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Accumulator翻版銀行生吞廠佬-卡森國際(496)、鴻興印刷(450)、威發國際(765)

>2008-06-19  NextMagazine年 中結算,人民幣兌美元持續升破七算,加上勞動法出台,原材料成本上漲,廠佬早已站於垂死邊緣。近月十多隻工業股相繼發出盈利預警,不過廠佬並非因為「本 業」經營不善而損手,而是中了一隻翻版Accumulator的綑綁式衍生工具。推出這種產品的,正是把廠佬一手湊大的銀行,以優惠的匯價買入人民幣做餌 與他們對賭,廠佬的結局是名副其實的「贏粒糖、輸間廠」。連印刷業老行尊鴻興亦中招,不單一鋪蝕一億六,控制權亦被迫拱手相讓。

一向穩打穩紮,屬傳統基金愛股的鴻興印刷,在今年五月初率先預告會「出事」。該公司發出盈利預警,表示衍生工具虧損達一億六千九百萬元,市場中人都感到非常愕然。

今年七十九歲的鴻興老闆任昌洪,五十年代在中環開山寨廠起家,逐步擴展為專業彩盒和瓦通紙箱印刷及製造商,並在九二年進身為上市公司。今次因為勁蝕須批股集資,眼白白喪失了公司的控制權。

該 公司發行三億多股新股,全數批予由梁伯韜打骰的歐洲第二大私募基金CVC。集資所得的八億多元,其中四成多將用於終止若干衍生工具合約。交易完成後CVC 將持有三成半股權,變成鴻興最大股東,且可委任四人加入董事局。而原先持有五成股權的創辦人任昌洪家族,股權被攤薄至三成二,不單淪為第二股東,連董事會 主席位亦不保。

鴻興曾於○○年和○二年被《福布斯》選為全球三百家最優秀小型企業之一,有分析員表示,今年初探訪公司時,仍未見任何異樣, 運作正常,不知為何爆煲;而翻開鴻興印刷截至去年九月的最新中期業績,流動資產中的衍生金融工具金額只有一千零七十二萬元,在今年中卻變成了巨額虧損,公 司購入的是何種衍生工具,鴻興都未有公布。

美國減息廠佬損手

據熟悉鴻興內部運作的人士透露,鴻興出事在於購入了人民幣與息口掛鈎的遠期結匯衍生工具,這種工具近年由銀行的財資部「發明」。

本 刊取得一份由渣打銀行向廠佬推介的衍生工具合約報價單,玩法是銀行與廠家協定,以「倫敦銀行三個月美金同業拆息」(Libor)掛鈎以兌換廠家日常所需的 人民幣。假設廠家每月要買入八百萬元人民幣,合約期十二個月。若然三個月美金Libor在三釐至六釐之內,廠家即可以「優惠價」,即一美元兌八元人民幣的 匯率買入人民幣。當Libor在三釐至五釐的區間外,廠家要以高於一兌八算的匯率購入人民幣,最惡劣的情況是整個月都在所訂的區間以外,廠家就要以一兌四 的匯率購入人民幣,即二百萬美元兌換八百萬人民幣,廠佬每個月因應Libor的走勢與銀行結算,直至合約完成為止,結算日以十二個月的平均匯價找數。

一名上市公司財 務總監指出,有廠家甚至為取得更優惠匯價,與銀行協定「苛刻」條件,在Libor跌出區間後甚至肯以一美元兌一元人民幣的匯價「接貨」,「銀行推銷時,話 經過詳細研究,預計○八年Libor會在三點五釐至四釐之間,而且○六、○七年Libor都在四至五釐之間,因此為廠家提供三至六釐的區間範圍相對安全, 很多廠家都以為風險不大而採用,結果出事。」

今年初,美國為拯救次按危機不斷減息,在三月初美金Libor就跌穿三釐水平,玩這種衍生工具的廠佬就損失慘重。

記者曾致電鴻興執行董事任浩明,向他確認其公司是否買入此種合約,他只說:「我唔會回應你任何問題。」說罷,便立刻掛斷電話。

去年銀行力推的投資產品Accumulator,隨着美國次按惡化,港股大瀉而爆煲,不少富豪蝕過億,甚至開記者會公開銀行的推銷手法。(《蘋果日報》圖片)

一鋪清袋後悔莫及

除了印刷業一哥,沾手這種衍生工具的,還有部分名不經傳的工業股。事關這些工業股都是在內地設廠,日常營運開支都是以升勢凌厲的人民幣找數,而原材料價格持續上升,貨品卻是出口到歐美,賺的是不斷貶值的美金,公司盈利漸漸被蠶食。

其 中一間損手廠家威發國際,亦於今年二月發出盈利預警,披露公司由於去年曾買入兩份與美元同業拆息及人民幣匯率掛鈎的合約,前後虧蝕四千八百五十萬元。主要 生產塑膠包裝的威發國際,過去連年虧損,直至○六年因為收購了日本名牌玩具製造業務才開始轉虧為盈,○七年全年溢利有三千六百多萬元,亦因無長期負債,派 息比率高達六成,是收息一族的愛股。今次一鋪「輸身家」,其財務總監袁志偉,本以題材敏感拒絕回應,但仍以無奈的語氣拋出一句:「總之我哋以後都唔會再買。」

卡森國際首席財務總監鍾劍堅持不與銀行對賭,只買一份基本「不交收人民幣遠期合約」,結果一年賺一千八百萬。(廖健昌攝)

堅守本業拒絕對賭

卡 森國際亦曾被香港某大型銀行推銷掛鈎衍生工具,不過其首席財務官鍾劍就能獨善其身,堅拒購入,他說:「我哋賣辦公室傢俬去歐美,一向收入都很穩定,但去年 開始我哋喺美國接嘅訂單愈來愈少,已經感覺到美國的上游經濟情況好唔樂觀,嚟緊一定會減息。個市場前景咁不明朗,同美金libor對賭的風險是很大的。公 司賺錢係應該靠主要的業務,而不是金融工具。」結果,為了對沖人民幣升值風險,他們只買入一份基本的不交收人民幣遠期合約(NDF),與銀行協定以七點三 兌換人民幣,每個月付三百萬至四百萬的美金,於○七年度更賺了一千八百萬元。

卡森購入的NDF既可對沖人民幣升值,風險亦較低。○五年中, 人民幣單日上升百分之二,香港幾間銀行包括渣打、滙豐及星展等,就推出NDF這種合約。假設廠家與銀行協定,每個月賣出十萬元美金,遠期兌換價是一美元兌 八點零三元人民幣,年期是十二個月。約滿後,當美金兌人民幣是八算,那廠家就可賺取差價,每月賺得到三百七十五元美金。而這份NDF就可以增加做生意的穩 定性。

鴻興印刷在大陸設廠,但人民幣升值,公司與銀行對賭,投資翻版Accumulator對沖風險,結果公司的控制權亦喪失。

百搭對賭銀行自肥

但 銀行推銷基本NDF利潤很低,「嗰個部門啲Sales,花紅誇張到少則六個月,多則四十八月。久而久之,佢哋要孭嘅quota就愈來愈大;傳統嗰啲外匯、 利息產品根本滿足唔到佢哋,唯有設計啲一次可以賺幾十萬美金的產品出嚟自救。」一名在銀行界工作的人士說。於是,銀行的財資部就把人民幣的利率與各種可量 化的指數掛鈎。就像「車仔麵」般,可因應買家的需要而自由配搭。除了Libor,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黃金、石油,以至食材價格,都可以是掛 鈎的工具之一。部分銀行甚至推出孖展,廠家只要存入買入金額最少一成,就可以「對賭」,與到澳門賭場無異。

「當初廠家考慮買NDF,原意是為了保本,你知道一年內匯率係幾多,咁同買家報價都方便一些,但因為呢一年出口生意實在太差,要心急幫公司賺錢,廠家心態咪由投資變成投機囉!」一名熟悉這種投資工具的廠家說。

瑞信研究部分析員劉紹文說,近年這類以利率與外匯貨幣掛鈎的工具大行其道:「有廠家簽好約已經後悔,由於這些合約要以市值入帳,令上市公司的P&L(損益賬)一係賺好多,一係蝕得好緊要,非常波動。」他認為上市公司應要理解這些工具的遊戲規則,不能盲目簽合約:「就好似去年令好多富豪『蝕入肉』,被謔稱為I Kill You Later的Accumulator(累積股票合約)。買時只會想到可以賺幾多,並無想過,結局是『贏粒糖,輸間廠』。」

翻版Accumulator玩法

假設銀行與廠家協定,廠家每月必買入?800萬人民幣作日常營運開支,合約期為一年。

於合約期內,若該月美元同業拆息於3%-5%內,廠家最多可以$1美元兌?8人民幣的「優惠價」購入人民幣。即廠家該月只需付$100萬美金。

若然該月的美元同業拆息不在3%-5%之內,廠家要以較高成本價購入人民幣。最壞的情況是,Libor在該月每天都不在3-5%內,廠家則要以$1美元兌?4人民幣購買人民幣,即廠家要付$200萬美金。

Libor狂瀉廠佬損手

中招工業股

公司賭輸錢員工孭飛

一向經營媒體業務的星島集團,同樣沾手遠期外匯衍生金融工具,連同若干商品合約,○七年虧損達一億元。結果集團以司庫未有遵守集團投資指引為理由,要司庫個人承擔一切因此而來的成本、費用及負債;而大老闆何柱國更要以個人名義,向銀行作出五千多萬元擔保。

經營媒體的星島集團亦沾手衍生工具,虧損近億元。圖為集團主席何柱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4

上市不成反借殼-中大印刷(0055)與Neway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3827


【新股消息】Neway明年首季上市籌逾10億元,擬20倍市盈率招股
2007/12/24 10:54
財華社香港新聞中心。據《東方日報》報導,由中大印刷(0055-HK)主席薛濟傑私人經營的Neway集團,計畫在明年首季上市,集資逾10億元,將成本港首家上市卡拉OK連鎖店集團,上市業務將包括娛樂及經理人公司Neway Star ,藝人包括關淑怡、鄭融等。

前稱新時代卡拉OK集團的Neway ,屬香港最大卡拉OK集團,現時共有23間分店,以營業額計佔本港市佔率超過60%;市傳Neway去年盈利超過1億元,擬以約20倍市盈率招股。2004年開始拓展內地及海外市場,現於內地及馬來西亞均設有分店。

薛濟傑早在1987年創辦中大印刷,公司於1992年上市,主要經營印刷彩色紙盒、說明書以及廣告和卡片類。


greatsoup:

唔怪之得之前大股東好像想放棄中大印刷(0055)呢隻殼的樣子了。

行為1: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704/LTN20070704413_C.pdf


7月初,題材開始初步實現,為進軍中國水業概念開始

行為2: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22/LTN20070822113_C.pdf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24/LTN20070824418_C.pdf


8月尾,發行大量新股及可換股債券把個人持股量大舉攤薄至少於30%

行為3: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06/LTN20070906451_C.pdf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06/LTN20070906464_C.pdf


9月,擴大股本為進行更大的發行新股減少自己股權作準備

行為4: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03/LTN20071003229_C.pdf


10月,拆細股份以便散貨/炒作,使新大股東順利入主。

行為5: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29/LTN20071129295_C.pdf


11月尾,大股東調任非執行董事,新大股東委任代名人入局。

下一步就是大股東轉讓所有股權予真正的大股東或繼續發行大量新股以收購水業業務,以減少大股東股權及方便炒作,從而使大股東完全放棄這個上市公司。

這個大股東對待小股東也不俗,幾乎年年都有派息,也沒有太大的不良的紀錄,這次純粹為放棄這個殼資源把第二家公司上市,所以這隻Neway可以一敲,如作價不高,也可買入作較長線投資。


...


最後Neway因金融風暴關係,兩次不能上市,最終把公司注入自己原本的上市中大印刷(55),作價僅6,500萬,並易名為Neway Group Limited。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6/LTN20090616469_C.pdf


因殼已轉讓一半給人,新殼主的人當然不想分殼給人,以下就有一些交涉過程:


歐炘先生已正式回覆本公司彼不讚成該等交易。歐先生已表達彼對該等交易之觀點,該觀點可概述為以下三個方面:


(i) 彼不認同動用65,000,000港元收購於二零零九年四月三十日尚處於淨負債狀態之Neway Entertainment集團屬合理及恰當;


(ii) Neway Entertainment集團並無即有盈利記錄,且慮及娛樂行業性質,其未來盈利不具吸引力及不可靠;及



(iii) 在公眾人士看來,由於毋須獲獨立股東批准,該項交易可被視作將現金由本公司轉移至薛氏家族。



於接獲歐先生之回覆後, 執行董事薛嘉麟先生及非執行董事陳烱材先生與歐先生舉行電話會議討論其上述觀點。其中, 彼等已向歐先生解釋


(i)NewayEntertainment集團之過往表現(如收入來源);


(ii)Neway Entertainment集團之未來業務計劃概況(如未來兩年將製作之估計唱片或電影數量);


(iii)音樂及娛樂行業之未來前景;及(iv) Neway Entertainment集團於二零零九年四月三十日之淨負債狀況乃主要由於股東貸款約23,340,000港元,有關款項亦出售予本集團。


此外,彼等亦與歐先生討論彼認為該項交易屬公平合理之情況及在賣方提供溢利擔保及向本公司授出認沽期權之情況下彼會否改變對該項交易之觀點。


歐先生確認上述第(iii)個觀點僅是一個針對本公司之提醒。


為回應歐先生之反對意見,執行董事薛嘉麟先生及非執行董事陳烱材先生與歐先生舉行電話會議,當中董事會可考慮保留獨立董事委員會之獨立財務顧問以就該項交易之合理性及公平性向獨立董事委員會提供建議。歐先生表示,即使本公司委任獨立財務顧問及該獨立財務顧問認為收購事項屬公平合理,彼仍可能不會批
准收購事項。


由於管理層認為委任獨立財務顧問未必能夠說服歐先生改變其觀點,而就完成收購事項而言將產生額外成本及需要更多時間,故儘管歐先生不反對委任獨立財務顧問,本公司最終並未向獨立財務顧問諮詢意見。由於未能說服歐先生改變彼對收購事項之觀點,及為向本公司及獨立股東提供更多保護,本公司要求及賣方最終同意在該項交易中加入「認沽期權」安排。認沽期權之詳情載於上文「認沽期權」一段。


而認沽期權只是確保賣出的價值不少於原有的價格減派息的款項,加上市公司投資的資金。


總的來說,可見借殼只是權宜之計,亦為一炒作派貨手段,若盈利可及,應該很快就會賣出此業務,新殼主亦能取得此殼作為資本平台,所以對前景不確定的情況下,請不要沾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74

生果報歐陽風神得過份-聯泰控股(311)、新洲印刷(377)


 


聲明:本人不是該位作家,萬勿以為吹捧某位財經寫手、又或是打起某一隻本人持有之股票之用。雖則本人又是一名類莊家打手,又是無錢的財經博客,哈哈。若覺得以上聲明是對的話,更不應看本文。


今日又忙,又抄報紙。

這位歐陽風先生,呢幾日非常出位,有兩隻股票被他一吹,就立刻急升30%以上,今日那隻又被他吹到爆升,連港交所都要公司出公告聲明。

7月10日,當日只有一專欄講這隻股票,就是他,雖則7日、8日都有人寫,但是他一寫就升20%,由57仙,升到69仙,公司都要出公告,真神奇。

當日專欄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9556

 


繼 本周初申洲國際(2313)忽然彈出之後,昨日輪到福田實業(420)發威,股價單日急升15%,收報0.98元,過去5個交易日已經累積升了42%。紡 織股翻身,似乎不是單一公司有資金追捧,而是整個行業的基本因素發生變化。福田過去多年盈利穩定,可是08年度(8月年結)忽然勁蝕3.96億元,逾半來 自縮減廠房規模帶來的支出,而截至09年2月底止半年,仍虧損1.66億元,期內剛好是海嘯後惡劣時期,產量縮減兼需求下降。為應對海外定單減少,集團已 轉向內需市場,上半年度內銷營業額增59%,至3.6億元,惟只佔銷售總額14.5%,仍有發展空間。福田最大問題還是負債過高,2月底福田淨借貸 16.62億元,淨借貸比率73%,幸好最近已籌組4.5億元的4.25年期貸款,有助解決周轉問題。


 


成交異動值得留意



棉 花 價格下跌,毛利上升,可能是成衣及紡織生產商受追捧的真正原因。搵仍未大升的相關股份,可吼聯泰控股(311),股價仍在近兩年低位徘徊,由於近日成交激 增,或有資金部署炒落後。聯泰管理層月前表示,集團截至今年5月底的業務表現與去年同期相比保持平穩,並指最近兩至三個月的廠房使用率為80%至90%, 「返單」持續,廠房使用率有望進一步提升。聯泰去年營業額升3.9%至8.32億美元,溢利跌5.5%至1183萬美元,每股盈利1.2美仙,末期息 0.145美仙,昨日收市價0.57元,往績PE僅6倍,息率5厘,兼且賬面值低至0.32倍,還有地皮升值因素未計,有心發掘有潛質大升的工業股,要趁 未炒前儲定貨。


當日公司立即出公告,聲稱現時正找投資者合作開發該地。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0/LTN20090710398_C.pdf


董事會謹此通知本公司股東及公眾投資者有關項目(「有關項目」)的最新發 展消息。有關項目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清遠市的已改變用途之土地(定義見本公司於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七日刊發的公佈)的重新發展事項。誠如本公司於二零零 八年三月十日及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七日刊發的公佈披露,已改變用途之土地的土地使用權已由工業用途改為商住用途。本公司目前正就重新發展已改變用途之土地制 定詳細方案。


董事會注意到近期有新聞報導載述有關項目的潛力,董事會謹此聲明,本公司正為有關項目遴選專業人士,除本公司於本公佈日期前所披露外,本公司並無就有關項目訂立任何具法律約束力的承諾。


信報戴兆兄去年寫過一篇文,就是講這家公司的潛力。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224


筆者昨天也有討論過這隻股,glassfund的留言寫得不錯呢: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9546


glassfund:


剛好我就是從事織業工作,當你明白這個行業怎樣運作後, 真是無論它們的業績如何你都不會想碰!

在眾多的織股中, 只有德永佳我覺得較好! 其他少碰為妙!

數月前,已有朋友叫我買420福田,我朋友說紡織股快炒上了,420非炒上1蚊不可,但是我一股也沒有買入。

一來我在美資buying office做,420是我其中一間供應商,我應該避嫌不碰。(在美資公司工作比較嚴,不要說買公司供應商的股票,就連買自己公司的美股,也要申報),

二來這間公司的出品,服務及管理我真是不敢恭維。它們就算連一些價錢超平且會損錢的單也樂於去接,半賣半送,為什麼? 不是好東西呢? 我不便直說, 自己想想吧!

三來,一間負債超過20億, 但仍在虧損的公司,在我眼中是沒有價值! 它們就算好市時盈利都是一年數千萬至一億左右, 20億負債很不健康呢!

最近想襯勢炒一轉紡織股的朋友,真的要嫌守止賺上損,炒完便算, 不要當作寶物去投資。好像1919之前炒波羅的海指數一樣, 快上快落!

順帶一提,311同420最近應該聯手合作攪緊一個project!喜歡高風險的朋友可以一博, 好消息公佈後出貨! 但輸錢不要找我,因這純屬投機炒賣, 和基本價值無關。且股價現已炒高了很多,可謂超超超高風險。我本人就不會買了!


greatsoup:

420是咁多間最不想買,294和311都唔錯,不過294那個聯營公司權益佔公司資產大半,有隱藏負債的機會,這才是我的憂慮。

311公佈業績後,我覺得已進入我的射程範圍,其後看圖覺得破55仙就博啦,大股東增持更加令我打了一支強心針,現在升了這樣多,都要等回一回才買呢。

這老牌公司,D人都是老xx,仲想有麼要求呢。不過真感謝你的辛勞。


今日,這位歐陽風先生,在股票急升後一日就寫新洲印刷,結果今日急升50%。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560


 


新 洲印刷(377)昨日急升125%,為升幅最大股份,此冷門細價股業績增長強勁,值得研究。該公司截至3月底止全年業績,股東應佔溢利2316萬元,增長 2.05倍,每股盈利10.41仙,末期息3仙。以新洲上周五收市0.40元計,PE低至3.8倍,股息率高達7.5厘,經昨日急升,以收市價0.90元 計,往績PE升至8.6倍,息率3.3厘。新洲主營印刷及包裝產品,要研究何以業績大增,先從topline埋手。期內營業額5.97億元,增長約 11%,扣除銷售成本,期內毛利為1.3億元,增長約25%,銷售增加同時成本下降,業績當然好,但還未能解釋純利急增原因。


 


融資成本減利業績


 


分 項業績顯示,其他收益一欄出現其他虧損項目98萬元,相對上年同期則有其他收益537萬元,至於銷售及分銷成本則增約兩成至3600多萬元,行政費用微增 百多萬元,皆對純利有損,不過融資成本卻由1665萬元減至1049萬元,反映大減息後對一些負債偏高的公司業績影響相當顯著。此冷門股發行股數僅 2.22億股,昨股價未升前市值只得8900萬元左右,一隻無資產殼股,市值分分鐘都大過佢。新洲股價大升後,市值升至2億元,仍低於最新資產淨值 3.19億元,現價資產折讓約37%。翻查業績紀錄,新洲營業額一向非常穩定,除06年外,盈利紀錄也不差,股價低殘至此,應與流通量偏低加公司欠知名度 有關,以折讓價買一間業績穩定而營運槓桿正在提升的公司,買得過。不禁想起鴻興印刷(450),若不是參與衍生工具,不致將股權拱手相讓。


好一位神之寫手。


但筆者前兩天在公佈業績前後也寫過一點:


筆者評論: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9465


greatsoup:

377債重一些,但盈利、派息都OK,不過就未到投資級數,當殼博都得。

....


etam:


湯財兄,吾系好明,生孖漆洲仔“債重一些”系指咩呀?

望過佢今年手貴盤數,凈資產仲有305762單位千。
單睇呢個數吾實際,再睇深啲,應收賬之類同埋應付賬之類都變大左。收嘅比比嘅都系多,但萬一Luck轆都幾擇洗。

再睇深啲,流債比流產多(311005-299916=11089單位千) ,流緊血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07/LTN20081207030_C.pdf




377上半年業績。
公司現金及受限現金得3,500萬。

但銀行債項達1.6億,稅項負債2,600萬,融資租貸款2,500萬,共2.1億,

兩項相差1.75億,較總資產3億幾是不小的比重。

細看盤生意,現時的營運現金是客拖公司,公司拖供應商,得來的1,000多萬撐住的。

若公司是業績不能做大,會是非常危險,但是看應付款,公司應該今年都有增長的。

洲仔賣殼是機會總是有的,盤少貨疏。


......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2/LTN20090712032_C.pdf




377業績一小時前已出。



財務略有改善,派息劇增,P/E 4倍,派息約7%。


但到了今天P/E已經13.5倍,息率只有2.4厘,亦到了2007年急升頂部,筆者建議不要跟進。


但實際上,印刷股中最值得買,財務最好的,老闆又可以的,就是我手上的一隻股: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7003


不過今年盈利及派息有機是倒退,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58

450鴻興印刷 味皇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4487
不能睇小有萬幾員工的企業,廠佬花了幾十年青春而成長的企業,無論係廠佬定係企業本身,都值得尊敬既然係老闆想留比後人的老企業,差極也有個譜不過08年炒燶左澳元之餘,債主又追數,結果闆畢生的心血拱手讓人,偏離熟悉的本業而造成不可預見的壞結果,值得我們同某些上市公司老闆借鑒睇老闆幅相,個人感覺佢係非常老實的人,而且唔似鹹濕佬(味皇睇得賭鬼多),味皇對其遭遇相當同情主席雖然換左人,但管理層尚未有大變動,經營的穩定性應該可以保證(億):             09      08       07        06      05固定資產  14.0   16.6    15.4    14.2   13.5存貨            5.0     8.6      6.0      5.0     5.5現金          14.3   11.3      6.0     13.1    3.3總負債        6.7   17.4    11.9     12.4    6.5盈利            0.0    -0.2     2.8       2.5     2.4可以看到,按固定資產同存貨計,09年公司的規模倒退至05年的水平,因此09年的盈利水平會同05持平,05年賺2.4億,因此09年的鴻興也有 能力賺2.4億盈利不是要點,升極都有個極限,真正的要點是鴻興的財務改善,經營亦好轉,一來現金多左,二來存貨少左,固定資產因為重估而下降,但客戶關係未必會 走,如果重新投資固定資產,盈利會再上升(億):             09      08       07        06      05發行債券   0.0      0.0      0.0      7.2     0.0發行新股   8.7      0.0      0.0      0.0     0.0現金          14.3   11.3      6.0     13.1    3.3總負債        6.7   17.4    11.9     12.4    6.508年炒燶左澳元而蝕錢,其實唔係蝕好多啫,主要係債主收數,一次過要比8億冇錢比,結果老闆畢生的心血拱手讓人,鴻興財務是比較保守的,預留的現 金本來夠找數,就偏偏係筆死人澳元蝕錢,搞到差左果少少,結果就唔夠錢還值得一提的是,新股發行價是2.7,即債主願意以2.7接貨攤薄之前賺2.4億是每股0.42,攤薄後2.4億是0.27,鴻興一直都冇實質虧損,債主入股其實入得過05年的每股資產淨值3.2,而09年3.1,分別是構成比例唔同,05年高槓桿,09年現金多,既然現金多自然要投資,何況固定資產下降是因為重 估,因此現金很快就會轉化成盈利,05年每股淨資產產生13%的盈利,09年是9%,不想佢學05年咁高槓桿,當佢投資後可產生11%的盈利就是 0.34,由於財政健康,派高息冇問題用pb1.4計,3.1x1.4=4.34用pe14計,0.27x14=3.78       0.34x14=4.76      平均(3.78+4.76)/2=4.27所以鴻興都值4.3既,派息比率一向都好高,換左人就唔知了,最近派0.14,是0.27的51%,假設將來的派息比率都是一半,最多可以派 0.34x50%=0.17紙品股之中財政最好就係佢了,定單又上升,不過炒作就唔知輪唔輪到佢了由於控股大股東是基金,因此對於鴻興的價值幾時才反映,佢地應該仲急過我地*補充一下最近鴻興的壯絕的回購行動,假設鴻興每股盈利是0.27,以2.4回購就是11.25%的回報率,這裡有兩個訊息:1.鴻興錢多2.鴻興本業的純利率低於11.25%按2的推論,當鴻興本業的純利率高於回購所得,鴻興就會投資固定資產而非回購,假設鴻興純利率10%,當股價升至2.7,鴻興就會停止回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21

印刷難賺 秋雨打算賺土地開發財

2010-7-26 TCM





台灣營業規模前三大印刷廠秋雨印刷,自四年前爆發財務風波後,股價始終在五元上下載浮載沉,營收也不見起色;但今年六月下旬起,一度站上五‧五元,並爆出單日近三千張交易大量,市場盛傳該公司將轉型做土地開發,吸引法人與散戶加碼。

負債五億元 精湛建設總座伸援手

此消息很快獲得證實。六月十五日,該公司股東會決議更名為秋雨創新,營業項目新增特定專業區開發業、投資興建公共建設業、新市鎮、新社區開發業、區段徵收及市地重劃代辦業與都市更新重建業等七項與房地產相關業務。

秋 雨自二○○六年開始爆發一連串負面新聞,先是公司不當貸放資金,替董事長林秋雨之子、時任總經理的林耕然償還五千六百萬元私人借款,違反證券交易法,被打 入全額交割股;接著,檢調又發現林耕然曾向中華商銀貸款,被要求購買力霸公司債,但卻違法轉讓,林耕然違反證券交易法被起訴,秋雨的企業形象跌落谷底,直 到林耕然主動請辭下台,才平息風波。

二○○六年開始,秋雨將《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代理權及台北市近八百坪辦公室,以近三億元賣給晶華酒店董事長潘思亮的哥哥潘思源,但負債仍高達五億元,此時,長年熟識林秋雨家族的台中精湛建設總經理陳志聲伸出援手,秋雨印刷股權結構開始產生變化。

陳志聲原本只有兩百張秋雨股票,二○○八年改選時成為秋雨董事,後來持續提高持股,目前其個人與旗下精湛投資,合計擁有約一萬張秋雨,持股近一成,是秋雨大股東。

陳志聲是誰?今年四十七歲的他,十四年前,由科技業轉跑道至房地產業,最早與精銳建設相互投資,當外界都不看好台中市七期重劃區時,就敢在七期重劃區推總價近兩千萬元的別墅。

三、四年前,他與精銳建設拆夥後,又整合前中央貿開董事長丁善理家族在大度山的土地,推出每戶一億元透天別墅;之後與鞋業大廠寶成集團結合,開發台中市「單元一」土地。

雖然,他在營建業資歷不深,卻屢屢有驚人之舉。「為了一圓成為上市公司老闆的夢想,陳志聲入主秋雨的事,已在台中建商圈傳半年了,大家都不驚訝。」一位台中建商如此表示。

印刷量萎縮 為開源做不動產開發

針對投資秋雨,陳志聲表示,與林董認識十五年,擔任秋雨股東兩年多,身為董事會成員,「如果我使得上力,更不能作壁上觀,但未來秋雨不是轉型為建設公司,而是增加土地開發業務,以與我經營的精湛建設有所區隔。」

目前秋雨在台灣有一百多位員工,最大客戶是《壹週刊》、南一書局教科書,陳志聲認為,未來印刷仍是秋雨創新的核心業務,但台灣雜誌業受限市場規模小,印量逐漸萎縮是事實,印刷產業要再像二、三十年前那般大幅成長不容易,未來要開源,朝不動產開發是一條可行之路。

土地資產豐 林口廠市值四億多元

陳志聲表示,二○○七年他與寶成集團共同成立寶慶開發,他擔任董事與總經理,合作開發土地;林秋雨也希望循此模式,找他來整合土地。

「外面說我借秋雨的殼上市,九五%說的都是錯的!」陳志聲強調,他與秋雨的關係是策略聯盟,目前他已經幫秋雨整合北部、中部幾塊土地,做為未來營收來源。

「蓋房子、賣房子的事情保留在精湛就好,秋雨只單純做土地開發買賣比較單純。」他分析,秋雨的土地資產相當多,林口廠三千七百坪、台南廠一千七百坪、上海廠一萬二千坪,這些土地取得時間早,土地成本低,他將規畫讓這些資產價值極大化。

例如,秋雨林口廠位於文化一路,正前方就是機場捷運線,雖然是工業區土地,但他認為,若該土地能發揮更大開發價值,秋雨不排除遷廠至地價較低的區域。

戴德梁行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長楊長達說,目前林口工業區土地每坪約十一至十三萬元,秋雨林口廠臨大馬路邊,市值應有四億多元。

至於位於安平工業區的秋雨台南廠,目前區域行情每坪約四至五萬元,不算特別高。

陳志聲說,兩岸簽訂ECFA後,會有台商產業回流,對工業區土地的需求大增,過去五、六年,他的重心放在工業區與住宅區土地,他也正協助秋雨開發類似土地,收購零散土地整合為大面積基地,再釋出給台商,賺土地開發財。

秋雨印刷總經理特助蔡鴻榮證實,公司相當信任陳志聲進行土地開發業務,為符合法令規定,才會在今年股東會通過更名為秋雨創新。

蔡鴻榮透露,目前林耕然在公司掛名特別顧問,創辦人兼董事長林秋雨雖然年屆九十,但身體相當硬朗,每日照常去台南工廠上班。

值得注意的是,明年六月秋雨董事會即將改選,陳志聲不否認有意取得經營權,加上今年股東會也通過要辦理私募,並限期一年內辦理,陳志聲未來勢必會有大動作,隨著股權結構消長,林秋雨家族能否持續掌權?很快就會有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78

5.14 激光轉移談印刷行業 哈迪斯整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0qo4c.html

 

哈迪斯—上尉激光兄,請教一下,印刷行業整體利潤率怎麼樣啊?

 

 

激光轉移—印刷:規模以上企業(銷售額在5億以上,數量約佔行業的1%)的利潤率不超過20%,其餘企業會更低

 

 

激光轉移—印刷這個行業沒有誕生過世界500強,最好的日本凸版,曾經在世界500強上閃過1年。個人感覺印刷行業極為零散,我以前在勁嘉股份——國內最好的印刷企業。

註:深圳市勁嘉彩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1996年10月14日,公司主營業務定位為高端包裝印刷品和包裝材料的研究生產,主要產品是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煙標、高端知名消費品牌包裝及相關鐳射包裝材料鐳射膜和鐳射紙。點擊進入公司主頁

 

 

激光轉移—印刷首先,我和我的一個行業內朋友曾經多次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們的一致看法是:不看好印刷這個行業;

 

 

2.印刷行業是一個兩頭在外的行業,:既不是靠近資源的始端,也不靠近消費的終端。由此決定了這個行業即沒有資源壟斷,也不存在窗口收費,是一個純粹的中間製造業.但凡這種即不例如中國石油的資源壟斷,也不例如中國平安保險的窗口收費的中間製造業,現金流都是非常脆弱的;

 

 

3.印刷行業的產品極其個性化,眾所周知的原因,不同的客戶使用的印刷圖文,印刷色彩,印刷材料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這樣決定了,印刷這個行業很大,但集中度很低,即使是國內煙包印刷的龍頭上市企業——勁嘉股份,其在煙包行業的市場佔有率也不到5%.在世界500強中印刷企業極少出現,即便有,其地位也很不牢固;

 

 

4.在煙包印刷行業,煙廠是絕對的客戶。印刷企業與其相比,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同時由於煙廠國有的關係,這個行業的營銷普遍是關係營銷優先。很多企業是這樣,煙廠在,什麼都有煙廠不在,什麼都沒有;

 

 

5.凌通董寶珍先生曾經發過文章,其觀點是明確的:作為投資,不看好製造業,尤其不看好印刷行業。儘管董先生並沒有從事過印刷行業,但很多生活常識與基本規律完全可以作為我們的投資指導,並不需要複雜的模型與繁複的計算。對此,我深以為然;

 

 

6.印刷行業的投資價值不高,但由於印刷的個性化,所以主要屬於經驗型技術,對人的經驗要求比較高,與一般製造業比較,印刷這個行業的薪酬普遍較高。這個方面,部分與航空行業雷同。

 

 

激光轉移—印刷勁嘉股份,國內煙包印刷行業龍頭,市場佔有率也不到5%。

 

 

激光轉移—印刷我早年做客服的時候,主要工作就是陪客戶打麻將。

 

 

激光轉移—印刷在製造業,勁嘉的薪酬是有競爭力的因為印刷行業,目前沒有能完全代替人眼的對顏色判斷的儀器,愛色麗也不行那這麼看的話經驗就相當重要了因為機器代替不了。註:愛色麗是一家致力於開發,生產,營銷和支持包括色彩測量系統,配套軟件,色彩標準及服務在內的創新顏色管理解決方案的公司。下圖為愛色麗X-Rite SP系列分光光度儀——專用於測量金屬表面或含鏡面反射的印刷品或塗料、塑料、紡織品等其他材料。

5.14 <wbr>激光转移谈印刷行业 <wbr> <wbr>哈迪斯整理
 

 

 

激光轉移—印刷:煙廠那些鳥客戶,說有色差,後來叫2個公關,就沒色差了。

 

 

激光轉移—印刷是的,經驗極為重要,這是印刷行業薪酬高的主要原因。

 

 

激光轉移—印刷勁嘉的老闆從理念上不允許搞關係營銷,要我們做質量營銷,品牌營銷,標準營銷,但我們做了10年,還是關係營銷好辦事。

 

 

哈迪斯—上尉老闆的理念是好的可惜被現實糟蹋了啊。

 

 

激光轉移—印刷是沒有辦法,理念是好,但實在是做不下去,一個煙廠就是3億的訂單,誰敢得罪。

 

 

龍龍—上尉僅僅招呼一次估計不夠吧。

 

 

哈迪斯—上尉除了關係營銷外勁嘉本身的產品競爭力怎麼樣啊?

 

 

激光轉移—印刷哪夠,你能想到的各種花樣我們都試過,視不同的對象區別而已勁嘉產品競爭力:國內最好,第二是虎彩,為暫未上市。

註:虎彩成立於1989年,是一家以印刷業務為核心,業務涵蓋包裝、安全印務、書刊印刷、激光材料、文具、啤酒的綜合性產業集團,旗下現有9家子公司,5000餘名員工。點擊進入公司主頁

 

 

哈迪斯—上尉最好的產品還不得不這麼的陪客,命苦啊。

 

 

激光轉移—印刷印刷行業的產品極其個性化,眾所周知的原因,不同的客戶使用的印刷圖文,印刷色彩。

 

 

激光轉移—印刷印刷行業不存在國標,國標是垃圾。

 

 

金槍魚—物聯網勁嘉的一二股東之爭,你怎麼看?

 

 

龍龍—上尉招呼客戶的費用是自己出還是單位報銷?

 

 

激光轉移—印刷這些費用單位報銷,白紙後面備註:例如:長煙WU。

 

 

激光轉移—印刷WU=吳,不能直接寫上大名的。或者:紅煙LI,就是紅塔山煙廠李。

 

 

激光轉移—印刷勁嘉是個很不錯的企業!他在深圳主板是有理由的!

 

 

哈迪斯—上尉剛才粗看一下勁嘉的財務報表覺得確實不錯。

 

 

金槍魚—物聯網現在主要問題是幾個股東在打架,核心競爭力:1,壟斷賽魯迪在國內的使用權;2,與各大煙廠合作煙包印刷。

 

 

哈迪斯—上尉煙廠換包裝印刷公司的難度好像不大啊勁嘉是怎麼能一直粘著這些煙廠的呀。

 

 

激光轉移—印刷粘性不大。主要就是以上2點:1,壟斷賽魯迪在國內的使用權;2,與各大煙廠合作煙包印刷

 

 

激光轉移—印刷賽魯迪適合高速長單柔版印刷,交期快,質量穩定,出貨大。

 

註:賽魯迪公司(Cerutti)是輪轉凹版印刷機和柔性版印刷機製造行業的國際領先的企業。

 

 

金槍魚—物聯網激光兄對他的成長性怎麼看,好像這兩年業務有點停滯不前?

 

 

激光轉移—印刷我個人判斷:不會很快的成長了。因為幾乎所有煙廠的業務已經基本合營瓜分完畢

 

 

金槍魚—物聯網只能靠兼併了?

 

 

金槍魚—物聯網如果向其他非煙的業務轉移,公司還有這些競爭優勢嗎?

 

 

激光轉移—印刷無任何競爭力!

 

 

激光轉移—印刷印前激光信息產業,無任何競爭力!

 

 

金槍魚—物聯網市場給出的20倍的PE,看來是對的。

 

 

激光轉移—印刷在勁嘉的幾年我還是學到不少東西的,我曾經發過一份長信感謝老總。

 

 

龍龍—上尉學到哪些東西?

 

 

激光轉移—印刷房地產我就不說了,印前激光信息產業最好的是台灣以及庫爾茲,庫爾茲掌握歐元印刷的20項防偽技術。防偽技術,就是印前激光信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註:庫爾茲是世界上熱燙工藝最主要的供應商,公司擁有3,500個多名員工, 

9個生產基地分佈於歐洲、美國和亞太地區,19個分支機構和70個專屬的經銷商,能夠因應每個客戶的不同需要,提供全方位服務及解決方案。

 

 

激光轉移—印刷台灣光群是產業化做的最好

註:中國光群秉承台灣光群雷射的技術優勢和 先進的管理模式,在2000年正式成立,先後於江蘇無錫及廣東東莞設立生產基地,產品行銷全中國,並持續擴大外銷市場,成為中國雷射防偽包裝材料的領導品 牌。如今,光群在全球(包括台灣、大陸、美國、泰國、日本、印度等地)擁有9個生產據點、14個營業所,員工總數1200多人。
點擊進入公司主頁

 

 

激光轉移—印刷學到哪些東西?我目前能看懂70%的《巴菲特至股東的信——股份公司教程》。

 

 

金槍魚—物聯網企業發展遭遇瓶頸期,不知道將來的方嚮應該向哪裡?

 

 

激光轉移—印刷利用中國煙草行業的不斷整合,擴大地盤!從客戶端倒推。

 

 

金槍魚—物聯網抓住大客戶,利用大客戶的兼併擴大而擴大?

 

 

激光轉移—印刷:是的。

 

 

激光轉移—印刷煙草印刷行業,只有防偽技術才是核心競爭力。

 

 

哈迪斯—上尉目前勁嘉的主要競爭對手有哪些呢?煙草行業兼併的時候,勁嘉能去兼併掉印刷包裝的對手才行啊。

 

 

激光轉移—印刷所以我們經常感慨「中國印鈔總公司」。

 

 

激光轉移—印刷勁嘉的主要競爭對手:虎彩集團。

 

 

激光轉移—印刷我在虎彩集團也做過6年。

 

 

激光轉移—印刷:虎彩集團的管理更嚴密,我認為勁嘉不能干掉虎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02

先傳媒(0550)及匯星印刷的估值(全部完成及增補大量資料,再修訂更正)

(1)

我上年寫過一篇批評所有評論者的分析,但之後因為太忙無續寫下去,上一年還寫「我是看長期,但是派息太低,我不喜歡派息低過5%的股票。航空雜誌我知道有前景,但是我認為一定要有機會讓我買回,但不是現在」,結果發覺原來已經不知不覺1年。

筆者近來見股價低,略計派息,跌到1.9元,當年計計,包括特別派息,發現已接近7%就部署買回了,那時候我是眼看買盤是1.92,賣方是2.05,差價太大,那我就慢慢掛上去,後來那幾天沒有甚麼成交,但慢慢在升,是我慢慢托上去的,終於掛到1.99元的時候,我眼看當時有少量賣盤在2.02元,原本我是有財力全買下來,但因為種種原因,買下了一部分。後來我確實真是沒有資金需要,就狠心又掛2.05元,但賣盤去到2.09元,發現良久都是只有2,000股2.08元,於是我膽博膽,就掃2.08元和2.09元。在復牌後,我發現仍未到價,於是在星期五再掛3塊錢又買了很少量。

經過一輪增持下,這股已佔本倉的總值22%,以這價錢來說未來我相信還會繼續增加,但還是要看作價而定。

(2)

這公司在2月23日晚上宣佈業績,盈利大增10.35%,至1.73億元,每股全麵攤薄盈利54.04仙,派發20仙股息和20仙特別股息,合計40仙,加上中期派發6仙股息,派息合共46仙,扣除特別息為26仙,現價市盈率5.44倍,為股息率分別為15.59%及8.81%。

這當然是一般財經記者的寫法,但是我們嘗試把全部東西拆開,也許能看到較多的東西。簡單來說這家公司業務主要分為兩部分,廣告業務和印刷業務。

1. 廣告業務:

這部分可分為航空及報章代理業務及招聘業務。

a.  航空及報章代理業務

這部分2002年劉竹堅入主後不斷擴大,初時為中國日報和大公報擔任法定公告代理,1年後不再參與大公報的代理

2004年2月,該公司獲得東航的廣告代理權、2004年7月又獲得南航的廣告代理權,2005年7月和南航訂5年的合約,2010年又續約5年。在2006年,東方航空其後亦與之深化合作關係,在此前或此後亦取得菲律賓航空的代理權。

2010年,這公司再獲國航及中華航空的廣告代理。2011年6月,分部又取得上海鐵道的廣告代理。然而,這公司稱,由於溫州高鐵意外事故影響到高鐵乘客量,亦令高鐵與空運爭相成為最受歡迎長途交通工具之競爭勢頭放緩。有見及此,所以該項目現正加以評估和審視,務求這業務維持穩健勢頭。

這部分公司曾想把之獨立上市為先傳媒,但其後因公司稱航空廣告業務之業務景況已迅速改變,最終並無分拆

筆者想當然,其原因可能是東航的廣告業務在2010年7月屆滿,為股東的利益著想,所以想趁盈利高峰,估值最高時上市,又或是並讓利予其他特別的股東,以獲 得繼續合約,這和其他外資賭業上市公司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其後終於成功續約,另外據其2009年年報稱,「及至第三季,對地產、汽車及優質消費產品的需求 開始反彈,在第四季時相關需求更見蓬勃,帶動此部門取得有史以來最突出的第四季成績」,可見業務發展成功,在價值仍能提升下,故打消這念頭。

根據壹週刊在2002年的報導,其代理的雜誌,以上擔任廣告代理的雜誌當年已由劉竹堅控制,所以我認為當年羅氏家族讓出管理權,由劉先生成為大股東是優於一位只有傳媒經驗的周融先生。

另外,筆者認為當年劉先生這種行為實在是太偉大了,把這些業務幾乎無代價讓給上市公司,亦把全副心力放在公司經營上,不是像部分上市公司老闆般檯面一盤蝕錢,檯底一盤賺錢。

雖然當中可能讓股都是私下協議,有其他重要股東制衡才放這些賺錢生意進去,但是就算這樣,總好過是沒有這樣做。受股民信任的公司,是必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的,但這種代價換來的應是股民的支持,估值應該其他公司高,但市場上實在是要有亮點才能認為是好,卻看扁這家幹實務,但對股民極佳的公司,這才是香港股票界的悲哀。

我認為,買了一家上市公司,就要為公司賺錢負責任,不是大玩財技,把一些不具前景,價值極貴的業務注入,騙盡股民的錢,這才真是過份。但是如果對這些人施加過多限制,反而有礙香港股票市場的發展,這真難判斷

可能有人說我是股票道德塔裡班,但確實有這樣的公司,估值又有,增長又有,派息又好,為何不去支持它,還要看那些垃圾財經雜誌,看技術分析,找一些不知所謂的股來買嗎? 我真是覺得浪費時間。

事實上,我真是在浪費不少時間在這些老千雜誌中,現在連經濟日報也沉不住氣在imoney、在投資理財做了,反而生果係報業那些股,雖然有部分我是真不認同的,但是有部分,我是知道他們真是有心人,所以還有些憧憬。

b. 招聘業務

至於香港的招聘業務方面,早在其在1992年出版Recruit開始,上市時亦以此為核心,加上網絡為估值催化劑上市。其後在劉竹堅入主後,廣告代理業務逐步成為重心,這部分成為較次要,只成為收益部分來源。

其實2007年,馬來西亞的Job Street曾經以1,500萬買入20%股權,1年後,Job Street以1元認購公司2,625萬股股份,並把其香港業務以原價出售回公司。不過,其後公司因這分部當年曾虧損,以及趁業績大好的關係,在2010年進行1,411.9萬的減值

因以上股份有3年禁售期,故禁售期已於約半年前屆滿,或者因為這原因,該公司近日加強在報紙宣傳公司投資價值,以增強知名度,方便這公司出售股份。

在中國招聘業務方面,2000年,公司已經開始進入中國招聘業務,但其他因大幅虧損,故開始退出,集中資源搞好香港的生意。在2005年又有第2次嘗試在中國內地發展招聘廣告業務,複製香港的成功模式,再投入5,000萬把這業務發展,但因為發展太快,加上競爭激烈,虧損亦高,影響公司盈利,在到達投入上限後,2007年宣佈大幅削減在中國的招聘廣告規模。

2. 印刷業務

這部分業務上市早在2005年開始,經過一輪股權增增減減後,其後分拆成匯星印刷(1127)上市,現時主要是為外國出版的畫書藉及教科書進行印刷。

從招股書可見,其核心成員實是劉竹堅先生當年曾控制,並在1997年上市,後在2000年2月售予莊士系的的勤達印刷的管理人員。從上面連結的公告可以看到劉竹堅先生當年已和現時先傳媒主席溫先生合作了,所以可以見到,這只是當年勤達業務的延伸,劉先生只擔任這公司的職務,可說是再續前緣,把勤達的業務搬過來這面做,結果勤達衰敗了,連年虧損,要不停供股及找尋新的業務來源。在這個角度上,買一家新公司,必要購買其管理層,不然就只會買人空殼。可能就好像這位先生的不幸又幸運的例子

(3)

講了一輪廢話,不如入正題。這家公司近幾年營運情況如下,可以見到公司兩項業務的營業額盈利近年均保持逾30%的複合增長率,雖然公司稱,「本集團以穩健財務狀況步入動盪不定的二零一二年。集團致力在嚴謹現金流管理與創造長線價值兩者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集團亦不會安於現狀而固步自封。本集團將繼續審慎評估各種機遇,善用本身之專業知識範疇來壯大收益基礎,致力為股東創造最大的長線價值。」,可以見到其保守的取態,但是我相信廣告業務應能維持到雙位數的增長的。

這家公司的價值,可分為3部分:

(1) 這部分以相香港股票市場相類近的中視金橋以預期盈利增長30%的估值計,這公司近年能保持相若盈利增長,大約7.2倍計算。

(2) 印刷業務的估值: 其實不太吸引,只是一般工業股能做的東西,但未來或者會開拓外國書藉的中國代理業務,但是根據全年業績所述,尚未見到成果。所以最多估值都是6倍左右。

(3)由於公司不停派息,估計現金是真的,所以我們亦會計算在內。

關於(1),可以參看下表,筆者估計估值大約9.96972億元。


關於(2),可以參看下表,筆者估計估值大約2.15876億元。


關於(3),可以參看下表,筆者估計這數字大約1.43295億元。


三者綜合來看,這3項業務合共值13.56144億元。

(4)

這數還要繼續。以股本數目及估值作計算,我有4個基本假設:

(1) 在購股權不行使情況下的估值。

(2) 在購股權以平均行使價1.23元行使全部1,330.4萬股購股權的估值。

(3) 當現價2.93元全數回購Job Street及正減持中的陳氏家族股東的股權合共46,365,333股的價值,約為1.36億元的估值。

(4) 2和3情況綜合的估值。

從最基本的情況下,估值連股息已達4.23元,較現時股價高接近40%。如果行使購股權,估值會下降約3%,如果回購股權,估值會提高全部購股權行使及回購股權,估值能提高5%,如果兩樣都做,估值都會提升1%以上,所以如果能回購他們股權,能減少沽壓外,也是有利股東的行為。以我基本回報目標40%,這價屬於較高水平,但因股價空間尚有,故應該繼續持有。


(5)

讀者天知問,「第二是如果匯星估值有3.6億,那會比先傳媒還便宜,買後者不如買前者。」

那我們不如看看下面兩表表,如果以匯星為一獨立公司來看,因公司有負債,另上市公司屬有限公司,不應加計負債價值,故這估值是公允的。



如以此兩家公司水位來看,如以先傳媒最保守估值計,仍是先傳媒較便宜,水位至少10%,可參看下表。


另外,這兩家公司性質亦有不同,原因如下:

1. 匯星因為始終第一年上市,盈利或有水份,所以暫不可作準,但管理層質素非常好,所以暫時仍可以此價看待。

2. 因為印刷仍屬於工業股範疇,好受環境的衝擊,不應該超過6倍以上的估值。

3. 印刷行業仍在都萎縮,未來人力成本和紙價上升的大趨勢是極難改變的,故此成本壓力會增加,長線來講,如外國書商不肯加價,其他對手又肯做的話,只能面對被搶單的命運,不然實際只是要靠炒紙才能賺到錢,做實生意只能面對毛利下降的困境。

4. 這幾年的增長,只不過他可能搶了其他同行的單,例如中大,例如勤達咁,所以仍然維持到增長,但上市後命運難料,公司也提及,「展望未來,全球出口市場於來年將要繼續面對多重挑戰。」,可以見到其實未計樂觀。

5. 如果真是要買的話,他增長前景無先傳媒咁好,買它只是博它估值回歸。但買先傳媒則可投資其至少3至4年雙位數的增長前景,這超過未計股息30%的估值溢價,以及其財務情況較匯星好出不少。

6.  兩者的生意有別,先傳媒簡直是現金牛,資本開支也不高,所以極易積累現金,有能力繼續派發高股息。但匯星除非開拓書藉代理當務,否則其營運情況卻是接近相反,嚴格來講營運上變了炒紙股,那我不如直接買紙股好過,還方便快捷,但這公司唯一好處就是派息很高,所以對紙股對比較難決定,但對先傳媒不難抉擇。

所以照實業來說,我很少會買這家公司,但以上市公司地位來看,殼價都3億了,現價就是買它上市地位也便宜,不過就是這角度,可以認為老闆真是會有心把公司搞好的。

(6)

花了兩天多個小時,來寫出這個值得買的結論有點無謂,但只是想證明給一些上一年寫過這隻股財演及著名博客看,這看來才叫做分析,你那些因為急升才瞄這隻股的人請你不要當我這個讀者是無謂人,不同一般見識。

其實,我滿欣賞這公司的創業精神,特別是前主席劉竹堅在2002年專訪這一句,「我只係想做導演,唔想參與演出」。從他發展多年的歷程中,可以見到他是把握機會,努力做好,就算投資失敗,在損失過重時毅然退出,在成功的方法上不斷發展,終於由一家接近破產並賣殼的公司,達成連續9年不斷成長,轉主板上市,並發展成為2家主板公司,亦為股東帶來不良好回報。此外,亦為未來人才發展鋪路,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擴張帶來最重要的動力。

未來而言,只要公司在2015年前做好航空廣告業務,業務這幾年應能穩定成長,並努力投放小量資源開拓幾項未知的領域,成功則大手加注,失敗就退縮,應能開拓到新的盈利範疇,繼續維持輝煌。筆者自道,只要估值未達我所願,所以我仍抱堅定信念持有這家公司多幾年的,希望管理屬繼續保持低調,正如我這個網站一樣,我只喜歡在幕後做事,不喜歡出頭,默默的去做,就能做好成績,也總有會有人賞識,有出頭的一天的,根本不用多作宣傳,沒有人支持,我拿真金白銀去支持,這就是筆者對你們努力的代價,不用說甚麼。

我建議,如果公司現金充裕,不如一氣回購Job Street和其他欲出售股東的股票,並分發部分予員工,這樣能減少市場沽壓,提升每股盈利,使估值能夠更高。公司職員也能受激勵,使他們一定有動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為公司另一場大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人才才是一家最重要的資產,希望公司能夠繼續重視。

延伸閱讀:

1. 羅嘉瑞周融互片熊貓爭奪戰上演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6614

2. 市場攻略:
劉竹堅只想導演不願出鏡

http://www1.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21103&sec_id=15307&art_id=2924230

3. 1010job精英招聘果然撤出了

http://www.cuiwenyuan.com/shanghai//archiver/view.asp?id=821

4. 才庫媒體   擬進軍歐非

http://hkstockking.com/News/Detail?articleId=15876057&issueId=20111209&backpage=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32

SENSE隨筆130524亞馬遜前的印刷術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24/sense%E9%9A%A8%E7%AD%86130524%E4%BA%9E%E9%A6%AC%E9%81%9C%E5%89%8D%E7%9A%84%E5%8D%B0%E5%88%B7%E8%A1%93/

SENSE隨筆130524

亞馬遜前的印刷術

執筆人:蟬

 

美國電子商務巨擎 亞馬遜Amazon 於1995年以網上書店起家。

2007年底公司推出電子書閱讀器Kindle,深信印刷電子化不可逆轉的潮流。 Kindle以特製的電子屏幕模仿紙張上閱讀的感受,企圖在不影響用家體驗的前提下推廣電子書以取代傳統書藉。

2011,亞馬遜電子書銷售首次超過印刷書,Kindle亦在該年大熱賣。

2012年,亞馬遜主席Bezos宣佈電子書革命成功,年內電子書銷售總金額超過印刷書,而且增幅維持強勁。

紙張作為印刷媒體敗象初露,相信今後只得苦苦支撐。

 

印刷的歷史

傳統印刷品的製成需要印刷媒體, 墨水,及雕刻工藝。 早期的印刷品一般以獸皮、莎草紙Papyrus或竹片作媒體。 現代紙張出現之前羊皮最廣為使用。

在先進的中國,東漢太監 蔡倫 在AD 105左右發明以植物纖維製紙的技術,到了唐朝雕版印刷已經相當通行。 1100宋 沈括 的《夢溪筆談》記載 畢昇 發明活字版,當時的活字以陶瓷製作。

由於雕版技術未成熟及中文字元眾多,加上重農輕商,缺乏中產階層,未能刺激社會對印刷品的需求***,以致活字印刷在中國並沒有流行起來。

 

造紙技術經由穆斯林以四個世紀的緩慢速度傳到歐洲。  1275意大利出現第一個造紙中心。 直到十四世紀末, 歐洲紙張才普及,並開始取代羊皮紙,比中國遲了十二個世紀。

1450德國人 古騰堡Gutenberg 集合了各種當時的印刷技術,印製了 “古騰堡聖經” (i.e 著名的42行聖經)。 最初的印刷機皆為手動,由橄欖油壓榨機改裝而成。 直到工業革命,才開始發展以蒸汽甚至電力推動。 墨水則用煤灰和松節油製造。

 

印刷術與新聞的發展

印刷時代前的民間新聞,一般都是口耳相傳的旅遊經歷。 官方的佈告和記錄則為報紙的雛型。 如羅馬的《每日紀聞》及中國的《邸報》。

印刷的流行令歐洲的識字率大幅提升(註:歐洲的書籍總數一百年間由幾萬部增加至兩千萬部),但早期因為技術未精,報紙的時效性及發行量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在君主政制下,歐洲報業皆面臨嚴密監管。發展初期一般皆以新聞時局Coranto為報導內容。即綜合報導數個強國的近期消息,而當中不包括本國之新聞。***

由於當時歐洲政教關係密切,故除對當權者外,對宗教的批評也是禁止的。

舉例:亨利八世最初認為查禁反天主教刋物是他的職責,建立國教會後則改為打壓天主教刋物。

當時政府控制新聞業之四大法門為:許可證、新聞審查、印花稅及絕招“煽動誹謗罪”,此四式歷久常新。 新聞業的發展一般與當權者的統治力度成反比。***舉例: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的報紙多達350家,執政政府時期銳減至13家,到帝國時期只剩下4家。

 

新新聞時代

瑞典1766通過法案,成為第一個立法保障新聞自由的國家。*** 美國的 “第一修正案” 更令該國的新聞人成為世上最自由的從業員。 法國在1881亦通過新聞自由出版法。

在新聞自由的氣氛下,西方的報紙發展為菁英報紙Elite papers及大眾報紙Popular papers兩極。 前者以社會的中上階層為對象,致力為公共決策者報導並解釋時事。 而大眾報紙則以基層人民為對象,以段落短及標題大的報導形式,及寓教育於娛樂的內容吸引讀者。

 

冷戰時期,共產主義為報業帶來截然不同的景象。 領導人深知報紙在推動革命及建設過程的重要性,故報業皆為黨及政府所擁有,成為官方喉舌。 赫魯雪夫說過: 報紙不單要幫助民眾認識和思考,還要指導他們行動。****

 

新聞通訊社

十九世紀,歐美部分報紙已有專員負責外國新聞,甚至聘用國外報導員,但漏報新聞情況仍然相當普遍,「新聞通訊社」因而成立。

新聞通訊社之角色為外判新聞提供者。*** 對當時難以掌握國外動態的報社相當重要。

其中 路透Paul Reuter經營的「路透社」為行業的表表者。其他出色的新聞通訊社包括 “美聯社”, “法新社”等。

共產國家在二戰後為控制及過濾新聞的出入口,紛紛成立自己的通訊社,當中蘇聯的 “塔斯社” 及中國的 “新華社”較為人所熟悉。

 

參考書《The Story of Human Communications》 Wilbur Schramm,19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63

【案例】昔日膠卷帝國柯達東山再起:變身高端圖文印刷公司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1/56745.html

很多人為柯達的命運扼腕嘆息,但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個自然演進的過程,是社會進步帶來的必然結果。「恐龍很大,有一天一顆彗星掉了下來,大的恐龍都死了,只有從恐龍進化來的一隻飛向藍天的小鳥活了下來。」在柯達中國公司三樓寬闊的露天陽台上,王兵抬頭望瞭望遠處的天空,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是不是巨大的恐龍一直要活下去才叫成功?我認為柯達從恐龍進化為一隻鳥,變成一隻鳳凰,也是成功。」

王兵是柯達大中華區總裁,40歲出頭,板寸髮型,顯得幹練利落。有意思的是,他隨手帶著一本像書一樣大小的小黑包,包裡上面是一個本子,下面疊放著十多張各個企業的印刷包裝紙,說到相關話題時,他便從包裡翻出其中一張印刷包裝紙予以形象化說明,讓他看起來像是一位市場推銷員。而他也笑著點頭,「我就是柯達的推銷員。」

變身圖文印刷小巨人

嚴格地說,王兵算不上真正的柯達人。真正的柯達人應該是從事膠卷影像、經歷了柯達輝煌榮耀的人。不過近十年來隨著柯達的衰敗,這些人大多已離開。王兵於2005年6月15日隨加拿大印刷設備廠商克里奧公司被柯達收購而進入柯達,之前是克里奧公司負責亞太市場的銷售總監。

他沒有感受到作為柯達人輝煌的榮耀,相反從進入柯達大家庭到現在的8年間,正是柯達132年公司歷史上最艱難、最窘迫的時期,也是柯達起死回生嬗變的轉折時期。王兵從外部被併購到柯達8年來的種種感受和經歷,正是柯達轉型新業務的一個個體切面。

比王兵早兩年進入柯達的還有柯達現任CEO安東尼奧。安東尼奧2003年之前是惠普的噴墨打印機業務的負責人。受命於危難之中的安東尼奧,帶領柯達轉型。收購加拿大克里奧公司只是安東尼奧帶領柯達轉型數字圖文印刷的一個個案,這宗交易柯達出資高達9億多美元。

此外,安東尼奧還相繼完成了對Bobst公司、Unipixel公司、Timsons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印刷板材生產商柯達寶麗光等五六家公司與印刷油墨、板材、軟件等相關公司的收購和整合,構建起數字印刷領域完整的產業鏈。

王兵的職位則幾經變化。先是柯達亞太區的市場總監,之後升任為中國區總裁、總經理,再往後又出任柯達亞太區數碼印刷部門的總經理,今年5月1日重返中國市場,獲任大中華區總裁。

柯達印刷業務在中國市場開荒拓土,業績不俗。王兵說,目前年營業收入10億元,佔整個大中華區市場的15%,但佔高端產品5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柔性印刷版的銷售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

由於專業性太強,普通消費者很難理解何為數字印刷業務的高端產品。王兵從隨手攜帶的小公文包中取出一張國內某大型藥廠的包裝紙盒,向記者介紹,印刷廠一年需要生產該藥廠8億張藥品包裝盒紙,紙上印有條形碼標籤,藥廠和用戶可隨時隨地通過掃瞄儀或手機掃瞄,獲取這盒藥的真假、生產及裝箱時間等信息。如果低速印刷,沒有任何技術難度,難就難在高速印刷8億張,同時保證每個碼不打錯。「如果技術不行,高速印刷會導致輸出速度不夠快,或者打印出來不清晰,達不到錯碼率低於0.01%的要求。」王兵說,高速印刷的核心技術在於噴墨頭設備,中國企業目前還不具備生產噴墨頭的核心技術,柯達正是為印刷廠商提供這種高速印刷需要的噴墨頭和噴碼技術。

此外,柯達的這項高速打印技術還被廣泛應用到需求量急劇增長的快遞單上。柯達中國公司市場部顧經理稱,國內快遞公司百分之八九十的快遞單採用的是柯達印刷技術。一份快遞單5聯,5張單子都印有條形碼。全國每天有數億張快遞單使用,採用高速打印的印刷生產方式,條形碼印刷不容出錯,否則物流無法進行,包裹送不出去。

按照王兵的說法,柯達下一步重點推廣的印刷技術能夠做到按需印刷,用戶需要印多少就印多少。若果真如此,將引起一場印刷業的技術革命。傳統的圖書報刊印刷對於起印數量有嚴格要求,這是印刷廠商從盈虧成本與數量之間的關係考慮,比如有的印廠要求圖書印刷最少2500本、報紙最少10000張才能開印,由此也產生了大量庫存圖書報刊,造成了資源浪費。「柯達新的印刷技術不需要印刷版,就像噴頭碼一樣,一邊走一邊自動印。」他稱,這項新技術今後在中國廣泛應用後,用戶不受印刷數量的限制,比如最少也可以只印200張,理論上講可以把中國圖書報刊目前40%的庫存減少到10%。

王兵說,柯達今年全球的銷售收入在26億美元左右,稅前利潤約1.6億美元。預計5年後,銷售收入增長到45億美元,利潤4億多美元。而公開市場數據顯示,全球包裝市場規模到2015年預計為3000億美元,功能印刷的市場規模達到500億美元。「這是我們現在給財務分析師、給投資者講的故事,並用多種方式向他們證明這個故事是可信的。」王兵補充說。重新上市的柯達新股東包括私募投資公司黑石集團、對沖基金藍山資本,美國證監會文件顯示,這兩家股東在新柯達的持股都超過20%。

尋找有足夠多食物的叢林

難以想像,轉型期間陷入絕境的柯達最糟糕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我聽說,最困難的是有一天早晨醒來,柯達總部的賬上只有2萬美元。現金流幾乎斷了,那是很慘的。」王兵說,「當然這種情形不是常態,可能是因為前一天剛花費數億美元買進一家公司,而柯達自身某個資產出售一時沒有談妥,或正好趕上養老金、醫療保險金前一晚被劃走,這樣一個特定的青黃不接時期的某一天早晨。」

柯達雪崩式隕落始於2000年之後,當時的主營收入以30%的速度劇減,膠卷驟然賣不動,嚴重滯銷,因為消費者開始選用更酷的不需要膠卷的數碼相機拍照。僅僅10年時間,一個建立在膠卷產業上已有一個多世紀曆史的柯達王國被數碼迅速摧毀。有趣的是,摧毀柯達的數碼相機正是由柯達最早發明研製,以至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刊登的一篇文章稱,「傳說列寧曾經嘲笑資本家會賣給你吊死他的繩子」,「資本家經常會投資一些破壞他們自身業務的技術。柯達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一邊是主營收入以30%的速度遞減,不斷流血,資金鏈抽緊;另一邊是全球10多萬員工的工資以及當初輝煌時許諾支付給退休工人的高福利需要抽血——柯達有56000名退休工人,大多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柯達許諾給退休工人的高福利和醫療保障包括醫藥、牙科、人壽保險、生存保證金及其他福利待遇,總額接近12億美元。

自身債務危機和資金嚴重短缺的壓力,逼得搖搖欲墜的巨人柯達走上申請破產保護最後這條路。

王兵說,柯達進入破產保護期的有利之處在於,不管是柯達的股東還是債主,在18個月的保護期內,各方在法律的監管下達成協議清理資產,同時也給各方的談判和重組一個最後期限,避免陷入無休止的談判拉鋸戰中,為柯達重生贏得時間。

諸如上述對退休工人無法兌現的12億美元高福利承諾,柯達在被保護期內與企業退休人員委員會達成一攬子協議,終止之前的承諾,作為補償,柯達向企業退休人員委員會提供6.35億美元的無擔保債權。因此途徑,柯達了結了壓在身上支付給退休工人的高福利資金沉重負擔。

更大的問題在於,如何全力挽救柯達剩餘的價值?如何讓柯達死而復生?柯達分了兩步走。第一步,裁員、出售資產,止損換回現金。好在膠卷影像的資產雖然在縮水,但柯達擁有3萬多項專利技術和知識產權的資產,它們構成柯達引以為傲的領先科技成果,也是柯達最有價值的資產;第二步,確定突圍方向,膠卷的世界近乎消失,那麼重生後的柯達要往哪裡去?

不過,出售資產遇到的首要問題是,哪些資產是柯達戰略調整可以徹底放棄並出售的?哪些資產應予以保留作為今後突圍新業務的基礎?

公開資料顯示,柯達將畫廊授予Shutterfly,將OLED顯示技術轉讓給了三星,並將數碼影像專利組合出售給了蘋果、谷歌等科技巨頭。柯達還將其電影和紀錄片影像資產出售給英國一家退休基金管理公司。王兵說,「這家英國退休基金管理公司之前與柯達有業務往來,我們認為只欠它10多億美元,但它認為我們欠債數額更多,最後在破產保護法律下達成協議,我們把影像業務和文檔掃瞄資產賣給了這家英國退休基金管理公司。」

柯達出售的最大一塊資產當屬醫療影像部門,主要包括X光片和超聲波等業務。王兵說,在西方國家的醫療行業中,X光片受到核磁共振、CT的數字影像技術衝擊,當前醫療圖像領域新的領導者是GE、西門子、東芝。如果讓柯達現在再去投入醫療做核磁共振是個麻煩事,而如果收購GE、西門子又幾乎不可能,柯達決定將醫療影像部門資產和業務出售,最終賣出20多億美元的價格。

柯達當年的老對手、中國膠卷生產商樂凱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部門經理,向記者分析柯達轉型錯失了數碼相機的新興產業機會。「柯達雖然在1975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數碼相機,但柯達希望消費者繼續使用傳統相機繼而購買其毛利率達80%的膠卷,同時柯達也誤判了數碼發展的形勢,沒有預料到數碼相機的增長速度是幾何級的。歷史雖然不能重複,但回望歷史總能讓我們總結出一些有益的教訓。柯達如果當初抓住數碼相機的浪潮,足夠重視發展數碼相機,或許今天數碼相機的老大不是佳能,而是柯達。」

但王兵對此評論不屑一顧,他甚至慶幸柯達沒有轉型去投身數碼相機。「滿世界都是柯達造的數碼相機,又能怎麼樣?」他哈哈一笑,「就算當初柯達轉型把全部資金投向數碼相機,恐怕結局還是破產,搞不好更慘。全世界數碼相機加起來有多少營業收入?有多少利潤?柯達的數碼相機曾經做到北美市場第二位,但利潤率只有2%。利潤率如此之低,根本支撐不住柯達的生存需求。」

王兵的擔憂或者說柯達的擔憂,包含了一種西方企業轉型的智慧。之後發生的事實也證明,數碼相機只風光了幾年,很快被更酷的電子產品拍照手機取代。業內新近又傳出佳能決定不再生產卡片機的消息,將逐步淡出數碼相機行業。王兵頻頻反問記者,「未來數碼相機被手機取代,如果當初柯達轉型選擇數碼相機,難道現在柯達還要去做手機?柯達做手機能超過蘋果嗎?這條戰線拖到哪裡才算完?」

他的結論是,企業轉型要立足於自身的成本結構和知識產權結構,而不顧自身結構特點追趕時代潮流的轉型不會成功。

在他看來,如果能把柯達的轉型解讀透徹,就會發現,很多商業原理與通常人們的想法並不一樣。

王兵說,「柯達的轉型必須滿足幾個條件,首先要找到一個足夠大的行業進入,其次還要有足夠多的知識產權,不能像有些做加工的中國企業只能賺2%的加工費,還要有足夠大的利潤。總的來說,柯達要在這個有足夠多食物的叢林裡,努力再次長大為新行業的老大。」

循著這樣的轉型思路突圍,2005年新任CEO的安東尼奧在重新梳理柯達的專利技術和知識產權構成後,確定圖文印刷領域是柯達轉型的方向。

王兵說,印刷是材料科學和影像科學的最佳結合,也是全球前幾大行業之一。柯達做了100多年膠片,同時擁有色彩和精細化工的經驗和技術。轉型到圖文印刷領域,如果還需要其他的產品結構來豐富它的印刷叢林,柯達就會到外部買過來。實際上,柯達也正是在2005年到2007年間,接連買下四五家印刷行業技術前沿的不同產品公司,與柯達原來一家印刷相關公司,以及1萬多項保留下來的專利技術,重新整合資源,共同完成了柯達圖文印刷部門的組建。

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柯達曾是那個時代的蘋果公司,消費者對柯達膠卷的喜愛程度甚至要超過現在的蘋果產品。柯達膠卷的銷量一度佔據全球70%以上的市場,這個比例一直保持到2000年前的100多年間,柯達都是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之一。但如今重生的柯達銷售收入只有區區26億美元,這樣規模的公司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比比皆是,並不突出,充其量是個有潛力的小巨人。新柯達會成為王兵眼中從恐龍進化來的金鳳凰嗎?會上演大眾所期待的天王巨星再度歸來嗎?至少目前還看不出。

柯達復活了,但所面對的市場環境和消費者都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它是否能再現上一個柯達的輝煌,這個答案很值得人們去等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617

傳統行業+跨國收購:匯星印刷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31.html
2014年只剩兩個月,一般是市場淡季。Halloween 之後,預 Thanksgiving 感恩節,之是聖誕節和除夕夜,人人 holiday mood 無心投資或炒作。早前一直留意匯星印刷(1127.HK),其VIS (Value Investment) 不是最理想,但過去3年基本因素顯著改善。2011,2012和2013年的VIS,分別是56,60和67。而2014上半年的業績佳。集團規模小,市值僅~8.2億元。集團約80% 的印刷收入,來自歐美和澳洲,主要印刷消閒刊物、兒童圖書和教科書。本來單看印刷業務,就認為是夕陽行業,但財務數字顯示業務正增長





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全年業績:

(港元)
營運收入:11.6億 (2012:7.0億,+66.2%)
經營利潤:  1.5億 (2012:0.8億,+79.7%)
淨利潤:     1.2億 (2012:0.7億,+77.8%)

經營利潤率:12.6% (2012:11.7%,+0.9%)
淨利潤率:    10.4% (2012: 9.8%,+0.6%)

去年的營運收入和淨利潤大幅增加6至7成,而經營利潤率和淨利潤率輕微上升不足1%,表示集團在提升營業額時,沒有犧牲盈利,生意增長實在。

再看截至2014年6月30日的半年業績:

(港元)
營運收入:  5.6億 (2013H1:5.4億,+3.2%)
經營利潤:  0.7億 (2013H1:0.6億,+8.7%)
淨利潤:      0.6億 (2013H1:0.5億,+9.1%)

經營利潤率:12.4% 
淨利潤率:    10.1%

2014上半年的營運收入,較去年輕微增加3%,但經營利潤和淨利潤增加了~9%。雖然營運收入的數據,未能顯示高增長,但集團保持業務量,並有效控制成本,提升利潤率。截至2014年6月30日,持有現金約1.34億元,沒有長期負債,短期貸款約9000萬。而半年的營運業務淨現金流入約7100萬,財政穩健。

7月31日集團以2088萬澳元(~1.42億港元),收購澳洲Commonwealth Bank Australia Group (簡稱CBA) 予OPUS 集團價值5400萬澳元(~3.67億港元) 的貸款,成為OPUS 的債權人。OPUS 為澳洲的上市公司,主要業務是出版服務(~80% 營運收入) 和戶外廣告印刷,截至2014年6月30日年度營運收入約7.9億港元。OPUS 資不抵債,業務錄得虧損。CBA 作為債權人,認為OPUS 難以償還款項,便以折讓價將貸款債權出售予匯星印刷。完成債權收購後,匯星印刷需要向OPUS 提供約2380萬港元的融資,助其保持營運。而OPUS 打算重組,該貸款容許債權人以每股0.38澳元將債務轉換成股份,估計匯星集團將在2015年完成收購,成為OPUS 最大股東。

究竟匯星印刷付出~1.45億港元,買到甚麼?

OPUS 的固定資產,估計包括印刷廠和機器等,約值2489萬澳元(~1.68億港元),與匯星集團收購債權的價值接近。另外,OPUS 在亞太區包括澳洲、新加坡、菲律賓等,均有印刷訂單,全年的營運收入達1.16億澳元(~7億港元)。另外,OPUS 在周邊地區有廣大的商業網絡。所以,匯星印刷購買的是(1) 固定資產 (2) 有一定規模的印刷業務 (3) 商業網絡。

咁個deal 抵唔抵?

單看數字,1.45億港元絕對不貴。可是不確定因素在於:(1) OPUS 進行精簡架構並已裁去~70冗員,未知管理層能否和匯星印刷有協同效益,於2015年將OPUS 扭虧為盈。(2)匯星印刷手持的現金,應該在收購債務後顯著下降。若OPUS 持續錄得虧損,匯星的經營現金流要支撐兩間公司,未必能保持健康水平。

凡事有危有機。匯星收購OPUS,影響短期財務狀況,特別是現金比例。但OPUS 擁有的亞太區客戶網絡,還有每年~7億元的營業額,將大幅擴充匯星的規模。

匯星印刷現價約$1.07,市盈率約6.3倍,交投不活躍。規模小,但業務實在。值得投資者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4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