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機器可以學得更快,那人類還要學什麽 |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20/158823.shtml

機器可以學得更快,那人類還要學什麽 | 黑馬薦文
孫圈圈 孫圈圈

機器可以學得更快,那人類還要學什麽 | 黑馬薦文

很多原本由人類掌握、支配和使用的知識正在被機器替代。為什麽我們坐擁了海量信息,卻還是不會解決問題?

推薦人:石慧

推薦星級:★★★

閱讀時長:4分鐘

推薦理由:二十年前,我們流行神奇記憶法,電視廣告里充斥著各種能夠記住圓周率後1萬位的記憶大神。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都明白“大腦不是用來記憶的,而是用來思考的”。原本很多由人類掌握、支配和使用的知識,正在被機器替代。那我們究竟還要學什麽?為什麽我們坐擁了海量信息,卻還是不會解決問題?本文由圈外(微信ID:iquanwai)授權i黑馬發布。

來源 | 圈外(ID:iquanwai)

作者 | 孫圈圈

在金融業,高盛的雇員中,已有超過25%是工程師和雇員,大數據分析平臺替代了投行分析師的部分工作。

在醫學領域,IBM的沃森在醫生錄入病人情況之後的30秒內,就可以把診療意見列出來,每種意見還會標明出處,並用置信區間告訴醫生自己有多大把握。

我們的學習內容、方式、價值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我們的學習很可能——

不再局限於現有知識,而更多是深度思考未來的能力:既然機器可以幫我們記憶過去,或許我們可以有更多精力去思考未來;

不再局限於知識本身,而更多是這些知識可以解決何種問題:機器承擔了單調乏味的工作,但我們需要懂得,可以用機器來做何種工作;

不再局限於某個領域,而更多是知識之間的聯系:機器更專業,那我們能做的,就是了解這些專業之間的聯系。

然而,深度思考、解決問題、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這些如何才能做到呢?

為什麽坐擁海量信息,卻還是不會解決問題

先說說,為什麽我們做不到吧。

學習無外乎三個方面:知識、能力、價值觀。

這三者的區分對於學習和信息獲取非常重要,但我們常常連這個分類都沒有弄明白,以致於陷入低效學習的誤區:

1.知識零散化,導致信息過載,難以進行深度思考

比如,你想學習如何與客戶打交道:

看微信公眾號“與客戶見面之前,可以先對著鏡子給自己做個增強信心的姿勢”,很有道理,收藏;

資深同事說“介紹公司的時候,要多強調我們很牛X,客戶才會買我們的東西”,趕緊記下來;

刷知乎,看到“與客戶溝通的時候,不要總是自己說,而要多提問、讓對方說”,很不錯,記筆記……

這樣,你很快記滿了成百上千條知識,不停地學習,不願放過任何渠道收集來的任何知識,可是卻收效甚微。倘若你能夠概括出,客戶購買產品無外乎三個方面:信心、能力、匹配,就不會有上述情況。

你之所以會對這些碎片信息孜孜不倦、什麽都覺得新鮮、什麽都想要記住,或是因為你沒有一個知識結構,所以無法深度思考。

2.只學價值觀,忽略知識和能力,難以解決問題

“有趣是人生的終極意義”、“你還沒成功,是因為不夠努力”……這些都有道理。

但是,如果只是學習這些“道”的東西,卻沒有相應的“術”和“器”來支撐,你會發現,道理都是別人的。

如果你認同“有趣是人生的終極意義”,那麽就去思考、去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如果你認同“你還沒成功,是因為不夠努力”,那就去尋求努力的方法論。

雖然“道、術、器”,“道”在最前面,然而,“道”是你積累到一定階段才能悟出來的,我們很多時候想一步登天地掌握“道”,其實登上的只是空中樓閣,問題還是難以解決。

3.知識與能力割裂,難以建立知識間的聯系

比如,我們學開車,教練跟你講了很多註意事項,解釋了剎車、油門、檔位,這些都是知識。然而如果你沒有學會開車,不具備開車的技能,那這些知識完全沒有用處。

再比如,我們很多人也知道MECE原則,可並沒有在說話和思考的時候用上它、讓它成為自己思維的一部分,那就只能停留在知識層面,仍然沒用。

有些知識可以只是知道就好,比如“牛奶是白的”,然而大多數知識,就像如何開車、MECE原則這樣,如果不能與能力聯系起來,幾乎是毫無用處的。

yarruta151000027

如何能夠避免上面這些低效學習誤區,做到深度思考、解決問題、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呢?唯有建立知識體系。

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應該包括三個特征:有知識架構、有知識內容、內容之間有聯系。

根據這三個特征,我們建立知識體系,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1.明確自己的學習背景

當你剛開始學習一個領域的時候,首先要明確:你為什麽學習這個領域?將來打算如何應用?這個領域跟你現有的其它知識是什麽關系?

比如,此前我的本職工作是咨詢,咨詢領域是組織設計,業余時間開公眾號、研究個人提升方法論。

所以我就會有兩套知識架構在腦海里,任何知識進來就自動在腦海中、筆記里補充到以下模塊。

比如有關咨詢的,影響組織效率的六大方面:

640

比如有關個人提升的,個人需要具備的技術以外的能力:

640

當然,這兩套架構之間也是有聯系的,這種架構間的聯系,可以幫助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進行類比。

比如,我把個人提升看成企業提升的微觀版,其中,組織設計里的各領域“人才”要素,相當於個人能力提升領域的“專業能力”要素。

我們知道,企業在人才管理方面,會針對關鍵人才進行大量投入,而對其他人才,保持行業平均水平就好。

由這種聯系我會想到,個人的專業能力提升其實也是一樣的,講求“T”字型,橫向上,各領域都懂一點,縱向上,找到自己賴以謀生的專業領域去深挖。

總之,如果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很難建立起知識架構的,因為你很難知道,這個知識是用來解決哪個領域的問題、跟你的個人目標到底有什麽關系。

2.通過可靠信息渠道建立架構

明確了學習目的之後,你可能會想:在我對這個領域不了解的時候,我要如何建立起這樣的架構?答案是:通過高質量信息渠道,找一個已有的體系,而不是自己搭建。

那麽,在建立知識架構的時候,什麽是靠譜且高質的信息源呢?專家、專業網站、經典書。

專家:你摸索數月而不得入門,可能還不如專家跟你講1個小時收獲更大,因為他/她研究很多年了。

專業網站:如果你找不到專家,那你可以在知乎、Quora、Wikipedia或者其它專業類網站,找到相關領域的信息,比較體系化。

經典書:你可能會喜歡讀科普類、趣味性的文字,然而,如果你不是為了解決某個小問題,而是真的想系統學習這個領域的知識,那麽,經典教材不讀,很難建立起架構。一方面,趣味書籍往往選取某個細分角度,無助於你認識全貌,另一方面,為了保持趣味性,必然在一些難懂的知識上模糊處理。

3.不斷修正自己的知識架構

他人的知識體系未必適合自己,所以在習一段時間後,需要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在架構中填充知識內容。我建議的一個方法是:

首先,把你看到的任何有價值的信息,都記在手機里,可以用Evernote或其它任何工具,甚至直接用手機自帶的記事本。記的時候不需要組織語言,記關鍵詞就可以,這樣最快。如果是微信文章里的,你可以直接截圖保存。

其次,每天對當天的知識進行整理,分門別類地列到Evernote里面。

最後,定期回顧,如果是重要的知識,再記入到知識架構里,作為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用這種方式,即便是碎片化信息,也能夠進入到知識體系。

4.將知識之間、知識與問題之間進行關聯

pixelbliss151000020

很多人都覺得,我明明學了很多知識,為什麽解決問題的時候還是沒有任何思路? 

之所以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想不起用什麽知識,是因為知識和問題之間是脫節的。那麽,如何讓知識和問題鏈接起來呢?答案是:兩邊都向對方靠。

知識向問題靠:每看到一個知識的時候,就去思考這個知識可以用來解決什麽問題。

比如,馬斯洛的五層次需求,你可以用來管理下屬(分析他們的需求層次,並據此激勵他們),可以用來分析奢侈品為什麽賣那麽貴(奢侈品滿足的不只是物質需求,還有被人尊重的需求等等)。

這樣思考的話,以後你真的遇到這個問題,就知道用什麽知識解決了。

問題向知識靠: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不要拋開過去的知識坐著苦想,而是回到你的知識體系,去查看哪個能幫你解決問題。多次之後,你就知道某類問題該用哪類知識解決了。

如果能夠常常做這些“向兩邊靠近”的思考,不僅能夠建立起問題和知識之間的聯系,而且會逐漸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它們不再是割裂的眾多點,而是可以放在一起去解決某個問題。

WechatIMG67

機器人 信息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6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