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銀行地產股的巨大風險 Ares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02a.html
[個人理解範疇內的]

銀行業存在一個致命問題:
制度缺陷。銀行行長由國家任命,可以由這個銀行調往那個銀行。銀行決策管理層缺乏對本企業的忠誠度,他們不具備遠見,只顧眼前利益。他們不需要對股東負責,而是對上級官員負責。雖然有戰略投資者的利益關聯,但由於持股比例較小,發言權不夠,難以制約銀行官僚的無所作為甚至胡作非為。由於行長可能在銀行間調換,不存在商業機密,可能導致商業管理模式的透明化與趨同效應,缺乏獨特的競爭力。一個類似的例子是:中國聯通老總調往中國移動,引起中國聯通股價大跌。


地產業也面臨調控,最大問題是資金。房價下跌,成交量萎縮,加劇了房產公司資金回籠的困難。而新的貸款根本無法發出。企業只有依賴民間借貸或者上市再融資。借貸是非常危險的,高利息和降價將使得行業毛利由高峰時的40%下滑到歷史上20%低點,業績大幅下滑。這些短期融資一旦出現斷裂,則可能使得公司 面臨破產還債的危險。而根據政府打擊房地產意圖與證監會不再批地產再融資政策,上市公司短期內已經失去廉價融資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3

从安莉芳(1388)折射戴维斯双杀的巨大威力和风险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nf3g.html
在2008年,自己的博客记录了安莉芳投资历程: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9xoz.html
当时安莉芳徘徊2元,金融风暴还跌过一元(现价七元多)。很明显,她当时因业绩不符合市场预期(仅仅是增长预期达不到而不是出现亏损)遇到了戴维斯双杀的反效应(从上市八元一路下跌)。遗憾的是,安莉芳在已经过早卖出,笔克远东则一直持有,很明显,笔克远跑输安莉芳。
首先了解戴维斯双杀
关于戴维斯双杀的百度解答:
在市场投资中,价格的波动于投资人的预期关联程度基本可以达到70%-80%。而不断抬高的预期配合不断抬高的PE定位水平,决定了价格与投资人预期之间的非线性关联关系。以前这个现象被称为市场的不理性行为,更准确的说是市场的理性短期预期导致的自发波动。也称为戴维斯双杀效应。

双杀策略其实很简单:以低市盈率买入潜力股票,待成长潜力显现厚,以高市盈率卖出,这样可以尽享EPS和PE同时增长的倍乘效益。双杀并非戴公独创,事实上很多投资家都有类似策略,但是戴公却神乎其技,凭此名满天下。双杀和巴老“永恒价值”相比,显然世俗化了很多,但是对于新兴市场的投资者,或许双杀更实用一些。 双杀把买入价格放在企业质量之前,强调低市盈率,其实暗含了很多安全边际的保护。对PE提高的期待使得不会轻易陷入“雪茄烟蒂”的陷阱。卖出策略提醒投资毕竟不是婚姻,再长的持股期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要离场。

戴维斯坚持的操作很简单,以10PE买入每年增长10-15%的公司,五年后市场会给这公司更高的预期,便会以13甚至15PE买入,此时戴维斯卖出,其获利率是相当客观的。 相反,很多人以30PE买入期望每年增长30%以上的所谓成长股,六年后的获利率只有前者的一半不到。因为在成熟的经济体,期望一个公司每年保持30%以上的净利润增长率,以摊薄其PE水平的难度是很大的。

1 1.2 1.4 1.6 1.8 2.5 3.5 5

10 倍PE 10 12 14 16 18 (此时的价格很可能在12元) --转折
20PE*2.5元=50元---100元 即由12---50元--100元,获利4倍--8倍,
而净利润只是转折性地由10%/年增长到40% ,同时双杀中的PE变成了20,

即DAI氏双杀的高获利度在于其 PE的大幅提高,而净利润的拐点大幅增长即是催化剂!
 
在看到暴利的前面,先看看戴维斯双杀的反效应---风险。当达不到市场预期及市场给予的估值下调时,股价会短时间内暴跌至非理性的价格,如果又碰到大的金融危机或大熊市,股价的跌幅可以说不言底。安莉芳在08年正是碰到了。类似的味千也似乎碰到。而一旦市场恢复信心及恢复增长,戴维斯双杀的效应也可以使股票暴涨。但人性的弱点会驱使我们作出反金字塔的投资,在恐惧的时候也恐惧小资金投入,在贪婪的时候大资金投入,其结果也可想而知,这也是绝大部分人在股市难以赚钱而又难以克服的心理。
投资首先要保住本金,骑不到黑马不会有损失,但骑了白马摔下来则可以轻易让你损失过半。跌50%容易,要回本,可要升回100%,这也是大家同样的感觉:升起来很慢,跌起来很快。要避免买入高估值,市场给予高预期的股票,她的股价聪明人已经反映出大部分好消息了,这也正是今年港股操作的要点,今年无论A股和港股股价都不太便宜,今年选的港股都偏重安全第一。而建仓不久的合生创展00752,今年似乎在遭遇戴维斯双杀的反效应,业绩不符合市场预期,不断的房地产调控,大股东做出损害小股东利益低价给自己配股(还好不是圈钱),也许还有人为的故意打压,股价仍一路小幅下滑。如果再遭遇金融危机或经济二次探底的打击,她的股价也可能现价夭折而不言底,但可以保证的是,我那时候一定在场,而且有充裕的资金不断买进。市场会对其不利因素充分反映,一旦反转,相信会有可观回报,从货币发行角度看,房地产的升值可以说是合理,但投资房产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路人皆知。希望能博一回戴维斯双杀。
股市有风险,谨慎!独立思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53

太平洋恩利系列 - 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得益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70254

依隻可能係香港上市的股票中最受惠人民幣升值既股票之一。人民幣對港幣每升值1%,佢既盈利有概會上升8-10%

先要再提下恩利的 operational flow,主線係: 中漁捉魚、船上加工  --> PAH 岸上加工 ----> CN 再加工 --------> 最終客戶。

現在要提兩個概念,一個叫functional currency,即係間公司既業務主要用到的貨幣;一個是reporting currency,即財務報表用到的數字。通常reporting currency 都會係 functional currency,所以香港營運的公司通常以港幣出數,大陸公司常以人民幣出數。

有細心看HKEX公告的,會發覺 : 中漁的 reporting currency 是美元;PAH 的 reporting currency 是港元;但奇怪的是,兩間公司都在新加坡上市,management 是新加坡人,office 也在新加坡。即是話,雖然佢地的費用雖然以坡元為主,令到佢地用美元、港元的原因就是它們的sales 是用美元、港元計為主的。

我特登去SGX 找PAH 的年報看accounting policies,証實正確。以下係 extract :

"The individual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each Group entity are presented in the currency of the primary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entity operates (its functional currency). The 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the Group and the balance sheet of the Company are presented in Hong Kong dollars,  which is the functional currency of the Company, and the presentation currency for the 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PAH 80% 的銷售是賣給大陸,即恩利CN青島間廠,即係宜家條operation flow 主線變成 : 中漁 ---USD----> PAH ----HKD----> CN ----RMB ----> final customers

請保持耐心,宜家要講幾種唔同的exchange difference匯兌損益,第一種係translation exchange difference, 即係好似匯豐果種。匯豐既reporting currency 係美元,有 around 1/3 業務在歐洲,其他都係美元區。簡單計,我唔理歐元,當佢歐洲全部都係英鎊計,由於英鎊地區既業務基本上係自給自足,借英鎊番黎又借番英鎊出去,英鎊兌美元上升5%,對英國既英鎊賬接近並無影響,但英國盤數會以比去年高5%既匯率translate 成美元計入綜合賬,所以美元計會賺多左 5% x 1/3 = 1.7% only。所以,業務無貨幣錯配的公司,其實是不太受匯率影響的。匯率升1%,profit 就升1%.

第二種係有收入成本貨幣錯配既公司,當年的思捷就係這種公司(宜家已經唔係)。當年的思捷有主力市場係歐洲,收歐元,有部份供應商(我見06年有概係35%左右) 以美元報價供貨,當歐元兌美元既匯率由1升到1.3 既時候,佢變相用少左歐元去找美元供應商既數,Cost of sales 即刻細左好多,profit 大左,然後仲要用個高好多既匯率將歐洲公司既賬translate 番做港元,盈利升幅梗係勁啦。 05年打後,思捷既財務政策改變,因為輸過唔敢再博歐元升,做左好多hedging,又要d 供應商改哂用歐元報價,依d forex boosted profit 就冇哂,所以以前可以年年profit 上升60% - 70%,宜家歐元升極都係20-30%。Forex boosted profit 食正係好勁好勁的,但博歐元當然亦有相當風險,一旦外幣走勢逆轉,真係可以輸到你企係到。

人民幣兌美元呢? 可靠好多好多,之後十年估佢每年升at least 3%應該係一個好可靠的估計。宜家既大陸航空股都係受惠RMB/ USD 升值,因為部份航空公司loan 係美元, RMB 升值令佢找少左數。但航空公司既loan 來自買機,你點知佢幫襯波音定空巴,如果將來幫襯空巴,你知唔知佢會用美元計、人仔計,定用歐元計? 用歐元計點算? 輸死都得,而且機票價格同油價都好fluctuate,匯率既影響相對唔係 dorminating,最dorminate 的始終係油價。

聰明的讀者應該已看出恩利的收入成本貨幣錯配,收人民幣比美元,RMB/USD 的匯率走勢是最可靠的。中漁的費用都以美元為主,租船費、油價都係。PAH sales 係港元,cost 係CF 既sales,加工一些在公海的support,再加美元利息,都是美元為主、坡元為副,income cost currency mismatch 都唔太大。 CN就唔同了,佢既sales 係 人仔,cost 中有HKD 1,800,000k 係 PAH 既sales, 依18億,上半年(4月至九月)人仔升左 2.5% (0.97347 vs 0.94905),下半年升了 3.7% (0.999 vs 0.96225),上半年因RMB/HKD 升值以至「唱」少左港報紙找數,依個forex boost profit 有 1,800m x 0.025 = 45m, 係total profit 194m 既 23%!  下半年會更勁,由於升幅主要在年尾,若以今年既年尾比年頭,升幅有成4.9%,所以宜家個weighted average 係understate 的, 下年的average exchange rate 會更勁。如果你細心,會發覺中國一宣報唔再買美元債券之後就跌勢加速,睇佢都好難有得救。

Forex boosted profit 會唔會分左比PAH 同中漁d 少數股東minority shareholder 呢? 唔會,因為income cost currency mismatch 是出在CN (CN因 RMB升值減少cost of sales) ,所以剛才用after MI 既profit 194m 去除先正確。這個forex boosted profit 絕對影響cashflow,因為可以用較少人民幣換港元找數。

仲有d minor d 既,佢剛才既forex boost profit 係 RMB,個boost 左既profit 其實仲要乘番個高左既exchange rate 先translate 落港幣賬,依道又高3-4個%. 不過,你唔知佢既 cash policy,佢會唔會hold 住一d 港幣準備找數呢? 有既話每個月人民幣賬都有exchange loss,hold 幾多? 最少係 zero,最多係 一個月purchase exposure, 即8%,average 當4%。依個就係第三種exchange difference ,叫掩眼法,擺明係會計方式下的流數,你在大陸既HKD cash buffer 個個月既balance 都唔係點變,即係冇cash effect,但係就當exchange loss ,再計入HKD 既集團綜合賬入面。但由於冇人會睇到,所以你都要當真。 一正一負,剛好打和。哈哈。

睇數,最重要睇數字和 Event 的關係。Figures change 有幾種模式,第一種: 1-2-1 ,即第一年 $1, 第二年增加至$2,第三年打回原型變番$1, 例子係IPO interest income。第二種係1-2-2,例子係兩稅合一 ,33% 減至25%導致的盈利增加。第三種係1-2-3,RMB/HKD 既升值就係依種。在未來十年,人民幣每年升3%係一個好可靠的估計。每年3%,即係恩利profit 每年個天會自動跌30%growth 落黎,這是因為佢既獨特營運模式令佢中六合彩,但只要佢係 virtually guarantee 每年都會中一次六合彩,其中一次仲要係金多寶,咁又有咩所謂?

金多寶係咩? 美國股災,helicoptor Ben 都要減息law,美元會除住大跌,RMB係冇可能唔升的,1年有8-10% 升幅 真係唔出奇。要數股災受惠股,佢排唔到第一都一定係前列。

世上越可靠既profit growth 就值越貴PE,保險股因為d 人唔會輕易 cut 單,市場覺得個growth 好可靠,所以作左個EV出黎justify 個高PE。不過,雖然恩利既高增長極可靠,但隱藏得太埋,市場上睇到的人有幾多? 大家心中有數,希望經過佢年復年的高增長後,有大行會睇到吧。

寫住咁多先,下次會寫埋佢大擴船隊、收購魚粉廠、青島增加產能、及供股二供一大幅增持最值錢既中漁(由18.7%增持至41.6%) 等。我會供股,其實跟本就係買黎供,宜家個價around $2.5,06年PE計13X,如果下半年profit 同上半年一樣,就係6x, 供股攤薄完都係唔夠8X,再加埋上面既因素,依d 股票邊道搵? 記住14/5或之前買先有得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68

人民日報:民間借貸風生水起 巨大風險令人驚心

http://www.zjscdb.com/detail.php?newsid=62668

 「民間借貸熱」的背後,不僅是實體經濟投資機會的匱乏,更是部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狹窄、生存空間的逼仄。

  從溫州到鄂爾多斯再到江蘇泗洪縣石集鄉,日前,全國各地頻頻曝出的高利貸鏈條斷裂個案,把「民間借貸」推到風口浪尖,更讓後金融危機時代的金融風險問題浮出水面。

  以滾雪球方式過度膨脹的民間借貸,之所以讓人膽顫心驚,是因為一旦長長的資金鏈在任何一點上斷裂,就會引發中小企業倒閉潮,更會讓捲入其中的普 通民眾血本無歸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導致第一次溫州民間借貸的崩盤,出口外向型中小企業大範圍倒閉的悲劇,至今讓人心有餘悸。當前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據 浙江投資研究機構的分析,浙江小企業約80%都靠民間借貸維持經營;而在江蘇石集鄉,根據央視調查,高達98%以上的村民參與到高利貸遊戲中。

  民間借貸的「風生水起」,暴露的正是當前中小企業艱難的生存困境。

  從資金供給方看,在資本市場劇烈波動的當下,中小企業創業艱難、利潤偏低,「放貸謀利」自然成了民間資本的一個選擇。以鄂爾多斯為例,在煤炭與 房地產之外,民間借貸幾乎成了民間資本的唯一出路。半數以上的居民熱衷於放貸的資本活動,凸顯了民眾對於投資實業、尤其是創辦中小企業的信心缺失。

  就資金需求者而言,為應對通脹而收緊的銀根,加之扶持力度的不均衡,部分本就貸款困難的中小企業雪上加霜,「付息借貸」往往成了飲鴆止渴的無 奈。在溫州,普遍5%左右的利潤率的現狀,使得部分中小企業難獲銀行信貸,而民間高利貸又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放大了違約幾率。

  可見,所謂的「民間借貸熱」,一方面折射出實體經濟投資機會的匱乏,另一方面反映出了部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狹窄。生存空間的逼仄,不利於中小 企業發揮吸納就業的「社會穩定器」作用,也不利於我國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的有序轉變,背後隱藏著的巨大金融風險更令人驚心。

  應當承認,民間借貸發展到今天,對盤活民間資本市場、服務中小企業發展、繁榮地方社會經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當務之急,不在於否定民間借貸, 而應給予其必要的制度規範、適度的風險控制。尤為重要的是,在宏觀調控既定方向不變的條件下,應盡快出台審慎靈活、針對性強的具體措施,依靠「區別對待、 有保有壓」的政策傳統著力解決部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

  正如英國電信集團董事長利萬基在2011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所言:「中小企業是整個經濟的引擎。」關心中小企業就是關心國民經濟整體,就是關注就業、關愛民生。只有幫助中小企業從「民間借貸依賴症」的無奈困境中走出,才能迎來企業和民間借貸的春天。
  人民日報評:民間借貸為何火熱異常

  「你急需要用錢嗎?無抵押、無擔保,用途不清、信用不良均可,2萬元~100萬元,1小時內放款……」相信很多市民的手機裡都接到過這樣的短信,很多私家車上,也會被插上這樣的小卡片。

  記者在百度網上輸入「融資擔保公司」的字樣,隨即彈出大量「貸款無抵押、權威擔保公司」之類的廣告,隨機點擊進入後發現,除了為資金需求方和銀行牽線搭橋外,甚至直接可以辦理借貸業務。

  在安徽蕪湖市區,幾乎每幢寫字樓裡都有「投資擔保公司」、「投資諮詢公司」的辦公室。在蕪湖市頂級寫字樓之一的僑鴻國際商城裡,幾乎每層都有一 家投資擔保公司,最多的一層有3家。這些名為「投資擔保」、「投資諮詢」的公司,實際上都在做同樣的事情:高息攬儲,高利放貸。

  在民間資金發達的陝西神木、內蒙古鄂爾多斯、浙江溫州等地,培育擔保公司生長的土壤卻是煤炭、房地產等暴利行業以及活躍的民間借貸。

  據南方各省的一些中小企業主最新透露,今年上半年以來,江蘇、浙江一帶的民間借貸利率最高竟達月息30%,而這正吸引著個人投資者將資金從銀行、「跌跌」不休的股市、風聲鶴唳的樓市及動盪不穩的大宗商品市場中搬出來,投入「放貸」的生意。

  原因一:錢荒

  最近人民銀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這是今年以來第六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央行錢袋子捂得越來越緊,市場開始感受到資金緊張的壓力。

  在珠三角等地,當前原材料、勞動力、物流、財務等多項成本上漲,綜合作用於製造類企業,導致企業利潤攤薄,不少企業不接單虧損,接單也虧損。在 這種情況下,低端製造業企業和作坊式的小企業,難以承受經營壓力,首先面臨倒閉風險。日前,深圳市銀監局發佈的首期中小企業運營即金融服務指數,一季度深 圳市中小企業運營情況整體呈現出銷售下滑、成本趨升、毛利下降、融資需求和缺口加大等特點,融資難普遍存在,約13%的企業融資難度很大,57%的企業存 在一定程度的融資難題。

  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溫州,最近傳出數起知名民營企業倒閉的消息,引來各方關注。

  長期在一線調研的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告訴記者,總體來說目前並沒有出現中小企業「倒閉潮」,但與2008年訂單一夜間消失導致 「猝死」相比,現在中小企業的訂單倒有,但原材料、勞動力、匯率、資金等多座「大山」一起壓來,利潤低到一下子死不了,活著又看不到希望。現在我們看到的 是生存危機,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觀,下半年真有可能迎來一波倒閉潮。

  業內人士分析,銀行收緊銀根後,由民間資本構成的貸款公司或典當行會成為融資者在短時間融到大額度資金的首選渠道,所以即便利息上漲,許多急需大額資金的人還是紛紛選擇小額貸款公司或典當行。

  原因二:歧視

  日前在天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上,來這裡的企業實際上很少有真正的小企業,大多數都有著非常大的資金量需求,多在幾千萬以上。 很多企業開口就要融資幾千萬,但似乎就這樣的企業才有和投資機構對話的資格,這就把那些只想貸款十萬百萬的小企業拒之門外,這種現象在許多金融機構中都存 在,特別是銀行特點願意信貸批發而不願意零售,因為零售放貸的平均成本要比批發高很多。

  目前在我國,99%的企業是中小企業,他們對GDP的貢獻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50%,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和82%的新產品的開發,但是他們依然很難獲得銀行的青睞。

  在我們現有的金融體系中,商業銀行特別是大中型商業銀行佔據著主導地位,以銀行為媒介的間接融資是企業融資的一種主要方式。出於貸款安全性和盈 利性的考慮,大中型商業銀行盈利的天性就決定了它很難對中小企業融資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很多金融服務體系仍脫胎於計劃經濟時代,主體架構仍然是瞄準著大型 企業。

  此外,目前面向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業發展滯後,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的專門機構很少,銀行常常以中小企業貸款監控成本高、風險大,而不願意放款, 中小企業貸款的不良記錄影響了銀行的積極性,當前很多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偏小,很難達到直接上市發行股票和債券的要求,管理基礎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 理機制,資信度不高,財務制度不健全,透明度比較低,基礎未做好,就盲目擴張,這些缺點更增加了企業融資的難度。

  原因三:滯後

  我國從2008年小額貸款公司試點以來,它的定位非常明確,也就是定位為中小企業支持「三農」等方面的小額貸款。

  在當前銀行信貸收緊的背景之下,一些地方的民間借貸生意火熱升溫,但是小額貸款公司卻也面臨著錢荒,在排起長隊的客戶面前卻無錢可貸。溫州市工 商局近日對小額貸款公司的一次摸底結果顯示,23家小額貸款公司現有註冊資本金52.2億元,銀行融資25.1億元,兩者總和為77.3億元,而全市貸款 額已經達到84.4億元。

  在銀行貸款門檻比較高的情況下,一些民間借貸公司的生意也非常火爆。在南通調查時發現,南通目前有很多家民間的借貸公司,生意非常火爆,利息非 常高,相當於銀行利息的10倍。也就是說中小企業一方面面臨著融資難,同時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主流的金融體系本身也面臨著沒錢的狀況。

  小額貸款公司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制度性的問題。首先,現在由於企業缺錢,銀行貸款難,所以很多企業也去找他們了,但他們沒有那麼多錢;其次,我們 在制度設計的時候,它只貸不存,那麼它沒有吸收存款的功能,只可以得到一些融資,但是它的融資規模不能大於註冊資本的50%。在這種情況下,它沒有那麼多 的錢可以貸,所以就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民營銀行難產,折射出我國民間金融機構發展滯後。專家認為,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在融資渠道上進一步地放寬。比如該法人得到的資金和融資的 比例,是它註冊資本的2倍,而不是50%,這樣它就會有很多的資金;其次,要成為一些大金融機構的零售機構,就是大金融機構批發給它一些貸款,然後他進行 放貸,這樣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再有,就是利率問題,雖然小額貸款公司利率比較高,它是正規銀行貸款的4倍,目前是23%左右,但是民間金融比它還高。

  專家鏈接

  應逐步放開民營資本的審批

  如果從政策面上來說,我們已經放開了,那就是非公經濟的新36條中提到的,民營資本可以興辦金融機構。現在問題在於我們的審批過於緊,到目前為 止,我們審批的很少。比如民營資本進入村鎮銀行,這在理論上和政策上都沒問題,但在實際上卻非常困難,因為有很多高的門檻。應該說相當一部分的民營資本缺 乏資質,但是他們參與過一些小額的貸款公司,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所以我覺得應該逐步地放開,這樣才能夠發揮村鎮銀行的作用,使民營資本真正進入,然後再 加強規章制度的監管,這樣就使得風險能夠降到最低,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民營資本可以進入小額貸款公司

  作為一個小額貸款公司,民營資本完全可以進入,因為它不是對公眾吸入存款和放款,所以這一塊風險相對較小。如果是村鎮銀行,那麼應該根據金融監 管審核它的資質、股東以及管理等各方面,這些條件具備了,就可以讓它進入。思想還是要解放一點,政策還要再放開一點,把為中小企業服務和加強風險防範結合 起來,最重要的時候應加強內控,它的資質和內部管理非常重要,只要這些條件具備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期待建立更多的民間合作金融組織

  對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應該建立健全一個完善的金融體系,大中銀行為中小企業服務也應該改變觀念。另外,農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們一直存在的組 織,為什麼不能發揮它對中小企業的一些作用呢?然後帶動公司、村鎮銀行、城商行,我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建立更多的真正民間合作金融組織。

  ——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

  背景鏈接

  2010年5月出台的《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民間融資36條)第18條規定:適當放寬小額貸款公司單一投資 者持股比例限制,對小額貸款公司的涉農業務實行與村鎮銀行同等的財政補貼政策;支持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信用擔保公司,完善信用擔保公司的風險補償機制和風險 分擔機制;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金融中介服務機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30

社交招聘成趨勢 市場潛力巨大

http://news.imeigu.com/a/1330538460185.html

今年2月,來自國外媒體的數據顯示,2011年有2200萬美國人通過社交網絡找工作,其中有六分之一的求職者順利找到了工作。相比2010年的 1440萬,通過社交網絡找工作的人數增長了52.8%。美國求職招聘網站Jobvite去年年末發佈的一份報告稱,近九成的美國企業表示將在未來一年使 用社交網絡招聘,55%的美國企業將增加社交招聘預算。通過社交網絡招聘正成為更多企業的選擇。

中國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天際網CEO林廷翰解釋說,社交招聘效率高成本低,對於求職者和招聘者來說具有明顯優勢。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企業招募人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發佈公司的招募信息才能讓更多人瞭解和知曉,以確保企業有足夠的選擇面。然而,要想從幾千個候選 人中篩選出合適的人。這種信息發佈的低成本優勢正逐漸被『篩選成本』的上漲所抵消。除網上招聘外,傳統上最常用的方式是:找信得過的人推薦。關鍵詞是「信 任+推薦」,因為基於信任的(主動)推薦是所有降低交易成本的最有效方式。

社交網絡的出現很好的將這兩點進行了結合。以天際網為例,它可以為求職者推送可能適合他們的職位;同時,招聘者在發佈職位信息之後,能夠掌握哪些人 瀏覽了自己發佈的內容,有針對性的挑選候選人。另一方面,隨著用戶在天際網上日積月累的拓展人脈,可信任的人越來越多,來自朋友的職位推薦的信息自然也越 來越多。

林廷翰也強調,保證招聘信息的可信度是社交招聘的前提。只有為用戶提供真實可信的信息,才能把社交招聘的市場越做越大。

(責任編輯:胡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67

比巨大更會賺 美利達全靠「加盟」

2012-4-16  TCW



今年三月底,巨大、美利達台灣兩 大自行車巨頭公布去年財報,集團總營收紛紛創下歷史新高,分別為四百七十三億八千萬元和二百零一億五千五百萬元,市場將此歸功於中國內需成長所帶動的成 績。

實際上,這份財報還有一個意義隱藏其中,便是美利達連續第八年淨利率超越巨大。

為什麼第二品牌反而比第一品牌更會賺錢?眼尖的人不難發現,關鍵就在「營業外收入」。美利達從二○○四年開始,營業外淨收入維持在營收的三%到六.五%, 但巨大的占比是負○.三九%到○.八五%,以致最後計算合併總損益時,美利達得以後來居上。

放手搞「加盟」海外授權,成立合資公司

是什麼「營業外收入」,讓美利達連續八年在淨利率上超過巨大?

答案是海外市場自有品牌的通路和銷售。以去年的成績單來看,這個數字占美利達合併營收的四.三%,占淨利的四七.九%。

時間回到今年二月十日,西班牙最大島馬約卡(Majorca)。一年一度的美利達全歐新車展示會在此舉行,逾六十國專業自行車媒體記者聚集於此,測試美利 達超過一百款的新車。

一小時的新車發表會,扣除為創辦人曾鼎煌在一月三十日過世默哀五分鐘,以及公布美利達集團和台灣業績的十分鐘,其餘時間,母公司與歐洲各國的業務代表、媒 體皆平起平坐,沒有絲毫特權和禮遇。

「我們與通路是生命共同體,不是主從關係,大家都一樣,」美利達集團副總經理鄭文祥說。鄭文祥口中的「生命共同體」,背後的關鍵是美利達經營自有品牌國外 市場的「放手」策略。

所謂「放手」策略,有別於巨大在主要海外市場成立一○○%子公司打自有品牌的做法,美利達選擇以策略投資人角色,入股三成到四成,與當地合作十年以上的經 銷商成立合資公司,或直接投資品牌,對方握有公司經營權,負責開拓市場和行銷商品。每年再按照合資比例分攤利潤與風險。

「這就是做直營店和加盟店的區別,」台大EMBA執行長黃崇興分析,「兩者的資本觀念不同,而後者賺錢比較輕鬆、靈活。」

美利達的「放手」原則包含三部分。

原則一:挑國家方便查帳in,愛抗爭out

第一、挑選合資對象。美利達在歐洲九家合資公司,在成為合資公司前,都是品牌代理商,與美利達往來時間平均在五到十年,關係很長。其次考慮當地法令環境完 備度,因為沒辦法經常查帳,所以執法不嚴的俄羅斯、希臘都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再來,選擇市場規模大的國家。最後是民族性,義大利和法國的勞工經常抗爭,雖 然市場很大,但也不適合成為合資公司。

原則二:看特性市場差異大,才策略投資

第二、因地制宜。因為市場特性不同,合資方式也不同。諸如美利達二○○一年投資美國單車品牌斯貝特(Specialized),其實有實力拿下整個品牌, 但最後決定以策略投資,以新台幣十億元取得四八.八%的股份,成為第一大單一股東。「如果我們拿下五一%,斯貝特成為美利達,會出現『稀釋品牌 力』(Brand Dilution)的現象,銷售情況會受影響。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我們不要過半,」鄭文祥解釋。

歐洲因為各國市場差異大,又語言不通,所以策略上選擇在當地成立合資公司,由各地經營者經營當地市場,美利達選擇成為策略投資人。至於中國市場,因為美利 達在當地有工廠,又同文同種,離供應鏈近,直接在當地成立公司負責銷售經營相對有效率。

原則三:股權不過半合資者當大老闆會更賣命

第三、策略投資比重維持在三成到四成。一般在董事會裡,三成到四成的股東可在五席董事裡取得兩席,發言權已經足夠,且具備否決權,足以當有影響力的關鍵少 數;「我們雖然只有三成,但是控制力是百分之兩百。」鄭文祥說。

這背後的邏輯是,如果美利達掌握公司,當地合資者也不過是打工仔,沒有賣命誘因;反過來若讓利給合資者當大老闆,賺的錢七成都是他的,一定會更賣命;美利 達也不用擔心營私舞弊,因為每拿一塊錢,其中有七毛錢是自己的,連帶也降低合資風險。而這些合資公司又是只賣美利達單一品牌,他們賣得越賣力,也連帶帶動 美利達製造的業績。

「這種策略我稱為『混搭』,擁有權與獲利彼此搭配,其中最重要兩個指標就是供應鏈範圍和信任成本高低,」黃崇興分析,「離供應鏈越近、如果又同文同種,越 傾向高成本的一○○%持股;但是離供應鏈越遠或信任成本高,越傾向以獲利為重、成本低的策略性投資。」

放手攻品牌主銷歐洲,獲利由虧轉盈

其實,美利達這套與巨大做出區隔的「放手」策略,是用四億五千萬元換來的一場教訓。

美利達從一九八八年決定要走自有品牌,一開始也是在各國找代理商銷售,可是怎麼都試不出一條路,覺得好的商品一直都賣不動。

例如,一九九○年後期,美利達以品牌代表色的綠色設計出一款新車,經銷商沒有人下單;設計的車款一開始也以亞洲人的身材為主,不適合歐洲人,歐洲人騎上 去,嚴重的會導致翻車。又有一年,美利達有一系列新車的特性是「踏板控制」,(pedal control) ,全系列便命名為Pedcon,結果經銷商下單的時候,看到這個名稱全場狂笑,原來在歐洲,Pedcon指的是同性戀。

「那段時間市場覺得美利達很差很爛,就算便宜一○%,也沒人買你,因為品味不對,」鄭文祥回憶,「我們犯了錯誤:用台灣的角度、而非市場的角度來看世 界。」

九○年代正是美國企業全球化的高峰,台灣自行車產業又一直供過於求,連毛利率都掌握在客人手裡,接了這年的單,下一年不曉得在哪裡,毫無自主權;此時仍以 代工為重的美利達,美國訂單高達九成,歐洲只有一成。

二○○○年科技泡沫、美國景氣下滑,影響自行車品牌廠也週轉不靈。

當時全美銷售第一的自行車品牌Schwinn是美利達最大的客戶,一張單可吃下美利達三成到四成的量,竟然在二○○一年宣告破產,虧付美利達一千三百萬美 元(約合新台幣四億五千萬元)的應收帳款,讓當年美利達的營收至少比前一年少一五%,股價也跌到歷史新低五.八五元。

受過切膚之痛,美利達下定決心發展自有品牌。美利達當時有兩條路可選:一是花一億五千萬美元買下Schwinn,二是花三千萬美元入主同樣遭逢財務危機的 斯貝特。最後美利達選擇後者,理由很簡單:如果買下Schwinn失敗,美利達會跟著垮;但是入主斯貝特失敗,公司還賠得起。

美利達改變經營美國市場策略後,同時配合二○○一年成立合資公司策略經營歐洲市場,從二○○三年開始出現成效,營業外淨收入對營收貢獻從前一年負成長提高 到一.九三%。業績重心也部分轉移到歐洲,近年再納入中國,目前美、歐、中的業績占營收貢獻分別為三五%、四○%和二五%,未來將逐漸提高中國的占比,讓 美、歐、中的營收占比各為三分之一。

莎士比亞曾經寫道:「逆境也有它的好處,就像醜陋而有毒的蟾蜍,它的頭上卻頂著一顆珍貴的寶石。」對美利達而言,這顆寶石就是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35

商業地產供應壓頂 新晉開發商風險巨大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20505/371171.html
房地產調控近兩年來,住宅市場擠出的泡沫迅速向商業地產市場蔓延。

  世邦魏理仕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成都寫字樓市場將在 二季度出現供應高峰,創紀錄地達到250萬平方米,2011年這一數據還不到100萬平方米。而未來兩年,成都將有1000萬平方米以上的商業項目入市, 對於成都這樣一年僅有60萬平方米左右消化量的區域中心城市來說,兩年的供應將面臨長達15年的靜態消化量。

  與成都一樣,天津、重慶、瀋陽、西安、南京、昆明、長沙等城市商業地產的開發量和供應量均十分龐大。多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從供需關係來看,從今年三季度起,商業地產的泡沫問題將逐漸暴露。

  泡沫的顯現將直接導致,一些從住宅開發轉型商業地產的企業面臨巨大挑戰,或許萬通地產2012年一季度淨利潤大幅下滑只是商業地產陣痛的開始。

  庫存消化週期創新高

  從住宅領域「轉型」的開發商,正大舉進入商業地產投資,然而這樣的投資已經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以成都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5月成都市立項和在建的城市綜合體(商業體量超過5萬平方米)已超過88個,總體量達千萬平方米,而到2012年5月,這一數據有望達到150個。

  「2009年到2011年商業用地供應爆髮式增長的高峰,未來2年,成都將有1000萬平方米以上的商業項目入市。」在成都天愛地產顧問機構總經理何欣看來,成都商業地產投資泡沫風險已經浮現。

  然而供應迅速膨脹的還不止成都一地。中國商業地產聯盟近期發佈的《2010~2011中國商業地產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全國商業地產開發投資總額接近1萬億元,部分二線城市的商業地產開發量更是創下2007年以來的新高。

  數據顯示,在昆明,未來5年僅商舖就將新增298.5萬平方米,人均商業面積將直追香港、上海。而在瀋陽「金廊工程」商業區,在建的以商業為主的項目達700多萬平方米,遠遠超過上海淮海路、南京路、四川北路三大商業街400多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

  「成都的商業環境還算良好的,但很多新規劃的大型商業綜合體由於總體開發量巨大,前期招商已經很成問題。」在成都同恆地產總經理文化勇看來,像瀋陽、昆明、重慶這樣的城市,商業地產大規模入市誘發的泡沫甚至超過了成都。

「這輪商業地產供應的迅速膨脹主要是住宅調控,資金轉投商業地產,加上受前期商業地產租售價格上漲的刺激,2012年不僅商業項目在建速度加快、供 應增加,而且還有大批新的增量資金正在伺機進入這一領域。」何欣表示,商業地產的庫存消化週期將會創下新高。「按過去兩年的平均消化量靜態計算,很多二線 城市的消化週期將超過15年,有的甚至達到60年。」

  地方政府推波助瀾

  天量供應面前,為何地產商仍蜂擁而至投身商業地產呢?

   「自2008年開始,特別是此輪房地產宏觀調控以來,住宅用地屢屢流拍或底價成交,地方政府便逐步加大商業用地的整理和推介進度。」在文化勇看來,大量 的城市綜合體項目在二線城市如火如荼的建設,最主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希望商業地產成為拉動當地發展的引擎及做好產業轉移的硬件基礎。

  隨著住宅市場宏觀調控的深入,二線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的商業地產便成為很多地產商爭搶的蛋糕,「而當地政府則『順應市場』,大手筆規劃和推出商業用地,由此導致這些城市商業項目供應量激增。」世邦魏理仕表示。

  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成都共出讓土地59宗,以土地性質區分,商業用地為53宗,佔比達90%。而在4月26日,成都還首次集中推出總面積26959畝的土地,其中「北改」和天府新區的商業項目備受關注。

  「地方政府熱衷於批綜合體項目,有商場、酒店、寫字樓,再配套部分住宅。這樣的項目普遍位於市郊新城,以商業地產為主,拉動區域經濟。」何欣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形成商業地產高空置率的形成。

   在世邦魏理仕華西區董事總經理胡港文看來,一線城市以外的省會城市在未來一兩年之內都將面臨一個短期的放量供應,市場競爭加劇,超出市場需求的局面。 「這需要地方政府在發展中從土地的供應源頭上進行控制,更科學地去研究判斷未來對商業地產市場的新增需求量,這樣可以有調節性地增加新供應。」

  開發商難關到來

  巨量的供應壓頂和投資泡沫的顯現,考驗的不僅僅是地方政府,更直接的便是投身其中的開發商。

   萬通地產2012年一季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為1.23億元,比2011年同期下降54.49%;營業利潤為-1964萬元,同比大降近 183%;利潤總額為-1004萬元,同比降約136%;實現淨利潤為-1860萬元,同比降約27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302.5萬 元,同比大降約3953%。

  就在2011年3月底,馮侖悄然辭去萬通董事長,此後,萬通地產的商業化轉型正式啟動,萬通地產新任董事長許立對外豪言,公司將在數年內實現商用物業收入佔總收入15%、利潤佔總利潤30%、投資型持有物業佔總資產20%~30%的目標。

  然而尷尬的一季報不經意間透露了轉型者所面臨的窘境,萬通僅是其中一家。

   「短期內市場上商業地產項目供應量過大,而地產商的開發、運營能力參差不齊,有些商業項目將難逃關閉、重組和被收購的命運。」文化勇表示,特別是二線城 市的新區項目,在當下住宅賣不動的情況下,商業地產也就缺乏足夠的人流和消費來支撐,這將讓部分地產商陷入住商輪動脫節的現狀。

  在更多 的地產界資深人士看來,受制於供應量過大以及信貸受限等問題,從今年三季度開始,商業地產的泡沫問題將會逐漸暴露。一些從住宅開發轉型商業地產的企業,特 別是2008年以後才開始進軍商業地產領域的企業,將面臨長期的難關。近兩年由於住宅受調控所限,一大批開發商轉而進入商業地產,造成部分城市商業地產供 應量偏大,而直接面臨巨大風險的還是這類新晉的商業地產開發商。

  有感於商業地產的消化難題,據瞭解,像世邦魏理仕這類商業地產服務商已經開始將商業地產的供應商和需求商一起打包,甚至與部分城市政府一起合作,以整體形式向澳洲、歐美作商業地產的推薦,從而解決商業地產單方面招商、招租和運營的難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16

日本的教訓:經濟失速對青年傷害巨大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334

Businessinsider: 由於土地和房產價格的崩潰以及東亞其他地區的主權債務問題,日本在90年代中後期遭遇了嚴重的衰退。

東京大學2000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日本青年在衰退期間的命運非常悲慘。

首先,新畢業生相對於原有員工數目的僱用率,將人力資源儲備變量作為解釋變量來進行回歸分析:

報告指出:

新畢業生相對於原有員工數目的僱用率在45歲及以上員工比例較高的公司明顯較低。高中畢業生在擁有更高老員工比例的大公司 更難找到全職工作。這些公司也招收了更少的大學畢業生。非科學專業的畢業生最難找到工作。回歸模型可以被運用在1991年到1996年的數據之上,中年和 更年長員工比例的係數每年都為負且顯著。

接下來,人均職位增長率隨著年齡的下降而下降,對於年輕人來說增長率基本上處於崩盤狀態:

最後,根據年齡和行業細分出的職位增長率。在大公司中,年輕員工失業情況尤為明顯。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某種程度是由於日本的自身特性:該國擁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最嚴厲的解僱法:在大多數情況下,僱主有司法責任去證明裁員的正當性或嘗試用其他手法來避免裁員。

這使得解僱舊員工變得困難,停止招募年輕人則簡單得多。

但就業問題背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人力需求受到了總GDP下降25%的影響。

該研究對於日本的意義頗為恐怖:

青年失業率的上升會為日本帶來社會問題。青年犯罪率和勞動力市場的情況緊密相連。無法讓老的一代將技藝傳授給新一代人將對日本經濟未來的生產效率造成嚴重的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84

發行"中華地票"的巨大商機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foq1.html
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嚴重威脅著龍的傳人。同時,三十多年來的利率壓抑和信貸失控又推動了通脹,逼著大家不斷買房子,長期空置。每過十年,我們就來一次"舊城改造"。這種惡性循環何時結束?誰知道呢?

我不樂觀。我的預測是,利率壓抑和信貸失控還將繼續。為了減少它對環境的威脅,為了減少浪費,也為了減少它對弱勢群體的威脅,我提出由若干家大銀行和大地產公司聯合發行"中華地票",綁定房價指數,由公信力很高的香港金融管理局督促執行。其實,這就相當於一種"認股權證"。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這幾個星期,數家銀行,地產商和政府高級官員對這個想法表達了濃厚的興趣,希望我收集更多讀者,特別是研究部門的意見,把方案細化。我們設想,3-4月份在香港召開一個研討會,並成立一個研究班子,籌得較大數額的資金,贊助這方面的研究。

關於中華地票的初步設想,見下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e78h.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97

曾經擁有的巨大財富一夜之間全部失去,是怎樣的經歷和感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156.html

昨天碰巧遇到一個朋友,非常巧,曾經在大學裡在同一時間段住在同一個宿舍樓(不是同系,當時不認識),同樣因為遭遇911以後的納指崩盤,從意氣風發到失意潦倒,負債纍纍。

他的經歷很傳奇,因為去美國短期出差,偶遇一個創始公司的創始人,相見雖短但是想談甚歡。結果回國後意外收到了來自美國的很有誠意的offer,邀請加盟一起創業。於是他去了美國,然後公司上市,上市當日他的期權就翻了7倍多,出任公司總架構師,一年飛行累計50萬英里,跑遍全球各地,26歲坐擁數千萬美元的資產。他自己說當時只覺得自己就是天選之人,自信空前。

我的經歷和他有些類似,只不過是在國內。某次業界會議上認識了一個朋友,被邀請一起創業,兩年年之內營業額過億,每個月飛行距離繞地球一圈。後來賣了公司,還繼續創業,從0開始,5個月拿到第一輪投資,緊接著第二輪投資意向基本談定。

然後納指就崩盤了。

他的經歷是,股票全砸手裡了,當時他在美國還通過槓槓,炒了一大批股票,全是互聯網股,後來包括他自己公司的股票,都一路狂瀉,他最多的一天,一天之內斬倉50萬美金,點sell的鍵手指都快點斷了。最後的結果是,他賣光自己的一切,還負債10萬美金,當時他的朋友都勸他直接回國得了,反正美國佬無法到中國追債。但是他繼續留在了美國,後來入職大公司,打工掙錢,陸續還清了欠債,最後回國。現在在國內某巨頭外企擔任合夥人級別的管理職位。

我遭遇的是,投資人倒閉,合同上確認陸續到位的投資款嘎然而止,但是公司的現金支出已經隨著擴張急速拉高,我不得已花光了手上的錢,還四處問朋友舉債,最後不得不公司關門,負債百萬。後來開始努力打工,還錢,最終還完了。

關於我當時的感想和經歷,大約在最孤獨的時刻是什麼?這個答案中大略說過一些。

總得來說,和他聊下來,大家都差不多,無非是痛不欲生,每天在自我麻醉和自我反省中反覆煎熬,竭力想去抓住一些哪怕微不足道的精神支撐。

但是說句老實話說,除非自己真正經歷過這些,否則這樣的體會是不可能通過言傳所體會到的。至多給大家聊做一些談資和故事。

未曾經歷過的,是無法真正體會當時的心境和狀態的。而經歷過的,恐怕以後看待生活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會產生很大的不同。

聊到最後,我們都同意,這樣的觔斗,恐怕也是一件幸事,因為畢竟發生在我們年輕的歲月裡。如果是中老年的時候再栽一個這樣個觔斗,恐怕是很難從坑裡再爬起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