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筆記:巴菲特的信1967&1968 By Jamie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mv2o.html

牛市末期,巴菲特因為某些原因(市場、家庭),可能準備清盤基金了,信也變得比較短。(1967年中,巴菲特應該寫了另一封信解釋市場情況,自己家庭等問題,並修改了投資目標)。

 

背景1967:美國S&P指數1967年經週期調整後的市盈率(參見為RobertJ.Shiller)為21至22倍之間,高於長期趨勢值16。當期PE為15倍,股利收益為3.2%,國債收益率為5.5%左右。通貨膨脹約為2.8%,名義經濟增速為5.7%。道瓊斯指數上漲19%,巴菲特合夥基金上漲35.9%。

 

背景1968:美國S&P指數1968年經週期調整後的市盈率(參見為RobertJ.Shiller)為21至22倍之間,高於長期趨勢值16。當期PE為18倍,股利收益為3.0%,國債收益率最高達到6%左右。通貨膨脹約為4.17%,名義經濟增速為9.3%。道瓊斯指數上漲7.7%,巴菲特合夥基金上漲58.8%。


一個顯著的時代背景就是美國通貨膨脹情況和長期國債利率在不斷上行,關於通貨膨脹對股市的傷害,巴菲特有一篇著名的文章《通貨膨脹如何欺詐股票投資者》(1977年5月財富雜誌,大家可以參閱)。我個人覺得近年中國股市的情況也有類似之處,中國的CPI數據雖然不高,但由於四萬億後的地方政府的融資衝動和利率市場化後無風險利率的上市,對股市估值肯定會造成一定的抑制。


1967年信中巴菲特介紹了牛市後期市場的一些典型特徵:

 

Many investment organizations performed substantially betterthan BPL, with gains ranging to over 100%. Because of thesespetacular results, money,talent and energy are converging in amaximun effort for the achievement of large and quick stock marketprofits. It looks to me like greatly intensified speculation withconcomitant risks-but many of the advocates insist otherwise.

 

巴菲特1967年的優異業績最主要來源於一隻股票的投資,這只股票的投資最高時佔到整個資產組合的40%,據歷史資料顯示,這只股票應該是美國運通(巴菲特早期對美國運通的投資,可以稱為逆向投資的典範之作,具體的案例網上有大量介紹,大家可以參閱。)這裡可以看出巴菲特的業績其實用指數或基金作為比較基準是不太科學的,因為他的業績完全取決於其選股的準確性,其投資限制要少於一般基金公司的普遍要求。巴菲特的投資人取得超級業績結果是因為管理人正好是巴菲特(百年難遇),使用這種一隻股票佔組合40%(當時巴菲特的資金已經是GDP的萬分之一,不是小資金)的投資方式無論如何說都太激進了(當然巴菲特的也是漲起來後才達到40%的)。這種風格的結果很可能就是要麼大成,要麼大敗。

 

1968年繼續描述了一些牛市後期的一些特徵:

 

The investment management business, which I used to severelychastise in this section for excessive lethargy, has now swung inmany quarters to acute hypertension .When practiced by large andincreasing numbers of highly motivated people with huge amounts ofmoney on a limited quantity of suitable securities, the resultbecomes highly unpredictable. In some ways it is fascinating towatch-and in other ways it is appalling.

 

巴菲特1968年的業績也受到某一個投資(due in considerable measure to one simle butsound idea whose time had come)的巨大影響,其Generals-Private Owner類投資投入了16,363,100,回報是21,994,736.,當然整體沒有1967年美國運通案例那麼激進。

 

1968年是重要的一個時刻,巴菲特基金的規模超過1億美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24

讀書筆記:巴菲特的信1969年 By Jamie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mwt3.html

背景1969:美國S&P指數1969年經週期調整後的市盈率(參見為RobertJ.Shiller)為22至18倍之間(股市下跌),高於長期趨勢值16。當期PE為18倍,股利收益為3.1%,國債收益率達到近8%左右。通貨膨脹約為5.4%,名義經濟增速為8.2%。道瓊斯指數下跌-8.4%,巴菲特合夥基金清盤無業績公佈,伯克希爾哈撒韋淨資產值增加16.2%


明顯地,通貨膨脹和無風險利率是股市的巨大挑戰。。。


1969年的信有幾篇(不同月份),除了巴菲特解釋對基金的清盤方式外,以下問題是比較有意思的:


1.巴菲特的清盤理由(自己的心路歷程&對長期市場走勢的判斷)


2.對比爾.魯安的介紹


先記錄對比爾魯安的介紹:


1.We met in Ben Graham's clas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1951 and Ihave had considerable opportunity to observe his qualities ofcharacter,temperament and intellect since that time .


我想這句話包含了幾層意思:一是說明比爾魯安有較長的投資經驗,二是說明其使用的方法也來源於格雷厄姆,三是說明巴菲特對他很瞭解,認為其具有一個資產管理人所應具有的性格,態度和才智。


2.If Susie and I were to die while our children are minors, he isone of three trustees who have carte blanche on investmentmatters-the other two are not available for continuous investmentmanagement for all partners, large or small.

 

這種推薦是比較有力度的,這也是基金管理人選擇的一個很重要的要求,要求委託——代理雙方利益的一致性。這裡巴菲特雖然不是推薦自己,但是如果推薦一個管理人,而自己都不敢將錢投進去,那麼還有什麼力度呢?同樣的,如果管理的基金,你自己的錢都不敢投入(當然不是全部,但應該達到一定的比例),或者說你基金買的股票,你自己的錢都不敢買,這又有什麼說服力呢。


3.Bill's overall record has been very good-averaging fairly closeto BPL's, but with considerably greater variation. From 1965-1961and from 1964-1968, a composite of his individual accounts averagedover 40% per annum. However, in 1962. undoubtedly somewhat as aproduct of the euphoric expeience of the earlier years, he was downabout 50%. As he re-oriented his thinking. 1963 was aboutbreakeven. While two years may sound like a short time whenincluded in a table of performance, it may feel like a long timewhen your net worth is down 50% I think you run this sort ofshort-time risk with virtually any money manager operating instocks, and it is a factor to consider in deciding the portion ofyour capital to commit to equities.


如果假設比爾魯安的正常年份為40%,1962年為-50%,1963為0,則13年的年均復合收益率為26%。與巴菲特相比同樣的時間段,巴菲特為31.6%(總回報為26.10倍),比爾魯安為25%(總回報為14.46倍),可以看見一年巨大的虧損需要多大的努力去彌補(比爾 魯安除了1962年的巨大打擊而為,其他年份業績可為想當驚人,但結果與巴菲特還是差了一大截),但比爾魯安還是很厲害的,在那種打擊後還能重整旗鼓,據黑石的一個FOF基金經理研究,很多對沖基金經理只要出現過一年超過30%的虧損,以後的業績就會明顯相比之前的業績有一個巨大的滑坡。


4. Bill,of course, has not been in control situations or workouts,which have usually tended to moderate the swings in BPL year toyear performance。Even excluding these factors, I believe hisperformance would have been somewhat more volatile(but notnecessarily poorer, by any means )than mine.

 

這就是巴菲特的所謂分散化的優勢了,巴菲特的分散化的理解不在於股票數量的多少,而在於投資手法的多樣化,不同投資策略的投資標的的風險收益特徵是完全不同的。巴菲特對比爾魯安的判斷是十分正確的,其風格應該是非常程度的集中投資,因此容易出現大好和大壞的年份,但整體上還是傑出的管理人,以下是其70年代的業績記錄:

                        比爾魯安            道指

1971 13.5 14.3
1972 3.7 18.9
1973 -24 -14.8
1974 -15.7 -26.4
1975 60.5 37.2
1976 72.3 23.6
1977 19.9 -7.4
1978 23.9 6.4
1979 12.1 18.2
1980 12.6 32.3

     復合               14.6                 8.3

二、巴菲特對市場的判斷(其實是對股票和債券投資的判斷):

 

第一個因素是稅收的考慮,Federal income tax 稅率到了40%,使得免稅債券具有非常大的優勢。

 

第二個是從長期看,股票的收益率已經沒有太大的優勢(巴菲特強調是未來十年,而不是下個季度)。長期免稅債券的收益已經到7%左右,而對股市的預測可以分為盈利的預期和估值的估計,巴菲特預期公司價值增加大致相當於名義GDP的增長率(不高於6%),加上3%的分紅,及總回報不超過9%(假設估值不變的情況下,在通貨膨脹和無風險利率上升期,估值很難大幅上升)。考慮到稅收因素,股市的回報也只有6%~7%左右,因此股市完全沒有吸引力。巴菲特同時也強調如果能夠選出能力超強的管理人(超額收益在4%以上),那麼還是可以投資股票的,但也預期這種管理人只佔管理人總數的1%至2%,強調相信比爾魯安屬於這類管理人。


這種分析股市長期走勢的方法還是滿實用的,最早使用的人應該是格雷厄姆,當然現在在分析利潤增長的時候,可以將其和名義GDP的關係細化。當前社會,投資品種已經多元化,如果預期通貨膨脹大幅上行,則明顯股票和債券都不是很好的投資標的。

 

巴菲特還記錄了一下自己選擇「退休」的個人原因:

 

The Qctober 9th, 1967 letter stated that personal considerations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mong those causing me to modify ourobjectives. I experessed a desire to be relieved ofthe(self-imposed) necessity of focusing 100% on BPL. I have flunkedthis test completely during the last eighteen months. The lettersaid:" I hope limited objectives will make for more limitedeffort." It has not worked out that way. As long as I am " onstage",publishing a regular record and assuming responsibility formanagement of what amounts to virtually 100% of the net worth ofmany partners. I will never be able to put sustained effort intoany non-BPL activity.If I am going to participate publicly, I cannot help being competitive. I know I do not want to be totallyoccupied with out-pacing an investment rabbit all my life.,the onlyway to slow down is to stop.


我覺得這個心理描寫是非常真實的,巴菲特在投資方面的投入可能不是常人所能想像的,他取得的成就後面也有很多放棄的東西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47

讀書筆記:巴菲特的信1958&1959年 By Damon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dtv.html
 
1958年,美國股票一片繁榮,巴菲特認為這是人們對股票投資的熱情導致了股票的反映,並覺得人們的投資狂熱會導致災難。他堅持不去預測股票市場,其精力是用來尋找被低估的股票,他最大的一隻股票thecommonwealth trust co. of union city, newjersey認為是以極低的價格買入的,並且其價格上漲的趨勢很明朗。其後他指出了市場的活躍程度與股票價格偏離其價值的關係:市場越活躍,被低估的證券就越小,市場越活躍,被低估的證劵就越少,試圖找到足量的優質投資證劵就越困難。此時,他傾向於增加持股比例。
   在1959年的信中,他首先擺出一個事實,儘管道瓊斯指數顯示了一個強有力的市場,但是紐約證券交易所更多的股票是下跌而非上漲的行情,多數信託公司的收益率比起道指都會黯然失色。巴菲特在信中表示出他多年就擔憂出現對這種情況,然後其對公司收益情況做了一個介紹,表明其投資策略的有效性。
   今天是第一次接觸投資的知識,對我來說一切都是新的,不敢說有自己的理解或見解,只是有點小疑問——巴菲特的投資組合(一隻被嚴重低估的大股和被低估並且走勢疲軟的股票組成)為什麼會導致熊市和平淡市場的突出表現和牛市中的平庸表現?這種相關性怎麼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878

讀書筆記:股市真規則 By Damo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dxz.html

 今天開始看《股市真規則》,看書先從書的目錄入手是我的一個習慣,在目錄中,首先這本書從做什麼是好的,什麼不應該做這正反兩方面講述一個投資者如何養成正確的投資原則,然後告訴我們如何分析競爭優勢,從而挑選出好公司;之後講述如何從財務數據中分析企業;再接下來單獨一章講述如何發現財務數據中的危險信號;之後講述了如何對股票進行估值。最後是一些行業的分析案例。
  從這些章節就可以基本瞭解投資分析的幾個步驟和分析過程中應有的原則和素質。第一章是一個概述性的章節,介紹了投資股市的五項原則:1.做好你的功課;2.尋找具有強大競爭優勢的公司;3.擁有安全邊際;4.長期擁有;5.知道何時該賣。這五個原則前後貫穿,講得深入淺出,很有意義。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是在投資,就像現在的學習找工作一樣,這也是一個投資過程,這五項原則也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1.做好你的功課:不管自己以後想做什麼工作,都需要把最基本的入職前的基本知識、技能掌握好,這是以後進入職場的前提;2.尋找具有強大競爭優勢的公司:每個人的特長、性格等各不相同,每個人不等追求樣樣都學、樣樣都想精的目標,找到自己的優勢和興趣點,努力挖掘才能提高獲取增值的可能性;3.擁有安全邊際:這個原則是提醒我們也不能對偏激的道路過於認同,不管是好的預期還是壞的預期,做決定前要對事情的結果有一個清晰的認識;4.長期擁有:自己認真思考過的認為有價值的工作就要長時間地堅持做下去,不能今天挖不出水明天再換個地方挖口井,這樣的結果只能是費力白忙一場空;5.知道何時該賣:任何知識或者技能都有更新換代的時候,我們期望自己現在的所學能讓自己在以後的職場中一勞永逸,但是這是不太現實的,到了我們該重新換掉舊知識,更新新知識的時候,就不能猶豫,要不然就是自己在職場中不斷的貶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879

讀書筆記:股市真規則 & 巴菲特的信1971&1972年 By Damon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eq8.html

   在股市真規則的第二章中,講述了股市投資的七個應當避免的錯誤:虛幻的目標;相信這次與以往不同;陷入對公司產品的偏愛;在市場下跌時驚慌失措;試圖選擇市場時機;忽視估值;依賴盈利數據作分析。總結起來一句話,懷一顆平常心,始終瞄著企業的價值去投資。
   在第三章中江蘇了怎樣分析企業的競爭優勢,總體上分為四步,第一步是通過評估歷史上的的盈利能力來尋找具有穩定收益的公司;第二步是評估公司競爭力的來源;第三步是評估公司保持競爭優勢的時間;最後一步是分析行業的競爭結構來輔助分析決策。
   在這裡我提出兩個疑問:1.分析企業的第一步是通過歷史數據判斷企業盈利的穩定性來判斷是否作為以後分析的對象,那麼企業穩定盈利的歷史數據越多,被選中分析的幾率也就越大,但由於任何企業的盈利週期都不是無限長,那麼企業被選中分析的幾率越大是否也意味著這種分析方法下選中企業在之後的時間裡可用於投資的盈利期會變短?是什麼優點導致這種投資方式的普及?——由於海量股票不容易選擇,還是歷史分析期遠小於現實中優秀企業的盈利週期,或者其他關鍵點?
   第二個要說的是在分析競爭力的第二步中,本書大體提出了五個途徑:前兩種是產品的差異化,第三種是低價格,後兩種是關於競爭壁壘的途徑。在廣泛熟悉的波特五動力中,競爭者、進入者以及替代品這三個競爭力都被在這五個途徑體現出來,但是沒有具體展現供應商和經銷商這兩個動力,如果把這兩個競爭動力加入進來,那麼加入到低成本這一途徑最合適,再進一步,在投資分析中,假如將企業的競爭優勢定位為「低成本」優勢,那麼對這種競爭途徑的分析涉及到的內容會相對較多,範圍更廣,更複雜化,風險也越大?
   又讀了巴菲特的信(1971&1972年),在這兩份信中,巴菲特展現了自己的投資分析方式,首先選擇企業,然後分析企業競爭力的來源,裡面的細節介紹和股市真規則講述的內容步驟是何其相似。還有他還表達了自己如何根據當前形勢調整企業戰略,塑造新的競爭力。對我影響最深的一點是巴菲特把股東的信分成了四部分:紡織業、保險業、銀行業以及金融情況,如果紡織業源於其企業歷史,金融部分表現的是公司借錢生錢的業務,那麼保險業和銀行業就是巴菲特的投資對象,這兩個投資真正體現了「組合」的意義,兩者相輔相成,還可以有效降低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51

讀書筆記:巴菲特的信1973-1975年 By Damon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foz.html
 
在巴菲特1973-1975年的信中,股東權益回報率一路下滑,企業的整體運營令人很不滿意。在紡織業中出現了「V」字型的衰退,紡織業在1975年的後期已經開始急速回升。
   在保險承保業務中,由於被高估的盈利水平導致競爭的加劇;其他保險公司認為能源價格的上升導致事故低發,但理賠價格的上升降低了保險業的經營困難;本土化戰略的擴張受阻等原因造成了這一行業經營慘淡的局面。但巴菲特講到企業會繼續致力於壯大公司規模並使得盈利來源多元化。我們的目標是維持謹慎的融資和資本的高流動性,保持資產負債表的額外盈利優勢,同時堅守銀行及保險行業固有的信用責任,這樣會使得我們長期的股權資本回報率高於美國整體行業的水平。信中也提到了幾個收購計劃:首先是併購DiversifiedRetailing Company, Inc,後來被董事會否決,其表示還會尋找機會;增持Blue ChipStamps公司股票的計劃,也講述了如何將其財務數據和現有公司數據整合的問題;還有就是對Sun Newspapers,Inc.的收購,巴菲特說因為這家公司的財務狀況並不是那麼理想,所以一直沒有早年度報告中提到它,但公司的規模不一定和其出版的水平劃等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82

讀書筆記:股市真規則 By Damon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foj.html

   在第四章中,講述了怎麼看財務報表,財務報表是如何組合的,以及怎樣使用財務報表識別公司的好壞,這一章是以後章節的鋪墊。最重要的是三張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反映了在某一特定時點這家公司的資產和負債情況;利潤表反映了公司一年或者一個嫉妒賺了或者損失了多少會計利潤,它不像資產負債表那樣是企業財務健康狀況的一個精確時點的快照,它記錄了一個時段的收入和費用;現金流量表記錄了流入和流出公司的現金情況。
   第五章詳細講解了三個財務報表的結構和意義。資產負債表變現了公司擁有多少資產、多少負債,兩者之差就是股東投入公司的資金價值(所有者權益)。其子科目下的「應收賬款」後面常跟著一個「壞賬準備」,它反映了一架公司估計有多少錢可能可能會被賴賬不還,如果記錄了大量的應收賬款,這可能是公司遇到忙煩的信號。利潤表反映了公司利用這些資產和負債是賺錢了還是賠錢了。其中,「非經營性損益」表現的是公司非常規經營的一次性費用或者收益,比如關閉一件工廠的費用或者賣出一部分的收益,應該以懷疑的態度考察其下面的「一次性費用」,公司有把真實營業活動中的費用加到這個項目中的習慣,好像每年公司都受到某種衝擊,分析起來變得更困難,要搞清楚是什麼原因引起了這些費用。現金流量表是一家公司創造價值的真正的試金石,它反映的是一家公司在一個會計年度中發生的現金是多少,以及現金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當估計一家公司去掉偽裝之後有多少現金時,首先看現金流量表,然後檢查資產負債表財務基礎的穩固性,最後再看利潤表,查一下毛利率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84

讀書筆記:股市真規則 By Damon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g9b.html
   在第六、七章中,講述了分析企業的基礎,這個過程主要分解為五個方面:1.成長性:考慮一家企業成長的有多快?它成長性的來源是什麼?這種成長具有怎樣的持續性?銷售增長有四個來源,前三個是銷售更多的產品或者服務、提高價格和銷售新的產品和服務,重要的是把握好公司的成長有多少來自提高價格、多少來自於銷量的增長、多少來自市場份額的增加?公司成長的第四個來源是是「收購」,這是最應該注意的,風險很大。
    2.收益性:公司的投資產生了怎樣的回報?首先考察資產收益率、淨資產收益率:經資產收益率=資產收益率*財務槓槓比率=銷售淨利率*資產周轉率*財務槓槓比率=淨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收入/資產*資產/所有者權益;接下來考慮自由現金流:自由現金流=經營性現金流-資本性支出。接下了將淨資產收益率和自由現金流放在一起考慮,利用盈利能力矩陣分析。最後考察的一個指標是投入資本收益率,這個指標調整了資產收益率和淨資產收益率的某些特徵。它把與負債相關的扭曲矯正過來,而且去掉了公司不同的融資決定造成的影響。
    3.財務健康狀況:這家公司的財務根基是否牢固?4.風險/負擔情況:你投資中的風險是什麼?這部分需要仔細認真的考慮潛在的負面因素。5.管理:誰在主持這項業務?他們經營這家公司是為了股東的利益還是為他們自己?這一部分很關鍵,但也沒有太多的可量化的指標可以參考,管理評估主要分為三部分:報酬、性格和運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35

讀書筆記:巴菲特的信1981年 By Damon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lxq.html
 
在這封信中巴菲特繼續討論了廣義的無控制權收益。例如,公司在投資企業中有重要投資,但是還不能控制或者重大影響其公司的未分配利潤。我們的理念是,總體看來,對伯克希爾的股東而言,這些未分配利潤(可就是未記錄的利潤)會轉化為有形的價值,就像我們控制的子公司為我們創造收入和留存收益一樣。併購的目標在於將真實經濟效益最大化,並非是在管理領域或者是在會計報告的賬面數字上最大化。除此之外還講了關於影響長期回報率的因素。除通貨膨脹因素外,經濟理論證實,股權投資的回報率要比固定收益證券投資的回報率要高,因為公司管理層將會運用經營技巧來創造比被動投資更高的回報率(固定利率有價證券)。那麼既然股權資本意味著更大的風險,要求更高的收益則是理所當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262

讀書筆記:巴菲特的信1982年 By Damon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oxj.html
 
 這一年的回報率有所降低,而且遠遠低於我們近幾年的回報率高點,即1978年的19.4%。回報率的降低主要源於:1)保險承保業績的大幅下降;

2)權益資本投入的顯著增加並沒有帶來同比例我們所直接運作的業務的增長;

(3)聯營業務(部分擁有,不直接運營)的資源投入在持續增加;而會計準則卻要求伯克希爾公司所報告的收益中必須剔除從這些業務裡按比例獲得的相當大部分的收益。

  同時也批評了1982年瘋狂的併購潮(交易價格太高)

 保險的行業情況:產品無差異,完全競爭,產能的擴張毫無約束(簽個字就行)1950年到1970年間,保險行業平均的綜合賠付率為99.0,行業和各州監管部門維持了統一價格,但是,後來的新進入者壓低了價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