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戒掉你的倉鼠人生

2012-9-3  TCW




你正在過倉鼠人生嗎?工作不好找,但找到後薪水又不滿意;買不起房子時苦,但買了房子後又被貸款所累,你的人生像是逃不出滾輪的倉鼠,只是感覺自己很筋疲力盡,卻無計可施……。

認知1:唯有成功才會快樂錯! 擺脫窮忙變成功,先要快樂

想脫離這種生活,請給自己十分鐘,靜下心來讀下面的文章。因為,這三個快樂的新發現,可以帶著我們邁向成功,一次擺脫窮忙的人生。

過去我們認為,越成功才會越快樂。

但,加州大學心理系教授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帶領的研究團隊,爬梳過去十多年、二百二十五份論文發現,「越快樂,才會越成功。」「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強烈的證據顯示,快樂在許多時候,會導致成功事件,而不是因其而發生。」

快樂,原來是很多成功者最重要的成功秘密。證據會說話:

業績高三成:正向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曾針對保險公司新招募的一萬個保險業務員進行實驗,先測試他們的心理狀態,將其區分為樂觀(Optimistic,根據塞利格曼定 義,樂觀是快樂的主要元素)與悲觀。追蹤兩年後發現,樂觀的業務員,業績比悲觀的人高出三一%。

離職率低四成:內華達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懷特分析一百二十三名員工,把他們的快樂指數由低到高評為一到七分,發現員工快樂指數每增加一分,兩年離職比率就少了四三%。

年薪多四十八萬:倫敦大學政治經濟系助理教授戴奈維(Jan-Emmanuel De Neve)和華威大學經濟系教授歐斯渥德(Andrew Oswald),追蹤一萬五千名青少年快樂指數,把他們的生活滿意程度分成一到五分(五分較快樂)。七年後發現,五分組的人平均年薪,比一分組的人高了一 萬六千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八萬元)。

腦神經科學也印證上述論述。

美國紐約大學神經科學中心的李竇解釋,人腦的前額葉負責思考,主管「認知」和「重要決策」。但當我們開始焦慮、憂鬱時,腦中杏仁核會散發出負面情緒。這時 前額葉只好撥出資源「配合演出」,尋找記憶中相符合的負面情緒事件。也就是說,憂鬱和焦慮會占掉太多我們的大腦資源,降低正確判斷機率。

認知2:要正面思考才會快樂錯!悲觀者還有四條路能變快樂

就算天生負向思考,你也能「快樂」。

十年前,塞利格曼靠正面思考的論述,奠定了他正向心理學之父的地位。但在最新作品《心盛》(Flourish)中,卻推翻了自己的見解。

他說,過去自己太過於強調表層(正向心理)的快樂,而忽略了人生其他面向,簡單的說,如果快樂是目的地,要到達快樂會有不同的公車。過去,塞利格曼認為,只有樂觀與積極,擁有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的公車,才能到達。

但是他發現自己錯了。他以自己打橋牌的經歷為證,他發現,有些人就是喜歡打橋牌過程中的忘我感,有人則認為贏橋牌,能讓他快樂,但共同點就是,這些人並非都有正面樂觀的情緒,才去打橋牌。但最後,橋牌帶給他們的投入感與成就感,還是讓他們得到了快樂。

塞利格曼終於發現,還有四條公車路線可以通往快樂。那就是投入、關係、意義和成就。

「即使你(有憂鬱傾向),你並不會被打入不快樂的地獄。你還有意義、成就、投入和好的關係,」塞利格曼強調。

認知3:快樂是想來的錯!最佳快樂法是馬上行動

但要搭上這些公車,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因為,快樂用做的,比光用想的,有效三倍!

二○○九年一個下雨的四月天,一個大法官的助理問自己,我還能不能更快樂?

她花一年時間,從希臘哲人伊比鳩魯(Epicurus)到電視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的快樂方法,她都試驗,她找出適合自己的快樂提案。

她的名字,叫作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這一年的「快樂計畫」最後成了一本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不但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還帶動了美國到加拿大、保加利亞等地一百多個團體的快樂運動。

我們問魯賓經過實驗後的最佳快樂法是什麼?

她回答:「找到可實踐的具體行動。」她說,很多人用的快樂方法都太抽象。「他們會對自己說:『我要享受當下,』或是『我要開始培養感恩的心。』這些就是言語層次而已。」

幸福感加倍秘訣去運動比單純思考,要快樂三倍!

魯賓就是採取行動。為搭上「關係」的快樂公車,她每天至少擁抱五次,每次一定超過六秒鐘,因為六秒鐘才會讓大腦釋放腦內啡。每週,她記下兩、三次的感恩筆 記,把遇到的好事都寫下來,連能舒服的坐在電腦前工作,在她眼中,也是值得記錄的好事。她只是做些「小事」,卻讓自己幸福感加倍。

身體力行的,還有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別人問他,你怎麼排解沮喪?他通常只回答:「運動。」

在他眼裡,運動比起思考,可以帶來三倍快樂。先是運動可刺激腦內啡,不快樂情緒立刻少一半。第二層就是,運動能讓人獨處,靜心思考。「我都跟同仁說,這一 刻碰到的鬱卒、挫折,都不是你這一刻做錯什麼。都是這一刻之前,你某段時間做錯決策。」想清問題,也等於降低未來煩惱的可能。

第三層,他穩定的領導,能給同仁安定感。員工更自信和勇於任事,他就輕鬆自在,每天可花兩小時泡澡,思考未來,因而造成快樂的正面循環。

從上述的敘述中,你發現了嗎?快樂,正是這多變時代中,最重要的成功方程式。它,也是很多大老闆們,不慌亂,敢冒險的能量來源。

更棒的是,這個競爭力,不須外求。今天,就算你只是犧牲十分鐘玩iPhone的時間,記錄下今天發生的三件好事,你都可以得到快樂競爭力。而且只要去做,就會有效,因為透過「行為」養成習慣,你就可以覆蓋掉大腦負面思考的迴路。

就去做吧!你可以隨著後文的快樂計畫開始執行,也可以找讓自己快樂的事。今日越快樂,等於在幫明日存下更多再創高峰的籌碼!

【延伸閱讀】成功者都懂得「做出快樂」 ——中外名人的快樂計畫

美國總統歐巴馬 約會之夜做法:每週或每月的一個晚上,會牽老婆去散步、上餐館或看電影結果:兩人結婚20年,始終維持戀愛感

股神巴菲特 彈烏克麗麗做法:大學時為追女生特地去學,從此彈60年不間斷結果:壓力大減,甚至還教比爾.蓋茲彈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 寫日記做法:60年來,每天用鋼筆寫1頁日記結果:紓解對宮廷禮儀的厭惡和國事輿論的壓力

名作家村上春樹 慢跑做法:每天至少慢跑1小時,並連續23年跑馬拉松賽結果:藉由保持劇烈運動,享受獨處之樂

Google前全球副總裁李開復 約定密語做法:要同事用密語來提醒他別生氣,如讓我們言歸正傳吧結果:工作氣氛更融洽,溝通效率也變高

整理:劉于甄

【延伸閱讀】快樂主導權,一半在你身上! ——快樂是怎麼被決定的?

自我控制 代表你可以靠自己去營造快樂40%

環境影響 表示你可以主動去改變環境10%

先天基因決定個性是樂觀或悲觀無法再改變50%

資料來源:加州大學心理系教授柳波莫斯基整理:劉于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38

【今日笑一笑】食物放到入口被攞走 倉鼠絕食定型發嬲

1 : GS(14)@2016-04-01 15:43:56

民以食為天,人類如此,倉鼠也是。近日網上流傳一條短片,見主人手持零食逗小倉鼠,但遲遲不放入牠口中。被戲弄得久了,小倉鼠終於發嬲,事後任憑主人如何逗牠,牠也像定了型般,發脾氣不再吃小食,引人發笑。
faceboo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401/195536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975

【今日笑一笑】倉鼠食意粉係點樣兩手夾實成條吞落肚

1 : GS(14)@2017-03-23 06:27:18

動物通常只會用口咬噬食物,但身型細小的倉鼠竟然可以手口並用。片中的小倉鼠面前放了一碗如牠身型般大小的意粉,只見小倉鼠初時只是快速逐少逐少吞下,或許牠嫌這樣吃得不夠痛快,伸出兩隻小手箝著一條意粉,口郁郁地迅速把麵條吞下肚,樣子趣怪。
Tenerissmi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22/199664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369

【今日笑一笑】好溫馨 喵星人孭住倉鼠搵食

1 : GS(14)@2017-06-18 21:45:01

貓與鼠,過去一直是天敵,勢不兩立。但外國這條影片中,這隻俄羅斯藍貓和倉鼠是好朋友,貓咪不單沒有傷害倉鼠,食東西時還一直背著牠。倉鼠快要掉下時,貓咪還立即轉過頭來,看看牠有沒有受傷。相處氣氛融洽,有如卡通《湯姆貓與傑利鼠》真實版。
Instagram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6/200581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885

【今日笑一笑】倉鼠有咩怪?點解狗狗表情咁奇怪

1 : GS(14)@2017-06-23 02:58:23

有些汪星人與主人其他寵物很合得來,無論貓狗一樣親,但有網民家中的汪星人,卻似乎對家中新成員不以為然。有網民上載汪星人與她帶回來的倉鼠見面情況。主人不斷把倉鼠遞到汪星人面前給牠看,但汪星人不是扭着頭迴避、就是瞪着眼看,表情十足,十分惹笑。
Instagram/bmd.san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2/200648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6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