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山西最富裕县级市20万人口中亿万富翁超40个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81222/06135665953.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791

全球“最富裕”恐怖組織:日入百萬,賣油勒索走私無所不用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587

不怕流氓打群架,就怕流氓有文化。以伊斯蘭教極端分子為首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上周發布詳盡的季報展示其戰績。這家組織不但有統籌意識,還很有斂財手段,可能躋身最富有恐怖組織之列。(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今年6月更名以前,伊斯蘭國全名簡稱ISIL,另一縮寫為ISIS。6月29日該組織宣布建立橫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哈里法”(caliphate,意為“阿拉伯帝國”),單方面要求全球其他穆斯林向其頭目效忠。

和其他依賴國外捐款的極端組織不同,伊斯蘭國利用攫取的油田和其他非法途徑牟利。美國情報官員與反恐專家預計,該組織每日憑借出售石油、勒索、征稅和走私等非法行為獲取收入約200萬美元。

伊斯蘭國上述“自力更生”特征使力求打擊該組織、削弱其攻擊力的歐美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前美國財政部從事有關恐怖主義和金融情報工作的官員Matthew Levitt說:

伊斯蘭國可能是我們所知的最富有恐怖組織。他們並未融入國際金融系統,所以不會難以抵禦制裁、反洗錢法規和銀行監管。

目前有關恐怖組織的可靠金融數據微乎其微,但自主籌資在恐怖組織中不算先例。

聯合國一份報告估計,塔利班2011年通過捐款、征稅、向毒販、手機運營商和急救項目勒索募集了4億美元。而伊斯蘭國的表現應該還勝一籌。

一位美國情報官員向彭博透露,與走私石油、搶劫、綁架勒索等行徑的所得相比,伊斯蘭國由外部捐贈獲得的資金是小巫見大巫。

彭博報道稱,伊斯蘭國通過控制盛產石油地區和大肆掠奪地方稅收獲取暴利,其他恐怖組織望塵莫及。

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駐卡塔爾多哈的客座研究員 Luay al-Khatteeb稱,伊斯蘭國控制伊拉克北部七座油田和兩家煉油廠,敘利亞東部十座油田中有六座為其掌控。該組織以每桶25-60美元價格折價出售原油。10月交割的布倫特原油昨日在倫敦市場已漲到每桶102.28美元。

金融博客zerohedge評價說,假如伊斯蘭國和美國的外交關系比較好,它本來可以成為石油美元利益圈內的新貴。由於該組織迄今為止還未有使用美元的強烈傾向,今後幾個月它可能成為中俄兩國的戰略偵察對象。

伊斯蘭國如此“大甩賣”當然會引起沙特等產油國不滿,但現階段最應該為此惱怒的非俄羅斯莫屬。

華爾街見聞上周文章提到,上周一俄羅斯烏拉爾原油連跌第八個交易日,一年來首次跌破每桶100美元。今年俄羅斯卷入烏克蘭危機使國內軍事開支增加,油價要達到每桶114美元才能實現政府預算平衡。

面對西方最嚴厲經濟制裁,國產原油大跌雪上加霜,半數預算收入來自能源產業的俄羅斯政府財政壓力陡增。伊斯蘭國影響石油市場供需的行為令人不由懷疑,俄羅斯會忍多久才會有所行動。

al-Khatteeb接受彭博采訪時透露,伊斯蘭國控制的油田日產能達8萬桶,現在半數都在開采。該組織以原油換取現金或者以物易物每日可獲收入約200萬美元。

伊斯蘭國低價倒賣石油日進鬥金的主要目的是什麽?al-Khatteeb認為是保持戰爭繼續進行,維持自身組織機構運轉。在從伊拉克和敘利亞政府手中奪取的地區,其余資金用來招募新成員。

除了石油,伊斯蘭國另一大收入來源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向當地居民征稅。搶劫銀行和珠寶店、勒索綁架索取贖金也是重要的收入源。

一名美國官員透露,伊斯蘭國近年僅贖金一項可能就獲取了至少1000萬美元。

雖然美國西點軍校反恐中心前任主管Brian Fishman和許多美國情報分析師懷疑上述常被引用的數據是否誇大其辭,但Fishman承認,伊斯蘭國適應力強,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摧毀他們。

而且,Fishman暗示,伊斯蘭國能累積巨額財富,西方銀行難逃幹系。他說:

還不完全清楚他們把所有這些資金存在何處,但可能實際上有方法能追蹤到。無論是否在某個銀行賬戶里,都必須把錢放在某個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51

共同富裕新時代——我眼中的中國資本市場與經濟未來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70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30 08:36 編輯

共同富裕新時代——我眼中的中國資本市場與經濟未來
作者姜超、顧瀟嘯


經過14年波瀾壯闊的股債大牛市,大家對於15年都充滿了期待。然而到目前為止,由於市場波動加大,大家又開始糾結,而對於本輪行情的原因也一直充滿了爭議。

一、錢從哪里來?理財成為最大金主

最開始有人講經濟複蘇的故事,後來發現經濟好像從來沒有複蘇過,基本上所有出去調研的小夥伴都反饋看一家公司就想賣一家,結果全做錯了。

之後又開始講利率下降的故事,不過爭議也就出來了。一開始有一位很有名的大佬是這麽說的:“不管利率降沒降,只要大家心中的利率降了就行了”,大家聽了都覺得很有道理。但後來有一位大佬不服氣了,說利率下降都是大家自己YY,真實的利率壓根沒怎麽降,包括和去年比以及降息以來的很多利率都沒有降,大家一聽感覺說的也很有道理。於是就迷惑了,如果只是大家心中的利率降了,而真實的利率還沒降,那到底這利率是降了還是沒降呢?如果利率還沒降,那豈不是跟打仗正起勁的時候,發現後援部隊不見了一樣!後來大家開始找新的邏輯,比較流行的包括國家市值管理,意思是新政府要做大資本市場,發展股市是去杠桿的最佳方式。還有比較流行的大媽理論,中國大媽太強大,蜂擁入市把股市給買飛了,所以風太大,把豬和大象都吹起來了,要研究風。問題是咱麽普通老百姓離政府比較遠,領導們想啥咱們也不能第一時間知道,而大媽們的行為波動很大,風又很難預測。

那麽,到底資本市場是被誰買起來的呢?如果我們把大媽的行為放在一邊,只研究金融機構的話,可以發現這一輪的行情跟傳統的金融機構沒什麽關系。

傳統上資本市場的主要金融機構有三類:基金、券商和保險,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三類機構本輪對資本市場的參與度都比較有限。首先看基金,目前公募基金的業績非常好,而且是連續兩年很好,因為13年創業板漲了一倍,14年主板又漲了50%,而且14年債券基金的平均漲幅也超過了20%,但是股基和債基的規模已經連續兩年沒有大的變化。而券商在過去幾輪牛市中曾經通過委托理財、自營等方式入市,但經過歷次熊市的慘痛教訓,目前券商的自營業務均以債券為主,而券商資產管理蓬勃發展的主要支撐是通道業務,真正主動管理的資產規模非常有限。而保險公司本輪真正加大力度配置的是非標類資產,對債券和股票的配置並沒有顯著提升,只有安邦等少數幾家有個性的保險公司除外。

因此,在我們看來,14年真正改變資本市場的金融機構是銀行理財。大家回憶一下,互聯網理財的崛起是在13年,當時各種理財寶的崛起對銀行存款形成了巨大的挑戰,余額寶一夜之間成為了第一大基金。然而在14年下半年以來余額寶的規模就停止了增長,源於銀行開始反擊。大家在使用寶寶類貨基時,會發現開始出現各種不便,從銀行轉賬有限額,贖回也有限額,申購和贖回有等待期等。所有這些細節在平時可能無所謂,但遇到放假的時候影響特別大。我自己最開始也是買貨幣基金,後來有一次遇到10.1放假,我們知道很多公司發錢通常都在放假之前的最後一天,而這筆錢到賬以後基本什麽都買不了,我當時還提前了一天認購貨幣基金,結果被銀行電話通知說認購失敗,因為貨幣基金需要提前兩天認購才能起息。後來銀行服務人員跟我說不用著急,就買他們的理財產品好了,我一開始還不相信,怎麽可能有理財產品可以隨時申購呢,後來還真買到了,名字叫做一天型理財產品,隨時起息、隨時贖回,而且沒有任何限制,只是要求在工作日的工作時間操作,但這一點約束基本可以忽略,這不就是活期存款嗎?而它提供的收益率和貨幣基金幾乎一模一樣。在移動互聯app普及的年代,基本上只要動動手就可以把活期存款轉成這種活期型理財產品。而如果大家買過1個月或者3個月理財產品,也可以發現其收益率幾乎都可以兌現,而且遠遠高於同期限的存款利率,這麽好的用戶體驗之下,存款還有什麽理由存在呢?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14年3季度的銀行體系出現了有史以來的首次存款凈減少,而14年下半年的存款幾乎沒有增長,14年全年新增的9萬億存款幾乎全在上半年,而這個數要比去年全年減少了3萬億。而形成鮮明對照的是,14年的銀行理財出現了爆炸式增長,幾乎每個季度的新增量都在2萬億左右規模,14年年初的銀行理財余額在10萬億,年底差不多在17到18萬億。

我們可以把銀行理財看做是一種新的存款,其對於傳統存款的替代遵循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我們知道一個新產品出現之後有四個發展期,分別是普及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13年年底的時候整個存款規模是100萬億,而理財規模是10萬億,比值達到10%,意味著銀行理財對存款的替代已經從普及期到了成長期,因而14年的爆炸式增長絕非偶然,而只要銀行理財的收益率依然遠高於同期限的存款利率,未來銀行理財的規模依然會持續快速增長,理財正在消滅存款。

而銀行理財的出現歷史性地改變了居民儲蓄的投向。過去在存款為王的模式下,居民的儲蓄主要投向了存款,而銀行使用存款的90%左右投向貸款,還有大約10%左右購買債券,因而以往居民儲蓄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是非常間接的,需要通過貸款-經濟渠道去傳導,亦即通過銀行大量發放貸款,刺激經濟和企業盈利回升,然後影響利率和資本市場表現。

但在銀行理財出現以後,約束銀行理財投資範圍的最重要的是最著名的8號文,它規定銀行理財投資在非標類資產的比重不得超過35%,而所謂的非標就是各種包裝後的貸款,而這也意味著銀行理財對於貸款的配置比例遠低於存款模式下的90%,而反過來銀行理財必須把其資產的65%以上配置在標準化的資產,而無論債券還是股票都屬於標準化的資產,而銀行理財通常使用保本策略進行配置,亦即對股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控制在5%-10%以內,而60%左右配置在債券類資產。由此可見銀行理財歷史性地打通了居民儲蓄和資本市場,其對債券的配置比例可以高達50-60%,遠高於存款模式下的10%左右。而其對股票市場的配置也是完全暢通的,可以通過委托管理、杠桿配置或者fof的形式實現,而以往在存款為王的模式下信貸資金是禁止入市的。

因此,我們只要簡單估算一下,就發現股債雙牛的出現源於供需的失衡。按照目前銀行理財每年10萬億左右的新增規模,以及其對債券類資產60%左右、權益類資產5-10%的配置比重,意味著每年需要配置6萬億左右的債券、5000-10000億的股票,但是14年全年所有債券的凈發行量只有5萬億,股票的ipo加上再融資的總規模也不到5000億,這意味著供需的嚴重失衡,因而必然會導致牛市的出現。
為什麽14年股指的漲幅高達50%,債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高達20%?我們可以從銀行理財的角度給出一個解釋。在14年年初的時候,銀行理財的投資有三種選擇:可以買非標,可以買債券,也可以買股票。但在14年的情況是監管加強以後買不到非標了,因而銀行理財首先購買的是債券,在14年初開始債券牛市就出現了,到14年10月份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奇觀,市場上幾乎找不到6%收益率以上的債券了,包括垃圾債。也正是從10月份開始,我們知道銀行理財開始購買優先股、包括中石化混改的股權、以及通過委托和配資的方式進入到普通股市場,因為當時很多藍籌股的分紅收益率都還在6%以上。

而經過這一波大掃蕩下來,幾乎所有6%以上分紅收益率的資產,無論是債券還是股票,都被消滅了。因此我們可以從資產端的角度來理解這一輪行情:在14年初的時候各類資產的平均收益率都在9%左右,到了14年年底降到了6%,下降幅度平均在3%。對於債券類資產而言,由於中國發行的債券平均期限在5年左右,乘下來就是15%的資本利得,再加上票息之後,全年收益率就在20%左右。而對於股票而言,這一輪行情和企業盈利沒有任何關系,12月工業企業盈利暴跌8%創下歷史新低,因而這一輪行情完全是估值修複的故事,由於分紅收益率從9%下降到6%,而股票可以看做是一個無限期的債券,因而用9%除以6%就是50%的估值漲幅。

而按照銀行理財擴張的邏輯進行推演,我們可以發現股債雙牛的行情不會結束。很多人在討論15年的時候說會出現大類資產輪動,會從債券牛市切換到股票牛市,而在我看來本輪根本不存在大類資產輪動,因為以往的大類資產輪動出現的原因是經濟複蘇、利率上升,所以債券走熊、股票走牛,而本輪行情的核心是銀行理財的擴張正在消滅一切高收益的資產,在這一點上股債上漲的邏輯是一樣的。

對於銀行理財而言,它依然願意去購買目前6%左右收益率的資產,因為扣除費用之後還能夠給客戶提供5%的收益率,還可以吸引存款客戶。這也就意味著銀行理財的規模還會繼續擴張,它還會繼續消滅目前6%左右收益率的資產。因此我們認為中國高利率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們年度利率策略報告的名字就是《當高利率已成往事》。

但是與14年相比,15年資本市場的預期收益率一定會大幅下降,原因在於基礎資產收益率出現了大幅下降。14年股債大牛市的背後是基礎資產收益率從9%下降到6%,而15年我們頂多能指望基礎資產收益率從6%下降到5%,因為銀行還要5%來給客戶提供4%以上的收益率,因此這意味著對於債券類資產而言,15年的利率下行幅度頂多是100bp,乘以5年的久期再加上票息,15年債券基金收益率達到10%就非常優秀了。而對於權益類資產而言,由於沒有盈利上升,分紅收益率從6%下降到5%的話意味著估值提升的空間頂多是20%,和14年的50%完全沒法比了。因此我們認為股債雙牛的行情會延續,但是會從14年的股債快牛變成股債慢牛。

許多人對於銀行理財的發展有質疑,但在我們看來這屬於中國式利率市場化的必然結果。在國外利率市場化一般是存量存款利率市場化,直接放開存款利率上浮,結果是銀行大量倒閉,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始崛起。但在中國利率市場化時充分保護了銀行的利益,每次利率上浮都是在降息時展開,因而存量的存款利率其實一直沒有上升,我們采用的其實是增量存款利率市場化。可以將銀行理財看做是增量存款,其利率是市場化的因而會比較高,因而要滿足其高收益必然要放開其投資範圍,因此銀行理財買股票、債券也是合理的。而未來當銀行理財把所有高收益資產全都消滅之後,其利率下降到和存款利率的3%左右一致,就意味著中國的利率市場化結束了,到那個時候再放開存量存款利率就不會有影響了。由於目前3個月銀行理財的平均收益率仍在5%左右,遠高於3%左右的存款利率,因而銀行理財的規模還會繼續擴張,而股債雙牛還會繼續。

二、貨幣政策:央媽放水被掰彎了

14年11月降息以來,股市應聲暴漲。因此現在資本市場對降息降準充滿了期待,恨不得每周末都能降息降準,那麽放水到底啥時候能再來呢?

我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和銀行理財有關系。在而銀行理財出現以後,央行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逐漸被顛覆了。

過去在存款為王的時代,央媽放水的渠道是很順暢的,通過存款發放貸款,進而刺激經濟複蘇。然而在理財為王的時代,央媽放水之後沒有存款,新增的只有理財,而理財資金只有1/3流向非標或者說貸款,其余2/3左右都是流向了資本市場,而股市債市與貸款的差別在於前者分為一級和二級市場,後者資金直接進入經濟。因此在理財為王的模式下,央行的放水能否有效要看一級市場的臉色,如果一級市場的股票、債券發行受到約束,那麽二級市場的股市和債市一定會出現泡沫,而這也是14年放水之後股市暴漲的根本原因,銀行理財把央媽放水的渠道掰彎了,直接從經濟掰到了資本市場。而央媽在降息之後發現穩增長、抗通縮等目標無一實現,只有股市暴漲,因而也被嚇壞了,到後來有兩個月時間不敢說話,連央行行長在國外也提醒大家炒股要看基本面,而即便是由於春節期間資金緊張央行重啟逆回購,央媽也是扭捏萬分,搞出來28天逆回購4.8%的利率,唯恐市場解讀央媽又要放大水。

所以在我們看來,目前央媽的貨幣政策很難猜,不像14年那樣各種創新式放水從年初到年尾,15年以來央媽的貨幣政策讓人難以捉摸,很可能在於目前的放水更多的是對資本市場起作用,因而迫切需要放開股票和債券融資,讓資本市場繁榮及時反哺經濟,否則如果在融資放開之間加大放水力度,只會導致更大的金融泡沫,增加未來潛在的金融風險。

但是從央媽的基本職責角度考慮,其考慮的不只是金融穩定這一條,增長、通脹和就業都是重要的考慮目標。而從這些角度出發,可以發現央媽放水的壓力還是蠻大的。

首先看增長,14年的的GDP增速下降到7.4%,是過去24年的最低值,而當前的貸款基準利率是5.6%,高於歷史最低的5.31%,更不用說目前真實的貸款利率遠在6%以上,因此貸款利率降息依然十分有必要。

再來看通脹,目前的CPI已經降到了1%左右,和05年基本相當。但PPI通縮已經降到了-4%左右,比05年嚴重得多,而當時存款利率最低到過2%左右,但是現在的存款基準利率上浮之後在3%以上,更不用說5%左右的銀行理財收益率。而存款利率太高不利於消費,因而從抗通縮的角度也需要下調存款利率,只不過考慮到利率市場化的背景,可能需要首先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打破剛兌。

最後看就業,目前壓力暫時不大,14年全年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遠超1000萬的目標,原因在於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老齡化後工作年齡人口在2011年以後每年收縮。因此從保就業的角度,暫時還可以不用放水,但問題在於就業是滯後指標,因而隨著經濟繼續下行,也不排除降息以刺激就業的必要。

因此綜合起來考慮,由於央媽的目標太多,目前關於放水的決策就非常的艱難。從經濟、通縮等基本面的角度考慮確實需要降息,但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導致放水無效,而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主導權又不在央行手上。

三、堅定信仰:零利率是長期趨勢

短期由於央媽態度曖昧,利率走勢錯綜複雜。然而把眼光放長遠,利率走勢卻是一目了然。

我們曾經在14年8月旗幟鮮明提出“零利率是長期趨勢”(詳見專題報告《零利率是長期趨勢——人口結構的視角》),立即引發了巨大的爭議,畢竟13年的錢荒依然歷歷在目,當時7天回購利率均值一度超過10%,10年期國債利率接近5%,而利率市場化將推升市場利率中樞的理論十分盛行,談零利率似乎太誇張、有點嘩眾取寵。

時至今日,相信市場對於零利率已經不再陌生,源於零利率正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蔓延。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里,我們見證了瑞士降息到-0.75%,其10年期國債利率甚至降至負值區間。日本的5年期國債以零利率成交,德國的5年期國債以零利率拍賣,而美國的10年期國債利率降至1.7%,接近過去100年的最低點!所以最近連黃金都開始反彈,因為大家發現黃金雖然等同於零利率,但總好過負利率。而有了這麽多負利率甚至零利率的國家做鋪墊,我們談中國零利率似乎也不再是那麽誇張。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印度、俄羅斯這些高利率的國家,印度的10年期國債利率高達7.7%,俄羅斯超過10%,那麽中國的10年期國債利率究竟是趨於零利率還是向上接軌高利率呢?

我們在去年報告中的核心邏輯是人口結構,我們發現低利率的發達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是人口老齡化,並伴隨著地產周期的結束,因而這意味著利率的長期走勢與人口結構高度相關,而且從美國過去100年的數據觀察,其央行利率走勢與25-44歲年輕人口的增速高度一致,也從側面印證年輕人口見頂會導致地產周期見頂,進而導致利率下降,過去的日本、當前的歐洲和美國都屬於此例。而印度利率高企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其擁有全球最為年輕的人口結構,因而其地產周期遠沒有結束,利率自然難以下降。

而俄羅斯的利率高企則與匯率有關。近期人民幣也出現了明顯的貶值,引發了市場對於人民幣匯率的擔憂。但在我們看來,人民幣匯率貶值與盧布的貶值存在明顯區別。我們在去年曾經去拜訪過幾次歐洲的客戶,也交流了他們對新興市場的理解。從他們的角度看新興市場,可以發現高利率的國家有很多,但是並非他們的投資首選,因為這些高利率的國家包括印度、俄羅斯等的匯率無一例外均出現大幅貶值,因而對他們而言匯率的穩定比利率的高低更重要。所以對他們而言,新興市場的匯率是排在利率前面的,不會因為高利率帶來匯率升值,而是首先要評估匯率的穩定性,而後者與外匯儲備的結構相關。所以如果仔細看外匯儲備,可以發現俄羅斯主要依賴於石油美元,因而油價下跌會導致外匯大幅流失。而印度沒有外貿順差,主要依賴於資本流入,因而美國加息會導致外匯流失。而中國與他們最大的區別在於外匯儲備的結構非常穩定,中國與之前大幅升值的瑞士一樣,存在巨額的外貿順差,中國每個月的外貿順差高達500億美元,因而足以抵禦同等規模的熱錢流出。

由此可見,在海外投資者眼中,中國的人民幣不存在趨勢性貶值的動力,因而本輪貶值更多的是央媽主導的主動貶值,體現為中間價首次出現了貶值。而這個背後的主要原因或在於過去半年美元指數大幅升值了20%,導致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指數也升值了20%,而歷史上看中國出口增速與人民幣指數高度相關,因而人民幣指數的大幅升值對15年出口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因而政府有動力短期引導人民幣適度貶值,緩解出口壓力。而在相對穩定的匯率預期下,中國央媽不存在加息以吸引資金回流的壓力,而更多的是套利資金湧入中國,進一步壓低中國的利率,因為中國的10年期國開債利率比美國高200bp,比德國、日本高300bp。

剛才我們從人口結構、匯率的角度論述了中國利率下降的理由,但是大家聽下來估計覺得還是不夠興奮,下面我們再講兩個更加給力的理由。

首先一個是我最近讀一本書名字叫《利率史》,里面研究了人類有史以來的利率走勢,發現隨著文明的發展,利率通常是趨於下降的,在過去1000年的歷史中利率一直在下降,發生在20世紀下半頁的利率上升只是一段小插曲。這意味著在歷史上利率下降才是常態,而利率上升屬於非常態。

另一個是我們對新政府目標的研究,我們發現利率下降與新政府的理念一致。

最近幾年的發生的很多現象告訴我們,理解新政府的理念很重要,要與習大大的方向保持一致,才能夠不犯錯誤、財源廣進,那麽到底習大大的方向在哪里呢?

在去年年底,我曾經有過一次非常奇特的經歷,被某分管媒體的領導邀請去講“十八大”,而以往都是給商業機構講,當時第一反應是壓力山大,趕緊給領導匯報:“我沒有參加過十八大,沒法講!”後來領導說講講我們寫的對十八大的點評就行了,重點就在我們這個點評上面,我們認為新政府的核心目標是“共同富裕”。

過去我們總習慣用GDP增速來代表政府目標,講“發展是硬道理”。但是我們認為未來新政府的目標未必是要追求多高的GDP。我們可以講幾個細節。
首先我們研究了歷史,發現在十二大時政府最早提出的是“GNP翻番”,而GNP是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個國民收入的概念,代表中國人賺的錢。後來才逐漸改成了GDP,而GDP是一個生產的概念,只要在中國生產就行,是不是中國人賺的錢沒關系。但是十八大提出的發展目標已經變成了兩個,除了我們熟知的2020年GDP翻番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目標是城鄉居民收入翻番,這意味著收入目標重新回到了政府的視野,而收入目標與GDP目標是不一樣的。


我們再看一下建設“一帶一路”,這里面所反映的理念也與GDP完全不一樣。GDP的全稱是GrossDomestic Product,強調一定要在本地生產,所以過去我們搞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都是建設中國的GDP。但現在建設新絲綢之路我們已經不再是建設中國了,我們要去建設世界了,如果到了別人的國家上生產,那就是幫別人建設GDP了,不再是中國的GDP了,但是我們會得到收入和利潤。所以從這一個角度觀察,我們發現新政府是實用主義者,我們寧願把GDP送給別人,只要能夠帶來收入和利潤,帶來實惠就行。從這一點來說,新政府眼中的收入應該比GDP更重要。

還有一個細節也值得關註,充分說明學習很重要。以往在中國做宏觀研究,會發現中國缺乏一個數據,就是基尼系數,官方從來沒有公布過,因為這個數據比較敏感,如果基尼系數太高,如何證明我們制度的優越性呢?但是我們註意到,在13年年底統計局正式發布了中國的基尼系數,而且確實非常高,排在全球前幾名,說明貧富差距的擴大是新政府重視的頭號問題。而拉美國家的經驗表明,貧富差距過大以後,經濟發展是不能持續的。而美國目前經濟增長雖然強勁,但是通脹就是起不來,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貧富差距過大,所以經濟增長無法帶動居民工資的上漲。

由此可見,降低貧富差距應該是新政府的頭號目標,而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報告中,正式寫進了“共同富裕”這四個字,由此我回憶起了小學時候學的政治課本,“首先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再走向共同富裕”,目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5000美元,已經提前實現了小康社會,未來更重要的應該是讓更多的人民享受到發展的成果,因此未來共同富裕應該是政府的核心目標,而這也意味著“收入”要比“GDP”更重要。

那麽問題來了,為啥是在這個時候實現共同富裕?為什麽以前不行呢?

這里就可以用到經濟學的理論模型了。我們知道經濟增長有三大要素:勞動力、資本和技術。我們把技術放在一邊,從短期看主要的投入就是勞動力和資本。從要素稟賦看,過去中國處於人口紅利期、人很多,同時資本積累很少、錢很少,這意味著人不值錢,而錢很值錢,所以我們引進外資人家都願意進來,因為中國的資本回報率很高,而勞動力工資又很便宜。但是現在中國的人口紅利期結束了、人沒了,同時資本過剩了,甚至連海外的錢都想進來,因此意味著人很值錢,而錢不值錢了。所以觀察中國收入分配的結構,可以發現08年以後居民收入增速首次超過了GDP增速,過去幾年GDP年均增速大約8%,而居民收入實際增速大約在10%,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現了上行拐點。所以如果新政府把居民收入翻番作為核心目標的話,其實現難度比GDP翻番要容易得多。

另外,最近有一本書特別有名,叫做《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其核心結論是命好很重要、爹好娃就好,因為有錢人會越有錢,原因是如果資本回報率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會導致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對於這個結論我們其實應該反過來理解,如果新政府的目標是要降低貧富差距,那麽未來必然會降低資本回報率,而提高勞動力的回報。

所以如果我們觀察新政府做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在改變要素分配的結構。過去在中國,如果你要發財,那麽你必須占有資本,比如資源、土地或者資金等等,唯獨勞動力不值錢。但是我們發現現在分配關系正在逆轉,我們做了資源品價格改革,結果資源品價格反映供需關系以後是跌的;我們做了金融改革,改完以後利率也是下降的;我們還在做土地改革,如果真能讓土地流轉起來,我們相信土地價格也應該是降的,因為中國這麽大的國家不可能缺地,只是由於管制導致了土地使用的低效率,未來土地價格應該會向CPI接軌,這是美國、德國得以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在所有要素里面只有勞動力價格在戶籍改革之後是提升的。

所以我們說,新政府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居民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這個目標和我們最開始說的利率下降有什麽關系嗎?關系大了,因為利率就是資本的回報。所以我們認為從長期來看央行必然會降息,因為降息就是降低資本的回報,反過來就是增加了勞動力的回報,所以從長期看降息在政治方向上是絕對正確的。

四、直接融資時代,擁抱服務業

但是大家對於降息一直有顧慮,因為感覺上以前也不是沒有過降息,但好像都是在房地產周期里面不停地打轉,如果每次都是降息刺激地產,到後來好像還是走不出來。

我們發現,在金融危機之後全球集體走上了降息放水的道路,也都迎來了股債雙牛的行情,包括美國、日本、歐洲以及中國都出現了股債雙牛,但是到目前為止只有美國做到了資本市場表現和經濟的一致,而日本、歐洲包括中國的資本市場表現和經濟都是脫節的。
而這種脫節在短期內出現並不意外,包括中國在歷史上的98到01年也發生過類似的現象,經濟乏善可陳,但是股市欣欣向榮。

但從長期看,沒有經濟基本面支撐的資本市場繁榮是不可持續的。如果我們仔細比較一下美國、日本過去30年的歷史,可以發現大家都在降息,10年國債利率都是從10%左右降到0%左右,但是美國的股市是從1000點漲到了17000點,而日本的股市是從40000點跌倒了17000點,所以不要看日本股市最近兩年還不錯,過去30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熊市,和美國差得太遠了。

那麽,日本和美國的區別在哪里呢?我們發現在經濟增長上存在著重要的差別,日本經濟在過去30年完全沒有增長,而美國的GDP在過去30年翻了3倍。因此,在短期內利率下降可以刺激估值提升,帶來資本市場短期繁榮,但從長期來,資本市場的持續繁榮還是來自於經濟增長和企業盈利改善,從長期看經濟增長是至關重要的。

而在經濟增長的背後則是增長的動力,這個動力與要素稟賦有關,而與GDP數字無關。過去30年中國經濟奇跡的背後在於中國擁有三大增長動力:人口紅利、資本以及對外開放,但現在人口紅利結束、資本回報率下降、出口占比見頂,因此也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已經全部衰竭,未來必須尋找新增長動力。

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具備三大新動力,分別是大學生代表的人力資本,改革以及創新,而在這三者之中創新又是核心。

那麽創新從哪里來呢?我們發現創新和金融市場結構有著重要的關系。

首先,如果比較美國和日本的融資結構,可以發現美國的融資是以企業為主,政府融資占比不超過20%,而日本的融資是以政府為主,日本的國債余額是GDP的兩倍,日本政府融資占總融資的比重超過了50%。我們知道政府投資是最低效率的,如果政府把什麽事情都做了,就沒有企業創新什麽事了。所以日本在過去30年不停地通過政府支出去刺激,到後來企業就都不行了。因此這個對比給我們的最大啟發是中國未來必須要發展以企業融資為主體的金融市場。

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解釋去年年底發生的很多黑天鵝事件。為什麽突然很多地方政府否認城投債屬於地方政府債務,為何中證登封殺了城投債的融資資格,其背後的意圖應該是統一的。從15年開始實施新的《預算法》,以後地方政府可以名正言順的發行地方政府債,但是前提是舉債全部要進入預算,意味著政府融資被全面規範。以後的基建投資必須采用PPP的模式,必須要引入社會資本,而如果沒有現金流的話社會資本是不可能進去玩的。這也就意味著以往地方政府拍腦袋融資搞建設的時代結束了,以後的基建項目必須要有效益才會建,因而從源頭上就把產能過剩給約束了。從這個角度理解,目前我國正在全面規範政府融資,同時也意味著未來企業將成為金融市場的融資主體,而這對於創新是有利的。

而美國增長強勁背後的另一個重要支撐是股權融資。很多人說亞洲缺乏創新的文化,但我們註意到同樣是東亞的韓國也不缺創新,而美國和韓國的共同特點是股權融資發達,而股權融資才是激勵創新的最佳方式,因為股權是自己的,也正是通過PE制度對創業的支持走出了蘋果、google、facebook等大公司。而日本企業主要依賴於債務融資,由於債務是別人的,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創新的動力。
由此可見,未來中國如果想走創新驅動之路,一定要建立以股權融資為主的金融市場。這里面又有兩點特別重要:

首先是必須要放開IPO的註冊制,給所有企業公平上市的機會,以刺激創新。而在這一點上,我們認為15年IPO註冊制的推進很有可能超預期。過去我們的IPO是為少數企業服務的,所以誕生了權貴資本。為什麽連李嘉誠要撤離中國,有人說是看空中國,在我看來還不如說是大勢已去,因為過去權貴資本在中國吃得開,而在新政府共同富裕的理念之下,權貴資本已經沒有了優勢。現在新政府的核心理念是共同富裕,這意味著IPO必須為所有人服務,給所有企業共同富裕的機會,而不是停留在為少數人服務階段。所以我們堅信在共同富裕的理念之下,IPO註冊制會很快實現,從而為中國的創新機制打下基礎,肖主席也講股票註冊制是今年資本市場的頭等大事。在這里面已經有了很多鋪墊,比如說在簡政放權之下,14年新公司法的實施極大簡化了公司的註冊流程,將資本由實繳變成認繳,而這也是最近兩年新公司註冊數量激增的重要原因。比如說15年起公司債的註冊制已經實施了,就差股票註冊制的最後一腳了。
其次是一定要打破債券融資的剛性兌付,否則的話股票就沒有人買了。理由也很簡單,如果都像超日債一樣,不光賠本金、利息,最後連罰息都賠出來,購買一年下來收益率也差不多翻番了,那麽還買股票幹什麽呢?大家反應過來應該去買另一家出事的華銳債,後來發現停牌了。而最近另外一家湘鄂債的發行人砸鍋賣鐵,幾乎把值錢的家當全賣了,就為了還公開發行的債務,這簡直就是當代資本市場的活雷鋒啊。如果所有債券都是剛性兌付,那麽資金就會源源不斷流向這些高收益率低效益的企業,導致資源的錯配、經濟結構的惡化。

所以如果比較下美國以及日本歐洲,可以發現另外一個重要的差別在於美國讓雷曼倒閉了,所以大家必須學會甄別公司的好壞,而日本、歐洲都沒有違約,所以日本的索尼可以一虧十幾年,把本來可以給別人創新的錢都虧光了。而歐洲出現了希臘等諸多的無賴國家,仗著歐元區承受不了其退出而不停地敲詐,而市場也配合地認為其債務最終能沒事,所以大家都願意買這些國家的垃圾債,而最終則是金融資源流向了低效率的國家、而無法支持經濟的創新以及轉型。

所以在中國如果要走創新之路,必須要打破債務的剛性兌付。但是一直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是剛兌不斷,類似於歐洲和日本,那麽到底我們未來有沒有打破剛兌的希望呢?我們覺得希望很大,因為新政府正在建立一個防火墻,為打破剛兌做準備。過去為什麽剛兌打破不了,st股票不能退市,原因在在於諸多的散戶參與,而一旦有企業破產或者退市,散戶確實很可憐,很可能一輩子的積蓄就賠光了,所以基於穩定的考慮,我們一直在維持著剛兌。但是現在我們發現,新的公司債發行制度引入了投資者分類制度,以後要想購買AAA級以下的債券首先要成為合格投資者,而合格投資者的資產起點是300萬,包括新三板也有類似的安排,只有擁有500萬以上資產才能購買新三板的股票。而這就類似於建立的防火墻,既然有錢就可以任性,萬一真的購買的債券、股票破產了,大不了走破產程序搬一個機器回去,你有300萬哪怕是拿回去1%也能繼續生活。包括最近對券商融資融券業務的檢查,很多人說是管理層見不得股市漲太快,在我看來還不如說許多券商把融資融券業務資格開給了不該開的人,如果連10萬的客戶都給人融資融券的資格,萬一真的暴跌以後爆倉了怎麽辦,很有可能血本無歸,所以融資融券業務檢查的核心是保證有50萬的防火墻,這樣即便出了事也虧的起。而15年最重要的防火墻當屬存款保險制度,過去不能打破剛兌的一個重要顧慮是擔心風險傳染,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但如果以後50萬以下的存款都得到了全額擔保,那麽即便出現了銀行的違約,也不會導致大規模擠兌的發生,畢竟50萬以下有著政府的擔保。反過來也意味著打破剛兌成為可能。

所以說,如果我們想成為創新驅動的經濟,就必須大力發展股權融資,放開對股權融資的約束,同時打破債券的剛兌兌付。但我們再想一想,如果未來股票大規模發行,而且債券還有違約,那麽這些股票和債券怎麽能夠吸引別人買呢?所以我們說,在那個時候一定會有降息,只要利率低,就不怕這些東西沒人買。所以在我們看來,降息的順序很重要。

我們發現中國目前迫切需要一個淩駕於一行三會之上的機構,協調推進金融政策。目前最佳的順序是先放開股債融資、打破剛兌,讓金融反哺實體,消除潛在的金融泡沫,然後央媽的放水就是順理成章。而比較不好的順序是央媽迫於經濟通縮壓力先放水,之後股債繼續大漲,最後再放融資、打破剛兌,導致暴漲暴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所以目前我們無法判斷降息的時點,只能給出期待的最佳路徑。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未來中國經濟的希望何在,降息之後經濟什麽時候能有企穩的希望?

在14年底時資本市場曾經存在著“大、小之爭”,簡單的說就是認為大的好,因為大的便宜。而小的不好,因為小的貴。結果如果按照這個思路下來,15年估計要難受死了,因為小的又比大的好了。所以說在中國做投資心中不能有執念,就好像去年的大象也能飛起來一樣,一切都有可能。

那麽到底是誰更好呢?如果從經濟結構角度看,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去理解國企改革帶來的改變。我們總結國企改革的核心是兩條,一是混合所有制,二是分類監管。而這兩條其實就是一條,就是把國企過去壟斷的行業拿出來和大家分享。那麽國企壟斷了哪些行業呢?不在充分競爭的制造業,全部都在服務業里面。

而我們仔細的比較了過去三年國企在各個服務業的投資比例,發現目前大家喜歡的行業基本都屬於國企正在逐漸退出、民企正在進入的服務業。比如說過去幾個月大家非常喜歡的券商,九鼎已經拿下了券商牌照,券商正在對民資放開。而民營銀行也在放開,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在放開,比如保險。我曾經特別不理解保險,因為確實本輪股債雙牛的行情和很多保險公司的投資行為關系不大,但是有人給我重要的啟發,保險特別符合共同富裕的理念,因為按照共同富裕,未來一定會收遺產稅和財產稅,保險可以幫忙避稅,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保險可以幫大家養老。所以可以看出來,無論券商、銀行、保險都屬於服務業。而大家過去喜歡的傳媒、體育、教育包括互聯網金融也都屬於服務業。以前大家只能看央視,現在有了《好聲音》等諸多選擇,以前中國國家足球隊被各種調侃,因為從來不贏球,但現在居然連贏三場不可思議,也是因為放恒大進去了,而各種寶寶類基金也是加快了利率市場化推進,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所以我們發現大家這幾年喜歡的行業,無論大小,都屬於服務業。

所以,我們堅信未來中國經濟屬於服務業,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中國的工業化已經到了後期,肯定是快要結束了。過去中國人多、所以勞動力工資低,錢少所以資本回報率高,非常適合工業化,而通過銀行信貸就可以為工業化提供融資。而未來中國人少,所以勞動力工資高,錢多所以資本回報率下降,因此已經不適合工業發展了,而勞動力工資上升最有利於服務業發展。而在服務業的時代,由於資本回報率下降,因而沒法通過銀行信貸提供融資了,只有資本市場懂得如何給服務業估值,因此未來從工業到服務業的轉型必須有發達的資本市場做支撐。

所以我們堅信未來是直接融資的大時代,也是服務業的大時代,服務業就是中國經濟的未來。而對於工業,未來只有兩條出路,一是通過提高競爭力,高端制造走出去,在國外找到新的需求。二是在國內剩者為王,在美國也有鋼鐵行業,但是只有那麽幾家公司,每年可以提供穩定的回報。

總結來說,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們堅信未來零利率是長期趨勢,降息只是時間問題,直接融資是大勢所趨,而服務業是中國未來,而新政府將帶領大家走向共同富裕、迎來股債雙牛,而我們希望是美國式的股債長牛!



來源:海通宏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90

想成功,不可能封閉又富裕 愛爾蘭人懸崖邊的抉擇

2016-04-25  TCW

我現在的收入還不到十年前的水準,」計程車司機詹姆士的話提醒了我們,愛爾蘭的故事不是美好童話,而是如同它的多位偉大文學家作品,總帶點苦澀。

詹姆士聊起十年前「凱爾特之虎」的風光愛爾蘭。「每個人都好忙,換工作或找工作都不難,銀行很想借錢給我們,樂於提供一○○%甚至一一○%的房貸,也就是包括裝潢貸款,」他說,當時身邊的每個人幾乎都買了房子。

瘦百姓、肥外資卻不怨

轉念:給予優惠,換刺激就業然而二○○八年房市崩盤、金融海嘯,「許多人去了澳洲的礦場、酒吧工作,我的生意也少掉一半,」他說。甚至,許多付不起房貸的人變得無家可歸。

如今愛爾蘭經濟再度翻身,但詹姆士工作時間變長,收入卻未變多,「現在賺的錢二八%都要給政府,比十年前還多,」他舉例新增的稅費負擔,包括水費、不動產稅、道路費等。他靠退休金生活的父母,也被取消了耶誕節津貼。

談起政府為救財政,調高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曾到五六%,現為四一%,但增其他稅費)等政策,從計程車司機到賣水果小販,幾乎每位我在愛爾蘭遇到的人都有類似抱怨,包括外資藥廠的在地主管、政府雇員。

政府沒錢,向荷包也縮水的人民伸手,卻不找企業,尤其是肥碩的外資加稅,難道愛爾蘭人不抱怨,不會覺得老百姓被迫補貼外資?

「我不知道……但是我妹妹在微軟,她有個好工作,」司機塔拉想了一下說,她覺得政策優惠外資「有道理」,因為需要他們帶來就業。與不同愛爾蘭平民聊起這事,他們反應很類似。我不禁想到,這種「重外資、輕本地」的思維,如果在台灣,恐怕早就被罵翻了,政策根本出不了立法院吧?

距離都柏林市車程一小時的食品加工廠巴利麥奎爾(Ballymaguire),是本土中小企業,雇用三百名員工,年營收兩千萬歐元。總經理斯培曼(Edward Spelman)原本是廚師,七年前合夥創業,其間政府毫無協助,又碰上歐債危機,一直熬到今年才開始獲利。

傳統產業補助門檻高轉念:自己找商機,跟著外企賺

跟外國大公司比起來,斯培曼說,本土公司要申請研發補助、土地等優惠,程序複雜,門檻也高,不像外國大公司還有投資局專人如「保母」般的服務,「我們只能靠自己,」他說。儘管如此,他仍對未來感到樂觀,因為高科技公司來投資,「他們薪水高,會願意買我們的高品質食品。」另一家本土貿易商阿凡特(Avant),同樣經歷金融海嘯後的大虧、裁員低潮期,如今業績仍未恢復過去水準。它的起伏與愛爾蘭產業變化息息相關。

一九九〇年代戴爾電腦、摩托羅拉等外資設廠,出口報關生意做不完,接著受到硬體工廠外移衝擊;後隨房市熱潮暴起,建材貿易興盛,「但是也掉得很快,二〇〇八、〇九年營收剩下三分之一,」總經理華倫(David Warren)回憶。

四年前,這家公司看準製藥業出口商機,開始投入生技領域,如今藥廠是最大客戶,占了營收二二%。問他轉型過程中是否獲得政府協助,「我們自己解決自己的難題,政府忙著招攬外商,但我們也從他們(外商)得到好處,」華倫說。

愛爾蘭成為外商樂園的代價,是老百姓忍受上繳政府各種高額稅費,本土企業必須自力更生,創業人才外流。仰賴外資,也讓它的經濟大起大落,國際上對它的封號,從「歐洲乞丐」到「凱爾特之虎」,再到「歐豬」,如今又成了「浴火鳳凰」。

「波動,是愛爾蘭經濟的核心,」愛爾蘭經濟學者歐布萊思(Dan O'Brein) 直指,小而開放的經濟體總易於波動,「但你不可能既封閉又富裕,小型經濟體不可能,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

為開放承受劇烈波動 轉念:封閉更可怕,寧面對變局

重點是,愛爾蘭人願意為開放付出代價:承受經濟上沖下洗的衝擊。我看到的愛爾闌人,幾乎每個人都願意接受這個現實,並培養出應該有的應變彈性。

他們經歷過數百年的血淚政治和窮困經濟,體會本身的資源不足,因此會罵政府,但不怪外資;兩大政黨也都是中間路線,親商政策不走回頭路。

在愛爾蘭西海岸綿延八公里的莫赫懸崖,是歐洲最高、最奇險的懸崖,卻也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地方。懸崖上的愛爾蘭人,務實面對內部資源的匱乏,迎向風浪,打造出歐洲最開放的經濟體。

經濟正走在上升段的愛爾蘭,或許仍難逃下一次的外部衝擊,但相較於台灣經濟,十多年來在代工、升級、依賴、開放、保護的方向上掙扎,原地繞圈,終於形成一攤死水。愛爾蘭在懸崖邊上所做出來的抉擇,值得台灣深思。

撰文者 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10

富裕女子與貧困女子

2016-06-27  TWM

日本「隱性貧困女子」正在增加中,但有些收入的普通女人,卻能接近「富裕女子」, 差別就在於對未來是否欠缺危機感,以及是否把錢花在刀口上。

現在日本人最怕的是淪為貧困,如貧困老人、貧困中年,其他也有貧困女子、貧困兒童等。原本自認與「窮」無緣的許多日本OL,不自覺也淪為隱性貧困女子了。到底什麼樣的女人會如此呢?而有些普通女人卻能接近「富裕女子」呢?

許多貧困雖然是結構性,像高學歷女子若沒好關係或好機緣,只能領低薪,被認定為「貧困女子」;或許多單親家庭長大,注定失去許多機會,遺傳貧困DNA,淪入風塵賣身,則是「最貧困女子」;另一方面也有女人,收入普通,但卻永遠缺錢,與同樣收入的女人,存款相差一千萬日圓以上,成為「隱性貧困女子」,而且這類女子正在增加中。

隱性貧困女子,原本能過普通生活,卻成為貧困預備軍,係因「生活習慣病」所致,談不上奢侈揮霍,卻存不了錢,逐步變窮。這些女人通病是喜歡美食、美衣,追求流行,愛PO臉書炫耀,為此不惜血本,演出與實際生活天壤之別的自己。

隱性貧困女子,自認瀟灑大方,遇到朋友沒理由也請客,或繳了各種會費,沒什麼利用,卻懶得解約;每天下班都去買東西,累了就進店休息;因為大拍賣,就大舉採購;或許住在娘家,無須房租,可以花的錢很多,覺得反正還有爸媽,對錢或未來欠缺危機感。

許多女人自豪每年依慣例要去外國旅行等,或有許多定期聚會,常相約旅行或聚餐、喝酒,花費不少;也有些女人,死要面子讓小孩子上各種教室等,不知道教育費正是貧困的導火線。

相對於此,許多對於當代趨勢有警覺的女人,小心翼翼,薪水進來,先按項目存起來,錢只花在該花的地方。

除了買房,絕不信用支付,以省利息,現金主義,就不會亂花卻不痛不癢;隨身不帶萬元大鈔,購物前掌握是否還有沒吃沒用的;孩子衣物或名牌包包等,都在網拍買二手貨,選用不退流行的好東西,看來高尚、CP值高。

不因為節約而忍耐,先確定花用金額後就放心花,偶爾享受奢侈,才會迴避貧困而接近富裕!

撰文 / 劉黎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29

不要太驚訝!這份“世界最富裕國家”排名里中國位居第二!

陸家嘴夜景

據俄羅斯衛星網24日報道,南非財富研究機構新世界財富(NewWorldWealth)公布了《W10:10個世界最富裕國家》排名,其中中國名列第二位。

中國的"總體個人財富"達到17.4萬億美元,排名第二。報告指出,中國在最近15年里展現出的財富增加速度最快。最富裕的國家是美國(48.9萬億美元),第三名是日本(15.1萬億美元)。

"新世界財富"在其公布的排名中統計的是各國國民的"總體個人財富",其中包括房地產、現金、銀行存款、事業生意等。

前十名中還有英國(9.2萬億美元)、德國(9.1萬億美元)、法國(6.6萬億美元)、印度(5.6萬億美元)、加拿大(4.7萬億美元)、澳大利亞(4.5萬億美元)、意大利(4.4萬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819

周黑鴨創始人周富裕:我是怎麽一招渡過難關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4/160335.shtml

周黑鴨創始人周富裕:我是怎麽一招渡過難關的?
常皓靖 常皓靖

周黑鴨創始人周富裕:我是怎麽一招渡過難關的?

他一生“做鴨”,自主研發“入口微甜爽辣,吃後悠長”的獨特配方,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i黑馬訊(常皓靖)12月14日消息,由創業黑馬主辦、摩比神奇冠名的2016年創業黑馬社群大會今日在京舉行。周黑鴨創始人周富裕獲獎“年度十大創業家”,並發表了極速演講。

周黑鴨創始人周富裕獲獎理由:他一生“做鴨”,自主研發“入口微甜爽辣,吃後悠長”的獨特配方,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他在業內率先對產品進行標準化改造,通過直營和多樣化渠道分銷,實現規模成長。2016年11月,他帶領公司成功登陸港交所。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的演講節選:

首先,我拿到這個榮耀是我的顧客帶給我的,所以我得感謝我的顧客。是投資者看對了我,所以我得感謝我的投資者。然後,我們後面有一群堅實的兄弟。最後,如果沒有我的顧客的購買,就沒有周黑鴨的存在,如果沒有我們顧客的傳播,就沒有周黑鴨的快速發展。所以我想邀請在場的各位貴人、各位朋友們,伸出你們熱情的雙手,掌聲送給我們的顧客,送給你們。

剛才我的助理給我發了一個短信,讓我在臺上講幾分鐘,我都不知道講什麽,他說講怎麽一招渡過難關。在這里我想分享兩個主題:

主題一:只有問路才不會迷路。

為什麽說只有問路才不會迷路呢?其實我的文化和文憑都不高,我在公司里面是最笨最笨的那個人。那為什麽會有今天?我講一個故事。

早上我跟我們搞設備研發的胡總一起從酒店出發去辦簽證,我們下樓的時候就問酒店保安辦簽證在什麽地方,保安指了一個方向。但是我打開導航,導航指的方向和保安說的方向不一致。我們認為人說得準確一些,所以我們就去問一個美女,那個美女指了一條跟保安相同的路,她說往這個方向走到路盡頭就到了。

走的時候,我說不對,路的盡頭在哪里?路是沒有盡頭的。所以我問一個小賣部的大嫂,大嫂告訴我們這個胡同過去就是辦簽證的地方。

我們又走過了胡同,但是依然沒有看到標識。我們就問另外一個女同誌,那個女同誌說,“我不知道,但是好像這邊有很多人著簽證出來,大概就在這里吧。你問保安肯定知道。”

然後我們就問保安,按照他指的方向進去了,後來又問一個保潔阿姨和抱著文件夾的商場服務員,最後終於找到了。

我講這個故事的意思是,周黑鴨在創業的初期,我們經歷了無數多的學習、無數多的參觀。因為學習、因為參觀,才讓我們沒有迷路。學習是一個問路的過程,參觀也是問路的過程。

主題二:我是做娛樂業的,我們的產品給別人帶來快樂。

為什麽說我是娛樂業的呢?因為我看到以前很多人提著很多貴重的東西送給客戶。有的人說送腦白金,但是我覺得送腦白金是最沒有腦筋的東西。有人問我送什麽東西最好?我說送周黑鴨最好。因為有的送給周黑鴨給客戶,客戶可能不見得很喜歡吃,但是孩子可能很喜歡吃。

所以很多人辦事辦不好的時候,很多年輕人談女朋友的時候,都是送周黑鴨送過去。我們的目標客戶群主要是15到35歲之間的年輕時尚女性。

我相信現場的很多朋友是我們周黑鴨的粉絲,我感謝你們,因為有你們才有周黑鴨。同時,現場有很多大咖、投資者,找到他們就找到了導遊,找到了導遊就不會走彎路。

創業黑馬社群大會 周富裕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666

香港中產和富裕階層的生活 周顯

1 : GS(14)@2013-10-21 23:31:04

加減數都錯?!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9337

我記得,當日林奮強說要賣樓過活,有人計過,他每月的生活費要二十多萬元,批評他有無咁誇張。其實,以他這個級數的人物,使二十幾萬,真的已經十分克己了,我一個月沒有十幾萬,都過唔到日子啦!

話說我在「香港討論區」,看到了一段話:「我一家三口,好多人話我兩公婆虐待自己,住市區五十年舊樓,但真係有苦自己知,邊個唔想住新樓?但新樓一係太貴,一係太細,我認我係舊中產,或者根本未算是中產,只是死窮鬼一名,以下是我一家每月平均收支。」

他的收支是怎樣呢?先計收入:他月入30,000元,太太是32,000元,加起來就是62,000元,這是很不錯的入息了,對嗎?

現在計支出:MPF是2,500,老公父母家用是4,000,老婆父母家用是5,000,工人薪金包機票食宿保險是6,000,孩子學費+校車+茶點是5,600,小孩子的日用品和學嘢是3,000,水電煤1,500,差餉是500,管理費是600,家用是5,000,老公食飯車錢是3,000,老婆食飯車錢也是3,000,手機固網和收費電視是1,000,保險是3,800,電器是1,500,總計是46,000。

換言之,他們一個月的收入只剩下18,000元,還未計交稅和住屋支出。而在這一筆錢之中,還沒有夫婦兩人的個人消費,如吃飯看戲,每年一至兩次外出旅遊,又或是喜慶宴會的做人情,還有丈夫對朋友的應酬消費,妻子的扮靚「飛素」買衣服……

如果是更高一級的,養車的費用要超過一萬元,多一個孩子,費用是多一倍,如果是讀國際學校,又或是大個仔大個女,要到外國留學,費用更是可能多出幾倍。

再上一級,即是林奮強的級數,以輪流埋單計,吃一頓午飯,人均消費要幾百元,一頓晚飯,人均一千元是很平常的,一個月的應酬費萬多元是很「克己」的了。林太扮靚以及同太太團high tea,就是不買名牌,要月花萬多元,也是很「慳皮」的數字了,再加一個司機,坐商務客位去兩至三次旅行……以這個「階級」,一個月花二十多萬元,實在是非得非常節制不可,一不留神,就會「O花筆直」了。

所以說,林奮強要賣樓來過五年的公職生活,是一點也不奇怪的事,人們批評他的花錢,那是很不理解他的情況。當然,他在那個關鍵時刻去賣樓,是不是有問題,這並非本人及本文的主題所在,所以毋須作出評論。

本文的主題是說,在香港,作為中產階級,以那位網民為代表,是生活水平最低的,或者是一個富裕階級,以林奮強為代表,是全世界成本最高的。反而是窮人,由於有公屋和綜援,生活還可以勉強過得去,當然了,沒有公屋單位的「三無人士」,住在劏房或籠屋裏頭,生活質素就和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差不了許多,回到了香港的七十年代了。

如果在外國,一個家庭月賺十萬元,可以住花園大屋,養一台車子,子女不必一定讀國際學校,自然更不用有到外國留學這回事,和朋友交往時,往往是互到對方家中吃飯,省回大量的應酬費,太太的「扮靚」費用可以減至一半以下。但在香港,月賺十萬元,生活不見得風光到哪裏去,除非你沒有子女,也不用供養父母。所以我常常說,香港是中產家庭的地獄。
2 : 肥B(18468)@2013-10-22 10:05:38

搵得多, 好可能駛得仲多.....個個人的家庭背景都唔同, 有D有父蔭, 根本唔駛俾家用, 有D兄弟姐妹多, 俾父母的家用唔駛咁重手, 所以量入為出啦, 好難講....

不過一個肯定的結論係, 唔做生意的話, 只打工, 應該趁後生, 銀行肯借錢, 就上左會先, 鎖定住屋開支就會安心一D
3 : teddycmh(30805)@2013-10-22 11:07:20

我只覺得用幾百萬去買咁細間屋真係好慘...
4 : 肥B(18468)@2013-10-22 14:31:33

3樓提及
我只覺得用幾百萬去買咁細間屋真係好慘...


其實試下諗諗, 買乜都要俾多5% SALES TAX, SALARY TAX 再無累進形式, 什至硬性規定20%-30%, 好似世界各地的稅率咁. 唔會話舒服得去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 ... 0%E7%A8%8E%E7%8E%87

有着有唔着啦....
5 : teddycmh(30805)@2013-10-22 20:49:39

4樓提及
3樓提及
我只覺得用幾百萬去買咁細間屋真係好慘...


其實試下諗諗, 買乜都要俾多5% SALES TAX, SALARY TAX 再無累進形式, 什至硬性規定20%-30%, 好似世界各地的稅率咁. 唔會話舒服得去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 ... 0%E7%A8%8E%E7%8E%87

有着有唔着啦....

肥B師兄咁講都有道理...
不過可能我好注重屋企, 覺得居住環境條件好重要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36

出身富裕:當街親熱公告戀情

1 : GS(14)@2015-09-25 01:17:10

昨日被本報獨家拍到跟葉璇當街親熱的「小默先生」,年約36歲,從事美容生意,據悉家境富裕。其實兩人當街親熱也非首次,今年6月便被拍得在上海外灘蹺手漫遊,其後葉璇更肉緊地雙手箍着男方頸項,在街頭激咀,旁若無人。事件曝光後,兩人不避嫌在微博公告戀情,並不時隔空傳情,肉麻程度爆燈。今年7月,兩人又被內地傳媒拍到現身家品店,葉璇還買了大堆家居裝飾擺設,被指已去到同居階段。日前,他們又拍拖到紅館欣賞容祖兒和李克勤的演唱會,其間不停起身用手機拍攝,甚有默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924/193068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608

東西富裕州份高薪族反要加稅 特朗普稅改被指政治報復

1 : GS(14)@2017-12-10 21:33:51

【明報專訊】共和黨提出的稅改,建議在2025年前下調個人入息稅。但《紐約時報》指出,數百萬計納稅人仍可能被即時加稅,這主要由於稅改同時取消大部分「州稅和地方稅減免」(SALT Deductions),對那些在民主黨據點年收入達到20萬美元(156萬港元)以上的工薪族影響尤甚。有輿論質疑是特朗普政府懲罰大選時支持希拉里的選民。

民主黨選民比較集中在紐約州和加州等稅率較高的州份,當這些州份的國民要交聯邦政府稅時,SALT減幅亦較高。現在要取消SALT,隨時令這些富有州份的納稅人交更多稅,因此有人質疑特朗普政府是向反對他的選民報復。在紐約州和新澤西州等傾向支持民主黨的州份,也有一些支持共和黨的縣也在爭取保留SALT減免,因此在眾院表決稅改法案時,多達13名共和黨議員投反對票。反觀參院的共和黨人對取消SALT減免的阻力較小,因為並無任何共和黨參議員來自10大SALT減免的州份。

收入20萬美元或以上人士高危

賺取20萬美元或以上的人士(相當於4.5%需要報稅的人口),是被加稅的高危一族。對於這些高薪人士來說,部分州份的SALT減免,都比新增的免稅額有用。不過並不是高於此收入門檻的人都會面臨加稅。年收入介乎50萬美元至100萬美元之間的納稅人,最有可能支付替代性最低稅(AMT),以確保富裕階層支付較低稅額。不過AMT不允許州和地方的稅收減免,所以支付AMT的人,也可能受到大部分SALT被廢除的影響。

低收入人士 受惠免稅額倍升

不過《紐約時報》也認同,對於許多低收入人士來說,標準免稅額提升1倍(個人免稅額增至1.2萬美元,夫婦上調至2.4萬)後,即使取消了SALT減免,也會比目前扣減更多稅款,因為對他們來說,新的標準免稅額,比SALT和其他項目的減稅作用更大。

參院法案的最初版本,本來廢除了所有的SALT扣減,包括收入、財產和其他稅收。不過,來自緬因州的共和黨重量級參議員Susan Collins成功爭取到參院版本保留1萬美元的物業稅扣稅額,而這也是眾院版本的重要內容。在得州和佛羅里達州等選民傾向支持特朗普的州份,很多人申請SALT物業稅減免。倘取消物業稅扣稅,可能開罪不少共和黨支持者。不過倘若其物業稅高於1萬美元,稅改後仍要面臨加稅。至於SALT入息稅扣減大概無法保留。在支持特朗普當選的田納西州、得州和佛羅里達州等,根本沒有徵收入息稅,就算保留SALT入息稅減免,對當地納稅人也毫無作用。

共和黨員﹕不大增赤字為前提

部分共和黨參議員表示,可以接受稅改版本有所改動,前提是稅改內容不能令未來10年赤字增長多於1.5萬億美元。路易斯安那州共和黨參議員John Kennedy稱,願為加州、紐約州等稅率較高州份的中至高等收入納稅人調整稅改細節,但必須注意其對國家債務的影響。

明報記者 黃展翹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409&issue=201712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0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