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想給全世界供電 中國的能源互聯網大夢 海外砸錢購併 孫正義也來談合作

2016-04-18  TWM

中國正積極購併國外能源資產,目的是打造跨區域的綠色超級電網,讓電力的供給將不再受到晝夜、氣候的限制。

中國的國家電網公司是世

界目前最大的電力公

司,近年不停進行海外市場的購併策略.如彭博新聞的報導,該公司正「積極地在競標」澳洲境內的能源資產,希望能將這些資產加到其境外能源資產組合裡。國家電綱目前累計的跨國購併已遍及義大利、巴西及菲律賓。然而,目標不是僅有投資這 簡單。國家電網的董事長劉振亞有個計畫,他相信透過這個計畫,能在二0五0年前暫緩全球暖化、提供百萬工作機會。

他的點子是連接這些電

網,與現有其他電網結合成一個全球性的能源網際網路。這個網路可以從北極的風力發電機,或非洲沙漠的太陽能板汲取電力,再將電源分配到全世界。除了這些優點,劉振亞並指出,這系統能讓世界回歸藍天綠地,使全人類團結成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社群。

挾巨資圖改變電源供應

當然,這是個瘋狂的點子。幸好是由世界最大的電力公司董事長來談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概念,如果今天是其他人來提出類似的想法,大概沒有辦法引起社會太多關注。此外,國家電網在去年就賺了將近五百億美元,深不見底的口袋,也給了這家公司在操作國際能源議題上具備政治優勢。

去年九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公開呼籲建立一個全球性的能源網路前,某些引領國際能源發展趨勢的研究機構——包括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和愛迪生電氣協會等——就已在相關研討會中討論過,如何建立全球能源網路的相關議題。無論這個能源網路最後到底建不建得成,隱含在這個大計畫背後的技術,注定將改變人類製造與傳輸電力的方武。

這個電力「超級電網」的

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的七0年代,當高壓直流供電技術首度被開發出來時。比起採用交流輸電的傳統供電系統,高壓直流在遠距離供電上的電力消耗相對較小。

在北美,高壓直流供電技術迄今仍用得不多。但在發展中國家,如果電力來源距離終端使用者較遠,例如水力發電的水壩,這個技術就十分常見。以中國為例,中國是全世界用電最多的國家,僅在一四年,中國政府就花費了將近六五0億美元的預算來升級高壓電纜,以連接位處偏僻的風力發電與發展快速的沿海城市。

某種程度上看來,電網延伸到跨越國界似乎是種自然演變,隨著時間增加漸漸發展。

大約在十年前,曾有個德國集團提出Desertec的計畫;一個將太陽能發電從非洲傳輸到歐洲的電網。隨後在二一年時,日本軟銀董事長孫正義也提出了「亞洲超級電網」的構想,

要從蒙古的巨型

風力發電廠,供

電到韓國、日

本、中國或俄羅

斯等國家。四月梢早時,國家電

網更正武宣布與

軟銀、韓國電力

公司和羅塞蒂電

力(屬俄羅斯)

等企業一同合

作,以研究跨國

電網系統的可行

性。

上述這些計

畫對風能或太陽

能發電來說都是

利多。但基於計

畫所設想的電網

多屬區域性,因此仍將受限於綠色能源的不確定性。

理論上,若能把兩極與赤道問的綠色能源發電廠都連結起來,這個全球能源的網際網路就能解決這些計畫不確定性的問題。計畫若成功,在全球能源網際網路互聯的情況下,沒有太陽日落的問題;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多雲或晴朗,電力都將源源不絕地運轉。

有障礙難統合、成本高

最大的問題,應是如何管理這個系統。在劉振亞的著作《全球能源網際網路》裡有提到一個概念:在這個系統裡,電力的分配不會採用集中管理分配的模武。正好相反,理想的電網運作方式會像網際網路一樣,智慧性地把電力送到需要的地方。電力的分配隨著地球自轉,自動將電供給白天時用電需求高峰的區域。

技術上,這個願景是可行的。相較過去,現在電力的傳輸都更無遠弗屆,更不用說已接近成熟的智慧電網技術。然而劉的願景仍須面對許多地緣政治阻凝的挑戰。以日本為例,日本的法律就禁止從國外進口電力到國內使用。同樣地,中國也得說服控制極圈的國家,開放國土讓中國能源進駐,這似乎也不易達成。

除此之外,執行上還有成本的問題。為建立起這個全球性的能源網際網路,國家電網預估總花費將超過五十兆美元。計畫裡跨國際的購併時程也必定得耗時數十年以上。在這個短視近利、各國國家主義甚囂塵上的年代,計畫執行的可能性又顯得更遙遠了。

儘管如此,我們沒有理由澆熄劉振亞的熱情。雖然這個超級電網可能永遠無法建成,但區域性電網的未來發展肯定是成長的。例如美國,美國政府才剛開始更新國內的老舊電網,現在正是開始發展互聯電網、主導美洲區域電網開發的奸時機。也許這是少數幾個值得山寨的中國好點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91

79家企業掛牌滬科創板後走俏 大基金主動來談投資

作為上海加快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重要舉措之一,“科技創新板”正在發揮日益完善的融資功能。

9月28日,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創新板”舉行第三批企業掛牌儀式,37家企業成功掛牌。其中10家企業在申請掛牌期間已吸引了投資者,獲得股權融資1.21億元。

這37家第三批掛牌企業,全部為科技型實體企業,分布於先進制造、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新興行業。其中,34家企業屬於國家或上海“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領域。

從發展階段來看,37家企業中,28家處於初創期,9家步入成長期;平均股本1,879萬元,2015年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06.21%,研發投入增長40.75%。

2015年12月啟動的科創板,是上海發揮資本市場作用解決科技型、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難題的嘗試。此前共有兩批42家企業掛牌。至此,“科技創新板”掛牌企業總數達79家。

上海市金融黨委書記、市金融辦主任鄭楊表示,“科技創新板”開盤以來,切實從科技型、創新型中小微實體企業的特點和需要出發,在市場融資交易、企業品牌宣傳、綜合金融服務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統計顯示,此前掛牌的42家企業,已實現融資2.39億元,其中12家企業實現股權融資1.35億元,6家企業通過銀行信用貸、股權質押貸及科技履約貸模式實現債權融資1.04億元;二級市場交易累計總金額3,854萬元,產生128筆交易,交易總股數903萬股,加權價格平均值4.27元/股。

上海雲之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陶文光表示,科創板的掛牌給企業帶來了很多融資的機會。有北京、上海的大型投資基金,主動洽談投資,投資金額達2-3億;有的甚至要求加大投資達到控股規模。

以豐富的金融資源助推科技創新,是上海在打造科創中心方面的獨到優勢。得益於多年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以及不斷推進的金融改革,上海積聚了大量的金融資源。

數據顯示,2015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了1463萬億元人民幣,證券市場股票交易額位居全球第二,年末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四,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現貨交易量保持全球第一。

2015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超過了4000億元人民幣,占上海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了16%。金融機構總數達到了1478家,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開業,上海保險交易所等一批重要的金融要素市場相繼落戶。

當前,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已成為金融中心發展的大趨勢。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對金融創新提出了許多新課題。

鄭楊表示,下一步,上海股交中心要強化平臺功能,夯實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塔基”,切實發揮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做好投資者、中介機構等市場參與者的培育集聚,增強市場交易活力,充實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打造股權市場生態圈。

最近,上海優華系統集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擬以非公開方式發行3年期共1200萬元綠色債。這將是科創板企業嘗試發行綠色債的第一例,也是科創企業開拓新融資渠道的一種有益探索。

上海股交中心方面表示,該中心也正在借助自貿試驗區政策優勢,推動掛牌企業“走出去”。比如,與中歐國際交易所合作,探索推動掛牌企業,尤其是自貿試驗區內的掛牌企業赴德國上市融資。

同時,促成了首單掛牌企業“外保內貸”債權融資,E板掛牌企業上海天旅航空用品公司獲得了400萬美元的美金存單質押貸款,總體貸款成本在4.2%左右。

上海股交中心創新業務部總監陳妍妍此前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還將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板”市場制度,加快設立“科技創新母基金”,自貿區境外融資等創新融資產品為掛牌企業提供服務。

“我們正在抓緊設計‘科技創新母基金’的相關方案,爭取年內有階段性進展,首期我們設計了2億元的規模,希望可以撬動10億元資金。”陳妍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9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