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提升公司效率第一步:拔除CEO

2016-05-09  TCW

企業常喊充分授權,但員工往往仍被固有體制綁架,最後還是局限在大主管決策框架,成為提升效率的絆腳石。

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都必須處理巨量訊息,如果我們將所有的訊息都集中在頭部時,勢必會造成大腦過度負荷,就如同傳統集權組織的管理模式,所以我們不能夠期待「集權式的領導管理」為我們的組織發揮多大的功效。

打破授權迷思

別再扮演「好父母」角色

從上到下、預測與控制模式的營運瓶頸問題,身為領導者該怎麼辦呢?如今業界存在一種主流觀點,那就是如果想要有效提升組織營運效能,就應該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授權具備高度發展、聰明、有見識的員工,讓員工勇於負責,自主、自治解決問題。

多數企業中,經理人往往處在嚴謹的權力結構中,就如同我們有個客戶所說的:「打從一開始,我的共同創始人和我都想要以一種平等的方武來進行公司的運作,讓大家都能融洽的一起工作。但是我們仍依循傳統組織結構思維和早就被預設好的標準作業流程做事.

而讓我們陷入固有組織結構和僵化報告的管理運作中。」最後的結果,往往都還是局限在公司執行長決策,因為他們的一言以行仍然限制了整個組織對問題警訊應變處理的能力。尤其企業組織本身能不能有效營運,這些高階主管可說是主導成敗的關鍵。

全體共治的基本理念,不單是從領導者將權力分配給一個人或某些人而已。更確切來說,權力配置是將權力從高層手中下放到工作者的過程,而且這些轉移被詳細記載於全體共治的組織規章中。全體共治的組織規章是一份通用的文件,適用於任何公司組織,一旦公司組織採用,這種全體共治的管理規章便成為組織運作上的核心手冊。這種規則和程序擁有最高的管理支配地位,甚至超越採用全體共治的人。

就像《憲法》便是制定法律的根本大法,即使是總統也不能忽視它。

全體共治的管理制度可以清楚告訴管理者,「這不再是你的工作:解決每個人所提出的問題和對每一件事負責。「同時也告訴員工:「你有責任和權力,追根究柢去處理你所感知的組織警訊問題。」讓每位組織成員擺脫過去企業文化中推諉塞責的互動模武,轉而成為每個人能當責不讓、能自我管理的人,讓每一位組織成員都有權力,「主導」自己在組織中所扮演的角色,以達成企業組織的目標。

改用全體共治

讓每位員工發揮最大效率

在採用全體共治管理制度的企業組織裡,再也沒有經理人的頭銜,沒有人需要躡手躡腳的圍繞著問題,被動等待別人支持;或是強迫他人用同樣的做事方法。如此這可幫助同仁更有自信的主動採取必要措施,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合法程序所賦予他們應得的權力。

此外,這些擁有明確授權的人也可以隨時主動尋求協助、蒐集所需資訊與意見交流;同樣的,其他人也可以隨時給予意見。這種過程不會造成任何風險,例如:產生共識上的僵局,或是從主管身上接獲獨裁的指令。一旦持有權力的人獲得足夠的所需資訊,便可自信的做出決定:可以輕鬆的停止與他人的意見交流、感謝那些人的參與,並做出適當的決定。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協助企業,建立更具靈活反應能力和適應性的管理制度。

回到前面的比喻,如果人體不是一個分散式授權的系統,讓各種不同的細胞、器官和器官系統,各自擁有明確的自主性、權力和職責,那麼我們的大腦將會背負極大的管理負擔。如今我們創新的意識能量分配方式,大腦不需要時時刻刻為身體各功能做決策,它可以從容被釋放來從事各種特殊的創意發展,如此一來,才能造就人類非凡的創意。

我認為企業組織的運作也是如此。當你鼓舞企業各部門能獨自運作,每位成員都能做好自主管理,當責不讓,有效管控各種警訊問題。那麼它便可以讓公司的主管們,完全跳脫先前的組織框架,專注於處理一個完全不同層級的問題,聚焦在發揮更大的創意,讓企業組織達成目標。

全體共治的管理制度需要一定的組織設計功能,以往這些是歸屬於執行長的單獨職能,而全體共治制定的組織整體運作規則,則是讓每個人都有參與管理的權責。

更正啟事

一四八五期金融時報專欄

<全世界的「蕉慮」>一文,黃葉病熱帶第四型(TR4) 是由「真菌」所引起的植物疾病,而非病毒,故內文稱「此病毒」不正確,特此更正。

書名:無主管公司

作者:布萊思.羅伯森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5月6日

布萊恩.羅伯森簡介

全體共治管理制度的開發者,一開始在他自己的公司擔任執行長,同時他以公司做為管理技術的試驗所。他曾創辦並帶領了一家快速成長的軟體公司,並獲得國際精神企業獎、WorldBlu最具民主精神企業獎、PennFuture格林博爾開拓獎。如今,他成立HolacracyOne,以落實全體共治管理制度的發展,協助世界各地的數百家企業導入和實施「無主管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16

易地搬遷拔除窮根 貴州藍皮書建議要先完善公共基礎設施

易地扶貧搬遷是實現精準扶貧和脫貧的重要方式,旨在解決貧困地區“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

日前,在由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貴州藍皮書:貴州社會發展報告(2018)》發布會上,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所長王興驥稱,公共基礎設施是移民決定搬遷的重要因素。相較移民前的村落社會,無疑移民社區的公共基礎設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教育設施,但在移民社區形成初期公共基礎設施仍需完善。

通過搬遷拔除窮根

在國家層面,中央明確用5年時間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完成1000萬人口搬遷任務,通過搬遷拔除窮根,幫助他們與全國人民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2016年,貴州省制定規劃以確保“十三五”期間完成對162.51萬人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藍皮書顯示,2017年,貴州省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藍皮書顯示,全年共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20萬人,易地扶貧搬遷76.3萬人。赤水市開創了依法治貧的模式,得到國務院扶貧辦高度肯定,成為全省第一個摘掉貧困縣帽子的城市。

對於易地扶貧搬遷的成果,藍皮書基於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的實地考察發現,在基本日常生活服務方面,移民社區日常生活服務有一定優惠,但是由於政策落實等問題,目前移民社區的日常生活服務提供並不完善。

在教育資源供給方面,政府無法兌現當初所做出的無條件就近解決孩子教育問題的承諾,這引發移民的抱怨。所以部分移民仍是自己花錢送孩子到私立學校就讀,雖然政府對此給予一部分補貼,但這一筆開支對移民而言也是很沈重的負擔。

而在醫療保障服務方面,社區的醫療基礎設施配套欠缺、醫務人員缺乏以及醫療技術短缺等都使移民社區的醫療服務需求難以滿足。在職業技能培訓與就業安置方面,搬遷的村民中,除了少數經濟型及技能型精英人員外,大部分的移民都處於待業狀況,幾乎無生計來源。職業技能培訓與就業安置狀況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移民就業問題。

訪談中,部分移民抱怨政府給予安排的工作工資太低或工期較短,難以保障生存,因此部分居民並沒有接受政府安排的就業崗位。其次,由於移民缺乏生計技能,出現就業人員能力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等情況,就業機會難尋;就業安置政策難以執行和落實。在此情況下,移民社區當地的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聯合組織相關的就業培訓,但是民眾響應程度不高,移民社區當前的職業技能培訓並沒能發揮預期作用。

建議健全扶貧監管和考評機制

除了易地扶貧搬遷外,藍皮書還提到,貴州以扶貧戰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扶貧工作,成為全國扶貧系統學習的參考。藍皮書指出,應當適時修訂《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使之真正成為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統領性法規;加快修改《貴州省環境保護條例》,使之切實對接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抓緊制定出臺貴州省環境影響評價條例、貴州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條例,推動城市供水排水、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等領域立法,構建貴州綠色發展法規體系。

針對當前貴州省在法治建設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藍皮書提出了進一步推動地方法治建設的對策建議:其一,進一步完善扶貧領域相關立法,深化條例宣傳落實,健全監管和考評機制,助推精準扶貧,決勝脫貧攻堅;其二,推進大數據戰略法規落地,探索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三大國家級試驗區政策法規協同與疊加,建設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其三,完善生態文明法治“四梁八柱”,探索可複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法治建設重大制度成果,打造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示範區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