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凝練幹貨:YC 創業第二課,團隊與執行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09/146543.html

i黑馬:YC 與斯坦福合作開設了新課程「怎樣創立一家創業公司」。課程除了 Sam Altman 本人授予之外,還將包括 PayPal 創始人 Peter Thiel 授予的壟斷理論,以及著名投資人 Marc Andreessen、Ron Conway 以及 Pinterest 的創始人 Ben Silbermann 的「怎樣融資」等等。

 

\這里是一篇為大家整理課程的主要內容。

 

在第一節課中,Dustin Moskovitz 告訴我們創業者需要將全身心都投入公司,面臨很大的壓力,一定要再三考量自己的創業動機;Sam Altman 則談了想要獲得成功的四個要素中的前兩項,創意和產品,今天這節課就接下來聊聊後兩項,團隊與執行。

 

團隊

 

尋找合夥人

 

根據 YC 的經驗,導致企業在早期失敗的原因,第一位就是合夥人之間有矛盾。合夥人的重要性大家心中似乎都不言而喻,可到實際操作中,不知為何,謹慎程度常比招聘員工時還要低。尤其是學生,偶然遇到有類似想法的人,就看似一拍即合地開始創業。這對公司未來是個很大的隱患,因為你根本不熟悉自己的合夥人。YC 遇到過一些這樣的公司,比例大概是 75 家中有 9 家,這 9 家公司甚至都堅持不過一年時間。

 

怎樣的合夥人是合格的

 

首先你必須熟悉他,了解他的做事風格。

 

再者,這位朋友最好是像 007 一樣無所不能的存在。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合夥人最好像 007 一樣不屈不撓、足智多謀、明辨是非、勇敢果決、創造力非凡。這聽起來好像不現實,但重點其實在於,與綜合素質略勝一籌的人合夥要好過與只專註於某特定領域的專才合夥。

 

兩個合夥人之間最好能優勢互補,例如如果你不了解技術,就找個技術合夥人。

 

要到哪里去尋找這樣的人

 

做為學生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在學校里尋找到誌同道合的夥伴。另外如果在類似 Google,Facebook 等大的科技公司實習過,里面認識的同事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找不到怎麽辦?

 

你可以一個人創業,找不到合夥人比與一個不合適的人共同創業要好一些。不過在成功的創業公司中,擁有 2 人或以上的還是占大多數(YC 前 20 家最具價值的公司都是如此,他們認為最佳的人數是 2-3 人)。

 

提防過度招聘

 

在創業初期只招需要的人,讓公司保持在一個較小的規模。在外人眼中,一個公司擁有多少員工能從某個側面反應出公司的狀況。所以擁有很多員工似乎是個令人驕傲的事情。這種「掙面子」的心情還是挺難以抵抗的。但要認識到,人員過多對創業公司初期來講並不是件好事。公司每月的支出會因此增加,員工之間的關系也會變得複雜,繼而決策的執行效率都會降低。如果因為草率行事而招到不合適的人員,也有招致毀滅性打擊的可能。當然這只是初期,後期可視公司需要繼續招聘。

 

Airbnb 花了 5 個月才招進第一個人,他們第一年只招了 2 人。在開始招聘前,Brian Chesky 和他的團隊列下了他們希望自己每一個員工都能具有的品質。第一條是,你必須認同 Airbnb。另外有一個瘋狂的問題是「如果你被診斷出只剩一年的生命,你還會加入 Airbnb 嗎?」。這個問題後來連他們自己都覺得太過分了,就改成了 10 年。

 

公司招聘了員工,員工定義了公司,所以員工對公司的信心非常重要。如果有機會接觸 Airbnb 的前 15 位員工,你能感受到他們對公司的歸屬感。這個現象是非常難得的。但是通過放慢招聘速度,擡高準入門檻,其實所有公司都能做到這一點。

 

招聘員工

 

只招最優秀的人

 

平庸的人無法締造偉大的事業。創業者總是認為自己的主意很優秀,會有很多人願意加入。而實際上招人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花 1 年時間招 1 個人也不足為奇(招聘占據的時間最好能保持在 25% 左右)。在此期間,不要因為挫折而降低招聘的門檻。若是前 5 個員工中有 1 個平庸的員工,很可能就會毀了公司。在大公司中,一個人的影響力沒有這麽大;但在創業公司,每個人的動作都會直接影響到公司層面。

 

到哪里尋找

 

同合夥人一樣,最好能招你了解,或其他員工了解的人。實際上在科技公司中,前 100 位員工通常都是通過內部推薦的方式獲取到聯系的。創始人們會帶頭詢問每一個他們認為優秀的人是否有加入公司的意願,底下的員工也同樣會這麽做。如果你加入 Google 或者 Facebook,那入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被 HR「嚴刑逼供」,是否有適合加入公司的人選。

 

還有一個方法是到其他地方去尋找。在本地工程師可能非常緊俏,但把眼光放寬到世界,就能增加很多選擇。

 

用什麽標準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

 

  1. 聰明

  2.  

  3. 有行動力

  4.  

  5. 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是夠願意與之一起共事 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一方面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能傾聽他人的意見。

  6.  

  7. 願意承擔風險。其實願意選擇創業公司本身就是願意承擔風險的表現,但創業是最近比較時髦的話題,難免有盲目從眾者混入其中,所以還是要確保對方的確有承擔風險的心理準備。

  8.  

  9. 有狼性。努力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到最好,沒有什麽能夠阻擋。

  10.  

  11. Mark Zuckerberg 有兩條招聘原則,一,跟應聘者在私底下也合得來;二,如果自己是員工,願意跟隨像應聘者這樣的上級。

  12.  

經驗重要嗎

 

工作經驗對那些掌管公司大部分業務的職位很重要,但對某些職位的影響卻並不大。所以在招聘過程中,應聘者在相關領域的經驗是否重要,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Sam Altman 的經驗是,創業公司早期的招聘中,態度比經驗更重要。他做下的最明智的幾次招聘決定,對方在相關領域都沒有經驗。

 

面試

 

許多創業者不懂得面試技巧,所以最佳的選擇是,與候選人一起工作 1-2 天,完成一個小項目。這樣不僅面試者能做出準確評價,候選人自身也能感受到是否與公司合拍。 如果不得不進行面試的話,就不要問一些所謂的「智力題」,而要詳細詢問應聘者之前做過的項目的具體情況。接著可以給應聘者之前的工作單位致電,問題不要太寬泛,可以顯得咄咄逼人一些。例如,「你覺得某某在你一起共事過的人之中能排前 5% 嗎」,「他在就職期間具體做了什麽」,「如果有機會,你願不願意再次聘用他」。

 

股權的分配

 

粗略估計,前 10 位員工理應獲得約 10% 的股份。創業者不需要在他們剛加入公司時就給出這麽多股份,時間可分為 4 年。在此期間,他們一定會為公司創造出更加巨大的回報。

 

在股權的分配問題上,不要對投資者太慷慨,而對員工太吝嗇。畢竟投資者給完錢後基本上就什麽都不做,而員工將是與創業者一起締造公司歷史的人。

 

至於合夥人之間的股權分配,Sam 認為應該在初期就把這件事定下來,每個合夥人的股份應大致相等。

 

留住人才

 

這個話題在之後的課程中會詳細講述,在此處先略帶一提。

 

留住人才的根本就是要讓員工工作得開心,並且感受到公司對他的重視。要做到這點,首先就是上文所說,要合理地分配股權。員工剛加入公司時的興奮感是會被時間消磨的,如果他們覺得自己在公司的貢獻沒有獲得公平的回報,完全可以一走了之。其次,要學會贊揚自己的員工。建議創始人們學習一些管理上的知識,有些我們認為自然的行為對於一個老板而言是不可取的。作為一個管理者,要勇於承擔責任,也要學會把成功的榮譽歸結於自己的團隊。

 

果斷取舍

 

不合適的人要果斷放棄,不要花太長的時間等待他們去改變。那麽怎樣的人是不可取的呢?

 

  1. 屢次無法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

  2.  

  3. 熱衷於辦公室政治;

  4.  

  5. 總是抱有悲觀的情緒。

  6.  

執行

 

CEO 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這邊重點提及的是,CEO 要保證公司向著既定的方向發展,確保所有已完成工作的質量符合公司標準。想做到這一點,有如下三個建議:

 

創始者本人起到帶頭作用

 

創業者會將自身的做事風格帶到公司中,員工們會一切按照創業者的標準來。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員工能努力工作,註重細節,處理好與顧客之間的關系,首先自身就要起到帶頭作用,把這些事情做好。不要通過招聘 COO 解決這些問題。

 

專註於最重要的事

 

每天會有成千上萬個問題湧到創始人的面前,這時必須堅定舍棄一些不重要的任務,最後只留下 2-3 件必做事項。對於一個對各種事物都充滿好奇和興奮感的人來說,做出這種取舍很困難。但市場和時間是殘酷的。通常每天能完成的任務只有 2-3 個,如果太貪心,反而會一事無成;若對事情的優先級判斷錯誤,最後在錯誤的方向上努力,那就會被市場淘汰,沒有任何寬容。

 

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

 

那些有關維持公司成長的事情是最重要的。團隊經常會因為公司的公關活動興奮異常,其實這些活動對公司的貢獻可能微乎其微,不過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創業者需要怎麽做

 

創業者需要設定出一個總體目標(例如增長率達到多少多少),並在團隊面前反複提及,讓所有人都銘記於心,在目標的驅動下工作。另外不建議團隊成員分布在不同的地方,遠程工作的效率非常低下。

 

保證工作強度

 

創業需要創業者全身心的投入,在工作之余放棄掉許多事情。所以對於想把握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的人來說,創業不是一個好選擇。但是一旦努力對了方向,每一份投入一定都會有所回報。假設你的產品是一個網站,只要平均每個用戶帶來 1.01 個新用戶,用戶數就能進入指數增長;而如果這個數字是 0.99,那網站就終將消亡。同樣的,創業者只需要比自己的對手優秀一點點,最終都能帶來巨大的差距。

 

快速叠代

 

猶豫不決是創業公司的毒藥。平庸之人總是看上去有很多好想法,但是他們從來不會去實現。沒有行動力,只會止步不前。好的創業者是那些能夠快速把小事情做好的人。公司的產品是否在不斷發展是 YC 用來判斷成功最適用的一個標準。即便每次只進步一點點,一年之後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不要盼望一步登天的事情發生。如果項目太大太複雜,就分步分階段完成。

 

保證產品更新速度的同時,也要保證質量。這就是創業的難點,單獨做到其中一項不是十分困難,若想兩點都能達到,必須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做到要求高,執行快。

 

不要失掉前行的勢頭

 

初創企業只能不斷向前,一旦停滯或倒退,團隊很容易亂了陣腳,陷入失敗的惡性循環。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不要妄想給自己的團隊灌輸雞湯就能走出這個循環,此時需要打贏一些小仗(例如提升銷售量)來挽回團隊的信心。在失去勢頭之後,團隊內部會很迷茫,對公司的發展方向會出現各執一詞的情況。此時暫停爭論,聽從用戶的建議會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在創業初期就定下新產品的發布節奏,對將來保持前行動力會有非常大的幫助。如果團隊中的慌亂是由競爭對手施予的壓力造成,創業者要承擔起穩住軍心的責任。告訴自己的團隊,只有專心做好自己的產品,才是獲得勝利的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32

Paul Graham:YC創業第三課,與直覺對抗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0/146551.html

YC 與斯坦福合作開設了新課程「怎樣創立一家創業公司」。課程除了 Sam Altman 本人授予之外,還將包括 PayPal 創始人 Peter Thiel 授予的壟斷理論,以及著名投資人 Marc Andreessen、Ron Conway 以及 Pinterest 的創始人 Ben Silbermann 的「怎樣融資」等等。

本篇,YC 創始人 Paul Graham 告誡我們創業像滑雪,不可靠直覺行事;創業亦如為人父母,20 多歲的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在YC創業課上一講,歷任Google與Facebook的推廣大牛Alex Schultz堅定了「用戶留存很重要」的信念。這一講,就由Wufoo的創始人Kevin Hale繼續這個信念,說說怎樣才能讓用戶喜歡你,愛上你,依賴你!用戶與產品的關係,也是現實中人與人的複刻,愛是相互的,所以,要先讓用戶感受到你熱切的愛,全員客服或許是個好主意。

文章由雲啟創投投資經理曲凱整理,有刪節。
 

YC 創業課的第七講請來了 Wufoo(一款免費的表單設計工具,後被 Survey Monkey 收購)的創始人 Kevin Hale。數據顯示,一家創業公司在退出前的平均融資額度約為 2500 萬美金,退出時給投資人帶來的回報平均為 6.76 倍,而 Wufoo 一共只融資了 11.8 萬美金,卻在退出後給投資人帶來了近 300 倍回報。Kevin 這次講座就從「怎樣做一款讓每個用戶都喜歡的產品」入手,來給大家講 Wufoo 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

就像約會或婚姻,經營與用戶的關係是第一位

Kevin 認為增長其實從本質上來看很簡單,就是轉化率和流失率的差值,這兩者最後相差的部分也就是網站的增長,很多人會關註轉化率,卻不那麼關註流失率,但實際上降低流失率是更高效的促進增長的方式。很多人會從很理論或很量化的角度來研究和講解增長問題,而 Kevin 則會從更人性化更感性的角度來講這個事情。

KevinHale 的生意觀是,如果要賺到一百萬,首先要專註在怎樣為用戶創造價值,獲取到第一個用戶並賺到那第一塊錢,而之後的事情就都會順其自然了。為了做到這點,Wufoo 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就是和用戶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這種產品和用戶的關係也是現實生活中人和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複刻,比如新用戶對於產品來說就是一種約會的關係,而老用戶則是婚姻關係。

在約會上,人們在意的或者說最後能記住的就是很多的「第一印象」,比如那個人第一次的著裝打扮、言談舉止等等,對於產品來說也一樣,真正重要的是「首頁」、「落地頁」、「價格信息」、「登陸註冊」、「第一封郵件」、「第一次售後服務」等等給用戶的第一印象,這些印象決定了是否能夠讓用戶留下。而當時間久了之後,一些本來令人討厭的東西會變得更生活化和不那麼重要,就像你用人人網足夠久了,哪怕它各種地方都很噁心,也還是離不開了(或至少不是離開的決定性原因)。Kevin 還舉了其他幾個例子,比如 flickr 的登錄按鈕文字(GET IN THERE,而不是 LOG IN)等來說明一個好的產品可以是有性格和有情緒的。

在婚姻中,夫妻也總會吵架,而吵架的原因不外乎是金錢、孩子、性、時間等,相對應的這幾點也可以用到客戶服務中,比如以上幾點可以分別對應價格、用戶的客戶、產品性能、產品結構等。

大家一起做客服,產品才可能有愛

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如上圖中每個重要的可能喪失用戶的環節中都有客戶服務的蹤影。如果能把客戶服務做好,才能把用戶留存率提高。而現實情況中,工程師和設計師都被從客戶接觸中剝離開來,只是埋頭設計或實現產品,這就導致了客戶服務中產品本身薄弱的一環。但如果一個公司能把所有的產品製造者都變成最終的客戶服務者,那麼這個產品就有可能是一個真正有愛的用戶需要的產品。(用戶本身被當作了 RD 的 QA)

Wufoo 內部是所有員工輪流進行客戶服務的,他們一共有 50 萬個客戶,500 萬個終端產品使用者,一週內解決大約 400 個問題,要發送大約 800 封郵件,而平時工作日的問題反應時間為 7-12 分鐘。Kevin 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客戶服務的重要性和 wufoo 在這方面的事件(比如每週寄手寫感謝信給用戶等)。最後 Kevin 以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中的觀點為結束:

世界上有且只有三種方法可以幫助你達成市場統治者的地位,一是最好的價格,二是最好的產品,三是最好的綜合解決方案,這三種是平行的可以任選其一。其中,選擇最好的價格就要在供應鏈和物流等環節上下功夫,選擇最好的產品就要專註於 R&D,而最好的綜合解決方案就是要和消費者親近,就像所有奢侈品牌在做的事情一樣。第三條路的好處是這是條所有人在所有階段都可以選擇的路,它不需要過多的錢或人,卻能最終達成一樣的效果。

問答:

1)如果有很多種顧客,他們的需求不一致怎麼辦?

答:把重點放到你最重要的顧客群體上

2)怎樣處理花費精力最好產品與做其他事情(如銷售,推廣)的關係?

答:銷售、推廣等是產品做的不夠好的時候要交的稅,最理想的還是做好產品,給用戶一個好的故事,讓他們幫忙進行口頭傳播。

3)怎樣確定企業和產品的發展方向?

答:通過客戶服務和用戶反饋看人們需要什麼。當然用戶們會要求各種東西,你的任務就是找到深層的原因,找到他們真正想要的。

4)怎麼看待 Hackathon?

答:Hackathon 一般是你花 48 個小時在一件你非常有激情的事情上,但最後 99% 的東西都不會真的被做成產品。所以 Wufoo 做的事情叫做「King of the day」,在這天裡一個員工被隨機抽中,然後他可以讓全公司的人一起做一件事情,用兩天的時間完成並上線。

5)你們都在家工作,怎樣確保公司正常運轉?

答:Wufoo 把必須要開的會議固定在週五的下午,其他的時間都要充分尊重員工,因為如果一個人真的花費三天的時間在一件事情上,他的效率可以達到非常高。Wufoo 甚至有一個 15 分鐘法則,就是說在 15 分鐘內不能通過電話等溝通解決的問題都要被放到週五的半天的會議中。

6)你怎樣從招聘端確保找到適合在家工作的人?

答:一般都是先從一個side project,以合約工的形式開始。先讓他們做一個月左右的小項目,就知道他們各方面的情況了。Wufoo從來不只通過面試招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222

Ben Silbermann:YC 創業第11課,企業文化需培育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6/147752.html

i黑馬:YC與斯坦福聯手開設的創業課程「怎樣創立一家創業公司」第11課。本次由 Pinterest 創始人 Ben Silbermann 與 Stripe 兩位創始人接著上講繼續聊聊如何建立企業文化以及如何組建團隊。

本文由 How to Start a Startup Lecture 11 聽譯整理而成。
 

\Sam Altman:我想從一個很寬泛的問題開始,各位覺得在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企業文化是什麽?

Ben Silbermann:我覺得企業文化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第一,我們招聘什麽樣的員工,這些員工有著怎樣的價值觀;第二,我們每天都在做什麽,為什麽要做這些事情;第三,團隊之間在互相交流什麽;第四,發生什麽事情對團隊來說是值得慶祝的。

John Collison:Stripe 比其他公司更重視透明度,因為我們認為對公司大局有宏觀了解有助於團隊成員之間的高效協作。

Patrick Collison:隨著公司的壯大,創始人不可能再經手處理每一個問題。當實際參與程度越來越低的時候,企業文化就是解決之道,因為它會成為團隊成員做事的標準。例如在雇人的時候,決定最初的十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每個人都會帶來另外十個人,要考慮到你想要他們帶來的 100 個人是什麽樣的。

Sam Altman:「找到最初那十個正確的人」是我們演講者在這里經常涉及的話題,你們在找這十個人的時候有什麽標準?

Ben Silbermann:有人說公司文化是像建築一樣去搭建的,我覺得形成一種公司文化更像是培育花園。播種、澆灌、除草,花園才會長勢喜人。我們在招初期員工的時候,會招與自己性格相似的人—工作勤勉,恪守信用,不傲慢自大。這些初期員工大多有創造力、好奇心,興趣廣泛。例如我們一位愛好魔術的工程師,不僅開發了一款魔法棒 APP,還自己拍攝了產品視頻。我們希望團隊成員能有創造偉大產品的野心。

John Collison:我們早期的團隊成員都是通過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這種人際網絡獲得的。因為初期招聘實在太困難了。公司沒有名氣,沒有產品,沒有好的薪水和辦公環境,不僅求職者自身會猶豫,他身邊的朋友通常也會極力勸阻。我們願意找那些在自己領域剛起步,但顯然非常具有天賦的人。例如我們的第一位設計師,加入時才 18 歲,還在瑞典上高中,但我們能看出他的才華。

Patrick Collison:我們希望初期員工是個真誠的人,能夠與人相處,也值得信任;他要有能完整地把一件事情做好的行動力。比起做過很多不同的事,我更欣賞能潛心鉆研一類問題的人;最後他要在乎細節的完美,例如我們公司內部 API 接口一旦有錯誤所有人都會收到郵件和電話,對外的郵件不可以有語法和拼寫錯誤等等。

Ben Silbermann:我想再補充一點,任何場合都可能成為招聘初期員工的契機。一次線下科技活動拉,某次烤肉聚餐上的閑聊拉之類之類的。要主動去尋找那些優秀的人,尤其是當你的公司還默默無名的時候。

Patrick Collison:如果創業的方向過於小眾,也可能會造成招聘上的困難。

Sam Altman:你們具體會做些什麽來判斷候選人的確具備你們所需要的這些品質?

Ben Silbermann:其實沒有完全準確的判斷,只有真正共事後才知道雙方到底合不合適。如果發現有不合適,首先要通過交流看能否改進;互相無法磨合的,創始人就要果斷放棄。不過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有的領域創始人本身有所涉獵,自己心里有評判標準,而有的領域,比如財務、市場等等,創始人無所判斷對面的候選人是否有足夠的實力。面對這種情況我會去尋求現實中在該領域有所成就的朋友的幫助,詢問他們從事該行業的人所應具有的品質,如何面試,有什麽尋找人才的渠道,有沒有推薦的人選等等。招聘是個很花費自己心力,也很花費別人心力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慎重對待。

至於具體的招聘流程,Pinterest 有一套問題,我們會根據每次招聘不斷更新改進。另外要告訴面試者他們進來後面對的是怎樣的工作。有才幹的人喜歡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我聽說 Paypal 曾經告訴應聘者,「Mastercard 跟我們杠上了,你所做的工作可能會變成非法行為,但是一旦成功我們將重新定義支付」;iPhone 項目招募人員時,許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麽,但 Apple 會告訴他們,「你們可能會三年見不到自己的家人,但你孩子的孩子會永遠記得你創造出的產品」。我覺得這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篩選方法。

John Collison:我們當時是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試著和 Stripe 現任的工程師一起工作,從旁觀察他編代碼,了解他的工作方式;公司拓展方面,我們也是和相關人員一起分析了 Stripe 現有的項目,再展望了一下未來可能的發展。

Ben Silbermann:還有一個面試時的小技巧。我們不會去驗證應聘者簡歷的真實程度,但我們在面試的時候會問他類似這樣的問題「你跟 Jonathan 是朋友吧,我們在私底下關系也不錯,你覺得如果讓他來評價你的話他會怎麽說?」。這種問題能加強應聘者的社會意識,給出的答案會更加可靠。

John Collison:尋求第三者的意見的確很有用。但是一般人在評價他人是都會想盡可能地顯得友善,所以你在詢問第三者意見時要問得具體一些,例如「你覺得他是你曾共事的人中間最優秀的那 1% 嗎?」,或者「John 說他很擅長這些事情,你覺得他在這些領域表現如何,有什麽具體的例子嗎?」

Sam Altman:你們會做些什麽讓新加入的成員適應公司的文化,讓他們在陌生的環境高效而愉快地工作?

Ben Silbermann:當我們還是一個小團隊,在一個很小的辦公環境中工作時,這些問題其實是不需要考慮的,人跟人之間很自然地就會建立起關系。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時不時地提醒新員工公司未來的發展計劃,不要讓他一直被一些瑣碎的任務纏繞。

公司有了一定的發展後,這個流程就漸漸正式起來。我們會追蹤新人入職的每一個時間節點,從他們面試起到他們入職 30 天後,他們是否已與同事熟絡,是否了解公司的架構,是否知道自己的上級是誰,公司現階段主要的目標是什麽等等。培訓流程為期一周,我們希望新員工在此之後能對自己未來在公司的發展有個打算。如果新員工無法很好地適應,首先這個團隊暫時不會再增加新人,其次我們的培訓流程也需要改進。總之,要從個人層面上了解他們的期望、工作方式,例如是否喜歡在安靜的環境工作,是愛早起幹活還是深夜趕工等等等等。

John Collison:有的公司喜歡循序漸進,逐漸引導員工,我們是比較直接的類型,會讓新員工盡快接受他們之後要面對的工作。還有就是快速地對其所做的工作做出反饋。

Sam Altman:隨著公司的壯大,你們招聘新人和管理團隊的方法有什麽不同嗎?

Ben Silbermann:改變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有一點是,我們希望在公司的大框架下,內部的小團隊還能保持自主和靈活。這有點像一家公司架構下有許多的創業團隊。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這需要小團隊自身有控制力,他們要知道怎麽獲取自己所需的資源,能辨別什麽是團隊最重要的指標。我們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管理一個較大的團隊。要是不能把大團隊拆分成小單位,那管理的難度就會呈幾何式上升。對 Pinterest 來說,我們希望每個團隊里都能有個強勢的設計師,或者強勢的工程師來領導。這雖然很難做到,但合乎我們的公司文化,即讓不同領域的人互相碰撞,合力做同一件事。

至於招聘,我覺得我很幸運,在招聘大約第 14 號員工時,找到一個非常有經驗的人事經理。她在創業公司和像 Apple 這樣的大公司都工作過,知道尋找人才的渠道,也知道怎麽辨別既有專業能力,又能適應我們公司文化的人。

Patrick Collison:公司初期會比較考慮眼前的事情,比如一個月後我們要做什麽;壯大後布局也會更加宏大,會開始考慮一年後,四年後公司需要做的事情。招聘也一樣,初期因為用人的需求強烈,所以不適宜招個潛力股慢慢培養,更需要能馬上上手的專業人士。

學生:你們初期招聘的人有最後成為管理層的嗎?

Ben Silbermann:有的有,有的沒有。在創業公司工作的一個好處就是能獲得在普通公司不會有的機會,例如讓你帶領一個團隊,或者負責一個項目。我們有很多程序員,工程師出身的員工,表示自己願意嘗試帶領一個團隊。有的人就此發展,有的人也借此機會發現自己並不喜歡管理層的工作。對於後者,我們同樣有適合他的位置,讓他就以程序員,工程師的身份繼續發展。

學生:你們對產品的設想從創業到現在有發生改變嗎?

Ben Silbermann:我們起初只是因為自己喜歡收集東西,覺得其他人也會有這個需求才設計了 Pinterest。我們沒想到它會發展成為去看他人的收藏,變成了一個探索信息的新方式。當然現在基於已有的條目,我們開始傾註大量資源提升推薦、搜索、訂閱的質量(產品挑選和分類由人工完成)。

學生:你們會根據自己的用戶類型招人嗎?

Ben Silbermann:會。通常來說,我們只招產品的活躍用戶。但我們不要求這個人永遠對產品滿意,他可能會在某個節點拋棄使用產品。這種人我們很歡迎,因為我們可以根據他的反饋改善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517

為什麽火爆美國的YC模式在中國不能火?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6/148198.html

\到今天,YC投了560多家公司,加起來的市值超過140億美金。換個更直觀的說法,今天在矽谷每4個早期項目里就有一個是YC孵化出來的,這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Paul Graham用9年時間證明,天使投資也可以像工業生產一樣規模化和標準化。
 
中國的創業者已經證明,中國不缺優秀人才。已經在美國上市的六十多家中國互聯網公司就是一個證明。如今的85後、90後的創業者自主創業意識更強,對工作提供的安全感需求更弱。但是投資者給創業者的幫助遠遠不夠。
 
但是中國至今沒有出現自己的YC。我問過不下三十幾個行業里的人,中國有哪家公司做得比較接近YC?找不著,大概有十來個人會說,創新工場轉型之前挺好的。
 
 
為什麽中國的Y Combinator遲遲沒有出現?
 
第一是先天不足,大量創辦孵化器的人並沒有充分的創業經驗。
 
Paul Graham在成立YC之前首先是一個成功的創業家。他和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蠕蟲的編寫者Robert Morris共同創建了Viaweb,該公司九死一生,最終被雅虎收購。創業者需要真正有用的實操經驗,而不是去某個訓練營上個大課。
 
那種講座能讓人熱血沸騰,激發你的創業熱情,但是碰到“如何不花錢推廣”,“市場上哪些渠道可以把一個APP的推廣費用從5塊降到2塊”,“這些渠道獲取回來的用戶壽命周期和ARPU有什麽差別”、“團隊做的業務是躲開BAT,還是刻意瞄著他們的戰略方向先下手為強”此類的問題時,必須要有創業成功過的人來指點。
 
第二是動機不純,夾雜了商業地產、謀求配套資金等考慮。
 
很多一開始說要做YC的天使投資人,都逐漸熱衷於政府補貼、資金申請、炒作地產項目等等。
 
第三,耐不住誘惑,過快轉身VC融快錢,不能滿足創業者期待。
 
有一些相對成功的早期孵化項目,很快就變成VC了,融了一大筆錢,開始風風火火地做風險投資。做了VC,融資多了,大量的管理費在手上,搬進高大上的玻璃大廈,進出五星級酒店多好,沒多少人願意在孵化器里整天跟創業者混在一起了。
 
在最近對美國的創業者的統計表明,創業者最渴望從投資人身上得到的,是企業運營經驗,其次是行業經驗和洞察,再次是投資人幫助創業團隊擴大影響力。如果用這三條衡量,確實有不少孵化器達不到創業者的期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270

從Reddit到YC合夥人 一個知名創業者的VC之路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7/149006.html


黑馬說:亞歷克西斯·奧海涅是知名社交新聞網站Reddit的聯合創始人,同時也是Hipmunk、Breadpig等公司的創始人。以創業聞名的他後來加入矽谷的頂級孵化器Y Combinator,開始他的傳奇VC之路,並出版了一本所有VC都爭相閱讀的書《無須等待:YC合夥人的創業課》。奧海涅是知名社交新聞網站Reddit的聯合創始人,同時也是Hipmunk、Breadpig等公司的創始人。以創業聞名的他後來加入矽谷的頂級孵化器Y Combinator,開始他的傳奇VC之路,並出版了一本所有VC都爭相閱讀的書《無須等待:YC合夥人的創業課》。
 

\文/楊吉
編輯/王吉偉
 

亞歷克西斯·奧海涅(Alexis Ohanian),一個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偏要靠才華的年輕人。
 

奧海涅是知名社交新聞網站Reddit的聯合創始人、執行主席。2005年,在web2.0概念甚囂塵上之際,他因為“矽谷創業教父”保羅·格雷厄姆的一句“你們應該去打造一個互聯網首頁”的啟發,正式創業,創辦了Reddit。這個社交平臺的玩法簡單講,就是允許用戶通過投票來決定哪一則新聞、哪一張圖片或哪一段視頻可以“上頭條”。由於信息從上至下的排列順序完全取決於“網絡民意”,所以Reddit差不多成了網絡上傳播病毒性內容的集散地,網絡人氣和活躍度很高。16個月後,2006年,Reddit被媒體巨頭康泰納仕(Condé Nast)收購,奧海涅一戰成名,同時成為一個大學畢業不久、年輕的百萬富翁。
 

此後,奧海涅並沒有停止創新、創業的腳步。他先後創辦了Hipmunk、Breadpig等公司,其中,Breadpid(面包小豬)是一家服務於公益的社交平臺,在它上面,會銷售許多奇怪又有趣的書籍商品,銷售所得利潤全部捐給慈善事業。除了創業者,他也順利轉型,搖身一變做了天使投資,加盟到了YC創業營,成為其中的合夥人。說起YC,科技界大名鼎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YC,全名Y Combinator,系矽谷的頂級孵化器,它是由前面提到的奧海涅的貴人——保羅·格雷厄姆一手創辦的。至於為什麽取名YC這麽一個奇怪的函數,根據蘭德爾·斯特羅斯在《YC創業營:矽谷頂級創業孵化器如何改變世界》一書中的記錄,當事人格雷厄姆是這麽解釋的:“Y Combinator是計算機科學術語,之所以給組織起這個名字,部分原因就是覺得這個概念很酷,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對於那些我們希望招募的人而言,這個詞就像是個暗號。”至於格雷厄姆,如果你不太清楚這個人,不妨記住接下來這一長段介紹:

保羅·格雷厄姆,哈佛大學計算機博士,生於美國匹茲堡郊區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自幼就表現出在編程方面的天賦。1995年,趕上網景上市,身處互聯網第一波浪潮頭的他想到開發一個搭建網店的軟件,通過搭平臺、辦網站,最終被雅虎以4900萬美元收購,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但格雷厄姆不甘心在別人麾下替人打工的日子,他說“運營創業公司,每天都像在戰鬥;而為大公司工作,就像在窒息中掙紮”,於是沒過多久,他選擇了辭職。

此後幾年一直處於空閑的狀態,偶爾寫寫文章,發表自己對技術、創業、黑客文化的看法。這些文章結集出版,書名就取《黑客與畫家》,這兩個詞恰恰是格雷厄姆前半生的人生寫照。他曾在取得博士學位後,轉投羅德島設計學院暑期班,學習繪畫課程,因為他夢想成為一個畫家。另外,在2005年,格雷厄姆利用自己在矽谷的影響力、人脈資源以及真金白銀的現錢,成立了YC,他也因此被尊稱為“矽谷創業教父”。

 

回到亞歷克西斯·奧海涅,他參加了YC投資的首批孵化指導,得益於格雷厄姆的幫助,他和他的團隊,很快糾正了項目方案,並最終讓Reddit浮出水面。這些細節,都被記錄在了他的個人回憶錄《無須等待:YC合夥人的創業課》(Without Their Permission:How the 21st Century Will Be Made, Not Managed)一書中。他是這麽寫的:

在Y Combinator 約見的那一晚,我們被拒絕了。宿醉一晚後,次日早上我在回Virginia 的火車上接到了格雷厄姆的電話,他說:“聽著,我不看好你們的想法,但我看好你們的團隊。換個想法吧,我們會讓你們加入。”而在打造這家公司一年後,我們也有放棄的打算。我們回波士頓,同格雷厄姆聊了一個小時我們接下來可能做的事。

那是2005年,當時還沒有智能機、App Store,因此當時並沒有一個能夠容下我們當初近乎於點餐APP的地方。保羅·格雷厄姆說:“就在網絡端做點什麽吧,你們有這個能力,能夠幫助解決你們會碰到的問題就成。”當時,我則只看少數幾家網站,我們都不知道要怎樣才能了解這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是保羅的功勞,它成就了Reddit。他說:“你們應該去打造一個互聯網的首頁。”我們當時的反應是:“盡管這聽上去野心不小,我們還是答應了。”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保羅·格雷厄姆成就了Reddit,而奧海涅只是完美地將創想變了現。

 

除了首次官方披露Reddit的發展內幕外,亞歷克西斯·奧海涅還與讀者分享了許多創業心得。例如,做人們喜歡的產品、了解你想要顛覆的行業、三個月內將概念變成產品、為用戶制造驚喜和快樂、增長是唯一重要的事、不要拒絕交朋友、用正確的方式影響正確的媒體等。這些經驗部分來源於他親身實踐,還有一大部分來自他後來作為YC合夥人,投資過的上百家企業。當然,在書中他也對時下熱門的眾籌、粉絲經濟等概念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雖然像是一門創業課的課件,如同一個過來人(學長)對年輕學弟學妹的諄諄教導,但同時作為一本個人化色彩濃厚的作品,《無須等待》也保留了許多有趣的細節。譬如說,奧海涅坦承自己的名字比較女性化,這讓他有點尷尬,而且高中時是一個發胖的宅男。又譬如說,他包括和人生導師保羅·格雷厄姆的許多次交談都是在喝咖啡時完成的,他和投資者、合作夥伴也經常如此,所以他得出結論“我希望這本書如果不能帶給你別的收獲,至少可以鼓勵你走出家門,多喝咖啡”,事實上,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奧海涅後來投資了一家工藝咖啡訂購網站CraftCoffee.com的重要原因。書中其實還有很多諸如此類輕松、好玩、調侃的生活片段。
 

其實不管是“Without Their Permission”(原版書名),還是“無須等待”(中文版譯名),亞歷克西斯·奧海涅借由他的第一部作品,向外界成功展示了他的轉型後的全新形象——除了是一個有著創富傳奇的青年企業家(兩次躋身《福布斯》雜誌“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他骨子里還是一個開朗活潑的鄰家大男孩——或者對90後而言,是個富有幽默感、陽光的、高富帥大叔。奧海涅出生於1983年4月。
 

本文由湛廬文化供稿,本文作者楊吉,法學博士、浙江傳媒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創始系主任。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刊觀點與立場。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188

【觀察】真格方愛之:YC,一場Rock Show!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28/149433.html



黑馬說:YC demo day——YC演示日,由矽谷著名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舉辦。這次的YC大會聚集了一百多家新創公司,在周一周二這兩天里,分別展示了50多家。

 

真格基金總經理方愛之也參加了此次活動,她對幾個項目印象很深刻,如Spark gift、Natural gas company和health care,它們是關於禮物、新能源和健康的。另外還有塗鴉、洗衣、做飯、家庭等有關項目。YC的演示比較輕松有趣, 關於產品的功能並不會講述太多,更多是對產品概念和方向的描述,對於投資人而言是完全公平和高效率的。

文 | 真格基金總經理 方愛之

 

上周末我專門飛到矽谷參加YC demo day。這次的YC大會聚集了一百多家新創公司,在周一周二這兩天里,分別展示了50多家。展示從下午2:00開始5:30結束,每家公司自我介紹兩分半鐘,沒有提問時間,一個小時後中場休息,然後進行下一場。很多在矽谷活躍的中國風險投資人也都到場,所以在會場我遇到了不少老朋友。

 

個人感覺這樣的組織形式非常高效率。首先,這樣的形式讓聽者不會太累,而且因為每家公司展示時間很短,即使不喜歡的展示很快也結束了。而且大會的技術安排非常高效。投資人註冊後能進入一個網站,在那里可以對感興趣的公司點選“like”按鈕,點選後那個團隊也將會知道你喜歡他們,並且能立即看到投資人的email地址,便於他們主動和你約時間見面。

 

 
 
 

這里我介紹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項目:

 

 
Spark gift (www.sparkgift.com) 可以給朋友送股票當禮物。
 
Natural gas company (www.imicrobes.com) 很多人感興趣,是個關於新能源的項目。
 
 

 

跟health care相關的,例如治癌,腦血栓等等。其中有一個提醒你呼吸的健康可穿戴手環公司非常棒http://spire.io ,是一個斯坦福的博士創立的。

 

 

渡鴉科技,展示結束後有好幾十個投資人去找他們,包括一些很出名的的VC,這次渡鴉展示的不是樂流,而是他們長期對全新音控OS的vision。

 

 

Nano satellite (www.bagaveev.com),他們的競爭對手是planetlabs and nanosatisfi。

 

也有一些創業項目是我從未想到會遇上的,比如有一個創始人剛上臺就介紹自己說,“我的編號是42078”。原來這是他在監獄里的編號。作為一個身處監獄深處的創業者,他發現監獄里有著探視親友,購買日常用品等諸多服務問題,於是開始做圍繞監獄的市場。

 

另一個創始人的項目是販賣大麻。這里的大麻指的是合法的大麻市場。他介紹說合法大麻銷售占加州總大麻銷售的50%,而且美國其他地區的合法大麻銷售以及非處方購買大麻量也在上升。我從來沒想到過販賣大麻也可以成為一個創業項目。

 

這兩個項目都放在了展示的中間環節,因為比較有趣,大家哈哈大笑,緩解氣氛。

 

雖然這次的展示項目在我看來不夠想象中那麽有顛覆性,或者讓投資人眼前一亮,但在細分的小領域里都勾勒地比較清晰,每個項目都針對一個小小的痛點,而且確實在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非常有意義。

 

不過這類項目並不是那種顛覆一切的創業項目,不一定是個潛在的billion dollar company。我想像矽谷最具顛覆性的項目,比如真格投的Hyperloop,這樣的項目可能是不會參加YC的孵化器的。

 

我認為值得中國創業者學習的地方:YC的每個創始人都有著非常好的“演示”能力。他們非常善於講故事,而且懂得用一些誇張的幽默來獲取聽眾的興趣。

 

比如,洗衣服取衣服這麽平淡無奇的一個創業項目就被硬生生演化成了一個“軍旅故事”。兩個以色列小夥子一上臺就說“laundry sucks”, 然後在演示結束的時候,他們介紹說自己原來在軍隊里,專門負責提供醫療和食品服務。他們相信如果他們能服務好軍隊,也一定能負責好大家的洗衣需求。

 

另一家線上畫框公司level則非常善於營造概念。創始人說“we are going to do what Amazon did to Borders, what Netflix did to Blockbuster.”也就是“用創新打敗傳統”。他們用了一些Buzz words吸引註意力。如果單聽的話可能沒什麽意思,但是因為他給出了一些顛覆概念,立即給予了大家很多想象空間。

 

還有家專門做低溫做飯項目的公司Sous vide,創始人給了兩條線,說在70年代,微波爐的銷售數字是直線上升的,而未來低溫做飯也將會成為下一個微波爐級別的產品。聽者瞬間就明白了他的類比用心。

 

而且,YC的創業者會用一些大家一聽就很熟悉的比喻方法來介紹自己的公司,常常會說“這個是Uber for whatever”,並且配簡單易懂的圖,包括上升趨勢的線來展示增長率。他們幾乎不怎麽用複雜術語。

 

坦率地說,YC的演示比較輕松有趣, 關於產品的功能並不會講述太多,更多是對產品概念和方向的描述。

 

另一點我很喜歡的是,YC demo day對於投資人而言是完全公平和高效率的。沒有所謂的大佬在前排打分,會議中間也不能提問題。投資人如果喜歡就點like然後會後和他們交流。兩分半種的展示的雖然是創始人的一個初步想法,但足以讓投資人決定是否感興趣。

 

YC主席Sam Altman在會上說,以往每一屆YC都會有4、5家“十億美金的公司”,這次來了100多家非常有潛力的公司,掘金空間巨大,他非常有信心。

 

我想不僅是美國,對我來說,中國更有可能出現數十億美金規模的公司。

 

就像Altman對YC如此自信一樣,我對中國創業者也充滿信心,甚至,更有信心。

 


 

為了激勵黑馬哥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您可以掃下面的二維碼給黑馬哥適度打賞,金額有8.8和88元!
 

 

5000元,你也可以做天使投資人。
歡迎關註社群眾籌平臺:牛投微信公眾賬號(微信號:iniutou)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方愛之,真格基金總經理;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77

新能源企業青睞YC融資模式 多家光伏企業或分拆上市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13/929500.html

傳統的融資方式如銀行貸款和債券融資,可能難以滿足光伏企業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之下,不少光伏企業開始嘗試新的融資模式,比如開發出綠能寶、光伏寶等理財產品,其中最近廣受關註的是YieldCo模式,正是因為這種新的融資方式,不少光伏企業開始著手將旗下光伏電站分拆,尋求單獨上市。

 

每經記者 查道坤

今年國家能源局公布了2015年全國新增光伏電站建設規模17.8GW,這可謂是給國內光伏企業帶來了很多機會,不過如此巨量的建設規模,無疑需要大量的資金。根據官方發布的數據,從2014年~2017年中國太陽能發電的投資需求大約在7370億元。

傳統的融資方式如銀行貸款和債券融資,可能難以滿足光伏企業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之下,不少光伏企業開始嘗試新的融資模式,比如開發出綠能寶、光伏寶等理財產品,其中最近廣受關註的是YieldCo模式,正是因為這種新的融資方式,不少光伏企業開始著手將旗下光伏電站分拆,尋求單獨上市。

YieldCo新融資模式風靡

YieldCo模式最初的發源地在美國,2013年7月,NRG Energy推出了NRG Yield,後者含有光伏和其他常規發電資產。2014年7月,美國公司Sun Edison也向外界公布了TerraForm Power這個YC平臺,受到6億美元資金的追捧。

阿特斯董事長兼CEO瞿曉鏵表示,僅去年美國光伏業就通過YC實現了100多億美元融資,在美國交易的項目加起來,總市值約140億美元。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YieldCo是一種收益導向的融資模式,其創設的核心目標是募集低成本資金。與傳統上市公司不同,YieldCo的投資者更關註公司現金流的長期穩定,而非盈利能力的快速增長,具有固定收益、成長性、上市三大特性。

以NRGYield公司采用YieldCo模式來看,其母公司通過55.3%投票權實施控制,同時獲得資產55.3%收益,YieldCo則將其享有的資產44.7%收益傳導給公眾股東。

對此,光伏行業專家趙玉文對記者說,“這種新的融資模式,可以給上市公司提供項目開發的優勢,並且可以降低融資成本,並為項目並購提供資金支持。”

國內目前光伏企業的融資方式,主要有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但是這種傳統的融資方式已經滿足不了光伏企業的資金需求,“光伏電站前期投入比較大,並且收回成本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傳統的融資方式很難滿足,那麽新的融資方式就會受到光伏企業的青睞。”趙玉文對記者說。

協鑫新能源CFO周天白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新能源電站運營商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隨著行業及公司快速發展需求,越來越多資金就會沈澱在電站項目,降低資金利用效率、增加融資壓力、影響發展速度,而不斷增發新股又會稀釋公司股權。因此,對不少民營光伏電站運營商而言,融資難是一個相對普遍的問題。”

今年4月27日,協鑫新能源正式向高盛集團發行本金總額1億美元的3年期零利息可換股債券,這成為國內及亞洲第一個YieldCo。除此之外,包括阿特斯、保利協鑫、海潤光伏等企業也在積極采用這種新的融資方式。

分拆光伏電站單獨上市

由於新的融資方式,為光伏電站提供了穩定的資金支持,不少光伏企業開始分拆光伏電站尋求單獨上市。

其中,海外光伏巨頭Sunpower和First Solar也在打算將兩家公司的部分電站資產裝入到YC平臺中,再向市場申請IPO。同時,協鑫新能源在成立第一個YieldCo後對外表示,有望在一年之內在美國單獨上市。

對此,江蘇一家光伏企業的副總裁顧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通過YieldCo這種新的融資方式,光伏企業可以將手中成熟的光伏電站拿出來,放入一個擁有YieldCo固定收益的成長性公司中,並做首次公開募股,尋求單獨上市。”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這種新的融資方式受到光伏企業的青睞,但是YieldCo在國內運作也面臨著一定的現實問題。

對此,趙玉文對記者說,“國內的光伏政策不像國外的政策,因為我國目前不允許企業出現雙重股權。同時,目前國內電站並網之後,存在限電、應收賬款過高、補貼不到位等問題,這都給YieldCo帶來一定的阻礙。”

 

 

  • 每日經濟新聞
  • 趙慶
  • 每經記者 查道坤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592

YC兄系列 - 買樓投資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8/yc.html

YC兄於2007年一口氣寫了幾十篇blog文,分享了財務自由的歷程及心法,把想分享的都寫完,成為人氣blog王之後就封筆了。隨著yahoo blog停辦,YC兄的blog文都消失了。一天,止凡收到blog友電郵把YC兄的blog文都發了給我,於是我希望選出有意思的blog文修整後在這 裡重貼,並加入小弟的評論,希望當中寶貴的財務知識不要失傳。



早前透過imoney記者成功連絡YC兄,這舉動得到他的支持,YC兄還希望我分享後能給他連結,希望他來看過文章後也會加入這裡的討論吧。由於這裡發文頗密,這個YC兄系列還是慢慢來貼,其實慢有慢的好,讓大家可以好好消化當中的智慧。


YC兄的文章 - 買樓投資(2007年11月25日)

我今年回香港過年期間買了一層樓收租。樓宇位於上環西港城隔鄰叫康威花園地鐵管理508呎20年樓,作價198萬首期60萬 ,銀行借140萬15年月供10500元。月租一萬應該無問題。現時我有6個單位在香港作收租用,1個單位在深圳自往。很多人問我為怎麼這麼喜歡買樓收租,風險大唔大,是否需要很多資金。在此我和大家分享我20多年來買樓投資經驗。

為什麼要買樓投資?在此我跟大家說一個例子,2年前我侄仔跟我說想買樓收租投資,於是我借了一筆錢給他周轉做首期,以110萬買了一層400呎在中環escala tor旁的舊樓,並以每一個月$7500租了出去,租金已可以cover到mortgage。

上一個月這一層樓銀行估價已升值至185萬,他於是re-mortgage這 一層樓,套了60萬出來,作為首期買了一個上環帝後華亭(3年樓)464呎作價220萬的單位,租金around一萬,可以cover到mortgage。

The point is如果我侄仔2年前只是將錢放入銀行收息或賣股票可能只是增值數萬元,但如今他手頭上的資產巳由2年前的廿幾萬上升至現時2層樓合共400萬。這就是窮爸爸和富爸爸的分別。樓宇的槓桿率較大,但風險比投資外匯及股票margin小。

你們可能說樓價跌又怎樣?在此我又跟大家說一個我的例子。我在96年買了一個西環高街400呎全海景單位,作價228萬。現時銀行估價只是180萬,賬面損失48萬,但在這十年當中我已收回90多萬租金,計埋利息支出,可以說是打一個和。所以我說的買樓收租是一個長線投資,並不是炒樓,風險其實很低 。別人將錢放入銀行或消費掉,我一儲夠首期便將之買樓收租,就是這樣簡單,但收益因為槓桿效應,和別人交租給你供樓,收益比其他投資大。

你們可能說租客不交租又怎樣?不交租便跟procedure收樓,完全沒有問題,現時的小型代理,幫你將樓租了出去後,為了留客,一般都會幫你跟租務的鎖碎事,例如小型維修或追租等,不用麻煩。老實說,我租了廿多年樓出去,到最近才遇上一個租客時常拖租,我便follow procedure去收樓,過程也很順利。

另外,你的出租樓宇,只是一件貨物,不要擔心別人住殘你層樓,一個租客完了租約後,油下灰水維修下,便再租出,老實講根本無人會專登破壞你層樓,別忘記你的租客還有2個月的 按金在你手裡。

資金方面第一筆首期最難儲,其後可以透個re-mortgage,儲錢,拆細作為買入另一間樓宇的首期,現時銀行都可以做9成按揭,資金方面問題應該唔大。以我的經驗,資金的週轉,開始時最難,往後便越來越容易。

跟著最重要的是買怎樣樓收租好?

(一)記著一定不要買新樓。現時的新樓,全部都叫豪宅,價錢到最後一刻才知道,過去2-3年賣新樓的買家都要賠錢離場,小心為上。

(二) 收租樓一定要買市中心的舊樓,例如中環、上環、灣仔星街、太古城、地鐵站上蓋屋邨如德福、綠楊等都可以買。但東湧、將軍澳、南區、東九龍或新界地區的樓,因為供應多比較難租出,而租金和租客的質素也比較低,所以不要考慮。以我為例,我有一層海怡866呎租金是$11000,但相比我一層378呎在中環escalator旁的舊樓(重新裝修後)現時租金是$8800,回報率根本不成正比。

(三)不要買大樓,400呎左右最好租,一來金額少,二來租客都是單身或新婚夫婦,較為簡單。

(四)最後銀行對你的信用至為緊要,基本上這一個game大部份嘅錢都是銀行借比你,一份有穩定月薪的正當職業至為緊要。不要做多餘的分期付款或借稅貸,這都會影響你買樓的借貸能力。

最後,你們會問我現時樓價已經很貴,現時入市是否太遲 ?我只可以答你樓宇本身是一個貴重資產,你任何時間買都是貴 。現時中原指數才50幾(1997年7月樓價是100),compare with股票,樓價應該可以再上。

以上是我買樓投資的經驗,這一個方法不會令你大富大貴 ,但令你提早退休,安享晚年,絕對可以。我會繼續玩這一個遊戲 ,多買2-3層,我會做好呢份工!


後記:

為求「原汁原味」,只是改掉一些錯別字及修改至更通順,盡可能保留原來YC兄較口語化的文筆,若其他地區的blog友有看不明白的地方,不妨留言發問。

以前YC兄每一篇文章我都讀過,今天樓市一口氣升了幾年,中原指數升至近150,在此時此刻,再次回看這些YC兄在中原指數還在50左右所寫的物業投資文章,的確另有一番體會。當然,在不同的時空,過往的文章細節,我們今天都不能照板煮碗地操作,但文章當中的智慧靠值得深思。

很喜歡YC兄所分享他侄仔的例子,前後只是兩年,一個行動,所得的結果很不同,包括資產與現金流的狀態,當中有多少「時也命也」,又有多少是「智慧實力」,我們需要好好分辨,吸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才是大智慧。

除了YC兄侄仔的好例子之外,這篇文章所講述的買樓收租重要四點亦絕對有參考價值,他日有機會作物業投資之時,定必考慮這些點子。「不買新樓」、「買市中心樓」、「買細樓」、「註意信用」,這是YC兄穩當買樓收租多年所累積的寶貴經驗,在不同時間及遊戲規則下可能改變,但必先要了解其背後原因,自然能作合理優化操作。

回看今天,還在主力寫物業投資的blog還是有的,但如YC兄的多年經驗及歸納出重點的就好像越來越少,讓YC兄這些blog文重現,的確多了另一個角度的財務知識。在今天的樓市高位,找尋兩成「水位」的物業投資項目,自問的確既不能,又不為,我寧願先吸取YC兄的功力,待好機會才出擊。

大家對這個YC系列重溫有何意見,不妨留言分享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38

YC兄系列 - 買樓投資(二)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8/yc_18.html

上次止凡寫了第一篇回顧YC兄的blog文,反應出乎意料地好,財務知識沒有過時不過時,若blog友們本身有相當的財商,不要本著照抄操作的心態,就算今天回看幾年前有關物業投資的文章,亦有不少得著。


YC兄的文章 - 買樓投資(二)(2008年1月26日)

最近我在太子旺角差館後面的花園街,買了一層458呎17年樓齡的單棟樓,樓價152萬,可以租到$7500至$8000,回報率6厘左右。這一層樓是我在這一次升浪買的最後一層樓,這幾年來買的樓己經用盡了銀行給我的信貸limit(50% of my total income-including rent and pension),再無彈藥買另外一層。

這一個升浪從2003年開始已經升了4年,我認為至少還會有幾年玩,現時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九龍區才63,離97年時中原城市領先指數100還有一段距離。以我剛買入的一層樓為例,上一手業主在95年尾以190萬買入,以現時趨勢可能一年就會回到這一個價位。

在我這次搵樓過程中,中上環、綠楊、德福的樓全都過2百萬,業主很多都封盤,反而太子還有很多百多萬樓仔,盤源也有,但都去得很快,而且這一個區靜中帶旺 ,交通十分之方便,出租完全無問題,很safe。如果你想做地主收租,你可以考慮re-mortgage你層樓,用盡銀行給你的信貸 limit,這是好債務,可以increase你的asset,帶給你salary以外additional收益。

我以前在政府做的時候,我時常覺得我每買一層樓收租 ,便等於我升一級,我記得我離開政府的時候,雖然比同batch升得慢,但人工卻比他們高,這想法其實很「憨豆」,但可以自我安慰。要搵樓宇資料,你可以在中原地圖找太子地圖,然後在網頁中上位置有一個button叫做「樓宇成交」,便會show出地圖內所有樓宇過去一個月內的成交record,很好用,我都是這樣搵樓的。

這一次升浪一定會過97年的level,當overall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升到120時,我便會將手頭上的樓逐漸賣掉套現,一間不剩。這幾年是錢搵錢的黃金機會,我絕對唔會再次讓自己走失這一次賣樓套現的好機會。

這是我對coming樓市的睇法和對策,我會做好呢份工。

YC


後記:

這篇文章是YC兄於2008年所分享的買樓經驗,投資考慮主要是看租金回報,與及自己的融資能力。文中YC兄話中原指數升至120點時會賣出所有物業,今天中原指數高見140,不知情況如何,若真的這樣做了,今天YC兄應手持數千萬資金也說不定。

回想,這是7年前,中原指數還在63,當時YC兄叫大家可以考慮加按自己的物業套現出來投資物業收租,那一邊廂,有多少人喜歡盡快把物業供完,把所有的樓按借款還掉,而錯失了樓市大升浪。

YC兄這個動作是在「博」嗎?是在「賭」嗎?我們在看一個「馬後炮將軍」的故事嗎?如果有細心分析理解,YC兄當時的心態是著眼於現金流,多投資一個物業,就好像升了一個職級,加了些人工,由頭到尾都是看現金流,沒有賭博心態。說到這個概念,看起來有點似曾相識,不妨看看這篇文章《一支股息收一個月糧》。

本來的投資物業決定都是看現金流,算是封了蝕本門,若樓價升完又升,升到他認為不合理的水平,更可以把資產套現,低買高賣。樓市這幾年升到顛,若blog友錯過了機會,或當年還未有準備好,回看YC兄的文章時不用帶著酸葡萄的心理,細心學習當中智慧,之後做好準備,隨時在下一浪大派用場。

寫評論時突然想起巴菲特,曾經在股市大熱時把自己操作的聯營基金解散,把資金發還給合夥人,因為他感到市場上再沒有好的投資機會,所有股票價格都過高。隨後,股市大跌,巴菲特又重新集資開始大展拳腳,一來一回,贏得極漂亮。近年,樓市在狂升,專投資物業的YC兄慢慢消失了,這個模式又好像似曾相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5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