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偶像與現實----Steve Jobs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7453

巴黎:

唔知點解,忽然間很多人在Steve Jobs死後,立他為自已的偶像,做人的目標。

我告訴大家,其實你們身邊也有很多俱備Steve Jobs的性格的人。

現實的是,當他們真的遇到這類人時,他們卻討厭、取笑這種九型人格中最聰明的完美主義的人格。

不 妨想一想,上次你的老板,叫你從做一份你已做了十日、只不過是有小小小小問題的報告時,你的心是怎樣想?又你那一位你認為識小小的同事卻指出,其實你已做 得很好的project,只不過很普通,你是如何反應?又客戶要求你減價、說一個不知名的地方的價較你們靚得多,你們產品如何差,大彈特彈時,你的心是在 討厭他還是感激他,並把這些人當成自已的偶像?!

巴黎太太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我告訴Blog友,不是普通人可以應付得到。例如,每次刷完牙,請把牙刷、杯子,放回在櫃子內,不要放在那個已經是空空如也、十多呎的sink盆面上,又如果這間Winners分店沒有這個顏色,請開個多少時車到另一個city的另一間Winners找找,又如果發現你回家未換衣服便坐在疏化上,那麼整個疏化套便要馬上拿下去洗....還有很多

能夠和完美主義的人一起,並誠摯地接受他們,欣賞他們的某一面的人,本身也不是一個普通人。更多人選擇
放棄、或批評、或在次次次等級妥協,並找一些常人認為是對的理由說服、安慰自已。

例如,呢個老板是傻既、呢個客人老作、呢個同事亂吹、呢個女人以前唔係咁、又或呢種投資方法無用...等等。

巴黎也是一個正常人,投資路上絕對可以錯,不過我的性格決定了我對錯誤的看法,我的錯一定只會因在價值投資要求上,作了一些錯誤的妥協,我應該對那些條件的要求更高、更嚴厲、更完美!

有朋友說這段時候價值投資法已經收皮,要我解釋一下,他太高估我的才智。

我如何能解釋給一個不要求完美的人,做一些應該要完美的事?!

九型人格是天生的,Steve Jobs如是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8

創新大師Steve Blank對話i黑馬:失敗一點都不可恥!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452.html

看他是怎麼點評微信的國際化和中國割裂的創業生態:

中國的硬件產品在國際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例如華為),但是互聯網企業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產品、智商無關,主要是觀念上的障礙。很多中國創業者在細節上並不瞭解互聯網文化,太缺乏在整個互聯網上的連接、互通,和外界太割裂了。微信國際化的障礙肯定不是產品本身,也不在於中國的創業者和工程師是否比其他人優秀。

i黑馬:在硅谷設立辦公室能否跨越這種障礙?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當第一個日本產品在美國完成時,你能立刻就能分辨出那是日本產品,因為他們使用的英語像是用日語寫的,產品設計思路和當地文化完全不相符。再舉個例子,對於中國網民,美國的網站看上去像是半成品;而美國人看待中國網站,別提文字了,全是浮窗廣告、動態圖,亂七八糟一大堆。

這不是物理上能夠克服的缺陷,他們的文化和外部世界太割裂了。這要花費他們好一陣子去追趕,就像美國公司對於中國本土文化毫無概念一樣,障礙之一是母語上的障礙,第二是因為我們沒法調查研究,甚至很難去評估,什麼樣的公司是好公司,什麼技術是好技術……

當然最終中國的產品會很好地實現國際化。但中國創業者和外部互聯網的割裂狀態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當然有人會通過翻牆工具去接觸外部互聯網。你們現在完全是按照政府的意願建立一個中國式互聯網,那麼在國際市場中能否像在國內那樣快速地擴張?或許出人意料,你們做的很好,但是我認為會比人們預期的都要艱難。

i黑馬:如果採用本土管理團隊呢?

如果是硬件生產,沒問題。問題是網絡和信息每天都在變化,上個月還很有競爭力的東西,這個月變得毫無優勢;昨天很火爆的東西,今天已經無人理睬,如果不是生活在這種文化中,就很難越過這個障礙。

不是中國的創業者不關注這個網,而是沒有融入到這個網。由於人為設計,這兩個網絡太割裂了。中國創業公司進入一個不同的互聯網中,可能會有一些無法預見的後果。

過去一週令我非常驚訝的是,中國所特有的互聯網文化,防火牆對兩端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可能對這個國家有好處。

i黑馬:微信在美國會像Google、Facebook在中國一樣遇到政策風險嗎?

Google和Facebook是中國政府比較擔心的東西。美國人在忙著互相大喊大叫,沒有時間關心這個。我們可以說、讀任何東西,這是不同的文化。所以問題不是政府管制,而是要面對一個從未面對過的競爭市場,而且還沒有關聯紐帶。因此首要問題就是建立連接,然後在自由市場競爭。

馬化騰有大量的資源,你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不是我們真的應該擔心下?(笑)或許你們在上面投入大量資源,最終在某些地方實現控制,或許我們太慢了,或許我們認為最好的情況是它會偷窺我們所有的郵件,因為我們都不這麼做……但我不認為這是首要考慮的問題,或許將來要考慮,為軍方服務等,但眼前這絕不是要關心的。你的問題是適應全球範圍內的競爭。

我認為這將會是一個很棒的故事,關於未來將發生什麼,你要追隨什麼。我的觀點是會讓大家驚訝的,讓它在中國發展壯大的東西,可能在全球化競爭格局中並不起作用。但是他們也不笨,馬化騰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們也會考慮這些問題的。

i黑馬:有一種理論認為美國在PC互聯網階段的成功經驗很難移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反而會變成他們的負擔,而中國則沒有類似的經驗,也就沒有類似的負擔,因而中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處於對等的競爭格局下。

我認為情況可能更樂觀。在美國,我們花費了上百年的時間建立電話系統,但是在中國,跳過了這個環節,直接進入移動通信時代,很快中國的移動通信甚至比美國還要完善。另外,我們花費了150年建立分佈於全國各地、各種品牌的實體零售店;而在中國,電子商務的爆發跳過了這個環節。從這些可以看出中國比美國更加充分地利用互聯網,因為起點不同。

我不確定這會給你們提供優勢,只能說是不同的的形式。因為剛才提到的分裂,我認為這種在中國內部運作的實驗非常創新,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確切地說,因為幾乎沒有Google、Facebook、Twitter,中國的市場都留給了國內公司,從而掀起一股創業大潮。現在大多數公開領域都已經被佔領,於是創新開始在大公司頂層發生。這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種創新和發生在外部世界創新差不多,甚至更激進。但是走出去的障礙超乎任何人的想像。

回到剛才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事情,中國不缺乏創新。相比之下,日本就像是一個睡大覺的老爺爺。我喜歡日本,但是令人興奮的創新源動力在中國,對於企業家,中國或者新加坡才是創業天堂。在二戰中,美國摧毀了日本的經濟,日本必須在廢墟中重建,那時他們沒有商業。自1850-1880年,日本面臨的危機是重建,必須要有企業家出現來搞建設,當他們變得很成功的時候,形成了一套固化的系統和組織構架,底層的創新很難影響到上層組織。當然日本還是有企業家精神的,但必須要跟固化的組織去抗爭。中國從1979年開始就很像2000年的感覺了,一切都是新的,非常美國(very America)。資本主義是最好的,日本不應該忘記這一點。

毫無價值的APP

以前在美國創辦一家公司要投入數百萬美金,買硬件、軟件,各種服務等;現在創業公司的成本幾乎為零,你可以僅僅作為愛好做出一款APP來。中國的創業者還在學習階段,要知道開發一款APP和做一個盈利的公司是有很大的差別的。這正是我在教的東西。一個公司不僅僅是一個APP,還包括客戶、營收、合作夥伴,中國還包括各種關係。除非創業者學會區分產品和商業,否則在這一波浪潮中他們將消耗殆盡。

中國很多創業者看到國外被Google、Facebook收購的小創業公司就想把他們的模式抄過來,這對整個商業系統傷害很大,拋開這個不談,為什麼不做些別人做不了或者沒想到的東西?我認為還是有很大發揮空間的。

i黑馬:有觀點認為原因是笨蛋天使太多了

是的,他們也在自我消耗。上次我和徐小平溝通,談到客戶開發流程的,他恍然大悟,說這才是問題的核心。他說我投資了創業公司,他們甚至不和客戶溝通。我要說的是,儘管他已經很成功,仍然不知道這其中的方法論,僅僅把錢拿給你喜歡的人是不行的。第一代創業者會當炮灰,天使投資人也一樣。然後他們會去學評估體系、投資程序。在硅谷,並不是說我們有多聰明,只是多了50年的實戰經驗。

最開始我在硅谷創業的時候,傳遞信息、獲取智慧的唯一方式是喝咖啡。但是你一個月通常只能喝一次咖啡,效率很低。今天除了中國,其他人都習以為常的是,當我發佈一篇博文的時候,有25萬人閱讀。但是因為語言障礙和防火牆,中國人獲取信息有障礙,很多信息還需要通過物理介質傳播,所以中國在全球化信息學習過程中處於一個很不利的狀態。

自媒體

你們可能知道,在美國傳統媒體每天都在滑向死亡,每個人都在掙扎,試圖證明紙媒是一個可以盈利的商業模式。但目前盈利的報紙只有華爾街日報,甚至紐約時報都在虧損。所有的印刷出版都要變成數字出版。我要向中國學習自媒體,因為所有的記者都在嘗試做自媒體。

我把在斯坦福大學的授課內容全部發佈到網上,成為公開資源,甚至我的商業夥伴都說,這是世界上最無聊的內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華盛頓的政府人員在讀,他們打電話給我說:「我們需要你的幫助。」過去30年,他們嘗試訓練科學家把科技成果商業化,現在他們希望我來教這門課。這些人分佈在全國各地,我需要通過視頻軟件來上課,後來乾脆提供錄製好的課程。

硅谷不成文的文化

第一個叫做「pay it forward」,意思是你有責任不求回報地幫助創業者,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我每個月必須要和我認為有趣的年輕創業者一起喝3-4次咖啡,多數是我的學生。

第二個非常美國化,叫「幫助你的對手」,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50年前硅谷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式的競爭,很少有合作。這個文化起源於一個關於做芯片的故事:芯片生產過程很複雜,有時候你可能會丟了配方,這個禮拜做好了硅,下個禮拜所有麻煩都來了。那時所有人都曾經在一家公司工作過,他們離開後變成了競爭對手,但仍然在同一個地方吃飯喝酒。一天有個人抱怨:我們停工了。另外一個人問:這個禮拜是不是有女工更改了板型?我們發現她在使用特殊型號的板型,去檢查下誰在使用特殊型號的板型。第二天他來說:問題解決了。這件事發生在1958年。從那時起人們開始互相幫助,一直延續到今天。這也是蘋果起家的方式,在一個叫做「home blue computer club」裡,是一個分享智慧的俱樂部。這是「pay it forward」文化的一部分,它能夠讓每個人都變得更加智慧。我想指出的是,在第一代競爭格局中,人們很難有這樣的意識。但我認為最終必須要這樣做,因為這樣會讓從整體上提高大家的智慧。

第三部分是關於失敗。你知道在硅谷我們把失敗叫做什麼嗎?經驗。在硅谷以及美國,如果你失敗了,你會得到另外一次機會,甚至兩三次機會;如果連續失敗5、6次,他們就對你無語了。但是失敗一點都不可恥,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我上一次創業,登上了《連線》的封面,融了3500萬美金,然後錢全虧掉了。以前投資我的兩個VC又給了我1200萬美金,後來我分別回饋給他們10億美金。

我認為失敗的部分從長遠來講對於構建文化也很重要。我們並不會因為科學家的失敗而懲罰他們,創業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實驗。

在線教育

在中國,在線教育將會成為一個非常巨大的產業,這將會是另外一個領域,中國將會超過美國。使用在線教育課程資源可以快速提升中國的教育水準,遠遠比建立實體學校要快。

i黑馬:有觀點認為教育不僅僅是聽課,更是一種社交行為,必須要到哈佛去、在哈佛有同學和教授,你才真正是哈佛的學生, 而不是說你聽過幾節哈佛的公開課就成為哈佛學生了。

我認為這個觀點的誤區在於認為在線教育只能自己對著電腦聽課。或許可以在一個空間裡,同樣有教授,也有同學,只是部分利用網絡上的課程資源。我認為在線教育甚至還沒有開始思考到底該如何利用這些課程資源。我認為潛力非常巨大。的確親自去哈佛上學、建立社交關係很有價值,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這筆花費(當然這個資源本身是非常有限的),我更關心的是其他的億萬大眾,這個市場想像空間更大。

想像一下針對創業者的課程,因為外部變化速度很快,你每個月都要學習新知識。

i黑馬:繼Android在智能手機領域佔據很大份額後,谷歌相繼開發無人駕駛汽車、google glass、智能鞋等,未來這些智能終端聯合起來的勢能將非常巨大,那iOS的未來呢?

這是一個宏觀的視角。蘋果是一家圍繞著有遠見的創始人建立起來的公司,但別忘了,除了要有一個有遠見的創始人,還需要具備多種人格類型:公司裡沒有其他有遠見的人,有沒有頂級的生產、銷售、供應鏈等。Tim Cook是一個偉大的供應鏈專家,蘋果的命運掌握在一個偉大的供應鏈專家手中。

i黑馬:有人認為Android未來將成為掌控智能終端乃至物聯網的超級大贏家

我同意。我認為再有兩年時間蘋果將變成下一個微軟。

中國的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硬件廠家和軟件廠家不在一個地方。硬件廠家集中在深圳,軟件和硬件分離。在硅谷,要做一個藍牙芯片,會和開發軟件的團隊在同一幢大樓裡工作,就像是在一個生態系統中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97

大風大浪後 Steve Cohen證明了為何他是“對沖基金界的喬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781

666

知名對沖基金SAC創始人史蒂文·科恩(Steven A. Cohen)被稱為“對沖基金界的喬丹”。在因內幕交易指控被迫關閉SAC之後,科恩全新打造的家族式管理公司Point72 Asset Management在2014年同樣收益頗豐。

今年4月以100億美元啟航的Point72總收益達到了25-30億美元。雖然這部分收益未剔除運營成本,但是短短8個月內就有如此強勁的表現還是證明科恩寶刀未老。要知道,過去一年對沖基金的平均收益僅有4%!

Point72目前僅打理科恩的家族資金,主要投資美股,交易方式則包括做多和做空。彭博的億萬富豪指數估計,科恩的個人身家約110億美元。去年11月,科恩領導的SAC對證券欺詐罪行供認不諱,為了結內幕交易的指控,同意支付創紀錄的18億美元罰款。

科恩是美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之一。他創立了SAC資本顧問公司(SAC Capital dvisors),這是世界上最賺錢的對沖基金之一,凈資本額預計高達110億美元。SAC的管理費用在華爾街也是首屈一指的。多數基金收取的管理費比例通常在1%—2%左右,而盈利提成為15%—20%左右;但SAC所收取的管理費比例高達3%,而盈利提成更是達到驚人的50%。

科恩從不註重他人的感受,他對人粗暴無禮是業內皆知的。他的原則就是:唯有金錢說了算,其他的都滾開。想必你也猜得到,科恩也從來不是一個多愁善感、情感豐富的人。相反,如果某個交易員不小心搞錯了科恩下發的交易指令當中的某個數字……無需廢話,他可以默默收拾東西回家了。

科恩為人異常低調,從不在公眾場合公開政治傾向,連SAC的職員們都不清楚自己的老板究竟支持民主黨還是共和黨。老婆也是個宅女。兩人生活異常規律,基本是圍繞晚餐進行的:每晚六點準時開飯。夫妻二人的照片很難出現在公眾媒體上,因為科恩將會把所有關於他的照片版權買下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267

【人物】貓途鷹CEO Steve Kaufer:沒考慮過再次“賣身”

清晨,TripAdvisor(貓途鷹)CEO斯蒂芬·考費(SteveKaufer,下稱“考費”)端著一杯濃縮咖啡,拿著一份英文報紙,走進浦東文華酒店昏暗的會議室,古銅色的墻面,泛著卡布基諾的調調。

他看起來氣色不錯,仍舊穿著那件標誌性的磚紅色布克兄弟短袖T恤,這些年來,無論是見投資人還是參加公司內部會議,他都穿著這件T恤,也許那是幸運的象征。

作為20年前美國創業者的先鋒代表之一,考費至今仍然管理著全球最大的旅遊社區和評論網站TripAdvisor(貓途鷹)。目前TripAdvisor月訪問量達3.4億,擁有2億多條來自旅行者的真實點評,酒店覆蓋全球近200個國家。

作為IT界內任期最長的CEO之一,考費在經過長達16年的精心澆灌下,讓TripAdvisor從垂直搜索逐漸過渡到結合在線預訂和元搜索平臺,市值達100億美元。而近期業內的一則收購傳言,讓人們紛紛開始猜測,考費會繼續堅持把TripAdvisor做成一家百年老店?還是順應資本的召喚將它賣個好價錢?

對此,考費向《第一財經日報》做出了獨家回應。

TripAdvisor(貓途鷹)CEO斯蒂芬·考費(SteveKaufer)

軟件工程師遇上旅行

軟件工程師出身的考費最初創立TripAdvisor的原因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偉大。

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剛剛發展起來,他和第一任太太當時要選擇一個目的地旅遊,但是搜遍網絡都找不到關於這個目的地的信息,通過咨詢去過當地的朋友才知道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目的地,兩人於是改去其他地方。考費當時就想,為什麽不能做一個網站,讓旅行者自由評論,分享旅行經驗。

這個想法最終在2000年被付諸實踐,誕生了TripAdvisor公司,當時靠人們的真實評論建立旅遊社區的模式被認為是互聯網領域的顛覆性創新,從此改變了人們旅遊出行的方式。

與《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面對面坐在沙發上的考費,娓娓道來,說話很溫和,你很難把他與一個精明的商人形象聯系起來,反倒是讓人聯想到BBC旅遊紀錄片里講解古希臘文明的歷史學家,而他本人也是旅遊的忠實愛好者。

考費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旅行是去年去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自己最喜歡的地方是中東的耶路撒冷;也去過北京,到過故宮、登過長城;下一個目的地是埃及。

“我喜歡古老的東西,幾千年的文化,在耶路撒冷、北京和埃及,我都能找到想要看的東西。”考費流露出創業家本能的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

作為最早的互聯網成功的創業企業之一,2004年TripAdvisor被IAC(即後來的Expedia)收購,2011年又從Expedia拆分出來,獨立在納斯達克上市,如今市值近100億美元,在全球旅遊行業的地位仍然舉足輕重。

2013年,TripAdvisor開始在市場上進行大規模的收購。2014年,在與全球競爭者Expedia、Priceline以及中國BAT的收購廝殺中,最終TripAdvisor拿下四宗交易,現金收購超過3.52億美元,其中包括以2億美元收購OTA公司Viator。

考費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盡管競爭很激烈,但是TripAdvisor的收購戰略沒有發生改變,我們相信還有很多非常聰明的公司值得收購。”

就在上周,TripAdvisor宣布收購總部位於紐約的地圖社交創業公司Citymaps,顯示了TripAdvisor對地圖技術的興趣。考費說:“過去20年,對人們的旅行出行產生顛覆性影響的有兩件事情:第一是評論;第二就是地圖。”而另一方面,收購核心酒店業務以外的公司,有助於TripAdvisor巧妙地避開在酒店預訂行業的激烈競爭。

盡管考費不認為收購是為了實現業務多樣化,但事實上,盡管起源於酒店預訂,TripAdvisor如今的業務已經擴展到餐廳預訂以及景點門票購買,這就包括其在兩年前收購的法國和西班牙盛行的餐廳預訂服務提供商LaFourchette,以及提供景點門票服務的Viator。在考費看來,這一系列的“買買買”都是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多旅遊選項。

會再次被收購麽?

考費承認在線旅遊市場已經變得非常擁擠,TripAdvisor處處面臨競爭對手,包括來自中國的強大對手攜程。但是對此,他采取了合作開放的姿態。考費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Expedia和Priceline是我們的客戶,在我們的網站上,用戶可以搜索到它們的價格,我們鼓勵用戶去比價,無論是從OTA上預訂還是從酒店直接預訂,用戶有權選擇最有優勢的價格。”

此前業內有傳聞稱,TripAdvisor可能變成美國最大的在線旅遊公司Priceline最理想的收購對象。一方面因為Priceline在花費26億美元收購了餐廳預訂平臺OpenTable之後,就一直沒有什麽大動作,頻頻引起市場猜測。另一方面也是因為TripAdvisor自身的轉型需求,在從垂直搜索過渡到結合在線預訂和元搜索平臺的過程中,Priceline可能成為一個關鍵的合作夥伴,這就類似於當時Priceline對Booking.com(繽客)的收購。不僅如此,兩家公司在酒店預訂、垂直搜索、度假租賃產品、旅遊活動以及餐廳預訂等業務方面都可以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

事實上,如果TripAdvisor被Priceline收購,那麽Priceline將能夠協助TripAdvisor向更多的國際目的地擴展其即時預訂平臺。而TripAdvisor旗下的目的地旅遊和活動網站Viator以及餐廳預訂平臺LaFourchette都將使Priceline的用戶從中受益。況且Priceline目前的市值是630億美元,幾乎是TripAdvisor的7倍,收購似乎是完全可行的。但前任Expedia是否會出更高的價格把TripAdvisor重新買回去,目前也還未可知。

考費對於上述收購傳聞表現得相當淡定。

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問他:“如果Expedia或者Priceline用5倍於目前市值的價格收購TripAdvisor,你會選擇賣嗎?”考費回應道:“這聽上去倒是挺有趣,你知道我們本來就是從Expedia拆分出來的。但是說實話,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因為我整天都只想著怎樣把公司做好,還沒有時間去考慮賣公司的事情。”不過他也坦言,未來整合仍然是旅遊行業的趨勢。

也許考費並不是沒有考慮過收購的事情,而是目前的股價並不能反映TripAdvisor真實的估值。2014年,TripAdvisor的股價曾到達超過90美元的巔峰,比2011年上市時20美元左右的股價漲了近4倍。不過,近兩年來,TripAdvisor股價表現並不理想,目前維持在60美元的水平。

對此,考費也很看得開:“我從來沒有擔心過股價,因為我們服務的是用戶,股價不是他們擔心的,他們只會考慮今年我的App好不好用,評論精不精彩。如果我們把這一切做好了,股價自然會上去。”至於如何面對投資者,考費似乎根本不在乎。他說:“資本都是逐利的,買進和賣出,不過交易罷了。但我們的目光不能貪圖眼前,我們要看到5年後、10年後的公司,要看到的是未來。”

考費曾在今年2月的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說:“我們可能需要一到兩年來完善即時預訂產品,實現所有房間的線上連接。”目前TripAdvisor上的酒店預訂都需要跳轉到第三方平臺才能完成預訂支付。“我們要讓客戶有一個更好的無縫預訂體驗,並讓更多的用戶能夠了解我們的平臺和產品。”考費進一步說道。

TripAdvisor目前主要營收來源還是酒店業務,2015年酒店業務收入占比在84%左右,收入方式主要是點擊付費廣告(約占比60%),展示付費廣告(約占總收入的10%),訂閱和其他收入在上升,為30%左右。2014年,TripAdvisor正式推出了為單體酒店打造的即時預訂功能,但合作方不限於單體酒店,吸引了大批合作夥伴,目前為止,TripAdvisor與Priceline集團和全球十大連鎖酒店中的八家展開了合作,通過即時預訂平臺提供全球45萬家酒店的預訂。

“我的辦公室不需要一扇窗”

對於未來業務的創新,考費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創新從一開始就是TripAdvisor的基因,我們每隔兩年就會推出一系列新的戰略。未來可能是基於地圖和類似於虛擬現實的技術。比如用戶點開TripAdvisor上的照片,就能夠身臨其境地看到酒店的樣子。我們會用地圖做什麽現在還不方便透露,但是我們會基於數據來做很多事情。”

TripAdvisor新總部大樓內景

不過,從TripAdvisor對Citymaps的收購中,大約可以看到未來TripAdvisor在地圖上的應用方向。目前Citymaps已經在後端整合了來自Wikitravel、Viator、OpenTable、Groupon、Travelzoo、Songkick以及Ticketmaster等幾十個平臺的信息。這意味著,未來當用戶打開地圖後,就可以看見附近興趣點(POI)的照片或標誌,而不僅僅是商戶的名稱。Citymaps還將允許用戶創建、收藏並分享喜歡的興趣點列表。換句話說,這將是一個“私人地圖”,能夠提供完整的定制化服務,並且可以讓朋友們互相分享各自的地圖。

去年10月,TripAdvisor在馬薩諸塞州的新總部大樓落成。而在此之前的15年,TripAdvisor的總部一直位於波士頓郊區一個不知名的樓里。和華爾街光鮮亮麗的摩天大樓或者矽谷招搖過市的新興互聯網公司不同,“低調”、“謙遜”是TripAdvisor公司的文化基因,也是考費本人的性格。“從來沒有看到過老板穿西裝。”考費的員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和一般上市公司CEO喜歡占據超大面積的頂層270度轉角的景觀辦公室不同,考費的辦公室是和員工的格子間在一起的,沒有風景可言,甚至沒有一扇面向外面的窗戶。考費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麽說道:“我之所以不想要一扇窗戶,是因為在辦公室,我需要面對的就是員工,我要保證自己時刻處於員工的最中心,和他們一起解決問題。我們之所以把總部設在這里,因為這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們的家在這里。”

很多人印象里,經營一家做線上旅遊公司的老板應該擁有好多架私人飛機,但是考費一架都沒有。在考費每天進出的一扇門上,貼著一張紙條:“Speedwins(速度戰勝一切)”。這是他十年前寫下的字條,也是TripAdvisor內部員工們非正式的座右銘,每一次搬家,這張紙條就會跟著考費貼到新的地方。

考費始終把自己當做一名創業者,即使公司上市之後,也並沒有改變這一點。而對於矽谷興起的一大批創業公司,考費聯想到自己的創業初期表示:“事實上,TripAdvisor剛成立初期,第一版商業模式並不是很成功,後來我們及時進行了調整,才受到用戶的喜愛,所以了解用戶的需求非常重要。”他說,很多創業者都有非常了不起的想法,但是他們缺乏商業化的考量,找不到自己的用戶在哪里。“衡量企業成功的標準,要麽是你擁有很多用戶,如果你是社交網絡;或者你能融到很多錢;又或者你能做出一款足以改變人們生活的產品。”

TripAdvisor誕生於全球第一輪互聯網泡沫破裂之際,分享到了近20年來科技進步的好處。展望未來20年,考費表示,科技將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他說自己最看好人工智能和精準醫療兩大領域。“我想語音識別會成為未來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你不用打字,直接就能和手機說話。雖然智能語音現在已經可以實現,但應用仍然非常有限。我所說的可能是未來10年才能普及的技術,這種影響是顛覆性的。”他表示,“另外我還看好精準醫療,比如未來不僅可以檢測出癌癥和其他疾病,而且能夠通過基因測序等方式知道腫瘤的性質,並能針對特殊的腫瘤進行個性化的藥物治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887

Steve Jobs 再三請假安排欠妥 前車未鑑

1 : GS(14)@2011-01-19 22:26:31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2-577755?category=m




蘋果(Apple)掌舵人喬布斯(Steve Jobs)突然再宣布無限期休假,令公司發展前景蒙上陰影,有指他放假與體重持續下降有關,亦可能是舊病復發。今次蘋果的聲明沒有說明喬布斯歸期,有分析指是該公司未有汲取喬布斯前兩次放病假的教訓。

受喬布斯請假消息拖累,蘋果早段一度挫6.4%,低見326美元,追回日前場外跌幅,但其後獲買盤支持回升,截至昨晚11時,報334.9美元。

告假原因欠具體 股價曾挫6%

今次休假是喬布斯在10年來,第三次暫時放下蘋果職務,前兩次是04年和09上半年。他因罹患胰腺癌在09年接受肝臟移植手術,但今次並未說明他告假具體原因。

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器官移植科主管醫生William Chapman認為,喬布斯的病情可能有兩種情況。其一是器官移植方面可能出了問題,但移植1年半後出現問題的情況是很罕見的。更大的可能性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又再擴散。因通過肝臟移植治癒此病的難度極大,復發某程度上是常見的事。

對於今次未有公布歸期的做法,有分析師不表認同。Fort Pitt基金分析師Kim Caughy指,董事會沒汲取08年就繼任計劃被挑戰的教訓。不過另有說法指,蘋果正是從2009年的事件中汲取教訓,為喬布斯的健康問題設定一個具體時間表,是冒險之舉,若再歸咎於營養不良等難以令人信服的原因,或適得其反。

Pier Jaffray分析師Gene Munster則指歸期不是最重要,喬布斯仍留任行政總裁,象徵今次病假長度應較上次更短,嚴重程度亦更低。

撰文:陳智深
2 : ksw(1423)@2011-01-19 22:45:44

我仲唸住等iphone 5...
3 : GS(14)@2011-01-19 22:46:42

我想買部pad多
4 : GS(14)@2011-01-22 00:53:2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888220
蘋果上季盈利新高
賺 468億增 78%  iPhone及 iPad熱賣
2011年01月20日

【本報綜合報道】受惠於 iPhone、 iPad等人氣產品銷情大捷,蘋果公司上季業績再度令人眼前一亮,季度盈利及營業額雙雙刷新紀錄,而今季業績預測亦勝預期,令市場暫時放下對行政總裁喬布斯再度因病休假的憂慮,刺激股價昨早段反彈 2.3%。分析指出,蘋果上季所有業務全面報捷,令市場對現有管理層信心大增,相信在喬布斯暫時休假期間仍能主持大局。

截至去年 12月 25日的一季,該集團純利按年勁升 78%,至 60億美元(約 468億港元),每股盈利 6.43美元,期內營業額亦按年增長 71%,至 267.4億美元,兩者均勝預期。受惠於生產成本下降,上季毛利率升至 38.5%,較前一季的 36.9%略為改善。
喬布斯在業績報告中表示,上季假日銷情非常強勁, Mac機、 iPhone、 iPad銷售額均創新高,展望今年,集團將全速驅進,推出更多新產品。
喬布斯病假憂慮稍紓

iPhone和 iPad上季分別貢獻整體營業額的 39%和 17%。展望今季,蘋果料每股盈利達 4.9美元,營業額則達 220億美元,兩者均勝預期。
蘋果上季所有業務表現均超乎預期,令分析員對喬布斯身邊的管理層信心增強,在業績發佈後長達 1小時的電話會議中,沒有分析員就喬布斯休假一事提問。 Kaufman Bros分析員 Shaw Wu表示,投資界對喬布斯暫時退下火線的憂慮已過,雖然他的角色非常重要,但經過不斷實踐,喬布斯的想法、處事方式和風格等已深植在公司文化中。
大中華生意勁升三倍

事實上,暫代喬布斯職務的營運總監庫克,確實繼承老闆的一貫作風,在回應分析員有關市場競爭的問題時,大肆批評對手的產品,指微軟視窗系統的平板電腦既笨重又昂貴,而 Android平板電腦則太小,只是一部加大碼的智能手機,非常古怪。
庫克表示,集團正在全球拓展客源,包括較少使用蘋果產品的商業客戶。
他又指出,上季大中華區營業額高達 26億美元,按年激增 3倍,而蘋果在中國的分店人流及銷售額亦較其他地區強勁。
受行政總裁喬布斯再放病假消息打擊,蘋果公司前晚股價急瀉,由德銀發行、在港買賣的唯一蘋果認購證 10033前日亦急挫 27.57%,上市數日即遇滑鐵盧;不過,由於蘋果上季業績遠勝市場預期,該輪昨日已經回穩,顯著反彈 24.37%,收 2.45元,交投持續活躍,成交 5164萬元。
蘋果上季業績及銷售表現

─項目─
每股盈利 去年第四季: 6.43美元  09年同期: 3.67美元
營業額 去年第四季: 267.4億美元  09年同期: 156.8億美元
毛利率 去年第四季: 38.5%  09年同期: 40.9%

─產品─
iPhone 去年第四季銷量: 1624萬部 按年變幅:+86%
iPad 去年第四季銷量: 733萬部 按年變幅:─
iPod 去年第四季銷量: 1945萬部 按年變幅:+7%
Mac機 去年第四季銷量: 413萬部 按年變幅:+23%
5 : GS(14)@2011-01-22 00:53:43

外洩疑雲
喬布斯病假前夕 認沽期權成交勁
2011年01月20日

蘋果公司認沽期權上周五,即喬布斯請病假之前一個交易日,成交激增,為當日入市者翌日帶來最多速賺 8倍的機會,惹起市場關注喬布斯請假消息是否外洩,成為春江鴨圖利的工具。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行使價 320美元、 1月 22日到期的蘋果認沽期權未平倉合約,在上周五增加 6091張至 40996張,是一年多前開始交易以來最大增幅。
低買高賣可賺八倍

受到喬布斯請假消息拖累,蘋果股價當日在德國場外交易應聲下挫,於周二美股復市後,最多曾瀉 6.5%至 326美元,刺激上述認沽期權一度扯上 5美元的高位,較上周五收市的 0.54美元急升逾 8倍,換言之,上周五入貨的投資者,一個交易日便可賺取多達 8倍的利潤。對於認沽期權突然成交急增,有業內人士認為是股價貼近認沽期權行使價的正常現象。然而,有部份交易員猜疑是否是人事先知道喬布斯請假的消息,遂趁消息曝光前率先掃入認沽期權賺取厚利。
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發言人表示,旗下市場監管部門有審查市場不尋常交易,但拒絕就蘋果期權問題發表評論,美國證監會亦拒絕透露是否就今次事件展開調查。
6 : GS(14)@2011-01-22 18:11:23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0/yOMDAwMDIxNzUyOQ.html
“包括中国香港和台湾在内的大中华区营收极为惊人。”苹果COO提姆•库克(Tim Cook)昨日在2011财年一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上透露,苹果大中华区该季度营收高达26亿美元,同比增长达4倍,相比之下,上财年全年的营收仅为30亿美元。

苹果昨日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为60亿美元,同比增长78%,创历史新高。当季苹果售出1624万部iPhone,733万部iPad。

苹果CFO皮特•奥本海默(Peter Oppenheimer)表示,苹果在中国的4家零售店是该公司全球客流量和营收最高的零售店。按照苹果总部的规划,由于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苹果计划两年内将在华的Apple Store零售店增至25家,逐渐增强苹果的自身渠道力量。

即使如此,苹果在中国的营收仍有大量的潜力未被挖掘。中国市场仍然充斥着来自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地的“水货”,中国电信也希望尽快引入CDMA版的iPhone 4,而3G版本的iPad也待入华。今年苹果还将发布iPad 2 和iPhone 5,一个巨大的中国市场在等待苹果发力。

但是,苹果赚得钵满盆翻,其供应商与合作伙伴却并没有同步分享苹果的高增长。招商证券研究员何金孝表示,苹果来自iPhone的利润,估计只有20%~30%属于合作伙伴或者制造商。

这不足三成的利润分配,也是多寡不均。中国台湾股市有苹果供应商板块概念,比如宸鸿是苹果iPhone及iPad触控屏幕供应商,去年10月挂牌上市,首日股价涨幅就近130%,今年将在大陆大举扩产。南玻和莱宝高科因为提供触摸屏玻璃而成为苹果间接供应商,也都受订单刺激,开始扩产,在股市中受到追捧。

但iPhone与iPad的约百家中国制造代工厂行业利润率却无法与苹果相比。比如富士康提供的iPad外壳占成本的9%,富士康组装费占iPhone成本3.5%,从财报来看,富士康的毛利率是2.8%,与苹果40%的高毛利率相去甚远。

供货产业链的低利润率迫使代工行业压缩成本,这也给苹果惹下了不少麻烦。比如在苹果2010年度供货商社会责任进展报告中,约有54%的代工厂让员工超时工作,24%则是支付薪资少于苹果规定的最低额,另外还有37%的工厂未能遵守苹果制订的反歧视规范,有三家工厂甚至有雇用未成年员工的状况。
7 : passport(1491)@2011-01-22 18:50:10

3樓提及
我想買部pad多
湯兄想買ipad2?
8 : GS(14)@2011-01-22 20:09:26

有真的這樣想過,買部Notebook都是價錢差不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639

【有價舊車】Steve McQueen珍藏電單車 預計拍賣80萬

1 : GS(14)@2015-10-11 00:04:08

古董車拍賣在市場從沒間斷過,香港剛首次拍賣出古董平治300 SL,在外國就更熱鬧,這台1934年Indian Sport Scout電單車是已故著名影星Steve McQueen的收藏品之一,配備750cc引擎,漂亮車身以象牙配黑色,十分搶眼,最值錢的是附送Steve McQueen於愛達荷州親自簽署的證書及UK V5C登記文件。拍賣行Bonhams將會拍賣它,預計成交價最高接近80萬港元。記者︰梁立勤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1009/193258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003

《蘋果》記者Steve:我真係見過Steve Jobs……四次!

1 : GS(14)@2016-01-23 19:28:22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昨日出席創科論壇,憑指着自己鼻哥講一句「有邊個見過Steve Jobs?未呀?我見過!我真係見過!」惹來全城恥笑,改圖惡搞多到不能盡錄。認真問,見過Steve Jobs是否等於高人一等,可以四圍炫耀?《蘋果》記者Steve Hui,由08年的iPhone3G發佈會,到之後的3GS、4、4s,都獲委派去發佈會,前後見過Steve Jobs四至五次,他說:「印象中都有四至五次左右,直至Steve Jobs最後一次發佈會。個發佈會其實好多人,我想有千幾二千人,會場好大。世界各地嘅人都會去,果粉也會去看看有沒有新產品發佈。」
Steve形容Steve Jobs是一個很有魅力的人,他說話的時候,大家都在集中聽他,猶如一場騷。「同Tim Cook去比較,拍手掌的次數會多。大家都會聽他說,又期待會拿出甚麼法寶出來。」Steve認為這幾次經驗,令他學到原來產品可以這樣推銷,感覺實用。但問到會否跟人炫耀,他斬釘截鐵的說:「沒有特別跟別人炫燿。」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123/194635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876

見工一招拋窒Steve Jobs做埋蘋果CEO

1 : GS(14)@2017-08-17 08:12:26

蘋果公司創辦人Steve Jobs出名難服侍,就連在80年代搵CEO嘅時候,廿個IT界猛人應徵都全部唔要,最後反而請來當年百事CEO John Sculley,Sculley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podcast訪問時分享當時他如何最得Steve Jobs嘅信任。他指出,在面試時「我就決定同佢講一啲佢唔識嘅嘢!」希望令佢明白佢唔會有所有問題嘅答案,然後帶佢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睇希臘雕塑之類嘅嘢,又同佢講建造帕德嫩神廟的數學程式,教佢一啲佢之前從未接觸過嘅嘢。就咁份工就見成咗。
Steve Jobs在五個月後向Sculley提出CEO職位的邀請,起初Sculley拒絕,不過Steve Jobs同佢講,「你想呢世人都買汽水?定係同我一齊改變世界?」最後Sculley在1983年入咗蘋果做CEO直到1993年才離開,他於1987年曾為矽谷中最高薪的管理層,當年他的年薪是220萬美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17/201241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078

【紀念教主】Apple發佈會前夕 一窺Steve Jobs Theater內外

1 : GS(14)@2017-09-17 12:33:38

今年是iPhone面世十周年,對Apple和果迷都是別具意義的一年。Apple除了會推出十周年紀念版iPhone外,亦選址新總部的Steve Jobs Theater召開這場發佈會,儀式感十足。



與iPhone X不同,Steve Jobs Theater內部從未被曝光,公眾只能從網上的航拍片段看到它的外貌。日前網上終於傳出Steve Jobs Theater的內部相片,外媒MacMagazine上傳數張本年六月拍攝的相片,可見Steve Jobs Theater當時仍然在趕工,但已經可以大約了解到其構造,內部的座位、樓梯、舞台等都是木質結構,符合Apple的風格。



Steve Jobs Theater可容納1000名觀眾

Steve Jobs Theater內部使用大量木材製品

Steve Jobs Theater外部使用的材質則與內部大相逕庭,用上6米高的玻璃外牆以及碳纖維屋頂,整個Steve Jobs Theater設計語言與Apple Store一致。相信大家都已經很期待9月12日的發佈會,期待Apple向世界展示新一代iPhone以及這個別具意義的Steve Jobs Theater。



Steve Jobs Theater內部使用大量木材製品

Steve Jobs Theater內部使用大量木材製品

資料來源:9TO5Mac文:梁志穎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05/2014277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904

【蘋果新總部】記者行Apple Park 即睇超型格Steve Jobs Theater

1 : GS(14)@2017-09-17 17:35:10

Steve Jobs Theater。



今年蘋果發佈會首次移師到蘋果在加洲的新總部Apple Park內進行,眾所周知新總部外形十分前衛,十足一隻圓圈形的UFO。《蘋果》記者韓繼聰遠赴現場為大家直撃報道。據知Apple Park有超過500萬平方呎草地以及9,000棵樹,整個總部也使用再生能源運作。而今次發佈會更加在以教主命名的Steve Jobs Theater內舉行,地面為接待地方,樓高20英呎、直徑165英呎,過百名來自世界各地媒體聚集在內,依然有很多空間淨。外圍是圓形三層厚的落地大玻璃的設計,現場所見透光度十足,樓底以碳纖維製作,非常型格。而演講廳需要經過地面的樓梯進入底層。



Apple Park有超過500萬平方呎草地以及9,000棵樹。

Apple Park新總部外形十足一隻圓圈形的UFO。

演講廳需要經過地面的樓梯進入底層。


演講廳內部。

落地大玻璃的設計,現場所見透光度十足。

記者:司徒港燊、布偉倫、翁怡富、韓繼聰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14/201520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1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