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新思惟×網路銷售×追求極致 當Tesla馬斯克碰上聯想楊元慶

2014-05-05  TWM
 
 

 

當傳統PC龍頭碰上創新科技領袖,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這是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第一次到訪中國,他與聯想執行長楊元慶深度對談,從創新談到網路銷售,從追求產品極致談到產業創新,傳遞出不同世代的思惟。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創辦人兼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到中國了!四月二十二日,這是他第一次到中國,多數媒體將他形容成「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之後的新星」,更多人將重點放在特斯拉開賣的新車。而對馬斯克最難忘的,一定還有這場與傳統PC品牌廠聯想執行長楊元慶的對談。

他們一個代表傳統科技領袖,一個代表創新科技新星,他們談創新、談網路銷售的新模式、還談網路時代將如何改造傳統行業。本刊獲得極客公園(Geek Park)授權,摘錄轉載本場對談,內容略有刪修調整,但無礙講者原意:

談創新思惟

個性化也能量產

﹁極客公園﹂論壇問(以下簡稱問):創新是什麼,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創新又是什麼?

馬斯克(以下簡稱馬):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讓人們生活能力得到改善,就是創新。

它可以是一個新產品,或者將現有產品變得更加便宜,但絕不是為了顛覆而做。什麼是好的創新?如果我們把這個東西拿走了,你會覺得不高興,就證明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新。

楊元慶(以下簡稱楊):我的看法是,科技產品不是人類的附屬品,而是人類的延伸,所以今天可以在聯想的產品上面看到越來越多藝術成分,你會看到人和科技產品之間更加自然順暢的溝通,人和人之間可以更加和諧地去分享,這些方面都是我們正在努力創新的行動。

問:可否預測十年之後,線上銷售模式和線下實體店銷售模式,哪一種更可能成為主流?又特斯拉目前的消費者,許多都是名人,這有助於拉抬銷售量嗎?

馬:我覺得可能還是網路銷售(指線上)模式更多吧!這是未來的一種主要銷售模式。口碑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對早期使用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有正面的體驗,然後他們就會向圈子裡的人傳播,慢慢的,銷售基礎就擴大了。

我們並沒有任何廣告,我們也沒有付出任何一筆明星代言費,我們對明星客戶不打折,更沒有勸過他們代為宣傳;實際上,我不喜歡「行銷」這個概念,我覺得行銷是很奇怪的概念,好像就是要騙人買東西一樣。

我們的基本定價理念,就是「不管你在哪裡買價格都一樣」,當然這方面我們有壓力,投資人總希望能夠在中國賣得更貴一些,因為有很多汽車公司在中國都是這麼幹的,但我認為這樣不對,應該以長期的目光來正確地對待消費者。

特斯拉的訂單很多,但產能不夠。三年前,我們每年可生產六百輛,去年生產了二.二萬輛,今年我們要翻一倍,明年再翻一倍;但是我們有生產的限制,所以沒有必要去強化行銷來增加需求。

楊:如果今天你去買一輛特斯拉的電動車,連試駕都沒有試駕過,會從網上買嗎?肯定不會!我們的產品也一樣,聯想最創新的產品,如果只說智慧桌面,你完全沒有概念,最好就是把你引導到實體店裡,讓你有所體驗,購買了以後不會用,就還需要有人面對面地告訴你怎麼使用,這一頭一尾,大概都離不開實體店。

購買下單等環節可以透過網路讓服務更好,減低成本使產品價格下降,所以我相信未來一定是一個混合的模式。

談追求極致

極致產品會刺激銷售

問:你所理解的極致,與未來銷售前景之間有何關係?

馬:我非常著迷於把自己的產品變得更加完美。什麼叫作最完美呢?我們在某些方面追求極致,在我們能夠想像到的每個細節都讓其完美,讓特斯拉的電動車每個月都有所提升。我相信極致的產品會帶來更好的銷售。

大多數人沒有注意到這些變化,但他們會感覺更加舒適、安全;很多時候這些客戶並不清楚為什麼喜歡特斯拉,他們可能喜歡螢幕,或者車的速度,喜歡的點並非那麼絕對,但正是這些微妙差異,讓消費者非常喜歡我們的產品。

在追求極致的過程中,我們也要計算成本,如果太貴就不完美了。一個產品如果比其他的產品要好得多,但價格是其他產品的十倍,那它就不會成功,所以要進行直覺的比較,物有所值。

問:你把自己的辦公室放在距離生產線那麼近,是出於什麼考量?

馬:因為我們在產品升級方面還有很多問題,哪個環節的挑戰最大,我就把辦公桌設在那,不管是在工程還是在生產上。我們經常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遇到很多難題,尤其從六百輛到二.二萬輛的產量增長。面對一個接一個的新挑戰,包括內裝的生產、供應鏈,哪裡需要我,我就「駐紮」在那,與團隊密切地合作。

我認為當有特別大的硬仗要打的時候,執行長必須在第一線衝鋒。

問:如果特斯拉沒有你,還會繼續創造奇蹟嗎?

馬:我想會的,當然要看是誰接手了,如果有人能接手也能創出自己的業績,那是最好的,而且我也不可能永遠當這家公司的執行長,我希望未來我不當執行長了,公司仍能成長。

楊:一家企業要保持不斷創新,需要一個體制的保證。比如說策略的創新,聯想內有專門的策略團隊天天研究市場、競爭、技術的變化,保證我們每年戰略都能跟得上形勢。

其次,文化的養成也非常重要。聯想就有一個「愛折騰」的文化,幾乎每年都對組織、業務流程進行調整,我們不怕折騰,透過折騰讓企業的策略、業務模式更具備競爭力。

同樣的,對技術、產品創新,也需要有創新的文化,聯想一是鼓勵各種點子,二是留有餘地,第三容忍失敗。

什麼叫留有餘地?我們給每個創新部門留有一定的空間,不用將經費全部用在已規畫好的專案上,而是你有二○%的空間,選擇創新項目。自上而下都是這樣,讓每個人有一點時間去想,去做不是公司要求的業務,而是我可以想出來的新點子。

談網路思惟

像神經傳導創新資訊

問:網路思惟怎麼改造傳統行業,對製造業的業者有什麼樣的建議?

馬:我覺得網路就像人的神經系統,人們可以從任何地方獲得資訊,評價一件事的真實性,而且很快把事情真實性傳播出去,所以網路最佳使用方式就是把它當成神經系統處理,立即獲得資訊,快速地溝通,獲得客戶回饋。

另外,行業之間可以是交叉呼應。一個行業如果出現了一些創新,其他行業就該從此獲得借鏡,我經營特斯拉和SpaceX(美國第一家民營太空火箭公司)就是一例。

汽車業能夠製造非常複雜的物體,且成本低、可靠性強,我就告訴SpaceX的同事,你們應該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為汽車業可以做到這一點。特斯拉汽車的底盤用了非常輕的碳氫材料,這是我們做飛機、火箭時用的材料。

當某些行業發生巨大變化,你可以把這些巨大變化應用到你所在的行業,這,就是產生創新的一種極佳方式。

(全文轉載自極客公園www.geekpark.net)

整理‧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01

Tesla借力零售商,佈局充電版圖

http://news.iheima.com/show-6-143940-1.html
廣州一家環保技術公司的董事長宗毅,終於在北京提到了他心愛的「騷紅色」特斯拉,但要想從北京開車回廣州,這事可不靠譜。原因是除了北京、上海已建成的3座特斯拉超級充電站之外,其他地區尚沒有充電樁。從北京途經上海,再到廣州分別需要1262公里和1517公里,對於續航500公里的特斯拉來說,沿途不充電可不行。
 
宗毅決定自建充電樁。他從特斯拉先後買了20個壁掛式充電器,將第一個裝在北京798藝術區的一家糖果店,並在那裡啟動了他的「南北充電」之旅。5月28日,宗毅帶著他的團隊一行10人,從北京出發,經由天津、濟南、青島、徐州到南京、上海,轉道武漢、長沙,最終到達目的地廣州。15天的時間,歷經17個城市,行程3985.6公里,宗毅沿途共建了20個充電樁。據宗毅介紹,多數充電樁建在酒店的停車場,也有一些選在寫字樓和休閒娛樂場所。雙方達成的協議是,宗毅提供充電樁(零售價在一萬元左右),酒店進行安裝、維護並免費供客人充電。
 
宗毅自掏腰包捐建的這條「南北充電之路」多少給中國的特斯拉車主解了燃眉之急。在那之後,不斷有車主曬出在他捐建的充電樁充電的信息。宗毅認為自己的行為或許給了特斯拉啟發,對此特斯拉方面不置可否,但是,特斯拉的確借此看到了國內對電動汽車接受的空間,在超級充電站的進展僵局之下,將觸角伸向大型商業綜合體、寫字樓等「目的地」,顯然是特斯拉當下找到的一條解決之道。
 
通常而言,特斯拉有三種充電方式:家用充電樁、超級充電站和目的地充電項目。其中超級充電站需要國家電網的合作,但目前進展緩慢。
 
6月中旬,特斯拉突然宣佈兩個「目的地充電」項目在北京落地,一個在望京SOHO,另一個由位於CBD核心地帶的銀泰中心收納。望京SOHO將向車主提供9個免費的充電車位,銀泰則貢獻了2個,雙方合作的模式是特斯拉提供充電樁,「目的地」方則負責免費安裝、維護充電設備以及供電。
 
自此,加上特斯拉在僑福芳草地的展廳等充電車位,特斯拉在北京共擁有6個目的地充電站點、三十多個充電車位。這些車位大多設在核心商務區、大型購物中心或辦公樓區,「『目的地充電』的設計是,車主不是為了專門給車充電去這些地方,而是為了去『目的地』,順便補電」,特斯拉公共充電業務總監王淏說:「比如去望京SOHO上班,或者去銀泰中心購物。」
 
按照特斯拉最初的設想,超級充電站——20分鐘充入一半電量,80分鐘全部充滿的快速、高效充電技術,是其最主要的充電方式。特斯拉車主可以在北美、歐洲、亞洲城市的高速公路上做短暫停靠,就可以快速補充電量。先期在北美和歐洲投入已初具規模,北美目前建成近100座超級充電站,橫跨美國東西海岸,並計劃在明年覆蓋美國98%的人口和加拿大部分地區。然而,中國的充電站建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截止到目前,北京只有酒仙橋一座超級充電站,內設2個超級充電樁;上海設有金橋和嘉定兩個站點,可供12輛車同時充電。除此之外,整個超級充電站的中國版圖仍空空如也。
 
特斯拉自今年4月在中國正式交車以來,已經有接近500名車主提了新車,以北京、上海的車主居多。但超級充電站和充電樁等配套設施的滯後令中國車主格外不滿。經過去年一年的談判,特斯拉想照搬美國超級充電站的做法基本宣佈失敗,在中國必須依賴其他充電方式。
 
4月,王淏加盟特斯拉,擔任公共充電業務總監,他的任務就是拓展國內「目的地充電」版圖。王淏此前與特斯拉全球副總裁吳碧瑄同在蘋果大中華區教育及企業部任職,特斯拉將自己定位為一款互聯網科技產品而非豪車的戰略理念,挖角了眾多蘋果員工。
 
這一理念同樣讓SOHO、銀泰這樣的合作者倍感認同。北京銀泰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尹筱周曾對媒體表示,他們願意與特斯拉合作,原因之一就是看重特斯拉背後代表著的那個人,馬斯克本人非常具有創新能力,銀泰也願意和有前瞻性的公司合作,這代表著未來發展的趨勢。而據王淏介紹,望京SOHO是潘石屹目前的SOHO中國項目中最高端的地產項目,且租戶多為科技公司,對互聯網、新能源感興趣,不少人已經訂購了特斯拉,包括潘石屹本人也已經提了新車,「他們對電動車的充電車位有大量的需求,未來不光是特斯拉,還有其他電動車品牌(需要充電)」。
 
特斯拉是在望京SOHO塔3入市不久後與潘石屹對接的。當時,王淏到望京CBD考察車位時,號稱望京第一高樓的塔3還沒有完全收工,地下車庫還在施工。雙方談的結果是,塔3拿出5個車位供特斯拉專車充電,塔1塔2拿出4個車位。
 
望京SOHO由三棟集辦公和商業一體的高層建築和三棟低層獨棟商業樓組成,可容納6萬人在內辦公。潘石屹表示,SOHO中國在北京、上海的其他樓盤也會和特斯拉合作,提供充電車位。
 
之後,特斯拉和另一個「高大上」的商業綜合體北京銀泰中心也成功牽線,特斯拉中國區負責人吳碧瑄親自出馬,談下了兩個車位。
 
「畢竟那個地方寸土寸金,這是給特斯拉指定的專車專用車位,我們也希望更有效率地使用這個車位。」王淏說。據瞭解,北京銀泰中心地下停車場的固定車位,包月的費用是1600元/月,照此計算,兩個車位一年的停車費用接近4萬元。加上電費,一年的費用支出大約在7萬元左右。
 
銀泰商業集團執行董事兼CEO陳曉東對記者說,「銀泰不會這麼算賬,不能算小賬,我們會努力滿足客戶需求,客戶喜歡你了,自然會通過這個獲得長遠利益。」據陳曉東介紹,銀泰和特斯拉的合作是通過杭州市下沙區政府從中牽線,雙方很快就達成了一致,從5月初開始接觸到完成發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未來,銀泰中心打算擴建到容納近100輛充電汽車的充電車位,包括公共充電車位和特斯拉的專門停車車位;銀泰甚至許諾,假如未來政策放寬,銀泰也願意提供特斯拉維修的場所。
 
地產零售商對特斯拉持歡迎態度,一個原因是環保理念深入人心,接受這樣理念的人往往也是SOHO、銀泰們的高端客戶。目前,國內對新能源電動車的需求呈井噴態勢。根據儲能網6月發佈的數據,5月國內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量攀升至6525輛,同比、環比均增長近四成;在整車進口方面,混合動力車進口2039輛,純電動車進口545輛,包括532輛特斯拉 Model S和13輛寶馬i3。特斯拉的進口數量雖然創下了在中國上市以來最大的單月進口量,但離預訂量仍相去甚遠,充電、售後問題是其在中國推進的最大難題。
 
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巨大需求,以及這一人群帶來的潛在的消費能力是零售商、地產商最為看重的。業內人士指出,特斯拉「目的地充電車位」的設置,對大型商業綜合體來說可謂一舉多得:商家通過提供免費服務,可以吸引特斯拉車主或其他電動車車主前來購物、就餐、消費,而未來新能源汽車的停車車位將成為所有地產和物業的標準配置。
 
和超級充電站不同的是,目的地充電的電壓較低,充電時間較長,以望京SOHO和銀泰中心為例,充一小時大約能補100公里的電量,而全部充滿則需要5個小時。「『目的地』是車主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車主可以利用吃飯、看電影和打球的時間完成補電,吃個飯總得一小時吧,或者看兩個小時的電影,其實充電沒有那麼難。」王淏說。
 
目前,大部分北京地區的車主除了在家充電(充滿需8個小時)之外,必須依賴在城裡的「目的地」進行補電。
 
王淏介紹,繼望京SOHO和銀泰之後,特斯拉和其他商業地產也在商談合作,在正式公佈之前不便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特斯拉會大範圍考慮帶有電影院、餐飲、娛樂設施的大型購物中心。王淏透露,北京最大的一處目的地充電場所將提供幾十個充電車位,並將於明年交付。
 
「特斯拉車主的消費能力本身是很高的,而一晚上充電的電費只要二十幾塊錢。」宗毅指出,此次他捐建的「南北充電之路」不光建有特斯拉的專用充電樁,還搭建了標準16A插座,以適應比亞迪等電動車的充電需求。「當酒店在客源等方面開始獲益後,就會自行購買充電樁,並成為一種服務趨勢。」在宗毅看來,這一做法才是特斯拉在中國落地充電最有效的途徑——依靠星星之火在全國蔓延,而非依賴國家電網建造大型的超級充電站。
 
就在記者採訪當天,王淏到銀泰中心走了一趟,除了給銀泰高管定製了幾輛特斯拉之外,又拿下兩個車位,這次將設置在地面上,並設計醒目的特斯拉充電樁標識。「銀泰的高管說了,配寶馬都不要,只要特斯拉。」王淏拍著銷售小哥的肩膀,哈哈大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53

剎車,Tesla! 余曉光

來源: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6464477

作為一家市值270億美金,去年計劃銷售3.3萬台Model S,毛利率介於23~26%,總收入全年預計37億美金的公司。這段時間碰到了發展中的上坡,其中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經營的問題

當前新能源汽車最大的迎頭風就是油價下跌,沒有人會想到油價在2014年下半年下跌50%。股票上,航空股,傳統汽車股下半年漲幅巨大,除了豐田,福特等傳統巨頭,連路虎的新東家印度塔塔汽車(代碼:TTM)漲幅高達一倍。美國現在一加侖汽油才2美金多一點,約合3塊多人民幣一升,購買大排量SUV,皮卡熱情高漲。另外歐元,日元的貶值,美國一月進口車銷量也飆升,SUBARU銷售增長24%,AUDI 14%,三菱33%,連保時捷都增長27%。皮卡和SUV品類增長19.3%。豐田一月 RAV4和Highlander 銷售破歷史紀錄,總共銷售出16.9萬台車。

從新能源汽車的銷售來看,2014 年預計美國銷售電動車11.9萬台,Leaf 3.02萬,Volt1.88萬,MODEL S 1.73萬,Prius1.32萬,福特Energi 1.15萬,福特C-max0.84萬,i3 0.6萬,Smart ED 0.259萬,福特Electric 1960台,Fiat 500e 1790台,卡迪拉克 ELR 1310台,豐田RAV4電動 1180台。



日產Leaf佔比最大,達到行業的25%,上圖為Leaf 2014年全年每月銷售記錄,2015年1月Leaf最新銷售情況看,共銷售1070台,比2014年1月下降14.5%。


從美國汽車行業推算Tesla Model S一月銷售已經超過Leaf,達到1300台,但主要原因我認為還是Leaf銷量下滑導致的。



從尼桑美國Q1公佈的數據,在美國尼桑的車型,除了Leaf下降,其他全線提升。
另外,讓我們看一下Tesla自身的經營情況。Tesla去年的目標一開始是銷售35000台,後來Q3調低到33000台,從Q1-Q3的公佈數據,共生產22899台車,要達到全年目標,Q4必須生產10101台車。從Tesla公佈的具體數據,Q1 7535台,Q2 7579台,Q3 7785台,Q4必須跳躍式的生產1萬台,從Tesla 7月調整生產線,在Q3的會議裡Elon說過對當季的影響是2000台,假設Q4生產線達到2000台/周的目標,Q4交付1萬台的目標應該問題不大。


從2014年Q1,Q2,計劃2015年因為SUV Model X的上市,美國50%的汽車屬於SUV類,所以Elon對其X車型寄予厚望。原計劃是2015年銷售10萬台車,50% Model S,50% Model X。但是從現在的進展上看,X不會早於今年三季度上市,所以在其最新的會議裡,基本就是5萬台Model S的生產計劃了。在資本開支上Tesla也面臨巨大的壓力,首先就是2020年計劃投產的電池工廠,另外就是10億美金DURR歷史上最大合約的機器人訂購合約。Tesla今年不排除繼續發債

從中國某Tesla汽車論壇,訂貨生產明顯加快,1月5日的訂單現在已經在生產。去年動輒等上大半年的情況大為改善,除了產能提升以外。實際訂單萎縮情況應該是超預期的「快」。中國客戶在消費上是屬於不成熟的一個群體,敢於嘗鮮,但熱情來得快退得快,而且因為長期生存在缺乏個人利益保護的環境中,對個人利益得失看得非常重,容易行為極端,比如之前對4S店服務不滿打砸所購豪華汽車的新聞。

Tesla在產品管理上,採取了全球統一的標準,是假設全球消費者發展處於同一水平線,這顯然是錯誤的。從撤換中國區負責人,1月19日換CFO可以看出之前的高速發展掩蓋了很多經營上的問題

Tesla的定價體系混亂,高估了用戶對加速度的最求,最新的P85D剛發佈一個季度,國內已經在交付,說明用戶對此熱情不大,訂單不多,但是P85D和P85的價格基本一樣,讓剛提車沒幾個月的P85用戶非常心寒。

而且Tesla的外部競爭變得更為激烈,豐田燃料電池Mirai,已經在美國上市,價格5.8萬美金,採取銷售和租賃的方式,里程300英里(和P85一樣),每次加氫只需5分鐘,加氫前三年免費,保修8年或者10萬英里。通用汽車的BOLT 2016年10月生產,價格3W美金,預計年產2.5-3萬台,里程300公里,對應Tesla 計劃中的Model 3,而Model 3 在2017年之前按照現在的進度不可能上市。

電動車雖然在使用上和設計上可以達到汽油車所不具備的「電機優勢」,但同樣需要承擔使用過程的成本,其中最主要就是充電的時間成本。這一點在美國人人有車庫的地方不明顯,但在中國這個人口密度大的國家,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充電的緩慢,除非在自家車庫,去免費的超級充電站1.5小時的充電時間日積月累都會顯得非常麻煩。豐田的燃料電池,加氫三年免費,5分鐘加滿,提供0排放的另一個選擇。另外這次日本公司做了一件特別大氣的事,就是公開了燃料電池的5680技術專利。為了迎接2020東京奧運會,日本政府採購1500台,加氫站建設(在已有油站改造)都被納入了政府計劃。

如果電動車佔到汽車保有量的10%以上,那麼在中國這種人口密度大的國家,對電網,停車位的改造,是否真的有其實用性呢。網上就有一張國內的超級電站的照片,全部充電樁都被傳統汽車佔用,Tesla車主只能把車停馬路上,把電線接出去充電。Tesla從車的角度,技術上和駕駛上都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目前國內煩惱大於省油費。花70-100萬買一個不能跑長途的車,充電的時間成本遠大於油費的錢。這個還不算在冬天電池衰減,從400KM左右降低到350KM以下(北京車主)

本週三盤後的Q4財報,Tesla將公佈去年四季度的銷售數據。油價下跌,冬季電池衰減,歐元,日元貶值增加外國客戶購車成本,中國區的銷售不盡人意,讓這期財報負面因素偏多。但正面因素是產能提升,可以快速滿足之前積壓訂單。但2015年的預定情況是否會和2014年上半年一樣火爆,目前看,尤其是中國很可能是一次性的嘗鮮需求爆發,而不是理性的長期消費行為。任何企業的經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Tesla現在需要踩踩剎車

盈利:華爾街分析師平均預期特斯拉第四季度調整後每股收益為30美分,略低於去年同期的33美分。

營收:分析師平均預期特斯拉第四季度營收為12.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7.61億美元增長60%左右。

投資公告號:gives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695

藏身龜山祕密研發 尹衍樑、王雪紅捧錢搶投資 打造「兩輪Tesla」的天才設計師

2015-04-06  TWM     

他,曾為微軟打造第一代Xbox產品,也是宏達電賣翻全球的鑽石機之父,他是宏達電前創意長陸學森。這次,他要用智慧電動機車改變世界,不僅吸引尹衍樑、王雪紅大手筆投資,連高階經理人也甘願薪水折半,跟著他圓夢。

撰文‧周品均

走在台北巿信義區松壽路上,原來新光三越對面的三星手機體驗店面悄悄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間以白色為底、印有黑色「Gogoro」字母的店面。「這是新品牌嗎?它要賣什麼?」當你走進店內,答案呼之欲出,一輛白色車身的電動機車出現在眼前。

這輛由Gogoro推出的電動機車,不只有簡約外型,還能用手機監控電源、車身狀況,甚至可以在十秒內解決電源不足問題,今年在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大展CES展出時馬上成為全球科技業的焦點,它被譽為「兩輪的Tesla」、「有輪子的iPhone」。就連知名《華爾街日報》前科技專欄作者、綽號「莫博士」的Walt Mossberg都親自坐上Gogoro體驗。

這輛一亮相就轟動全球業界的Gogoro電動機車,從研發到品牌百分百來自台灣,而一手打造它的人,正是宏達電前創意長、Gogoro(睿能創意)創辦人陸學森(Horace Luke)。

跨界鬼才

微軟、宏達電都留不住他

陸學森,被台灣工業設計界認為是一名傳奇人物。他總是以深色襯衫、牛仔褲、粗框眼鏡示人,在媒體前很省話,常常不發一語,從打扮到行為,就是一個專走自己路的設計人模樣。但私底下,他風格完全不同於台上,同事形容他,個性活潑,工作時坐不住,總是在公司裡走來走去,看到誰需要幫忙就伸出援手,很熱血。

這位學工業設計出身的設計鬼才,在美國華盛頓州的默瑟島長大,因此,他的公司展現十足美式作風,他甚至在自己創辦的公司中沒有一間專屬辦公室。

現年四十五歲的陸學森,大學念的是華盛頓大學,進入科技業前,曾在藝廊賣過珠寶,第一份工作是展會現場設計,接著他選了全然不同的領域,一份在的品牌設計工作。一九九七年,毫無科技業經驗的他向微軟毛遂自薦,不但進了微軟還通過層層考驗,經過六年時間,陸學森參與打造微軟第一代Xbox產品。

離開微軟之後,陸學森被周永明找進宏達電打造hTC品牌,二○○八年宏達電轉型經營品牌的關鍵鑽石機,就是出自陸學森之手。他成功打造熱銷產品的魔法方程式,成了業界最想破解的祕密,但他卻毅然決然選在宏達電市值超越諾基亞(Nokia),營運和股價攀峰的一一年離開,留給業界滿滿的驚嘆號與問號。

創意吸金

郭台成一句話讓他留台

陸學森選擇離開的原因眾說紛紜,但他的創業夥伴是這麼看,「一一年以後,手機的發展已經很有限,頂多就是螢幕變大、續航力改善,他(陸學森)已完成在宏達電的使命,而他要做的東西不只是這樣,他當時已經有很多business idea,打造電動機車就是一項。」陸學森看著全世界各大城市紛紛投入節能發展,他知道「能源」產業將是一大機會,而人們又對「車」抱有極大熱情,再回頭看看台灣,光是註冊機車就有一千兩百萬輛,如果要談節能、要打造一座智慧節能城市,十年來並沒有太多改變的機車,肯定有很大的改變空間。

於是,原本就和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熟識的陸學森就帶著這項計畫找上門,他以一句「我想要用自己的設計改變世界」打動了尹衍樑。尹衍樑砸下數十億元,成為陸學森創業背後那強而有力的雙手。兩人連外型都很相似,對此,尹衍樑強調,「我是學他(陸學森)理光頭的。」不難看出兩人的好交情。

陸學森的夢想與衝勁不只讓尹衍樑讚賞,連陸學森的前老闆王雪紅都捧著現金投資。對陸學森讚譽有加的尹衍樑甚至告訴他,「你想在哪裡創業都好。」陸學森想都沒想就回答,「我要在台灣。」讓陸學森決定留在台灣創業的答案很令人出乎意料。原來十多年前,陸學森還在微軟做Xbox案子時,他就常拜訪台灣供應鏈,有一次他和當時供應商之一的郭台成聊開了,陸學森問郭台成,「講到西雅圖,人們會想到波音,談起紐約會想到股市,那台灣呢?」沒想到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一下問倒了郭台成。半小時後,郭台成突然說,「我想到了!台灣就是你想得到的東西,都幫你做出來,而且三小時內可以解決問題。」這個答案像一顆種子在陸學森心中種下,也因此,當他決定要創業時,很快決定留在台灣組建團隊,打造一輛由台灣設計製造的電動機車。

祕密徵才

科技精英甘願減薪助圓夢

「聰明的人設計聰明的產品,有熱情的人設計有熱情的產品,沒有人就沒有產品。」陸學森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他要找的是有熱情的人,可以一起追夢的團隊,這個團隊的第一人,就是和他交情超過十年的宏達電前技術長Matt Taylor。

「Horace是一個很棒的領導者,非常會激勵同事。」一位與陸學森在宏達電共識過的工程師這麼描述他;與陸學森從微軟時期就相識的Jason Gordon也用「非常有遠見」來形容這位老友兼戰友。這也就不難看出,為什麼陸學森創業後可以吸引不少宏達電同事加入,包括宏達電兩位前任研發副總洪煌城、全球通信副總裁Jason Gordon,寧願薪水砍半再砍半,也願意跟著陸學森一起完成夢想。

就連宏達電前財務長鄭慧明都出錢出力,並出任Gogoro董事。「我六十歲了,也不會現在去創業,能夠在Horace出來創業時提供一些建議,陪著他一路走來,我很幸運。」鄭慧明笑著說。

除了來自宏達電的舊戰友,陸學森開始找尋各路英雄。「我們不可能憑空打造出一輛Gogoro電動機車,我們需要來自四面八方的人。」Gogoro行銷副總彭明義直言。一二年開始應徵員工流程,向來行事作風低調的陸學森就連招聘方式都很低調,讓不少前去面試的人三番兩次進了辦公室,最後卻連生產什麼產品的影子都沒看到,直呼這家公司太神祕。

Gogoro團隊之所以這麼神祕,當然是擔心新的商業模式訊息會走漏,但低調行事的陸學森畢竟還是得找一批電動車產業人才,才讓外界稍稍知道他正在做相關領域的事。

○九年,Tesla撤出台灣,許多員工只有重回汽車產業一途,有些人無法繼續原本創新的工作,只能做些將車系顏色改變再重新上市的工作,陸學森就祕密網羅不少當年的電動車團隊成員,並放膽讓這些人揮灑創意。「這老闆是瘋的。」有員工這麼描述陸學森。

接收團隊

善用Tesla供應鏈提供養分走一趟Gogoro龜山總部不難發現,選址於此,看上的正是地緣關係。當年Tesla辦公室就位於Gogoro總部斜對面,這裡有的是Tesla建立的供應鏈腹地,Gogoro電動機車的電池組技術就與Tesla師出同門,還握有獨門的馬達技術,其他像是車身、車燈、車輪等等,都是與台灣供應商一同研發設計。

然而,即使有了對智慧型手機在行的前宏達電團隊、具有電動車經驗的Tesla團隊,加上從福特汽車挖角來的採購主管,以及待過諾基亞、黑莓機的行銷主管,要從零開始打造一輛電動機車仍舊困難重重,光是產品要過陸學森這關就是一場硬仗。

「你要說他很挑剔,是的,那是因為他非常要求細節。」一名Gogoro主管不諱言,很多產品雖然有工業設計的外表,但陸學森看的不只這些,他會把產品打開檢查裡面的排線是否整齊,他會親自摸一摸產品內部,看看會不會刮傷手,「他要求看得到的、看不到的都要一樣。這就是一個品牌和A級品的差異。」陸學森對於細節的管理,從宏達電至今都沒有改變,無論是軟體、硬體、就連App他也都要逐項檢視。為了產品設計,平日和員工打成一片的他也會板起臉,字句嚴厲,爭執常常在辦公室裡發生。「我們常常為產品設計爭執,事實上,他(Horace)鼓勵爭執。」Gogoro員工這麼解讀陸學森的作風,通常內部的爭執多半是為了把產品設計得更好,並且廣泛地採納意見,「爭執完,我們依舊會一起吃飯。」

挑剔老闆

由內到外都要做到最好

作為陸學森的好友兼長輩,鄭慧明也有同樣看法,「以前在宏達電,他搞設計、我做財務,多少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他是個很聰明的人,但並沒有因為聰明而自我意識強。」曾有人問陸學森,到底他成功打造產品的魔法是什麼?他說,「我的工作並不是在團隊中扮演最聰明的角色,也不是永遠都是出主意的那位,而是試著塑造一種文化,那就是當團隊成員想到好點子,他們會非常開心。」陸學森的挑剔也都真實反映在他端出的產品上,Gogoro在CES亮相後,無論是機車本身、還是電池充電交換站,都能看出陸學森要從什麼都沒有,做得比所有人都好的決心。

不過,順利推出一輛一鳴驚人的電動機車,並不是陸學森築夢之旅的終章,它只是個起點。「我們的夢很大,要做到那個地方還有很多路要走,這場仗遠比我們開公司時大得多。」彭明義坦言,真正困難的是建立基礎建設。

這就好比買iPhone,消費者要的不只是手機硬體,而是看上iTunes、Apple Pay服務的基礎建設,陸學森要打的仗也是如此。他的目標不是打敗電動機車、賣贏一般機車,而是與消費者的生活形態競爭,因此他首先和台北市與新北市政府合作打造完善的基礎建設,甚至選擇在販售產品前,先開一家體驗店,用實際行動告訴消費者,他的產品有多好。

「我們相信,一定存在更好的能源消費方式。」陸學森在台灣首場發表會上堅定地說。這是他節能夢想的初衷,也是Gogoro最想傳達的理念。

陸學森

出生:1970年

現職:Gogoro(睿能創意)執行長

學歷:美國華盛頓大學

經歷:宏達電創意長

成績:打造微軟第一代Xbox、宏達電鑽石機

陸學森的伯樂與團隊

投資人:尹衍樑、王雪紅、鄭慧明宏達電前技術長,現為Gogoro創辦人兼技術長

Matt Taylor

宏達電前研發副總、現為Gogoro高層之一

洪煌城

宏達電全球通信前副總裁、現為Gogoro企業傳播副總Jason Gordon 台灣諾基亞前總經理、現為Gogoro業務營運副總

程宗楷

黑莓機前大中華區營銷總監、現為Gogoro行銷副總

彭明義

電動機車不再只是買菜車

GOGORO吸睛功能大拆解揮別漫長充電流程,10秒內換掉2顆電池,解決電力問題。

跟鑰匙孔說再見,感應發動機車時代來臨。

用手機設定儀表板顏色、聲音與燈光。

電池剩多少電、哪裡可以充電、預約電池,手機都能搞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90

新能源車領導非Tesla?

2016-04-21  NM

朋友敍舊閒談,天南地北,有朋友卻爭論,香港應沒有居住及土地問題,有的只是買樓問題,所持論據是部分人將置業等同致富,買樓成了投資致富的工具。朋友另外一個爭論,就是買車的問題!等新車要到2026?

上月底,美國上市的Tesla(TSLA)終於公布,傳聞已久的新型號電動車「Model 3」,正式接受預訂,社交網站及身邊的朋友亦熱烈討論,應否訂購。大家反應熱烈,除了因Tesla出色的品牌及產品性能,新車定價及訂購策略亦應記一功。Tesla新車定價約35,000美元一輛,訂購一輛,在美國僅需1,000美元訂金,在香港亦只需10,000港元訂金。更優惠的是,在新車付貨前,買家可無條件取消訂單及取回全數訂金。

直至上週,將在2017年底才開始付貨的新車,在全球共接受了約40萬輛的訂單。對2015年收入40億美元的Tesla來說,預訂新車的銷售額就達140億美元,訂金約4億美元。Tesla的股價在今年2月中,曾跌至141美元的一年新低;在公布新車前後,股價就持續上升,今個月初更升至近月新高的269美元,較2月中升逾九成。但究竟Tesla需多久才可完成訂單付貨?

從Tesla年報中,可知道由2012年中至2015年底,Tesla主要生產售價較昂貴的電動車「Model S」,付運了10.7萬輛;2015年第三季,開始付運七人電動車「Model X」;但2015年全年,仍僅付運此兩款電動車約52,000輛。如生產力不大幅提升及所有訂單不取消,40萬輛的訂單或要用8年,即到2025年才可完成付貨。大家如今天才訂車,或要等到2026年才可收到新車。

誰是新能源汽車領導?

Tesla的發展及市場反應不但令股價上升,更令一眾傳統汽車製造商感壓力。可惜,Tesla的收入雖年年上升,但虧損卻年年擴大,2015年就蝕了約9億美元,虧損按年升逾兩倍。此外,有人也說,在全球新能源汽車中,領導者仍不是Tesla!比亞迪(1211)在上月底發表的年報,就指出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208.13%至5.8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居全球第一,進一步鞏固了集團於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領導地位」。5.8萬輛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確超過Tesla付運約5.2萬輛的電動車。然而,新能源汽車可分四類,而以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和純電動汽車兩類為主。在年報中,卻找不到比亞迪純電動汽車的銷量。在2月底發出的「業績快報」,比亞迪表示溢利將升逾三倍,股價就由37港元,升至上月底公布業績後最高的45.75港元;最終公布的業績,收入上升40%,但溢利就升324%,原因除新能源汽車銷售倍增外,出售附屬公司的收益及緊縮開支增幅也貢獻不少。比較比亞迪與Tesla,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收入約190億元人民幣,Tesla的收入約40億美元,折合約260億元人民幣。Tesla收入較高但仍虧損,比亞迪有溢利但市盈率也達33倍。大家可自行判斷香港有否土地問題,但Tesla卻確有生產問題。要解決生產樽頸的問題,Tesla計劃倍增產能外,會否如網上傳聞般,到內地尋找合營夥伴?或者,那時就變成比亞迪的問題了!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612

自動駕駛出包 Tesla急滅火

2016-07-11 TWM

全球最大電動車廠Tesla最近正式在台開賣,車市還沒熱鬧起來,壞消息就先籠罩這家公司。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針對5月一起致命車禍,對Model S這款Tesla經典車款展開調查。

肇事起因是駕駛開啟自動駕駛功能,但因陽光刺眼,自駕系統和司機都未注意到前方左轉的白色大貨車,煞車不及,釀成車禍。這是Tesla自駕系統的第一起致命車禍,為防止股價受衝擊,Tesla日前趕緊發出聲明澄清,它是怎麼說的呢?一起看看吧。

We learned yesterday evening that NHTSA is opening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into the performance of Autopilot during a recent fatal crash that occurred in a Model S. This is the first known fatality in just over 130 million miles where Autopilot was activated. Among all vehicles in the US, there is a fatality every 94 million miles. Autopilot is getting better all the time, but it is not perfect. Nonetheless, when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driver oversight, the data is unequivocal that Autopilot reduces driver workload and results in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safety when compared to purely manual driving.

我們昨天傍晚聽聞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因為最近Model S的一次致命事故,針對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展開初步評估。

這是自動駕駛上路超過1.3億英里以來的第一起致命案例。在所有美國的車輛中,平均每94英里就會有一起致命案例。自動駕駛一直在改善,但它並非完美。儘管如此,和純手動駕駛比起來,自動駕駛在司機監督下使用時,它可以明顯降低司機負擔,統計顯示,其安全性也大幅提升。

preliminary

/prɪˋlɪm nɛrɪ/ a. 初步的例句:Preliminary findings show that screaming could help people decompress.

初步研究顯示,尖叫可以幫助人們減壓。

in conjunction with

與……一起

例句:This fitness training will only work in conjunction with diet.

健身訓練要搭配節食才會有用。

unequivocal

/ nɪˋkwɪv k!/ a. 毫不含糊的、明確的例句:The party who had supported Brexit thought they had an unequivocal victory.

贊成英國脫歐的團體,以為他們擁有了明確的勝利。

特斯拉

完整聲明稿

請上官網https://www.teslamotors.com/zh_TW/blog/tragic-loss?redirect=no

撰文 / 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57

特斯拉域名更改為Tesla.com 密謀大計劃?

北京時間7月19日晚間消息,國外媒體報道,電動汽車廠商特斯拉(Tesla Motors)已將公司域名從teslamotors.com更改為tesla.com,意味著作為公司秘密“大計劃”的一部分,特斯拉很可能更名。

對於特斯拉來說,換上域名tesla.com絕對是其品牌建設上的一件大事。這家以汽車起家,發展了近13年的公司,曾因為錯失品牌域名 tesla.com而不得不使用稍顯繁瑣的teslamotors.com,作為自己的官網域名。這對於完全采用網絡直銷模式的特斯拉來說,是個難以言喻 的“痛點”。

特斯拉原官網域名teslamotors.com由品牌名稱tesla和“汽車”的英文motors組成,除了字符較長外,還有一個局限,那就是不 能涵蓋特斯拉的所有業務。經過不斷發展,特斯拉業務範圍已經超出生產、銷售電動車,還增加了面向家庭和供電企業出售電池的業務。

據域名管理機構ICANN數據顯示,特斯拉從本周一起正式啟用新域名tesla.com。目前,訪問舊域名teslamotors.com將被重新定向到新域名。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本月10日曾發布Twitter消息稱,他正忙於一個關於特斯拉的“頭號大計劃,並有望在未來一周內公布。但到目前為止,馬斯克並未公布該計劃。

當被問及此次啟用新域名是否意味著特斯拉將更改公司名稱時,特斯拉尚未給出答複。馬斯克之前曾提議,有意將特斯拉與太陽能面板廠商SolarCity合並。無論是特斯拉,還是SolarCity,馬斯克都是其最大股東。

Tesla.com這個域名是特斯拉今年2月剛剛收回的,之前,該域名一直由矽谷工程師斯圖·格羅斯曼(Stu Grossman)持有。格羅斯曼1992年就買下Tesla.com域名,但在隨後的24年內一直未使用。

(綜合來源:新浪科技、易名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43

Tesla Non-GAAP收入不再

Tesla提供回售保證計劃。
不論香港還是其他地方,常見上市公司公布業績時用「非通用會計準則」(以下簡稱Non-GAAP)計溢利。如騰訊控股(700)今年第三季溢利107.76億元人民幣,Non-GAAP盈利有119.29億元人民幣。如滙豐控股(005)今年第三季列帳基準除稅前利潤8.43億(美元,下同),經調整除稅前利潤(即Non-GAAP)則是56億元。

上市公司喜歡用Non-GAAP績效指標,除看起來較佳外,普遍認為較能反映業務實際營運表現。特別是非現金項目如以股權形式支付的開支及因收購合併出現的攤銷等,純粹是會計要求造成,與營運沒有多大關係。但也有評論認為採用該指標易造成誤導,因投資者應得每股溢利按通用會計準則計算。或許感到有濫用跡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終出手,於今年5月發指引,限制美國上市公司用Non-GAAP指標。首當其衝要數Tesla(NASDAQ:TSLA),由第三季起不再公布以Non-GAAP計算的收入。自2014年推出「Resale value guarantees」回售保證計劃及其後向銀行伙伴推出類似回購保證以來,Tesla公布的Non-GAAP收入惹來不少爭議。如今年第二季,按GAAP和Non-GAAP計算的收入分別是12.7億元和15.63億元,兩者差距足有2.93億元,因回售帶來的會計問題。

不少Tesla愛好者知道買指定汽車能有回售保證,可選擇在3年後以保證價格將汽車退回。當然有不少限制,如須通過指定財務機構「上會」、行車里數不能多於4.5萬公里,否則相應扣減車價及車身損壞再作扣減等。計劃推出後令不少車主心動,但於Tesla來說卻製造入帳問題。

若沒有回售保證,Tesla售車所得當然可袋袋平安。但回售保證安排卻跌入Lease accounting(租賃會計)範圍,按會計準則不能立即確認為收入。假設車價是10萬元及保證回收價是6.5萬元,Tesla須將6.5萬元列作負債,待保證期後才能全數確認為收入,餘下3.5萬元也須視作負債,但可在3年內以直線方式攤分並確應為收入。可見Tesla即使出售汽車,大部分所得款只能在3年後確認為收入,公司業績當然不會好看。為反映「實況」,加上回售宗數不算多,如今年第三季要求回售的汽車只佔合資格總數約2%,Tesla同時公布Non-GAAP收入。如上述第二季的2.93億元差額,就是撇除Lease accounting影響,假設車主3年後不行使回售權而計算出來。平心而論,Non-GAAP通常只將與實際營運無直接關係的項目剔除,Tesla卻無視回售風險來計算Non-GAAP收入,如此進取難免遭SEC質疑。

沒有Non-GAAP包裝,Tesla今年第三季表現其實不差,收入按年增145%至22.98億元。升幅那麼大,有賴汽車銷量升114%至24,821部。當中32%經回售保證出售,但汽車銷售仍增152%至21.49億元。今年第二季經回售保證出售的汽車佔當季銷量36%,第三季的比重下跌,相信因今年7月起美國市場不再推出回售保證計劃有關。

經過連蝕3年,Tesla終在今年第三季轉虧為盈並錄2,187.8萬元溢利,因製造效率改善及生產規模擴大以至提升經濟效益,毛利率增3個百分點至27.7%,毛利多賺175%至6.37億元。經股東大會表決通過,Tesla將與太陽能面板製造商SolarCity合併,管理層相信SolarCity於未來3年能為Tesla帶來5億元資金及預期合併後首年因協同效應節省1.5億元成本。合併後Tesla的表現能否進一步改善?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刊於:am730 2016-12-09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784

認識Tesla

近年,Tesla電動房車落街都是,它的設計與價錢都很吸引,若香港充車站方便一點,我也想買一部。早已知道Tesla這名字來自一位與愛迪生同一年代的發明家,但細節就不太清楚,看了一條影片算是清楚一點。




Tesla與愛迪生生於同一個年代,當時愛迪生的名氣已經很大,Tesla有不少發明點子,曾經去美國找愛迪生合作。

其實,當時在工業界或科學界,完全是愛迪生的世界,他利用直流電DC去供應市區的電源,直流電當時有不少限制,其中一個問題是傳送距離不遠,當時技術只能傳送半里左右,因此愛迪生需要建很多發電站。

當時Tesla提出可以利用交流電AC去解決這個問題。其實這影片可能有些誤解,傳送遠近主要問題應該在於電壓問題,而不在於直流電還是交流電,而當年只有直流電,還未發展變壓技術,所以影片交代為交流電傳得更遠,在今天的電力系統這並不正確。

題外話,今天的電力系統技術,有些長途傳送都會用高壓直流電而非交流電,其中一個好處是減少電容阻抗損耗(只有交流電才會出現),而把直流電的電壓升高降低亦不一定需要轉換作交流電,有一門叫Power Electronics的學科正是研究直流電變壓的技術,已經不是新鮮事。

回到當年,當然沒有這些技術,所以我估計愛迪生所用的是比較低壓的直流電,類似今天樓宇內的一些弱電系統,好像廣播系統、消防信號系統所用的電壓,接觸到都不怕觸電。而Tesla提出的是相對高壓的交流電,當時就變成了DC對AC的比併。

當Tesla在愛迪生面前提出改用交流電的時候,愛迪生表現得頗忌才,Tesla心灰意冷,唯有自己找投資者,離開愛迪生自立門戶。

當時Tesla所提出的交流電採用相對較高電壓,可傳送得更遠,但就有危險問題。愛迪生不甘王國與名聲被搶走,於是四處宣揚交流電並不安全、可致死、失控等言論。

愛迪生更以小動物做實驗,利用交流電電死它們,證明交流電的危險性。更建議美國政府以交流電製造第一張電椅,作處判死囚之用,把交流電與危險及死亡連在一起,令公眾對交流電這個概念產生恐懼。

另一邊廂,Tesla在想變壓的技術去解決安全的問題,開始發明變壓器。同時,他有一個頗偉大的想法,就是找個強大瀑布作為能源中心,以水力發電取出免費電力,再以交流電傳送,供應全市。

可惜,愛迪生的公司Edison's Electric不斷提出法律訴訟,使支持Tesla那家公司要破產。Tesla被迫放棄計劃,後來更患上情緒病。

愛迪生也不好過,他公司內的股東知道他不會支持交流電的項目,但股東們認為交流電的確是好商機,於是把愛迪生踢走,更把公司名稱由Edison's Electric改為General Electric,即通用電氣。道瓊工業指數首次在1896年5月26日公布,當時只有12支成份股,今天只有通用電氣仍然留在指數中。

看完影片,感覺與今天商業社會很相似。無論你武功實力有多高,你的對手都可以以政治、商業、法律等手段去對付你,有財有勢就可以「打橫行」,即使結果對人類不是好事,但who cares?

Tesla公司創辦人Elon Musk以Tesla為公司名字,為他平反。傳聞Elon Musk志不在電動車,而是創造能源王國,之前Tesla公司收購Solarcity,希望未來人人都駕電動車,都在他的電網充電,如此雄心壯志,到底Tesla發展將會怎樣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NpIq0gOTAk&list=PL2FflE5xSM4SB9vazF_dcYmop-HiucsP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376

Tesla引領的電動車產業革命

1 : GS(14)@2013-05-11 16:10:04

http://finance.sina.com.cn/colum ... /121215420083.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8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