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Moneyball:成功靠僥倖 幸福非必然

1 : GS(14)@2012-09-04 12:41:5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904/18007365
今日,不談體育,講講正版Moneyball作者Michael Lewis的故事。
Lewis是非常成功的作家,1989年憑華爾街揭秘式半自傳《Liar's Poker》成名,後來寫過關於體育和政治人物題材,也一紙風行。他早前回母校普林斯頓大學,當畢業禮演講嘉賓,以下是演講的簡化版:
「30年前,我畢業。我主修藝術史,非常肯定自己的市場價值是零,但誤打誤撞,現在有了點名和利,所以想在各位同學出社會打滾前,和你們分享,事業是一件怎樣神奇的事。
在學校時,我從沒寫作經驗,不過有次得到一位我非常敬重的教授指導,寫了篇藝術史論文,這是我首次覺得自己有興趣以寫作為生。我對論文十分滿意,但教授的評語是:『唔好諗住靠寫嘢搵食。』結果我也沒有,而是繼續讀碩士,閒時自己嘗試寫作也寫不出一個所以然,因為根本找不到有趣題材。
凡事非老奉 要學會感恩
某晚出席飯局,鄰座是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一位高層的太太,結果由她半強迫丈夫為我在所羅門找了個差事。我對投資銀行一竅不通亦沒有興趣,但糊裡糊塗,一年半間賺了幾十萬(美元)。當時投資銀行市場火熱,不少人像我無端端變成衍生工具『專家』;而我,則終於找到寫作題目!我告訴父親準備辭職寫這個華爾街故事,他說:『留低做10年,儲夠錢,到時寫乜都得。』我沒有等;我知道如果等10年,這團火早已消失。結果寫成了"Liar's Poker",大賣了100萬本。
突然間人人說,我天生是作家材料。我當然明白這有多荒謬:整件事的關鍵,是運氣,是一連串的巧合,包括那頓晚飯、感染我的論文導師、包容我的父母、還有在最火紅年代加入最搏的投行,親身經歷這故事等等。
我這可不是裝謙虛。
可是,世人—尤其是成功人士—總是喜歡理性解釋成功的前因後果。體壇如是,商業社會也如是:我賺錢賺得多是應得,『成功非僥倖,勤儉與才能』嘛!但我的故事足以說明,幸福非必然,成功應該感恩,不但是對社會,更是對沒有像你一般幸運的人。這一點希望各位同學記住,因為這是很易忘記的。
幾年前,加州大學研究員找來一些學生做心理學實驗。學生們三個人一組,討論複雜道德問題(例如怎樣處理學術作弊、管制校園內喝酒等),其中一個被研究員隨便挑選封為『組長』。30分鐘過後,研究員拿來四塊曲奇餅給三個學生。當然每人拿了一塊,但餘下一塊怎樣分配?原以為會發生的尷尬,完全沒出現:那些30分鐘前被隨便欽點、沒有任何過人之處的組長,全部「當仁不讓」地吃了第四塊餅。組長身份完全來自幸運,但那種『應得』、『老奉』的想法,竟是那麼自然。
各位同學,在你的生命裡,你就是那組長,儘管你大可能有過人之處,但你生在這自由和充滿機會的國度、栽培你的父母、讀了精英大學、認識了其他「組長」而進一步提高日後成功機會,都是上天特別眷顧。你的人生將會遇到無數的第四塊曲奇,漸漸你會開始感覺這是你應得的。不過,假如你能至少假裝這不是應得之物,你會更快樂,世界也會更美好。」
這是很適宜開學周分享的演說。
週日神聖一票 改寫歷史
我也聯想到,很多香港人也有這種「老奉」心態(Sense of Entitlement),深信香港成功,源於香港仔聰明、勤奮(每次聽到「獅子山下精神」我都有少許作悶),但忘記了:葡萄牙人霸了澳門而不是香港、鴉片戰爭、四五十年代大陸的動盪、英國統治留下的好與壞,這些歷史的偶然都構成了這香港故事。否則何以一河之隔,和我們同文同種的人,際遇完全不同?
明白到香港成功的偶然,就應該醒悟:破壞這成功,也可以是表面上不會致命的問題加起來的連鎖反應。香港資訊自由,不需擔心洗腦教育?未洗腦,星期日都會有四成選民票投保皇黨,有仲得了?香港勝在有法治?外傭明明依法可申請居港權,港珠澳大橋明明是政府環評漏招,尋求司法救濟的竟被打為政棍。誠信和廉潔?唔好逼我再講梁振英陳茂波曾蔭權許仕仁麥齊光了。言論自由?那份報紙不偏頗?DBC是商業糾紛?陳克勤都敢答的問題就是不能問胡錦濤?買唔起樓?抽置安心、青年宿舍。舖租唔夠貴?增加自由行。政制民主化?靠那班搞了20年的人慢慢傾、慢慢砌、慢慢溝淡,鬥長命吧。
我只希望,下週日9月9日你和我的一票,也可成為改寫歷史的小事。
姚崢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389

Moneyball:主場大曬(上)

1 : GS(14)@2012-09-12 00:00: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911/18013318
年初特首辯論,「家係我主場」成為潮語,再由立法會選舉延續,連新的新聞媒體都以主場為名。唔睇波嘅人,都覺得主場就係大曬,理所當然,但有幾成真?
球齡有20年以上的英國波球迷,應該記得盧頓隊(Luton),他們踢法並非特別出色悅目,但是靠那彈性比真草地高的人造草主場,配合高Q大腳踢法,強隊往往難以適應,所以就算人腳不太突出,也能憑主場成績長期站穩甲組。
足球籃球職棒均有優勢
在同一個年代,球場普遍未有地底發熱設備,西歐強隊最怕冬天作客東歐,在冰天雪地踢那橙色波,所以基輔戴拿模、莫斯科斯巴達隊等也有力在歐洲賽逐鹿。
主場威力最猛者,當然要數高原國家玻利維亞(海拔3600米高)和厄瓜多爾(2800米),憑稀薄空氣經常叫巴西阿根廷俯首稱臣。
可是,上屆歐聯決賽,在拜仁慕尼黑主場舉行,全場捱打的車路士結果勇奪冠軍,有人認為是主隊拜仁怯場(記得舒韋因史迪加不敢看洛賓射12碼的場面嗎?)反而影響發揮。
究竟主場是否真的有利?學者發現,答案是肯定的,不但並非足球獨有的現象,更是「放諸四海而皆準」(見表)。
雖然表列數據來自2000至09年,不過主場之利不單是近代現象,事實上表列的所有項目,自有正式紀錄以來,主場威力都顯著,籃球的NBA和NCAA數據自1946和1947年開始,北美冰曲(NHL)則始於1917年,北美職棒(MLB)1903年,板球和欖球數據更可追溯至1877和1871年!
儘管各種球賽的規例,在歷史上有過不少重要轉變(例如籃球引進三分區、足球的越位和回傳門將限制、棒球的專門擊球手Designated Hitter),科技也有長足進步(如美式足球越來越厚的護甲),但數據證明,20、50甚至100年前的主場得勝率,和近代竟也無大差異。
非強隊專利 弱旅也發威
主場之利也不僅是強隊專利。在NBA,98.6%球隊主場成績比作客好,即是說,幾乎每一隊—由最強到最弱—都在主場表現較佳。同樣,足球和冰曲超過90%球隊主場成績較佳,就算主場效應較低的美式足球和棒球,也有超過四分之三球隊如是。
再看配表,會發現主場威力在足球最明顯,其次為籃球,其餘項目在53%至58%之間。這似乎顯示,主場效應也因項目而異。
主場有利毋庸置疑,但優勢的來源何在?從常理推斷加上傳統智慧,大致有以下幾個理論:
(1)主場球迷鼓勵主隊,同時對客隊柴台,士氣此消彼長;
(2)客隊舟車勞頓,體力和心理狀態俱受影響;
(3)主隊對場地和城市狀況較熟悉和習慣,而且可作針對性練習。
(1)鼓勵與柴台
常聽球員說,主場擁躉吶喊支持,令球隊好像打多一個人。我也在英超賽事現場目睹耳聞球迷向客軍大嗌「*&^%$#@!」問候至親。但如何科學化地排除球場上種種其他因素,純粹量度球迷的「人民力量」?
學者選擇了籃球賽的罰球。罰球不牽涉球員之間(不論是隊友或對手)的互動,而且在任何場地,籃球、籃球架、罰球線、規則都完全一致,唯一重要的環境因素差別就是球迷。大家常在電視看到NBA主場球迷會在對手射罰球時叫囂,及努力揮動那隻大手指,的確令人眼花撩亂。究竟球迷對選手表現影響有多大?學者歸納過去20幾年NBA超過23000場賽事,發現主隊的罰球命中率為75.9%,客隊則是……同樣的75.9%!原來球迷的熱情,在罰球線上起不了絲毫作用。
其他球類又如何?北美冰上曲棍球NHL自2005至06賽季開始,用「單挑」(Shootout)作為和波定勝負方法,每隊派三個球員單刀進攻對手門將。由2005至2009年,NHL共有624場比賽出現「單挑」,結果主隊勝出率49.4%,客隊為50.6%,基本上是打成平手。可是,NHL平均主隊勝出率達55.7%(見表),即是說,一旦出現「單挑」情況,主場之利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在其他項目例如足球的12碼,數據也顯示同樣結論。
欲知其餘理論實證結果如何,請看下回分曉。
姚崢嶸
姚崢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484

Moneyball:F1賽車的Moneyball傳奇

1 : GS(14)@2012-10-10 00:49:4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009/18036330
姚崢嶸註:到處都是Moneyball,今次由新寫手田舍郎寫一級方程式界「蔗渣價值,燒鵝味道」的故事。
在2008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以燒銀紙點燃生命的F1賽場當然不能倖免。在賽車界有輝煌歷史的本田車廠,於12月宣佈退出比賽,留下一個勝利者和一個失敗者不知何去何從。
車隊經理巴恩(Ross Brawn)有F1第一大腦之稱,曾經以技術總監和策略師的身份扶助一代車王舒密加(Michael Schumacher)成就霸業,當老舒駕駛紅色戰車橫掃各條賽道的時候,便是這位銀髮紳士在背後指點江山。但巴恩離開法拉利之後,已很久未嘗冠軍滋味,正準備帶領本田東山再起。
車隊頭號車手畢頓(Jenson Button)時年29歲,20歲出道時曾經是最佳新秀,是英國人獲世界冠軍的希望,但九個賽季只得一個分站冠軍的成績,令所有人期望落空,已是一位慢慢步出人們視野的普通車手。
Brawn GP零贊助下創奇蹟
真正成功人士的辦事方式就是那麼與眾不同,以巴恩的資歷到其他強隊當一把手是唾手可得的事,但本田退出三個月後,他竟然決定接管車隊,在新賽季開始前三星期為車隊冠上自己的名字──Brawn GP,押上自己一生的名譽。
在F1這個鬥錢多的地方,巴恩的財力自然不能和大財團相比,要回到賽場就得有所犧牲,整個團隊減薪30%至40%、工作人員要靠借貸度日、只可入住廉價酒店、老闆巴恩坐經濟客位、一號車手畢頓減薪一半並自己負擔17站比賽旅行費用。
就是這樣,Brawn GP以差不多沒有贊助商標誌的雪白車身奇蹟般站到起跑線上。商業世界的規則是富者越富,沒有贊助商願意花錢在這支看似沒甚麼出鏡機會的車隊身上,意味車隊的環境會越加困難。但第二個奇蹟很快就發生了,Brawn GP第一站比賽便贏得one-two,即是包辦冠亞軍,是每一車隊的終極目標。
當然現實世界的奇蹟不會無緣無故發生,原來2008年本田未退出的時候,已經比其他車隊早研發新賽車,這是巴恩的遠見,也是他後來收購車隊的原因。在車隊前途未明的三個月期間,可能是受領袖巴恩的魄力感染,面對失業的員工都願意每周工作70小時。
藉賽制漏洞 贏得one-two
最重要的一點是,巴恩找到了新賽季的規則漏洞,研發了重要的氣動力部件。F1賽車那古怪又帥氣的車身,所追求的是一種叫下壓力(Downforce)的東西,作用是將賽車壓在路面上,讓賽車在彎道上保持高速。在直路速度不變的情況下,下壓力越大,賽車在彎道上速度可更高,圈速便越快。F1賽車尾部下方有一個叫「擴散器」(Diffuser)的部件,用以干擾車底氣流製造下壓力。
國際賽車聯會(FIA)的規則,對「擴散器」的大小有嚴格規定,巴恩找到的漏洞是針對「擴散器」定義。Brawn GP賽車裝上了俗稱「雙層擴散器」(Double-Decker Diffuser)的部件,這部件的下層符合規定,問題在於上層是否屬於「擴散器」的一部份。由於「擴散器」對車身整體的下壓力貢獻可達40%,如果「雙層擴散器」合法,對賽車提升圈速有極大幫助。
「雙層擴散器」多次被投訴違例,國際車聯三次駁回投訴,至此其他車隊惟有認命,爭相研發同一部件,但Brawn GP已吃盡好處,畢頓在頭七站得到六個分站冠軍,是他過去九年賽車生涯的六倍。賽季的後半段Brawn GP優勢不再,富豪車隊以同一部件造出更快的賽車,畢頓再沒有贏得分站冠軍,但憑前半季建立的優勢已令他和新車隊在倒數第二站鎖定車手車隊雙冠軍,這天是2009年10月19日,十個月前車隊面臨解散,七個月前新車隊才正式成立。
2009年11月,Brawn GP引擎供應商Mercedes-Benz宣佈入主車隊,改名Mercedes GP,Brawn GP正式進入歷史,巴恩仍是車隊主管。新科世界冠軍畢頓隨後宣佈離隊,加盟傳統強隊麥拿侖。
患難之情 不敵商業考慮
患難之情敵不過F1這商業王國的運作原則,車隊車手各有自己的考慮,雖然可惜,卻難以對錯論之。從車隊的角度看,過了一季捉襟見肘的日子,要長期維持競爭力還得糧草先行,巴恩也明白奇招可一不可再,大財團入主正是及時雨。
另一方面,畢頓已貴為世界冠軍,身價自然不可與十個月前的友情價相比,而他也明白這個加入頂級車隊的機會終生難求。當時有傳德國車廠希望組建全德陣容,所以不會提供畢頓要求的價碼。雖然車隊否認,但後來確實得到德國車王舒密加復出助陣,雖然很難預測他能否再創佳績,但七屆世界冠軍的商業價值又豈是畢頓可比。在各不能取所需的情況之下,患難夫婦就此分手。
這個故事扣人心弦,既有草根英雄一窮二白面對順逆境、破釜沈舟、打敗傳統豪門,但故事的結局又是那麼符合人性、充滿銅臭。我最近到新加坡觀賽,一見到Brawn GP的產品想也不想便買下來,因為這個名字代表了一段傳奇。
田舍郎
田舍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689

Moneyball:車路士vs球證

1 : GS(14)@2012-11-07 00:55:2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06/18059165
年初特首選舉辯論,唐英年指着梁振英說:「你─講─大─話」,全城哄動。真相至今仍未水落石出,但市民經過近月觀察,對梁振英誠信可能有了新想法。前周車路士在聯賽敗給曼聯後,球員指控球證卡頓保用種族歧視語言侮辱球員,在真相未明前,我認為也應參考車路士在這方面的往績。
事件起因,是車路士球員投訴卡頓保出言侮辱米基爾和馬達,卡頓保皆否認。事隔幾日,車路士撤回有關侮辱馬達的指控,米基爾則據說並非親自聽到「馬騮」說法,而是由英文能力有限的巴西籍隊友拉美利斯轉述。足總已立案調查事件,並暫停卡頓保執法。
幾乎每星期,都有球員和領隊(通常來自敗方)抱怨球證犯錯或執法偏頗,今次卡頓保的幾個重大誤判亦惹來偏幫曼聯的指摘。車路士近年特別有鋪這樣的癮,並往往反應激烈,例如2009年歐聯準決賽敗於巴塞羅拿後,一眾球員「圍哄」球證奧維保(Tom Henning Ovrebo),杜奧巴對着電視鏡頭前大嗌“This is a f_cking disgrace!”,保辛華也說「唔知佢係球證定係賊」,結果同被歐洲足協罰停賽,球隊也被罰款。
泰利誣告普爾 罰款了事
另一案例,對於今次的事件更有參考價值。2006年,熱刺主場對車路士,是典型充滿火藥味的倫敦打吡。車路士在先打開紀錄下反勝為敗,過程中杜奧巴亦吃了個詐糊。車路士的艾殊利高爾和波歷克,先後出言挑釁球證普爾(Graham Poll)領黃牌。臨完場前,已有黃牌在身的泰利,向對手京治毛手毛腳拿第二面黃牌出場。泰利和隊友當場都沒有表示不服。
完場後,泰利與一名車路士職員走到球證更衣室,向普爾詢問被罰出場原因,普爾解釋是他侵犯京治而兩黃一紅。當時也有第四旁證在場。可是,賽後泰利接受訪問時,竟說普爾在出示黃牌時,說是罰他侵犯加利(Hossam Ghaly),但後來在更衣室卻改口供說罪名是拉跌京治,顯示普爾心知理由不充份而改口。在另一訪問中,艾殊利高爾也向記者說:林柏特在球場聽到普爾說,要「教訓他們(車路士)一頓」。
球證在比賽進行時,有佩戴無線電對講機與旁證溝通,所以在場上普爾所有說話,旁證都聽得一清二楚;在更衣室的對話,亦有第三者在場,因此普爾要證明清白,本應一點不難。普爾和同僚的事件報告已在事發後一天呈交,但是足總不但遲遲沒有公開表態撐普爾,調查時間亦出奇地長。傳媒從開始便對普爾未審先判,不斷重提他過往的嚴重失誤事例,又指摘他向來愛出風頭、自我中心,今次事件再一次顯示他能力和操守皆有問題。
結果,足總足足拖了一整個月,才公佈調查結論:根據艾殊利高爾、林柏特、車路士職員和旁證口供指,所謂「教訓車路士」論,純屬子虛烏有;而泰利的講法,亦只是誣告。最終泰利被罰款1萬鎊了事,但從沒向公眾、足總或普爾道歉,艾殊利高爾則逍遙法外。普爾對傳媒的一面倒態度及足總的軟弱反應,極為失望,這次遭遇間接促成他在該季季尾退役之決定。
在球員vs球證的對立面上,十個記者中,有九個半會站在球員一邊。遠離鎂光燈是球證專業操守的一部份,他們工作目標亦正是要避免成為球賽焦點,因此球證一般面目模糊(光頭球證哥連拿是例外),一般球迷除了比賽時向他們柴台,對他們興趣不大;相反,球員是明星,吸引讀者和觀眾注意,所以是記者的間接米飯班主,記者為了攞料寫稿,大多想和球員建立點私人交情。加上一般人嚴重低估球證工作的難度,認為他們做得好是應該,做得唔好是活該,球證已站在不勝之地,所以無論當年的普爾或現在的卡頓保,都沒有得到多少體諒和疑中留情。
半日工資博你前途盡毀
球證如法官,專業和中立形象極為重要,退休資深球證Jeff Winter認為,如卡頓保被證實曾口出「歧」言,球證生命勢將完蛋。可是對比之下,犯了種族歧視侮辱罪的泰利和蘇亞雷斯,卻只是罰停賽幾場了事。球星對成千上萬青少年球迷的影響力,跟球證不可同日而語,但面對同樣罪名,球證受的懲罰卻可能嚴苛得多。
以常理推斷,卡頓保逞一時口舌之快辱罵米基爾,是冒前途盡毀之險。反之,以泰利上次誣告的先例,只被罰區區1萬鎊,大概是他半日工資,這1萬鎊卻換來對球證身心折磨,對於心裏有氣(及道德水平成疑)的球星,可能是划算的交易。若果你相信陰謀論,此等行為甚至可能是車路士間接「提點」所有球證要醒醒定定的策略。
如果有得賭,我買卡頓保清白。
姚崢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878

Moneyball:執法者之死 姚崢嶸

1 : GS(14)@2013-03-05 22:57:1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305/18184799
一個賺過百萬美元年薪的機會,工作主要是打架,長期周身傷痛,甚或會腦部永久創傷、失憶、性情變得陰沉暴躁、抑鬱,你願意嗎?
Derek Boogaard選擇了這條路。
北美職業冰上曲棍球(NHL)是很特別的運動。同樣是身體撞擊運動(contact sports),足球、籃球、甚至充滿粗野衝撞的美式足球,絕不容許打架,違者必遭重罰停賽;我最有印象的是八十年代香港球星陳發枝,代表精工對遼寧隊時參與打鬥,被亞洲足協重罰8個月。可是,在NHL比賽中打架,一般只罰停賽5分鐘。
NHL文化 容許打架
打架向來是NHL文化一部份,平均每兩場比賽出現一次,球迷視為比賽範圍之一,甚至為看打架而入場,也有網站(hockeyfights.com)專門收集片段、統計、編製「拳手」排名榜。球隊則視之為比賽策略,對手打法污糟、陰濕時,便派出球員撩交打,以示警惕;比賽處於下風,則可藉此打窒對手氣勢。有趣的是,儘管打架本質上是野蠻行為,過程卻遵守一套禮儀:球員必須放下球棍和脫光手套,赤手空拳對壘,球證也非常識趣地讓雙方「分出勝負」然後叫停,打架者會乖乖就範,去坐那5分鐘波監,而且「場頭打交場尾和」,有些甚至私交甚篤。
打架專才被稱為「執法者」(Enforcer)──執行「家法」的球員是也。他們除打架外,甚少被派上陣。
Derek Boogaard就是一個執法者。他身高2米01,重122Kg,是天生執法材料,但小時候卻是一個文靜的孩子。他初中時的「我的志願」已寫要當NHL球員,但在青年賽事浮沉,苦無機會,幾乎放棄。直至一次,球隊落後,他一反常態參加打鬥,吸引了地區聯賽球探收歸旗下。他有自知之明,球隊看上的不是他的球技,從此日常除了練「冰法」、「棍法」,還兼習「拳法」和舉重,增強戰鬥力。母親對此不以為然,他亦只說:「沒事的,這是我的工作。」經歷幾年爆顎骨打歪鼻的磨練,變成聯賽中數一數二的執法者,19歲時終於得到NHL明尼蘇達隊邀請加盟,然後順利由預備組「打」上一隊。一位教練說:「不能不佩服他全憑意志打入NHL。」
傷患纍纍 濫藥止痛
冰球衝撞極多,球員受傷當食生菜。聯賽規定,受腦震盪球員必須休息幾個星期,但身為執法者,為免被視為懦弱,或日後被對手針對身體弱點,常常隱瞞受傷情況。Boogaard受纍纍傷患煎熬,逐漸服用止痛藥成癮,一吃便是十粒八粒,更同時光顧幾個醫生以取得更多劑量,避過球隊監察。但他顯然已出問題:一次檢查,醫生叫他講幾個「R」字頭的字,他竟然想不出。未婚妻見過他食止痛藥後,像爛醉般東歪西倒。隊友也觀察到他的轉變:練習遲到、玩啤牌時睡着,而且「像整個人的性格都消失了,剩下一塊空洞的面孔」。
他為此秘密入戒毒中心,弟弟則成了近身跟班,防止他濫藥,他索性把藥分散收藏,避過監視。此時,他的「才華」吸引了NHL「銀河艦隊」紐約流浪漢,以一紙650萬的四年合約加盟,但健康卻越來越差,長期嚴重頭痛和陷入抑鬱。終於一個晚上,他外出喝酒後一睡不醒,死因是止痛藥和酒精過量,只活到28歲。
人在江湖 只是藉口
驗屍專家從Boogaard的腦,判定他患了慢性創傷腦病(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簡稱CTE)。這病是頭部長期受擊引致,病徵包括失憶、抑鬱、脾氣暴躁,近年在多位拳手、美式足球員和冰球員身上驗出(只能憑死後解剖確診),當中有些更是抵受不了CTE煎熬,厭世自殺。
若果你就是Boogaard,你敢肯定不會做同樣選擇嗎?
在浮士德故事裏,年華老去的讀書人,抵受不了魔鬼使者誘惑,簽下出賣靈魂契約,得到無限知識、物質、年輕美女,之後卻要付上永久沉淪的代價。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個浮士德,每分每秒都與魔鬼在角力:在父母、子女、婚姻、朋友、健康vs金錢、權力、名譽之間,取捨下一秒鐘怎樣鋪排自己的人生。對於生活逼人的階層,選擇並不存在;但像你我般較幸運的一群來說,「人在江湖」是騙人騙己的藉口。你每次選擇錯過家庭聚會、消閒減壓或運動的機會,撫心自問,那些是真正「身不由己」?那些是心魔作祟?
你今日「浮士德」了幾多次?
姚崢嶸
姚崢嶸
2 : GS(14)@2013-03-05 22:58:06

大頭蔡正一打靶叔叔,好寫唔寫寫死人,最後那段不如講番他自己啦,同班財技垃圾做野,做乜撚呀,講到自己超級高尚,自撚感覺良好呀仆街
3 : GS(14)@2013-03-05 22:59:56

話人不如想想他自己是咪咁先,亂咁抹黑人,我使抹黑你,你d野唔掂就唔掂,咪撚找藉口,暗示人地有病或者乜,我不知幾健康,每個禮拜至少訓50個鐘,走路每日1小時

不撚知所謂,唔講粗口掃不走心中的怒火
4 : GS(14)@2013-03-05 23:01:49

走咁多馬拉松,又做咁多野,小心過勞啦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389

Moneyball:NBA賭神 姚崢嶸

1 : GS(14)@2013-03-12 23:30:1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312/18192111
第三節還有2分鐘完結,柏賓射入三分球,拓荒者領先16分,湖人陷出局邊緣之際,突然起死回生,勝出這場2000年NBA西岸決賽第七場,之後順利贏得總冠軍。Bob Voulgaris贏了這一鋪,以後再不需要賭身家。
Voulgaris的父親憑做生意,曾累積近300萬美元家財,但到他12歲時已全輸掉在賭桌上,惟有靠自己半工讀完成大學。有這樣經歷,理應對賭博敬而遠之,但Voulgaris卻相反,他認為其他賭徒是因為毫無章法才會輸錢,深信自己可以靠食腦制勝。2000年他還未畢業,靠兼職和小賭,儲蓄了8萬美元身家,瞓身買中湖人這一鋪,換來50萬美元,成為全職賭NBA的賭本,據估計之後每年收入達幾百萬美元。
用科學方法 吼賭盤漏洞
他賭波遵守科學方法原則:觀察、制訂假想模型、驗證,然後找尋他認為偏離實況的賭盤下注。
他擅賭「半全場兩隊總得分」。十幾年前初入行時發現,拉斯維加斯莊家定賭盤的方法頗為粗疏:先定下全場總分,然後除二成為半場得分。NBA球迷都知道,第四節比賽的節奏和首三節通常截然不同,在緊張關頭,會出現較多停頓、犯規、罰球。這理論和現實脫節,成為他第一個賺錢機會。
只要留心,NBA其實是充滿規律的地方。每個教練依個人風格臨場應變,有一定慣性,Voulgaris自稱對Jerry Sloan、Eddie Jordan和Byron Scott三位教練尤其瞭如指掌,他甚至曾在網誌表示,對網隊教練Avery Johnson被炒魷感可惜,因為Johnson的路數易捉,是他最大的搖錢樹!
又例如,有段時間騎士隊的比賽得分偏高,他分析的結論是:騎士控球後衞Ricky Davis合約快將完結,為了提高自己表現數據爭取更佳待遇,推動球隊快上快落大打進攻,適逢臨近季尾,勝負無關痛癢,球隊任由他發揮。Voulgaris看中了這機會,賺了可觀一筆。
別以為賭波是悠閒嘆世界的職業。像金融炒房交易員一樣,Voulgaris在「辦公室」(他的客廳)同時看七部電視機,幾乎每場NBA比賽都有睇(直播或錄影),又聘專人記錄球員表現,並轉化為數據,甚至連Twitter留言或記者招待會發言也不放過:自稱昨晚「外出夜蒲」球員,水準應會下跌;說要「回歸基本步」的教練,則可能比較保守。
網上數據增 勝出率反減
到2004年,大量NBA數據已在網上唾手可得,莊家也開始學精了,不斷改良分析,Voulgaris發現贏錢越來越困難。為加強競爭力,他高薪僱用數學和電腦專才,設計出一個模擬整個球季1,230場常規賽賽果和總分的系統,來決定如何下注。
系統歸納每名球員往績數據,然後模擬任何兩隊對賽中,估計每隊控球次數(possession),每次控球牽涉那些球員對碰,估算會射入(包括當中兩分、三分、罰球、入籃加一罰球的分佈),還有射失,射失後又牽涉搶得進攻籃板的可能性……把每場幾百次模擬情景的眾多可能性加起來,就成為成千上萬個模擬比賽結果,除掉機會最低的極端情況,便是衡量下注值博率的最終預測。
團隊用了兩年時間建成這「球員」模型後,發現需要另加「教練」模型,預測球員被派上陣機會,和「總經理」模型,了解球隊買賣球員和選新秀模式,整個系統才算完備。用文字形容已如此複雜,實際運作可想而知。
就算手握比大部份NBA隊都要精細的數據庫和分析系統,Voulgaris的勝出率也不過是57%(要至少53%勝算才能抵消莊家抽佣和風險成本),已遠不如他初出道時的70%;他最後悔的,正是好景時沒有更「瞓身」。得勝率下降,他需要由以前每季下三、四百注,增加到現時一千多注,藉以減低每注風險,賺那幾個百分點的差額。
賭波算是新興玩意,尚且在過往十年間迅速成熟起來,要從中搵食已極不容易,只有像Voulgaris這樣有本錢、有技術、有膽識之士,才可涉足。我奉勸各位,這種高難度動作,就算有大人陪同都唔好學。
股市更複雜 贏錢難上難
相比之下,股票市場歷史更久,更浩瀚無邊,有大量股神、大鱷、火箭專家甚至內幕消息人士,用盡電腦科技以至風水命理,嘗試在刀口上討飯吃,連專業基金經理,都長期有三分之二跑輸大市,幾時輪到你同我贏錢?
我承認,我是個讀壞書的人,篤信「有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所說,無人可以長期勝過市場。因此,對那些自認為觀察到大市板塊活動、觸摸到市場脈搏的散戶,我非常敬佩他們的勇氣和樂天,祝他們好運。
姚崢嶸
2 : GS(14)@2013-03-12 23:31:01

又是大頭蔡mode,風格無得呃,姚生是假名,其實是大頭蔡
3 : GS(14)@2013-03-12 23:31:36

資料咁易用來賺錢一早做左啦大頭蔡,做呢d資料根本無考慮賺錢的問題
4 : 運桔者(29135)@2013-03-13 10:36:43

2樓提及
又是大頭蔡mode,風格無得呃,姚生是假名,其實是大頭蔡


會唔會是風格相似咋?

"前身是《信報》孔少林之一,起初寫時事評論,後來「被轉型」寫足球。" Quoted from http://thehousenews.com/author/%E5%A7%9A%E5%B4%A2%E5%B6%B8/

蔡生幾時寫過足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400

Moneyball:痛恨網球的阿加斯

1 : GS(14)@2013-07-16 22:20:3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716/18335890

                球星自傳的第一章,通常寫事業光輝一刻的心情,然後以倒序法回顧一生;或者直接一點,順序講從小時候如何發現自己天賦、遇上名師指點平步青雲等等。但阿加斯的《Open》,第一章叫人驚心動魄,因為描寫的是痛:他如何和傷患搏鬥多年,每晚睡到半夜,因為背痛要爬下床,躺在地上,起身一刻亦是煎熬,但為了延續網球生涯,要打類固醇針入脊髓減輕痛楚……因為,全書的主題,圍繞阿加斯如何痛恨網球。

嚴父地獄式催谷 壓力下成長

                痛恨的主因,是自小受嚴父地獄式催谷。阿加斯父親是伊朗移民,有點運動細胞,曾是國家拳擊代表,移居美國後,輾轉落腳拉斯維加斯當賭場荷官。他同時是網球拍穿線專家,球星干納斯、波格等到賭城比賽時,必會幫襯他。他早已決定,一家人的出路,是把幾個孩子訓練成職業網球手。為了實現這夢想,他悉心安排,在偏僻的沙漠地方買下房子,為的是後園夠空間建私人網球場,他也改裝了一部網球發球機,孩子們從幾歲開始,每日幾小時對着這「惡龍」練習(阿加斯的成名接發球絕技,大概就是如此練成)。他會叫孩子逃學打波,甚至曾要阿加斯兩兄弟出賽前,服用可疑藥物。
幾個孩子中,阿加斯顯露的天份最高,於是受父親特別「關照」,完全沒有機會做個正常孩子。「用力點!不可落網!反手!練窩利!」阿加斯童年,就是在這幾句訓令中渡過。而且,父親從一開始,就劍指世界第一,贏冠軍是理所當然,輸波就大發雷霆;多年後他贏了溫布頓,父親也沒半句祝賀,劈頭便鬧:「不應該輸掉那第四局!」自小在壓力下成長,面對只有罰沒有賞的教育,阿加斯痛恨網球不難理解。許勝不許敗的負擔,亦漸轉化為怕輸的心理,成為他日後發展重大障礙。
阿加斯13歲那年,《六十分鐘時事雜誌》播出了一間佛羅里達州網球學堂的故事,將之描繪為「網球童工血汗工廠」。父親卻認定,這是阿加斯成材之路的下一站,把他送往寄宿練波,這就是後來鼎鼎大名,訓練出古利亞、莎莉絲、威廉絲姊妹、希姬絲和舒拉寶娃等球星的Bollettieri Academy。主持人Nick Bollettieri也很快看中阿加斯的過人天份,從此他踏上不歸路,16歲便成為職業球手。
我們普通人往往忽視,職業網球員面對的枯燥和孤獨,大概冠絕運動界。隊際運動員主場和作客出賽各佔一半,就算坐飛機多過坐車,起碼有一半時間是在「家」,而且出外都是在本洲以內、幾小時的航程;網球員則一年到晚,不停穿梭七大洲參加大小比賽,回家的時間絕無僅有。況且,隊際項目無論在場內場外,都有隊友互相支援,但網球員只有自己和隨員。女友和太太或可隨行,但有小朋友後就幾乎不可能。阿加斯和波姬小絲(本身也常為演戲飛來飛去)拍拖和結婚的幾年間,聚少離多,甚至要靠傳真談情(這是未有電郵的年代)。

傷患困擾 排名曾插至141位

                  痛恨網球,兼要過着這種非人生活,阿加斯何以成為史上其中最傑出(少數贏盡四大滿貫加奧運金牌球手)和最長壽(33歲成為史上年紀最大的世界第一)球手,比同輩頂級球手都「襟捱」?
據他自己說,幾次想過放棄,但整個童年都花在打波,身無其他技能,讀書不成(中三輟學),不打波又可以做甚麼?而更大的驅動力,來自他的好勝性格。他在自傳提及,小時候在一次少年組比賽決賽,遇上杜蘭高(Jeff Tarango,後來成為職業球手但成就平平,最出名鬧球證),決勝分被對手「出術」擊敗。他感到憤怒——不是恨對手,而是怪自己不早早把對手解決,留給他出術機會。他發現已不需父親從旁鞭策,自己的好勝和完美主義,足以驅使自己拼搏。
轉戰職業賽後,阿加斯立刻聲名鵲起,短短兩年便攀上世界第三,並兩度晉身大滿貫四強,前途似是一片光明之際,卻撞上「玻璃天花板」,三次打入大滿貫決賽落敗,包括敗於同期出道、但阿加斯從來看不起的森柏斯和古利亞,張德培也比他早贏大滿貫。他除了在被看淡下勝出1992年溫布頓,成績乏善足陳,後來甚至承認多次在沉重壓力下,萌生「不如輸掉」念頭。
阿加斯和經理人決定換教練以求突破,看上的人選,是球手事業進入暮年、亦沒有教練經驗的基爾拔(Brad Gilbert)。作為球手,基爾拔沒有甚麼殺手鐧,大滿貫最佳成績只是八強,但特色卻是穩定,和擅長打心理戰。他寫過一本分享打網球心得的書,叫《Winning Ugly》,言下之意是只要贏,打得漂亮與否並不重要,正是這本書吸引了阿加斯和經理人。初次見面,基爾拔老實不客氣指出:假如我有你的技術,早就橫掃球壇了!你的弱點是完美主義,每球都想成為精華片段,但博得太盡卻容易犯錯失分;要贏比賽,最重要反而是穩陣,只要減少犯錯,長遠來說必然是技高者勝。正如我在本欄寫過,網球比賽是純技術較量,運氣影響有限,只要每球有52%機會得分,取勝率便高達75%。有基爾拔協助消除心魔,阿加斯果然擺脫水準不穩和逢大賽腳軟毛病,登上世界第一寶座。
但成為一哥後,阿加斯的事業仍不是一帆風順。1997年他受傷患困擾成績下滑,意志消沉、吸毒(事後承認當時有自毀傾向),排名直插至141位,與波姬小絲的婚姻亦亮紅燈。就在全世界都認定他已完蛋之際,他卻突然醒悟重新振作,得到「第二春」,99年拿下法國公開賽冠軍,完成大滿貫,也重登世界第一。

表面不可一世 實際大情大性

                阿加斯自傳好看,正是因為他是個有血有肉、大情大性的人,人生充滿矛盾和大起大落。他初出道時形像反叛,常向球證球迷講粗口,也最怕讀書,但之後卻為成立慈善學校,造福清貧家庭深感自豪。他年輕時比賽衣着標奇立異,但原來為了掩飾脫髮,多年戴假髮參賽,更自言為怕假髮走位而分心輸掉人生首個大滿貫決賽。他表面是個不可一世的「串友」,但全書大量篇幅都強調哥哥、健身教練、牧師朋友和太太嘉芙的愛護和支持。阿加斯多次在書中嘲笑宿敵森柏斯,生命中只有網球,是個機械人;的確,阿加斯在球壇成就稍不及森柏斯,但他的自傳《Open》,在阿瑪遜銷售榜排名,比森柏斯的高四萬幾位,更曾被不少雜誌和網站,選為最佳自傳類書籍之一,絕對值得推薦。

                  姚崢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341

Moneyball:天下第一爸 姚崢嶸

1 : GS(14)@2013-08-06 23:46:0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806/18365520

                公園裏,有十幾張棋盤枱,但所有人都在圍觀一個大人對小孩的棋局。兩隻手此起彼落,無半秒停頓,下棋、按鐘、下棋、按鐘……「噼啪」、「噼啪」。他們玩的是閃電棋(Blitz Chess),規例與普通國際象棋無異,但要加上鬥快:任何一方先用盡自己的時間便會輸(短至兩分鐘——是整局計,不是每步),下了一步,立刻要把自己的鐘按停,把對手的按動,比賽節奏之快,棋力不差的旁觀者也未必跟得上。
那小孩是Josh Waitzkin,只有6歲;圍觀的有露宿者、癮君子,也有不少「專業」棋手——靠在公園「揼雞」贏棋搵兩餐(每局1美元)。自從Josh發現了這裏的棋局,一有空就嚷着要來。大人都說:「你將來會是新波比費沙(Bobby Fischer)。」
波比費沙是棋壇天才,15歲成為歷史上最年輕「大師」(Grandmaster),更在冷戰高峯期的1970年代,打破前蘇聯對世界棋王的壟斷。但同時,他性格孤僻,行為怪異:時刻稱被監視,長年隱居,仰慕希特拉、仇視猶太人(儘管他的母親正是猶太人),更拒絕衞冕,光芒一閃即逝。無論如何,他已成美國民族英雄,從此美國人不停尋找下一個波比費沙。

11歲成名 賽和卡斯帕羅夫

                Josh的確令人聯想起波比費沙:其他孩子課餘打波踩單車,他卻愛流連在公園和大人下棋,而且進步神速,在棋盤上的專注力和冷靜更勝過不少成人。和其他小天才一樣,他也非常好勝,敗於父親手下也會鬱鬱不樂大半天,令父親好生內疚;但他很快從中領悟改進,學棋不出一年(還只有7歲)棋力已超越父親。那個年代,象棋比賽獎金極為微薄,幾乎所有棋手都要靠正業維生,當中多是收入有限的勞工階層,公園因而有不少卧虎藏龍流連,包括一些東歐移民高手,成為磨練的好地方。
父親也為他安排私人教練,和入讀有「大師」訓練校隊的學校。他先後贏得多項美國青少年組冠軍,11歲時更在表演賽上,賽和棋王卡斯帕羅夫,聲名大噪。

谷愛兒做棋王 心情矛盾

                Josh的父親Fred,絕非棋藝高手(不然就不會被7歲兒子打敗),卻是記者兼棋迷。發現孩子的下棋天份後,他不停忙着安排兒子上棋課、到棋會和公園練習,陪他穿州過省參加大小比賽,甚至藉採訪之便,帶着他到當年仍是鐵幕內的莫斯科,參觀棋王爭霸戰。第一次被孩子打敗,他擁抱着孩子一起在地上打滾,笑得很開心(我讀到這一節時非常有共鳴)。
Josh的「事業」,已成為Fred的生命主軸。「我以前會為事業、健康、婚姻、朋友、母親而操心,但現在唯一令我掛心的,是兒子的棋:他的評分和排名如何?有否溫習象棋功課?應付下一個比賽的練習足夠嗎?太多嗎?」
可是,Fred的心情亦非常矛盾:「當我在棋盤上把他殺個片甲不留,心裏卻不停為他打氣,希望他贏我……我會否打破他那天真的世界冠軍夢?究竟那夢是他的,還是我的?他長大後會否恨我?會在心理醫生面前,憶述7歲時被迫參加的一個比賽嗎?」
畢竟,當孩子跟你說下棋是他的最大興趣,究竟是發自內心,抑或只是不想令你失望?
比Fred更緊張的家長大有人在。比賽場內,孩子全神貫注拼個死活,場外氣氛同樣沉重,有家長安慰落敗的孩子,也有的責怪;有的投訴比賽不公平,也有互罵甚至動武;較為斯文的則互相感懷:「這玩意太注重勝負了」、「實在太花時間」;有些緊張得連閒談的心情也沒有,只能像在產房外般焦急地等消息。所有人口裏都說,應讓孩子參加較正常活動,但到下一次大賽,還是像被鬼迷般重覆整個過程。

鋒芒太露惹禍 天才夢碎

                小天才故事發展到這裏,出現戲劇性變化。Fred把Josh的童年經歷,寫成《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一書,書之後又被改編拍成電影。電影令17歲的Josh一舉成名,風頭與棋王不遑多讓,卻也成了他的負累:少女爭着給他電話號碼,要求他在大腿和肚上簽名;比他更資深的棋手不忿他處處得到特別照顧。
他無法專注下棋,比賽中途會想:我這個沉思的姿勢,棋迷會喜歡嗎?結果他從未晉身「大師」級,已失去下棋的動力,23歲後再沒參加比賽(後來他迷上太極,奪得兩屆太極推手世界冠軍,這是後話)。
究竟Fred的一切鋪排,是幫了還是害了Josh?Fred也承認是虛榮心作祟。不過,自己平庸半生,突然發覺孩子可能是未來世界冠軍,你能怪他這樣上心嗎?
我們作為家長,平日看到孩子畫的畫、寫的字句、在學校表演的跳舞,誰沒有幻想過,他們可能是天才?在facebook上分享他們有少少走音的唱歌片段,誰敢說沒有點點虛榮?十個家長中,有九個懷疑孩子可能有某些天才(第十個則肯定),為孩子安排十幾種活動,除了是為考名校,潛意識還希望漁翁撒網,「發掘」到孩子的天才。
對家中三個小孩的教育,我和姚太選擇了一條較舒服的路,但撫心自問:假如他們在某方面顯露天才,我會像Fred一樣,想他們代我追逐世界第一夢嗎?我不敢說一定不會。這句話看來像梁振英式語言偽術,卻是肺腑之言。我想,比做「天下第一」更有滿足感的,就是做「天下第一爸」了。

                  姚崢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