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明日系的旁支-光訊控股(254)和大陶精密科技(8041)

之前講過幾間明日(760)公司,包括南嶺化工(663)和華脈無線通訊,曾在明日國際任職的劉先生正式任大陶精密科技(8041)主席,該公告如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603/GLN20080603019_C.pdf

董事會宣佈,於二零零八年六月三日,劉智遠先生(「劉先生」)獲委任代替成清波先生(「成先生」)出任董事會主席,由二零零八年六月三日生效,而離任董事會主席之成先生將繼續留任本公司執行董事。

劉先生現年37歲,擁有電子工程(電腦)學士及工商管理(財務)碩士學位。劉先生有超過12年香港投資及財務管理經驗,曾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明日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擔任高級管理職位,該公司主要從事(其中包括)設計、開發、製造及銷售電子產品、線路板、光學產品、買賣及分銷電子配件及部件、買賣上市證券,以及提供貸款融資。劉先生現時為本公司執行董事,並擔任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光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該公司主要經營物業投資及中國戶外廣告業務。

由此可見,他有兩家公司,一為大陶精密科技(8041),二為光訊控股(254),兩家公司均為他任大股東,而這兩家公司都由它重組破產公司而來,究竟他如何取得這兩家公司?現在我們先找找資料吧,明天再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1

明日系的旁支(3)-光訊控股(254)、大陶精密科技(8041)和寶利福(8172)

(第二篇已散佚,望各位好心人能找出這一篇文章。)

現在講講該公司2008年的歷史。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17/LTN20080117364_C.pdf
公司在2008年1月,宣佈收購持廣告業務的公司90%(其後將會增持至100%)的股權的公司5,368股(以下會稱廣告業務子公司持廣告業務的公司母公司),佔母公司股權17.97%(股本共29,868股),每股作價約7,451.56元,共斥資4,000萬,光訊以5,000萬股,每股8毛的新股支付。

另 外向認購母公司新股20,132股,每股作價約7,450.82元,共向母公司注入1.5億元,完成後母公司股份增至50,000股(29,868股 + 20,132股),光訊持母公司股數會增至25,500股(5,368+20,132股),即持有51%股權,光訊在60日內先付3,000萬訂金,其後 會付出1.2億元。

其中的先決條件其中一條為先集資到1.5億,賣方亦向光訊保證母公司2007年EBITDA不少於750萬美元。

另外,光訊亦向賣方授出認沽權,若母公司2008年季度業績超過或等於公告所列的數字,賣方可以把持有母公司其餘49%股權按季度盈利分佈比例售予光訊,光訊以每股0.8元發行2.5億新股,支付代價2億元。

若季度業績,低於公告所列的數字,光訊亦和超過業績的情況同樣的新股支付代價,代價則向下調整,差額以現金支付。

收購完成後,公司將會易名中國戶外媒體集團。

其實,母公司看來無太多錢賺,這也是公司發行新股散貨的其中一種方法,這樣把配股消息包裝為好消息,確實高章。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226/LTN20080226167_C.pdf
其後公司簽訂諒解備忘錄,和另外一家廣告公司進行收購協議,作價約1.5億-2億之間,相等於其EBITDA 3,000-4,000萬的5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07/LTN20080407411_C.pdf
由於市場氣氛差劣,不能集資到1.5億,所以取消1月的收購計劃,另外進行配售,敦沛以盡力基準,共配售8,000萬股,每股作價0.2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15/LTN20080415575_C.pdf
公 司又再收購1月收購失敗的母公司100%股權,作價2.4億,光訊分兩批以2.5億股,每股0.8元的新股和4,000萬,行使價0.8元的可換股債支 付,EBITDA保證由1,000萬美元下降一半至500萬美元,若EBITDA少於保證EBITDA,則可展延期限六個月,若仍不能達標,則再作商討。

另外,公司要擔保成功發行8,000萬新股及光訊向母公司提供1,600萬的貸款作收購之用。

其 實,這次收購的代價雖下降,以整家公司計,由3.5億降至2.4億,但是保證盈利由7,800萬降至3,900萬港元,實際上作價是上升的,另外該 1,600萬雖作收購公司之用,但是我猜這些錢是一些人藉這個機會向公司拿錢的,錢的來源是來自今次配售這8,000萬新股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23/LTN20080523087_C.pdf
公司在5月23日出通函,6月18日開股東特別大會批准收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604/GLN20080604068_C.pdf
5月30日,寶利福(8172)宣佈發行兩批共1,320萬的可換股債券,第1批700萬由遠東控股國際(36)認購,第二批620萬元由劉先生認購,每股行使價2.5仙,完成及行使可換股債後,劉先生將持有公司約13-16%股權,成為公司三大股東之一。這代表劉先生又進入第三間上市公司。

這家公司財務吃緊,收購頻仍,不過還有一個內蒙古購物中心可以賣點錢,公司仍有機會配股,有利股價,盈利亦可望有支撐股價,但是大股東成本頗低,另外他的行徑實在令人不敢恭維(財技太高),所以我不建議購入。

明天會講講大陶精密科技(80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8

明日系的旁支(4)-光訊控股(254)、大陶精密科技(8041)和寶利福(8172)

大家想對大陶精密科技的歷史等了很久,現在我們由上市開始回顧到劉先生入股前(2003年中)吧。

http://www.hkexnews.hk/newlistings/prospectuses/tc_8041pro-20000627chap14a.pdf

公司在1997年由台灣的太平企業(以下稱太平)重組後持有大陶精密母公司(以下稱母公司)99.79%股權,日本的欣瑪耐特以其專利權注入,換取母公司40%股權,並開始進行製造陶圈業務。次年把母公司註冊,並引入投資者,租下地皮、聘請員工及高管,又次年,太平大股東(以下稱大股東)可能知道公司會上市或引入其他投資者,於是公司增資擴股,以太平及大股東的名義認購,另外大股東又購入其他股東的股權,使太平及大股東持有母公司股權陸續增至74%,欣碼耐特減至10%,並進行擴產準備上市。

2000年又陸續引入機構投資者及證券公司向母公司注入資金約3千萬,公司亦於當年6月27日正式上市,以每股1.78元,發行8,100萬股上市,集資逾億,公司股本401,724,875股。
http://www.hkexnews.hk/newlistings/prospectuses/tc_8041pro-20000627chap17.pdf

http://www.hkexnews.hk/newlistings/prospectuses/tc_8041pro-20000627app01.pdf

公司確實集資了一億多,但公司值不值這樣多錢呢?
從會計師報告看來,公司1998年的營業額為....
零...1999的增長率是無限,但是是多少呢....
是二十萬五千大元,我想在香港大約有四成人的收入過多這家公司。

公司在這兩年都是虧損的,分別虧損五百萬和一千八百多萬,做二十萬生意,竟然虧二千多萬,這個生意不如倒閉算了,這亦埋下了公司財困的種籽。

這 家做二十萬生意,虧二千多萬,上市值七億二千萬的公司,肯定會是物非所值,在現時的市況下,你覺得會如何呢?肯定是會暴跌。但當時正在科網熱潮,總之有 「科技」、有「網絡」,股民自然走去買,加上創業板門檻極低,上市科審批不周,成為這家劣質公司能成功集資一億多的原因。

還有的是,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也闕如,否則可以見到的是,只有少量資金已投入廠房,公司還有大量現金的情況,若該公司現金比例多於90%,現在肯定給港交所停牌。

現在開始說說上市後的情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01026/00000MC20001030172429P.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01031/00000MC20001031211411Q.pdf
上市不到兩個月,公司向郭台銘的鴻海精密授予獨家知識產權生產瓷圈,收取技術使用權費,但公告內容非常模糊,例如技術使用權費價格是多少錢一年呢?10年年期是代表甚麼日子呢?甚麼也沒提及。可以說是借權威來拉抬股價的手法。

其後又澄清英文上的錯誤及鴻海的英文譯稱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0319/00000MC20010319222930S.pdf
公佈2000年業績,營業額雖急升180多倍,但虧損又增加至2,600萬元,超過1998年和1999年的總和。

經過一輪管理層轉換後,又放出好消息。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0728/00000MC20010727220448K.pdf
和深圳一家石油公司商討在中國建設合營公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0925/00000MC20010924213306K.pdf
公司更換保薦人,由台資元大轉上海資申銀萬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1031/00000MC20011031121244A.pdf
另外公司的主席、CEO兼執董辭職,改任非執董。
可能公司出現了某些我們不知的問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1127/00000MC20011127160923Q.pdf
公司祕書變動。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1127/00000MC20011127160923Q.pdf
委任執董。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114/00000MC20020112023821G.pdf
大股東禁售期由兩年變一年,大家應知道出現了一些我們不知的壞消息,會如何嗎,大股東要跳船了,雖則他們聲稱無沽出股票的意向。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324/00000MC20020324162038M.pdf
公司做了三千多萬生意,但退貨一千萬,實際上二千多萬生意,虧損五千多萬,另外資產減值一億,共虧一億五千多萬,實際上已把公司所集資的虧光,陷入財困。

以他們的所為來看,這家公司好像在蓄意造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329/00000MC20020329021627T.pdf
公司礙於股本價值的限制,宣佈十供一,又供一股送四紅股,每股0.5元的方式供股,實際上是二供一,每股0.1元,集資1,900萬解困,由益高和統一包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606/00000MC20020606213048N.pdf
公司宣佈削減股本,由五毛錢削至一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618/08041MC20020618182439T.pdf
公司引入兩名和主營業務不相關的財務人士為執董,這兩名可能是賣殼的牽紅線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626/00000MC20020626232441S.pdf
不久,這家公司確實發行了4,000萬可換股債,行使價0.17元,若有人全數認購,這人已是公司的大股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820/00000MC20020819204518I.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830/00000MC20020830204516E.pdf
公司董事紛紛辭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916/08041MC20020916084518J.pdf
公告宣佈進入製造光纖元件業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919/00000MC20020919014818G.pdf
公司以640萬美元的機器和10年的技術使用權360萬美元,共1,000萬美元注入合資公司,取得九分之五股權,製造光纖完件,實際上大陶並不需出資任何款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1011/08041MC20021011173245B.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1105/GLN20021105001_C.pdf
由於市場集資情況太差,公司要延遲發行可換股債券,最後由4人認購2,740萬的可換股債,行使價仍為0.17元,行使後,這四人佔公司21.10%的股份,較大股東的20.56%略多。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1129/GLN20021129027_C.pdf
該兩名和公司主營業務不相關的人士接任公司授權代表和核數師。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113/GLN20030113013_C.pdf
公司向威誼授予技術使用權5年,作價250萬美元,以補足上次發行可換股債券的缺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124/GLN20030124018_C.pdf
又引入兩名和主營業務不相關的人為非執董,其中一名為證券業人士,可見公司可能有賣盤之意。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128/GLN20030128016_C.PDF
公司遭證券行入稟追討供股時80餘萬的融資費用,可見公司財政困難。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217/GLN20030217030_C.pdf
公司的台灣廠房及中國廠房停產,上海廠則未建成,所以公司實際上已無經營業務,加上台灣附屬遭追討欠債,現正在債務重整中,可見公司已陷入危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220/GLN20030220016_C.pdf
公司以每股0.14元配售1.205億股,集資約1,600萬以解困。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319/GLN20030319027_C.pdf
核數師由Big 4羅兵咸,轉至不知名鄭國衛。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322/GLN20030322015_C.pdf
公司營業額跌至900萬,扣除一筆減值撥回後,公司虧損擴大至4,400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1203/GLN20031203023_C.pdf
公司附屬又遭銀行入稟清盤,公司又開始停牌。

明天開始講講重組之後的過程。


(第5輯又散佚,有誰有備份的?請好心人留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0

明日系的旁支(6)-光訊控股(254)、大陶精密科技(8041)和寶利福(8172)


這篇主要講述劉先生入主大陶精密(8041)的過程及其後的動作。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924/GLN20070924083_C.pdf
公司宣佈,配售共40億新股,其中35.42億股由劉智遠先生認購,剩下4.58億就由統一證券配售,認購價每股1仙,集資約3,900萬以解困。完成後,劉先生的持股量增至75%,公眾持股量降至21.2%,公司並申請清洗豁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023/GLN20071023023_C.pdf
公司宣佈2006年業績,營業額急增40餘倍,至3,068.5萬,並錄得上市以來第一次帳面上盈利,有500多萬,但扣除500萬的租金收入及164.3萬的撇回可換股債利息,實質仍虧損100多萬。

公司現金情況仍危殆,現金只得100多萬,負債有4,000多萬,所以剛才發行那4,000萬元的新股是用來加強現金情況的。

另外,公司資產淨值7,000多萬,有9,600多萬是機器,另外應收帳也劇增至2,500多萬(營業額只得3,000萬略多),可見公司資產充滿大量水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026/GLN20071026063_C.pdf
公司再委任統一證券配售10億股,配售價同為1仙,集資約1,000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218/GLN20071218039_C.pdf
公司宣佈1供1,每股1仙,原主要股東Bright Castle承諾按比例供股,但股東可選擇供和不供,不供則不會增加股數,最多集資700餘萬元,劉先生完成認購後,股權會由原本75%降至約54.9%-60%不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227/GLN20080227029_C.pdf
公司宣佈20送1紅股,股數會再增加至62-68億股不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320/GLN20080320003_C.pdf
公司營業額創上市以來新高,達5,200多萬,並錄得連續第二年盈利,亦都是上市以來第一次,盈利下跌95%,至182,000大元,較50%香港人的收入更低。但由於錄得一次51萬的可換股債券利潤撇減,公司實質錄得虧損約33萬元,較上年同比大減。

由 於多次認購及批准仍未獲股東認可,所以公司現金只得三萬餘元,大量資金壓在應付款上,要以拖稅、拖人錢(應付款)、拖股東及關連公司、另外幾年前的可換股 債,並計及170萬的短期借貸,亦未償付數額達6,700多萬,扣除應付款也有4,300多萬,所以公司要兩次陸續配售及一次供股等集資5,000多萬, 以解全部問題。

但有銀行肯借短期貸款,即證明公司是有能力繼續存續的。

公司淨資產7,400萬元,但存貨1,900萬,應收款3,100萬(今年營業額5,200萬),機器經折舊撇減後也有9,100萬元,共1.42億,可見公司資產水份較上一年更大。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02/GLN20080402047_C.pdf
公司宣佈於本年四月三日復牌,等我們算一算帳。
另外包銷商及新百利願意以223,845,635股,每股0.01元的股票,以抵消2,238,456.35港元的財務顧問費用。

公司股本有:723,087,310股

公司20送1紅股後,公司股本有:759,241,675股

劉智遠認購及統一配售40億股後,股本增至4,759,241,675股,劉智遠先生擁3,548,000,000股。

公司再配售10億股後,股本增至5,759,241,675股,劉智遠持3,548,000,000股。

再發行223,845,635股薪酬股份後予統一及新百利後,股數再增至5,983,087,310股。

公 司以未認購、未配售、未送紅股前的基準1供1股,最多共發行723,087,310股,股數最多會再增至6,706,174,620股,但如果只有原主要 股東認購1.8億外,其他股東不認購的話,公司少發行543,087,310股,那股數最少也會是6,163,087,310股,劉智遠先生持股為35.48億股,他的持股比例會為52.91%至57.69%。

公司停牌前的價格為8.6仙,經供股及20送1紅股調整後,股價是4.57仙,復牌後市值約為2.81億至3.07億,劉先生投入的資金約3,548萬,復牌後理論市值即升至1.62億,帳面大賺約1.26億。

以這樣的市值水平計,P/E約為1543倍至1557倍,所以不會因價投而買。另外,此價亦超過殼價幾倍,亦不是殼股投資,所以買的只是集源集中及注資的憧憬,但炒上幾倍已是數十億,你想想會嗎?所以絕不值得投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07/GLN20080407033_C.pdf
公司委任鍾先生為行政總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25/GLN20080425073_C.pdf
公司接獲6.56億股供股股份,有少量不足額,另外223億超額認購股份,超額認購股份超額36倍,供股股份中,有人竟斥資1.5億認購149億股。

公司股份正式增至6,706,174,620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30/GLN20080430073_C.pdf
公司委任劉先生及兩位科技人士為執董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506/GLN20080506071_C.pdf
公司贖回幾年前的可換股債。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507/GLN20080507021_C.pdf
舊班子全部辭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603/GLN20080603019_C.pdf
六日前,劉先生正式就任公司主席。

公司上周五收市價0.118元,以6,706,174,620股計,市值為791,328,605元,劉先生帳面獲利逾10.8倍,股票帳面市值418,684,000元,他只要售約3億股,就已經取得
全部成本,而其他投資者若在2002年左右購入,供了股及收到紅股後,也收回所有成本,所以沽壓也很大。

但是公司利好的project仍未出爐,投資者仍可等待此等消息公佈後,立刻沽出股票為上。

下一隻講講久違多時,劉先生剛購入公司可換股債的寶利福(81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1

低買高賣,聯手合作-中國戶外媒體(8041)、大陶精密(254)


看完這篇文應該明白他們的關係: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550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13/LTN20090113087_C.pdf


本年1月13日,中國戶外媒體(254)利用旗下的愛看電視來拿得一紙關係公司大陶精密科技(8041)和廣東郵政投資傳媒的獨家液晶電視廣告合約,愛看電視需投資最多700萬元去投資及維護這些液晶體電視。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406/GLN20090406065_C.pdf


該公司在1小時前宣佈,以3,984萬把這個獨家合約售予大陶精密,以發行8.3億,每股4.8仙的股票支付。


這兩家公司表面上並無任何關係,但是卻由相同的大股東持有,實際上應為關連交易,但是透過法律,只為須披露交易,加上發股只是公司股數約10%,少於規定的20%,故發股不需批准。


而254拿得股票後,以少於700萬,換得約8.3億股股票,成本只約0.8仙,較現時的價錢3.1仙,獲利空間很大,若以市價稍低沽出,就能套現,增加上市公司手上的現金。


若不沽股票,亦成功以空氣增加公司的控制權。因為這個廣告權利就是不值甚麼錢,由自己的關係公司授予,這樣「一授一賣」,變成幾千萬,無本生利,真是好好賺。


財技就是由看來不值一晒的交易而成,這就是一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143

戶外傳播業務的價錢-王氏國際(99)、東力實業(978)、和記行(720)、中國戶外媒體(254,前光訊國際、信僑國際、金獅亞洲)、直真科技(2371)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44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94

外管局:中國11月份服務貿易逆差254億美元

據外管局數據顯示,11月中國國際收支口徑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順差205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459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254億美元。

具體內容如下:

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2016年11月我國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數據

2016年11月,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收入14617億元,支出13217億元,順差1400億元。其中,貨物貿易收入12998億元,支出9859億元,順差3139億元;服務貿易收入1619億元,支出3359億元,逆差1740億元。

2016年11月,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收入2138億美元,支出1933億美元,順差205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收入1901億美元,支出1442億美元,順差459億美元;服務貿易收入237億美元,支出491億美元,逆差254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32

雲南白藥:白藥控股混改獲突破 新華都254億持五成股權

雲南白藥晚間公告稱,控股股東雲南白藥控股有限公司擬通過增資方式引入新華都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華都擬向白藥控股增資約254億元,同時,本次改革堅持市場導向,未來白藥控股的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均以市場化原則進行選聘。

本次交易完成後,白藥控股的股權結構將由雲南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持有其100%股權變更為雲南省國資委和新華都各持有其50%股權,白藥控股仍持有雲南白藥41.52%的股份,仍為公司的控股股東。新華都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為陳發樹。

公告稱,通過此次混合所有制改革,白藥控股將引入長期戰略合作夥伴,建立更為靈活的體制機制和更加市場化的治理結構,從而使白藥控股更好地適應市場競爭,為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同時,白藥控股可引入資金實現規模擴張,發展增量業務。本次改革將有利於白藥控股在此次醫藥行業轉型的窗口期抓住機遇、贏得先機。

公司股票12月30日起複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882

從七年前的22億追加至如今的254億,陳發樹入股雲南白藥這買賣究竟值不值?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363&summary=

從七年前的22億追加至如今的254億,陳發樹入股雲南白藥這買賣究竟值不值?
小七
2017-04-28

2017年4月20日,雲南白藥(000538)公告稱,該公司控股股東雲南白藥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白藥控股”)已完成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的改選,原紫金礦業(601899)總裁王建華、新華都集團總裁陳春花分別當選為白藥控股董事長、董事。


伴隨著白藥控股董監高的正式入座,備受市場關註的“雲南白藥”混改大戲宣告收尾。這意味著,跨越7年時間,陳發樹入主雲南白藥之夢終得如願。

 

七年曲折入主,刷新混改尺度


陳發樹和雲南白藥的淵源,始於2009年,其間故事可謂一波三折。


收購股權。2009年9月,在相關部門“煙草企業退出非煙投資”的安排下,時為雲南白藥第二大股東的紅塔集團將其所持的12.32%雲南白藥股權轉讓給陳發樹。並且,陳發樹在協議簽署後的5個工作日內已將全款22億元一次性支付給紅塔集團,紅塔集團也在當年12月向其母公司中國煙草總公司呈報了審批股權轉讓的請示。


交易被否。但在此後兩年間,中國煙草總公司的批複遲遲未見,上述已成交的股權未能如願過戶。2011年5月,中國煙草總公司以“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為由正式否決了該項交易。


起訴未果。2011年12月,陳發樹將紅塔集團告上法庭。當月底,雲南省高院一審判決認為,雲南白藥上述《股權轉讓協議》未獲得國資管理部門批準,因此不支持陳發樹要求紅塔集團履行前述協議的請求。


不服判決結果的陳發樹再次於2013年2月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訴。最高法院認定,駁回陳發樹追討股權等訴訟請求,紅塔集團在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向陳發樹返還22億元本金及利息。雖說陳發樹最終拿回了22億元本金及760萬元利息,但與雲南白藥股權擦肩而過。


二級市場買入。此後,陳發樹本人以及旗下的新華都集團相繼在二級市場增持雲南白藥股份。截至2015年二季度,新華都集團位列雲南白藥前10大股東名單,陳發樹合計持股一度進入雲南白藥第4大股東之列。


增資入股。2016年12月30日,雲南白藥公告稱,經雲南省政府批準,雲南省國資委、新華都與白藥控股三方簽訂了股權合作協議,新華都通過增資253.7億元取得白藥控股50%股權。也就是說,上述交易完成之後,新華都與雲南省國資委在白藥控股層面的持股平分秋色。


由於陳發樹個人在二級市場持有雲南白藥0.86%股份,新華都集團也在二級市場持有該公司3.39%股權。上述增資過後,陳發樹以直接及間接控制雲南白藥25.01%的股份,一舉超越雲南省國資委對雲南白藥間接所持有的20.76%。上述“混改”動作刷新了國內新一輪國企改制的“尺度”,一度引發市場關註。


陳發樹上位雲南白藥,歷經7年曲折。這一筆買賣,從7年的22億元追加至如今的253.7億元。那麽,陳發樹為什麽對雲南白藥如此情有獨鐘?陳發樹做這買賣值得嗎?

 

估值高,回報期長:陳發樹買貴了!


豪擲253.7億元巨資,取得上市公司雲南白藥的控股股東白藥控股的50%股權,陳發樹的魄力之大,令外界頗為側目。這一場景,較之數年前身為福建首富的陳發樹與紅塔集團的股權訴訟糾紛敗訴,也算得上是扳回一局。不過,這終究是一筆生意。我們不妨先計算一下陳發樹入股白藥控股的投入-產出情況。


公告披露稱,2016年12月30日,雲南省國資委、新華都及白藥控股簽署《股權合作協議》,陳發樹以253.7億元增資取得白藥控股50%股份。這一股權轉讓交易信息透露出:一白藥控股的整體估值達到了507.4億元;二,陳發樹以253.7億元間接取得了雲南白藥20.76%的股份,這意味著陳發樹認可了雲南白藥的股權估值高達1222.06億元。


但事實上,上述股權轉讓停牌之時,雲南白藥的總市值為721億元。也就是說,陳發樹的出價比雲南白藥停牌前貴了501.06億元。陳發樹買貴了!


從投資收益看,陳發樹的投資利益大概以兩種形式兌現。


一是雲南白藥的分紅收益。透過上述持股關系,雲南白藥紅利的41.52%將分至白藥控股,陳發樹將取得其中的一半。


二是白藥控股的股權價值增值。也即,倘若通過資本運作,提升白藥控股的股權價值,實現白藥控股的整體上市,陳發樹所持的白藥控股利益也將成為上市公司利益,如此可實現上述投資的逐步減持、退出。同理,股權也可轉讓出售退出。


不過,白藥控股更像是為持有雲南白藥而專門設立的上層控股平臺,並非經營實體。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白藥控股總資產為288.06億元,凈資產158.56億元;營業收入105.36億元,凈利潤13.97億元。同期的雲南白藥總資產為214.74億元,凈資產141.96億元;營業收入104.52億元,凈利潤13.88億元。


由於白藥控股財報由上市公司雲南白藥合並而成,上述數據對比表明,剔除上市公司雲南白藥板塊的資產,截至2016年上半年,白藥控股的之外資產僅有73.32億元,之外的凈資產僅有16.6億元;白藥控股僅有0.84億元營業收入,凈利潤僅有0.09億元。


如此可見,白藥控股的資產體量規模較小,經營狀況頗為慘淡。進一步地說,由於白藥控股自身的基本面較差,陳發樹想要通過其整體上市,實現股權投資的退出、兌現白藥控股的股權增值,這一過程想必會相當漫長。


既然如此,陳發樹入股白藥控股的最直接投資收益應該體現在雲南白藥的分紅。隨著經營業績改善,雲南白藥的分紅情況勢必進一步提升。這意味著,雲南白藥的業績效益能否做上去,直接決定陳發樹的投資收益狀況。


與其他上市公司相比,雲南白藥的分紅頻率很高。自1993年上市以來,雲南白藥已實施23次分紅,僅有1998年未進行分紅。但即便如此,雲南白藥也難稱得上是“現金奶牛”。Wind數據顯示,雲南白藥歷年分紅合計27.59億元,歷年分紅率僅有16.95%。參照雲南白藥當時731億元市值估算,陳發樹253.7億元的出資至少高過當時市值的101.95億元。倘若以過往的分紅比例估算,陳發樹的投資回報周期也同樣相當漫長。


綜上可見,從純粹的財務投資評估,陳發樹入局白藥控股算不上是一項明智的決策。


連續7年的追逐,陳發樹對雲南白藥的看好,眾所周知。不過,陳發樹對雲南白藥的持股比例25.01%,並未超過上市公司要約收購的30%紅線。換句話說,陳發樹顯然可以在二級市場以更低的成本增持取得上述股份。Wind數據顯示,眾多機構投資者,如平安人壽持有雲南白藥9.36%、重陽投資持有其2.21%,均通過二級市場持有雲南白藥股份,舉牌上位者大有人在。陳發樹入局雲南白藥並未借道二級市場,而是開出高價增資其上層控股股東白藥控股,用意何在呢?

 

主業衰落下的轉型賭局


新華都集團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其總資產176.91億元,凈資產81.68億元;營業收入31.12億元,凈利潤6.17億元。新財富500富人榜的最新統計顯示,陳發樹的個人財富為269.2億元。這意味著,入股白藥控股所掏的253.7億元資金,已接近陳發樹的全副身家。


雖說雲南白藥主業突出,基本面良好,股價堅挺,乃是A股市場人盡皆知的優質股票,但陳發樹傾註全部家當投資於此,其投資邏輯令人費解。


為尋找答案,我們先梳理一番陳發樹起家和投資的歷程。


陳發樹早年在福建廈門經營百貨零售業發家,此後業務遍及福建各地,晉級閩南知名企業家。1997年開始,陳發樹逐步將旗下業務擴展至房地產、酒店、工程等領域。此後,陳發樹成立了新華都集團,構建起一個以零售業務為核心業務的多元化產業集團。


2000年8月,陳發樹通過旗下的新華都投資入股了當時並不“紅火”的紫金礦業。不曾想到的是,這次機緣巧合的投資,使陳發樹的個人財富、社會聲望劇增,直至躍升成為福建首富。數據顯示,2000-2003年,紫金礦業經營情況快速改善,營業收入從2.96億元增長到5億元,凈利潤也從0.48億元增長至1.52億元。該公司於2003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此後,通過頻繁的轉增、拆股等一系列運作,陳發樹持有紫金礦業的股份增加到21.78億股,最高之時達到25.93億股。


大約10年時間,陳發樹最初以0.38億元入股紫金礦業,股份市值一度增值超過130億元。並且,陳發樹還通過頻繁的現金分紅從紫金礦業取得巨額利益。


或許是在紫金礦業的資本經營中嘗到了甜頭,陳發樹的投資經營理念也日漸發生轉變。在新華都集團的零售商業板塊之外,陳發樹從此開辟了另一條資本經營的創富渠道。2009年開始,陳發樹通過減持紫金礦業股份的資金,持續收購青島啤酒(600600)、雲南白藥(000538)等優質的上市公司股份。2009年,陳發樹以2.35億美元買入青島啤酒7%股份。


粗略估算,通過減持青島啤酒H股,陳發樹至少獲利15億港元。按照雲南白藥2009年-2010年的轉增數據評估,陳發樹當時以22億元買入紅塔集團所持有的雲南白藥12.32%股份得以通行,其投資收益也將增值超過100%。


歸納來看,陳發樹投資的上述公司具有兩個共同特點。


一是上述公司均具有較高或者較頻繁的分紅。這意味著,在股權增值的同時,陳發樹可獲得可觀的現金收益。如,2009年開始的3年時間里,陳發樹通過其持有的青島啤酒0.92億股股份累計獲得5.4億元的稅前分紅。


二是,以財務投資者的身份入主上市公司,以第二或者第三大股東的身份,確保後續股份減持的靈活及便利。


陳發樹如今的財富版圖鮮明地分為兩塊:一是產業資本,以新華都股份(002264)為核心零售商業板塊;二是以優質上市公司股權投資為主業的資本經營板塊。


兩大板塊資產大致形成產融互動的格局,並且陳發樹通過產業資本與資本經營兩大板塊的資產挪騰、優化配置,使得個人財富獲得極大化。數據顯示,新華都集團目前持有白藥控股50%、雲南白藥3.39%、紫金礦業3.41%股份。


在資本經營板塊,陳發樹通過優質上市公司的股份投資,使之財富急劇放大。該板塊的造富速度遠超產業資本。數據顯示,新華都股份2016年營業收入為67.1億元,凈利潤0.54億元,公司總市值63.4億元。由於新華都集團持有新華都股份38.49%,也就是說,陳發樹在新華都股份所持有的財富不超過24.5億元。這意味著,資本經營板塊為陳發樹約200億元的個人財富貢獻了大部分。這不難理解,陳發樹近年對資本經營興致勃勃、樂此不彼。


財報數據顯示,陳發樹旗下的零售商業板塊新華都股份,近年經營每況愈下。新華都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速從2010年的40.95%一直滑落至2015年的-7.54%;近年幾年的凈利潤水平也起伏不定,總資產規模同比增長從2010年的29.22%下滑至2015年的-4.59%(表1)。同行數據的對比也顯示,新華都與永輝超市(601933)的差距在逐年拉大。



動態考察發現,新華都股份江河日下的跡象早在2012年即已露出端倪。隨著實體零售行業的雕零,該趨勢近5年時間里並未扭轉。由於零售商貿板塊的資產前途堪憂,從陳發樹的角度而言,將自己的“雞蛋”更多挪騰於資本運營的“籃子”里也是情理之中,這是自身財富極大化的必然選擇。


說到這里,我們大致可窺知陳發樹加碼入主白藥控股的投資邏輯。2008年,新華都股份在A股上市,該公司其時的業績頗為輝煌。彼時,陳發樹以22億元投資雲南白藥動力或因嘗到了資本運作的甜頭,沿襲於前期資本經營的思路,以財務投資者角色入局。不過,伴隨著新華都集團旗下零售板塊業務的快速衰落,陳發樹的財富經營急需謀求轉型,加速將旗下資產配置於雲南白藥之上。


2009年,陳發樹以22億元購買雲南白藥12.32%股權之時,每股價格約為33.54元。從7年前的22億元追加至7年後的253.7億元,陳發樹對雲南白藥的股價估值已經達到117.52元/股。此時,陳發樹對雲南白藥的誌在必得,顯然已不是停留在早期的財務投資定位,在資本經營收益的誘惑之外,更夾雜著其謀求戰略轉型的“逼不得已”。


時過境遷,兩次投資之於陳發樹的戰略意義不可同日而語。如今增資入股白藥控股的布局,應承擔著陳發樹個人財富增值、謀求戰略轉型等更深遠的意義及使命,甚至不乏以上述巨額投資換取雲南省政府對新華都商業發展的支持、開辟雲南地區商業機會的可能。


從某種意義上說,陳發樹傾盡家財投置於雲南白藥之上,更像是一場轉型的背水一戰。那麽,陳發樹將這麽多“雞蛋”挪騰到雲南白藥這個“籃子”里,靠譜嗎?

 

投資值不值,取決於兩點


如前文所述,這筆投資值不值,關鍵還在於雲南白藥的業績效益能否做上去。那麽,陳發樹的入局對雲南白藥經營業績的改進會有多大的影響力呢?這將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陳發樹在雲南白藥的話語權,二是新華都在經營方面的加持能力。


先來看第一點。完成對白藥控股的增資之後,陳發樹以直接及間接控制雲南白藥25.01%的股份,超過雲南省國資委4.25%股份。陳發樹成為雲南白藥實質上的第一大股東,分量很重。雲南白藥在公告中稱,“本次控股股東引進戰略投資者,有助於公司進一步調整體制,激活機制,建立市場化的公司治理體系……”。公告的字里行間透露出,對民營企業家陳發樹的入局,雲南白藥寄予了厚望。


從持股結構來看,白藥控股持有雲南白藥41.25%股份,屬於雲南白藥控股股東。新華都與雲南國資委在白藥控股層面的持股份額各占半壁江山。不過,持股數量的旗鼓相當,未必意味著新華都能與雲南國資委平起平坐。


國有資本的強勢,早在陳發樹與紅塔集團的博弈過程中已有先例。2009年9月,陳發樹與紅塔集團的股權轉讓完成後,股權遲遲不能過戶。雖說陳發樹方面已履行了股權轉讓協議的全部義務、付清了全部22億元的股權轉讓款,但該項交易最終被股權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方——中國煙草總公司以“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否決。在後續的陳發樹與國有資本的訴訟大戰中,陳發樹連番失利,最終鎩羽而歸。該案件一度引發工商界、法律界的討論。


有20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的種種鏡鑒,新一輪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國有資產流失仍然是難以逾越的敏感話題。這或導致國有資本作為國企經營管理的主導、控股地位難以改變。


事實上,自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以來,最新一輪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推行3年時間,一批混改項目已順利落地,多家國有企業改制變身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不過,其中未見國有資本主動讓位民營資本掌舵之先例。


2014年2月,中國石化(600028)率先推出油品銷售業務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實現混合經營,該項目號稱“最大的國企混改”。當年9月,中石化銷售公司與25家境內外投資者簽署增資協議,由全體投資者共計持有銷售公司29.99%的股權。在該案例中,中國石化持有其銷售公司70.01%股權,維持對絕對控股。


2017年4月,中國聯通(600050)公告稱其混改方案正在籌劃並推進。有傳言稱,中國聯通擬發行A股至少融資300億元,新股東占A股股本比例可能不過是20%。國家已批複的20多家國企混改,包括中鐵總公司、中糧集團、中鹽集團。不過由於上述國企均屬於鐵路交通、商品、金融、民航等國民經濟的重要領域,其混改應當都會保持國有資本的控制地位。


雲南白藥雖不屬於上述敏感行業,但其長期處在雲南國資的控制之下,而且屬於當地老牌企業,歷史悠久,標桿性強,雲南國資或不會輕易將其交由他人全權打理。產權層面的主動權,勢必會決定經營層面的影響力。雖說陳發樹在明面上已持有白藥控股及雲南白藥相當的股份,但其在白藥控股及雲南白藥經營管理層面當中的影響力,可能不免會受到制約。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國務院《關於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等文件,本輪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邏輯頗為明了。其意義在於引入非公有制經濟,進行公司治理、管理體制及機制轉變,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升國企的資產回報率、改善國有資產效率,讓國企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參與競爭。


因此,從另一角度上說,對於本身業績優良的雲南白藥,陳發樹進入之後,能否對其績效改進發揮實質作用,將最終決定這場混改的成敗。在這一局中,新華都集團總裁陳春花或將成為關鍵一子。


陳春花,被外界稱為集教授、企業家、作家於一體的女性,其曾在多所高校任教,出版學術專著及文學作品多部。2013年5月,受劉永好家族之邀,陳春花出任新希望(000876)聯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輔佐劉永好之女劉暢接班。


不過,陳春花與劉暢搭檔主政的3年間,新希望的經營業績未令股東們滿意。數據顯示,新希望的營業收入從2013年的693.95億元,滑落至2015年的615.2億元,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277.89億元,同比下降5.79%。雖說新希望同期的凈利潤從2013年的18.99億元增至2015年的22.11億元,2016年上半年凈利潤14.31億元,同比增長23.53%。不過,新希望的利潤主要源自對民生銀行(600016)的投資收益,主營業務貢獻利潤頗為有限。


2016年5月,卸任新希望全部職務之後,陳春花低調轉任新華都集團總裁。如今的雲南白藥市值近880億元,營業規模近230億元,凈利潤30.93億元。作為醫藥行業“菜鳥”的新華都,與雲南白藥的體量、資源及實力對比頗為懸殊。陳春花將如何操盤這間“百年老店”,值得關註。(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14

內地曾包機押254犯

1 : GS(14)@2016-02-15 02:16:45

【本報訊】去年10月19日,包括中、港、台、印、柬5個國家和地區的警方經過互通情報聯手追查後,展開龐大行動,拘捕跨國電騙集團400人,其中印尼警方一連兩天的大搜捕,搗破了耶加達、泗水、井里汶及峇里島4大城市的8個電騙基地,其中254名內地疑犯被公安包機押回內地受審,當中相信一部份來自福建安溪和建甌等地。



集團滲透東南亞重金招聘


策劃行動的印尼警方科技及網絡罪案部高級處長Rahmad Wibowo表示,當時警方根據一批可疑又密集的電訊訊號展開追查,並監視多個目標別墅逾一個月。其後與中國公安互換情報後,決定趁凌晨時分採取行動,將電騙犯一網成擒。事件震驚東南亞,亦在印尼當地引起關注,原來過去兩、三年,電騙活動已滲透當地社區,首都耶加達更成為電騙案重災區。在當地唐人街開藥店的黃先生表示,曾經接獲騙徒來電指其兒子被綁架,要快付贖金。當地華人團體金德院基金會委員黃才法亦稱,近兩年遭電騙集團騙款的華人增多,自己亦收過「中巨獎」電騙,甚至在福建安溪開茶葉店的朋友亦慨嘆難聘請女工,因為女工都被電騙集團重金招攬去當騙徒。■記者彭碧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214/194905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8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