲动。”

此外,在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拉动下有了大幅增长,出口转内销也是OEM化解危机的重要途径,这样自有品牌的动力就进一步减弱。

中国家电行业虽然一直在宣传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但是家电企业转型升级之路依然漫长。



外资化妆品提价:败给CPI还是增加掌控力?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29/5NMDAwMDIxMzI5Nw.html

在经济危机期间凭借“口红效益”顺利过渡的化妆品巨头如今败给CPI?

12月27日,部分高端化妆品明年1月起大幅上调零售价的说法开始于业内盛传,包括兰蔻、香奈儿、碧欧泉等知名高端化妆品品牌将从明年1月1日起进一步上调零售价,涨幅在10%-20%之间。

“化妆品的价格受原材料成本、研发投入、人力及营销成本、汇率波动、税收、通货膨胀及市场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对于部分新配方的新产品,发生价格调整是很正常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28日,欧莱雅方面给本报发来声明证实了涨价一说。

“但原材料在化妆品里面的占比很小。”一位不愿具名的化妆品行业资深人士认为,今年动、植物油脂等化妆品的原料涨幅并不明显,无论是从原料或者CPI的调整来看,外资涨价的理由有点“牵强”。

涨价理由

外资品牌是此轮涨价风潮的主角。欧莱雅旗下的兰蔻几乎全线产品都涨价,上调幅度在30-100元之间,而另一品牌碧欧泉也对其男士护肤系列进行调整,幅度在30-40元,而巴黎欧莱雅复颜系列部分产品也上调20元。

此外,香奈儿等化妆品品牌也将在近期调价10%左右,而日系的FANCL也将部分产品上调10元。但拥有海蓝之谜、雅诗兰黛等品牌的雅诗兰黛和拥有资生堂、欧泊莱等品牌的资生堂方面均称,目前暂未收到涨价通知。而宝洁与联合利华均表示暂时没有对旗下化妆品提价的计划。

欧莱雅集团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销售额同比增长5.8%,达48.5亿欧元,其中奢侈化妆品同比增长5.7%,专业美发产品增长2.9%,大众化妆品则增长6.5%,而亚太地区则激增11.5%,成为除拉丁美洲以外的第二大增长地区。

对于涨价,欧莱雅方面表示,目前公司正受到“原材料成本上升、较高的税负水平、通货膨胀持续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强调集团正通过内部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克服和降低不利因素对产品价格带来的压力,“以最大程度地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从而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事实上,面对成本压力,本土企业感受外资企业更为深刻。澳雪副总经理徐艺钊表示,今年表面活性剂提价50%,薄荷脑涨价2倍多,原材料平均涨幅超10%,但是本土品牌却不敢在终端上轻言提价。

而旅游用品生产商明辉国际(3828.HK)执行董事刘子刚对本报表示,每季度原材料的价格都不一样,公司每个季度都会对价格进行调整,“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会更加关注塑胶粒、棉纱、纸、精华素等的价格变化,原料价格反而不是很明显,但今年确实在上涨。”

但奥天集团董事总经理涂俊光认为,对于化妆品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只占化妆品最终售价的一成左右,大部分是用于租金、人力、物流、广告等营销成本上。

以一支唇膏为例,制作唇膏的主要原料有油、脂、蜡和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剂、香精等,这些在今年都没有太大变化,“但在营销渠道推广、人工和包装等方面,这部分整体比年初涨了30%。”广东精实营销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建军表示,今年化妆品的零售涨幅约在15%,与历年相当。

一般来说,每隔一两年大牌化妆品都会进行调价,只要一个或者几个品牌涨了,其他的品牌都会跟进。“宝洁涨,我们就涨。”一位联合利华市场部人士对涨价的理解更直截了当。

“进字号”阴谋?

但在上述化妆品行业资深人士看来,兰蔻、碧欧泉等外资高端化妆品牌此轮的涨价,更多是行业内行为,将理由归咎于CPI的变化,“理由实在有点牵强”。

按照他的算法,“以活性剂为例,化妆品很少会用到活性剂,只在洗面奶里面用到一些,大约只有3%-4%用量,所以50%的涨价对于整个成本来说只会带来1 %-2%的影响。而化妆品的生产成本占最终售价的不到10%,在这十个点里面影响1%-2%,那么在整个化妆品售价里面只有千分之一到二的影响。”他认为,根据这千分之一的影响,而对价格调整10%-20%,很难让人信服。

面对质疑,欧莱雅给本报发来的声明表示,对于绝大部分产品,价格不但没有任何上调,甚至有些产品还调低了价格。“例如一个半月前,巴黎欧莱雅的洗发水产品就下调了价格。”

但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此轮涨价均是“进字号”产品(获得商务部进口产品批号的化妆品),体现出了外资品牌欲快速拓展市场并最大限度获取利润的企图。

“WTO 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承诺要降低关税,国内的化妆品可能遇到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他认为,外资化妆品公司正是利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间段(新批准进口化妆品极难,国内品牌又没成长起来),加速垄断市场、增加获利,“进字号品牌大张旗鼓,快速拓展市场,加大市场投放、广告等等,然后又在消费者身上获取利润回来。”

他认为,此轮涨价最大的获益者将是水货店,“像SASA、千色店机会比较大,因为他们价格还是一样,这样可能会让一些原先去百货买的人转到这样子的一些店,本身入货价就比较低,或增加销量、或调高价格,也就给零售商年底送个红包。”

而宝洁对于“为何官方指导价未变,渠道却出现5元左右的涨幅”的回复也把责任推给了零售商,“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价格上,且不同消费者对于价值也有不同定义……消费者所支付的最终价格由零售商决定”。


體育運動品牌面臨提價壓力或引發行業洗牌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323/2240863.shtml

每經記者 鄭佩珊 發自上海
服裝行業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壓力已經開始傳遞至終端零售市場。昨日 (3月2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內多家體育運動品牌公司瞭解到,產品提價恐不可避免,但大規模的提價會從明年開始。
各品牌擬漲價幅度不等
據外媒報導,耐克美國總部發言人瑪麗·雷姆茲表示,將於2012年春季針對鞋類和服裝類產品在全球範圍內開始提價。而李寧在公佈年報之後,也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由於受到工資和原材料成本增加的影響,預計今年成本平均上漲20%,產品價格將有兩位數增幅。
與此同時,記者還從匹克媒體負責人侯立東處瞭解到,按照慣例,每年都會針對部分品類和產品進行相對的調價,這一漲幅往往保持在10%~15%之間。匹克投資者關係部一位負責人指出,「這樣的漲幅在終端市場上的表現往往在15塊錢左右,市場的接受度還是比較高的。」
361度投資者關係部副總裁陳遠峰認為,由於公司的產品市場價格較低,「漲幅在5%~7%市場應該是能接受的。」
關鍵之道體育諮詢有限公司諮詢事業部策略顧問趙宇表示,從定價策略來看,中國市場曾經維持著百元左右的價格層級,例如耐克、阿迪達斯作為市場領先者,與 李寧的同檔次產品有100~150元左右的價差,而李寧作為本土品牌的領先者,同安踏、361、匹克、特步等同檔次產品有100~150元左右的價差。
「但是由於去年李寧率先展開品牌重塑,同時伴隨著提價行動,從而導致原有的價格梯度格局出現變化。不過,通過歲末年初的訂貨會成績表明,李寧的價格策略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趙宇分析。
漲價或引發行業洗牌
體育營銷專家李志起認為,漲價的成因需從兩方面看:一方面企業在經營上確實受到了影響,另一方面企業跟漲的心態比較濃。「在通脹預期下,企業普遍判斷消 費者的承受力比之前提高。」李志起表示,過去提價擔心會遭到消費者抵制,導致市場份額下滑,「但如今漲聲一片,企業順勢而為爭取提價一步到位,對企業而言 有百利而無一害。」
趙宇表示,提價後最關鍵的影響在於中國體育用品曾經在成本方面的核心競爭優勢將開始衰退。」
趙宇分析,「很有可能某些品牌會利用此次提價所造成的市場震動開展較激進的價格策略,從而搶奪作為本土品牌大本營的二三線市場,例如阿迪達斯在近期發起的低價產品策略(300元以下)。」
與此同時,體育用品行業長期存在的高渠道成本也將會受到來自市場的壓力,因此能否壓縮渠道環節從而換取成本優勢必將成為長期的戰略。趙宇認為,目前發展迅速的電子商務平台甚至團購平台都會成為市場競爭的途徑。
東興證券分析師程遠表示,「此次提價將引發行業洗牌,能否成功提價將決定是否會被市場淘汰。」
對行業而言,提價就是這輪洗牌的關鍵因素。同去年的品牌重塑不同,不存在以不變應萬變的局面。趙宇表示,「在經歷了長時間的高速發展之後,中國體育用品終於不得不面對發展瓶頸,產業的整合、核心優勢的再確立將是未來能否繼續走下去、活得更好的關鍵所在。」


服裝業集體漲價:李寧「提價幅度兩位數」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3/3NMDAwMDIyODI3NQ.html

漲價風颳到體育用品行業。面對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與租金成本的上漲,各體育品牌不約而同準備提高價格來應對。「現在成本上升得厲害,你去問問,哪家企業價格不上漲才有問題。」李寧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李寧」)對外事務與公關總監張曉岩表示。

2010年各體育品牌價格都有調整,但幅度並不大,2010年第四季度,李寧鞋類產品平均零售價提高7.8%;而安踏在去年四季度的訂貨會上,服裝產品平均漲價幅度在10%左右,鞋產品漲價幅度在5%左右。

2011年,面對成本高企,李寧計劃「提價幅度會達到兩位數。」在李寧2010年財報中,其毛利率為44.82億元,47.3%的毛利率與2009年相同。李寧已經預判出成本上升為其帶來的影響。在其財報中明確指出,2011年毛利率將下降一個百分點。

明確表示提價的還有國際體育品牌耐克,其高管也明確指出,緩解不斷上漲的成本壓力,只有靠提價。北京一家耐克專櫃稱,銷售人員工資並沒有上漲,但是產品價格較去年確實有上調,以一條褲子為例,起碼漲了幾十元。耐克價格或有更大幅度調整。

不同品牌每年一定比例上調價格並不鮮見,但集體價格上漲卻很罕見。

成本壓力導致普漲

上游供應商原材料成本是成本中主要部分,而目前服裝企業所用原材料幾乎都是高價時期的儲備。

匹克集團(以下簡稱「匹克」)首席運營官許志達表示,「面料成本在整個成本中所佔比重為60%,而其他成本總計為40%。三月份棉紗價格同比上漲80%,滌綸上漲20%,原材料的供貨成本在2011年將平均上漲15%,零售價格也將根據鞋服大類的不同,漲幅也有所不同。」

匹克價格上調將體現在其即將召開的第四季度訂貨會上。許志達表示,「此次產品給到代理商手中的價格應該有10%至15%的漲幅。其中鞋類的價格漲幅大概是10%,服裝類為15%。」

已有上市計劃的鴻星爾克也有醞釀價格上調。「我們今年計劃是15%至18%的價格上調。」其內部人士表示。在其看來,石油及橡膠等原材料的上漲會導致成本有20%左右的增長,只能儘量降低成本,漲價是大勢所趨。

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踏」)企業公關部總經理李浩也表示,安踏會隨著行業大趨勢做調整,至於漲幅目前未能確定。有消息稱,安踏、361°將「提高鞋類產品銷售價格」,平均漲幅約10%。

在安踏2010年財報中,成本上漲的影響已有所體現。截至2010年12月31日,鞋類成本上漲為3.6%,服裝成本為5.7%。而鞋服成本的上漲使得安踏在2010年自行生產、分包生產及外包生產成本分別同比上漲7%、7.7%及38.4%。

除去原材料上漲因素,高額的品牌推廣成本或是品牌價格上漲另外因素。各個品牌在推廣上都加大投入。

在李寧2010年財報中顯示,2010年整體經銷成本為25.11億,佔集團總收入的26.5%,而2009年這一數據為25.7%。在2011年,李寧計劃廣告營銷推廣費用所佔銷售比例將提升約2個百分點。

品牌推廣費用的增長也不止李寧一家,安踏、匹克及361°等也紛紛贊助不同賽事擴大影響力。匹克在2010年的廣告及推廣費用為銷售收入的11.3%,而2009年則為7.5%。品牌的戰爭已經從產品功能性走向產品附加值。

部分企業將受影響

原材料的上漲對於大企業來說,「高進高出就可以。」許志達表示。

許志達算了一筆賬,如果一件衣服上漲之前成本為100元,零售價為400元;上漲之後就成本為120元,零售價一般也會上漲15%至20%,有可能達到480元,在零售上還要多銷售60元。

相關企業表示,從目前各企業的訂貨量來看,訂貨量並沒有因為提價而有影響,還有上升。

但 一位業內人士卻表示,門店數量的增加或是其訂貨量提升的原因,而房租成本、人力成本及原材料成本或會影響到2011年淨利潤。且原材料成本上漲對於有上下 游產業的企業影響相對較小,類似雅戈爾有面料生產及服裝製作的企業會影響較小,對貼牌的純零售「輕公司」和外包及分包業務較多的公司則有較大影響,加價幅 度過高會削弱其市場競爭力。

鴻星爾克人士也表示,一件衣服的成本為20%至30%,給分銷商是4折左右,正常賣的時候新品時最低8.5折,即使打折銷售也會有6.5折或7折價格;成本上漲的同時銷售價格自然也有漲幅。

但對於一些規模較小品牌影響力較弱的企業來說,成本上漲卻足以致命。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本來存活於三四線城市的一些小品牌,靠的是價格來吸引人,但在原材料成本上漲之後,對於耐克、阿迪達斯等知名品牌來說品牌接受度將遭受考驗;對於靠價格打市場的小企業來說就更為難,上調價格會失去市場,不調價格會連進入市場的機會都沒有。

「福建這邊的小服裝企業已經受到影響了。」許志達表示,「成本上漲會清洗一批小品牌。」

相關報導

棉價或跌

眾多服裝企業將原材料成本上漲作為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棉花作為主要原材料,自2010年年中以來,價格一路看漲,「比去年同期價格高出一倍。」中期研究院研究員湯瑜表示。

今 年2月18日,棉花期貨價格曾一度到達最高位為34500元每噸,之後雖有波動,但總體向下,3月22日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貨價格為30295元每噸, 比前一天下降0.44%。與部分分析師看漲不同,湯瑜表示「今年的棉花短缺情況會得到緩解,價格一定會下跌,不可能再回到高位」。

去年七八月出現的棉花短缺、價格驟然飆升在湯瑜看來是比較極端的現象,是2008年的「後遺症」。

2008 年經濟危機,紡織行業受到影響,彼時棉花收儲價只有1.1萬元,棉農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又沒有預計到經濟復甦的快速,2009年棉花種植面積銳減,產量縮 水。因為棉花的種植週期為4月至10月,雖然2010年播種增加,2009年產量少,但七八月份正是棉花青黃不接的時候,自然會出現短缺及漲價。

不過這種情況在2010年有所好轉,在北京東方艾格農業諮詢有限公司2010年12月份關於棉花的研究報告中指出:2010年度棉花收穫面積為540萬公頃,總產量為731.5萬噸,而消費預期為1095萬噸,預計進口為360萬噸。

對 於目前的一種「原材料缺乏」的說法,湯瑜認為並不存在。據其估計,目前的缺口為300萬噸至400萬噸,「自從中國加入世貿,棉花每年都有缺口,中國每年 都會有進口,上半年主要使用美國棉花、下半年主要使用印度棉花,10月份之後,國內新棉花上市,在市場調節下,棉花價格自然會下跌。」

棉農也因棉花價格連續上漲會在今年4月增大播種面積。據東方艾格預計,國內棉花播種面積在2011/12年度將超到583萬公頃,預計產量將達到800萬噸。綜合國內與國外因素,湯瑜認為棉花供求將不會出現異常狀況,價格自然不會出現大幅波動。

讓其擔心的卻是通脹帶來的影響。「下游消費品價格的上漲有可能會帶來消費不旺,已經出現了這種趨勢。」湯瑜認為,消費下降,自然會導致上游原材料價格下調。「漲價是下游需求傳導上游產業,如果需求沒了,上游原材料賣給誰?」

而 即將到來的四月與五月也是原材料貿易商常規還貸的時間。貿易商採購棉花多半是先從銀行貸款再到次年三月旺季過後還款,「馬上進入還款期,貿易商不會囤貨而 有還款風險。所以價格會下調。」湯瑜表示,「但期貨應該維持在25000元每噸吧!現貨可能達到27000元。」對於棉農來說這樣的價格也是高於往年的, 並不會影響來年的種植積極性。

(孟岩峰)



中糧提價收購澳糖業公司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26723.html

息人士30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糧集團正在競購澳大利亞糖業公司Tully Sugar,競爭對手則是跨國糧油巨頭邦基(Bunge)和路易達孚旗下公司,根據目前的報價,Tully Sugar的總估值將達到1.33億澳元。

熟悉內情的人士表示,中糧集團參與競購Tully Sugar的原因在於,近年來中國食糖消費增速明顯,國內產量難以提高,食糖缺口進一步擴大,中糧集團本次交易對於緩解中國市場的食糖供應非常有必要。另 外,中糧集團全產業鏈戰略的發展需要全球市場的支持,本次交易是推進中糧集團「走出去」戰略的進一步實施,整合海外優勢資源可以完善中糧全產業鏈在製糖業 的佈局,並將全產業鏈延伸至海外。

4月16日,中糧通過旗下澳大利亞子公司Top Glory Australia向Tully Sugar發出非約束性要約,邦基方面則由Bunge Australia出面,第三家提出競購的是路易達孚支持的Mackay Sugar。目前三家的出價都是每股43澳元。

Tully Sugar是一家非上市公司,發行的股份總數是308.99萬股,按照每股43澳元計算,整個公司估值約為1.33億澳元,目前Mackay Sugar擁有Tully Sugar29.83%的股份,中糧擁有20%的股份,邦基擁有0.29%的股份。

Tully Sugar的股東面對三家競購企業的報價,可以自由選擇,其中邦基的收購要約到今年6月20日結束,中糧和Mackay Sugar的收購要約截止時間分別是6月21日和6月28日。

Tully Sugar成立於1925年11月,公司的主營業務是蔗糖壓榨,該業務貢獻的收入佔全部收入的89%。Tully Sugar的壓榨廠在2005榨季創下了每小時壓榨720噸甘蔗的紀錄,在澳大利亞擁有鐵路配套設施的榨糖廠中,Tully Sugar是產能最大的單體工廠,壓榨能力和處理水平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Tully Sugar公司還有5個甘蔗種植農場,農場面積為1827公頃,其中1250公頃用來種植甘蔗,現有場地每年可以種植9.5萬噸甘蔗。

5月6日,Tully Sugar公司董事長Ralph Crave在致全體股東一封信件中稱,中國中糧集團已經正式發函,擬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Top Glory Australia收購Tully Sugar公司的100%股權,每股出價41澳元。

5月15日,中糧集團澳大利亞Top Glory Australia副總經理Pam Honhuan在給Tully Sugar公司股東的要約收購中表示:「中糧集團已經簽約,取得Tully Sugar20%的股份,並接受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的審批。我們沒有理由相信這將不會獲得批准。」中糧集團只需要收購另外30.01%股份,即可達成超過 50%的最低收購條件。

5月23日,應對邦基的提價,中糧集團將收購價格提升至43澳元/股。

中糧集團表示參與競購Tully Sugar的原因在於,近年來中國食糖消費增速明顯,國內產量難以提高,食糖缺口進一步擴大,中糧集團本次交易對於緩解中國市場的食糖供應非常有必要。另 外,中糧集團全產業鏈戰略的發展需要全球市場的支持,本次交易是推進中糧集團「走出去」戰略的進一步實施,整合海外優勢資源可以完善中糧全產業鏈在製糖業 的佈局,並將全產業鏈延伸至海外。

目前,中糧集團表示競購申請已通過澳大利亞外國企業兼併與收購法案(FIRB)的審核,為收購Tully Sugar掃清了障礙,下一步需要Tully Sugar股東在三家競購者中做出抉擇。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