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派人才重國際化或在地化?

 

2011-3-28  TCM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以下 簡稱李):全球化與在地化,是許多跨國企業經營上的兩難挑戰,滙豐的鮮明定位在提供「環球金融、地方智慧」,你們是如何能 做到兩種優勢兼具?

滙豐銀行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以下簡稱王):我先講一講,我做為CEO的哲學有三方面。第一方面就是,我要最好的人才幫 我的企業做事,第二就是我們一定要獲利跟市占率,第三就是在每一個區域裡面我們品牌一定要很好。這三個哲學,它們都會加強彼此。在這些哲學後面,有一個價 值,這些價值就是怎麼支持我的哲學。

第一個價值是有關於人。我們對於人才方面比較注重的,第一就是不論你的性別、種族還是什麼國家的人,我們都一定要對他們很公道。第二個,在人才發展方面, 管理上一定要能始終如一、用公平的方法(對待他們)。第三個有關人的方面,我喜歡的管理是,不同的人本身有自己一個創意,有他們自己做事的方法。

第二個價值是關於商業。關於商業,我們胸襟要寬點……,在全世界用我們的網絡去看,有什麼競爭對手做的比較好的地方,我們應該要盡量去吸收他們的經驗,再 把這個經驗一路再發展,不應該一天到晚就是要自己做,才算是好的。 第三個,就是有關於改變。我覺得改變是常態,現在這個世界,每天都在改變,我們應該不要怕改變……,應該去引領改變(lead a change)而非跟隨潮流改變。

李:我覺得你提的這幾個點都非常好,我們要用創新跟改變來創造自己的格局。另外一方面,可以跟市場和競爭對手學習。但這裡面很重要的是允許員工去創新,但 銀行產業又非常重視風險控管。你怎麼讓創意與風險控管這兩個文化,同時在組織裡存在?

王:我在花旗銀行做過十七年,在渣打銀行做過八年,再到滙豐現在第七年……,(銀行)風險控制有一個(嚴謹的)程序,還有 本身的政策……,這些風險在我們銀行方面應該非常注重。這個風險,是不可以妥協的。

但在銀行方面,我們怎麼做得比較好?最重要的還是怎樣跟客戶溝通。給你一個例子,我每年都要我們的客戶關係經理跟大客戶、大企業,每年開始,就跟客戶先聯 絡,跟他們溝通未來兩年計畫是什麼?計畫需要什麼樣的借貸?或者是(發行)債券、首次上市什麼的。我們也幫他做諮詢,他應該怎麼去做?我們早一點做、跟他 們有很好的(共同)計畫。

跨國經理人常輪調,如何深耕當地?

李:據我所知,跨國企業的當地負責人常是有任期的,你如何確保在地深耕策略可以持續被執行?

王:你問的問題很好,有關於(在地經營)策略的持續性,我們有一個做法,叫作「中期目標」(MTO,mid -term objective)……,要預測未來三年營利是怎麼樣、有什麼計畫去達到營利的目標。在中期目標裡面,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當一個總經理做這個中期目標 時,一定要跟下面的人一起溝通……,做了以後,這個總經理一定要在這個中期目標裡面做滿任期。

李:對跨國企業而言,重要職位經理人的定期輪調,也有培養經理人歷練不同經營情境的目的。你們如何評估一個地區總經理何時該要輪調?

王:我覺得你講得對,所以為什麼我們說這個總經理一定要做滿「中期目標」的任期呢?如果沒有這個(設計)呢,如果我到一個公司裡……,第一年,我要花最低 限度六個月認識這個國家,認識監管單位是誰、客戶是誰?好了,摸完以後慢慢的就做一些業務。等到第二年年底了,我已經在想,「三年要來了,我要去另外一個 國家。我怎麼有辦法去一個好的國家?」慢慢跟上頭溝通怎麼樣去一個好的國家。那(工作)重心已經不在業務上。

還有,如果你是短期(的想法)的話,你不會投資長期的東西,像人才、制度。所以為什麼我們要一個「中期目標」?還有其他一些要求:你一定要投資在人才上、 你一定要投資在系統上。這些就是保障不會因為三年一個短期的任期,導致他們不投資、減低成本達到他的獲利,讓他們到別的國家去。

如何評估地區負責人有無投資人才?

李:滙豐培養高階主管人才,是比較傾向從當地培養上來、還是透過全球人才培育計畫去輪調養成。另外,要如何評估地區負責人 有沒有投資在人才上?

王:我們最重要有一個功能就是,滙豐是一個國際企業……,我們一定要維持滙豐的國際特性。 所以我們不可以所有職位都是本地人,但不等於我們不培養當地人才,因為我們每年都會有接班計畫。

每一個高層的職位,有什麼人做為接班人,他們的名字每一年我們都會做,我們知道誰有沒有一個人才庫。如果你每一年都沒有人才(名單)的話呢,那就是你沒有 培養你們的人才。

李:每個地區總經理都要思考自己的接班計畫嗎?

王:對。這些接班計畫裡面每一個職位可以有國際經理人,也可以有當地人。但是你也不要忘記一件事情,國際經理人也可能就是那個地方的當地人。

一個國際公司,不能沒有國際特色。還有國際經理人,可以把不同經驗帶到不同國家。這很重要。所以我們在計畫裡面,好像是中國,我們行政總裁是香港過去的黃 碧娟,但我們中國副行政總裁,是一個英國人。有不同組合,在一個國家(指市場)裡面有國際的特色。

多元化團隊,如何管理出合作綜效?

李:國際化團隊,雖然可產生多元化好處,但誠如你剛才提到的,你很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這樣一來,多元化管理是否也需要付出滿高的溝通協調成本?

王: 在亞太區,我的文化很簡單,就是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裡面,所有人都可提供意見。但是我們對的是「一件事」,不是對「一個人」,他們的意見很重要。你想,在我的執行委員會裡面,有差不多 十幾、二十個人,他們平均銀行的經驗,不低於二十年。二十年我有二十個人,我有四百年的銀行經驗,我為什麼不去問他們?為什麼不讓他們表達他們自己的意 見?

李:但除了經驗,是否有真正綜效產生?你們有什麼具體設計,讓各市場間產生合作綜效,而不是只各抒己見?

王:我們客戶很多都是大的跨國企業。我舉個例子,在香港,長江(指長江實業),它的業務是全世界的,在這個過程中,就把我們下面的人連在一起了。他們如果 不連在一起,去溝通、去合作的話,他們不能夠去服務這個跨國企業的客戶……,所以因為業務是這樣子,你的執行委員會,大家不是團隊合作的話,就跟你的商業 模式有衝突。

結論:跨國營運需要兼具在地優勢與區域整合效能,對金融服務業而言,區域經營人才的養成,更需要兼具當地經營能力,以及跨區域、跨單位的輪調歷練,方能支 持企業雙元競爭優勢的形成。滙豐銀行透過各地區三年的「中期目標」管理循環、人才多元化、分層接班計畫、區域執行委員會的 團隊協調等管理機制,讓各國經理人能平衡深耕在地服務的策略要求,以及人才歷練培養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9

人保新華IPO賽跑 時間窗口或在年底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47010.html

中國太保(601601.SH,02601.HK)之後,又一家保險公司有望於年底前上市。日前,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保險業上半年監管工作會議上明確表示,支持人保集團和新華人壽上市。而兩家公司都將IPO的時間窗口初步定在了今年年底前。

《第一財經日報》從一位消息人士處獲悉,人保集團上市時間初步定為今年年底,A+H股籌資規模合計約50億~60億美元。

時間窗口:年底

在保險業上半年監管工作會議上,吳定富明確表示,支持人保集團、新華人壽上市,鼓勵符合條件的中小保險公司規範上市。在保險業「十二五」規劃工作會議上,吳定富亦透露,目前人保集團正在抓緊上市工作。

這是監管層首次對人保集團和新華人壽上市事宜進行公開明確表態,這或向外界釋放了一個信號:兩家公司IPO步伐已近,已打開時間窗口。

據消息人士對本報透露,根據人保集團目前確定的上市日程表,其上市時間初步定為今年年底,A+H股籌資規模合計約50億~60億美元,中金、匯豐和瑞信擔任其主承銷商。

此前有市場消息稱,新華人壽已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表格。而一位保監會人士也表示,已接到新華人壽遞交的上市申請。

據瞭解,新華人壽在向保監會提交的材料中,規劃了兩個時間窗口:如果未來幾個月資本市場情況好轉,希望能在9月實現A、H股上市;如果市場情況一直 不好,則希望在今年底之前完成上市。新華人壽A+H股的籌資規模約為30億~40億美元,略低於人保集團的籌資規模。保薦人是中金及瑞銀。

換言之,如果一切順利,今年年底將是人保集團和新華人壽實現IPO的一大關鍵時點。

人保全球路演選戰投

在既定的上市日程表下,人保集團已展開上市前的全球路演工作。多位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上週開始,人保集團上市路演小組已展開海外路演,上週路 演路線包括香港、東南亞和中東,本週則在美國等地路演。據瞭解,人保集團希望通過與潛在戰略投資者接洽,遴選戰略投資者以及瞭解當地市場對人保集團上市的 反應。

上月,社保基金投資100億元,成為人保集團首批戰略投資者,使其啟動多時的上市進程實質性推進了一大步。人保集團董事長吳焰曾對媒體表示,社保基金入股人保集團,是社保基金戰略投資大型保險金融集團的第一單。

人保集團旗下子公司人保財險於2003年在香港上市,當時引入AIG作為其戰略投資者,持股比例為9.9%。

有市場人士認為,引入社保基金後,人保集團如再引入一到兩家戰略投資者,有利於其進一步改善財務狀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有分析師認為,從投資者角度看,人保集團上市,重要的價值在於壽險板塊,在對其估值中,壽險應佔到很大的部分,因為要考慮其新業務價值。

上市不確定性

今年以來,A股如過山車般的震盪行情,也讓人保集團和新華人壽的上市進程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此前,新華人壽高層就對媒體表示,新華人壽啟動哪個時間窗口,將由市場情況來確定。如市場情況好轉,則於9月完成上市,如市場不好,則希望於今年底前完成。

除了資本市場的表現,對於人保集團來說,還存在另一個不確定性。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人保集團的最終上市方案尚未獲得國務院批准,還在等待國務院對其作為大型國企A+H上市的豁免權。能否按其既定上市日程表進行,仍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此前,人保集團高層多次表示,何時實現上市,最終仍將看審批程序的進度,人保集團將審慎選擇上市窗口時機。

市場人士認為,在這場IPO賽跑中,新華人壽很有可能早於人保集團實現上市。

雖然兩家上市時間尚難最終確定,不過保險業的IPO風潮已加速湧動。有市場消息稱,泰康人壽IPO有望於明年實現,而中再集團、天安保險等進入上市準備期已有時日。此外,大童保險銷售服務公司和華康保險代理公司等一批專業保險中介機構,則擬進軍美國納斯達克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1

滿足異國顧客 全球化或在地化重要?

2011-11-21  TCW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暨 EMBA執行長黃崇興(以下簡稱問):企業國際化常會遇到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兩難,就觀光服務業來說,過於中央集權,就無法提供因地制宜的服務,過於授權地 方,那麼對於企業建立統一的品牌形象不利。

而我們在學校教企業個案研究,經常會用到地中海會(Club Med)的教案,不只因它從一九五○年創立後,就以度假村統包式(編按:all inclusive,意即食宿全包)服務,成為旅遊品牌標竿,更值得注意的是,你們能管理複雜的文化差異,創造對顧客來說是統一的服務經驗,甚至因此創造 品牌價值與顧客忠誠度。

我想第一個問題要請教的是,你認為與競爭對手相較,地中海會的競爭優勢何在?

地中海會旅行社大中華區執行長郝禮文(Olivier Horps,以下簡稱答): 我認為是企業文化。最初地中海會旅行社創辦人創立這個事業,是因為他看到在布魯塞爾、巴黎等歐洲城市,人們困於城市忙碌的生活,他想要提供一種遠離城市、 讓人們開心的體驗。「讓人們開心」就成為我們的企業任務。

服務各國旅客,如何滿足需求兼顧差異?

問:「讓人們開心」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你們在全球五大洲有超過八十個度假村、來自近百個不同的國家約兩萬名員工,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每個國家都 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如何管理這麼複雜的文化差異?

答:的確,服務來自不同地區的旅客是很大的挑戰。舉個例來說,我們在歐洲度假村提供托兒服務,很受歐洲旅客的歡迎,歐洲的父母們會很開心的將孩子交給專業 的人,自己享受一天放鬆的假期,可是同樣的服務在亞洲,例如大陸與台灣,母親與祖母們非常保護幼兒,不可能放心讓孩子離開視線。

可是,這時,我們在普吉島度假村提供的親子嬰兒按摩服務就是好主意。我們將在不同的地區提供怎麼樣的服務,交給地區主管負責,對於地區顧客的需求,保持高 度的察覺力。

另一方面,一九八○年代開始,地中海會就有一個資訊平台,我們在這個系統累計投資金額以「億」歐元為計算單位,不斷修正改進。透過這套系統,在台灣的消費 者可以預訂北海道的預定行程,在新加坡的旅客可以預訂中國度假村的行程。

資訊平台是非常中央集權的,可是,行銷需求則全交給市場自己決定(藉此調和需求與快速的市場價格變化)。

迎合不同市場,如何授權卻不各自為政?

問:我看到的企業個案研究, 地中海會顧客忠誠度很高,回頭的旅客平均到訪次數是四次,這遠高於業界平均水準。

你們如何調和中央集權與地方授權的矛盾,同時創造出旅客的高忠誠度?

答:我們是全球化企業,必須在中央集權與地方授權之間取得平衡,這是一個長期動態調整的過程,重點是分層負責。

我們有清楚的管理制度輔助,以財務來說,每個度假村的經理人要清楚成本支出、營運績效,地區則要管輪調、薪資等,而總部則要處理投資事宜等。

但你說的對,地區差異這麼大,我們怎麼維繫來自各地旅客的需求,又避免各自為政?我們相信,在度假村製造一種「國際村」的氛圍,同時靠企業文化去統合,是 很好的方法。

規定員工輪調,如何選才避免高離職率?

舉例來說,我們在全球各地的度假村,來自中國的孩子與來自法國的孩子,可以玩在一起、交朋友;而來自不同國家的旅客,來到度假村有超過上萬名講各種語言、 各種膚色的GOs(法語Gentil Organisateur,親切東道主的縮寫、度假村的親善大使),給予歡迎擁抱、為他們歌唱表演,如同家人、朋友般的與旅客相處。很多旅客在離開度假村 時,都會捨不得的掉下淚來,這不是所有觀光服務業都做得到的。

我們不是只有經理人才要輪調,我們也「催促」(push)GOs每年或每兩年就輪調到不同國家的度假村,我們為他們上語言課、幫助他們理解不同文化。這麼 大量的輪調與訓練是昂貴的,但也因此,消費者在地中海或是峇里島不同度假村所經歷的快樂氛圍也就一樣。

問:你用了一個很有趣的字眼,你「催促」度假村裡實際擔負服務任務的員工們到不同國家輪調。

我的理解是,地中海會有很精準的目標族群,你們瞄準城市中上收入的中產階級, 銷售一種屬於歐洲度假生活方式的消費經驗,一種放鬆的、不受手機、電郵干擾的度假氣氛,其中GOs擔任很重要的角色,如果這種氛圍維持得很好,不僅可以建 立與消費者之間深度的關聯,品牌的統整性也可以建立。

但我知道,管理GOs並不容易,他們的離職率非常高!你如何靠GOs建立快樂氛圍?

答:你無法強迫員工去擁抱顧客,所以我們設法維繫快樂氛圍,最重視的是一開始在挑選員工時,就希望找到有正面樂觀、樂於助人特質的人。

GOs離職不見得是不滿意工作,有時只是因為不想離家太久。許多人在工作兩到三年後會離開,但我們待得最久的GOs,在度假村裡一服務就超過二十四年 (笑)。

問:然而我們在歐洲、美國看到地中海會的競爭者,也看到價格戰的威脅。你們在維持在地化服務模式時,是否也感受到價格競爭的壓力?看來價格較高的地中海會 統包式策略,會有所調整嗎?

鎖定利基市場,如何靠小族群衝高市占?

答:在亞洲,地中海會提供的商業模式還沒有競爭者,在美國或歐洲有,但這些競爭者很多是從城市、由旅館起家(與度假村起家的品牌思維不同),他們經營概念 與我們不同。我們提供統包式服務,所以看起來似乎價格較高, 但,這是個關於「價值」的概念。

我們希望給消費者的印象,是一個物超所值(premium)的消費體驗,我們想要創造像家一般的氛圍,讓旅客願意一來再來,而不是「一次消費商品」。

這種模式比較不是那種觀光經驗還停留在景點拍照、購物的消費偏好,而是那些已經有旅遊經驗,希望在一個地方與親友、家人共度的消費者,就中國來說,也許九 八%的消費者都不是我們的目標族群,然而,就算我們瞄準的是占市場比例較少的利基市場,消費者總數還是驚人的。當然,我們總是面臨著必須更為創新、創造更 好服務品質的挑戰。

管理精華儘管地中海會經營的市場跨度極大,但它有能力賣一種度假生活的主張,在不同的度假村都提供共同的消費體驗,這是它的品牌價值所在。

它對台灣要建立歷久彌新的服務型企業的啟示在於,服務業的服務產品設計,第一要先研究清楚目標客群,然後提出正確的價值主張(服務概念),再去訂定該有的 策略。能否永續成功深受愛戴,公司要注意所有細節魔鬼的作業制度,以及不斷的檢討與創新。

【延伸閱讀】地中海會高回流率的品牌學

說明:沒有電話,不必帶錢包,簡單的生活,完全隔絕了工作煩惱。1970到1980年代,地中海會(Club Med)很「潮」的度假主張,幫助它在北美及亞洲市場快速擴張。根據《哈佛商業評論》,消費者願意付50%品牌溢價去買它的度假體驗。然而,今日國際旅遊 業市場競爭激烈,加上金融海嘯重擊,地中海會也面臨著組織變革壓力,不過它的品牌競爭力仍然強勁。

旅客回客比率40%:曾經到過地中海會消費的旅客回客比率40%, 是業界平均水準的一倍。

回頭客平均造訪4次:《哈佛商業評論》報導,地中海會回頭客平均造訪的次數約4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87

黑石或在最後一刻報價戴爾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194

黑石可能在戴爾競標收購關閉前最後一刻宣佈報價,邁克爾•戴爾和私募銀湖資本(Silver Lake) 244億美元的私有化方案面臨挑戰。

FT報導稱目前黑石集團正在研究在不同的假設前提下,對PC廠商戴爾的全部或者部分資產提出報價。

WSJ報導稱,黑石集團將攜手通用電氣公司旗下貸款子公司已經就聯合競購戴爾公司金融服務業務進行了商談。

戴爾此前已同意創始人兼首席執行長邁克爾•戴爾以及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銀湖資本(Silver Lake Partners)對公司進行私有化,收購金額為每股13.65美元總計244億美元。而戴爾等待其他競購提議的最後日期為本週五。

除了黑石有興趣競購之外,激進投資者 Carl Icahn也曾表示有興趣出價。Icahn數週前與戴爾簽訂的保密條款查看後者的具體賬目。

新的潛在買家不一定需要拿出一個完整的報價。相反他們僅需要保證能夠提出高於邁克爾•戴爾每股13.65美元每股的收購要約即可。

一旦其他的正式報價提出,邁克爾•戴爾和銀湖將只有跟進價格這一個機會。

FT說這肯會導致向黑石或者Icahn這樣的潛在買家首先提出一個略高於13.65美元的報價,以便讓戴爾跟進,然後再提出一個更高的無法企及的真正報價。

在創始人戴爾和銀湖提出私有化交易之前,PC廠商戴爾股價曾持續幾個月下跌,當時前者的私有化報價相當於溢價25%。

然而這個報價隨後遭到戴爾最大外部股東Southeastern資產管理公司抵制,後者曾聲稱將聯合Icahn反對私有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927

底特律破產或在中國大量城市重演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776

底特律破產,成為美國史上最大的城市破產案。底特律故事給中國敲響了警鐘。中國在大批量複製千篇一律的中小城市,但大型城市的成功,勢必會吸空缺乏吸引力的小型城市的人才資源,致使這些城市產能低下,陷入惡性循環,最終沒落。

1950年,底特律曾是美國第五大城市,擁有人口180萬。現在,其人口已經下降到了70萬。底特律的工業基地散落在四處。

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城市正發展到史上最佳時期:世界人口半數以上來自於城市,城市產出佔了全球GDP的80%,這一比例將隨著新興市場國家快速城市化而進一步增加。


那麼,世界可以從底特律破產中學到什麼呢?

早在1990年代,許多專家就表示技術的發展會讓城市不再流行。他們認為,互聯網、移動通訊以及其他新生技術,將讓人們無須居住在擁擠而昂貴的城市中心裡。然而,像紐約和倫敦這樣的城市,在人口下滑了數十年之後,從1990年以後又都出現了人口大幅增長。

其中一個刺激城市發展的因素是:21世紀生活方式的本質。早前,發達國家的生活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上的:人們去辦公室或者工廠上班,然後下班回家與家人共進晚餐,然後觀看他們最喜愛的電視節目,然後去睡覺,然後醒來上班。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然而這種週期性的生活已經不適合於大多數人。現在,在一個工作進程裡,人們將很多活動混合搭配在一起——他們可能在辦公桌上工作,但也有可能和朋友吃中飯,或者去健身房,或者做家務,又或者出差、網購等等。

同樣地,在家的時間也沒有了清晰的界線。人們在過家庭生活時,有可能還在網上工作或參加電話會議。

我們發現這種多任務進程的生活方式最好還是在城市中進行,因為城市集中了多種硬設施——機場、商店、學校、公園以及運動設施,城市還集中了很多軟設施,如俱樂部、酒吧和餐館。

另一個刺激城市發展的因素是城市已經變成創新和創造中心。直到19世紀,主導創新的人還一直是全才和工匠,這意味著彼時新知識積累的速度很慢,但新知識在不同領域的擴張速度卻很快。20世紀,主導創新的人已經變成專才,這加速了知識創新,但減緩了複合型應用的發明。

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這種創新正在快速減緩——現代的一個美國研究人員的生產力比1950年時的研究人員生產力的15%還要少。也就是說,創新越來越需要建立在不同專業的綜合知識之上。城市對這一點來說是理想的處所,因為城市集中了不同的人力資本,並鼓勵人們通過不同的知識和技能相互影響作用。

後工業時代的城市模型面臨的問題是,它強烈主張建立綜合型城市,以便可以聚集不同種類的硬設施和軟設施。事實上,對一些成功的城市來說,其經濟增長強勁,是因為它可以挖空周邊規模較小的競爭城市的人力資源。

一些專門型城市也可以玩得轉。但是,如底特律一樣,由於其長期依賴於汽車製造業,[導致破產],足以表明,依靠單一工業或臨時位置優勢的城市,將來可能會表現得異常糟糕。

凡以上種種,對新興市場國家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中國,應以世界為鑑


中國享有「世界工廠」之譽,其城市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已經由1990年的26.4%上升到了53%。這其中,北京、上海這種大都會城市人口增長誠然是異常迅猛,但在過去數十年,中國還有大量千篇一律的中小型城市像雨後春筍般出現,從而帶來了城市人口的大幅增長。

中國政府通過聚集同類工業基礎設施,並加之戶籍制度,對中國城市化進程展現了出奇的控制力。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即將清晰地顯現在世人面前。由於中國正在改變經濟增長模式,逐漸減弱大量基礎設施投資和批量工業生產,很多小型工業城市將失去其核心工業。屆時,中國勞動力將萎縮,農村流向城市的人口越來越少。目前,中國農村人口大多是年邁的老人。

與此同時,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其後工業時代的魅力將吸引更有天賦和受到更好教育的孩子,而這些孩子正是今天那些工人的後代。

中國政府可以用戶籍制度來限制農村務工人員,因為這些人從農村來到城市只是想做個工人。但中國政府已經很難用戶籍制度來限制受良好教育並極富創造性的專業人才。

大型城市的成功,勢必會吸空缺乏吸引力的小型城市的人才資源,並最終致使這些城市產能低下,陷入惡性循環,最終沒落。

過去50年,底特律的故事在發達國家已經重演了數次。另外,墨西哥北部城鎮的命運也表明,新興經濟體一樣無法逃脫這個過程。

所以,中國需要為這一刻做好準備,需要改裝並升級現有城市,而不是繼續埋頭複製千篇一律的中小型城市。隨著人口開始收縮,中國甚至可以考慮關閉一些難以為繼的城市。

底特律的命運,不光是對中國的警告,還是對所有走向城市化國家的警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81

中金或在香港IPO 已開始前期準備工作-FT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559

中國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中國國際金融金融公司正在為IPO做前期的準備工作。

FT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稱,中金公司首席執行官朱云來已經佈置進行一次內部調研,以衡量上市的可能性。

出於對信息披露的疑慮,朱云來之前一直都拒絕上市。但是,在過去幾年中,中金受到眾多對手的挑戰,一些中金公司的人現在認為,中金需要上市籌集資金以保持中國頂級投行的地位。

中金公司新任董事長金立群在最近對紐約中金員工的講話中也提到了IPO的可能性。

中金公司董事會一直在研究上市的利弊,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擴大資產負債表。

「長遠來看,更大的資產負債表將給中金公司更多的成長機會。」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中金公司的競爭對手中信證券已經上市一段時間,並建立了強大的零售分銷業務。

中金公司可能會選擇在香港IPO,時間最早也將在數月之後,需要等待目前中國股市的悲觀情緒消散。

上述知情人士補充道,中金公司的優勢是它的證券資本市場業務,但是隨著大型國有企業上市熱潮的結束,以及中國股市低迷,中金公司需要轉向新的更加資本密集的業務,比如銷售和交易。

中金公司的銀行家表示,在過去的數年中,中金在把業務轉向中國市場主流的小型上市交易承銷上動作緩慢,並且中金在發展零售經紀業務上也落後於對手。

中金公司的股東包括私募公司KKR和TPG,他們在2010年底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摩根士丹利持有的34%的中金公司股份。KKR的Henry Kravis和TPG的David Bonderman都是中金公司董事會成員。

由於中金公司和投行行業都受到股市狀況不佳的衝擊,KKR和TPG都將他們對中金投資的價值下調了約50%。

在2009年,中金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承銷商,但自此之後市場地位逐漸萎縮。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去年中金公司在國內的排名14,運營收入為24億人民幣。這遠遠落後於排名第一的中信證券,該公司的運營收入為79億人民幣。

去年,中金公司的淨利潤為2.796億元,在中國的投行中排名29,排名第一的中信證券淨利潤達31億元。

朱云來此前一直反對上市,為了穩住員工,中金公司給員工發放了「影子股權」,並在摩根士丹利出售其股份時,允許一些員工現金兌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05

李迅雷:中國房地產危機或在2017年 政府或難阻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26

0

近期宏觀數據的持續“降溫”,讓市場普遍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凸顯表示擔憂。而作為國內證券研究領域的元老級人物,海通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對當前形勢的解讀則並不悲觀。

“只有GDP下去了,中國經濟才有希望。”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李迅雷表示,如果中國經濟繼續維持高位,那就會離金融危機越來越近了。在經濟下行的過程中,結構得以進行調整,泡沫可以隨之破滅,不失為一件好事。

《日報》:8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似乎不盡如人意,很多人對此表示擔憂。談一下您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看法和對未來的預測。

李迅雷:中國經濟基本上還是處在下行的過程中,並且遠未見底。整體來講今年增速預計在7.3%左右,明年會更低一些。有三個因素導致中國經濟可能要繼續往下走:第一是人口老齡化,第二是全社會的負債率比較重,需要去杠桿,投資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增長。第三是中國技術進步在放緩。

但我並不感到悲觀,反而認為這是件好事情。中國經濟未來的支撐點應該是GDP增速6%左右。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在經濟下行的過程中,才能夠調結構,擠掉一些泡沫。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是老百姓的收入和消費增速會超過GDP的增速。

《日報》:您對於今明兩年的CPI和就業情況是如何判斷的?

李迅雷:CPI同比增速應該還是保持在低位,預計今明兩年大概在2%左右。就業壓力會有所增加,經濟增速下來肯定會對其產生影響,但不會太嚴重,中國勞動人口總數的減少,會降低新增就業人數的壓力,輕資本的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使得同樣的資本投入可以解決更多人的就業,故也會緩解就業的壓力。

《日報》:從今年上半年起,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顯著降溫,新建房屋銷售量以及庫存增量均大幅下降。這一輪比外界預期更為猛烈的衰退是否會持續下去,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否正在崩潰?政府的出手是否可以改變這一趨勢?

李迅雷:房地產可能是引發中國出現一輪金融危機最大因素,如果沒有有效的辦法來降低企業的負債率,則發生的時點可能在2017年左右,這背後的邏輯是,中國的建築周期(也稱庫茨涅茲周期)早在2010年就已經出現向下拐點,目前繼續處於下行中,或將一直延續到2017、2018年甚至到2020年,這對於房地產、汽車這兩大在過去10多年中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行業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政府肯定會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這跟當初美國的情況比較像。美國在2000年也出現了建築周期的向下拐點,結果政府也采取了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最終由於沒有有效去杠桿,還是導致了次貸危機的發生。對於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問題,政府會采取一些動作,如第一步是逐步取消限購,第二步是降低貸款利率,第三步是降低首套房按揭首付比率,第四是給沒有房的人提供優惠貸款。待這些動作都做完以後,房價會繼續下跌。這就需要進一步降低利率,否則,就有可能出現日本上世紀90年發生的房地產泡沫破滅,到那時,居民的按揭貸款從目前的最優質資產變成最危險資產。因此,未來中國經濟能否避免金融危機,關鍵要看中國企業在去杠桿的過程中,企業融資成本能否有效下降。去不了杠桿,則觸發的危機如08年的美國;降不了利率,則發生的危機如90年代日本。

每輪經濟長周期都會有這樣一個危機過程發生,難有有效的辦法可以避免。歷史經驗表明,資產價格的波動時最難控制的,就像股市下跌,政府沒有辦法拯救,股市上漲,政府也沒有辦法阻止。過去13年,中國房價一直在上漲,政府采取了很多辦法都無效。同樣的,當房價下跌的時候,政府同樣難以阻止。不過,在企業去杠桿的同時,政府加杠桿應該是可行之舉,結合國企改革、股權轉讓等來共同推進,畢竟中國的政府資源是歐美日都望塵莫及的。當然,政府加杠桿必須提高透明度,否則效率會大大降低。

《日報》:怎麽評價今年央行出臺的定向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

李迅雷:定向寬松,這是無奈之舉,部分替代了財政政策。因為貨幣政策通常是總量政策,結構性政策通常是由財政政策來做的。現在貨幣政策來做定向的結構性政策,部分取代財政政策,從長期來講是不可持續的。

但央行這麽做沒有錯,完全是正確的,只是貨幣政策在經濟下行的過程中,其作用不如財政政策。畢竟市場是由“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的,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上行,現在應該到了下行的時候,政策只能夠平滑下行的曲線,並不能改變下行的勢頭。

《日報》:您對於今年的各項金融改革進展有何評價?在你看來,在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存款保險制度、放開資本管制等方面有沒有取得一些實質性的突破?

李迅雷:金融改革一直是政府力推的,但必須跟行政體制改革、財稅改革、國企改革、社會改革等相配合,才能取得成功。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而深化地改革,單一的金融改革肯定是要失敗的。

總體來講,今年金融改革的亮點不多。像大家比較關註的一些金融改革,比如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在短期內肯定完不成,存款保險制度說了很久,但到現在為止也還沒有推。上海自貿區里面的放松管制,也並不等於資本賬戶的開放,自貿區內的利率市場化的實驗進展緩慢。另外一方面,跟金融改制相關的負面清單進展也不大。

我覺得還是要像克強總理說的,減少審批,提倡負面清單,行政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如果不精簡人員,這些人都坐在審批的口子上,負面清單的落實就非常困難。

《日報》:我註意到您最近在談到A股市場當前走勢時,提出了“結構型牛市初期”的判斷,具體怎麽理解?

李迅雷:利率對證券市場影響非常大。長期來看中國的利率水平是往下行,對股市構成利好,但同時中國企業的整體盈利增速也將下降。這樣看來,銀行、地產、汽車以及鋼鐵、有色、石油石化、煤炭、水泥等傳統的周期性行業的盈利增長就會下來,從而抵消了利率下降對估值水平的提升作用。因此,在投資上應該選擇高成長板塊。而結構性牛市跟中國經濟正在進行的結構轉型有關。我們看好的是新興+轉軌的行業,創業板、中小板已經走了兩年的牛市,反映了中國經濟的轉型。傳統產業雖然估值較為便宜,但如果不轉型,今後仍沒有太大的盈利增長空間。但上證綜指是周期性行占大權重的指數,並不能反映中國經濟的轉型,其權重主要還是在銀行、房地產等傳統行業,傳統產業改革如果不推進,指數很難有一個很好的表現。

《日報》:即將開閘的滬港通所帶來的外資流入會不會對銀行等大盤藍籌股有比較大的提振?

李迅雷:不會的。現在所謂的藍籌,將來就不是藍籌了。比如說銀行股的價格很便宜,如果是藍籌,為什麽沒有人去追捧呢。即便外資看好也是沒有用的,因為它改變不了中國投資者的整體投資理念。雙方對於大盤股的估值價差會有所縮小,但還是永遠存在的。主要是因為國外投資者拿的資金成本很低,對股息率很敏感。國內投資者的資金成本很高,對股息率不敏感。其次,主要還是看投資前景。現在銀行在整個中國經濟中盈利占比已經過高,未來肯定會有所下降,新興產業的盈利占比要提升。這樣看來,銀行是屬於風險越來越大的行業。第三,中國股市還是屬於新興市場,投機性較強,而這一特性,沒有再發展20-30年是不能扭轉的。

《日報》:從資金面的角度來說,滬港通會不會對A股整體走勢構成利好?

李迅雷:我覺得也是有限的。因為整個中國經濟從過去的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經濟增速在下行,投資高收益時代已經過去,滬港通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境外投資者對中國的投資興趣。

如果A股對理性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的話,那麽,為什麽中國的養老金不進來,為什麽保險公司都沒有顯著提高權益類投資比例,按道理現在保險的持股比例可以達到30%,現在只有10%左右。為何迄今為止市場擴容對投資者構成較大利空?既然大家都認為外資會通過滬港通大舉進入,為什麽哪些相對於H股折價的大市值股票總是漲不起來,而大小投資者也不趁機抄底呢?所以,這些邏輯中都隱含了滬港通不會對A股有較大提振。

《日報》:對於10月份即將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您有什麽期許?

李迅雷:我個人最關註的還是加強法制建設,這對完善中國的國家治理、推進改革,給社會營造比較好的法制環境,都是非常有利的。我也發現,我們這屆政府對於社會經濟的根本問題看得非常透徹,而且,學習能力非常強,對現實問題的認識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越來越清醒了,因此,我對中國未來還是比較充滿信心。

(李迅雷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17

美聯儲三號人物:料明年加息 市場動蕩或在所難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28

images (2)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主席William Dudley周五表示,美聯儲可能於2015年開始提升短期利率,這可能會導致市場波動。這一言論與美聯儲主席耶倫的警告一致,耶倫當天講話稱,貨幣政策正常化可能會導致金融市場波動加劇。

Dudley說:

“如果一起符合我們的預期,美國經濟繼續朝著美聯儲的雙重目標前進,即最大可持續就業和2%的通貨膨脹目標,那麽美聯儲將很可能於明年適當時間提高聯邦基金利率(FFR)目標,使其高於零利率。”

他表示,雖然利率上升表明美國經濟向好,會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信號,“但這一政策轉變也無疑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市場波動。”

在Dudley為一個巴黎舉行的央行會議準備的發言稿中,Dudley表示美聯儲一直以來為將潛在的市場波動降到最低做了最大的努力。他表示美聯儲能采取清晰明確的溝通政策,這一點很重要。但同時他也認識到,最近幾年美聯儲采取了一些非傳統政策,這意味著美聯儲對逐漸回歸貨幣政策常態會帶來什麽影響更加不確定。他還表示,他相信新興市場國家要想應對這些潛在的波動,情況會比以往更好。

Dudley的這一發言是自FOMC上周利率制定會議後的第一次公開發表言論。在那之後,美聯儲如人們預期,結束了QE。

雖然在會議公報中繼續使用了將會在相當一段時間保持短期利率極低的表述,FOMC提升了他們對經濟前景的展望,從而使人們無限遐想,似乎美聯儲離加息的那一天正在靠近。

在他的演講中,Dudley提到了他對2013年經歷的“削減QE恐慌”(taper tantrum)仍然記憶猶新。那時美聯儲暗示將會結束債券購買的刺激行動導致了全球市場大幅波動。他不想見到這樣的事件重演,也不相信這樣的恐慌需要再次出現。

Dudley表示:

”我們很清楚美聯儲的政策對全球的影響,維護美國經濟的增長和穩定是美國對全球經濟的增長和穩定做出的最大貢獻,就像其他國家對世界經濟的最大貢獻就是能夠正確地根據本國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政策。“

他也表示他樂見美國投資者與美聯儲官員的看法處於一致,他表示:

“市場似乎已經認識到政策利率很可能還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保持在極低水平,即使現在資產購買計劃已經完成。”

他相信現在新興市場國家整體來看已經做好了應對美聯儲政策變化的準備,做好了應對資本外流的準備,他表示美聯儲不需要考慮這些行動對全世界的影響。

“由於美元扮演的全球儲備貨幣的角色,美聯儲擁有調整自身貨幣政策從而幫助提升全球金融穩定的特殊責任。保證全球增長和穩定將會繼續成為我們共同奮鬥的目標”

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主席Evans也對美聯儲加息的前景談了自己的看法。他對最新的就業數據也表示歡迎,但同時表示短時間內提升利率將會給美國經濟帶來很大的危險。

Evans表示,他預計美國經濟將在未來18個月內將實現3%的增速,而通貨膨脹將繼續保持在美聯儲2%通脹目標範圍內。

Evans在社區銀行會議上演講時表示:

“我在樂觀的同時也希望保持謹慎。”

他在回答現場提問時說他也註意到美國經濟複蘇中存在的風險,包括中東和烏克蘭局勢的不穩定,以及中國經濟的放緩和歐洲經濟的持續低迷。

他還表示過會可能會考慮增加基礎設施投入和解決監管的不確定性來幫助經濟增長,但這都不是首要的任務。他早前還表示他可以接受通脹短時間內高於2%的目標

“那將只是近期經歷通脹的另一面而已。”

(實習編輯 戴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83

陌陌或在“雙十二”赴美上市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050

據媒體報道,陌陌將於12月12日赴美上市。 (東方ic/圖)

據美國財經網站iposcoop公布的美股上市日程顯示,社交應用陌陌將於12月12日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碼為“MOMO”,發行價12.5—14.5美元,計劃發行1600萬股,最高擬融資2.32億美元。

定位清晰:陌生人的社交

在即時通信領域,騰訊一直占據著最大的市場份額。據《彭博商業周刊》消息,CNIT-Research在2013年底對近20款主流移動社交應用下載量進行統計,手機QQ和微信分別以17億次和13.87億次遙遙領先,第三名的新浪微博擁有4.38億次下載量,陌陌以1.42億次位居第四,米聊、連我、遇見、密友等其他IM應用下載量則從2836萬次到164萬次不等。

陌陌如何在微信、微博等巨頭的重壓之下,仍然謀得一條出路?

《彭博商業周刊》介紹,與微信、手機QQ和飛信相比,陌陌的特色在於陌生人社交。

從產品名稱到宣傳語“你好,陌生人”,陌陌從誕生之初就千方百計強調自身定位。微信則通過導入QQ和手機通訊錄建立關系網絡,走熟人社交路線,盡管2.3版本之後陸續加入“查看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等陌生人交友功能,但一直作為“副產品”被折疊在功能菜單中。而陌陌從一開始想要解決的目標非常單一,就是陌生人交友。

易觀國際分析師龐億明在接收中新網采訪時表示,“在移動即時通訊領域,不會出現只有一款應用用戶規模巨大,其他應用無法發展的情況。微信是一款大而全的應用,除了立足於即時通訊服務外,還衍生出如電商、營銷等多種功能。正因為微信一款應用擁有較大的功能承載量,導致微信服務很難適用細分人群與滿足特定需求。而陌陌立足於陌生人交友這一點,恰巧彌補了微信這一方面業務的空白,因此得以在微信稱霸的即使移動通訊領域獲得一席之地,並且最終上市。”

阿里巴巴貢獻4.65億元力挺陌陌上市

陌陌在IPO招股說明書中披露,陌陌此次的融資分為三類:前述公開發行1600萬股美國存托股(ADS);授予承銷商的240萬股超額配售權;以及同步向阿里巴巴和58同城進行定向增發的新投,增發規模分別為5000萬美元和1000萬美元。由此計算,陌陌此次上市最高融資總額有望達3.268億美元,市值約為25億美元。

值得註意的是,陌陌得以成功赴美上市,阿里巴巴無疑是最大的支持者。2011年8月陌陌上線,截至到今年5月歷經4輪融資。其中2012年7月的B輪投資和2013年3月的C輪投資都有阿里巴巴的身影。在上市之前,創始人唐巖是陌陌的最大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為39.8%;阿里巴巴則為最大的機構股東,持股20.7%。據統計,加上此次參與陌陌的融資計劃,阿里總計向陌陌投入7500萬美元,約合近4.65億人民幣。

陌陌現已聘用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摩根大通和華興資本擔任此次IPO的承銷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00

普京或在烏克蘭問題上打退堂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725

102247728-121322303.530x298

在俄羅斯接連遭受盧布大幅貶值、石油價格急落和西方制裁打擊之後,普京總統可能會重新估量一下,在烏克蘭問題上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

標準銀行新興市場研究主管Timothy Ash周一表示:

“把這些情況放到一起,我開始認為普京可能會在烏克蘭問題上打退堂鼓,他已經在這個問題上付出了承重的代價。”

烏克蘭當局與東部民間武裝的停火協議將在12月9日到期,俄羅斯總統公開表示,他對爭議雙方達成永久停火協議有信心。據路透社報道,周末,普京在結束與法國總統奧朗德的會談後告訴記者:

“我非常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達成一個最終停火協議。”

除了貨幣貶值和大量資本外流,Ash表示俄羅斯在軍事幹預烏克蘭局勢的行動中,可能會遭受超出預期的軍事上的損失。尤其是在上周,親俄羅斯分裂組織與烏克蘭軍隊在頓涅茨克機場的交戰中的損失很大。

根據聯合國人權組織的統計,4月中旬以來,總共已有約4300人在這次沖突中喪生,並有將近10000受傷。Ash表示:

“俄羅斯軍隊損失的程度可能會使普京意識到他在軍事問題上的選擇限制比他預想的更多…….再加之石油價格下跌和制裁的共同作用,俄羅斯市場正在經歷毀滅性的災難,經濟被迫進入衰退,通脹也似乎將重新回到兩位數。”

俄羅斯央行今年已幾次下調了增長預測。現在的預測是2014年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將為零,而2015年將經歷衰退。Ash補充道:

“民族主義也許能夠讓這個國家繼續堅持下去,但危機正開始影響人們的荷包和銀行賬戶,另外,俄羅斯人必須意識到疏遠西方意味著他們的國際信用卡將停止工作……一些俄羅斯人將感覺到自己變窮了,因為人均GDP已從去年的14000美元降到了約10000美元,對那些花錢購買豪車豪宅的俄羅斯人來說影響很大。”

然而,西方也不應該預期普京會很輕易的投降,Ash表示:

“我不認為普京的戰略目標做出了很大的調整,一切都是為了保證他在俄羅斯歷史上的地位。一個更強大的俄羅斯和被削弱的歐盟和北約是實現這一點的途徑。”

Ash最後補充道:

“要想讀懂普京,你必須回到一些基礎的東西並意識到他在KGB所受過的訓練。作為一名間諜,他掌握托詞的藝術,能夠偽裝自己的意圖,虛張聲勢,不斷轉移,直到對手猝不及防。所以沒人能夠真正了解他是否真正打算懸崖勒馬。”

(實習編輯 戴博 編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7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