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隻潛水的有潛質的新股(可以開始買進)


太陽光(3828),主要從事為酒店提供的日用品,如牙膏、浴帽等

因其是工業股,但上市估值太貴(接近二十倍),加上是港資股份,不是熱炒的股票,所以一上市就潛水兩成以上。

但是據該公司的潛質來說,我覺得大約8-12(約1.5-2)倍是這家公司的合理水平。

(1) 現金流: 每年都跟隨盈利穩定上升,不錯

(2) 盈利:上市前三年都能保持穩定上升,加上新廠的產能沒發揮,盈利雖然可能不能保持上前之前的佳績,但認為都能保持一定的增長。

(3) 上市前派息: 上市前三年都能保持派息,前一年無特別派多息,可見管理層志在長遠,應該潛力不俗。

(4) 市值: 約兩億美金,是基金的對象。

(5) 公司的經驗: 公司有近二十年的經驗,近兩年又不停接到大客,潛質不俗。

(6) 大勢:公司主要植根於中國及亞洲的酒店及航空業,隨著該等地區酒店及飛機的數量不停上升,那些產品的需求應不停上升,保持增長應不太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03

值得買進嗎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21.html

  我知道很多人每天會看"N"咁多個BLOG,除了比較正確的學習態度之外,更多的是為了索取大巿看法或者個股看法,值不值得買進,先說大巿看法吧,我 每星期也會在投資者週記或者每日BLOG文裏提到如何看待明天的看法,不過這種看法出錯的機會極大,原因在於短線是由巿場情緒主導,但看遠一點會比短時間 正確的機會來得大,對於長時期的看法,我這樣說,超過五年就已經又開始糢糊了,而以三至五年尤為可見和可預測,十年後會是如何真的很難想象,十年前樓價還 是幾百元一呎,現在已經幾千元甚至上萬了,天知曉吧。

        至於值不值得買進一隻股票,我認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例如閣下不喝酒不抽煙,你自己總不會買進煙酒類股份,每個人都有自己力所能及 的事情,我買進青啤是因為我經常喝,我能夠知曉每天幾乎有那些人在消費著,而且青啤不同汽車,是一種重複消費的產品,而且有人喝啤如水,那持續性一點是沒 有什麼問題的了,五年後或十年後,啤酒仍然會暢銷世界,因為愛喝的人始終會喝,不喝的人也都早晚喝上一兩罐,公司現金回流也很快速,財務結構保守,而且產 品出廠價和毛利比同業要高,公司運用資產能力與日俱增,透明度也很充足可見,管理層絕不與人同流合污,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或者這方面我應該又另文 撰寫我的看法吧,而且估值在遠期而言尚算合理,那麼我為何不買進呢。

        要如你跟我說那個礦業股有大股東或者礦藏量豐富,那我首先會謝謝你的建議,然後我會問你你是否從事採礦工業的呢,或者那個大股東是你本人 或者是否我的朋友呢,而我本身也不是採礦高手,那麼所有東西只會流於數字和預測之上,以及明星效應,如是這樣的話,我根本不可能買進,因為我現在不是買一 張六合彩,六合彩和這種股票幾乎相同,因為都是由巿場希望來支持股價和成交量,如果到其時落空了,或者被狙擊手搞事,那麼大家必定套入深牢,萬劫不復,那 麼又何必買進呢。

        但我清楚一點,大部份人都是盲的,香港屋邨戶幾乎每天都會走入領匯商場購物,但卻眼見而不明,並沒有同時購進領匯房托,相反打開電視見到短毛中毛話領匯無良業主,於是身同感受地認為他真的無良,還是買進銀行股比較好。天啊,原讓我們有眼卻視而不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2

值得買進嗎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21.html

        我知道很多人每天會看"N"咁多個BLOG,除了比較正確的學習態度之外,更多的是為了索取大巿看法或者個股看法,值不值得買進,先說大 巿看法吧,我每星期也會在投資者週記或者每日BLOG文裏提到如何看待明天的看法,不過這種看法出錯的機會極大,原因在於短線是由巿場情緒主導,但看遠一 點會比短時間正確的機會來得大,對於長時期的看法,我這樣說,超過五年就已經又開始糢糊了,而以三至五年尤為可見和可預測,十年後會是如何真的很難想象, 十年前樓價還是幾百元一呎,現在已經幾千元甚至上萬了,天知曉吧。

        至於值不值得買進一隻股票,我認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例如閣下不喝酒不抽煙,你自己總不會買進煙酒類股份,每個人都有自己力所能及 的事情,我買進青啤是因為我經常喝,我能夠知曉每天幾乎有那些人在消費著,而且青啤不同汽車,是一種重複消費的產品,而且有人喝啤如水,那持續性一點是沒 有什麼問題的了,五年後或十年後,啤酒仍然會暢銷世界,因為愛喝的人始終會喝,不喝的人也都早晚喝上一兩罐,公司現金回流也很快速,財務結構保守,而且產 品出廠價和毛利比同業要高,公司運用資產能力與日俱增,透明度也很充足可見,管理層絕不與人同流合污,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或者這方面我應該又另文 撰寫我的看法吧,而且估值在遠期而言尚算合理,那麼我為何不買進呢。

        要如你跟我說那個礦業股有大股東或者礦藏量豐富,那我首先會謝謝你的建議,然後我會問你你是否從事採礦工業的呢,或者那個大股東是你本人 或者是否我的朋友呢,而我本身也不是採礦高手,那麼所有東西只會流於數字和預測之上,以及明星效應,如是這樣的話,我根本不可能買進,因為我現在不是買一 張六合彩,六合彩和這種股票幾乎相同,因為都是由巿場希望來支持股價和成交量,如果到其時落空了,或者被狙擊手搞事,那麼大家必定套入深牢,萬劫不復,那 麼又何必買進呢。

        但我清楚一點,大部份人都是盲的,香港屋邨戶幾乎每天都會走入領匯商場購物,但卻眼見而不明,並沒有同時購進領匯房托,相反打開電視見到短毛中毛話領匯無良業主,於是身同感受地認為他真的無良,還是買進銀行股比較好。天啊,原讓我們有眼卻視而不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63

買進時機的反思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05.html

 究竟拆息和商品是股巿的先驅者還是有所滯後呢,這個問題我相信可以再進一步觀察才能得出結論,因為如果你有發現拆息因素的話,一定會認為資金又再度充裕 了,所以令到股民們每天都大叫三萬點GOGOGO,問題是拆息可以快速回落,亦一樣可以好像上年年尾一樣急速彈升,我想的是假設上次急速彈升是由於放假因 素的話,那麼下次拆息抽升應該是在一月尾吧,如果這個推理正確,我還是等待一月尾才進場買貨吧,不過此等推論純粹吹牛居多,正確性肯定有所折扣。

        話說回來,所有商品和商品貨幣都錄得重大反彈,尤其澳元和石油,這些都預示了投資巿場回暖以及通脹重臨的威脅,這時候巿場當然又再來一次 銀紙變垃圾的偉大論調吧,結果各位也急不及待拋售銀紙換資產,買資產保值呀,多麼率直的一個壯舉。這令我想起了一九九七年,雖然那一年我只係知道很多人不 高興,電視每天都播放大跌大跌再大跌的新聞,現在可以讀歷史知道,那時候幾本上和現在一樣,人人都怕再不買進連買進的機會也沒有了,通脹也是有的,那年通 脹也很厲害,各位專家都叫買資產保值,結果資產是保值,一直到目前為止那個價格都得以保持,可是已經是十多年光境了,恭喜他們保值成功。

        我並不是超級淡友,我沒有做淡倉,相反我是大好友,好到希望買進以後幾乎都不用沽出,不過長渣或者持有到永恆必須要以合理和低廉的價格買 進,否則你以四十元天價買進阿里巴巴的話,公司是相同的,不過不知要守候到何年何月才能令公司價值追回天價,不過在我看來倒是有機會的,到那時我才買進和 四十元股東一同享受成果吧。低價買進的優厚條件是很重要的,例如一家公司股東權益回報率有20%,你用1倍巿賬比買進就等於靜態地獲得每年20%的複息成 長,當然你得花心機研究下年還可能保持盈利能力和有否增長力存在吧,目前擁有此等高回報的公司不太多,但估值往往已經是天量,一旦以天量買進而公司保持不 了輝煌成就,則巿場對估值又再一次重估,損傷的倒是天量的股東,何不等待安全邊際較大時才進場呢。

        機會是很多的,若你能忍受巿場上升和朋友們的嘲諷,十年之內所有好的年頭不進場,只是關鍵地數已經知道2001年科網爆破、2003年沙 氏時期、2008年金融海嘯,如果這三個浪才進場買貨的話,每個浪我約當你至少升一倍的話,則自己的身家己經是二的三次方了,亦即你本身有十萬身家,第一 次進場至高估值拋售,變為20萬,第二次進場又變為40萬,到第三次進場至今已變成80萬了,複息回報率有幾多自己計算就知道,可謂百忍成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40

全民買單 官股行庫不計成本加碼買進國票金 民營公司有紛爭就得收歸國有?

2011-4-4 TWM




財政部指示八大官股行庫,不斷買股介入國票金經營權,目的究竟為何?卻沒人能說清楚。

政府的政策方向究竟是什麼?是否以後只要股東間有紛爭的公司,官股就要進來參一腳?全收歸國有?

撰文‧徐介凡

去年下半年至今,八大官股行庫完全不理股價高低不斷加碼,連手大買國票金,首開先例介入民營金融機構董監改選,一路推升國票金股價,寫下十二年新高的十七.六元價位。不少大股東在乘機獲利了結,退出國票金經營權爭奪戰之際,亦對政府此次不計成本地介入,感到不可思議。

不 合理一 政策反覆 民營化開倒車讓人最摸不著頭緒的是,官股背後目的究竟是為了平衡黃春發、陳哲芳兩派大股東鬥爭?還是為了制衡新進股東,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手中的近六%持 股?抑或有意啟動金融產業整併。不僅沒有任何一位官員出面說明,財政部指示官股行庫大買股權,動作至今仍在持續進行。據聞,更將持股目標訂在二成比率,政 策合理性究竟在哪?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所長黃日燦表示,任何公司營運與轉投資,都須符合創造股東利益的原則,並且提到董事會充分討論合理性,若屬合理,就算結果虧錢,也不致有違背公司治理的情況;但相對來說,若是不合理的投資行為,即使是受命政策的官股行庫,亦有待商榷。

事 實上,早從二○○五年以來,國票金每逢董監改選前夕,總會上演大股東爭奪經營權的戲碼。當時由黃春發主導的德安開發與陳哲芳的耐斯集團,由於雙方持股均在 一○%上下,誰也不讓誰,董監改選打得沸沸揚揚,從當時對外徵求委託書行情,最高一度飆到每張千元的天價,戰況激烈程度不難想見。

除了黃、陳兩大股東,當時以兆豐、合庫為主的官股,亦掌握了將近一七%股權在手,當選兩席董事,符合時任財政部國庫署長、現任合庫董事長劉燈城的預期。

由於政府表態支持有關鍵性的影響,時任財政部長的林全,也為到底該支持誰而深感頭痛,代表合庫出任監察人的陳冲,更以「兩隻大熊打架」,形容雙方角力的過程。儘管最終由陳哲芳陣營取得國票金的經營權,但顯然財政部對於國票金股東之間的紛爭,早有切身經歷。

不 合理二 角色混淆 監理單位插手經營到了○七年政府推動二次金改時,官股行庫在財政部指示下,於十一月底公開標售出清所有持股,黃春發隨即砸下近三十億元,大手筆在市場吃 貨,硬是將持股比率推到二成以上,在○八年的董監改選取得最終勝利。但財政部在此役中,由於已經出清持股,因此自始至終未多作表態。而黃、陳之間的爭奪, 也被以一般市場行為視之,直到去年底,官股突然大舉加碼股權,才又掀起一番波濤。

對此,曾有財政部官員私下透露,官股此舉是希望「能夠改善 國票金的公司治理」,但聽聞此傳言,「上市公司的監理不是金管會的責任嗎?何時變成財政部了?而且,若非得靠介入董事會才能改善公司治理,那為何當初要 賣?」一位國票金大股東高分貝質疑,當年政府明知黃、陳兩派大股東惡鬥不休,但卻在民營化政策下,仍將所有國票金持股一次出清。時間才過三年,何以又從市 場買進股權介入董事會,作法如同從民營化重返公營時代。政策反覆,是此事件最令外界深感不合理之處。

台大財金系教授沈中華分析,官股行庫進行投資的理由可以有很多,儘管轉投資操作可能屬於商業機密範疇,但是,一旦政策可能損及股東權益的疑慮時,便應該充分出面說明,讓外界了解背後目的。

不過,直到目前為止,就連財政部長李述德也只以「會盡量爭取官股權益」,回應官股不計成本,增加國票金持股比率的操作,政策目的完全沒有任何交代,彷彿公司小股東的權益不比政策使命重要,讓人費解。

不 合理三 罔顧後果 無視小股東權益回顧當年合庫標售國票金股價為十一.六五元,目前官股行庫買進成本卻從十三元起跳,外界推估平均成本在十五元左右。外資法人認為,以國票金 傳統票券拆借業務分析,獲利根本沒有這麼大的成長空間,中間價差顯遭刻意拉抬,「等到買盤力道轉弱,股價跌回合理價位時,反而導致那些奉命買進的官股行 庫,未來恐將承受金融資產跌價的認列損失。」單從○五年與○八年,二度國票金董監改選歷史經驗來看,股價於改選過後隨即大跌近兩成幅度,以此推算官股買進 二成國票金股權、成本十三元,若今年董監改選同樣發生大跌情況,包括台銀、一銀、合庫、土銀在內等八大官股行庫,恐將得面臨分攤至少十億元金融資產跌價損 失的命運。

另一方面,隨著國票金股價攀上十二年新高之際,許多枱面下支持黃、陳陣營的大股東,包括東元電機、寶來期貨董事長賀鳴珩,據悉均逢高出清手中持股,亦凸顯目前股價漲幅過高的情況。倘若將來改選過後,股價回到受拉抬前的七、八元價位,官股行庫未來將認列的損失恐怕更多。

「一 旦真的股價下跌,最後都是由小股東跟納稅人買單。」金融圈人士分析,八大官股行庫裡,包括一銀、華南、彰銀、合庫等均是上市公司,金融資產跌價損失一旦認 列,立刻衝擊獲利表現;此外,即使是台銀、土銀等沒有上市櫃的銀行,卻為一○○%財政部所持有,產生損失時,最終也是靠納稅人買單。政策的不合理性,再加 一筆。

國票金只是一個案例,有董監改選糾紛的金融機構卻不在少數,在政府第三波金融改革遲遲不推動,財政部又缺乏長期金融政策發展思惟之際,莫非只要遭逢董監改選有爭議,官股就得不顧股東與納稅人權益,進場參一腳方能解決問題?值得政府多加深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2

唯一全程參與鴻海股東會及記者會的外資分析師 楊應超重申加碼買進目標價一四二元

2011-6-20  TWM




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是唯一一位全程參與七小時鴻海股東會及記者會的外資分析師,他追蹤鴻海逾十年,聽完股東會他馬上提高目標價,展現力挺鴻海的態度。

撰文‧賴筱凡、翁書婷

鴻海股東會向來是外資觀察鴻海發展動向的年度大事,但今年耗時七小時,不少外資分析師在三個半小時股東會結束後,就回去寫報告。惟獨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 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連股東會後的記者會都參加,全程參與七小時。他長期追蹤鴻海,︽今周刊︾在鴻海股東會後,取得楊應超第一手報告,端看 楊應超在鴻海股東會嗅到哪些投資機會?

在楊應超最新的報告中,開宗明義就直接點出,這是一年一度讓分析師有機會在第一線接觸到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並與其討論鴻海的展望與策略。而郭台銘除了解釋毛利率下滑的主因,更是給了振奮人心的營業展望。

所以,股東會隔日,楊應超立即將鴻海的目標價從一三○元調升至一四二元,重申加碼買進的評等,用行動表達他聽完七小時股東會全記錄的力挺觀點。

理由一

下半年毛利率可望反彈

過去這幾個季度以來,鴻海毛利率不斷下滑,成了市場的眾矢之的,也讓鴻海股價持續在一百元附近遊走,不過,楊應超報告裡就寫到,郭台銘解釋,鴻海毛利走跌,與正在進行中,影響數十萬員工的中國內地遷廠計畫有很大的關係。

在工廠的搬運過程中,完全不能影響原有的生產規模。因此,鴻海除了要支付單次性的遷移費用外,還必須在兩個地點同時生產,因此有許多設備成本,兩邊都要支 出,像iPad 2就同時在深圳與成都(最近發生工安爆炸意外)生產。所以,在鴻海西移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成本加倍支出的情況。

另一方面,鴻海大動作西移到新城市,除了營業費用大幅增加,還得面對不同天氣、溼度、靜電等種種技術考量,導致鴻海短期內產品良率較低,而這部分也墊高了成本。

楊應超在報告中也不諱言,各方面因素的累加,在在影響遷廠的成本,遠高於他的預估。

不過,這也意味著,在未來六至十二個月,一旦大西移計畫結束,鴻海毛利率有機會大幅度的反彈,成了楊應超叫進鴻海的第一個理由。

理由二

蘋果仍是關鍵大客戶

為了讓客戶更了解鴻海西移現況,楊應超還在報告中詳細檢附鴻海位在重慶的工廠照片,及專為蘋果代工生產iPad 2的成都工廠。

在鴻海與蘋果長達三十年的合作關係下,楊應超估計,光是二○一○年鴻海合併營收多達二.九兆元裡,蘋果就貢獻了近二五%至三○%,而今年第一季,這個數字還會向上攀升到三○%至三五%,顯見蘋果這個大客戶對鴻海的影響力。

但楊應超並不特別擔心單一客戶銷貨集中的情況,反之,他認為,隨著生產良率的改善,鴻海可望從蘋果那裡拿到較高的代工價格,替蘋果代工的毛利率也將持續向上提升。

在蘋果才剛宣布今年第二季前兩個月iPad出貨量達五五○萬台下,楊應超在報告裡推估,這一季鴻海最少出貨了七百萬台的iPad,遠遠超出市場預估。在這樣強勁的成長力道下,楊應超認為,今年下半年,鴻海的毛利率將會向上成長。

除此之外,楊應超也在報告中提及股東會其他關於鴻海長期營運計畫議題,像是與夏普(Sharp)、日立(Hitachi)、Canon等日廠的合作計畫, 還有太陽能投資計畫,拿下全球三分之二市占率的伺服器產品發展,當然,這還包含了不會放棄的筆記型電腦(NB)市場,以及未來五年,高達一二○億美元的投 資巴西建廠計畫。

正因諸多的好消息,楊應超對鴻海仍舊維持樂觀看法,重申加碼買進的評等,甚至進一步將未來十二個月的目標價從一三○元提高至一四二元,若以本益比十四倍來估算,鴻海今年每股稅後純益(EPS)可望上看九.三元,明年更有賺進十一元的實力。

不過,楊應超也在報告中指出,整場股東會裡,唯一相對令人失望的,就是股利政策,因為鴻海仍然維持配發現金股利一元,股票股利的部分也僅增加○.五元提高至一元。

楊應超(左)

出生:1967年

現職: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經歷:花旗環球亞太區科技產業首席分析師、高盛證券科技股分析師學歷:芝加哥大學MBA、哥倫比亞 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班股東會後,六大外資看鴻海外資機構 評等 目標價 內容簡述法銀巴黎 買進 142元 預期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的毛利率將持續轉佳,增加自動化設備亦有助於獲利的提升。

大和國泰 買進 135元 下半年毛利率開始提升,且鴻海為雲端計算的主要受惠者,與夏普合作有利鞏固日後與蘋果的生意往來。

高盛 中立 121元 向中國內陸轉移完成的時間點,可能落於2011年10月與2012年4月間,較市場預估來得慢。

摩根士丹利 中立 110元 轉移會是段漫長的過程,因此毛利率改善的時間會延後,且自動化設備須搭配更多有經驗的員工,相關支出短期難改善。

野村 中立 102元 仍須1~2個季度提升生產效率,持續支出的研發及擴充產能的費用,將會是拖累毛利率的關鍵。

瑞銀證 賣出 95元 股東會並沒有預料之外的驚奇出現,何況說比做容易,在脆弱的總體經濟及緊縮的貨幣政策下,鴻海難置身事外。

資料來源:各家外資報告 整理:葉揚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92

空軍司令渾水:考慮買進在美上市中概股

http://news.imeigu.com/a/1326390543644.html

每經記者 楊可瞻 張雨實習記者 鐘舒

卡森•布洛克——作為渾水公司的創始人,他可能是中概股投資者們在2011年最痛恨的一個人了。他不僅搞垮了嘉漢林業使其陷入長期停牌,更是多次攪局分眾傳媒。

但如今,這位「空軍司令」的態度卻扭轉了180度。昨日(1月12日),他罕見地宣佈,正考慮買進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

做空中概股退潮了嗎?

布洛克的新玩法:做多

卡 森•布洛克到底何許人也?首先,他入選了彭博市場雜誌評選出的全球金融界最有影響力的50個人。其次,由於他做空嘉漢林業,直接導致對沖基金大佬約翰•鮑 爾森兩天內爆虧超過3億美元。資料顯示,他最近一次做空還要追溯至去年11月21日(分眾傳媒),當天分眾跌幅接近39%。

不過,布洛克似 乎已厭倦了做空的日子。昨日,他公開表示,儘管現在只是看到中概股問題的冰山一角,但正在努力尋找可以做多的中概股。至於方向有兩類,首先是那些在生產上 有成本優勢的企業,其次是在發達國家與中國之間提供服務的公司。不過,北美的機構投資者應避免買進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除非在中國有內部資源可以讓他們徹 底調查這些公司。

那麼,有哪些中概股可能進入布洛克的視野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資料發現,目前在美國上市的200多家公司中主要有 四大類企業:互聯網、新能源、教育和醫療。在這些企業中,互聯網和教育企業基本都是通過VIE結構(協議控制)上市的;新能源和醫療公司很多都不是通過 VIE結構上市的。其中的主要中概股包括大全新能源、晶科能源等大部分新能源企業;邁瑞、科興、中國生物製品等大部分醫療企業;軟通、海輝等外包企業;如 家、7天、漢庭等經濟型酒店;鄉村基、利農國際、希尼亞等。

三理由致做空動能不足

之所以猜測做空中概股的動能在減小,我們找到了3個理由:做空機構競爭異常激烈、中概股深跌和監管加強。

首 先,從競爭激烈方面看,香櫞創始人AndrewLeft曾明確表示,美國近幾年出現的做空中概股機構大多模式雷同,大家互相搶奪標的已導致行業競爭異常激 烈。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主要涉足做空中概股的在美機構共20餘家,包括渾水、香櫞、OLPGlobal等。做空中概股在美國已形成一條以研究機構、對沖基 金和律師事務所為主力軍的清晰產業鏈。

截至去年12月28日,在美國可交易的中國企業約為240家。AndrewLeft對此指出,200 多家企業中畢竟不是每一家都存在問題,這就難免出現幾家研究機構同時調查一家中國企業的撞車現象,行業競爭已趨白熱化。同時,市場對做空機構推出的研究報 告要求更加嚴格。去年6月,渾水發佈針對嘉漢林業的研究報告,稱其早期只是一個反向收購的騙局,之後通過誇大資產、偽造銷售交易、發佈虛假公司財務數據欺 騙投資者,並建議「強烈賣出」該股,此後嘉漢林業股價暴跌逾八成。而香櫞此後狙擊奇虎,引起的市場震動較小,其報告更遭到業界「不專業」的評價。值得一提 的是,由於美國經濟復甦緩慢、歐債危機蔓延等因素,自去年下半年起中國赴美上市公司數量在全球經濟增長疲弱的大背景下銳減,全年僅11家上市成功,四季度 更是顆粒無收,這也使得各做空機構標的減少。

其次,從做空力量看,自去年5月渾水、香櫞相繼圍剿中概股後,納斯達克中國指數一度深跌 40%。另外,多達29家中國概念公司從美國主板市場退市,48家公司遭遇停牌或退市的警告,6家因股價問題被停牌至今。目前處於交易狀態的中概股遭遇市 場的拋售。截至去年底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約240只中概股中,將近七成公司的股價跌幅超過50%,但同期納斯達克指數僅下跌了1.8%。

另外,去年6月21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表示,正在考慮出台更加嚴格的監管措施,以提高外國公司通過反向收購在美上市的門檻。去年11月,SEC正式批准了反向收購新規。

實 際上,反向收購在過去之所以成為中概股赴美上市的熱門方式,主要是因為其成本低。通常,IPO費用在籌資額度的10%~15%,並且時間週期長;反向收購 則費用低廉,少則幾十萬美元,短的話往往一兩個月即可搞定。但反向收購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上市之後,為了轉板,企業往往需要努力提高 業績表現,財務數字往往面臨巨大壓力,這也是某些企業粉飾報表的原因之一。這意味著,SEC新規將抬升企業造假成本。

「空軍」徹底收兵?

2011 可以被稱作中概股的「煉獄」之年。從事美股研究的分析師王仲昆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單從技術面來看,短暫的加速下跌後,空頭多已獲利出場,在並不具備更理想的新做空動機的情況下,機構轉而看多應該是博 取反彈的行為,實際上,這些以獵殺為代表的做空機構一般都是中短線風格,所以其觀點僅能提供中短期參考。」

南華期貨宏觀總監張一偉也稱,做空中概股確實已退潮。這主要是因為,做空機構已達到明顯的預期效果,再做空沒太大意義。不過鑑於市場對中概股信任不可能在短期內迅速恢復,預計未來反彈幅度不會太大。

(責任編輯:胡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76

層層把關 為何仍讓經理人大膽買進爭議股?第一金投信的三大內控漏洞

2013-03-11  TWM
 
 

 

一位資深前基金經理人透露,「普格案」整件事可以用七個字形容,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只要懂產業、市場的中高階主管成共犯,有再多規定都可以被「客製化」。第一金投信出事背後,凸顯內部選股過程的三大漏洞。

撰文‧歐陽善玲

政府基金委外代操經理人炒作盈正事件爆發不到半年,投信不法交易又一樁。

據檢調偵查,第一金投信三位基金經理人喬仁傑、許訓誠及許弘政等,疑似勾結外部人士,自去年七月利用共同基金買進普格,協助炒股集團順利出貨,導致投資人虧損達二千多萬元,事後三人並收取回扣,事件曝光之後,再度引爆投資人對國內投信業者的信心危機。

「盈正案後,財政部已要求清查,為何內部稽核還是失靈?」財政部長張盛和的震怒,恐怕也是投資人的一大疑惑。

內稽內控失靈主因,要從第一金投信內部投資流程談起。金管會規定,一般經理人買股票必須嚴格遵守四大流程,也就是投資分析、投資決定、投資執行及投資檢討都要有書面形式;任何股票交易,都必須依據分析報告做決定,且進行交易時應有紀錄,並按月提出檢討。

漏洞一:有報告就能買股

經理人有「客製報告」空間長期以來,投信基金經理人勾結炒股集團問題層出不窮,說明這套規範已流於形式;而第一金投信內部僅「遵照」主管機關最低規範配合辦理,並未設立更嚴謹的控管條件,也讓基金投資部中高階主管,多了上下其手的空間,是這次爆發「普格案」最大關鍵。

首先,第一金投信內部規定,買進個股應出具市場研究報告,說明該公司投資價值。近三個月內的公司拜訪報告,經理人可直接引用當附件。但前提是,「公司股價須在建議操作區間內,否則電腦系統會自動剔除。」一位熟悉第一金投信交易流程的業界人士舉例,投資報告中若建議某檔個股的操作區間在三百至四百元,一旦該股股價脫離此範圍區間,經理人就無法從電腦擷取該檔個股的研究報告。

這層機制的意義,在於確保第一金投信的經理人「不會在股價高於研究報告建議價格時買進」,但業界人士透露,對於心懷不軌的經理人來說,這一層機制「形同虛設」,為什麼?「因為經理人可以自己寫劇本。」他解釋,經理人只要適當時機「拜訪公司」,並且配合炒股集團的需求提出建議買進的價位區間,事後寫成研究報告,就能為自己日後的買進動作找到投資報告當作背書。

為了避免研究報告被刻意利用的風險,國內不少投信公司對於市場較不熟悉的個股報告,會以類似「公審」的方式進行第二層把關,「像普格這種市場不熟悉的股票,經理人或研究員在拜訪公司後隔天,就會被要求在早會當中提出報告,其他經理人或研究員也將針對這家公司進行討論,展開攻防。」一位操盤資歷逾十年、現已退出投信圈的基金經理人指出,有些剛進市場的經理人,可能也怕被公司騙,所以將拜訪內容公開,接受公評,是很多投信都會採用的辦法,基金經理人也能因此建立起防禦心,免得誤踩地雷。從結果來看,第一金投信顯然沒有這樣的討論、把關機制。

漏洞二:經理人選股不設限爭議公司也能成為加碼對象另一個業界慣用的把關機制,則是建立「可買進」或「禁止買進」的個股名單。國泰投信總經理張雍川以自家公司作法為例,在主管機關四大流程的最低標準下,另外建立「不可買進名單」,防堵經理人濫用職權炒股。張雍川解釋,公司投資部主管及基金經理人會先組成「風險評估委員會」,每季至少定期召開一次,或不定期視情況召開,調整名單內的個股。

「不可買進名單」主要條件有三,包括財務狀況不佳、具爭議的公司,及證交所每日公布、異常波動的警示股。「像普格這種有爭議的公司,就會被列入黑名單!」張雍川說,若系統中有新增投資報告,主管與其他基金經理人也會攤開在陽光下討論,透過公審方式,讓有心與外部人士勾結的經理人不敢提出,或接受檢驗。

業界判斷,第一金投信的經理人會一路暢通無阻的買進普格,顯然這些該有的把關機制都沒有做,某資深經理人更指出,「從普格過去的營運表現來看,如果研究報告經過經理人公審,普格這檔股票絕對過不了關!」攤開普格財務數字,就單季每股稅後純益(EPS)來看,公司自二○○九年第四季虧損後,到一一年底只有一○年第三季出現單季獲利,其他各季都呈現虧損;另外,基金經理人投資常以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作為選股指標,而普格自○九年第三季起ROE就轉為負數。

漏洞三:高層防線崩盤

投資主管帶頭炒股

第一金投信自去年七月九日起,九個交易日內買進二六一○張普格,儘管一二年上半年獲利看似轉虧為盈,每股純益達○.五元,「但長期賠錢且市場能見度低的公司,就算營運似有轉機,也需要更嚴謹的把關過程。可惜,第一金投信不但沒有機制上的把關,主管的『人治』把關也明顯不夠。」知情人士私下透露,就算買進普格的報告一路闖關成功,經理人附上投資報告書、投資決定書後,還是需要經過基金管理部主管、投資研究處主管及總經理簽核,才能進行下單交易。但這次投資部門主管也涉入其中,自然輕易就放水,「連熟悉產業、市場動態的主管都簽核了,更高階、行政事務繁忙的總經理,就更難把關了。」。

「整件事可以用七個字形容,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樑就是投資部門主管,只要懂產業、市場的中高階主管變成共犯,有再多規定、書面報告都可以被『客製化』。」前資深基金經理人如此評論。

本次涉案的三位經理人當中,喬仁傑是國內老牌基金經理人,過去操作台股績效不俗,在第一金投信期間,他也曾擔任馬來西亞基金、歐洲基金及全球型基金經理人,最高職稱是新金融商品處主管;而據傳,許弘政曾任基金投資部門主管,兩位都算得上是審核經理人下單買賣個股的關鍵人物。

不只如此,第一金投信總經理陳德偉並非投資領域或業務部門出身,而是來自於主管投信內控的稽核單位,稽核出身的總經理帶領的團隊,卻爆發出最醜陋的炒股弊案,讓整起事件看來更加諷刺。

第一金投信進出普格出包

—— 普格(3073)股價走勢2012/8/6~8/31 投信開始全面殺出,8/6單日即賣超655張,隨後陸續在8/31前,將先前買進的2610張清倉完畢。

同樣以期間收盤均價計算,部位淨值減少為4809萬元,亦即在兩個月內虧損達2177萬元。

2012/7/9~7/25 期間9個交易日,投信累積買超2610張。

若全為第一金投信買進,以該期間收盤均價計算,需要6986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91

買進非卓越公司是一種逆向思維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vsc.html

原創 2015-11-25

作者|姚斌(一只花蛤) 資深投資人 《樂聚投資》特約作者 新浪財經專欄作者

來源|樂聚投資(ID:lejutouzi)


湯姆·彼得斯曾經在1982年出版了一本暢銷書,這本書叫做《追求卓越》。幾年前,我寫過一篇《不容易尋找的十倍速公司》,評論了彼得斯的研究方法。


彼得斯在《追求卓越》一書中篩選出43家優良的樣本公司,但是僅僅過了幾年,43家卓越公司就有32家出現了嚴重的財務危機。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投資了這43家卓越公司,估計結局是不會很完滿的。


我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投資高增長型股票而獲得成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①高增長不具持續性;②並不是所有的增長都會帶來同樣的效果,有的增長會創造價值,有的增長則是毀滅價值,更多的是毀滅價值;③即使是最吸引人的高增長,也可能不值得投資者在它們的身上花太多的錢。所以,十倍速公司不容易尋找。


但是,我研究也只是到此為止。實際上,我還應該還要往下進行深層次的邏輯推理。這個推理就是,既然不能投資高增長的公司,那麽投資低增長或不增長的公司會如何?


我們都知道,低增長或不增長的公司從來都令人厭惡,非常容易成為市場的棄兒,所以沒有人會去關註這樣的公司,也沒有人真的願意去投資這樣的公司。


那麽,投資低增長或不增長的公司會得到良好的回報嗎?


最近我看到一份資料,說的是一個名叫米歇爾·克萊曼的研究者,她在1987年對彼得斯的卓越公司進行研究。她發現36家卓越公司僅僅在彼得斯認定5年之後,只有29家仍然在公開市場掛牌交易,而這些公司都經歷了成長速度、資本及股票回報率的下跌,僅4家公司在3個或3個以上的指標出現了增長。絕大多數公司不再“卓越”,呈現出典型的均值回歸的現象。


克萊曼繼而發現,29家卓越公司有18家的股價表現不及標普500指數,只有11家公司勝過指標,有69%公司的股價與賬面值比出現下跌。若將它們作為一個投資組合,在年收益率上,也僅僅比標普500指數高出1個百分點。克萊曼認為,大部分卓越公司之所以不及市場,是因為市場過度高估它們未來的成長和權益收益率,其結果是它們的比率指標被高估了。


克萊曼又使用與彼得斯相同的指標變量,構建了一個“非卓越”公司的股票投資組合。克萊曼所選取的39家非卓越公司中,有25家的表現超過了標普500指數,有14家的表現弱於指數。然而,將它們作為一個投資組合,每年超過市場的幅度達到驚人的12.4%。這不是因為這些非卓越公司的基本面有所改善,其經營業績也在下降。實際上,彼得斯的卓越公司在基本面上比克萊曼的非卓越公司仍具吸引力。


根本的原因是,卓越公司之所以回報差勁,是因為市場過度估計了其未來成長和投資回報。而非卓越公司因為業務往往處於低谷,其估值也低,若其商業環境得到改善,隨之而來的就是估價的均值回歸,所以其投資回報也會很優異。


2013年,一個名叫巴班·班尼斯特的研究者繼續驗證彼得斯的卓越公司和克萊曼的非卓越公司的股票表現,時間截取從1972年6月到2013年6月。班尼斯特發現,非卓越公司股票組合年均收益率達到13.74%,超過了卓越公司股票組合的9.77%。卓越公司股票組合不僅輸給了非卓越公司,甚至還輸給了市場,因為市場的平均收益率在整個期間達到了10.59%。


對此班尼斯特的解釋是,高回報率會刺激新的進入者加入,從而引起贏利能力的降低。而低回報率會讓競爭者退出,或者改組為新的管理層,或者引起競爭對手及金融買家出手收購。所以,投資者必須權衡一下,優異的財務指標是否已經在股價中反映出這些指標潛在的下行風險。對管理者來說指標很卓越,但在投資者看來常常不是那麽一回事。非卓越公司的經營業務一旦回歸至行業均值時,其股票就會有不俗的表現。


在我看來,非卓越公司類似於陷入困境的公司。過去幾年,我一直專註並買進於這樣的公司股票。當時通策醫療、寧波華翔、永新股份、偉星股份等等一大批非卓越公司都身處困境,其股價也多在七八元之間,市值在二三十億左右,與那時的一些卓越公司比如酒類公司相比,顯然是最醜的股票。


買進這樣的股票,非常乏味並且讓人沮喪,更不會讓你激動人心,還會被人嘲笑,回報率可能也差勁,不但不漲反而下跌,若沒有耐心,最終可能顆粒無收。不過,投資者若堅持下去,其回報率並不亞於那些卓越公司,關於這一點,感興趣的人可以去查閱那些卓越公司股票的市場表現。


采取買進非卓越公司股票的策略其實就是逆向思維。但這並非號召投資者舍棄卓越公司。假如卓越公司遭遇市場系統性下跌或黑天鵝事件,依然還是優秀的標的。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金融學教授阿斯瓦斯·達摩達蘭指出,任何投資策略,只要它是基於購買運營良好、業績優秀的公司股票,並且期望這些公司的盈利成長帶動股價上升,這樣的策略都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它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當前的股價很可能已經反映了公司的質量和管理水平。若當前股價是正確的,那麽最大的危險又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司喪失光澤,所支付的溢價也會消失。若市場過度反應了公司的價值,那麽就算其增長達到預期,這樣的策略還會帶來低回報。只有公司價值被深度低估的時候,這一策略才有可能獲得超額收益的機會。(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68

買進!等待中

2016-02-08  TCW

等待大底循環很難熬,好處是不會錯過。 做好心理準備,不要被新聞的恐慌氣氛給嚇跑, 按準則分批買進,接著就是另一段等待,靜待獲利。

今年會不會有黑天鵝事件?或許,誰知道呢?但是預期心理形成,金融市場自然趨於保守,類似金融大鱷索羅斯的「中國會硬著陸」這種空頭言論,會被迅速散播並擴大解釋。這種不確定,是不是真的要大跌?且波動度會放大,時不時就有大跌大漲這種極端行情出現,吸引冒險家。

若自認是短線高手,可以跟隨大鱷順勢操作,飽餐一頓;抑或被當點心?那就要各憑本事了。總之不無聊,很刺激。

個人倒是認為,今年台股萬點無望,反而是累積財富的好時機。還記得去年介紹過郭泰的股市發財學《如何從台股賺一億》嗎?他認為,人一生中至少會碰到四次台股大波動,指數幅度通常超過一倍。大盤漲一倍,主流股至少三、五倍,幾次下來,五十萬元的本錢,可以成長到一億元。

郭泰投資哲學是架構在波浪理論,書中內容把這轉化成台股的操作守則,而且把一般技術分析短線的技巧,修改為長線持股策略,與一般理財書籍有很大不同。上回寫他這觀念的時候,指數在九千多點,如果照表操課,這個年,會輕鬆不少。既然賣出的建議正確,合理推估相同邏輯下做出的買進建議,應該也要重視;等待買進訊號出現後,就該動手加碼。

技術分析操作者,往往以賺短線差價為主,只要有開盤就可以相關指標做買賣。郭泰的一億操作法卻是長線,九千點以上分批出清後,就是等待底部,可能要等兩、三年,才會出現這個買進訊號。假如碰到黑天鵝事件,例如○八年的金融海嘯,則等待時間或許可以壓縮到以月計算。

等待大底循環很難熬,好處是不會錯過。

黑天鵝事件的發生都很高調,會被不斷報導。想賺這一億元的人,要事先做好心理準備,不要被新聞的恐慌氣氛給嚇跑,按操作準則分批買進,接著就是另一段等待,靜待獲利。

從一五年下半年開始,因為美國景氣復甦強度弱,原本高增長的中國,成長又出現衰退,前景大家都看不明白;全球股市明顯陷入弱勢,總體經濟環境確定現在該等待底部。空頭市場中有反彈,最近因為過年節慶的漲幅,不足以逆轉趨勢。

操作中另一個重點,是找主流股;相同進出時點,選到主流類股,可讓報酬率倍數提高。這不是本欄專長,要另請高明。但可以野人獻曝的一點是:主流股很少重複,所以把○八年之後漲幅大的類股刪除,或許可以提高命中率。

不選股,只看大盤會簡單許多。有很多指數型基金可以操作,不會踏空行情。以歷史最久的ETF○○五○來看,股價跌到六十元以下就有投資價值。有投資價值不表示就不會套牢,而是在那價格之下長期持有,不吃虧;真要繼續跌,跌破五十、出現四字頭時,那一定要用力買。

嫌ETF漲幅不夠大?可以融資。設定槓桿值兩倍半,應該很夠了。

撰文 / 黑傑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