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1986年8月20日新聞: 第一太平實業收購康年銀行

1986年8月19日,第一太平(142)前身之一第一太平實業(前稱上海業廣地產)對其上月收購康年銀行達成協議,作價1.5億元,均以現有資金支付,其中2,500萬以現有資金支付,其餘則於1987年9月才需正式支付,並主要用於購回第一太平銀行指定的貸款。

現在的第一太平行政總裁彭澤仁表示,在1981年在香港發展業務以來,雖然他們當時其在香港有兩間可接受存款公司,分別為第一太平有限公司及恆亞有限公司,但一直尋求適合的銀行作為收購對象,康年銀行規模雖然較少,但股本有一定折讓,並能配合集團在香港及海外的業務。

在收購之後,第一太平建議把銀行改名為第一太平國際銀行,並把業務重點轉為商業銀行,但暫無意在香港上市。

但是,這些東西後來全部都有變化。

第一太平實業在1988年和同主的第一太平國際合併,成為現時的第一太平。至於第一太平銀行,在1992年購入邱德根及花旗銀行持有的遠東銀行,並組成第一太銀控股上市,最初編號是166,即太平洋興業、後改名為新時代集團、新時代能源的編號,在1993年編號改為717,就是英皇證券現時採用的編號。其後因為亞洲金融風暴,第一太平債台高築,需出售這項非核心資產,至於東亞(23)因要增大金融資產規模,方便其進入中國內地,故在2000年購入第一太銀之控股權,並把之私有化,過兩年更併入東亞銀行,第一太銀正式在歷史上消失。



同場加映: 當時由大劉華人置業收購中華煤氣(3)由弟弟細劉作出澄清,但對華人置業及持有的中華娛樂持有多少煤氣股份不予評論。相反東亞主席李國寶則表示因管理層控制穩固,收購不易成功,華人置業購股只是作投資,但據小道消息稱,有3家公司正為華置收購作出行動。但最後都可能因為靠山夠強,都無事,不過近來四叔都話長線持有賺唔少,所以如果長期因素無變,這些都是小風波矣。



另外,永達利(291,現華潤創業)因為旗下乾豐染織廠有限公司公司清盤,借予他們的3,100萬款項須作撇帳,這筆資產佔公司資產41%,現時正在評估手上的物業價值,以決寫現時應採取的步驟及未來的發展前景,相信當時他們的情況也不好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64

1986年12月16日: 陸氏實業(0366) 招股上市(更新)

1986年12月16日,當年從事電視製造陸氏實業宣佈招股上市,以每股1.33元發行5,000萬股上市,佔全部股本的25%,集資約6,650萬,另外在之前為開拓市場,把5%及2.5%股份出售予日本丸紅及荷蘭的Drange Nassau,每股1.23元,較公開發售價低7%,這兩個機構均會把這批股份視作長期投資。主席兼創辦人陸擎天在上市後持股約66%,董事持股約1.5%,主要資產為於中國內地的合營企業深圳中恆華發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後來於中國上市。
最可愛的是,因為當年他們的市場主要在中國,因為其訂單較難預測,故此並無預估未來的業績。

在次年1月7日,陸氏實業上市,股價早市最低報1.73元,收市前愈升愈有,股價上升至2.275元的高位上市,較招股價高出71%,市值已達4.55億元。以當年派息有8仙計,當年以招股價計股息率達6.02%,以第一日收市價計股息率達3.52%。在1987年股災前,股價達到4.7元,市值達到9.4億,可見股價升勢之速。

在1991年,為分散業務區域,故開始把業務重心轉至越南,建立電視組裝、酒店、地產及水泥廠等業務。其後因為中國電視業競爭非常激烈,盈利大幅下降,派息也停頓,並供股集資。故於是把電視組裝部分逐步淡出,分別出售予TCL集團,其後重組成TCL國際(1070,現TCL 多媒體),另外深圳中恆華發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則把之上市,並把兩間股份大手拋出,套出大額款項。其後,更把部分所得購入大股東的生物業務,雖遭部分股東反對,但是失敗,結果一如所料,業務未如預期,並持續虧損。

但是,當年一陣越南熱,陸氏實業的股價光速上升多倍,但因為越南經濟過熱,貨幣、利息均不利業務發展,盈利未如預期,雖然把業務正名至陸氏集團(越南控股)也沒有用,股價也漸歸平靜。

在這樣多年的變化之下,經過多次派送紅股及合股下,經供股調整後的上市價為2.3038元,經供股調整派發的股息約1.94825元,以現價1.73元計,如持有1股,回報約為79.13%,相對當年恆指升幅約10倍亦較低,,複合回報率僅約2.30%,或許連通脹也追不上,所以投資工業股和新興地區的股票也是價值毀滅的。

延伸閱讀:
1.  維基百科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8%E6%B0%8F%E9%9B%86%E5%9C%98


2. 公司資料:
http://www.luks.com.hk/c/about_profile.php


3. Webb 派息、供股、合股資料:
http://webb-site.com/dbpub/events.asp?i=1143


4. 買高價生物業務資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0307/LTN20030307037_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47

1986年6月10日: 偉易達(0303)上市

1986年5月底,偉易達宣佈以介紹形式於香港上市,當年主要以生產遊戲機產品為主,據當年的報導董事局約持有70%股權,集中有兩名梁棪華及姓黃智勇的管理層手上,至於外間持有30%。

而當年資料稱,偉易達的盈利約保持在2,000萬左右,估值超過1億,據報導表示,當年以介紹方式上市,主要因為是暫時毋需集資,為未來發展計才集資,但是我認為是因市況開始轉好,估值較高,投資者有要求套現,方才上市。否則沒有資金要上市的,反顯得奇怪。

經翻查資料,當年該公司編號為333,即現時黛麗斯國際所用的編號。在上市當日,股票一度上升至1.5元,收報1.37元,以股本1.2303億股計,市值為1.69億,最高為1.85億,以1985年盈利2,196.1萬,往績市盈率為7.7倍至8.1倍,上市當年派息達13仙,股息率9.49%,處於高水平。相對現時的約2億美元及超過210億的市值,即市盈率約15倍,派息也維持於5%,可見一家具信心及盈利穩定,派息也好的公司,市盈率是會較一般水平高出不少。其後梁姓大股東退出業務,由黃先生執掌。

這家公司連年派高息,但是在1990年可能因某些政治及客戶原因私有化,當時股價約在2.6元水平,次年轉至英國上市,以美元為報價,1992年又重回香港上市。在2000年為擴張業務,收購朗訊的無線電話業務,最終因後者誇大公司經營情況,故在收購後錄得重大虧損,股價跌至低位2元,其後因起訴朗訊獲得賠償,加上開發兒童電子產品成功,盈利大增,股價重回高位,成為一代股王。但這些產品在ipad盛行下,能否維持市場呢?  要看看能否與時並進了。

黃先生其實很多外業的,查一查就知道,例如DBC甘泉航空,可能真是股息太多,需要有些地方,亦可見他的人際網絡也不錯。但是每一次投資都不是取得很好的結果,真是不熟不做,大股東才不受到金錢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08

1986年6月24日: 生力啤(0236)曾經出售上市公司地位,但告吹

1986年,生力啤(236)當時持股的主要股東立瑞利曾希望把上市公司70%股權出售予經營百威品牌的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 ,2008年歐洲釀酒集團英博集團購入該公司,再更名為安海斯-布希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簡稱為AB InBev),並把所得資金增購菲律賓生力啤母公司。但後來因為菲律賓政府否決增購母集團購入菲律賓生力啤母公司,故收購最終失敗,並維持現狀。當年購入這公司可視為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有戰略價值,但現時中國啤酒市場都飽和了,香港生力啤的規模已相當細小,在產業價值不大,但上市地位值錢,所需的財力不多,但為何又沒有人願意購買呢?

要收購的人,是不是母公司有點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覺,這就不得而知了。但個人認為,這個品牌仍是有一定價值的,但仍是視乎母公司的想法如何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82

1986年7月16日: 大家樂(0341)上市

1986年6月,大家樂招股,以1.18元發行1億股上市,其中6,000萬為舊股、4,000萬為新股,淨集資額4,350萬,上市減持集資多於發行新股,由渣打及東亞包銷,據稱上市發行新股,只是為了填補集資之資本開支,實際不要派發盈利即可應付需要,故估計上市相信都是分身家安排。

當時大家樂有32間分店,預期於1987年於各新市鎮開設8家,把店舖增至40間,且有考慮向海外發展,但中國內地暫已註冊品牌,但未有計劃。他們當時的佔有率是18%,預期增至23%至25%。以1986年的盈利3,720萬計算,每間鋪盈利達到116.25萬,即是每個月96,875元,1987年預計盈利更達4,700萬,每間盈利146.875萬,每個月122,396元,據當年招股稱,1982年這數字只是60萬,每個月5萬,增加幅度接近1倍,在當時物價來看,不可說這數字不驚人。賺這麼多,根據最近出版的《為您做足100分 ── 大家樂集團四十年的蛻變與發展》所述,搞得上市後很多人才都賣掉大家樂股票,轉為創立快餐店,和老東家打對台,對公司業務造成一定打擊。以上市的不利一面就反映出來了。

這間公司上市後股本約407,989,000股,以招股價計市值4.81億,淨值1.46355億,市淨率3.3倍,以往績盈利計12.9倍,預期盈利為10.2倍,預期上半年派息2.8仙,下半年5.5仙,全年派息8.3仙,股息率達7.03%,算是不錯投資對象。

招股反應方面,情況算是很熱烈,有3,692份申請,認購股數達6.5687億股,超額5.56倍,有認購者均獲分配最少1手股權,認購15手穩獲2手。

在7月16日上市時,股價開市報1.25元,升7仙或5.93%,並以最高1.35元收市,升17仙或14.40%,市值增至5.51億元。因這公司上市時機不錯,正處牛市初段,所以股價一路上升,至1987年10月股災前已升到2.7元,市值越過10億元,達11.01億元,其後股市幾經反覆,但公司業務仍能成功發展,由快餐店發展至西餐、機構食品、小食、茶餐廳等等,更向海外進軍,現時單位已逾580間

在上市歷程中,營業額增17倍,至63.9億,盈利增12倍,至5.45億,市值增25倍,至148億,可見市值是較盈利增長快1倍的。由這個東西看到,一間成功發展公司,除了盈利增長外,投資者也會為這增長信任給出溢價,所以做上市公司者,必需要付出心力來搞好公司,否則這公司就會消失了這份信任溢價,使公司未來股本融資受限,從而影響發展,各位主席不可不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508

2014年LED產業鏈有哪些投資機會? 每天進步一點1986

http://xueqiu.com/4628637141/27790376
近期對LED產業鏈有關的上市公司進行了一番梳理,恰巧這週末與一資深行業人士進行了兩小時的交流,加深了自己的對該產業的認識。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對於一些龍頭企業我會加以重點介紹。由於本人並非技術出身,不在本人能力圈範圍內,此本文的重點放在市場需求、政策導向、基本面分析。

一、產業鏈介紹及供需分析
查看原图
LED產業經歷了10、11年的投資浪潮之後迎來了兩年的低谷與產能過剩,但有幸未出現行業集體虧損。芯片的價格也是一路走低,直到目前才有企穩回升的跡象。
因此部分投資者會把 LED 行業誤認為下一個光伏行業,而我並不以此為然。兩者在投資回報週期、實際應用的成熟度、 實現規模化的難易程度、替代方案、內生需求與政策導向等諸多方面有很大不同,LED 行業不會陷入光伏的困境。
查看原图
上一輪LED景氣週期主要驅動力是液晶背光需求
,在蘋果公司引領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出貨量在過去幾年飛速增長,導致了中小尺寸背光源的供應緊缺。
而本輪LED需求回暖的主要因素是照明,照明對LED芯片技術的要求總體上低於背光,而過去幾年國內LED芯片龍頭企業通過研發投入、人才引進,在技術上取得了明顯進步。
查看原图上圖為各國擬定的傳統白熾燈淘汰進度。
查看原图根據瑞銀報告,未來照明需求會佔到半壁江山,而目前佔半壁江山的大尺寸背光需求市場份額將大大縮減。
查看原图
目前背光滲透率近乎飽滿,未來市場需求依賴於出貨量提升,而根據業內人士稱,中小尺寸LED未來會被OLED取代,OLED不需要背光源,自己本身會發光,是採用發光二極管陣列組成.亮度要比LED液晶高,厚度更薄,是今後LED液晶屏的替代品。三星是OLED技術的主要力推者,目前三星手機配備的是OLED屏幕,而蘋果手機配備的是LED屏幕。TV、電腦市場已經很成熟,未來增長空間不大,因此個人認為背光市場會出現萎縮。目前以中小尺寸背光為主業的聚光科技經營風險會加大。
查看原图受制於成本因素,LED技術在照明領域滲透率極低,但工藝日趨完善、成本日益降低、政策導向明確是業內不可爭議的共識。因此未來照明市場是所有LED企業大力發展的方向。
前幾年各地方政府對投資MOCVD設備進行大量補貼,導致投資熱情高漲,芯片廠商也是大量擴建產能(有點類似當年的光伏產業),由於這是政府推動,下游最大市場照明領域還未完全激活,導致的結果就是政府財政被掏空、產能閒置、開工率不足,芯片價格一路走低。目前各地政府也紛紛停止了對新進入企業的設備補貼,行業將在發展後期迎來競爭緩和及利潤穩定的的局面。
查看原图根據瑞銀報告,進入2014年供需充足率已經下降到了4%,意味著行業競爭緩和,投資門檻提高(木有了政府補貼),芯片價格企穩。

二、產業鏈上市公司一覽
MOVCD設備:VECO、AIXG
芯片:Cree、晶電、三安光電(芯片龍頭)、士蘭微、乾照光電(唯一紅黃芯片)、華燦光電
封裝:億光、國星光電(封裝龍頭)、長方照明、瑞豐光電、鴻利光電、萬潤科技、雷曼光電
顯示屏:聚飛光電(中小尺寸)、利亞德(大尺寸龍頭)、聯建光電(全彩屏)、奧拓電子(高大上)
照明應用:飛利浦、歐司朗、Cree、AYI、雷士照明(渠道品牌)、陽光照明(照明龍頭)、佛山照明、勤上光電(戶外照明)、先進電、達進東方、真明麗
全產業鏈:飛利浦、歐司朗、Cree、德豪潤達
註:以上順序按照金額大小從左至右降序排列。

三、重點公司基本面分析
1、MOVCD設備提供商:($Veeco Instruments(VECO)$ $Aixtron AG(AIXG)$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從以上兩家設備供應商的數據看難免讓人有些心寒,真正獲得高回報的年限僅限於09-11年,正好這段時間是投資熱潮。等潮水退去只剩裸泳了,設備供應完全受制於下游市場的供需,自身抵抗風險的能力太脆弱。這兩家設備供應商雖說處於全球壟斷地位,可惜並沒有給股東創造超額回報。
2、芯片龍頭($三安光電(SH600703)$
查看原图從三安光電的財務數據看很漂亮,但並未反映真實業務的盈利狀態,其中包含了不少的政府補貼、廢料收入,12年LED業務的毛利率在25%左右,雖說處於龍頭地位但未見得佔據優勢,根據其投資情況,其很多MOVCD設備嚴重開工不足,根據業內人士的說法至少有10個億的芯片庫存。
3、唯一紅黃芯片($乾照光電(SZ300102)$
查看原图乾照光電目前LED業務毛利率在40%左右,他是目前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從事紅黃光芯片,由於紅黃芯片工藝中含有As,經研究指出,As是劇毒的。因此國家審批很嚴格,導致進入門檻比較高,行業競爭性較平和,能維持較高的利潤率水平。
4、封裝龍頭($國星光電(SZ002449)$
查看原图國星光電雖說是封裝龍頭,但從其營收規模來看仍然較小,行業影響力更是微乎其微,據統計國內從事封裝領域的企業高達1500家以上。從整個產業鏈來看,封裝是最為脆弱的,沒有技術也沒有渠道,上游芯片廠或是下游應用廠商都很容易進入到封裝領域。
5、中小顯示屏($聚飛光電(SZ300303)$
查看原图聚飛光電是中小顯示屏的最大受益者,目前主要供貨給華為、中興、聯想等手機廠商,受益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迅速發展,聚飛光電也是異軍突起,令其他廠家望其項背。不過前文已經分析了由於OLED是未來的主流技術路線,因此聚飛光電如不能及時轉變經營策略經營風險遲早要暴露。
6、大尺寸顯示屏龍頭($利亞德(SZ300296)$
查看原图商業領域LED相比民用領域投資回報更高,因此基於節能意識,商業領域普及速度會快於民用領域,龍頭企業受益更高。
7、高大上顯示屏($奧拓電子(SZ002587)$
查看原图由於客戶定位高端,主要是金融、廣告、體育賽場,因此利潤率較高。
8、照明龍頭($陽光照明(SH600261)$
查看原图雖說應用領域的廠家最多,據統計這個數字高達2500家以上,作為國內龍頭,目前營收僅僅30億,目前與台灣晶元、飛利浦等形成戰略合作關係,龍頭地位進一步鞏固。
9、戶外照明($勤上光電(SZ002638)$
查看原图勤上光電以戶外照明、景觀燈為主,主要來自政府的訂單,政府的承受能力較老百姓的高,因此能獲得更高的利潤率,但隨著更多的廠商進入該領域,未來競爭會加劇。

綜上情況,上游芯片、下游應用龍頭企業已基本確定,而封裝領域的競爭最為激烈,有可能被其上下游廠商侵蝕。目前投資熱潮已緩解,大家趨於理性,大的廠商已經開始了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整合,民用照明市場開始大規模的普及,看好芯片龍頭以及下游應用龍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602

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再創新低 1986年以來最低7月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776

今年屢創新低的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昨日跌至2013年1月以來最低點。1986年以來,BDI從來沒有哪個7月像今年7月這麽低。BDI由幾條主要航線的即期運費(Spot Rate)加權計算而成,反映即期市場行情。由於散裝航運業營運全球經濟景氣、原材料行情息息相關,因此BDI被視為國際貿易的領先指數和經濟的晴雨表。從近來全球GDP增長預期大減的走勢看,BDI劇跌也不算意外。這已經不是BDI今年第一次大跌。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去年年底BDI直線暴跌;今年1月初BDI連跌9日,累計跌幅25%;今年4月上旬BDI連跌14天,創8個月新低,跌幅逾37%;今年6月24日BDI創年內新低,截至24日今年跌幅高達60%。BDI下滑在相關企業身上也有體現。全球名列前茅的集裝箱承運公司法國達飛海運集團(CMA CGM)股價近來就直線下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37

1986年10月15日: 證監專員晏士廷談立法原意

1986年10月15日報紙,證監交易專員晏士廷在香港證券交易所發言,回顧香港證券業歷史及情況。當日,恆生指數創下當時的歷史新高,且香港證券市場日趨成熟,並開始由海外基金大戶主導大市,且只有一個交易所,且已有專業人事處理交易所事宜,並依據全面性規則進行,加上政府設立證監處,最近亦已要求證券公司有一個法定資本額、最低資本額及流動資金要求,低於此數亦需要通知證監處,亦具有法定的權力,已經和過去不同。

晏士廷稱,當局不會因而自滿,並力求避免如1981年佳寧導致100億損失的事件再發生。例如,新公司上市需要為發佈的訊息負上責任,例如年報及中期報告的發佈時間及內容要求,交易通知、董事及高層持股規定等,亦對某部分不遵守的公司具有法定權力,並稱這些建議是長期鬥爭的成果,但和對全面披露的成果有一定距離,不過亦已行出第一步。

晏士廷表示,他們已經起草一份方案,規定主要股東(即持股10%以上之股東、董事、高級行政人員及其親屬)需披露持股數量,這是和1981年英國公司法為藍本,但目的僅為維持一個正當專業的水平,非指資料披露為萬能。他特別批評部分由家族式或集團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主要管理者視上市公司為「公眾的私人玩物」,這觀念應予糾正,上市公司應該是屬於全體股東,董事也應了解這一點。

他指出,香港已成為一個國際都市,特別是美國人,在估值上,較歐美股市來得低,且不像新加坡般,對外國人擁有權限制及政府過份干預。

最後,他指出,立法原意是創造一個成熟市場,小心避免傷害動力和流動性,亦不需要設立太多不必要法例來窒息股票市場。

筆者對晏士廷言論表示贊同,雖然香港太多供股及很多傷害股東行為,但筆者卻不認為要對這班不法之徒加以限制,因為只要加強部分訊息或資料的披露,就能使投資者有充足的資訊了解這些人的行為,並自然會反映到股價上,並不是立法規管使這些不法之徒的行為,使他們受到法律制裁的。

至於在披露上,筆者仍覺得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股權的披露上,現在還未有一個容易使投資者明白的方式了解股權比例,還有一些年報上業務的披露,還是有點不清楚,希望證監會努力改進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949

1986年9月5日: 周生生(0016)購入生生證券

1986年9月5日,以44.4萬元向主席周君令購入生生證券,這項關連交易也需股東通過。以帳面值注入公司相信也公允合理。於2000年,這個交易地位換成大量港交所(388),至現時部分尚未拋出,這批股票已價值逾億元,大股東眼光真是對股東特別好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31

1986年11月7日: 伊人置業(0271)宣佈削減面值


伊人置業(0271)宣佈把股本減值,由1元面值減少至50仙,以抵銷累計虧損,方便派息和未來發行新股。主席詹培忠表示,該公司減股本面值是切合實際環境需要,現在尚安排法庭聆訊以安排認可股本減值日期。現時已和其他財團洽談賣盤,但尚未有結果。

當時,公司業務為物業收租、投資證券收息,股本為4,272萬股,除了把股本減值至50仙,減值2,136萬元外,還減值資本溢價368.6萬及資本儲備減少約800萬,以取消公司之累計虧損,並把註冊資本增至5,000萬,為未來發行新股增加空間。

後來,公司宣佈把股權售予韋理,易名亞洲證券,之後注入華人置業(127)股份及地產等,後來購入華光地產等,龔如心成為第二大股東。因併入華光地產,成為物業集團。後來,韋理新婚,故退出公司經營,售予聯合系,聯合系後又出售予力寶,力寶和龔如心爭奪上市公司股權,最終龔如心失敗。力寶曾想把股權售予中翹電訊(138)麥兆棠,最終亦把股權售予戴小明。戴小明亦引入中外運等國企,但後來戴小明失勢,公司漸歸沈寂。

近年,龔如心逝世,紅山半島亦可陸續出售,公司價值釋放,戴小明也把股權重新售回聯合系天安(28),近期天安也陸續購回股份,不知其意欲如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2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