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TPG:不輕鬆的「本土化」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11/wMMDcyXzQwMDkwMw.html

龍年2月6日一大早,TPG即在上海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其人民幣基金已成功完成首期約40億元的募集。

這無疑為冬天裡的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帶來一抹亮色。在PE市場2012年表現出募資乏力的整體環境下,TPG,這家管理總資產規模超過480億美元的基金公司的管理團隊,也完全有理由為此感到欣慰。

早 在2010年3月,TPG的創始合夥人Jim Coulter就已經到中國為人民幣基金鋪路:一方面,給國內幾家大的投資機構介紹成熟市場的LP篩選GP的經驗,還向聯想柳傳志討教政府公關、市場品牌 宣傳之道。而彼時,與TPG比肩的幾家大型外資PE機構如凱雷、黑石等,都已經在如火如荼的人民幣基金市場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此前,TPG在亞洲可以投資的共有3支比較重要的基金:一隻是42億美元的基金,一個是美國的基金,還有一個是由合夥人兼大中華區聯席主席王兟管理的14億美金的TPG增長基金。

對於首期人民幣基金的募集成功,王兟稱,「這是TPG在中國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設立人民幣基金不過是TPG本土化進程中的其中一環,此前,基於本土化,TPG還做了很多嘗試,比如,吸引更瞭解中國市場的本土人士加盟;投資定位上的調整,從絕對控股的併購型基金到相對少量股份的投資定位等。

但其間也並非一帆風順。

波折的首期人民幣基金:18個月、40億

2010年8月,TPG在上海、重慶兩地發起設立人民幣基金,募集目標總金額為100億元。

時隔18個月後,TPG宣佈總募集目標的40%獲得LP認購,即形成了約40億元的總投資能力。

同樣是100億元的規模,弘毅第二期人民幣基金於2010年10月末開始募集,在2011年5月份即完成全部交割,無論是速度,還是規模,都超預期,弘毅原計劃募集80億元。

相比之下,TPG的人民幣基金募集速度算不上快。王兟稱,「當下市場情況對募資並不十分有利」。

對於2011年的募資市場,國創母基金的投資人王吉鵬也表示,「2011年上半年延續了2010年募資相對寬鬆的狀態,但下半年情況就變化比較快了,9月份之後,最終能夠募到一定規模的基金很少。」

Chinaventure提供的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2011年前三個季度,完成募集的人民幣基金數量分別為117、140、151只,而第四季度只有53只;而從募集規模看,第四季度的數字是371.89億元,而前三個季度平均都在500億元以上。

根 據TPG宣佈的新聞稿件,首期40億元中,90%來自非國有民間資本。之前有媒體報導援引王兟的話說,「散戶投資人不是募資對象」,王兟還強調,TPG嚴 格遵守國家發改委在年前發佈的最新通知,把募資的有限合夥人(LP)鎖定在具有單筆投資能力超過1000萬元的投資群體。

據記者瞭解,以協助PE募資的服務機構諾亞財富也並未參與TPG的此次募資。

在此之前,上海和重慶兩地都在試點QFLP制度,也有其他的外資PE機構通過QFLP的渠道獲得人民幣投資。

至於TPG本次人民幣基金的LP中是否有QFLP,目前為止,TPG是否已經具備了這一資格,還未有確切消息。

「如果沒有QFLP,僅在國內民營非散戶的LP中募集的話,如果真能募集到40億,還真不容易」,曾就職於摩根大通亞洲投資基金的李民(化名)認為。

目前還在人民幣基金募集過程中的一位GP告訴記者,「現在手中有錢的人比以前少了,另外,稍微有點經驗的LP選擇餘地也多了,也變得比較挑剔」。但他認為,「如果有社保、國創等機構LP支持的話,會好很多」。

TPG王兟表示,「保險公司和社保是我們下一步去爭取的投資人」。但在其100億元的總募集目標中,TPG計劃一半以上來自非國有民間渠道。

但英國《金融時報》在2010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援引TPG聯合創始人Jim Coulter的話說,TPG「將尋求從中國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籌得新基金的大部分資金」。

如果上述說法屬實,也就意味著,在人民幣基金的LP組成上,TPG的計劃發生了重大轉變。

有外資大基金工作經歷的李民(化名)向本報分析,國外知名的PE品牌進中國時,通常會設想,憑藉其在國際上的名聲,社保等大機構不會不知道他們,所以,在中國募人民幣基金應該不是件多麼困難的事情。

「像社保這種非常國有化的機構LP,他們的錢能否委託一個國外的基金來管理,是非常小心的」,李民認為,GP團隊是國有機構LP的主要顧慮,所以社保要投的話,會首先考慮弘毅、鼎暉這些GP團隊非常本土化的機構,而非凱雷、黑石等。

漸進式的團隊本土化之路

事實上,在宣佈募集人民幣基金之前,TPG的大中華區團隊已經開始漸進式本土化之路了。

據2010年8月財新網的報導,TPG在成立人民幣基金時,原計劃「由其中國區聯席主席王兟和馬雪征牽頭管理,團隊將朝本土化方向轉變。」

馬雪征於2007年加盟TPG,任中國區合夥人。在邀請馬雪征加盟時,Jim Coulter就曾直言不諱的表示,TPG「很需要瞭解中國市場,瞭解中國企業,能一下子看懂企業的人」。

2011年2月,突然傳出馬雪征告別TPG的消息,引起業界廣泛關注。在TPG宣告人民幣基金募集成功之際,馬雪征已經以博裕基金創始合夥人的身份在PE界馳騁了約一年時間。

此前的2010年,TPG中國已經流失了一員大將:在TPG效力12年,為之創造深發展等經典案例的原董事總經理單偉建。

在單偉建、馬雪征離開後,TPG的中國團隊也很快得到補充。

而今,貝恩資本原董事總經理黃晶生的簡介已經出現在TPG增長基金的官方網頁上,關於他的介紹是:2011年8月加入TPG,擔任TPG增長基金和人民幣基金的合夥人,坐鎮上海。黃將與王兟一起負責TPG的人民幣基金。

在2005年加盟貝恩資本之前,黃晶生還曾在軟銀亞洲任職,投過盛大等案例。而王兟在2006年加入TPG之前,王兟還先後在高盛和TOM集團任高管。

「他們(TPG中國高管)在國內中小板、創業板做過哪些成功的案子?」一位人民幣基金的合夥人反問,「在目前這個環境下,即使融到了這麼多錢,下一步如何投資,如何提供增值服務,如何退出,路還長著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