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散戶之所以散戶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08.html

        上週四和友人到髮型屋恤髮,期間和老闆娘談及有關於港股,老闆娘還和其客人稱吾等為股神,實在是名大於實了,我們只是股民罷了,不過他說 每天都有留意著我們說過的股票,但總是沒有上升,而其餘股票就隨著大巿上升而上升,她還說我們推介的股票值不值得買進,但又擔心不會上升,而她留意的則是 航運股,因為最近上升了不少,心思思想放與不放之間,又問我如何是好。

        從這些談吐中,我只可以說感到開心與憂心並仲,開心的是散戶始終比較後知後覺,而憂心的則是散戶永遠是散戶。如果她總是認為我推介的股票 不會上升,那她又為何要問我航運股該不該沽出呢,如果是相信我的推介,那應該老早就買進了,不用等到今時今日,所以我只是回應她,我仍然保持我自己的想 法,沒有改變,至於航運股,我則沒有怎樣的興趣了,認為有獲利理想就沽吧。

        散戶之所以叫散戶,就是總是買進一些升到差不多沒有水位的股票,而沽出一些將近上升的股票。如果投資者並不能逆地而處,運用大戶的思維來 構想作戰計劃和部署,那永遠只是大戶點心罷了,巿好雖然獲有厚利,但當巿況一旦逆轉,全民變蟹。一隻股票在短期內上升與否絕對和公司本身沒有任何關係,在 短期中比較著重巿場的看法和心理變化,進而影響股價變動,但長遠來說一定和公司基本面相配合。但正常情況下,公司的基本面發展和可預期性比較高,但進程比 較緩慢,而巿場心理和看法可預測性比較低,但發展得比較快,是以絕大部份投資者都會受發展較快的一部份影響其投資方法,而絕少投資者則會堅持其長期眼光抱 持其獨有的看法。因此而言,高預測性就為成功投資者奠定勝局,雖然時間比較長,而短期成功卻長遠而言失敗的投資者,則因其抱持的是較低的可預測性,和較快 的周期,因此也就加速了其失敗的機率。

        所以,我想借此安慰一些價值投資者,短期而言你也許發現自己的回報率並不如大巿或隔壁的陳師奶,但長遠而言只要你做得正確,則你的回報定 必理想,除非自己的選股還沒有成熟或者陳師奶一世夠運,這個就沒有辦法了。我認為,成功的價值投資者還是需要想法和耐性的。至於散戶,就讓其淪為大戶點心 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33

經緯中國王華東:大量社交產品之所以會死掉,根本原因就是創始人不懂用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06/160695.shtml

經緯中國王華東:大量社交產品之所以會死掉,根本原因就是創始人不懂用戶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經緯中國王華東:大量社交產品之所以會死掉,根本原因就是創始人不懂用戶

在商業化的路徑上,切記不要傷到用戶。推進商業化應該是一種對用戶體驗的增值行為,而不是要榨幹用戶的價值。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655cd4021f335a05a93a209065ce95f1

題圖:經緯中國合夥人 王華東先生

在商業化的路徑上,切記不要傷到用戶。推進商業化應該是一種對用戶體驗的增值行為,而不是要榨幹用戶的價值。這就需要創始人對用戶的使用行為有深刻的認知。

為什麽很多人都想做社交

根本原因有一個

最近幾年,我看了很多的社交產品,對此做了一些研究,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現象。

比如,我有時會問身邊的朋友,你知道MySpace、Facebook、Instagram在海外哪個國家最先火起來嗎?很多人首先會從文化、語言、發展程度等角度想到英國、西歐、日本。

但事實上,答案是印度尼西亞。因為它是全球最大的穆斯林國家,在齋月里,人們什麽都幹不了,都在網上聊天。所以還沒等這些產品主動去印度尼西亞做市場推廣,就火起來了。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社交產品和其它產品的不同之處,所以本次我應「投資人說」的邀請,談一談我對社交產品的一些思考,尤其是我非常看好的內容型垂直社交產品。

首先,在移動時代,社交產品為什麽這麽受關註? 

先從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來看。用戶在移動端和在PC端,使用產品的方式是不同的。在PC端,一個搜索框解決所有問題,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百度來查找;在移動端,搜索框被弱化。過去我們會在百度上搜某個地方有什麽好吃的,但現在直接打開大眾點評APP就可以了。

這個特征讓整個流量的構成、傳播路徑都發生了極大變化。在流量入口中心化的PC時代,我還在搜狐做編輯,辛辛苦苦寫了一篇文章,如果上不了首頁位置,那就沒有訪問量,因為這種依靠展示和搜索的傳播是單向的。但是現在,大量的信息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傳播,就是所謂的轉發。優質專業的內容更容易獲得關註度了,因為社交網絡讓傳播變成了多向的。

在傳統互聯網時代,搜索引擎是傳播信息的核心紐帶,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則在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溝通、互動中傳播,社交網絡將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核心紐帶。

還有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手機本身就是一個通訊產品。不管是功能性手機還是智能手機,最重要的功能還是與人聯系,即打電話發短信。社交網絡豐富了用戶使用手機進行社交的方式。

為什麽以內容為核心的垂直社交最搶手

究其根本有這四點

那麽最搶手的為什麽是內容為核心的垂直社交?最簡單的一個原因是:關系鏈為核心的通用社交產品太難做了,讓用戶在新的產品里建立關系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事情

5336690322311ff4ae6284c9905cf6a4

*圖片來源:《艾瑞:2016年中國移動社交系列研究報告》

其實我們分析一下,目前國內能夠真正幫用戶建立關系鏈的產品就三款。

第一款是QQ/微信,把線下的關系移到線上。QQ有最強的熟人關系鏈,微信用戶指數型爆發的時間點,也是允許用戶導入QQ好友之後。所以,對於創業者而言,一旦騰訊想做一個和你類似的產品,它又能很順暢地導入自己的關系鏈,那你是很難抵抗住的。不是說一定不能成,但是各方面你都會遇到更多的挑戰,也需要一些運氣。

第二款是微博,搭建了一個又一個以「關註」為核心的關系鏈,你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你所關註的真人,但是因為你能及時知道他們的觀點和言論,你與他們也就建立了某種關系。

第三款就是陌陌,建立了一個全新的陌生人關系鏈。其實我們在投陌生人社交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5%的女孩被98%的男生搭訕,剩下95%的女孩沒人理。在PC時代,一個人只要在網上有鏈接,其他人都能看到,就會出現這個問題。

另外就是即使聯系上了,發現雙方相距十萬八千里,這對於想認識新朋友的用戶來講也存在一些體驗差的問題。因為智能手機本身自帶GPS,陌陌很好地利用了這點,出了LBS(基於地理位置的分享)的產品,把這兩個問題解決掉了,這對於用戶體驗來講是質的提升。

歷史上優秀的關系鏈社交產品也屈指可數。比較早的一個是2000年左右,網易的同城聊天室,里面都是和你的IP地址在同一個城市的人。後來出現了三款很有代表性的產品。人人網算是真正從零開始把關系鏈完全從線下導入線上的,當年能做到這一點非常牛;開心網一開始能火起來,也是通過MSN的關系鏈導入;還有一個是51.com,曾經把線下陌生交友做到極致。

可見關系鏈類型的社交產品門檻很高,要有足夠獨特的關系鏈才能從巨人的叢林中殺出來,其中成功的企業數量非常少,但內容型垂直社交產品成功的數量是它的好幾倍,原因有四點:

第一、內容型的垂直社交產品不需要太多用戶,就能實現非常大的價值。相反在關系鏈型的通用產品中,一個產品必須擁有海量用戶,才能構建出網絡效應。如果你的用戶數是對手的十分之一,恐怕建立的壁壘只有對手的百分之一,這是自然規律,沒有哪個公司能夠超越。

第二、每一次新的交互方式誕生都是垂直社交產品的機會。我們最開始的互動方式就是發信息,後來發照片、視頻、直播,這些交互方式更新的過程,每次都有新的產品湧現出來。所以只要你能讓用戶沈澱下來,就能做出一個比較好的產品。尤其在整個移動市場中,用戶對於新交互、新產品的接受度在不斷提高。

第三、中國上網人群的成長也是內容型垂直社交產品的機會。這里不僅指的是人群總數的擴大,更是人群興趣的細分。用戶變多之後,群體之間的差異開始明顯化,這也讓此前的小眾領域,有足夠的用戶群。比如,我們問80前的人有什麽興趣,他們都會說喜歡旅遊、看書,但這不是興趣,這是所有人都想做的事情。但去問95後,他們會講喜歡看喪屍片,喜歡電子音樂,這種變化就是新的機會。

第四、內容型垂直社交產品生命周期的規律非常特殊。別的社交產品往往用戶走了,產品就消亡了。但內容型垂直社交產品有一個非常核心的指標就是:用戶創造的內容在未來是否仍具有價值。

比如用戶在2016年創造的內容放到2020年還有價值,這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就因此變得更長了。當我們去看豆瓣的時候,發現它上面的內容貢獻者在2005年寫的影評,現在看起來還不錯,那麽這個內容生產者的流失其實對整個平臺的影響就不會那麽大。

一款好的內容型垂直社交產品

具備這四個特點

一款好的內容型垂直社交產品還需具備哪些特點?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

第一、在這個領域,好的產品是要有靈魂的。很多領域的投資都有很清晰的邏輯,你很清楚買東西的人有什麽需求,通過哪些方式可以滿足他的需求。但社交是一個強調人性的領域,只有洞見人性的產品才是有靈魂的。

因此你需要問自己,用戶在你這個平臺玩到底是來消耗什麽的。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nice。在nice之前,國內出現了至少100款圖片產品。那麽用戶分享的動力在哪里?如果只是加個濾鏡、發發圖,實際上這樣的產品已經非常多了,用戶已經有微博和朋友圈,沒動力再在一個新產品上發照片。

後來,當我去研究朋友圈和微博的時候,發現用戶分享圖片的核心目的就三個,第一個就是裝;第二個是作;第三個是其他。基本上裝占70%,作占20%,其他占10%

nice就擊中了占比70%的這個點,以前你發一張衣服相關的照片,大家不知道是什麽牌子的,現在nice做了一個標簽功能,你可以在上面標記它的品牌。這個標簽功能看起來很簡單,但它極強地滿足了用戶曬的願望,這可能比之前他在微信上獲得的滿足感高出一個量級。

第二、在這個領域,好的產品一定也是有調性的。調性的核心就是用戶在產品中的感受,即歸屬感。在內容型的垂直社交產品中,歸屬感的要求比任何別的產品都要強很多。因為用戶在里面是要做深度參與的,不管是主動發帖還是跟別人互動。

調性的具體表現就是進來的人都認可產品里面的社區文化或生活方式。比如大家到nice上曬一些非常高級的服裝,其他用戶不會覺得你在炫富,而是覺得你好酷,居然有這個品牌限量款的衣服。在這些基礎上,它構建了一個全新的以圖片為核心,以標簽進行關聯的社交網絡。

當然調性也需要去維護。其實一開始的時候,nice上也有很多人發自拍,但是這些自拍在主信息流中被過濾掉了,因為這對於其他用戶、整個平臺來講價值不大。

第三、在這個領域,創始人一定要是深度用戶。為什麽很多過於依靠邏輯、照抄照搬的產品死掉了?因為創始人根本不懂用戶。反觀那些做得好的社交產品,則不然。比如說周首(註:nice創始人),自己就是一個潮人,有1000雙球鞋。所以他很清楚,自己所希望服務的這波人想要什麽。

第四、要根據自己對產品的理解來規劃叠代,不要完全聽早期用戶的反饋。因為這些願意提意見的早期用戶,他們提出的要求許多是個性化的,往往代表著非常小眾的需求。而你要考慮的是社區里面有一千萬用戶或者有一個億用戶之後,大家需要的是什麽產品。

內容型垂直社交產品的商業進化路徑

需要特別留意這兩點

如果你問我工具-社交-電商這樣的進化路徑是否能走通,其實這個是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的。而且在這個路徑中,每一步其實需要註意的事情也是不一樣的。

從工具到社區是很難的一步。工具可以快速聚攏用戶,但並不一定能給用戶創造出新的精神空間。等用戶過了對這些功能的欣賞期後,就不會再用了。很多創業者在這一步的推進上,要思考你是否具備以下兩個特質:

第一個特質,你有沒有做社區的基因,有沒有把未來的演化路徑想清楚。優秀的創業者要能夠看到用戶需求的本質,並埋下做社區的線索。我投資的案例中,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美柚算一個。最早我和陳方毅(註:美柚創始人)聊天的時候,他講得很清楚,他就是要通過經期管理這個工具入手,做一個女性社群。所以它從一開始提供給用戶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工具,還有內容。

第二個特質,你有沒有調整自己對數據的關註。不要沈迷於用戶增長速度,把用戶留下來才是最核心的。所以,要持續關註留存率。一個比較好的社交類產品可以做到次日留存率到50%,15天後留存率在20%,30天後留存率在10%,如果你產品的留存率比這個數值低太多,那自己就要開始往產品方向或者產品設計上找問題

從社區到電商這一步是相對容易的。社區大幅地降低了電商最難的兩個問題:信任成本和用戶獲取成本。由於社區階段帶來的流量、形成的信任,讓這條道路水到渠成

所以在這一步最需要註意的就是要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這就需要對用戶的使用行為有深刻認知,美柚做電商之前,發現他們購物圈的活躍度非常高,大量的人在討論怎麽才能買到性價比高的商品,於是美柚開始提供這些產品,讓用戶更順暢地進入電商環節。

在商業化的路徑上,切記不要傷到用戶。推進商業化應該是一種對用戶體驗的增值行為,而不是要榨幹用戶的價值。這就需要創始人對用戶的使用行為有深刻的認知

當然,電商並非唯一路徑,如何變現最終還是要結合自身的用戶特點。

內容型垂直社交產品建立壁壘

可以參考這三點

對於整個社交領域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打敗你的永遠不是那些和你做同樣事情的產品,而是那些把你用戶的時間全部掠奪過去的產品。比如,可能最開始大家覺得搶車位、偷菜非常好玩;過了一段時間,大家發現微博提供了更好的社交方式,於是就都去微博玩了。這個現象雖然在內容型垂直社交產品里面表現沒有那麽明顯,但如果要想做一個長青的產品,我覺得還是要做到幾點。

第一, 要給用戶提供更新更好的交互方式。這個交互方式的變化要看它對於用戶體驗的提升有多大。

第二, 用戶使用你產品的核心功能只有一個,但是你又要不停地給用戶提供新功能,這就要求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產品發展過程中功能要不斷地完善,要不停地給用戶提供新的功能來滿足用戶需求或者公司的需求。但是要在需求清單中不斷做減法,做好功能增減和用戶行為的平衡。

第三、所有的策略都要基於數據。對於社交產品而言,DAU是決定你做很多事情的重要指標。比如你想要做群組功能,如果只有10萬的DAU,分不了幾個群組,那麽這麽早推出這個功能的意義可能就沒那麽大。

除了DAU,你還需要找到影響產品發展的最核心指標,這個核心指標是從其它產品上無法複制過來的。假如這個指標在增長,就會帶動其它指標都會增長,這種正向增長能夠讓你的產品壁壘越來越高。

總之,保護好社區氛圍和用戶格調,哪怕遇到發展瓶頸,通過適度的產品優化叠代,以及為用戶創造附加價值的商業嘗試,最後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交 用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984

共享出行之所以被嫌棄,是因為你被偽共享圈粉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4/161849.shtml

共享出行之所以被嫌棄,是因為你被偽共享圈粉了!
蟲二 蟲二

共享出行之所以被嫌棄,是因為你被偽共享圈粉了!

共享出行口碑異化是近一年的事,它背後其實反映了基於四種視角的觀察。

本文由二說(微信ID: chonger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蟲二。

從滴滴兼並優步中國的壟斷質疑,到五顏六色的自行車塞滿街道,共享出行口碑異化是近一年的事,它背後其實反映了基於四種視角的觀察。

第一種是行業視角。

很多人發現了共享商業模式中的BUG。

共享經濟之所以火起來,是因為它不依賴自上而下的體制變革,也不乞靈於流程和規則的優化,它就是一種個性化、技術化、市場化的對策,這是互聯網時代人們喜歡的範兒,也滿足了他們既追求結果,也享受過程的情趣。

但普華永道2014年12月有個調研,發現共享經濟居然有內生增長的自驅力,78% 的用戶認為共享經濟“強化”了其消費欲望,這是個可怕的發現。

它說明現在的某些共享形態是通過煽動偽需求而不是滿足真實需求發展起來的,換句話說,共享經濟正變成它曾經要顛覆的樣子,為了提高效率,原來社會化配置的供需結構,不得不轉向專業化和職業化,結果如keso所說,所有被拿來共享的東西都是專為共享而生的。這也是為什麽Uber和滴滴能在中美野蠻生長,Lyft和嘀嗒拼車反而發育遲緩的原因。

第二種是消費視角。

不少人察覺到了共享經濟對現有秩序的沖擊。

即使是最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也得承認,像滴滴和Uber這樣的共享經濟並沒有取代原來的業態,它逐漸蛻化為一種需要更多金錢去潤滑的定制化服務了,取得市場支配地位後一樣會變得貪得無厭,它沒有改善消費環境中的任何問題,只是做了破壞性的沖擊而已。

第三種是社會視角。

部分人意識到共享出行的發展超前於時代了。

共享意味著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有償分離,但在資本驅動下流轉得毫無節制,服務組織的效率很低,用戶對共享精神的熱誠很快被糟糕的使用體驗所掏空。給人的感覺是,滴滴和Uber根本無法有效管理司機,Airbnb無法讓背包客對別人的財產保持敬畏,共享單車始終在蓄意毀損和破壞性使用之間反複折騰。

這就引發了第四種視角的觀察:理論質疑。

越來越多的人堅信如今的共享經濟已經偏離了初衷,曾經的用戶互助正被赤裸裸的商業利益所取代,滴滴和Uber所代表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

美國Zipcar、Veniam、Buzzcar和GoLoco公司創始人、《眾創:共享經濟時代到來》一書的作者Robin Chase曾經為共享經濟給出三點定義:

第一,利用過剩或閑置的產能轉化經濟效益;

第二,用技術搭建共享平臺;

第三,每個人都是具有影響力的合作者。

但在實踐中,上述三點都有被明顯濫用的傾向。

首先是產能。

一輛私家車每年只有4%的時間在路上行駛,其余都在閑置,這個現象差不多同時被幾家創業公司Uber、Lyft、RelayRides(後來更名Turo)和GetAround所發現。

但如何運用這些閑置和過剩資源,大家玩法不同。

Uber從最初的共享互助很快變成純粹的商業項目,司機有全職或兼職工作的比例從最初的61%下降到2015年的52%,Uber開始像傳統企業一樣組織服務流程,擴大規模的同時追求效率和利潤。

相比之下,拼車的Lyft就堅持粉胡子的社交化運營路線,通過平臺形成固有出行線路的有效規劃,以便在不擠占道路資源的情況下,滿足更多的額外出行需求。

類似的對比在國內還有滴滴出行和嘀嗒拼車。

Uber和滴滴模式之所以風光不再,一方面是人們發現其解決高峰出行困難的手段仍是傳統的價格杠桿,另一方面也意識到這種解決方案的社會成本異常高昂,中國一線城市的交通越發擁堵,Uber和滴滴與有力焉。

相比Lyft和嘀嗒拼車這樣提高出行效率又不額外增加交通系統負擔的創新,Uber和滴滴對出行效率的改善是以更多人出行效率的降低為代價的。

2015年高德地圖的大數據報告就顯示,隨著當年5月滴滴快車上線,北京的交通擁堵延時指數較去年同期約上升了13%,峰值擁堵程度也頻繁刷新2014年的最高記錄。

來自北京交通委的統計也顯示,2014年8月份以來擁堵指數的大幅增加,這與滴滴和Uber在北京大規模補貼的時間高度吻合,2015年6月交通擁堵指數同比再升31.5%,這又與滴滴快車在北京上線的時間高度重疊。

換句話說,Uber和滴滴解決出行難是基於兩種手段:

一是大幅提高了一輛汽車在全壽命周期內的使用強度,通過補貼讓司機和車輛全職化;

二是動員了更多社會車輛在本來不需要的時間和地點加入冗余競爭。

這樣做的後果是無節制的占用道路資源,加大了公共交通系統的壓力,與Lfyt或嘀嗒拼車的模式相比,這相當於對出行難的一種暴力破解。

其次是平臺層面。

某些共享出行模式日益顯示出涸澤而漁的傾向,產品線不斷延伸,拼命給那些已經調動起來的社會資源填充更多的消費場景,在這個過程中,伴隨的是對路權之類公共資源的侵占。

關於公共資源的共享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

1968年Garret Hardin在科學雜誌提出過《公地悲劇》理論,他認為公共牧場會因為大家的過度使用而過早退化,因此牧場作為公共資源只要開放給所有人共享,就一定會釀成“公地悲劇”,這與其說是個經濟學論斷,不如說是對人性的洞察。

另一派是Elinor Ostrom的“公共池塘理論”,她認為只要有相應的制度加以約束和保障,類似公共池塘這樣的開放資源是可以實現平衡共享的,這是典型的制度依賴。

幾十年後,這場爭論已經由在房中大便的Airbnb背包客、屢屢與乘客爭執的滴滴司機和變著法折磨共享單車的用戶給出了答案。

至於作為公共資源的路權則成了現實版的公地悲劇,共享出行本應該有著合理聚攏有效需求並釋放道路資源的先進性,結果卻是資本力量瘋狂助推起來的各類出行平臺加劇了道路資源的稀缺性。

專車和快車表面上緩解了高峰時的需求並發,但實質上是在自行建立商業模式的同時把所有衍生公共問題推給了社會而已。

但共享經濟最大的癥結還是合作。

Robin Chase強調共享經濟中每個人都是具有影響力的合作者,其中的原則問題在於,這種合作應該是由金錢來驅動還是由社交基因做潤滑。

專車或是快車給出的答案是前者。

頻繁的燒錢讓司機看起來是個有利可圖的職業,但很多分析已經證明,快車甚至專車這樣架構於私車之上的生意並沒有優於出租車的成本結構,每公里的運營成本實際上還要更高,這個模式在補貼階段尚可勉強維持,但在市場逐步規範化之後,就根本撐不起可以向司機收取提成的超額利潤了。

Uber和滴滴模式在這里走向了共享經濟的反面,從長遠看,共享經濟恰恰將推動大部分的商品和服務趨向免費。

美國社會學者Jeremy Rifkin有個比較激進的觀點,他認為計算革命的指數增長將使世界形成廣泛而穩定的連接,這會導致服務和商品的邊際成本無限趨近於零,基於交換和交互的共享經濟將成為主流。

這意味著“產消者”正在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制作並分享自己的信息、娛樂、綠色能源和3D打印產品,他們通過社交媒體、租賃商、合作組織以極低或零成本的模式分享汽車、住房、服裝和其他物品。

顯然,社交基因+合理收入的拼車模式更接近共享經濟的神髓。

在Lytf嘀嗒拼車的模式中,車主的固定成本由合乘出行者做了合理分擔,對車主是有效補償,對乘客也不構成負擔,而Uber和滴滴模式中,司機的成本結構決定其盈利訴求被無限放大了,互助精神被傳統企業的運營行為取代了。

這就導致了共享經濟的四個核心理念正在被偽共享玷汙:

1、不消耗公共資源就解決社會問題;

2、使用權勝過所有權;

3、可持續性取代消費主義;

4、合作壓倒競爭。

今天被偽共享圈粉的人們是否想過:

我們為昂貴的、專屬的,過度占用公共資源的服務樂此不疲時,是否離那種低成本的,基於人際信任、互助協作式的共享精神越來越遠了呢?

是時候做個了斷了。

共享經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459

神奇公式之所以奏效,是因為遵循了巴菲特的思想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x2hu.html

神奇公式之所以奏效,是因為遵循了巴菲特的思想

原創 2018-03-01 姚斌
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我的手上有一本《股市穩賺》修訂版,這本書的作者是喬爾·格林布拉特。《股市穩賺》第一版發行在2010年。5年後作者又對這本書進行了修訂,增加了“修訂版導言”和“後記”。在後記中,作者探討了第一版發行以來所發生的事件、結果以及所學到的經驗教訓。

許多人對“神奇公式”將信將疑。所謂的神奇公式就是依據上市公司收益率和資產回報率進行排序。收益率反映的是股票的估值程度,回報率則代表公司的優質度。計算機按照這兩個指標對所有股票進行排名並選出排名靠前的股票進行投資,於是這兩個指標遂成為“神奇公式”。

多年前我還寫過一篇《一招鮮,吃遍天?》的文章表示了疑惑。不過,《你唯一需要的投資指南》的作者安德魯·托拜厄斯在《股市穩賺》的序言中指出,這本書最好的地方就是大多數人不會相信書中的內容,即使相信也不會有耐心照著書中所說的去做。這很好,因為越多的人知道一個東西非常好使,這個東西就會變得越發昂貴。托拜厄斯與格林布拉特交往了幾十年,他親眼目睹了格林布拉特的成功。他認為格林布拉特“非常成功”,並且“最不同尋常”。

格林布拉特對於自創的神奇公式,從來都是深信不疑。自從《股市穩賺》出版後,這本書在全球賣掉了30萬冊,並且被翻譯成16種文字。這著實讓人驚訝,看來一探究竟的大有人在,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依照公式進行實踐。

格林布拉特的自信從何而來?正如他在後記中所表白的那樣,在第一版發行後5年時間里,整個經濟經歷了泡沫、衰退和複蘇,而神奇公式的原理還是巋然不動。因為這個公式也是遵循了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教導:投資時需要預留足夠大的安全邊際,在公司的價值和投資者付出的價格之間預留出巨大的空間就能夠創造出安全邊際,從而帶來了長期投資的成功。公司長期價值的變化並不會像股價那樣變化劇烈或者顯著,而情緒化的價格波動則會導致股價遠遠低於標的企業的價值並為聰明的投資者所用。

神奇公式就是利用了情緒化的價格波動導致股價無效而創立的。神奇公式可以找到以相對於真實價值可低價交易的公司,並試圖從中確定安全邊際。這樣的公司通常都是贏利高的企業,相對於投資者付出的價格,公司的贏利越高越好。實際上,神奇公式並不是關註贏利和價格那麽簡單,但其思路是一樣的。神奇公式根據股價相對於贏利的低廉程度,按次序將公司分級,目標在於找出質優價低的股票。因為它是公式,所以市場先生的情緒對其毫無影響。

在後記中,格林布拉特坦誠神奇公式的一部分是由巴菲特創造而來。格雷厄姆的原始思想基礎是通過高安全邊際投資尋找低價股的。巴菲特在繼承他的老師思想基礎上又從中增加了重要的一項:以低價買進公司很好,但以低價買進優質公司更好。這一項或許就是讓巴菲特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者的主要原因之一。

優質企業的價值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而劣質企業的價值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當買進一家劣質企業的時候,隨著對這家實際價值不斷縮水的劣質企業的持續投資,最初較大的安全邊際會減少,甚至完全消失。而對於一家優質企業來說,情況正相反。長期擁有一家能夠不斷將贏利以高收益率進行再投資的企業,可以創造附加價值並有效地提高最初的安全邊際。

格林布拉特認為,他的神奇公式能夠系統性地尋找經營良好的公司。其目的能夠評測每家公司將其在營運資本和固定資產上的投資轉化為贏利的能力。相對於在營運資本和固定資產上的投資,公司創造的贏利越多,神奇公式給它的經營排名就越高。當然,神奇公式並不只是尋找低價公司,也不只是尋找優質公司。它會設法買進那些將價低質優結合得最好的公司。神奇公式尋求的是以低於平均水平的價格買進高於平均水平的公司。這一投資策略不僅合乎邏輯,似乎還能長期奏效。

但是,格林布拉特也看到神奇公式並非都是萬能。因此他花了不少篇幅來解釋這個問題。神奇公式顯然也有缺陷。

第一個缺陷是,公式常常不能奏效。不能奏效指的是往往在短期時間內,也有可能有時並不太短,也無法奏效。神奇公式所選擇的大多數公司往往正面臨著不利環境或某種不確定性。如果投資者對大多數神奇公式所選擇的公司今後的預期不是過於悲觀的話,他們是不會太失望的。即使預期公式所選的某些公司,在今後幾年贏利較低,真正反映在股價上也不會下跌太多。在許多情況下,較低預期已經在股票的買價上反映出來了。另一方面,如果贏利稍高或顯著高於股票購買價所反映出來的悲觀預期,這樣的股票往往很可能在未來若幹年取得非常優異的表現。

因此,如果在未來幾年贏利不會很好的公司身上的損失不是太多,同時在未來幾年贏利稍高或很高的公司身上能夠賺到很多,這就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辦法。長期平均來看,買進20或30只神奇公式股票,能夠提供相當令人滿意的收益。不過,即使這一策略從長期來看似乎奏效,但短期內市場先生未必合作。這一缺陷很明顯。神奇公式策略可能會在好幾年里低於市場表現。

如果公式真的在每月每季每年都奏效的話,那麽幾乎所有人都會遵從這個公式。而被公式選中的股票的價格就會被推高,公式最終將不再奏效。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公式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並不那麽偉大。如果遵循了公式,那麽很多時候就要被迫買進一組冷門股票。然後,這個人可能並且經常不得不在其投資組合低於市場表現的時候坐等若幹年。因此,固守這樣一個若幹年不能奏效的策略,特別困難。

第二個缺陷是,戰勝市場與賺錢是兩碼事。在某些方面,這個缺陷比第一個還要大。這就是說,假如投資者買進了一個100%看多股市的投資組合,如果股市下跌,那麽這個投資組合也會隨之下跌;如果股市下跌40%,而這個投資組合下跌了38%,那麽這樣的戰勝市場並不會帶來太大的安慰。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股票投資可能會占其投資組合的重要部分,這個比例或者40%,或者80%。無論其比例如何,投資多少總應該建立在一系列個性化的考慮之上。這時候,格林布拉特就認為,神奇公式策略是最好的選擇之一。投資者必須考慮因恐慌退出股市,願意承擔的損失是多少。如果承受不起神奇公式在未來若幹年不起作用的結果,那麽其投資組合在一個長期策略上是沒有意義的。

即使神奇公式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在長期的視野下表現還是良好的。格林布拉特對過去10年里美國最大的1000家公司(市值在10億美元以上)進行檢驗。這個10年剛好是標準普爾500指數發生罕見下跌的10年。根據回溯檢驗,神奇公式在同期獲得了255%的投資收益。也就是說,在這個10年期中,神奇公式的年化收益率是13.5%,而標準普爾500指數卻每年下跌了0.9%。

格林布拉特特別指出,即使在神奇公司取得優異成表現的十年里,投資者仍然必須承受很多糟糕的表現。事實上,在這十年中,神奇公式有34個月的表現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表現,此外還有一個與這一時期不重疊的13個月的不佳表現。在這輝煌的十年間,神奇公式有將近4年的時間年化收益率超過指數收益率14%以上。在神奇公式年均表現僅僅高於指數5%到10%的日子里,神奇公式投資者該有多大的耐心才行。其實這不奇怪,聰明投資本來就需要極度的耐心。

最終的結論是,就像這本書的第一版所寫的一樣,格林布拉特堅信神奇公式策略會對股票投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也許會多年低於市場的表現,即使在超越市場的表現時間里,它也可能虧損,但是這個公式依然是合理的。長期來看,一個買進質優價低的公司的合理策略是會奏效的。挑戰在於,長期是否堅持這個策略。

在國內,也有一個以“神奇公式”為核心思想編制的策略指數,那就是“中證價值回報量化策略指數”。這個指數以A股2005年至今的上市公司股票作為研究標的,也是基於“神奇公式”選股策略在A股市場上進行實證分析和優化,其策略采用的公式來源於www.shenqigongshi.com提及的中國版股市神奇公式。目前該網站的vip2會員可以實現網站全功能:比如神奇公式A股和港股通的實時選股及歷史回測;查詢任意一只股票的神奇公式排名;提供規避大泡沫擇時利器(告訴你什麽時候應該賣出手中的持倉以提高收益率,告訴你預測手中持倉股未來的預期收益率)。公眾號讀者可以獲得vip2用戶八折優惠券,添加神奇公式團隊的官方客服微信號gssqgs,即可獲得。

該策略的核心是:低價買入並持有一段時間優秀公司的股票。實踐回測的結果是,其全收益指數(全收益在計算中將樣本股分紅計入指數收益)從2005年12月30日的1000點基點到2017年7月21日,點位指數18644點,創造了12年17倍的收益。而在這12年期中,A股市場卻先後經歷了2008年和2015年兩次的極端下跌。這說明,神奇公式即使運用到A股市場中,在長期的視野下也是卓有成效的。看起來格林布拉特所言不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3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