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預測後市 避接火棒 (13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置業家居)

樓市今年彷彿經歷「三溫暖」,1月份仍然持續去年第四季的旺市氣氛,但2月起樓市氣氛卻漸漸轉淡,近日市場氣氛更急轉直下。用家最怕接火棒,其實有沒有方法預見樓市回落,避免接火棒呢?

觀察樓市,可以留意很多不同的數據,如租金回報率、利率走勢、供款佔入息比率、一二手樓差價等,都是其中一些有參考作用的數據。

以租金回報率而言,可大致反映樓價是否有偏離租金水平。以香港而言,一般住宅租金回報率有4至5厘,豪宅有2、3厘是正常水平。理論上,如一般住宅租金 水平低於3厘,樓價應該偏高。相反,如果租金回報率高於6厘,樓價便屬偏低。但以近半年樓價與租金齊升,回報率未見明顯下調,似乎在轉角市也起不到警示作 用。

另一個多人用的指標是利率走勢,一般人印象是利率升、樓價跌,利率跌、樓價升,但計往績,利率升跌與樓價則無一定關係,03年前利 率與樓價齊跌,03年後利率與樓價同步回升,05年後利率上升、樓價橫行,07年9月後是利率下跌、樓價上升,踏入08年2月,利率再下跌,但樓價只維持 平穩。簡單而言,我們幾乎不可能由利率走勢估計樓價走勢。

供款佔入息比理論上是另一個衡量樓價是否過高的指標,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計算 方式,按美聯統計,97年中等收入家庭購入一個500呎單位,承造七成按揭,供20年,供款佔家庭入息93.2%。03年的數字是15.8%。事後孔明而 言,以供款佔入息比率而言,97、03年都有明顯偏高、偏低的情況。但過去半年,樓價上升、按息下跌,令供款比率大致維持於30%的水平。換言之,供款佔 入息比在極端市況可能可以作為趨吉避凶的指標,但在市況不算太極端的情況(例如去年第四季),此一指標亦沒有多少警示作用。例如2月起樓市成交量回落,但 供款佔入息比率其實沒有太大變化。

那麼,究竟有沒有簡單的指標去預測短期樓市見頂?答案是有的。

成交達臨界點 樓市即轉向

其中一個較有效反映樓市出現過熱的指標是成交量,背後的原理很簡單,偏淡的樓市,市場預期樓價短期平穩,買方賣方均為用家,而且用家沒有多少追價的壓力,每一宗買賣的決定時間較長,成交量自然偏低。

相反,在旺市時,短綫投資者活躍、用家亦怕日後追價而加快入市步伐,令成交量走高。結果是,我們可以透過成交量觀察樓市有沒有過熱,近10年的歷史中,每次二手樓成交量升至一個臨界點,都會轉向。此一個臨界點大致是每月1.3萬宗水平。

97年樓市瘋狂,是年二手樓有145,859宗註冊,單月最低紀錄為12月的4,198宗(反映10月金融風暴波及香港的影響);最高為7月的 18,729宗。平均下來,每月有1.2萬宗。當年香港有不足104萬個私人單位(詳見備註),流通率14%,即每7個私人單位,便有1個在年內轉手。

雖然10年內私人住宅供應增加,2007年有136.4萬個私人單位,但近年兩次出現按月註冊量1.3萬宗,樓市便出現承接力轉弱的局面。

1998至2005年,二手註冊量從未超過1.4萬宗,2005年4月及2007年11月的二手註冊量突破1.3萬宗後2個月左右,成交氣氛均急轉直下(詳見圖)。另一次便是07年底及08年初,註冊量連續3個月維持約1.3萬宗水平後,市況急轉彎。

此個1.3萬宗的成交量「上限現象」,解釋可以很簡單。97年樓市處於瘋狂階段,人人相信買樓可發達,平均下來,每月才有1.2萬宗成交。而在經歷過負 資產浪潮後,市場對樓市已沒有以往的無限信心。在此情況下,過分活躍的成交量自然難以維持高企。結果是每一次成交量上破1.3萬宗,旺市便無以為繼。

當然,二手註冊量此指標有其局限,其一是註冊量為滯後數字,大約反映前一個月的二手成交。其二是此一指標似乎可以反映樓市是否太旺,但在樓市牛皮之時(如05至06年),似乎亦沒有多少預告轉勢的作用。

備註

不同部門對私人住宅總存量有不同統計,此處數字引用房委會數據,與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統計差異,主要是前者包括村屋、公營機構的宿舍及完成補價手續,可以自由買賣的資助房屋。值得留意的是,近10年的私人住宅增加,主要是可自由轉讓的資助房屋增加。

啟示:二手成交單月破1.3萬宗 切忌追入市

97年之後,香港樓市只有3個月出現二手註冊量升穿1.3萬宗的例子。3次註冊量升穿1.3萬宗之後3個月內,樓市旺季便告結束。

未來數年,估計私樓供應不會大量增加,1.3萬宗註冊量此一指標估計夠用幾年。如果買家發現二手成交超級暢旺、單月註冊量破1.3萬宗,意味樓市可能於短期內調整。

對用家而言,如果面對類似的超級暢旺日子,大可提醒自己不必急於追價。樓市成交量見頂回落後,意味樓價可能橫行甚至向下,至少沒有投資者齊齊搶貨,有自住需要,大可等氣氛回順再入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73

聯繫匯率之父祈連活: 美復甦需時三年 (10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iMoney)

市場上的人由不相信衰退,到認為經濟最壞的時刻已過,轉眼間衰退一事已紛擾了十個多月,究竟美國經濟會否出現「V」形反彈?本刊再次追訪問「聯繫滙率之父」祈連活(John Greenwood),他斬釘截鐵表示,「美國經濟下滑是不爭的事實,要待銀行完全復元,大家可能仍要等兩至三年。至於美國是否陷入衰退,僅在乎技術性衡量的角度。」

面對全球通脹升溫、商品價格攀升,連金融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也直斥熱衷炒作的商品指數是始作俑者,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亦認為原油價格上升有七成原因是市場炒作。

可是,作為景順首席經濟師的祈連活卻淡然表示,樓市泡沫、商品價格攀升,甚至是通脹升溫,看似偶然,其實早已互相牽連。

高通脹乃金融政策遺禍

「現時油價高企只是通脹的一部分,整個經濟周期的起點,在於金融政策的放寬、信貸放寬,致市場流動資金過多,引起了04至05年信貸泡沫,事件持續至 06至07年。當時過多資金流入金融市場,造成債券、股票、地產及商品市場的泡沫,觸發了07年的次按風暴及樓市泡沫爆破。這周期一直持續,並影響各種經濟活動,如實質GDP、工業生產及國民消費均出現了衰退;在最後階段,則是大家正在經歷的通脹急劇升溫。」

說畢,祈連活囑記者想像一下蛇吞老鼠的情景,由市場流動資金過剩、股市、樓市泡沫全都是同一源頭引發的事件,有如蛇吞了一隻老鼠,老鼠於蛇的體內,由口腔沿消化道蠕動前進。現時社會經歷的,其實是同一件事的不同階段而已,猶如老鼠移到蛇體內的不同部分一樣。

既然周期無可避免,恨錯難返,投資者當然最想知道如何「拆局」,祈連活搖頭輕歎,指現時市場較常見的三大解決方法皆有局限:「現時的經濟衰退源於過去金融及家庭單位都過度借貸,引致通脹升溫,現時金融市場實行反槓桿(De- leverage),引致全球的資金收縮,樓股市缺乏上升動力。要解決問題,則要待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改善及『修理』完畢。」

祈連活指出,「要改善資產負債表有三大方法:首先是增加資本,可惜只有銀行、企業才能集資,個人實難以增加資本,而且只有當投資者認為股價將會向上,集資才有望成功;其次,銀行及公司可考慮出售資產,以及發行股票予國外及一些主權基金,再用出售得來的資金還債,只是這過程十分痛苦,因很多人都不願意在股價及資產下跌時,把資產賤賣;第三,則是最理想卻需時甚長的解決方法,就是增加收入,再用收入還債。」說畢,記者心下一沉,當前三大方法都務必找到財力豐厚的機構或國家支持,否則單靠美國國內乾涸的財務,根本無力解決問題。

祈連活聽罷即點頭稱是,表示這是最難纏的問題,他更悲觀地預測,美國的樓市與股市會持續下跌,最終銀行沒有足夠的金錢用以借貸,通脹情況因而改善,只是過程中需時兩至三年。

中印正尋頂終步美後塵

美國經濟無疑已陷入困境,祈連活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對衰退的四大指標,包括工業生產、零售銷售、國民收入以及GDP,直指美國除了未出現連續兩季GDP負增長外,其他數據都呈弱勢,而且這些數據已下滑了好幾個月,並非一、兩個月的短期波動,大家是時候要面對衰退這個現實了。

防通脹崩圍中國應加息

當投資者準備由美國逃至中國、印度及新興市場避險時,祈連活叮囑投資者,「中國、印度及新興市場最終都會緊隨美國步伐,幸而這些國家經濟活動仍在尋頂的階段,不致於像美國般由高位回落;只是投資者都要有心理準備,終有一天新興市場的經濟會步美國後塵,隨時回落,面臨已發展國家現時的問題。」

令祈連活感到可惜的是,中國及印度早前經濟部署欠完善,「中國一直強調維持低息率,壓抑人民幣升值,以致內地資金供應過快,重複了經濟循環周期中四大階段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會如美國般,經歷樓股債及商品的泡沫,經濟活動受影響,通脹肆虐。」

談得興起時,祈連活突然反問記者,印度現時的通脹有多少?幸好不致被殺個措手不及,即時答道:「11.64%」。祈連活點點頭,再用循環理論給記者解釋印度失控的通脹,由於過去印度加息不足,市場資金氾濫,雖然印度政府急急在3、4月內加息,但問題已一發不可收拾,以致通脹上升幅度如脫韁野馬,中國如果要避免面對同類問題,現時必須要大幅加息,控制市場資金過多的情況。

各國現正面對不同經濟難題,祈連活表示,市場已沒有任何新興市場在經濟起步的初段,並適合投資者把資金遷移,他認為現階段的任務反倒是為資產保值。

不單單是股市,祈連活甚至對油、金、農產品「輪住上」的瘋狂走勢不以為然,亦對超級牛市這個樂觀看法有所保留。「商品價格高漲只是商業周期的一部分,當過度借貸、信貸擴張的情況過去後,商品泡沫就不再存在了,這也許是兩、三年內發生的事。」

油價不合理短期勢回落

商品投資者聽了這句話,心裏或會泛起一陣寒意。祈連活表示,原油、農產品等商品供不應求是事實,但這並不足以將價格推至現時的高水平。

「早年油價一直徘徊於20至30美元一桶,近年需求上升才令油價逐步上揚。如供求關係處於正常狀態,可令油價站穩於100美元一桶的合理水平,惟現時由於市場熱炒,形成了周期性泡沫效應(Cyclical Bubble Effect),令原油價格攀升至超過140美元,明顯高於合理水位了。」他指原油的合理價位於未來兩年會繼續走高,然而由於現時油價遠高於合理水平,貼近見頂,短期有回落風險。

部分人認為高油價或會帶動其他商品價格向上,如可用作核能的鈾就有望成為商品新貴。祈連活對此說法不予認同,「建造一座核能發電廠的成本很高,用這種方法減輕高油價的衝擊是否值得,實成疑問。」他認為各國傾向靜觀其變,絕不會貿然投資於新能源,以免得不償失。

美元08年底有望反彈

另邊廂食品價格高企,很多人從股票市場轉戰農產品市場,祈連活卻認為價格高企只是幻象,高盛農產品指數就可反映一切。「該指數已從高位回落接近一成,個人而言,我較為看好玉米的價格,白米方面我相信米價已於早前見頂了。近期廣東出現水災,或對米價有少許刺激,但相信米價要突破先前高位,確實有點難度。」

祈連活預期農產品短期走勢很視乎天氣因素,翻查近年全球天氣反常,厄爾尼諾及拉尼娜兩兄妹「玩轉」世界天氣,例如緬甸風災、澳洲旱災等,再加上四川地震更令糧食供應雪上加霜,雖然各地政府已出盡法寶壓低食品價格,但自然現象並不在人類控制範圍之內,如果反常天氣持續,農產品價格難免進一步上升。

一向是「優質對冲通脹的投資」黃金又如何?與農產品相同,祈連活同樣不表看好。「金價與美元一向成反比,當美國公司營運狀況好轉,出口增加,聯儲局又很可能於本年內開始加息,於歐、美息差收窄之下,美元有望於2008年見底反彈。只是我不敢說金價會否尋底,但若說金價可於09年上升一倍的話,我認為可能性很低。」

祈連活補充,即使美國經濟表現強勁,也不代表美元一定會強勁,兩者之間的關係,絕不是一比一那麼簡單的正比例。

加息遏通脹非全球合用

「加息以遏抑通脹」是近期市場人士的熱門說法,歐洲央行於本周四(3日)一如預期加息0.25厘,祈連活卻指通脹並不是各國央行加息的好理由。對他來說,加息的原因只有一個:信貸急劇擴張。

他舉出七十年代石油危機時代的日本經濟作為例子,以證明商品價格走高、CPI上升與加息並沒有直接關係。79年原油價格短期內急升近兩倍,日本的入口價亦上升逾70%,但從75年至85年的10年間,日本的CPI卻沒有上升,甚至可說維持不變,當中主要原因是七十年代的日本採取強貨幣政策,避免信貸過度擴張,市場也沒有充斥過多的流動資金,所以沒有出現循環四部曲的最終一步──通貨膨脹。

祈連活續指,現時中國情況與日本迴異,主要是因當年的貨幣政策過分放寬,「中國現時受食品價格上升困擾,令CPI高企,與日本當年的情況有很大分別。原因在於兩國不同的貨幣政策,中國是過去借貸標準及貨幣政策寬鬆,市場熱錢太多,令信貸過熱。還看日本,就知推高中國CPI的元兇是貨幣政策,商品泡沫只是代罪羔羊。」

日本若加息是可怕錯誤

現時各國央行加息是否恰當?祈連活認為歐洲及英國息口水平合理,現時實在沒有加息的必要。美國的情況亦有點相似,信貸增長由10%跌至2%,是聯儲局減息因由。現時未見信貸市場好轉,為何有加息必要?當記者提及日本,祈連活即指若日本加息,實在是「可怕的錯誤」,他說低利率不會對經濟有太大影響,只要有效控制信貸擴張,經濟就沒有大問題。

祈連活直言,現時需要加息的地區只有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當眾人都憂慮中國會於下半年加息時,祈連活指中國現時利率仍低,似乎大家應該要有心理準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74

替代能源優點缺點大檢閱 (7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風力發電

風力發電屬目前較成熟的替代能源技術,優點是成本較太陽能便宜,但缺點是儲電能力較低,而且發電過程需要大量自然風,停風的日子會降低其發電的穩定性;另外,風力發電亦帶來環保問題,例如有團體指風力發電會對候鳥構成威脅。

太陽能發電

太陽能的優點是取之不盡、潔淨,但缺點是目前成本較高。太陽能發電成本仍然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是太陽能的關鍵原材料多晶硅的價格升幅驚人。數據顯示, 2006年第四季多晶硅價格每公斤為300美元,但到了去年年底已升價至400美元。由於成本昂貴,太陽能發電未能普及使用,現時其發電量佔全球發電量只有0.2%,有報道甚至指出,若要讓太陽能發電與目前的石化燃料匹敵,以目前的研發速度,至少5至10年才能趕上。

水力發電

中國的水力發電力度及速度名列世界前茅,水力發電有不少好處,例如建水庫可以把水控制在水源較為乾旱的地帶,甚至有機會把荒灘、荒地變為良田。但水力發電很多時候被評為弊多於利,由水力發電所引起的環境及社會問題,相當嚴重,例如水電工程攔河建壩,必須截斷河流,會淹沒土地及在土地上的生物,因此衍生出居民移居的問題;另外,水力發電亦引發地質改變的問題。

核能發電

核能是利用鈾燃料進行核分裂時所產生巨大的能量,製造高溫高壓的蒸氣或氣體,驅動發電機組發電。核能發電的其中一個好處,是它在發電過程中的廢氣排放量低,根據國際能源組織,由核能產生的每兆瓦時電力,會排放15公斤的二氧化碳,遠較石油的800公斤為低。不過,如核電廠的幅射問題處理不當,對人類的影響深遠。

生物燃料

代替石油作燃料的其中一種產品是生物汽油,當中最廣為人討論的是燃料乙醇,燃料乙醇主要由農作物,如玉米、甘蔗等提煉出來。乙醇近年廣受歐美政府大力鼓吹開發,投資者趨之若鶩,但亦引起了廣泛的爭議。隨着乙醇佔用大量農地、對環境造成破壞(生產過程產生大量廢氣)及促使全球糧價升的種種弊端陸續被發現,乙醇的使用亦開始受到責難。此外,乙醇的成本效益受到質疑,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注滿一部七座位的汽車油缸所需要的乙醇,其生產成本足以供應一人一年的糧食。

垃圾發電

經過焚燒,垃圾中的細菌、病毒徹底消滅,焚燒垃圾所產生的熱力,又可用來發電。有報道指出,一噸「新鮮」垃圾可以發電580千瓦,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兩個月的用電量,不過,垃圾處置費等成本持續上升,也成為垃圾發電的隱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75

美國經濟歷史數據 (5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76

下半年可供推售部分新盤 (5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77

碳金融 投資機會近在眼前 (5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金融世界千變萬化,當曾特首萬水千山,倡議香港進軍「伊斯蘭金融」之際,另一項新興「金融」正悄悄地興起,並且投資機遇近在咫尺,投資者萬萬不能走寶。

筆者要談的是碳金融(carbon finance),首先澄清,是物體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不是煤炭。

碳金融由《京都協議書》開始

世界銀行估計,2005年碳市場正式成形時,交易總值僅約110億美元,2006年增加至300億美元,去年交易總值更大幅躍升了100%至600億美元,估計2020年碳市場的規模,可達1兆美元。碳市場有多大?去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只約2,500億美元,估計2010年可增加至3,000億美元,碳市場的潛力可見一斑。

2004年,《京都協議書》要求39個工業發達的國家在2012年,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2%;2005年,碳證券開始在歐洲的氣候交易所和美國芝加哥的氣候交易所交易,碳市場才開始成氣候。

碳金融(carbon finance)、碳市場(carbon market)、碳信用/積分(carbon credit)隨即興起。許多大型投資銀行、對基金、工業家、公共事業均計劃大舉進軍碳金融,部分投資銀行已在倫敦設立碳證券的交易專櫃,並視之為新的業務增長點,不斷推出衍生投資產品。

碳信用組成市場

溫室氣體有許多種類,二氧化碳是最基本的量度單位,排放量以噸計,一個「核證減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ER)相當於一噸二氧化碳,又稱一個碳信用/積分(carbon credit)。金屬有貴廉之分,溫室氣體以產生溫室效應的影響而分,雪櫃用以保溫的HFC 23氣體對溫室效應產生巨大影響,減少排放一噸HFC 23,相等於減少排放11,700噸碳的影響,換言之,可得11,700個碳積分。

參與《京都協議書》的國家對本國產生溫室氣體的單位如發電廠實行排放配額制,減排一噸碳,可得一個碳積分,超出限額,則要向其他單位購買,填補超排份額。歐盟對超排一噸碳的罰款為100歐元,目前一個碳信用/積分市價約25歐元。

碳信用/積分是碳市場的交易產品。要取得碳積分,不外兩個途徑,一是減少目前的排放量,二是減少未來排放量。工業國家成本高,更換或改良生產設施成本高,向外採購碳積分相對划算,因此,碳積分多循減少未來排放量一途產生,其中多在發展中國家產生,其來源包括興建水力發電廠、核電廠、減少砍伐林木、廣泛使用節能燈泡、技術更新等等,目前全球有4,000多個減排項目在進行,去年中國「生產」的碳積分佔全球產量的73%。

通過市場機制,西方資金流向效益更大的市場和技術,同時達到控制地球溫室氣體的效果。

碳期貨有市有價

雖然中國是碳信用/積分的最大生產國,但碳市場主要在歐洲,因為歐洲是最大消費國(美國沒有加入)。碳市場的主要買家可分五大類:一、由國家支持和委託成立的碳基金(carbon fund),世界銀行目前有8個碳基金,多為西歐國家,主要為本國利益服務,性質類似主權基金;二、歐盟大型排放單位如電力、鋼鐵等企業;三、金融機構,以投資、盈利為目標;四、政府雙邊合作基金,由政府出洽談購買碳積分;五、自願參與減排的企業和個人。

碳金融並不局限於碳市場的交易,還包括減排技術研究、生產、收購的融資,近年西方興起到發展中國家收購「垃圾」的潮流,如收購垃圾堆田區、焚化爐、化糞設施等。收購這些資產後,碳信用/積分轉讓、組合、包裝(與次按產品十分相似)都是碳金融的一部分。目前碳市場以一手市場為主,但二手市場開始盛行。

2005年碳市場開始運作時,碳每單位的收購價在7歐元左右,目前市場價格約在16歐元。芝加哥氣候交易所5月初的交易情況顯示,2008年12月碳期貨價格約25美元,2011年碳期貨約27.37美元,顯示碳的升值趨勢。歐洲和美國芝加哥的氣候市場均允許個人參與碳市場的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78

更新@2 July:A股爆煲後的檢討及策略

- 經這一輪的下跌後,國內A股熊走勢初現;政府推出連番救市措施後市場仍無反應,持續一年多的短命牛市可能已告完結。

- 近日港股略為企穩,但不少二、三線股份仍持續大幅下滑,弱勢與A股不相伯仲。相信是所謂的”港A股”性質;不少二、三線股份,其莊家或主要投資者是國內資金。在A股暴跌後,引來的斬倉潮迫使投資者沽出股票套現,在火燒連環船效應下令這批港A股被受波及;即使該批股份的基本面及估值仍相當吸引。亦反映當今港股市場深度不夠。

- 此外,經4月的上升行情後,不少基本因素欠佳的中資股份已不知不覺地打回原型(e.g.鋼鐵、水泥、航運等等)。

- A股的牛市行情可能告一段落。但不代表港股會進入熊市。畢竟A股的升市,港股未有跟足,A股轉熊;港股亦無須跟足。而港股的整體估值仍算合理,除了4月的那一段以外,整體市況未曾出現過熱情況;整體上仍是慢牛形態。但選股策略上須作出改變,可再次偏重傳統藍籌、或過去一年跌得很多的板塊。

-  國內A股仍難擺脫新興市場的非理性特質;反之,同時反映中國經濟的港股,表現出較成熟理性的特質。經此一役,相信港股進一步可得到國內較理性投資者的青睞。

- 目前投資表現可謂相當差,5月底的year to date 回報一度升上20%以上,但目前已大幅降至單位數。歸根究底,是應對市況逆轉的能力不夠;以及無意會到A股崩盤對這批”港A股”帶來的流動性影響。但汲取以往經驗,最近數年投資表現強差人意,其中原因是選對了好的股票,但未能承受市場震盪,在不適合的時機被震走;或在股價很超賣時沽出。目前持有的好些股票屬於或類同”港A股”,近日股價的急跌是出於資金多於基本因素轉壞,目前沽出並不化算。組合內好些具增長主題的”港A股”,不妨堅守並承受市場震盪。

- 組合調整的策略是降低和A股相關性高的股份,以及增加傳統藍籌和美股的比重。



目前組合:


股份
比重
Value Partners (806)
13.2%
Facebook (FB)
12.6%
YueYun Trans (3399)
11.5%
AIA (1299)
9.7%
Apple Inc (AAPL)
9.2%
Ping An (2318)
7.6%
Berkshire Hathaway B (BRK.B)
7.2%
Kraft (KRFT)
6.9%
Launch Tech (2488)
6.8%
CAR (699)
5.9%
Travelsky Tech (696)
4.9%
FTSE Greece 20 ETF (GREK)
4.6%

Ytd 回報: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129

1 July 2017 - [投資筆記] 值得關注的IPO(不斷更新)

綜合市場消息指,TeslaiPhone電子零件商鴻騰六零八八精密科技6088),國際配售已獲數倍超額認購,投資者包括長綫基金及知名保險公司。(from hket.com)

市場消息指,早前獲李嘉誠旗下私人投資旗艦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入股的遊戲設備公司Razer(雷蛇),於628日已遞交俗稱「A1」的上市申請,擬於主板上市,集資最多6億美元(約46.8億港元),預計今年第四季登陸本港。(from hket.com)

騰訊(700)宣布分拆旗下閱文集團在主板上市,已提交上市申請表格,據消息指,閱文集資額介乎5億至8億美元(約39億至62.4億港元),最快會在今年第四季上市。(from hket.com)

據悉,獲騰訊和京東等投資的易鑫金融,已遞交上市申請。 (from hket.com)

由「三馬」(阿里巴巴馬雲、騰訊馬化騰及平保馬明哲)組成的眾安保險落實在香港上市,昨晚已上載上市申請表格。該公司預期成為港股首家金融科技公司。據市場消息指,眾安計劃集資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爭取在第三季上市。(from hke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504

1 July 2017 - [投資筆記] 潛在「趨」化劑(不斷更新)

內地保險機構可投資深港通下的股票 (20170701)
中保監昨晚發布《保險資金參與深港通業務試點監管口徑》,明確內地保險機構可投資深港通下的股票,同時可以通過證券投資基金投資港股通股票。當局指,「支持保險資金南下,充分利用內地和香港兩個市場配置資源,分散投資風險」。今次是繼中保監去年9月允許內地險企參與滬港通後,另一項推進北水動力的措施,而投資範圍將新增108隻港股 。(from hket.com)

內地監管規定,保險公司可運用總資產的15%投資海外,假設所有資金均投入港股,相當於近2.3億元人民幣規模。日前中保監表示,自滬港通2014年底通車至今,險資投資到港股的資金規模達1,744億元人民幣,佔整體北水淨買入金額約33%。(from hket.com) 

滬港通、深港通全名單(動態更新)
http://gelonghui.com/p/115141.html

中國PMI持續強勁 (20170701)
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製造業PMI51.7,高過預期,較5月的51.20.5個百分點,且為年內第二高位,顯示製造業擴張步伐加快,總體延續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分析師指出,出口強勁帶動總需求回升,是6月製造業PMI超預期上升的主因,6月新出口定單大幅上升1.3個百分點至52,進口指數則上升1.2個百分點至51.2。此外,6月非製造業PMI升至54.9,較5月高0.4個百分點,為連續第二個月回升,服務業和建築業均表現強勁。(from hket.com) 

電子競技(eSports)成為近日市場熱門話題 (201707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5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