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又是風險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7476


風險之道,黃師傅都講咗唔少(按此


),那麼我會再作一些個人見解的補充。


 


首先要引用三句 Jesse Livermore 的名句:


 


-Wall Street never changes, the pockets change, the stocks change, but Wall Street never changes, because human nature never changes.


 


-There are only two emotions in the market -- hope and fear. The problem is, you hope when you should fear, and you fear when you should hope.


 


-Profits always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but losses never do.


 


黃師傅講出基礎分析上的範圍,那麼我講講其他一點東西,屬於操作上的領域。


 


風險管理,其實簡單來講就是管理自己的錢,the pockets change才是重點。在什麼時候應該獲利、什麼是候應認輸 and take your loss、出擊的時候應怎樣動用自己的資源。


 


有些觀念我之前經常提及,例如,資產配置比選股對整體回報有更重要的影響。資產配置的意思有幾個層面,例如現金(或其他投資工具)/股票的比例;持有不同種類股票的比例等等。


 


另一個觀念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在應 該恐懼的時候來期望,在應該期望的時候來恐懼,尤其是前者,往往會帶來災難。我以前講過,時常有一些投資者,持有虧損近四成的股票來問我如何處置。我會奇 怪,為何他在虧損4%時不好好想清楚該股票出了什麼問題,要如何處置?或者,為何不在買入之前已想清楚這類問題?到虧損40%時,實在為時已晚。面對虧損 不斷擴大,我們應恐懼而找出對策,而不是尋求慰藉。


最後一句忠告是:Following tips from others is the quickest way to go brok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4

[轉載]轉載:為什麼抄底的又是巴菲特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wavt.html

做個記錄

 

  在近期因美國信用危機而引發的股市暴跌中,有人恐慌殺跌,有人悄悄抄底。此時,一個熟悉的名字--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再次出現在了抄底者名單中。
當地時間8月15日,巴菲特出現在美國公共電視台的"查理·羅斯訪談"節目。巴菲特說:"上週一,我們在股票市場的買入資金超過2011年的任何一 天。"巴菲特所提及的"上週一"--8月8日,便是美國主權信用被降級後的首個交易日,華爾街三大股市悉數暴跌,其中道瓊斯指數重挫634.76點,跌幅 達到5.55%,成為自2008年12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此前--8月11日,巴菲特對美國《財富》雜誌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新的衰退正在臨近,他正利用市場大跌機會入場低吸。巴菲特還說,"跌得越厲害,我買得越多。我們正在入場。"
一些投資者至今也不明白,在股市大漲、許多人紛紛追漲中,為何總不見巴菲特的身影;而每當市場大跌,在低位成功抄底的為什麼總是巴菲特。
--正確的投資觀。巴菲特有一句經典的投資名言:"當別人貪婪時你需要害怕,但別人害怕時你需要貪婪"。在本輪股市下跌中,許多投資者被暴跌嚇出一身 冷汗,一時間看不到股市的希望和未來。但巴菲特正好相反,在多數人感到恐慌之時,他並不認為"新的一輪衰退"將會到來,他說,"股票價格越低,我越會買, 我們就是做這個的。"與多數人反向思維,樹立正確的投資觀,正是巴菲特屢次成功抄底的秘笈之一。
--良好的執行力。有些投資者經過股市多年的磨礪,也總結出了不少成功經驗,樹立了正確的投資觀,不再追漲殺跌,但卻時常錯過機會,最終收益不大,原 因之一便是執行力不夠強,沒有把正確的投資觀落實到實際操作中,而是"想法歸想法、操作歸操作"。而巴菲特的特點是"言行一致",怎麼說就怎麼做。在接受 《財富》雜誌採訪時巴菲特說,美國經濟不會出現二次衰退,現在已出現抄底良機。就在接受《財富》雜誌採訪前後,正趕上股市大跌,巴菲特大量買入股票並告訴 《財富》執行主編安迪·賽維爾,他沒有因市場大跌而自亂陣腳,反而正在利用市場動盪機會逢低買入。
--難得的平常心。借市場大跌抄底絕對需要勇氣,因為每次大跌後,市場不會告訴投資者"底在哪裡"。正因為如此,不少投資者都擔心大跌後仍將大跌,所 以在大跌後不僅不買入反而賣出股票。巴菲特敢於在市場大跌後買入股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平常心。巴菲特抄底買入股票後從不指望它會在短時間裡出現大 漲,也不奢望買入的股票個個都能帶來可觀收益,而是在理性操作的同時,做好兩手準備,積極應對。
巴菲特之所以能在眾多投資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投資大師,除了會挑選品種外,還與成功抄底密不可分。在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中,經歷過無數次股市暴跌,也把 握了無數次抄底機會。最近一次成功抄底是在上一輪金融危機暴發前後。2008年10月,雷曼銀行破產後1個月,巴菲特乘機宣佈,其掌控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收購價值30億美元的通用電氣股票。巴菲特說,儘管美國經濟極其糟糕,但他正購買美國股票並期待股市長期上漲。結果,從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 道指完成了一輪最高漲幅達125%的超級牛市。在經歷了成功抄底和隨後大漲之後,巴菲特再次滿載而歸。
巴菲特本次抄底,最終能否像上一輪抄底那樣大獲全勝,還需要時間檢驗。但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在之前買入股票的所有投資者中,巴菲特極低的建倉價格已為他日後勝出奠定了紮實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51

又是長X的騙案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2/x.html

朋友在 facebook留言, 大吐苦水, 今次長X連電費都可以搞, 又是新招。


留言原文如下 :

現在或將來有意租用長X名下海X軒的朋友仔請先看看我本人的親身經歷:

大半年前我與長X海X軒訂立七個月租約,議定月租為$13,300,另加每月按用量收取的電費。當時已反覆問清楚,其他項目如水費及本地電話等均為免費,亦沒有任何其他收費項目(自行選擇及安排的項目如清潔及上網等則除外)。

數月前已發現「電費」數目出奇地貴,但因對方曾表示在職員安排下便可進入電錶房看讀數,故我欲在checkout前才一次過check數(起租時已抄下了 起始讀數)。但在checkout前數天當我要求看電錶時,對方表示因太危險故已沒有電錶,而在再三追問下職員始承認原來有其他由始至終從未口頭或書面提 及的項目(水費handling fee,電話費handling fee,巴士handling fee)竟是隱藏了在每月的「電費」中。

- 簽租約時, 職員表示除定額租金外, 另外唯一需繳交的是按用量按電錶收取的電費

- 如有其他必需收費項目其實即使不問也應該說,不說已經是不誠實

- 更何況我已反覆查問?

- 而如有告知又怎可能不問這些handling fee的實數,繼而又怎可能接受不知實數是多少, 「每月我地計到幾多就係俾幾多」?

- 為何沒有了前稱可用作核實收費正確的獨立電錶(而又沒通知)?

- 職員表示他們的收費就是正確,沒有電錶後無方法可供查核

- 為何在我表示電費極不合理地貴下(與在其他地方用電電費比較是多了一兩倍),起初仍不透露該費用是包括了其他項目,只是不斷說可能我有其他電器,可能電視 standby也用電,而最後要三番多次迫問妳們必需拿出我的用電量使用證據出來,方才透露「電費沒收多只是有其他收費」,是否有心隱瞞?

- 在我要求指出有關收費的相關條款時,黃小姐(經理)無法指出,她竟表示我的合約沒有相關條款,而他們的新條款卻是有包含這些收費的,是我們更新了,(為何沒有通知?)而我們不時都有條款改動也沒有通知住客的(結束對話前與她核實了一次我沒理解錯她的意思)。

- 翌日,馮小姐(management):沒有改動條款(不過說她們也有隨時更改條款而不作通知的權利),相關條款已說明收費(「Utility Management Fees are charged according to consumption」)。她就是以此向警方(馬鞍山警署檔案號碼:1200xxxx)解釋她們已列明收費。

- 她們完全承認她們是向客人說水費及本地電話等均為免費的,但免費的是 「使用免費」,收費的是 「handling fee」 。

- 她們表示不知道每項目(如電費多少,其他項目多少)的數目(如有向客人提及handling fee收費,客人怎會不問數目?又怎可能沒實數可提供?) ,總之每月按不知怎計出來的數目付款:香港容許如此收費的嗎?

- 更重要的是,handling fee 如何可歸入 「charged according to consumption」 收費?

- 在checkout(二月十八日星期六下午二時)交最後一次費用時我要求在收據上列出在 「Utility management fees by consumption」 下的收費項目(只是項目不是實數),被拒。口頭說出也拒絕。職員稱可聯絡management,但酒店該刻沒有management同事,要求留電回覆, 承諾會回電但仍沒覆。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90

又是一年春來到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xt0.html

去年今日此門中,蜂后雄蜂交配忙,蜂后光榮退休去,雄蜂爛漫迎新春,又是一年春來到,往事依舊如今朝。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我曾經寫過一篇小文《蜜蜂與中國》。轉眼之間,一年一度的化妝舞會時間又到了,各位大神濟濟一堂,時不時有人放個衛星,把股票兒惹得是上竄下跳。

這不,前天張老闆就說了,總理希望蘇寧做中國的沃爾瑪,但蘇寧自己的目標是沃爾瑪+亞馬遜。這顆衛星放得簡直就是一個「好」字,昨天蘇寧開盤後直線衝擊漲 停,成交量更是一舉創下歷史新高,把我們這些站在深坑裡的小散逗得是個個心花怒放,人人嘴裡含蜜。本人也有幸持有蘇寧,套了幾近一年,只不過目前仍然浮虧 7個點,這蜜含得真不是個滋味。

去年的這個時候,有報導說曾特首之前4年只出訪過40次,所有差旅費用僅80萬人民幣。但這麼節儉的領導,準備給香港每個成年人發6000港幣紅包,竟然還被人打了。巧的是,前不久媒體又報導了,說曾特首坐友人的豪華遊艇返港,因為只給了友人500元油費,雖然價格與商業運營港澳渡輪船票差不多,但遊艇要豪華,所以價格不公道,有涉嫌賄賂之嫌,搞得我們的特首大人是痛哭流涕,道歉連連。

而我們的李格格則繼去年提出財富三次分配的議案後,今年更是直接了當的要求給每個公民建道德檔案,要求人人要「知恥」當然,她本人可能除外。你看,她去年跳恰恰時的那條幾米寬的金腰帶雖然不見了,脖子上的那片珠子也摘了,但「LV」的紅圍巾卻很是扎眼。大姐,您麾下的00735中國電力新能源,能不能先分點紅給我們?

說起這個金腰帶,還真有傳人,這幾天有個叫「腰帶哥」的,可火了。這位許老闆,雖然把3333恆大地產的負債率弄得高達81%,才274億的淨資產,光借 款就已經超過了500億。但他的股票就是牛,就像他奔跑時那樣的英姿颯爽,這其中的奧妙到底在哪呢?有江湖傳聞說太子爺喜歡足球,許老闆投其所好,量身打 造了一艘中國的「銀河戰艦」。有愛好,有娛樂,就有錢啊,同志們,看戲的時候,千萬不要很傻很天真!

今年是雷鋒叔叔犧牲50週年紀念日,我們敬愛的雷鋒叔叔,做好事從不留名,但他老人家有個嗜好,就是和我一樣,喜歡寫日記,把好事記得清清楚楚的。榜樣的 力量真的無窮嗎?可貌似他的嫡傳弟子只剩下一個標哥了。去年我還說標哥做了11年的旁聽生,一直沒分個有名份的位子。今年標哥再次主動出擊,擺了個環保雕 像的POSE造勢,自稱有感覺到偶像的神聖力量充盈全身。先不提到底像不像「雷鋒」,但「雷人」我想應該是有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80

德銀掩蓋巨虧內幕:又是衍生品估值惹的禍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614

FTav:關於資產估值問題的爭論很容易就會轉變成哲學問題。我們上週四就報導了,德銀三名前僱員指控德銀沒有給它的信用衍生品頭寸合適的估值,進而給市場創造了一個具有誤導性的健康印象。

我們首先想到:「德銀大不了和其它銀行一樣,難道不是嗎?」但其中涉及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事情看起來就變得有趣了。

看起來,德銀的故事和一種特定類型的信用衍生品相關:

...給被稱為槓桿化超高級的衍生品結構頭寸錯誤估值了...

「槓桿化」超高級?看起來有點矛盾,但這只不過是個名字。

補充一下,銀行、債券保險商、對沖基金和其它金融機構,經常進入超高級交易,而相對於這些交易的名義價值來說,真正交換的現金流是很少的,甚至沒有現金流。

超高級層次是銀行CDO產品製造流水線留下的碎石。這個層次的利息水平通常很低(可能只有幾十個基點),所以它們對投資者缺乏吸引力。同時,銀行會把它們的風險看作是可忽略的,因為在超高級層受到影響前,下面還有大量的次級層資產可供緩衝損失。

向債券保險商購買超高級層的CDS,也是一件容易而廉價的事情。所以審計員和監管者已經被說服相信這個層次的資產沒什麼好擔心的。

起碼在債券保險商開始被下調信用評級,和這些頭寸的市場價格開始滑落前,是可以這麼認為的。以下是一些細節。

但那時候還存在"槓桿化的超高級"交易,這是涉及非債券保險公司投資者的結構性產品。我們週四的報導提到了加拿大的退休基金。下面給出了圖解:

右上角所示的超高級層在投資者角度說上「槓桿化的」,因為投資者在簽訂合約時出的錢是遠少於投資者的實際頭寸的。這些交易的另一個特徵是,潛在的信用質量不是次貸按揭,而是看起來更安全的企業債務。

引述我們的報導:

德銀從加拿大投資者那裡買來了違約保險,接著又通過美國的信用基準指數CDX,把違約保險出售給其他投資者。德銀可以從這兩個頭寸中賺取幾個基點的利差,可能是0.03%。

建模的困難來源於,與客戶的超高級頭寸和利用CDX對沖(後來又利用了一些標普指數看跌期權)之間的風險錯配。 同時,因為如果這個層次的資產質量惡化,客戶可能會選擇離開而不是繳納更多的抵押品,所以存在一個「空隙期權(gap option)」。

在我們報導的分析中,闡述了三名前僱員的看法。簡而言之,指控主要是指,德銀對頭寸的估值沒有合理地反映空隙期權存在的風險,或是對沖不完美的風險——後者讓我們想起了摩根大通的倫敦鯨事件。

關於具體數目的報導:

但當時德銀囤積了不能再多的頭寸,最終佔據了所有槓桿化超高級交易的65%,最終累計了名義價值為1300億美元的資產配置。

這是個巨大的數字。這些資產配置由什麼組成的呢?只有出售給客戶的槓桿化超高級產品嗎?還是在另一端還有CDX的頭寸?可能還有普通的超高級產品,這也是CDO製造管流水線的一部分。

在CDO業務上,德銀是一個大玩家。下圖從CDO的未償付規模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在2009年一季度之前,全球一共有1.308萬億美元未償付CDOs產品。這存在一定的誤差,上圖排除了像一些只有一個層次的交易——這可能包括一些槓桿化超高級產品,如果這些槓桿化超高級產品是獨立構建的,但對我們來說看起來不像會這樣構建。上圖的數據讓我們相信,1300億美元的頭寸至少含有CDX的頭寸。回到主題…

故事主要配角,巴菲特出現:

兩名前僱員指責,德銀在一些頭寸上,錯標2009年由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出售的保險產品的價值。而這些安排的存在,在之前是完全沒有公佈的。

這是與槓桿化超高級產品有聯繫的另一類風險——定價貨幣風險(quanto risk)。這類風險的存在歸咎於加拿大投資者持有的產品是由加幣定價的,但CDX交易是用美元定價的。所以:

伯克希爾公司在2009年以7500萬美元,出售了一張存在定價貨幣風險的保險給德銀。而德銀認為自己已經完全對沖了風險。但我們翻查了交易的合約,如果出現損失,伯克希爾公司的賠付金額上限只有30億美元,但當時德銀聲稱該保險價值數百億美元。

你可能會記得,伯克希爾公司還曾出手拯救過另一片區域——撿起了一些債券保險公司的市政債券業務。特別指出,這是通過伯克希爾哈撒韋保險公司完成的。巴菲特當時會認為這是筆漂亮的交易,至少有一段事件是這麼想的。

下面是伯克希爾2010年的10-k報表(用於公佈衍生品頭寸的):

定價貨幣的內容在哪?可能是沒有被分拆披露。

伯克希爾曾經就其信用頭寸發表過如下言論:

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年初,發生了數件信用違約事件,主要和涉及非投資級別(或高收益)企業債券發行者有關,在2009年,我們大約賠付了19億美元的賠款。

還有:

正如合併財務報表附表11所描述的,我們是一些股權看跌期權和信用違約合約的交易方,在任何情況下,這些合約都不含繳納抵押品的要求,其中包括合同公允價值或內在價值的變動,還包括伯克希爾公司的信用等級被下降。

有趣的地方:

大部分這些合約都是在2008年12月31日前簽訂的。

這和存在定價貨幣風險的交易有關嗎?

繼續,伯克希爾還大概說了一下衍生品估值的問題:

相當多的判斷可能需要作出一些假設前提,其中包括利率的選擇、違約和可恢復率和市場波動率。假設前提的變化可能對估值存在巨大的影響。基於這些原因,我們把我們持有的信用違約和股指看跌期權合約分類為GAAP(公認會計準則)下的3類資產。

除了假設前提的相關性,對一家持有槓桿化超高級頭寸的銀行來說,還空隙風險和定價貨幣風險等。

對於德銀來說,那些沒有充足市場數據的3類資產(負債),必須利用模型決定它們的估值:

「被分為3類的以公允價值持有的金融資產,2009年12月31日的總額為582億歐元,而2008年12月31日為877億歐元。」(注意這是公允價值,不是名義價值)

德銀對我們報導的回應:

德銀在聲明中表示,這些指控已經有超過2年半歷史了,2011年就有公開的報導。德銀補充道,它們已經進行了「一次仔細認真的調查」,但「什麼東西都沒發現」。

德銀表示,調查結果已經解釋了,指責我們那些人「並不瞭解關鍵的事實和信息,或是對這些信息不負責任」。德銀承諾,「將繼續全力配合美國證券與交易委員會對這件事的調查工作」。

我們對事態的未來發展很感興趣。它可能會重燃對估值/模型問題的大規模爭論,但現在另一個性感而可怕的創新性產品已經出現在人們的焦點中。據我們報導:

在2012年前,很多交易已經到期或已經被解除。當信用市場恢復到比較正常的水平,德銀與有毒衍生品的「不正當關係」不再是威脅到生命的事情。

但這並不是說,在這個歷史性重要時刻對德銀的指控不應該調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993

又是磚頭:真實的兇猛剛需?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li09.html

本來約一對上海夫婦一起下個月去歐洲六國自駕,今天收到信息她們還在搞買房子的手續,離不開。----中國很大,經濟很複雜,我無意愚蠢到就身邊的一兩個實例去判斷磚頭(實在太多人會犯這種錯誤了,盲人摸象,自作聰明,就像本人過早賣出投資性房產,當時自認為絕頂聰明),我只能客觀得感覺,剛需真的兇猛,包括改善性的。普通投資客早已撤離了,而且現在的投資客經濟實力大增,現金流充裕。更高層次的多套別墅豪宅類,他們也許錢多得懶得動,他們太有錢了,也做充分的對沖和準備,如海外投資。他們已經或多或少是這場印錢時代的大贏家,迅速地拉開了和無產者的貧富差距。

 

剛需的確很兇猛,中國經濟離不開磚頭。唱空的人可以前仆後繼得唱空,總有一天會給唱對的。我的投資組合的內房股都很超值,並且堅定持有。---這就是我對磚頭的判斷。

 

又到收息時候了,投資組合前四位均是穩定的高息股,深控,新華文軒,路勁,寧滬(A股)---我估計沒幾個人的投資組合夠我的股息收益率高。很明顯我是愛息之人,深知股息的威力及對複利的影響(特別是熊市股息再投資),今天大摩說港股會在2015衝到50000點,我也期盼著「財息兼收」。

 

股市有風險,獨立謹慎思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913

屌絲逆襲的道路又是如此的艱辛 景哥兒

http://xueqiu.com/5227557688/25515628
很久不寫日誌了,一來是我越來越懶,二來我也沒有什麼勵志正能量,所以沒什麼動力寫。更重要的原因是生活的擔子越來越重,屌絲逆襲的道路又是如此的艱辛,以前的雄心壯志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也暫時低頭。
      20歲之前,我對錢是沒有什麼概念的,因為錢都是問父母要的,這點大家從我的日誌也看得出來,以前談的都是精神文明。俗話說,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精神文明要有,物質文明也要有。所以今天我就談一下,錢的問題。
     我先說說我的看法,當你 手頭有10元零用錢的時候,你很可能用來吃一碗好吃的米粉或者蓋澆飯;有100塊的時候你可能會下一次館子,吃一頓自助餐,或者請朋友進個大排檔,反正還是吃。當你有500的時候,可能買幾件好看的衣服或者化妝品; 有1000元的時候,你可能會想買個安卓的智能手機;有5000元的時候你很可能會買一台IPHONE;當你有10000元的時候,你可能會買一台蘋果的筆記本電腦,或者來個新馬泰N日遊;當你有50000,你可能會考慮來個歐洲幾日遊,或者遵從骨灰級愛好買一把不錯的吉他瀟灑瀟灑(比如我這種痴迷者)     不過從10-50000,在我看來,都是一樣,他們都是消費,並沒有給你創造新的價值。當你有10萬的時候,意義就變得有點不一樣了,你可能會想用它買個門面,做點什麼生意,當你有100萬的時候,你可能會把它用來投資地產,或者開設屬於自己的公司或者企業。
     從這個層次開始,錢的意義就開始不一樣了,你不再僅僅是個消費者,而是開始成為一個投資者,生產者了。所以我認為,10萬是一道非常關鍵的門檻,但很蛋疼的是,我們這些20-21歲的年輕人,什麼時候才能攢到這10萬的閒錢。假如一個普通的中國大學生22歲畢業,剛畢業時候起薪是3000(已經高於很多地方平均水平了),對於大部分人,可能頭5年都只是3000一個月,一年12個月的收入36000,人艱不拆,湊個整吧,4萬,祖國看你這麼窮,稅都不收你的了。生活費等基本開支已經花去2萬,一年充其量也就存下2萬RMB,存到10萬恐怕得花5年的時間,那時候已經27,28了,這還得非常耐得住寂寞才能存夠,要是耐不住寂寞,請個美女吃吃飯,有的人還需要下館子(下旅館)      恐怕30歲存夠10萬都很難吧

 如果不靠爹媽幫忙,自己又沒有超乎常人的水平和能力,這可能就是我們都要面對的問題, 我這人比較2,對我更是一個大問題,在美國單位還變成了刀,呵呵,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30

怡和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2013/10/17) 林本利

2013-10-17  NM
 
 

 

香港回歸祖國已超過十六年,十六年來經濟表現乏善足陳,政府管治每況愈下,社會出現嚴重撕裂的局面。

九七回歸前,個別英資財團對香港前景不感到樂觀,擔心九七後業務受到政治打壓。當中怡和集團決定遷冊百慕達,並撤銷在香港上市的地位。現在回頭一看,當日的決定是否正確?

在港英年代,香港四大英資財團包括怡和、和黃、太古和會德豐。眾所周知,香港被割讓給英國,與鴉片貿易有關。早在1773年,英國透過東印度公司向中國進行鴉片貿易,賺取豐厚利潤。1834年,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壟斷權被英國政府正式廢除,鴉片貿易向英商全面開放,怡和洋行便趁機在鴉片市場上分一杯羮。

怡和洋行創立於1832年,正式名稱是渣甸‧麥地遜公司(Jardine Matheson & Co.),由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麥地遜二人創辦。二人創辦怡和洋行之前,已在廣州一帶從事走私鴉片生意,之後藉著東印度公司壟斷權被廢,迅速取得鴉片貿易的市場領導地位。英國人在1841年佔領香港後,怡和投得土地,開始發展地產、港口和貿易業務;及後不斷壯大,成為香港最大英資財團。

和記黃埔(和黃)的歷史可追溯至1860年創辦的和記洋行,以及1863年創辦的黃埔船塢。和記洋行初期業務主要是轉口貿易。太古洋行則在1870年進入香港,主要業務是客運和貨運,之後發展碼頭、造船和食品生產等業務,成為與怡和洋行及和記洋行鼎足而立的英資大行。

會德豐的歷史較短,由英籍猶太人佐治‧馬登於1925年在上海創辦,主要從事航運、貨倉等業務。二次大戰後,會德豐將業務轉移至香港,之後透過收購,涉足地產和零售百貨業務。1973至1974年,恆指大跌,不足兩年由1774點跌至150點,怡和及旗下的置地股價大幅下挫,怡和股價由50多元跌至2元多,置地股價由20多元跌至不足1元,兩間公司一度出現財務危機。1977年,李嘉誠暗中吸納置地旗下九倉20%股權,之後轉售給船王包玉剛,讓他最終在1980年取得九倉的控制權。到1985年,包玉剛再成功取得會德豐的控制權。而李嘉誠亦早在1979年成功收購和黃,並在1981年出任董事局主席。和黃及會德豐兩大英資財團,先後被華資收購。怡和擔心繫內公司(特別是置地)被華資不斷狙擊,失去控制權,最終決定遷冊和撤銷香港上市地位。至於太古,則透過發行A股和B股,讓施懷雅(Swire)家族能夠以較少資金繼續控制公司。怡和系的五間主要上市公司,包括怡和控股、怡和策略、牛奶國際、置地和文華東方,在1994年12月底後在香港股市除牌,改為在新加坡交易所買賣。公司的業務重心,亦由香港逐步轉移至東南亞及內地,可說真正從香港撤資。由1995年至2012年,這18年期間,怡和控股和怡和策略的股票每年平均回報率(包括股息)高達18%,較其他英資財團(8-9%)高一倍以上。旗下的牛奶國際,每年回報率更達到20%。在1995年前的18年,情況剛好相反,其他英資財團的表現遠勝怡和。正所謂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當日怡和決定撤資,甚至取消香港上市地位,對股東而言,確實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按:本文部分內容來自馮邦彥《香港英資財團》,謹此致謝。)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754

“國家隊”換操盤手?又是假消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3231.html

“國家隊”換操盤手?又是假消息

一財網 秦偉 2015-07-09 15:41:00

市場止跌大幅反彈,救市立桿見影,護盤操盤手會是誰?

經過多日救援,A股終於在7月9日大幅上揚,上證綜指全天漲202.14點,站穩3709.33點。

市場大面積翻紅後,新段子也隨之產生。網上瘋傳的一個消息是,內地管理層去香港請來了當年對付索羅斯的操盤團隊。

消息稱,利用軋空原理,新的操盤團隊首先先昨天把股指期貨合約全部打跌停,令空頭無法繼續開倉,因而不會在現貨市場繼續拋售。然後國家隊在07合約跌停板上將主力空頭全部開多單鎖死,在08合約上賣空。主拉07合約,拉開和08合約差價,然後限制空頭開倉,昨天中金所已經無法開倉!由於1507合約下周就進行現金交割,到時空頭必須移倉。由於兩個合約存在差價,空頭移倉將會造成重大損失。只要國家隊反複控制近期合約,就可以關門打狗,直到最終將空頭全部耗盡。對沖基金空頭,要挽回損失只能去現貨市場買股票,在這里變成多頭。

這看似邏輯緊密的分析,結果仍是漫天假消息中的一員。某外資行交易主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又是一條假消息。

某從事股指期貨交易的人士也表示該消息為假消息,消息中號稱被國家隊賣空的08合約,今天也是漲停。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41

又是印度!魅族如何在印度賣手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7675.html

又是印度!魅族如何在印度賣手機?

一財網 劉佳 2015-08-26 22:21:00

“目前魅族在印度要做的,還是把產品做好,和用戶緊密溝通,加強渠道,把魅族打造在正確的地基上,僅僅憑借性價比鎖定市場份額是沒有意義的。”

1974年,19歲的喬布斯曾義無反顧地遠赴印度朝聖,在這趟精神之旅的兩年過後,他和同伴一起創立蘋果。而現在,這片“朝聖之地”成了不少喬布斯“中國學徒”競相爭搶的戰略高地。

“魅族對於印度團隊的擴張沒有限制。”8月26日,魅族科技副總裁李楠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當天,魅族在印度發布了智能手機魅族MX5,售價19999盧比(折合人民幣1922元),並將在印度電商平臺Snapdeal正式開售。

在國內手機市場逐漸飽和的情況下,智能手機普及率約12%的印度成了中國廠商爭奪的下一個戰場。在魅族之前,包括金立、華為、中興、小米、一加、OPPO等國產品牌都已先後進入印度市場,試圖爭奪這個有著145億美元潛力的市場。

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一家中國廠商能在印度這一智能手機市場鎖定勝局。在押註印度的背後,李楠表示:“如果進入太早,印度智能手機普及率太低,需要大量教育市場的工作;進入太晚的話,面臨的是攻堅戰。現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既有一定的普及率又正處高速增長,還有足夠的空間,僅僅憑借性價比鎖定市場份額是沒有意義的。”

為什麽是印度?

“為什麽是印度?”

李楠對記者說,最主要的是為魅族產品線的調整。早年魅族只賣2499元的手機,國際化只能做俄羅斯、法國等這類高價手機市場。但現在魅族已把MX系列手機價格挪到1799元,魅藍系列做到了千元級別,再回過頭看整個海外市場時,印度是最好的選擇。

印度的市場規模和增長速度,和以前的中國手機市場很像。但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印度基本上跳過了PC互聯網時代而直接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此外印度作為聯邦國家,很多地域的稅收等政策完全不同,在這些挑戰下,找到熟悉印度市場的人、組建本地化團隊是魅族來印度市場做的第一件事。

李楠透露,魅族從競爭對手三星、華為等那里挖來不少在印度的員工,已經組建了15人的印度團隊,主要負責當地渠道建設、品牌推廣等。

目前,魅族在印度的銷售仍以線上平臺為主;而在營銷上,李楠稱,此前幾家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猛砸線下廣告的做法投入產出比並不高,因此魅族短時間不會鋪線下廣告進行營銷,還是從自己擅長的線上和社交網絡做起。

在此之前,今年5月和8月,魅族曾把魅藍系列手機放到亞馬遜印度網站上銷售,在兩次試水之後,正式在印度發布MX5 。

但和不少手機廠商在印度市場比拼廉價手機的策略不同,魅族首次正式在印度發售的手機MX5賣到了19999盧比(折合人民幣1922元)。

魅族這一做法的考慮是,希望先把高端機型展示給印度用戶,樹立較為高端的品牌形象,全面展示魅族此後再推出針對不同消費人群的智能手機。特別是對魅藍而言,印度將成為其重要的市場。

事實上,這款在印度正式發布的手機,與在8月初就在北京發布的MX5手機,從硬件配置來看並無差別,但在內容方面融入不少印度的當地文化背景,比如開機畫面是印度泰姬陵剪影、來電鈴聲融入印度舞曲,同時加入了印度法定節假日的標註提醒、宗教節日提醒等,並在瀏覽器應用上與印度本地互聯網達成服務合作,同時也針對影音、遊戲和應用等進行本地無縫對接。

而在銷售渠道上,這次魅族之所以和Snapdeal達成合作,其中少不了阿里巴巴的作用。今年阿里以2億美元入股印度電商Snapdeal,在阿里的牽線下,最終魅族選擇了對其支持力度最大的Snapdeal達成合作。

針對魅族手機在印度的售後問題,李楠還宣布,計劃在印度20多個城市建立超過40個售後服務中心,提供寄送快修等服務,以保證印度魅族手機用戶的利益。

不著急看銷量

除了把手機賣到印度外,魅族還計劃把手機“造”在印度。

此前,因為受關稅政策調整影響,導致不少手機廠商相同硬件配置的手機在印度售價比中國售價還要高。李楠也透露,魅族在布局印度市場的過程中,正好趕上了一次提高關稅,這堅定了魅族在印度本地生產的決心。

伴隨著富士康正在印度建設新的工廠,接下來魅族手機將開啟印度的本地生產。

除了關稅原因外,從地理位置來看,把印度作為生產中心,也將有利於未來手機廠商們在南亞、東南亞市場的擴張。

不過,與競爭對手相比,魅族在印度的動作並不算快。

此前,華為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建廠的提案已經獲得印度內政部的批準,小米聯合富士康在印度本土推出了手機,而聯想已通過代工商偉創力開始在印度生產智能機。

此外,IDC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品牌二季度在印度的智能手機銷量同比翻了三倍,比一季度翻了一倍。其中,小米、華為、聯想和金立四個品牌總計已經占到了印度12%的市場份額。

“進入太早卻沒有踩上點未必是好事。”李楠說,在吸取了先行者的探路經驗後,對魅族這樣的後入品牌未必是壞事。類似的是,此前外界一度認為“慢跑”的魅族幾乎退出了中國主流智能手機的競爭,但魅族很快後來者居上,今年目標出貨量實現400%的增長。

但對於印度市場,李楠稱:“魅族並不著急看銷量。”“目前魅族在印度要做的,還是把產品做好,和用戶緊密溝通,加強渠道,把魅族打造在正確的地基上,僅僅憑借性價比鎖定市場份額是沒有意義的。”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1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