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貼圖篇》亂貼「饅頭人比讚」 默默流失好人緣

2014-09-08  TCW
 
 

 

某公司為了年度專案任務編組一個跨部門團隊,原本的責任沒變少,年度專案又只許成功,成員心裡都在碎碎念:「明年絕對不再接!」最後專案順利完成,領隊的大主管在Line群組上發訊:「你們太棒了!我要這個團隊永不解散!」

這該怎麼回?

附議「贊成!」萬一成真,豈不年年脫層皮?答:「不要吧??」等於給老闆難看,更糟!結果訊息一出,石沉大海,十五則已讀未回,大家都在看誰能搬台階給老闆下。

突然,某成員貼圖一張「熊大撒花」,表達正面的情緒,又什麼都沒說。接著開始出現「饅頭人揪咪」、「兔兔I Love You」,原本尷尬的氣氛突然活絡起來。

貼圖,是Line這個隱形職場的潤滑劑,在不知如何接話的情境下,方便、快速又輕鬆的解除尷尬,讓人際關係不受影響。

「亞洲人不擅長表達內在感受,特別喜歡貼圖,」雄獅集團行銷經營企畫處總經理陳憲祥指出:「文字、語言因為直白,一表達錯無可遁逃,貼圖就輕鬆多了。」

易回(選圖即可)、迅速(比打字快)、無壓力,這三大貼圖特質,讓職場溝通變簡單,不用換位思考、也不用學習回話,只要貼得可愛、有趣,馬上拉近距離,所以貼圖扮演的溝通角色不亞於文字。

根據今年四月Line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Line每日收送數為一百億則訊息,其中貼圖收送數為十八億筆,意即平均每五則發送的訊息,就有一則是貼圖。

根據「Line職場溝通大調查」結果顯示:「一直用貼圖對話」(二二.一%)被視為是比「沒讀訊息」(一八.五%)還白目的行為,凸顯貼圖使用不當,會比沒溝通還糟。

就因為貼圖易回、迅速、無壓,容易忽略Line是隱形職場,忘記兼顧職場溝通原則,因而產生三大迷思。

對誰都揪咪一下× 貼圖對象,男女有別,上下有分

貼圖既是溝通工具,也要看對象,不是無壓又輕鬆就適用所有人。職場貼圖最基本的對象區隔便是:上下有分,男女有別。

東方快線行銷副總監李釧如分析,貼圖分為功能型、情緒型和可愛型三類。功能型貼圖通常圖配上字,意思清楚、誤解度低,諸如OK、Yes、No、Thank you;情緒型貼圖的主角有明顯的表情或動作表達情緒,每個人有不同解讀,誤解度高;可愛型貼圖強調主角可愛形象,情緒和意思都不甚明顯,主要在強調個人喜好、特色。

貼圖與說話原則相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也就是,對方貼什麼風格的圖,回應同樣風格的圖,比自顧自的貼圖要討人喜歡。如果感覺不出對方特色,一般說來,對主管多用功能型貼圖:清楚、明確,較符合主管對部屬期待;對部屬,尤其七、八年級年輕部屬,沒有特別限制,但使用流行、個人風格強烈的貼圖,對年輕部屬有說服力,諸如最近流行的「韓星真人」風。

真實世界的溝通,面對男女主管、部屬和客戶,溝通方式未必有所不同,但Line因帶有私人色彩,所以使用Line時,男女有別。對男性主管、部屬和客戶,在一般情況下,因為他們把貼圖視為公事表達的工具,所以盡量使用清楚明確的多用功能型貼圖。倘若遭遇犯錯、不滿或者是表達感謝,女部屬對男主管可以適度的使用撒嬌、害羞、不情願或啾咪等情緒型貼圖;男部屬對男主管則不適用。

對女主管、部屬和客戶,善用可愛型貼圖容易拉近距離,可從平日貼圖觀察她喜愛的路數:是粉嫩的三麗鷗控、浪漫的《冰雪奇緣》風,還是療癒系的懶懶熊?

熊大撒花最無害× 接收者其實想:敷衍、拍馬屁!

貼圖做為溝通潤滑劑的功能成為共識,表達正面情緒的貼圖,如饅頭人比讚、熊大撒花和饅頭人微笑點頭,更因為安全而被廣泛使用。大家總以為,遇到須表態,表達正面肯定準沒錯。實際上,正面貼圖不宜用在面對命令和討論事情。

譬如,某公司每週在特定早晨固定開早會,主管在開會前十分鐘在群組Line大家:「十分鐘後開會!」有的部屬會因為主管發訊非回不可,迅速貼上饅頭人比讚。

「叫你開會,比什麼讚?是覺得開會好讚?還是我叫你開會你覺得很讚?都很奇怪!」一位親身經歷的主管坦言自己心裡的想法,在群組裡對主管比讚易被誤解成拍馬屁,「簡單打個收到或OK就好了。」

又譬如,A、B兩位成員在Line上討論事情,A講完意見,正期待對方反饋,結果B的回饋是饅頭人點頭;A再次簡單提示重點,B又送出饅頭人按讚。A反問:「這是什麼意思?」B回:「我覺得你的點子很棒!」A答:「我想知道你的想法」;結果換來B的熊大撒花。

討論需要雙方陳述意見,這時候,用文字或語言比貼圖更重要;如果用貼圖回應,即使是正面情緒,也會帶來「好敷衍!」「沒用心」的負面印象。

動不動就用貼圖開場× 接收者其實在想:你在幹嘛?超敷衍、不認真

永遠不要忘記,貼圖在隱形職場裡是配菜、不是主菜;既是配菜,就有搭配的原則。

原則一,貼圖忌諱連發。

尤其在有主管加入的公事群組,群組中男又多於女,這時切忌連續發貼圖,免得造成誤解,降低溝通的效果。連發貼圖的目的是加強特定情緒,適合用於表達私人情感,用於職場群組一來占版面,二則會讓接收者摸不著頭緒,絕對惹主管討厭。

唯一的例外情況是,除非你確定連續貼圖的意思非常明確,同時對方可以接受強大的情緒。例如好朋友、好同事生日,打完生日快樂後,連續丟四、五個生日快樂的貼圖,接收到的祝福感就是不同。

原則二,對主管,文字和貼圖的比重約為文十圖一,同事或朋友為文七圖三。

這個「黃金比例」背後的原因是,主管在群組裡交辦的事情再複雜平均在十句話內結束,插個圖可讓文字對話保有溫度,但主管通常不回丟;而同事或朋友的公事聯繫會互相丟圖,平均來回約一、兩個回合。

原則三,發話不貼圖,結尾可貼圖。

安益國際展覽公司設計部資深設計指導李盈盈有七十組貼圖,也經常使用,她建議對任何職場上的同事、主管Line,發話第一句務必用文字才有禮貌,表示「我要跟你談正事」;事情談完用貼圖結尾,甚至小玩一下,可讓彼此有圓滿感、拉近距離。

貼圖是職場溝通的一環,貼得巧妙絕對讓溝通更輕鬆愉快。儘管簡單、快速、無壓力,圖怎麼貼還是會被列入平日印象分數,所以心情是輕鬆但不隨便的。

【延伸閱讀】這樣貼圖,貼到心坎裡

■3要

●1.要訊息明確:下對上要多用功能型貼圖

●2.要有順序:文字先,貼圖後

●3.要觀察:看到貼圖就該知道對方想結束話題

■3不要

●1.不要連發

●2.不要貼太無厘頭的圖示

●3.發話第一句不宜貼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73

外來移民搶飯碗 新加坡人比伊拉克不快樂

2015-03-30  TCW  
 

 

李光耀去世後,未來的新加坡是否會劇變?我們得到的答案是:「不會。」

但有一個問題,卻是未來這個城市國家的最大變數:新加坡人越來越不快樂。不快樂的源頭又在於:外來人口正在分食工作機會。

民調機構蓋洛普在二○一二年底,公布對全球一百四十八個國家的調查結果,新加坡人的幸福感排名墊底。在被問到「每天感到很快樂」、「受到尊重對待」、「有充分休息」、「笑口常開」,以及「學到或做了什麼有趣的事」五個問題,新加坡人回答「是」而表現出正面情緒者,只有四六%,比深陷戰亂的伊拉克還低(台灣為七五%,排名第三十九)。

當台灣還在為服貿協定辯論不休,擔心中國員工來搶我們工作同時,新加坡人早就遭遇外來人口成天跟自己搶工作的衝突。

根據新加坡人力資源部統計,至去年底為止,新加坡的外來工作者人數已突破一百三十五萬,五年內增加三十萬人,已經占總人口四分之一。

出生率太低,須引進外籍人口代價:房價飛漲、社會矛盾增加

在李光耀第一年當總理的一九五九年,新加坡每年有超過六萬名嬰兒出生;如今新加坡一年嬰兒出生數不到四萬,平均生育率也從二%降到一%出頭(人口替代水準應為二‧一%)。

人口壓力下,李光耀判斷,若不引進外來工作者,新加坡中小型企業,成本立刻就要上升,他們不是倒閉就是外移。目前中小型企業提供的工作機會,占新加坡就業市場七成,若這些中小企業出走或倒閉,「我們會流失超過一半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李光耀說。

然而,外來工作者解決了一部分新加坡的經濟問題,但代價卻是在當地造成社會矛盾。新加坡人認為,這些外人、外勞不但推高房價,造成公共交通擁擠不堪,還搶了新加坡當地人飯碗,拖累薪資成長。這些外來移民當中,有超過七成月薪低於一千四百美元(約合新台幣四萬二千元)。

不只新加坡人對外勞不滿,外勞也對新加坡當地不滿。大部分外勞往往是在較艱苦環境下工作,像新加坡建築業或港口貨櫃運輸的體力工作,多由外勞擔任。來自南亞的外勞,大多要舉債付高昂仲介費,才得以來新加坡「淘金」。他們須先努力工作還債,若工作出意外或死或傷,常碰到雇主逃避責任,甚至被找藉口遣返。

二○一三年底,新加坡發生四十多年來首次街頭暴亂。事發地點在南亞裔印度外勞假日休閒的小印度區。當時一名外勞遭巴士輾斃,不少人藉酒意發洩,他們推翻警車、毆打救護員,當局估計有四百人參與,後來有二十七人被捕。

目前的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大量穆斯林人口移入後,都逐漸和當地社會有了摩擦,這個問題遲早也將發生在新加坡。李光耀曾說:「如果要我說,哪個問題對新加坡的生存威脅最大,我會說是人口問題。」

平息眾怒,接班人端出政策措施:提高移民門檻、緊縮外勞

為了平息民怨,新加坡也開始緊縮外勞政策。二○○九年第四季,新加坡將外籍人士申請永久居留權的審核門檻提高,對領獎學金的外國留學生,也不再寄發永久居民邀請函。

二○一○年,新加坡當局又宣布將取締外勞從事非法「散工」工作。二○一二年,新加坡推出一項新政策:月收入超過四千新加坡元(約合新台幣九萬元)的外籍工作者,才能攜帶配偶與孩子到新加坡居留。

但這限縮外來移民的政策,對新加坡經濟而言是不利的。李光耀曾說,現任新加坡政府之所以緊縮外勞,是因為新加坡人對外勞人數太多而感到不自在。這麼做可不是為了經濟,「若從經濟角度看,我們是應該繼續引進外勞的。」

除了限縮外勞,新加坡也開始走「均貧富」的社會福利路線。新加坡財政部長尚達曼,在今年二月公布新一年年度預算案,將提高年收入超過三十二萬新元(約合新台幣七百萬元)者的稅率,用這些稅來照顧老人與窮人。

李光耀去世後,《經濟學人》指「『新加坡模式』將被證明可能行不通」,因出生率降低加上人口老化,使新加坡政府推出社會福利的壓力越來越大。

事實上,新加坡人已經在為社會福利付代價了。李光耀引以為傲的「居者有其屋」政策,本質就是一種社會福利。負責提供住屋的建屋發展局,最新財政年度的赤字接近二十億新元,比前一財年增加近三倍。該局表示,為新加坡人提供住屋,建屋發展局每個財年都會出現赤字,這些全由納稅人繳稅承擔。

缺乏天然資源的新加坡,唯一的財富是人,只有讓人們努力工作才能繁榮,李光耀過去曾不斷強調這一點。然而在人口壓力下,新加坡須引進外勞,引發民怨後又開始搞社會福利,這和過去該國賴以成功的「新加坡模式」是背道而馳的。

不引進外勞,經濟將遭打擊;引進外勞,又造成當地人不滿,同時還須搞社會福利來平息民怨。現任總理李顯龍在新加坡獨立四十五週年的國慶演說中,用四分之一的篇幅闡述移民問題。他是否能化解其父李光耀也無法解決的兩難問題?這將是未來新加坡能否持續繁榮的最大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52

【周末茶座】當你所悲憫的人比你還掙錢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114

中國文人墨客的傳統,是見到辛苦勞作的百姓,都要悲憫一番的。寒冬臘月賣炭的老翁,正午鋤禾的農夫,風波中捕魚的漁人,在文人的詩句中,都是值得同情的可憐人。自然,農業社會,勞力的價格並不高,商業也不發達,賣苦力的人,收入和境遇,確實比吟風弄月的文人們要差不少。文人從高處俯視,發些眾生辛苦的感嘆,也頗合情理。

需要辛苦勞作的行業,現代社會也不少。在寫字樓吹空調的上班族,或是各色文藝青年小清新們,也是頗流行關懷“弱勢群體”的。在朋友圈里發張寒夜里的環衛工人,或是清晨的早點小販的圖片,配上一些雞湯文字,即刻可獲點贊無數。

其實清晨早起賣力的人,不只是早點小販。NBA籃球明星科比,也曾說過“你知道洛杉磯淩晨4點是什麽樣子嗎?我知道”的金句。然而並沒有人去悲憫每天淩晨三四點就要開始高強度訓練的科比,只有羨慕膜拜而已。看來,幾點起床和勞動強度如何,並非小清新們是否投以悲憫的關鍵,只是收入而已。

那麽,如果小清新們發現賣勞力的小販,經濟收入也並不差,甚至可能勝過自己,不知又該作何感想?媒體近日報道,山東臨沂有一個村子,村民們在上海經營早餐煎餅,每個攤位年利潤25萬,多位村民已經在上海買房等等。

記者是這樣算的:按每個煎餅賣5塊錢、成本1塊錢計算,每天至少賣出200個煎餅,每月毛利為2.4萬元,一年毛利為28.8萬元。一個家庭有三個攤位,一年毛利86.4萬,扣去三個攤位每月租金一萬,一年凈利近75萬。而2014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710元,瞠乎其後。

當然,這個收入的計算,可能有誇大之嫌。記者還說“整個上海市區90%的煎餅攤”,都來自這個村子,不知有沒有經過調查?但城市中辛苦勞作的人,或賣早餐,或販肉菜,或送快遞,或搬磚砌墻,或替人打掃家居,每月所獲,高於不少寫字樓中的白領,乃至在城中買房置業,也早已不是新鮮事。

有個段子說,上海陸家嘴地鐵口有賣水果的小販,去高檔寫字樓上班的小白領每天都會買上一袋水果。幾年之後,因為租金上漲,小白領搬到更遙遠的郊區;小販在陸家嘴地鐵口買房置業了。這反映了某種真實。

悲憫同情,往往基於某種優越感。維系優越感的,往往是更高的收入或社會地位等。但當你驀然發現,你所悲憫的“弱勢群體”收入比你還高,那種滋味不好受。農民工起薪高於應屆大學生起薪,已不是新聞。互聯網正在摧毀大量傳統白領職位,但體力活的行情卻一年年看漲。公司文員辭職當月嫂,大學生回爐學技工,這樣的新聞越來越多。

中國傳統有看不起做體力活的心理,“君子不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在商業社會,消費者用錢投票,這種心態遲早要扭正過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564

盤點優勢》勤奮、效率、高CP值與科技應用力 台灣人比中國強的決勝點:香蕉策略

2015-05-09  TCW

亞洲新大陸,全球年輕人都能來闖,台灣人有什麼優勢?

我們走訪亞洲多國,採訪三百多位受訪者後,歸納的答案是:台灣人能夠採取獨特的「香蕉策略」!

台灣人的黃皮膚,讓我們外表看來較不突兀,能與亞洲各民族快速拉近距離;講中文,等同能槓桿華人世界的資源;傳統的教育,培養出勤奮、節儉的品格。但我們的內在,又不同於十三億中國人,工作思維、管理模式,深受西方文化影響,注重當責與效率;科技應用、行銷觀念,與歐美同步對接。

雖然政治與經濟實力,台灣比不過同為亞洲的中、日、韓,但「外黃內白」的特質,擁有四大優勢,放眼亞洲,卻只有台灣人獨有。

在印度,一位皮革加工廠的老闆告訴我,他曾經為了便宜,買了中國製機械設備,用不到一年就壞;後來託朋友從台灣進口二手貨,價格與中國新品差不多,用了整整五年,「到現在還沒壞」。

1.高CP值「MIT」品牌形象生意橫跨中東與北非六國,保護傘(Umbrella)集團執行長穆罕默德.賈拉(Mohammed Ferhang Jalal)直言:「雖然你們都講一樣的話,但文化涵養、做生意方式,還有對細節的堅持,台灣人遠超過中國人!」在他眼中,台灣製造品質遠勝中國,不輸日韓,但價格卻非常合理。「若有機會,我希望可以跟台灣人做生意,而不是中國。」採訪過程中,賈拉數度表達與台灣企業合作的強烈意願。

2.高效率、勤奮的工作態度台灣人的勤奮,遠超世界各國,例如年工作時數在全球排名第四,平均一天超過八小時。而中東、印度地區平均每天不到六小時。

不只刻苦耐勞,還能一人多工。曾花十年在東南亞、印度與中東各國做生意的Joto Leading總經理湛聿晃就說,在台灣一個7-Eleven店員所能完成的事,比其他國家十個人加起來還要多,而且效率更快、品質更好。

「隨便一個人到這裡(中東),(只要發揮在台灣的水準)能力絕對都是老闆級的,」湛聿晃說。

3.高科技工具與行銷能力中國的網路長城,讓他們只能用微信、微博交朋友。但出了中國,亞洲各國玩的是臉書與Line。在中東,當地人拿到我名片,第一句話就是問:「能在臉書上找到你嗎?」在印度,Line的註冊人口超過三千萬,受訪者換完名片,直接拿手機出來掃QR code。

台灣人熟悉這些網路工具,能與他們無縫接軌,還可應用到行銷面。

台經院副院長龔明鑫認為,台灣不須跟中、韓去拚大型基礎建設包案,而是找尋利基點切入,發展相關應用服務的商機。

他以印尼為例,該國由一萬多個島嶼組成,對於中小型船隻需求非常大,中國看不起這樣的生意,韓國沒有相關技術能力,而這正是台灣累積三十年的強項。

又如科技發展。在台灣被視為落後的半導體、面板、DRAM、LED等製程,在這些新興市場中,卻正好能滿足其中產階級對電子產品低價又好用的需求。

4.比中國更具親和力的國際形象在新德里的漢你中文教室課堂上,一群自營商與上班族談起中國,情緒頗為複雜。兩國在政治、軍事上的衝突讓他們懷有戒心,但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卻又無法置身事外。

菲律賓、越南則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時有衝突,斯里蘭卡更在去年總統大選中推翻親中的政黨,改向印度與西方靠攏。

「中國太強勢,對台灣反而是好事,」龔明鑫說。對這些國家而言,台灣既無威脅,又能理解中國,正是最好的緩衝與橋樑。以印度為例,光簽證兩岸待遇就大不同。台灣通常當天申請,隔天就下,觀光簽效期長達六個月,中國僅一到三個月。商務簽,台灣可以一年內多次進出,但中國只限三個月內單次進出。

莫迪政府喊出的「印度製造」,招商首選不是中國,而是台灣半導體與硬體代工產業。即便華語,印度都只想跟台灣而不想跟中國學。

二〇一一年,台灣教育部長吳清基到訪,印度人力資源部長席保(Sibal)當場表達,希望台灣能派出一萬名華語教師到印度高中任教。但總計到今年,教育部也僅能派出十三個,等於還有大量的需求沒有被填補。

必須學當地語言文化,別只想賺快錢台人雖有優勢,但必須改變驕傲心態。

龔明鑫觀察,台灣人對於南亞、東南亞等國,素來有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極少主動去了解其文化,更不要說學其語言,融入其生活。他指出,這些地方就是未來的市場,人口數遠多於台灣;以長期發展來說,「應該是你去學他們,不是他們來學你。」再者,是必須要做好到當地駐紮深耕、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成功的通則,就是一定要到當地去,真正投入經營,而不是只想做貿易買賣,賺easy money(快錢),」外貿協會中東地區資深研究員華紹強觀察,台灣人的民族性較淺碟(無法深入扎根),做事欠缺耐心,急於在短期內看到回收,這樣很難發揮台灣優勢。

因為所謂「潛力」市場,代表要有人開發。以伊朗為例,一般人寧可選擇在開放便利的杜拜,不願意到當地。但是「絕對的開放等於絕對的競爭」,當全世界的產品都可以經由杜拜貿易到中東各國,台灣就會被淹沒其中。

但若直接進到德黑蘭,狀況就完全不同。華紹強說,中東人講究信任關係,當他看到你扎根在當地,知道隨時找得到你,「別人不敢去,你敢去,那就認定你了!」印度也是一樣的邏輯。漢你中文創辦人閔幼林開業前三年,生意相當慘澹,直到第四年口碑傳開,「印度人確定你是玩真的,他才會願意上門。」沒有走出去跟別人比較,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台灣人只要調整心態跨出去,全世界都可以是你的淘金地!

【延伸閱讀】給新政府的一封信當台灣哥倫布要啟程遠航,政府可以做什麼?

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台灣年輕人不是沒能力走出去,是對亞洲各國認識太少。

因此,政府最應該做的,就是強化互動與交流。

商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朱浩建議,交流應從大學著手。若能多開放亞洲各國學生來台名額,提供獎學金,讓雙邊人脈從學生時期開始累積,就能種下日後往來合作的契機。

又如博士後研究。台灣一年平均生產出三千到四千個博士生,月薪從五萬五千元起跳,最高六萬五千元,光是這筆開銷就可達新台幣十億元。

龔明鑫認為,同樣的政府預算,若能讓研究相關領域的博士生,外派到當地考察研究,成果會更為具體。這批人還能成為種子部隊,做為國家對外經貿政策的重要智囊。

韓國正是採取類似的做法。

其政府、企業,通常會以實習、考察的名義,外派學生到欲發展經貿關係之國家,時間短則數月,多達一年至兩年。他們的田野調查報告就是第一手資料,日後的就業發展自然會與該國相關,形成一個產官學正向循環。

五二○新政府執政後,既然要發展「新南向政策」,就應從年輕學子身上開始扎根,畢竟國家未來的競爭力,就是在他們身上。

撰文者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17

蘋影話: 《末世列車》(Snowpiercer) 人比豬蠢 教人心寒 仰止

1 : GS(14)@2013-11-30 16:08:2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31129/18528679

                當這部《末世列車》是充滿動作的韓美大製作看好了,你總不會以為反抗者一段車廂一段車廂地向前打,是階級鬥爭吧?我實在看不到每一個車卡之間的階級距離。奉俊昊要這個故事更有意義,其實應該有更多前段的描寫,例如愚蠢的地球人竟然自己令到地球變成冰河時期,只餘下一群生存的人還在一架不停地向前駛的火車上。這本身很有存在主義的味道。生存就是生存本身,人是沒有選擇的,被拋到這個車卡上,不斷地往前而又沒有目的地,正好是人類未來,或者縮小一點看是人類生命的本質。

生環者互相殺戮

                然後經過多年後,車頭和車尾之間產生了階級分別,住在車尾的人類成為了苦奴,成了一群被壓迫的貧窮大眾,他們知道前段的車卡是掌控人類全體命運的主人,他們的生活過得十分高尚。最重要是他們不斷地殺戮貧窮大眾,以殘酷的方法來統治。於是男主角帶領一群人起來造反。由最尾的一段打到車的頭段。大概導演想告訴我們,人類一旦生存在一起,即使是同舟共濟,生活於同一火車上,結果還是產生階級,產生一個階級壓階級的殘酷現實,於是在這架火車最初組成時的情況,沒有好好的交代,故事被徹底懸空。
先不理會劇情,既然這部電影講的是階級和人性,我便很有興趣知道當年能夠擠上這架火車的人是甚麼人?用甚麼辦法,是不是周遊列國看誰在廢墟爬出來便可以上車?這絕對不是挪亞方舟的隱喻,因為它好像沒有經過選擇的過程。我想整部影片講的正是人性本身,一種無奈的生活方式,連專制殺害也成為無奈的選擇。艾哈里斯(Ed Harris)最後講的一番說話真是超級似是而非。為了保持人口的平衡,所以要用恐怖手法來統治,還表明說你這些革命分子不要以為自己好偉大,其實我是有心安排各種革命活動的,好讓我更有足夠的理由來一次大屠殺,減少人口的數量。
達爾文的演化論永遠成為進化論,實際上你看看地球上這麼多單細胞生物,和無數的細菌,便明白地球的生命不是在進化。而只是適者生存,不是進化。進化這個概念是以人為中心思想弄出來的結果。所以動物有生必有死其實便是演化的結果,就算真的有長生不老族恐怕也被天擇淘汰。實際上人類便是互相殘殺,不必製造甚麼恐怖統治也會因為各民族的戰爭而死亡枕藉。只要看看人類的歷史,便會明白我們的時候是多麼少,戰爭的時候多麼多,便明白道理了。
當列車不斷地向前駛,代表人類歷史不斷地向前進,人類的本性根本不必任何理由一定會互相殘殺的,一定有階級的,《末世列車》其實根本不必講這麼多大道理,在車上的一切好壞善惡便是人的本性。所有極權國家利用的正是這種人性中的弱點,來合理化自己的統治。

獨裁者愚弄人民

                我不知道這部電影是不是大製作,總覺得那些戰鬥場面應該拍得更刺激更好看,而屠殺的味道也不夠血腥,到頭來有點好像溫吞水般不冷不熱。反正只是設計一個處境去打殺,便應該打得殘酷一點,更符合導演想要表達的人性荒謬。至於所謂前段車卡的生活享受很高級,對不起,我覺得只是普通貨式,一點豪華瑰麗都沒有。最後在冰天雪地上我們看到的是一頭熊?牠們也能生活,代表人類其實根本不是太危險,導演是否想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獨裁者作出來的危機?為的是要受苦的人們覺得受苦有理?
撰文:仰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