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董秘们的新课题:为扩张融资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6/zNMDAwMDIxNDYzNw.html

“现在各家最头疼的是如何解决未来扩张需要的融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国企资深董秘兼副总经理对记者表示,“融资无疑是2011年最大难题,必须为日后需要做好储备。”

近期,包括瑞银、标普、穆迪等评级机构在内,均把受融资与扩张影响、负债杠杆率飙升列为危险信号。业内人士认为,项目甚至涉及股权层面的并购,可能在2011年频繁出现。

危险的杠杆率

瑞银机构在《亚洲房地产-2011年展望》中将中国海外和恒盛地产评为最不看好的地产个股,原因就在于其杠杆比率过高。

该 机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海外发展的净杠杆比率已达到45%,超过管理层认为的40%这一“安全水位”,但中海仍继续买地。对于恒盛地产, 瑞银机构预计该公司的净杠杆比率将从2010上半年60%升至2010年底的70%以上。据了解,自2009年10月上市以来,恒盛地产斥资129亿元储 备土地。2010年,该公司需要结算90亿-100亿元的土地成本。恒盛地产在已颁布房产限购令城市的土地储备占比达56%。

面临如此资金压力的,不仅仅是中海和恒盛地产。1月4日晚,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已将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的公司家族评级从Ba2下调至Ba3。

银行信贷发放日益严格,正处于项目建设高峰期的开发商们,不得不四处着急寻找资金。前述董秘告诉记者,在她近期与机构交流新融资方向时,机构说得最多的是“我们刚送走某家开发商”。

以十家标杆房企为代表的国内房地产开发行业,过去几年得到高速发展,外部融资提供了主要动力。但融资环境正在恶化。据中原统计,十家标杆房企2010 年总融资额为331 亿元,仅相当于过去3 年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中 原集团分析师刘渊表示,虽然销售收入大幅增加,但十家标杆房企2010 年的购地支出反而比2009 年减少了10%。购地金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45%,大大低于过去三年的平均水平66%。收入的增加和支出的减少,显示出标杆房企已经用实际行动,为未 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做出了准备。

调控政策效应在叠加

克而瑞研究中心总经理陈啸天最近在与开发商交流中发现,融资已经是开发商关注度最高的话题。“这来自于开发商对于后市的不确定性,私下交流对于资金表现都很焦灼。”

2010 年4 月实施调控后,中原对十家标杆房企的现金流所做的一次压力测试显示,如果市场成交量持续维持在低谷水平,标杆房企当时的现金流可支持3 至6 个月;如果其后市场依然没有好转,标杆房企将面临与2008 年同样的被迫降价局面。但随后的市场实际情况是成交量快速恢复,标杆房企销售收入回升,其现金流情况也随之好转。虽然2010年9 月底二次调控降临,但依靠销售回升和控制购地开支,标杆房企的现金流情况好于年初。因此,如果未来市场可以维持目前量价平稳的局面,标杆房企将不会有明显 的降价压力。

2010年底,部分城市房价初现反弹迹象,成交再次井喷。调控部门发出信号,2011年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热点城市将持续限购。北京中原研究总监张大伟认为,只有限购持续才能真正达到抑制需求的目的。

国元证券研究员沈亮亮认为,密集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后期供应量增加,需求持续低迷,以及融资渠道收紧,开发商的资金状况将决定价格调整的时机和幅度,预计“量跌价稳”将延续至2011年上半年,价格将呈现阶段性小幅下跌,成交量将有一定起伏,但整体趋势向上。

资 本市场融资早已暂停,信托被卡紧,再加上预售款监管和土地增值税等方面的收紧,开发商当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抢占地盘”。在这种情况下,潜行多年的房地产 基金,似乎到了露出水面的时机。据陈啸天透露,目前有一批大房企在酝酿成立房地产基金,民间资本存在很大机会。据相关消息,保利目前正和国内某大型券商研 究合作发展房地产基金,预计基金的投资回报将有8%~10%,首批基金将面向机构发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56

公司高管們的「離婚痛」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0100.html

每個人來說,一段婚姻的失敗都會牽扯到很多複雜的問題,其中有婦女的權益保障問題,有兒童的權益保障問題,有婚外戀的倫理道德問題,也有財產的分割問題。但對於企業家來說,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問題還遠不止這些。

准上市公司「受挫」?

去年最轟動一時的莫過於土豆網創始人的離婚訴訟。 2010年11月9日,土豆網向美國證監會提交了擬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申請。計劃籌資1.2億美元,如不出意外的話,土豆網將於12月上旬正式上市。5年了,王微一手創辦的土豆網離上市只有一步之遙。

但令其始料未及的是,就在前一天土豆網旗下至關重要的全土豆公司95%的股權被他的前妻楊蕾申請進行了凍結。其實早在2010年11月1日,楊蕾已向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提起離婚後財產糾紛訴訟,要求分割王微名下三家公司的股權,其中包括王微在全土豆公司95%的股權。

這讓正處於上市前「緘默期」的土豆網陷於被動。關鍵在於,法院最終是否會對上述股權進行相應處分,將部分股權給予甚至強制劃轉給王微的前妻, 如果這樣,土豆網的股權結構就會變動,其公開招股說明書就會出現「股權結構不清晰」,這種情況一旦發生,上市計劃可能被要求中止。

不過,該起訴訟最終是否會對土豆網上市產生影響,目前尚未有定論,但土豆網至今尚未正式上市。

簽訂婚前財產協議

對於公司高管的婚姻問題,上海滬家律師事務所律師陳歡表示,對於企業家來說,婚姻與他們的事業、財富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世界。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 況來說,眾多的公司創始人或者實際控制人在其結婚前、結婚後,以及婚姻關係出現問題時對婚姻對其自身、事業、企業的影響的認識是不夠的。

「簽訂婚前財產協議對於那些在結婚前就已經很成功的企業家來說特別重要。」陳歡表示,首先可以明確婚前財產的範圍,其次確立雙方婚後財產的使用方法以及採用共同財產制還是區別財產制。

據瞭解,新的婚姻法同時明確,結婚後雙方的收入等在沒有協議情況下,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但如果雙方採用區別財產制,約定婚姻關係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的情況下就會按照雙方的約定處理。

「事實上,這一塊才是婚前協議的關鍵點之一。」陳歡指出,簽訂這份協議的另一目的就在於對於長久的婚姻關係存續期間,雙方希望如何經營、使用、分配自己的勞動所得或其他所得。

「若婚前未對財產進行明確約定,婚後或者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另行對財產情況進行一個約定。」陳歡建議,特別是在公司進行重大投融資或者進行某些戰略性決策前,股東及配偶之間及與公司和其他股東之間可以簽署相關協議,以保障公司、股東等的利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53

今創們的軌道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35759&time=2011-03-12&cl=115&page=all

因高鐵而成名,因張曙光「落馬」而受公眾質疑,今創面對成長最大考驗
財新《新世紀》 記者 宮靖

 

  2月28日,有「中國高鐵第一人」之稱的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被停職審查。耐人尋味的是,輿論很快將張的被查與其江蘇常州老家的一家民營企業——今創集團聯繫起來。

  輿論重壓下的今創集團相關負責人,3月9日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創集團歷經20多年發展走到今天,靠的不是關係,而是企業實力。

  截至目前,中國紀律部門尚未公佈張曙光的具體罪名,其違紀內容不得而知。從媒體諸篇報導和財新《新世紀》記者在常州探訪的情況看,張曙光與今創之間利益輸送目前並無真憑實據,而只有當地和業內的諸多猜疑。

  從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的情況看,過去20餘年,今創集團從一家鄉村塑料五金廠,成為年銷售額40餘億元的大集團,與今創集團相關的新譽集團 年銷售額也達相當高水平,這兩家企業在高度壟斷的中國鐵道領域分到一杯濃羹無疑是事實。同樣在此期間,常州市軌道交通相關產業快速崛起,年銷售超過200 億元,成為該市支柱產業之一。而手握鐵路建設和機車製造權柄的張曙光在當地影響亦不容小視。無論最終是否涉入張曙光案,隨著張及鐵道部長劉志軍「落馬」, 中國高鐵戰略面臨重考,「今創」們也將面對成長以來的最大考驗。

張曙光之「常州往事」

  與張曙光「落馬」僅隔兩天,即有國內媒體引述知情人士的「情報」,稱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副總工程師張曙光與常州劍湖金城車輛設備有限公司關係「鐵得很」,「這家公司為什麼做得這麼大,和張有極大關係」。常州劍湖金城車輛設備有限公司是今創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個下屬企業。

  面對輿論重壓,今創集團副總裁胡麗敏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稱,今創集團目前運轉正常,董事長俞金坤並未被調查。該集團還否認了因為鐵道部相關腐敗案件導致部分訂單被取消的傳聞。

  胡麗敏是今創集團核心成員,其另一身份是董事長俞金坤的兒媳,即總裁戈建鳴之妻。她表示,今創集團認為媒體的指責是「無稽之談」。

  至於與張曙光的關係,胡麗敏說公司主要負責人與張曙光在開會時結識,是行業內正常交往。集團董事會秘書鄒春中強調,公司直到他被調查才從網上知道張是常州人。

  胡麗敏認為,可能正是因為張曙光的常州人身份,以及民營企業今創集團近年業務增長迅猛,才被業內「合理懷疑」。據她介紹,高鐵車輛配套產品業務 在今創集團2010年45億元銷售額中,只佔十分之一,不到5億元。集團近一半銷售與軌道交通產業相關,除高鐵外,還有國際和國內地鐵、輕軌業務。

  目前沒有證據將今創集團與張曙光聯繫起來。不過張在當地的影響力確實不小。在常州市軌道交通產業業內,張曙光被稱為「能人」,是「所有企業都想 結交的貴人」。當地一家國有企業曾為了巴結張,於一年前專赴兩小時車程外的溧陽市,在張的一位親戚開的小賣店中,購買了十幾萬元煙酒。

  中國南車集團下屬戚墅堰機車車輛廠(設於常州市武進區,下稱戚機廠)一位內部人士稱,據其瞭解,張對常州兩家企業特別關照,一是戚機廠,二就是俞金坤的今創集團。「戚機廠這些年發展雖快,但受限於國有體制,論拿項目的能力,還競爭不過今創和新譽。」

  生於1956年12月的張曙光為常州溧陽人,當地多人稱其妻亦是常州金壇人。一位同在常州的業內人士稱,張的一位直系親屬近年還在常州作生意。

  張曙光與今創集團之間關係好,在當地頗有議論,但目前並無實據。從公開消息看,張即使對今創有關照,也並不因此忽視質量。2009年6月張曙光 在一次動車組質量安全會議上,曾點名批評今創集團和常州市百億達爾軌道客車配件有限公司。張曙光稱:「KTK(今創)供應的內裝件質量問題較多,嚴重制約 了250公里長編臥車的生產進度;多數車體的防雪板座存在座立焊裂紋;散熱器多台漏油;車輛前部照明設備、旅客信息系統、水箱故障較多。」

今創傳奇與常州產業鏈

  今創集團20多年創業史,是一個起於草莽,歷經奮鬥,最終在國企林立、壁壘森嚴的中國鐵道領域,分得一杯壟斷利潤之羹的故事。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67歲、風光無限的今創集團董事長俞金坤,曾是上門女婿,包括集團總裁戈建鳴在內的兩子一女均隨妻姓。他曾對鄉親稱:「我幹得再好,一輩子也是給戈家打工。」

  一位與俞金坤打過交道的當地知情人士說,俞個性非常謙和,俞曾在剪綵儀式上給台上每個領導和企業合作對象鞠躬;開會時主動給周圍人發名片和攀談。「別人發達了都抬起頭做人,但俞金坤的頭,似乎沒有昂起來。」

  工商資料顯示,僅初中文化的俞金坤在原劍湖鄉(現併入遙觀鎮)錢家村務農15年,1976年成為該村塘下組的隊長,1980年進入村辦塑料廠跑供銷,後任廠長。1987年起,在集體企業劍湖五金塑料廠任廠長,時年46歲。

  胡麗敏介紹說,劍湖五金塑料廠即今創集團前身,主要生產鐵路客車衣帽掛鉤、燈罩和電路開關等。產品銷往南車集團和北車集團旗下諸廠。顯然,在隨 後十幾年該廠壯大過程中,俞金坤積累了一些業內人脈。2000年前後,企業初成規模,客車配套產品日漸豐富,有了電器櫃、空調控制櫃等產品。

  2002年,中國鐵路空前大發展初露苗頭,今創二號人物、女婿周立成脫離公司,與其妻戈亞琴另成立常州軌道車輛牽引傳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做軌 道交通、數控設備等。近年,該企業改組為新譽集團。從此,「今創系」和「新譽系」在常州當地齊頭並進。「今創系」還成為了國際客車生產巨頭龐巴迪、阿爾斯 通、西門子的供應商。

  2004年後,中國鐵道部高鐵大躍進戰略拉開,「今創系」迅速搶灘高鐵中動車內飾市場。據其官網公開資料,公司是鐵道部機車車輛配件定點生產企 業,鐵路客車配件產銷量佔國內市場45%以上;城軌、地鐵車輛配件產銷量佔國內市場75%以上。張曙光出事後,上述表述已於近日從其官網刪去。

  「新譽系」企業則與龐巴迪合資成立江蘇常牽龐巴迪牽引系統有限公司,成功打開國際市場,對外宣稱2010年1至8月累計實現銷售35億元,2011年的銷售目標更高達100億元。而今創甚至引入PE,籌劃上市。

  今創和新譽的這種跨越式發展在外界看來頗為傳奇。當地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今創和新譽在中國鐵道系統內具有讓人羨慕的人脈資源。

  今創集團相關負責人接受《網易財經》採訪時曾說:「我們和南車旗下四方機車車輛廠、北車旗下長春客車廠組成聯合體,由鐵道部指定成為動車組生產 單位,動車組的項目都無須專門參與投標。」而《常州日報》2008年一篇採訪俞金坤女兒戈亞琴的文章寫道:「今創人這樣評價自己:『目前國內我們沒有對 手,競爭都來源於國外』。」

  對上述說法,胡麗敏沒有正面回應,只強調今創集團在高鐵中的份額,都是通過一次次鐵路招標換來的,國際市場的認可是企業在國內成功的助力。

  今創固然是傳奇,但在常州,圍繞著鐵路機車配套,形成了一條龐大產業鏈。在江蘇省軌道交通產業技術協會副秘書長關湘亭看來,不排除個別企業有特殊關係,但常州發展出這條產業鏈,自有其歷史淵源和高鐵上馬機遇,與張曙光是常州人並無太大關係。

  他介紹說,這個產業的出現,是因為戚機廠的存在,這是中國南車集團旗下一個大型軌道客車生產基地。上世紀80年代,作為蘇南模式的發起地之一, 圍繞戚機廠,常州市自然出現了為數眾多的以鐵路機車配件為主導產品的鄉鎮企業。當地業內人士說,2003年前,這些企業像野草般自由生長,多數企業無法打 破鐵道行業的壟斷格局,最終出局,而俞金坤旗下企業成為特例,但所經營的客車配套在鐵路大產業中也是小頭,鐵道央企少有涉足。

  2003年年11月,常州軌道交通產業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國家火炬計劃軌道交通車輛及部件特色產業基地。自此得到常州市政府重視。2008年1 月,常州軌道交通產業晉陞「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今創和新譽成為常州重點扶植的明星企業。據常州市官方統計資料,2010年,常州擁有相關企業100 多家。2009年,整個產業銷售收入超過了200億,產品涵蓋了整車90%以上的部件裝備。

  江蘇省一位行業內資深人士認為,常州戚機廠之外的軌道交通企業,近十年的大發展主要受益於中國鐵路大躍進政策,以及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推行的鐵道、城市地鐵輕軌大建設,在技術上是「抄近道」,奉行「拿來主義」,在科研方面投入較少。未來這些企業的生存發展令人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84

PE「掮客」們的利益鏈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11/xOMDAwMDIzMTYxOA.html


你知道PE基金人士,如何找項目嗎?

很多比較傳統的企業,地處二三線城市,老闆不太懂PE基金,他們的上下游也不懂,他們不會向PE基金毛遂自薦,那他們是如何進入PE基金的視野?

答案是,有相當部分是PE掮客的傑作。

北京一位PE人士何翔(化名)告訴記者。「我認識很多PE『掮客』,律師、會計師、銀行人士、個人。自從創業板開了後,人數特別多。有時如果項目很好,我們就會去看;就算是這個項目我們做不了,我也會介紹給其它基金。」

一位PE掮客全盤向記者介紹了他做業務的秘密路徑,其中涉及種種「潛規則」,如從專業人士處獲取企業信息,顧問費返點給PE基金人士等等。

種種專業人士、個人掮客和PE基金人士,編成了一張關係網,關係網中的人各有利益訴求,他們的做法不一定合法,可謂「遊走在政策或職業道德邊緣」,但客觀的結果就是大大增進了PE基金和企業之間的信息流通。

見縫插針的個人掮客

在專門做PE掮客之前,盧永軍(化名)是個「金融」掮客。他幫人轉讓過大宗股票,也幫人買過債券——他活躍在一切非公開的金融市場,找到買家,找到賣家,給雙方牽線,收介紹費,適當給買家賣家「回扣」,然後走人。

「債券世道好的時候,一二級市場會有10-30個BP(1BP為0.01個百分點)的差價,個別券甚至到50個BP。多家機構都想要時,債券的承銷團把券賣給誰呢?部分會優先給大機構,但總不能因為你是工行或平安保險,每次都把債賣給你吧。」

這種時候,就是盧永軍大顯身手的時刻。他會聯繫承銷團人士,幫買家買債券,買家一般是中小機構,從買家手裡拿介紹費,再返點給券商承銷團。

做PE掮客,和上述邏輯一脈相承。盧永軍直言,金融圈很多都是審批制,這樣產生了不少稀缺資源,稀缺資源的需求供給不平衡,於是就有了可操作的餘地,於是就有了他們。他說:「你看,買賣寶馬、奔馳就不要人牽線。」

盧永軍認識很多金融圈和中間機構人士。一般來說,pre-IPO項目的信息來自券商人士,較早期項目的信息則來自銀行人士和律師。一個企業,就是通過這些渠道,進入盧永軍的視線之內,變成他眼中的「項目」。

「我一年要看100多個項目,10來個可以深談,有合作意向的是三五家,最終談成的可能也就一兩家。」

有了「項目」,盧永軍開始找錢,這時他會廣撒英雄帖,再跟答覆者深談。按行規,談成後,由PE基金方給他1-3個點的顧問費,即融資額的1%-3%。

盧永軍抱怨:「80%的國有基金不願意付顧問費,但其他人還是願意付的。顧問費也不是我獨拿,我還要再分給我的上下家。」所謂上家,即提供給他企業信息的人和企業的人,下家則是PE基金的人。

一 位外資基金人士向記者坦承:「如果是PE掮客介紹的項目,我會付給它顧問費,這也是行業規矩。甚至於,我們會跟代表我們這方的掮客,簽正式的顧問合同。而 掮客返點給基金的人,也是行業潛規則,多家基金都是這樣,有的甚至就是合夥人拿返點。基金LP對此睜隻眼閉隻眼,只要你不是當場被抓就行。」

盧永軍最喜歡的投資方,不是機構,而是個人,即一些有意向投幾百萬的「大戶」。

「個人要投的錢如果不到企業融資額的20%時,企業有點看不上,不想要這錢。這時,我會出面,把幾個『大戶』的錢集合起來成立一個基金,再投給企業。」

這時,盧永軍拿的可不止是1-3個點的顧問費,而是以後贏利的20%作為基金管理費。由於個人投資者較機構投資者不那麼能承擔風險,所以盧永軍拿給這些大戶的項目,往往更為優質,且多為pre-IPO。

盧 永軍手中現在有一個非常優質的「項目」,該公司預計在上海主板上市,今年將報申報材料,報表好看不說,還承諾如果三年不上市將回購。他好不容易拿到 2000萬的額度,卻遲遲沒有找好下家。這一次,他沒有找其他機構,而是一心找個人投資者另成立PE基金來進入,在他看來,這麼優質的項目,只賺顧問費太 可惜,賺基金管理費才是正途。

1-3個點的顧問費,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贏利20%的基金管理費,卻是極大的誘惑。記者認識的一位PE人士,已經從以前工作的基金辭職,自己單干。他最樂於的就是找到好項目,再找到錢成立基金。

他告訴記者:「反正一個基金公司可以有很多只基金,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為一個項目,成立一隻基金,這只基金叫某某煤炭基金。下個項目時就叫某某醫藥基金。如果項目實在是好,我還可以再自己跟投一些。」

而另一位外資基金的人士,告訴記者,有人拉他出來單干,就是先找項目,再到江浙找大戶投資,中間收管理費。他說:「我考慮了下,但還是沒去。」

專業人士兼做PE掮客

問題是,現在還有「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好項目嗎?

在何翔看來,很難有。「我認識很多掮客,從人數上說,像會計師、律師、銀行人士做掮客的,遠比個人掮客多。在PE大熱,掮客遍地開花之前,最開始做掮客的是券商人士。」

一個企業,在成立初期就要聘請會計師、律師,在融資時則要找銀行,而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碰到對它的情況大致瞭解的專業人士。這些專業人士,有可能會把他們眼中的好公司,介紹給像何翔這樣的PE人士。

而這些專業人士做掮客時,利益訴求又各不相同。

何翔介紹:「保薦人、項目負責人都會向基金的人介紹pre-IPO的項目。以前都是拿1個點的顧問費,創業板成立後才升到3個點。這個顧問費是他們獨拿。有的券商投行高層,會把內部斃掉的一些項目,轉手給海外基金。」

「一 般來說,銀行高層如行長,他們看重的是維繫客戶,有時企業不合乎貸款要求,他們會介紹給我們。如果企業本身資質好,能融到資並做大,肯定會對這個銀行有相 當的忠誠度。但銀行基層工作人員就看重利益上的回報。前幾年PE沒這麼熱時,銀行工作人員會把不能放貸的公司資料,轉賣給民間信貸公司,一單也是幾千 塊。」

何翔說:「律師、會計師介紹的的確是好項目,最後我們談成了,自然要找律師幫我們做盡職調查;如果沒有談成,我也欠他一個人情,以後在別的項目上找他就行。會計師複雜點,有時它們本身就是企業的審計,不能再幫我們審計,那我們會在別的項目上找他們,或者找他們來調賬。」

所謂調賬,就是很多企業的賬目非常混亂,要融資前,企業需要把賬目做規範化,這時需要找專門的會計師甚至是調賬公司來操作。

而一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人士告訴記者:「我們跟PE機構維持著良好的關係,有時可以出來打打零工,在淡季時花幾天時間幫他們做做盡職調查或者去公司理理賬,一般一單就是幾千塊。」

但說到幫企業和PE基金牽線時,上述四大人士表示:「有時會計師做這個,更多的考慮是自己的職業前景。有人可能想轉投行做金融,有人則是想去企業當財務經理——四大的人又懂財務又能幫忙調賬,如果還能幫企業融資,企業為何不用他們?」

一位外資律所的律師,曾為多家基金做過設立的法律工作,跟多位PE人士關係良好。他告訴記者:「律師給企業和PE牽線的很多,其實就是兩邊都認識,互相介紹下。這樣可以更好維護跟PE之間的關係,多拿一些單子。」

專業人士和PE之間的合作,更像是一個關係網,專業人士這麼做的目的各有不同。何翔和上述四大人士都直言,這種介紹有時是違背職業道德的,但業界就是這麼做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79

超級富豪們的隱秘生活:白手起家者僅有兩成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9842.html

世間流傳一種看法,認為很多華人大亨多為白手起家者,美國的資深中國及亞洲問題專家喬·史塔威爾卻在其著作《亞洲教父》中指出,事實並非如此,真正白手起家者只佔其中五分之一左右,多數大亨均在某種程度上靠祖蔭或父蔭起家。在這本書中,喬·史塔威爾還披露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的超級富豪們諸多鮮為人知的發跡史和隱秘生活。作者簡介

  喬·史塔威爾
  (Joe Studwell)
  資深中國事務觀察家,《中國經濟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的總編輯和《中國熱》(The China Dream的台灣譯名)一書的作者,在歐亞各地擔任自由撰稿人及媒體主持人10年。1991年至2000年間常駐香港及北京。

我們出身卑微
  大亨們一直致力於把自己刻畫成出身卑微的白手起家者。
  中國有條關於三代人財富的諺語: 第一代人創業,第二代人守業,第三代人敗業。幾 百年來的事實指向了四代人的發展順序: 第一代人建立核心資本;第二代人加強與政治勢力的聯繫,使財富不斷擴大;第三代人努力守護反映父輩個性和人際關係的各種各樣的資產;由於第四代人對事業的 專注不夠,前輩們原先創立的集團賴以生存的關係網逐漸衰落,加上家族企業固有的缺陷,幾代人的鴻基大業終於毀於他們之手。
  只用一代人時間就由窮人一躍變為富翁的事並不多見,而東南亞的國內經濟過於受政府控制,這種事情更不可能發生。
  儘管如此,大亨一直以來都喜歡神化自己,說他們自己出身卑微,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了貧困的魔爪。泰國最富有的商人、最近一位總理他信·西那瓦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無論是在演講還是在政府的出版物裡,他信都把自己說成是一個苦孩子,父母辛勤工作才能勉強維持一家的生計,學校缺乏資金,設備極差。2003年他在馬尼拉演講時說:“因為我平凡普通的家庭背景……我了解農村地區的貧困與艱難,我知道通過辛苦工作賺取報酬的重要性。”事實上,他信是著名的納蘭王朝(首都為清邁)的後裔,1932年前他信家從事課稅徵收,爾後轉入了絲綢經營、金融、建築以及房地產業。他信本人是當地最好的學校以及軍事學院的畢業生,後來娶了一位將軍的女兒。他在警察局的職位不斷獲得升遷,並獲得了國家經營特許權,這些只有圈內人才能做到。
  在香港,亞洲首富李嘉誠總喜歡說自己是教師的兒子,其父1940年身無分文來到了香港。他 的香港長江集團官方網站聲稱:“為了扛起維持家庭生計的責任,李先生不到15歲就輟學,在一家塑料貿易公司找了份工作,每天工作16小時。1950年,他 的勤奮、謹慎以及追求完美的精神讓他有了自己的公司——香港長江實業。”事實上,李嘉誠讀過幾年書,後來在一個富有的舅舅那里工作。舅舅的家族擁有香港中南鐘錶有限公司。後來他成為重要的二流大亨,他的事業得以繼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因為他娶了老闆的女兒。李的已故妻子莊月明,是他的表妹,就是那位有錢舅舅的女兒。李嘉誠所經營的企業事實上是屬於他岳父的,李嘉誠只是進一步發展了企業。據李嘉誠的一位老朋友透露,李嘉誠的岳母也給了他額外的經濟支持。
  在教父的發展階段,和老闆的女兒結婚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新加坡的李光前就是一個很著名的例子:他在1920年和陳嘉庚的女兒結婚,之後在老丈人的公司當了七年的財務主管,事業一帆風順,最後獨立經營自己的公司。香港回歸後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父親董浩雲是東方海外航運公司的創始人,他 ​​與上海巨富顧家的女兒結婚,成了有錢人。在現在的一代人中,新世界集團的鄭裕彤,因為婚姻關係而進入了香港著名的周大福珠寶業,這個公司至今仍是他重要的私人公司。對於那些不能依靠父業來為自己事業作輔墊的未來教父來說,另一個重要的資源就是妻子的家庭產業。
  在東南亞的社會裡,這種事情並不稀奇,因為這種關係使人得到了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但奇怪的是大亨們怎麼與白手起家連在了一起。身為香港東亞銀行主席的億萬富翁李國寶爵士是位敏銳的觀察家,他堅持認為許多大亨是靠自己的奮鬥創造了財富。他列舉了影視巨頭邵逸夫爵士、恆基地產的李兆基和霍英東。但是邵逸夫兄弟是上海紡織業巨頭的兒子,李兆基出生在廣東順德縣一個富有的從事銀行業和黃金貿易的家庭,而霍英東儘管出生在一個名副其實的工薪階層的家庭裡,但他獲得了英國政府獎學金,進入了一個精英學校,這使得他也與眾不同。

 選擇性的節約
  使大亨們的公眾形象進一步模糊不清的是他們的節儉名聲。其中有些是合乎情理的,而有些則主要是為了公眾的消遣。真正的節儉反映了一個企業家有強烈的保護財產的意識。一位亞洲投資銀行企業家、大亨的老朋友評論說:“他們比一般銀行企業家更善於克制自己接受直接的世俗回報。”例如,亞洲金融危機時,郭鶴年以8000萬港幣的低價在香港的深水灣道買了一所宅第。深水灣道有點像大亨巷,靠近九洞高爾夫球場,教父們喜歡每天早晨去那兒打高爾夫球。他試著住進那所房子,但是他的家人說,他認為即便對於一個億萬富翁,這樣也太奢侈了。最終他拆掉了那所房子,在原房子的地基上建造了五座普通的住宅,一座他自己住,兩座讓他的家人住,另外兩座租了出去。郭鶴年住的那種房子極為簡樸,在歐洲和美國,只有平平常常的銀行管理者才會住。
教父們也很喜歡向僱員和提供服務者傳遞能夠證明他們節儉的信息。馬來西亞的一位投資銀行家回憶了1999年在倫敦與博彩業的億萬富翁林梧桐的兒子林國泰的會談,會談討論的是關於簽訂20億美元的合同收購挪威遊輪公司的事項。離開倫敦的律師事務所時,林國泰招上了一輛出租車,那個銀行家認為這輛出租車會帶他們去希斯羅機場搭乘到挪威的飛機,但是走了半英里後,那個億萬財產的繼承人讓司機停了下來,帶著隨行人員走進了倫敦地鐵的入口。他們乘坐地鐵去機場,節省了幾英鎊。到了希斯羅機場,那個本已驚訝不已的銀行家又發現他們去奧斯陸的機票全是經濟型的。李嘉誠(香港人稱其為LSLi),非常喜歡向人們展示他節約的嗜好,常常提起他那戴了好幾年的廉價精工手錶與西鐵城手錶。他的一位高級職員回憶說,他常聽李嘉誠抱怨他戴的手錶是“該死的手錶”。這廉價的手錶已經成了他的象徵。在《財富》雜誌一次難得的採訪中,李嘉誠也沒忘記搬出手錶的主題。“你的表太奢侈了!”他對採訪者說,“我的比你的便宜多了,不到50美元。”
  儘管有保護金錢的本能和向員工展示節儉的深思熟慮的商業手段,但人們所說的大多數教父生活節儉,卻並非事實。讓李嘉誠引以為豪的另一件事是,他從上市公司中獲取的工資很少——2005年,從他的長江集團旗艦公司中只得到了10000港元的工資。但有一點卻未被提及,即在香港工資要被徵稅,而股息卻不被徵稅,所以大亨們利用後者來避稅。香港摩根士丹利公司的前任總經理卓百德談到李嘉誠的一位同僚時說:“李兆基,在20年內僅僅從恆基地產的旗艦公司得到的分紅就有1.5億~3億美元。”李兆基用這些錢在美國買了3萬套公寓,當然還有別的。歸根到底,他們並不是靠微薄的工資收入生活的人。
  大亨真正的不為人知的揮霍是他們的高額賭博。大多數大亨宣稱所有其他的大亨(當然不是他們自己)一直都在賭。一位香港億萬富翁說道:“他們都是大賭棍。唯一不是大賭棍的只有(博彩業教父) 何鴻燊和霍英東。”無數傳言說,香港和新加坡的投資銀行家們的高爾夫賭博是進一個洞100萬美元,也有傳言說他們在澳大利亞和美國賭博,損失慘重。當然,沒有任何人將這種事弄上媒體,因為大亨們沒有公開賭博。

父親大人
  關於教父有一點絕對不會引起爭論,那就是在他們的家裡,男性家長處於絕對統治地位。在管理家族企業中,他們要求所有親屬絕對的服從,並且用各種手段保證他們的絕對權威。讓孩子和其他親屬忠誠於他們的最有效策略是,給予他們得到巨額遺產的希望,同時不讓他們擁有太多的現金。
  在中國家庭裡,家長權力得以確保的另一個原因是沒有明文規定誰將接管家庭的哪部分財產。通常以為實行的是某種形式的長子繼承製,但這只是錯誤的感覺。事實上,大兒子只是一個事業繼承人,如果他被認為能勝任這個職位。選擇其他子女也是十分正常的,雖然首先考慮的永遠是男性。例如,馬來西亞博彩業巨頭林梧桐選擇林國泰繼承他的事業,而不是林國泰的哥哥。印度尼西亞的林紹良指定第三個兒子林逢生作為繼承人,而不是長子林聖斌。霍英東讓霍震寰而不是其長子霍震霆做了他的繼承人。非長子們知道他們不一定沒有機會繼承父業時,很少會放棄競爭。
  家族企業的文化是非常沉悶的,且常常引起不幸,可它幾乎從未遭到過挑戰。此外,它涉及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學,它不受家庭是不是多血統或教父是否上過殖民學校的影響。一家之主就是國王。在外面,它通過已故“船王”包玉剛的奧地利女婿蘇海文所謂的“傑出人物的喜愛”表現出來。李嘉誠常把自己描述成“友好的獅子”,這裡面可以捕捉到同樣的意思。在這方面,東南亞大亨極力追求慈祥教父的形象。他們在公眾的眼裡可能是這個形象,但他們在家裡,尤其在公司裡,經常使用自己的權威震懾別人。李嘉誠、郭鶴年等主要大亨的孩子都已步入中年,但依然害怕他們的父親發怒。李嘉誠的執行官回憶起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有一次在會議中打盹兒,被其父親的尖叫聲驚醒,好像遭到了電擊一般。2003年2月,郭鶴年主持召開了由他控股的《南華早報》的董事會,一家之主的郭鶴年沖著48歲的兒子大發脾氣,吼著叫他滾出去,那時與會的董事們都不知該朝哪兒看才好,那真是一個丟臉的董事會議。而另一個香港億萬富翁在行為治療師的幫助下,努力學著控制自己的脾氣。
  億萬富翁肯定非常繁忙,期望他們能夠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未免有點要求過高。但一家之主的絕對權威以及他們對權力的濫用,對家庭關係造成了毀壞性的影響。李嘉誠的小兒子李澤楷就是半主動反叛的一個罕見例子。李澤楷在12歲時被送往寄宿學校,而且香港人普遍認為他母親是自殺的。一部未經授權的中文版傳記在2004年出版,裡面的事情只有李澤楷的圈內人才知道。這部傳記詳述了李澤楷和母親的親密關係,他創立自己公司的過程,以及後來在未告知其父親的情況下接管香港電信的過程,還講述了為什麼他心中的英雄是李光耀而不是他的父親李嘉誠。中國讀者非常清楚這則信息的含義:這對父子的關係並不和諧。霍英東的長子霍震霆描述了16歲時的一段奇異的經歷:那年從英國公立學校回到家中度假,父親派他去購買日立全浸式噴射水翼船,用於香港—澳門航運。他最後說道:“我想我的父親更喜歡去夜總會。”從中不難體會出他心中的某種怨恨。同時,他的描述也洩露了關於大亨家庭生活實質的某些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64

上海闽东商帮民间标会样本:“老高”们的玩法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15/4MMDcwXzM3MTc4Mw.html

上海新江湾城,这个近年来房价飙升的地产板块,一直令上海地产界感叹不已。如今,这个位于上海杨浦区中外环之间的后起板块,均价5万-6万、单价上千万的豪宅,已经比比皆是。

这里,也因此成为众多福建闽东商人的聚集地。新江湾城一个均价5万的楼盘的销售总监透露,“小区里,用福建人的名字购买的房子,达到了80%左右。”

在上海的宝山区、杨浦区一带,闽东商人已经运作钢材贸易与民间金融多年,目前,他们已经占据了上海钢材贸易的七成市场,个个手握重金,因此,很多人都选择了以“邻近又能彰显其身份”的新江湾城作为住所。

这些闽东商人之中,又以周宁县人居多。根据周宁商会公布的数据,在上海钢材市场中,周宁人先后创办了上万家企业,从业人员数超过了6万人。2006年之后,这些企业的合计销售额始终保持在1000亿以上。

而要维持如此庞大的营业规模,银行资金与民间资金,是其背后必不可少的支持。以“帮带、互助”著称的闽东人,在民间金融上也发明了诸多互助模式。通过“金融互助”,他们抵抗危机,做大了规模,但承担着“相互捆绑”的风险。

互助基金会

“终于从基金中解脱出来了,现在总算是安心了。”10月,在上海经营一家钢贸企业的闽东人陈安说:“在这个关口,我能把这500万收回来,自己抵抗风险的能力能增强一点。”

陈安所说的“基金”,实际上是,闽东人在上海经营了十几年钢材贸易、担保公司之后,近年来新发展出来的一种“互助基金会”的民间金融新模式。它们或许会被冠以“股权投资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的称谓,但事实上,就是一种“配合于银行之外的高息过桥贷款”。

“模式就是,以朋友、亲戚、原籍同村人士等为单位,由十几个人或者数十人参与,每人出数百万,一个基金就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规模。”一个运作此类基金的闽东人士向记者透露,其中,周宁县做得较多较大,仅上海就有数十个基金。以此推算,总体规模或高达数百亿。

而 基金的主要用途,一般仅限于参与者内部贷款,如果外部人士需要借款,也需要熟人介绍。例如,陈安此前以500万入资,按1比3的比例,最多可以从基金会中 借出1500万,借期一般为1个月。“大家都知道,借款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偿还到期的银行贷款,等银行再次放贷之后,借款人再还给基金会。基金存在的价 值,就是互助,共同抵御风险。”

但2011年信贷紧缩之后,还进银行的钱,再也贷不出来,基金的前景亮了红灯,风险凸现。据本报记者了解,在意识到风险后,多个基金在资金回收之后,已开始慢慢解散。

升级版标会

闽东商帮在上海运作的“互助基金会”,在某种意义上,是闽东民间标会的升级版。

民 间标会,又称“抬会、互助会”等,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信用融资行为,现盛行于闽浙等沿海一带,为民间地下金融主要的构成之一,具有“筹措资金”和 “赚取利息”双重功能,通常建立在亲情、乡情、友情等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上,带有合作互助性质。在华东沿海一带,不少地区家家户户参与标会,汇聚了天量的 民间资金,会与会之间又环环相扣,沉淀了大量风险。

“福建闽东当地,现在尚还存在民间互助会,这是当地的一大地下金融特色。”闽东人、浙江时代商务律师事务所主任邱世枝表示:“早年,虽然标会在沿海一带都比较盛行,但近几年,浙江大批企业做大以后,就很少求助于标会了。”

标会的具体运作,多数以月为时间单位,人员由组织运作的“会首”和若干缴纳会钱的“会脚”组成,其基本模式可理解为:一个人每个月能拿出5000元,并不是一个大数字,如果是20个人每个月都拿出5000元,汇集在一起就是10万元,这就不是一个小数字了。

那么,20个人中谁可以支配使用这10万元?标会的运作方式是,在约定的时间,20人全部到场,在纸条上填上愿意为这10万元支付的利息,利息高者得。一般而言,有多少人参加,标会运作多少个月,保证每个人都可标走一个月。

当地百姓家中娶妻生子、盖房装修、生意资金往来,多数均会通过标会筹资。在浙闽一带,因为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很多地方甚至家家户户都参与了民间标会。

一位闽东商人称,早期,很多在上海做生意的闽东人,如果缺钱用,也会求助于民间标会。但后来,他们生意做大了,从标会获得的钱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于是“互助基金会”应运而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42

敲響製藥大亨們的警鐘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2173454459/

製藥行業的好日子也許快到頭了。即使全球經濟有所好轉,發達國家政府控制醫藥支出的勢頭也不太可能剎車。新興市場將步其後塵,出台更多的控制措施。監管的要求則會加強,特別是對收益、風險、產品成本之間的關係。不幸的是,製藥行業未來的創新乏力,不太可能消除上述壓力。

製藥行業面臨著利潤率大幅降低的前景。巨變要求大型製藥公司高瞻遠矚,想出應對之策。而對成本進行小削小減,或依靠併購是遠遠不夠的。1運營模式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並按現實狀況規劃。幾週或幾個月內的整改不太可能解決問題,應該深思熟慮後製定中長期應對策略。

苦日子馬上要來了。麥肯錫的分析說明,多年以來,持續上漲的藥價、創新和有利的醫療保健政策,曾經是製藥業最重要的增長驅動因素(圖表1),這導致了整個行業不重視成本管理。儘管這一現象近期有所改觀,但似乎是雷聲大,雨點小,成效不明顯。

多年來製藥行業不斷擴展,利潤豐厚,部分得益於監管機構允許新產品上市、讓患者和製藥公司雙雙收益。但是近來,特別在發達國家,監管機構陸續提高政策准入門檻:很少批准市場准入、提高價格,並對療效沒有顯著提高的產品進行監管。由於醫療保健費用在GDP中的比例持續上升,多國政府面臨平衡預算的壓力,因而製藥業的壓力越來越大。

原本這一切可能為患者帶來巨大創新,為藥企巨頭帶來巨額利潤。但是這期間製藥行業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並非一定會朝著對其有利的方向發展(圖表2)。普遍認為重大併購提高了製藥行業的整合度。但是我們的分析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製藥行業變得越來越分散,大型製藥公司必須在價值鏈的某段和專業製藥公司進行競爭,如精於製造的普藥公司;靈活、專業(例如管理臨床試驗)且具備規模效益的生命科學服務供應商;以及長於創新的生物科技公司。

行業結構分散化對大型製藥公司尤其不利,因為經濟效益會自然而然地分配給最具創新的競爭對手。「大個子」很難像生物科技公司那樣迅速創新,只能依靠品牌優勢和全球佈局才能獲取溢價。這和消費品行業的情況大體類似,消費品公司的利潤率僅有大型製藥公司的一半。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我們預計大型製藥公司目前的研發支出將成為一種無法承受的奢侈。目前已經出現類似跡象,一些投資者和分析師認為很多大公司的研發投資在摧毀價值。

汽車行業的演變規律好似警鐘。該行業多年來垂直整合,主要是由歐美大型汽車製造商一統天下。但是,價值鏈已經分散到在細分流程上具有專長的公司。今天,零部件製造商、設計公司和基礎材料公司分食了汽車行業大部分利潤。而製造商則負責生產零部件(例如引擎)、裝配、銷售和市場。

這一趨勢已經顯現在製藥行業。大型製藥公司對銷售和市場的重視與日俱增,依靠內部授權獲得創新產品,將研發和製造外包。這一方法曾經幫助它們實現大幅增長。當然,有類似也有不同,這兩個行業中的大型公司保留的職能就不一樣。關鍵的結論是,價值鏈已經分散化,老牌公司、垂直整合性公司的作用已經今不如夕。

還可以借用博弈利潤考察大型藥企。它們面臨著可能的「囚徒困境」,拒絕推倒重來有助於保留目前的盈利模式。一家大型製藥公司受到危機的刺激,可能會通過大幅重組、簡化商業和研發基礎架構,獲得先發制人的優勢。但是,由於市場和利益相關方主要關注短期業績,維持現有商業模式的壓力巨大。它可能一邊維持現有業務模式,一邊為未來做準備,兩頭投注。在這樣的情況下,製藥公司從外部獲取大量創新元素,將臨床試驗和製造等活動外包出去,並試圖維持以前的內部開發能力。這種混合方法的成本極其高昂。

外界看來,製藥公司正在採用混合模式。關於成本控制和投資規則的討論不少,已經採取的行動和面臨的挑戰相比似乎無力。大膽的先發制人式的方法不一定對所有公司都適用。我們提倡的是大力加強對將來變化的認識,以便正確地作出戰略反應。

製藥行業變革的先行者將是那些包袱較少(例如,著眼未來的私有公司)和更加危急(例如新藥較少或存在結構性問題導致業績下滑的公司)。如果這種情況發生,製藥公司將竭力消除固定成本,應對收入的波動和減少。自己擁有的商業、製造和研發基礎架構將剝離,除了核心業務,將更多依賴外包。最終,組織機構將更為精簡,可能不到最初的一半。

在發生如此巨大的行業模式變化時,製藥公司高管應該審視自身的準備程度。戰略計劃在多大程度上考慮到出現的變數?將如何重新佈局新藥開發、製造和商業架構以適應這種變化?更加重要的是,製藥公司應該如何調整業務和治療的單元組合?

在操作層面,大型製藥公司需要建立或提升在財務規劃、資金配置、溝通、管理外部資源和市場准入方面的能力。公司高管必須加強財務紀律、在各業務之間重新分配資金。特別是要剝離低效的研發資產,以及退出不能再維持大批銷售隊伍的成熟市場。制定更有競爭力的研發戰略,加強對商業的理解,而不是僅僅以滿足監管批准為目標,才能在製藥行業中脫穎而出。
我們的分析和結論說明,製藥公司高管必須用新的模式應對新的形勢。應對之策側重在應對變化多快發生,而不是討論變化是否產生。大型製藥公司重新制定戰略刻不容緩,否則最終黯然出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69

[轉載]巴菲特、比爾格羅斯們的最差投資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z8gd.html

好文,避談失敗投資的人要遠離他們,除了騙子就是短暫扔飛鏢的幸運兒。看過太多說自己投資成功或理念頭頭是道而從來沒談過風險和失敗的騙子,如大部分基金裡,但是他們的成績並不比一般散戶好。

 

博主點評:每個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路,都成就其自身的天時地利人和,對其他人來說,基本無法複製。與其盲目追求不可能被輕易複製的成功之路,不如多參考總結失敗的人事物的經驗教訓,對成就你我自身的成功之路,更有益得多。(投資市場無神,看大神們的最差投資就知道了,呵呵。)

 

 

 

巴菲特、比爾格羅斯們的最差投資

    導讀

就像曾風靡一時的美劇《絕望主婦》裡的名言「每個人都有一個骯髒的小秘密」一樣,每個「骨灰」級的投資大師都有一筆最差的投資。

  上週CNBC 每天邀請一位金融投資神話創造者走下神壇,讓他們說出令自己損失最大的一筆交易(worst trade)。這些大師們妙語橫生,就像曾風靡一時的美劇《絕望主婦》裡的名言「每個人都有一個骯髒的小秘密」一樣,每個「骨灰」級的投資大師都有一筆最 差的投資,但這些在他們今天的光輝戰績映照下,簡直可以用輕描淡寫來形容。所以讓我們帶著無比愉悅的心情,去瞭解這些大師們曾經無比心痛的投資經歷吧!

  巴菲特:我最愚蠢的一筆交易是買下了伯克希爾哈撒韋

  我知道說出這話就得好好解釋。那是1962年,當時我操作的資金規模只有700 萬(現在大家都叫對沖基金了)。當時伯克希爾公司從流動資本來看很便宜,作為一家老牌紡織企業,走向沒落已有段時日。每一次他們關閉一家工廠,就會用得到 的錢買些自己的股票,於是我打算在他們之前買入股票,將來再賣給他們,從中賺些利潤。就這樣,1964年我手裡已經有不少他們的股票,我去跟管理層談判, 果然他們要出錢買我手裡的股票,我跟他們說好11.5 就都賣給他們,但我卻收到他們的郵件說,他們只肯出11.38,這讓我非常生氣,於是我買下了整個公司,開除了CEO。

  後來伯克希爾成為一切的基礎,直到1967年我找到了一家保險公司,於是幫伯克希爾打造了保險為主的業務。但它畢竟是一家紡織企業,所有的資產和業務讓我隨後整整20 年時間裡,不得不一直向這些賠錢的業務注入資金。我們後來還買了一家紡織廠,而且還不停地購置機器,希望可以減少人力。但是整整20 年,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沒有見效,事實證明紡織行業不行。如果伯克希爾起點是一家保險公司,那麼市值將是現在的兩倍。這筆交易讓我損失了至少2000 億美元,因為我投入的每一筆錢都是drag(累贅)。

  我得到的教訓是如果你深陷一個很爛的行業,儘早逃離為妙。所以我一直說成為好的基金經理,最重要的是投資好的行業。那樣所有人都會認為你很聰明。除非 你認為自己是個管理天才,那你可以去試著讓很爛的行業起死回生,不過那又何必呢。我在多年前的年報中寫過一句話:如果一個名聲很好的投資經理,遭遇到一個 名聲很差的行業,那麼最後保住名聲的一定是那個行業。

  所以我現在實際上是天天面對自己最大的敗筆。但我當時是按照格雷厄姆的理論投資便宜的公司。現在我知道了,寧可在相對不錯的價格買入好公司,也不要在 看似折扣的價格買入差公司。投資經營和奧運賽場不同,奧運會跳水項目會因為你選擇高難度而給你加分,而經營企業,不會因為有人認為你選擇了更加曲折的道路 而給你加分。付出一份努力就可以得到的結果為什麼要付出七八倍努力呢。這些1959年我遇到查理·芒格的時候他就告訴我了,可惜當時我沒聽他的。

    比爾格羅斯(PIMCO Co-CIO):投資要看清角色本身

  那是1975年,當時巴菲特和芒格來找我們,希望我們貸給他們1000萬。我認為這家公司只能說「有趣」,有一堆已經沒落的工廠,有個See『s 糖果店,Blue Chip Stamps,除此之外沒什麼有吸引力的地方。於是我拒絕了。一週後Sam Walton 來找我,希望我給他們正在擴張的沃爾瑪商店貸款。他和兩個兒子帶著我在小鎮的沃爾瑪店轉,還帶著他家的狗。我認為他們也沒什麼讓我眼前一亮的東西。不久後 我遇到一家我覺得非常不錯的公司,叫做Itel,不是Intel。他們的辦公室有整整三十層,還可以看到金門大橋呢。我當時覺得,就它了,有實實在在可以 觸摸的東西。於是我貸給他們500 萬,可是Itel半年後就破產了。

  JP Morgan 曾經對國會說過,「Lending is not based on money or property」。我的理解是投資要看重character(角色本身),而不是property(房產or道具)。於是我把JP Morgan 的圖像掛到了辦公室的牆上,以提醒自己當年犯下的最大的錯誤。

  但正是對這個錯誤的反省,使PIMCO 躲過了次貸危機。因為我們當時認清了次貸的本質,包括零利率貸款等等證券化產品。無論市場多麼火熱,都改變不了他們的poor character,所以我們堅決不投資。正是2008 年遠遠好於競爭對手的收益為PIMCO 未來十年打下了良好基礎。

  Larry Fink(BlackRock 創辦者):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BlackRock 現為全球最大的money manager,Fink 認為曾經做過的worst trade 不是輸給了市場,而是自己。

  只要在市場一天,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有時很好的idea,卻在各種經濟條件下成為噩夢,也可能本來很失敗的trade 卻取得了莫名其妙的成功。當年我準備離開第一波士頓,那段日子非常非常煎熬,我不確定自己應該做什麼,但是我知道兩點,第一我應該離開賣方,第二華爾街正 在經歷一場巨變。華爾街「生產」的各種證券產品,作為買方的投資者其實並不瞭解其中蘊含的風險,只是一味地聽取賣方的「建議」。可以說我們剛剛經歷過的金 融危機其實就起源於八十年代末的這種情況。

  所以我當時認為應該組建一家更加關注風險控制的投資公司。我記得很清楚,在我創辦BlackRock 的前一年半時間裡,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這個季度基金會賺1個億,下個季度會倒虧3個億,正如我們不清楚錢是怎樣賺來的,也不清楚是怎樣突然虧掉的。這使我 意識到絕大多數買方都不瞭解購買證券所蘊含的風險,換句話說,市場也沒有一家公司可以對風險進行很好的評估,買方沒有真正管理好「資產負債表」。於是我在 想是不是可以建立一家以風險控制為核心和基礎的公司。

  但是當時的煎熬讓我對自己失去信心,我把這個想法告訴Blackstone 的創辦者Steven Schwarzman 和Pete Peterson,短短三天時間內我們就建立了合夥關係。他們貸給我500 萬美元,我還白給他們40%的股份。可以說他們對我的信任超過了我自己,他們贏了。公司成立35 天后,我們就迎來了第一位風險控制業務的客戶,4個月後開始賺錢,6 個月後我就還清了那500 萬。

  作為投資者一定要相信自己,特別是自己的直覺,所以這對我來講也許是worst trade,卻是他們兩人的best trade。

Stephen Schwarzman(Blackstone CEO):從失敗而不是戰績中學到更多

  我清楚地記得那是Blackstone 的第三筆投資,那時我們沒有任何投資決策過程(process),決定投資一家鋼鐵分銷商,一位合夥人有這方面的工作經驗,也很有把握,但是另一個合夥人 認為這筆交易有些不妥。沒有其他辦法,我只能把兩個人叫到我跟前,讓他們PK,有行業經驗的人贏了,因為這明顯是一場不公平的較量。我們後來損失了全部 400 萬左右的投資。當時我們的規模只有8.5 億。我永遠忘不了一位投資者對我說,我是他們見到過的最白痴的人,我想他們當時這樣說不僅情有可原,而且是對的。慶幸的是,這次失敗的經歷改變了整個公司 的命運。

  成功的投資者一定是個終生學習的過程,而且一定是從失敗的經歷中,而絕不是輝煌的戰績中,學到更多。每一次失敗一定有其背後深層次的模式 (pattern),不要只是捶胸頓足,更不要將責任推給他人,這是你自己的決定。這樣對投資決策的總結,持續幾十年,你會發現自己的進步不是一點點。要 把過去失敗的教訓應用到新的機會中去,這才是最為關鍵的步驟。

  每個人對自己進行評估時,一定要做到客觀不留情面。事實上,對失敗的反思對機構投資者同樣重要。很多人認為這是事後諸葛(second guessing),但錯了就是錯了,對事不對人。分析的是當時錯誤的決策,而不是這個人的全部。

  我一直把Blackstone 的投資決策過程稱做tooth fairy scenario(牙仙是美國的一個民間傳說,孩子們把脫落的牙齒藏到枕頭下,牙仙女晚上就會趁他們睡覺時把牙齒拿走,並留下孩子們希望得到的禮物實現他 們的夢想)。一方面我們要找到所有風險因素,另一方面要放開去想像,如果這些風險因素不存在,我們會得到哪些「禮物」,兩相對比,更好找到合理價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83

工業明膠「食用」內幕: 小企業們的安全隱患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11/2NNDE4XzQxNzg2NQ.html

乳業再添隱憂。4月9日中午,央視主持人趙普發微博稱:「來自調查記者短信:不要再吃老酸奶(固體形態)和果凍了。尤其是孩子,內幕很可怕,不細說」。

而另有消息說,不吃這些食品的原因是「破皮鞋做明膠」進入果凍和酸奶之中,「這才是今年3·15晚會重頭,可惜沒播」。

廢舊皮革生產的明膠為工業明膠,而新鮮動物皮質生產的明膠為食用明膠,工業明膠一般重金屬和微生物超標,而二者的生產工藝幾乎相同。

據本報記者瞭解,工業明膠目前最低價為8500元/噸,而食用明膠最低價在19000元/噸左右,二者價格相差1倍多。

目前,包括蒙牛、光明、完達山、三元、伊利等國內乳業企業都在生產老酸奶,果凍則是喜之郎、徐福記、旺旺等大企業的重頭產品。

面對質疑,蒙牛等乳品企業接受本報採訪時明確表示,公司都是採購正規的食用明膠,絕不會加入廢舊皮革提煉的工業明膠。

4月10日,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食品科學技術室主任霍軍生表示,「規模以上企業不會添加工業明膠,如果這樣做會損失慘重,規模以下小企業監管不到就有可能」。

而對於上述傳聞,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崑岡表示:凡是奉公守法有職業道德的乳品企業生產的老酸奶是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生產的,這些企業是不會使用工業明膠的。

乳業本已脆弱,酸奶、老酸奶、果凍再被指涉「廢舊皮革明膠」,這讓乳業行業乃至食品行業危機再起。

低價的工業明膠

食用明膠一般作為食品輔料和添加劑使用,作為添加劑,可以起到增稠和穩定性狀的作用。

廈門海優明膠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嚴海河告訴記者,工業明膠按照黏度劃分,一般的價格在9000多元/噸,黏度6度左右的價格在11000元/噸,黏度7度左右價格在13000元/噸,黏度每增一度價格增加2000元/噸。

而食用明膠按照「凍力」劃分,120「凍力」的食用明膠價格在18000-19000元/噸,140凍力的價格在21000元/噸左右。

上海讀佳實業銷售經理武飛飛表示,「工業明膠最低價8500元/噸,食用明膠120凍力的價格在22元/公斤,140凍力的價格在26元/公斤」。

兩家企業提供的數據都顯示,食用明膠每噸最低價都比工業明膠貴一倍以上,巨額利潤足以使不法廠家鋌而走險。

不過,央視主持人上述微博內容很快被刪除,留下的是未經證實的質疑。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未公開對上述說法的解釋。

2009年,浙江金華曝光「晨園乳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事件。同年,全國專項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的文件中顯示,山東淄博,山西臨汾、大同和河北阜城一帶存在違法使用皮革水解物加工成食用明膠、食用蛋白製品的行為。

大型乳企被排除

由於乳業多年負面消息不斷,受此次工業明膠傳聞影響的首當其衝的便是乳品企業。

據瞭解,幾乎每個大乳品企業都在生產酸奶和老酸奶,市場上,蒙牛、光明、完達山、三元、伊利的產品隨處可見。

一大型乳品企業人士表示,「行業協會的消息,目前國內有200多家企業生產酸奶和老酸奶」。

該消息剛發佈,該乳品企業人士就告訴記者,大企業不可能用工業明膠作為增稠劑和添加劑,「我們企業全封閉管理,流程都在監控中」。而蒙牛方面也表示,蒙牛老酸奶採用的明膠是由美國羅賽洛公司提供。羅賽洛是全球最大的明膠生產企業。

國內最大的食用明膠生產企業青海明膠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正規企業生產的明膠沒有質量問題,小企業沒有生產許可證則會讓人擔心質量安全。「目前國內乳品企業使用青海明膠的企業為伊利乳業。」

另一大型乳品企業人士則表示,老酸奶和酸奶中的明膠添加量很少,用得比較多的則是喜之郎、徐福記、中國旺旺等果凍、糖果企業。

霍軍生也表示,老酸奶中添加的明膠很少,200克產品中添加量也不到1克,大品牌企業產品質量是有保證的。

明膠監管存漏洞

但明膠行業散亂差的現狀卻不可忽視。目前,國內生產食用明膠的不法小廠家有100多家,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只有20多家。國內最大的明膠企業青海明膠各種明膠產能也只有6000噸。而外資企業羅賽洛在國內的明膠年產量則達到2.1萬噸以上。

中國日用化工協會「三膠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顯示,2010年我國食用明膠產量為5.7萬噸,工業明膠產量在3.3萬噸。藥用膠囊年用量約2.5萬噸,食用明膠和食品添加劑明膠年用量約3萬噸,照相明膠彩色相紙和黑白膠片年用量約2000噸,明膠市場年總量約5.7萬噸。

該協會稱,鼓勵企業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擴大規模,增強實力,形成3~5家年產量達5000噸的大型明膠和骨膠生產企業。

儘管國內食用明膠生產量相對較大,但由於存在眾多非法小企業,以及工業明膠遠比食用明膠價格低1倍以上甚至更多,導致眾多小食品企業游離於監管之外。

而對於食品添加劑,衛生部今年已經表示要集中整治,試圖從源頭加以控制。今年2月份,衛生部擬撤銷2,4-二氯苯氧乙酸等38種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並就此公開徵求意見。而在擬撤銷的添加劑中,包括刺梧桐膠、葫蘆巴膠和黃蜀葵膠三種植物膠。

或許隨著工業明膠問題的暴露,衛生部將會對食用明膠加強監管。

目前,對於工業明膠的檢測也是一個難題。北京理化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劉清珺指出,工業的非食品添加劑,檢測往往都存在一個指向性不明的問題,比如工業明膠,要檢測革皮水解物,它可能含有多種化學物質,檢測只能根據這些可能的伴生物一一展開排除,檢測難度其實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63

碾碎老諾基亞們的三台壓路機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28/3ONDE1XzQyNTg3OQ.html

當諾基亞的信用評級被評為垃圾級的時候,當諾基亞第一季度虧損9.29億美金的時候,當它2011年在傳統優勢市場中國銷量下降70%的時候,特別 是當它在全球全力推廣Lumia系列手機的時候,它的前高管、塞班S60曾任高級副總裁威廉姆斯把無明業火發向現任CEO埃洛普,這讓人有些莫名其妙—— 早幹嘛了?

比這更讓人莫名其妙的是他的批評理由:埃洛普犧牲了諾基亞的搖錢樹塞班系統,丟失了芬蘭身份標誌,去迎合「美國文化魔力」。這 個指責,顯然有些無厘頭,否則,怎麼看待愛立信退出手機市場,失去了瑞典標誌?如何看待西門子退出手機市場,失去了德國標誌?如何看待阿爾卡特退出手機市 場,失去了法國標誌?還是說索尼和LG、MOTO的衰落也因此失去了日、韓、美國標誌?

埃洛普顯然不是喬布斯,在微軟期間就不算成功,屢敗屢戰,到了諾基亞匆忙推出的WP7也是一個半成品,但是,如果把他當成微軟注入諾基亞的木馬,那不僅僅是陰謀論的問題,而且也太高估了這位前微軟經理人對老東家的忠誠度,這不是水泊梁山。

毀掉諾基亞的內在因素肯定首先源自其原有管理層:面對移動互聯網起個大早,趕個晚集;首創了觸摸屏技術,卻被蘋果摘果子;最早靠著半智能的塞班系統成功,卻又被Android抄了後路;坐擁全球最強大的渠道,卻不願和三星一樣給運營商定製……

但是,對著歷史去指責只能是事後諸葛亮,於事無補,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產業的趨勢、這個行業的宿命,才能對未來有所借鑑。

行業「軟化」導致的宿命

每個行業都有宿命。

在全球服裝領域,有著豐富的產品形態,除了LV、愛馬仕這種高端品牌,有ZARA、優衣庫這些快品牌,也有GAP、真維斯這些中檔貨,還有數不清的中產的中低端品牌,以及耐克、阿迪達斯等細分領域的品牌……總之,品牌數量數以千計,貼牌廠商數以萬計。

在汽車領域,有豐田、通用、大眾、福特、現代這樣的全系列廠商,也有馬自達、奧迪、寶馬這樣只專注某些領域的廠商,還有法拉利、阿斯頓馬丁之類更加細分的高端廠商,以及星羅棋佈的中國中低端廠商……其品牌數以十計,產品類型數以百計。

再 看看家電行業,十年前,僅僅在大陸就有數不清的電視、空調、洗衣機廠商;五年前,日系的東芝、夏普、索尼、松下、日立等九大廠商,韓國三星、LG兩大巨 頭,歐系的伊萊克斯、西門子、博世仍然並存……到如今,我們看到相當一部分日、歐廠商已經風光不再,大陸的家電廠商也減少了半數以上,在冰箱、電視、空 調、洗衣機等領域,半數以上市場都被前5名所佔據。

跳躍一步,來到IT領域,搜索領域Google一家獨大,社交網絡領域 Facebook氣吞山河,電商領域Amazon遙遙領先;數據庫領域,Oracle佔據半壁江山,PC操作系統領域微軟長期壟斷;服務器領域,也是 IBM、HP和Dell等不足5家主導;存儲領域,EMC、IBM、HP等三四家佔據絕對優勢……

如你所見,每個行業都必然會形成一定的最終格局,各有宿命,分散者如服裝,最終群雄爭霸;壟斷者如互聯網,往往數一數二才能生存。那麼,手機行業的宿命在哪裡?

智 能手機之前,手機行業更像是「家電+芯片」,抑或是「汽車業+電子」,主要依靠的是製造、渠道、芯片等核心部件、工業設計,這四個核心環節組成了產業生態 鏈的主軸,本質是製造業,可以容納數百家大小廠商;但是,智能手機之後,它正在演變成智能操作系統、核心零部件、App三大核心,越來越軟化,成為「軟 件+互聯網+核心部件」行業。

也正因此,智能手機的市場集中度,即壟斷程度未來可能更加接近軟件和互聯網行業,而不是製造業,現有的廠商數量會大大減少,恐怕將是這個行業的宿命。

碾碎舊市場的三台壓路機

上述生態演進及定價中心的變化,最終重塑了手機產業,讓諸多曾經王者退出角逐。

比 如諾基亞,在老的四大因素中,有最好的製造工藝、最好的渠道、最好的攝像頭,不錯的人性化設計;但是,在新的三大定價核心要素中,不但其OS落伍,而且外 觀設計全世界的手機越來越像如同全世界的PC外觀越來越像,讓它失去了固有優勢,除了攝像頭幾乎一無所長——此時,品牌也必然陷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的狀態。所以,威廉姆斯的抱怨,完全是八旗子弟式的自怨自艾,沒有看到足下的四腳梯已經被抽走了3只腳。

與之不同的是三星,三星沒有像諾基亞那樣固步自封,快速抓住了Android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三星有AMOLED、閃存、芯片等多個核心部件在手,雖然軟的不夠軟,但是硬的足夠硬,定價能力僅次於蘋果,成為少數成功轉身的大象。

同 屬韓國的LG在小屏幕、芯片、閃存等方面則相距甚遠,所以,很快落伍;索愛、MOTO和LG類似,優勢寥寥,都明確退守到高端細分市場;RIM則因為操作 系統落伍,失去了當初最大的王牌;至於其它日系廠商,夏普、京瓷、松下等除了在日本本土市場,幾乎絕跡,即便是在日本,當年佔據TOP3位置的日系廠商也 讓位於蘋果、三星了。

甚至當年的山寨廠商,也難以獨存:這是因為當年依靠MTK低端芯片崛起的山寨廠商們,其核心競爭力是渠道和製造成 本。但是,在智能機時代,中興、華為們大肆殺入這一市場,它們以運營商的渠道為渠道,加上補貼之後成本甚至低於山寨;同時,智能手機在軟件方面有一系列微 創新和定製化開發,對多數山寨來說這也是不低的門檻。

因此,我們看到手機市場上:蘋果是一台巨大的高端壓路機,依靠操作系統、APP、芯 片、品牌這種全方位的優勢壓倒了以前的所有巨頭,也順帶消滅了不少日系的MP3廠商、低端照相機廠商;三星依靠強大的部件製造能力、全球性的品牌、快速跟 進的操作系統二次開發能力,成為蘋果巨輪下第一個站起來的巨頭,也橫掃了多數中端市場;中興、華為為代表的廠商,依靠與運營商的合作和一定的定製化能力, 通過千元智能機,把山寨機和諾基亞、索愛、LG的低端機市場搶掠半數——它們獲得定價權很難,但是有可能把量做足夠大。

在這高、中、低三 台巨型壓路機之下,唯有變得足夠小,如魅族、小米、索愛等才可能在細分市場生存,而諾基亞的大身軀反倒成了累贅,就算在WP系統上取得成功,恐怕也主要是 一個細分市場的玩家。注意,2012年Q4亞馬遜這個真正的價格屠夫又會到來,到時候,除了蘋果、三星,怕是都要再拼一輪血,必然有人要倒下,會是哪些 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