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康师傅方便面“断供”家乐福 涨价仅是导火索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4/2122246.shtml


每经记者 曹晟源 发自上海
联华超市和卡夫食品之间的“下架门”事件尚未尘埃落定,近日又有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出现了类似情况。
昨日 (12月1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或因为相关协议未能谈妥,目前康师傅部分方便面产品暂时从家乐福全国门店下架。
短时间内供货商和渠道商爆发两起类似情况,业内人士指出,这种事件的频繁发生,说明双方矛盾正被进一步激化,随着成本压力的增大,类似事件还可能发生。归根结底,是因为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沟通不顺。
康师傅方便面“断粮”
“这几天货架上没有康师傅的方便面了。”昨日,上海家乐福超市中山公园店一位负责在方便面柜台码货的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什么时候能买到也很难说。”
多方消息显示,康师傅的面品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在全国范围内的家乐福超市出现了。
10月底,康师傅方面对外发布公告称,由于成本压力,将从11月1日起将旗下主力产品袋装方便面涨价10%。记者了解到,在康师傅宣布了涨价消息之后不久,家乐福方面就收到了该涨价通知。
家乐福中国总部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目前通涨的背景下,家乐福考虑到稳定物价,暂未同意其调价。因此,出现断货现象。”
在资深零供关系研究者黄静看来,“家乐福和康师傅这样的事情发生,是经营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就原因而言,并不是价格所导致的,她认为,而因为康师傅在涨价事宜上与家乐福沟通不良所导致。
康师傅方面对于此事件的回应或许从另一方面说明涨价并不是深层原因。康师傅方面向记者表示:“我们相信此次争议应与我公司产品调整无关;由于此次事件内容涉及两家厂商的协议,基于商业惯例,请谅解我公司不便片面评论。”
目前,双方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协商,至于康师傅方便面何时能够在家乐福上架,家乐福方面未予表态。
家乐福和康师傅之间发生的事情并非个案。早在上个月,超市巨头联华因为扣点的原因,全面封杀卡夫旗下包括奥利奥、达能、太平苏打等饼干产品。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进一步说明强势零售商和强势供应商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
断货或非价格所致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康师傅产品下架事件,涨价只是一个导火索,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长期沟通障碍导致的供应商与零售商矛盾外化。
“此前都是一些中小型、弱势的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产生矛盾。”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摆在供应商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各种成本的上升,多年积累的矛盾可能因涨价而集中爆发。”
“一直以来,零售商最大的收入是来自营业外收入,比如进场费、促销费等。”在黎雪荣看来,目前零售商不断开新店,相关费用的收取将加重供应商的负担。 “很多中小型的供应商可能会退出从而自建渠道;大的供应商可能会进行一些产品的升级,新的高端产品出现的可能性将增多。”一旦在价格上谈不拢,涨价这一行 为将成为引发矛盾激化的直接原因。
实际上,目前各种原材料的涨价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业内人士看来,康师傅方便面的调价还不算过分。以食用油为例,不少品牌的食用油也经历了多轮较大浮动的价格上涨,并未出现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大规模的矛盾。
“我认为在观念和沟通问题上出了问题。”在有多年零售采购经验的黄静看来,家乐福此前对于供应商要求涨价的提案肯定作好了充分准备,“双方所要考虑的仅仅是对价格等细节问题。”
在谈判细节方面,黄静认为,供应商普遍会先入为主,认为零售商处于强势,不太可能同意自己的涨价需求。与此同时,大多数供应商在涨价问题上会忽略“换位思考”,并且为了涨价而涨价。
“如果仅仅告知对方要涨价,零售商当然不会乐意。此时,供应商必须告知零售商,产品提价不会影响零售商的利润空间,同时要让零售商清楚,涨价之后这些产品还能通过促销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客户。”黄静指出,如此一来便消除了零售商的顾虑,也会更容易接受涨价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91

《產業隱憂》台灣驕傲僅是曇花一現?別再內鬥 特斯拉變心到中國了


2014-04-28  TWM
 
 

 

世界各國正在全力發展電動車、智慧車產業,台灣必須盡快整合各方資源,才能避免惡性競爭、產業外移,造成競爭力喪失。

撰文.呂國禎

如果試著把目光從彰化八卦山拉高到全世界,會赫然看見嚴酷的電動車、智慧車產業競爭,正在國際上進行。中國、韓國的佈局又深又長,它們前進美國取經、投資設廠,利用龐大市場補貼國內外企業,還用關稅障礙迫使特斯拉到中國設廠,要將台灣供應鏈連根拔起;當法人在瘋狂追逐蚵田邊的科技奇蹟時,台灣應該趕快冷靜面對正在發生的問題。

問題一,學界研發缺乏整合、形成資源浪費、多頭馬車。台大機械系智慧型載具與機電整合實驗室主持人李綱說,這幾年來電動車成為熱門議題,公私立大學紛紛投入電動車的研究,出現十多個學校做出十多輛電動車的情形,但研究大同小異,缺乏整合恐怕造成浪費。

同時也缺乏前瞻性研發與產業合作,因此,當台北國際汽車零配件、車用電子展上市櫃公司攤位擠進滿滿的法人,公部門的研發聯盟攤位卻乏人問津,拿不出酷炫的新技術與賺錢商機,產學研之間存在著嚴重落差。

反觀中國與韓國,中國的同濟大學、韓國的現代汽車是有計畫性地發展電動車、智慧車等技術。其中韓國現代汽車派七位頂尖工程師,到美國柏克萊大學學習,將目標放在五到十年後的技術,分階段將技術帶回韓國。今天現代汽車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背後是付出心血與努力的。

為求績效只重視短期成果

問題二,學術、研究單位求短期績效、快速結案,曾參與科專計畫(指政府部分補貼、提高企業研發意願)的利佳興業董事長陳俊榮說,政府研究計畫對於業者到底有沒有幫助,事後很少人管,也很少有再進一步的計畫;為求施政成績下,往往重視短期成果與成績展示,變成以消耗預算為目標的研究計畫。

李綱說,應該有主題性、分階段、產學共同研究開發,以四到五年為一期的研究計畫比較好,但偏偏台灣目前很難接受計畫時間長、一時看不到成果的研究。

問題三,中國強勢競爭,台灣產業鏈卻陷入內鬥,甚至整個移往中國。雖然台灣催生了特斯拉,也帶動相關零組件產業,自己國產電動巴士也在桃園、新竹等地行駛,光是今年就有超過一百輛的純電動巴士上路,預計全台六七五○輛市區柴油公車,在十五年內將逐步汰換為電動公車。

看起來遠景一片樂觀,但李綱說,中國的比亞迪則跑到美國加州設廠,並且爭取當地公共交通系統的電動巴士訂單,目標是建立年產一千輛公車的產能。雖然比亞迪目前在加州的成績乏善可陳,甚至鬧出工資太低的糾紛;但跑到標準嚴格、競爭激烈的美國,比亞迪從美國反攻亞洲,並且成為規格制定者的企圖相當明顯。

反觀台灣,國產電動巴士上路了,卻發生對自己毫無信心的情況。生產電動巴士充電站的陳俊榮說,充電站做出來,卻發生找不到充電槍生產標準的情況,相關單位竟然要求充電槍生產者,等歐美或中國標準出來了再來抄,以避免無法與國際接軌。電動車產業目前正處於競爭狀態,台灣連制定標準的企圖心都沒有,還要等中國標準出爐才抄,那台灣永遠都是落後者。

中國政策補貼兩全其美

問題四,中國有政策鼓勵,台灣卻無法整合變成互相競爭。中國有所謂「十城千輛」等新能源車的政策(每年發展十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一千輛新能源車示範運行),各省各市也都推出自己的補貼政策與目標,發展新能源車在中國如火如荼地上演;然而台灣卻發生了另一個問題,一窩蜂進入相同領域,互相殺價、挖角與對抗,例如電動巴士就發生這樣的狀況,市場尚未做大,彼此供應鏈卻壁壘分明。

於是更嚴重的問題發生了,中國透過政策補貼,養起了中國本土的廠商,而美國特斯拉也開始交車到中國,但自美國出口到中國必須繳納高額關稅,於中國設廠已在規畫中。

李綱提醒,相關的供應鏈也有意到中國設廠,一來可享政策優惠,二是就地供應特斯拉,例如佔特斯拉九成馬達供應的富田電機,就是中國政府積極招商的對象。當台灣自滿於六成特斯拉零件由台灣製造的時候,恐怕過幾年後會感嘆,怎麼特斯拉供應鏈全移往中國設廠了?

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李綱建議,台灣雖缺乏整車產業,但相關零組件非常完整,而且具有國際競爭力,應該從產學研垂直整合,例如龜山電子零件、八卦山汽車零組件、大肚山的精密機械,與竹科半導體都整合,把整個台灣變成一家虛擬公司,打一場國際整合的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59

UL認證全球副總裁Todd:放緩的僅是傳統家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3212.html

5月12日,美國UL認證在廈門的辦公室開張,這是繼北京、上海、蘇州、廣州、深圳之後,這家全球知名的安全認證機構在中國市場又邁出的重要一步。以廈門辦公定為據點,UL燈具照明認證業務將登陸中國市場。

UL全球副總裁兼家電、空調、制冷設備與燈具部總經理Todd Denison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家電行業的增長在放緩,但是放緩的只是傳統家電,整個家電行業不斷有產品創新,而且中國企業還積極進行國際化,UL將助力中國企業開拓北美及海外新興市場。

廈門落子瞄準千億照明產業

“中國正在向質量強國邁進,消費者也不斷提高對優質產品的要求,作為第三方檢測認證服務機構,UL將幫助中國企業迅速響應全球消費者和供應鏈的需求,實現從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的轉移”。Todd Denison說。

目前,UL的中國客戶占其全球客戶20%-25%。對UL而言,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而北美市場又是中國客戶想進入的市場,因此Todd Denison說,“我們將不斷加大在中國的投入,致力為中國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本土化服務,和中國客戶一起提升‘中國制造’在本土以及全球市場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這次UL布子廈門,Todd Denison表示,因為近年來廈門市LED照明產業的產值呈現直線上升的態勢,年均增長近35%。根據海關提供的數據統計,中國LED球泡燈出口前十名企業中,廈門企業就占了五席,出口規模占據全國的“半壁江山”。廈門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高端LED球泡燈制造和出口基地之一。未來,廈門LED照明有望向千億產業集群邁進。

仍然看好家電產業的前景

除了LED照明的認證,家電安全認證也是UL的傳統強項。目前家電行業正處於一個轉型期,增長速度放緩,同時很多企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UL對家電業的發展持樂觀態度。Todd Denison認為,“我們看到所謂的放緩,其實是傳統家電的放緩,但整個家電行業不斷有新的產品創新,尤其在智能化方面。”

現在很多中國的家電制造廠商不僅僅滿足歐美、中國市場的需求,還借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東風,積極開拓海外新興市場,比如中東、南非、東南亞。

中國企業在開拓新興市場時最大的問題是要了解、熟悉當地的一些法規和準入要求,特別是涉及到安全以及能效方面的需求。由於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標準和規則,且每一個準則和標準生效的時間也存在差異,這些準則和標準還會不斷更新。因此,如何去獲得這些信息對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Todd Denison說,UL有全球布局,因此能夠及時獲取相關方面的信息並將其分享給企業,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為企業節約調研成本,同時也能讓企業對市場的變化作出及時反應。另外,在全球市場準入方面,UL也有較強能力,可幫助中國企業更快進入他們的目標市場。

隨著中國認證市場的逐步開放,Todd Denison預計,中國政府未來幾年會開放更多產品的認證業務,這將給UL這樣的外資認證機構帶來新的機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48

【社論】根治A股“炒殼” 新規僅是開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444.html

A股監管新思路正逐步顯現。繼上月以來收緊中概股回歸、研究改進退市機制、加強對忽悠式重組監管之後,證監會近日宣布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辦法》公開征求意見,這項重點針對借殼上市的監管規定,被稱為“史上最嚴”借殼上市新規,旨在根治“炒殼”惡疾與斬斷借殼灰色利益鏈。

A股“炒殼”之風由來已久。通常而言,一家公司上市一段時間後,因行業環境或自身經營等問題,喪失了持續盈利能力,不具備繼續上市條件,理應退出上市。然而,自1993年《公司法》確立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二十余年以來滬深兩市退市公司不過70余家,大部分瀕臨退市的公司,都通過各種途徑臨門一腳恢複持續盈利能力,繼續留在A股市場,這其中最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重大資產重組讓其他企業借殼上市。而暫未尋獲合適資產註入的部分公司,依舊可以通過財務等手段避開退市制度,以“殼”的形態寄生於A股市場,因新股上市不甚暢通,“殼”資源在A股大行其道,往往被惡炒到十幾億甚至數十億的高價。

證監會對於借殼上市監管一直頗為嚴厲,早在2013年就提出借殼上市條件與IPO標準等同,但隨著各類“花樣借殼”出現,以及有上市通道供不應求,借殼上市以及相伴隨的突擊入股、估值過高、利益輸送等問題屢受詬病,監管層雖多次出手但效果一直不甚理想。

從內容上看,此次借殼新規不僅在量化標準上增加了指標,還規定原主營業務不能變化,且對於實際控制人不變、“二股東”上位方式,新規從“股本比例”、“董事會構成”、“管理層控制”三個維度完善控制權變更認定標準,此外還直接取消了重組上市的配套融資。可以說,通過上述約束,絕大部分借殼上市將被“封殺”,特別是此前盛傳的互聯網金融、遊戲、影視、VR四行業跨界借殼,已幾無可能。

實質上,此次借殼新規與監管層此前提出的收緊中概股回歸和整頓忽悠式重組一脈相承,一同展現了劉士余履新證監會後的監管新思路。在A股市場亂象頻出的當下,監管層這些舉措體現了治亂決心,是其行政職能題中應有之義,對於A股市場健康發展亦多有裨益。一如證監會發言人鄧舸所言,新規旨在給“炒殼”降溫,促進市場估值體系的理性修複,引導更多資金投向實體經濟。

然而,“收緊”、“限制”、“嚴堵”之類的監管措施,短期看可以令“炒殼”等概念炒作降溫、防範風險於一時,但將時間拉長,不排除市場隨後會出現應對規則的新“玩法”,如針對借殼新規有可能代之以老股轉讓、代持監管等形式,且企業上市需求與上市渠道狹窄的根本矛盾並沒有解決,截至6月16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達814家,創出新高,按照今年上半年僅60余家的速度,欲從正常渠道上市,排隊時間之長可以想見。

不過,對於當前頗為敏感且絕大多數股票,尤其是中小盤估值不低的A股市場,過快地放行新股,可能造成的市場整體重心下移,甚至大幅波動引發系統性風險,更是監管層所擔憂的,這也是此前發出“註冊制緩行”聲音所著重考慮的。

當然,從長遠來看,A股改革最重要的是搭建基礎制度,完善進入與退出機制,建立防範風險的長效機制,令概念炒作之類的惡習無生存土壤。如新股發行註冊制,雖然立即推出為時尚早,與目前市場諸多尚未成熟的機制不相適宜,但無疑是A股市場化改革最為重要的方向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47

MPA傳言僅是情緒影響 債基經理為何要摔鍵盤?

MPA“新政”尚為落地,債基基金經理卻早已坐不住。“大家憂慮的是,接下來這個政策導致的變化及影響。如果將來是有變化的話,這個影響還是挺大的。”北京一位債券基金經理與《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交流時表示。

近日,有消息稱銀行表外理財將納入MPA廣義信貸監測範圍。如果消息屬實,對債市及委外資金而言不啻有頗大影響。市場分析人士也表示,表外理財被納入廣義信貸對債券市場的實質影響,更多的在於理財對債券投資規模下降以及債券品種投資偏好的直接影響,以及潛在降杠桿的沖擊。從當前的情況來看,表外理財納入“測算”範圍對於債券市場而言更多的是市場情緒的影響。

27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向本報記者表示,表示理財尚未正式納入廣義信貸範圍,口徑間會平穩過渡。

納入監管是應有之義

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簡稱MPA),從資本和杠桿、資產負債、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質量、跨境融資風險、信貸政策執行情況等七個方面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自我約束和自律管理。

近年來,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快速發展,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風險領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張曉慧表示:“近年來,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快速發展,其中有些機構高杠桿經營現象突出,已經成為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域,有必要引導這些機構加強杠桿管理和風險防範,把過高的杠桿調整到合理的水平。”

張曉慧稱,MPA設計時對表外業務已有所考慮,比如杠桿率、資本充足率、委托貸款等指標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表外業務及其風險的衡量。隨著監管體制、統計和信息收集等條件的完善,未來MPA對表外業務的規範還會進一步加強。

從理財半年報數據來看,面向個人+機構+私人銀行客戶的理財規模約為22.26萬億,同比增速33.6%近年來,同業理財快速發展,從2015年年初的5000億激增至六月末的4萬億。

“現在如果說銀行的表內資金都走到表外,表外再委托給其他機構,確實就把表外杠桿全做高了。原先沒有委外的時候,一個產品就算2倍杠桿但是杠桿資金的絕對規模小;現在資金規模大的話大家都適當帶點杠桿,杠桿資金的絕對規模就大。”北京一位債券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從長期方向看,對於一個存量規模達到20多萬億規模的銀行理財來說,以前沒有任何監管指標,已經成為各家銀行規避監管的通道,這個不符合銀行監管的要求,在做大之後納入監管也是應有之義。”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也告訴記者。

“目前推動債券市場的力量更多來自於供求因素,新增的資金為了保證能夠獲得承諾的收益率,只能靠資本利得取得,那麽在供給穩定的情況下,需求持續增長帶來的了價格上漲。”華商豐利增強定開債基基金經理劉曉晨亦告訴記者,“因為靠持有收益賺不到承諾的收益率,只能靠資本利得不斷靠新增資金進入來獲得資本利得 ,但這種情況最怕的就是新增資金跟不上。”

“從最終的政策出臺結果看,可以參照13、14年銀監會對非標的監管,最終的指標落地一般會照顧主要商業銀行的利益,以承認現狀,限制增速為主要方向,不會出現存量下降的情況。”上述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

對債市影響偏利空

對基金公司及基金經理而言,該消息坐實受到影響首當其沖的便是委外與債市。

招商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孫彬彬指出,表外理財被納入廣義信貸(評估階段)的最大影響來自於未來理財規模和結構的變化。“一方面,部分銀行為了達標廣義信貸,會降低表外理財的整體規模,要麽減少整體理財規模,要麽將表外理財轉為表內理財(對於委外業務、杠桿和債券投資方向有沖擊);另一方面,銀行可能會調整表外理財的資產配置結構,比如將更多的資金投入‘現金和存款’(存款包括銀行存單),對於其他投資會有一定擠壓(包括債券投資)。”他分析認為。

“第一,本身這個政策還沒出臺,還要看最後具體的內容;從大行反饋,新規對他們理財投資基本沒有什麽影響;對中小銀行和城商行資產配置和規模可能有些影響。”劉曉晨表示最核心的問題還是這個政策到底出不出來,到目前還是心理層面的影響。

上述北京債券基金經理也認為,直接看規定還是屬於摸底性質的,實質性的內容沒有很多。“現在基本金融機構是’全民’做委外,原來理財資金僅僅在表內的、配上相應的信貸資產就可以了,也不會有多大杠桿。”他說,“現在對債券的變化還是體現在預期層面,還沒有到實際層面,債基收益率短期內會有波動。”

目前表外理財資金運用余額16萬億左右,占原口徑廣義信貸10%左右;上半年增速約12%,有逐漸放緩的趨勢。

“主要擔心市場跌。擔心銀行如果統計完之後對資金有所限制,增速上不來甚至有些縮小,銀行委外都是千億規模,這個影響就很大了,縮回去就得賣債了。”上述北京債券基金經理進一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孫彬彬也表示,無法明確表外理財資金運用中是否涵蓋了表外杠桿,即理財委外資金運用杠桿獲得的資產擴張部分是否被納入廣義信貸範圍尚無法明確。如果被納入範圍,則對理財的影響就不僅局限於規模,對於理財委外去杠桿也存在一定的沖擊。

“讓我們最困惑的是,目前短期利率持續走高,從投資角度看,我們到現在想不明白的事情。央行一直在持續凈投放,市場利率一直在走高。隔夜、7天居高不下,以及交易所利率也在持續走高。這是比較擔心的事情。”劉曉晨進一步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44

樂天稱官網受疑似中國黑客襲擊 外交部回應:僅是猜測

樂天集團今日表示,其免稅店官網受到疑似來自中國的黑客襲擊。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3月2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關於黑客攻擊問題,我們多次強調,中國反對一切形式的網絡攻擊,願與各國合作共同維護網絡安全。

“對於樂天方面的表態,我不作評論。其網站受襲的具體原因目前還沒有準確說法,有關報道僅僅是樂天方面的一種猜測。至於樂天在華經營問題,我剛才已經說過,外國企業在華經營一定要依法合規。”耿爽說。

據韓聯社報道,樂天免稅店韓中日英文官網的網頁和手機版及應用程序2日遭黑客攻擊,中午起全部癱瘓。樂天方面表示,很可能遭到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DDoS),確切原因待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937

任正非:我們僅是比其他公司對競爭殘酷性早了一點點認識,才幸免於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1/161996.shtml

任正非:我們僅是比其他公司對競爭殘酷性早了一點點認識,才幸免於難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任正非:我們僅是比其他公司對競爭殘酷性早了一點點認識,才幸免於難

什麽是強悍的創始人、什麽又是成功的團隊?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任正非。

1  我們面對的這個世界

我們面對的這個世界很殘酷。

過去的一百多年,世界經濟的競爭方式是以火車、輪船、電報、傳真等手段來進行的,競爭強度不大,從而促進了資本主義在前一百多年,有序地、很好地獲得發展。而現在,由於光纖與計算機的發展,形成網絡經濟,形成資源的全球化配置,使交付、服務更加貼近客戶,快速而優質的服務;使制造更加貼近低成本;研發更加貼近人才集中的低成本地區……這使競爭的強度大大增強,將會使優勢企業越來越強,沒優勢的企業越來越困難。

世間管理比較複雜困難的是工業,而工業中最難管理的是電子工業。電子工業有別於傳統產業的發展規律,它技術更替、產業變化迅速,同時,沒有太多可以制約它的自然因素。汽車產業的發展,會受鋼鐵、石油資源以及道路建設的制約。而用於電子工業的生產原料是取之不盡的軟件代碼、數字邏輯。正是這一規律,使得信息產業的競爭要比傳統產業更激烈,淘汰更無情,後退就意味著消亡。

要生存,只有不斷創新和艱苦奮鬥。而創新也需要奮鬥,是思想上的艱苦奮鬥。華為由於「不幸的」進入信息產業,我們又不幸學習了電子工程,隨著潮流的波逐,被逼上了不歸路。一天不進步,就可能出局;三天不學習,就趕不上業界巨頭,這是嚴酷的事實。過去30年信息產業發展史上,我們不斷看到一些創新型小企業迅速崛起、成長為巨無霸,但是也看到老牌巨頭企業迅速衰落、垮臺。

另外,經濟全球化使得競爭越來越殘酷了,特別是我們電子行業,將會永遠供過於求,競爭極其殘酷。我就舉個例子來看:電子產品的性能、質量越來越高,越來越需高素質人才,而且是成千上萬的需求,這些人必須有高的報酬才合理。但電子產品卻越來越便宜,這就成了一個矛盾。華為能有今天,我覺得我們僅是比其他公司對這個競爭殘酷性早了一點點認識,才幸免於難。

還有,我們對著名跨國公司的能量與水平也還沒有真正的認識。現在國家還有海關保護,一旦實現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大家想一想,中國還會剩下幾個產業?為了能生存下來,我們的研究與試驗人員沒日沒夜地拼命幹,拼命地追趕世界潮流,我們生產隊伍,努力進行國際接軌,不惜調換一些功臣,也決不遲疑地堅持進步。

我的憂患意識來自對組織內外部環境變化的警覺。世紀之交,我去了日本。日本企業界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連續經歷了10年低增長、零增長、負增長的情況,目前仍然在苦苦堅持中。誰能想到,這十年間日本經受了戰後最嚴寒和最漫長的冬天。正因為現在的所見所聞,是建立在這麽長時間的低增長時期的基礎上,這使我感受尤深。

如今華為算是成功了嗎?當然不。什麽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業那樣,經九死一生還能好好地活著,這才是真正的成功。我覺得華為沒有成功,只是在成長。

2  不論規模,自我批判都很重要

每一次經歷,不論是在成功或是失敗中,我都可以汲取到比別人多一點點的東西,我經歷的事情多,而每一次我的收獲也更多,自然而然我的水平就高了。

自我批判是取得經驗教訓的好方法。

我覺得,一個企業在創業初期,規模、資金、市場份額和知名度都很小時,領導者容易有破釜沈舟的決心與勇氣,員工們也會有團結一致的鬥誌。然而當企業做大之後,領導者往往貪圖安逸享樂,員工心態巨變,內部勾心鬥角,企業親和力急劇下降之後公司崩潰了,這種例子數不勝數。

華為還是一個年輕的公司,盡管充滿了活力和激情,但也充塞著幼稚和自傲,我們的管理還不規範。只有不斷地自我批判,才能使我們盡快成熟起來。我們不是為批判而批判,不是為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為優化和建設而批判,總的目標是要導向公司整體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過去,我們的銷售制度是客戶經理制,而後來我們轉為了客戶代表制。為什麽呢?就是要加強自我批判的強度。客戶經理的目標很明確,是單方向的,推介式的。而客戶代表呢?首先他們必須代表客戶,代表客戶來監督公司的運作。客戶代表的職責就是站在客戶的立場來批評公司,他不批評就失職;他亂批評,沒有在整改中吸取他的批評,考評也不能好。他只有多批評,並實事求是,使批評的內容得以整改,他才會有進步。這樣,我們一定能從客戶代表那兒聽到批評意見。

為什麽實行這項制度呢?因為,我們常常聽不到客戶批評了,客戶認為我們的員工太辛苦,工作中有一點點錯,告訴公司怕影響他們的進步,有意見也不提了。久而久之,我們會認為太平無事,問題的累積則會毀壞整個客戶關系。而客戶代表又不同,他的職責就是批評公司,只要我們時時、處處,把客戶利益放到最高的準則,我們又善於改正自己存在的問題,那麽客戶滿意度就會提高。

我認為,華為要不斷進行自我批判,拋棄一切可以拋棄的東西,虛心向業界最佳學習。中國人就是因為太聰明了,5000年都受窮。日本人和德國人並不比中國人更聰明,但日本人和德國人比中國人富裕不知道有多少倍。中國人如果不把這個聰明規範化起來的話,將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3  經歷挫折是對我們最好的錘煉

今天華為日益成為一個規範化的國際公司,可來自內外的憂患卻沒有減少。我曾經悲觀過,我曾經很發愁,覺得很苦悶。華為公司只要稍稍不行了,怎麽發工資?我們剛指望獲得一些喘息,沒想到又要開始更加漫長的艱苦跋涉?

後來我想通了,經歷挫折是對我們最好的錘煉,我們僅是比其他公司對這個競爭殘酷性早了一點點認識,才幸免於難。

彼時,整個全球經濟在經受IT行業的痛苦,我們看清了全球出現一次泡沫化悲劇背後的原因,看清了事物的本質,就能夠根據本質的原因調整我們的策略,使我們同步世界的變化,這樣我們公司危機就會小一點。

那時,我們經歷了嚴酷的冬天,冬天也是可愛的,並不是可恨的。華為在2001年將安聖電氣賣給美國艾默生,這讓我們有了禦冬的「棉襖」。那些日子里,產品我寧肯賣得低一些,也一定要拿到現金。因為我認為,這個冬天過去,沒有足夠現金流支撐的公司,在春天就不存在了。而待到冬天過去,我們的競爭環境就會有大幅度的改善。

由於我們對冬天有著估計和認識,及早做了準備。而西方公司由於巨大的財務泡沫對他們已產生了打擊的影響,他們自己亂了陣腳。他們亂了陣腳我們乘勝追擊,爭取了更多的市場,更多的機會,即使儲備的糧食吃光,帶到春天我們也可以再種。

一生走得很順利的人,你們要警惕一點,因為你們很有可能把華為公司拖進陷阱。

現在,在華為錄用一個幹部,最主要是要考慮這個人曾經是不是在外面受過重大挫折,人的一生太順利也許是災難,我覺得,受挫折是福而不是災難。

我感到:人活在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九八,唯有真正的堅強勇敢,才可以經常戰勝自我,不斷克服困難,由自助而獲得天助。經歷挫折是對我們最好的錘煉,從古到今,許多偉人和名人也都是遭受過多次挫折之後才取得成功的。 

競爭 管理 創新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00

互聯網家裝僅是開始,本質改變仍需時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31/164389.shtml

互聯網家裝僅是開始,本質改變仍需時機
孟永輝 孟永輝

互聯網家裝僅是開始,本質改變仍需時機

然而,家裝行業目前依然存在的問題和弊病又讓人們對於未來借助新的科技來改變這一狀態充滿了希望。

投稿 | 孟永輝(ID:menglaoshi007)

文 | 孟永輝

家裝行業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期已經不可避免,之所以會進入這樣一個階段,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資本層面的對於家裝行業關註度的不斷降低以及新的技術在家裝領域當中應用的不斷遭遇困難。從家裝行業本身來看,當前的很多技術都缺少能夠被接受的基礎條件,最終讓新技術無法能夠很快地與家裝行業產生聯系。

然而,家裝行業目前依然存在的問題和弊病又讓人們對於未來借助新的科技來改變這一狀態充滿了希望。但是,正如互聯網技術在改造家裝行業時所遭遇到的問題和弊病一樣,新技術在改造家裝行業的過程當中同樣會遇到很多問題。

20170501_5907c48601690

壁壘深重,家裝行業與新技術的融合並非一帆風順

家裝行業業已形成了一整套的利益鏈條和行業壁壘,正是由於這些鏈條和壁壘的存在才讓很多業主即使不使用新的裝修方式依然能夠進行裝修,而裝修公司業已形成的推廣方式和思維邏輯讓很多家裝企業在進行推廣的時候並不會太在意業主的真實感受,只需要能夠盡可能多地簽單和轉化即可。設計師、裝修工人、工程監理、材料供應商等家裝行業的諸多元素共同形成的利益鏈條註定了家裝行業與新技術的融合並不會一帆風順。

缺少融合基礎,家裝行業與新技術融合的推進不能一蹴而就。每一個技術的推廣都需要一線的工人進行操作和使用才行,即使技術再先進,功能再優化,如果沒有一線的操作工人埋單和使用,那麽這種技術將會缺少應用的基礎,最終將會難逃擱淺的命運。

17091040

家裝行業就是如此。我們看到很多好的思路和想法,同樣也看到了很多新技術與家裝行業結合的可能性,但是等到真正實施的時候卻因為家裝行業一線操作工人的素質不高,導致他們不知道怎麽使用這些技術手段,有些甚至還出現了損壞這些新技術的現象發生。比如,我們看到很多家裝公司現在都在提倡的24小時的監控系統,盡管很多人都知道這種監控能夠減少施工過程當中的不科學和不規範,但是一線的操作工人卻在使用這些設備的過程中並不用心,最終導致了很多監控設施非但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甚至有些還被裝修公司損壞的情況。

因此,在家裝行業與新技術融合的過程當中必須要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一線的操作工人的素質的提升。從目前整個家裝行業工人的整體素質來看,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提新技術與家裝行業融合就相當於紙上談兵,很難有實際的操作。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讓家裝行業與新技術產生融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工人的素質問題,通過提升工人的素質來增加他們使用新技術的需求,在這個階段,我們再將新技術應用到家裝的過程當中就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業已形成的行業邏輯,讓家裝行業並沒有與新技術融合的必要。一個新技術之所以會對一個行業產生影響,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這個行業的發展已經遭遇到了很大的瓶頸,而且按照當前的運行邏輯下去非但無法繼續促進這個行業的發展,還有可能將會對這個行業產生傷害。

從目前家裝行業的情況來看,家裝行業目前完全能夠按照業已形成的商業邏輯和運營方式繼續朝前推進,盡管在這個推進的過程當中依然會遭遇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並不會對行業本身產生本質的影響。在這樣一個市場狀態下,如果我們盲目地認為新技術將會對現有的行業產生有益的影響只會是一廂情願。因為按照業已形成的運行邏輯,家裝行業依然能夠繼續運轉下去,而且運轉的速度和效率並不會太慢,所以在這樣一個市場狀態下,如果我麽講新技術與家裝行業的融合,未免有一種一廂情願的感覺,並不具備一定的必要性。

新技術還沒有發展到能夠給家裝行業帶來本質性改變的階段,因此並不急於進行融合。其實,經過互聯網家裝的發展階段之後,我們會發現,其實互聯網技術並沒有給家裝行業本身帶來本質性的改變,家裝行業的很多底層的邏輯依然在按照傳統家裝來進行。如果我們在這個條件下盲目地認為新技術與家裝行業的融合條件已經具備的話,顯然有些偏頗。只有等到新技術的改變所帶來的能量真正能夠給家裝行業帶來本質改變的時候,再尋求與家裝行業的融合或許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afbe61dd20360b7cec7579ee07d8d1f7

以現在比較火熱的智能科技為例,盡管智能科技在很多領域的應用已經相當的成熟,但是智能科技在家裝領域當中的應用並不具備良好的時機。比如,我們可以將一些基礎性的工作交給智能機器人來完成,但是在使用智能機器人的過程當中,我們首先要考慮到的一點是智能機器人能不能成為家裝行業的施工主力軍。而從家裝行業個性化需求較多的特征來看,顯然如果讓智能機器人加入到家裝過程當中,必然需要犧牲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轉而將用戶的需求進行閹割,讓用戶犧牲自己的個性化需求來換取效率的提升。然而,家裝是一個長期性的事情,如果犧牲用戶的體驗去做所謂的效率提升,顯然有抓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感覺,最終將會得不償失。

因此,在新技術還沒有完全能夠給家裝行業帶來本質性改變的階段,我們並不能急於融合,融合的結果只會讓當前的市場狀態更亂,用戶的體驗甚至還有可能因為盲目融合而降低。

家裝行業變革需要一個機會,很明顯互聯網並不是

家裝行業本身的壁壘深重最終導致了家裝行業在與新技術融合的過程當中將會面臨諸多的問題和痛點。隨著未來更多的技術加入到家裝過程當中,特別是隨著家裝市場內外部環節的不斷變化,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家裝行業真正變革的機會將會真正到來,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互聯網家裝顯然不是這樣一個絕佳的機會。那麽,未來新技術與家裝行業能夠產生深度融合的時機到底在哪呢?

一線操作工人的素質得到了極大提升。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盡管很多新技術為我們展示了相當酷炫的未來,但是人在新技術的使用和推廣過程當中的重要程度依然不可忽視。因此,未來新技術與家裝行業真正能夠實現融合的時候必然是這個行業的一線操作工人的素質得到極大提升的時刻。

當前家裝行業的工人依然是以裝修遊擊隊、裝修小分隊等一些非產業化的工人為主,這種工人的使用方式顯然無法真正給新技術提供在家裝行業應用的土壤。實現工人的產業化,通過對工人進行培訓來增加他們對於新技術的理解和使用的頻率才有可能增加新技術與家裝行業接觸的機會,真正將新技術能夠應用到家裝行業的流程當中。

以工人產業化為主要標誌的新型工人的出現將會給新技術的使用提供源源不斷的用戶來源,而這些用戶不斷將新技術應用到家裝的環節和流程當中,才能有機會讓新技術對家裝行業產生影響。

以新技術為緣起的新的行業邏輯和商業模式的出現。家裝行業目前之所以會有壁壘深重的感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現有的行業邏輯依然能夠維持家裝行業繼續前行。新技術想要對家裝行業產生影響,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是否形成了以新技術為主要緣起的新的商業模式和行業邏輯。

等到新技術在不同行業的應用日漸成熟,與家裝行業相關的一些行業必然也將會發生變化,在這樣一個時候,按照傳統的家裝行業運行邏輯已經無法繼續推進下去,業已形成的新的商業模式需要借助新的技術才能繼續推進,在這樣一個時刻,我們再將新技術應用到家裝行業當中或許能夠讓家裝行業在推進新技術的過程當中更加快速和直接。

以新技術為主要圓心的新的商業模式的形成能夠讓家裝行業能夠快速地實現家裝行業的迅速變革,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我們再通過不同的元素和切入點對家裝行業進行改變,或許能夠真正改變家裝行業本身,實現新技術與家裝行業的完美融合。比如,我們在家裝行業當中使用個性化的定制服務,而智能科技已經完成了個性化定制的前期工作,甚至還有可能完成後期的一些工作,這個時候,我們再利用新技術來提升家裝行業的效率,顯然要比現在將智能科技硬生生地加在家裝行業上面來得更加徹底。

當前新技術的發展程度足夠高,才會撼動家裝行業的地位。無論是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還是一些初創型的互聯網公司,大家都在一窩蜂地朝著智能科技、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湧進。沒錯,新技術蘊藏著更多的發展潛力和機會,但是我們依然無法否認的新技術當前依然處於一個相對原始的狀態。盡管很多企業投身其中,但是這依然無法掩蓋新技術依然是一個新生物種的現實。在這樣一個條件下,如果我們談新技術將會改造家裝行業,顯然為時過早,只有新技術的發展程度足夠高時,才有可能撼動家裝行業的市場地位。

以家裝行業的施工過程為例,之所以很多人對於互聯網家裝的施工依然有很多的非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互聯網家裝的技術發展依然不夠成熟,即使我們使用了一些新的技術,這些新的技術非但無法提升家裝的質量,甚至還有可能因為技術故障導致裝修結果不如傳統家裝的情況。無論什麽原因,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這種問題的出現就是由於新技術的發展水平還不夠高造成的,只有將新技術的發展真正與家裝行業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給家裝行業帶來切實改變,而只有這樣才能在傳統家裝的運作邏輯之外,找到全新的家裝行業發展模式。

家裝行業的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外部因素對於家裝行業的影響也不可能簡簡單單通過幾步就能夠完成的,它需要很多的條件,需要內外部市場的共同影響,需要行業運行方式的轉變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如果我們簡單地認為家裝行業的發展僅僅只是簡單的技術與家裝行業的相加,而忽略了整體、整合的思維,那麽我們在新技術與家裝行業融合的道路上或許將會走得更加艱難。

互聯網家裝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587

周顯﹕太陽城再開車 僅是「頭啖湯」

1 : GS(14)@2018-01-28 14:38:08

【明報專訊】太陽城集團(1383)是在去年1月底開車,距今整整1年,從0.22元,炒到5月10日的0.86元,然後在0.7元至0.8元之間的高位,徘徊了2個月,跟着回吐至4毫幾子,但距離起步價,仍然升了一倍。

在過去1年,我對這股票大力推崇,皆因看準了它的改名和注資,必然會對股價大有幫助,再加上曾經供乾,也減輕了股價向上的阻力。後來果然不出所料,這股票也為我帶來了不少進帳。

至於它的回落,從走勢上來看,也是正常的調整。它在0.1元之內的price range,緊守了半年,不上也不落,很明顯是收貨格,很多沒有耐性的股民,卻當然看不出來。

在本星期一,太陽城集團突然再開車,執筆之時是周三,價格最高去到了0.76元,和上次的高位相距不遠了。

曾供乾減向上阻力 下行風險不高

守了好幾個月,突然再開車,通常的情况,是即將再有新消息公布。由於大市大好,恒指破了新高,當然憧憬此股也同樣地破位創新高,理由是現價40幾億元市值,如果要入滬港通深港通,俾使太陽城集團的內地賭客去買,還要打高至50億元市值以上,還要維持半年以上,才可被納入。

此股上一次從開炒日起,足足炒了3個月,這一次只是炒了一個星期,現在仍然是頭啖湯時期,先不說upside了,downside的風險是不高的。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807&issue=201801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3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