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英國十七歲高中生網路創業 掀起全球媒體新革命 靠四百個字 拿下李嘉誠千萬資金

2012-12-31  TWM
 
 

 

尼克‧艾洛伊西,十五歲就寫出濃縮程式,十六歲吸引李嘉誠創投出資成立公司,成為矽谷最嫩的創業家。他設計出的﹁Summly﹂App,自動擷取新聞重點四百字,二○一二年十一月上線,下載量已突破五十萬人次,為網路新聞帶來革命。

撰文‧楊卓翰

你讀高中時的課後活動是什麼?打棒球?看漫畫?這名十七歲的英國高中生放學後除了橄欖球隊練習,還得當一家網路公司的CEO,服務他五十萬名客戶,並和各國捧著錢上門的投資人、創投基金協商。為什麼?因為他的軟體,很可能影響全球網路媒體的發展。

他的名字叫尼克.艾洛伊西,現在還在念倫敦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高中二年級。他在十五歲時設計出一款在iPhone上「濃縮新聞」的軟體,隔年獲得創投公司的青睞,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集團(Horizon Venture)二○一一年就投資三十萬美元,並幫他創立公司Summly Limited。上個月尼克更籌到一百萬美元(約三千萬台幣)的資金,成為創投史上募到百萬美元的最年輕創業家。

濃縮軟體 逾五十萬人下載他的軟體叫作「Summly」,可以透過邏輯運算,將網路上的新聞自動擷取重點,從一千多字濃縮成四百個英文字母的簡短文章。「人們越來越沒有耐心閱讀,我們這個世代需要更快更有效率的資訊工具。」尼克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靠著這四百字,Summly在一二年十一月正式上線,現在下載量已突破五十萬人次,有三千萬條新聞透過Summly來濃縮,總共幫使用者省下二十八年的閱讀時間,《經濟學人》甚至稱這套軟體是「新聞革命」,將會帶給網路媒體不小的衝擊。

不過掀起這場革命的尼克,並不是什麼天才少年。十二歲時他從父母那裡拿到第一支iPhone 2G,對智慧型手機開始著迷,特別是手機上無所不能的App,更讓他充滿想像。

「我在網路上看到iPhone的發表會後,就決定也要來寫App。所以我就跑到蘋果專賣店問店員:『你可以教我做手機App嗎?』」尼克說。結果店員把他當傻瓜一樣打發後,尼克的父親幫他買了一本《C語言傻瓜入門》(C For Dummies),讓尼克從零開始研究。

靠著這股傻勁,他研究了一整年才寫出第一個簡單的App。尼克念的國王學院是英國頂級私校,他雖然著迷軟體設計,仍是拿獎學金的優等生。為了保持優異成績,他自己設計一套整理網頁文章的摘要軟體蒐集資料。

隨著學校報告的難度越來越高,這套軟體也越來越複雜。但尼克已不再是「程式傻瓜」,這次他直接上iTunes University線上課程(免費大學授課錄影),有不懂的他就大膽寫信問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與語言學專家,直到搞懂為止。

資訊膚淺化 曝光率增加兩年後,他運用這套演算法,寫出Summly的前身Trimmit。這時,李嘉誠的維港投資CEO、知名網路投資人周凱旋發現這個軟體,她說服尼克和他的父母成立公司,並掏出三十萬美元作為種子基金,更找來前亞馬遜歐洲區總裁Bart Swanson幫尼克管理公司。

周凱旋沒看走眼,Summly在美國上架兩小時,就衝到App Store下載量前十名。

不過當上CEO後,尼克的難題才開始。維港投資幫尼克設計數個月的矽谷巡迴,引薦他認識小野洋子(披頭四樂團主唱約翰藍儂之妻)、蘋果設計總監強尼.艾維(Johnny Ive)等名人。尼克也在網路暴紅:「我在Summly訂閱自己的名字,結果不到一星期就累積一千則新聞,那真的有點瘋狂。」他在一場研討會上說。

為了兼顧CEO的工作,他在六月已把整年課程自修完。「課業不是問題,難題是我現在得思考要不要繼續升學。」雖然寫出濃縮文章的軟體,尼克其實著迷的是長篇大論及大量資料分析。「不是說我需要一張大學文憑,而是真的對哲學和政治很感興趣,想深入研究。」他說。

「不過我們還在不斷升級產品,讓它更貼近消費者的需求。我們都相信這款產品的潛力,我也想把它做得更好。」別懷疑,這句話不是從經驗老到的總裁嘴裡說出,而是十七歲的尼克。

就在Summly暴紅的同時,一些新聞媒體也抱持懷疑。英國周刊《經濟學人》就指出,Summly固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將成趨勢,但也造成將資訊過度膚淺化的問題。網路機構RISJ research的研究也證明,五八%網路新聞讀者,只看標題而懶得看內文。

對此尼克回應:「我想給數位媒體另一種角度,Summly讓傳統數位媒體多了一種被看到的管道。如果使用者看到他們真正喜歡的內容,他們還是會點進連結去讀完整的文章。Summly只是增加網路新聞的傳播方式,並不會真正取代。」網路世代的媒體革命究竟會不會因Summly而起,還有待觀察;但十七歲的尼克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摘錄新聞,還有網路帶給年輕人的無限可能!

尼克.艾洛伊西(Nick D'Aloisio)

出生:1995年

現職:Summly公司CEO 學歷: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高中二年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69

簡單5個字 幫你鎮住全場

2014-03-17  TCW
 
 

 

情境1:與部屬意見不合,沒人願意先低頭示弱

台灣微軟總經理蔡恩全:我不一定對(I could be wrong)

解析:一般主管常說:「我不同意。」恐製造硬碰硬的氛圍,除非有百分百的勝率,否則會兩敗俱傷,最慘的是會樹敵;「我不一定對」讓周圍的人容易聽進你的意見,不會為反對而反對。

微軟是百分百美式文化的公司,強調個人亮點、說話直接。在公司中言語最激烈的是資深領導人會議的搶人大會,各區域負責人猶如球團,彼此自由交換球員,搶著卡進有資源的位置。輪到蔡恩全時,他破題第一句都是「I could be wrong(我不一定對)」,然後緊接主要意見(我認為×××是個人才),並解釋原因。「『我不一定對』其實軟中帶硬,接下來我要做很強的評論,可是我隨時可調整,」蔡恩全解釋,「有空間也是善意,給自己台階,也給別人台階,提案易過關,也不會樹敵。」

然而「I could be wrong」還是相對柔性的一句話,如果氣勢不足,很容易淹沒在攻擊氛圍中,變成You are absolutely wrong(你完全錯)。所以每次開資深領導人會議前的早餐,喝咖啡會心悸的蔡恩全會特別喝完一大杯咖啡,讓整個人亢奮,說話語氣也變強勢,搭配「I could be wrong」剛好平衡。

他成為台灣微軟總經理前,不想用美式風格溝通,諸如「You stupid!」「Such a stupid plan!」違背他本性,但升上區域主管、打進核心後,非跟各國主管競合不可,於是想出「I could be wrong」破題的溝通法。

「有時公司要求你外放,與本性違背,可是這是專業的工作,就得這樣表現,」蔡恩全說,「在這樣的前提下,建立一個相對可接受的風格很重要,才撐得久。」

情境2:客戶劈頭就罵,根本來不及搞清楚狀況

PayEasy總經理林坤正:如果是我,我也會生氣

解析:一般人會說:「都是我們的錯」、「您可能誤解了」,但是,還搞不清楚狀況就認錯,可能被要求做不必要的補償。此外,指出客戶破綻,會讓對方加強武裝,更有理說不清。高明的回應,則透過展現同理心,先讓對方放下敵意、冷靜下來,協助釐清真相。

在服務業,「客人是對的」雖然是鐵律,但是不問狀況就先認錯,也可能帶來災難。林坤正說,做網購最常遇到的客訴,就是「東西沒送到」,而過去面對此類抱怨,PayEasy習慣將「我們馬上再送過去」做為回應的口頭禪。

只是,往往一經查證,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過多「不經查證的道歉」不只造成物流資源浪費,也在某種程度上壓低PayEasy的利潤。

因此,在同事的反映下,林坤正和團隊一起找出解方:第一時間不是道歉,而是利用「我也會生氣」認同對方「生氣有理」,讓客戶覺得自己被聽見、被理解,再一步步瞭解狀況,而不是當下指出對方的破綻,這樣才不會讓對方因覺得兩者處於對立狀態,反而加強武裝,火上加油。

情境3:會議中各持己見,議程卡關不上不下

特力集團執行長童至祥:從公司的角度想……

解析:一般人會說:「我覺得大家說的都有道理。」容易讓老闆覺得你沒想法。「從公司角度想」,貼近大老闆需要的答案與想法,展現自己的不同。

童至祥建議將自己拉到老闆的高度,從「為公司好」的角度分析;以公司為出發點,較易在各部門間取得共識。

首先,能強調大我,而非小我,在此情境中就展現了你和別人不同的格局,再者,也能夠在老闆面前展現領導者的風範,讓對方更容易想像你當上高階主管的模樣。

情境4:跨部門提案碰壁,對方不想做麻煩事

《Smart智富》月刊總經理朱紀中: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

解析:一般主管會說:「你說的完全不對。」個人針對性太強,容易變意氣之爭。「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用同理心化解對方心防,增加共識。

朱紀中在報社擔任主管時,有一回客戶提了個行銷方案,想要找報社合作送兩個月報紙,但因沒有前例,行銷部門認為太麻煩而傾向拒絕。

「我完全同意行銷部門的看法,」朱紀中說:「不過《蘋果日報》將登陸台灣,如果我們能先用專案綁住訂戶,對於《蘋果》登陸的打擊,可以降到最低。」朱紀中這番話從同理心出發,消除行銷部門反彈,然後站在相對宏觀的市場角度分析,提醒對方不要只圖自己方便,忽略公司利益。

情境5:老闆發飆,火氣越燒越旺

PayEasy總經理林坤正:您認為現在做什麼最重要,我馬上去做!

解析:一般人會說:「可是我……」為自己辯解,但這只會讓當下怒氣衝天的老闆覺得你在卸責,越講越氣;林坤正的說法,則是透過問題,逼使老闆從情緒發洩中清醒過來,理性思考現在的對策與該下的指令。

老闆發火,大多數人的反應不出兩種:一種是積極為自己辯護,另一種是保持沉默,等老闆罵完。但其實,就算部屬真的有理,在老闆生氣的情況下,要對方低頭承認自己誤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提出解釋,多半隻會成為老闆眼中的藉口、罪加一等。

就算真的有錯,沉默以對也不是上策,因為這不只讓人懷疑「你有沒有在聽?」甚至老闆只會越講越氣、一發不可收拾。

因此,林坤正建議,身為部屬,最好的解方就是請老闆給指示,然後隨即「逃離現場」,這樣不只可讓老闆立刻切換到理性模式,部屬還有將功抵過的機會。

常把這句話掛嘴邊,當辦公室氣氛緊繃時,老闆為了給指示沒空生氣,獲得指示的部屬也可以立刻脫身、去做該做的事,在最短時間內做出補救,可謂雙贏。

情境6:公開行程遇到挑釁,當大家的面吐槽你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你提的這一點很重要

解析:一般人會說:「你沒搞清楚狀況!」造成直接正面衝突,針鋒相對無法取得共識。黑幼龍的回應,則是肯定尊重對方的提問權,但其實不代表接受對方意見,又讓對方聽得進解釋。

現代人溝通不順,除了肇因於衝突增加,還有一個原因是:拒絕聽。

台灣卡內基創辦人黑幼龍經常代表公司外出演講,有一次演講結束,遇到聽眾用挑釁的態度質疑卡內基的課程、理論和架構,「卡內基是外國來的東西,不適合東方人、亞洲人的文化!」

「你提的這點很重要!」黑幼龍回覆質疑者,然後再說明,「我以前遇到很多人跟你有同樣的想法,後來我們做了二十七年,證明其實每個人雖然不同,但還是有共同點……。」對方先聽到「你提的這點很重要」,臉色便緩和下來,事後果然接納黑幼龍的解釋。

「尖銳的問題代表別人重視你,」黑幼龍說,「說出『很重要』表示我看重你的提問,但不代表接受你的意見。」

拋出這句話後,再接續你要說明的意見、想法和證據,對方才聽得進去。

遭受外界質疑時,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平時準備一、兩句帶有緩衝意味的口頭禪,就像棒球的捕手所戴的手套,降低接球時的衝擊力道,對方會覺得自己投的球被接住、需求被聽見,容易取得共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023

4個字 讓團隊為你往前衝


2014-03-17  TCW
 
 

 

情境1:會議尾聲,眾目睽睽,全場等著你總結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這樣很好!

解析:一般人通常會說,「不對!我跟你們講……這裡……那裡……」,這種命令式說法,透露出主管的不信任,員工會越來越懶得思考,累死老闆。相反的,「這樣很好」短短四字,不僅鼓勵員工練習決策的精準度,還降低一人決策風險。

每週五王品集團固定開一整天中常會,董事長戴勝益平均講不到十分鐘、一百句話;他最常在集體表決完後,就迸出同樣的口頭禪:「這樣很好」,肯定部屬的集體智慧。

對戴勝益來說,「這樣很好」不是說說而已,背後代表他對每個決議的可容忍風險額度,也就是若結果不如預期,容許虧損多少。王品中常會都是高階主管,如果決議的專案負責人是中常會主管,風險額度是一千萬,經理級三百萬,店長級一百萬,連店舖工讀生都有十萬的風險額度。

只要通過的決議在這個範圍內,戴勝益一律說「這樣很好」;如果決議超過風險範圍,戴勝益會重新分析一次,然後讓員工再投一次票。「如果還是通過,我就認了」,戴勝益說。

事實上,「這樣很好」是戴勝益「忍」十幾年的成果。

一開始,他自己站在前線殺價、找資源,做得比員工好,所以每逢決策總會嘴癢手癢,脫口而出的口頭禪是「我跟你們講……,」結果自己越來越能幹,部屬就在旁邊聽指示。於是他開始要求自己「忍」,近五年才把「這樣很好」說得琅琅上口。

「我只能做一件一百分,他們可以做一百件七十分,不就七千分?」戴勝益說,「老闆要忍受瑕疵,才能製造空間給員工;是要培養他們能幹,又不是我要能幹?才能讓公司永續經營。」

情境2:業績難看,老闆帶著撲克臉,找你「聊一下」

雪芃廣告創意總監林智豪:我們還能做什麼?

解析:一般部屬常回應:「我們會自我檢討。」但公司表現不佳的理由老闆最清楚,不缺員工的分析,這樣只是再次回顧過去錯誤,頗有落井下石之感。「我們還能做什麼」可讓老闆知道你與他同一陣線,且透過思考後續做法,帶大家立即脫離悲觀氣氛。

公司的危機,也可能是你的轉機。當老闆宣佈壞消息,如何把握機會讓他對你留下印象?也為同事打氣?

林智豪建議,此時通常是展現領導力的時候,要讓大家拋開情緒、回到理性討論,最好的方法就是討論下一步以及現在的補救措施。首先,用「我們」,讓老闆知道你與他休戚與共;「還能做什麼?」則可帶大家開始思考可能對策,把話題拉到當下、未來。

他回憶,一次總經理召集他與一級主管,臉色凝重的告訴大家「上面說我們今年業績表現不好……」會議室頓時陷入沉默,他想安慰總經理,又覺太矯情,因此,他直接把安慰的話化作討論:「那我們還能做什麼?」

「我們曾經拿下某某客戶啊,和他同類型的廠商也可以試試看吧!」「我也可以去找我熟的產業……」頓時,氣氛從低潮轉向理性討論,總經理也開始分派任務。

林智豪形容,當會議結束,大家都像是「要出門找獵物」般積極,和剛開始開會的神情完全不同。

情境3:部屬面臨難題,找你給建議

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需要我的時候,隨時告訴我!

解析:一般主管常會說:「你想辦法解決」;但是,白崇亮這句話的力道,在於將主管和部屬綁在一起,創造「我群」(we group)之感,激勵員工放手去做。

這句話做為主管的口頭禪非常貼切,好說,好聽,卻很弔詭,因為它可以是口惠,也可以是承諾。

去年有家公司遭逢營運危機,找上奧美公關做危機處理,要求三天內止血;白崇亮知道後跟同仁說:「你們一定可以處理得很好,需要我的時候,隨時告訴我。」

週日早上七點半,白崇亮準備出門做禮拜前接到電話,要求他當天下午兩點出面說服對方董事長,他捨棄家庭聚會,下午早到兩個小時瞭解狀況,然後說服客戶,甚至跳脫原先傳播媒體領域,建議客戶調整內部流程,有助解除危機。客戶聽從白崇亮建議後,順利在三天內終止媒體追逐。

「說這句話必須不能讓他們失望,出手一定要能解決;真的解決不了就一起面對,」白崇亮說。原來,口頭禪是累積員工向心力的最小單位。

情境4:分派新任務給屬下,但他一臉猶豫

宇瞻科技董事長陳益世:怕什麼?

解析:一般主管可能會說:「這是你表現的機會,好好考慮吧!」讓對方自己去思考,徒增變數;陳益世這句話,在部屬猶豫不決的時候,立刻提出承諾、讓對方知道將能獲得哪些資源,斷絕所有「怕」的因素。

「怕什麼?」現在已經是陳益世鼓勵員工的口頭禪,但真正讓他知道這句話的魔力的,其實是二十年前的宏?硍偎帠郈鴗H施振榮。

當時,學管理出身的陳益世,被施振榮徵詢接下IT部門主管的意願,負責建構宏?皏?球的MIS系統。但是,陳益世因毫無技術背景,在驚訝之餘只能回答:「我可以嗎?」

「結果,Stan(施振榮英文名)很快就笑了,說:『你手下的人都是專家,你怕什麼?』」

陳益世回憶,施振榮只靠一句話,就給了他commitment(承諾)和支持。隔天,他接下新職位,從此改變人生。

他說,自己過去的個性相對謹慎,凡事沒有五成把握不敢出手。但接了MIS後,才發現有主管的支援,其實跨領域並沒有自己想的困難。

不過他也分析,「怕什麼?」這句話要能夠起作用,並且在正確的時機,為部屬推一把,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不必害怕的理由」。

宇瞻科技現任營運長羅雪茹,就是「怕什麼?」所激勵出的人才。

十六年間,她從市場行銷部,換到採購部,再從半導體事業處處長,成為硬體廠中少數的女性營運長。

如果不是陳益世的支持,恐怕連她也無法相信自己能勝任這麼多種職務。

「怕什麼?反正有好幾個團隊都會支援你,有不懂的事,把供應商叫來簡報就行啦!」

二十年後,陳益世用同一句話,打造出自己的子弟兵,也證明要員工跳出舒適圈,比起階級、薪水等拉力,保證與支持,可能是更有效的推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024

用照片當密碼 效果相當512個字元

2014-09-08  TCW  
 

 

去年最常見的危險密碼由「123456」摘下寶座,但密碼要夠安全,對記性實在是一大考驗。那麼只牢記一張照片,夠簡單了吧?一位澳洲的18歲少年,不但要用照片就此擺脫密碼管理,而且效果等同一次輸入512個字元。

要為手機解碼,只要從相簿中選出一張照片就行,而且還能暢行無阻登入各個網頁。看似同一張照片,手機應用uSig卻能依據網站自動產生不同密碼,就算一個網站不幸被駭,仍能保證其他密碼安全無虞。若是密碼照片被刪,只要指派另一張取代即可。

剛完成高中學業的考瑟(Sam Crowther),在一年前一頭栽入開發,預計年底完工上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69

投資新手上路(一) --- 投資的精髓就2個字 柯中

http://xueqiu.com/5243796549/36877314
投資的精髓就2個字 - 專注.
如果要叫的有能量一點,就是 專注,專注,專注.

檢驗一個投資者是否成熟的標準之首,個人覺得就是看夠不夠專注.

當你進入這個市場的第一步就是問你自己夠不夠專注.是不是今天聽張三說了一個股好,你就要買,明天李四說B股好,你也要買.等等.

投資裡面的專注分為幾個緯度.不是說專注就是大家都一樣的.投資的專注無好壞之分,只有堅持一說,投資的魅力就是合理的專注+堅持.

那我們如何做到合理的專注+堅持呢?

1.首先,你要有一套策略,這種策略不管是否熊牛都是適用的或者說牛市一種策略,熊市一種策略.重要的是這種策略能夠讓你盈利.而不是自己想當然的策略.
我經常反問身邊的朋友,因為他們問我是否可以加大投資,或者追加資金到股市裡面,我第一句話就是問他們能否穩定的盈利,如果現在這麼好的市場,你都不能做到穩定盈利,如果市場不好了,你憑什麼盈利?所以專注的前提是你要有一套好的策略.而且這個策略能經得起考驗.

2.不管這個策略是什麼,有的人喜歡超短,有的人喜歡打板,有的人喜歡研究財報,有的人喜歡研究題材,有的人喜歡沉迷技術,又有的人喜歡研究政策.等等模式實在是太多.並不是所有的模式都適合每個人.

比如說超短,打板,如果你每天不能盯盤,就別提打板了.因為很可能你一個不注意,就板了.
當你有了好的策略以後,一定要專注與你的策略,不斷的完善,有時候一個策略的形成不會那麼一帆風順,當然你可以站在其他人的肩膀上比如學習別人的技術,別人的研究方式,別人的研究成果等等,但是那個是別人的東西,你要轉換為你自己的,就需要不斷的和自己磨合,就好比人病了,要移植器官,當然自己身體是會排斥的,新的策略和體系都是這樣,磨合成自己的,然後不斷的完善和深入.很多人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當你專注一種策略後,而且這種策略為你帶來了利潤,這個時候你就更得心應手了.

3.剩下的就是專注和堅持了.這麼多年的股市生涯讓我發掘每個人都是有發揮週期的,包括任何能持續盈利的策略,就好比籃球比賽一樣,不能說讓喬丹每場比賽都表現神勇,但是絕大多數還是比較神勇的.這就好比一種策略,在某些時候特別的有用,但是又有很多時候無效,這個時候你可以修正你的策略,但是不要輕易改變你的策略.因為這樣你就會在市場裡面迷失掉自己.
說實話,我自己的股市生涯裡面各種體系都研究過,也實踐過,早些年的時候,還曾經花費幾萬學費去參加炒股學習班,學習炒股(超短操作).最後還是發現這些東西都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研究出來的,經過自己實踐的策略且和自己性格相關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小看性格,什麼樣的性格選擇什麼樣的操作方式這個是很重要的.

4.當然這裡需要注意一個誤區,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不要排斥任何和你不一樣策略的人,因為在去年,我還曾經很排除一些和我體系不太一樣的人,不過我慢慢的發現有容乃大,就包括以 @東博老股民 @云蒙 為首的銀行價值投資 我都關注了,因為我會從他們身上學到我沒有的東西.那就是夠專注,夠堅持.

5.在制定策略的時候要不斷反思自己,把自己的交割單每個月,打開看看,看看哪些股讓你賺錢了,為什麼賺錢哪些股沒有賺到錢,為什麼沒有賺到錢,哪些股讓你虧錢了,為什麼虧錢.如果是那種中線,長線持股的,把這個時間週期定位為半年,一年為單位,把這些事情,堅持個幾年.別人要問你的投資策略是什麼,你要還答不上來,那真是太難了.
說個簡單的,比如你追高,然後大盤跳水,被套,止損,這種就是一種.還有就是大盤反彈,你跟著抄底,反彈後賺錢了,還比如你追漲題材,概念,然後繼續上漲,賺錢了,等等.說簡單一點就是你要搞清楚你在幹什麼,為什麼這樣,結果如何.

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了,在這一年裡面,很多人可以改善自己的投資體系,自己的策略.讓自己更加的專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40

關於“三角戀事件”,周鴻祎回應了四個字:契約精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11/151922.shtml

因為本文的主角之一是周鴻祎先生,所以先跳開“互聯網+”的主題,轉去這兩天火熱的“羅生門”事件——360、酷派、樂視圍繞奇酷公司的三國情殺。事情的經過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不再贅述。

在前天9月8日周鴻祎發了那個微博之後,酷派官方和高管紛紛撕破臉皮還擊,今日樂視也發公告力挺酷派(雙方利益綁定,不力挺才不對呢)。所以今天上午當周鴻祎穿著“應主辦方要求”的西裝登臺演講時,神色看著確實沒有他平時一件紅T恤來的刺眼。在其他幾位演講者紛紛拿自家產品舉例的時候,今天的周鴻祎分外低調,只拿360兒童手表舉了例子,閉口不談剛剛發布的奇酷新機以及和酷派這個傳統廠商的融合問題。

演講結束,周鴻祎走向通道。當我還在暗自思忖應該如何提問好一步步將話題引向酷派時,一位媒體同行直接開口問道:請您談談這兩天酷派和樂視的事兒吧。周鴻祎轉身說道:不談這個。但其隨後又止步解釋了一下,稱和酷派的問題就是互聯網企業在和傳統企業結合時可能會產生的問題,並強調了“契約精神”。

說完,周鴻祎便在其同事的護送中趕往機場。

八卦之後再回到“互聯網+”的主題。其實酷派作為一個傳統的手機廠商,擁抱360即是在擁抱互聯網。酷派想要做“互聯網+”的事情,而郭德英(酷派董事長)對“互聯網+”的理解應該是和周鴻祎的理解不同的。

如果同處廣東的酷派董事長郭德英和美的董事長方洪波觀點類似的話,他們是把互聯網作為一個工具和渠道看待的,而非核心生產力。但在提出硬件免費的周鴻祎眼里,造出一部手機只是個開始,賺錢要靠互聯網的服務。拋去樂視在里面的利益糾纏,這兩者之間的觀念偏離也是鬧成如今這樣的根源之一吧。

下文分別是周鴻祎和方洪波的演講內容(有刪減),他們闡述了自己認為的“互聯網+”中互聯網能做什麽,傳統企業又該做什麽的觀點。

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互聯網+”是把互聯網作為主語

第一個是核心初衷是什麽,到底有沒有互聯網思維,能不能用互聯網思維和很多行業結合。盡管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但是依然還有很多人對互聯網思維表示非常懷疑和不屑,其實我覺得這個理解是不對的。我曾經專門為這個寫了一本書,核心思想是什麽,我覺得最重要的點就是連接。

15年前網易有一個廣告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網聚人的力量”。(互聯網)之所以改變很多行業,免費補貼也好,都是表象。兩個基本點,和廣大用戶連接起來,破壞原來的連接關系,建立新的連接關系。所以當你用連接的觀點看的時候,雖然也是工業革命,但是沒有形成,因為只是一個工具,可以提高生產效率。

但是我們過去說這一點有關系嗎?沒有。滴滴和Uber都試圖在你和運輸車輛之間去重新建立一個連接,那麽誰能夠把這個連接建立的越剛性,越有粘性,(誰就能贏)。所以我覺得這也是互聯網最有魅力的點。如果你把生意和互聯網結合而不建立連接,那麽這個就不是互聯網+。

第二個觀點,“互聯網+”和“+互聯網”是兩個概念。現在總理提出互聯網+概念之後,已經成為國家戰略。談互聯網+的書有100多本,以前做傳銷的大師現在都開始做互聯網思維培訓,但是這里面有很多弄混了。其實用互聯網打廣告做宣傳,包括你在互聯網上賣東西,或者說我用了互聯網的技術,什麽大數據、雲計算,這些你原來商業本質上沒有變化,產品和用戶形態沒有變化,只是當成一種戰術,提升你的宣傳效果,加強你的銷售,這個不是不可以,但是並沒有對原來生意產業帶來本質的影響和改變,只是一個改良。所以這種做法叫“+互聯網”,主語還是傳統行業。

我們今天談的互聯網+,最主要把互聯網作為主語,是用互聯網加上很多行業。本質上來說就是如何在你做的產品里面用互聯網思維改造你的產品體驗,從一個過去僅是賣給客戶的商品,變成你跟客戶的連接。同時利用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把這個一次性銷售一個產品的模式,變成你和客戶有持久的連接,通過這種連接不斷提供服務。

我舉一個特別簡單的例子,大家都在談互聯網電視對傳統電視制造業帶來巨大的沖擊。難道傳統廠商不了解這個只要加一個安卓系統就可以了?問題是過去賣電視給客戶,賣出去之後就結束了。今天如果你用互聯網+的思想來看,賣電視的生意不再存在。從它拿回家打開一瞬間,通過這臺電視跟你建立了連接,而你要開始持續不斷的琢磨說在電視里面提供什麽樣的節目。

從我的理解來說,你是把互聯網當成一種思想戰略改造產品體驗,從而實現能夠跟你的用戶和客戶之間的連接。還是說只是把互聯網當成一個媒體,當成一個渠道,當成一個通路,或者是技術,這是兩種不同的玩法。

今天大家都在看“互聯網+”,我們很多在傳統行業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往往成為轉型的一個障礙。這里面有兩個挑戰。

第一是如何培養鍛煉互聯網的基因,如何真正掌握互聯網產品思路,指導改造原來的產品。我不太認同這些觀點(互聯網)能把任何行業都顛覆了,我覺得制造業水很深,所以在這里面特別需要創造這種跨界合作的機會,當然兩家基因不一樣,在這個合作當中,大家如何揚長避短,這里面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

第二個是對安全的挑戰,過去保護電腦、手機,但是如果今天所有的設備都連網了,開車出門,突然這個車叫停了,就會出現嚴重的危險。如果家里所有的家庭設備都連接網絡了,家里被人黑了。在這里面帶來很大的挑戰,首先要解決這個有沒有被人攻擊。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傳統企業的困境跟“互聯網+”沒有關系

如果你是傳統企業,我們不能以過去十年二十年成長的思維方式來面臨今天這個世界。通俗來講是新常態——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競爭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舊方式應對今天這樣一個新的發展,顯然是不行的。因為中國家電行業以前包括所有的制造業,都是大規模的。家電行業是這樣,過去的商業模式是這樣,投資方式也是這樣,大家賺錢了買土地,到國內建基地,生產線,所有的各品類的家電產品產能非常巨大。但沒有把這些賺到的錢投入到技術研發上和產品獨特性上。

今天我們再來看,做家電始終要建立這種創新能力。我不認為傳統企業面臨困境,僅僅是因為你固守過去的思維。

今天我們講互聯網怎麽樣,其實互聯網就是基礎設施。我們這些基礎等等所有的東西,要產業升級。我們怎麽去升級,提高勞動力生產水平。美的這幾年盈利水平在不斷的發展,我們盈利水平一直往上走就是因為我們勞動生產力提高。所以一個國家和地區,你要去競爭,必須要在技術創新和勞動生產力水平上提高。當然提高這三個方面,我們可以借一些“互聯網+”的思路。沒有互聯網,這三個方面也是要去改進和提升的,跟“互聯網+”沒有關系。

“互聯網+”可以給我們一些更多的工具和方法,一些更多的基礎設施去提高。基於這樣一個思維,我認為傳統制造業大有可為,關鍵是你敢不敢擁抱。

面對“互聯網+”我們怎麽辦。不管是什麽,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產品服務這是亙古不變的,這是我們技術業的核心。所以我們聚焦產品和用戶,用“互聯網+”的思維一手抓轉型,一手抓創新。我們以前的盈利是靠規模做大,盲目擴張規模,買土地建廠房。現在你的新的盈利模式是什麽,在未來的三年這個成長方式要找到。

包括用“互聯網+”的思維改造產品端,所有的端都要改。比如說家電產品,一臺冰箱到消費者家里,正常的物理形態轉移六到七次,這顯然是很低效的。這樣一些問題我們都會去進行改造,用互聯網+的思想去改造。

但根本還是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我們今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是90億,沒有投資一平米的廠房,顯然要投入到產品創新和勞動生產力提高上去,這樣我們就有競爭力了。

最後總結,第一我認為傳統企業的困境與“互聯網+”沒有關系;第二個傳統企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建立新的成本優勢,很多隱性的環節破壞等等;第三點我們怎麽樣去應對,“互聯網+”,既要抓轉型,又要抓創新;第四個是未來的空間非常巨大,我們要緊緊抓住這個的時代機會。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田牧,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50

咬文嚼字|該如何理解“數字化轉型”這五個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08/161111.shtml

咬文嚼字|該如何理解“數字化轉型”這五個字?
大數網 大數網

咬文嚼字|該如何理解“數字化轉型”這五個字?

能夠突破陳舊壁壘率先完成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即可在新時代下的市場中稱雄。

本文由大數網(微信ID:dashunet)授權i黑馬發布。

“數字化”的地位與“雲”相比不遑多讓。曾幾何時,這些詞都有著更為單純的含義,但如今它們卻承載著更為豐富的信息。但也正是這種思潮的湧動帶來了大量炒作、宣傳與誤解,導致人們難以準確把握這些模糊的時髦詞匯。

這兩種概念本身並無問題,而且確實有能力幫助企業在未來的市場上獲得前所未有的競爭優勢。

但要把握精髓,就得靠CIO們了,技術領導者需要應對並克服這些挑戰,最終為企業發展提供新的助力。

鑒於此,今天我們將共同探討數字化轉型領域的五大常見誤區,以及被掩藏在神秘面紗下的事實真相。

誤區一:“數字化”是個名詞

很多朋友在看到“數字化”這樣的表達時,第一反應肯定是將其作為名詞來理解。事實上,這不僅有違正常語法,同時也是在將自己帶入理解的歧途。

沒錯,確實存在數字化戰略、數字化商業模式、實現數字化技術、數字化轉型等等數字化表述,這一切真實存在且對企業而言非常重要。

但作為理解的重點,我們應該意識到真正存在的是戰略、商業模式、實現技術與企業轉型等表達,而數字化則是一種界定以及趨勢性修飾。

因此,當我們未來再次聽到“數字化”這一表達時,請務必首先明確以下問題:指的是什麽,或者說到底是讓什麽具備“數字化”特性?

具體答案將改變對話的方向,並將議題由模糊的陳詞濫調轉變為真正具備實際意義的數字化手段。

誤區二:數字化商業戰略由雲、大數據與分析、移動以及社交媒體所驅動

事實上,這些要素往往被稱為“第三平臺的四大支柱”。只要提到“數字化”,就總會伴隨著大量與這幾類要素相關的內容。

IDC之所以提出“第三平臺”這個概念,我猜是為了強調這幾種技術趨勢的重要性及其結合之後帶來的新型成果。然而,這樣的表述其實並不準確。

首先,“第三平臺”中的數字就存在錯誤,其認為第一與第二平臺分別為大型機與客戶端/服務器,但這明顯忽略了同樣擁有重要地位的分類賬頁與計算器以及萬維網。

因此,IDC所謂的“第三平臺”實際上應該是第五平臺,而且其影響力也絕沒有宣傳中那麽誇張。

更重要的是,新型技術總在不斷出現。將數字化商業戰略作為一種固定定義毫無價值,甚至完全扭曲了其真實含義。

數字化商業戰略到底是什麽?這是一種由新型功能驅動的商業戰略,而其中的具體技術總在不斷變化。事實上,不少企業的決策者都錯誤地認為IT規劃應該由業務需求來驅動,卻沒有意識到業務需求本身恰好是由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可能性、潛在價值與實現能力所驅動,而這樣的誤解也會令IT人員陷入迷茫。

如果您所在的企業能夠率先發揮這種能力,則必將迎來驚人的發展機遇。但如果不能並被競爭對手搶先一步,那麽對方顯然將成為極為可怕的威脅。

因此,請忽略所謂第三平臺這種不明所以的細節,轉而真正專註於重要問題,即您的企業能在未來做些什麽,而非過去本可以做些什麽。

誤區三: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在於利用技術提升效率

提高效率是一種陳舊且毫無營養的思維習慣,且很難被打破。如果大家認為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在於提升效率,那肯定是因為您已經被那些所謂商業專家們對效率及生產力的沒完沒了的強調給洗腦了。是的,聽了太多這樣的說法,我們的想法也會不知不覺發生轉變。

但這里要著重聲明,這樣的認識並不正確。

首先,通過誤區二可以看到,數字化戰略的訴求在於實現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關註的是上限而非下限,其目標在於增加營收,而非通過降低成本來提高利潤率。

這並不是說削減成本不重要。正相反,這非常重要,但前提是提升效率的同時不會降低為客戶創造的價值。

然而實際情況往往並非如此。大多數企業在努力提高效率時,卻往往導致“收益下滑”。也就是說,改善效率通常會導致企業服務質量水平下降,並因此影響到其市場表現。

事實上,大多數企業應當采取另一種思路,利用一切能夠提高效率的技術用於削減其產品及服務的價格。

也許大家之前從未嘗試過以這樣的方式思考問題。但現在我要強調,降低同等產品與服務的價格能夠幫助大家顯著提升銷量。雖然這種舉措本身並不屬於數字化戰略,但卻行之有效且能夠與數字化戰略很好地協作及對接。

誤區四:數字化企業一定需要首席數字官(CDO)

其實到底是CDO還是其它C什麽O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企業到底是否真的需要一位新的“首席”管理者專門負責這方面工作。

當初萬維網剛剛出現時,我們迎來了CTO,即首席技術官。當然也有人將其稱為CIO,即首席信息官。不管怎樣,這位新晉高管專門負責幫助企業建立電子商務戰略與實施舉措,且獨立於IT部門——因為當時的IT部門並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互聯網技術浪潮。

而其它未設立相關職位的企業則抱怨IT部門的無能,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擁有非常出色的想法,但IT部門無法將其轉化為出色的實際方案。

CDO這類角色的誕生與CIO非常相似,他們專門負責處理企業中的“數字性”事務,而其他人則繼續進行空想與抱怨。

沒錯,這就是歷史的又一次重演,而同樣的錯誤也依然存在。

公平地講,在網絡發展早期,成熟的企業通常會將網絡業務作為獨立實體進行培養及推動。這種單獨培養的風險不在於失敗,而在於功能。因為一旦新型業務取得成功,則其必須想辦法將其與現有業務加以結合:IT部門必須整合Web應用開發事務、營銷部門必須整合網絡內容管理事務,而企業高管層則必須將電子商務納入整體商業戰略與運營模式當中。

數字化轉型也遵循著類似的發展路徑。對於那些網絡初創企業而言,由於在起步階段就已經完成了技術與業務的整合,因此其並不需要這種培養過渡期、也不需要面對隨之而來的調整階段。但對於既有企業,網絡的出現與數字化思維則帶來了新的挑戰。不過請註意,二者的區別在於,面對如今的數字化轉型時我們已經擁有了相當的應對經驗——從互聯網轉型中積累的經驗。

這意味著如果您的企業不得不設立CDO以支持這部分業務,則很可能代表您並沒能從原有經驗中汲取教訓。

誤區五:數字化轉型要求“實現新型商業模式”

事實上,我認為這更像是個問題,而非誤區。具體來講,問題的內容在於“數字化”形勢下的“商業模式”究竟是什麽。從基本定義出發,商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屬於企業能夠將行為轉化為收益的“杠桿”。

而且就目前的情況看,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歷程幾乎沒有給我們帶來什麽真正的“新型商業模式”。

幾乎每一家保險公司都以精算科學作為業務基礎,但“精算”與“數字化”類似,同樣是恰巧被當成名詞的形容詞。所以我們不妨以同樣的方式理解其表意。

以前進保險公司為例,其Snapshot項目就很好地利用數字化技術重構了自身業務。在Snapshot的幫助下,該公司允許車主將監控設備接入車輛診斷端口。在此之後,前進保險公司能夠直接觀察客戶的駕駛方式以計算風險水平——而非根據粗略的人口統計模式進行低精度核算。

事實上,大多數媒體企業或者中間商都在使用著這樣的數字化業務手段。他們發布免費服務並利用廣告收益補貼內容生成成本,或者對接買家與專家並從中抽取傭金。谷歌、Facebook、Airbnb乃至優步等企業都在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著與以往並無二致的商業模式。

總結

數字化轉型領域充斥著的種種誤區並不代表其不夠重要或者與技術乃至戰略缺少關聯。恰好相反,業務數字化是一波真正的變革浪潮。

而這波浪潮的實際效果,則取決於您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破解這些誤區。與工業時代的內部傾向性技術思路不同,如今企業在追逐數字化戰略或者應用數字化技術時需要切實滿足以下兩種理想特征。

第一,他們更關註增加營收,而非單純降低成本。這意味著他們更關註增長而非利潤,這將使其產品與服務質量不致面臨縮水。

第二,他們更關註與客戶交互,並以積極的心態看待這種交互,最終將反饋結論體現在產品及服務當中。

因此,數字化不僅是一波真正的變革浪潮,同時亦是一波美好的變革浪潮。

數字化轉型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680

為什麽是海南?這11個字值得特別關註

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後,海南又多了一個新標簽——自由貿易港。

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唯一的省域國際旅遊島,這兩大標簽此前足以讓海南引人註目,新標簽則更加耀眼。

作為一個經濟相對落後,產業結構並不完善,人口紅利也不占優勢的省份,海南為什麽成為選擇對象?

4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海南地理位置獨特,擁有全國最好的生態環境,同時又是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具有成為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的獨特優勢。

這塊試驗田的最新任務,是要在全境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探索實行符合海南發展定位的自由貿易港政策。

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正式對外發布,非常明確地給出了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的時間表。

到2020年,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國際開放度顯著提高;到2025年,自由貿易港制度初步建立,營商環境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到2035年,自由貿易港的制度體系和運作模式更加成熟,營商環境躋身全球前列。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稱,這正是今年中國超出國際社會預期的開放措施中,最重要的一環。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親身經歷了對自由貿易港的多年研究和倡議,也曾推動過亞投行、絲路基金、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究落地。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尤其需要強調“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概念,不僅在於海南的面積遠超目前世界的主要自貿港,並有中國內地這樣廣闊的腹地作為市場經濟要素支撐,可推進亞太經濟;更在於戰略定位,海南有望成為中國在亞太、在南海地區安全上的“定海神針”。

從海南本身的發展角度而言,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則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這應該是中央最高層擬定的方案。海南本身需要騰籠換鳥,現在承載大量的過冬老人是環境資源的低效使用。

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

為什麽選擇海南,有專家指出,《意見》中“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這11個字值得特別關註。

2013年以來,中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數量從1個逐步擴展到如今的11個,但多位專家尤其強調,自貿港和自貿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魏建國對第一財經記者反複強調,自貿區是試驗區,只管貨物,爭取自由流通,培植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基本由海關抓總管理。自由貿易港是由國家直接抓,不僅是貨,更重要的是人,貨幣(包括各國貨幣)、資本、匯率、投資、法律、知識產權、營商環境等都是全球最高水準。海關不在此列。“如果說自貿區是小學生,那自貿港是博士後。”他說。

另外一方面,選擇海南,並非僅考慮到經濟因素,還需要重點理解“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的含義。核心是立足東南亞、南海和全球,形成一個與東盟及南海各國經濟貿易對接和交流的地方。

前述專家也稱,應該是有應對印太戰略、搞活南海經濟的戰略意圖,形成海南對臺灣的競爭後發優勢,所以海南的開放力度會很大。

這也解答了此前一些市場人士的疑問:海南經濟相對落後,人口紅利也並不占絕對優勢,選擇此地作為自貿港是否能夠真正促進經濟。

而從法律角度而言,《意見》多次提及“先行先試”。不論是“大力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治理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抑或“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按照先行先試、風險可控、分步推進、突出特色的原則”,魏建國稱,這些意味著自貿港將擁有人大授權的法律自由裁量權,“法律若無明令禁止便可嘗試,這也是與目前的自貿區最大的區別”。

他認為,在現有的自貿區中,對外開放的法律層面,並沒有這麽高的層級,只能在遇到相應瓶頸時,向有關部門申請幾條變通措施。

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

從自由貿易試驗區到自由貿易港,海南的另外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形成自由貿易港的政策和制度體系。

2017年1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曾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自由港是設在一國(地區)境內關外、貨物資金人員進出自由、絕大多數商品免征關稅的特定區域,是目前全球開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自貿區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自由貿易港要構建的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就是要圍繞貿易零壁壘、跨境資金自由流動、人員往來自由化、服務業整體開放這四個方面,實現上述定位。

上海海事大學副校長嚴偉則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境內關外是自由貿易港的一大典型特征,實行“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要素自由流動”的便利政策。也因此,海南需要形成“境內關外”的制度體系。

嚴偉表示,從國外經驗來看,高標準自由貿易港能夠“以點帶面”,引領一個國家或地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比如,歐盟國家約60%的內地貨物通過鹿特丹自由貿易港運往其他地區,帶動物流業產值超過荷蘭國民生產總值(GNP)的30%,並成為荷蘭經濟發展中的重點行業之一。而新加坡憑借自由貿易區形成的營商和監管環境,集聚了4200家企業區域總部,成為了全球最具跨國公司總部吸引力的城市。

同時,通過高標準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可以引領我國參與和主導貿易、投資、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國際規則的制定,形成更加穩定、透明和可預期的貿易投資環境,消除我國面臨的貿易壁壘,提升我國全球資源配置的能力。

也因此,作為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對所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政府管理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要以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以旅遊為例,要在旅遊項下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此前就提出,應該支持海南實行更加開放的免稅購物政策,通過實行以免稅購物為重點的旅遊開放,提高海南旅遊的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推動打造旅遊相關服務業項下的自由貿易發展平臺,全面放開旅遊等服務業市場,取消某些不合理的經營範圍限制等。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顏色也對第一財經表示,海南旅遊業發展雖然較快,但還不夠充分,因此可以進一步利用自貿試驗區、自貿港來發展旅遊業。這就需要做好合理的產業規劃和頂層設計,通過基礎設施提升空港的便利性、完備性。更重要的,則是把優惠條件用足用好。

不過,考慮到目前的中國香港、新加坡、鹿特丹、迪拜等都是比較典型的自由港,但沒有以旅遊為主導產業的,所以陳波認為,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也需要不斷探索和突破。

轉型升級有比較優勢

《意見》中指出,推動海南成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桿,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探索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對海南來說,開放也是其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海南省省長沈曉明在2018年該省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海南是一個島嶼型省份,內部市場小,各方面資源和人才都十分缺乏,開放是海南發展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必須把改革開放的大旗一扛到底,以開放倒逼改革,努力使海南成為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沈曉明曾擔任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主任。

短短幾年,自貿區從一地擴展到多地,很多市場人士因此懷有疑問,自貿港是否也會如此。但魏建國認為,自貿港短期內並不會走同樣路徑。

魏建國對第一財經稱,他期待,在未來10~20年,在全球排名前十的最高水平的自貿港中(例如荷蘭阿姆斯特丹、阿聯酋迪拜等),中國能夠占到其中的一半。

他描述說,自貿港將是全面開放新高地。既然是高地,那麽必須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平臺才能實現效果。對於自貿港的探索,是未來5~10年全球營商環境最好的開放高地,也是未來20~50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領域,作為全球開放水平最高的區域,需要在市場準入、金融制度、稅收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安排。

在專家看來,前三十年,海南主要依靠本地搞特區建設,經貿、金融、科技、教育還沒進入改革主流,主要做了養老、房地產,現在的意義則不同。

圍繞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海南的產業定位極為清晰:不以轉口貿易和加工制造為重點,而以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

顏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之所以如此定位,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正在發生深刻的產業結構轉型,逐步向高科技制造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因此,作為一個相對基礎薄弱的區域,發展傳統制造業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制造業不具備比較優勢,使得海南在過去30年的發展中,雖然經濟快速增長,但與沿海發達省份的差距並沒有縮小,甚至還有所擴大。比如,2017年海南省人均GDP接近5萬元,只相當於廣東省的60%,與30年前的比值相差無幾。

隨著我國進入制造業升級和服務業擴張的轉型升級期,海南反而具備了一定的比較優勢和有利的外部條件。“未來30年是海南真正的增長期。”

另一方面,顏色認為,雖然海南做制造業沒有什麽比較優勢,但是自然條件和資源具備發展旅遊、休閑、養老、體育、深海等產業的優勢,所以應該立足於海南的優勢產業,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

而具體到開放的領域,魏建國尤其提及《意見》中指出的,全面落實完善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政策,鼓勵醫療新技術、新裝備、新藥品的研發應用,制定支持境外患者到先行區診療的便利化政策。

作為這一政策的倡導者,魏建國稱,該政策將推廣至海南全島。比如,未來,海外醫生來海南,不需要簽證,來去自由。有了一些疑難疾病的新藥,如果病人願意承擔風險,在海南都可以使用。

對於海外普遍關註的中國吸引外資的市場準入、知識產權等問題,他認為,投資者也將有好的預期,全面形成更高層次的開放棋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74

李純恩:送你八個字

1 : GS(14)@2012-01-26 22:42:02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38065/20120126/45258
《爽報》春節放假,今天我們在龍年首次見面,給大家拜個年,祝各位在新年之中,平平安安,開開心心。
我家供一尊觀音,每日獻清水一杯,上供之時,我都會合十暗祈,請觀音菩薩保佑我們全家平平安安,開開心心。
每天做這件事的時候,小狗拖肥就會在客廳某一處站定看着我,有一次招牠過來,扶直站好,舉前爪作個作揖狀,然後替牠說出禱詞,也是平平安安,開開心心。此後,每日拜畢觀音,只要說一聲:拖肥過來拜拜觀音,牠便老老實實走過來,由我扶直站好,前爪作揖。這也就成了牠每日習慣,一喚便至。
這麼多年來,拜觀音之時,嘴裏內容從未改變,就是這簡簡單單八個字。
但「平平安安,開開心心」看似簡單,要實現又何其之難,為人處世,可以天天平安開心,夫復何求?天底下,還有甚麼比這八個字難度更高的事情。
所以,每當我向觀音吐出這八個禱詞的時候,都擔心是不是難為了菩薩。
香港一眾批八字算流年的相士,但凡說到今年,都言不利。流年不利,韜光養晦,那還有甚麼,好得過「平平安安,開開心心」?
好,新年伊始,就送你這八個字。


電郵:[email protected]

李純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4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