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特斯拉撤台 在美風光上市

2010-7-30 SLC




今年6月29日,全球矚目的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股票代號TSLA)在美國那斯達克風光掛牌,這是54年來,美國第一檔新掛牌的汽車類股,上市第一天,特斯拉的股價就上漲41%。不過,眼見特斯拉的股東大賺,吃虧的卻是台灣產業。

原來去年,美國政府下令,特斯拉如果要拿到美國政府4億6,500萬美元的補助,就得提高自製率,關閉特斯拉在台灣的生產基地,把製造工廠移回美國加州。去年12月,特斯拉台灣分公司正式關閉,特斯拉在台灣剛建立起的電動車產業鏈,從此陷入邊緣化的命運。

兩 年前,特斯拉在台灣建立的電動車控制系統生產線,一度被媒體捧為「默默前行的台灣之光」。當時,台灣特斯拉總經理魯希連曾向媒體表示,台灣是特斯拉全球電 動車鐵三角布局的重要一環。打進特斯拉供應鏈的上市公司致茂、興櫃掛牌公司能元等相關概念股,還曾經吸引股民追逐,股價一度大漲。

關鍵技術移回美國 政府無計可施

不 過,就在股價炒高約半年後,特斯拉卻悄悄撤離台灣。特斯拉的這項動作對台灣產業有什麼影響?工業局官員對《Smart智富》月刊記者說:「我們的電動車技 術,不靠特斯拉。」記者追問,「那台灣電動車技術從何而來?」官員只淡淡表示:「要問裕隆。」換言之,台灣政府面對特斯拉撤走,根本無計可施,接下來,台 灣電動車技術只能靠民間企業自己想辦法了。 電動車馬達供應商富田電機總經理張金鋒表示,「特斯拉遷回美國後,已取消部分同業的訂單。」特斯拉的離開,對台灣電動車產業絕對是一大打擊。特斯拉從 2003年在台灣設立分公司後,就不斷派遣工程師,和台灣供應鏈廠商共同設計、開發電動車的心臟─電動馬達和電力控制模組。特斯拉原本計畫,在開發出第一 輛純電動跑車後,還要生產四人座的轎車、休旅車,這些新型車輛的心臟都會在台灣生產。按特斯拉原本的計畫,不只下訂單請台灣廠商代工,還會將部分關鍵加工 製程移到台灣。

在台灣特斯拉結束前,魯希連曾向政府爭取,希望政府能幫忙爭取特斯拉留在台灣,最後卻沒有結果。如今,關鍵技術移回美國,特 斯拉仍會向台灣供應商下單,但未來台灣業者要參與特斯拉新款電動車的開發,恐怕將非常困難。 特斯拉掛牌當日,原本列為特斯拉概念股的致茂,股價反而下滑3%。台灣廠商雖然參與打造全球第一台全電動車,但能否分享後續龐大商機,現在已成問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51

当当、优酷在美上市受追捧 B2C平台战加剧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0/2106812.shtml

 每经记者 徐洁云 发自上海
中国网络概念在美国资本市场的表现令人疯狂。
12月8日,长跑11年才撞线IPO的当当网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发行价16美元,开盘即跳升至24.5美元,收盘价29.91美元,大涨86.94%。以发行价16美元计算,当当网市盈率达103倍。
当当网本次IPO共发行1700万份美国存托股票(ADS),每份ADS相当于5股普通股。其中1320万份ADS由公司发行,380万份由公司股东出售。瑞士信贷、摩根士丹利是当当网此次IPO的主承销商。
同日,国内视频巨头优酷网也登陆纽交所,优酷首日报收于34.38美元,大涨168.59%,跃为国内第6大市值互联网公司。据悉,优酷上市后的董事及高管团队不变。
为中国B2C正名?
值得注意的是,上个月当当网曾一度将初始发行价区间定位为11~13美元,上市前又上调至13~15美元。
迄今,上调发行价中国公司仅此一例。对此,当当网董事长俞渝解释称,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市场的认购接纳程度很好,需求很旺盛,故随行就市,根据事先的路演情况对价格的区间带进行了调整。
此前麦考林于上月成为第一家中国B2C概念上市公司,也曾受到美国资本市场追捧。不过在第三季财报公布后,麦考林股价跌破发行价,并连续遭到美国投资者集体诉讼。
尽管被麦考林夺取了“中国B2C第一股”的头衔,但当当被业内认为是“中国网上商城第一股”。据麦考林公布的报表显示,其业务有超过50%来自网下渠道,电子商务界普遍认为,麦考林的困境并不能代表B2C真实生态。
艾瑞咨询首席分析师曹军波表示,当当经营时间较长,领导层占据核心地位且经营风格稳健。加之当当的两创始人都有资本市场从业经历,熟悉美国证券市场规则,因此应该不会存在信息披露问题。
“今天不仅仅是当当值得庆祝的日子,更是中国电子商务行业集体的大喜日子。当当成功上市至少回答了对行业的部分质疑。”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在其微博中表示。
兴长信达CEO刘磊也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他认为当当上市后的表现将会较为平稳,不会重蹈麦考林覆辙,“之后的情况,短期看其今年4季度的财报,再远点则要看明年第一、二季度的表现。”
平台战加剧
当当上市火爆,但也将面临更为激烈的B2C平台战况。
当当网招股书显示,今年前9个月,当当网图书业务占其总体收入的84%。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认为,从长期看,当当网面临提升百货业务比重增加利润的挑战,相关扩张行为中存在风险,这是对当当管理层的考验。当当招股信息披露,2010年前9个月,当当网自营百货业务同比增长159.8%,联营百货同比增长278.6%。
当当网CEO李国庆12月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当当网融资的资金将用来完善服务,如进一步缩短配送流程等。同时,当当还将进一步优化手机当当网、发展数字业务、丰富百货品类。
有分析称,国内B2C市场至多只能容纳1~2家平台式百货B2C企业。而目前站在这角斗场上,当当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京东商场,这两家公司均致力于从原先优势的垂直领域拓展到开放平台、推进百货业务的战略。
当当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营收15.7亿元,而京东商城全年则预计将突破100亿元。俞渝表示,当当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也会关注增长的质量。俞渝没有正面透露是否会调高增长预期,但在IPO募集2.72亿美元后,当当显然获得了更多市场发力推进的资本。
有观点猜测当当上市后,可能将通过价格战方式提升百货市场份额。对此俞渝表示,当当网此前一直强调低价策略,上市后当当财务报表会更加健康,手握资金更多,因此仍然会坚定不移地走低价策略。
刘强东称京东现在还没有上市计划,“不过是早晚的事”。有非官方消息称,京东内部或将时间点定在2013年春节前后。
(每经记者庄春晖对本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55

华视传媒在美诉DMG财务造假 将提巨额索赔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30/2177035.shtml

 每经记者 谢晓萍 发自北京
华视传媒与数码媒体集团(DMG)在一年前敲定的并购案出现了戏剧化的变化。
昨日(12月29日),华视传媒对外宣布,公司在美国法院对DMG提起诉讼,指责其股东及管理层财务造假,导致华视传媒以1.6亿美元的虚高价格收购了DMG资产。如果上述诉讼请求得到法院支持,DMG股东将面临巨额赔偿。
DMG股东被指蓄意造假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目前华视传媒CEO李利民等高管目前均在美国处理上述诉讼,而作为被诉一方的DMGCEO曹嘉泰也在第一时间针对事件予以回应。
“我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事实并不像华视传媒所说的那样,目前我们已经委托律师处理相关事务,很快就会对外公布了。”曹嘉泰对记者表示。
去年10月份,华视传媒在上海宣布以1.6亿美元收购地铁电视广告运营商DMG,完成从公交到地铁广告网络的覆盖。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根据当时的交易,1.6亿美元将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进行,整个付款过程共分为3步:第一步是在交易完成时付给数码媒体集团共计 1亿美元,其中4000万美元现金,另外6000万美元为股票;剩下的6000万美元付款将分为两笔,每笔为3000万美元,分别将于交易第一年和第二年 的周年纪念时交付。
截至目前,华视传媒已经向DMG支付了400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6000万美元的股票,剩余的6000万美元现金计划在2011年年初和2012年年初分两次支付。
据华视传媒相关人士介绍,近期发现DMG股东及管理层存在收购期间对财报数据存在蓄意造假的行为,从而引诱华视传媒以过高价格进行收购。
传票和相关文件显示,华视传媒将连同旗下全资子公司VisionBest向美国纽约州纽约郡高等法院起诉戈壁资本、橡树投资、Sierra投资以及其他 未提及的共同被告,通过虚假、欺骗误导华视传媒认为有关数码媒体集团的财报状况和业绩报告是良好的,于是夸大了购买标的,几家被告从中则获取不菲的利润。
华视传媒提出巨额索赔
对此,华视传媒方面目前向法院提出了以下诉求:1、拒绝支付剩余的6000万美元收购款;2、要求DMG股东及投资方返还通过造假所获得的1亿美元现金 和股票;3、拿回华视传媒在共管账户中的资金。(此前双方为了保障交易顺利进行,曾设立了第三方共管账户);4、要求DMG股东及管理层支付不低于 8000万美元的补偿性赔偿金;5、要求DMG股东及管理层支付惩罚性赔偿金,具体金额在审判中确定;6、要求对方支付法院认为公正和适当的利息、律师费 以及其他支出、成本等。
华视传媒表示,截至2010年9月30日,华视传媒收购数码媒体集团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减损约为8950万美元至 8510万美元。依据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管理层现正要求对上述商誉进行年度减值测试。管理层不排除对上述商誉及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进行包括非现金减值在内的 调整的可能性。
双方的诉讼也对华视传媒的股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本周二的交易中,华视传媒开盘迅速走低,后低位盘整,截至收盘报每股3.92美元,跌4.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59

在美上市中國藥企步入回歸時代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4/3NMDcyXzM1NTA3Ng.html

3.08美元,昨天江波製藥(JGBO.NASDAQ)在納斯達克交易所的股價就此定格。根據交易所的通告,美東時間8月4日起,這家山東萊陽在美國的上市公司就將結束其近4年的公開交易歷程。

江波製藥的「被動退市」與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醫藥健康板塊同行相比,顯得有些特殊,而更多的中國藥企則在醞釀主動退出美國資本市場。

3個月前,貴州中成藥企業同濟堂,在醞釀了一年多的私有化方案後,主動選擇退市,理由是美國市場沒能對公司價值給出應有的價格,該公司曾是登陸美國紐交所的中藥第一股。

同 濟堂不僅僅是個案,更可能成為一個先驅。翻開在美上市的中國製藥板塊公司公告,3月21日,三樂源(AOB.NYSE)宣佈了經董事會授權的2000萬美 元的股票回購計劃,回購計劃將在兩年內完成。3月25日,諾康生物(NKBP.NASDAQ)宣佈,公司董事會已經授權了一項500萬美元的股票 (ADS)回購計劃。

奧星製藥(BSPM.NASDAQ)則在5月25日宣佈,公司CEO王榮華推出了一項股票回購計劃,將購買該公司高達20萬股的普通股。僅僅幾天後,6月3日,天銀製藥(TPI.AMEX)宣佈重啟回購300萬股普通股回購計劃。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醫藥資本年會上,一家在美上市醫藥企業副總經理則對國內一家投資公司人士直言,公司已在籌劃回歸國內交易市場,「資產剝離、私有化都可以考慮,但最好能盡快制定計劃。」該副總說。

國外市場估值偏低是這些公司考慮回歸的重要動因,去年以來做空中概股的風潮對市盈率本就不高的中國製藥健康板塊無疑是「雪上加霜」。

數 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國內創業板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的平均發行PE已經超過66倍。而相比之下,股價普遍不超過5美元的在美上市的中國醫藥概念股,PE 值低的只有一兩倍,高的如先聲藥業(SCR.NYSE)、藥明康德(WX.NYSE)的市盈率分別為22.51倍、11.98倍,與國內均值相距甚遠。

相比美國本土醫藥企業,中國藥企在化學藥方面的研發創新與製造水平差距顯著,因此中藥概念往往成為公司致力於打動海外投資者的「Story」中的主角。仁皇藥業、奧星製藥等不少在美上市公司,均有中成藥與中藥飲片業務。

不 過,這唯一的亮點從未受到海外投資者的認同。「(在歐美)中藥基本未獲得合法藥品身份,只能以食品名義出口。」深圳一家投資機構人士表示,中藥以食品、食 品補充劑等名義進入海外,大大降低了其應該具有的價值。今年2011年4月30日,歐洲《傳統植物藥註冊程序指令》生效,該指令規定,所有植物藥生產企業 必須在生效日前完成註冊,否則不允許在歐盟境內銷售和使用,使得中藥在海外獲取合法身份再蒙上一層陰影。

東阿阿膠總經理秦玉峰也對記者表示,由於阿膠產品在歐美市場未被承認價值,公司在多年前已主動退出歐美市場,轉而大力拓展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市場。

在凱基證券一位分析師看來,海外上市的中國藥企回歸國內A股市場難度並不大,只要其註冊地在中國而不是海外,那麼在公司構架上不需要做太多調整。與此同時,近幾年A股市場醫藥板塊持續向好的態勢,會讓這些公司得到更高的估值。

「難度可能僅僅體現在排隊上吧,畢竟有那麼多擬上市的醫藥公司。在海外做投資者關係很困難,這些公司回到國內後,其實也有利於這些公司的投資關係建設。」該分析師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46

空軍司令渾水:考慮買進在美上市中概股

http://news.imeigu.com/a/1326390543644.html

每經記者 楊可瞻 張雨實習記者 鐘舒

卡森•布洛克——作為渾水公司的創始人,他可能是中概股投資者們在2011年最痛恨的一個人了。他不僅搞垮了嘉漢林業使其陷入長期停牌,更是多次攪局分眾傳媒。

但如今,這位「空軍司令」的態度卻扭轉了180度。昨日(1月12日),他罕見地宣佈,正考慮買進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

做空中概股退潮了嗎?

布洛克的新玩法:做多

卡 森•布洛克到底何許人也?首先,他入選了彭博市場雜誌評選出的全球金融界最有影響力的50個人。其次,由於他做空嘉漢林業,直接導致對沖基金大佬約翰•鮑 爾森兩天內爆虧超過3億美元。資料顯示,他最近一次做空還要追溯至去年11月21日(分眾傳媒),當天分眾跌幅接近39%。

不過,布洛克似 乎已厭倦了做空的日子。昨日,他公開表示,儘管現在只是看到中概股問題的冰山一角,但正在努力尋找可以做多的中概股。至於方向有兩類,首先是那些在生產上 有成本優勢的企業,其次是在發達國家與中國之間提供服務的公司。不過,北美的機構投資者應避免買進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除非在中國有內部資源可以讓他們徹 底調查這些公司。

那麼,有哪些中概股可能進入布洛克的視野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資料發現,目前在美國上市的200多家公司中主要有 四大類企業:互聯網、新能源、教育和醫療。在這些企業中,互聯網和教育企業基本都是通過VIE結構(協議控制)上市的;新能源和醫療公司很多都不是通過 VIE結構上市的。其中的主要中概股包括大全新能源、晶科能源等大部分新能源企業;邁瑞、科興、中國生物製品等大部分醫療企業;軟通、海輝等外包企業;如 家、7天、漢庭等經濟型酒店;鄉村基、利農國際、希尼亞等。

三理由致做空動能不足

之所以猜測做空中概股的動能在減小,我們找到了3個理由:做空機構競爭異常激烈、中概股深跌和監管加強。

首 先,從競爭激烈方面看,香櫞創始人AndrewLeft曾明確表示,美國近幾年出現的做空中概股機構大多模式雷同,大家互相搶奪標的已導致行業競爭異常激 烈。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主要涉足做空中概股的在美機構共20餘家,包括渾水、香櫞、OLPGlobal等。做空中概股在美國已形成一條以研究機構、對沖基 金和律師事務所為主力軍的清晰產業鏈。

截至去年12月28日,在美國可交易的中國企業約為240家。AndrewLeft對此指出,200 多家企業中畢竟不是每一家都存在問題,這就難免出現幾家研究機構同時調查一家中國企業的撞車現象,行業競爭已趨白熱化。同時,市場對做空機構推出的研究報 告要求更加嚴格。去年6月,渾水發佈針對嘉漢林業的研究報告,稱其早期只是一個反向收購的騙局,之後通過誇大資產、偽造銷售交易、發佈虛假公司財務數據欺 騙投資者,並建議「強烈賣出」該股,此後嘉漢林業股價暴跌逾八成。而香櫞此後狙擊奇虎,引起的市場震動較小,其報告更遭到業界「不專業」的評價。值得一提 的是,由於美國經濟復甦緩慢、歐債危機蔓延等因素,自去年下半年起中國赴美上市公司數量在全球經濟增長疲弱的大背景下銳減,全年僅11家上市成功,四季度 更是顆粒無收,這也使得各做空機構標的減少。

其次,從做空力量看,自去年5月渾水、香櫞相繼圍剿中概股後,納斯達克中國指數一度深跌 40%。另外,多達29家中國概念公司從美國主板市場退市,48家公司遭遇停牌或退市的警告,6家因股價問題被停牌至今。目前處於交易狀態的中概股遭遇市 場的拋售。截至去年底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約240只中概股中,將近七成公司的股價跌幅超過50%,但同期納斯達克指數僅下跌了1.8%。

另外,去年6月21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表示,正在考慮出台更加嚴格的監管措施,以提高外國公司通過反向收購在美上市的門檻。去年11月,SEC正式批准了反向收購新規。

實 際上,反向收購在過去之所以成為中概股赴美上市的熱門方式,主要是因為其成本低。通常,IPO費用在籌資額度的10%~15%,並且時間週期長;反向收購 則費用低廉,少則幾十萬美元,短的話往往一兩個月即可搞定。但反向收購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上市之後,為了轉板,企業往往需要努力提高 業績表現,財務數字往往面臨巨大壓力,這也是某些企業粉飾報表的原因之一。這意味著,SEC新規將抬升企業造假成本。

「空軍」徹底收兵?

2011 可以被稱作中概股的「煉獄」之年。從事美股研究的分析師王仲昆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單從技術面來看,短暫的加速下跌後,空頭多已獲利出場,在並不具備更理想的新做空動機的情況下,機構轉而看多應該是博 取反彈的行為,實際上,這些以獵殺為代表的做空機構一般都是中短線風格,所以其觀點僅能提供中短期參考。」

南華期貨宏觀總監張一偉也稱,做空中概股確實已退潮。這主要是因為,做空機構已達到明顯的預期效果,再做空沒太大意義。不過鑑於市場對中概股信任不可能在短期內迅速恢復,預計未來反彈幅度不會太大。

(責任編輯:胡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76

諾基亞被指欺詐投資者 在美遭集體訴訟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9/yNNDE1XzQzMDAyNw.html

在移動市場「節節敗退」的芬蘭手機製造商——諾基亞,非但沒有從WindowsPhone平台中扭轉局面,還因為其旗艦級的Lumia900產品的質量問題而惹上不少麻煩。

昨日(5月8日),有境外媒體報導,上週四,美國律師事務所RobbinsGellerRudman&DowdLLP向紐約當地一家法院提出集體訴訟,旨在挽回於2011年10月26日至2012年4月10日期間購買了諾基亞股份的所有投資者的損失。

上述律師事務所指出,諾基亞聲稱,轉而採用微軟WindowsPhone操作系統將能夠讓該公司扭轉其在智能手機市場每況愈下的局面存在誤導投資者行為,諾基亞公司及某些管理人員和董事違反了1934年美國證券交易法。

諾基亞則表示,公司正在審查這一訴訟。但其認為,這些指控是「毫無根據的」,並將為自己進行辯護。

諾基亞被指欺詐投資者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在此次訴訟中,上述律師事務所認為,諾基亞CEO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Elop)和首席財務官蒂莫·伊哈莫蒂拉(TimoIhamuotila)的某些言論存在虛假和誤導投資者。

該律師事務所舉例說,伊哈莫蒂拉曾在去年11月表示,諾基亞和微軟有在這個新的競爭中取勝的正確的資產,運營商正在真正地支持這個生態系統。然而,諾基亞向Windows平台轉移並沒有像演示的那樣好。

就 在此前,IDC公佈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三星公司全球智能機出貨量達4220萬,市場佔有率為29.1%,居全球第一位;與三星一向 競爭激烈的蘋果,iPhone出貨量為3510萬部,市場佔有為24.2%;諾基亞共出貨1190萬部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為8.2%,相比去年同期下滑 50.8%。

記者從諾基亞方面獲得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諾基亞僅售出200多萬部Lumia手機,上述數據為歐洲市場的數據,諾基亞方面表示,關於Lumia手機的出貨量要到等第二季度才會有比較詳盡的數據。

但令起訴者不能容忍的是,諾基亞押寶的旗艦級的Lumia900存在重大缺陷。

上述律師事務所指出,埃洛普和伊哈莫蒂拉在Lumia900智能手機發佈之前就知道這款手機有數據連接缺陷。諾基亞在今年第一季度發佈利潤預警報告那天(4月11日)就知道這個缺陷。

相關數據顯示,4月11日,諾基亞股票價格下跌了大約16%,從5.03美元下跌至4.24美元。

諾 基亞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新上市的Lumia900手機,確實存在過無法接通網絡等一系列缺陷,但該問題已經解決,所有的 AT&T版Lu-mia900手機用戶都將獲得100美元的補償。由於這款手機的兩年合約價僅為99美元,因此相當於免費換新機。

雷曼律師事務所律師郝俊波稱,類似諾基亞的這類訴訟在美國非常常見,而本案的關鍵問題在於,投資者指證諾基亞欺詐的前提是:諾基亞是否提前知道了Lumia手機的質量問題;在同微軟的合作上,是否在明知不能合作或者合作不能成功的情況下虛構或隱瞞了事實,誤導投資者。

智能手機戰略尚未奏效

從 去年第一季度開始,諾基亞和微便軟達成戰略合作。隨後,從去年秋季開始陸續推出了4款Win-dowsPhone手機,但該款手機目前並沒有表現出力挽狂 瀾的態勢——諾基亞的智能手機業務依然出現大範圍虧損,營收和出貨量均呈加速下滑之勢,而以蘋果、三星為代表的手機廠商智能手機份額的上升卻逐漸壓縮了諾 基亞智能手機的生存空間。

諾基亞財報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手機設備營收42.46億歐元,上年同期為70.87億歐元,營收下滑 40%。其中,智能手機淨營收17.04億歐元,上年同期為35.28億歐元,下滑52%。功能手機淨營收23.11億歐元,上年同期為34.07億歐 元,營收下滑32%。

同期,其手機設備出貨量為8270萬部,下滑24%。其中,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190萬部,下滑51%。功能手機出貨量7080萬部,下滑16%。

有業內人士分析,從智能手機和功能手機的各項指標對比來看,諾基亞一直致力的智能手機轉型並不奏效。有觀點甚至估算,諾基亞要想東山再起,今年需要售出2700萬部,明年需要售出5500萬,而2014年則需要售出9400萬部。

丹麥調研公司StrandConsult創始人約翰·斯特蘭德(JohnStrand)此前表示:「如果能夠達到該銷量,諾基亞復甦有望,否則將失去機會。」

據諾基亞方面透露,目前Lumia900黑色和藍色市場反應良好,在美國亞馬遜網站的手機排行榜中居第一和第二。

然而,就算Lumia智能機銷量不錯,但產品利潤卻不高。有業內人士曾作過比較,每台Lumia設備成本在217美元左右,而其售價為450美元(無運營商補貼),相較於蘋果iPhone4S196美元的成本和649美元的售價,利潤並不多。

埃洛普曾表示,諾基亞將在第二季度拉開第二波對Lumia手機的廣告宣傳狂潮,這也意味著諾基亞在Lumia品牌上所投入的成本將進一步增加。

湯森路透進行的分析師調查顯示,自2011年2月宣佈放棄塞班平台,轉向微軟WindowsPhone操作系統以來,諾基亞股價已累計下跌超過50%。迄今為止,諾基亞與微軟的聯盟還沒有在贏得智能手機用戶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71

凡客重啟在美上市 目標第四季度盈利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wMNDE5XzU1MzYwMg.html

凡客重啟在美上市計劃。

10月31日,在京舉行的ChinaVenture投中年會上,啟明創投合夥人甘劍平表示,投資的電商企業凡客誠品已經做好了美國上市準備,正在選擇提交招股書的時機。

這意味著因「過度膨脹」等問題,擱置上市事宜的凡客已重啟該計劃。對於甘劍平的表態,凡客誠品官方表態稱,對於外界的說法以及上市的事情,凡客目前並無可以對外發佈的消息。

不過,凡客誠品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凡客的經營狀況已經好轉。「過去,我們的發展模式太多粗放,目前,我們已經有很好的改善,公司的目標是在今年第四季度實現盈利。」

然而,另一家電商企業高管表示,目前,鑑於美國資本市場狀況以及凡客仍然處在擴張和盈利邊緣的不確定性,凡客如果想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仍需要一定的時間。

回歸正軌?

凡客誠品在2011年底曾傳出赴美上市計劃。彼時,市場消息稱,B2C企業凡客已於2011年11月5日遞交上市審批,最快可下個月通過審批並上市。

然而,正是由於擬上市消息被曝光,凡客誠品的諸多問題也一併顯露。當時,接近凡客高層的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按照已完成的銷售情況預估,凡客2011年最終的營業收入約為35億元,這一數據與凡客CEO陳年期望的目標相去甚遠。

2010年,凡客誠品的銷售額從2009年的4億多猛增到超過18億元。這導致陳年過於樂觀地判斷了2011年的形勢,他認為,以凡客的增長速度,2011年可以衝擊100億元的銷售目標。

同時,高營收預期導致凡客的採購等供應鏈環節出現了極大的問題。2011年三季度末的市場數據顯示,彼時凡客的庫存高達14.5億元,接近凡客當年銷售數據的約40%。

重重問題影響之下,凡客上市計劃不得不擱淺。而正視凡客問題的陳年,開始從產品線、精細化管理以及供應鏈優化等方向努力改變凡客「粗放」的業務增長模式。

凡客誠品從2011年7月開始對自身進行一系列調整,直到今年6月調整才最終確定,SKU與去年相比砍了一半。截止到目前,凡客共有12個事業部,6個大的事業部,6個小的事業部,12個事業部掌管19條生產線。

一系列調整的目標,是實現盈利性的規模發展。前述凡客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前,凡客規模做得很大,但是,不能盈利屬於非良性發展。經過一系列調整之後,凡客希望在今年第四季度實現盈利,並使得盈利性可持續化。

對於重啟赴美上市的說法,凡客誠品官方並不願過多評論。不過,陳年曾在今年早些時候表示,希望年底前,凡客的一切能夠回歸正軌,這可能包括重啟赴美上市之意。

上市渴望

啟明創投合夥人甘劍平的表態,反映了凡客誠品重回正軌的經營狀況,也反映了投資人希望凡客早日上市套現的渴望。

截至目前,凡客誠品已經完成了六輪融資。其中,2011年完成的第六輪融資規模達到2.3億美元。在此之前,凡客已經完成了共計2億美元的五輪融資。

而啟明創投是在凡客2008年8月第三輪融資之時,與IDG、軟銀賽富等機構一起投資凡客的,迄今,已經過去4年時間。而最早投資凡客誠品的IDG和聯創策源,已經投資凡客超過5年時間。

另一家電商企業高管稱,從投行已投資和退出年限來看,凡客已經到了需要上市的時間了。如果不上市的話,對於一家已完成6輪融資規模超過4億美元的電商企業而言,再進行新一輪的融資並不現實。

然而,凡客誠品上市仍需面對諸多不利因素。甘劍平表示,凡客很早前就已做好了上市的準備,內部條件已經完成,目前上市的阻力主要在於外部環境。甘劍平認為,由於最近一兩年,中概股在美國股市的境況十分惡劣,包括分眾、新東方等企業都受到了造假的指控,整個中概股的形勢並不明朗,所以凡客不會貿然上市。

此外,業內人士對凡客能否快速實現盈利並保持盈利態勢仍持有觀望態度。前述電商企業高管稱,凡客誠品過去一年似乎做出很多改變,但是,市場競爭激烈,仍處在規模擴張階段的凡客,在規模做大和保持利潤之間,估計很難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79

蘋果iPhone4等產品在美遭禁售 iPhone5不受影響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453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裁定蘋果侵犯三星知識產權,蘋果面臨被禁止在美國進口某些型號iPhone4,iPad2以及其他一些老產品的禁令。

週二ITC的裁決標誌著三星在美國贏得了對蘋果的首次重大知識產權戰爭勝利。這兩家企業在從智能手機到平板設計方面正在進行牽涉廣泛的訴訟戰爭。

去年夏天加州一陪審團裁定三星「 Galaxy」家族產品侵犯了蘋果的多項專利賠償10.51億美元。不過此後主審法官後對賠償額度進行了下調,並進入一項新的審批程序確定最終賠償額。

ITC說裁決為「終裁」並已經結束了調查,不過蘋果可以向美國更高的權力部門申訴。

蘋果說對於貿易委員會推翻此前的裁決「遺憾」並表示計劃上訴。ITC的禁止令有「60天窗口期」,禁令正式生效前美國總統可以選擇在窗口期內對禁令進行評估。

如果奧巴馬不評估ITC的禁令,蘋果可能向聯邦巡迴法院上訴,並要求立即停止執行禁令。

三星在裁決後聲明稱:

「我們認為ITC終裁確認蘋果多年來任意侵犯三星的技術創新。我們將堅持數十年以來的移動技術研發,並將繼續想美國消費者提供創新的產品」。

蘋果則表態稱:

「今天的決定不會對美國的蘋果產品構成衝擊」。

「三星還在使用被全球各國法庭和監管者拒絕的策略。他們已經承認侵害了歐洲和其他地方消費者的利益。三星仍然試圖通過專利權訴訟在美國阻撓蘋果產品銷售,而他們原本同意用合理付費向任何人轉移這些專利」。

FT援引Rutgers 法學院教授Michael Carrier說:

「三星因此贏得巨大的心理勝利,就像去年蘋果從對三星10億美元罰單中獲得的勝利一樣」。

ITC禁止進口的蘋果產品是為運營商AT&T定製的iPhone和iPad產品,包括iPhone 4、iPhone 3GS、iPad 3G,以及iPad 2 和iPad。這些產品均在中國組裝。

蘋果最新產品iPhone5不在禁令之中,但蘋果在最近的財報電話會議中說折價iPhone產品銷售仍然出奇的強勁。

三星指控蘋果侵犯其4項有關無線設備的專利。它們屬於標準必要基本技術專利範疇,科技公司都必須履行公平和合理的條款前提下被授權使用這些專利。

ITC認為三星沒有證據表明蘋果違反了其中3項專利,但是ITC裁決蘋果違反了第4項專利,儘管蘋果竭力證明這項專利是無效的。

蘋果侵犯的專利權涉及AT&T 3G網絡使用的UMTS技術。直到2011年之前AT&TiPad和iPhone在美國的唯一網絡運營商,此後使用另一種3G網絡的Verizon開始運營蘋果產品,而後者沒有被捲入ITC的禁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709

美國SEC或關閉VIE在美上市渠道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035.html

總結起來,L主要向我們分享了如下幾點重要信息:

1、360股價暴漲是業績受到認可,但對現在進入的投資者來說,其他股價已經風險大於收益。

2、蘭亭集勢股價暴跌還是因為商業模式沒有受到美國投資者的認可,上市時的泡泡吹的過大。

3、VIE結構的中國公司未來可能面臨在美國無法上市的窘境,SEC正在討論關閉VIE在美的上市渠道。

對話全文

長庚:怎麼看360這幾個月以來的暴漲,你們有買入麼?

L:是否買進這個不方便講,不過可以聊聊我們對360這支股票的認識。這幾個月圍繞360各種收購的傳聞很多,我們判斷如果收購一旦達成,360肯定需要增發,這會進一步推高360的股價,這是一個方面。另外我們從各種渠道瞭解到的信息來看,360的搜索市場份額增漲的也比較快,這家公司的業績增速足以維持一個市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公司。

樂觀的看如果各項業務都發展的很順利,市值可能會超過120億,悲觀的看只要也在100億美元左右,所以大家都會比較看好這支股票,不過從現在的股價而言,這個時候再進來可能就風險大於收益了。(註:這次聊天之後,360在昨日最高股價上漲至81美元附近,市值超過100億)。

長庚:怎麼看蘭亭集勢在過去一週的暴跌?

L:其實沒有太多研究過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但是美國投資者對中國的電商概念和前景還是很看好,唯品會就是一個例子。對於電商公司而言,一定要讓投資者認識到他們的價值,蘭亭集勢的股價暴跌一個是因為他們的業績預期沒有達到外界的期望,這樣會令投資者比較謹慎。畢竟過去已經有麥考林的例子了。很多公司為了上市會迎合資本市場給外界非常非常高的期望,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從長遠而言可能會對公司造成傷害。

長庚:怎麼看中概股的未來?聽說現在有一批公司還在排隊上市,成功IPO的希望大麼?

L:從我們瞭解到的信息主要有幾個方面。一個是SEC可能正在討論不再允許VIE結構公司在美國上市,你看今年已經過去8個月了,仍然只有蘭亭集勢一家能夠上市成功,這說明中概股的上市窗口仍然沒有開啟,而且什麼時候開啟誰都不知道。如果SEC目前討論的禁止VIE公司登陸美股市場的決定付諸實施,那麼現在排隊的公司恐怕就更難上了。

另一方面,從今年唯一IPO成功的蘭亭集勢業績和股價表現來看,很多美國的投資者還是對中概股處於觀望態度。還有就是我們聽到的消息是阿里巴巴已經放棄在美國市場上市了,中國最具實力的電子商務公司去其他市場IPO,這對投資者也是個打擊。

總體而言,在很多局勢都不明朗的情況下,未來中概股的前景還是不太樂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05

電池廠龍頭在美、日投資興建發電廠 林坤禧:生存者 更有本錢 新日光要做太陽能界台積電

2014-01-27  TWM
 
 

 

邁向創業第九年之際,由老台積電人林坤禧掌舵的太陽能電池大廠新日光,除了產能已成為國內第一,同時積極布局下游電廠事業,投資在美國、日本興建太陽能發電廠,轉型動作廣泛。

撰文‧周岐原

太陽能產業走過漫長調整期,當市場自二○一三年下半年露出曙光,產能名列前茅的新日光,也開始感到暖意。財報數據顯示,太陽能電池大廠新日光,自一三年第二季轉虧為盈以來,前三季累計已開始獲利,跑在景氣之先的股價,一三年因此大漲一三○%。展望未來,董事長林坤禧對太陽能產業有正面期待。

「八年前,進入業界的一張門票,是產能要達到MW(千瓩);現在,一張門票是GW(百萬瓩)。」林坤禧說。資金與技術門檻連年提升,是太陽能業者無法迴避的淘汰賽,經過一輪洗牌,留下來的生存者,才有本錢角逐更大市場。

邁向創業第九年之際,新日光除了整合旗下產能,還投資在各地興建太陽能發電廠,積極展開一輪轉型步伐。然而,不論是前些年的烏雲罩頂,或是近年來的曙光乍現,林坤禧片刻都沒有或忘,他當年投入太陽能產業的初衷。

引進台積電管理文化 度過產業黑暗期○五年,林坤禧自台積電資訊長任內退休,轉任新日光執行長。當得知他準備投身太陽能產業時,身旁不少好友還告誡他:「太陽能產業快要泡沫化了!」然而,林坤禧直截了當地宣示他的企圖心:要把新日光打造成太陽能界的台積電。

為了引進台積電重視執行力、精密的管理風格,林坤禧特別重視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例如有一次,在經理人會議上,林坤禧就表演了一齣行動劇。他先走出會議室,再回到室內時,林坤禧問員工,自己有什麼不同。大家都察覺,董事長臉上多了一粒米;林坤禧的用意,就是要求所有人,都得將管理落實到細節,「把自己臉上的米移除」。

「我帶來很重要的是企業文化,師承台積電正派的文化;我們認為,股價長期一定反映公司的基本面。」林坤禧強調:「我們也很重視人才,每天都在找人才,大家都有好的設備,但要有好的人才,才能把東西轉換成價值。」回顧景氣高峰,新日光連兩年交出每股稅後純益(EPS)五元上下的成績;但在一一年與一二年,也因為產業供過於求,連兩年每股稅後虧損逾七元。但林坤禧樂觀地分析,一三年全球太陽能安裝量,年成長率約二○%;到了一四年,安裝量預期仍增加二七%,成長力道頗為強勁。

林坤禧之所以對市場的發展感到樂觀,主要基於三點理由:「第一,日本、中國、美國,市場都正在成長;第二,太陽城(SolarCity)標榜的免費安裝模式,對提高用戶接受度有相當突破;第三,中國官方與業者,對於擴充產能目前還是很保守。」林坤禧分析,在中國,不少太陽能業者過去以高資金槓桿來支持營運,然而經過不景氣洗禮,負債太高的業者,如今多半倒閉或停工。加上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介入,積極管控過剩的太陽能產能;因此,中國業者對擴產態度目前較為保守,不容易像往年一樣,成為價格的破壞者。

市場升溫 新日光積極布局電廠論規模,新日光的年產能已達二.一GW,這個規模,不僅略高於核三廠裝置容量,也已經超越中國的京奧太陽能、台灣大廠茂迪。然而,新日光除了衝刺產能,另一條經營路線也清楚定位,就是跨足太陽能電廠。

林坤禧指出,目前新日光透過子公司,在美國、日本與台灣分別投資興建太陽能電廠。以美國為例,在印地安納州首府機場的發電設備,規模是北美洲機場發電案的第一大;去年第四季,該電廠第一期已完工並投入運轉。同時,在日本九州、和歌山等地,也都有工程正在興建。

「太陽能系統對我們有很重要的意義,第一,它是我們cell(太陽能電池)語模組的出海口;第二,促進系統安裝量的增加。」林坤禧如此解釋公司的策略布局,「更重要的意義是,透過興建太陽能電廠,我們才能體會客戶心裡在想什麼,這對我們制定產品規格時很有幫助。」由於新日光近年陸續投資電廠工程,穩定挹注收益的效應,大約在一五年開始就會陸續有顯著的貢獻。在產能的規模效益與獲利預期下,有券商法人認為,新日光相對於同產業個股,可望有領先表現。

新日光

創立:2005年

董事長:林坤禧

資本額:76億元

林坤禧

出生:1949年

現職:新日光董事長

經歷:台積電資深副總

學歷:美國肯塔基大學企管博士、交大企管碩士、交大電子工程學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