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環球投資之父鄧普頓病逝 逆境創富智慧遺人間

2008-7-10  AppleDaily「在別人消極地拋售時買入,並在別人積極地買入時沽出,需要極大勇氣,因此能獲取最高回報。」這是環球投資之父、鄧普頓基金創辦人約翰.鄧普頓留給我們的投資格言。紐約時間周二逝世、享年95歲的鄧普頓,善於利用逆境的優勢創造財富,在經濟衰退陰霾籠罩、股壇人心惶惶的今天,其投資錦囊值得投資者細味。記者:杜思敏、陳景陽、黃武榮、陳韻妍

鄧普頓出生不久,正值全球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接下來更經歷了美國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煎熬,似與逆境結下不解緣;惟最值得投資者學習的是──懂得利用逆境,加上冒險精神和堅毅意志,成功創造財富。

他人生第一桶金的故事,開始於1939年二戰初期。當時他向上司借了1萬美元,押注104家公司,包括34家面臨倒閉且股價極低的公司,他每家公司買入100股,深信待戰爭結束後經濟一定會復興,這些公司亦有機會翻身。

戰時執平貨賺第一桶金

果然不出他所料,堅持4年後,這些股票價值已激增至4萬美元;34家面臨倒閉的公司,只有4家變得一文不值。事實上,「承受一定風險」和「執平貨」確是鄧普頓的五大致富之道的其中兩項。鄧普頓以 接近一世紀的經歷,得出的五大最強致富技能,還包括「儲蓄」、「着眼自由市場」和「盡量減低稅務開支」。他婚後的目標是將收入一半用作儲蓄,更極力避免負 債,連首次置業亦以全額支付,不造按揭貸款;又避免投資社會主義國家,他認為經濟增長須依賴自由經濟,政府不應介入商業運作。為了不想繳付收入及投資稅, 他更於60年代放棄美國國籍,移民當時英國殖民地巴哈馬。

創互惠基金回報贏美股

鄧普頓是環球化投資的先驅,1954年推出全球首隻環球互惠增長基金,亦是60年代首批到日本投資的美國基金經理,80年代開始涉足亞洲及拉丁美洲。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他大舉投資亞洲,1999年亞太股市開始復蘇,他更成為大贏家。鄧普頓增長基金的回報,由1954至2004年間平均每年獲得13.8%,跑贏美國標普指數。1992年,鄧普頓以9.13億美元(71.2億港元)將其基金售予富蘭克林集團;1996年起,他已不再參與基金的運作。由窮小子變成億萬富豪,鄧普頓一生的奮鬥點滴值得所有投資者借鏡,尤其是他的16項投資秘笈。獲國際財經雜誌《Money》被選為最偉大環球股份揀股人的鄧普頓相 信,放眼全球才是致富之道,因任何人都不能預測未來,所以要透過分散投資不同公司、行業及國家來減低風險。他亦認為,投資時不應人云亦云,不要跟隨市場趨 勢或經濟前景買賣,應待找到物有所值的股份後才出擊,當所有人拋售股票時,便應趁低吸納,相反見到其他人瘋狂買入時便應出貨。他指出,每次投資前應做功 課,研究企業出眾之處,千萬不要憑感覺或單靠「貼士」投資。賣出手上股票的唯一理由,是找到更具吸引力的股份。

投資忌跟風要做好功課

現時環球股市前景暗淡,美國陷入經濟衰退的隱憂,鄧普頓留給我們的,不是一條投資致富的方程式,而是一個如何在逆境中創造成功的真實故事。

約翰.鄧普頓生平

1912年份

迭事:生於美國田納西州(圖)

1934年份

迭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取得經濟學學位

1936年份

迭事:在牛津大學獲得法學碩士

1937年份

迭事:在華爾街開始其事業,並迎娶Judith Folk,育有3名小孩

1939年份

迭事:借1萬美元炒股,數年後回報甚豐

1951年份

迭事:妻子Judith Folk離世

1954年份迭事:成立鄧普頓增長基金,截至92年,平均年回報達14.5%(圖)

1958年份迭事:再婚,第二任妻子Irene Reynolds Butler於1993年離世

1960年份迭事:放棄美國公民身份,移居英國巴哈馬

1987年份迭事:成立鄧普頓慈善基金,獲英女皇伊莉莎伯二世封為爵士(圖)

1992年份迭事:將旗下的互惠基金公司售予富蘭克林公司

1999年份迭事:獲《Money Magazine》評為「本世紀最偉大選股人」

2007年份迭事: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100個最有影響力的人」

2008年份迭事:因肺炎病逝巴哈馬,享年95歲

約翰.鄧普頓投資法則

1.注意實際回報:計算回報時,緊記扣除通脹及稅項。

2.投資不是賭博:若你不斷進出股市,只求賺取少許利潤,最終可能血本無歸。

3.對不同投資項目持開放熊度:要接受不同類型和地區的投資項目,宜保留一定現金等待投資機會。

4.趁低吸納:當所有人買入時,你跟着買便無法跑贏其他人。

5.買優質股:優質企業就是比同業優勝的公司。

6.價值投資法:購買物有所值的股份,不要跟隨市場趨勢或經濟前景買賣。

7.分散投資:將投資分散在不同公司、行業及國家中,還要分散在股票及債券以減低風險。

8.投資前做功課:研究企業出眾之處,可請專家幫忙。

9.監控自己的投資:要對預期的改變作出適當反應,切忌買股後便置之不理

10.不要驚慌:賣股的唯一理由,是找到更具吸引力的股票;未找到應繼續持有。

11.從錯誤中學習:不要為彌補上次損失而孤注一擲,應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12.信仰助投資:投資前誠心祈禱,可令思維更清晰,減少錯誤。

13.以跑贏大市為目標:投資不但要勝過一般人,更要勝過基金經理,勝過市場。

14.不斷探索:聰明的投資者是不斷為新問題尋求答案。

15.沒有免費午餐:不要憑感覺或靠「貼士」投資,亦不要為省佣金而買新股。

16.對投資持正面態度:不要過於悲觀或失去信心,因股市始終會回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4

陈义红闪电创富


From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0807/t1786385.htm 


分立业务平台 + 对赌收购品牌 + 连环业务重组避税  陈义红闪电创富

  作为李宁体育的高管和北京动向的CEO,陈义红看出了Kappa品牌的商机,通过私人公司与北京动向之间的关联交易分享利润,给李宁体育造成了 监管压力,迫使李宁将北京动向出售给他。有了独立的发展平台以后,陈义红需要巨额资金支付Kappa品牌收购款,为了吸引摩根士丹利的资金,他签订了可转 债协议和对赌协议,作出了年增长率高达480%的业绩承诺。同时陈义红借助轻资产公司的特点,以连环业务重组进行避税,实现了业绩目标,并通过巧妙设计集 团架构获得海外投资者认可。值得一提的是,身家从4000万元暴增到186亿元,用时还不到两年,陈义红堪称“闪电创富”高手。 本刊研究员 孙红/文

 
2007年10月10日,内地运动服饰生产商中国动向(3818.HK,或动向)正式登 陆香港联交所,这是继李宁体育(2331.HK)、安踏体育(2020.HK)之后在港上市的第三家内地运动服饰企业。而市场反应程度之热烈,几乎超出了 所有投资人的预料:公开发售13.75亿股获得超额认购123倍,创出了内地零售企业境外IPO新纪录,招股价稳稳落在了最初设计询价区间 3.60-3.98港元的上限,全面摊薄市盈率高达73倍,算上超额配售部分共计融资约50亿港元。中国动向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方面超过了在港上市的同行业 所有对手(表1)。



中国动向上市当日的收盘价较招股价继续上涨了36%,市值达到298.7亿港元,以当日市 值计已经超过了前辈李宁体育,成为中国运动服饰市值冠军。而凭借中国动向的上市,掌门人陈义红身家超过了老东家李宁,成为“2008新财富500富人榜” 日用消费品行业的首富。不过更有意味的是,陈义红得以“致富”的Kappa品牌是李宁体育两年前放弃的业务。李宁体育为什么要舍弃Kappa品牌这样一棵 摇钱树?中国动向又何以取得超乎寻常的高市盈率,融得大笔现金的呢?要解开这些谜团,还得要从陈义红的创业经历说起。


  遭遇职业发展瓶颈
  提到陈义红的创业,就不得不提另一家体育用品巨头李宁体育。陈义红1980年 就开始从事运动服饰行业,1991年加盟李宁体育,先后出任广东李宁鞋部经理、北京李宁副总经理、总经理及行政总裁,1997年7月,陈义红出任李宁体育 用品集团公司总经理,达到其职业生涯的顶峰。1997年8月,李宁体育第一轮改制,陈义红夫妇持有 “李宁系”主体公司上海李宁2.45%的股权,这一股权比例仅次于李宁家族,成为持股最多的高管。1998年,李宁体育二次改制时,陈义红拥有公司 3.53%的股份,同样仅次于持有股份超过2/3的李宁家族。
不过陈义红与李宁的“蜜月期”并没有维持多久,2001年陈义红忽然从总裁的位 置下来,转任法人代表,因为北京李宁等主要子公司都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直接向李宁体育董事会负责,这对一位43岁的总裁来说,意味着变相的失业。此时的陈 义红,处于流年不利的低谷,根据他后来对媒体的描述,他当时甚至有离开李宁体育的想法。而回忆这段往事,李宁在多年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对陈义红的不满仍然 溢于言表:“包括一双鞋子什么颜色,一件衬衣什么款式,他都要插手。”“通常来讲,一个职业经理的收入是有限的,如果你心中期望着无限,你怎么可能去钻研 和训练职业经理所必需的技术和素质呢?”不过陈义红也有自己的观点:“不想当老板的经理人,成不了好的职业经理人。”“作为老板,必须把职业经理人当成自 己的合作伙伴,为他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并从一开始就帮助职业经理人考虑他的职业发展问题,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帮助他们平稳地实现转型。”两人之间的分歧 昭然若揭。
就在此时,Kappa品牌的出现,使形势有了新的变化。2002年2月24日,北京李宁与意大利公司BasicNet订立国际著名 专业运动品牌Kappa在中国大陆及澳门的独家使用和经营权;2002年4月18日,北京动向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动向的前身,简称北京动向)正式成 立,李宁体育持有80%股份,陈义红私人拥有的上海雷德之后通过受让获得另外20%股权;同年12月31日,北京动向继承了北京李宁的权利,成为 Kappa品牌在中国内地及澳门的独家特许使用商。此时的陈义红有了一项新的工作任务,那就是负责管理Kappa品牌的营运。这样的安排无疑也可以看出李 宁的苦心,一方面可以满足陈义红的创业欲望,开拓市场,从而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而另一方面通过股权纽带与陈义红自身利益挂钩,调动其积极性。然而其后事 情的发展并非如此。


  关联交易转移利润,
迫使李宁体育转让优质资产

  李宁体育以“跳楼价”转让北京动向,
陈义红获得创业平台
   一般来讲,做国际运动品牌代理商主要依靠经销赚得利润,因而毛利率低于自有品牌,以Nike及Adidas两大运动品牌在中国内地最大的零售代理商百丽 国际(1880.HK)为例,其2006年自有品牌的毛利率约为63%,而代理的运动服饰毛利率却仅为35.8%。不过与Nike及Adidas代理商只 做经销赚取微薄利润不同的是,Kappa品牌给予北京动向的空间要大得多,北京动向可以自行开发、制造、销售以Kappa品牌命名的运动服饰,只须按特许 协议每年付给BasicNet一定的特许权使用费即可,而Kappa作为国际知名品牌,北京动向也可以给予一定的较高定价,因此销售Kappa品牌的毛利 率甚至还高于李宁体育自有品牌,以2004年为例,李宁体育自有品牌的毛利率约为46%,而Kappa品牌的毛利率却高达57.5%。
同时, 陈义红管理下的Kappa品牌2003年开始逐渐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专业运动服饰品牌的差异化路线,那就是所谓的“运动时尚”,即在 保留Kappa品牌体育运动内涵的同时,融入时尚化、休闲化元素,将Kappa品牌定位于“运动、时尚、性感、品味”。而这一策略效果彰显,北京动向的销 售额持续高速增长,2002年至2004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76%,2004年北京动向也扭亏为盈,当年销售额1.05亿元,录得纯利570万元。对于 一个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新品牌来说,这一战绩已经实属不易,按理说这应该是一单相当不错的生意,但是就在北京动向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之际,李宁体育突然宣布 转让北京动向股权。
2005年7月25日,李宁体育发布公告称,2005年6月30日,李宁体育的全资附属公司上海悦奥及上海李宁与陈义红的 私人公司上海泰坦分别订立股权转让协议及债权转让协议。根据股权转让协议,上海悦奥同意转让其于北京动向80%股权予上海泰坦,代价为人民币861.4万 元。在进行股权转让的同时,上海李宁同意根据债权转让协议转让北京动向欠其未偿还债务的权利予上海泰坦,代价为人民币3620万元。两项交易总计 4481.4万元,在协议生效后14日内,由上海泰坦以现金一次性支付。
上海泰坦成立于2005年3月14日,陈义红夫妇持有93%股权,另外7%的股权则由当时北京动向的总经理秦大中持有。也就是说通过这次交易,陈义红才正式成为北京动向的绝对大股东,从而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业平台(图1)。



对于为什么要在此时转让北京动向,李宁体育在公告中列出了若干原因,包括:公司业务重新定 位,需集中财务资源发展自有品牌,对于发展国际知名品牌方面则是以直接收购或长期合资合作的形式进行;而目前与BasicNet订立的Kappa特许协议 于2007年12月31日到期,尽管北京动向2004年已录得盈利,但到时并不能确定BasicNet能与之续约,同时BasicNet也没有采纳公司与 之签订30年合约的建议;另外,BasicNet对陈义红管理下的Kappa品牌业务表现满意,公司将北京动向股权转让给陈义红,BasicNet不会因 公司提前终止特许协议向公司提出赔偿。
虽然这样的解释表面看来合理,但却经不起逻辑的推敲:首先,当时Kappa的销售额明显上升,趋势可 观,并且已经实现盈利,自身的滚动发展完全可以实现,并不需要占用集团的财务资源;其二,BasicNet对陈义红管理下的KAPPA品牌业务表现满意, 代理合作破裂的可能性很小;其三,尽管不符合公司业务定位,却可以在不占用集团财务资源的基础上为股东创造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从股东价值的角度考虑,李 宁体育完全不必转让北京动向,除非转让价格相当具有吸引力,但861.4万元的转让代价按2004年北京动向的盈利来算,仅相当于2倍市盈率,倒更像是一 个“跳楼价”。


  关联交易逼宫李宁,“掏空”或是陈义红“单飞”主因
对出让北京动向的解释使李宁看上去像一个急 于变卖家业的富家子,但你还是不得不佩服李宁编故事的能力,这个故事这么符合国人的思维习惯,以至于众多媒体主动宣传这一版本的故事:“Kappa特许权 协议仅5年时间,长远而言,李宁公司无法分享到对Kappa投资所能带来的增值效果。公司希望2007年约满时与BasicNet续约,延长特许权时间, 但没有被BasicNet集团采纳,故而退出。”不过从两年后中国动向《招股书》的财务数据当中,我们可以推理出李宁转让Kappa的另一版本:
2002-2004年,陈义红带领北京动向一路高歌,不到三年的时间里,Kappa的销量突破亿元,北京动向2004年开始盈利。特别是陈义红“运动时 尚”策略的推出,Kappa开始走有别于耐克、阿迪达斯的路线,成功避开了众多跨国体育巨头短兵相接的“专业体育”用品市场,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 这样就使得Kappa看上去更加“性感”,这对一直想自己创业的陈义红来说,自然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而就在这个时候陈义红的私人公司上海泰坦诞生了。
2005年北京动向产品的平均售价较2004年有了大幅的提高,其中衣服的平均售价提高18%,鞋类的平均售价提高25%,这对提高毛利率大有帮助,但 令人不解的是,北京动向2005年前8个月(上海泰坦收购前)的平均毛利率较2004年大幅下降6.6%,由2004年的57.5%下降到2005年的 50.8%,为此中国动向的《招股书》解释:“北京动向的毛利率降低,乃由于北京动向于2005年开始以上海泰坦组织部分经营,以配合急速的经营扩充,以 致北京动向需承担部分责任并向上海泰坦支付人民币约1820万元,因此,相比起北京动向与2004年同期自行组织全部经营活动,毛利率下跌6.6%”。这 说明,北京动向在转让给上海泰坦之前,已经与上海泰坦之间发生了数额至少不低于1820万元的交易。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陈义红仍然是李宁体育的高管,担 任着执行董事一职,而在李宁体育的所有公开信息披露中,都对这一关联交易只字未提。
这一事实说明,陈义红并不满足于在北京动向20%的股权, 而是通过私人公司与北京动向之间的关联交易来扩大这一战果。而陈义红此举,无疑给作为上市公司的李宁体育造成了很大的监管压力。面对这样的局面,李宁只可 能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就是重新调整北京动向的组织结构,不过这样一来就面临着和陈义红彻底决裂,同时面临上市公司和其名人形象受损的结果;第二种就是干脆 把北京动向转让给陈义红,友好分手。李宁选择了后者。对于这段往事,在后来的采访中陈义红也承认:“我买下动向公司,也是我们(陈义红与李宁)关系的一种 延续,对于我和李宁公司都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2005年8月11日,李宁体育转让北京动向交易获股东大会通过,2005年9月1日陈义红正 式辞去李宁体育执行董事一职,而对于收购北京动向所支付的4481.4万元,采访过中国动向的媒体是这样记录的:“为此,陈义红不惜卖掉了在李宁集团的所 有股份。”根据李宁体育2004年年报,陈义红夫妇2004年底持有1366.6万股李宁体育的股份,以2005年8月李宁体育的二级市场市场价3-4港 元的波动范围来看,套现4481.4万元,陈义红几乎要在最高点全部出手。

  北京动向在收购后盈利能力爆发
  收购北京动向 后,Kappa的销售额和净利润表现出强劲的爆发力,在收购前的2005年前8个月,北京动向Kappa的销售额为1.17亿元,净利润321万元;而由 于北京动向的财务报表从2005年9月开始合并报表,根据合并后的财报,2005年Kappa的销售额为1.48亿元,净利润为3781万元(表2)。也 就是说,2005年的后四个月Kappa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前8个月,而净利润更是前8个月的10倍。



收购前后财务数据异乎寻常的反差,实际上更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推测:陈义红如果通过盈余管理降低北京动向的净利润,一方面可以降低李宁对这块资产的兴趣,为其收购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收购的出价,降低交易成本。


  可转债与高增长承诺
吸引大摩高价入股
  大摩提供资金,中国动向收购Kappa品牌资产
尽管收购后的“动向系”有超强的盈利能力,但终究还只是Kappa的地区代理商,这样的身份短期风光,但长期面临困境:把Kappa品牌做大,其实是在 培养Kappa品牌的拥有者BasicNet在中国市场的潜力,一旦BasicNet在特许权协议期满后拒绝继续合作,则北京动向就是在给他人做嫁衣。更 重要的是,公司发展前景面临变数,就很难得到投资人的认可,更不要提上市融资了。
2006年初,这一状况发生了转机,2006年3月26日, 陈义红全资拥有的公司Diamond King International Limited(简称“Diamond King”)与BasicNet订立协议,以3500万美元购买Kappa品牌在中国内地及澳门的全部权益,成为了Kappa品牌的拥有者。按照北京动向 总经理秦大中的说法:“当时,BasicNet集团正好陷入了资金危机,急缺现金,我们才有机会买到这个资源。”
不过,当时的“动向系”从上 至下都不是富豪,而且“动向系”2005年的全年净利润不过3781万元,陈义红拥有的李宁体育的股权早已抛售并用于收购北京动向的股权,又从哪里去弄这 么多美元呢?从中国动向《招股书》的细节当中,我们可以推测出,Diamond King前期实际只支付了300万美元定金,并且还是向陈义红私人借的(后文将对这一推测进行详细阐述),而“动向系”于2006年初向股东分配了 2005年的利润,派息3000万元,与300万美元的来源基本相符。此后的2006年3月,国际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宣布向“动向系”投资3800万美 元,从而彻底解决了“动向系”的收购资金来源问题。

  海外重组一石二鸟
  在摩根士丹利进入之前,“动向系 ”配合大摩做了一系列的资产重组:2006年4月4日,香港动向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香港动向”)在香港注册成立,向LFDI Nominees Limited(简称“LFDI”)发行1股面值1.00港元的香港动向股份,代价为1.00港元,2006年4月10日,LFDI将这1股香港动向股份 转让给 Liu Yueh-Er女士。同一天,一家叫做Gaea Sports Limited(简称“Gaea Sports”)的公司也在香港注册成立,也是以1港元的代价向LFDI发行1股面值1.00港元的Gaea Sports股份,2006年4月10日,LFDI将这1股面值1.00港元的Gaea Sports股份转让给了香港动向,这样一来,Gaea Sports就成了香港动向的全资子公司。
2006年4月10日,上海泰坦和上海雷德的原股东向Gaea Sports转让各自在公司当中的股权,转让总代价根据上海泰坦和上海雷德的资产净值确定,分别为3410万元和280万元。
2006年4月20日,Achilles Sports Pte. Ltd(简称“Achilles”)在新加坡注册成立,同时向香港动向发行10股每股面值1.00美元的Achilles股份,代价为10.00美元。Achilles也成为香港动向的全资子公司。
2006年4月24日,Poseidon Sports Limited(简称“Poseidon”)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其时股东为陈义红家族和北京动向的总经理秦大中,其中陈义红家族持股约93%,秦大中持 股约7%。2006年5月9日,Liu Yueh-Er将持有的1股面值1.00港元的香港动向股份转让给了Poseidon,香港动向成了Poseidon的全资子公司(图2)。




陈义红之前作为上市公司李宁体育的元老及高管,在和李宁体育的财务投资者新加坡投资公司和 鼎晖打过多年交道,自然明白资本运作的个中三昧。而上述这些复杂的资产重组,看似眼花缭乱,但正反映出大摩的缜密心思:对大摩这样的海外投资者来讲,投资 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投资的安全性以及如何退出,而“动向系”所做的资产重组,实际上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解决大摩入股主体的问题;其二就是为大摩将来的退 出打下了基础。
从图3和图2的比较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变化,图3反映的是重组之前“动向系”公司架构,这一架构明显具有家族公司的色彩,股 东大部分都是陈义红的家属,公司之间的资产分割、公司之间的职责并不明晰,例如上海泰坦和北京动向都销售产品,但只不过是销售区域上的区别,而在整个公司 架构体系中,存在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一个统一资产、职责和管理的控股型母公司,更重要的是,大摩的投资从何入手,大摩的资本又如何能完成退出呢? 从图2资产重组后的架构我们可以看到,“动向系”出现了一个控股型母公司,那就是香港动向,同时具备了红筹上市的雏型。也就是说,重组起到了解决大摩入股 主体以及构筑将来退出通道的双重效果,能够消除大摩投资的后顾之忧。
境外上市的股权架构雏形搭建好以后,陈义红之前与BasicNet签下的 Kappa品牌在中国内地及澳门的永久权益,就需要纳入到这一体系中了。2006年5月10日,Diamond King、Achilles、BasicNet订立了一份转让及豁免协议,根据该协议,Diamond King以1美元的代价向Achilles转让了其之前与BasicNet签订的有关Kappa品牌买卖协议的所有权利及责任。通过此项转让协议,“动向 系”所有的核心资产都被纳入了红筹上市的海外架构当中。


  可转债与对赌协议吸引大摩高价入股
  “2006年3月,经过磋商和谈判之后,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 对北京动向投资3800万美元,占股20%”。媒体这样报道摩根士丹利入股动向。按照“动向系”2005年的净利润计算,大摩以3800万美元获得20% 股权,相当于以40倍市盈率入股,从静态市盈率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贵得离谱的价格。更何况,“动向系”当年的净资产只有3780万元,是典型的“轻 资产”公司,如果按照净资产额进行增资,大摩将获得高达将近90%的股权。这个版本的故事使摩根士丹利像个急着掏钱的傻瓜,事情显然并非这样简单,那 么,“动向系”在吸引大摩高价入股上做了怎样的安排呢?
2006年5月10日,摩根士丹利与“动向系”正式签订了投资协议,根据该协 议,Achilles分两期向大摩发行2900万美元及300万美元的票据及商标登记票据,所得款项用于拨付购买Kappa品牌的部分代价;同时香港动向 向摩根士丹利发行600万美元的过桥票据,以拨付内部重组及营运资金所需。协议中约定,如果没有达成包括成功收购和登记Kappa品牌在内的若干条件,所 有票据将于2007年5月30日到期,“动向系”须向摩根士丹利以15%的内部回报率支付本金及回报。此外,于票据年期内,若“动向系”向股东分派股息或 其他分派,还须向摩根士丹利支付相等于应付予股东的总股息或其他分派25%的总利息。同时,香港动向与摩根士丹利在当天还订立了一份担保及抵押契据,据 此,香港动向将Achilles的所有已发行及未发行普通股及来自该等股份所有权的一切所得款项作为抵押品抵押给了摩根士丹利。
可以看出,摩 根士丹利所投入的3800万美元初期只是以债务的形式出现,属于一种类似于可转债的金融工具,有充分的回旋余地:如果“动向系”业务发展良好,可转债可以 直接转换股权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而如果“动向系”效益达不到摩根士丹利的期望值,那么,转换则可以不发生,此外,将“动向系”公司当中最具价值的、拥有 Kappa 品牌在中国内地及澳门永久权益的公司Achilles的股权作为抵押品,保证了“动向系”一旦出现偿债困难时大摩能够全身而退,“动向系”与大摩之间做这 样的协议安排实际上满足了大摩对投资安全性的考虑。
区区15%的回报显然难以满足摩根士丹利的胃口,通过“动向系”上市退出获取更高回报才是 其真正所图。陈义红进一步以高成长性为诱饵,与大摩签下了对赌协议:如果2006年和2008年,最终上市主体动向的净利润达不到2240万美元及 4970万美元的目标,Poseidon和Wise Finance Ltd(北京动向总经理秦大中全资公司)同意以1美元的象征性代价转让动向股份给大摩(分别按93%及7%),具体比例根据实际净利润与目标值之间的差额 确定,但最高比例不得超过IPO前2007年6月29日动向总股本的20%。最高比例20%实际上意味着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形,陈义红依旧能够保持控股权, 显然在这个重大问题上,陈义红保留了自己的底线。此外,如果动向2008年净利润超过559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将按2007年6月29日动向总股本的 1%奖励Poseidon和Wise Finance Ltd动向股份。为确保Poseidon 的股东履行协议,Poseidon将所持的全部动向股份交给摩根士丹利做了抵押品直至IPO完成后失效,陈义红再一次给大摩吃了一粒“定心丸”。
陈义红敢于与摩根士丹利签署如此不平等的条约,着实令人为之捏了一把汗,因为“动向系”2005年的净利润不过3780万元,但是根据对赌协 议,2006年的净利润要达到约人民币1.8亿元,即相当于2005年净利润的4.8倍,才能够赢得赌局。不过这样的安排体现了陈义红的底气:因为“动向 系”2005年8月才完成对北京动向的收购,从2005年9月1日开始合并报表,因此2005年“动向系”的净利润实际上有90%以上来自2005年的后 四个月,如果简单将2005年净利润3780万元乘以3来推算其全年净利润,其全年净利润将达到1.13亿元,净资产收益率将为270%,而根据对赌协议 中2006年的目标值约合人民币1.68亿元,较1.13亿元实际上仅要求增长48%,净资产收益率仅54%,也就是说,根据这一推算,对赌协议中的考核 目标不仅不高,而且几近虚设,这也是陈义红敢于在多个场合表达“与大摩对赌零风险”的底气所在。2006年,陈义红预料之中地大比例超额完成了任务,“动 向系”的财务数据显示,销售额从2005年底的1.48亿元增至2006年底8.59亿元,销售收入增长了480%,税后利润从3781万元增至3.06 亿元,增长了705%。
在收购Kappa品牌的前期,陈义红用自己的资金垫付了300万美元定金,拥有了Kappa品牌权益。在摩根士丹利投 资以后,“动向系”有能力支付3500万美元的购买价格,此时,陈义红几乎以零代价把Kappa品牌权益转让给了“动向系”。而通过一系列转让、豁免及认 购协议,陈义红付出的300万美元则转化为了其在香港动向的股权:根据协议,陈义红私人公司Diamond King向Achilles转让Diamond King欠付陈义红的300万美元贷款的责任,根据我们的推断,陈义红的这笔贷款应当就是前期Diamond King收购Kappa品牌时支付的定金。而后Achilles按1.00美元的代价向香港动向转让该笔贷款,陈义红则同意以1美元的代价向 Poseidon转让该笔债权。2006年5月30日,香港动向对Poseidon发行7999股每股面值1港元的股份,作为解除香港动向欠负 Poseidon的300万美元贷款的代价。通过上述技术处理,陈义红的此笔债权最后演变成了香港动向的7999股股票。
鉴于陈义红团队 2006年取得了辉煌战果,上市有望,同时Kappa商标已于2007年3月底前完成向中国内地、澳门的商标部门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注册转让的手续,摩根 士丹利决定立即将债权转成股权。2007年4月20日,香港动向向摩根士丹利发行2000股股份,而代价是摩根士丹利转让票据及商标登记票据权利给香港动 向及香港动向注销过桥票据。此次交易后,摩根士丹利成为了香港动向持股20%的股东,可以说,2006年5月达成的投资协议,直到近一年后的2007年4 月20日才真正完成。

  以连环业务重组避税,完成业绩目标
  在对赌协议业绩增长目标面前,陈义红展现了高超的财务运作技巧,其中的一个典型手法就是充分利用轻资产公司的特点(表3),通过连环业务重组避税。



陈义红在2005年9月全面接手北京动向后,开始重整业务架构,由于北京动向员工工资、福 利以及广告开支等超过税法规定的限额部分并不能税前扣除,北京动向的实际税率远高于33%的法定企业所得税税率,2004年及截至2005年8月31日止 8个月的的实际税率分别达到52.3%及62.8%。高税负无形中大大降低了北京动向的利润率。而陈义红2005年3月成立的私人公司上海泰坦的公司所在 地位于可以享受优惠税收待遇的上海浦东新区,可以享受公司成立当年免税,第二和第三年按15%的优惠所得税待遇。于是,陈义红将有关中国南部的业务营运由 北京动向转让给了上海泰坦,北京动向仅保留了中国北部的业务。通过这一业务重整策略,“动向系”大幅度降低了税负。根据“动向系”2005年合并财报,企 业所得税率仅为5.3%,这无疑对提升利润率大有帮助,在收购北京动向前的2005前8个月,KAPPA的销售利润率仅为2.7%,而收购后2005年后 四个月的销售利润率迅速提升到25.6%,围绕合法避税所展开的业务架构重整在强化“动向系”的整体盈利能力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签定 对赌协议之后,在“动向系”密集进行海外股权重组的同时,也加快了国内业务架构的重组,2007年1月26日,上海泰坦的全资子公司上海卡帕成 立,2007年3月,北京动向和上海泰坦将Kappa品牌的销售及生产业务转让给了上海卡帕,而北京动向负责经营国际采购业务及新代理的另一品牌 Rukka的经营,上海泰坦则主要发挥投资控股的职能,持有北京动向和上海卡帕的股权。这样的重组有利于集团成员公司集中资源在各自专注的业务,避免了资 源的重复建设及浪费,不过更重要的是,业务重组后将会直接导致“动向系”的实际税率下降:上海卡帕注册地同样也是位于可以享有优惠税务待遇的上海浦东新 区,成立当年可以免缴企业所得税,因此将Kappa品牌的销售及生产业务从税负较高的北京动向及上海泰坦重组到上海卡帕无疑将大幅降低合并后的实际所得税 率。“动向系”合并的财报显示,2006年合并后的企业所得税率为17.6%,2007年则迅速下降到4.9%,主要的原因就是上海卡帕首年免征企业所得 税所致。这样的业务重组安排无疑将大幅提升“动向系”的盈利能力,维持上市前财务数据的可看性,对招股十分有利。值得玩味的是,只要上海浦东的税务政策不 发生变化,等到上海卡帕的免税期一过,“动向系”完全可以在浦东再注册一家公司,将主要业务整合过去,再度享受免税的优惠。

  境外上市成就“闪电创富”
  2007年8月24日, 上海泰坦进一步向北京动向注资人民币920万元。由于注资,北京动向的注册资本由80万元增加至1000万元,而上海泰坦于北京动向股权则由80%增加至 98.4%,而上海雷德则由20%减至1.6%。经过这一番调整,突出了上海泰坦在国内的控股母公司地位。开曼群岛的法律环境符合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要求, 开曼公司也是理想的上市主体,2007年3月23日,“动向系”的上市主体中国动向(集团)有限公司在开曼注册成立。2007年6月29 日,Poseidon及摩根士丹利将所持有的香港动向的全部已发行股本转让给了中国动向,转让的代价为分别发行799.9万股及200万股给 Poseidon 及摩根士丹利,转让后,香港动向成为中国动向的全资子公司,而 Poseidon 和摩根士丹利则成为中国动向的股东,分别持有80%及20%的股权,至此“动向系”红筹上市的架构完全搭建成形(图4)。



如此巧妙的安排结束之后,可以说资本运作已经大功告成,上市只是等待合适的时机了。 2007年9月,就在沪指站上5500点,恒生指数突破27000、直指30000点之际,中国动向正式拉开在香港招股大幕,通过IPO配售给公众 13.75亿股(其中含摩根士丹利的1.94亿股旧股),中国动向的股份扩大为55亿股。随着中国动向的上市,摩根士丹利花3800万美元买来的这些股权 换成了8.64亿股中国动向股票,约合每股0.34港元。事实上,摩根士丹利前前后后总共投入3800万美元,约合3亿港元,通过2007年5月后中国动 向的两次股息分派就收回了约7600万港元,成本降到2.24亿港元。而且,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动向上市以及超额配售时出手了2.231亿股,回笼了约 8.88亿港元,已经赚得了6.44亿港元。出售之后摩根士丹利仍然持有6.41亿股,按照2007年末中国动向5.8港元的股价计算,这部分股票的市值 高达37.2亿港元,摩根士丹利对中国动向的投资获利超过10倍,而陈义红的身家更是达到186.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从吸引摩根士丹利入股到成为 “2008新财富500富人榜”日用消费品行业的首富,时间还不到一年半,陈义红堪称“闪电创富高手”。
2008年4月25日,中国动向发布 了欲以3843万港元的代价收购拥有Kappa品牌在日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Phenix公司91%股份的公告,这是中国动向上市后的第一起收购案,也是中 国动向迈向国际化的第一次尝试。2008年5月7日,摩根士丹利通过二级市场再次减持中国动向3.54亿股,以当日股价的中位数3.6港元计,套现超过 12.7亿港元。巧合的是,此时距离中国动向发布收购日本Phenix公司的消息仅两周的时间,这两个时间点如此接近,不能不让人对中国动向未来的国际化 之路充满担忧,也不能不让人对陈义红的未来财技多一分想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8

白手創富 選股定勝負 三位巴菲特追隨者的投資之路


2010-05-10  今周刊





白手創富的過程,永遠是「股神」 巴菲特最為人稱道的一段故事。儘管至今無人能完全複製他的成功經驗,但仍有不少投資人受到啟發,找到自己的選股模式,進而獲致不錯的報酬。

本刊特別訪問三位參考巴菲特經驗進行理財的投資人,將他們珍貴的學習歷程分享給讀者參考。

撰文‧周岐原

集中買進 八年賺三倍

巴菲特信徒:產品越日常、越簡單越好「每家公司都像是一顆石頭,想要找到好股票,唯有不停地翻動石頭。」在網站PTT股票討論版頗有名氣的 Buffetist說。既然自稱Buffetist(巴菲特信徒),可以想見,此人對巴菲特的選股模式研究應相當徹底。

從成果來看,因為深入鑽研巴菲特的選股理論,讓Buffetist的投資部位在近八年內成長逾三倍,績效遙遙領先大盤。他堅持每年精選三、五檔個股,並以 集中買進的模式,讓投資組合即使受金融海嘯挑戰,年化投資報酬率仍然達二五%。

然而,在見到成果前,Buffetist的投資路途走得既顛簸又孤獨,甚至幾度放棄。「直到用績效證明自己之前,我一直被父母當成不務正業的孩子。」 Buffetist苦笑。大學原本念理工的他,服役時偶然讀到巴菲特投資理論的書籍,斷然決定放棄原本的生涯規畫,轉而朝證券研究業發展。

「買股票要找好懂的公司」由於沒有財務背景,Buffetist一開始只能在小型投顧公司任職。深知自己弱點的他,每天從早上七時到晚上十一時,埋首工 作;但儘管下苦工研究,但工作環境的不順遂,還是讓Buffetist灰心不已,最後為了生活,甚至打算轉行。

就在準備轉行房仲業時,正好有個證券公司的工作向他招手,讓Buffetist有了新的動力;此時,他長期力行巴菲特的財報原則選股,也終於成功發掘自己 的第一檔成長股,Buffetist的投資路隨之開闊了起來。

讓Buffetist賺到第一筆財富的個股,就是生技股的精華光學。Buffetist研究發現,隱形眼鏡對使用者而言,屬於簡單好懂的日常生活用品;但 對公司來說,其技術門檻高,卻是相當有利的競爭條件。

此外,由於精華光學主力擺在生產日拋型產品,毛利率高達四成,只要能在公司產能擴充完成前布局,就應該有豐碩的報酬。「生產線一開,就好像印鈔機一樣」, 對自己的研究頗有信心的Buffetist,在股價六十多元時買進,而產能擴充後也如預期逐步走強,一路漲到一百三十多元,讓他大賺一倍多,奠定後來的基 礎。

「買股票一定要找好懂的公司。」Buffetist強調,自己歷經數年研究才發現,科技股普遍存在產品生命週期短、須不斷增加資本支出等兩大局限,就算持 續分析ROE(股東權益報酬率),要想在科技股中找到穩定成長的企業也不容易。「所以巴菲特不碰科技股,其來有自。」Buffetist再解釋,目前在台 股掛牌的企業,平均規模幾乎都小於美國的掛牌企業,而且多欠缺全球知名的品牌及運籌能力;能夠完全適用於巴菲特原則的公司,反而因為難有成長機會,不容易 讓投資人賺到高額利潤。因此,他以毛利率不低於二○%、ROE高於一五%,及以今年預估EPS(每股稅後純益)計算之本益比須低於十二倍等條件,作為選股 基準,果然讓他再次抓到宏全這檔個股。

「保特瓶蓋是最日常、最簡單的產品,完全符合我的選股原則。」Buffetist回憶起操作宏全的過程,還是頗為自信。因為早在○三年,他就曾趁宏全本益 比僅十倍時布局,當時只花了六個月時間,宏全就從三十元漲到五十多元,報酬率接近一倍。去年初,宏全股價再度回到三十元左右,有了上一回的經驗,加上宏全 布局中國市場的商機,Buffetist再次大筆布局,讓他賣在五十元左右,報酬順利落袋。

這兩次報酬絕佳的交易,成果來自研究實力,不容易複製,然而他認為,一般投資人通常不懂如何計算當年度預估獲利,因此對買進時間難以掌握。「沒關係,年報 有實施庫藏股的時間、成本,是最好的參考價格。」Buffetist說,如果用心研究年報,往往能從庫藏股的時機,找到合理的買進價位。

此外,散戶沒有定期繳出績效的壓力,又可以高度集中手中的持股,相對於一般法人來說,只要選擇好標的,勝算大有機會提高。因此,他認為,投資人不必急著找 飆股,而應該先大量閱讀,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選股法則,才是股海勝出的祕訣。

Buffetist

出生:1978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投資經驗:10年

選股模式:

以巴菲特法則投資中小型成長股,8年來年化報酬率約25%。

逢低出手 三年獲利六成上路新手:熟讀財報 三標準篩選潛力股「巴菲特能夠躍居全球首富,買下再保險公司絕對是最大關鍵。」若單從聲音判斷,很難察覺這位分析起巴菲特頭頭是道的投資人,竟是一位大學 生;同時,靠著研究學來的技巧,讓台股投資部位在三年內成長六成。今年二十出頭的小王笑說,「因為巴菲特幾乎從不教人如何投資,所以我只好向他的老師葛拉 漢學習。」

掌握「擲銅板理論」精髓

念理工科系的小王,高中開始就反覆閱讀關於巴菲特的書籍,四、五年下來,他對巴菲特的崛起過程已相當了解,堪稱是「巴菲特達人」。他發現,每當有人詢問巴 菲特如何投資,股神總是回應:「請好好閱讀我老師的著作!」這激發小王對葛拉漢的高度興趣,經過研究葛拉漢的﹁價值投資法﹂,總算對巴菲特有了更深的認 識,進而提升了選股的功力。

「正面我贏,反面我不輸,這就是葛拉漢選股的精髓。」葛拉漢著名的「擲銅板理論」,蘊含對股價「安全邊際」的詮釋,也是巴菲特謹守在市場動盪、股價偏低時 出手的原則。

小王解釋,銅板反面意味著趁股價低於每股現金時買進,可以利用公司的現金淨值作為下檔保護,隨著景氣轉好、股價上漲,整個反彈的波段就可以帶來獲利。小王 運用這個觀念找到設備股亞翔,讓他趁著金融海嘯大賺一波。

小王回憶,大盤低檔時,亞翔一度跌到二十五元,但他發現公司除了歷來業績表現穩健外,每股現金仍有三十元,小王心想:「這正是打八折買股的好機會!」於是 放膽進場布局。不到一年時間,亞翔股價就大漲近六成,讓他獲利順利落袋。

因為沒有機會拜訪公司,小王買進標的前,可說是做足研究。除了找業績穩健的公司、徹底閱讀近年財報,他還會多方上網搜尋,從產品的使用者評價,來分析公司 的競爭力。

他建議投資人在選股時,可根據「高董監持股」、「低資本支出」,及「歷年績效」等標準篩選,如果加上業務簡單穩定,通常可以挑到不錯的公司。

小 王

出生:1988年

現職:大學生

投資經驗:3年

選股模式:

在股價低於每股現金時買進,3年內資產成長66%。

低檔布局花旗銀行 報酬率百分百部落格版主:績效追蹤ETF 成本效益高因為欣賞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買進波克夏,想不到很快就出現獲利。」部落格「USA STOCK」版主李柏鋒,主要鑽研的是指數型投資法。此外,他還是波克夏公司的股東,令他驚訝的是,波克夏公司的股價,比他想像的強勁很多。

從一開始就認定以指數投資法為主力的李柏鋒,對於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一直相當感興趣;然而,因為工作忙碌,很少有能力比照巴菲特的方法精選個股。在這種情 況下,他乾脆把波克夏看作一檔已經配置好個股的共同基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合理價位買進。

去年六、七月間,波克夏公司的B股隨著大盤回檔,跌到每股二四○○美元左右的低點(未分割前價格,後來每一B股分拆為五十股,目前股價約七十七美元),李 柏鋒立刻買進一股,成為波克夏的股東。儘管最近因為﹁高盛醜聞﹂導致波克夏股價下跌,但波段的最高漲幅達到六成,仍然比同期的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強勁許多。

高盛股價靜候醜聞發展

目前,李柏鋒將手上的三成資金放在台股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其餘資金則擺在海外ETF;去年三月在低檔時布局的花旗及美國銀行,因為股價大幅反彈, 報酬率都已達到一○○%。接下來,他主要觀察的對象則是高盛。

李柏鋒分析,以高盛的優異獲利能力來說,接近一六○ 美元的股價只能算是適中,還稱不上便宜,因此還需要觀察醜聞的後續發展。

他建議,投資人在沒有時間選股的情況下,在海外尋找費用便宜、績效追蹤指數的ETF標的,是成本效益相對較高的選擇,投資人應該勤加研究。

李柏鋒

出生:1978年

現職:學術研究

投資經驗:3年

選股模式:

以投資海外ETF為主,去年買進波克夏B股帳面報酬約60%、買進花旗銀行及美國銀行各賺1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77

曹仁超《论势》连载--前言:我的趋势创富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lir7.html

“一世好运!”曾有好友以四字赠予本人。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虽然自小家贫,但我一生的确颇”好运”。而且我坚信,只要肯努力,好运自然来。

工字不出头

开始打工时,前辈已跟我老曹说”工字不出头”,于是我1969年开始学习投资。事实证明这个说法完全没错。到了今日,我老曹的财富85%来自投资回报,只有15%来自40年薪金减去每年开支而存下来的资金。

当年为了筹集资金投资,加上要花钱”拍拖”,我不但投稿到报社赚取稿费,还在每天3点半香港股市收市后,到股票公司隔壁的洋行打英文信,再到旺角教书,晚 上替人补习英文。因为投稿到《明报晚报》(已停刊)获得刊登,认识了当时任职编辑的林山木兄,不但令我半生与报业结下不解之缘,同时更有机会投资《信报》 再赚一笔。

1969年我用5 000港元积蓄购买股票,1971年已赚得20万港元,到了1973年更变成50万港元。并非我老曹智慧特别高而是时势造英雄。1970年恒生指数由不足100点上升至1973年的1 700点,上升17倍多。

那些年间,股市风高浪急,我在1971年就因有勇无谋而得到第一个教训。当时我大概读过几本有关投资的书籍,自以为很懂投资技巧,便借贷炒股,结果 1971年恒生指数在3个月内由406点跌至278点,跌幅达31.5%。本来只是小数目,但因为自己借贷,加上不懂得止损之道,1971年初赚得的20 万港元,最后只余7 000港元。

之后我痛下苦功,一口气啃下很多本有关投资的书籍,拿着剩下的7 000港元,誓要从头再起。到1973年1月,我老曹感到股市已升至疯狂的地步,极不合理,于是便卖掉手上所有股票,套现逾50多万港元。我当时也曾向自己任职的股票公司老板发出忠告,提醒他小心。但1973年1月至3月,股市再由1 200点升到1 700点,老板认为本人危言耸听,在意见分歧之下,竟嘱咐别人接替我的工作。

事业上既然被投闲置散,我又不准备入市炒股,见有大量空闲时间,想想倒不如结婚好了。我花掉10万港元举行婚礼,再用15万港元置业,又与太太到菲律宾度蜜月。

那次蜜月旅行,是我老曹第一次坐飞机,现在回想起来实在很好笑。我带着一部名牌相机、一部8厘米摄影机(重量不轻)、3套新西装、20卷彩色胶卷(当年香 港仍没有彩色冲印服务,回港后要寄回日本冲晒),到马尼拉入住半岛酒店,穿西装游百胜滩,出尽洋相还热得长痱子;再加上背着10多斤重的摄影器材跑来跑 去,样子实在古怪。今天已不敢再拿出当年照片给人家看。

其实我老曹根本不喜欢摄影,当年为什么这样做?目的只为告诉全世界:我赚了几十万港元,可以”豪”得起!同样的,今天我老曹遇见一下子赚了几百万港元的年轻人,自以为了不起就胡言乱语,便想起当年自己的怪异行径而失笑。

那一年,林山木兄离开《明报》,邀请我老曹为他创办的《信报》效力。当时我心想:如果继续为《明报》撰稿写文,数十年后我能做到什么位置?如果转投《信 报》当开荒牛,数十年后又会怎样?当年《明报》职工已有数百人,数十年后不论公司规模如何,在公司内我可能仍然排名数百;而当年《信报》只有10人左右, 数十年后若公司能大规模扩展,在数百人当中,我至少也能排名第十。于是我就决定加入《信报》,后来更投资10万港元入股–这跟我一直鼓吹选股要发掘优质的 二线股,实为同一道理。

三十岁前发达 家门不幸

避过1973年股灾,我老曹自以为是投资天才,在股市中可以跑赢其它所有投资者。到1974年7月,恒生指数已由1 774点跌至478点,跌幅达73%,应该入市了吧!当时我选中和记企业(已除牌,即今和记黄埔〔00013.HK〕的前身),从每股8港元开始一直买至每股1港元。结果1974年12月恒指跌至150点时,自己的50万港元投资,市值变成只有10万港元。

今天回想起来,那是自己另一次”好运”。我现在很感谢和记企业,让我在30岁前上了关于投资的宝贵一课。不但知道股市专门收拾自以为是的人,更醒悟到自己 的投资知识非常不够,从此学会一句”止损不止赚”,一生受用。那次总结到的经验是:30岁前发达,家门不幸!一生如果总要经历一次挫败,我认为愈年轻愈 好。因为年轻时输掉大部分财产,日后仍有很多时间将它赚回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1974年投资失利,同时我又遭任职的投资公司遣散,困窘之下,差点儿便想自杀。痛定思痛,我决定全身心投入《信报》。1975年我发 誓,在自己有生之年,不容许同类事件(因股灾而令投资大幅亏损)再次出现。”止损不止赚”,至今逾30年,我总算平平安安。每次股灾来临时,我老曹都因行 使止损的策略,而巧妙地避过一劫。

40年来我老曹读过有关投资的书不少,才知道自己的投资技巧原来很幼稚,深深明白”学然后知不足”的真谛。1981年至1982年的熊市,我老曹投资一样略有损失,但因为及时止损,故已无须惊惶。

到1982年股市低点,我老曹因此有资金大举入市。我学会保存30%现金、只动用手上资金70%的做法,当年投资了约60万港元,直到1997年,这15年所赚的回报,只能说一句:跑赢恒生指数(恒指从1983年至1997年上升23倍)。

1990年我第一次进军海外,动用28万加元在加拿大购入一个住宅物业;至2004年以接近平手的价钱售出,没有赚钱。

1994年我又转到伦敦置业,连续3年共购入10个物业。逐步将股市赚回来的资金中的50%转移到海外,以防万一,成为本人另一次”好运”。这使我不但巧 妙避过1997年8月亚洲金融风暴下的香港股市、楼价大幅下跌,更捕捉到英国物业过去10年超过1倍的升幅,英镑对港元的汇率更由10.8升至16。这也 令我的个人财富又再翻了一番。

我的趁势创富路再次证明”三分努力,七分天意”。2005年至2008年,我分阶段卖出英国物业。2008年9月3日我终于卖出了最后一间,平均卖出价均高于买入价1倍。由于当年首期只须支付楼价的20%,600万港元的投资收回近3 000万港元。换句话说,10年回报超过4倍。可惜其后英镑在3个月内下跌三分之一,3 000万港元变成2 000万港元,实际获利2.5倍。

要与群众”对着干”

趁势其中一个要诀,是要留意大环境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影响香港最大的一个因素,是香港政府制定了每年限卖土地50公顷的规定。当年我老曹在专栏中大 力鼓励读者投资地产股或房地产市场,自己也积极买入地产股并持有两个住宅单位。1997年7月”卖地限制”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每年供应85 000个住宅”的房屋政策(以往每年供应平均不多于30 000个)。供应突然增加,此时不卖更待何时?

不过,趁势并不只是跟着群众的趋势而行,有很多时侯也要与群众对着干,因为群众在市场拐点出现时,判断往往是错的!例如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人心惶惶,但纯粹就投资角度来说,却是入市时机!

任何事物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在本人眼中投资只有时机(timing),没有错对!最近十多年,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是,1967年至1997年香港经济已经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下一步会怎样发展?

我老曹做过研究,任何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由最低点至最高点的上升周期,通常是24至27年。东京、伦敦、纽约都是这样。我老曹算过,从1967年开始,香 港楼市上升近30年,1997年香港楼市正处在最后红火的时候,加上那时卖地限制快要取消,于是我决定将手上物业和地产股一起卖出。楼市果然在1997年 底开始大跌。(其实香港楼市整个上升周期达30年,已经比世界其他大城市长。)

近年我投资的另一得意杰作,是在2000年起大量买入黄金接近1 000两,到2006年年中开始卖出。至2008年卖光所有黄金后,我获利超过一倍。其实,成败得失主要由三大因素决定:对时机的把握,严选投资的对象和地方。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老曹转向投资国企股,2007年卖出,回报率也不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7

[轉載]全民創富樣板 —— 恆生銀行 小兵漫步指数

按: 恆生銀行在1972年上市,不是1988年,特此更正,如果知這更多,可參看此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yspz.html

恆生銀行1988年上市,上市後無融資,高派息,完全依靠內生性增長。
 
以2011業績計算,當前恆生銀行PE10倍,PB2.3倍,處於恆生銀行歷史上最低估的10%區域。
 
1. 上市23年派息投入收益率。
日期收盤股價每股盈利每股派息
派息投入
股份數
復權股價
198810.260.700.561.0010.26
198910.340.900.721.0510.90
199011.741.200.961.1313.24
199123.691.401.121.2228.91
199240.772.802.241.2852.10
199375.503.502.801.35101.79
199455.503.803.041.4077.60
199569.254.003.201.47102.13
199694.004.393.081.54145.03
199774.754.853.421.59119.11
199869.253.553.421.67115.39
199988.754.358.201.75155.19
2000105.005.244.801.91200.57
200185.755.294.352.00171.29
200283.005.195.402.10174.21
2003102.004.994.902.24228.01
2004108.005.945.202.34253.02
2005101.205.935.202.46248.51
2006106.306.305.202.58274.44
2007157.609.546.302.71426.79
2008101.707.346.302.82286.42
2009114.706.925.202.99343.04
2010127.807.805.203.13399.55
201192.709.136.083.25301.61
20123.47  321
 
1988年上市購買,價格是10.26港幣,2011年12月23日,價格是92.7港幣,派息投入累計股份數是3.25倍。算上2011年的年的前3季度派息(已發生)以及第四季度的派息(未發生),累計股份數是3.47倍。累計復權價格是321港幣。
 
上市23年,複合增長16%。這並非是股神級別的投資,這是全民造富級別的,正確的時點踏上正確的列車而已,而已。
 
 
如果從1988~2007年算起,19年,年複合增長21.7%。毫無疑問,這是股神級別的投資,不但要求正確的時點踏上正確的列車,還要在遙遠的前方另一正確的時點下車。股神並非要在2007年的最高點下車,僅在2007年的收盤價下車,差不多正確的時點而已)
 
 
忘記股神吧,我們只需要在全民造富的時候,參與進來,享上一杯羹。
 
 
——————————————————————————————————————
恆生銀行的歷史估值。(缺少部分數據,派息率 = 當年的派息/收盤價位)
 
日期高PE低PE高PB低PB派息率ROE
198814.714.75.5%
198913.58.57.0%
199010.27.98.2%
199117.08.24.7%
199216.27.85.5%
199321.911.43.7%
199421.212.65.5%
199517.410.44.6%
199622.015.33.42.43.3%15.6%
199724.311.34.32.04.6%17.7%
199822.010.13.31.54.9%14.9%
199921.813.34.62.89.2%21.0%
200020.012.44.93.14.6%24.7%
200120.413.64.63.15.1%22.4%
200218.115.64.23.66.5%23.0%
200320.815.05.03.64.8%24.1%
200418.816.05.24.44.8%27.7%
200518.316.84.94.55.1%26.6%
200616.914.94.33.84.9%25.6%
200717.810.95.83.54.0%32.3%
200822.910.66.22.96.2%27.2%
200918.49.73.92.14.5%21.3%
201016.912.93.62.84.1%21.3%
201114.79.23.32.06.6%22.1%
平均18.612.04.53.05.3%23.0%
 
恆生銀行歷史平均PE15倍,平均PB 3.75倍,平均派息5.3%,平均ROE23%。利潤的80%用於派息。
恆生銀行歷史最高PE24倍,最低PE7.8倍,最高PB6.2倍,最低PB1.5倍。
 
平均23%ROE的恆生銀行,1.5倍PB就是極度低估,僅僅在香港回歸後,房地產崩盤時瞬間出現過1.5倍PB。
除此以外,從未跌到2.0倍PB以下,目前2.3倍PB,屬於歷史上最低估的10%區間,確切的說,是最低估的5%區間。
————————————————————————————————————————————
小兵一直以來對弱週期股的判斷標準就是:如果長期ROE平均在20%左右,1.5倍的PB就是極度低估的位置。
對於長期ROE平均在20%左右的興業招商杭汽輪B江鈴B,1.5倍PB就是極度低估的位置。
 
注意:要確保長期ROE平均在20%左右,最低ROE也要高於10%,如果不能確保,一切免談,因為只需要一次50%的淨資產虧損,也許就需要10年或者20年的股神級別的收益才能翻身(追上平均收益)。
 
 
如果公司融資後仍能確保15%的 ROE,那麼融資是中性的。如果公司融資後仍能確保20%的ROE,那麼歡迎融資。但有個前提,管理層是否值得信賴,是否今天的高速增長能換得明天的高回 報(高派息),如果招商銀行高速增長到2025年,派息一直很少,而2025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讓招商銀行倒下,投資者將顆粒物收。而恆生銀行的投 資者,早就回收了成本。
 
 
也許有人說,招商銀行高增長過程中,股價也會持續高增長,我只要提前賣出就行了。你 說的沒錯,但你需要牛市兌現,比如現在招商銀行高增長,但估值遠低於恆生銀行,你如何提前兌現呢。即便是港股極度低迷的今天,恆生銀行仍然享有10倍 PE,2.3倍PB,背後是6.6%的派息率的支撐。
 
 
熊市就是擠泡泡的過程,讓一切泡沫,疑似泡沫都擠掉。比如熊市的時候,股份制銀行的估值大多低於4大行的估值,而牛市的時候,股份制銀行的估值一定高於4大行的估值。
 
 
記住:熊市會將疑似泡沫擠掉,這就是目前股份制銀行的投資價值所在。儘管有模糊不清的地帶,但熊市已經將之視為泡沫,提前擠掉。
 
說明:小兵持有興業銀行/招商銀行,任何投資都是賭博。由於目前內銀股估值低,這場賭博贏面比較大。僅此而已。 而真相大白的那天到來之前,都是推測。推測而已。
我希望,10年後,興業和招商進入低增長時期,屆時20%的ROE,派息率達到60%。而在這期間,興業和招商沒有遭遇到大的危機,大的資產虧損,最低谷時也能有10%的ROE。
 
所以有人說,招行民生比恆生銀行估值低的多,增速快得多,投資價值大得多,有道理,但恆生銀行貴也有貴的道理。國際投資者遠比A股投資者理性,儘管也時常犯錯誤,我希望,現在就是他們犯錯誤的時候。
這就是投資,風險和收益並存。所以巴菲特喜歡百年老店,對於非控股的公司喜歡分紅。
所以,我不敢將所有資金押在貌似一類投資機會的銀行股上。
 
 
而目前內銀股貌似超級低估的估值,我認為選擇那些管理層更誠信更實在的銀行,要比單純分析公司的業務發展意義大得多。而等到銀行股回到合理的15倍PE的估值時,那些分析才更有意義。
 
另外我也不反對銀行保險融資,因為銀行保險現價融資要比現在發行的99.99999%的新股吸引力高10000倍!
 
 
 
但不分紅,高融資的公司,都隱含著龐氏騙局的可能,而貌似誠信的管理層至少讓你心安理得一點。
比如位列世界500強第一名的:(博文)小兵講故事 豬肉榮寰球實業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75

[轉載]全民創富樣板 - 魯泰B 小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e59fd0102dy99.html

鲁泰B,静悄悄的玫瑰,羞答答的开。
 
这个市场除了云南白药,贵州茅台,万科A这些万众瞩目的牛股,还有一些默默无闻不受关注的投资回报率并不输于牛股们的股票。
 
比如鲁泰B,低估值,中低成长性,远离恶炒的股票。
 
上市14年,每股复权增长23倍,复合增长25%!
————————————————————————————————————————————
 
鲁泰B,1997年B股上市,2000年A股上市,2008年增发A股。
让我们以一个B股的投资者的身份看待鲁泰B的投资价值。
 
 
鲁泰B,当前PE5.4倍,PB0.96倍,属于历史上最低估10%区间。
 
1. 上市14年派息投入收益率(内生性增长)
港币汇率时间  收盘(HKD)EPS (RMB)派息(RMB)红股派息投入股份数复权股价(RMB)
1.0619972.080.250.1112.1
1.0619981.420.330.271.11.5
1.0619993.060.410.321.23.6
1.0520004.720.4150.480.31.25.9
1.0520019.20.420.320.31.715.5
1.0520024.820.360.300.22.311.1
1.0520035.960.450.382.917.2
1.0520045.820.660.383.117.9
1.0420055.450.740.303.317.9
1.0220066.990.40.3713.423.9
120077.440.540.227.052.2
0.9220083.930.60.207.429.1
0.8820096.630.570.257.650.6
0.8820107.780.740.257.961.3
0.8220115.930.90.338.248.7
 
鲁泰B,14年23倍牛股,年复合增长25.3%
考虑到港币的贬值,年复合增长23.0%!股神级别的投资
即便是2001年的股市泡沫鲁泰B被市场给出30倍PE,目前也有接近3倍的收益,10年3倍,远超A股的浦发,中石化等同期的60倍PE的巨婴A股。
——————————————————————————————————————————————
2. 鲁泰B的历史估值
 
时间PE高PE低PB高PB低派息率ROE
199712.68.01.61.05.1%12.8%
19987.43.51.20.618.8%16.3%
199911.13.12.10.610.4%19.2%
200011.96.90.90.510.1%7.1%
200131.310.42.91.03.5%9.2%
200222.013.22.21.36.2%9.8%
200314.810.01.91.36.3%13.2%
200411.59.22.01.66.4%17.7%
200510.57.01.91.35.5%17.9%
200619.113.81.71.25.3%17.1%
200722.211.94.52.43.0%20.3%
200812.24.72.10.85.1%14.5%
200910.86.01.60.93.8%14.6%
201010.96.61.81.13.2%16.8%
20117.45.31.30.95.6%17.8%
平均14.48.02.01.16.6%15.0%
 
鲁泰B,历史平均PE 11倍,平均PB1.6倍,平均ROE15%,平均股息率6.6%。
除去2007年,鲁泰B历史上任何一年都有很好的买点。
 
说明:2000~2003年,2008~2011年,融资初期ROE降低。这些年的实际ROE应该在17%以上。
 
鲁泰B 15%的ROE如何能获得25%的复合增长呢,实际上鲁泰B的发展恰恰借助了鲁泰A的融资,2000年,鲁泰A上市,鲁泰B的每股净资产暴增170%。而 2008年鲁泰A增发,鲁泰B的净资产增长33%。鲁泰B将巴菲特的利润留存理论演绎到了极致。而长安B本来也可复制鲁泰B的成绩,但长安汽车的平均盈利 能力太低,净资产并不能有效转化为利润。
 
公司的核心是ROE,而上市公司应通过提高ROE和低成本增厚净资产的方式,让原始股东获利。
比如鲁泰B,比如万科B,比如中国平安资产的低成本高速扩张。
 
但纯B股,如杭汽轮B,新城B,伊泰B,显然没有办法和市场要钱,大股东也不可能低成本注入资产到B股,这也许就是纯B股最大的悲哀。但这类股在恶劣的融 资环境下,恰恰练就了内生性增长的9阳神功,如果管理层值得信赖,B股问题解决后前途不可限量。但B股迟迟不解决,纯B股股权激励也无法实施,隐患也颇 多。
-----------------------------------------------------------------------------
 
3. 鲁泰B的实际盈利能力:18%
 
鲁泰融资后,次年ROE明显下降,然后以5年为一个周期,ROE逐渐上升。
1998年~2011年的实际ROE应该在16%~20%之间。平均ROE是18%。(估算方法:将融资前1年和融资第5年的ROE平均值作为融资期间的ROE)
 
 
18%的ROE,历史最低16%,最高20%,10%的净资产增长率,40%的派息率。
 
1倍PB的现价具备足够安全空间。
 
事实上,鲁泰今天面临的问题一箩筐。
但这些问题是从05年之后一直都面临的,期间经历了3次棉花30%以上幅度的暴涨暴跌,经历了工人工资的巨大提升,经历了2次大的经济危机,经历了许多投资者的怀疑。
 
目前的鲁泰B,除了派息,其他方面似乎并不比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更具有吸引力,但作为分散投资的一个选择是不错的。
 
现在的市场绝对是好东西一箩筐。
万科A,招商银行,苏宁电器,中国平安,烟台万华,海螺水泥,中材国际。这些根红苗正的牛股都一一陨落。
用机关枪扫射最好,千万别赌到一只股票。
 
牛市一来,你只需要避免选到最差的30%的股票,其他的都能翻几倍。
而一个组合确保你牛市中大概率不输于市场。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77

【黑馬創富】他們怎麼做安保生意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711.html

採訪:王靜靜     整理:陳玉鳳

【i黑馬導讀】培訓保鏢,少林寺吧?保鏢公司,一群武林高手?NO,「天驕特保」創始人陳永青告訴我們,保鏢也是有專業要求的,他們走的高端洋氣的360°無死角的安全管理路線,打手什麼的,out了!在採訪這位保鏢界的一哥時,黑馬哥看到的是一個肌肉發達,絕對彪悍的北方大漢,暗想難怪「天驕特保」會成為保鏢界的「黃埔軍校」。不過,陳永青卻說公司靠的是推廣和銷售,而不是保鏢。聽完,我和我的小夥伴驚呆了,這年頭干保鏢的都搞營銷啦?!

聽聽這位北方大漢是怎麼說的。

為什麼做?

我是軍人出身,退役後在一家保鏢公司做內勤。做久了,就覺得保鏢公司和打手公司無異,根本沒有所謂的專業意識。於是在2008年,我結合自己在部隊的經驗,開了一家保鏢培訓公司。2011年的時候,我們開始覺得自身的經驗不夠用了,專業度也不夠。怎麼辦?之後我便去了以色列國際安全學院——全球最頂級的安全機構學習,接受魔鬼訓練。說實話,當時內心也是很矛盾的,一方面這個機會很難得,它每年就招18到20個學員,選拔很嚴格,我等了兩年,另一方面這個訓練很燒錢,需要五十萬,而我也不知道對於公司的幫助有多大。不過我的原則是只要對公司有百分之1的好處,就會去做。

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我們公司由原來的勉強維持開銷,到後來業績翻了兩番。即便到現在,全中國有這份經歷的也就我一人,在以色列訓練時學到的東西也就成為了我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我是做保鏢培訓的

我們目前的業務主要有兩塊,一部分是保鏢培訓,一部分是安全管理業務。保鏢培訓是收費的,不過其中優秀的學員,我們將會簽約。

至於安全管理業務,很多人會認為我們是保鏢公司,沒什麼技術含量,其實,遠沒有那麼簡單。我們提供的更多是安全管理方案,只要和你的安全相關的,包括,你的親人,你的房子,你的交通工具的安全狀況,360度來保證,絕不僅僅是打手保鏢而已。

我最擅長的不是保鏢,而是銷售和推廣

很多人認為天驕特衛能成為如今中國保鏢界的」黃埔軍校「,是因為我是一個很牛的保鏢。

其實,並不是這樣。黃光裕也搞過類似的公司,不缺人,不缺錢,就是沒搞起來。為什麼我能成功?因為我最擅長的恰恰不是保鏢,而是銷售和推廣。中國的保鏢行業還處於蠻荒階段,大家對於保鏢都沒什麼專業訴求,需要「造勢」,做新聞,做廣告,這就是我強項。

大家可以在很多新聞或者節目中看到我們,比如說新華社的報導,甚至是《天天向上》或者《快樂大本營》這樣的綜藝節目。為什麼?我們公司有新聞敏感度。我們有專門的媒體部,甚至還有一個任職於新華社的媒體顧問。說白了,我們做的這個事新聞點很多,而我們善於利用。第一,保鏢這個行業本身就很神秘;第二,我們在其中創新,我們做是的培訓。而培訓中的關鍵點,比如槍,格鬥,是吸人眼球;第三個,我的保鏢還會漂移,還會喝紅酒,和普通保鏢不一樣。最後,保鏢服務於誰,明星、大佬,服務的時候會出現什麼笑話,也就是所謂的八卦。

在這裡我給大家透露幾個小訣竅。首先,我們從來不找新浪搜狐發帖子或者廣告,我們只做新聞,也不在百度上買關鍵詞,因為新聞要想上去靠的是點擊量。上面也提到了我們做的事是有很多新聞點的,我們的媒體部會在每年三次的訓練營活動中邀請很多媒體過來。媒體見到到他們這一輩子都沒見過的訓練課,眼前一亮,自然樂於報導。同時我們把重心 新華社甚至是路透、美聯社的新聞。這樣中國的媒體都會搶著發。

其實,這事,任何一個對媒體有敏感度的人,都能做成功。但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沒有做成功?因為這個人和懂保鏢專業的是兩個人。當你有一天去以色列學習了,又去傳媒大學學完品牌營銷,完了,你就是我的競爭對手。我只擔心這樣的人出現。

第二我們做最高端的品牌,我們天驕現在給別人感覺太高端了,普通公司用不起,一般人不敢來。這其實是好的。首先,我們希望做的的是要員保護以上的產業鏈,包括安全顧問和安全管理人員,這些人年薪在20到50萬之間。普通安保的薪月就在3000-5000左右,比如保安,內保或者是特保,負責押運的,但這些的層次都比較低。其次,為什麼我們公司的保鏢比較貴?就在於我們的品牌。人的包裝,不外乎三個,內在的包裝,讓他變得專業;外在形象的包裝;品牌的包裝。而我們都做到了。同時做高端品牌也有利於我日後轉型。今後市場最大的其實是底層的保安行業,據我估計營業額在一萬億以上。如果我們天驕用保鏢給物業來做保安,一下就能做到。由上往下易,由下往上難。

第三,我認為銷售最重要的就是流程。見面,邀約,出單,回訪,然後下一個客戶。一年從頭到尾都是一樣的,甚至包括見面的動作,打招呼的方式,見任何一個客戶都這樣,你就形成了一個個人的品牌。總而言之,簡單的事重複做,堅持下來就很牛了。我們公司除了我,陳永青不能複製以外,所有東西一定要能複製的,包括專業,這個訓練班和下一個是一模一樣的,銷售也是一樣,就那麼個流程,這樣才能成本越來越少。

文 / 本刊記者  夏宏

1990年,張廷國頗像余華寫的小說《十八歲出遠門》裡的主人公,拎著一個包,離開封閉的村莊,要去見識外面的大千世界。只不過,這一年張廷國從山東的鄉下來到首都北京時是22歲,落腳在一家國企干保安。

之後的13年,張廷國雖然也跳過槽,但依然沒有脫離保安這個風吹雨打的職業。從保安幹到了班長,從班長升到了中隊長,再到大隊長,但他的人生,還說不上有多大起色。

轉折點在2003年。他在朋友的慫恿下,各出15萬元在北京亦莊合夥創辦了保安公司聖安衛嘉——8年後,這個叫北京聖安衛嘉(集團)保安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的企業,員工3000,年營收近1億元。2010年聖安衛嘉在上海、天津開了兩家分公司,今年,他們打算在廣州、西安、成都各開1家,北京開5家,用1年的時間計劃總計能有10家分公司。

春節前《創業家》記者見到張廷國時,這個充滿泥土氣息的山東大漢,笑稱正在為上市作準備。1月5日,他約見了一個律師,一塊兒去了趟做企業管理顧問的華一世紀,專門學了一下股權分配方案,瞭解上市公司在財務、法律方面的知識。

「爭取三到五年的時間能夠上市。據我瞭解,國內沒有保安公司上過市,我們很想搏一搏。能否成功現在沒有太大的把握,但這是一個大趨勢,值得去嘗試。」而在未來的幾年內,他覺得奔上市去的保安公司會不少。

從「黑保安」做起

2003年,聖安衛嘉的辦公室設在亦莊一幢居民樓裡,辦公室100多平方,月租2000多塊,張廷國覺得已經「奢侈」。

最開始,張廷國對創業是有自信的,幹過這麼長時間的保安,替別人打工時好歹做過大隊長,也算是帶過團隊、有點兒管理經驗的人,創業開保安公司輕車熟路,合乎情理。當時,聖安衛嘉只是一個三五人的團隊,張廷國和這三五個人一塊兒,不分晝夜、激情四溢地在北京城裡四處跑業務。他不會料到,公司會在此後近兩年的時間裡,一分錢也沒賺到,時時面臨關門倒閉的厄運。

張廷國說,並不是這個市場沒有需求,而是他們不敢光明正大地去拉生意。因為政府的相關條文當時有規定,私人禁辦保安公司。

「開始創業那會兒,我們都被劃為黑保安的範疇。按照公安局的說法,公安局開的保安公司是紅的,其他不在公安局管轄範圍內的就是灰色的,是重點打擊的對象。」張廷國說,那時候公安機關的人時常會找上門來,「說黑保安公司不能經營,是違法的,受到要挾、威脅、恐嚇是經常性的。」

聖安衛嘉只能在夾縫中博弈,偷偷摸摸地去拉點單,像個街邊的小攤販兒到處打游擊戰。張廷國覺得委屈,公司有營業執照,向國家納了稅,這等於是國家承認了你的合法身份,「但是公安局說你是非法的、黑色的,你沒有充分的法律依據。」

從2003年到2004年底,公司沒有贏利,張廷國還四處找親朋好友借了好幾十萬塊去應付員工工資、房租、水電,以及公司因「非法經營」產生的罰款。2003年的一天,他和業務員在見完客戶回來的路上,兩個人的兜裡已經身無分文了,「最後實在沒辦法,想起銀行存摺裡還有10塊錢,取出來以後才坐公交車回的家。」

一年多時間過去,張廷國走得不容易,當時灰心了,「不想幹了,收入的不如支出的多,非常拮据,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念頭。」

2003年,創業團隊也出現了問題。與張廷國一起創業的親戚離開了,並且把他掌握到的業務轉交給了公司的競爭對手。這對張廷國打擊很大。張廷國說自己當時脾氣火爆,管理粗糙,員工的情緒也很大。

現在看來,要不是公司在2005年有了一個標誌性的轉折,再怎麼堅持,張廷國覺得聖安衛嘉關門也是遲早的事。

這一年,北京市公安局主管的市保安服務總公司允許一批民營性質的保安公司以特許加盟的形式在他旗下經營,每年按營業額的3%交給市保安服務公司做管理費,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聖安衛嘉由此獲得了特許經營資質,張廷國總算舒了口氣。

藉著這塊牌子「合法」了的聖安衛嘉終於可以沒有什麼顧忌大膽地去打廣告、拉客戶。走上了「光明大道」之後,僅一年的時間,公司就有了二三千萬元的營收,以後每年以20%、30%的速度迅速增長。2005年,公司搬到了北京南苑的一處寫字樓,有了700來平的辦公場地;兩年後,公司員工增加至上千人,公司再次搬家到大興舊宮東路,彼時,辦公場地2000多平方米。

親戚的出走對張廷國觸動很大,等到2006年公司賺了點錢,他立馬去一個培訓機構上了三年的企業管理課程。

「用人不能太主觀。帶團隊,在管理上要人性、規範。現在,我們有個理念叫『敬天』,就是把客戶和員工當做是天。」他說。

數千億的市場

很多人認為保安行業利潤低、附加值低,發展前途不大,張廷國說這是個誤解。他告訴《創業家》記者,「現在全國有二三百萬保安人員,這個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按國際慣例來說是1 : 6的比例,就是1個警察6個保安。現在保安行業裡的從業人員還遠遠達不到市場的需求,所以,在中國這是個朝陽產業。」

《創業家》據公開數據顯示,2008年全球保安市場規模達到790億美元。同年中國的規模是1200億元,2011年這個數字預計將接近2000億元。

面對這個大蛋糕,過去大家都不敢放手去做。

但2009年,張廷國和這個行業裡的人,終於盼來了一個「橫空出世」的好消息,9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保安服務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並於2010年1月1日開始實施,且允許社會資本開辦保安公司,「什麼樣的人員進入保安公司,保安的權限、開保安公司的資質、引入競爭都界定得非常清楚。」張廷國終於名正言順了。

這個生意又是怎麼做的呢?以聖安衛嘉為例,公司每派出一個保安,每月收費2000~5000元不等,公司再用這筆錢支付給保安1000~2000元不等的工資,這是他們的主營業務,主要面向各物業小區及企事業單位,「如果一個物業小區派去10個保安,光是一個小區產生的年營收就在24萬~60萬元之間。」此外,他們還有100來名特保,所謂特保通俗的說法就是保鏢,在張廷國的公司裡這些特保人員當過兵,練過武,會開車,輸出前還有專門的禮儀培訓。聖安衛嘉既給成龍、鞏俐、蔣勤勤這樣的明星做過保鏢,也服務過一些私人老闆。保鏢的收費標準沒有個定數,按小時算在50~150元之間,「一般的老闆一個月可能1萬塊,重要的幾萬塊錢、十幾萬元也不一定。根據不同的對象來定價格。」

除了人防,他們的業務還涉及武裝守護押運、安全諮詢、保安器材等業務。張廷國說,在武裝守護押運這塊,條例規定公司註冊資本不得低於1000萬元人民幣,「國有獨資或國有資本需要佔註冊資本總額的51%以上。」

北京現在有100多家保安公司,誰強誰弱,業內沒有一個權威的排名。通過與銀行、客戶、競標中接觸所反饋到的信息,張廷國估計他們的規模、實力和服務水平在北京要排名的話,可以進入前五。而在他們的客戶名單裡,除了明星,也有像國貿公寓、卓越網、中關村軟件園、新世紀飯店、中央電視台電視塔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單位和場所,2008年還服務過奧運會。

「一個客戶在網上發佈一個競標的公告,可能會去三五家,甚至去十家保安公司遞資料,那就看誰家的實力強了。」這個行業雖然發展不久,但張廷國感到競爭很激烈。不過至今,他們營銷的手法還是和8年前創業時差不多,通過網絡營銷和宣傳,或派業務員上門拜訪談,主要的客戶來源渠道還是依靠過去積累下的口碑和資源。

對於這個大蛋糕,有業內人士認為,通過向上下游產業鏈擴張,「比如進入人防、勞務、犬防、車防、押運、諮詢、安保器材等領域,甚至進入私家偵探、私人保鏢等高附加值領域;另一方面,可通過在國內國外的快速擴張,做大規模。」

張廷國說,美國的一些保安公司如TASER,已經做到了上市,有的還配上了直升飛機,「一些警察下了班就兼職去做保安,主要是收入高。」但在國內,保安社會地位不高,收入低,這個行業共同的壓力是:公司要想規模發展,卻很難一下子招到大量的保安進公司。張廷國說,今年公司大規模擴張,分公司的數量激增,但能用的還是那3000人的團隊,「希望在未來的三年時間內,使公司員工數量能達到8000到10000人。」現在他不得不提早和一些外地的保安培訓學校不斷接洽,人就是公司的核心資源。

公司開了好幾年,基本沒出現過什麼大的事故,「我們對員工的要求就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一般還是我們吃的虧多一點。」為此,他至今替自己的一個員工難過,他們派去北京上海沙龍物業小區的一個保安,攔車時有個出租車司機不配合,「直接開過來把我們保安員軋在車底下了。」

儘管如此,他仍然不希望有保安因為防衛過度而造成傷亡事故,「這就像三聚氰胺事件,影響的是整個行業。」

關於未來,張廷國也盼望能融到資,把公司的規模做得更大,為上市加足馬力。目前,他在公司內部剛做了個激勵規劃,「有些干得時間長的員工、高管陸續會得到一些股權激勵,現在正在逐步實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20

創業不是找死:十個經典創富案例教你引來2億風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669.html

【導讀】對於很多人來講,「不創業是等死,創業是找死」。確實,很多人在創業初期的探索中,面臨著很多的壓力、挑戰、困惑和風險,然而有一部分人不僅能夠通過將點子化為產品或服務,更是獲得了豐厚的收益,甚至得到上億元投資。黑馬哥為你呈上來自商界招商網的十大創富案例,用事實教你如何引來2億風投。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

1、「數碼試衣」引來2億多風投

創富者:陳富云    創富地:重慶

重慶的陳富云為服裝業想到一個名為「數碼試衣」的智能互聯化營銷模式,幫助其實現「以銷定產」,大大降低庫存積壓,由此引來一家英國風投公司的2000萬英鎊(相當於人民幣2.22億元)先期投資。

在陳富云的試衣店裡,智能終端機兩秒鐘後即可完成對客戶人體四千八百個坐標點的精確測量,並按客戶要求合成個性化服裝。下單前,通過寬六米、高三米的高清晰仿真視頻系統,客戶試穿的效果可像照鏡子一樣顯示出來。

2、南京小夥向老外「零售知識」

創富者:黃鵬創富地:江蘇南京

南京小夥黃鵬通過網絡向外國企業及個人提供遠程服務,開闢出一片財富天空。他把自己的商業模式叫做「向外國人零售知識」。

二○○七年,從美國南加州大學碩士畢業的黃鵬回國創業。他發現國外的公司人力成本很高,很多辦公室的雜活已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包,但轉包的大多數是大公司,而很多歐美的小企業也想降低成本。於是,他創建了一個專為國外中小企業服務的網站,訂單大到軟件設計、網站設計維護、CAD圖紙設計、財務、銷售等數據分析,小到電話訂房訂車。現在,黃鵬的客戶已有1萬多個,接的單子大都是上萬美元的。

3、專業「家教」網站答疑賺大錢

創富者:尼克熙爾史云勒斯和西恩麥克勒斯創富地:美國

二○○六年,年僅二十四歲的尼克熙爾史云勒斯和西恩麥克勒斯創辦「學生富翁」網站。在這個網站註冊後,你可以把問題貼到網站上,並標註願意支付的價格,然後等待「專家」為你解答,或者由網站負責尋找可以答疑的家教。當問題解決後,「學生富翁」網站從中提取18%的交易額作為佣金。

現在,網站上平均每次輔導價格為15美元,網站年營業收入高達數百萬美元。

4、「超級討債人」年掙700萬美元

創富者:肯凱奇金創富地:美國

在過去幾年中,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的肯凱奇金幫助銀行從那些由「富翁」淪為「負翁」的美國闊人手中收回了上百架私人飛機、豪華遊艇、名牌轎車甚至頂級賽馬,肯名下的「國際追討和買賣公司」的討債業務量已超過10億美元,他的年收入高達700萬美元。肯的每次「沒收」行動都像軍事計劃一樣精確,並且每次都有至少六人參與。他每次派人強行「沒收」一架私人飛機或豪華遊艇前,都很少和它們的主人見面或交談,肯說:「出其不意是我們最好的武器。」

5、杭州姑娘「混搭」創意一夜致富

創富者:朱炎創富地:浙江杭州

二○○九年的七月,只要搭上日全食這根線,商家似乎只要坐著數錢就可以了,而家住杭州的二十七歲姑娘朱炎更是「忙得連數錢的時間都沒有」。

五月時,店裡的日全食觀測用具開始賣得俏起來了,但朱炎心裡很清楚,賣十幾元錢一副的護目鏡,銷量跑得再大,銷售額也難以有什麼突破。她想到了混搭銷售,開始主推價格數百元的天文望遠鏡,然後建議客戶配上兩塊觀測日全食的小鏡片。當然,這些小鏡片可免費贈送。

正是這個小小的創意,讓朱炎的小店在淘寶網上三百多家同行中脫穎而出。半個月時間,她進賬50萬元。

6、加拿大華裔寫博月入3萬美元

創富者:周嘉良創富地:加拿大

祖籍中國廣東番禺的周嘉良(JohnChow),於二○○五年十二月推出個人博客。早期博客內容以IT評論和個人生活為主,二○○六年他開始將博客主題轉移為如何在網絡上賺錢,簡稱為「網賺」,結果大獲成功,逐步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博客主之一。分析人士一致認為,周嘉良為自己的博客設立了一個很好的主題。

周嘉良每晚花大約2小時更新博客。打響知名度後,周嘉良開始通過出售文字鏈接以及收費評論等途徑賺取廣告費。隨著流量的攀升及賺錢方式的不斷「拓寬」,最終成就了如今每月超過3萬美元的穩定收入。

7、浪漫女孩憑「吻印」致富

創富者:趙建君創富地:吉林長春

二○○五年的一天,正與男友熱戀的趙建君擦掉口紅時,無意中看到紙上的吻印特別漂亮。於是突發奇想,找來白紙,很認真地印了一個「吻」,還寫了一些戀人之間的浪漫文字,過塑後送給男友。這個簡單而充滿創意的禮物讓男友特別開心,還開玩笑說「這個很有創意,還不如開個小店專門為情侶們服務呢」。

那時還沒工作的趙建君對男友的這句玩笑動心了。二○○五年中,「以吻定情」個性小店在東莞正式開張了。半年之後,結婚並懷有身孕的趙建君回到家鄉長春休養,又在當地開了「愛的吻唇」實體旗艦店,乘勢推出親情吻唇、天使吻印(寶寶的吻印)、週年吻印、新婚吻印等等。這些吻印不但可以做成卡片,還可以做成T恤、項鏈、手機鏈等相關產品。現在,趙建君月收入已近萬元。

8、賣火柴的大男孩賺得百萬身家

創富者:沈子凱創富地:浙江杭州

在賣火柴之前,80後杭州人沈子凱擁有一家自己的廣告公司。再往前,他是一個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夢想著用創意和設計將生活中很普通的東西變成有趣好玩的產品。

二○○七年,一個做創意的朋友送給沈子凱一盒酒店用火柴。黑色的外盒上壓著細碎的花紋,火柴又長又粗,與平時看到的火柴完全兩樣。朋友說這叫送財,既漂亮又討口彩的禮物讓沈子凱很高興,無聊時常常反覆把玩,他想起了曾經的創意產品計劃。

二○○七年七月,沈子凱正式註冊了純真年代藝術火柴商標,三個月後開始銷售,並在二○○九年四月份正式開始加盟連鎖。目前純真年代的近百個經銷商遍佈除西藏、新疆外的中國大半地區。藝術火柴已為沈子凱賺得百萬身家。

9、80後給寵物當「月老」

創富者:蘭勝東創富地:福建福州

蘭勝東於二○○五年十一月創立「寵物婚介網」。

當時他在福州一家台資企業上班,老闆養了3只名犬。狗狗繁殖季節,老闆四處張羅著找「親家」,可就是沒遇上血統純正的。老闆的「不將就」,讓蘭勝東萌生了淘金寵物婚介的想法。

「月老」本可收取中介費,市場行情價從幾十到數百元不等。雖然目前會員已近千,但蘭勝東一直沒收費。他的想法是,在多個二級城市,以網站為依託,建立類似狗狗會所概念的遊樂場,吸引玩家特別是在週末來遛狗,建立起同城寵物主人之間的關係網。當聚集了足夠數量的消費者時,可以為商家帶來更多的客戶,收費則水到渠成。眼下,二十五歲的蘭勝東認為該是做大的時候了,正積極尋求外援。

10、一口氣開七十多家淘寶商舖

創富者:臨安大亨食品公司創富地:浙江臨安

為了宣傳自己家的山核桃,浙江省臨安市浙皖農貿城的商家們最近都在忙著做一件事:開網店。最牛的要數臨安大亨食品有限公司,他們聘請了大批林學院的學生,在二○○九年九月下旬到十月之間的二十多天裡,開出了七十多家淘寶商舖。營銷部經理楊林說:「可以設想一下,你在淘寶裡搜索臨安山核桃,出來的百來個賣家中有七十多個是大亨的,你覺得,我們被選中的幾率會低嗎?」

回看以上十個創富案例,無不是基於特定的消費需求而展開的產品設計和營銷。在滿足需求的前提之下,只要你的創意夠獨特或者你有成套的營銷策略,就能夠在創業的過程當中實現創富目標。只是,黑馬哥在這裡要提醒走上創業道路的小夥伴們,創業艱苦,面臨壓力和困惑是不可避免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創業成功的堅定信念和對自己事業的高度熱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44

《走進第一村》28歲青年賺到藍寶堅尼 吸納人才、資金、科技 催生中國創富一條街

2014-01-20  TWM  
 

 

是什麼樣的地方,可以讓二十八歲青年賺到一輛藍寶堅尼?

是什麼樣的地方,可以讓台灣留美高材生直飛進駐?

當台灣人才嚴重流失,看看中關村怎麼網羅全世界的創業人才!

撰文‧楊卓翰

一輛白色的藍寶堅尼高速馳過中關村的街頭,劃破二○一三年的最後一天,在停車場甩尾急煞後,要價五百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二千五百萬元)的超級跑車開門了。走出來的男生,一頭金髮、戴著耳環,只有二十八歲。

有人才!

留英高材生,也來這裡逐夢在「土豪」滿街跑的中國,這並不稀奇。但是,他是「晶合思動」執行長楊鑫淼,雖是富二代,這輛藍寶堅尼,是他被父親逐出家門後,在中關村親手賺來的,連在青島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創辦不到三年的網路遊戲公司,目前估值是三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十五億元),規模從四個人擴充到二百人;他自己也被《富比世》(Forbes)選為三十歲以下的三十位成功者之一,擁有五一%股權的他,身價上億人民幣。

四百平方公里的中關村,每條街都充滿創富神話,讓年輕人願意拋下一切到此逐夢。中關村原本是像早期的光華商場一樣,充斥著山寨假貨。但是,如今店家撤去,空下來的樓層,竟升級成為孵化下一個百度、騰訊的育成中心。表面上看來,網路產業自由奔放,但在傳奇背後,已由創投家、創業者,以及政府機關,形成一個龐大而緊密的創業生態圈。中關村的身後,是一場中國式的野蠻實驗,而楊鑫淼就是這場實驗的結果。

不過當初楊鑫淼放棄家產來到中關村,為的不是身價,也不是跑車,而是他的創業夢。

有聚落!

百度、聯想,就隔一條街當鄰居楊鑫淼從英國伯明罕大學念完資工碩士後,就萌生回中國創業的念頭。但當時父親希望他念完博士,楊鑫淼鐵了心,說什麼也不肯。從事房地產的父親以為他只是愛玩,不想上班也不念書,氣到斷絕一切往來。二○一一年楊鑫淼這輩子最後一次刷父親的信用卡,買的,就是一張到北京的單程機票。

為什麼到北京?因為當時北京海淀創業園區,有一個海外留學歸國創業的補助計畫。楊鑫淼當時既沒錢、也沒人脈,這個政府資助的項目,成為他完成創業夢的唯一機會。

於是,他就在北京海淀區創業路上的「中關村創業大廈」註冊公司。在這個精華地段,一平方公尺優惠租金居然只收十元(人民幣,下同),等於免費;而且,創業園區還給了他一筆五十萬元的創業基金。而這棟創業大廈,是商場改建成的孵化器之一。

「百度、聯想總部,就在兩個街口外。」楊鑫淼回憶。雖然當時辦公室只有一張長桌、幾張椅子,員工四人,但是,「有一種錯覺,我們就像和李彥宏、柳傳志平起平坐。當年,他們也是從這裡發跡的嘛!」就是在這裡,他推出第一款iOS的遊戲︿獵魚高手﹀,一一年才上線一周,就以顛覆同類型小遊戲的系統和黏著度,在十六個國家拿到遊戲排名第一。晶合思動也在去年完成第二輪募資,拿到紅杉資本及騰訊創投的千萬資金。楊鑫淼隻手闖出一片天,志得意滿,也是年輕創業家一心嚮往的典範。「我喜歡網路產業,因為政府還沒進來,沒有規則,你想到什麼,就能做什麼!」他說。

有政府撐腰!

「看得見的手」,營造開放創業環境在中國,事情當然沒這麼簡單。楊鑫淼只是中關村龐大生態圈的最佳案例之一,在他身後,從市級、鎮級單位,到園區單位,不斷積極從各個地方拉人,並為創業者提供環境。雖然創業失敗者居多,但只要出一位像楊鑫淼這樣的網路創業者,就是雙贏局面,例如晶合思動每年可以創造五千萬元的營收,帶動上百人的就業機會。既能解決北京七十所大學的畢業生就業問題,又能創造稅收,除了藍寶堅尼驚人的噪音,中關村都是最大贏家。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代表的,就是背後的那隻手。他從○五年就開始進行中關村轉型計畫。楊建華指出,矽谷的成功,不是因為制度和規畫,而是文化和氣氛。「我們的工作就是營造出一個大草原,讓馬匹可以自由彼此競賽,」楊建華說:「跑得最快的,就是Google、就是百度。」一名北京的網路業者就指出,小心地營造氣氛,透過民營機構執行意志,是中國在網路創業上,和以往「國家計畫」最不同的地方。

有資金!

引進各國創投,還結合銀行﹁開門﹂楊建華舉例,在創業資金面,除了透過計畫提供資金,中關村也把主力放在自由市場機制。除了引入各國創投,還和北京、交通等十二家銀行推出中關村限定的「創業信用卡」,融合公司貸款、結算、註冊等金融服務,不斷給創業者開門。他們的目標,就是把世界各地的創業者,吸引到中關村來。政府也用「自己的方式」,影響著創業生態圈。創業咖啡店,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關村創業咖啡店的始祖就屬「車庫咖啡」。二○一一年,原本是科技公司投資總監的創辦人蘇菂,因為覺得中國沒有賈伯斯創業時的「車庫」,因此他想開一家供創業者聚集的咖啡店。走進位於海淀區圖書城的「車庫」,百度就在出門左轉、聯想再往北走,而李開復的創新工場,走十分鐘就到。

在海淀西大街上的車庫,只需一杯咖啡,就能坐上一整天,因此,許多新創團隊便把這裡當辦公室,長駐在此。只要一句「你的創業項目是什麼?」旁邊的年輕人就會和你盡情分享,不一會兒,又有其他人加入,身邊椅子越拉越多張。各種思想、創意,就在這種隨興氣氛中誕生。

中國下一代的網路,正在這裡蓬勃發展。咖啡店的每個人,都在討論「移動互聯網」、「互聯網思惟」,許多新穎的商業模式,就從一個個瘋狂的腦袋中竄出,而台灣不但沒跟上,連出發都還沒。

有創業平台!

咖啡店升級,化身創業新手孵化器更讓創業者趨之若鶩的,是蘇菂透過人脈,經常會介紹創投家到車庫「坐坐」,幫團隊找資金、找夥伴,創立第一年,蘇菂就換了七、八千張名片。蘇菂現在還在美國創投的聚集地—— 矽谷沙丘路,複製這個模式,第一家美國分店已於去年底開張。

在車庫,創業家千百種,有天方夜譚的,也有腳踏實地的;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而就在車庫隔壁的「3W咖啡店」創辦人許單單,認為自己找到了成功模式。「與車庫不同,我們想要做的是有模式、有步驟的孵化器。」許單單說。3W共有三層樓,一、二樓是咖啡店,但三樓才是咖啡店的真正面貌:一個小型的創新工場孵化器。

3W一開始並不如車庫順利,資金很快就用完,面臨倒閉危機。這時,中關村管委會出現在許單單面前。「我想他們一直都很了解情況。」許單單說。管委會提供一筆資金,不但讓許單單繼續營業,還鼓勵他往專職的孵化器發展。於是,許單單在管委會的引導下,搬到了車庫咖啡旁,並將三樓打造成孵化器。

從去年開始營運的孵化器,現在已經有十二個團隊進駐,每個團隊約四到五人。而在十二個團隊之中,來自台灣的團隊就有兩個,台灣大學資工系畢業的高健凱就是其中一個。

高健凱今年三十歲,他在美國西北大學留學攻讀MBA時,就想要在網路上創業,做寫程式的教學網站。於是,他開始衡量台北、矽谷、中關村的創業環境。最後北京變成了明顯的答案。「語言通、技術人才又多。我人不在北京,已經可以報名參加三、四個創業聚會、培訓營,也和其他有相同想法的人搭上線。這裡的創業氣氛實在太好了!」高健凱去年六月二十二日畢業,他興奮得連台灣都不回,二十三日就直飛北京。來到中關村後,他火速參加各式創業聚會,不到二個月就和另外三名當地創業家合夥成立公司,進駐3W的孵化器,現在正在和兩家當地的創投談投資。

有未來!

踢走硬體商場,用創業服務取代中關村,現在正高速複製著高健凱及台灣團隊羅子文、謝耀輝的模式,不斷吸引全球各地的人才。楊建華指出,像3W、車庫咖啡這樣的孵化器,現在已經有將近三十家,這正是政府推動的結果。而現在,楊建華打算再使一點力。許單單指著3W咖啡店窗外說:「一四年過年後,這裡會打造成『創業服務一條街』,包括其他創業服務,像中國知名創業網站36氪、眾籌平台天使匯等,全部都會搬到這裡來。」原本的這座圖書城,書店都已收掉,早在網路服務的時代敗下陣來。取而代之的,正是害他們沒生意做的新興網路服務。這就是中國式的成長,在這汰弱留強的野蠻擂台,落伍的只有一個下場。隔沒多遠處,半導體大廠日月光在中關村建的鼎好電子商城,也早在中國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下變得冷清。如今,一樓商場有一半的店面空置,來客更是稀少。

當全球硬體的時代過去,誰會站上擂台?根據中國官方的規畫,未來這裡都會是網路新創公司的辦公室。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去年已經進駐鼎好辦公大樓,裡頭住著七十多個網路新創團隊,要在這裡養出下一個臉書、Google。未來的中關村,將成為中國的養殖場,養的,就是「未來」!

打造創業生態圈

實虛一起來

——車庫咖啡線上座位表,貴人全現形!

在中關村創業,到車庫和3W來「拜碼頭」是基本中的基本。但是,在中國速度至上的網路創業圈,你也得跟上腳步變聰明!

車庫咖啡製作了網路登入系統,來客可以在網路上登記位置。看到創投、或是技術人才、或是技術外包,不但可按線上座位表到現場找人,各方人馬各自媒合,還可以透過車庫的專屬聊天系統,直接與對方交談。

3W更做出「中國版的LINKIN」,名為「拉勾網」,專門建立起網路人才與網路公司間的橋樑,還有手機APP版本,直接跳脫實體場合,每天有超過500個新增職位,履歷表每周有超過3000份投遞。

不過要注意,如果你想雇用這些中國工程師,可要直截了當,他們當場和你談薪水和入股時,別被嚇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81

60、70、80、90四代同堂話創富:誰更有優勢?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5/148993.html

 

哪個時代的創業者占優勢?60後表示有壓力,70後表示很欣慰,80後表示無所謂,90後表示很任性。1月24日,由勁霸男裝和創業家聯合主辦的“勁霸·創富匯”年會在上海電影博物館舉行。在最精彩的論壇環節,跨越四個時代的12名創業者進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鋒和觀點碰撞。

\不同的代際,不同的創富者

 
全球化和互聯網化在拉近世界距離的同時,也縮短了中國人從窮到富的過程,把過去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漫長財富累計過程,濃縮到了3-5年的時間。“我有錢了”這件事已經從一個小概率事件變成群體狂歡。尤其從2008年開始,天使和VC在中國逐漸活躍,一群VC下的蛋都變成了白天鵝。相對的是,更多傳統行業的創業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年增長百分之幾,企業發展速度趕不上GDP,更跑不贏CPI。
 
面臨財富的增長,我們需要反思,我們需要總結,我們需要回到初心。如何創富和應對財富是個非常嚴肅的話題,也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如同火車提速一樣,從綠皮車到直達快車我們已經驚嘆了。現在進入了高鐵時代,速度眩暈所帶來的種種不適已經讓我們陣陣心悸難以承受。當無法駕馭自己的內心時,人是痛苦和瘋狂的。
 
那麽由於創富的時機、時間和手段不同,每個不同年代的人對創富的理解又是否會不同呢?
 
60後創富代表:
太茅酒莊董事長 劉東明
中科院計算所上海分所所長 孔華威
杭州碧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夏抒
 
70後創富代表:
大樸網創始人 王治全
三極傳媒創始人 高連民
九軒資本總裁、合夥人 劉億舟
 
80後創富代表:
攜車網創始人 章正超
夏娃的秘密創始人 傅文娟
上海萌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尹慶
 
90後創富代表:
禮物說創始人 溫城輝
91車夢網創始人 張達
醬遊創始人 張益民
 

\現場觀眾舉牌對嘉賓的觀點表態 

我的創富觀
90後:要賺錢,也要有責任感
溫城輝:90後創富有不同的觀念,我們覺得不應該跪著賺錢,而是蹦蹦跳跳地賺錢。
張達:我很認同勁霸洪總的觀點:獨善其身則窮,兼濟天下則富。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你解決了天下人的痛點,能夠兼濟天下,不富則天理難容。
張益民:我對創富的觀念就兩句話:第一句話,能夠解決用戶需求的痛點的,那麽你就可以創富;第二句話,能夠解決社會需的求,那麽你就能更上一層地創富。 
60後:更在乎精神創富
夏抒:富不一定有錢,有錢也不一定是富。我要多講兩句,今天下飛機的時候,空姐們列隊歡送我們走說再見的時候,幾乎沒有一個人說謝謝你們辛苦了。你們覺得這些人都很富嗎?特蕾莎修女並沒有錢,但是她內心是富有的。
劉東明:我認為創富是一種生活方式。
孔華威:富涉及到價值和長度的問題。我們要考慮富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還得考慮富是不是可持續的,不能拿健康來換。
80後:創富關乎價值
尹慶:我是很贊同60後的意見。最開始我覺得創業肯定要賺錢,現在我慢慢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做事,我們把事情做成了,賺錢也是水到渠成的。
傅文娟:富包括物質富和精神富,同時還有三個層次:第一是小富,即創造價值。第二是大富,就是分享價值,讓工作團隊得到財富上的改變,讓家庭更幸福。第三是巨富,也就是剛才90後講的,我們去解決一個行業、解決社會的需求。
章正超:提到創富,我特別沒資格站在這里。因為我雖然創業了但還沒有富。我的理解是先創業,富不富再說。 
70後:對得起光陰
劉億舟:70後是伴隨改革成長的一代,我們既有保守也有開放的一面,我們對創富的態度是,用市場的法則來掙錢,掙的錢越多,你為社會創造的價值就越大。因此我們在場的所有人,應該在誠信經營的情況下,盡可能掙更多的錢,掙得錢越多,才有更大的能量做更多的事情。
高連民:如果創業成功了,物質財富多一點,如果創業失敗了,精神財富會更大一些。
王治全:我們這一代受的教育就是守規矩,我的創富觀是做點事對得起光陰這件事情。

\ 
我的第一桶金&我靠什麽賺錢
 
溫城輝:我的第一桶金在是高中的時候,當時覺得學校的雜誌做得太差了,然後就寫一些很叛逆的文章印成雜誌,賣了1000多本,賺了幾千塊錢。第二次賺錢是在大學的時候,學校的風景很漂亮,我就用畫筆畫成Q版的漫畫,一張2塊錢,我在一個學校可以賺1萬。我跑了100所學校,賺了100萬。然後現在做禮物電商,這個產品現在還沒賺到錢,已經拿到了300萬美元的投資。
 
尹慶:公司賺錢和個人賺錢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創業的唯一目的就是讓公司賺錢,公司賺錢了員工就會賺錢,然後合夥人賺錢了,最後才輪到我們創始人賺錢。我是2011年開始做手機遊戲,幾乎是最早的一批,遇到的市場時機也比較好,做好了利潤就會很高。
 
傅文娟:我想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然後要問清楚自己要什麽。現在的市面上,找不到我想要的內衣,於是我就創立了自己的品牌。我們將要搭建一個用戶和設計師都可以參與的平臺,讓用戶找到他自己想要的產品。
 
章正超:我們做的是汽車售後O2O的業務,通過互聯網修車。這是一個信息高度不透明的行業,然後我們圍繞解決痛點做我們的業務。
 
高連民:第一個階段是個人創富,跑保險跑了10年。第二個階段是家庭創富,開了一個門市。現在就想靠大家一起創富,這是三步曲。
 
夏抒:我是生於60年代的90後。在2000年之前我就利用用互聯網思維賺到錢了。我是新西蘭第一個通過免費送警報的方式收取服務費,然後就成為了行業的標桿。
 
創富的核心要素
 
80後:最重要就是想法,就是腦子要好使。自己做好自己就行了,然後滿足用戶的需求,再帶領一群人同行才是我們的核心。
 
70後:經驗最重要。這是創始人他所能到達的高度和對這個行業所思考的深度。然後我的理解就是,跑得足夠長,引擎足夠強大,團隊足夠牛逼,產品足夠尖叫,最後資本市場保證你的資金充足。
 
60後:到這個地方來的人,骨子里面都是有激情的人,最重要的是用戶心理,得人心者得天下。對創富來說,理想也很重要。什麽叫理想?我告訴團隊,獨立思考挑戰權威,本公司的權威就是我,要挑戰我。
 
90後:我覺得創業最重要就是死都不放棄,我上海有兩個好朋友,一個是德邦物流的董事長,他跟我聊天的時候說,一定要堅持。他畢業到廣州開一個小小的倉庫,做航空運輸。那家航空運輸的庫存點經常有客戶投訴,無論客戶怎麽罵他都不掛電話,他說這就是核心競爭力;第二個好朋友是晨光文具的,他說無論如何也要見到經銷商,就是死都不放棄。我曾經破產過,我去擺地攤,被趕來趕去,就找一個空隙去賣,然後堅持到今天特別不容易。現在很多人抄我們的生意,怎麽辦,堅持做下去。
 
關於“勁霸·創富匯”
 
2014年,勁霸男裝聯合著名商業財經媒體《創業家》成立了中國首個關註創富微力量的組織——“勁霸·創富匯”,該組織以“聞道、授業、解惑、維新”為宗旨,致力於匯聚具有共同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的創富群體,構建充滿正能量和夢想的創富圈子,並著力搭建一個相互交流、共同學習、資源共享的平臺,相繼在北京、廣州、三亞、合肥和西安等地開展了沙龍活動,針對性的為各行各業的草根創富者們搭建學習平臺,聘請導師傳授創富經驗,打造共同學習的“朋友圈”。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