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馮小剛炮轟王健林背後,是曾經“一哥”華誼兄弟的寂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121/159916.shtml

馮小剛炮轟王健林背後,是曾經“一哥”華誼兄弟的寂寥
讀娛 讀娛

馮小剛炮轟王健林背後,是曾經“一哥”華誼兄弟的寂寥

馮小剛對彪王健林,表面看是萬達與華誼的恩怨糾葛,內里卻是反應了華誼兄弟的落寞......

本文系讀娛給i黑馬投稿,作者:趙二把刀。

《我不是潘金蓮》上映首日,因為排片場次少,馮小剛以“金蓮”的口吻在微博發長文炮轟王健林和萬達院線“壟斷”…….根據資料顯示,萬達院線給《潘金蓮》的排片大概是11%左右,不知道這算不算壟斷,但和票房號召力日趨衰減對應的是,馮小剛屢屢四處開炮,成為頭條的常客。

馮小剛“炮轟”王健林

《潘金蓮》背後是馮小剛的失落年代

讀娛君發現,雖然馮小剛是知名導演、大V,王健林是首富、大商人,但近兩年兩人都以“炮轟”的姿態屢屢登上頭條。

馮小剛炮轟的對象還是以文娛圈為主,比如為了舒淇手撕網友、為了從業者不專業手撕業界、炮轟小鮮肉、綜藝電影,以及近期剛剛說的拒絕整容演員…….

王健林也是一個話題高手,但炮轟的目標更是“高大上”。和馬雲打賭說電商搞不過萬達、說迪士尼在中國就是賺不到錢、放眼要買好萊塢六大,以及小目標賺一個億等等。當然,首富之子王思聰也是頭條常客,所以第一時間也是替父出征。

“小朋友講對錯,成人看利益”。馮小剛的炮轟當然是針對萬達的排片少,這極大的傷害了《我不是潘金蓮》的票房;但萬達方面的排片,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傳聞中葉寧的跳槽,還是不看好該片的票房前景。但如果馮小剛還是當年的商業片之王,萬達還會不會如此排片?

作為曾經的商業片之王,應該說從《唐山大地震》之後,作為華誼兄弟的招牌馮小剛就不可避免的步入票房衰落階段。

支持者會認為這是馮小剛不想拍純商業片,開始變得愛拍正片了;但如果從票房角度來看,曾經常年的票房之王,已經變得沒那麽有號召力了。回顧過往幾年超過10億的國產電影,《美人魚》《捉妖記》《港囧》《泰囧》《西遊降魔》《心花怒放》《煎餅俠》……除了周星馳外,其他的諸如徐崢、閆非、寧浩、大鵬等等,都是過去曾經不可想象的。

《潘金蓮》這部電影,褒獎者認為這是馮小剛導演的任性之作,但從首日的票房來看,很難成就爆款;雖然從開拍後話題不斷,但馮小剛的時代似乎已經開始落幕……

去電影化的華誼兄弟

在內容的風口中也失去了“一哥”的地位

《我不是潘金蓮》上映前夕,華誼兄弟的高端影院在北京開業,明星捧場、業界關註,但事實上,在整個院線市場來看,華誼兄弟在市場份額相當有限。

而在稍早之前發布的2016年Q3財報中,“去電影化”的華誼兄弟表現也堪稱一般,依靠出手掌趣科技股份獲得的超過7億現金,成為其財報最大的亮點。

作為曾經中國電影市場絕對的“一哥”。華誼兄弟自1994年創立至今,已成為國內民營影視行業的領頭羊。靠影視制作起家,隨後全面進入傳媒產業,投資及運營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唱片、娛樂營銷等領域,並且在2005年成立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娛樂帝國版圖初現。

縱觀華誼兄弟創立至今的發展歷程,不僅成績突出,並且創造了很多行業“第一次”。華誼兄弟也是第一批登陸創業板的明星公司,並且在上市之後通過各種並購和資本運作,成為一家看起來相當有想象力的明星企業。

在影視產業,包括電影、電視、綜藝等內容成為風口的這些年,華誼兄弟提出了“去電影化”的戰略。2014年,華誼兄弟正式啟動去電影化戰略,將傳統的影視+藝人經紀的業務模式拓展成為三大板塊:影視娛樂、實景娛樂和互聯網娛樂,旨在打造一個牢固的三點式綜合性娛樂公司。

實景娛樂方面,華誼兄弟向迪士尼發展模式取經。蘇州的華誼影城項目進入實質性階段,華誼藝術家村項目已經建成並開始銷售,濟南項目也已經啟動。

互聯網娛樂方面,華誼兄弟收購了國內首家手遊產品銀漢科技,以及掌趣科技和賣座網、英雄互娛等,享受到了手遊爆發的紅利。

從牌面上來看,華誼兄弟享受了作為文創體殘登陸創業板的紅利,通過資本進軍影視房產、手遊等領域,也都趕上了房價高漲、手遊紅利等等。但從最近兩年的財報來看,華誼兄弟的盈利情況並不突出,總營收也當不起影視行業“一哥”的稱號。

從營收曲線和盈利曲線來看,總營收在行業中偏低、盈利狀況還尚可。但在近年來電影、電視、綜藝、音樂等領域全面爆發的內容創業風口中,華誼兄弟的明星色彩褪色不少,陷入了和馮小剛導演類似的尷尬局面。

錯過內容創業黃金年代

華誼兄弟淪為中庸的“明星”公司

前面提到,華誼兄弟“去電影化”的這幾年,是整個內容產業空前活躍的爆發期。無論是從地產強勢插入的萬達,還是騰訊、阿里、樂視等互聯網公司的布局,以及從遊戲而到影視的完美,還有包括制作人、導演、演員的IP運作,甚至寫小說的、唱歌的等等,都可以在資本市場獲得支持。

電影票房爆發、電視劇網劇流量飆升、綜藝和網綜成為流量擔當、網大風口論等等,每一個領域都湧現了受到資本和用戶追捧的公司,但在這些內容為本的風口中,華誼兄弟似乎慢慢失去了明星的色彩,有財經評論人甚至認為,從資本市場來看,華誼兄弟就是一家“中庸”公司。

電影。華誼兄弟在電影側基本上就是依賴每年誕生的超級大片,比如曾經的《西遊降魔》,還和周星馳鬧翻;去年的《老炮兒》,以及今年的《我不是潘金蓮》……應該說電影票房大爆炸的這幾年,華誼兄弟能夠撈到的好處不多。

電視劇。雖然據說還和張國立、張紀中等綁定,但總體來看,在這一輪又一輪的爆款大劇和超級網劇熱中,華誼兄弟已經在電視劇產業中銷聲匿跡。

經濟業務。雖然說在上市的過程中,造就了一批明星股東,但明星們有錢後也紛紛獨立,尤其是在明星作為IP可以獲得高估值的當下,華誼兄弟的經濟業務每年都在衰落。

院線業務:影院業務是典型的重資產業務,和萬達、橙天、UME比,華誼沒看出有什麽優勢。中國的院線是典型的重資產、低回報行業,而且競爭極為激烈,    從華誼和萬達的對比就可以看出來,萬達院線對影業的支持更大。

手遊業務:曾經市場最認可的題材,而且也在財報中屢屢拯救華誼兄弟的利潤,但這個市場是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除了騰訊、網易外,難言常勝將軍,而華誼兄弟在影視產業的失控,也使得“影遊聯動”的概念難以充分發揮……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雖然自帶明星光環,但作為上市公司的華誼兄弟表現相當中庸,且不和萬達這種超級大鱷相比,就和慈文傳媒、華策影視等,華誼兄弟的表現都只能說是中規中矩:以慈文傳媒為例,專註電視劇領域,2016年Q3財報,營收入4.2億元,同比增長53.38%,三季度內總營收8.5億元,同比增長190.12%。

最後,讀娛作為一個股民和文娛產業的觀察者,對馮小剛炮轟王健林的個人恩怨並無特別看法,但對於華誼兄弟在面對龐大的萬達時候的無力感,唏噓不已。長線來看,華誼兄弟的股票持有還是要謹慎。華誼兄弟的真實ROE很不好看,盈利模式極不穩定,每一部大片就像一次賭博,盈利高度依賴大導演和大明星的的個人魅力……《我不是潘金蓮》能讓華誼兄弟的Q4財報眼前一亮嗎?

馮小剛 王健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45

跟華誼玩“對賭”:張國立吐苦水,馮小剛驚險過關,李晨AB鄭愷都失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31/162314.shtml

跟華誼玩“對賭”:張國立吐苦水,馮小剛驚險過關,李晨AB鄭愷都失手?
娛樂資本論 娛樂資本論

跟華誼玩“對賭”:張國立吐苦水,馮小剛驚險過關,李晨AB鄭愷都失手?

張國立無法完成華誼給的業績目標,是早有預兆的。

本文由娛樂資本論(微信ID:yulezibenlu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楊流茂 高慶秀。

3月27日晚上6點,洪泰春分大會的最後一個環節,照例是俞敏洪的總結發言。從2016年的各項財務指標幾乎都在意料之中:營收和凈利潤雙雙負增長,而且是上市8年來首次業績下滑。

如果不是依靠大筆拋售掌趣科技的股份,獲得超過10億元的投資收益,華誼兄弟2016年實際上已經陷入搖搖欲墜的虧損泥潭。

近幾年,華誼兄弟多次嘗試“明星資本化”的運作。 最典型的就是高溢價收購馮小剛的公司東陽美拉,張國立的公司浙江常升,還有李晨、馮紹峰等6位明星持股的華誼浩瀚3家公司。

11

華誼兄弟的想法是,先用一大筆錢買明星股東手中的股份,然後簽訂對賭協議,這樣既能保證上市公司業績,又能達到綁定明星的效果。

但今年這3家公司中有兩家業績對賭沒有完成,馮小剛2016年業績的完成也並不輕松。《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連續2部電影,才勉強完成1億元凈利潤的業績承諾,但在2017年,馮小剛的業績承諾增長到1.15億,而電影只有一部《芳華》。

資本綁定明星宣告失敗,去年葉寧加入華誼兄弟擔任影業的CEO,一系列的變動之下,華誼兄弟未來回歸電影主業看起來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張國立吐苦水:打工還業績對賭

在華誼兄弟收購的三家公司中,張國立的公司是業績最差的一家。

根據華誼兄弟2016年年報,公司早在2013年就和張國立等3名股東簽署了《投資合作協議》,相關股東承諾,浙江常升2016年的業績目標為:不低於2015年稅後凈利潤3779.50萬元。但是,2016年浙江常升的稅後凈利潤只有2500.13萬元,相差1279.37萬元。

實際上,張國立無法完成華誼給的業績目標,是早有預兆的。去年他在參加某股權投資論壇時,就曾向媒體大吐苦水,“我現在還是打工的,日子非常苦,因為和華誼簽了一個對賭協議”。

22

張國立所謂的“苦日子”,可以追溯到4年前。

2013年9月,華誼兄弟對外宣布,以2.52億元收購張國立的浙江常升70%股權。當時浙江常升僅成立3個多月、註冊資本1000萬元,而公司當時的估值達3.6億元,溢價高達35倍。張國立等承諾了浙江常升未來5年的業績目標。

這筆高溢價的收購在資本市場掀起軒然大波,許多媒體質疑華誼兄弟向張國立利益輸送,同時認為這是王忠軍、王忠磊兄弟的曲線套現,試圖掏空上市公司現金。

為了緩解市場鋪天蓋地的質疑,華誼兄弟將收購方案調整為:張國立用華誼支付的1.52億股權轉讓款,從二級市場上直接購買華誼的股票,而不是從王忠軍兄弟手里買,同時所買的股票要鎖定3年,才能賣出。

之後收購順利完成了,但是張國立的日子並不好過。

張國立在前述論壇上曾表示,“有了對賭協議後,我就變得不從容了,過去活動、廣告不好,多少錢都不接。但後來變得這一切都沒有門檻了,因為我要做一個講誠信的人,用什麽方式都要把這個錢給人家填上去。”

這幾年,張國立一直在為完成業績目標而疲於奔命。簽約華誼之後,張國立共拍了2部電影、5部電視劇,包括和姚晨主演的電影《一切都好》(票房只有2000多萬)、以配角身份參演電影《功夫瑜伽》;電視劇方面,有和閆妮主演的《愛的追蹤》、和蔣欣主演的《老爸當家》等等,但收視並不出眾。

此外,張國立還跨界參演多個綜藝節目。他曾當過浙江衛視綜藝《我看你有戲》的評委,還擔任四川衛視戶外真人秀節目《咱們穿越吧》的總導演,張國立在里面是真夠拼的,爬山涉水、摸爬滾打,一樣不落。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常升也參與投資了《咱們穿越吧》,不過由於四川衛視總體而言屬於二線衛視,播出平臺的影響力有限,也沒給浙江常升帶來可觀的業績。

33

最近,張國立還參加了浙江衛視的《王牌對王牌》、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等多個綜藝節目。其中《非凡匠心》張國立既全程參與,又擔任主持,而且在這檔承擔主流價值觀的節目中,他不僅請來了好友王剛、張鐵林,還罕見地讓妻子鄧婕獻出了綜藝首秀。

這些綜藝節目收視都不錯,不過由於浙江常升沒有參與投資,只是張國立以個人身份參與,因此無助於浙江常升提升業績。

即便張國立想法設法努力賺錢,按照華誼兄弟70%的持股比例計算,張國立需要補償華誼兄弟的現金是:(3779.50-2500.13)×70%=895.56萬元。除了賠錢以外,張國立的創作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其無形的損失更是不可估量。

2017年,浙江常升將參與《贏天下》、《霹靂貝貝歸來》等多個項目,參與投資的電視劇《老爸當家》已於今年3月播出,與浩瀚影視合作的電視劇《好久不見》也將於今年發行。今年也是浙江常升業績對賭的最後一年,也是張國立能否完成目標最後的機會。

東陽美拉勉強完成2016年業績對賭,但馮小剛很吃力

44

與張國立的苦逼境遇相比,馮小剛看起來表面風光,但其實他也有不小的業績壓力。

當年,華誼兄弟拿下張國立的浙江常升70%股權才花了2.52億元,同樣是70%股權,2015年東陽美拉的價錢足足是浙江常升的4倍。

這次收購同樣備受市場詬病。東陽美拉當時成立還不到2個月,並無任何影視作品,馮小剛在公司中持股99%,華誼就給了10億買股權,跟直接塞現金給馮小剛沒什麽兩樣。

在巨大爭議之下,華誼兄弟不得不作出解釋,公司看中的是東陽美拉未來的盈利能力,以及馮小剛這個IP品牌價值。東陽美拉已經儲備和開發的項目包括《非誠勿擾3》、《麗人行》等4部電影,以及電視劇《12封告白信》和綜藝節目等。

但感情歸感情,生意歸生意。華誼的高價,當然需要馮小剛再幫忙賺回來。在收購東陽美拉的同時,華誼兄弟還跟馮小剛簽訂了一份“傷感情”的對賭協議。

協議內容是,馮小剛承諾2016年不低於1個億的凈利潤,2017年到2020年每年凈利潤比上一年增長不低於15%。否則,將由馮小剛本人將虧損的部分補齊。

年報顯示,2016年,東陽美拉實現歸屬於母公司的稅後凈利潤為10152.84萬元,剛好超過承諾的業績目標:稅後凈利潤不低於1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東陽美拉所謂的完成了目標,其實將原並購公告中的“2016年度凈利潤”解釋為從2015年並購之日起計算,一直到2016年12月31日,而不是從2016年年初開始計算。

相比張國立的抱怨,馮小剛對華誼兄弟的情感更複雜、認識更深刻。他曾經“勸告”張國立,“在華誼這個大戶人家,當好你的小媳婦吧!”

跟華誼兄弟合作的幾年,馮小剛已經對藝術創作和上市公司業績之間的平衡關系拿捏得很到位。在2012年拍攝《一九四二》時,他感嘆度日如年,“對電影的愛越來越淡,對這樣的生活也開始感到厭惡”,但是緊接著,為了對得起東家,他馬上拍了一部《私人定制》。

華誼上市那年,馮小剛直接套現2億,據說當時納稅就達到4000多萬,嘗到甜頭的馮小剛曾經多次表示,無論如何不會離開華誼兄弟。

2009年馮小剛和華誼簽訂了《合作協議》,需要完成5部作品,其中最後一部《芳華》將在今年國慶檔上映。接下來,東陽美拉還將出品《念念不忘》、《手機2》、《非誠勿擾3》等影片,大部分也都是跟華誼兄弟合作。

不過,東陽美拉的這幾部作品還停留在IP階段,並未有實質性的進展公布。而且,馮小剛近幾年的影片風格慢慢由商業化開始向文藝方向轉變,文藝性電影的票房可想而知。

但是,自2017年起的後4年,東陽美拉每年的業績目標,都需要在前一年的基礎上增長15%,2017年完成1.15億元,之後3年分別完成1.32億、1.52億和1.75億。

這意味著,馮小剛接下來的幾年,也不會輕松。

李晨、馮紹峰、AB等6位明星也沒能撐起華誼浩瀚的業績

“浩瀚擁有著將明星吸引力在多個出口變現的運作經驗,能在多個內外部平臺上聚合豐富的資源,打造出以明星為內核的IP產品矩陣,從而使華誼兄弟具備完備的娛樂生態版圖。”一年前,王忠軍這樣評價浩瀚影視。

但是,被王忠軍寄予厚望的浩瀚影視,2016年最終交出的成績單卻並未達到預期。年報顯示,2016年浩瀚影視實現稅後凈利潤10,141.52萬元,與2015年華誼兄弟收購時承諾的目標(10,350萬元),相差200多萬元。

2015年10月,華誼兄弟宣布以7.56億元收購浩瀚影視70%的股權。

這次收購,被認為是華誼兄弟明星驅動IP戰略的重要舉措。浩瀚影視旗下有多個明星藝人,包括李晨、馮紹峰、Angelababy、鄭愷、杜淳、陳赫等,其中4位是“跑男”——李晨、Angelababy、鄭愷和陳赫。

浩瀚影視CEO劉韜曾告訴娛樂資本論,“這些明星本身就是IP,後面無論是我們投資的影視劇,還是和各平臺一起聯合打造的綜藝節目,都會有明星股東的助力和參與。可以想象,以這種全新的模式來驅動項目,孵化IP,我們能夠撬動的資源是無限的。”

不過,由於浩瀚影視僅僅成立一天,就被華誼兄弟以10.8億元的高價買下,也一度引發資本市場爭議。 

高價收購的背後,也伴隨一紙為期5年的業績承諾協議:保證2015年的凈利潤要達到9000萬元,以後4年按照每年15%上浮。從2016年開始,接下來的5年合計業績對賭達到6.1億,如果完不成業績,那麽明星們就要拿現金來補差價。

為了確保能順利完成“KPI”,浩瀚影視還制定出了一套獨特的打法:圍繞藝人,每年只主投影視劇2至3部;不參與項目具體的制作和執行,將具體拍攝、制作工作交給母公司或通過與外部公司合作共同完成,浩瀚影視負責項目的前期策劃、投資,且具有該項目演員的定奪權。

這種以“藝人”為中心來開發項目的做法,雖然不一定能確保項目一定是高質量的,但是對公司和藝人來說是雙贏的:公司有項目產出,藝人也獲得了更多“上戲”的機會。

華誼兄弟認為,綜藝是浩瀚影視運作最成熟的業務。2016年,浩瀚影視參與的綜藝節目,包括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王牌對王牌》、《喜劇總動員》,愛奇藝的《我去上學啦》、《撕人訂制》,騰訊視頻的《約吧!大明星》、《年味有fun》等。

看起來,華誼浩瀚旗下的項目看起來個個都穩賺不賠,業績沒有達標也是有點匪夷所思。

以最吸金的《奔跑吧兄弟》為例,該節目第四季獨家冠名權等招標總計13.4億,加上各大單品牌植入及網絡播出權益,號稱單節目總收入突破20億,是二三線衛視兩三年的總收入。

但相較於一線電視臺浙江衛視,浩瀚影視在電視綜藝節目中只是處於次要地位的合作方,很難獲得巨大收益。

而與一線視頻網站愛奇藝、騰訊視頻等聯合出品網綜,雖然相比藝人統籌算是一大進步,但是由於目前網綜至少70%是賠錢的,要賺錢也並不容易。

另外,浩瀚影視參與投資,並由公司藝人馮紹峰主演的電視劇《幻城》,也遭遇滑鐵盧。

號稱投資3.3億元的電視劇《幻城》,於2016年暑期登陸湖南衛視周播劇場,雖然有馮紹峰、宋茜的明星主演陣容,以及郭敬明原著的加持,還請來了電影《阿凡達》幕後團隊來制作特效,但沒能挽救其52城收視難破1%的窘境,在豆瓣上評分只有3.6分。

以上種種因素,導致浩瀚影視2016年業績難以達到預期。

根據規劃,2017年浩瀚影視及明星股東計劃參與包括《奔跑吧兄弟》、《約吧,大明星2》、《喜劇總動員2》、《年味有fun2》等在內的多個綜藝節目,同時有多部影視和網劇在規劃中。

但是,2017年浩瀚影視要完成的業績目標也更高了,稅後凈利潤1.19億元。

洪泰春分大會 俞敏洪 華誼兄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881

定檔國慶與馮小剛、成龍爭票房 熙頤影業首部“混血”國產片嘗試能否脫穎而出?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16/1128416.html

每經影視記者 白蕓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今年年初,“精靈王子”奧蘭多·布魯姆(Orlando Bloom)空降國產網劇《逆襲之星途璀璨》的消息,令人大跌眼鏡。實際上,早在去年6月,奧蘭多就已獻出了自己的中國電影首秀——在國產電影《極致追擊》中飾演安保專家丹尼。

7月12日,在北京舉行的《極致追擊》發布會上,奧蘭多·布魯姆身著深色休閑褲裝出現在現場,稱該片動作戲很多,挑戰了他的體能極限,這也許能從他被曬成深小麥色的膚色上窺得一二。

▲《極致追擊》發布會現場圖(每經影視記者攝)

這部引奧蘭多“下水”的《極致追擊》,雲集了“小飛流”吳磊、“天王嫂”昆淩、熊黛林、英達、梁靜等諸多明星,由出品《血戰鋼鋸嶺》《第一夫人》等歐美大片的熙頤影業操盤,風格也十分“好萊塢”。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雖然《極致追擊》的導演為執導過《皮囊》等影片的英國導演查爾斯·馬丁,以及編劇凱文·波恩哈特等也清一色都是“老外”,但該片出品方熙頤影業 (Bliss Media)CEO韓薇卻告訴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sghi)記者,《極致追擊》並非一部中外合拍片,而是國產片,“這些外國編劇都是我們雇來的,故事都是我們的,只是讓他們來編而已”。

“精靈王子”首演中國電影 看重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小)

早年間,人們常看到的是頗有咖位的中國演員在好萊塢大片中打醬油,然而近年來,好萊塢巨星開始頻頻出現在中國影片中,無論是《金陵十三釵》中的“神父”克里斯蒂安·貝爾,或是《長城》中的“雇傭兵”馬特·達蒙,皆是如此。

現在,因出演《指環王》系列中俊美出塵的“精靈王子”而為國人所熟知的奧蘭多·布魯姆,此次也“下水”了。在國產電影《極致追擊》中,奧蘭多不僅是第一主演,還是該片的監制之一。

▲《極致追擊》海報

在《極致追擊》中,布魯姆飾演了一位外籍私人安保顧問,帶領自己的團隊護送國寶。布魯姆出演了片中大量的飆車、格鬥戲,韓薇稱之為“公路動作片”,而由於影片全程在上海拍攝,也曾因封路問題幾經波折,常需轉場重新設計。

韓薇對每經影視記者表示,奧蘭多選擇出演該片,一方面是源於對劇本的喜愛,另一方面是看重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在選角之前,我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去摳劇本,請的是奧斯卡電影級別的編劇,奧蘭多曾多次表示選擇這部電影是出於對劇本的喜愛,其次中國的觀眾和市場發展潛力,也是他難以拒絕的對象,來中國拍這部電影,將為他帶來紮根一個巨大電影市場的機會”。

在一個月前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熙頤影業曾重磅宣布,跟奧蘭多•布魯姆達成了合作協議,成立“幸福開花(Bliss Bloom)”電影制作公司,雙方的密切關聯從名字即可見一斑。“熙頤影業在未來也會與之深度合作,操盤奧蘭多在中國運作的電影項目”,韓薇亦對每經影視記者如此說道。

今年似乎是奧蘭多的“中國年”。除了與熙頤影業合作《極致追擊》之外,每經影視記者發現,奧蘭多今年竟還客串了一部國產網劇。不過,這部名為《逆襲之星途璀璨》的網劇,雖然導演為執導神劇級別國產劇《紅色》的楊磊,又匯集了宋軼、韓雪、梅婷、胡兵等較高咖位的演員,但其卻和劇名一樣一言難盡,豆瓣評分僅4.1分。而在劇中,奧蘭多飾演的角色居然是他自己,人設更是有些難以言說。不過,這背後也反映出布魯姆對中國市場的莫大興趣。

▲《極致追擊》發布會現場圖(每經影視記者攝)

熙頤影業“混血”國產片嘗試  闖入國慶檔勝負幾何

作為國內較早涉足國際化合作的中國民營電影公司,成立於2011年的熙頤影業,去年因參與出品梅爾·吉布森執導的戰爭大片《血戰鋼鋸嶺》、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傳記電影《第一夫人》、邁克爾·曼執導的傳記電影《恩佐·法拉利》,而成為電影界關註的焦點。同時,資深制片人、熙頤影業創始人韓薇的名字也出現在後兩部電影的制作人之列。

據悉,《極致追擊》是熙頤影業出品的第一部國產電影,而在此之前,熙頤影業操盤的均是國際影片。對於此次嘗試的初衷,韓薇對每經影視記者表示,“我認為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它目前缺乏的只是一些來自成熟制片廠的經驗引導,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我將自己的經驗和資源註入進一部完完全全的國產片,可以說是嘗試了一種全新的制片模式”。

此外,每經影視記者註意到,這部國產片還是很“洋盤”。《極致追擊》的導演是創作了《皮囊》等影片的英國導演查爾斯·馬丁,編劇凱文·波恩哈特、尼克·申克等都是清一色的外國人。

對此,韓薇再次向每經影視記者強調,雖然與外國創作團隊合作,《極致追擊》卻是由中方完全掌控的純正國產片。“這部電影融合了中西的血液,不免會被拿來跟合拍片對比,然而這兩者完全不同的是,不管是請了外國編劇還是外國導演,《極致追擊》到底還是一部純正的國產片,我們掌握著完全的話語權,這改變了往常中國片方永遠處於被動的局面,是一種以成熟操盤經驗和掌控力為前提的制片模式”。

早在今年2月的柏林電影節上,韓薇和她的團隊就將《極致追擊》展現給了世界片商,而反響也似乎很好。“電影僅憑預告片,便打動了包括德國、法國片商在內的業內人士”,韓薇對每經影視記者說道。“包括歐洲、中東等地區在內,我們已經完成了20多個國家的版權銷售,還有20個國家或地區已經向我們提出購買,只不過我們還未完成交易”。

迄今為止,無論是中外合拍片(如《長城》),抑或是帶有外國元素的國產片(如《金陵十三釵》),即使操刀者是名導老謀子,也未能成功實現中西元素的“不違和”融合,國產片的國際化之路似乎仍在探索階段。而熙頤影業,此次的嘗試能否成功呢?

值得註意的是,《極致追擊》目前定檔9月30日,闖入已是“白熱化”的國慶檔,將與馮小剛新作《芳華》、成龍新片《英倫對決》、開心麻花第三部作品《羞羞的鐵拳》、《煎餅俠》團隊新作《縫紉機樂隊》,以及人氣網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衍生大電影等正面廝殺。強手如雲,勝負幾何?還需交由觀眾來檢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624

《芳華》是馮小剛的擰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24/164813.shtml

《芳華》是馮小剛的擰巴
娛樂硬糖 娛樂硬糖

《芳華》是馮小剛的擰巴

芳華》的每一個毛孔里,都散發著為《我不是潘金蓮》報仇雪恨的熱切。

來源 | 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

文 | 一 一

編輯 | 李春暉

同樣文藝的表達,同樣遠赴多倫多,同樣定檔國慶,《芳華》的每一個毛孔里,都散發著為《我不是潘金蓮》報仇雪恨的熱切。

0 (1)

然而,《芳華》是否真能如願?

馮小剛曾將“炮口”對準觀眾,喊出“垃圾觀眾“的論調時,引起很多人強烈不滿;隨後《芳華》海報發布,卻意外出現了“腿替”風波,遭人嘲諷;8月21日,片方發布“偶像版”預告和“血色青春”版海報,然而,撞上了郭敬明性侵事件。

人算不如天算,從前期預熱開始,《芳華》似乎就沒捋順。

今日,《芳華》在海口電影公社舉行發布會,噱頭也是很足,以VR方式在環島高鐵上進行直播,號稱全球首個在環島高鐵上進行的VR直播發布會。這也意味著《芳華》正式進入了上映倒計時。

女文工團員,大概是一代老男人共同的性幻想。硬糖君能理解馮小剛用作品觸摸自己逝去青春的沖動,但今天的影迷,能感同身受嗎?顯然,盡管是在拍文藝片,但馮小剛仍想拿到商業片的票房。

制作成本1.3億的文藝片

《芳華》的一大噱頭是大量啟用新人,女主演號稱“六美”。從電影的配置來看,馮小剛執導,原著作者嚴歌苓擔任編劇,在主演陣容上,只有黃軒一人是明星段位。

此前,馮小剛就聲稱“自己有義務挖掘和培養新人”。對於馮小剛來說,這當然沒問題。因為他是馮小剛,就這麽簡單。

但當我們看到電影的制作成本,卻發現“並不簡單”。作為一部文工團青春片,這部電影的制作成本高達1.3億。這可不是一部沒有大IP、沒有大明星的文藝片應有的制作成本。

《芳華》據說是《集結號》的姊妹篇,在戰爭場面上全面升級。據稱,光是一段6分鐘“一鏡到底”的長鏡頭,就花費了700萬。為此,馮小剛頗為得意,認為這有望再創國產戰爭片的新高度。

0 (2)

這部帶有濃重時代氣息和個人色彩的電影,也因此讓人感覺是在不同價值體系之間搖擺。而其背後,是馮小剛的“擰巴”:他想要拍出《我不是潘金蓮》的影子,但電影又有《集結號》的樣子,最終還希望有《戰狼2》那樣的“票子”。

藝術、商業,馮小剛再次想“一鍋端”。

從《甲方乙方》、《大腕》等賀歲喜劇發家,年過60歲突然調轉船頭拍攝文藝片,這是馮小剛的情懷。可是1.3億的投資,華誼和馮小剛都不可能沒有票房期待。

此前在接收采訪時,馮小剛表示更希望用人次表達。對於《芳華》的票房預期,馮小剛認為應該在2000萬人次以上。按照目前中國電影平均票價33元計算,電影的票房是6.6億左右。

馮小剛的解釋是,1000萬來自觀眾對我的偏愛,另1000萬來自對青春的回憶。《芳華》背後,東陽美拉是第一出品方,此外還有北京文化、耀萊影視、愛奇藝、華誼、阿里影業等15家出品方。但想要沖擊更好票房,一個黃軒加六個“妞兒”,未免過於冒險。

《我不是潘金蓮》之後

《我不是潘金蓮》,在某種程度是馮小剛電影的一個“節點”。這部電影應該是最符合馮小剛內心期待的一部電影。在這部電影中,馮小剛將自己所有的“才華”和“野心”全部展現了出來。

老搭檔劉震雲的同名小說,荒誕且諷刺;自己的“圓形畫幅”,創新且貼切;再加上範冰冰主演,配上大鵬、範偉、郭濤、張嘉譯、張譯等六大“男配”和耀萊影視5億保底,這部電影算是馮小剛電影一個“頂峰”。

0 (3)

最終該片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費比西”獎,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的金貝殼獎以及金馬獎的最佳導演獎,在藝術認可上收獲頗豐。在票房成績上,4.83億雖然未能“上岸”,但也創造了文藝片的票房紀錄。

但馮小剛顯然很不滿意!從上映首日手撕萬達“引火燒身”,到最終在“幽靈場”等負面新聞中完成收官,一地雞毛。自己特賣力拍一片兒,覺得老牛逼了,觀眾居然不認,對這種結果,馮小剛顯然是不認的。

“哪個檔期冷,我們就去燒燙哪個檔期”的神氣不再;“我**就想拍個圓,你們丫愛投資不投資”的霸氣難尋;剩下的,或許只是一個60歲的老頭,急需再次證明自己的無奈。

0 (4)

馮小剛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情懷的導演,或許說,他認為自己是一個“藝術家”,而不應該是一個“電影匠人”。他的出現,讓中國那些改成洗浴中心的電影院重新改了回來,他也希望自己在電影生涯的末期,讓中國電影的“糜爛”改邪為正。

但馮小剛沒有憑借《我不是潘金蓮》做到,從種種跡象表明,馮小剛不服氣,很不服氣!於是,馬不停蹄的拍《芳華》,同樣定檔國慶,原模原樣的“複仇”,這的確是我們熟悉的馮小剛。

但電影市場卻早已不是馮小剛熟悉的市場,《戰狼2》能爆發52億,《二十二》能夠達到1.4億甚至更高。馮小剛一直訴說“我們那個年代”,那個年代對於電影的純真,那個年代對於青春的記憶。

但“那個年代”那麽好,馮小剛還是想繼續征服這個年代。再一次,馮小剛弱化了自己最擅長的“喜”,放大了自己難以把握的“悲”,渴望與市場鐵律相背而行。

擰巴馮小剛

“這些年電影拍了19部了,前面10部可能都是想著怎麽把觀眾弄的很熱鬧,票房一部比一部高,最後開始發現你正像一個驢拴在一個磨上,不知不覺綁架在數字上了,身上背的包袱特別重。”

0 (5)

這是馮小剛的原話,看得出,馮小剛也很清楚自己的瓶頸。所以,馮小剛要拍《我不是潘金蓮》和《芳華》,因為要轉型,要創新。但商業導演出身的馮小剛註定不會像一些文藝片導演一樣,弱化商業票房對自己的影響。某種程度上說,馮小剛的轉型,仍然是“拴著磨的”,只是以前順著走,現在卻反著跑。

在《我不是潘金蓮》上映首日遭到萬達不公平排片後,馮小剛急於回擊就讓很多人看到了背後的貓膩。但這並不是“藝術”對“商業”的喊話,而是“商業”對“商業”的回擊。

2015年,華誼兄弟以10.5億元的股權轉讓價款收購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股東馮小剛和陸國強合計持有的70%的股權。大手筆的背後,馮小剛身上的磨盤也更重了。

因為馮小剛交出了自己的“業績對賭”,賭約5年。自2015年12月9日到2020年12月31日,每個年度的業績目標為在上一個年度承諾的凈利潤目標基礎上增長15%。2016年度承諾的業績目標為東陽美拉當年經審計的稅後凈利潤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雖然多方發聲稱其業績對賭完成,但是即便完成也是勉強靠岸。

作為一家收購時處於虧損狀態,業務板塊較為單一的公司,想要完成對賭實屬不易。而如果完不成對賭,馮小剛則要自討腰包去填補窟窿。即便馮小剛再有錢,想要實現藝術理想,最後真金白銀的往外掏錢,這換誰都不太樂意。

所以,《芳華》1.3億的制作成本顯得並不意外,馮小剛需要1.3億的投資來換取更大的回報。馮小剛可以不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兒,但是別人是不是強迫他,就有些不太好說了。

明星業績對賭,看似美好的皮囊下滿是“傷痕”。馮小剛也不例外,按照目前一年一部電影的節奏,想要完成每年遞增的業績對賭,疲憊可想而知。

小鋼炮一直是耿直人設,但在背後的經濟牽扯上,馮小剛未必真能耿直。不過和以前“還債式”拍片不同,《我不是潘金蓮》不如意後,他並沒有選擇用一部商業電影“成全別人”。

這或許就是馮小剛隨著年歲增長所散發出的不同,他渴望改變,渴望突破,並且意願非常強烈。他希望別人看完《芳華》後,站出來高呼這仍然是馮小剛的芳華。

但《芳華》似乎並具備這樣的條件,他仍然處於一個焦點,卻不再是舞臺中心。這個時代究竟是誰的芳華暫且沒有定論,不過不管是誰,都可能不再是馮小剛的芳華了。

馮小剛 《芳華》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34

“中年危機”馮小剛和“喪”了的國慶檔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25/165318.shtml

“中年危機”馮小剛和“喪”了的國慶檔
三聲 三聲

“中年危機”馮小剛和“喪”了的國慶檔

《芳華》撤檔是更強調創作意義的馮小剛遭遇的“中年危機”。相比自我意義的實現和電影不賺錢之間的撕扯引發的憤怒,馮小剛再次遭遇的不可言說,成為2017年依舊疲軟的電影市場和頹喪的娛樂市場中又一個新成員。

來源丨三聲(ID:tosansheng)

文丨 邵樂樂

這些年的馮小剛給人一種感覺,他可能不想只是生存,他也很想生活。

但是,魔咒般地,回歸自由創作路線的馮小剛再次遭遇波折,與去年同期遭遇撤檔事件的《我不是潘金蓮》如出一轍。被人寄予厚望,甚至被認為可能是馮小剛電影生涯最佳作品的《芳華》也告別了國慶檔。

今日淩晨,預定於9月29日上映的電影《芳華》被傳“緊急下片、重剪、撤檔”,隨後馮小剛電影官方微博和王中磊相繼證實了這一消息,但並沒有進一步說明撤檔原因。

0

更多人把原因指向文藝氛圍管制。這部改編自嚴歌苓同名原著的電影,包括了文工團、知青、越南戰爭、老兵在內的諸多現實因素和敏感點,也在當今環境中被認為是撤檔背後不可言說的原因。

今天下午,馮小剛在上海《芳華》的相關發布會上,就撤檔一事發言,數度哽咽落淚,自稱心情悲壯,“我們比大家更希望電影能如期上映”。編劇嚴歌苓也在交流中淚灑現場:“小剛太不容易了,這幫孩子太不容易了,希望這部電影能被善待。”

業內關註的焦點還在於,《芳華》作為導演馮小剛今年唯一一部重要檔期的重要電影,直接影響著其公司東陽美拉與華誼兄弟的1.15億業績對賭。曾有媒體計算馮小剛如需完成對賭,這部電影的票房需要超過7億。今天淩晨,負責影片宣傳的伯樂營銷CEO張文伯公開撰文否認該數據以及與撤檔之間的關系。

某種程度上,《芳華》撤檔是更強調創作意義的馮小剛遭遇的“中年危機”。相比自我意義的實現和電影不賺錢之間的撕扯引發的憤怒,馮小剛再次遭遇的不可言說,成為2017年依舊疲軟的電影市場和頹喪的娛樂市場中又一個新成員。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溝渠”,想必在這些年的言論戰爭與電影糾葛中,馮小剛沒少想起這句話。

馮小剛的生意

0 (1)

即使票房7億才能完成對賭的推測不算準確,但對長期以來依賴馮小剛個人IP變現的東陽美拉來說,完成每年過億的業績對賭仍舊是一個不小挑戰。

為了實現與導演資源的深度綁定,同時也是給予這位關鍵人物以空間和自由,2015年11月,華誼兄弟以10.5億元純現金一次性收購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股東馮小剛、陸國強合計持有的70%股權。

彼時,浙江東陽美拉僅成立兩個月,尚無一部作品面世,也沒有展開任何一筆業務投資,以至於被外界看作“空殼公司”。即使如此,只有“馮小剛”這一無形資產的東陽美拉的估值依然達到15億。

在當時,雙方簽署了五年總計6.75億元的業績承諾。具體來說,股權轉讓後至2020年12月31日的五年期間,美拉傳媒2016年的凈利潤不得低於1億元,此後幾年在上一年度的基礎上增加15%,2017年的對賭數額為1.15億。如果業績完不成,馮小剛要用現金補足目標業績的差額。

華誼兄弟稱,15億估值正是來源於每年過億的業績承諾和馮小剛的品牌效應,而東陽美拉當時的PE值也維持在15倍左右,符合資本市場的正常行情。

即使有業績對賭存在,這樣的收購模式實際上也相當於直接給馮小剛送錢。假設東陽美拉5年沒有任何收入,那麽5年需要補償的現金業績總和約為6.75億元,扣除這部分現金補償,馮小剛等出讓方仍舊穩賺3.75億。

一個共識是,內容產業的波動性甚至連很多市值百億的上市公司都無法抹平,東陽美拉僅僅依靠馮小剛個人品牌能否撐起長達5年總計6.75億的業績承諾?

東陽美拉2016年的承諾利潤實際上來自於2015和2016年兩年的利潤總和。根據華誼兄弟披露的2016年年報,東陽美拉實現歸母凈利潤1.01億,剛好超過1億的業績承諾目標。2015年,東陽美拉實現凈利潤4600多萬,2016年,凈利潤為5500多萬。

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東陽美拉凈利潤為2700多萬,距離1.15億的承諾利潤仍舊有不小的差距。東陽美拉此前公布的包括《非誠勿擾3》、《念念不忘》、《手機2》在內的電影項目目前還沒有實質性的新進展。

東陽美拉的脆弱性和單一性顯而易見。此前,華誼兄弟董秘高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這家公司(東陽美拉)本身就是家輕資產公司,基本上利潤來源都來自於馮小剛本人,基本上沒有費用(支出),導演費、代言費都沒有成本。”

意識到這種風險性的東陽美拉也在嘗試拓展業務邊界。根據華誼兄弟相關年報,東陽美拉制定了新人導演計劃,旨在培養新一代導演,簽下部分藝人經紀合約;同時,參與《情感搶險隊》、《美少年學社》等綜藝節目。

東陽美拉還參與了包括《火王》在內的電視劇投資。根據伯樂營銷CEO張文伯昨天的公開言論,這部電視劇為湖南衛視的定制句,其預售效益給東陽美拉帶來的利潤比《芳華》可能還要高。

從2016年開始,東陽美拉相繼成立了四個子公司:美拉美影視、美拉久禾文化經紀、海南美拉傳媒和霍爾果斯美拉文化。其中,美拉久禾主要從事藝人經紀業務,第二大機構股東的實際控制人為張藝興經紀人孫於夕的工作室副經理王辰。

在歷史上,華誼和馮小剛一直通過資本和內容連接,形成了某種緊密的利益綁定。華誼兄弟上市前,馮小剛曾持有前者2.8777%的股份。2009年,華誼兄弟登陸創業板,馮小剛套現2億多元。馮小剛及華誼兄弟於2009年簽署了《合作協議》,約定在合作期限內為華誼兄弟拍攝五部電影作品,《芳華》是這個協議中的第五部電影。

即使如此,馮小剛並沒有把自己的生意版圖局限於華誼兄弟一家公司。通過工商查詢系統可知,馮小剛目前是12家公司的股東,其投資範圍涉及影視科技、智能座機、教育等領域。

除了是特效公司天工異彩的第四大股東、選角公司影寶科技的股東外,馮小剛還是文投控股的明星股東之一,後者5億保底了馮小剛導演的《我不是潘金蓮》,並參與了《芳華》的投資。

中年雄心與憤怒

在福布斯公布的2017年中國名人榜中,馮小剛榜上有名,其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間的總收入為5000萬元。這位非學院派出身的導演在電影晉升通道更為狹窄的90年代,能夠不斷忍耐、尋找機會,本身也算是電影行業中不錯的勵誌故事。

在2016年的《十三邀》中,馮小剛向許知遠回憶了自己的八十年代,以及早期文藝啟蒙,而他的電影之路深受以王朔為代表的大眾文化的興起以及京城大院子弟的人脈社交圈的影響。

今日魔咒曾籠罩於馮小剛的電影生涯初期。在早年央視訪談節目《朋友》中,馮小剛回憶起當時一再遭遇審查阻礙的自己,在家中看窗外飛機起降、難平心中塊壘。電影的市場化改革是馮小剛奠定自己基本盤的機會,在得到時任北影廠廠長韓三平的指點後,馮小剛轉入喜劇創作領域,效仿香港電影市場的成功邏輯,首開內地賀歲檔。

從1997年的導演成名作《甲方乙方》,到2013年的《私人訂制》,馮小剛生產和收益雙高效。在17年中導演14部商業電影,多次在內地票房榜稱雄,為自己贏得市場的同時也給華誼賺了不少錢。

但是,馮小剛的創作線路中,一直隱含著嚴肅的現實主義關懷情節,也曾被人視為馮小剛在經濟成功之外所追求的藝術留名。在自己商業電影創作最輝煌的年代中,他曾經切入《一聲嘆息》等“難過審”的影片創作。

0 (2)

《一九四二》是這條線路的第一次大爆發,馮小剛開始更全面的將自己的作品註重意義層面,即從商業電影轉向直指人心的電影創作。這部改編於好友劉震雲同名小說的電影,再現了1942年中日戰爭河南交戰區的大規模饑荒和逃亡。

馮小剛曾經說過,《一九四二》才是他19年前就想拍的電影。在2012年,他和這部電影一起絲毫不隱藏企圖心。

“如果三十歲我可以妥協,退而求其次,因為來日方長;但我已經快六十歲了,借社會新聞里經常使用的一句話,’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我就不願意妥協了,因為時間無多。賺錢的目的是拍自己喜歡的電影,折了也不用愧對金主。”

不過,《一九四二》的市場表現成為馮小剛的重要轉折點,也讓諸多行業人士大跌眼鏡。當時,投資2億多的《一九四二》票房只有3.7億,遠低於同檔期的中低成本電影《泰囧》。受其影響,華誼兄弟股票多日下跌,市值一直跌到70億。

為了彌補投資人的損失,馮小剛以極快的速度拍攝《私人定制》,並於2013年賀歲檔上線。在跟王朔一起討論《私人定制》劇本的過程中,除了固有的逗笑討巧,馮小剛一度覺得故事越走越荒誕,與《甲方乙方》等喜劇風格差異極大,但因為符合當時的心境,讓馮小剛覺得有意思。

雖然這部回歸馮氏喜劇幫華誼實現盈利,但是馮小剛由此進入了漫長的“賢者時間”,在社交媒體上與網民的關系也逐漸惡化。在此期間,除了偶有監制,他本色出演了《老炮兒》中的六爺——輕狂固執、仗義執言的老頑主在新時代里遭遇的困頓和迷惘。

馮小剛說他感同身受,時代變了,每個人身上惡的東西被放大了好多倍。

馮小剛一度覺得跟這個世界沒什麽聊的。他形容自己的狀態像鬼打墻,“在一個特別窄的胡同里,我長跑,還不是短跑,你怎麽跑,你感覺兩邊都是這麽一個墻,越跑越窄,越跑越窄。”

在《我不是潘金蓮》中,馮小剛固執已見地使用了圓鏡頭,加上故事是一個上訪婦女和層層官員的周旋,他知道這不一定是個賺錢的好項目,因此一度勸說華誼不要投資,“我說我自己投,我也投得起,我沒必要糟踐別人的錢”,馮小剛對媒體說道。

現階段的馮小剛自稱拍電影要把追求自我意義和藝術價值的實現放在首位,“拍自己喜歡的”。但是曾經很賺錢的商業導演一度陷入口碑與票房不能雙全的困境中。這樣的撕扯,成為馮小剛近幾年來焦慮和困惑的重要觸發點。

憤怒成為這種轉型焦慮中最明顯的表征。《一九四二》票房不好,馮小剛懟垃圾觀眾沒有鑒賞力,獲獎之後他又當眾批評了電影審查制度;《私人定制》上映後,馮小剛說永遠跟吐槽他的影評人勢不兩立;《我不是潘金蓮》載譽而歸但排片量遭遇打壓,他以一種由於氣急敗壞而變得陰陽怪氣的口味懟萬達影業和王思聰。今年,“小鮮肉”和“垃圾觀眾”再次成為他開炮的焦點,“因為有很多垃圾觀眾,才形成有那麽多垃圾電影。”

馮小剛的朋友任國源說道,馮小剛以品質穩定的作品、積極的入世態度,逐漸獲得超強的社會話語權和社會影響力,他的性格強硬而直率,敢於面對強大,針砭時弊,一度成為社會輿論的代言人,獲得大量的粉絲擁護。

但是,他的性格能量和表達習慣具有強烈的兩面性,狡猾與坦率並存,甚至有時互為支撐。以至於在馮小剛的電影兩次因為不可說原因被迫下檔時,這種負面評價導致了很多諸如“炒作”、“預售不佳”等在內的惡意猜測。

再次缺席國慶檔

0 (3)

華誼兄弟2016年片單,2017年華誼重點投資的電影只有《芳華》、《絕世高手》、《引爆者》等幾部

焦慮的不止馮小剛,還有處於調整期的華誼兄弟。《芳華》幾乎是華誼今年最重要的電影,檔期的不確定性對於這家電影公司也將產生不可預測的影響,至少壞消息的可能性開始變高。

今年上半年,華誼兄弟營收比上年同期下降 0.15%,為14.66億元,凈利4.3億元,同比增長42%,其中90%來源於遊戲公司的投資收益。今年3月,華誼兄弟甚至交出了上市以來首度凈利負增長的年報成績,扣非凈利-4018.28萬元。在外界的解讀中,這種困境源自華誼的去電影化戰略。

馮小剛和華誼的高度綁定,在這個時候對華誼來說更加至關重要。尤其近兩年,華誼幾乎沒有重量級影片出現,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和《芳華》幾乎成為了華誼在這個電影市場非常倚重的亮眼作品。在《我不是潘金蓮》開拍之初,馮小剛還一度因為擔心票房,試圖勸阻華誼的投資。

2016年,電影老兵葉寧離職萬達而加入華誼,重點調整華誼的電影策略。在葉寧看來,調整後,華誼的電影產品結構是一個金字塔。

處於塔尖的是一批優秀的作者型電影,馮小剛、程耳、管虎的作品處於這一層級;最重的腰部作品便是發布的這些“想象力工業”類型的電影,這些電影將重新打響華誼兄弟的聲量,同時成為票房收入的主力;埋在土壤周圍,則屬一塊相對輕盈的地帶,留給一批年輕導演做項目嘗試。

重要檔期不缺席成為華誼嚴格奉行的發展策略。葉寧表示華誼兄弟電影將不會缺席電影市場的四大檔期(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賀歲檔)。“對於一個大的電影公司,特別是對未來幾年產品布局的時候,這些檔期你怎麽能缺呢?”葉寧如此說道。

今年三月初,華誼兄弟電影與工夫影業一口氣發布了五部工業級大片項目,其中包括《陰陽師》、《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畫皮前傳》、《摸金校尉之九幽將軍》以及《黑色假面》。但是,最早上映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也在2018年春節檔。

也就是說,華誼的電影業務的暗淡依然會延續一大段時間。《芳華》成為幾部被寄予厚望的最重要的電影。王中磊在今年上海電影節上曾表示《芳華》的制作費超過1億,並稱電影早已過審,保守估計票房將在4億左右。

無奈的是,華誼又一次缺席了國慶檔。2016年,《我不是潘金蓮》曾經推出國慶檔,而選擇在十一月上映。即便如此,在上映時依然疑似遭到萬達院線的抵制,還曾引發馮小剛與王思聰的隔空罵戰。而在《芳華》正式宣布改檔後,國慶檔票房競爭就放在了光線系的《羞羞的鐵拳》和《縫紉機樂隊》上。

如果真如大部分輿論所言的《芳華》撤檔原因,這將是一個非常“喪”的國慶檔。雖然將有兩部喜劇展開爭鋒相對,但是馮小剛——無論作秀還是真情——多年所打開的創作空間正在逐漸關上。也許只有他回到自己當年賴以生存的創作路線上才會真的安全。

按照原定計劃,《芳華》今天在上海照常進行了三場展映和一場記者會。最後一場放映結束後,馮小剛一度哽咽,並帶領主創向觀眾深鞠躬。“因為不得已的原因,《芳華》的路演只能終結於此,還沒有開始就要告別。”

馮小剛 芳華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010

《芳華》大賣,馮小剛“賭”贏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22/166580.shtml

《芳華》大賣,馮小剛“賭”贏了
中國企業家雜誌 中國企業家雜誌

《芳華》大賣,馮小剛“賭”贏了

“前十年,順流而下,後十年,逆流而上。”

來源 | 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

作者 | 張秋穎

“前十年,順流而下,後十年,逆流而上。”

電影《芳華》上映7天,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績,馮小剛近幾年叫好不叫座的電影狀態開始“逆襲”。 截至今天早上(22日)發稿前, 《芳華》的累計票房5.77億, 早已突破了華誼兄弟最開始的基礎預估值。

8

數據來源:中國票房網

今年9月,華誼兄弟CEO王中磊曾對《芳華》票房做了預期:“我們計算過,馮小剛導演自己固定的觀眾人群可以達到4億票房,然後現在還有軍人和退伍軍人,他們在消費能力的人數是150萬人次。”所以,若我們以電影平均票價40元/張來計算,《芳華》的票房預估可到達4.9億左右,以目前票房來看,這個預估值已經實現。

但此時正值賀歲檔,競爭也十分激烈。今日,《機器之血》、《妖貓傳》、《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同時上映,共占去排片率81.64%。《芳華》的排片占比降為11.75%。不過,券商分析師預計的結果是,《芳華》的票房能達到8億-11億元。若果真如此,那麽馮小剛就不用擔心今年的KPI完不成了。

“對賭協議”帶來 壓力

去年11月18日,馮小剛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上映,因為在萬達院線排片率不高,馮小剛以潘金蓮的口吻給王健林寫了一封信,引得王思聰與之“ 隔空對罵 ”,稱其說話陰陽怪氣。

9

說句實話,馮小剛這封信的口吻讀起來確實令人尷尬,而且有點不像“小剛炮”的作風,但馮小剛之所以這樣在意萬達院線的排片率,其實就是因為跟華誼兄弟簽了“對賭協議”。

2015年11月,馮小剛持股99%的公司東陽美拉,被華誼兄弟以10.5億元收購了總股本70%的股權。之後,馮小剛也給出了高額業績承諾:2016年經審計稅後凈利潤不低於1億元,2017年度至2020年12月31日止,每個年度的業績目標為上一個年度承諾凈利潤目標基礎上增長15%。 也就是說, 馮小剛要在 5年時間里,完成 高達6.74億元凈利潤,而2017年度要完成的凈利潤為 1.15億元 。 如果不能完成承諾的業績,差額就由馮小剛自己補貼。

華誼兄弟2016年年報顯示,東陽美拉經審計稅後凈利潤為1.02億元,達到了業績承諾。但實際上,這次凈利潤的完成可以說略勉強。

東陽美拉2016年上半年凈利潤為3535.6萬元,當時距離承諾的1億元還差6463.4萬元。 而2016年,馮小剛只上映了一部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票房為4.84億票房,按照37%的片方分成款來看,最終包括東陽美拉在內的所有出品方,總計獲得的收益也只有1.82億元,並且據媒體報道,東陽美拉在其中占據的份額很少。

轉機出現在華誼兄弟的一個決定。華誼兄弟認為取得東陽美拉的股權是在2015年12月9日,因此東陽美拉2015年的凈利潤4602.67萬元算進了承諾期首年區間。 照這樣計算,2016年上半年,東陽美拉累計實現的凈利潤就達到了8138.27萬元。再加上《我不是潘金蓮》的票房凈利潤,2016年東陽美拉取得稅後凈利潤就達到了1.02億元。

2017年,馮小剛仍然只有《芳華》一部公映的電影,而且凈利潤目標上浮了15%,需要 稅後凈利潤 1.15億才能達成目標。但2017年上半年,東陽美拉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相比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營業收入3467.4萬元,凈利潤只有2748.1萬元。這意味著,2017年下半年,東陽美拉要做出8752萬元的凈利潤才能完成業績對賭。 想必,這個數字還是令馮小剛倍感壓力的,不知他是否後悔過簽下這個對賭協議。

或許今年可以松口氣

很明顯,《芳華》的票房在今年對賭協議上起到關鍵作用,可以稱得上是“救命稻草”。

《芳華》由嚴歌苓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1970年代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是一部有青春、愛情、懷舊等多種元素的文藝片,老中青年都能接受,受眾覆蓋面廣泛。

數據顯示,貓眼電影評分9.1分,淘票票8.9分,微博電影榜好評率92.51%(打分人數:390236),連豆瓣評分也有7.9分。

好口碑迎來了好票房。 12月15日,《芳華》上映第一天,僅用時半天就超過了《奇門遁甲》,首周末收獲3.16億票房。對比去年,《我不是潘金蓮》的最終總票房才4.84億, 而《芳華》在剛上映6天時,於20日晚21時已經突破5億。 馮小剛和華誼兄弟這時候應該能稍稍松口氣了吧。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有業內人士稱,在《芳華》的電影票房收入中,5%為電影專項基金,3.3%為稅,剩下91.7%由制片方和院線按比例分賬,分賬比例為43%和57%,制片方和院線實際占總票房比例分別為39.43%、52.27%。

公開資料顯示,《芳華》的電影制作成本約1.3億元。如果按照目前5.77億票房來算,制片方可以拿到約2.3億元,除去成本約剩1億,早已經“回本”。若真能如業界預測那樣達到8億,除去成本後制片方大約可以剩1.85億。

但今年《芳華》的制片方同樣不少,出品公司包括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愛奇藝(影業)北京有限公司、北京耀萊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文化等 6家 公司,聯合出品公司包括英雄互娛、阿里影業等 9家 公司。

10

因為投資份額目前還不得而知,所以東陽美拉公司最後能分到多少也尚未可知,能否完成今年的KPI,還得看最終票房。

知情人士透露,該片的投資份額較為搶手,有的公司以高於對應投資比例的價格參與投資,有的公司附帶了“票補”等條件。這意味著東陽美拉能夠獲得的票房收益或許並不算多。

今年國慶前夕,《芳華》經歷了電影撤檔風波,在最後一次發布會上,馮小剛現場幾度哽咽落淚,稱自己心情悲壯。當時輿論懷疑此舉為炒作或跟對賭協議有關,但電影給出的官方聲明中提到“與電影局及有關各方協商,《芳華》擬同意接受各方提出的更改放映檔期的建議”,表明了撤檔是被動行為。

11

圖片來源:@馮小剛 微博

雖然劇組及制片方都否認了電影撤檔與對賭協議有關,但 要說《芳華》撤檔時馮小剛一點沒擔心影響票房,我覺得不現實。 從對賭協議來說,《芳華》無論對馮小剛本人,還是對華誼兄弟都至關重要。

不難看出,今年馮小剛在後期宣傳推廣中也是卯足了勁,不僅參與 各種 綜藝節目,親自上臺演唱了宣推主題歌《花兒》,而且把文藝片的推廣曲加入了嘻哈元素,由《中國有嘻哈》的人氣歌手TT和Jony-J創作並演唱 ;此外,馮小剛還首次采用了直播的方式為《芳華》打call,以各種方式俘獲“老中青”各年齡段觀眾的“ 芳 ”心。

12

《芳華》這次也算爭氣。據經濟觀察網援引華誼內部人士的話稱,受制作周期、排片受限、市場環境等內外部因素影響,近幾年華誼在影視領域的表現確實不好。而作為今年的壓軸大片,華誼也對《芳華》給予厚望,如果《芳華》的票房達到8-10億元,預計會對華誼第四季度的業績起到拉動作用。

逆流而上, 走一條相反的路

在《芳華》終於確定新檔期時,馮小剛發了一條微博:

“久違了賀歲檔,物是人非了。載歌載舞,攜《芳華》回來湊個熱鬧。”

圖片來源:橘子娛樂視頻截圖

對早年間的馮小剛來說,如今確實物是人非了。 接受媒體采訪時,馮小剛提到,自己“和大部分導演走了一條相反的路”,“他們拍文藝片的時候我拍賀歲片的,在我商業片達成品牌的時候,我就開始從里面抽身出來,拍了很多並不迎合市場的電影。”

因為非電影科班出身,走“野路子”的馮小剛早年間為了打出名號,讓更多觀眾認識自己,拍了許多迎合大眾的電影。 20年前,一部《甲方乙方》開啟了中國賀歲片的先河。隨後,《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一聲嘆息》、《大腕》 、《手機》、《天下無賊》、《私人訂制》等一部部賀歲檔的經典電影接踵而至,即使當時被很多人批評“根本不叫電影”。

但等他認為自己到了可以“搞點創作”的時候,即使大家都追求視覺沖擊和話題爆點,他還是選擇離開喜劇陣地,拍了一部沒有大牌明星、沒有喜劇元素、有可能票房慘淡的電影。但幸運的是,經歷過《1942》《唐山大地震》《我不是潘金蓮》這些叫好不叫座的電影,馮小剛的冒險和堅持終於開始走進觀眾的心。

時下電影行業這一波節奏沒把馮小剛帶走,20年多年我行我素的電影之路,馮小剛用一句話形容自己: “前十年,順流而下,後十年,逆流而上。”

芳華 電影行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783

自我矛盾的《芳華》,遠遠稱不上馮小剛的“生涯最佳”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1221/166558.shtml

自我矛盾的《芳華》,遠遠稱不上馮小剛的“生涯最佳”
任珊 任珊

自我矛盾的《芳華》,遠遠稱不上馮小剛的“生涯最佳”

《芳華》上映後,馮小剛終於不再滿腹怨氣了,5天4億,豆瓣7.9分,文藝片風格的《芳華》為何這次能夠獲得口碑票房雙豐收?

還記得去年,馮小剛為了《我不是潘金蓮》的低排片,在微博上炮轟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引得網友熱議紛紛。今年的上海電影節上,馮小剛再次“開炮”稱,中國垃圾電影多,是因為有大批的“垃圾觀眾”,似乎是在為自己近幾年票房不及預期的電影叫屈。

微信圖片_20171221104236

 

《芳華》上映後,馮小剛終於不再滿腹怨氣了。上映不到五天,這部電影的票房已經突破了4億,豆瓣評分也高達7.9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芳華》的票房有望突破8億,很可能成為近幾年馮小剛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

自從《集結號》之後,馮小剛徹底顛覆了自己的喜劇風格,電影風格越來越向正劇化靠攏。但在近幾年,馮小剛推出的《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等非喜劇類電影,票房表現卻都不及預期。而在這一次,文藝片風格的《芳華》卻叫好又叫座。這是為什麽呢?

矛盾的《芳華》,並不是馮小剛的“生涯最佳”

繼《我不是潘金蓮》之後,導演馮小剛決定再任性一次。這一次,他把自己的青春回憶搬上了大銀幕,拍出了《芳華》這部電影。

從題材來看,《芳華》的題材敏感性和《我不是潘金蓮》不相上下,故事背景涉及到文革時期、軍隊文工團乃至“三十年無人觸碰”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但相較於《我不是潘金蓮》,《芳華》的票房和口碑表現都要好得多。上映不到5天,《芳華》的票房已超過4億,豆瓣評分也高達7.9分,成為了馮小剛在《甲方乙方》之後豆瓣評分最高的一部電影。

微信圖片_20171221104242

 

盡管《芳華》口碑票房雙收,並不代表這是馮小剛電影生涯最好的一部作品。在文創資訊看來,這部電影的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優點在於影片的故事跌宕起伏,攝影和配樂也恰到好處,既展現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也反思了特定歷史時期集體主義對年輕人個性的壓抑。

然而,這部電影的優點恰恰也是它的缺點。看完整部電影,你可能會有一種很直觀的感受,那就是不知道這部電影到底想表達什麽。從開頭到結尾,《芳華》都在追憶青春和控訴時代之間左搖右擺,忽而追憶青春的美好,忽而控訴時代的殘酷。這兩種表達相互“撕扯”,讓影片呈現出一種自我矛盾的感覺。

《芳華》可以看作是馮小剛給他那一代人書寫的青春回憶錄,洋溢著革命浪漫主義氣息。尤其是前半部分,鮮紅的黨徽,飄揚的旗幟,明媚的練功房,還有青春健康的肉體。哪怕是對何小萍的集體霸淩,也稱不上多麽觸目驚心,更像是每個女生宿舍都可能出現的“不友好”。即使是遭遇了排擠,經歷了殘酷戰爭,影片也並沒有否定掉他們對文工團的美好回憶。尤其是在文工團解散時,集體合唱《駝鈴》的情節,很能體現出導演對這段青春回憶的依依不舍。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芳華》並不僅僅是在追憶青春,也在控訴集體主義對個性的傷害,控訴戰爭的殘酷,以及大時代背景下個體的渺小。樂於助人的劉峰,被大家認為不該有“七情六欲”。在他情不自禁地擁抱林丁丁時,被其他人汙蔑為“耍流氓”,結果遭遇下放。一直備受欺負的何小萍,因為此事徹底對文工團失望,進而因為“裝病”被排擠出了集體。

戰爭爆發後,劉峰和何小萍走上了前線。他們因為在戰爭中的表現成為了英雄,但一個失去了右臂,一個精神崩潰。隨後,“瘋了”的何小萍去看文工團的最後一場演出,聽到熟悉的音樂,跑到草地上獨自跳起了那段熟悉的舞蹈。如果影片結束在此處,正應了魯迅那句話——“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正值芳華到遭遇時代摧殘後崩潰,這正是對那個壓抑人性的時代最有力的控訴。

微信圖片_20171221104254

 

然而,影片真正的結尾是更加溫和的,讓曾經的戰友與劉峰重逢,共同緬懷美好青春,也讓劉峰和何小萍這兩個“時代棄兒”,最終走到了一起。這讓影片顯得有點“兩頭不靠”,想要追憶美好青春,卻也不想回避時代的殘酷,想要控訴時代殘酷,卻又要給這殘酷加上一層溫暖的濾鏡。這讓本來可以成為史詩片的《芳華》,最終變成了一部青春懷舊電影。

從這個角度來看,《芳華》還稱不上是馮小剛電影生涯的最佳作品。在文創資訊看來,《芳華》對歷史、戰爭和人性等方面都有所探討,但都是淺嘗輒止。跟馮小剛此前的電影對比來看,《芳華》在對戰爭和歷史的反思方面,不及《集結號》徹底;在批判現實方面,不及《我不是潘金蓮》直接;在探討人性方面,不及《一九四二》深刻。

或許對於馮小剛來說,否定了文工團的回憶,就好像否定了他的整個青春。正是因為這樣的私心,最終導致《芳華》的故事主線不夠明確,呈現出一種“自我矛盾”的感覺。

微信圖片_20171221104247

並不完美的《芳華》,為何能票房口碑雙豐收?

自從《集結號》轉變風格以來,馮小剛常常顯得怨氣沖天。《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兩部電影票房折戟,讓他怒斥“這屆觀眾不行”。《私人訂制》的票房超過了7億,卻遭到影評人的差評,又引發了馮小剛的“炮轟”,聲稱這些給差評的影評人“不懂電影”。

這一次,《芳華》的票房和口碑表現,總算能讓“小鋼炮”先生滿意了。自從上映後,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一路上升,票房也一路高開高走。有業內人士預計,《芳華》的最終票房可能在8—10億之間。也就是說,這部電影將成為馮小剛近幾年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

 

這不禁讓人感到疑惑。雖然《芳華》是一部誠意之作,但相較於馮小剛此前的電影,《芳華》在思想深度和藝術水準兩方面都沒有明顯的突破,甚至還存在一些硬傷,比如前半部分剪輯過快,人物性格不夠鮮明,過度使用音樂渲染情緒,一些場景煽情力度過猛等等。

截止到目前,《芳華》也並沒有受到重要國際獎項的認可,在金馬獎上也全軍覆沒,並沒有延續《我不是潘金蓮》接連拿獎的輝煌。那麽,這部並不算完美的電影,為什麽能夠贏得口碑票房雙豐收呢?

文創資訊認為,《芳華》的成功之道,跟《戰狼2》有幾分相似,那就是兼顧到了每個觀影群體的心理需求。《戰狼2》憑借濃厚的愛國情懷,為觀眾愛國熱情的宣泄提供了出口,而這種愛國情懷是不分年齡和性別的。正是這種情感共鳴,促使原本不看電影或很少看電影的觀眾走進了電影院。再加上影片本身質量不錯,這才成就了《戰狼2》的票房奇跡。

《芳華》同樣兼顧到了各個群體的觀影需求。這部電影有一句宣傳語——帶上父母來看屬於他們的青春。對於50、60後來說,《芳華》就是講述他們青春時代的故事,可以從中找到那段特殊時期的青春回憶。根據貓眼電影專業版的想看畫像,《芳華》的40歲以上的受眾占比高達10.1%。而同檔期在映的熱門電影《尋夢環遊記》、《奇門遁甲》和《帕丁頓熊2》,這個年齡的受眾占比都在8%左右,差距相當明顯。

微信圖片_20171221104306

 

而對於年輕人來說,《芳華》的情懷是吸引他們的重要因素。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但總會因為書本或者老一輩人的講述,引發他們對那個年代的好奇。即使不為情懷,年輕觀眾也能在這部電影里看到青春樣貌、集體生活和情感糾葛。影片中的青春面龐和健美身材,都能給他們帶來“養眼”的觀影體驗。

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抓住了觀影的主力軍——女性觀眾。根據貓眼電影專業版的想看畫像,這部電影的女性受眾占比高達57.7%,與《尋夢環遊記》的60.6%女性受眾占比不相上下。同檔期上映的《奇門遁甲》,女性受眾占比僅為49.5%。這或許要歸功於《芳華》的題材,追憶青春的電影,一向備受女性觀眾的喜愛。而對於男性觀眾來說,這部電影中殘酷的戰爭鏡頭,以及對歷史、時代的反思,很容易引發他們的興趣。

相較之下,馮小剛此前的幾部非喜劇電影,在受眾群體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題材過於沈重,在這個高度娛樂化的時代很難引發廣泛的共鳴。而《我不是潘金蓮》風格偏文藝,又大膽采用了圓形畫幅的表現方式,本身就有點“逆潮流而行”。再加上馮小剛“炮轟”萬達引發觀眾的反感,最終票房不及預期,也並不會讓人意外。

這一次,《芳華》終於抓住了各個觀影群體的心。這可以說是馮小剛轉型之後,最有觀眾緣的一部電影了。但對於馮小剛來說,其實也不必高興得太早。《芳華》的勝利,歸根結底還是情懷的勝利,其價值更多在於讓後人去理解和感受那個時代。無論是從思想層面還是技術層面來看,這部電影都遠遠稱不上完美。與其現在就打出“生涯最佳”旗號居功自傲,倒不如繼續“任性”下去,為觀眾也為自己拍出更具突破性的馮氏電影。

芳華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809

【馮仁昭四圍超】馮小剛鬧廣電局出盲招

1 : GS(14)@2016-09-13 08:04:28

馮小剛日前帶住新作《我不是潘金蓮》去咗加拿大出席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佢接受訪問時講起最近廣電局要控制演員片酬問題,認為官方係出盲招,唔贊成政府去強制調控。佢話:「我認為所謂演員的高片酬,這是一個市場行為,由市場決定的。我也看到出了一些歪招,怎麼給高片酬的演員單設一個稅種,這都是屬於法盲說的話,你給王健林、馬雲單設一個吧,國家法律得成甚麼了,一天一變了。」撰文:馮仁昭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13/197689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931

最無聊報道:馮小剛救葛優棄張國立

1 : GS(14)@2017-03-04 10:18:09

【點滴】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導演、藝人馮小剛和張國立昨現身北京會議中心時,有內地記者問馮導,當葛優和張國立兩人同時落水先救誰時?馮選擇了葛優,原因是「張國立比較好哄」。此報道一出,網友罵爆:「該報道被評為2017年『最無聊新聞報道』獎」、「媒體把兩會也弄得這麼娛樂,無聊透頂」。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04/199470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715

斥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損名譽潘金蓮告馮小剛

1 : GS(14)@2017-03-23 06:51:06

■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獲亞洲電影大獎最佳電影,范冰冰奪影后。新華社



內地名導演馮小剛作品、女演員范冰冰主演的內地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講述一個被丈夫污衊為潘金蓮的女人,十多年來堅持申訴為自己討公道的故事,去年9月上映後更獲多個中外電影大獎。然而電影上映後竟引發全國潘氏宗親會,以及廣東增城一名市民潘金蓮的不滿。其中後者更以電影「侵犯名譽權,精神遭受嚴重傷害」為由,而將馮小剛及編劇劉震雲等人告上法庭,並於前日在北京朝陽法院不公開開庭審理。由於小說《水滸傳》和《金瓶梅》的關係,潘金蓮數百年來被塑造成淫蕩、狠毒的壞女人典型;不過原告卻引《清河縣志》記載,指歷史上的潘金蓮實為千金小姐兼賢妻良母,認為馮等人在歪曲歷史。60歲的原告是普通農婦,初中未畢業,目前患癌,前日因病重未克出庭。其弟指原告兒子幼時曾因母親姓名遭嘲笑欺負,他自己也因姓潘而遭客戶嘲笑「潘家出了潘金蓮」致令說好的生意告吹。原告及潘氏族人均希望能為潘金蓮正名。馮小剛前日只委託律師出庭,被告一方認為電影只是指歷史小說中的潘金蓮而非真人,不同意庭外調解。法庭將於下月9日宣判。紅星新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23/199671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4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