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火星會發光!NASA無人探測宇宙飛船記錄驚人影像

據中新社報道,美國太空總署(NASA)近日公布,無人探測宇宙飛船“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MAVEN)早前拍攝到清晰的火星大氣層的驚人影像。照片不但顯示了火星大氣層中的風向和水流動的狀況,更展示了火星在夜間會發光的奇景。

美國天文學會星球科學的會議於19日在美國加州舉辦,會議展示了MAVEN所拍下的數百張火星夜間的發光照片,揭示了火星大氣層中的風向和水流動的狀況。

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太空物理和大氣實驗室的施耐德(Nick Schneider)指出,MAVEN在近數月,以美國太空總署的紫外線成像光譜儀,拍到的數百張高解像度火星照片。

此前有科學家推測,火星在晚上會因為一氧化氮而發光,而這批火星發光照片,正好證實這個現象。另外,從照片還可看到火星的風流動狀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763

NASA發布視頻 曝機器人RoboSimian因鋰電池起火爆炸

據每日郵報報道,NASA日前公布的一段視頻顯示,今年6月,由其研發的新型機器人RoboSimian,在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實驗室充電期間突然起火並爆炸,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這臺四足、猿形機器人在毫無異樣的情況下,突然起火爆炸。當時工作人員都去吃午飯了,實習生最先發現火勢,從實驗室窗戶爬進去,使用CO2滅火器噴向機器人、又使用水澆滅火勢,盡管這個操作並不符合NASA的安全規定。

然後,另一名實習生呼叫消防部門,消防員穿戴專業防護服進入實驗室,最終將大火撲滅。

那麽,RoboSimian機器人為什麽會爆炸呢?NASA報告指出,是機器人的電池單元受損,導致電壓或電流溢出短路。由於RoboSimian機器人的電池組較為複雜(擁有96個電芯),所以一些小偏差就可能發生意外。

圖片來源:每日郵報

圖片來源:每日郵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388

NASA攜手霍金打造微型星際飛船 20年飛到比鄰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與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攜手,將共同打造能以五分之一光速飛行的納米飛行器。據新華社援引英國《獨立報》11日的報道,這一納米飛行器將用20年時間飛到距太陽系最近的恒星之一比鄰星。

霍金今年4月12日在紐約宣布啟動“突破射星”計劃,將同俄羅斯商人尤里·米爾納、美國社交網站臉書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合作建造能以五分之一光速飛往比鄰星的微型星際飛船。

據介紹,計劃建造的納米飛行器以電腦芯片“星片”為船體。該芯片僅有二三厘米見方,幾克重,但集成了攝像機、光子推進器、導航和傳輸部件。芯片會安裝上名為“光帆”的超材料布蓬,通過地面發射高能激光助力推進,“光帆”可吸收激光能量,帶動微型飛船前行。

不過,這種微型星際飛船如何“熬過”20年的太空飛行依然存疑,因為宇宙高能射線可能會導致飛船失靈。

報道說,NASA本周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一次國際會議上對此提出了3點建議。

一是調整航線避開高能輻射區,但這可能會導致航程增加數年,也不一定能保證飛船不受損;二是在電子元件上加裝保護層,但這會使飛船增重、變大,速度因此降低;三是建議打造能自我修複的“星片”芯片。

“芯片內修複已經被討論很多很多年了,”NASA研究員韓振宇(音譯)說。

報道說,目前相關研究尚處於理論階段,為實現星際飛行還有很多問題待解決,研究者仍有相當多工作要做。

今年8月25日,英國《自然》雜誌一篇論文宣布,天文學家發現有類地行星繞比鄰星運行,距太陽系僅4.2光年。這一所謂“另一個地球”被稱為“比鄰星 b”。次日,“突破射星”計劃宣布將目標對準“比鄰星 b”,以探索太陽系外生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23

SpaceX將首次NASA載人太空船發射推遲至2018年

12月13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馬斯克麾下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已經決定,將旨在把美國宇航員送入太空軌道的首個載人太空船“龍”(Dragon)的發射從2017年推遲至2018年。

SpaceX一名發言人在周一的一封電郵中稱,在9月份的爆炸事故發生之後,公司正在對設計、系統和流程進行認真評估,從而吸取經驗教訓並采取修正措施。這位發言人又稱,上述日程變更表明,公司仍然需要額外的時間進行評估和實施。

這位發言人在評論中還暗示,為了回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委員會的安全顧慮,公司有可能在燃料供給方面做出某些調整。這位發言人稱,為了保證飛行人員的安全,公司會根據需要安裝額外的控制裝置。SpaceX此前曾提及在地面準備過程中調整燃料供給速度和壓力。

此次推遲導致SpaceX和波音公司在展開載人航天行動的時間表上大體一致,波音公司10月份曾宣布類似的推遲,SpaceX當時表示,該公司依然有信心在2017年進行首次載人飛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387

NASA重大發現:七顆類地球行星可能存在生命

電影《降臨》中,女主角路易斯與外星人對話的場景,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真的發生在人們身邊。

美國宇航局NASA北京時間2月23日淩晨2點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項重大發現。在距離地球40光年距離的一顆小恒星周圍有七顆類似地球的行星圍繞。這是人類史上首次真正有機會研究太陽系以外的生命跡象。

“當人類看到活的外星人,會不會太激動了?”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大學博士張淵皞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NASA有段時間一直說找到了系外行星,一口氣在《自然雜誌》發了好幾篇文章。最新發現的七顆行星在同一恒星的宜居帶也挺重要的,而且非常接近地球。”

這顆恒星名叫Trappist-1,離地球40光年,約235萬億英里的距離。在天文學上,這已經是非常近的距離了。而且更讓天文學家振奮的是,這七顆行星軌道的外置非常適宜人類觀察它們的細節。

天文學家表示,基於這七顆行星和恒星之間的距離,這個新的星系中很有可能其中一顆或多顆行星表面的溫度適宜生存,而且有海洋和生命之源的水。

比利時天文學家Michael Gillon博士說道:“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現有那麽多顆行星圍繞著同一顆恒星。Gillon是Trappist-1國際觀察組的帶頭人。

這可能更意味著天文學家們將會發現外星人存在的確鑿證據。英國劍橋大學天文學家、觀測組成員Amaury Triaud教授表示:“我們已經為證明是否存在外星生命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接下來我們將繼續觀察生命是否能夠在這些星球上繁衍,這些行星的表面是否有類似地球表面的大氣層。”

這項重大的天文發現美國當地時間周三發表於《自然雜誌》。

麻省理工大學天文學家Sara Seager說道:“科學家馬上就能著手研究Trappist-1星系中是否存在生命,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無需投機,我們只需要耐心等待和仔細觀察這些行星表面的大氣層。”

即使最後科學家未能在Trappist-1上面發現生命,也能夠幫助人類進一步了解生命誕生的條件等重要信息。

盡管科學家一直明白其它星系也有類似地球的行星的存在,但是一直到近幾十年,他們才能夠指出這些行星。目前科學家已經能夠標明的行星數量達到3400顆。

雖然Trappist-1星系的行星大小與地球類似,但是恒星的大小與太陽相比顯得非常微小,只有太陽的十二分之一。Trappist-1恒星表面的溫度達到4150華氏度,比太陽的10000華氏度要低一半多,因此也被稱為“超冷星”。

不過,Trappist-1還不是離地球最近的星球。去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名為Proxima Centauri的類地行星,是至今發現離地球最近的行星,距離僅4.24光年。

開普勒望遠鏡對Trappist-1的觀察接近20天不間斷,捕捉了其34個運行軌跡。與地面觀察相結合,科學家計算出圍繞Trappist-1的行星數量應該是七顆而不是此前認為的三顆。這些行星由於離Trappist-1太近而且太小,因此無法直接進行拍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09

另一個太陽系?NASA最新發現7顆類地行星丨端點

2月22日,NASA公布一項重要發現——在距離地球40光年的一個行星系發現了7顆地球大小的行星。據悉,這7顆類地行星都圍繞著一顆名為TRAPPIST-1的恒星轉動,其中的3顆(TRAPPIST-1e、f和g)恰好運行於恒星的“宜居帶”上,表面甚至有可能存在海洋。

據了解,這個“迷你太陽系”中的恒星TRAPPIST-1是一顆低溫紅矮星,其直徑只有太陽的8%。假設站在行星的表面,只能接收到地球上所獲得陽光的200分之一。不過由於行星距離恒星十分近,因此所獲得的能量足夠保持體溫。

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有這麽多類地行星的行星系。過去20多年以來,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數千顆系外行星,但是只有很少的行星位於“宜居帶”上。

斯皮策科學中心主管Sean Carey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是他在中心工作14年來最激動人心的發現。

接下去10年,科學家將繼續研究這些行星,確定行星周圍大氣層的成分,以及是否存在液態水和生命。同時2018年即將發射升空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也將幫助人類探索更廣袤的宇宙,在外太空繼續探索生命的存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14

重磅!“外星人”馬雲開啟“NASA”計劃,儲備未來20年核心科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3/161835.shtml

重磅!“外星人”馬雲開啟“NASA”計劃,儲備未來20年核心科技
黑智 黑智

重磅!“外星人”馬雲開啟“NASA”計劃,儲備未來20年核心科技

阿里巴巴正在啟動一項代號“NASA”的計劃,面向未來20年組建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為服務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

2017年3月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杭州召開首屆技術大會,動員全球兩萬多名科學家和工程師投身“新技術戰略”。

會議透露,阿里巴巴正在啟動一項代號“NASA”的計劃,面向未來20年組建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為服務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

馬雲透露,阿里將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組建嶄新的團隊,並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這些研究的目標是為了解決10年、20年後的困難。“我希望,對一些技術趨勢的判斷,阿里巴巴要有自己的哲學思考。”馬雲指出,“最近人工智能很火,那麽更應該把機器智能做好。機器應該是幫助人類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我們要讓機器成為人最好的助手,而不是剝奪人類的樂趣,甚至成為人類最大的對手。”

17ce025

這份計劃中透露阿里的技術力量包括:超過2萬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36位合夥人中,有9位擁有工程師背景。“之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做得再好,也做不出導彈來。”馬雲說。

所以,馬雲表示,這次,阿里要思考建立“導彈的機制”。這是要逆天了。

f4b43da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建鋒(花名行癲)表示:

“過去18年來,阿里巴巴的商業做得太成功,掩蓋了技術的光芒。今天,我們已處在一個技術創新的臨界點,從工程技術到核心科技的臨界點。”

關於“NASA”計劃,馬雲如是說

73d4d5c

阿里巴巴未來20年的願景是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

就像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驅動人類科技和生活的極大進步,新經濟體必須建在新的技術基礎設施之上,建立在新的技術思考之上。

一個服務20億人的經濟體,需要強大的技術實力。

我們將建立阿里巴巴的“NASA”,以擔當未來的責任。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

我們將組建嶄新的團隊,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全力以赴。

以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導彈來。

阿里巴巴必須思考建立導彈的機制,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聚焦核心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目標是為了解決10年、20年後的困難。”

馬雲在大會上還說,沃爾瑪過3萬億銷售額的時候,有230萬人,我們實現37000億交易額時參與的員工總數加起來不到1萬人。我們用1萬人做了人家過去60年230萬人做的事情,這就是新技術的力量。

我希望,對一些技術趨勢的判斷,阿里巴巴要有自己的哲學思考。

阿里巴巴的“NASA”,必須圍繞新經濟體的三大使命展開技術思考:

讓世界更加普惠(Inclusive)、機會更加均等

讓世界經濟發展更加可持續(Sustainable)

讓未來生活更加健康快樂(Happy&Healthy)

最近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很火,那麽更應該把機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做好。機器應該是幫助人類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我們要讓機器成為人最好的助手,而不是剝奪人類的樂趣,甚至成為人類最大的對手。

阿里巴巴技術力量揭秘

目前,阿里巴巴有超過2萬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36位合夥人中,有9位擁有工程師背景。

此前,阿里巴巴在超大規模計算操作系統、移動操作系統、金融級分布式數據庫、機器學習平臺等核心基礎技術領域已持續投入近10年,成果斐然。

acc4949e4dd3cf1796a8f4b0cad02c89

050b6e1941d862508011aedd7cca648a

69b6788588bb7994f902cfc0674a1347

043bd7557c4ac1470fa8410b94f609f3

7c771d6707abd4d82bfab610729673b7

4459fbb628f933563607e11775ac3e78

e657637533afb1dd933bf28ee607bf22

96750c8a30fea1c8e2897fb4d45f5a12

1d94643d24f06fd526d269cec363c254

2a2393fbff8792d1e61b318f2de88d38

推薦關註黑智微信(ID:VR-2014)

593985eeeaeb242561601d553e262956

NASA 阿里巴巴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09

馬雲啟動“NASA”計劃 為未來20年研發核心科技

阿里巴巴集團近日在杭州召開首屆技術大會,動員全球兩萬多名科學家和工程師投身“新技術戰略”。會議透露,阿里巴巴正在啟動一項代號“NASA”的計劃,面向未來20年組建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為服務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

“過去18年來,阿里巴巴的商業做得太成功,掩蓋了技術的光芒。”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建鋒(花名行癲)說,阿里巴巴是一家技術驅動、技術和商業完美結合的公司。電商雙11、支付金融、雲計算、物流……這些獨一無二的商業場景,不斷驅使阿里巴巴在互聯網工程技術領域攀登量級巔峰,代表中國最先進的水平。“今天,我們已處在一個技術創新的臨界點,從工程技術到核心科技的臨界點”。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當天亮相。他表示,阿里巴巴未來20年的願景是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就像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驅動人類科技和生活的極大進步,新經濟體必須建在新的技術基礎設施之上,建立在新的技術思考之上。

馬雲進一步闡釋:“一個服務20億人的經濟體,需要強大的技術實力。我們將建立阿里巴巴的’NASA’,以擔當未來的責任。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我們將組建嶄新的團隊,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全力以赴。以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導彈來。阿里巴巴必須思考建立導彈的機制,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聚焦核心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目標是為了解決10年、20年後的困難。”

馬雲在大會上還說,沃爾瑪過3萬億銷售額的時候,有230萬人,我們實現37000億交易額時參與的員工總數加起來不到1萬人。我們用1萬人做了人家過去60年230萬人做的事情,這就是新技術的力量。

“我希望,對一些技術趨勢的判斷,阿里巴巴要有自己的哲學思考。”馬雲指出,阿里巴巴的“NASA”,必須圍繞新經濟體的三大使命展開技術思考:讓世界更加普惠(Inclusive)、讓機會更加均等;讓世界經濟發展更加可持續(Sustainable);讓未來生活更加健康快樂(Happy&Healthy)。最近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很火,那麽更應該把機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做好。機器應該是幫助人類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我們要讓機器成為人最好的助手,而不是剝奪人類的樂趣,甚至成為人類最大的對手。

目前,阿里巴巴有超過2萬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36位合夥人中,有9位擁有工程師背景。此前,阿里巴巴在超大規模計算操作系統、移動操作系統、金融級分布式數據庫、機器學習平臺等核心基礎技術領域已持續投入近10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30

馬雲啟動“NASA”計劃,這真會讓阿里一飛沖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4/161860.shtml

馬雲啟動“NASA”計劃,這真會讓阿里一飛沖天?
曾響鈴 曾響鈴

馬雲啟動“NASA”計劃,這真會讓阿里一飛沖天?

比起增長,阿里更加需要擺脫世人眼里的一個電商平臺+金融服務公司的固有印象,或者說“去電商化”。

近日,在首屆技術大會上,阿里巴巴透露其正在啟動一項代號“NASA”的計劃,話說這是一個面向未來20年組建獨立研發部門的項目,這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昔日的電商帝國今日大舉“科技”大旗,這是要革自己的命,還是要奪別人的魂?阿里到底是背水一戰還是未雨綢繆?

響鈴試圖從產品業態、市場、全球化給出答案。

“NASA”,阿里去電商化的又一站

以2016年雙11為標誌,這一天阿里實現交易額1207億元,也是這一天,阿里不得不面臨如何繼續創造神話的難題。

1、電商地位無人撼動,阿里純電商時代漸成過去式

毫無疑問,阿里的國內電商老大地位,短時間內無人撼動,這也是阿里安生立命的根兒。無論是B2B業務,還是後來的淘寶、天貓,都讓阿里積攢下巨量的商業資本。然而業務的增長始終逃不過經濟規律的五指山,業務增長終有一天會觸達天花板,增長也難免歸於平緩。接下來阿里需要面對的是不僅是各項數據的絕對增長,還有別人盯著的相對增幅。就在阿里巴巴集團公布的2017財年第二季度(2016年第三季度)財報中,我們看到,這是阿里首次未披露GMV(交易額)數據,這也意味著:阿里純電商的時代很快將會結束。

就如我們看到的,阿里將註意力從曾經頗為重要的GMV指標傾斜到非電商業務上。在阿里這,電子商務成了它最傳統的業務。此刻起,比起增長,阿里更加需要擺脫世人眼里的一個電商平臺+金融服務公司的固有印象,或者說“去電商化”。

2、阿里的一切需要技術支撐 

的確,從2017年開始,阿里巴巴不再提“電子商務”概念。也在2016年雲棲大會上,馬雲提出了新時代的五個行業新變化和思維方式,用“新零售”去取代“電商”標簽。

也的確,就在上述財報中,阿里的雲計算、數字娛樂、創新及其他業務較去年同期的增長都超過了電商業務,其中,阿里雲計算業務營收已連續六個月實現三位數增長,這些新興業務的快速崛起,讓阿里的去電商化之路看起來順風順水。

但我們低下頭來就會發現,阿里這些新“動能”無不需要技術來做支撐,比如新零售,按照馬雲提出的“新零售”概念,是需要全面打通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會員、支付、庫存、服務等方面數據,形成“線上+線下+物流”的零售業新興模式,這可不再是原來的倒買倒賣模式,背後數據技術成了決定性因素。馬雲都曾在公開信中表示,數據作為新資源,計算作為新技術,將先後引發新零售、新制造和新金融的變革。

或許如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建鋒(花名行癲)所說,“過去18年來,阿里巴巴的商業做得太成功,掩蓋了技術的光芒。”阿里巴巴是一家技術驅動、技術和商業完美結合的公司。對此,可能有人會舉反對牌,但電商雙11、支付金融、雲計算、物流……這些的確需要技術不斷驅動。

哈佛商學院教授唐納阿爾所說:“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昔日成功的模式可能成為今日的障礙。”阿里這個時候大提“NASA”,或許就是出於這樣的擔憂。

商業成了阿里的存量市場,科學技術才可能是阿里的增量市場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最新數據顯示,阿里巴巴集團2016年的移動廣告收入達110億美元,這比同期的百度(55億美元)和騰訊(32億美元)的移動廣告收入總和還多,占據中國移動廣告市場40.3%的份額。如今阿里巴巴市場超過2500億,還不包括同樣是巨人的螞蟻金服。但就是這樣一個巨大的經濟體,阿里仍然需要不斷“開疆擴土”。

1、要成為102年的企業,阿里需要不斷塑造核心能力

在闡釋為什麽要做“NASA”,馬雲說到:要一個服務20億人的經濟體,需要強大的技術實力。以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導彈來。阿里巴巴必須思考建立導彈的機制,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聚焦核心領域的研究。

這不僅讓響鈴想起企業成長的“S型曲線”。

每個企業每項業務都有自己的時間窗口,當進入成熟期和衰退期時,企業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這種超越“S型曲線”的核心能力,去完成向前升級和叠代。如圖所示:

這需要平衡的是不止是企業的利潤、收入與時間,還有三種業務:現有核心業務的守衛和拓展、具有強勁增長動力的業務的積極投入和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業務的提前布局。

毫無懸念,原有的B2B/B2C/C2C甚至支付寶等業務是阿里三級跳的第一級,這成就了阿里的電商+金融帝國;而新零售會是阿里火箭的第二級,這里有阿里關於大數據、雲計算、國際化以及健康快樂產業的藍圖。這也是阿里巴巴未來10年的增長驅動因素。但未來20年呢?阿里的第三級呢?會不會是“NASA”?

2、未來,科技成為阿里的“賭註”

現在說“NASA”會不會成為阿里的第三級還有點早,但“NASA”至少是阿里劍指科技賽道的發令槍。

事實上,阿里盯著科技不是一兩天了。

早在幾年前,阿里巴巴就和中科院成立了一個實驗室共同研制量子計算機。

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商業化的探索中,阿里也連下多棋。比如:

阿里雲自主研發、服務全球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已經入選世界互聯網代表性領先科技成果!

馬雲親自代言了“人臉支付”功能,並與強化學習,一起入圍MIT全球十大黑技術,此外阿里還開源了針對星際的強化學習研究平臺Gym StarCraft,支持世界各地的星際AI開發者基於它去進行公平、快捷的效果評估。

VR pay讓消費者炫酷到眨個眼鏡就能買單。

還有人工智能阿里雲ET及“城市大腦”以及會自己上電梯、感知電梯擁擠的菜鳥物流機器人小G。

按照阿里自己的披露,阿里現有超過2萬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36位合夥人中,有9位擁有工程師背景。他們在超大規模計算操作系統、移動操作系統、金融級分布式數據庫、機器學習平臺等核心基礎技術領域已持續投入近10年。這其中,我們了解較多的是作為核心基礎科技之一的YunOS,目前在智能手機領域,YunOS是國內公認的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現今又在發力汽車領域,以實現無人機、運動相機、智能手表等智能硬件以及各種服務都可以接入到互聯網汽車當中。

但整體看,無論是YunOS還是“NASA”,阿里的科技之路剛剛起步,這也會是阿里從一個提供服務型的公司向一個科技公司轉型的關鍵一步。

科技成全球戰略要地,阿里下一戰是與谷歌、亞馬遜正面PK

聊到這,有人依然會迷惑,阿里都成巨無霸了,為啥還要去找死,事實上,這正是源於帝國的恐懼或者說野心,阿里從來就沒有說自己只是一家中國公司。

1、阿里一直在加速全球布局

這些年,阿里在海外一直馬不停蹄。

有人曾經統計過,阿里巴巴從2004年至今的海外投資,總計209個項目,金額超過281億美元。

如果以2014年為臨界點,之前阿里巴巴在美國投資主要圍繞電商業務展開,多通過全資並購或控股的方式獲得。到了2014年,為了成功上市,阿里巴巴的投資領域擴大至社交應用、手機遊戲、智能遙控等諸多領域。  

尤其是在最近兩年,阿里向人工智能、VR、AR等繼續靠攏,先後投資了機器人公司SBRH、AR公司Magic Leap、AR智能硬件公司Lumus、VR公司Infinity等。

這還不包括將阿里的國內業務延伸至海外的,比如將阿里雲官網開放服務的節點開放至新加坡、美國西部、美國東部、日本、歐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等13個。

2、全球競爭,阿里PK的是谷歌、亞馬遜,技術成了決定因素

既然眼睛盯著的是全球市場,那阿里與谷歌、亞馬遜等全球巨頭必有一戰。

盡管我們暫時還不清楚“NASA””新機制的具體形態,但按照目前已知的消息,“NASA”將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物聯網)、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組建團隊,而這些領域一直是谷歌、微軟、亞馬遜等一票世界巨頭的地盤。

事實上,阿里也一直在對標他們,比如阿里雲就一直在緊盯著亞馬遜、微軟,以形成“3A鼎立”的行業格局(亞馬遜雲AWS、阿里雲AliCloud、微軟雲Azure),來強化全球領先的市場地位。

好消息是,最近美國著名商業雜誌《Fast Company》公布的“2017年最具創新力公司排行榜”前50榜單中,阿里成功登榜,位列第十一位,也是榜單中中國企業中排名最靠前的企業。

但,正如蘋果Google之於美國、寶馬之於德國。阿里要肩負著這般“科技國家隊”的使命,“NASA”的路依然任道而重遠。 

NASA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450

馬雲的NASA計劃是不是天方夜譚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5/161882.shtml

馬雲的NASA計劃是不是天方夜譚
吃瓜船長 吃瓜船長

馬雲的NASA計劃是不是天方夜譚

懷疑恐怕並不是對馬雲沒有信心,更主要的是基於思維慣性對中觀和宏觀的環境仍然缺少信心。

本文由吃瓜船長(微信ID:nfzhuxunyao228)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船長

“阿里巴巴未來20年的願景是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就像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驅動人類科技和生活的極大進步。”

這是3月9號,馬雲在阿里巴巴首屆技術大會上說的話。看到這里,默默去查了一下,目前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2016年,英國的GDP總量是大約3萬億美金,按照目前2.5%左右的GDP增長率,20年後,英國的GDP總額將達到5萬億美金,約等於35萬億人民幣。

自2017財年第二季度(2016年7月1日至9月30日)開始,阿里巴巴財報不再公布商品交易總額(GMV),但2016財年的數據顯示,該財年(2015年4月到2016年3月底)阿里巴巴的GMV總額已經過了3萬億人民幣,而2014—2016財年,阿里巴巴的GMV同比增速為55.8%、45%、25%,根據測算,2016年阿里巴巴的GMV應該在4萬億人民幣左右。

5515f7da5c2e7ccf6e52bbe890897ab9

- 來自阿里集團財報 -

如果反過來倒推,阿里巴巴要在20年後達到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體量,也就是35萬億人民幣左右的體量,那麽阿里巴巴每年的增速要保持在12%左右。

雖然2017財年最新的季度財報顯示,阿里2017財年全年收入預估將增長53%,但從二十年的跨度來說,要在這麽多年里讓整個阿里平均維持在12%的增速,也並不容易。這可能是馬雲這篇講話以及提出NASA計劃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馬雲此舉還要解決阿里長期以來戰略定位跟公眾認知不符的問題。很多人覺得阿里是一家商業公司,而對阿里稍稍了解的業內人士又常常會誤解,覺得阿里的主營領域戰線太廣,似乎沒有一條主線。

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張建峰說,阿里的商業做得太成功,掩蓋了技術的光芒。實際上,阿里巴巴是一家技術驅動的技術+商業公司。按照這個說法,如果給阿里只下一個定語,那應該就是科技公司。阿里現在有超過2萬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從就業人員的比例來看,也是名副其實的科技主導型。所以阿里巴巴阿里是電商?支付?金融?媒體?都不是,馬雲定了調,是一家科技公司,當然,這一戰略定位要得到公眾和專業人士認可,恐怕也要看阿里在科技領域接下來的表現。

d5bfa12bf4be1e33b59143244fd7e30a

關於NASA,眾所周知,那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簡稱。馬雲將阿里的計劃與NASA計劃相提並論,不可謂雄心不大。以馬雲一貫的擅長宏大敘事的話語風格來看,他說出這個比喻並不讓人驚訝。

他的類比也並不難理解。NASA看上去做的都是航空航天方面的高精尖工程,但NASA計劃之所以赫赫有名,不僅在於它推動了人類探索太空水平大大提升,更給世俗人類的生活進步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溢出效應,NASA的很多基礎技術間接推動了現在很多影響當下的重要科學技術,比如電子計算機、互聯網、人工智能,間接直接與這一計劃有關。

馬雲並不隱諱自己的雄心,他說:“我們將建立阿里巴巴的’NASA’,以擔當未來的責任。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我們將組建嶄新的團隊,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全力以赴。以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導彈來。阿里巴巴必須思考建立導彈的機制,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聚焦核心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目標是為了解決10年、20年後的困難。”

在過去幾年里,對中國互聯網巨頭有一個頗有殺傷力的指責,那就是,中國的互聯網巨頭跟大部分中國企業一樣,過度商業化,功利主義之上,只知道埋頭掙錢,不知道仰望星空。這種批評當然是有比較對象。那就是國外尤其美國的互聯網巨頭。比如,以搜索引擎起家的谷歌,最初只是一家互聯網廣告和軟件公司,如今它留給用戶更多印象的,已經變成了谷歌眼鏡、無人駕駛汽車、全球熱氣球WiFi網絡等,而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清潔能源、太空旅行、人類健康等更多領域,谷歌也已經有更遠大的理想。另一家巨頭Facebook也收購了太陽能無人機制造商TitanAerospace,並利用無人機把互聯網接入部署到那些網絡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此外,無論是亞馬遜還是IBM還是微軟、特斯拉等科技巨頭無不將相當多投資投向最前沿的核心科技。

3c2f3eee77b7068a00d303152aa1bfc4

- 谷歌眼鏡 -

不必上溯太遠,就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現在,不到三十年里,全世界發生的最大改變力量並不是來自政治或者軍事,而是科技。正如馬雲指出,也是很多評論家不斷重複的,包括阿里巴巴在內,中國大量互聯網巨頭和科技公司,他們的技術,仍然是只為了滿足當下商業需求,不會脫離自身的產品範圍。就以阿里為例,當淘寶、支付寶、阿里影業等業務部門需要語音和圖像識別、金融雲、安全和 GPU 渲染等技術支持時,阿里雲和各自的技術部門為其開發相應的功能,而阿里雲現在雖然已經成為阿里底層技術基礎技術的主要代表,但它最初是建立在前段產品和商業化的需要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但上列國外巨頭的相當部分投資卻跟它的產品跟業務沒有關系,而是指向了更長線甚至壓根兒就跟自己毫無關系短期內也看不出任何收益的基礎技術。

說到這里,你可能明白了。比較國內國外互聯網科技巨頭的表現,媒體過去針對此現象進行批評時,一般會批評三點,第一,中國的企業積累太少,而且有些公司由功利短視傾向,這是微觀因素,第二,中國專利保護、產學研轉化機制、科技人才的激勵不到位,這是中觀因素,第三,國家層面缺少支持和政策指引,這是宏觀因素。

今天,馬雲提出來NASA計劃。說真的,真的還只是提出來。馬雲敢提出,以及阿里巴巴現在敢有這個底氣提出,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主要還是跟阿里巴巴這幾年的資本、技術以及人才積累有關,跟馬雲的眼光視野和格局有關,但是,我們要問的是,阿里巴巴再強大,畢竟就是一個公司而已,其他問題呢?解決了嗎?

所以,有人提出來,阿里巴巴的NASA計劃會不會是天方夜譚。恐怕並不是對馬雲沒有信心,更主要的是基於思維慣性對中觀和宏觀的環境仍然缺少信心。

NASA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背後是20世紀中期美國強盛的國力以及完善的科技支持、人才激勵政策以及國內完整成熟的學術體系、研發體系;同樣的,谷歌、微軟、亞馬遜、臉書、特斯拉之所以敢做超越公司層面的長線投資,關懷“詩和遠方”,也絕不只是這幾家公司的老板一時頭腦發熱,背後有著良好的政策支持、運轉順暢的產學研體系以及廣泛的社會支持,有已經非常成熟的技術創新到生產到商業開發再到投資創新的良性循環。

fdadb8483aabc5695f70f179d63e1a4c

而我們,終於有了一個馬雲提出了計劃,但我們的疑問接踵而來,單憑阿里巴巴單兵突進,即使阿里富可敵國,能夠扛起這麽重的重任嗎?阿里巴巴在推進這一計劃中,勢必會遇到重重阻力和障礙,這些整體的制度體制成本是否只由阿里一家承擔?如果阿里的計劃遇到挫折,阿里能否堅持住,能否不再走回短期商業性戰勝長期戰略性的老路?

跟阿里之前的所有戰略相比,比如“新平臺、新金融、新零售”、比如“happy、healthy”,NASA計劃恐怕才是真正跟人類未來息息相關的大戰略。阿里從前的戰略的出發點仍然是商業,影響的無非是人們的短期行為,但NASA計劃具有極強的正外部性,影響長遠。NASA會不會是天方夜譚,取決於馬雲的決心和阿里集團的戰鬥力,但是,更取決於外部力量,尤其是社會力量、政府力量和科研力量的支持。只要馬雲能夠帶來鯰魚效應,激發整體環境形成基礎科技研發的正向循環,那麽,NASA就不是天方夜譚,NASA也就不只是馬雲的NASA,而是全中國的NASA。

阿里巴巴 NASA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6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