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風險意識 FOOLISH INVESTOR


http://chiyuinvest.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html


最近多了與友人討論樓市﹐香港的樓市已經取代了內地房地産﹐成爲了一個熱門話題。因爲﹐他們真的很“火” 。

我不得不佩服發展商的營銷能力(定價能力) ﹐以及職業炒家的敏銳觸覺。“走得快好世界” “香港人靈活多變” 反映在炒樓上面絕對毫不爲過。

當見到熾熱炒風時﹐我都喜歡澆點冷水。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說我們目前享受的低息環境﹐和相對低的失業率﹐在未來可以持續或者更好嗎? 當利率提高了得時候﹐有沒有人願意(有能力)接收比您成本更貴的樓盤﹐而讓您獲利脫手呢?

樓盤漲價了﹐但換樓的成本也隨之上漲﹐對用家來講﹐沒有産生收益(premium) 。說“買樓可以賺錢” ﹐只能是對炒家(投資客) 而言。

大家都知道﹐資産定價常會用到risk free rate無風險利率﹐因此利率的改變會影響資産定價。現在美國出現了negative swap rate﹐就是說﹐借錢給美國政府的風險大過借出街﹐當歐洲國家失去AAA評級後﹐美國的國債﹐還有資格稱爲無風險資産﹐並以此標準來爲其他資産定價嗎?



過多的資金是“非理性繁榮” 的緣起﹐目前評級較差的企業債息率已經非常接近10年期國債﹐市場認爲非常安全。


借用Tuen Draaisma的想法﹐我們可能處在一個超級熊市中的階段性牛市中。目前估值趨於合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87

意識形態偏見對投資的影響 程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e44d001011k13.html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                          ——戰國《列子·說符》

 

  意識形態偏見對投資的影響

                      作者:

最近在博客的討論中,有些網友給筆者扣了一頂大帽子「五毛」。他們還認認真真的提出了一些所謂的罪證,筆者整理了一下,大致有如下幾條:

     為國有企業辯護;

     為壟斷型企業唱讚歌;

     老講「高富帥」,不提「矮窮搓」;

     曾宣揚「價值投資,簡單的說,是以五毛錢買一塊錢的東西」;

     投資腐敗酒企:五糧液和茅台,合起來不就是「五茅」嗎?

     Bo的兒子瓜瓜的留學獎學金問題答疑;

     發博文大談愛國主義,污衊某些「公知精英譁眾取寵,欺世盜名,沽名釣譽等

……

筆者看得云裡霧裡,筆者用維基百科查閱了一下「五毛」的定義:

 

網絡評論員(即網評員,或網民所指的五毛五毛黨) 是中國大陸特有的一種指稱,一般指受中國大陸的行政機關、高校、網站僱傭或指導,全職或兼職在各種網站、討論版等處發表有利於中國政府的評論的人員。通常 以冒充普通網民身份,發表擁護中國大陸政府(或各級行政機關)的內容,或採取其他網絡傳播策略,來試圖達到影響、引導和製造網絡輿論的目的。

「五毛黨」原本是對網評員的一種別稱,為了象徵性地諷刺網絡評論員每發一貼能掙五毛錢。不過,近年來「五毛黨」的概念被逐步擴展一切發表了被認為有利於中國政府的傾向性言論的發表者,均有可能被反對中國政府的相關政治勢力和人士冠以「五毛」、「高級五毛」、「超級五毛」等等稱號。

 

細細一思索,原來,筆者還真是做了「這些事情」。按照上面的邏輯,筆者也就不得不承認「五毛」的頭銜了。聯想到著名作家韓寒同學,最近也被冠名為「超級五毛」,筆者也就只好一笑了之了,只能夠感慨「網友太有才,網友帥呆呆」。

我們再來看看,有才的網友,給筆者羅列的幾大罪狀的內容,是如何選擇性失明的。

 

一、  關於「國企」:國營、國有、國資

我們回頭看,國有企業近30年 來的改革發展史,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國營企業;第二階段,國有企業;第三階段,國資企業,即指國家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資參股控股的 企業,未來也將更靈活、更規範、更有競爭力地參入市場化經營,如此同時,中國的職業經理人隊伍和文化也在逐步的培養和形成中。

而對於一些網友,提出的國有企業的弊病,筆者是部分認同的。但對於某些網友發誓一輩子不碰國有企業,逢「」 必反的態度,筆者是不敢苟同的。這種意識形態偏見只會造成嚴重的投資良機的錯失,例如,筆者的股票池中:酒類企業中的貴州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古越龍 山……;中藥類企業中的東阿阿膠、云南白藥、片仔癀等等一大批企業,基本上都是國資背景,但照樣經營的有聲有色,並且大多是值得中長期投資的優質消費類國 有企業。

 

二、  關於「壟斷」

壟斷的形成,有千奇百怪的原因。網友逢「壟斷」必反,給筆者扣帽子,看似比較痛快干脆,佔據道德制高點。實則片面摘取筆者的觀點,並且也反映了網友對「巴菲特-芒格式價值投資風格」的不學無術。

壟斷,分為行政政策壟斷、自然壟斷、資源壟斷、特許權壟斷,消費品牌壟斷等等不同類型。筆者暫不討論前面的幾種情況的好壞優劣。

對於「消費壟斷」,筆者無論是作為消費者還是投資人,都是支持的。我們知道,巴菲特的兒媳在談到巴菲特如何做投資時說,其一生追求消費壟斷型企業,為此,巴菲特還專門提出「護城河」概念,以解釋這種投資類型的企業。

消費壟斷型企業的形成,筆者在以前的舊文回顧我投資中醫藥企業的心路歷程》,《讀《異類》兼談「天地人」投資法則》,《行業命運對比——云在青天水在瓶陸陸續續就談到一些。他們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等等多重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絕不是破壞市場經濟的主體。其壟斷地位的形成,或 許是,特殊的地理自然環境造就的特點;或許是,卓越的產品品質和效果;或許是,獨步天下的專利秘方或製作工藝;或許是,穿越歷史時空的品牌和商譽;或許 是,獨特而無法複製的商業模式或渠道通路,……這些因素,從而造就企業本身無法踰越的壟斷地位。這種壟斷地位與行政壟斷是有本質區別的,是消費者也認可的 一種壟斷形式。網友不仔細區分,人云亦云,只能說是,張冠李戴,弄巧成拙。

 

三、  價值投資,五折與兩折,高富帥與矮窮搓

   網友批評的第三條、第四條和第五條,真的是大玩文字遊戲,愈加其罪,何患無辭。

   筆者的第一重倉股貴州茅台,第三重倉股五糧液,有何不可呢?

如果這樣就是「五茅」, 那麼筆者和筆者的朋友階段性持有洋河、酒鬼酒、金種子酒,是否就變成「洋鬼子」了呢?筆者和筆者的朋友階段性投資持有「瀘州老窖、老白干」,「古井貢酒、古越龍山」,再喝點董酒,買一塊「東方金鈺」,是否就又變成「老古董」了呢?

   ……

   筆者談論價值投資,談論的優質企業「高富帥」,不是談論社會上的「高富帥」:

高,是指高ROE,最好在低負債,零有息債務的情況下連續多年獲得大於15%ROE

富,是指富有的自由現金流,較少的資本支出;

帥,是指其企業品牌形象好,產品品質好,產品特性好,不容易過時,且消費需求強勁等。

這樣的「高富帥」企業,提倡以五毛錢的價格購買一塊錢的內在價值,有何不可呢?

筆者,基本不談「矮窮搓」,絕不是歧視。恰恰相反,這樣的企業非常多,因此,筆者提倡以兩毛錢的價格分散化批量購買這樣的企業,五折和兩折,這只是筆者的投資風格而已,當然有的朋友如果願意三折,四折買,俺也沒啥意見啊。

 

至於社會上媒體上炒作「富二代」的提法,筆者是非常不認同的。筆者認為不能夠將某一個群體「臉譜化」,意識形態化,從而掩蓋問題的實質。筆者提倡用「新生代」企業家來代替「富二代」這個充滿感情色彩的名詞,從而為中國民營企業的企業傳承、財富傳承創造一個寬鬆良好的輿論環境。

 

 

四、  意識形態偏見,有色眼鏡,媒體選擇性報導與公知精英選擇性失明

本文的主題是意識形態偏見對投資的影響,準確的說,也是對認識客觀事物的影響。筆者以前的一篇舊文《如何訓練做價值投資的思維?——「六頂帽子」思維法的具體應用》中,就提倡「事實性思維」。然而無奈的是,中國的某些媒體和公知似乎更喜歡「排隊佔座」,喜歡「屁股決定腦袋」,過於明顯的感情色彩愛恨偏好和意識形態偏好,使事實被淹沒在口水中。

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最近很火熱的Bo的兒子瓜瓜的留學獎學金問題。某些公知精英和媒體記者為了打擊「異己」, 充分發揮了「造謠」和「選擇性失明」的本事,認為英國公學和英美大學沒有「全額獎學金」,進而發揮聯想,學費這麼貴,裡面有「貪污腐敗」。甚至將學校男女 同學間的再正常不過的化妝舞會裡面的一些較開放的照片單獨截取出來,造謠說瓜瓜,在外面荒淫腐化;甚至開紅色法拉利泡妞。事實上,貴族學校並不是想像中那 樣,見附錄,全額獎學金也很正常。(註:具體材料見筆者微博)

這些人,在輿論上媒體上操縱控制老百姓的情緒,不知道是為了什麼?是樹立起自己憂國憂民、光輝偉大的獨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嗎?還是為了滿足老百姓對「社會不公」的心理消費需求呢?看不明白。

筆者同樣也認同自由、平等、人權、公平、法治、民主等等價值理念,但很多人的所作所為,像是「知行合一」嗎?是在行動行為上支持這些理念麼?

再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媒體總是在股市最泡沫最火熱的時候,鼓吹牛市2萬點;在熊市最底部的時候最悲觀絕望的看空。這個與市場情緒和媒體人的投資能力有關,還不算什麼大問題,判斷失誤而已。

但更過分的是最近,關於貴州茅台酒的負面新聞,夾雜著一些歪曲事實的資料,也被媒體拿出來一炒再炒,大有不誤導眾生不罷休的氣勢。就有點不厚道了。(註:具體材料見筆者微博)

媒體的報導,參雜了如此之多的情緒因素和意識形態,和三十年前又有何區別呢?

筆者崇尚開放心靈,實事求是,獨立思考,既然某些媒體公知和部分網友有如此極端的意識形態偏好,本博客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糾葛,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整理隱藏了一部分博文,同時在公開場合,將儘量少討論或不討論時事、政治、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宏觀經濟、市場牛熊等等話題。

筆者最後,引用偉大的投資人查理·芒格《在南加州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作為本文結束:

「……你們要非常小心地提防強烈的意識形態,它對你們的寶貴頭腦是極大的危險 
  另外要避免的是極端的意識形態,因為它會讓人們喪失理智。你們看到電視上有許多非常糟糕的宗教布道者,他們對神學中的細枝末節持有不相同、強烈的、前後矛盾的神學觀點,偏偏又非常固執,我看他們中有許多人的腦袋已經萎縮成捲心菜了(聽眾大笑)政治意識形態的 情況也一樣。年輕人特別容易陷入強烈而愚蠢的意識形態中,而且永遠走不出來。當你們宣佈你們是某個類似邪教團體的忠實成員,並開始倡導該團體的正統意識形 態時,你們所做的就是將這種意識形態不斷地往自己的頭腦裡塞。這樣你們的頭腦就會壞掉,而且有時候是以驚人的速度壞掉。所以你們要非常小心地提防強烈的意 識形態,它對你們的寶貴頭腦是極大的危險。 
   每當我感到自己有陷入某種強烈的意識形態的危險時,我就會拿下面這個例子來提醒自己,有些玩獨木舟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征服了斯堪的納維亞所有的激流,他們 認為他們也能駕駛獨木舟順利地征服北美洲的大漩渦,結果死亡率是百分之百。大漩渦是你們應避開的東西,強烈的意識形態也是,尤其是你們的同伴全都是虔誠的 信徒時。 
  我有一條「鐵律」,它幫助我在偏向於支持某種強烈的意識形態時保持清醒。我覺得我沒資格擁有一種觀點,除非我能比我的對手更好地反駁我的立場。我認為我只有在達到這個境界時才有資格發表意見。迪安·艾奇遜(迪安·艾奇遜,1893-1971年,美國著名政治家和律師,在制定美國冷戰時期外交政策上扮演過重要角色——譯者注)有一條「鐵律」,它來自奧蘭治的沉默者威廉(William the Silent of Orange1533-1584年,尼德蘭獨立戰爭中領導荷蘭人反抗西班牙人的統治,被尊為荷蘭國父——譯者注)說過的一句話,那句話的意思大概是「未必要有希望才能堅持」。我的做法聽起來跟這條「鐵律」一樣極端,對大多數人而言,這麼做可能太難了,但我希望對我來說它永遠不會變得太難。我這種避免陷入強烈的意識形態的方法其實比迪安·艾奇遜的「鐵律」更容易,也值得學習。這種別陷入極端意識形態的方法在生活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們想要成為明智的人,嚴重的意識形態很有可能會導致事與願違。

 

           

 

                                                  

                                                                   2012318日於上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64

大陸買家法律意識低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_13.html
今日看樓盤傳真, 提到有兩宗觀眾報料有關涉及內地人的二手樓買賣, 行為令人驚訝。

第一宗是內地買家看中了一個單位, 向一名香港業主提出買賣, 經過經紀安排, 雙方簽好臨時買賣合約, 內地買家開出一張12萬支票給業主作小訂, 準備14天後交大訂。一天後業主收到經紀電話說內地買方有資金問題, 希望可以更改成交日期, 可否帶同臨約出來更改。業主好心就應承了, 於是到一間快餐店見買家及經紀, 經紀接過3份臨約 (買賣雙方加經紀共3份), 整理好及修改好之後交給該名內地買家先加簽修改部份。該買家接過臨約後突然起身走人, 邊走邊撕毀合約, 當這次交易從沒有發生過。經紀及業主都傻了。

第二宗, 業主是內地人, 簽好了臨時買賣合約給一名香港買家, 誰知業主見香港樓市颯升而後悔, 要求買方取消交易, 買方認為只要照合約精神賠償便可。但業主卻聲言會破壞該層樓, 日後買方住入也不會有好日子過, 嚇得買家怕怕。

當中有線電視亦有講及一些律師意見, 第一宗的話, 律師認為有臨約殘骸, 加上不能過戶的支票, 還有經紀作證, 成功告買家毀約機會很高, 不過更簡單是告該張12萬支票不能過戶, 這個會更快捷及成功率更高。第二宗的話, 要告他還未做的動作比較難, 法庭亦要證明樓房破壞要到一般人不能居住的程度才會要求業主賠償。

還有, 內地人在港搞上了這類民事案, 就算告入了, 也不會影響他們出入境, 如果在港沒有住址, 連找他賠償的動作都做不到, 香港法律只有香港人在守, 大家跟內地人做交易真要小心萬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9

最大的風險是沒有風險意識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312

C=CBNweekly
H=David Hare

 

  David Hare先生目前擔任英國精算師協會主席,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同時也是Groupe Consultatif Actuariel Européen的英國精算師代表,主攻人壽保險領域。此前,他曾在Standard Life工作了15年,並擔任集團財務風險主管和英國及歐洲地區首席精算師等職位。Hare對遠東地區十分熟悉。他曾經的僱主Standard Life在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都設有辦事處,Hare曾是這些地區精算師導師隊伍中的一員。


  C: 企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比如投資風險、戰略風險、市場風險等,你覺得對於企業來說,哪一項是最重要的?


  H: 每個企業都面臨著不同的風險組合,但最大的風險往往是你不理解你將會面臨的風險,換句話說,就是你不知道你 的風險在哪裡。英國金融服務局的Paul Sharma先生曾領導過一項關於保險公司風險構成的案例分析,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問題來自於企業管理層決策失誤,這說明公司高管對風險認知的缺乏,另外, 就是對於一些不確定的可能性眼光狹隘,人們傾向於認為風險往往會以它曾經發生的方式發生,但有時候並非如此。有些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雖然不大,但確實存在, 企業需要大膽設想可能會遇到的風險。


  C: 那麼,企業如何才能預知自己的風險隱藏在哪裡?


  H: 首先需要從瞭解金融機構的商業模式開始,然後需要對企業自身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償債能力有清楚的認識。事實 上,很多年前,金融服務機構和企業各方等已經開發了一些工具去幫助企業建立不同的風險模型,精算師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為了全面考慮可能會遇到的 風險,企業必須要有探索性的思維精神和想像力。既需要以歷史眼光來分析企業將會面臨的壓力,又要設想一些未來的情景,問一些「如果……那麼……」的問題。 比如「如果人民的平均壽命變長了,保險公司該怎麼辦?」、「如果信貸利差出現問題,企業要怎麼辦?」等等。首先把可能的風險都列出來,研究這些風險,再用 一些精算知識建立相應的模型去應對。現在英國非常流行的一種情景分析,我們稱之為「反向壓力測試」,就是問一些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你的商業模式不再可行的問 題。


  C: 相比十年前或者更早一點,你覺得企業面臨的風險有哪些變化?應該如何做好風險管理?


  H: 十年前,企業更多關注的是股市風險,現在隨著信貸危機的蔓延,企業會更多地關注信用風險,以及對手方失敗風險。另外兩個風險不是財務方面的,但也越來越受到企業重視,一個是信譽風險,另一個是傳染風險,因為全球化把不同地方的市場連結成了一個整體。


  風險管理確實已經越來越成為企業運營管理中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它是企業做出相應的商業計劃的一個重要依據。雖然我們常說高風險才能帶來高收益,但我 覺得也不能過於激進。企業對風險的管理可以遵循這樣一個流程:風險監管,定期的壓力測試,遞交報告給管理層,如有必要,修改商業計劃書。


  C: 對於企業培養風險管理人才方面,你有什麼建議?


  H: 企業希望有專業的人才告訴它們什麼時候說Yes,什麼時候說No,我的建議是僱傭那些專業的精算師。風險管 理人才需要熟知公司商業模式、能夠對風險有一定的認知、能夠處理不確定性,並且要有很強的溝通能力。而取得CERA認證資格的精算師證明在企業風險管理方 面是有專業知識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99

國內首份A股IR報告出爐:上市公司股東意識待加強

http://www.eeo.com.cn/2013/0418/242740.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勇 總體市值已達到成熟資本市場水平的A股市場,其上市公司的股東意識或許還與成熟市場相去甚遠。

4月18日,投資者關係及金融公關諮詢服務商潤言投資諮詢有限公司正式發佈《2012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是國內首份針對A股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工作(Investors Relations, 簡稱」IR」)的系統性研究報告。報告針對中國A股上市公司2012年度投資者關係管理工作的現狀做出深度解讀,並就普遍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了專業建議。

報告認為,總體而言,投資者關係管理理念已經在A股上市公司中獲得了普遍認知,但A股上市公司的投資者關係工作在主動性、系統性和持續性方面仍有欠缺。與此同時,A股上市公司對危機的管理能力仍較為薄弱。

事實上,在業內人士看來,如何對待投資者、如果管理與投資者的關係是反映上市公司股東意識的一個重要指標。

此次調查報告得到了608份A股上市公司的回應,其結果顯示出,A股上市公司IR工作的系統性和持續性不足。調查顯示,僅33%的公司切實制定了長期導向的IR策略及實施規劃。

另外,雖然72%的受訪上市公司對投資者和分析師信息進行了數據化處理,但僅16%的受訪上市公司進行了系統化的投資者識別、分類及動態管理。而根據不同投資者的習慣偏好、關注程度來設計溝通內容和溝通方式的精細化管理形式則十分罕見。

不過,A股上市公司IR工作的主動性有所增加。調查顯示,法定信息披露和三會相關工作在IR工作精力中的平均佔比為51%,投資者和分析師溝通、媒體溝通及新聞發佈、危機公關等主動性IR工作精力佔比49%。

而調查還發現,市值越高的A股上市公司,對IR工作的認知越深入,亦更加傾向於在此項工作上投入更多資源,對工作效果的滿意度也更高。在行業方面,金融行業和房地產行業A股上市公司在IR工作中表現出色;北京、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上市公司對IR工作的重視程度較高、投入力度較大,工作效果也更好。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投資者溝通渠道日漸豐富,業績發佈時,受訪上市公司主要通過現場推介會(一對多)、上門拜訪(一對一)和電話會議三種方式與投資者溝通,使用率達61%。日常溝通中,受訪上市公司對新型溝通工具(如:微博、微信、公司網站互動專區等)使用率只有11%。同時,通過新型溝通渠道發佈的信息在內容的豐富性、發佈的及時性和形式的互動性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而在溝通內容方面,A股投資者非常關注影響上市公司短期盈利能力的因素,包括:盈利預測、財務指標變化原因、重要資本運作計劃、盈利來源和業務結構等。由於信息披露的限制,前三類問題也成為A股上市公司和投資者溝通中的難點。

另外,調查報告顯示,A股上市公司在媒體溝通方面缺乏開放心態,危機的應對和處理能力較弱。而大多數公司的日常媒體溝通工作多以應急型為主,在溝通制度建設方面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最後潤言在調查中還發現,伴隨A股資本市場的不斷成熟,如做空機制的形成和輿論監督的不斷深化,受訪上市公司對外部專業性服務需求顯著增加。這些公司越來越願意使用外部IR專業顧問服務,如專業培訓、媒體關係顧問服務、系統性IR策劃以及專業信息收集與分析等。

潤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此次調查能對國內A股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工作現狀做出客觀真實的描述,為A股上市公司提升投資者關係工作質量、公司治理水平乃至改善公司戰略提供幫助,也能為促進A股市場的進一步健康發展提供更多的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31

SENSE隨筆131004榮格心理學 (二)意識 與 潛意識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04/sense%E9%9A%A8%E7%AD%86131004%E6%A6%AE%E6%A0%BC%E5%BF%83%E7%90%86%E5%AD%B8-%E4%BA%8C%E6%84%8F%E8%AD%98-%E8%88%87-%E6%BD%9B%E6%84%8F%E8%AD%98/

SENSE隨筆131004
榮格心理學 (二)意識 與 潛意識
康仔執筆

〈楔子〉
SoChun明知睇書好,但小時被壓迫做功課,攪到潛意識討厭睇書,畢業後第一時間燒晒所有書,決定以後唔睇。 過了好長的一段時間,發現太耐無睇書,或者回憶起某事件,某個女仔….. 於是突然拿起喜愛的書坐在CUHK圖書館石階上入神地讀著,留下傳頌一時的美照。那是自然不過的事情。

當你以為了解你自己的時候,你是否只了解你的意識面,其實還有一個你或多個你在你的深處…..

〈心理類型學〉
榮格 與 佛洛伊德最不同之處,在於佛氏是由「心理動力學」Dynamics發力,而榮格郤以「心理類型學」Typology蛻變。 他強調不同發展階段的差異區分,探討人格和心理傾向的基本類型。***

榮格入咗 “佛門” 之後,自以為得道, 將師門的 “意識與潛意識” 簡單類比為 “知同唔多知”。 「知」指自己想清楚要做的事,認為正確的事,明白喜好或厭惡者。 「唔多知」,指不知不覺地做,同埋情不自禁地去做,唔知點解想咁做者。 表面看比佛門嘅 “本我id,超我super-ego同 自我ego” 更簡單。

簡單說法大家已有概念,現在深入一點講榮格學派的潛意識。

很多時潛意識會在夢裡或者某些關聯事件中浮現, 故此先要講明下面這個心理基本命題:

Th. 任何 心靈= 形象(潛意識) 的事物 不在於因果的關聯,而在乎意義的關聯。****

因此即使兩件偶發事件,彼此間没有因果關係,郤因同步發生而使人理解到其中的意義,這對心靈是常有的現象。從科學角度看這就是迷信。

就好似有人在街上行行下突然心口一痛,內心很不安穩,返到屋企發現隻貓死咗…..

對榮格來說,意識係啲乜?就係「自我 ego」: 在心理學的學理上,這是由社會生活經驗產生的自我觀照***,具有明晰的思維。 這種自我意識可以用語意刻畫出來,可以用語言操控,如我點解要咁做,做幾多。

相反地,在人類經驗裡有一種經驗,並不能以語言表白,郤可以隱約感覺得到的,稱之為「本我self」。(編註:另譯「自性」,以免混淆佛氏觀念。) 本我的經驗不能用一般的智識瞭解,而是以象徵、神話、幽暗意識來體會。

(編按:榮格的 “自我” “本我” 與佛氏的觀念並不重叠,而若即若離,這點請加注意。)

夢 與「本我」 (潛意識)有直接關聯,但係與「自我」無關係。所以聰明人嘗試幫人解夢,就好易出事,因為佢哋只用因果或意識去分析。

〈榮格的潛意識理論〉

接著要了解另一個重點: 「象徵」。為何我們經常以象徵解釋事件,那就是因為太多事情超越了個人能力或人類理解範圍, 所以宗教特別多利用象徵及形象。其實我們經常以潛意識、自發做夢的形式創造象徵。***

例如: 在夢境裡發現一些怪異動物,可能是某類壓力的變形。

我們的五感延伸探索事物是有局限的, 所以最終亦只能以象徵等抽象符號去表述所涉指的終極問題。****

我們的潛意識在那裡走出來?

1. 這可能是DNA設定的,如我們天生就好戰,這是動物本能;又如母親天生就會包容孩子的一切等,這亦是榮格心理學為何稱為原型心理學,就是尋找天生那條根。

2. 當某些事情溜出了我們的意識,並不代表它不再存在,它隨時跑進了潛意識。例子: 尼采的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其中一段,與他五十年前讀過的一份文件 “一艘船的航海日誌附水手冒險故事” 內容相同,這是作家的一項剽竊。榮格相信尼采不會這樣做,於是聯絡尼采的妹妹,證實他11歲那年確實有看過那份日誌。 榮格認為尼采已忘記了當年看過的附件,而深深認為是自己所作。

另一例子:很多時我們明明打算响柜桶攞手錶或某些物品,但行到個柜附近時忘記了想做乜,但跟住隻手自然地去拿取所要嘅嘢。這種由潛意識遷移到意識層面的心智活動,有時回望會嚇自己一跳。

總結: 個人認為潛意識是一個我們不能隨意打開的雜物柜,內中的雜物也不是有意識地放進去的,有時可能是自動吸進去的,又或是遠古的遺物。***

在上述意識與潛意識的認知中,榮格主張兩者要平衡發展,不要妄想以其中一方取締另一方。 如果我們過份壓抑「本我」會發生乜事,很簡單內心另一個你會頂唔順突然跑出來搗疍。 ***
例子: SoChun與 書。

而真正的病,係繼續壓抑,導致身體出現畸變,形成 “神經官能症”的症候群。***
例如: 每逢考試就會肚痛。

〈額外醒大家〉

現在醒大家康氏教仔法之:「好食食多啲,唔好食食飽啲。」***** 怎樣在孩子內心種下小小的錨。

大家也了解到,潛意識會協助意識面或抗拒意識面,我的做法只是令孩子快樂地接收 “不怕苦”的意志之錨。 上述那句說話隱含著,只要是好的東西,就不怕吃苦。***

我的孩子怕吃嘅是菜,及苦瓜。 故此我會以說話點擊去激活佢嘅想法,再以行為身教遊戲比賽驅動他的行為。

現在他對吃菜會接受,但苦瓜一年只吃幾次,那是最好嘅測試。 最近9月尾我給他吃一條苦瓜,他看著苦瓜,用鼻子蘇一下表示:爸爸我食唔到,我會吐的。然後我話:仔你大個了,早前能吃的,為何現在吃不下?他想了一想,一啖吃下去。

(掌門按:識康仔咁耐,最學到野既就係呢句「唔好食食飽啲」。 可惜在下資質所限,只學到「唔好食食少少」嘅水平但係d同門似乎資質更低,將「好食食多d」,誤以為「唔好食食飽d」咁去猛食….. )

下一章開始進入我們的心靈,心靈外向中有內向 (請先閱《SENSE 隨筆130927你是外向抑或是內向的人》),男人中有女人….. 一一去了解內向者為何被人誤以為自私,外向者為何被誤稱為幼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87

危機意識低得令人憂慮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3/10/blog-post.html
面對美國臨時撥款預算及債務上限談判的不明朗因素, 投資者只是當作看美國政客惡作劇, 睇死佢一定搞掂. 美銀美林表示今次只有10億美元資金流出債券及股票基金, 相比2011年8月美國債務上限危機, 當時觸發股票及定息債券基金多達600億美元贖回, 目前投資者的危機意識令人憂慮地低. 雖然筆者認同, 美國債務的上限最終都會得到提升, 不會出現債務違約, 但值得憂慮的不是債務上限提升與否, 而是不斷膨脹的債務, 一間靠不斷膨脹債務才得以生存的公司, 前景有多好, 甚至有無前景, 大家應心中有數. 此外, 據報導羅傑斯認為目前投資者處於愚人天堂, 換句話說投資者在玩"鬥傻"遊戲, 玩過音樂椅或俗稱爭凳仔的人都明白, 椅子的數目永遠不夠參與遊戲的人數多, 音樂終有一刻會停止, 而音樂一旦停止一定有人沒有椅子坐而被淘汰出局. 事實上, 巴菲特也承認目前美國股市的估值已經從5年前的"便宜得離譜"變到"差不多合理", 用價值投資者的言語, 即安全邊際已漸漸消失. 筆者提醒身邊的朋友, 如果過去5年都有投資股票, 目前的現金水平, 應該是5年以來最高的, 投入股市的資金應該要和股市水平成反比例, 股市越升要越增持現金, 而不是投入更多的現金.

筆者目前的投資策略趨向保守, 只是小注資產有大折讓或股價大落後的金融股. 目前恆生指數相距年內高位只有3.37%, 但966中國太平現價不及年內高位的70%. 今年5月27日集團宣佈重組計劃, 以總代價105.8億元人民幣向母公司購入太平人壽25.05%股權, 太平財險38.79%股權, 太平資產20%股權, 以及太平養老4%股權等資產, 代價以發行股份方式支付, 並建議每股發行價為15.39元(港元, 下同). 由於重組對現有股東有利, 當時刺激股價最高升至14.36元, 但升勢因為隨後美國退市和內地經濟憂慮影響大市回落而無以為繼. 不過, 目前大市已經漸回高位, 不排除一旦重組計劃有新進展會刺激股價再次急升. 即使單看業務發展也不俗. 集團最新公佈今年首8個月保費收入, 壽險業務, 財險業務和養老險業務分別按年大增60.3%, 44.2%和36.7%. 於今年6月底中國太平股東應佔內含價值為270.2億元或每股15.84元, 難怪母公司願意接受每股15.39元的發行價, 以重回5月底高位14.36元為目標, 以現價11.66元計算, 潛在升幅23%, 到時P/EV仍然只有0.93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44

由「霍金世界盃公式」聊到一個投資意識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34i.html

據報導說,有當代愛因斯坦美譽的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受博彩公司帕迪鮑爾(Paddy Power)之托,欲幫英格蘭提高世界盃奪冠的概率,推算出天書般的數學公式:[參見1]

 

由“霍金世界杯公式”聊到一个投资意识

X0是已知變量;
  T是體育場所在城市的氣溫與25[表情]的差異;
  α是倫敦到體育場的距離,單位為公里;
  β1=1時,英格蘭隊的對手來自東歐,否則為0;
  β2=1時,英格蘭隊的對手來自西歐,否則為0;
  β3=1時,英格蘭隊的對手來自美洲,否則為0;
  γ=1時,裁判來自歐洲,否則為0;
  δ=1時,體育場的海拔大於500米,否則為0;
  ε=1時,開球時間在當地的18:00或之後,否則為0;
  η=1時,球隊陣型為4-3-3,否則為0;
  θ=1時,球隊身穿藍色或紅色球衣,否則為0。
    有趣的是,霍金這個數學模型解析了諸多要素,但唯獨缺少一個最最重要的要素:每場比賽11個上場球員怎樣。令人怎麼都沒法想通吧?
    由霍金發明公式這事,讓人不禁回想起上屆世界盃一件神奇之事,一條章魚猜中了所有的比賽勝負。於是乎,這會兒有球迷發問:「霍金教授,敢不敢與章魚帝比試一下?」哈哈!
    「足球是圓的」,世界盃難以預測,這就是世界盃的魅力!所以,霍金公式、章魚帝之事只可當作世界盃助興話題而已,不可當真。就拿霍金說吧,儘管演算出了這個天書般的公式,但他還是不會下注於英格蘭,因為他要把錢用在崇高的宇宙基礎狀態的研究上面。如果真的要玩一把的話,他將投注於巴西隊。霍金還表示,他將把博彩公司付給他的報酬捐贈給運動神經元疾病協會和救助事業上。可見霍金教授的真實用意及善意!
    不過,每逢世界盃,總會吸引許多人或團體或機構,根據各自的計算模型來預測比賽,但結果都令人大失所望。
    世界盃為什麼測不準呢?實在是因為它是個不確定性的複雜適應系統而對於複雜適應系統,比如,世界盃、股市、金融市場、宏觀經濟、等等,任何模型都不能覆蓋其不確定性部分,不能窮盡所有因素,因此難免出錯,常會發生「黑天鵝」事件。於是我們看到,一條章魚打敗了所有世界盃競猜者、不少家庭婦女做股票業績超過專業投資機構、中國大媽做黃金曾經戰勝過華爾街投行家們、宏觀經濟學家預言屢屢失敗、等等,舉不勝舉。
    於是乎,我們面對那些不確定性的博弈場,漸漸意識到,採用什麼理念及方法無所謂對與錯,只有贏與輸。股市有言「股市無專家,只有贏家或輸家」,也折射出了這個道理。
    對與錯是對確定性問題的邏輯評判,而贏與輸是對不確定性結果的客觀驗證。如果把「贏與輸」這個投資意識運用到金融投資這個不確定性的領域,能使投資(或投機)行為更加務實有效。不糾纏於方法是對是錯,著重思考怎麼做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這樣的話,就能掙脫教條主義束縛,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對待,不死搬硬套投資理論,避免刻舟求劍式的操作方法,有利於及時發現錯誤並糾正錯誤。在投資(或投機)過程中不可能不犯錯,即使巴神大爺也免不了犯錯,他曾坦言自己做錯的遠遠多於做對的。
    其實,許多投資出錯並非方法不對之故,而是事實真相不明所致。這時,懷疑或責怪自己採用的方法沒有多大意義,也無濟於事,而需要做的是及時糾正錯誤,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損失,而且說不定還可由此發現贏利的機會呢,因為出現偏差,就有可能存在機會;錯的越大,孕育的機會也許越大。
    所以說,投資只有儘量避免或減少犯錯和及時糾錯,才能立於不敗。索羅斯無疑是這方面的典範。索神大爺說,知錯就改是成功的秘訣。這可能是「贏與輸」投資意識的最高境界吧?
    當然,如果片面或錯誤地理解「贏與輸」這一投資意識,熱衷於投機取巧,一味追尋黑馬、超級大牛什麼的,妄想短期暴富,縱然你使出渾身解數,再怎麼「及時糾錯」,不但不能立於不敗,反而死得快,敗得慘!
    成功是沿著一連串錯誤的軌跡而達到的,我們都是在不斷地犯錯中長大,投資也一樣。
    最後,再接本文開頭的話題玩玩。或許有人開玩笑地問:「如果霍金公式失效,怎麼辦?怎麼及時糾錯呢?」
    霍金的公式針對的不是連續性的投資市場,而是一次性的賭場,他的公式也是一次性的,沒有對沖機制供你「套期保值」,因此,你完全相信他,賭輸了,世界盃也結束了!只能等到下屆他再搞出個新公式,你再試試!哈哈!

世界盃即將開賽,先來樂一樂!

 

[參見1]:《霍金欲幫英格蘭奪冠世界盃推出數學公式

 http://top.sina.cn/tech/2014-05-29/tnews-ianfzhnx7380017.d.html?vt=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932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論財富與風險意識 唐史主任司馬遷

來源: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1806523

近日北京多雨,晚間有時間盡量去跑幾步。
昨晚於公園門口遇一熟悉的水暖工(此人做地暖水平很高)在公園門口擺攤。好奇,故寒暄幾句。得知他準備為兒子在燕郊買個婚房,所以兩口子沒事會輪流來擺攤。預計兩年內要買,總價得80+,首付加裝修至少要30。現在手頭只有8萬元,工資性節約每年在6-7萬(頭幾年在供兒子讀書,沒結余)。他說擺攤不賺錢,問我能不能買股票。我拿計算器算了一下。得有35%以上的年收益才能保證兩年內買上房,所以勸他不要冒這個險,讓孩子也努努力,多用一年就買上了。

之後和幾個跑友也討論了這事,大家得出的意見是:資金量越小的、入市越急迫的,往往對預期盈利要求越高,虧損比例也越大。
回來之後也向朋友們發了問卷短信,問他們的預期收益和實際收益。加上幾個做券商的朋友幫組,大體搞出來點數據。(這點數據肯定不足以準確描述,希望有渠道的朋友能提供更豐富的數據)。

統計後得出大致數據:


這是一個很泛的數據,如果朋友們願意提供自己的本金數與預期盈利、實際盈利,那麽不勝感激(謝絕吹水數據,會導致分析失敗)第十檔參照中不溜的基金。
制圖如下:




在第一檔和第二檔、0-5萬、5-10萬是地道的散戶,多數是沖著賺錢來的,沒有太強的理財觀念和風險意識。能看線看看和訊,上上東財就已經不錯了。交易頻率很高。

第三檔20-50萬,正好在兩融門檻上,這部分股民相對會有多一些的時間投入,但風險意識還不到位,倉位管理是致命傷。在我交流的球友中,就有很多個融資全倉然後下跌惴惴不安的。

第四檔50-100萬,這部分股民成熟度會有所提高,看盤時間足。也會進行一些專業性的學習,但要他空倉比要命都難。

第五檔100-500萬,是做職業股民還是不做職業股民?這種糾結會伴隨賬戶金額的增長越發強烈。如何做到不虧錢已經成為重要命題,開始有邊界,不迷信於炒作的各種消息。

第六檔500-2000萬,怎麽組合是難題,全倉買一只票的膽量幾乎沒有了。會加入各種群體,這個會那個會,忙的不亦樂乎。會設定年目標,達成就空倉走人去旅行。

第七檔2000萬-1億,是不是要搞個工作室,雇個人?玩債是舒服點,但沒有炒股刺激。轉行做外匯做期貨又下不了這個狠心,怕這個風險。

第八檔1億-5億,假如還在做股票,世界突然爆炸似的變大,資訊變多變快。資金量大已無法頻繁追熱點,只能用長期的眼光去看行業看企業。買完就去追著22度的晴天四處去打高爾夫。一年三次交易就算多了。

第九檔5-20億,策略是什麽?策略是否安全?要是策略不靠譜,那還是去一級市場,好票禁三年都沒事。盤可以看,但股東大會要參加。

第十檔20億以上,跟那誰誰誰一起做一票,這莊做完我就不幹了。什麽?還有個好局?那好,最後一莊了,受不了,心臟受不了,真最後一莊了。

從這十檔來看,越多的資金量考慮得越多的是資金的安全,與獲利的確定性。
有20%概率實現的100%增長對散戶的誘惑大,而有80%概率實現的20%增長對大資金有吸引力。

散戶拿身價性命出來相博,自然無法承擔過多的時間成本。迫切地需要獲利以解決生活需求是這一行為的原始驅動。
中戶已然知道用時間成本規避風險成本的要訣,但受困於交易心理與交易技巧。
大戶已然實現財務自由,繼而追逐財富的過程會趨於成熟與穩健。獲利不再是第一目的,如何安全長久地獲利才是第一目的。
牛散們已經很難離開這個市場,去另一個領域取得相同甚至更大的成功。所以,他們留在這個市場里是為了自我實現。而不留敗筆是自我實現的前提。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聖主不乘危而僥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雪球各種大戰的根源其實在於流派之爭,除了風險偏好以外,更多是因為不同的人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與認識階段。
價值投資者的隊伍里是有偽價值投資者,但也有做了一輩子股票的前輩。他們的風險意識是牛熊轉換的血雨腥風里練就的,我想當成長股愛好者有一天認識到其價值時也會師從。
成長股也好,追板達人也好。只要在風險中幸存壯大,也總有玩不動的時候。
再饑餓的獅子都有吃飽的時候,吃飽了就要找個陰涼的樹下乘涼睡覺。
人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但人的能力是有極限的,抗風險的能力更是有瓶頸。
當你貪婪得連100元都不放過時,你可以自詡XX派。但當你千金之子時,你也會不坐垂堂。
百川入海,殊路同歸。想想那個明天的你。

(昨日被拍磚,內容無人看。故棄用知音體,歡迎豐富數據)
@價值at風險 @梁宏
@東博老股民 @釋老毛
敬請斧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144

德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央行放水是窮途末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54

德意誌銀行策略師 Jim Reid周五表示,盡管在全球範圍來看,幾乎沒有央行能夠抵禦QE的“誘惑”,但是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央行的放水其實是窮途末路。

Reid稱:

周四我參加了多個會議,最大的感受是,市場第一次開始真正討論“直升飛機式”的寬松已經窮途末路。雖然我們在2013年就開始研究這個話題,但是大多數投資者此前並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或許對於央行來說,全球性的寬松無法避免。而且在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放水這種簡單的操作方式也很難停止(更不要說逆轉寬松,轉為緊縮了)。日本政府本周延遲消費稅上調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我們認為,日本已經邁出了貨幣化的第一步。雖然市場的反饋不會是一朝一夕。但是我相信,既然越來越多人談及這個話題,那麽市場對於QE的思考可能會越加深刻。

當然,中國央行可能不這麽看 ....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