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8000人的新聞艦隊BBC :從「帝國廣播」到互聯網思維的艱難轉型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7/144749.html

不同於時代華納、新聞集團、迪士尼那種多業態的巨型傳媒集團,BBC 只是一個相對單一的媒體機構。即便如此,BBC 在世界新聞界的地位也能讓其它任何媒體都難以撼動。在中國,這家「公共廣播機構」更是一度被當作「國家廣播機構」,成為中國媒體界在談及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國際一流媒體時的被不斷提及參考最多的對象。

BBC 成立於 1922 年 10 月,在 1955 年 ITV 成立之前,它是英國唯一的電視台。而它的廣播業務在英國的「壟斷」則持續到 1973 年英國首家商業電台成立。在過去的 90 多年時間裡,電視執照費是它的主要收入來源。

很難想像,這樣一個與生俱來就流淌著傳統英式保守血液的老牌的廣播電視機構,是怎樣在痛苦的轉型中,張開雙臂,接受來自異體的互聯網思維?

用平台化思維重新操盤「新聞艦隊」

在那個距離現在已經非常遙遠的「帝國」時代,BBC 用它的「帝國廣播」和大英帝國的米字旗一起,飄蕩在世界各地,BBC 的「新聞艦隊」如同英國的軍艦一般在世界許多大洋中穿梭、游弋。那時,帝國廣播的「新聞艦隊」所承載的不僅是 BBC 的新聞資訊,更是一個無比宏大的全球使命和文化野心。

現在,即便世事變遷,但 BBC 的「新聞艦隊」依然龐大,依舊存在著。BBC 新聞艦隊的規模有驚人呢?

目前,BBC 的核心業務歸屬在八個中心旗下,分別是負責全平台新聞節目製作的新聞中心、負責所有視頻內容製作的視覺中心、負責所有廣播頻道和音樂節目製作的音頻與音樂中心、負責體育、兒童節目製作的北部中心、負責市場與受眾調查的市場與受眾中心、負責政策、戰略、法律、資產管理的運營中心、負責節目經營的金融與商務中心以及負責新媒體與技術研發和技術保障的未來媒體與技術中心。而經過前兩年的大規模裁員,現在 BBC 的員工數量大約在 2 萬人,而新聞中心,作為「八個花瓣」中的一個花瓣,就佔據了 8000 人!讓我們再做一個橫向的比較:CNN 該算是全球新聞界的「大牛」了吧?但是 CNN 在去全球的總僱員,所有的員工總數也只有 4000 人。

對於這麼龐大的新聞隊伍,統一的協調和管理顯得格外重要,BBC 是怎樣用互聯網思維去架構呢?

平台化的編輯思維

早在 2006 年,BBC 就判斷未來媒體的發展方向一定是以內容數據庫為中心,向多元媒體渠道、融合媒體終端的分發,並提出了「馬提尼媒體」(雞尾酒媒體)的理念。核心意思是「在一個數字世界中,BBC 要超越傳統的廣播電視機構的定位,使受眾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可上網的設備來消費 BBC 的內容」。在當時,智能終端遠不像現在這樣發達,ipad 還沒有誕生的時候,這個理念被一個超級傳統的電視媒體機構提出來是非常超前的。

與「馬提尼媒體」的理念相適應,BBC 還提出了另一個概念:「360 度」。所謂「360 度」,是說 BBC 的人員無論是在內容策劃,還是在節目製作中,都必須做到「360 度」,即同時考慮到廣播、電視和網站各個平台的需求,以及固定設備和移動設備的需要。

基於這樣的理念,在 2007 年,BBC 就在倫敦 white city 的電視中心大樓創建了多媒體編輯部(Multimedia Newsroom),將自己分佈於多個辦公地點的新聞人員聚集到一起,以促進新聞團隊內部的資源共享。這個有將近 2000 人的大編輯部,集合了 BBC 電視、廣播和網站各節目組(或報導組)以及新聞採集部的人員。其中,BBC 新聞網站的人員還是首次與廣播和電視新聞團隊在同一個地點辦公。

2012 年,多媒體編輯部集體搬遷到 BBC 的新廣播大廈,並將 BBC 國際台的 1700 多人吸納進來,一共 3000 人放在同一個屋簷下辦公。這些人當中,除了少量的後勤保障人員,絕大部分都由記者、攝像和製作人構成,他們都為 BBC 所有的新聞平台服務。任一一條新聞、素材都被匯聚到內容庫,供 BBC 所有渠道的製作人採用、加工,在新廣播大廈,各新聞播出窗口的資源共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要知道在此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BBC 新聞團隊的內部,有一種互相保密、互相競爭的文化,BBC 各新聞窗口進行重複勞動的現象也非常常見,比如數名 BBC 記者同時去報導一個新聞發佈會,資源嚴重浪費。現在,這一現象已經得到明顯改觀。

制度管理上的編輯負責制

在責任制度管理方面,BBC 的新聞也全面摒棄了垂直式的層級管理,採用更加互聯網化編輯負責制。

按照新聞的內容屬性進行劃分,BBC 的新聞團隊劃分為全球新聞部(Global News)、英國新聞部、英格蘭地方新聞部、新聞採集部、市政新聞部五個部門。並且在部門劃分的基礎上,BBC 還實行了「編輯負責制」來分散權力,提高編輯效率,避開了垂直式的高層指揮,也保證了內容的質量和多樣性。

編輯負責制是指的是 BBC 每一個電視、廣播欄目或每一個網站報導組,都設有一位負總責的欄目編輯(Program editor)。除了「欄目編輯」,BBC 還按照不同的報導領域,設有10個左右的某領域編輯的職位,比如政治問題編輯、中東問題編輯、歐洲問題編輯、商業報導編輯、科技報導編輯、社交媒體編輯等。

空間實施上的「全面開放」

位於倫敦市中心波特蘭大街的 BBC 廣播大廈,建於 1932 年,是世界上首座專門用於廣播的建築,當年曾被譽為「倫敦新塔」,這座建築見證了 BBC 早期的輝煌。但隨著業務的拓展,後來許多部門都陸續搬出了這棟大樓。

2012 年,在歷時十年的改造和擴建後,新的廣播大廈以更加現代、時尚和開放的嶄新面目,再次成為 BBC 最重要的總部和內容生產地。BBC 的廣播大廈新大樓共設有 36 個電台直播間、6 個電視演播室和 60 個編輯間,涵蓋 BBC 的 9 個廣播網、3 個 24 小時電視新聞頻道、26 種語言服務的業務,最多時要容納 6000 人同時辦公。位於底層的開放式編輯部(The News Hub),是整座樓的信息樞紐,位於大樓中軸透明天井低端,無柱的空間,日光從 8 層的玻璃屋頂照射下來。這個中心有 460 個工位,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現場新聞編輯部。

對於新廣播大廈,BBC 在設計時的目標是,使其成為與自身在數字時代角色相適應的靈活的、技術先進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多媒體廣播中心。其設計理念包含有幾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開放、有彈性、先進和富有創意等。

那麼通過筆者在考察,也充分體會到這一點。比如整座大樓所有的辦公空間、所有的部門全部都是打通的、開放的,幾乎看不到什麼隔斷。沒有部門辦公室,沒有嚴格的技術分區,每層分工作去和休息區兩大片,編輯部內部有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的三個工作環境,換言之是一個完全融合化的環境。一個編輯,既撰寫網站文稿,也可以在同層的音頻視頻工作室進行實時的播放。

李文介紹說:「新的大樓有一個重要原則——全面開放,fully open。」這種全面開放極端到什麼程度呢?BBC 所有領導,包括總裁都沒有自己的辦公室,拎包走到哪就能坐到哪兒,每個人都是一個小桌子,一切透明、平等。另外,這種平等和開放不僅僅體現在台內員工彼此之間,還體現在 BBC 與公眾之間,新的大廈也是英國公眾新的公共空間,公共和 BBC 的工作人員可以混合運行。2013 年 4 月大廈一層的咖啡廳就將全面面向公眾開放,「這意味著公眾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監視我們,我們 BBC 是公共媒體,70-80% 的收入來自於執照費,公眾就是我們最大的老闆。」BBC 英語教學部中國組網絡副總編楊莉介紹到。

操作層面上的開放式編輯系統

\

思維理念上的互聯網化、管理制度上的互聯網化以及硬件空間上的互聯網化最終要落到實際操作層面還需要開放式的數字媒體系統支撐。尤其是對於全面移動化、開放式辦公的新廣播大廈來說,更是對整個後台的視、音頻製作系統、編輯系統的嚴峻考驗。

從 2008 年起,BBC 便啟動了名為 DMI(Digital Media Initiative)的數字媒體工程。這項最終耗資 1.3 億英鎊的技術工程,是 BBC 面向數字時代的主要戰略項目之一。這項工程使 BBC 的工作人員都可以通過桌面電腦而不是過去那種專門的編輯間來完成內容的創建、編輯、發佈和共享。

目前,BBC 所有的視頻、音頻播出設備都實現了徹底的數字化,並且它的整個編輯、製作系統都隨著新大樓的搬遷升級換代。

在節目系統方面,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BBC 在新廣播大廈裡啟用的節目編輯製作系統 Fabric 就是基於 DMI 的理念來構建的。新大樓之所以能夠做到全面開放,移動辦公,就是因為通過 fabric 這套系統,BBC 的員工可以用個人電腦來完成相關工作,比如直接將新拍攝的視頻素材提交到數據庫,調用數據庫的素材編輯加工,或者直接利用數據庫中的內容來生成新的節目。

而在新聞系統方面,BBC 還有一套名為「新聞門戶」(Journalism Portal)的編輯系統。根據 BBC 關於「新聞門戶」系統的《白皮書》中介紹:該系統與全球大多數新聞機構目前正在使用的內部編輯系統的最大區別是,這是一個基於互聯網的開放式編輯系統,不僅具有傳統的新聞編輯系統的所有功能,而且同時兼具基於互聯網的所有特徵,比如可以將社交媒體的功能完全融合進來。比如,「新聞門戶」系統中存在各種「論壇」,其中不僅集合了相關問題的各種資源,同時也可方便該領域的報導者們對事態的最新進展進行交流。可見,這是一個用互聯網思維架構的編輯系統,通過這個統一的編輯系統,BBC 的新聞人員能夠進行更加互動化的、充分的溝通,將互聯網的開放、融合吸納到電視、廣播的新聞內容中。

打開用戶互動的渠道

所有人面向所有人傳播的新媒體顛覆了經典的廣播受眾時代。面對新的觀眾,新的用戶,BBC 推出了 BBC Red Button、BBC Online、BBC iPlayer 這三個新媒體渠道去接觸他們,與他們展開了互動。同時 BBC 還開闢了用戶 UGC 內容的入口,鼓勵用戶參與內容製作。

  UGC 內容入口:「聽你說」

\

我們說新媒體是「所有人向所有人的傳播」,那麼互聯網環境賦予了用戶參與內容生產的可能,UGC 成為最能體現互聯網思維的內容特點。

現在,「用戶原創內容」已經成為 BBC 新聞採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 BBC 新聞網站首頁的導航欄,有一個名為「Have Your Say」(聽你說)的入口,這個欄目與 CNN 的「iReport」(我來報導)欄目相類似,是 BBC 吸收來自用戶自制媒體內容的窗口。點擊這個「Have Your Say」進入之後,用戶可以看到 BBC 的聯繫電話、郵箱和 Twitter 名字等,以及可以直接上傳、提交自己拍攝的視頻或者圖片。這裡 BBC 留下了一段鼓勵用戶參與的話:「你的參與,對我們的新聞非常重要。無論是突發性新聞,還是特寫性報導,你的參與,會讓它與眾不同……」充分顯現了 BBC 面向用戶開放的姿態。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受眾已經不再只是新聞的接受者,而逐漸變成製作者和散播者。」BBC 中文總監李文說。受眾提供的內容已經越來越成為 BBC 新聞製作的重要一環。2005 年倫敦地鐵爆炸事件,BBC 收到了受眾提供的 1000 張圖片、4000 個短信、2 萬個郵件和 20 個錄像。「在突發事件的報導中,我們的確要依賴受眾。」李文說。

但是這個端口的打開,並不意味著內容的個人化而導致質量的下降。早在 2006 年,BBC 就建有一個「用戶原創內容中心」(UGC Hub),專門負責處理用戶發來的通過手機等設備自行拍攝的圖片和視頻內容。由於這些內容在可信度上存在天然的不足,用戶原創內容中心就負責對此類內容的真偽進行甄別。比如,該部門的人員會利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來查驗圖片和視頻拍攝的地點;或者是通過查看當地的天氣預報,來驗證圖片或視頻拍攝的時間能否對應上。在驗證視頻時,有時還會一幀一幀地進行內容分析,比如汽車儀表盤上顯示的時間。對於無法甄別真偽的內容,會標記出來,在正式使用播出的時候,會加上一句「本照片(本視頻)的真實性尚未得到證實」之類的話。

「但是受眾提供的信息難以確保其真實性和準確性。BBC 新聞網站也是其中一個受害者。曾經一個讀者給 BBC 新聞網站投稿稱是在敘利亞所拍攝的圖片,發表圖片後不久一個意大利的攝影師向 BBC 投訴稱照片是其幾年前在伊拉克所拍攝的。我們上當受騙了,這對 BBC 的聲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在新媒體時代,我們如何提高辨別能力十分重要。」李文說。

利用社交媒體互動

在 BBC 的新聞報導中,社交媒體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來源之一。近年來一些重大事件的新聞直播中,BBC 的記者會通過 twitter 隨時更新消息,受眾也可以通過 BBc 網站、各種社交媒體或者電話來參與直播。比如在 2013 年,BBC 和 Facebook 旗下的圖片分享應用 Instagram 合作,推出了一項名為「Instafax」的功能,BBC 和 Instagram 在全球的 1.5 億用戶,就可以用 Instagram 來分享一段(最多)15 秒的新聞視頻。不可否認,短視頻與新聞的契合度非常高,富媒體顯然成為讓新聞更生動、更真實的第一選擇,新聞類短視頻的加入也可以帶動整個短視頻平台的熱度。

「媒體技術的日新月異所帶來的技術壓力。因為現在做媒體,我們不要光想我們把內容做好就行。的確內容為王,但是我們也相信一點渠道為後,光有國王,沒有王后的話,我相信你的新聞到達不了你的受眾,因為你的受眾可能已經改變了不同的接受信息的渠道。比如說如果大家都是依靠微博來接收信息的話,你在微博上沒有平台,那可能你的信息到達你的受眾這個過程就會慢的多。」李文這樣認為。

「幾年前 BBC 曾經做過一個民調。突然發現在 YouTube 上收看 BBC 視頻內容的用戶與在 BBC 網站上收看的人數相同。開始的時候 BBC 很費解,不知道為什麼觀眾怎麼都不到我們 BBC 的 iPlayer 觀看。後來 BBC 還是主動與 YouTube 合作了,開闢了 BBC 視頻內容專區,頗受用戶歡迎。」

現在,除了英語之外,包括 BBC 中文部也在 YouTube 也有視頻內容的專區,BBC 分別以英文網和中文網的名義開專區,這樣用戶的視頻內容除了讓網友在他的網站上可以看到之外,也可以通過這些平台有更多的人看到。蘋果兩年前首次推出 ipad 的時候,BBC 也成為提供預裝新聞應用軟件 App 的內容商。目前 BBC 也與各大電視機製造商合作,共同開發互聯網電視機。

2014 年 1 月,BBC 推出了一個名為 iWonder 的品牌,這個橫跨三屏的數字內容品牌由原創視頻和音頻組成、圖片、文字組成,可以運行在智能機、平板和電腦三類終端,並針對每一個主題,都配有多個交互指南,供用戶深度互動。BBC 官網的宣稱是「好讓用戶以一種新的、交互的方式來訪問內容,從而開發用戶對 BBC 所有內容的深度學習潛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31

從墨西哥變卦再談馬歇爾:小插曲阻擋不了BBC的車輪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page=1&extra=#pid772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8 08:58 編輯

從墨西哥變卦再談馬歇爾:小插曲阻擋不了BBC(中國建造)的車輪
作者:格隆匯 明遠

平地驚雷!據法新社報道,墨西哥政府今日決定撤銷授予中國企業的37億美元高鐵大單。消息公布後,滬深股市高鐵基建板塊大跌。正熱火朝天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會受到影響嗎?相關股票的下跌是風險還是機會?格隆匯繼續請之前《令人高度興奮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高瞻遠矚的戰略大手筆》作者明遠分享對該事件的看法:

以下是來自他的分享:

墨西哥變卦 中國海外高鐵計劃受挫?
最近市場上最熱的就是“一路一帶”計劃和及其衍生出來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不過這把火剛燒起來就被墨西哥給澆了一瓢冷水。今天有媒體報道墨西哥突然取消中國公司的高鐵投標,引發中港股市高鐵基建板塊大跌,中國鐵建、中國中鐵A股雙雙大跌超過4%,而中鐵建H股跌幅甚至超過5%



下午來自商務部的回應稱,沒有接到墨西哥取消中國高鐵公司投標消息。中國鐵建也回應稱未接到官方消息。



但是這條消息會打斷中國走出去的戰略布局嗎?



我認為是不能的,墨西哥變卦只是一個小插曲,阻擋不了BBCBuild By China,中國建造)走出去大趨勢的車輪,相關股份的下跌反而是個不錯的機會。

理想很豐滿:絕不僅僅是炒炒概念

我認為“一路一帶”計劃不僅僅是一個值得短炒的概念,而是一個高瞻遠矚的國策,極有可能改變國家命運,會深遠影響未來20年的中國,以及我們每個人,應該算是國家經濟政策的頂層設計。我很贊同格隆之前的判斷:對資本市場,它不是一時的噱頭或題材,而是會長期改變整個經濟體系的需求結構和利潤分配結構,並最終崛起一批響當當的“中國建造”,資本市場必須高度重視




其實“一路一帶”不算一個新的概念,只是最近才系統的提出來,並且成立相應金融機構給予支持。從上表看出,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一直都在增長,預計2014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就將超過外商直接投資,只是這種增長是企業出於自身考慮的結果,並沒有國家的統一規劃。

現實很骨感:實施任重而道遠


再回頭說墨西哥的事情,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路一帶”計劃受到很強的地緣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中國周邊各國也對中國的輸出計劃有著一定的排斥。例如美國在重返亞太的戰略下,一定會百般刁難,一定不會輕易的把亞太的市場拱手讓給中國,一定會利用南海問題等大做文章,制造東南亞國家和中國的對立情緒,從而阻礙中國“一路一帶”計劃的實施。同時我們要考慮輸入國的政治局勢的穩定性,例如泰國這樣的時不時搞個政變,對投資有著很大的風險。

回頭再看看中美兩版“馬歇爾”計劃,其實二戰後的美國的國際地位遠遠高於如今的中國,當時的美元已經算是國際貨幣,再加上布雷頓森林體系和北約,美國真的算是一路帶著小夥伴玩耍,美國就是當時的黑道大哥。而目前的中國只能是一個被黑道老大欺負的,夢想跟老大掰掰手腕的堂主。



雖然這個事困難重重,但實施這個計劃一定會比不做要強。首先國內產能過剩大家都是了解的,所謂中國版QE也似是而非。中國政府,企業的負債率屢創新高,但實體經濟又不見得又起色,貨幣政策實際情況是一收就死,一放就濫。弄的央行是繼續印錢呢還是收緊口袋呢。在這個節骨眼之前,國家似乎看不到什麽增長動力,全面刺激已不現實,部分刺激也沒有改善產能過剩的局面,如今,通過這麽一個計劃首先大家就對中國的未來有了很大的信心,起碼看到了一盞指路明燈。並且我相信這個計劃肯定會付諸實踐,只是看最後看各方博弈的情況下規模能做多大。

投資標的選擇:尋找BBCBuild By China


過往中國經濟崛起以及股市投資的傳統邏輯都是盯產品:也就是中國制造—MIDmade in china)。隨著人口紅利在2015年見頂,資源品的匱乏以及龐大到成為累贅的傳統產能與存貨,中國制造大概率一去不複返。Made In China如今代表產業鏈利潤最低,汙染最大的一環,一定不是未來的出路。而往後,我們需要尋找BBCBuild By China。將來我們輸出的不是產品,而是設備+技術+勞務的打包品。也即,我們留在輸入國的不再是普通消費品,而是電站,鐵路,港口,公路,電訊系統等長期消耗的資本品。伴隨著這次深遠的全球結構調整,中國會崛起一批中國建造巨人。

基建類:中國機械工程(1829.HK),中國中鐵(0390.HK)中國鐵建(1186.HK)徐工機械(1256.HK
基建類應該是首當其沖的受益者,也是目前市場炒的最兇的。

交運,港口運輸:中國南車(1766.HK),中國北車(6199.HK)南車時代電氣(3898.HK)中集集團(2039.HK)中國遠洋(1919.HK
交運是和基建相輔相成的,因為建設必然會有運輸。

傳統過剩行業:安徽海螺水泥股份(0914.HK),華潤水泥控股(1313.HK),中國建材(2323.HK),馬鞍山鋼鐵股份(0323.HK),重慶鋼鐵股份(0323.HK
這個是去產能過剩結果,最後需要看計劃實施的情況與的規模。

目前這些是比較明顯的受益行業,未來深入挖掘可能還有礦業,機械制造,通訊工程,旅遊,甚至一些金融機構。

最後總結一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05

BBC:盧布暴跌 俄羅斯妓女要價大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15

private-jet-girl

據BBC報道,由於盧布匯率大跌,俄羅斯北極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的妓女意外上調服務價格多達40%。

摩爾曼斯克當地新聞社FlashNord援引一位妓院的消息源稱,如果(盧布)情況沒有改善,長期來看,她們希望把服務成本與美元掛鉤。FlashNord報道稱,在盧布暴跌之前,當地妓女的服務價格為每兩小時3-7千盧布(約合57-132美元)。

另一家妓院的管理層表示:

試圖把妓女的服務價格壓下來,但是她們的生活成本在上升,不能讓她們做賠本兒的生意。

今年以來,俄羅斯因烏克蘭危機而遭受西方制裁,盧布對美元和歐元分別貶值了40%和60%,

俄羅斯社交媒體評論員們也不忘置評。評論員Andrei Negotov發推特稱,“普京應該從摩爾曼斯克的妓女們那里學習經濟。 ”其余的包括俄羅斯全境頗具影響力的“獨立電視臺”(簡稱“NTV”)的 評論員 Alexander Sitnikov等則認為,妓女應該表現出一定的愛國主義精神,“作為對制裁的報複,提高對外國人的收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54

年扛23億營收 BBC闖禍精被開除

2015-04-13  TCW  
 

 

一年超過五千萬英鎊(約合新台幣二十三億 五千萬元)的收入重要,還是誠信價值更高?英國廣播公司(BBC)用行動證明:商譽無可取代。

日前《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訪BBC總監霍爾(Tony Hall),劈頭就問一則連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都心碎的新聞:大牌主持人克拉森(Jeremy Clarkson)的停職爭議。霍爾絲毫不迴避:「克拉森非常重要,但不表示我們願意付出一切代價。他越界了。」

克拉森算是BBC的一號搖錢樹,直白不諱、口無遮攔以至於幾近粗魯的風格深受全球三億五千萬名粉絲追捧,每年貢獻營收逾五千萬英鎊。不過,這次他卻為了「一口飯」毆打製作人,隨後還乾脆自請處分,把整個飯碗都給砸了。

五十五歲的克拉森並未正面回應相關問題,但事發當天卻在推特(Twitter)發出一則短訊給英國工黨領袖米利班德(Edward Miliband),為自己「搶了當天的新聞頭條感到不好意思,」因為當天是工黨的領袖選舉日。

罵黑人咒罷工,連連惹事

這類無厘頭反應,堪稱是克拉森的招牌行徑。他主持汽車節目《頂級跑車》(Top Gear)十多年,素來就是「玩很大」,像是和搭檔駕駛高級跑車狂飆競速、開車「踢足球」、和雪橇狗賽跑,看那哪一隊先抵達北極等。

不過,他的闖禍精形象並非源自拿車子開玩笑,「超敢講」才是肇因。他不僅常對亞洲及黑人祭出歧視字眼,還口無遮攔的評斷貨車司機都會謀殺妓女,甚至咒罵參加英國公部門罷工遊行的人都該在家人面前被處決,光是這句話,就有超過三萬人投訴BBC。

BBC是英國老牌的公共媒體,營運資金來自全國納稅人,向來堅守中立,維持國家媒體門面形象。近來克拉森脫軌演出越演越烈,尤其是出國工作一趟就得罪一個國家:貶低緬甸人、嘲笑墨西哥人,還刺激阿根廷的外交神經,去年五月BBC高層氣得對他下達「再犯就滾蛋」的最後通牒。

停職風波爆發近月,主動上網請願的粉絲人數已破百萬,創新紀錄,卡麥隆也出面求情,就連隔岸的《財星》(Fortune)都說,粉絲就愛克拉森語帶冒犯的幽默感,以及毫不在乎政治正確的調調。不過霍爾說,儘管自己也是粉絲之一,這回卻會力守底線:「貢獻再卓越也不能抵消越界之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70

新聞遊戲化  BBC推「虛擬難民」

2015-04-02  TCW
 
 

 

想像一下:歷經四年內戰,敘利亞已有九百萬名難民無家可歸,而你是其中一人。你帶著全家逃難,眼前的抉擇卻更加艱難:是散盡家財,讓人口販子帶你偷渡到歐洲?還是冒著危險,逃向同樣危機四伏的埃及?

敘利亞之旅(Syrian Journey)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的互動網頁,根據難民的親身遭遇,以文字遊戲取代傳統報導。隨著故事進展,讀者必須做出攸關生死的抉擇,這正是成千上萬的敘利亞難民每天面對的現實。只要稍有差池,你可能被人蛇丟包、在海上遇難、被民兵俘虜轉賣、好心救人卻落得妻離子散……。

「它以簡單、直接的方式探索難民危機,」《衛報》(The Guardian)挺身支持BBC的實驗報導,認為新聞以「遊戲化」傳播已無可避免,更重要的是讓年輕族群願意了解國際大事背後真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57

英新文化部大臣上任 BBC“大禍將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075.html

英新文化部大臣上任 BBC“大禍將至”?

一財網 方向明 2015-05-14 20:35:00

工黨內還有聲音稱,此舉是保守黨此前威脅BBC的兌現。兩黨之間的口水仗在大選之後仍舊打得火熱。

就在成功連任的保守黨領袖卡梅倫11日委任黨內議員約翰•惠廷戴爾(John Whittingdale)為新一任文化大臣後,英國媒體一片嘩然。

由於惠廷戴爾長期批評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電視執照費,各大報章頭條都以“保守黨向BBC宣戰”為題大肆渲染。

工黨內還有聲音稱,此舉是保守黨此前威脅BBC的兌現。兩黨之間的口水仗在大選之後仍舊打得火熱。

新文化大臣反對BBC收費制度

由於BBC的皇家特許狀將在2016年底期滿,因此,惠廷戴爾上任的頭等大事將是決定BBC的未來。此前,惠廷戴爾曾擔任英國下院文化、媒體和體育事務特別委員會主席長達10年時間。

皇家特許狀規定,作為一家公共服務性質的廣播機構,BBC的運作靠的是向節目觀眾收取費用,稱之為電視執照費,具體費用由政府設定並需要在議會得到通過,目前每年的費用為145.5英鎊。通過各種渠道收看BBC節目的任何個人和機構必須繳費,否則被視為違法。

英國媒體稱,惠廷戴爾去年10月曾表示,電視執照費“比人頭稅還惡劣”,因為人頭稅制度針對低收入居民還會給予一定程度的補貼。

英國下院文化、媒體和體育事務特別委員會2月曾就BBC電視執照費進行專項調查,最終認為該制度無法長久持續,但惠廷戴爾同時承認,由於未找到合適的替代辦法,該制度可能在未來10年內仍將存續。

分析稱,改變BBC的收費方式將會使該公司預算面臨巨大壓力,並引發電視行業的巨變。

前文化大臣賽義德•賈維德(Sajid Javid)稱,媒體面對惠廷戴爾的上任“反應過度”,政府不會向BBC“開戰”。

與此同時,面對新政府大刀闊斧地削減預算,英國文化部也無法幸免,這將成為惠廷戴爾就任後面臨的另一挑戰。

工黨稱保守黨曾威脅BBC

工黨領袖米利班德的高級顧問湯姆•鮑爾溫(Tom Baldwin)稱,保守黨在大選期間曾對BBC的報道施加影響,威脅將對其“秋後算賬”,並拿電視執照費動刀。

鮑爾溫在英國《衛報》上的撰文是米利班德陣營首次對此事提出不滿,不過,保守黨全盤否認了鮑爾溫的指責,稱鮑爾溫的指責“完全是無稽之談”。

鮑爾溫在文章中稱,從BBC 高層和記者方面獲知,他們在競選期間經常從保守黨高官那里收到威脅言論,要求其更改報道傾向,如果他們不妥協,“以後將不知道會發生什麽事”。

“這意味著一個民主選舉出來的政府,選擇對一個獨立廣播公司發出的異議進行踐踏和禁言。”鮑爾溫稱。

鮑爾溫的指責聲火力十足,稱這些威脅言論是保守黨的一個長期運動,將“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共廣播公司醜化成陰謀集團”。

此前有民調顯示,大多數英國人認為BBC有左翼傾向。其部分報道可能招致中右翼的保守黨的不滿。

不過,有美國媒體稱,盡管鮑爾溫的指責十分嚴肅,但BBC是否確實受到保守黨威脅的影響,抑或對其采取“不理會”的態度,目前尚無從得知。

位於漩渦中心的BBC對此事的表態顯得十分無奈,其發言人僅稱“十分期待與新大臣共事”。

編輯:顧鄉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53

“請你不要笑,嚴肅點”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里看不到的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708

“中式學校”的校長李愛雲(中)說話不徐不疾,態度溫和,臉上總掛著笑。但在拍攝紀錄片的宣傳照時,導演神情嚴肅地告訴李愛雲:“雖然你的微笑很好看,但是請你不要笑,嚴肅一點。” (李愛雲供圖/圖)

嚴格來說,這是BBC出品的真人秀紀錄片:BBC起意,招募、選拔他們認為合適的中國面孔的老師,到選定的英國公立學校,展開一場他們認為的“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比拼。

和中國學生比,英國學生老是輸?

事情要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舉辦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說起,在這個測試中,上海高中生連續兩年蟬聯榜首,英國學生卻一再被甩在二十五名之外。

英國人不信邪,2015年3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了一套紀錄片真人秀——《中式學校: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測試中英教育到底有什麽區別。

拍攝進行了一個月,更長的時間花在了前期籌備上。在這個由BBC發起的項目里,BBC負責招募、選拔五位中國老師前往位於英國漢普郡的公立學校博航特中學,在臨時組建的“中式學校”內,對博航特中學50名初三年級的英國學生,進行一個月的中式教育試驗。BBC承擔老師們的住宿、交通。項目最後,讓兩種教育的學生一起考試,比較哪邊的成績更好。

2015年8月4日,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在英國首播,並通過視頻網絡在中國傳播,立即在中、英兩國引發巨大關註,視頻網站累計點擊率達100萬次。

紀錄片中,中國的教育方式被塑造成一副“猙獰”形象,旁白道:“中式教育是基於高壓學習和殘酷競爭的無情學習制度。”這副形象在片中貫穿始終。

中英兩種文化的沖突、課堂的無序、中國老師的崩潰:這似乎是一場中方註定失敗的試驗。紀錄片最後,考試成績公布,“中式學校”學生的數學、中文、科學(包含生物、物理、化學)成績以絕對優勢贏得勝利。

紀錄片2015年3月底拍攝進行到尾聲時,BBC紀錄片對外宣傳負責人瑞秋·鮑來到博航特中學,讓五位老師為紀錄片拍宣傳照。“你們誰是(中式學校的)校長?”鮑詢問。四位老師指了指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的英語特級教師李愛雲。

李愛雲說話不徐不疾,態度溫和,她站到前排,面帶微笑地望著攝影機。一位工作人員神情嚴肅地告訴李愛雲:“雖然你的微笑很好看,但是請你不要笑,嚴肅一點。”李愛雲不自然地收起了笑容。導演組仍不滿意,幹脆把五位老師中表情最嚴肅的科學老師楊軍拉到最前面,完成了拍攝。宣傳照下,5位老師表情古板,充滿象征意味。

BBC拒絕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但提供了一份“新聞聲明”,提到他們想借此“整頓英國教育,探索中式教育方法是否可以被移植到英國的課堂”。

一定要有思想品德課

紀錄片一開場,英國的中學生換下襯衫、短裙,穿上中國式校服,升國旗、做早操、做眼保健操——這些符號性極強的場面,也是英國人對中國教育的傳統印象。“填鴨式”教學畫面反複出現並被強化,比如:老師不斷重複一個單詞,或是揮著教桿,在幻燈片上指指點點。

“其實,我們的教育方式已經改變了。”李愛雲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五位老師並不能代表中國教育,而中國因經濟、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各地教育水平差異很大。

五位參與拍攝的中國老師,都說著流利的英語,都有歐美留學經歷。李愛雲和數學老師鄒海連分別來自兩所精英學校,南京外國語學校和杭州外國語學校,另外三位,科學老師楊軍、中文老師趙薇和體育老師王再鳴,目前都在英國工作和生活。

南京外國語學校是一所頂級中學。2015年高考前,高三共470名學生中,295名被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大學在內的世界名校提前錄取,再除去先期保送北大、清華等國內名校的名額,最後參加高考的學生僅為21人。它完全不同於一般的“超級中學”,不以高考為終極目標。這里的學生,考試不排名,下午四點左右放學,沒有晚自習。

2014年10月,李愛雲的一位學生告訴她,BBC正在全球招募中國老師,要求英語會話流利、有豐富教育經驗和教學理念,此前李愛雲曾以交換老師的身份,在美國教書一年。制片人告訴她拍攝的理由,很有吸引力:“看看中國現在先進的教育能不能適用英國。”作為一名語言老師,她想借此宣傳南外的教育,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

電話面試進行了很多次,李愛雲記得,BBC的問題都很“主流”:“你的學校是什麽樣的?”“平時怎麽教語法?”“怎麽教閱讀、口語、聽力?”以及“學生遇到問題怎麽處理?”最後一個問題,李愛雲回答:“耐心說服教育,實在說不通了,有時會請家長。”她那時沒想到,在博航特中學她也要用到這一招。

BBC制片人還專程飛到南京試鏡,拍了李愛雲的兩節課,再到家里采訪,最終確定:李愛雲將教三門課:英語、中文和社會課。

社會課就是中國的思想品德課。李愛雲沒教過,一開始比較排斥,“中國的價值觀並不一定適用於英國。”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比如“個人要服從集體,集體意誌高於一切”,而英國人更強調自我。但BBC導演組考察了一圈中國學校後,認為思想品德課能體現“中國特色”。李愛雲最後選了幾個她認為具有普適價值的話題:認識自己、面對挫折、交往的品質。

31-16=?這也太難了!

紀錄片中最符合“中國老師”形象的楊軍,實際也不那麽中國——她1990年代初在西安一所普通中學當中學老師,1997年留學英國,隨後定居,先後在英國的私立中學、公立中學當了十年科學老師。楊軍是最早加入BBC拍攝計劃的中國老師,那時紀錄片還在策劃階段,她在英國一所大學讀教育比較學的碩士,導師將她推薦給了BBC。

在私立中學,楊軍用的是私立學校老師的方法——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安靜聽,在她看來,這和傳統的中式教育非常相似。英國私立中學的學生來自社會精英階層。公立中學的學生則家庭背景差異較大,學生水平也參差不齊,“那些胡鬧的小孩坐不住,要讓他們學中玩,玩中學,一邊學一邊玩。”

面談之後,BBC導演組擔心,楊軍的教育方式會不會太英國化?為了解除導演的顧慮,楊軍專程回西安,兩個月走訪了六所普通中學和四所國際學校,希望找回現在的中式教育。

四所國際中學對楊軍的震撼很大——老師全英文教學,用的是英、美中學使用的教學大綱,學生的目的是出國,而不是參加中國的高考。

楊軍認為,六所普通中學才是中國教育的“大多數”。學生家庭條件一般,父母向孩子們灌輸最多的是,只有好好學習,才能出人頭地。

楊軍觀察,即使是普通中學,學校的硬件配備也非常好,和英國差別不大,教育方式也有了一些調整,但整體上,依然以灌輸為主,很少有分組討論,老師也很少提開放式的問題。

楊軍跟其中的一所普通中學要來課表,想在博航特照用。在這張課表中,一天的學習從早上7:15開始,晚上一小時晚自習,19點結束,中間有1小時午餐和半小時晚餐時間。學習時間長達12小時,每周都有考試並且按分數排名。而英國學校,通常每天的學習時間是8小時。

趙薇來自廣西南寧一所普通中學,她在中國當了四年老師,2012年定居英國,在一所公立學校教中文。初到英國,英國學生基本功之弱,令趙薇吃驚。一道數學題:31-16=?,初一的學生個個喊難、算不出來。在中國,這是小學二年級的難度。

趙薇入鄉隨俗,開始用看動畫片、做遊戲、唱中文歌曲等好玩的方式教學生學中文。但BBC紀錄片中英教育的比賽,趙薇被激發了鬥誌,她決定采用在中國教書時的“速成”方式,通過高重複率、大量練習來鞏固所學。

體育老師王再鳴是最後一位加入BBC紀錄片拍攝的中國老師,她原本在廣東一所大學教體育,2014年9月移民英國。導演組想在“中式學校”中開設體育課的理由是,在中國,體育成績會直接影響一個學生的升學,但在英國,體育只是幫助學生增強體質、培養興趣,並不會計入考試總分。

“中式學校”的中文作業。 (李愛雲供圖/圖)

英國學生:我們就是來參加真人秀的

五位老師都沒料到,即使做了那麽多準備,遇到50名英國“熊孩子”後,還是失控了。

“紀律非常重要!”楊軍反複在課堂上提高嗓門,但她很快發現,沒有一個學生聽她的,學生一直在嬉笑、唱歌、聊天、插嘴……

其他四位老師也不好過。中文老師趙薇的課堂,調皮的學生盧卡一直搗亂,趙薇讓他停止,盧卡頂撞:“我做什麽了?我什麽也沒做!”趙薇不得不打電話給班主任兼數學老師鄒海連,讓他將盧卡帶離教室。就連導演也看不下去,紛紛勸說:“求求你們,聽一下。”沒有學生理會。

最後只能請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出面幹預。課堂立刻安靜。“我們怕他,這就像是首相來了。”一位學生在後來的采訪中說。

博航特中學的課堂原本沒有這麽混亂。斯特勞格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他接受BBC邀請,加入這場中英教育試驗時,“非常自信”。在英國,博航特是一所頂尖的公立學校,也是全英第一所開設沈浸式中文教學項目(指同時學習中英文,其余課程一半以上用中文教學)的公立中學,2013年11月,英國首相卡梅倫中國行之前,還特邀博航特中學的師生前往白金漢宮,討論交流學習中文的體會。這並不是一所對“中國”一無所知的學校。

為了盡量不幹擾課堂,BBC工作人員在教室內放置了9臺固定攝像機。英國是一個真人秀文化深廣的國家。“我就是抱著參加真人秀的心態來的。”13歲的英國女孩蘇菲在Facebook上回複南方周末記者。和其他49名同學一樣,當學校張榜招募“中式學校”學生時,她報名了。蘇菲是那種愛說愛動愛與老師頂嘴的調皮學生典型。攝影機的在場激發了蘇菲的表演型人格。

搗亂的蘇菲成了第一個在課上受到懲罰的學生,被老師楊軍叫到前排罰站。但這在這所“中式學校”里是失效的,學生們反而覺得好玩。

體育老師王再鳴對“失控”有強烈的感受。課上,她召集學生,但沒有人理會她。整頓了十分鐘,學生們還是一團亂,王再鳴只能讓他們坐下。她不認為這是英國學生真正的狀態,“他們從小自由自在,很獨立,很有個性,更何況你是一個中國來的老師”。

趙薇後來看到英國網友的留言:中國老師在教這些孩子的時候,是不是忽略了教他們尊敬別人?“強調個性和自由並不代表你不尊敬別人,對不對?”趙薇在采訪中問南方周末記者。

紀錄片中,“中式學校”的英國學生穿上中式校服,每天升國旗、做早操、做眼保健操,這是BBC導演組提議加入的,這也是他們對中國教育的傳統印象。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沒有呈現的四百多小時素材

紀錄片第一集,展現最多的就是“中式學校”課堂秩序的失控。李愛雲期待在第二集中呈現一些轉變,但並沒有。紀錄片不間斷拍攝一個月,素材多達四百多小時,最後呈現的只有3小時。在那些未呈現的鏡頭里,五位老師都在嘗試改變。

第一天上課,楊軍還不知道應該用什麽樣的方式教學生。BBC導演組告訴她,“你記住,你就是說、寫、講。”這是他們認為中式教育應該有的模樣。楊軍照做。但她漸漸對這樣的方式不滿。

楊軍記得,第一堂化學課自己講得特別糟,她讓學生們做實驗,但一間教室里的50名學生,亂成一鍋粥。第二次上課,她讓學生把座位打亂,四五張方桌拼在一起,學生分組,實驗進行得很順暢,學生也很積極。楊軍打算此後就這麽擺放課桌,但BBC的導演不同意,他們還是要求楊軍把課桌放回原樣,讓學生以寫和抄為主。

沒有呈現的,還有李愛雲的社會課。第一次社會課,課堂紀律混亂。第二次上課,她先給學生們講故事,講的是美國洛杉磯威尼斯海灘一家有名的咖啡館,許多常客到店里,都會點兩杯咖啡,一杯自己喝,另一杯則吩咐侍者在店內墻上貼上“一杯咖啡”的紙條。這些紙條,可以讓那些窮困的人免費喝到一杯已經付過款的咖啡。學生很感興趣,很快熱烈討論尊重、關愛、平等,李愛雲鼓勵他們,將自己聽到、經歷過的故事分享出來。

李愛雲也在課堂上教學生們認識自我,她讓他們寫下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再當眾講出來。課堂氣氛十分熱烈。蘇菲告訴李愛雲,這是她最喜愛的一門課。

李愛雲還舉辦了演講比賽,題目是“中式學校”。一位叫特里斯坦的學生滔滔不絕,極富感染力。最後談及夢想,他希望自己“有一天成為英國首相”。在特里斯坦看來,中國老師的灌輸式教學、對知識點的總結更加精準、直接,學習起來效率更高。然而在紀錄片中,關於特里斯坦的鏡頭幾乎沒有。“可能是他太適應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沒有矛盾。”李愛雲分析BBC的選擇。

李愛雲逐漸接受了中英學生的差異,“他們坐姿不夠端正,或者不像中國學生一樣提問先舉手,都不叫紀律不好,只要融入課堂就好。”

課堂之外,五位老師想了很多辦法和學生搞好關系,這些辦法仍然很具中國色彩:競選班幹部,讓聽話的學生帶動不聽話的學生一起進步;找學生談話;和學生家長單獨交流;和學生一起包餃子、剪紙。

楊軍會跳扇子舞,這引起了BBC的興趣,他們鼓勵她教學生跳扇子舞。在她會跳的幾支舞:歌手楊鈺瑩的《山含情水含笑》,《梁山伯與祝英臺》、《花木蘭》、《精忠報國》里,楊軍最後選了《精忠報國》教給英國學生,揮扇快、狠、有力。

課堂內外,楊軍都表現得很心焦,考試臨近,教學進度卻十分緩慢,紀錄片中,她最終崩潰地哭了。“我不希望中國輸!”

最初,其他老師的勝負心沒有楊軍那麽強。李愛雲回憶,到英國前兩周,她心態還很好,對中國教育在應試方面的經驗很有信心。第三周,BBC導演們著急了,再這樣下去,中式教育可能會輸,“出了國以後更加愛國。”李愛雲說。從那以後,五位老師都也緊張起來。

臨近考試,校長斯特勞格爾和學生處主任史瑞喬一起觀摩了一節楊軍的生物課:老師不停對著幻燈片講話,讓學生們在底下抄筆記。

“這讓我想起我小時候周四下午的一堂課,我熱都熱死了,只能勉強不讓自己趴在桌子上,還有人一個勁地沖你念經。”走出教室,教務主任悄悄議論。校長則斷言,“我有種強烈的感覺,中式學校輸定了”。

結果卻是“中式學校”獲勝。

中國老師:不是考試勝了就算贏了

畢業典禮上,李愛雲作為“中式學校”校長發言,“我始終沒有認為我們考試勝了就是贏了,這是一個奇跡。”

在英國教書十年,楊軍看到英國學生大多“吃不了苦,要是一次沒有學懂,就不願意試第二次,第三次”。

趙薇回想教過的中國學生,“都非常刻苦。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是唯一或者最重要的改變命運的出路。”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英國不一樣,高福利制度保障下,生存壓力沒有那麽大,競爭意識也沒有那麽強烈。他們崇尚學生應該快樂。

趙薇對“快樂學習”持保留態度,“如果給學生灌輸學習是很快樂的觀念,他一旦碰到困難不快樂,就有理由放棄了。”

趙薇任教的是英國一所普通的公立中學,學校會不定期送學生去參觀、實習,並開放學生對公司高層的采訪,什麽都可以問。趙薇在英國家中的鄰居小男孩,小學四年級,已經參觀過時裝周、博物館,她記得在中國,這樣的課外實踐是很少的。

楊軍也在反思中國教育:“小孩子現在真的是蠻可憐,沒有什麽童年,死讀書,讀死書,以後可能也沒多少用處。實際動手能力比較差。”

“中國的教育更像流水線工廠,每個人基本是一模一樣的思維,而英國小孩每個都不一樣。”王再鳴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教學生剪燈籠,在中國,學生會盡量剪跟老師一模一樣的燈籠,但英國學生剪出來的燈籠形狀各異、五顏六色。

英國觀眾對BBC的教育試驗褒貶不一,有人站在博航特中學校長斯特勞格爾這邊,認為中國的教育方式“枯燥無味,以犧牲學生的童年為代價”;也有人覺得難堪,“我們的孩子連起碼的對人的尊敬都沒有。”一位英國網友在Twitter上評論。

結束前,BBC采訪五位老師,如果可以,願意帶哪幾個英國學生回國,四位老師選的都是表現好的學生,李愛雲卻挑了調皮的蘇菲:“只要給我時間,我可以改變她。”斯特勞格爾對BBC導演組表示,如果可以留下一個老師,他們願意要李愛雲。

李愛雲還是回到了南京外國語學校。2015年9月1日新學期開始,她走進課堂。適應了英國課堂的“鬧”,現在的她覺得中國課堂太安靜了。

“我發現我們的學生總是等著我們拋出問題,不習慣主動提問。”她希望中國學生也能像那幫英國“熊孩子”,有問題就主動提出來。

楊軍認真考慮後覺得,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沒有誰更強,單純的灌輸式教育不行,單純的“玩中學、學中玩”看來也不行,“一定要兩種方法結合。”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南方周末記者王瑞峰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63

視點 |BBC 2017全球經濟預測:美歐中主宰經濟版圖

在BBC 27日播出的節目中,三位經濟專家針對2017年全球經濟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分別提及了將主宰明年經濟版圖的三件大事:美國特朗普上臺有何影響?中國經濟是否持續發力?英國脫歐之後,歐洲會發生什麽?

對於美國

花旗銀行首席全球政治分析師Tina Fordham表示,目前市場對特朗普仍然知之甚少,但十分關註特朗普政府的醫藥和減稅政策,以及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增加的開支。

 

對於中國

 

匯豐銀行高級經濟顧問Stephen King則稱,中國必須擔憂一些國際性挑戰,而首當其沖的就是特朗普上臺後美國對於中國的貿易態度。此前,特朗普已經威脅要對中國進行貿易管制,特別是向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征收巨額關稅。但King認為,美國對中國實施制裁的可能性不大。

對於歐洲

畢馬威宏觀經濟主管Yael Selfin希望,明年歐洲各國的選舉能帶來更多改革的勢頭,財政政策能夠更積極地拉動經濟增長,降低失業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952

聯手BBC 百視通發力垂直細分內容深挖新媒體市場

隨著新媒體時代內容競爭加劇,內容提供商開始進一步向垂直細分領域開拓,搶奪有價值的垂直細分領域的頭部內容是新媒體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2017年4月19日,東方明珠新媒體公司百視通與BBC方面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內容領域進一步深入合作。首先合作的項目就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全資子公司BBC Worldwide制作的汽車類真人秀節目《TOP GEAR》在東方明珠旗下百視通全平臺獨家播映,並已經在第一季度正式上線。

為了更好地開拓細分受眾群體,東方明珠新媒體與同日宣布百視通汽車專區正式上線。這意味著在汽車這個細分領域,百視通需要提供更多優質的頭部內容,BBC作為全球最強的節目制作公司之一,擁有大量優質的節目版權內容,百視通迫切需要這樣的戰略合作方來增強其細分領域的內容質量。

東方明珠副總裁、百視通總裁史支焱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百視通成立國內首個大屏汽車專區,表明將以最專業的姿態進入“汽車”相關內容領域,這也意味著《TOP GEAR》這一國際汽車真人秀頂級IP,將通過百視通旗下的IPTV、智能電視機頂盒、數字電視、手機移動端多平臺抵達全國近一個億的用戶,這也是百視通確立“百變新視界”的SLOGAN之後,在“百變內容”方面的又一次突破。

為了更好挖掘垂直細分用戶需求,百視通已經在體育、綜藝、影視、紀錄片、少兒節目、曲藝娛樂等諸多垂直細分內容領域積累了大量頭部內容。史支焱表達,百視通將通過精選節目內容,全終端覆蓋,觀眾定制化服務等多個方式保證汽車等專區的“水準”。

網綜等影視內容以用戶需求觀感為主導的特性,決定了其在垂直細分化的必然發展,因此在2017年,各大視頻平臺都表示要在垂直領域發力。

視頻產業觀察人士韓冬向記者表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IP不僅是流量引入的端口,更是對於用戶分流和識別的重要檢索渠道。不同的垂直細分化IP,將形成對於其精準受眾最為主動的吸引,由內容定位過渡到用戶定位,從而描繪出精準的用戶畫像和需求圖譜。

因此,作為視頻全媒體重要平臺的百視通,繼續借助優質IP來吸引垂直細分領域的用戶。以此次與BBC的合作項目為例,《TOP GEAR》是公認的全球頂級汽車IP,聚集了思維跳躍的編導,好萊塢水平的專業攝影,匪夷所思的試車創意,還有特立獨行的主持人和神秘試車手。

BBC亞洲品牌商業運營VP Julia Nocciolino向記者表示,Top Gear作為一個品牌,能成功的原因在於:它很好的吸引了包括男女在內各個喜愛汽車文化的人群,一些人以為只有男性觀眾才會熱愛的汽車節目,而我們將它拓寬到更寬泛的觀眾群體。

百視通希望能夠提供垂直細分內容實現針對性運營,針對不同用戶提供差異化內容服務,提供汽車資訊,賽事解說等一系列定制化服務。

“更重要的是,以視頻和大屏為切入口,百視通將通過汽車專區打通汽車內容與汽車線下資源,全面進入娛樂+模式。”史支焱透露。

史支焱還向記者表示,百視通今年將會加速從IPTV邁向TV IP,《TOP GEAR》的上線以及汽車專區的推出將是在汽車內容領域的一次野心之作,百視通意識到不能僅僅做一個簡單的電視內容制作和播出平臺,而需要順應市場趨勢深入運營開發IP的價值。

按照百視通的構想,通過大品牌大IP的戰略布局產品《TOP GEAR》和汽車專區,百視通將與BBC Worldwide 一同整合用戶體系及渠道優勢,立體化打造獨有的全娛樂生態產業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023

BBC交易員訪問疑為騙局

1 : GS(14)@2011-09-29 10:39:26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75286&d=1588

英國交易員Alessio Rastani(圖)日前在BBC節目上,指交易員都渴望另一次經濟衰退,從而賺錢,言論惹譁然。但Rastani的交易員身份昨天受質疑,據其Twitter顯示,他目前並沒有受僱於任何大行,更有網民懷疑他是惡搞組織The Yes Men的成員,該組織專揭企業家及政治家醜態,相信Rastani上BBC節目是希望「整蠱」對方,BBC否認上當。
2 : GS(14)@2011-09-29 12:28:1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657283


講到敢言,咱們香港都有一個代表──辣媽胡孟青,對於拉斯塔尼嘅「豪語」,青姐話,交易員頭腦好簡單,個個都淨係想搵錢。雖然交易員買上買落都可以搵到錢,但家造上就死硬,所以拉斯塔尼先會講埋啲咁嘢,諗住造低個市搵錢!青姐仲話,拉斯塔尼唔算黑心,皆因家個個都唯恐天下不亂。
話說,拉斯塔尼呢段 3分鐘嘅訪問,喺網上瘋傳。有人覺得佢講出唔少交易員心聲,讚佢坦白兼勇氣可加,但亦有人懷疑呢位「交易員」係假嘅。雖然 BBC同拉斯塔尼本人已經澄清自己身份,但都畀外國嘅「高登」友起底。笑佢講到咁勁,原來只係住喺倫敦南部一間值 20萬英鎊(約 244萬港紙)嘅屋仔,間屋仲要係佢女友個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0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