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Moneyball:天下第一爸 姚崢嶸

1 : GS(14)@2013-08-06 23:46:0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806/18365520

                公園裏,有十幾張棋盤枱,但所有人都在圍觀一個大人對小孩的棋局。兩隻手此起彼落,無半秒停頓,下棋、按鐘、下棋、按鐘……「噼啪」、「噼啪」。他們玩的是閃電棋(Blitz Chess),規例與普通國際象棋無異,但要加上鬥快:任何一方先用盡自己的時間便會輸(短至兩分鐘——是整局計,不是每步),下了一步,立刻要把自己的鐘按停,把對手的按動,比賽節奏之快,棋力不差的旁觀者也未必跟得上。
那小孩是Josh Waitzkin,只有6歲;圍觀的有露宿者、癮君子,也有不少「專業」棋手——靠在公園「揼雞」贏棋搵兩餐(每局1美元)。自從Josh發現了這裏的棋局,一有空就嚷着要來。大人都說:「你將來會是新波比費沙(Bobby Fischer)。」
波比費沙是棋壇天才,15歲成為歷史上最年輕「大師」(Grandmaster),更在冷戰高峯期的1970年代,打破前蘇聯對世界棋王的壟斷。但同時,他性格孤僻,行為怪異:時刻稱被監視,長年隱居,仰慕希特拉、仇視猶太人(儘管他的母親正是猶太人),更拒絕衞冕,光芒一閃即逝。無論如何,他已成美國民族英雄,從此美國人不停尋找下一個波比費沙。

11歲成名 賽和卡斯帕羅夫

                Josh的確令人聯想起波比費沙:其他孩子課餘打波踩單車,他卻愛流連在公園和大人下棋,而且進步神速,在棋盤上的專注力和冷靜更勝過不少成人。和其他小天才一樣,他也非常好勝,敗於父親手下也會鬱鬱不樂大半天,令父親好生內疚;但他很快從中領悟改進,學棋不出一年(還只有7歲)棋力已超越父親。那個年代,象棋比賽獎金極為微薄,幾乎所有棋手都要靠正業維生,當中多是收入有限的勞工階層,公園因而有不少卧虎藏龍流連,包括一些東歐移民高手,成為磨練的好地方。
父親也為他安排私人教練,和入讀有「大師」訓練校隊的學校。他先後贏得多項美國青少年組冠軍,11歲時更在表演賽上,賽和棋王卡斯帕羅夫,聲名大噪。

谷愛兒做棋王 心情矛盾

                Josh的父親Fred,絕非棋藝高手(不然就不會被7歲兒子打敗),卻是記者兼棋迷。發現孩子的下棋天份後,他不停忙着安排兒子上棋課、到棋會和公園練習,陪他穿州過省參加大小比賽,甚至藉採訪之便,帶着他到當年仍是鐵幕內的莫斯科,參觀棋王爭霸戰。第一次被孩子打敗,他擁抱着孩子一起在地上打滾,笑得很開心(我讀到這一節時非常有共鳴)。
Josh的「事業」,已成為Fred的生命主軸。「我以前會為事業、健康、婚姻、朋友、母親而操心,但現在唯一令我掛心的,是兒子的棋:他的評分和排名如何?有否溫習象棋功課?應付下一個比賽的練習足夠嗎?太多嗎?」
可是,Fred的心情亦非常矛盾:「當我在棋盤上把他殺個片甲不留,心裏卻不停為他打氣,希望他贏我……我會否打破他那天真的世界冠軍夢?究竟那夢是他的,還是我的?他長大後會否恨我?會在心理醫生面前,憶述7歲時被迫參加的一個比賽嗎?」
畢竟,當孩子跟你說下棋是他的最大興趣,究竟是發自內心,抑或只是不想令你失望?
比Fred更緊張的家長大有人在。比賽場內,孩子全神貫注拼個死活,場外氣氛同樣沉重,有家長安慰落敗的孩子,也有的責怪;有的投訴比賽不公平,也有互罵甚至動武;較為斯文的則互相感懷:「這玩意太注重勝負了」、「實在太花時間」;有些緊張得連閒談的心情也沒有,只能像在產房外般焦急地等消息。所有人口裏都說,應讓孩子參加較正常活動,但到下一次大賽,還是像被鬼迷般重覆整個過程。

鋒芒太露惹禍 天才夢碎

                小天才故事發展到這裏,出現戲劇性變化。Fred把Josh的童年經歷,寫成《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一書,書之後又被改編拍成電影。電影令17歲的Josh一舉成名,風頭與棋王不遑多讓,卻也成了他的負累:少女爭着給他電話號碼,要求他在大腿和肚上簽名;比他更資深的棋手不忿他處處得到特別照顧。
他無法專注下棋,比賽中途會想:我這個沉思的姿勢,棋迷會喜歡嗎?結果他從未晉身「大師」級,已失去下棋的動力,23歲後再沒參加比賽(後來他迷上太極,奪得兩屆太極推手世界冠軍,這是後話)。
究竟Fred的一切鋪排,是幫了還是害了Josh?Fred也承認是虛榮心作祟。不過,自己平庸半生,突然發覺孩子可能是未來世界冠軍,你能怪他這樣上心嗎?
我們作為家長,平日看到孩子畫的畫、寫的字句、在學校表演的跳舞,誰沒有幻想過,他們可能是天才?在facebook上分享他們有少少走音的唱歌片段,誰敢說沒有點點虛榮?十個家長中,有九個懷疑孩子可能有某些天才(第十個則肯定),為孩子安排十幾種活動,除了是為考名校,潛意識還希望漁翁撒網,「發掘」到孩子的天才。
對家中三個小孩的教育,我和姚太選擇了一條較舒服的路,但撫心自問:假如他們在某方面顯露天才,我會像Fred一樣,想他們代我追逐世界第一夢嗎?我不敢說一定不會。這句話看來像梁振英式語言偽術,卻是肺腑之言。我想,比做「天下第一」更有滿足感的,就是做「天下第一爸」了。

                  姚崢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